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劳动价值 生态价值 生态经济价值
一、生态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共同构成经济价值理论体系
将经济与价值联系起来进行哲学思考,马克思做出了杰出贡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经济与价值的关系真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马克思的价值论贡献是伟大的,主要在于劳动价值论。当考察当下人类遇到的环境与经济关系问题时,我们发现仅仅以劳动价值论来说明现时代的自然资源、劳动、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当时的研究条件和应用条件,重点揭示了微观领域的劳动价值关系,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作出了近似于忽略不计的处理。随着经济学的深人发展和人类经济生活的拓展,经济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劳动范畴。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一卷)中引用威廉·配弟的话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在这里承认了经济财富的全面价值来源在于人类劳动和土地等自然资源。遗憾的是马克思赋予了劳动以价值,却没有赋予土地等自然资源以价值,而仅仅是承认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相容的关系。
由于自然物的使用价值是无法计量和难以比较的,而经济学基本上沿着数学化的方向发展。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发展没有重视自然资源,不仅仅是因为其与人类劳动的区别,还因为其不容易量化和比较的特征。自然资源作为一个既没有价值当然也不能以数量进行比较的财富来源,在经济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被忽略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作为后来者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前人的理论创造,也不能无视现实的要求。立足于现实,从逻辑上说,生态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的补充,二者共同构成经济价值理论体系。我们仅仅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谈自然资源的价值是不合适的,因为劳动价值论的学术前提与生态价值论是不同的。比如说,以前人们说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该结论显然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是违背常识的。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都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当作价值的第一含义,现在看来,这些解释都将价值的含义作了狭隘的理解。相反《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把价值的常识理解当作价值的第一含义。"value :quality of bing useful。:desir- able:有用性,重要性,价值”。从常识的角度来说,价值既包括可以数学计量的劳动价值,也应该包括不能数学计量的,如使用价值。在使用价值概念中,汉语构词是偏正结构,暗示了“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理解。由于马克思明确划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所以就造成了学术界对自然物价值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谈到的价值不是“价值”,而是劳动价值,用劳动价值代替价值,有以偏概全之嫌,并且很多事情就说不通了。因为就概念来说,价值的宽泛含义显然不是劳动价值所能涵盖的。但是把马克思理解的价值表述为“劳动价值”,那么自然物的价值就容易理解了:自然物不是人类的劳动创造,没有劳动价值,但是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所以显然是具有价值的。既然自然物有价值,那么保护环境和节省利用自然资源就合情合理了。要不,说自然资源没有价值,那么就可以浪费自然资源了,这根本说不通。
由于概念使用和理解上的问题,我们误解了马克思,马克思的价值是指劳动价值,不是一般所指的“价值”。从逻辑上说,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应该包括所有的价值形态,如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宗教价值,等等。这样的话,我们在劳动价值之外,就能够承认生态价值的存在了。生态价值的存在证明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来说是有价值的。从哲学角度来说,自然资源作为客体满足人类作为主体的各种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就是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具有价值是我们保护环境的价值前提。没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肯定,循环经济的保护环境初衷是不可思议的。
一、矿产资源的基础认识
那些或隐藏在地下或直接存在于地层表面的,经过长时间的地址成矿过程的矿物或者具有实用价值的元素聚集体,就是所谓的矿物资源。到目前为止,统观世界范围内的矿物专家、学者对矿物资源的资本认识大概可分为以下北海高岭土:第一,自然资源不是人类创造的,不属于任何产品类型,因此认为矿物不能作为商品出售,进而也就没有了相应的经济价值。这种观点明显是考虑的不够周全的,它忽略了矿物资源本身的稀缺性以及矿物的自身特性给矿物资源带来的巨大价值。第二,很多人认为矿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取决于在找矿、地质勘探以及开采上的人力消耗总和,质量差的矿物一般要比质量好的矿物易于寻找和开采,那么就能得出质量差的矿物价值高于质量好的矿物的结论?这样的想法显然是存在问题的。第三,在人们的认识当中,矿物资源的存在价值完全由矿物所带来的社会使用价值所决定,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矿物资源的利用以及开发越来越广泛,所以矿物资源的经济价值是不断变化的。
从保护我国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方面来看。我国的宪法规定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归国家所有,而从事自然资源生产开发的相关企业都仅仅具有使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自然资源的形成都是相当艰难的,是不可再生的。我们的国家将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的使用权无偿的交给相关企业,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促进我国更快地与世界接轨,同时,也是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采现象的一种体现。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矿物资源使用权的转让方式也是各不相同,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转让,都涉及到对自然资源价值进行评估核算。如果评估核算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国家经济利益的损失,同时,也会助长企业间的非公平竞争。
就矿产资源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的推动作用方面考虑,相关企业能够从国家获得矿产资源的使用权,这能本文由收集整理够给企业带来不能够以货币估量的经济效益,矿产资源的发展前景无限,促使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会被企业争相的去获得它的使用权。到目前为止,社会的发展、人类进行的各项生产活动都是以矿产资源作为物质基础的,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就更应该对现有的矿产资源进行会计核算,进而计划性的使用矿产资源。
