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年叛逆心理咨询范文

青年叛逆心理咨询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年叛逆心理咨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年叛逆心理咨询

第1篇:青年叛逆心理咨询范文

 

德育课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着眼于拓展一个个生命个体的精神视野,致力于培养一个个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的人,由于德育课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超前性,面向全体的积极形成性的特点,而不是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这类对人格教育中的总多半是补救性的处理和进行局部针对性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感互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敞开胸怀的交流和互动中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情感互动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在认识能力方面正处在由依赖型的儿童期转向独立思考型的青年期的转型阶段。这个阶段中,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日臻成熟。他们的思考从现实的世界中解放了出来,并能够超越现在,思索、探究、研究一些现象了,他们已经能够对现实社会事实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和评判,并追究其背后的本质。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领域和各种社会现象本质的复杂性,以及受其对社会认识的经验的限制,使他们对现实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现象的本质还不能完全而准确地认识与把握。这就不可能避免地造成了他人在对现实社会与自己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的状态进行对比产生困惑,从而产生了对成人社会的怀疑和不信任,使其对现实社会持有一种批评与否定的态度。即产生所谓的逆反心理和反叛社会的倾向。必须承认,这种现象在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正常的。而此时家长、同学、朋友和教师的影响将显得至关重要了。而融洽的情感交流,无疑能更有效地施加这种影响。即要想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积极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以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感情为基础,才会更有效,不然只会激起他们的反抗心理。因此,情感的沟通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3 情感互动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它的双向性和交互性。互动不应是单向的,不单单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学生被动接受,而应该是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要有学生对教师的传递,要仔细体验和感觉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传递。以便教师对学生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回应。除了师生这一最基本的互动外,还应有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小组之间以及小组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的气氛,教师要尊重、热爱、关心、信任学生,靠自己的德和才来吸引和影响学生,发扬民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发自内心的产生钦佩、尊重信任和热爱之情。教师在互动中要注意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龄前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器,他们有思想,有观点,“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学生积极,主动人生态度的形成,这就使得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和能力的发展。”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带着长者的口吻,只是一味地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坚持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互动活动的双方必须都有着情感交流的主观愿望和能动性,忽视这一点,互动就会失去目的和对象,沟通过程及其价值也将不复存在。

 

其次,要注意它的情感性。这种情感是指双方情感交融,是双方感情的自然流露,依托教学内容共同探讨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学生的情感发展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不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情感的互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对已,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积极正确的体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与能力。所以师生除课堂中交往外,也要注意课外各种场合的交往。情感的传递是自然而真情的流露,而不是应景而生的演戏般的娇情。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赞赏,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欣赏与赞赏。这也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能改变以往的对学生评价的习惯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欣赏的目光重新审视和评价身边的学生。对学生除了要有一分爱心外,更要有一分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学生所获得的信息不一定会比教师少。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倾向日益明显的社会。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面对并承认这一更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方法。这样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引导才能正确有效而不会招致他们的反对,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欣赏。

 

最后,要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以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为最终目的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要精于教学的业务技术,要将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讲解得生动有吸引力外,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准,对其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使其讲述的相关内容具有说服力、感召力。不然,既使其讲解得再好,也不可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更不可能与学生进行融洽的感情交流。因为惟有其自己相信并奉行恪守其所讲述的内容,才能对学生施以正确而有效的人生指导。这是其它学科的教学所没有特点。

 

第2篇:青年叛逆心理咨询范文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88-01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和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研究校园暴力成因和干预策略尤为重要。

一、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校园暴力已成为威胁校园安全的严重问题,随着青少年犯罪率增高并伴有年龄层下降,校园暴力已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下面通过具体案例分别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因素来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

