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业工程就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
采矿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矿山岩体力学》、《煤矿地质》、《地貌学与第四季地质学》、《光电子技术及应用》、《井巷工程》、《采矿学》、《岩石力学》、《矿山压力及其岩层控制》、《矿井通风与安全》、《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煤与煤层气。
采矿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采矿领域等方面从事矿区开发规划、矿山(露天、井下)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设计、监察、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采掘业、石油、建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采掘业/冶炼;
2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3 其他行业;
4 建筑/建材/工程;
5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6 新能源;
7 环保;
8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采矿工程师、安全评价师、销售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采矿工程师;
2 安全评价师;
3 销售工程师;
4 地质工程师。
采矿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国家建设的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地质环境灾害、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前些年不被社会看好的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人才市场上很受欢迎的人才。
但是对于高考分数较低的考生来说,也只能望洋兴叹啦!但是,就读大学真的就成为了高分考生的专利了嘛,对于相对低分的考生真的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吗?只要有一定的填报策略,对于分数不是十分理想的考生来说就读一所名校就很可能实现。那么低分高就有方法吗?有!
低分高就
一、填报“六类院校”
“六类院校”,是指以“农、林、水、地、矿、油”命名的高校,类似于华中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这类的大学。当考生和家长一看到“六类院校”的校名时,很可能下意识地联想到这些学校毕业之后的工作一定非常的艰苦。这就是关键所在,因为这种偏见导致它们很容易让你低分高就。因为“六类院校”录取分数会相对较低,有时还需要通过志愿征集才能完成招生计划。而实际上这些院校都是实力雄厚、就业前景相当不错的院校,所以了解一所院校一定别再校名的环节就将其PASS。
【小提示】
1、国家规定,当“六类院校”生源不足时,可降低10分,从高分到低分按志愿投档,由高校审核录取。
2、校址位于北京的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的投档线相对于设在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设在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设在东营的中国石油大学较高。
3、水电院校,比如华北电力大学,其录取分数连年看涨,现在基本上不属于“六类院校”了,考生应该慎重填报。
二、填报“两北一南”院校
可能你会疑惑什么是“两北一南”?其实是指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由于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导致考生的填报积极性不高。因此,低分考生很有可能通过选择“两北一南”的院校,完成自己的名校梦。
考生以微弱的优势,读到了教育部直属重点建设大学,正是掌握了填报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院校相对于东部沿海城市的院校,投档分要低得多的规律。
【小提示】
1、想达到低分读名校的目的,必须服从专业调剂,而且要有读冷门专业的心理准备。
2、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有很多名校大学,比如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因为地理位置不够优越而导致报考的人相对较少,因此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分数相对没有优势的考生首先考虑填报这些院校,不失为明智之举。
三、报考“理工院校”
这一点其实是针对文科生填报志愿而言。因为大多数的理工类院校录取文科生时门槛较低,一般来说,同一批次院校招收文科生时,理工类院校的投档线普遍地域文史类活综合类院校。
【小提示】
1、主张“学校优先”,对专业没有过分要求的学生,特别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学生,比较合适适用这种填报方法。
2、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理工类院校里的文科专业门槛日渐增高,选择偏僻地方的理工类院校填报才是“低分高就”的制胜法宝。
官方数据显示,1980年前,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女生一直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女生第一次突破三分之一是在1988年,当年本专科女大学生共有68.94万,占到了33.4%。而2007级是女性在招生数上实现逆转的年级,女生比重由上一年的49%跃升至52.9%,首次超过一半。2007年的所有在校生中,女生也由48%升至49.1%。
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的6076612名本专科新生中,女生有3321962人,约占54.7%。从在校生来看,20210249人中有10076592名女生,占比超过49.85%,距离“半壁江山”仅有一步之遥。
在这样的增速下,中国大学校园“男多女少”的传统局面已经改变。
各大名校追捧自主招生疯抢生源
据统计,目前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年已经有80所,并有逐年递增的态势,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生走上自主招生行列,而自主招生也将成为每个高考生心中的一个目标。
高校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人才的评价标准以两大大方向为主。
其一是学生所在的中学评价,即是否是重点学校。通常参加这些高校自主招生的学生主要集中在重点中学,属于普通中学学生的机会不多,这是现在的客观现实。自主招生高校对学生所在中学的要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有的高校实行学校推荐制或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目前这些高校只把推荐名额给一些好的中学;二是有的高校对申请者实行筛选,会对学校层次和学生成绩排名提出建议要求。
其二,在自主招生体系里,学习成绩仍然占首要位置。各高校会以学生的排名来看他的学习能力是否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高校在自主招生时,通常会要求学生提供中学平时成绩,包括高一、高二重要考试的成绩,还有学生在这个班级或者整个年级里的排名。
从这两大方面可以看出,高校在自主选拔人才方面还是以成绩为主要考核目标,学生是否在一所重点中学也就意味着学生是否拥有这块“敲门砖”。
准备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确切来说应该从迈入中学开始就打好基础,将每次大考认真对待,才能为接下来的自主招生赢得决胜权。
北邮等11高校结“高科”联盟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11所“211”工程院校联合成立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目前除哈尔滨工程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余高校均为教育部直属。
“北京高科”联盟各校虽然行业特色鲜明,但往往单科优胜,交叉学科建设发展受限,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很大。11所高校结盟后,学科将涵盖电子信息、网络与通信、铁路公路交通、新型材料、冶金、化工、电力、地质、矿业、石油、林业、造船业、核工业等重要工程领域。各校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国际合作、校园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
今年春季学期盟校间就开始学分互认,盟校学生还将有跨校选课、相互访学的机会。目前,各校的教务、研究生、学生工作等部门已开始对接。
复旦大学筹建本科生院
目前,复旦大学正在筹建本科生院,以改进本科培养的体制机制。全新的复旦本科生院将全面负责本科生的培养事务,包括招生与就业、教学培养与管理、学生社团、住宿等各方面工作。同时,这一新的管理体制将着力推进复旦特色的书院制度和书院文化,形成辅导员、导师、学生自治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使通识教育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复旦大学同时在推进小班化、研讨型教学。将来,教学班规模在30人以下的课程会占到复旦大学全年开课总量的50%以上。去年该校复旦学院已经在部分书院施行新的试点,新的试点书院增强了导师的指导力量。通常复旦学院是按照1∶40配备导师,而试点书院则是按照1∶8的比例来配备导师,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指导。