二、对矿产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研究分析
矿产资源账户设置。尽管矿产资源的核算是矿产企业核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将矿产资源的核算与其他业务之间的核算混为一体的做法是很不科学的。具体原因如下:矿产企业的矿产资源核算具有着其独立性,有单独的核算方式以及渠道,假如将矿产资源的核算与日常业务的核算混到一起,将会导致矿产资源的可算过程不清晰,容易出现资产流失;国家以及矿产资源管理的相关部门一般都会通过了解企业的矿产核算,确定企业对于环境以及周边资源是否存在着巨大的破坏性,进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企业需要对矿产资源核算单独进行;因为矿产资源对于环境具有着一定的破坏性以及依赖性,同时矿产资源还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对于矿产资源的利用,要科学合理。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需要担负起其相应的社会责任。综上所述,作者个人认为,在矿产企业的核算体系中,将矿产资源相关的业务核算单独划出来,是相当有必要的。
矿产资源相关业务核算举例。为了将矿产资源以及相关业务的核算方式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将以北海高岭土的勘察开发为例子,对核算方式进行介绍。
2007年的4月份,有关专家通过论证,判断在我国北海地区有着储量巨大的高岭土,预计支出需要一千万元左右。2007年的7月到10月,国家相关部门的勘探队物对这一区域进行了仔细的勘探,共花费了三千万元的费用,最后确定了高岭土的位置以及储量,同时进行了样本取样。初步估计,该高岭土储量在十亿吨左右,分布范围相对集中。经过专家的分析,该高岭土出产的矿石估价在20元每吨。由于该矿区处于高山密林中,为了将矿石运出,需要修建公路预计投资在五千万元左右,同时矿区内的居民动迁费用需要一千万元。
这些工作都完成后,地方政府将这一高岭土交给q公司进行开发,公司需要进行前期开发的款项预垫,该矿出产的矿石总量的40%归q公司所有,在开发过程中q公司还将投入六千万元资金。
由上述资料得出,将公司日常业务的核算与矿产资源的核算混为一体,将会导致对于矿产资源的价值评估不准确,最后导致对于矿产资源本身价值的忽略,企业将会对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
三、总结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natural resources are extorted constantly by people, which cause the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ffect our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achieve harmony with nature, circular economy comes into being, and it is implemented in a number of businesses and distriparks. The value chain is the carrier and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how to understand and construct value chain of circular economy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this paper, connotation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value chain of circular economy was analyzed, and its operating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working mechanism, were explained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which can make a contribution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realizing all-win situation of soci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关键词: 循环经济;价值链;运行机制
Key words: circulation economy;value chain;operating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013-02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导致自然资源将近匮乏,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处理人与资源、环境以及整个地球的关系,解决经发展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不要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经济与自然共同发展的一种全新经济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和实现途径。自从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目标。他们通过强化循环经济法、调整税收政策、开展企业零污染排放、扩大废物回收等措施不断推动和深入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更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如何使我国经济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对循环经济加以重视并贯彻研究。而价值链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载体,其运行机制是否合理与完善关系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推动。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循环经济及其价值链的运行机制,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循环经济与价值链的含义
循环经济可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两个概念。“广义循环经济”是指将经济活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在这个反馈式的流程中所有的资源都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持久的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狭义循环经济”是指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的重复循环利用及再生来发展经济的过程。无论哪种概念范围的循环经济,它的本质都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经济活动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经济循环系统与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过程的生态化与循环化,以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价值链的概念是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是一系列经济活动的集合体,这些经济活动虽然互不相同,但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构成了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企业的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的概念。循环经济产业之间的价值链是以它们之间存在的合作的收益空间为价值基础。因此,循环经济价值链即指在循环经济的反馈式流程中实现资源价值增值和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动态长链过程。
