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力工业发展现状范文

电力工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力工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第1篇:电力工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热工自动化;电力行业;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电厂的科学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电厂的热工自动化技术最为突出,电厂的热工自动化系统的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控制系统DCS,它在控制结构和控制范围上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监控系统、总线技术和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为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热工自动化技术迈向了一个崭新的舞台。

1 热工自动化技术的概念

热工自动化技术主要是运用自动化系统控制发电过程的情况下,控制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的测量、报警和自动保护、信息处理等,以求无人操作但能正常运行。为了保障发电设备的安全,在发电厂的设备投入生产的过程时,要对设备的运行状况、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进行自动化控制,降低重大事故的发生率,同时也减少资金成本投入,扩大了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电厂自动化系统由自检系统、控制系统、报警系统、保护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

2 我国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机组的单机容量较小,并分开设置控制盘,而且还要求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进行操作与控制,这一时期,通过传递函数描述的是热工自动化理论的雏形,完全靠手工和人力顶着,生产力低下,设备效率低,空气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上不去。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再热机组把锅炉和汽轮机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提高生产效率。并开始着手研究利用计算机进行监视和控制的工作,由于当时的计算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非常低,因此必须保留全套的控制装置和仪表设计,以确保机组正常的运行。这一时期的热工自动化的理论基础是状态空间分析方法,为热工自动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为计算机引入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拥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为了提高热工自动化的水平,分别从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引进了成套的、单机容量大的再热机组,同时也把先进的自动化监视系统带到了中国,这一时期形成了第三代控制理论。因为电力生产的过程很复杂,再加上受到很多因素的妨碍,给精确数学模型的建立提高了难度,且难度无法想象。

在二十世纪末,我国的电力系统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电力系统的日常工作和生产中广泛的应用DCS控制系统。在我国的300MW以上的电机组中,大部分都是使用运行时安全性能和经济性能都比较高的DCS系统进行控制。随着PC和DCS的出现,在计算机可视化软件的基础上,工作人员的有效操作有了极大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DCS和PLC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甚至有合二为一的趋势。绝大部分的PLC都有通讯接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故障停机的概率,反而对DCS的连入有极大帮助。在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可以把DCS中运行的数据参数输送到MIS系统中,进行数据的再加工与共享。

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DCS系统的结构变化,DCS系统应用技术向着单元机组的一体化控制系统方向发展,既可以降低故障环节的次数,又可以减少信息传递的途径,从而提高DCS系统的可靠性能和安全性能,为DCS系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和活力,推动DCS系统的快速发展。

3 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热工系统将向智能化、环保化、网络化发展,将不断的减少它的操作步骤,向一体化发展。

(1)单元机组监控智能化

DCS系统在单元机组中的广泛应用,DCS系统的投入使用使机组的监控系统更加完善化。但是,电力行业却没把机组监控提高到智能化的程度,依然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也不高。虽然我国的化工、冶金行业都广泛运用智能化监视控制系统,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智能化的监视控制系统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的应用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属于刚起步阶段。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厂的单元机组将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这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因此在电厂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单元机组监控智能化在电厂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这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2)过程控制优化软件广泛应用

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将沿着提高模拟量控制系统的调节范围和品质指标的方向发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电力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通用性强、易操作的优化控制专用软件在电厂的应用中颇受好评,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推广,优化控制专用软件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安装操作非常简单方便、通用性又非常强。SIS系统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技术创新,使自身的应用技术向着成熟化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发挥着比较明显的作用,以确保电厂安全、高效、环保运行。

(3)现场总线与DCS互相依赖生存

在未来电力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现场总线总是与DCS系统、PLC系统的联系紧密,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以DCS系统和PLC系统为基础,现场总线能够很好的扩大自身的应用空间,而DCS系统和PLC系统则要依赖现场总线来达到完善自身的功能的目的。

(4)监控系统趋向集中化

过去通常情况下,一个集控室是由一台或者两台的机组使用,电子室又被分成很多个小型的电子设备间,分布在主设备的周围,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省电缆,这就导致了每个电厂都会有多个辅助车间存在,加大了日常工作的工作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机组容量不断扩大,也就导致了全厂的单元机组容于一个控制室,监控系统趋向集中化发展。由于电厂单元机组的电子设备间越来越集中,使用I/O柜的配置方式来分配现场的监视信号,它们大多都是远程的,例如:浙江省国华浙能宁海发电厂的四台机组由一个控制室进行监控,使单元机组电子室比较集中,促进了机组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经济效益,获得了科技创新的国家金奖。

(5)无线测量技术的运用

无线测量技术在电力行业的运用,不仅能对运行的过程实施监视和控制,而且还能够获得必要的关键信息,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整合分析,最后进入DCS系统。既能够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又能够推动和改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例如供热和污水区域的测量等,这些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工作区域,都可以采用无线测量技术进行远程的监控,既能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又能获得日常工作所需要的数据,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6)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提高

热工自动化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的性能与质量都存在着非常大的矛盾;逻辑控制的完善性和合理性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至于热控人员的检修和维护水平就更不用说了,更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安全隐患,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导致了热控保护系统引起的机组跳闸事件发生率不断攀升。电力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生产危机。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深,电力行业要牢固树立并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执行下去,在秉承效益优先原则的同时,不忘生产的安全,从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开始入手,不断进行先进技术的研究,以创新技术为目的,实现热工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7)机组检修、运行以及维护方式将改变

随着电力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电力企业将改变机组检修、运行以及维护方式。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目的,电力企业除了多多提高发电量以外,还得提高机组的利用效率,缩减生产人员的日常配备,加强与设备检修企业的联系,利用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来提高电厂的劳动生产效率。因此,电力企业将不再聘用检修维修人员,机组检修、运行以及维护方式将被彻底改变,检修维修工作社会化是电力行业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资本投入的有效途径。DCS系统向各个功能领域渗透它的一体化,重新调整与明确将电厂内的分工,使电力企业不断协调化与信息化。

(8)推广辅助车间系统集控

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发电厂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因此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辅助车间因此也得到了全面地推广。在全面推广的过程中,辅助车间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越来越突出。辅控系统之间要保持通信信号的不间断性,就得通过多模光缆来确保通信信号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各辅助控制系统的通信接口协议和物理接口,应事先规定好各接口的型号,最好能够统一接口型号。在选择辅助车间的控制系统时,为了操作简便,最好也是选用统一的人机界面以及操作方式,使得各个系统都能够方便、快捷的进入BOP网络。电力行业的应用设备也将向着统一化、简便化、一体化、智能化、灵活化发展。

结语

从总体而言,热工自动化系统向着智能化、一体化、透明化和高速化的发展趋势,是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控制理论在电力行业的投入使用,是对热工调节系统指标的一个巨大的挑战,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创新,故障信息系统也随之不断的更新发展。热工自动化系统中的DCS系统的应用,不仅完善了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更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成本投入,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确保了电力行业生产与运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常志超.论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系统的未来发展动向与前景[J].科技资讯,2013(01).