(1)个人原因。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决定其心理、生理正处于不成熟期。当处于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时,大多数青少年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而且,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不愿与家人沟通交流,在压力下寻求不正确的发泄方式,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案例1:2013年9月某日,在某中学校门50米的拐角处,高一A同学伙同本班三名男同学对同班B同学进行殴打,致使B同学脾脏破裂,被保安发现后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后经当事人A回忆,两人矛盾的起因是B在食堂打饭时插队,A与B在食堂发生口角。放学后,A召集另外三名同学将B在校门口堵住,带到拐角处进行群殴。A本想小小地教训一下B,却不料几轮拳脚后造成B脾脏大出血。事后,因及时抢救,B保住了性命,而A及三名同学共同承担医疗费,并受到了留校察看的严肃处分。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群体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非常容易因小事采取过激行为。特别是当团体行动时,个人的身份意识进一步弱化,来自团伙的压力使青少年进一步陷入校园暴力之中。

(2)家庭原因。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启蒙教育,教育方式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良的教育方式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控制力和自制力。家庭氛围的紧张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和暴力倾向。

案例2:成都某高二C同学是学校出了名的“恶霸”,长期向低年级学生强行索要钱财。许多有过被打经历的学生说,他们与C并不相识,常常是在买零食时被盯上,如果不乖乖把钱交出来,就会遭受拳打脚踢。后经C的同班同学反映才知道,C父母很早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但父亲平日好吃懒做、嗜赌成性,C在家中经常遭受打骂。

在案例中,C同学的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响,父亲的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使C变得自暴自弃,并形成攻击性人格。对于教育问题突出的家庭,学校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减少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

(3)社会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逐渐吹进了校园,泛滥的不良文化误导着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成人世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其次,一些媒体对某些暴力事件的过度渲染,校园暴力自拍视频被频频上传,以及相关部门对网络暴力视频监管不严等,都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误导学生将暴力行为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成为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诱因。

二、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针对青少年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学校要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进行压力释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沟通引导。同时,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对学生开放。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注意尊重学生的隐私,帮助青少年健康顺利地度过心理叛逆期。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应把重心从成绩提高转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上。在学校教育中,既要重视科学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个人行为的约束,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学生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判断是非和解决矛盾,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2)定期召开家长会,做到家校共同监督。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杜绝校园暴力发生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建立起与家长的沟通平台,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等,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子女的在校情况并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学校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家长的建议并对现有教育方式及时调整。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不仅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保障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更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将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之中。

(3)学校加强安保力量,在源头上防止暴力行为的发生。学校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加强安保力量,随时监控学校内的人、物、事和环境。对校门周围的环境定时巡逻,对社会青年在校门口聚集的现象要严密监控。学校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安全网络,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消除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隐患。

校园暴力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消除校园暴力问题任重道远。家庭要切实履行在青少年成长中的责任,学校要将校园管理和心理教育落到实处,社会则需要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和谐的舆论氛围,这三种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扼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3篇:青年叛逆心理咨询范文

针对这一现象,记者对海南师范大学“95后”大学生进行随机采访,关注大学生对于朋友圈和QQ空间屏蔽父母的看法。

大学生:希望保留个人空间

“我的朋友圈和QQ空间都是对父母开放的,因为父母平时不会看我的朋友圈。”海南师范大学大一新生孙鹏表示,“其实屏蔽父母大家的小心思都是一样的,买了东西晒图怕父母讲、发个“情感说说’怕父母想太多…屏蔽父母更多的是想要一些自己的空间吧。”

相对于面对面的交流,孙鹏更加倾向于线上的交流。面对面的时候很多话都不敢说,很多感情都不敢表达,甚至过节的时候当面和父母说一声“您辛苦了”都不好意思开口,不见面的微信上的交流帮助他更好地去表达感情。

同样,海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罗薇的看法是,“我的朋友圈和空间对父母亲戚都开放,没有什么值得隐瞒的呀,平时也比较喜欢线上交流,尴尬的时候可以发表情包,而且可以想好再回答,不容易让他们察觉我的状态好与否。”微信表情包拉近了罗薇与父母之间的联系,所以平时经常线上交流,也就没有必要再屏蔽父母了。

不一样的是海南师范大学大一新生吴璐,他的QQ空间是屏蔽父母的,而朋友圈则是对父母开放的。“以前玩空间比较多,父母都可以看见评论,不隐私。朋友圈比较私密,可以适当分享日常生活。”