2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模式分析
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是指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价值链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关系和过程的总和,是循环经济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内在规律。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包括三部分机制,一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机制,指的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的原因、方式及规律;二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传导机制,是指循环经济价值链持续循环的作用方式与内在规律;三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工作机制,包括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目标实现方式和适应外部因素影响的动态规律。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工作机制三部分机制各不相同,从三个范围分别控制着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不断促进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持续发展,实现价值增值。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随着价值链的动态变化也发生相适应性的改变,所以政府或企业应因时制宜地梳理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使之与循环经济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及时实现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目标,推动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研究
循环经济价值链是以循环经济产业部门间的资源价值联系为基础, 通过产业部门之间一定的经济技术关联关系而形成的链条状的上下产业关联,并以实现价值增值为目标。价值链的形成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价值链是市场自发行为和政府调控行为的结合体。若只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企业将会遵循优位效益原理,形成的价值链会出现孤环、断链和短链现象,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所以还需要政府的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可以在将断链连通并将产业链向外延伸。因此,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构建和延伸必须以市场为平台、企业为主体,并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一般来讲,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有如下四种途径:一是通过循环经济产业内某一企业与另一产业的企业之间形成资源或价值的流转与交换关系,从而实现产业价值链的连通,这也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主要形成途径;二是寻找某一发展水平比较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根据市场需求,拉动并衍生出一些新兴产业部门,逐步形成新的链条式关联产业群;三是提升不同地域的循环经济产业部门水平,突破地区边界限制,形成链式一体化;四是将同一地域空间的不同专业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部门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产业链。
4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传导机制分析
经济活动的进行都会面临一定风险,在循环经济价值链体系中,价值链的各个主体就形成一个经济价值和经济风险的结合体,面临着经济价值和经济风险两方面的影响,并相互作用,它们的传导遵循一定的机制。现简单阐述如下。
4.1 价值传导机制循环经济价值链主体是指价值链上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包括三个层面的价值主体:一是价值链整体部门,即产业部门,是价值链利益主体之一;二是价值链行政部门,是某一产业价值的代表者;三是产业价值链内的各个企业,是价值链经济活动的实际承担者和组织者,是循环经济价值链利益与风险的最终承担主体。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不仅包括由于形成循环经济价值链而带来的纯粹经济效益的价值,还包括一些间接价值,如资源再利用价值等,加之循环经济价值链形成后实行专业化分工收益,工作效率的提高会给循环经济价值链主体带来增值价值。这些价值在链上的各个环节上的分布并非均一,一般在某些环节价值较高,另一些则较低。价值在循环经济价值链上的传导遵循一定的方式。价值链主体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有通过不同的竞争方式拉平价值链价值增值水平的潜质,根据经济学原理价值链主体倾向于退出价值增值能力较低的部门,进入价值增值能力较高的部门,这一进程导致价值链内由于产业或企业竞争而引起的价值增值均等化,从而将各循环经济价值链环节串联成为一个联系更加密切、价值更加共享的集合体。
4.2 风险传导机制在经济领域,有利益就会有风险,风险与价值创造共生共灭。价值增值高的价值链环其风险也较高,价值增值低的循环经济价值链环其风险一般较低。循环经济价值链的风险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共同体风险,作为循环经济价值链中的一员,各个主体既然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就必须担负共同风险,可能面临着担当其他主体通过循环经济价值链环传递而影响自身的风险;二是自身风险,经营一个企业必将面临着一些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及变革风险等;三是政策风险。由于循环经济产业受政府调控,政策对其影响较大,循环经济价值链持续循环需要政策的支持。循环经济价值链上的各个主体通过不同途径降低自身经风险,并避免其他环节的风险传导到本身。风险在循环经济价值链上的传导一般有两种形式,递层传导和整体传导。递层传导是指风险从价值链的上游环节递次传导到本环节,而整体传导则指整个价值链群体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全部作用于自身。
5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工作机制研究
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工作机制包括价值投入机制、价值物化机制和价值实现机制三个方面。
5.1 价值投入机制区域循环经济是通过投入一定的人力,按照区域的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该经济过程不仅需要一定的资本投入,配置必要的生产要素,还要支付劳动者的薪酬,区域循环经济的价值链过程才能形成。即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价值的投入。在落后地区,由于资金、人力和物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来发展循环经济。
5.2 价值物化机制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需要劳动者的参与,他们通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劳动技能,通过消耗劳动将物化劳动的价值转移到了价值链中,使价值增殖,创造了新价值,使价值链有新的动力持续运行。