[2]孙长生,项谨,丁俊宏,王蕙.热工技术监督工作现状分析及拓展[J].电力技术,2009(12).

[3]朱清,杨景萍.浅谈电厂热工自动化的现状与展望[J].科技促进发展,2010(10).

第2篇:电力工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力工业 工业革命 电力电缆 经济发展 故障排除 电缆运行

前言

在上文摘要中,我们已经提高,随着国际社会国内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不断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这其中就包括我国国家电网的不断完善。而,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与电力有关的问题,如空中架线问题等,对于此问题,人类发明了电缆技术,由于电缆受自热环境的影响较小,占用空间较小,而且不占线路走廊空间,而且使用安全可靠等优点,因此在当今电网快速发展中被我们人力广泛应用,而且电缆在供电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但是,一项事物尤其良好优点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如,电缆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出现查找困难,修理困难等问题。因此,为了我国电缆运行安全健康及整个电网的运行安全,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我们对电缆的诊断方法、修理措施等,这些都对我国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是通过对当前我国电缆的现状进行研究与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我国电力电缆发展的总体概述

1.1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及电力市场的需求,但是也突出了我国电力紧缺的供需矛盾。因此,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电力电缆的广泛应用。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民在营造优雅宽松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电力电缆输电配电线路逐步取代架空线路为整洁美丽的市容市貌提供了良好的添加,因此,在当今时代评价一个城市电网技术水平的高低中,城市电力电缆应用的程度是其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的前后,XLPE绝缘电力电缆的使用,它具有输送电容量大,不受地下落差的影响,并且运行安全非常可靠,使用寿命较普通电缆更长,其发展到现在,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及人民接受和广泛使用。

1.2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电缆制造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电缆电缆投运回路的数量也出现了迅猛增长的现象,这其中就包括铜芯电缆取代铝芯电力电缆,及XLPE绝缘电力电缆已经取代油纸绝缘电力电缆并逐步取代PVC绝缘电力电缆;高压和超高压XLPE绝缘电力电缆正逐步取代充油电力电缆,且电压等级已发展到500kv,分割导体截面积达到2500~2。XLPE绝缘电力电缆生产工艺包括悬链、立塔和长承模,电力电缆本体是由纯净的材料在净化环境里连续制造而成的。微孔、杂质的尺寸以及线芯偏心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得到严格的控制,其绝缘结构和尺寸的制造误差很小,通常可以简化为理想同轴电容器结构。在交变电场下,内部电场分布比较均匀,介质中任意一点的电位均满足电力工业发展的需求。

2. 电力电缆故障的实验与检测的方法

2.1 当前,电力电缆的故障是困扰我国电力电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当故障发生时,我们作为电力电缆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展故障,及时排除故障,及时解除故障是维护我国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之一。根据对工作人员多年经验的总结与创新,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法来进行电力电缆故障的检测与维修。首先,我们就是要使用电缆专业的测距仪来测定距离。这就是要求我们要先判断出电缆出现故障时是高阻还是低阻或是接地。并根据不同的条件我们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如果是高阻故障,我们就应该采用高压冲击放点的方法来测距离。如果是接地故障,我们就可以直接用测距仪的迪亚线路来观测故障发生的位置。

2.2 其次,就是通过检测出的距离,来查找故障发生的路径。在查找故障发生的路径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给电力电缆加一个信号发生器,使其产生信号,其次,在使用信号接收机成功接收加过信号器的电缆,并沿着信号的路径把整个电缆走一遍,这样就很容易确定发展故障的电力电缆的大致位置。

2.3 最后,就是根据我们第一步所测定出的距离来精确电缆出现故障的精确位置。这一步我们主要通过打火放电所产生的声音,当从定点仪的耳机听到声音最大的地方时,也就是找到了故障点的位置。但是,由于是听声音,所以,受环境噪音的影响,找起来相当费时间,有时要等到晚上才可以。当遇到交联电缆时,就更费时间了,因为,交联电缆一般都是内部放电,声音非常小,几乎听不到,最后只有丈量了。以上就是我们在检测发生故障电力电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但是我们也不排除其他检测方法,在当今检测电缆及维修电缆中所采用的方法还有冲闪法等。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电缆运行、故障及试验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具有综合性的电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其次,还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去学习、不断去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对疑难故障进行研究与分析,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故障、及时排除故障、及时解决故障,使我国的电力电缆能够高效、健康的运行,不断为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海法.李丽淑.现代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03.

第3篇:电力工业发展现状范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增长;电力供应;印刷业发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电力供应,不仅仅是关系到电力行业发展市场的问题,还关系到我国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状况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的重大问题。从当今世界发展瓶颈来看,能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生产要素,如何有效利用能源也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研究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自然必须从能源能否及时足量的供应开始。印刷行业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印刷业的发展需要有足量的高质电能的供应,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成为今天我们讨论的内容。面对我国目前部分区域出现电力供应普遍不足的局面,这也提醒了相关部门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在电力系统内部建立健全的应急保障措施。做好印刷行业的电力供应和谐的前提就是增加对电力行业需求和印刷行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和预测。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各国都在积极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电力需求预测,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综合,各需电量终端部门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致,预测值也越来越精确。综合中外研究动态,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电力供应的研究一直是电力产业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且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科学合理,且更加偏向于实证分析,所以本文也将用计量经济学的新方法来研究电力供应与印刷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印刷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力消费快速增长。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电力消费。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印刷行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不仅在行业内部细分的领域多样,还涉及到很多相关行业,可以说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而且历史悠久的产业体系。从古代印刷术发明以来,印刷的发展就一步一步深入到生产、生活中,一步一步成长、发展,而形成一个大行业。

改革开放后30年来的稳步发展使中国的印刷行业已经完全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印刷业的基本格局呈现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为中心点状分布。在整个印刷行业内部有,已经发展出最快的包装印刷,包装印刷依赖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三大印刷产业带:为广东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与印刷行业,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印刷行业,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印刷行业。

2009年1月到11月,中国印刷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457,261,000元,同比增长13.58%,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7,300,217,000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27%。

2010年1月到11月,中国印刷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2,261,749,000元,同比增长22.45%,实现累计利润总额22,187,366,000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46%。

三、电力消费与印刷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电力供应结构的变化,如果不能保证电力的有效供给,将给这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以此肯定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冲击。从印刷业的发展现状不难看出,印刷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用电量的快速拉升,这也带来了电力需求量的急剧上升。面对电力需求紧张的局面,相关部门亟待积极发展“无污染、绿色”的电力服务业。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配电网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问题愈发突出。在印刷行业进入电力需求紧张的时候,如不能保证电力的有效供给,将进一步限制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了得到充分的改正依据,首先我们根据对电力供应和工业发展的模型关系,得出电力供应在印刷业的重要地位,我们也有理由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对应的电力消费量会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转贴于