吴璐表示,自己不太喜欢和父母特别正经地交流,更喜欢一边散步一边聊天,边开玩笑边说话,屏蔽父母只是偶然现象,自己只是想保留个人空间。

“有一些事情可能父母理解不了,有一些私事也不方便向他们透露。”海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曹婉华说,她的QQ空间是屏蔽父母的,朋友圈t是对父母开放的。“因为平时基本不发朋友圈,而QQ空间屏蔽父母是想要更多自己的空问。”曹婉华平时更喜欢通过面对面或者视频的方式来和父母交流,不希望父母通过QQ空问或者朋友圈来了解自己。家长:渴望了解孩子,但选择尊重

孩子

“我觉得朋友圈这个事情,孩子在里面发的一些肯定有不愿意让我们大人看的,既然这样没有必要强求,孩子长大了需要自己的空间很正常,所以我对孩子的朋友圈关注得很少,尽量不去干扰孩子的自己的生活。”孙鹏的妈妈表示,孙鹏个人隐私的一些事情是不愿意和家长倾诉的,自己也尊重孩子的选择。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孙鹏的妈妈也更加喜欢微信上的交流。

而吴璐的妈妈也坦然表示孩子对自己是有所隐瞒的,“小孩是父母的牵挂,平时尽量按照孩子的意愿和方式交流,这样她也比较容易接受。”

曹婉华的妈妈对女儿QQ空问屏蔽自己并不知情,之前一直觉得和女儿相处比较融洽,由于平时经常视频聊天,通过日常来了解女儿的动态,也就觉得沟通起来很顺畅,属于朋友式的相处模式。专家:父母和孩子双方都需要成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海南12355心理援助中心志愿者刘海波表示,青少年正处于寻找自我、寻找独立的一个过程,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在刘海波看来孩子最真实的一面不想让父母知道,孩子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去表达自己,不需要戴面具,这是必须尊重的。

为什么会让孩子觉得是在窥探?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误解?以爱为名来约束孩子,那孩子是怎样一种看法呢?

刘海波表示,如果父母想要把孩子当小绵羊去管着,不管多大都会有反抗;如果父母一直相信孩子、鼓励孩子,不管多远都不会有距离。当孩子需要引导的时候适当加以引导,这样不管多大年龄,身在何处,是什么身份,孩子和父母之间都不会有距离。孩子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在人生的阶段,童年、少年、青年,相处得舒服、快乐最重要。

第4篇:青年叛逆心理咨询范文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人际交往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经验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李志国,宋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2]唐柏林. 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第5篇:青年叛逆心理咨询范文

来自事业方面的挑战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人生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中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这里所说的“繁衍”不仅仅是生育后代,也指事业和人生的发展。中年人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工作中,相对于青年和老年人,中年人往往承担重要职务。繁重的工作负担,往往使得他们应接不暇。另外,在信息时代,面临知识爆炸,社会竞争空前激烈,为生存,求发展,中年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还需不断更新观念、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持续的心理紧张状态有可能造成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失调,睡眠质量下降,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降低等情况。

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

中年期是个体一生中扮演角色最多的时期,他们要承担养护者、子女、伴侣、工作者、朋友、休闲者、公民等多种角色。社会角色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帮助中年人在多个领域建立自尊,进而产生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而另一方面,中年人所承担的多个角色也将他们带入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随之产生压力。例如,在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总是不断发生变化,大多数中年父母都要经历子女青春期叛逆的头痛,空巢期的迷茫。伴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作为子女的中年人也愈发表现出依赖,照顾“老小孩”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步入中年期,配偶之间的关系也不断面临着挑战。根据西方的研究,发生离婚的第一个高危期是在平均婚龄5.2年左右,第二个高危期是平均婚龄在16.4年左右。由此推算,中年阶段大多包含了这两个离婚的高危期。此外,中年人还要协调上下级的关系,激烈的工作竞争,使得中年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剧。

