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媒体分析方法范文

社交媒体分析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分析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交媒体分析方法

第1篇:社交媒体分析方法范文

但这并非是我们对社交媒体的唯一看法。现在,我们每个人不但可以拥抱这一媒体,并使用它作为一个更真实的营销商,而且可以用它做广告。

作广告,我不只是指在Facebook平台上购买广告空间。我是指通过使用这一媒体,告诉人们产品信息,促使人们进行点击,进而促销产品销售。

当然,你在社交媒体中不能只进行广告活动。有人会告诉你,这如同走进人们的卧室,向人们展示你的新产品。你甚至无法进入前门,或者知道前门在何处。或者是否有一个前门。你可以使用社交媒体从事广告活动,但你必须一开始采取重要的行动。

有许多网站开始研究在分析中找到有趣的东西。最有可能的是,第一流量源是一个搜索引擎。但是,展开的图表是社交网站Facebook,有时时Twitter.你可以使用公共分析工具诸如Compete.比如,对于无线运营商同T-Mobile来说,Facebook推动了其流量的6%.该公司网站一个月拥有约610万用户,其中有36.6万来自Facebook.第一步,在社交媒体作广告要知道你公司网站流量有几成来自社交网站。如果你使用分析包,你可以方便地从绝大多数的一流报告中获得这些数据。如果你不使用分析包,则从现在起学会使用一款工具包。

流量标准也很重要。因为你需要以标准对结果进行对比。你可以决定要提高访问网站用户的数量或者提高来自社交网站流量的比例。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提高流量意味着你会获得更多的用户。提高来源和提高来自社交媒体的比例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你也可以从社交媒体获得更多流量,而你不会直接向这些社交网站支付费用。

一旦你对流量问题做出决定,你就可以制定战略开始实现目标。需要指出的是,你要以特别的方式使用社交媒体:推动流量成为转换点。有一些办法可以使用社交媒体建立关系,最终达到转换率结果。以下是你必须要做的:――吸引有品质的跟随者加入付费媒体。向Twitter反馈写一些东西但没有人跟随,是不会有结果的。你可以在Facebook中用付费媒体有效地使用这一招。确保你不会局限于这一方法。你不必非要为点击获得的流量付费。你可以直接向网站发送流量。提供机会,对你的粉丝做出回应,告诉他们的朋友,这样你不但在购买流量,而且在购买动力。

――使点击购买成为对话的一部分。企业对使用社交媒体推动流量都很有效。有些企业选择标签提供服务,有些在特定的日子提供优惠服务。不论是哪种情况,你必须要考虑社交媒体内容,你必须做出计划,进行评估,进行优化。

第2篇:社交媒体分析方法范文

2项最新调研数据:社交营销效果评估重硬性指标,软性指标不足

1. 据多渠道智能化会员营销服务机构webpower查阅的一项Ipsos OTX为Association of National Advertisers (ANA)做的调研显示,目前80%的美国客户端市场营销人员评估社交媒体内容的有效性,采用的最普遍方法是“点赞”,占89%;而利用分析数据,如日/月活跃用户等,仅处于中间水平,占66%,以业务效果为评估标准的指标,如ROI、销售额等使用的并不是很多。具体查阅以下数据:

2. 由Contently于5月份发起另一项投票调查,同样得到类似的结果,社交转发及点赞依然是市场营销人员最普遍采用的评估效果方式,而销售和转化处于最低端。

5个“常规外”的社交内容效果评估方法

作为市场营销人员,我想大家都深有感悟,让高层投入更多资源在社交媒体上非常难,而想得到高层更多支持,获取更多资源的唯一办法就是,努力展现自己以及社交媒体带来的投资回报率。下面就是笔者分享的一些实现社交媒体营销ROI的实操经验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市场营销人员解决一些问题。

1) 聆听你的潜在用户,确定它们对消费内容的偏好性和需求你需要彻底的了解你的潜在客户以及他们如何去消费内容。社交媒体有多种内容形式,但是你知道他们最喜欢哪一种吗?他们在购买流程的不同环节的内容需求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要和你的购买者保持同步,找到你的最优质潜在客户的聚集地,然后在此集中发力。

邮件、微信、短信、APP等多渠道智能化营销服务机构webpower的实践建议认为,一旦你确定了正确的渠道,用心聆听对话和趋势,然后,推出有用的信息,并在如微信、微博、博客、多媒体等各个渠道推出一致的主体,这将为你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一个富有深意的机会。想办法刺激客户去表现他们的喜好,时间,地点以及原因等,然后采取行动各个击破。如果你问题正确,并且以他们喜欢的方式互动,那么你的社交媒体影响力和ROI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2) 把社交媒体与传统营销活动相结合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沟通渠道能帮助企业实时获取用户的反馈,把你的社交媒体策略与更广泛的产品营销策略相结合,相互配合,以支持各种活动。

这种结合贯穿于市场目标定位、激发关键信息兴趣度,将社交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协调沟通渠道,并且应该使其效果可被追踪。例如,你为白皮书制定一次邮件营销活动,那社交渠道也应该参与支持。每一个渠道都使用各自唯一的URL,以便于你能知道哪个渠道效果最佳。

3) 把社交媒体纳入业务目标并为此制定正确的策略

确定ROI的实际意义,是销售数量还是合格的leads呢?是转化数量还是品牌影响力的强化呢?或者是作为客户服务的支持?为你的需求建立清晰的目标和策略,然后决定哪些策略和方法将帮助你完成这些目标。也可以从站长工具、Omniture、Google Analytics等分析工具中去优化你的策略,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去研究页面浏览量、登陆时间等因素。

例如,拿点赞来说,你要清楚的是点赞给你带来的商业意义,而不仅仅是计算点了多少赞。在用户点赞之后,你又应该如何与他们保持互动呢?促进其转化的是什么,时间以及如何实现的?