其次,我们也可以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电力供应和印刷业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印刷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已经离不开供电的保证,同时带来的经济实力发展也为我国电力发展提高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市场。综合各方资料,电力供应和印刷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既证明了前面模型和科学合理性,也表明电力行业的发展可以很好促进我国印刷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或者说电力工业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本文采用针对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以我国电力供应与印刷业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理论方法、各种实证分析和模型分析三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1、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在国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印刷行业也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挑战,面对产业的升级换代,必须做好电力的有效供应才能保证印刷的稳定快速增长。

2、本文通过理论研究验证了电力供应和印刷行业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印刷业创造的生产总值每增加1%,用电量就增加1.38%。这个结论说明我国已经进入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的时期,从国际范围看,并结合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是一些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进程中普遍经历的现象。以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无论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还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协调生态环境和建设,都将会推动电力消费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所以电力供应必须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保证对印刷行业的电力需求的有效供给。

3、为了反映我国电力消费结构未来的动态变化,本文也通过引用灰色预测模型的理论,分析了我国印刷业发展趋势预测和趋势关联,并做了进一步的比对之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印刷行业快速崛起和发展的明天,只要能有电能的有效供给,印刷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局势都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二)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力的有效供应,我们首先可以通过改善电源布局,通过关停小机组,对设备相对先进、规模较大的可以考虑进行改造兼并,加装一些去污设备,使电源真正做到节能高效;其次,可以改善电力消费结构,在印刷业中,需要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增加高科技技术的应用,降低能耗,同时还要发展印刷业集中地的绿色能源的建设,只要通过以上一些措施的集中体现,完全可以实现电力工业与印刷业发展的平衡。在人们的环保意识越发强烈的今天,只有通过区域绿色电能的自给才能保证区域的稳定供电。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如风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这些设备能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转化成电能,这就是绿色电力的概念。相关部门可以就近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发电、生物质能汽化发电和小水电等绿色能源发展区域的供电,这对整个印刷行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第4篇:电力工业发展现状范文

在不可再生能源日趋枯竭、国际间对于战略性能源争夺愈加激烈的语境下,孟加拉国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待开发储备已经吸引了大批国际企业与多国政府的目光。作为最早在孟加拉从事能源工程承包业务的中国企业,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在孟加拉国能源工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对其未来能源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理解,深感对于孟加拉国而言,加强国际合作是其克服自身薄弱的技术经济条件、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更多参与到孟加拉能源产业的开发与建设中去,也是我国企业实现“走出去”的良好机会,

孟加拉煤炭开发历史

19世纪末期,一位英国地质学家预言孟加拉湾北部地下含有丰富的煤炭储量;一个世纪后,瓦德尔・阿穆斯特朗在如今的巴拉普库里亚煤田发现了煤;大约10年后,由中机公司承包的巴拉普库里亚煤矿在2005年正式投产。从发现煤炭储藏到实现正式产煤,孟加拉国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机公司就着手论证在孟巴矿在水体下实现井工开发、长壁工作面机械化开采的可行性。作为EPC(设计采购施工)承包商,中机公司以贷款融资方式与孟加拉天然气公司(孟加拉天然气集团公司)合作,成功建设了巴拉普库里亚煤矿。作为孟加拉煤炭开采业的探索性工程,这个项目在缺乏相关水文地质条件信息的情况下从始至终历经了许多困难。然而,在两国政府及孟加拉天然气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建设最终圆满完成。这是一座年产1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也是孟加拉国的第一座煤矿。截至到目前,这座煤矿已经安全产煤290万吨。此外,中机公司还与孟加拉电力发展局合作建设了一座装机容量250兆瓦的坑口电站,标志着孟加拉正式进入了以自产煤发电的新时期。截止到目前,电站共发电48亿千瓦时。

这两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和成功运营,构建了孟加拉国煤炭工业基础和燃煤电力工业体系,极大地改善了西北部区域的电力供应,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就业,保障了社会稳定。

调整能源结构刻不容缓

孟加拉国的资源条件是多气、贫油、煤炭相对丰富。目前的能源结构是以天然气为主,进口石油。并形成了燃气电站为主要支柱的电力工业体系。

但据有关资料表明,孟加拉国的已探明的天然气资源储量正在逐步下降,新增探明储量不足。这已经影响到能源稳定供应,从而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因而寻求新的能源资源、调整能源结构的挑战对于孟加拉国而言已经日益严峻紧迫。

截至目前,在孟加拉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已累计发现煤田13处,其中正在勘探中的5个主要煤田,合计探明储量达33亿吨,约占全球煤炭总探明储量的0,4%。资料表明,孟加拉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可以作为天然气的替代或补充能源,加强开发与利用。孟加拉国的煤炭,多属于低变质程度的高挥发分、高发热量优质烟煤,其用途主要为动力、发电、民用、煤化工。

因此,煤炭已经必然的、历史性的要作为国家能源结构的主角,逐步登台。当然,孟加拉国还有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等许多待开发的新能源。由于技术成熟度、投资大以及相对成本较高等原因,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必然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因此,孟加拉人面前现实的选择将是加快煤炭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形成天然气和煤炭二元能源结构,以满足其日益快速上涨的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国际合作是双赢之路

安全风险、环境影响以及需要精细的的管理是煤矿产业的主要特点,对于孟加拉国而言尤其如此。而加强国际合作将是解决孟加拉建立本国的煤炭工业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不二法门。20年来,孟加拉国政府把“开放和合作”作为基本政策,在天然气、煤炭、电力、运输等诸多基础行业,都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从无到有、从初步到成熟,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属于地下开采类的煤炭工业更是如此。借鉴我国经济腾飞的经验,通过国际合作、引进设备和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快捷方式。而孟巴矿的现实也证明:通过国际合作,孟加拉国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克服了资金和技术上的不足,成功建立了自己的煤炭工业基础,并且跨越了煤炭工业初级阶段,一步进入了现代综合机械化采煤高级阶段,产生了良好的投资效益、企业和社会效益。

结合近年来国际煤炭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孟加拉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可以分析出其煤炭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路径:

一、借鉴国际经验,加快煤炭立法,指导煤炭开发、建设与生产。在有关法律批准前,为缓解其国家电力急需形势,宜批准2~3个煤矿和电站项目先行开发;

二、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完善勘探权、采矿权、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环境保护、地面沉陷补偿等有关法律和条例、程序,并制定有关优惠鼓励政策;

三、宜适时组建煤炭工业生产与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统筹煤炭工业发展:

四、尽快编制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和勘探计划。由于孟加拉国煤炭赋存多为独立小型矿区,总资源量有限,应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长期稳定供应、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分阶段开发,适度控制开发规模和建设顺序:

五、为了实现“和谐发展、环境友好”的目标,应吸取外国煤炭工业和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走“洁净煤、煤化工”之路。煤炭主要用途宜规定为主要提供燃煤发电、煤制化肥,探索和控制发展煤化工、煤制气、煤制油等工业项目,减少其它初级用途对环境的污染;