5.3 价值实现机制区域循环经济价值链持续运行不仅需要物质流、能量流的合理运行,还需要依靠人力流和信息流的运行,而它们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支持。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信息业、金融服务业、物流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会对区域循环经济的价值流能否持续运行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在我国推行与发展势在必行,为了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进步,我们必须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每行每业,落实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的方针政策。近年来,一批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及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已初步形成;也已建立了在试点园区和试点省市,不仅探索了针对产业园区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逐步健全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价值链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我们要对其运行机制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探索,只有明确了价值链的理论基础,才能将其不断完善,推动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多赢。
参考文献:
[1]姜淑华.循环经济的价值链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2).
关键词水经济模型水产业产出现代水经济
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对人类至今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也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将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种资源,就是水资源。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其绝对重要的地位,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水经济”,已经开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水经济系统
从有生产活动开始,人类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资源创造财富的途径,这些途径日益得到拓展,时至今日,人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已经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经济系统,我们称围绕水资源属性建立的经济系统为“水经济系统”。
2水资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经济”的概念。但是,对于人类而言,水比石油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水具有比石油复杂得多的资源属性。认识水的复杂资源属性,对于形成现代水资源价值观念,建立现代水经济系统,意义重大。
2.1按水资源用途划分的属性
(1)水的自然资源属性。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是指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所体现的特征。与铁矿作为投入物经过冶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钢材、铁等生产资料和其它如汽车、水管等消费品等一样,水经过提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工业用蒸馏水和生活消费用的饮用水、洗漱水等。当然,水还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其它必不可少的直接或间接投入物。水资源的这些属性,表现的是其自然资源属性,它能为人类提供效益,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2)水的资产属性。水的资产属性,是指仅仅通过水的所有权的运用便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所体现的特性。当某一社会单元取得一定的水域的所有权后,便能将其作为生产的工具,为产权(使用权)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水的资产属性有如铁路、公路、土地,但比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如一定的水域不仅可以作为交通运输的资源,还可以作为养殖业、水力发电等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水的这种特性与其自然资源特性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直接消耗掉,而是像工业生产的设备和厂房一样,其物质形态并不会被直接转移到产品中,而是通过占用方式将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与工业生产设备一样,水资源在作为资产使用时,由于水质在降低,水的使用价值也在降低。就像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要通过修理、更新来实现保值增值一样,水资源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水的环境资源属性。自然环境可以接受、分解、还原、转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它有害影响,从而满足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的生态需求。这是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资源特性,它已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畴。自然资源所具备的这部分特性,环境和生态学家们称其为环境资源特性。它包括依托自然资源的物质实体产生的景观的可观赏性与舒适性(景观优美性)、环境容量与其自身的调节(分解、转化废弃物)能力。水具备以上环境资源定义的所有属性,这一属性的意义在于它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功能。
(4)水的生态资源属性。水资源还具备与人类生产生活间接相关或无关的生态功能。这部分生态功能表现为:水不仅是生命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的必备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体都包含水,所有的自然生命系统需要水来维持,部分非生命系统缺乏水将会退化。在沙尘暴肆虐、土地大面积沙漠化、人类付出惨痛代价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水的生态资源特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2.2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系统性。以上使用特性不仅构成一个复杂的经济学系统,涉及经济学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均衡、边际效用等问题,还涉及目前的前沿学科和理论,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系统性决定水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
(2)稀缺性。理论上说,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对于水资源而言,存在现实的稀缺(中国北方的水资源状况)、潜在的稀缺、结构性稀缺和季节性稀缺四种情况。稀缺性为发展水经济提供了基础。
