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提高化学的技巧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有效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企图通过赶进度,多做题,做难题来提高教学质量。尽管他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并不懂得教学中的辩证法。近年来,我在化学教学中尝试采用轻松教学法,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下面谈谈实施这一教法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以抛砖引玉[1]。
一、课程教学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
新的初中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初中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初中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保持和增进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初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在设立的学习主题中,“身边的初中化学物质”为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初中化学与社会发展”以能源、资源、材料、健康、环境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初中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初中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课程努力从初中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初中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2]。
二、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课程力求改革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初中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或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以实现“力求创设生动、真实、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3]。
三、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的初中化学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反映和指导课程的实施。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积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在书面测验中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创设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件的初中化学问题情景,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挥的余地。
四、重点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针对多年来形成的初中化学“听、记、背、练”的现状,《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并强调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标准》不仅将“科学探究”专设为学习主题,从方法论层次对科学探究的学习目标做了规定,而且阐述了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证,说明了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中探究学习的具体形式,列出了探究活动的典型案例供教师参考[4]。教师讲课要有自己的特色,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深思,“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有法指的是教育的中心目的与知识性不变,教无定法则指教师讲课要具有自己的风格。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的学习,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般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中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有强烈的探求欲望,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创新想象的空间,营造创新的环境。创新环境的重点应以提出问题、引导解决为主要手段,这些问题既要新鲜别致,又要富于启发性、挑战性、诱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教师要通过这些问题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启发他们的心智,使学生享有思想自由。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思维训练和方法训练,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概念、定义的提出过程,启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是发挥开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例如: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学生学习就会由盲目而变为自觉,知识由零散而变为系统。这样不仅对知识本身理解深刻,记得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养成课后反思,注重小结
有些学生只顾盲目做题,不研究和总结解题方法,因而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每一道题从分析到解答都蕴含着许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解题技巧,做题后不反思等于只耕耘不收获,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反思习惯,从而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对每一节课的小结是让学生回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记忆,还能增加其推理能力,使学生在回顾、反思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结论
总之,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有关探究能力、方法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目标,课程标准建议通过活动表现对学生做出评价,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兰威.对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2014,02:118.
[2] 孟伟伟,张含.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研究[J].化工管理,2014,06:2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化学方面的人才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化学教学一般都是老师教,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遵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找出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建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型课堂,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含义
所谓初中化学有效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是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有效果,一个是有效率,一个是有效益。有效果就是教师教学让学生学到化学方面的知识,有效率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比较多教学成果,有效益就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课堂有效性的理论策略有三个:第一是情感策略,要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有效性,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要合理运用情感策略。要提高学生化学课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喜欢上化学课,激情和自主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第二是氛围策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营造一种氛围,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就是要创造有利于实施创新教学的氛围。第三是方法策略,这个策略理论主要是在进行化学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技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传统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问题
1.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在初中实验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老师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就会用“说实验”的方式代替做实验,在课堂中,教师通过照本宣科的给学生进行实验步骤的讲解、实验内容的讲解以及实验结果的讲解,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想象这个实验过程。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进行动手实验观察的积极性,也减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不利。此外,当前初中化学实验过程中,都是班级中所有的同学都按照同一个模式进行,大家考虑相同的问题,重复做着同一个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以及操作步骤基本都是一样的,连实验的数据都相同。这样程序化的实验模式导致了很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认为化学实验不过是个形式。而且由于实验是分成小组进行的,一部分学生就是在一边观看而不进行操作,不留心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种实验模式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不利。
2.传统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化学作为初中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化学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一个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让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其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就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授课,很难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时候主要依赖化学课本,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会触类旁通。在化学教学中,基本都是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是从属地位,这种模式没有把握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不会自主的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1.通过趣味实验,提高教学有效性