转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销售、下载、注册参与等。如果你的内容对用户具有吸引力,那么他们会欣赏你的公司和你的产品,并且把对你的积极正面的印象分享给身边的好友以及整个网络。如果你是有专门的社交媒体营销合作机构,那么还需要和他们一起去讨论如何给活动制定合适的效果评估指标。

4) 在定量评估ROI时不要忽视定性结果

通过数据评估方法,如评论、转发、打开等可以非常容易的跟踪了解你的整个社交活动过程。但是,多渠道智能化营销服务机构webpower发现,社交媒体营销带来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些,社交媒体带来的以下效果我们也无法忽视:

A. 客户反馈

B. 市场洞察

C. 品牌主张和影响

D. 出版物(在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报道/博客文章等)

E. 品牌知名度

F. 问题的解决方法

G. 与新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沟通

H. 性价比高的客户服务

I. 活动事件营销

J. 招聘

现在,以上的一些利用价值你是否已经纳入综合管理了呢,笔者猜,大部分人可能没有。所以,如果可行,把社交媒体带来的一系列价值一并纳入定量ROI。

5) 摆脱惯性,把有益于客户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第3篇:社交媒体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信; 媒介依赖;人际互动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044-03

毫无夸张地说,媒介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其中,社会交往方式算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起,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对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俨然建构出人们的“第二生活世界”,整个社会进入“网络化生存”时代。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交媒体作为媒介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得到了网民们极大的青睐。美国社交媒体专家布莱恩・索里斯(Brian Solis)在新书《社交网络与博客》中这样写道:“有五分之四的活跃网民每天访问社交网络”。可见,社交媒体正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社交媒体带来的一系列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导致了一部分人产生了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现象。2013年7月22日,作为当下社交媒体中最活跃也是火热的应用―微信,发生了自上线以来最大规模的故障,波及全国多个地区。众多网友纷纷询问原因之余,着急、焦虑等情绪集中爆发,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网民对社交媒体的依赖。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在1972年提出了著名的媒介依赖理论,其考察的重点在于对报纸、广播、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进行探究。时隔40年后,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特别是在以交互性为主的,集人际和大众传播方式融为一体的社交媒体所建构的媒介环境中,媒介依赖理论是否仍然适用?大学生作为当下具有文化素养,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新鲜事物最容易接受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在社交网络的使用中是否“成瘾”,以及由“社交成瘾”带来的对现实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几何?这些都是十分值得关注和探讨的。由于社交媒体范围较大,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媒介特性、定位和目标群体方面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地讨论社交媒体依赖,因此仅选取当下大学生群体中使用最广泛的社交媒体微信作为媒介接触对象,将研究主体落脚于四川大学学生群体中的微信使用用户。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式,辅之必要的深度访谈,主要解决以下研究问题:(1)当前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接触情况,是否存在对微信使用的依赖。(2)媒介依赖理论是否同样适用于集人际和大众传播方式融为一体的社交媒体所建构的媒介环境中。(3)基于社交媒体依赖基本情况,习惯于长期线上社会交往的大学生群体,对他们现实人际互动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1.理论依据。媒介依赖理论源于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1976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媒介效果的依赖模式》[1]。媒介依赖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从“受众、媒介、社会”三者互动的角度考察媒介传播效果、探讨媒介传播的影响力及其产生途径,从而使该理论成为”全面透视媒介与整个社会结构中和各个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并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分析之理论视角。从理论上讲,媒介与个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具有双向性,但在现实中,却更多地表现为个人对媒介的单向性依赖。

2.文献综述。以往的对媒体依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部分:(1)对媒介依赖理论的综合性的述评。以张咏华教授的《一种独辟蹊径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论评述》[2]为代表。他认为媒介依赖理论是一种独辟蹊径的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并在文章中对媒介依赖理论观点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评析。(2)在具体的媒介环境下探讨媒介依赖。以谢新洲教授的《“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3]、旷洁的《媒介依赖理论在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实证研究》[4]为代表。该类型研究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媒介依赖理论与哪些重要变量有相关关系,如网友的设备占有情况、网友认知情况等有关。这两个研究都是对现象的描述,并没有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成因以及与之带来的负面效应。当时互联网在中国方兴未艾,所以将”媒介依赖“理论放置于互联网情境中显得十分时宜。十年过后,社交媒体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社交依赖所带来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新的关注热点,所以该研究也有不全面的地方。(3)对媒介依赖成因的探求。以梁娜、杨烁2009年做的《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5]为代表。该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并形成依赖,从众心理和趋同心理占据了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其实学界对媒介依赖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察了当下最为流行的社交媒体所建构的媒介环境。而且本文从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入手,探究媒介接触与使用对大学生现实行为方式的改变,通过相关数据的支撑分析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产生的依赖,并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深刻影响。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辅之以深度访谈的方式。四川大学作为学科背景综合,教育背景全面的高校,其在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大学生中间具有代表性。根据这一现状,我们选择了四川大学在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而出于时间、精力以及财力的考虑,此次调查的目标总体为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住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抽样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将望江校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每个寝室作为独立群,对所有寝室进行连续编号,将该寝室编号列表作为抽样框,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本次研究单从所有寝室中随机抽取40个寝室进行全面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60份。其中有效问卷154份,废卷6份(定义为缺失97)。在有效问卷中,男性有65人,有效比例为42.2%,女性89人,有效比例为57.8%。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年级组成情况为大二7人(4.5%),大三28人(18.2%),大四25人(26.0%),研一30人(19.5%),研二31人(20.1%),研三18人(11.7%)。被调查者年纪分布差异比较大,但基本上符合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总体情况。被调查者的学科背景分布情况为:工科类44人(28.6%),理科类35人(22.7%),人文社会学类37人(24.0%),经济管理学类38人(24.7%),医学类0人(0%)(川大望江校区没有医学类学生)。深度访谈选取不同年级和专业背景的本科生为对象,其每个人都用微信一年以上的使用经历。访谈采用开放和闭合式问题相结合的提问方式。

本次问卷有以下部分构成:(1)大学生微信用户微信使用基本情况调查,以单选题为主。(2)大学生微信用户微信使用依赖程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对依赖程度的调查采用5分制里克特量表设计问卷。最后采用加总分的方式,根据达到的不同分数层次,判断其依赖程度,依赖程度分为严重依赖、普通依赖、有依赖倾向、无明显依赖四个水平。其主要指标有:①持续不断的登陆微信,期待有新消息。②难以控制登陆时长。③使用微信的时间比预计时间长很多。④曾经试图减少或停止使用微信,但没有什么实质效果。⑤无法使用微信时,感到焦躁不安,不自在。⑥常常打断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学习而使用微信。⑦常常将使用微信作为宣泄情绪、逃避现实的工具。⑧微信基本能够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⑨微信成为生活的必需品。(3)大学生微信用户在使用微信中,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情况调查。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最后的统计分析借助SPSS16.0软件进行。

2.研究假设。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和研究变量,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以检验,H1:媒介依赖在大学生使用微信过程中普遍存在。H2:使用时长越长,对微信的依赖程度越高H3:对微信的依赖程度与现实中人际互动的频率和频次呈负相关。