过重的经济负担

目前,越来越多的媒体将中年人描述为“三明治一代”,意指中年人对上需要赡养照顾老人,对下需要抚养子女,生活压力巨大。尤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价飙升,医疗、教育等各类生活成本持续提高的背景下,中年人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另外,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父母养老的开支逐渐增多,子女教育开支的逐年增加和成年子女的延迟自立等因素促使“三明治一代”的处境更加艰难。

心理咨询机构就诊情况统计表明,中年是各种心身疾病、神经病及各种适应性心理障碍的高发年龄段,但中年人真正到门诊就医的比例仅占各年龄段人群的百分之十几。由此可见,中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而改善中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个体、家庭和全社会的努力。

个人层面,中年人要积极调整心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年人将精力投入工作和社会关系领域,增加了他们压力的同时,也可能在许多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研究表明,并不是人人在中年期都会经历危机,很多中年人生活美满,事业成功,没有特别地心理困扰。孔子曾说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这可以说是对中年时期理想心理状态的描述,也成为历代文人先贤追崇效仿的目标。人到中年,需要对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要努力提高自我接受水平,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避免过分执着,保持豁达的心胸。人到中年,行动上要积极有为,君子当自强不息, 但在心态上应当有无为的境界,要顺其自然,保持一颗平常心,适应自然发展规律,既要学会享受进步, 也要开始适应面对退步。中年人应避免超负荷工作,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个体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要合理饮食,戒除烟酒,规律运动。此外,中年人要学会放松技巧,探索适合自己的情绪管理策略,例如通过阅读、绘画、音乐、冥想、幽默、撰写积极日志等方式缓解紧张和疲劳,发展兴趣爱好,让生活尽可能丰富多彩,以利于保持愉快心境,避免不良情绪的侵蚀。

家庭层面,全体家庭成员应为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共同做出努力。

第6篇:青年叛逆心理咨询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校生;实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54-02

自1996年中国心理学会提出“全民健心”这一概念以来,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理健康门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学校及社会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其次才是成才。

从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对职业教育而言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职校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处在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而从现实情况看,随着大学扩招、普高扩大,职业学校生源的素质也大不如前。学习上、品德上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职校生的主要构成部分。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是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职校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学习心理问题 职校教育阶段是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学习心理问题也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该问题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以及学习焦虑等方面。

情感心理问题 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与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职校生的情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2)自卑心理强;(3)耐挫能力差;(4)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5)人际交往不适应等。

职校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笔者认为,职校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受家庭、社会、学校及其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单一作用。

首先,独生子女增多,家庭方面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望子成龙的心理使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一种保护式教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常常导致子女只知索取,不懂付出。唯我独尊的思想长期影响着学生,致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奋斗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另有一些家长则恰恰相反,对子女的要求特别严格,任何时候都要让子女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运行,稍有偏差就付诸于武力。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调教出来的学生,表面上看起来听话、懂事,但温顺的外表下掩藏的是一颗叛逆、粗暴、易怒的心灵。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不科学,是滋生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单亲家庭、组合家庭大幅度增加,父母的离异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难以抚平的创伤。家庭的残缺不全使他们的性格也出现一些缺陷,如变得敏感、脆弱、孤僻、抑郁、自卑、叛逆等,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其次,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日趋走向工业化、信息化。与此同时,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格调低下的大众传媒节目频频播出,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网络迅速普及。这必然会给青年学生,特别是职校生的心灵带来很大冲击。

再次,职业教育阶段正值学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意味着职校生们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内心深处会充满矛盾,一旦处理不当,就会产生诸如早恋等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

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问。它在我国古代已有之,并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知识教育法、兴趣教育法、环境熏陶法、自我激励法等。同时,它又是一门全新的学问,新时期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如何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需要每一位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用真心、爱心、技巧去耕耘学生心灵的花圃。

重视个体,对症下药 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不尽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体力各异。但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父母期待的目光,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针对问题学生,要在尊重、理解他们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感化教育;要懂得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惑;要挖掘问题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发挥他们的潜能。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让职校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轻松,能让他们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健康。因此,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刊校报、校园网、宣传栏、社团活动、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走出自我,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形成一个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构建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在职校生健康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和家长建立并加强畅通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包括心理健康在内的有关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内容的融合 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全员参与、全程开展,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切实增强教育实效。

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应结合职校生的接受能力,研究开发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材,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职校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及表现、心理问题的成因、后果及解决的必要性等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

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职业学校要把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员进行管理,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辅导、个别咨询、心理信箱、热线电话、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教师和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职校教师应率先垂范,锐意进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徐立林,王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青年文学家,2009,(8).