化学属于一门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学习的灵魂所在,也是化学这门学科散发魅力的源泉,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教育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明: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直接兴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化学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例如,在化学的第一节课上《绪言》给学生展示几个趣味的小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这门课程。可以给学生演示“瓶吞鸡蛋”第一步:用集气瓶收集CO2,气体瓶口朝上放在桌面上;第二步:将一个比瓶口稍大的鸡蛋浸泡在比例为百分之四十的醋酸中,等鸡蛋壳变软之后,把鸡蛋取出来,把表面的硫酸清除掉,放在及其瓶口,没有发现变化;第三步:向瓶里加NaOH溶液,把鸡蛋的小头堵住瓶口,摇晃瓶子,慢慢地这样时候鸡蛋就被吞进去了。在这个时候,学生一定很惊讶,因为还没开始学习,教师也不用急着向学生讲解,引出化学这门课程,让学生对化学的奇妙之处有个大致的了解。再比如,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个课时的时候,可以采用“比赛吹牛奶”的方式来进行可课堂的导入。可以在两个小烧杯里放置同样规格大小的石灰水,注意:这个时候的石灰水是比较澄清的,一个烧杯我们放置在一边,可以看到没有任何变化,而在另一个烧杯里,我们用玻璃管往里面吹气,之后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个时候澄清的“水”已经变的浑浊起来,这就是老师变得魔术。通过这个“比赛吹牛奶”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二氧化碳的神奇之处,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好像便成了牛奶。通过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欲望。
2.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
2.1用生活实物演示化学原理
初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给学生展示化学原理,这样能够增加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新鲜的花瓣,这些花瓣要带有颜色,教师准备一些溶液,这些溶液为水跟酒精的混合物,体积比例为1:1,把这些花瓣研碎放入到原来准备好的溶液中进行浸泡和过滤,然后得到相应的色素提取物。之后再准备一些食盐水、肥皂水或者纯净水等,把这些色素提取物放置到不同的水中观察颜色的变化,看看其所呈现出来的酸碱性。
2.2结合生活场景讲解化学知识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产物。教师在进行化学知识讲解的时候要能充分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把化学知识跟生活融合在一起。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知识,对常见的生活现象多少有些了解,但是却不能说出部分生活现象的原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可以结合生活环境讲解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比如,在理解“物质的溶解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大家设定一个生活场景:“大家在喝糖水的时候,把糖放在水里一会就消失了,这是跑到哪儿去了呢?那么我们加入过多的糖的话,这些糖就会沉入到水底中不再消失,为什么?”在这样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学习兴趣。
3.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伴随着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出现了崭新变化,但同时也显露出一些与现代教学不相适应的地方,随着多媒体的应用,许多老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实验代替各种实际操作的实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省时、省事、学生看的清楚、实验过程不会出现错误,但缺点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谈不上什么提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一个化学结论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证明其正确性,才能传授与应用,中学生学习的只是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利用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也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因陋就简的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即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可以在实验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克服对化学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科学探究的欲望。用“盆盆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带领学生走进化学给化学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
一、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发展的生命源泉,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清晰、生动、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演示实验,我们力争做全、做好,并将老师的一言堂,改为双边活动,发动大家积极参与,先让学生到讲台前做,然后,其他同学修改、补充,老师加以小结,得出正确的操作和结论。由于演示实验是多种多样的,实验中所贯穿的知识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所以,这样既巩固验证了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是思维的前提,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之母。可见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的特点在于要求实验者从视、听、嗅、触、味等多种感官进行变化过程中的现象的观察,只有充分利用不同的感官从不同的侧面去感受事物的各种属性,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一个化学反应。
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边示范操作边讲解,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有效观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实验中的现象较多,应使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明确观察的重点,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和习惯,通过学习一些现象相似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其细微之处的差别而加以区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不仅仅是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工作者仅仅“传到、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科学学科中提供了许多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情境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情境素材,通过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1] 二氧化碳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后,我们知道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支持呼吸,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等等。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知识,举例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设计相关实验进行探究,证明是二氧化碳的作用。
1.现象的发现:
同学们就二氧化碳的应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现象,并提出了具体的测试措施,证明是二氧化碳的作用。例如下面几个实验:①二氧化碳在加压情况下能制成碳酸饮料,如雪碧、可乐等。②进入地窖、菜窖前必须检测二氧化碳的含量。③墙壁粉刷石灰乳以后会变白、变硬。④塑料大棚中常需补充二氧化碳。
2.设计实验:
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些实验,来证明上述现象确是二氧化碳的作用:① 验证石灰乳粉刷墙壁后变硬、变白:取墙灰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在墙壁变硬、变白时起了作用。 ② 找两个塑料大棚,要求土质、肥料、水分、蔬菜品种等控制相同或相似条件,然后在其中一个大棚内隔天补充二氧化碳,另一个大棚让其自然生长,过两周后观察各棚内蔬菜的生长状况,发现补充二氧化碳的大棚内蔬菜比另一大棚长势好。
这一案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与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科学与实际社会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在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应教育学生如何提取情境素材并创设问题情境。 ① 从生活中提取情境素材。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相关的问题情景。 ② 从已有实验中提取情境素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运用已有的实验经验,可以为创设新的情境提拱帮助。 ③ 从社会实际中提取情境素材。现代社会离不开科学,现代社会中处处有科学,社会实际就是一个巨大的情境素材库。
四、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实验教学探究学习融洽起了,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新课程的显著特点。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际的情境,具有获知、激情、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探究式实验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 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总之,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加强知识印象,开阔学生视野,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家里奖励无法比拟的。化学实验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价值观的最好载体之一。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一、探究学习的特征
1、具有主动性。
2、具有问题性。
3、具有开放性。
4、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
探究学习的意义: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刺激强烈、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
2、学习是主动的,且有很多亲身实践的训练
3、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
4、所学习的内容可以超越课本的限制
5、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是投入性的学习
6、一学年内探索数个专题
7、说明或解释探究,发现的过程具有挑战性
8、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指导,而不是直接的灌输
9、科学调查是探究型教学方法的核心或中枢
10、同等重视知识技能、过程技能和探究活动
三、探究学习的优势
1、学习者通过探究活动生成知识
2、学习者通过亲身活动发现答案
3、鼓励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4、强调高阶思维技巧,如分析、综合和评价
5、学习者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如图形、图表等等组织和分析他们获得的数据,使研究技能与知识掌握统合起来
6、学习者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能亲身发展科学知识,同时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必要的,但对于某些探究活动,初中学生必须储备一定量的化学基础知识才适合去做,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甚至对化学这门学科还处在一种迷茫和摸索阶段,他们能够用化学思维去探究问题吗?对于这一点我一直有所疑问?或许个体的发展是不同的,但也得是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吧?