三、研究发现

1.调查结果及分析。(1)微信使用情况。在被调查的160份问卷中,有154份有效问卷。其中曾经使用过和正在使用微信的为138人,有效比为86.2,没有使用过的为16人,有效比为10.4%。(2)微信使用时长。在使用过微信的用户中,使用时间在半年以下的人数为17.2%,半年到一年之间的为19.1%,一年到两年的为34.7%,两年及以上的为31.0%,使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人数占到65.7%。

表2 微信使用时长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微信的接受度较高且接受时间较早,微信在大学生中比较受欢迎,也证明了样本的代表性。(3)微信依赖情况及程度。根据问卷设计中对微信依赖程度的指标测试,9个测试指标,每个指标对应5种态度:强烈同意5分;同意4分;中立3分;不同意2分;强烈反对1分。通过加总分的方式,计算出依赖程度,评断标准如下:A、39~45分(严重依赖)B、33~38分(普通依赖)C、28~32分(有依赖倾向)D、27分级及以下(无明显依赖)通过对问卷的分析,154人中,严重依赖者人数57人,占百分比为37%;普通依赖者65人,占百分比44%;有依赖倾向者26人,占百分比为17%,无明显依赖者6人,占百分比为2%。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为普遍现象。并且,对微信存在依赖甚至严重依赖的占到了总被调查人数的81%,由此可推断,大学生不仅对微信存在依赖,而且依赖程度较为严重。因此H1被证实。(4)微信使用时长与依赖程度的关系。将微信使用时长与依赖程度这两个定序变量用交叉表进行分析,其输出结果卡方检验中,其Asymp. Sig.(2-sided)值为p=0.0130.05,由此可见,微信使用时长和依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再进一步才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其输出结果Spearman Correlation Value值r=0.9440.8,可以得出相关性较强,且呈现正相关的趋势即微信使用时间越长其依赖程度越高。由此H2被证实。(5)微信依赖程度和现实人际互动频次频率的相关性分析。上文已经将对微信的依赖程度分为“严重依赖”“普通依赖”“有依赖倾向”“无明显依赖”四种,在变量测量层次中属于定序变量。在对调查的受访者设计的问卷有,有一道题目是测试是否因为使用社交媒体而减少现实人际互动的频率和频次。如果有,一个月内线上人际互动的频率为低、中、高三种;频次以一周为标准,分为0次,1~5次6~10次,10次以上。这里的现实人际互动是基于现实中与朋友进行沟通与互动,包括一起学习、生活、沟通交流、旅行等,要求互动的双方必须亲身“在场”,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基于微信的依赖程度和现实人际互动频次频率都是定序变量,因此对这两者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的是交叉表分析中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其输出结果Spearman Correlation Value值r=-0.38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呈负相关趋势。所以,可以说明大学生对微信依赖程度越高的用户,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人际互动的频率和频次越低。因此,H3被证实。

2.总结和讨论。(1)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现象普遍存在。

在此次调查中,被调查的156位同学中,大部分同学存在着对微信的依赖现象。尽管不排除在样本的选取和代表性上存在操作性误差,但总的来说,此次调查的结果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微信,作为一种高端的网络交流工具,自推出以来以一种迅猛的态势进入大学校园。作为web2.0时代社交媒体的新生代表力量,微信以其独特的“语音对讲”、“手机群聊”“LBS”等功能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并且,在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方面,微信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交平台。因此,社交需要相对旺盛的大学生群体更容易成为其忠诚用户,并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另外,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终端使用的便捷性也为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提供了方便,也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社交媒体依赖的又一重要原因。如何将这种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范围内,不至于成瘾,还需要学校加强对媒介素养等相关方面的培训。(2)大学生“社交成瘾”直接影响其现实人际间互动。大学生是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社交媒体场域上的人际互动往往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谢榕指出,从网络的虚拟性出发,网络为人们的自我呈现和人际互动提供了全新的舞台和空间,自我呈现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特性下表现出和现实中完全不同[6]。另外,王婷婷也认为,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进行的是一种随着自己个性的“表演”,这样在网络这个空间里呈现出来的自我也是匿名修饰过的自我[7]。社交媒体因其架构的平台本身就是虚拟性的,所以社交媒体用户在表达和互动时运动的手段具有符号性和表意性。换句话说,社交媒体上的交往者往往运用各种表达符合和形态各异的面具来“伪装”自己,每个个体都是角色表演中的导演。这一点和现实中人际交往有所差异,即便是现实中人际互动也同样有“表演”的痕迹,但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毕竟交流双方的身体“在场”,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交流的双方似乎表演的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对社交媒体产生依赖的大学生往往会因在在线上活跃的时间增加而直接导致在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频次和频率降低。因此,尽管社交网络中的互动还是“人”的互动,但随着互动过程的整体框架的改变,个人在实现互动和呈现自我时使用的技巧和结果发生明显变化(戈夫曼),日积月累的这样下去,其实不利用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融入社会,不利用身心的健康发展。“我喜欢在朋友圈发我的照片,每次发照片之前我都可以先使用美图秀秀(照片美化工具),通过加工,瞬间我就很有自信。每次点赞的都是一大群人,在这一大群人中,其实特别熟悉的人并不多,很多人甚至没见过几次,但他们每次回复说我又变漂亮了我就十分满足。不过每次有不太熟悉的人约我出去玩时我又会感到恐惧,特别是在我脸上的痘痘冒出来的时候”。

因此,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人际互动其实是出于一种印象管理[8],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来调节他人对自我的认识,而现实生活中交往往往不具备这样的可操控性,这也是许多大学生迷恋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大学生依赖社交媒体还会导致人际间情感梳理和人际冷漠。社交媒体场域下的人际交往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在网络建构的虚拟世界中,其安全、隐匿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表达真实情感又害怕受到伤害的心理[9]。由于在社交网络中大学生得到情感认同和满足,一些大学生在心理上对线上人际互动具备了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一旦在现实社会中出现偏差时,往往会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和恐惧,因此反而会助长冷漠厌倦的情况。在这种消极的情绪作用下,甚至会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造成大学生一系列不利心理问题。由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表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网民生活形态研究中指出:越是重度依赖用户,对互联网可能产生的社会隔离认同度越高。因此,大学生也应该引起重视,如果过度的依赖社交媒体,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可能性越大,难免也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和隔阂[10]。因此,一方面大学生在未来的媒介使用过程中,要适度把握使用时长,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媒介素养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做到趋利避害。

四、不足及问题

第一、本文采用的是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样本选取和样本数量上可能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科学性。第二、本文的落脚点在社交媒体,但仅选取微信作为个案研究,说服力略显欠缺。第三、媒介依赖理论作为比较成熟完整的理论,考察的是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在本文中,并没有对媒体需求这个重要变量进行考察,探究大学生使用微信是因为满足了其个人需求从而产生的依赖,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论文需要继续完善的方向,在后续研究中,会主要解决这部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咏华.一种独辟蹊径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评述[J].新闻大学,1997(1).