[2]董淑珍.职校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8,(12).

[3]刘翠英.职校生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职教通讯,2005,(9).

[4]郭翠萍.关注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8).

[5]崔景贵.职校生心理问题与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职教通讯,2005,(4).

第7篇:青年叛逆心理咨询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快速变迁和青少年自我成长交织在一起,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叛逆、恐惧、自卑、孤独、猜疑、嫉妒等心理,因此,带来的抑郁症、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等问题见诸报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怎样科学有效地进行预防和干预,怎样构建一个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党的十八报告中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承诺,关怀着青少年的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魂强健、意志坚强”,党和国家正以积极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这为新常态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抓住契机又好又快的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点。全国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也促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较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研究样本,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强对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社会化,推动全国素质教育的平衡性发展。本文利用观察法、访谈法对苏北地区S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解答目前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方法介绍与调查样本选择

本文观察的场所是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与便利性,研究者通社会服务关系进入到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选择了1所中学、1所小学、1家课后辅导机构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内容等,同时在机构内观察学生的心理等。观察完毕后,撰写观察日志,并汇总和梳理分析相关日志。本文还采用深入访谈法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途径、方法等教育体系。秉承聆听、开放、干预服务的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谈对象采用立意抽样方式进行选择,总共选择了12位访谈者,其中学生10名,老师2名,每次的访谈或提供干预服务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每次访谈进行了详细记录,记录的同时还对部分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在访谈记录中,以便于数据分析。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边缘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组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完善人格、适应社会。在推广素质教育的时代,应试教育仍是欠发达地区教育的主要方式,从学生到家长,甚或学生本人都比较重视应试教育,所以在应试教育中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尚不清晰,应试目标是中小教育的根本,家长关注的也是学生的应试成绩。被访谈的中学老师直接简单明了地说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访谈者直言不讳地谈到,学校过于重视文化课成绩,以文化课教学为主,把学生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等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次要位置。因此导致学校心理教师被边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文化课侵占,使得心理健康教师无事可做,不得不借调到其他部门从事非专业工作。部分领导和教师还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小城市的学生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大城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且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城市生活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是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被应试教育目标所取代,重视语数外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较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略好于中学,原因是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偶尔也会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一些心理素质训练、心理辅导等活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非正式方式进行,甚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被访谈的小学老师谈到,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目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一般不安排上课时间,主要在课间或者其他时间开展。被访老师说,如心理测试、心理训练等活动是我们学校开展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他们始终认为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次要的,学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和研究团队的其成员在三家机构进行观察时,主要观察到了学习类的活动,很少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活动。看到最多的是海报栏和黑板报上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展示与介绍。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被边缘化,重视心理健康仅停留在思想和理念上,理念转变为行动还需一段时间。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趋形式化。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学校也不得不开展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但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出现了形式化趋势。笔者在两家学校中发现他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或者小组活动室之类的空间,但经过一个月的驻点观察发现,这些活动室要不大门紧闭要不就是用作它途。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研究团队对10余名学生开展了深度访谈,他们普遍反映自己从未去过心理咨询,也没有听说同学去过心理咨询师,只知道有这样空间,不知道怎么使用,甚或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心理有疾病的人。除了心理教育空间的形式化,心理活动也日趋形式化。某些心理测试活动和心理训练活动被其他教学活动挤占,观察期间曾经看到某中学把一些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活动放在课间,给学生发一张表格随便填写完就可以,没有进行专业的指导与训练。未进行专业训练的学生错误地把心理测试看成是一种形式活动,心理健康的答案可以进行百度搜索。当问及这些被访者时,他们都认同学习是第一位的,没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自然而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被形式化了。心理调适、心理辅导、抗逆力培养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能容和方式,但学校很少开展类似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学校和学生都把心理咨询疾病化认知,师生都把心理咨询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根源。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不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支持系统,家校合作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目前,这种生态系统尚未理顺,家长关注学生的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学校以倡议书、家长信的形式向家长开展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导致单相传达,缺少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机制。学校开展的各类心理将康讲座和心理游戏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很少亲自进行相关活动,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机会减少,知识传达有效程度降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支持系统处于断裂状态。家庭方面,访问的学生多以隔代抚养为主,父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较少,只是一味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认为一切都好,这是一种错误的培养观念。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几乎不与学校进行沟通,家校合作系统尚未有效建构。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媒体的话语权较重,是媒体在唱独角戏,只是部分的社会团体进行参与,参与力量不足。课后辅导机构主要对强少年进行课后作业的辅导,较少涉及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提升方面的辅导。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尚不健全。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问题分析来看,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停留在表层,且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观念和教育方式。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边缘地位走向核心,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团体等教育主体的优势,充分挖掘各教育主体的优势,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健康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从思想走向行动,学校、家庭与社会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联着青少年的成人成才,也影响着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积极主动地扭转已有的教育误区,走出唯成绩论范式,使心理健康教育从边缘地位进入教育核心位置,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三方也要重视学习能力提升、人际关系调整、情绪调节、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实现心理健康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的良性循环模式。