例如,我从所任课班级的学生中了解到,某同学:“通过对化学的一段学习,使我认识到,书中的内容多为概念,以及各种的探究实验都为已给出的实验过程,步骤。这就导致了学生自己没有思考的过程,从而导致学生自己没有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导致学生只了解到字面上的内容,不了解其实质,使化学这门科目变得枯燥无味。书中列出的一些实验,学生们想要自己进行实践,而又不具有相应知识储备等等诸多因素,所以进行不了实验,探究不出结果,对这方面的内容变得模糊。我认为学习化学,独自思考与动手实践是十分重要的。由学生独立思考与设计实验,开动脑子,进行实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喜欢学习化学。”
当让同学们做一些探究实验时,而有些同学也这样反应:“老师你是不是觉得我们什么都会呀?”。而多数同学这样认为: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在化学知识这一方面了解了不少全新的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曾经让同学们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改变吗?根据同学们的要求我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当我在上课听取结论时,同学们选某同学回答:“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人们所说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空气中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会导致:气候转变:全球变暖;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而且我们已经学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要消耗二氧化碳,动物的呼吸作用要产生二氧化碳。
一、以有趣的实验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往往忽视实验的作用,将做实验改成了讲实验与背实验,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实验操作变成枯燥的理论记忆,使得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中生失去了一次又一次与实验亲密接触的机会,没有了实验的化学教学,就如同是没有翅膀的鸟儿,失去了生机,剩下的只是枯燥的理论。对于实验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效,以有趣的实验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总结能力。在做实验中提高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使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验中得以再现,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实现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教师的演示实验外,还要加强学生操作实验,以实验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
1.做好教师演示实验。在进行教师演示实验时,我们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规范实验操作,使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掌握正确的操作行为,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严谨的作风。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在一些关键处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认真观察与主动思考上通过实验现象来探究物质的本质与变化规律。
2.加强学生操作实验。要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自实验,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使学生主动地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在亲身实验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这样所得到的知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巧妙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和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和常有创新。问题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与探索的强大动力原,是学生产生不断的学习动力的根本。
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提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提问作为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我们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能够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心中产生困惑,进而在好奇心与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让学生自主学习。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往往只需要一个知识点、一个教学技巧,而提出一个问题则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积极的思维,才能于无疑处生疑,然后再释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教材、对教师持批判精神,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并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的思想交汇,思维碰撞,使学生对教材的感悟、对知识的体验产生深刻的体会,形成独特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以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提倡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教学媒介、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质的飞跃。它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媒介转向多彩的教学屏幕,从单一的听转为多媒体教学的视听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可以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地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用多媒体的立体与动态效果将抽象深奥的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兴趣与思维能力。如微观粒子的相关知识具有不可感知性,采用传统的说与讲的教学方式,利用教材静态的插图与模型,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不浓,而且难以将抽象的知识讲清讲透,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微观的粒子宏观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一、审视与仰望:魅力化学 中心科学
美国化学家西博格曾说过:“化学是人类进步之关键。”
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曾说过:“化学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的。”
美罔化学家R・布里斯罗曾说过:“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化学开辟了第二个大自然。”
品味上述几位科学巨擘的只言片语,让我们领悟了化学的魔力与魅力。
1.究其名。人类有意识地变革物质的活动,最早追溯到制陶上一远古人类生火用火过程中的偶然发现。其后,我国战国时期出现了炼金术。并逐渐传人阿拉伯并由当地人创造出一个新词语――炼金术(alchemy)。Alchemy中的“al”是阿拉伯语中的定冠词(“这个”),chemy源于埃及的kemi(“黑色土壤”)。有趣的是,“化学”在英语中叫Chemistry,在德语中叫Chemie,在法语中叫Chime,与阿拉伯语“alchemy(炼金术)”在拼写上都很相似,能说是偶然的巧合吗?