[3]谢新洲.“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

[4]旷洁.媒介依赖理论在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实证研究-基于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量化分析[J].新闻知识,2013(2).

[5]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播,2009(3).

[6]谢榕.网络空间自我呈现过程中的工具利用――以QQ空间为例[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

[7]王婷婷.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J].学理论,2011(17).

[8](美)戈夫曼著.黄爱华,冯刚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第4篇:社交媒体分析方法范文

除了让用户简单地点击“赞”或关注某个页面,品牌商们正不断地寻找各种方法来将社交元素整合到营销活动当中。Facebook在他们闭合性的社交网络中几乎控制了一切,Google显然看到了宝贵的机遇,这一机遇能使其更好地将社交元素融入到其搜索结果当中。

通过在搜索结果页面添加来自社交网络的信息,Google使搜索成为更有用的工具,另外该网站还可借此从广告商手中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Google认为,如果消费者能更为高效地查找到他们所需的内容(包括具有相关性的广告内容),那他们将能获得更好的体验,同时Google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广告商的广告投放效果更好,用户也能花费更少的时间来搜索他们所需的内容。

与Google Buzz相比,Google+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是该搜索引擎创建的首个大受欢迎的社交网络,其内容能被整合到核心搜索产品当中。用户可以关注个人用户以及企业用户、点击“+1”分享帖子、文章和各种内容以及通过新形式来与这些内容以及该社交网络进行互动。

那么旅游企业能如何使用这一新的社交平台来增加广告的点击率,并通过有效的社交策略来提升其营销活动的效果?

Google公布的一些案例分析报告反映了社交媒体在预订流程中的重要性,其中有两个旅游品牌在社交媒体营销方面做得相当成功,包括希腊旅游局的官方网站Visit Greece(其点击率增长了35%)和酒店预订网站LateRooms.com(其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广告点击率上升了9%)。

LateRooms在Google+平台表现得相当出色,763,000名用户已经将LateRooms添加到其圈子(Circles)中。LateRooms提供新鲜且富有吸引力的内容以及引人入胜的大尺寸照片,其页面以暖色调且带有轻松会话式的风格为主,以鼓励消费者参与到与品牌的对话当中。这些做法不仅能增加点击率,还可以让更多用户点击+1进行分享,使得搜索营销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Visit Greece同样也使用了丰富的多媒体内容来在各种社交网络上增强用户粘性。

这些丰富且能激发灵感的内容吸引了超过70万名用户将Visit Greece添加到他们的圈子当中,并对其的内容进行分享和评论。在获得许可的前提下,Google可以将这些分享、+1以及其它社交互动用于相关搜索结果和Google+平台上的品牌广告当中。

通过提供这些优质的内容,上述两家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用户将它们添加到其圈子当中,这两家品牌可以在各种付费搜索广告活动宣传这一优势。如果用户看到付费广告结合了社交媒体元素,那他们更有可能点击这些广告。

想要更深入地了解Google+这一宣传平台的读者可以点击下载有关LateRooms、Visit Greece和hotel.de的案例分析报告。除了一些合理的质疑之外,社交媒体的投资回报率是该媒介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但上述几个旅游品牌的成绩也许能促使更多企业在社交媒体渠道进行投资。

Google提供的案例分析报告显示,在其平台推广品牌的企业能由此获益,这些报告还提供了一些颇为有趣的结果。一些营销人员可能希望参与除Facebook和Twitter以外的其它社交网络,因为尽管这两家网站持续获得更多用户,但将这两家网站的流量变现对于营销人员来说依然是一大挑战。Google+却有着一个明显的差异化优势:企业在Google+平台显示的内容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其在现有付费搜索的表现,促使投资回报率明显提升。

其它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和企业都加大力度投资社交媒体,这体现出社交元素对搜索的重要性。Bing谈到有关通过Bing Ads来针对来自Twitter的内容;广告营销行业资讯平台AdAge指出,搜索和社交的结合将成为新的标准形式;调查报告显示,社交元素在用户进行购买决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Facebook则根据社交行为来决定大多数站内广告的投放。

第5篇:社交媒体分析方法范文

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才,那是因为人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并且能够很好的运用,因此,知识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新媒体对信息及知识进行管理,从而运用可视化的方法,研究国内外管理的方式,了解发展动态,对于促进我国新媒体的功能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国内外;新媒体;知识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媒体形式也逐渐增多,社交网络、微信、微博和论坛等方式已经作为一种媒体方式出现在广大民众面前,这些方式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快的扩散,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也给社会公共信息的监管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如何运用新媒体促进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成为我国相关部门要不断思索的课题。为了更好的了解国内外新媒体在信息和知识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了近些年来新媒体领域的研究情况,以更好的明确国内新媒体应用未来的领域发展方向,同时掌握国外先进的做法,为我国的新媒体管理提供借鉴参考。

1国内外新媒体的起源

新媒体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媒体方式,可以定义为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新的数字媒体形态,通过二进制的形式对信息进行处理,以实现客户交流的需求,其中存在的形式主要包含社交媒体、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网络电视和电子书等。

1.1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发展趋势新媒体在国内外的信息和知识管理领域上,国外的研究要比我国的研究早了近10年时间,自从2006年开始我国学者增多了对新媒体的研究,在量上甚至超过了国外,这就反映出这段时间以来新媒体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确实产生了不小的作用。

1.2国外新媒体的起源及发展很多学者将数字媒体作为新媒体存在的主要方式,也有学者指出新媒体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在1967年就提出来的,总之对于新媒体的概念在形成之前具有不少讨论。自从1996年开始,国外对新媒体的研究逐渐增多,他们研究的方向也开始向新媒体的运用及在信息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方面进行了更多的探讨。同时,对新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效用评价也成为学者研究的范畴。可见,国外学者对新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体信息服务、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社交媒体公共危机管理等方面。后来,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络的发展给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方向,社交网络的兴起,为新媒体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就研究其在政治、安全和生活中所有发挥的作用。