2.从形式走向实质,多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行动上。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学校、家庭、NGO等教育主体推动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积极宣传与思想认识,还应从行动上积极推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生态支持体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应尽快构建生态支持体系,形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互动模式,邀请家长、社会成员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王鑫强,张大均.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张大均,郭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汪慧.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发展[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第8篇:青年叛逆心理咨询范文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在这一过渡阶段常存在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敌视、自卑、焦虑和抑郁心理,网络成瘾、叛逆对抗、厌学逃学、吸烟喝酒等行为问题,个别青少年甚至存在暴力问题、混黑帮等。这些问题有家庭原因、学校教育原因、社会环境因素等,本调查主要了解学校、家庭和社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以便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探讨有效的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个别访谈等方法。

1.研究对象

金尚中学初二年段学生家长和初二年段学生。家长调查对象为金尚中学初二年段家长500人,收回问卷270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44份。学习生活现状调查(学生问卷)初二年段共发放528份,收回有效问卷共493份。其中被测者中初二年段男生共有276人,占了56.0%,女生共有214人,占了43.4%,另外有3份问卷没有填写性别属性,占总共有效问卷的比例为0.6%。

2.研究工具

自编《湖里区初中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有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两种,其中学生问卷56小题,家长问卷46小题。问卷内容均包含三大块:社区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开展心理教育的现状以及学生和家长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等。

测量方法:采用集体调查的方法,由研究者进行测试,当场发卷当场收回。所有问卷统一指导语,通过不记名的方式对被试者进行测查。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1.社区方面

社区总体环境良好,邻里相处和谐,在社区周围存有一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宜的违法行为。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且采取的是大众化宣传方式,集体活动组织较少。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的内容了解较少。

(1)社区总体环境良好,但社区周围存有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行为

不管是学生问卷还是家长问卷,在关于社区方面的问卷结果都表明,大部分学生所居住的社区总体环境良好,邻里相处和谐。42.1%的学生认为社区经常有互助的事情发生,59.9%的学生和44.5%的家长认为社区偶尔发生吵架,此外,社区周围存有一些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违法行为。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附近主要存在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情况。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附近并不存在允许未成年进入网吧的情况。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社区周围较少存在营业性舞厅桑拿按摩等娱乐场所向中学生开放、社区向未成年贩卖香烟和烟酒、封建迷信活动、社区问题青年时常出没、工厂招用童工、敲诈勒索等现象。所以,整治社区周边网吧任重道远。