第5篇:电力工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超导电力技术;智能电网;应用

社会发展中对于电能需求越来越大,促进了电力企业的长足发展,当前的技术还不能满足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开始尝试使用新技术设备,其中超导电力技术的应用具有显著成效,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超导电力技术概述

超导电力技术是应用物理学中的电力原理,利用超导体材料的物理性质,与电力工程相结合的一门新技术。近些年来超导电力技术得到了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美国把这门技术纳入到制定的电网规划当中,计划借助其技术在全美进行骨干电网的建设,由此将其技术摆在了突出位置。众多学者一致认可在21世纪中超导电力技术会成为电力工业一种为数不多的高新技术储备,一些发达国家也一致认为高温超导电力技术将会是未来电力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1]。我国对于超导电力技术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大高校极力研究超导技术,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与发达的国家在技术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无论怎样,发展超导电力技术已经成为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无论如何我国都不会放弃对这项技术的研究。超导电力技术研究内容纷繁复杂,与多种学科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研究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未来高温超导产品是在其技术发展而来的主要产品,对于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电网电能质量都有着意义深远的作用。

2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2.1提高系统小干扰稳定性

尽管在未来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工业生产最主要的使用方向,将会有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到智能电网当中,我国还是按照大电网、大机组的发展方向,远距离大容量的电能输送是我国智能电网主要处理的建设工作,使得系统运行的动态安全性大为降低。小干扰是否稳定与在一定区域内联络线的功率振荡有着很大关系。如果超出功率限制的部分在输电系统中能够得到实时补偿,能够做到当过低的功率时释放一定的功率,当过高的功率时吸收一定的功率,这样就可以使得联络线功率达到平稳状态,小干扰稳定性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大规模互联系统中有储能系统的设置,储能系统起到在短时间内快速充电和放电的作用,支持有功与无功功率的提供,可以实时地对线路功率通过附加阻尼控制器来完成,阻尼系统振荡[2]。增强互联系统中的电气联系同样能够提高系统动态稳定性,通常采用大于500kV的特高压输电系统来增强电气联系。但是特高压输电系统的设计制造较为困难,特别是在电缆上设计制造的要求极为严格苛刻,因此超导材料制成的电缆为增强电气联系,从而提高系统动态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由超导材料制成的电缆具有损耗小、传输容量大等优点,是提高电能传输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在超导情况下超导电缆技术的阻抗很小,由此增强了互联系统的电气联系,大大提高了小干扰安全性。

2.2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

智能电网的“智能”重点体现在针对影响电力系统的不安全因素具有自治与自我治愈的能力,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稳定可靠的电网运行。在未来为了更好地促进电网发展,要求在智能电网中能量流动具有双向性,这就要求新技术设备能够对电力系统扰动起到良好地缓解消除作用。大型超导储能装置在大型电网系统中以其反应快速的特点,对于控制暂态稳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发生故障情况下迅速进行有功与无功,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大电网稳定装置相比,还具有过剩能量回收的优点,不至于使过多的资源流失。超导储能系统被看做是一种具有灵活性的交流输电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使暂态稳定性大为提升。当发生故障的时候,暂态稳定性能够及时将故障部分隔离,当故障不能及时得到隔离,对于暂态稳定性的研究是无稽之谈。短路电流水平随着电网容量逐渐扩大而提高,如果按照短路水平进行对电气设备的设计,设计制造的成本将会增加,严重情况下会影响到选型。现今从运行方式与电网结构方面考虑降低短路电流,势必会花费一笔巨大的费用,产生系统运行不稳定的问题。近年来针对短路电流现象的限制,采用了超导故障限流器进行对其限制,是一种新兴的技术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零电阻转换成高阻值,使短路电流现象得到有效地控制,体现出对于保证快速准确性的暂态稳定要求。所以针对上述对于系统暂态稳定性的论述中可以知道,超导故障限流器对于保证暂态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技术设备犹如坚固的天然屏障能够将故障问题很好地隔绝,以免系统运行不再受故障的打扰,能够对不平衡的有功功率进行补偿,极大地促进了系统暂态安全稳定性能的长久性。

2.3提升电网的抗打击能力

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外界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电网要对外界因素有良好地抵御能力,在受到外部打击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对于抗打击能力,重要一点是重要负荷的供电,中小型的超导储能系统在配电系统中具有很多优势,如反应速度快等特点,可以在特殊紧急情况下作为备用的电源保护敏感负载。针对电网的抗打击能力,在系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重要负荷还能够进行大量电力的输送。超导电缆技术运行电压比较低,所以运行中低电压的情况下,超导电缆充当起了搬运工的角色,将巨大的电能传入城市负荷中心。即使输电走廊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也能够维持重要负荷正常持续的供电。所以超导电缆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对外界因素的抗打击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4提升电网的电能质量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网电压不稳定的波动对于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工业产品的质量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超导储能设备起到了调节有功和无功功率,通过功率的调节功率因数进行调节,对瞬时波动起到很好地控制作用,促使电网频率稳定下来,电网次谐波振荡达到平衡状态,这使得供电质量得到了改善,这是超导储能设备在配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3]。在输电方面,大型超导储能装置对于提升大功率远距离输变电系统的电网电能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避免频率波动,其装置进行瞬时吸收与释放能量,促使电压波动小,保证电压的稳定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从两个方面对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应用展开了论述。第一部分是对超导电力技术基本概念的论述,可以知道超导电力技术是超导材料与电学工程相结合发展而来的一种重要技术。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对其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可以看出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体现在提高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等。作为一种经济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未来在外界因素抵御能力等方面将会有很大的改观。目前其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过对此应抱以十足的信心,相信通过长期夜以继日的深入研究,其技术将会更加成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姚永嘉.浅析智能电网在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4,22:231.

[2]张利.智能电网中的电力设计技术分析[J].科技展望,2015,4:101.

第6篇:电力工业发展现状范文

发电机、变压器类电力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日益受到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部门已在或正在积极应用和开发该项技术,并有全面推广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客观地认识该项技术,了解其目前技术状态,比较、认识该技术和现行预防性检修体系的优劣性及关系,对正确开发、应用和推广这一新技术,更好地保障电力生产的可靠安全性将具有一定意义。

一、发电机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

发电机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目的是在初始阶段,检测出发电机缺陷,以有计划地安排检修,减少停机,避免事故发生;在服役期延长发电机平均无故障时间和缩短平均修理时间,降低发电机维修费用,提高可用性。

多年来,发电机运行所采用的监视和控制方法,大多用来进行机组运行工况的调整以及非正常或事故状态的控制。大型发电机都有继电保护系统,从表面上看,继电保护功能很完善,但是,继电保护系统只是当被监视参数达到或超过继电器设定值时才起作用,即只有当故障已经发生时才动作,并没有预防功能。由于继电保护与设备诊断技术功能不同,所以其对潜伏性故障的早期发现或诊断无能为力。