1.3国内新媒体的起源及发展研究我国新媒体的发展主要基于对文献的研究和整理,以寻找我国新媒体的研究思路,同时与国外的研究做个系统的比较,通过对新媒体的深入探索,发现自从1986年开始国内学者才开始从国外翻译中逐渐了解新媒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对新媒体的研究领域就逐渐拓宽。到2000年,新媒体的研究就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同时也开始出现手机媒体,2006年学者对新媒体进入到集中研究的阶段,同时,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传统媒体也开始转型。2010年,学者们对新媒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运用新媒体报告特大灾难事件——汶川地震,开启了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同时也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随后,新媒体在我国也开始担任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政府也逐渐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报导大学生创业或者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信息,为新媒体的功能拓展开拓了思路。从发展情况来看,国内学者在新媒体信息和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初期,主要关注在新媒体的信息扩散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后来,我国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施展提供了平台,国内新媒体的研究成为信息服务的有利介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近3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从国内外新媒体研究的对比来说,新媒体研究的近3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呈现出增长的态势,通过对研究领域进行对比,来分析新媒体发展的方向。

2.1近3年国外研究热点第一,新媒体采纳中的信息行为,新媒体的使用会促进信息的扩散,根据对国外社交网站的了解,证明了商业企业使用新媒体确实起到了推动发展的作用。同时,有些研究人员也表明了社交网站结合注册用户的信息深度挖掘他们的需求,为了满足需求,国外优先开发了移动支付功能,为社交网络的商业行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新媒体应用中的信息传播,有的学者研究了信息传播机制,利用数理模型来理解社交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学者们对人们的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不仅促进了信息的传播,而且还为信息搜索、网络互动等行为起了积极影响。第三,新媒体应用中的知识管理,社交媒体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媒介,由于其自身的多元性、触发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交流,让人们可以随时共享信息。学者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展开了社交媒体的研究,如何运用媒体资源成为政界所关注的课题,有些机构也研究新媒体和知识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新媒体对知识管理的影响。第四,新媒体应用中的舆情传播及信息安全,国外学者研究了社交媒体对于社会稳定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按照年龄的层次,分析了私有信息的泄露对于他们各自产生的影响,同时从社交媒体的信息上进行分析。由于新媒体具有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于受众来说是个非常便利的传播渠道,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新媒体的扩散作用将辐射到更广泛的范围。当然,社交媒体也可能对国家的信息安全产生着威胁,需要规范管理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优势。

2.2近3年国内研究的热点第一,新媒体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朱天等人分析了新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传播作用。有些学者结合图书馆的工作,研究新媒体在图书管理服务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多种管理方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金泽龙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互动和其他数字服务,提出了图书馆创新服务。这些研究为新媒体的功能开发提供了思路。第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传播手段和方式方面也做了创新。另外一些高校学者对多媒体如何在图书馆中发挥作用,如何进行知识的传播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究,也了解了其在网络舆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三,新媒体在信息共享中的应用,曾茜分析了新媒体的主流媒体,运用多个案例为新媒体在新闻信息共享上发挥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传播和共享知识的方式进行了对比,探索了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还有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了互联网条件下企业隐形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这些都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四,新媒体在信息素养中的应用,顾璟等人研究了新媒体在校园中传播时的信息分类,尤其对信息进行了分析,目前学生接受观点越来越客观,正确的信息以及错误的信息都可能影响学生的综合价值观的影响,就是要研究信息素养发挥的作用,新媒体引领现代媒介,应该注重发展的全面性,要提升学校师生的信息素养。

3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新媒体在国内外的信息传播中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国外发展的比较早,虽然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但是新媒体在我国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为政治、经济和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方式,在信息的传播、共享、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也需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促进信息环境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赵艳枝.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的关联规则挖掘[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102-105.

[2]张勤,马费成.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探讨——以共词分析为方法.情报学报,2008,27(1):93-101.

[3]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I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2):55-58.

[4]钱峰.基于SPSS知识地图的国内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科学,2008,26(6):924-928.

[5]魏晓俊.基于科技文献中词语的科技发展监测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7(3):34-39.

第6篇:社交媒体分析方法范文

C: 现在很流行数字化这个概念,你认为数字化对广告行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K: 数字化的影响体现在移动领域和社交网络上。在一些国家,移动设备是大多数人上网、互动、交流的主要方式。它对如何接触消费者,并如何从中获得最佳业务成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交媒体是另一个显著的影响。如今社交媒体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的补充,而是一个核心平台。在我看来,衡量品牌在移动广告和社交媒体领域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尽可能地给消费者带来价值。以Facebook为例,一个品牌要在Facebook上建立自己的社区,不仅要用管理社区的方法来运营品牌,还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策略提升品牌吸引力。移动设备亦是如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内容来打造特定的体验,以此强化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关系。

C: 近两年消费者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改变的是消费者行为、媒体平台,还是整个行业的生态系统?

K: 我们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电视和数字媒体的广告有效性都在下降,但其实人们花在媒体上的时间和金钱越来越多。吸引消费者唯一的方法是理解他们对品牌的关注点、确保品牌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由于信息和时间碎片化,以及消费者注意力的下降,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工作。

其实媒体平台有很多,它们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消费者没有关注到它们。现在是消费者的行为带动了媒体平台在发生改变。媒体机构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结构和能力,以便对客户予以支持。

C: 在过去几年里,在社交媒体方面有哪些做法在你们看来是经验教训,应该怎么做?

K: 在我看来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在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时,部分公司或者机构没能及时意识到社交媒体的价值。想在社交媒体上发挥影响力,首先需要管理社交媒体渠道,规划社交媒体的内容、促使一个社区的形成,并让用户与品牌保持活跃的沟通。这都不是天然形成的,而需要人为推动。我觉得大多数的商有时候会低估建立社区,及保证社区在运营中为消费者带来价值这个过程的工作量。

第7篇:社交媒体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社交网络 大学生群体 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05-02

社交媒体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而诞生的新生事物,在年轻人中有着惊人的高普及率。那么,大学生这个群体使用社交网络是否会影响其课外阅读习惯?

为了了解这一情况,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级新生为调查对象,按各学院新生总数及男女比例各抽取25%的学生(共计36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涉及五个专业,其中,文学专业10人(男2人,女8人);法学专业8人(男3人,女5人);管理学专业34人(男14人,女20人);理学专业20人(男14人,女6人);工学专业292人(男257人,女35人)。男生总计290人,女生总计74人。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样本涉及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使用社交网络的学生,那他们的情况有什么差异?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学生对社交网络影响阅读习惯所持的态度是否存在相关性?差异有多大?是本文探讨的问题。由于所涉及的数据包括定类、定量,所以本文拟分别以专业、性别为自变量,运用统计软件SPSS 19对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各变量之间是否相关,若存在相关性,则进一步进行线性关联分析以判定相关度的大小。

二 数据统计分析

364份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社交网络是否影响阅读习惯”这一问题有三类意见:是、说不清、否。其中,男、女被调查者中选择“说不清”态度者(即社交网络是否影响阅读习惯自己并不太确定)分别为95人和23人,由于他们认为社交网络的使用对自己阅读习惯的影响并不明朗,关键是把握好“度”,并没有全盘否定其影响作用。因此,为了便于分析,笔者把选择“说不清”的被调查者归入选择“是”者(下同),统计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对于社交网络是否会对阅读习惯产生影响这一问题,有69.8%的被调查者持肯定态度,仅有30.2%的被调查者持否定态度。那么,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态度是否一致,有无相关性呢?