(2)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

社区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宣传并不普及,只有32.7%的家长和38.7%学生选择了社区“有些”宣传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半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选择了“不多”甚至“没有”宣传过。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且采取的是大众化宣传方式,集体活动组织较少。13%学生和11%家长认为社区经常组织活动,其余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社区偶尔组织或者从不组织活动。

(3)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

关于社区是否需要心理卫生服务的,认为具有相当多人需要的家长占9%,学生占3.5%,认为不多的人需要心理服务的,家长占40.8%,学生占40.2%,认为没有人需要心理服务的家长占9.4%,学生占24.8%。整体上看,学生家长都认为需要接受心理服务的不多,但从家长和学生比较上看,家长认为社区需要服务的比例比学生高,学生认为社区不需要心理服务的比例比家长高。认为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的内容了解较少。

2.家庭方面

学生所处家庭教育和沟通普遍良好,最大的问题在于家长对于子女的希望值普遍较高,使孩子感到压力。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需要加强。

(1)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使孩子感到压力。

58%的家长认为期望应该适当高于孩子现在的水平,让孩子有适当的压力和动力。63.7%的家庭成员都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等问题。家长的最不能容忍孩子的两大缺点是学习不用功和行为习惯不好。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成员很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95.9%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期望高。49.1%的同学认为家长期望高于自己的期望,结果导致他们中有32.5%的同学有很多压力,但是也有31.9%的同学觉得这对自己的影响不大。

(2)学生所处家庭教育和沟通普遍良好。

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比较和睦的,家庭成员能够做到相互帮忙、相互支持。成员间经常有情感的交流,偶尔的争吵。当家庭成员的意见产生分歧时,36.7%家长和60.5%学生会选择回避它以保持和气,学生选择回避矛盾的比例远远高于家长。35.5%的家长认为孩子有时遇到烦恼,会和父母沟通。51.4%的家长会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集中在学习和生活。33.6%的同学认为他们偶尔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的比重最大,并且交流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学业、交友以及情感方面。一半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家庭氛围融洽。同时,家长对老师寄予厚望,期待老师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以及纠正其不良行为,但是和老师的沟通较少。

大部分同学认为他们的父母不会随便对他们乱发泄,而43.3%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心情不好时会乱发泄,这种对比反映学生青春期自闭以及不成熟的心理。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都采用说理教育,但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效果很一般。大部分同学与自己的父母相处时,都感觉很愉快轻松。当同学去家里做客时,76.3%的同学认为他们的父母很热情接待他们的同学。另外,初中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性教育问题,家长问卷调查表明,35.5%家长从未对孩子开展过任何形式的“青春期性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功能还需要加强。

3.学校方面

学校氛围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和谐。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学生们对自身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接受学校心理老师的服务。但对于学校外的心理健康服务,同学们仍存在一些误区,会将接受心理咨询与精神方面疾病混淆。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暴躁,他们在初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成绩不理想,学业不顺利。目前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最希望就学习问题接受学校心理老师的服务。家长最希望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帮助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而学生希望最好能够开心理健康课程以及一些讲座及沙龙活动等。

(1)学校氛围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和谐。

超过86.1%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要和谐的。大部分同学认为班主任对学生一视同仁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班主任不拖堂,再次是班主任衣着整洁。只有12.4%的同学认为班主任给他们的感觉不亲切。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不存在重主科轻副科、重课堂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好的同学轻成绩差的同学的现象。只有5.7%的同学认为老师没有关心学生。但大部分老师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至于学生的其他方面则比较少关心。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的学习氛围较好,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学校重主科轻副科、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重考试结果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简单)、重视成绩较好的学生轻视其他学生。43.3%的家长会与学校老师就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沟通。另外,同学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部分同学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不会怀疑和嫉妒,他们认为自己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并没有感到孤独,并且与异往不会心慌紧张。

(2)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基本的正确认识,也有期待,相比较其他心育渠道,学生和家长都比较信任和期待学校开展心理教育。