(3)竞争性。表现在同类厂商之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水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竞争性(作为自然资源投入和作为资产、环境资源、生态资源之间的竞争性)。竞争性决定了水资源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4)兼具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水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水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水作为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决定市场机制在水经济中的地位。
3水产业
水产业是水经济的主体。根据水资源的用途,水产业涉及的产业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从水的自然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利工程、自来水供应、其它水产品、节水技术和产品等,作为现代水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节水技术和产品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2)从水的资产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电工程、水产养殖、水运、港口、码头、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等。其中,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是现代水经济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3)从水的环境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房地产、旅游、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其中非接触性旅游、水环境监测、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4)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绿化、植被建设与恢复、湿地保持与再造、地下水保护等。这类水产业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4水产业的产出
4.1水产品和服务
水产品和服务与一般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的特性,水产业的这部分产出具有完全的私人物品特性。因此,具有完全的市场化特征。由于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一般国家都采用的是政府垄断经营的方式,但是,这种经营是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在运作。
4.2水环境质量
传统观念上,人们一般认为水环境是产业的投入要素,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水环境资源在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或消耗的同时,就像制造业使用的钢材本身就是冶金行业的产品一样,现代经济系统中水环境质量本身就是产品和服务,并且存在现实的市场需求。
4.3生态平衡
以水作为重要一环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标准的公共物品。人类从事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活动,是关系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水环境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社会效益。作为水产业的重要产出内容,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公众的参与。
5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5.1政府的作用
包括:水资源产权的所有权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各级地方政府的水务管理部门行使该权利;水资源的使用权实施部分市场化的原则;政府保留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使用权,并行使生态保护的一切职能;确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订水资源产权相关法律和规划;制订一般水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市场运作规则;建立水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和污水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水资源“使用者付费”机制,控制水资源的定价权,利用价格调节水资源的使用,并获得水资源使用收益;建立水环境“受益者付费”机制,获得水环境收益;建立水环境“保护者受益”机制;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水资源(包括水环境)使用监督机制,行使监督职能;建立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5.2市场的作用
包括:按相关法律和规划配置水资源的使用权;由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决定水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数量和价格;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资源,包括资金、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刺激技术进步机制。
6现代水经济
6.1传统水经济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传统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6.2现代水经济
现代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的属性体系建立起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经济系统。现代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经济价值与环境生态价值并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并重;开发、节约与利用并重;自然资源产权和环境资源产权并重;在水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并重;形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形成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注重水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7结束语
水资源具有复杂的资源属性和经济学属性体系,现代水经济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系统,本文只是对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现代水经济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环境和生态具有复杂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水经济系统的深入系统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 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化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逐渐缩小,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循环经济逐渐被我国认可和引用,相比之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其显示了自身的优越性,因此,需要有关人员不断对循环经济理论上进行新的探求。