1.不同性别调查者的差异分析(见表2、表3)

表2 性别* 影响

影响 合计

是 否

性别 男 计数 205 85 290

影响中的% 80.7% 77.3% 79.7%

女 计数 49 25 74

影响中的% 19.3% 22.7% 20.3%

合计 计数 254 110 364

影响中的% 100.0% 100.0% 100.0%

表3 卡方检验

值 df 渐进Sig.(双侧)

Pearson卡方 0.559a 1 0.454

连续校正b 0.367 1 0.544

似然比 0.551 1 0.458

Fisher的精确检验

线性和线性组合 0.558 1 0.455

有效案例中的N 364

注:a. 0单元格(.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22.36。b. 仅对2×2表计算

由表2可以看出,有80.7%的男生认为社交网络会对阅读习惯产生影响,而持相同观点的女生也有77.3%。同时,仅有19.3%的男生认为社交网络不会影响其阅读习惯,持相同观点的女生为22.7%。我们发现,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对社交网络与阅读习惯的态度普遍一致,即普遍认为社交网络会对阅读习惯产生影响,那么这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否显著呢?

我们假设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对于二者的态度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综合表3的卡方检验显示:由注释a说明0单元格(.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22.36。理论频数小于5的单元格比例(0%)小于20%,说明统计结果可靠,可以进行阅读分析。卡方值(χ2)=0.559,相伴概率(P)=0.454>0.05,说明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不能拒绝原假设。

因此,我们认为不同性别的被调查者态度相互独立,即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一致,且不具有显著差异。

2.不同专业调查者的态度分析(见表4、表5)

由表4可知,不同专业的被调查者,对社交网络是否会影响阅读习惯持肯定态度者的比例较高,即:不同专业的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社交网络会对阅读习惯产生影响。其中,文学专业和理学专业被调查者的态度相同。

我们假设使用不同专业的受访者对于二者的态度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综合表5的卡方检验我们发现:由注释a说明0单元格(2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2.42。理论频数小于5的单元格比例(20%)不大于20%,说明统计结果可靠,可以进行阅读分析。卡方值(χ2)=4.349,相伴概率(P)=0.361>0.05,说明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不能拒绝原假设。

因此,我们认为不同专业被调查者态度相互独立,即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一致,且不具有显著差异。

表4 专业* 影响

影响 合计

是 否

专业 法学 计数 5 3 8

专业中的% 62.5% 37.5% 100.0%

文学 计数 6 4 10

专业中的% 60.0% 40.0% 100.0%

理学 计数 12 8 20

专业中的% 60.0% 40.0% 100.0%

工学 计数 211 81 292

专业中的% 72.3% 27.7% 100.0%

管理学 计数 20 14 34

专业中的% 58.8% 41.2% 100.0%

合计 计数 254 110 364

专业中的% 69.8% 30.2% 100.0%

表5 卡方检验

值 df 渐进Sig.(双侧)

Pearson卡方 4.349a 4 0.361

似然比 4.182 4 0.382

线性和线性组合 0.108 1 0.742

有效案例中的N 364

注:a. 2单元格(20.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2.42。

三 结论

本次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被调查者对于社交网络是否会影响阅读习惯的态度普遍保持一致,认为社交网络的使用会对阅读习惯产生影响,而且统计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

总之,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社交网络的出现会对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正确利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阅读内容、阅读方式的影响,把握好使用社交网络的“度”,培养大学生积极、正确的阅读习惯,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与互助。如此,才能进一步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优势,实现培养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良好阅读习惯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在云、高文举.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浅阅读现象研究[J].新闻世界,2013(2)

[2]尕藏草、杨洪卫.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其对策[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4)

[3]费鹏.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7)

第8篇:社交媒体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社交网络平台;移动互联网;预测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23

1引言

随着4G网络、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基于用户需求应运而生的社交网络平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社交平台中的微博、贴吧、QQ、微信为例,研究社交网络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能够受到用户青睐的原因以及平台存在的问题,探索未来新型社交网络平台应具备的特性以及功能。

从理论层面上,本研究将用户对现有社交网络平台的看法作为研究核心,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推测未来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方向;从实践层面上,研究结果为构建出适应时展需求的社交网络平台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进行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为:以往研究中缺乏对时下社交网络平台预测的研究,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软件特性的分析,探索能够将用户需求精准链接的新型社交网络平台。

2国内外文献综述

2.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社交网络平台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交网络平台自身功能特点和不足,以及在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的研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营销的重要作用。

国外对社交网络平台的研究更前沿一些,Heidi Cohen指出社交媒体营销已不再是昙花一现,强调社交媒体平台对网络营销的重要性,其中Facebook是必备网站之一,97%的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平台是一个事实的业务。而Bidemi Oladele觉得社交网络的日益普及正逐渐改变传统销售模式。“谁控制了消息”是许多营销领域专家所关注的焦点。

相比国内的研究有些落后。刘忠园指出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有信息动机、社交动机、娱乐动机、便捷性动机、归属利他动机,认为要调整功能布局,满足用户的最大需求。李彦娜研究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影响因素,为社交媒体的开发商对平台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2.2研究述评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内外对社交网络平台的研究涉及面虽广,包括新时代下社交平台在营销中的重要地位、用户使用平台的动机以及社交平台对用户的影响等。但是,却忽略了用户作为平台的使用者对于社交网络平台的影响力。

本文研究特点在于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探索当下热门社交网络平台得以持续发展原因以及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预测未来新型社交网络平台的走向。相信这对社交网络平台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

3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纸质问卷主要在山西大学、迎泽公园、家乐福超市和柳巷等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废卷6份),其中学生179份,社会人士121份。网络问卷共71分。最后回收问卷371份,其中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为98.38%。本次调查设计的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包括QQ、微信、微博和贴吧这四个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情况,以及用户对未来社交网络平台的期待。