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偶尔需要或者不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大部分同学不希望接受面对面的,电话的,网络书信的心理咨询,而希望通过学校的教育、朋友之间、媒体、街头广告、报纸等渠道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心理健康服务是什么。大部分同学的住处附近有相应的服务机构。大部分同学都觉得看心理医生是精神有病的表现,但是也相信心理咨询可以提供帮助,觉得如果自己有心理问题的话也会去寻求心理老师和学校的帮助。相比于社区、医院精神科、社会的心理咨询机构,大部分学生会更愿意选择学校服务。大部分同学希望学校目前能多开展一些沙龙游戏,家长对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还是比较支持和重视的。所以总的来说,学校的心理健康的工作还是被接受和认可的。

(3)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暴躁。

大部分同学在初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成绩不理想,学业不顺利。大部分同学会在学习问题上寻求老师的帮助。金尚中学中的大部分学生的压力来自学习,并存在考试焦虑,情绪暴躁的现象。在这方面,需要得到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学校心理老师的适时辅导。

四、讨论

1.调查的局限性

首先,家长问卷的调查受现实影响因素比较多,如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作答问卷意愿不高,应付了事不少,甚至发出的问卷经常石沉大海,所以只能等到家长会才能进行调查;其次,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采用不记名调查的形式,结果造成学生调查结果和家长调查结果存在时间差,且无法进行个体对应分析(不清楚家长与学生配对情况),所以调查结果也只能从家长和学生的整体中进行分析,无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再次,由于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主要由我校课题组成员自行设计,既有单选题、多选题、开放题等,也有按照程度不同设计的题目,造成统计上的困难,结果只能用百分比进行计算分析,无法进行更科学精确的分析比较。

2.学生和家长调查结果大部分一致,只有个别问题有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如在关于社区附近是否存在网吧向未成年人开放的问题上有比较大的出入,家长认为主要存在这个问题,学生大部分认为不存在这个问题。一方面,湖里区附近城中村多,正规网吧大部分不会向未成年人开放,但城中村的黑网吧却是来者不拒,加之媒体大量报导一些黑网吧的运营情况,这使家长对自己孩子是否会沉迷网吧感到担心。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也许并没有到网吧去,这就造成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另一方面,虽然是不记名的测试,但是在这个对于学生敏感的话题来看,即使去了网吧,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诚实作答,这就存在现实与测验结果的差异。

五、结论

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对学校的心理教育较为肯定和期待,所以我们可以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1.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家庭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最大最直接的因素,社区是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实际背景。开展心理教育,家长存在知识上的困难,社区开展文化建设又几乎都面临着人力、物力上的困难,两者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有效地铺开。学校在人力、物力、场所等方面有优势,三者相结合可以实现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也是可行的。时间可以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地点可以选在学校,心理老师可以担任教育培训者,甚至还可以由社区与学校合作请一些心理专家来实现对社区居民、家长的教育和培训。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从可行性方面而言,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9篇:青年叛逆心理咨询范文

宜宾县是农业大县,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人数众多,使我们教育面临的困难倍增。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亲戚抚养管理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者被寄宿在亲戚家甚至自己独自在家,与父母较少交流和接触 ,父母最多间隔一段时间问候一声,因此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企盼、困惑和障碍。

1、心理偏差 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

(1)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

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大多数留守子女都是隔代抚养,因此代沟影响较大。留守子女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多方面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

父母均外出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加突出。在个性特征上,留守子女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朋友,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的现象。

(2)焦虑心理突出。留守子女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甚至是屈辱,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2、性格缺陷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常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调查数据中,孤僻、任性,性格扭曲的占35%,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占到2%,7.5%感觉孩子明显不爱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外面。

3、耐挫力差 ,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

留守儿童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虽说这个比例很小,却不可轻视。

农村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有关资料显示,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家庭是最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为留守子女对这些年老隔代的或关系较疏远的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很顺从地接受,如果这些(外)祖父母本身再因种种原因无力对这些(外)孙子女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的重担,一些青少年极可能被社会上违法人员勾引,走上病态社会化的道路。

(一)加强家庭教育

一是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少年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二是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在沟通时间上,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而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三是外出务工的家长还要和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以便了解孩子的动态。

(二)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细化留守儿童的寄宿管理,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三是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三)完善村组的管理职能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