我国最早介绍近代化学知识的书籍,是1855年出版的《博物新编》。1856年英国来华传教十韦廉臣出版的《格物探源>最早使用了“化学”一词:“读化学一书,可悉其事。”1857年英国的伟烈亚力则开宗叫义地把“chemistry”译作“化学”,并首度给“化学”下了一个非常中国的定义:“乃研究物质本质之学问也。”
中国学者谓之“化学”――任何物质的形态或质地发生转改,皆可用“变化”一词。“变”“化”两个字可连用、分用、单用。然而细考起来,“化”比“变”更富有质变的含义,例如纸张燃烧后,我们说“化为灰烬”,而非“变为灰烬”。因为化学主要是研究物质发生质变规律的,所以取名“化学”,而非“变学”,不能不说是一个经典的名词。
不得不说的是,倘从古文字比较学视角考量,“化学”之“化”简直彰显着我们先人的哲学智慧。如图l所示,“比”“从”“北”“化”,大家可能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由“人”字构成。“比”实际上是我们人认识的起点,两个人才能比较,如果不是人跟人比,而拿动物比,就产生不了这种感觉。比完了之后是什么呢?“从”也即跟从、学习、模仿。“北”则代表两个人背向而站、背向而坐,进而延伸为反对、相悖。“化”是什么呢,一个正人、一个反人,动态转化。也即经过一定阶段,“比”过了,“从”过了,“北”过了,就进人了“化”的阶段、境界。
2.辨其美。
(1)物质形态美。如食盐颗粒的规整,结晶硝酸钾的奇异,钻石的晶莹华贵,各类宝石的夺目光彩,碘蒸气的升腾,液氮的挥发,干冰的流动……
(2)物质结构美。譬如同样是碳元素的单质,晶莹剔透的金刚石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的空间网状结构,质软、可导电的石墨则是层状的结构,C60是60个碳原子组成如足球形状的奇妙结构。晶体都是以内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有规则地排列成具有几何外形的固体,它们的万千仪态取决于结构的和谐、秩序和多样性。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惊异地显示出物质的微观结构,STM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已能使我们从清晰的照片中领略到化学的结构美。
(3)物质应用美。化学物质的社会功用价值是它的实用美。如霓虹灯把现代都市的夜晚打扮得繁花似锦,高分子材料引导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等。人类的吃、穿、住、用、行等都与化工产品有关,化学发展美化着社会,美化着生活,美他着人类自身。
(4)物质变化美。化学物质美是化学变化美的终极表现。钻木取火、百炼成钢、烧石成灰(指生石灰)……形象地描述了化学变化美;现代生活中的节日焰火、彩色照片等化学变化之美表现在其过程中的色态万千、变化纷繁。
(5)化学创造美。曾几何时,人们不再茹毛饮血,而代之以钻木取火;曾几何时,因为有了纸,人们不再手把竹简;曾几何时,人们不再只依赖棉制衣服,而更多地穿着化学纤维织物;曾几何时,人们不再青睐桐油涂抹的木制器具,而代之以塑料、橡胶制品;曾几何时,人们生病时也开始使用化学合成药物――西药……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用化学手段创造了新型材料和新的物质。
(6)化学精神美。在历史的长河中,科学家们积极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本身就是对科学的严谨美。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诺贝尔用一生的积蓄创立奖项,是无私奉献美;鲍林反对战争为对付毁灭性武器所作的努力,是正义之美;凯库勒“梦”到“苯环”的结构,则包含了神秘美……。
3.察其用。化无为有,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变少为多。
4.谐其趣。
(1)“2+1=2”。传说著名数学家高斯曾经臆断,科学规律只存在于数学之中.而化学不在精密科学之列。阿伏加德罗反驳说:“数学的确是自然科学之王,但没有其他科学,就会失去它的真正价值。”高斯很生气:“对数学来说,化学充其量只能起一个女仆的作用。”阿伏加德罗并没有被压服,在高斯面前将2 LH2放在1L的O2中燃烧,生成了2L的H2O(g)。阿伏加德罗十分自豪地说:“请看吧!只要化学愿意,就能使‘2+1=2’,数学能做到这一点吗?”