4结果分析

4.1平台利用现状

根据调查微信是用户使用最频繁的,占比42.6%,腾讯借助原有QQ的优势,创新社交网络互动方式是微信得以成功的关键,这很值得开发商和运营商借鉴。QQ使用频繁率排行第二,占比35.6%,它能够在长时间里都深受用户喜爱将是我们要重点探索的,微博和贴吧在用户中使用频繁程度较低,这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图1行业平台交叉分布图从图1可知,使用QQ最多的是学生,使用微信的人群相对平均。由此可见微信是大众主要的交流平台。相对来说可能有QQ作为竞争对手,学生中使用微信的人少一些。微博满足了政府单位当下政务公开的需求,因而对其格外青睐。频繁使用贴吧的是自由职业者和政府单位,各占三分之一,而贴吧的娱乐性、兴趣性可能是他们青睐的原因。

4.2平台具备的功能

图2行业功能交叉分布图由图2可知,最看重共享账号的是学生群体和企业职员,这类群体可能比较看重方便快捷。企业职员对于实名认证很看重,他们可能希望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进行社交活动。最希望按游览习惯过滤信息的是政府单位,此外他们对用户反馈和实名认证的功能没有过多的期待,可见他们对社交平台的依赖性较小。

4.3平台的发展方向

5结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度保护隐私,不易被骚扰的微信是用户首选。可见互联网时代下,用户保护隐私的意识更强。然而,微商泛滥却是其一大弊端,当广告铺天盖地而来时,用户也只能屏蔽好友。强大的聊天功能使QQ成为用户的不二选择,但是它在安全问题方面有待改善。尽管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微博能第一时间为用户获取最新资讯,但微博上有些信息的真实性有待商榷,这需要大众素质的提高以及用户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虽然贴吧可以帮用户解决问题,但是多数用户在遇到问题时首选的是百度而不是贴吧,因而贴吧应该在其他的优势上下功夫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能够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智能过滤信息是目前用户的迫切需求,未来的社交网络平台应在满足此功能的基础上在人性化和实用性两方面多下功夫。

对未来社交网络平台的预测:在所包含的功能更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护用户的隐私;高效的反馈机制;能根据个人喜好添加不同元素,做大众平台的小众软件;在发挥平台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又能不失特色。参考文献

[1]HeidiqCohen.SocialaMediabPlatformsa2014bAndaBeyond[J/OL].http:///social-media-platforms-2014-research/20160527.

[2]Bidemi Oladele.The Emergence of Social Networks on the Web as New Marketing Tools[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3]刘忠园.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第9篇:社交媒体分析方法范文

市场挑战、 成本压力和发展机遇 2013年以来很多企业界朋友纷纷说现在生意不好做了,太多的压力,太多的挑战,当然某些部分是与大环境有关,但其他的部分整体也概括为:市场挑战; 成本压力;发展机遇三个方面。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这是多年前一句经典的广告语,但当下却成为众多企业的梦魇。消费者需求变化快,产品升级快,销售服务模式变化快,无数企 业都在为追快而付出惨痛的代价,细细分析看来这一切的根源是信息内容的爆炸式增长和传递速度的加快。当越来越多的商品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作为消费者的选 择权也就越来越多,当媒体信息像空气一样占据我们所有碎片时间的时候,消费者知道的也就越来越多,这就是信息爆炸、数据爆炸所带来的结果,因此直面市场挑 战的核心就是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如何高效获取数据并加以提炼运用数据价值。

成本的压力是一个线性增长的趋势,这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且更复杂,但在消费品市场或营销领域的确存在着媒体传播成本高、客户转化成本高、人员服务成 本增高等多种难题。为此很多企业开始利用新媒体或社交媒体,利用更多的外包服务以期找到更多客户,但是盲目的寻找客户转化的成本的控制非常高,并且效果也 不是立竿见影,毕竟消费者的行为是很难判断的。

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可以接触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这也是一个痛苦的时代,太多的信息让我们难以选择。新商业模式、新客户群体、 更全面的用户体验,这些都是企业在业务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行业经验的积累是不是还那么可靠,如何做到与时俱进,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撑企业在下一个阶段的发 展或者说持续性发展。

我很难想到用一句话或者几个关键词来解决企业面临的这些问题,但朴素的观点证明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利润,而利润的来源是通过产品或服务的推动,而最终享 受这些的则是消费者,那些一个个鲜活的人。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越多的了解消费者,也就会更有效的控制利润,从而支持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消费者一条条重要 的信息,我们称之为数据。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中文称为客户关系管理,这同样是最近比较热门的一个词汇,以一个有多年CRM咨询经验的我来看,CRM不仅是简单的一套业务系统,更不是很多人狭隘的理 解就是管管积分的东西。CRM是门系统的科学,包括很多门类,例如:消费者的数据管理;营销规则的管理;沟通渠道的管理等,更会涉及到很多企业内部流程、 机制与组织,例如:客户服务流程和机制;营销设计与执行;会员服务中心;门店服务KPI等。由此可见,CRM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项大工程,而且要经常为适 应变化而进行调整。也许就是源自企业开始对消费者的重视,现在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CRM的建立与提升,目标就是更好的了解消费者。

传统CRM中的确存在着一定字段量的消费者数据,它主要由基础信息;积分信息;消费记录;沟通及活动记录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相对于基础信息,其他都可称为 动态数据,这也是CRM系统更加擅长获取和管理的,市场部则参考这些信息来策划相关活动。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原因,消费者基础信息相对很少,主要包括:姓 名(大部分只有姓);性别;手机号,好些的时候还会有些邮箱地址;家庭地址;生日月份或行业内的一些关注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很少更新。所以大部分的品牌对 消费者的了解基本就是TA来买过我什么?我常介绍就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购买何种商品。当然有些系统还可以记录一些活动数据,这个也是很有用的。为什么 企业的CRM不去记录更多的消费者基础信息呢?实事求是的讲是目前的CRM是有心无力,因为传统CRM的前端能接触到消费者的基本只有门店会员系统和呼叫 服务中心两个主要渠道。因此这也是当下很多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的业务系统相对封闭,没有更多的触角与消费者接触,那又何谈更多数据呢?

曾经与各类企业交流,一来可以了解需求,创新方案,二来可以了解很多行业特性。在最近两年的沟通中,惊喜的发现了企业对社交媒体认识与运用有一个从绚丽到 朴素的转型,尤其是2012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社交媒体从单一的营销推广渠道逐渐到数据获取的转变更为明显,这也许是发展阶段的必行之路或者是 企业越来越体会到消费者及消费者数据是他们业务发展重要基础。那么企业希望通过社交媒体中的新数据了解什么?什么是他们未来的长期需求呢?他们应该朝哪些 方向进行探索呢?