一、循环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理论的区别
(一)内涵上
传统经济学是指以“经济人”为理论的前提假设来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其中,“经济人”内涵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且人都是自私的;第二,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精通算计。
循环经济学又叫做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在人、自然和科技发展的环境下,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以及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来增长经济价值的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物流方向上
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消费―排放几部分构成的。人们通常通过生产和消费,最大限度上的将地球上的资源开采出来,并将产品生产和消费之后的空气污染物排放到空气、土壤或者水系之中。
循环经济是从将资源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以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开采和利用资源。实现清洁生产、废弃物、开采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将可持续和可重复利用的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在物流方向上形成了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
(三)基本特征上
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能够减少生产和消费中物质能源的流量,再利用能够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能够将产品使用后的产生的垃圾资源转变成再生资源。
二、循环经济在传统经济理论上的发展
循环经济较之传统经济,其倡导的是一种和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其最终发展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优生产、减少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相比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主要在理论上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新的发展观
传统经济将经济发展和进步等同于经济增长,将社会发展仅仅归结于国民经济增长,这种片面、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危害了人们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而循环经济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的虚假性观念,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新的发展观。新发展观认为,生态环境的承受力以及自然资源的可开采率都是有限的,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进行超越自然环境承受力的开采,要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能够为了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放弃局部的经济利益以及眼前的利益,杜绝急功近利的追求经济效益。
(二)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第一,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价值,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劳动实践开采的关系上,人类劳动能够提高资源环境的价值,反之,也能够降低资源环境的价值。第二,通过资源开采所获取的经济价值要与其所造成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相协调。打破传统经济学中将三者孤立的局势,禁止由于过度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环境价值造成的损害。新的价值观指导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时,不能将其视为材料的垃圾场,要在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维持其循环系统;第二,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科技时,要考虑到科技力量对自然环境的修复能力,发展和应用有益于环境的科学技术;第三,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能只考虑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还要积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新的资源观
传统经济中,人们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获取,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制开发,最后导致大量资源的枯竭。同时,传统经济没有考虑到资源利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而循环经济在实践和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了新的资源观,提出人们对资源开发要尊重人和自然资源和谐的规律,要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共同发展。因此,循环经济要最大程度上实现减量化、再使用以及再循环,从资源开采到资源利用、生产、处理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地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战略。
(四)新的生产观
传统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程度上对资源进行开采,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对自然资源带来了浪费。而循环经济观是要在考虑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实际承受能力来对资源进行开采,且在开采中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化开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创造出了源源不断的可持续的社会财富。循环经济的新的生产观要求,在资源开采、加工、利用和处理中,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要尽量开采可再生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比如: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资源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也可以用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从而实现资源的良性开采和使用,实现可持续生产。
关键词:环评;自然资源;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17802
1引言