(2)“5+5 >10”。向一支10 mL规格的量筒中,注入5 mL工业酒精(质量分数95%);然后将量筒稍稍倾斜,继续小心注入5 mL汽油至量筒的10 mL刻度处。操作过程中,时刻注意手臂不得接触筒身(以免人为因素使液体变温)。接着将混合后的液体谨慎振荡使其充分混合,静置,观察,您会发现乙醇与汽油混合后的液面居然明显地高出10 mL刻度,出现了“5+5 >10”。
(3)“种瓜得豆”。维勒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这位化学先哲“有意栽花制NH4CNO,无心插柳得CO(NH2)2”的奇遇脍炙人口。这个发现就当时看来,的确是很另类的“重磅炸弹”。那个年代,“唯生命力论(有机物只能取自有机体)”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即便是高端学者也奉若神明,你一毛头小子能奈之若何!好在历史是公证的:这个“种瓜得豆”的创举成就了这位“有机合成之鼻祖”。
二、衔接与过渡:从初中升华与大学接壤
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会呈现有别于初中内容的四大特征:
1.认识物质的角度将发生变化。初中阶段是以简单物质来认识化学,从宏观角度来认识化学反应。而高中则从多个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梳理,不仅从宏观角度,还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而且对化学反应的快慢、限度等问题进行探讨。这就要求大家在学习时能认真体会物质的各种分类方法,在适当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
2.实验的探究性将有所加强。高中学习的自主性远强于初中,体现在化学实验上就是实验的探究性将会有所加强。学生应在掌握基本操作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感受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工具性,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这就要求大家,首先,不能畏惧实验,要敢于实验,敢于探究,化学实验只要符合规范是相当安全的。其次,要做好化学基本操作和实验设计的准备工作,做实验时决不能出现“照方抓药”的情况。最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使自己在实验过程中能体会到是在用实验解决问题,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3.处理定量问题的角度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初巾化学到高中化学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将经历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即不仅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物质性质,还要求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初中也涉及了一些定量关系,但它们是以质量关系为主的。而高中阶段引入了物质的量的概念,它把质量关系转变为数量关系,并以物质的量为中心联系物质的质量、粒子的数目、气体的体积、溶液的浓度等。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定量计算变得简单明了,提高了对化学计算的要求,使计算更好地为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服务。
4.学科思想将更加突出。元素守恒、电荷守恒、平衡原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鉴别等学科思想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将更加突出。要学好化学就要了解它们,运用它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高中化学时要“围绕五大特征,细化三十三点”,善于与初中化学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初高中化学的异同。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①初中学习了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高中将学到钠与水反应,铝与强碱溶液反应,也均会生成氢气,金属与强氧化性酸反应一般无氢气生成。②初中学习了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钡除外);高中将学到钠可以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氢气,在高温熔融状态时钠能置换…钾(利用平衡原理)。③初中学习了可以利片j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高中将利用金属和水或酸反应放出氢气的难易程度、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电化学原理等知识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④初中教材是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高中教材将从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⑤初巾学习了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牛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高中教材认为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还原反应都是燃烧。⑥初中教材认为盐酸、硫酸、硝酸是三大强酸,高中教材提到高氯酸的酸性更强。⑦初中教材提到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高中教材提到分散系是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溶液的组成。⑧初中教材认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有沉淀析出、气体放出或水生成,高中教材认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有难溶物质、挥发性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生成。⑨初中学习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的质量加上中子的质量,而高中将学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该元素的各种核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⑩初中提到在酸的制取中要符合“强酸制取弱酸,不挥发性酸制取挥发性酸”原理;高中将学到氢硫酸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硫酸,亚硫酸和溴水反应生成稀硫酸和稀盐酸。⑩初中对元素的定义为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高中则利用核素概念来解释“同一类原子”的含义。⑥初中只学习了普通氧化物,高中将学习过氧化物、超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等。⑩初中学习了金属氢氧化物与酸反应牛成盐和水;高中将学到氢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⑩初中只简单地介绍了离子的形成,高中将从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化学键角度认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及各种晶体等。⑩初中学习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高中将从不同的分类标准…发,认为铜可以溶于氯化铁溶液。⑩初中认为沉淀物在水溶液中不溶解;高中认为沉淀在溶液中会部分溶解,沉淀与溶解之间可以达到沉淀、溶解动态平衡,比如难溶电解质AgCl在溶液中能部分电离。⑥初中只简单地介绍了离子化合物是由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非金属元素之问形成共价化合物;高中认为非金属元素组成的铵盐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也可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形成(如 AICl3)。初中学习了物质颜色褪去是发牛吸附作用的物理变化;高中将学到的漂白作用可能涉及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吸附作用,有些是化学变化。