目前,国内外发电机的状态状态监测,主要是通过发电机光纤测漏仪(FOVM)、发电机状态监视器(GCM)、发电机射频监视仪(RFM)进行。在运行中,这些监视系统可以对发电机内部的故障进行监测和报警,引起工作人员重视,指导操作人员适当调整负荷,确定是否停机,预知维修。对氢冷发电机,国内外也在开展研究,利用化学痕量分析方法检测氢气中杂质组分从而诊断设备故障。

发电机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需要观测和采集运行状态下许多电气、机械和物理化学的数据与特性,建立正确的数据处理系统,给出运行异常和存在缺陷的信息,根据早期征兆进行故障预报,采用计算机故障模糊专家系统进行诊断和趋势分析,并提出检修方案。

结合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现状、发电机制造水平及多年大型发电机运行多发性故障的特点,有关专家认为,在大型汽轮和水轮发电机组上,可有选择地采用不同的检测和诊断系统。这些系统包括:定子绕组绝缘监测系统;发电机内过热监测与诊断系统;定子绕组端部振动监测系统;转子绕组匝间短路监测系统;汽轮发电机组扭振监测与诊断系统;氢冷发电机氢气湿度及漏氢监测系统;气体杂质组分监测与诊断系统。

发电机故障诊断系统拟诊断的故障包括:定子线圈及引出线类故障;定子引出线套管类故障;定子绝缘类故障;定子绕组振动类故障;定子铁心类故障;转子绕组类故障;转子绝缘类故障;转子本体及护环类故障;氢系统故障;油系统故障;水系统故障。

发电机的故障诊断系统,通过对发电机运行过程与状态参数分析及检修、试验的结果,无损探伤、电气绝缘检查结果的分析,综合进行故障诊断。

二、变压器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

电力工业主要采用充油式变压器,在特殊场合,也采用干式变压器或六氟化硫变压器。目前,国内外对于变压器的状态监测,多采用局部放电监测、超声定位技术和红外技术。对于充油式变压器,除对油中溶解气体进行离线、定期和有效的色谱分析外,主要研究应用在线油中溶解气体和微水分析技术。对于变压器的高压套管,通常采用介质损耗因数的数字化在线测量技术。对于故障较多的有载调压开关,采用有载故障在线诊断装置,测量触点磨损及机械和电气回路等。除此之外油温、线匝绕组温度、负载电流及电压、冷却泵、风扇运行等参数也在监测之列。

变压器状态监测,涉及的主体部件为:磁路、绕组及固体绝缘、液体绝缘(气体绝缘)和冷却系统。拟诊断的故障为:过热性故障、放电性故障、过热兼放电故障、机械故障和进水受潮等。

常用的局部放电监测与诊断,多采用电脉冲信号法和超声法。对电信号和声信号联合监测取得理想的定量和定位效果,根据视在放电量、分布图谱和放电源的定位,来判断故障。

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的分析(DGA),首先依据溶解平衡原理,采用各种不同原理的脱气方法,如:真空、渗透膜、气体洗脱等,将油中气体脱出,再用分离柱进行分离,再经检测器检测(如TCD,FID等),或用各种原理的传感器对不同组分的气体进行检测,最后依据国内外通用的组分比值法或多维图示法,结合电气试验和离线定期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诊断出潜伏性故障。近期还发展了复合渗透膜、电化学-燃料电池、红外检测等技术,进行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的分析。由于DGA分析判断的准确性已被国内外所认可,该技术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已有单组分的、总可燃气体的、四组分、六组分、七组分的在线检测装置投运。

三、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存在的问题

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技术虽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目前情况下,尚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需要解决。已经安装投运了状态监测系统的单位,决不可高枕无忧,不再有安全忧患意识。

目前,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尚存在以下不足和问题:

1.受技术条件限制,目前发展较成熟的仅有局部放电定位仪和部分组分含量的在线色谱仪,而其他反映设备状态的项目尚无成熟监测。因此,在故障诊断中,很多需采集的信息还必须依赖于离线检测。

2.早期故障的监测信号极弱,设备运行现场均有较强的磁场 和电场干扰,信噪比很低,给状态监测带来困难。

3.现有的一些监测系统,只能反映设备故障的发展趋势,很难提供设备故障的类型及故障的危急程度。渗透膜存在渗透率衰减,软件不能适应个案的分析和判定,软、硬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陷和不稳定性,易引起误报、错报故障。

第7篇:电力工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检测技术;专业调研;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316-01

了解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设置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课程结构设置是否符合工作现场的实际需要,以及检测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必须进行大量的专业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而指导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建设,培养符合市场需要,具有竞争力的检测专业高技能人才。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

为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无损检测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对专业进行更好的规划和建设,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高技能专门检测人才;以及更多的与企业交流,推进和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检测专业通过走访企业,现场实践、座谈等形式,对沈阳铸造研究所、沈阳一佳无损检测有限公司、沈阳铸锻工业有限公司等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调研。

二、调研主要内容

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无损检测人才现状分析和需求预测;

3.无损检测典型岗位和能力分析;

4.企业人员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5.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三、调研情况分析

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近年来,辽宁老工业基地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以高新技术改造的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优势得到巩固和加强,沈鼓、沈飞、黎明、鞍钢、大船等一批国有老企业欣欣向荣。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引起各领域的高度重视。由于无损检测技术具有不破坏试件、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其应用日益广泛。目前,无损检测技术不仅应用在承压类特种设备的制造和在用检验,而且在国内许多行业和部门,如铁路、机械、冶金、石油、天然气、化工、航空航天、船舶、电力、核工业、建筑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无损检测技术和专业人才也必将为我省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作为工业发展大省,辽宁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行列,一直被业界称为“检测大省”。现在持有资质的第三方无损检测公司就有数十家,涵盖了民用与建筑金属钢结构、锅炉压力容器、电力工业、维修安装等领域。随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崛起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会有更多的涉及到无损检测的企业诞生,也会有更多的无损检测专业服务公司涌现。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被检对象的增多、检测仪器性能的提高和质量检测的高标准高要求,企业及用人单位对经过专业培养的无损检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检测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充分反映了社会对检测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3.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和需求分析

(1)检测人员缺口较大,特别是对于一线操作人员需求很大。

(2)大部分技术人员没有检测专业背景,缺乏浓厚的理论知识,一般只精通一到两门技术的操作,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同时也阻碍检测技术的创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3)由于人才紧缺,对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造成了频繁的人才流动。

(4)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技术人员自身发展较困难,同时也限制了企业本身的发展。

4.典型企业检测岗位分析(表1)

5.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无损检测方法众多,应用最广泛的是以下四种方法:射线检测(RT)、超声检测(UT)、磁粉检测(MT)和渗透检测(PT),因此以上四门检测技术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设置。每种方法又分为I级(初级)、II级(中级)、III级(高级)不同的级别。不同检测方法的不同级别,都需要单独考取资格证书,检测人员只能从事与考取证书相应的方法和级别的检测工作。目前,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证书应用最广,社会需求最大,因此检测专业学生将考取特种设备领域职业资格证书。根据《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TSGZ8001-2013)的规定,检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考取I级证书,能力突出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考取II级证书。