目前执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第2号)以及相关的环评技术导则都对环境敏感区进行了相关规定,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②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③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这些敏感因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社会资源,一部分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显而易见,而自然资源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关联性等特征,其价值评价十分困难,重要自然资源的破坏所产生的影响又具有长期性、累加性等特点,在环评中,对自然资源,特别是相关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很明确的自然资源重视不够,没有正确评价其价值,从而一点点破坏,慢慢地累加,引发大的区域性环境问题。本文从多年的环评经验中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然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资源价值理论,特别强调在环评中要进行自然资源损坏的不可恢复性及自然资源区域性的稀有性研究,保护不可恢复性、区域稀有性的自然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评价自然资源价值存在的问题
2.1理解上的偏差
很多环评报告编制人员和环评报告审批人员对环境敏感区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没有正确理解其意义,笔者认为对一个开发项目进行环评时,首先就要搜索周边的环境敏感点,然后评价开发项目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不以“开发项目是否在环境敏感区内”作为判定标准,而应以“是否对环境敏感区产生影响”进行评价,例如:如何理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任何开发活动都必须保护的重中之重,这里不能只考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那一段水域,还要综合考虑水域周边的陆域以及距离较远但产生的污染物有可能进入该水域的广大区域。
2.2忽视小处的自然资源
在环评中,对于大范围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等不容易被忽视,往往能肯定其保护价值,而对于一些小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国家、当地政府没有明文规定或规定不很明确要保护的自然资源,环评人员很容易忽视其保护价值,往往不屑从环境学角度评价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价值,想当然地否定其保护价值而肆意毁坏,若当地的所有的开发活动长期都是如此,日积月累,就会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例如:在石漠化地区的几棵树、几亩耕地,在一城市开发范围内的几棵难以移活的古树、一口水井、一片湿地等等。正是这些很容易被人忽视的自然资源累积一起在当地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有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工业企业不多,本来其自然条件很好,但所有去过的人都感觉很差,特别是感觉城市绿化很差,几乎没有大的树木,原来该市在开展城市建设时,准备开发某一区域,就把该区域全部推平,然后进行建设;老板看上某一老城区,又把该老城区全部推平(所有的树木不是被毁坏就是被移死),然后进行开发,日积月累,本来自然条件很好的城市环境越来越糟糕。
3评价自然资源价值的几个原则
3.1正确理解相关规定
国家相关法规及环评导则有明文规定的,我们要从环境学角度正确理解其意义,在充分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注意外延上的扩展,以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点为原点域支点,从空间、时间等进行多维外延,科学评价自然资源价值,从经济、技术、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切实保护应该保护的有价值的自然资源,防止区域性环境破坏。
3.2正确理解其价值
有些自然资源,因各种原因,国家、当地政府还没有明文规定或规定不很明确要进行保护,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没有保护价值,而应根据资源价值理论正确理解其价值,从根据资源价值理论,我们必须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资源的价值,只要对经济系统有贡献、对人类的福利产生影响的物品和服务都具有经济价值[1],自然资源具有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但资源的价值不能以普通商品的价值观对待,不能简单地以“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劳动”而论,因为许多的自然资源具有天然存在性,应从资源的“稀有性”、“易失性”等方面进行研究,资源的价值往往通过其影子价格、竞拍价格、专家核价、恢复投资、保护投资或“无价”等形式间接反映出来,只有认识到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综合性,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调配、使用、保护和核算,人类的任何一项活动,除了应按目前普通经济学的核算方法进行直接的成本、效益核算外,还应核算其占有、损耗或破坏的资源,从而核算出可持续意义上的综合成本、综合效益[2]。例如某一开发活动,破坏了一区域性的稀有资源,在对该项目进行经济分析时,就在其收益上减去一无穷大(具体数字可通过影子价格、竞拍价格、专家核价、恢复投资、保护投资或“无价”等形式反映)的成本,而得出项目不可行的结论。
3.3正确理解自然资源的稀有性、不可恢复性
有些自然资源,因各种原因,国家、当地政府还没有明文规定或规定不很明确要进行保护,但它在当地是稀有的,或是难以恢复的,我们在进行开发活动中都要进行保护。许多的环评报告中,经常出现将古树移栽等一些保护措施,实际上树的年龄越长,其移栽的成活率就越低,尽管现在移栽的科技水平越来越高,但老古树移栽后的成活率难以达到50%。因此对于一些国家、当地政府还没有明文规定进行保护,但难以恢复的自然资源最好原地保护,它周边的开发应围绕它进行。
3.4科学认识自然资源的环保功能
舒适的环境首先应该是安全的、卫生的、清洁的,远离各种污染,其次,应该保留着一定的自然景观或一定的绿色[3]。自然资源的环保功能不可小视,它和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密切相关,人们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景观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自然资源的环保功能。如有一个城市,其北边是工业区,目前已有造纸、建材等多家企业,城市南部是党政机关、居住区等,二者之间是一座高山,山脚有一湿地,山上土质不太好,自然景观一般,该地常年主导风向是北风,其频率达35%。有一房地产老板发现南部的房价高,想开发这一山地,提出了高挖深填的开发模式,把山挖掉,将湿地填平,当地政府被10多亿元的土地收入所吸引,同意老板的开发方案,环评单位只按一般房地产项目评价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忽视了该山对北边工业区的污染物的阻隔作用,项目完成后,工业区的臭气、粉尘、噪声等对新建区及南边的党政机关、居住区影响很大,老百姓不断上访,政府只得承诺工厂搬迁(需要200多亿元),得不偿失。
4结语
自然资源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关联性等特征,其价值评价困难,重要自然资源破坏所产生的影响又具有长期性、累加性特点,在环评中,如何评价自然资源,特别是评价相关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很明确的自然资源的价值,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评价中,要正确理解相关规定、正确理解其稀有性、正确理解其不可恢复性,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与此同时科学认识自然资源的环保功能,有效发挥自然资源在环保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云燕,张彪.改革环境资源价格政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J]. 环境保护, 2013(1)45~46.