(2)元素及其化合物。①初中学习了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高中将学到氯气、氮气、二氧化碳也支持燃烧(如镁带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②初中学习了同素异形体,包括氧气和臭氧,白磷和红磷等;高中将学到同素异形体各种单质的结构不同,相互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③初中学习了氧元素常见价态为-2价,氢元素为+1价;高中将学到过氧化氢、过氧化钠,其中的氧元素为-1价,氢化钠中的氢元素为-1价。①初中学习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继续通人过量二氧化碳,溶液恢复澄清;高中将学到的二氧化硫也可以产生此现象。
(3)化学反应。①初中学习了铁、铝能和稀硫酸、稀盐酸反应,高中将学到铁、铝能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发生钝化。②初中学习厂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高中将学到铁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③初中认为化学反应一般是唯一的,且无副反应;高中认为反心物的条件、川量不同,化学反应就不同,有时还可以发生副反应等。
(4)化学实验。①初中只学习了试管、酒精灯、烧杯、量筒、托盘天平等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导管的连接等;高中将学到过滤、蒸发、结晶、蒸馏、洗气、渗析、分液、盐析等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酸碱滴定,一定物质的量溶液的配制等。②初中提到的溶剂常见的为水,高中将学到的溶剂可以是二硫化碳、酒精等。③初中学习了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高中将学到的胶体也具有吸附作用。④初中学习了用胶头滴管滴加试剂时,不能把滴管伸到试管内;高中将学到在制取氢氧化亚铁时,必须将胶头滴管伸到液面以下,以防止氢氧化亚铁被氧化。⑤初中学到实验操作中需防止液体倒吸,高中将学到的某些实验操作中需防止气体倒吸。⑥初中学习了实验药品通常进行密封保存,高中将学到有些药品还需用水、煤油、石蜡等进.行液封。⑦初中学习了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高中将学到石蕊试液遇浓硝酸先变红后褪色。
(5)化学计算。初中是从质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高中将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三、方法与技巧:点金之指 高飞之翼
求学苦学固然重要,方式方法最为关键。那么何谓学习方法?①方法好比指头。传说有一天,吕洞宾路遇一个可怜的穷孩子,就用手指将一粒小石子点成金子送给他,小孩摇了摇头;吕洞宾便又将一块大石头点成金子送给他,他仍然摇了摇头;吕洞宾索性将一座山点成金子送给他,小孩还是摇摇头。吕洞宾有点生气地问:“你究竟想要什么?”小孩说:“我要你点石成金的指头!”②方法就是翅膀。常言道:“风带给云的飘逸是短暂的,翅膀带给鸟儿的飞翔是永恒的。”③方法更是价值。著名的生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感悟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从中不难窥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各位同学要从高一出发,注意以下学习方法。
1.抢先吃透学科特点。知识容量显著增大,知识系统空前增强,学习进度大幅加快,学习能力要求提高。
2.倚重常规,争求长效。课前预习,事半功倍;专心听课,当堂掌握;及时复习,巩固深化;独立作业,反思感悟。
3.强化记忆,不废偏方。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的内容需要记忆,而且很多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记忆与遗忘”恰好相反,并给出了“遗忘曲线”。他认为:“先学习到的知识首先以很快的速度被遗忘,然后会逐渐减慢。而已经长时间记住的东西,则很难被彻底忘记。”规律如下:
(1)对无意义的材料的学习比对有意义的材料的学习在难度上几乎高9倍。
(2)我们学习的材料越多,需要次数越多的重复学习,所用的时间也越长。
(3)材料在学习后几个小时遗忘最快,随着时间的推延,材料遗忘越来越少。
上述规律为我们巩固学习成果提供了依据,首先,是每学完新的知识以后,一定要当天看书复习,完成当天的作业,一定要把复习工作安排在遗忘之前。其次,是将无意义的材料转化为有意义、有联系的材料学习,要理解性地去记忆。再次,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更优越。最后,定期复习与白测,可以是日测、周测、单元测,也可以是全书测,或者随时测验。
4.化学上常用的几种记忆方法。
(1)把必须记忆的概念、规律和理论编写成顺口溜等便于记忆。譬如对化合价的记忆: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钡钙镁锌,三铝四硅二三铁,二四六硫三五磷。碳氮硫氯多价态,物质类别细分清。再如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记忆:一表横七竖十八,三长三短一不全。七主七副八和零,镧系锕系列后面。
(2)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理解记忆。譬如H2还原Cu0的实验中,对于氧化与还原,被氧化与被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等概念,只需要记住其中的一方即可,另一方概念便可迎刃而解。
(3)将相关的概念列成关联图进行记忆一一图式记忆。譬如学习“物质的量”时,抓准物质的量这条主线,将各个概念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图梳理清楚。
(4)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记忆――对比记忆。对比记忆就是分析联系各种物质、各种概念之间相似、相异比较的记忆,在比较的过程中,分析判断加工,信号多次强化,各事物在大脑中建立联系,使记忆的事物持久。
【关键词】化学 教改 课堂应用 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合作”二字,之所以说合作教学法在化学学习中十分重要,是因为化学这一学科本身就需要以合作为前提,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需要几个人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积极的开展探讨,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互相协调顺利的完成化学实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在抒发个人见解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能够对化学的学习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所以说在初中化学中运用合作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改革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以合作学习为基本意识