我总结了有3个方面。

1、社交媒体用户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由于政策的原因,各社交媒体平台都不能开放用户注册的基础信息,当然这也是对用户隐私的重要保护,这点我非常赞同。但在这个环境下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 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就无法建立,曾经听到太多的企业说在社交媒体上的巨大投入带来的繁荣与现实销售的持续下滑形成巨大的对比,也有企业说各社交媒体平台之间 的相互封闭使得他们只能跟随热点而不知道自身努力的重点在哪里。为此我总结社交媒体数据运用的重点之一就是关系的建立,或者说利用具有唯一性的条件进行数 据逻辑的建立,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做的一切都将围绕着消费者沟通与服务展开。

2、社交媒体数据的整合 这里的整合包括跨平台数据的整合与基础数据和动态数据整合两个部分。

在中国当下最热门的两个社交媒体平台依然是新浪微博与腾讯微信,他们各有特色,在这里我要着重分析下。微博平台具有更强的媒体属性,基于强弱关系的交织关 系产生强大的扩散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此外相对丰富的用户基础数据,包括:个人基础信息;更多的内容分享信息;好友关系信息;标签信息等都可以让我 们更多的了解一个用户或消费者的全貌。但优势与劣势总是相对的,在点对点的沟通方面微信就有了明显优势。无论是每日一条的定向推送还是即时的人机对话都可 以让我们在一来一往中了解用户或消费者更多业务需求与消费特征。惊人互补出现了,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微博来进行用户特征数据的获取以及传播领域中舆论方向的 把控,另一方面利用微信了解消费者对品牌或某一产品的特殊需求,然后将两者的数据关联就可以形成一个社交媒体相对完整的用户画像了。

3、数据与渠道的管理 整合了两大社交平台的用户数据,又匹配了现实消费者身份后,接下重点就是如何进行社交媒体渠道的管理,就像在传统企业业务系统中分别有管理销售渠道、服务 渠道、供应商渠道、服务商渠道的类似系统平台,因此社交媒体也是同理,因此SCRM这个概念出现了。

SCRM(Social CRM)这也是自社交媒体崛起之后一个比较热门的词汇,看得出它是由Social 与CRM概念的结合产生,但我们之间介绍过,其实CRM系统的功能是非常复杂的,而目前市面上的SCRM更多的是一个日常微博平台的运营工具或微信管理平 台,我理解更像是CRM领域中的一个portal,一个呼叫中心的运营平台,主要功能为日常的内容管理,运营支撑等,目的首先是维护粉丝的活跃度与满意度 同时监控舆情和寻找销售线索。但从整体架构来看,这显得有些单薄,这好像是在为运营而运营,为保持活跃而活跃,至于最终能收获什么,长久价值何在的问题依 旧没有解决。如果将社交媒体作为新数据的重要入口,企业更加在意的就不仅只是关系的管理而更多的是了解和分析,因此取名SCIM(Social Customer Insight Management)其实会更加适合。

是否从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用户数据而且进行了身份关联匹配就算是企业对接社交媒体成功了呢?我的回答是NO,这只是我们完成的第一个里程碑,接下来的事情就需要更多的思考了。

接下来遇到的问题就是新媒体数据与传统CRM数据的整合,之前我们提到过目前大部分CRM数据中多以消费者消费历史记录为主,那么即使社交媒体中有一些关 于同一个消费者特征的画像数据也会存在着两个数据之间缺乏必要逻辑关系的而无法运用的窘境。举个例子:某化妆品品牌详细记录了宋小姐近3年的消费记录,而 且可以算是一个忠诚客户,通过社交媒体我们了解到了宋小姐毕业于名校,目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刚刚结婚,喜欢艺术,喜欢养多肉植物,而且喜欢 吃零食,也算是个小吃货。那么这些个人特征与她购买化妆品之间有多少逻辑关系呢?CRM和BI(商业智能)系统又能做如何分析呢?无奈很多企业可能先做的 就是将这些数据先存贮起来,等待创新技术的到来。

因此,社交媒体数据对于传统业务系统不一定越多越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可计算性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非结构或半结构向结构化转变的过程。我们常用 的方法相对简单实用,就是将众多新数据字段进行合并然后再用一些算法得出数值型的指标,然后再与CRM数据合并起来那么数据利用率将大大提高。

对于企业未来社会化媒体业务发展该何去何从呢?企业如何在社会化商业时代来临之际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呢?我做了些思考供大家参考。

社会化媒体的新定位 关于这个话题很多业内人士谈论很多了,我更加倾向将社会化媒体作为一个重要的沟通平台和渠道,无论传递的是商品信息还是促销活动或者是客户服务这些都属于 沟通范畴。但有所不同的是如果将其定位在沟通领域,那么在KPI考核或者在企业内部职能划分方面将会有所不同。同时,无论是沟通还是营销数据回收是一个永 远的价值,由此可见,社会化媒体未来的作用就是以沟通和信息传递为形式的用户数据采集渠道。

社交媒体管理系统与企业业务系统的关系 目前企业的内部业务系统是经历了长期发展而优化出的模式与功能,从大类上看基本分为内部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CRM)等,这些系统之 间也有着多种形式的关联。将社交媒体数据对接CRM系统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但目前大部分的社交媒体管理工具还是偏重运营管理,这就会出现数据关联难度 大,数据有效性低等问题,这也就是业内普遍存在的社交媒体数据依旧孤立,新数据业务无法落地的现状。

从实际可操作性的角度看,这需要一种更加完整的产品组合或方案,它既包括运营支撑也要有独立的数据管理,作为一个类似中间件产品,一方面对接社交媒体一方 面对接企业CRM系统,既可以获取社媒新数据,加工后传输给CRM,也可以接受CRM系统发出的任务指令进行用户沟通。

在不久的将来,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新媒体所产生的数据势必会加速企业社会化商业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参考做好几件事情:

重新定位社交媒体及新媒体的策略,将社会化的概念引入到市场、客户服务、甚至销售管理等多条业务线中,以此带动企业整体的转型。 重新设计或优化新媒体团队在组织架构中的位置,以及考核机制等。例如强化客户服务中心的新媒体应用职能,将用户身份识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尽快升级或完善现有内部业务管理系统,社会化商业的重点之一就是业务系统社会化,否则如何对接海量的新数据呢。 创意、营销、活动执行这些绚丽的前端少不了后台业务系统的支持,不要让美丽永远停留在刹那,要将价值留存才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总结,对于企业来讲,社交媒体的用户以及其数据的确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如何高效吸收和利用的确需要仔细思考,未来的大数据时代会基于一个大的业务架构,那 么决胜的关键是个人数据、交互数据、价值数据的完美整合,至于方法,我以后有机会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