因此,检测专业必须以职业岗位为基础,大力开展双证书教育,把无损检测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课程嵌入专业课程体系,做到课程内容、技能鉴定、顶岗就业的三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即课堂学的就是技能鉴定的内容,技能鉴定的内容就是上岗就业的内容,课程内容、技能鉴定、顶岗就业三位一体,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6.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应采用任务驱动法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比如射线检测这门课程的三大任务是拍(射线照相)、洗(暗室处理)、评(底片评定),每个任务下又可设许多个子任务。教学过程中使理论和实践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同步的进行,不再有先后次序之分,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这样可以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现场,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无损检测专门人才。

因为检测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三个等级,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对于完全达到相应检测方法I级水平的学生,再进行相应II级水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无损检测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和流程。

四、结语

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通过专业调研,为专业建设找好了方向,对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职业技能鉴定、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专业调研,带动专业快速的发展,进而培养面向轨道交通、特种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材料、零部件、构件、设备的无损检测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高技能专门检测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电力工业发展现状范文

0引言

中国是世界煤炭储量大国,煤炭储量位居世界第三位,探明储量达到1.2万亿吨,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2%,排在美国(占世界煤炭储量的26%)、前苏联之后。中国也是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耗大国,中国的煤炭产量占世界煤炭产量的42%,其生产增量占世界的80%,煤炭进出口规模大体相同,煤炭的消耗量和生产量基本均衡。

1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的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30年,尤其是近20年来,煤炭工业加快了改革发展的进程。在这一时期,煤炭生产建设速度加快,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国煤炭产量由1949年的3243万t,增加到1978年的6.18亿t,2008年达到了27.93亿吨。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加快,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下,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煤炭生产能力已占全国总量的80%,已形成神华、中煤能源、大同煤矿3家亿吨级和4家5000万t级的大型煤炭企业。建成了年产120万t以上的大型煤矿469处,产量14.23亿t,这部分煤矿产量达到全国的53.14%,其中,建成千万t大型现代化煤矿24处,产能3.3亿t,在建千万t煤矿24处,设计产能3.2亿t。多数大型现代化煤矿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到2008年底,全国年煤炭产量超过1000万t的煤炭企业达到了43家,产量15.01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3.74%。以煤为主多元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建立,科技进步步伐加快,技术面貌进一步改善,安全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由2002年6597人降到2008年的3214人,下降51.28%,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4.94下降到1.18,下降76.11%。2009年前8个月,全国煤矿事故1091起、死亡1682人,同比分别下降了16.3%和20.3%,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922;煤层气规模化开发起步,资源综合利用取得进展,2008年,全国煤层气产量达到58亿m3,利用25亿立方米,已建成煤矸石、煤泥、瓦斯电站230多座,装机总容量约2000多万千瓦,建成煤矸石砖厂400多座,年生产矸石砖约80亿标块,建成煤矸石水泥厂98座,年生产矸石水泥1950万t,建成水煤浆厂20多座,年生产总能力3000万t。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机制初步建立。

2中国煤炭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煤炭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煤炭工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与世界煤炭生产大国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一是煤炭工业劳动生产率低。2008年中国的大型现代化煤矿的劳动生产率达到5840t/人年,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行业总体生产效率应然处于较低水平。除了现代化煤矿外,劳动生产率大约为400t/人年,仅为澳大利亚的1/12;二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近几年煤炭工业的安全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善,现代化的大型煤炭企业的百万吨死亡率以接近于零,但整个煤炭工业的安全状况问题还很多。中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煤炭产量的42%,但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80%。1994年中国煤炭工业的百万吨死亡率为6.78,2008年降到0.922。美国煤炭工业百万t死亡率1994年为0.06,到2008年降到0.03,印度煤炭工业的百万吨死亡率1994年为0.93,2003年降到0.54,世界上产煤大国的百万吨死亡率均低于1。此外,每年患慢性肺部疾病的人员数量达到五位数;三是回采率低。小型煤矿的回采率一般为15%~20%,而大型煤矿的回采率可达到45%~50%,中国的平均水平为30%,造成大量的煤炭资源浪费。此外,煤炭深加工程度不够,煤炭的利用率不高,对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煤炭工业的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博士、黄群慧博士从国际角度研究了中国工业分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该研究设立7类指标、11个基本指标和17个辅助指标,将中国工业划分为15个行业。经计算得到各行业的现代化指数,即船舶工业62.8、钢铁工业58.7、石油工业50.8、电力工业49.8、纺织工业48.2、计算机制造业47.3、化学工业42.1、造纸工业38.5、食品工业38.3、通信设备制造业37.8、医药制造业37.4、汽车工业36.0、机床工具业26.6、水泥工业24.0、煤炭工业23.1,全部15个行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平均值为41.4。由此可见,中国船舶工业的现代化水平是最高的,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63%,煤炭工业的现代化程度是最低的,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3%,中国整个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41%。

3加快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

提高煤炭工业的现代化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结合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煤炭工业实际情况,设计制定如下的策略和相应的措施。

3.1生产装备机械化机械化水平从两个维度影响现代化水平,其一是机械化水平是测度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二是机械化水平对测度现代化水平的其他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推动着产业组织的集约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带动着效率的提高,也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目前,中国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的采煤机械化水平达到87%以上,但全行业的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提高煤炭行业的机械化水平政策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市场是手段。从行业管理方面,要通过政策提高准入标准,对现有煤炭企业根据规模确定机械化水平下限,限期达标;各企业要有规划和制度;在矿产资源开发权、贷款等方面,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2产业组织集约化产业组织的集约化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实证分析可知,煤炭企业的规模与效率、规模与机械化、规模与安全、规模与科学管理等密切相关。目前中国有1.8万家煤炭企业,平均规模仅18万t,中国大中小煤矿的产量比重为50:12:38,导致中国煤炭工业的产业集中度非常低。2007年中国前四大煤炭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8.71%,而在澳大利亚该比例达到46%,美国为51%,南非为87%,印度为89%。提高煤炭工业集约化水平的主要措施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用市场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同时国家在财政、税收、运力保障、出口经营权、市场融资、借贷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惠。

3.3企业管理科学化科学的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的标志,科学管理追求企业的现代化,追求效率和公平。中国煤炭企业的管理侧重于“管”,而淡化“理”;强调效益,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注重战术决策,而淡化研究长期发展战略。虽然中国大型现代化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比中小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高,但大型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同时数量较多的中小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又大幅度地稀释了中国煤炭工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是生产力,实现煤炭工业管理的科学化的关键是提高对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投入。