在进行化学学习前,首先要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在分组时应该注意,不能一味的将成绩优异的学生分为一组,应该按照“好、中、差”进行有机的搭配。也就是说在一个小组中,既要拥有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也要具备学习成绩较弱的同学,这样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在整个组建小组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是具有一定差异的,在心理素质方面也有所不同,应该充分的将这些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在内,以达到良好的组建效果,因为组建小组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特点,才能实现分组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每个小组中,还应该选出一个组长,起到管理小组的作用,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应该充分的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的特点,积极的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热爱。因此教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合作关系,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例如不定期的开展一些合作式的活动,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应该予以一定的表扬,以此作为榜样的力量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化学学习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进行“盐酸除铁锈”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有积极的进行探索,才能使实验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有效途径
首先,学生要想建立起一个合作的意识,就要善于倾听,将这其中的疑问积极的指正出来,例如在进行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实验,就会发现学生的激情没有充分的激发出来,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意识也不强,此时可以先不进行实验,令学生自己思考:如果氧化铜与稀盐酸发生反应,那么所产生的反应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化学的产物又是什么,并且根据以往的学习将化学方程式写出来,此时再进行实验课堂的效果就会更加融洽,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在实验上,想对结果一探究竟,并且还会在整个过程中提出疑问,进一步加深学习的效果。其次,化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实验的作用是对理论知识的再现,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所以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应该专门为学生预留出讨论的时间,将整个实验活动交由学生处理,以此实现更加理想的化学学习效果,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这里学生的程度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对学习的热爱以及对化学的兴趣。第三,整个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可能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却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也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不断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实现互帮互助的效果,在小组内积极的开展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活动,有效的实现合作学习的价值核心。
3合作学习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因为在化学学习中,实验是一种基础性的方法,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以“水的净化”这一课题进行讨论,观察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整个过程中的应用。首先要对学习的目标加以确定,这一项实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完成这一研究课题后就可以在家中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机,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前,学生应该先熟悉相应的知识,以便在后续的实验环节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要明确课程的重点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是要让学生掌握整个结论是如何形成的。其次,对学习目标加以确认,并且掌握净水的方式,如蒸馏、沉降等,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过程,学生在一边实验时,一边掌握不同净水方法的特点,以此提升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整个环节的难点在于如何令学生掌握净水技巧,并且教师要对相应的步骤予以一定的指导,使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环节。第三,在小组之中积极的开展讨论,将不同净水方式的特点以及步骤记录下来,学生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指正,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得到解决,在整个活动中,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所以教师应该令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并且进行倾听,以便在下一次活动中改正不足之处,使合作学习的活动发展得更好。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假讨论,赋予表面。在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时一定要先独学、静学,每位学生在脑海中先形成自己的意识,当学生的思维打开后,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互相讨论。在小组内应重点交流做标记的题目,由会做的同学进行讲解,展示思路。组内都不会或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应由组长记录并反馈给老师。最后,进行效果反馈与合理评价。交流和小结后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来检验教学效果。同时让各小组评论本组和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的优劣。最后老师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学习中的表现等,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积极性。
4结语
总之,“合作学习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会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袁秀花.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2]屠卫明.“金字塔”式的合作学习在科学中的应用[J].神州,2013(19).