此外,复旦大学还健全了学生学业预警体系,建立了对学习成绩达不到学校要求的学生的退学标准,此举旨在完善教学管理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和干预机制。
最热门的5大艺术专业
1.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播音主持艺术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随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播音主持人职业将成为未来就业领域的热点和亮点。
考试内容:自我介绍、自备稿件朗诵、即兴评述、主持小栏目、才艺展示。身高要求男生一般170cm以上,女生一般160cm以上;嗓音条件好,普通话发音标准,形象气质俱佳。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主要是指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此专业应用广泛,就业前景宽泛。
考试内容:故事写作、影视作品评论及分析、文艺常识、才艺展示。要求具有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感知能力。
3. 表演专业。影视表演主要是培养电视、电影、话剧、节目主持人、音乐剧及广告演员等。
考试内容:声乐(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均可)、形体、台词、表演。身高要求男生一般175cm以上,女生一般165cm以上;形象气质俱佳,有表演的欲望和天赋。
4.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主要培养熟悉先进的数字影视技术及数字影视制作生产流程的高级人才。
考试内容:综合面试、绘画、速写、才艺展示等。要求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绘画构图能力,有一定的音乐才艺及素养。
据初步统计,全国有本科高校678所,开设10大类340多个专业。根据开设同一专业的学校数量看,英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共有554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83%以上)开设;计算机排在第二,有526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79%)开设;法学第三,有407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61%)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第四,有384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8%)开设;艺术设计第五,有382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7%)开设;会计学与艺术设计并列,有382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7%)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第七,有370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量的55%)开设;电子信息工程第八,有367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量的55%)开设;市场营销第九,有361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4%)开设;工商管理第十,有356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3%)开设。
四成大学新生想转专业
河南大学在校生新近通过对12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四成大学生入校后都曾经有过转专业的想法,但真正离开原专业的仅占3%,可谓想的人多,做的人少。对专业学习没兴趣以及外在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改换门庭”的主要动力。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河南大学低年级的学生,郑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2所高校的部分学生也参与了这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41.2%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有过转专业的想法,57%的人认为自己目前的专业不是自己最想攻读的专业。当问及想转专业的原因,“专业兴趣”和“就业形势”分别以39.7%和35.2%的比例遥遥领先。
事实上,真正转换专业的比例并不高。河南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说,目前很多高校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申请调整专业,因此可以调整的原专业同新专业是有着很大联系的相近学科。同学们在转专业前后基本上都面临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环境,“难以适应”的症状并不能依靠转专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学会心平气和地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尤显重要。对于一味看就业形式好坏转专业的做法也应慎重,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大的成才空间,是否适合自己才最重要,今天的热门行业将来未必如此。
浙工大院内“自主招生”
今年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首次试水“院内自主招生”制度:对就读专业不满意的任何一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都有重新申报其他专业的机会。而以往各大高校转专业的权利只属于年级排名靠前的学生。同时,依据新规定,大学教师们面临巨大的考验,学生的去留、人数与教师的收入、职称评定挂钩,留不住学生的专业将被缩招甚至“下课”。
新举措一出,反应强烈,许多冷门专业学生纷纷瞄准热门专业,希望“跳槽”;而另一方面,热门专业的老师必须面对新增学生的就业前景问题……不过,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态度很坚决,这项制度将针对9月入校的大一新生全面施行。
从专业调整的情况来看,转入学生人数最多的5个专业依次为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学、英语和工商管理。转入学生学习成绩仅达中等水平的占55%,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前这种转专业的机会大多给了尖子生。
之江学院院长计建炳认为,有转专业意愿的学生如此之多,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困惑,2007年全国高校新增2781个本科专业,许多考生面对众多闻所未闻的专业名称,会更加无所适从。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听从家长、老师的意见或盲目跟风,上大学后才逐渐发现所选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有一些考生由于接受调剂等原因,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自己无意填报的专业。
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留学生服务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留学服务中心,旨在无偿地为本校本科生及其他各层次学生提供留学咨询和服务。该中心将广泛收集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的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主要留学国家的一般留学和签证政策,著名大学的专业设置、录取标准、学费和生活等情况,以及大学录取的材料准备、留学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和面对当地文化生活的调整和适应、留学以后的就业状况等相关服务。中心还将建立自己的网站,及时公布有关留学的政策和信息,不定期邀请学校国别交流委员会成员和各国使馆教育处官员、各基金会负责人为学生开展留学政策方面的专题讲座。此外,中心还将落实开放性办学的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扬州大学出奇招治“懒虫”
从紧张辛苦的三年高中生活走过来的学生一进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节奏骤然变缓,早上睡懒觉就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为治这一“顽疾”,扬州大学机械学院以宿舍为单位,举行以早起为主要评比内容的“出勤大赛”活动。活动规定,出勤率高的宿舍不仅将成为优秀宿舍,还会以一定比例计入大学生平时成绩。