3.4生产安全高效化煤炭生产的特殊环境是形成生产不安全的客观因素,提高煤炭生产安全性的措施是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加强管理,机械化是安全的屏障,管理是保障。同时在政策和法律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加大整治力度。效率是现代化的结果,提高现代化水平带来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又促进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两者相互依赖,但两者并非是完全的线性关系。对煤炭工业,效率既包括实物指标,又包括价值指标,也就是说,提高效率不仅意味着产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创造价值的增加,即提高行业劳动报酬支出占行业增加值的比例(行业的单位劳动报酬支出创造的增加值)。

3.5投资主体多元化鉴于煤炭工业产品的特殊性,国家对境外投资者对煤炭工业的投资有一定的限制,极大地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发展。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企业选择和股权结构等方面进行设计,通过股份制改造,适当的吸引境外投资者的直接投资,既可解决企业内涵和外延发展的需要,又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

3.6产品生产环保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一方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促进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决定了可持续发展成为测度现代化水平的三大类指标之一。在测度现代化水平时,用环保指标刻画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煤炭产品生产和煤炭产品消耗过程都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恢复这种破坏难度大、费用高,虽然向生产单位收取一定的经费,但远远不能满足治理的需要。因此要从生产源头控制,提高“三废”的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减小产品消耗过程对环境的破坏。

第9篇:电力工业发展现状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路径,毕节试验区

新型工业化,是指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前提,以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为目标的工业化方式。换言之,新型工业化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地区,生态脆弱,地理区位没有明显优势,人口多而且密度大,民族成份较多,人民收入较低。因此,在1988年即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但同时,毕节试验区也是资源富集地区,是国家资源安全检查保障的重点地区,是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上的重点地区,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何选择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对于毕节试验区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毕节试验区三大产业产值结构排序长期表现为“一、二、三”的格局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直至西部大开发以及西电东送项目在毕节地区启动后,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折,2004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产业产值结构开始由“一、二、三”转为“二、一、三”。2005年,三次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2.17%、37.51%、30.32%。2007年,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0%、39%、31%,形成了“二、三、一”结构。

从三次产业内部分析,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占绝对比重,从1991的59.97%上升至1996年的72.17%后,开始回落至2005年的57.62%;牧业比重有所提高,由1991的29.77%上升到2005年的39.55%。随着煤电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处于快速调整升级中,至2005年第二产业比重达到38%。第二产业内部重工业的比重也快速上升,由1998年的17.54 %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59.66%、2005年的80.55%, 2006年为96.21%。同时,能源工业发展较快,据预测,到2008年毕节地区能源工业将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将达65%以上,会比2002年的22%提高40多个百分点,取代烟草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纵向分析,1949年以来毕节试验区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以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依据):

第一阶段(1949-1977年)。这一阶段,毕节地区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属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资源投入产出效益值(按多元化系数法)均小于2的经济体。煤炭开采主要为民用煤,是典型的“以煤代薪”、“以煤取暖”论文开题报告范例。随着“三线建设”的推进,发展了一批“五小”工业(即地、县办的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工业),第二产业比重仍然变化不大,产业结构排序呈“一、三、二”格局。

第二阶段(1978-1988年)。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土法炼锌”、“土法炼硫”等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由于乡镇企业和烤烟用煤量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加快。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产业结构排序呈“一、二、三”格局。

第三阶段(1989-1999年)。这一时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二、三产业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04%、9.74%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两烟”和煤炭工业发展迅速,毕节卷烟厂1995-1997年销售收入达到13亿元,利税7.1亿元。1997年开始,由于市场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两烟”的销售收入和上缴利税连续下滑;取缔“五小”,小煤窑、焦化厂、铅锌炉等的关、压、停产,经济增长速度、上缴利税有一定幅度的下滑。总体而言这期间第二产业比重呈快速上升态势,由1988年的39.32%上升到1999年的56.55%,上升达1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排序呈“二、一、三”。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国家“西电东送”的实施,一批火电厂陆续兴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大批中型规模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1-2005年,第二产业年均增速达19.53%。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快速上升,2000年为37.55%,2004年为59.66%,2005年为80.55%,2006年为96.21%。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快速改变,产业结构排序呈“二、三、一”格局,且第二产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二、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毕节试验区自建以来,工业产值不断增加,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以“两烟”、“两电”和煤炭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到2007年,全区工业产值达到259.10亿元。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30:39:31,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格局,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初级阶段。

(一)有利条件:

1、自然资源丰富:一是能源资源丰富。二是组合良好的矿产资源。三是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四是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

2、地缘区位优势:毕节试验区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规划建设的毕节飞雄机场、成贵快速铁路、隆(昌)黄(桶)铁路、清(镇)织(金)快速铁路、厦蓉、杭瑞高速公路的建设等构筑了区域中心枢纽。

3、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毕节试验区人口730万,有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4、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试验区政治优势,给毕节的工业化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5、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经过20年的发展,毕节试验区已初步形成了“两烟”,油菜加工,煤炭、铁、锌采掘业,水电站、火电厂等具有相应规模和一定竞争力的工业产业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内部结构:(1)产业层次低,产业竞争力低下,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工业总产值结构分析,2007年,煤炭采掘业46.24亿元 ,占17.8 %;电力工业69.36亿元,占26.68%;烟叶复烤与卷烟56亿元,占21.54 %;其它工业企业的产值与资源开发产值的比例很小,仅占33.98%。(2)技术装备水平低,资源开发粗放:区内企业(除大方火电厂、黔北火电厂、黔西火电厂、纳雍火电厂、力帆骏马车辆制造厂、毕节热电厂、卷烟厂、康星炼油厂等几家屈指可数的企业外)大多数长期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经济效益差、资源利用率低、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近几年来,全区工业企业每消耗1元原材料,创造的产值(当年价、下同),约为2.5元;每消耗价值1元能源量,创造的产值约为18.2元;每消耗1吨煤实现的产值为3212元;每消耗每千瓦/小时电实现的产值仅为6.73元。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全区年均废水排放量为5483.32万吨,经过处理的只占12.97%;年均燃烧废气排放量为873612.37万标立方米,经过消烟除尘的只占15.7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6.09%。(3)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4)工业经济外向度低,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缓慢,利用外资水平低,项目储备不足

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毕节试验区的工业发展必须靠投资拉动。受交通等自然条件限制,区外企业进入我区投资总量仍然较小,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贷款困难。地县市财力紧张,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成本高,政府负担重,对企业难以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论文开题报告范例。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地、县(市)有关部门和领导重招商引资、轻项目库建设本科毕业论文格式,项目基础工作薄弱,影响向外推介和争取上级支持。

毕节试验区2003-2007年招商引资项目及到位资金情况

单位:个、亿元

指标 时间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招商引资项目

110

151

161

228

278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4.8

28.8

35.0

33.52

56.26

(二)目标

立足于当前的基础,科学制定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毕节试验区的近期目标应体现在工业的主导地位、集中度、运行质量、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五个方面。通过8年努力,到2015年: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区工业增加值年均保持10%以上增长,使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利税总额约470亿元,利润总额约340亿元,年创税总额约150亿元。