关键词: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学科质疑能力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并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所在。下面,我就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一些技巧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培养疑能力的重要性
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高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能力也是中学化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为:
(1)有助于化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将知识能力的提升与实践感悟融为一体。学生自主提问比教师本身提问,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知识思维能力的提高。
(2)从教育学的角度讲,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3)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讲,现代社会需要有独创性的人才,勇于探索和实践,勇于怀疑的人才,而这些良好的品质,都源自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使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我们学过的知识点,遇到过的各种各类事物脑子里能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号。让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从心理上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训练,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示范一些思维方法。
(1)过程分析法。一个知识点一种理论出现,总有他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对一种理论的演变到另一种理论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疑点与学生分析,使学生在解决这些疑点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理论。
(2)矛盾法。事物的发展与产生总是与其对立的一面是分不开的,因此,找到问题学,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难以把握的,理解上存在困难的,有好的建议,好的方法,写到作业本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 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3)开放想象法。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也是创造质疑的源泉。通过想象来质疑,有助于开发思路,拓宽质疑角度。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质疑,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培养质疑能力的注意事项
教师为了达到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2)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既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化学教学效果提升的核心手段。而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手脑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拥有更多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将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转变为学生动手亲自做实验,是切实提高学生化学素养与能力的必由之路。如何加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有序递进”,可以有效加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1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出发,梳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顺序与合理的递进关系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三个维度的新标准与新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梳理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时,不再是像传统教学中只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不再仅是着眼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化学知识的信息输出,学生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整理好的现成化学知识系统。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要求或目标的设定上必须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吃透教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进行审视,进行合理取舍,认真梳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顺序与合理的递进关系。
例如,配合物知识是较抽象的知识,如果一味强调知识性传授,学生兴趣不大,因而课堂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认真梳理这一段内容,把握好内在逻辑顺序与合理的递进关系,教师可以将这一节化学课精心处理,使之成为三个维度兼顾的好课。
首先,播放一段精彩的经典战争影视拍摄花絮,配合教师现场逼真的流血化妆表演,显示出三价铁离子与硫氰酸根离子(SCN-)形成的配离子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配合物理论的兴趣。这就是让实验的兴趣激发、新课引入功能充分发挥。
然后,分小组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将不同种类的固体(CuSO4白色,CuCl2·2H2O绿色,CuBr2深褐色,NaCl白色,K2SO4白色,KBr白色)各少量融入足量的水,观察后讨论,哪些溶液呈天蓝色?实验说明什么离子呈天蓝色?什么离子没有颜色?进而指导学生小结,呈现出天蓝色的物质是水合铜离子即[Cu(H2O)4]2+、四水合铜离子。这样,结合此例,说明类似于水分子提供孤电子对给予铜离子形成的化学键叫做配位键;通常把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这样,实验在化学知识探究中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接着,让学生进行一次分组实验,目的是延伸知识链,发展化学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观察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合作探究的习惯与意识:向硫酸铜溶液里逐滴加入氨水,看到什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此时,若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如乙醇),那么又看到什么现象?
2 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考虑不同实验教学内容之间的时空顺序与合理的递进关系
从义务教育九年级开始,学生正式开始化学课程的学习。在初中阶段接受的是化学最基本、最常见的常识性内容。无论是化学知识还是化学方法,都是出于初级学习者的水平,特别是实验能力,应该说才具备了一些起码的操作能力。例如,讲到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相关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化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复习初中已学的实验注意事项,并让学生在实验室练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接着,让学生在实验室分组实验,教师可以边演示边让学生同步实验,让学生反复操练容易出错的步骤,并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的注意要领。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符合辩证法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有序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化学实验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完成一些典型的化学实验,从化学实验的探究目的、方案设计、器材配备、操作步骤设计、实验步骤的实施、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化学量的称量测量与记录、化学反应条件的设置、反应过程的中间干预或适当延续、器材在使用中的变化、实验结束后的数据归纳整理与概括推理以及器材的清理与保管等,每个环节教师都应该督促学生自我纠错,可以开展自评与互评结合的方式,在练习中不断提高实验技巧,掌握了某种技巧后再进入新的实验中实施技巧,取得预期的实验效果。这样,既增强了学习效果,又使得学习化学的信心有所增强。
比如,《化学2》安排的第一章内容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材中没有对应的实验。元素周期律本身就是从不同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特征与表现出的化学性质中概括出来的,因此,教师不妨放手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同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这样的教学处理让化学实验在高中实验中发挥了最大化的教学功能。
3 从学校的物质条件与国家、地方、校本三级教材开发的现状出发,紧密结合社会教育资源,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安排实验教学内容的顺序与合理的递进关系
新课程标准的亮点之一就是鼓励地方、学校结合地方特色、学校校情在国家教材之外编写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这是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但是,开发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要紧密结合社会教育资源,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安排实验教学内容的顺序与合理的递进关系。这就需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
例如,缙云中学附近有农业生态园。那么,在安排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有机化学的相关章节内容,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农业园,经由学校与对应管理者协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与有机化学实验的技能,亲自完成一些涉及生态、环保的有机化学实验以及涉及农业植物保护的有机化学实验。这样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极大提高有机化学实验的能力,也提高了生态环保意识。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时期,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也在加快,带来的生态压力、环保压力异常巨大。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学校周边的水环境、土壤环境,组织学生运用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通过相关的有机化学实验,分析环境中的化学因素,进而寻求其原因,向当地社区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化学实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增强了,一举两得,真正让科学为社会发展服务,而这是化学教育的根本宗旨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