摘要: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渠道,总结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切实结合当下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对于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的情况,密切联系学校治学特色,提出重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培养;人才需求;特色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16-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下文简称“我校”)本科生教学培养方案每四年调整一次,2015年迎硇乱宦纸萄Ъ苹调整,这次调整将在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优势,重新明确培养何种人才、向何处输送人才等问题,使我校培养的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技能,从而与其他学校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相区别。因此,本文所做研究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现状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学院兼备理、工、管、法四大学科,资源管理特色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涵盖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我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8位,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在《2014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专业。比较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近三次修订的培养方案后发现,学校尤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体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类别课程学分比例趋势分析中的实践环节课程学分比例明显增长,尤其是相比较于2003版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学分要求增幅很大。与此同时,公共管理类学生通过在秭归基地、洪山区人民政府、黄冈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来提高实践能力。在趋势分析还发现,相比较于2003版培养方案,2007版、2011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要求有明显增加且趋于稳定,浮动不大。尽管实践环节学分增长较多,但纵观整个课程设置还是体现着重理论轻实践这一特点。在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考虑到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变化以及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10年中途提出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社会管理)教学计划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计划并实施至今。通过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其培养效果,可以简单归纳,2011―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企业为主,继续深造次之,最后才是公共管理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困境
1.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①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同质化。在综合对比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7所高校在内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后发现除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核心课程外,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的课程中与其他高校相同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课程相似度较高。例如,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在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教学方案中也能找到。同时,笔者横向对比了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前者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有19门课程是和后者相同或相似的,占总课程数量的50%以上;同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趋同现象就更严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都涵盖在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案中。②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同质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11版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培养方案上,通过比较发现这这两个专业在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上的课程设置是完全一致的,而在近15门主干课中,有12门是完全相同的,而对于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则出现课程交叉,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成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二级学科的课程内容上也出现同质化。例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与《地方政府学》这两门课程所授知识点重合之处颇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听到的是不同教材中对于行政区划、地方自治的复述,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于此知识点的赘述。
2.专业特殊性不强。①办学特色体现不明显。通过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和其他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是没有区别的。众所周知,我校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高校,但很难通过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去看到这一办学特色,尤其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能在教学方案上找到资源与环境管理(2个学分)和土地资源管理(2个学分)两门课程。这对于近200多个学分要求的课程设置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种现象无疑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特殊性。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目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在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本科专业前50名中无法找到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存在,而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排名第7位。通过研究自2014年9月以来我校大学生就业中心主办的大型招聘会,发现招聘单位多为地矿核企业,但由于同质化现状,公共管理类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也未呈现出明显的不可替代性。这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同时这一点在2015届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也可以看出来,鲜有通过大型招聘会顺利就业的。
3.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有偏差。综合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才是企业。但是结合上面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实际上其毕业生主要单位流向还是企业,党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占比很小,这无疑说明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偏差。随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凡进必考,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就业目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通过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数据统计发现无论是可报考职位数还是招考人数,比例均有所下降,这无疑也会对“适应在公共管理部门单位从事实际管理工作”这一培养目标造成偏差。与此同时,根据《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发现本科毕业社会需求量大且受毕业生青睐的职业是更倾向于一些低技术含量且可替代性很强的工作,如人事、助理、文职等。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毕I生都感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在每年超过20%多的升学毕业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跨专业求学,有的出于就业考虑,有的完全兴趣使然,有的考研保研接受专业调剂,更甚者纯粹为了升学而升学等。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都能反应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环节出现问题,如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学生职业教育不成功等。