工业集中度明显提高。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 以上;建成一批年销售收入上80亿元、120亿元、 130 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的工业集聚区。

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缴税收力争每年突破 13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力争达到26万元/人·年(按60万从业人员人计);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比2007年大幅度上升。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工业领域研发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新建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增大,新创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生产及管理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20%以上;重要矿产资源开采水平、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分别达到85%和80%以上。

(三)路径选择

围绕上述目标,必须选择符合毕节实际、突出毕节特色的发展路径。

1、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重点

要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条件,挖掘潜在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加快优势行业和主导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的新兴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全区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围绕开发新能源、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重点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轻纺工业要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生物制药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建材工业要重点发展优质新型干法水泥、中高档建筑新型建材及制品。林产工业要实行木材加工、干果、鲜果初、深加工系列产品。冶金工业要增加优质锌、铁,磷和硫深加工产品。医药工业要以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和少数民族药物。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自主开发一批、消化省内一批、引进国内一批,在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和扶持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生物开发和环保等发展潜力大但目前较弱小的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各行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大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点专项信贷、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在农业生物技术和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化上实现新突破。重点抓好动植物良种培育和推广以及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培育一批具有省内优势、国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优化工业区域布局、提高集中度,强力推进工业集聚区建设。

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要素的集聚程度、地理位置、交通通讯条件、工业基础等相关因素,产业集聚是必然趋势。

在生产力布局上把着力点放在各类工业、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区,围绕织纳煤磷电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威赫焦煤化工及金属冶炼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毕大新型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金黔新材料及绿色食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等四个重点区域的建设,发展新型能源化工、生物制药、绿色有机食品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五至八年建设,进一步提升其产业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以新型化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增长带。在国道和省道公路沿线,选择一些区位条件好、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乡镇作为产业纵深发展的腹地。积极主动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强与沿海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把沿海地区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品牌、资金等优势与我区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结合起来,带动试验区工业发展。

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和优势,选择不同的工业化路径。尤其是对山区乡镇,要根据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的企业,加强林业、水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基地建设,加快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步伐。

3、强化能源工业的主导地位,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降低自身能耗。以煤炭和电力(火电及水电)为主力的能源工业,将长期支撑毕节试验区发展,决定着新型工业化的成败,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提高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延长煤电资源产业链,发展各类矿产品的深加工和精细利用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依靠新技术、新工艺和发挥政策、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4、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毕节试验区特殊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的发展,是富民兴区的根本途径。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改造传统加工业,提升产品结构。巩固提高“两烟”、“两油”(油菜、油脂),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茶叶产业、畜牧产品加工系列、中药材加工等产业,扩大特色林产品、特色水产品的加工力度和产量。

5、发挥好后发优势,强力推进跨越式发展。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阶段上强化绿色理论,立足于资源、劳动力和生态环境等优势,在科技投入上采用新技术,高起点、高效益的发展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加快制度创新,提高产业关联度,推进区内外产学研结合,推进区内外企业间的横向协作与联合,促进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准入上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改造和提升工业化的战略,着力发展环保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化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双赢格局。

四、毕节试验区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项目布局

(一)织金煤磷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

1、项目布局

基地产业包括煤化工、磷化工、电力生产项目。一是煤化工项目规划建设总规模为360万吨/年甲醇、120万吨/年烯烃、60万吨/年聚乙烯、60万吨/年聚丙烯,300万吨/年煤制油等产品,配套规划建设煤炭产能3000万吨/年。配套规划建设400万千瓦装机火电厂,规划投资800亿元。分三期进行,一期建设规模为180万吨/年甲醇,60万吨/年烯烃及30万吨/年聚乙烯、30万吨/年聚丙烯等产品,配套建设120(2×60)万千瓦装机火电厂及煤矿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60亿元,将配套建设规模为2000万吨/年煤炭产能。一期项目建设期为两年半。二期拟建设规模180万吨/年甲醇,60万吨/年烯烃及30万吨/年聚乙烯、30万吨/年聚丙烯、300万吨/年煤制油等产品,配套建设200(2×100)万千瓦装机火电厂,配套建设热电厂和煤矸石电厂80万千瓦,项目计划投资620 亿元,贵州省将配套建设规模为1000万吨/年煤炭产能。二期项目建设期为三年。三期将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另行规划。二是磷化工项目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一是规划建设60万吨/年合成氨,70万吨/年磷酸一铵、120万吨/年磷酸二铵、145万吨/年硫酸、280万吨/年磷酸(100% P2O5)、20万吨/年湿法净化磷酸280万吨/年硫酸项目;二是精细磷化工项目规划建设磷酸一钠、磷酸二钠、磷酸三钠、磷酸二氢钙、SAPP、STPP、氟化物系列产品生产链及高炉磷酸项目。三是电力建设项目,规划织金电厂项目一期 2×600MW机组,二期 2×1000MW机组(已纳入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第三批建设项目);加上基地化工热电联产,最终实现40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

2、基地发展规划

开发建设织金煤磷电化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基地要在坚持高标准、优化产业布局、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合理有序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均衡发展等八个原则。规划和建设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一期)为2009—2020年,到2020年,织金基地框架和高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煤炭生产能力3000万吨,电力装机400万千瓦以上,煤炭间接液化生产能力100万吨以上,煤基甲醇生产能力180万吨,30万吨/年煤基烯烃,磷矿石生产能力300万吨,磷酸145万吨/年,磷酸二铵18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100万吨/年,精细磷化工产品占到60%以上。初步测算,到2020年基地总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将新增工业增加值约300亿元。带动全区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250亿元,新增地方财政收入100亿元,新增就业40万人。

第二阶段(二期)为2020—2030年。2030年,基地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将新增工业增加值约700亿元。带动全区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新增地方财政收入200亿元,新增就业超过80万人。形成煤炭、煤化工、磷化工和新材料四大产业基地,促进毕节试验区城镇化率达到50%。

(二)毕节试验区在建重点工业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规模

投资

方式

投资主体方

投资额

(亿元)

在建期限或划开工建设时间

1

毕节地区金河化工项目

  独资

湖北宜化

5.7

2012年前

2

毕节力帆骏马农用车辆制造项目

年产5万辆

股份

云南大理车辆厂

2.3

2012年前

3

金沙窑酒厂扩能技改

年产1万吨

股份

湖北宜化

8.9

2012年前

4

东海纺织有限公司

年产12万绽

独资

东海纺织有限公司

1.5

2012年前

5

毕节大曲酒三源喜有限公司

年产1万吨

独资

三源喜有限公司

4.5

2012年前

6

贵州世铣有限公司

  独资

贵阳中大公司

1.3

2012年前

7

毕节金海集团

  股份

毕节金

海集团

1.3

2012年前

8

赛德水泥厂

日产250吨

独资

香港瑞安公司

3

2012年前

9

东华新能源有限公司煤化工

年产20万吨

独资

新希望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