三、重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
1.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首先必须要确定的是,我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仍然要坚持以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为主,只有守住这一培养目标,我校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才能与相近专业,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区别开来。其次,根据我校的治学特色,建议将培养出口锁定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国现行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实行“凡进必考”和“凡晋必考”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公共管理类各专业要着重研究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2003年人事部将公务员的通用能力分为9种: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因此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之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强化学生的国土资源理论知识能力。这一点在各省、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才招聘要求上都是重中之重。能否与实践部门建立起良性互动直接关系着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否能够寻到理论之源,也直接影响着专业学科能否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角度看,如果该类专业不能为其培养的学生提供一个经常、持续地进入公共管理部门观摩、实践的平台,那么这个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差异性将大打折扣。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里,可依托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光谷发展研究院、土地工程实验室、公共经济研究所等平台建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心、公务员考试与培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改变学校与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距离远”、教学活动中实践课程少、实习环节走过场等现状,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环节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2.根据办学条件及培养方向强化专业差异性。根据我校治学特色,首先要强化的是与国内其他高校同一专业的差异性。只有突出了专业特色才能使专业建设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学校必须以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为核心,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和学科群。例如,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资源环境管理方向),以此来拓宽学生在资源环境等行业的就业渠道,以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助力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强化专业差异性。其次笔者认为要强化的是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差异性,在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设置上要严格区别开来,重视“专才”培养,以增强其培养的学生在各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3.设置足够体现本校本专业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将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与资源管理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地矿资源等优势学科为支撑,融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来进行课程设置。在研究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时,笔者也能找出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向来设置课程的实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着重偏重于矿业工程技术类课程,这给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启发――可以增添类似资源与环境管理、环境政治学、国土资源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在国土资源环境的知识面。而在上文,笔者对我校主办的大型招聘会进行了整理,可以看出来校招聘的地矿企业、资源类企业是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的,一旦公共管理类专业注重提高学生在这些领域知识面,将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作为该领域的后备管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可以避免毕业生多流向银行、快递等行业的尴尬局面。
4.教学环节更注重学生发展需求。公共管理类专业不能如愿按照培养目标向公共管理部门输送人才,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这势必会对公共管理类未来学生的专业信心度造成影响,表现在对专业定位、就业前景以及职业潜力的疑虑与迷惘,从而对专业的兴趣度降低,进而导致转专业、辅修双学位人数递增。建议公共管理类专业要开设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必备的辩论和谈判类等训练语言表达的课程,要加强各类办公软件及办公设备使用、各类公文的写作等实际技能的培训,培养环节要鼓励学生间、师生间多发生思维碰撞,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非局限于课堂教学讲授与图片演示,要重视教学环节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尽管我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诸如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的可喜成绩,但笔者在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不一致、就业预期与就业渠道不一致、人才需求与人才输出不一致等问题,这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之际是要重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本文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及优势资源,提出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等重构公共管理类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这里还存在很多约束条件,比如一个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是庞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充分考虑到配套设施的建立、师资力量的匹配、实践部门的有效回应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锋正.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机理:嵌入性视角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Z].2003-11-18.
[3]李军超.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08,(20).
[4]赵瑞峰.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高教论坛,2003,(01).
[5]王河江,巫丽君,何晓柯.公共事业管理多元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思考[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6]中国校友会大学研究团队.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