关键词:土地资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812;F239.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2
在国家批准的《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编制度(编制指南)》指引下,经过对相关自然资源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审核,必要的补充性调查,8个试点地区进入编制报告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编制出2011年以来各公历年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出修订完善统查制度和报表编制方案的建议。
作为一项全新的任务,试点地区要编制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主要包括编制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甚至涵盖矿产资源等内容的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所涉及内容跨度大、涉及面广、所需的计算方法复杂,任务十分繁重,因而需要专业的人才不断探索、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协作。
一、研究土地资源账户的意义
土地资源是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被人类利用、在一定科学技术等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根据社会经济理论,土地资源同时具有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用途变更困难性和资产性等特征。在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终提供给人们从事创造价值的各项活动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而作为生产要素和生态要素,人们对土地用途的选择与需求日益激增,在一些发达城市可谓“寸土寸金”,土地资源的有限供给与人们的剧增的需求形成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矛盾,这又深化了土地资源的资产特性。从土地资源的特征来看,研究土地资源的理论意义也就更加深远。
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中土地资源实物量和质量的统计数据,是国家资产负债表中土地资源价值量核算的基础与依据。同时,通过对土地资源计量、估计核算获得的总量指标,还可与以价值量核算国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相关数据实结合,为整体报表质量提供可靠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一方面有利于摸清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的“家底”,了解土地的存量以及流量变动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公布该地区的土地资源的占用、消耗、恢复或增值的情况可以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标准,便于社会监督。
二、目前土地资源账户核算现状
在我国,土地资源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具体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利用情况,以其质量等级分布和变化情况。在之前公布的国家自然资源资产中,土地资源账户信息只以价值量形式在非金融性资产下列示,缺乏在数量、形态、分布与质量的相关信息。同时,土地资源资产价值量等于土地资源资产数量与价格的乘积。进一步看,土地资源资产价格根本上是取决于土地资源资产的质量等情况。
《试点》中指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土地资源基本平衡关系是:期初存量+本期增加量-本期减少量=期末存量。期初存量和期末存量来自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和行政记录数据,本期期初存量即为上期期末存量。相比较而言,期初与期末的存量更多涉及到的是统计工作,而核算期间的增减变化量则很难直接获取。究其原因,一是如耕地征用为建设用地等人为因素;二是如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等引起的自然因素。
三、从公允价值角度核算土地资源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对于土地资源的存量账户、流量账户以及综合核算账户均有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种形式。借鉴企业第39号会计准则,我们同样可以利用估值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估算。
估计方法大致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市场法,又称市场比较法,通过比较相近情况下自然资源的交易价格来确定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价格,可分为直接比较法和间接比较法。这种方法最简单有效,但使用前提是有较为发育、活跃的资源市场和可比较的参照物及评估指标。在土地市价能够公允反映地区,如某城区尚未开发的闲置土地资源,其价值可以比较已经流入市场经济的地皮确认。替代市场法,是指对不参与市场交易的土地资源,用替代的物品和劳务如意愿评价来确定其价值。市场法对于耕地的价值计量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收益法,是指将未来金额转换成单一现值的估值技术。主要是运用现值技术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来确定会计要素的金额。通常包括传统法(通过单一的未来每期预计现金流量和单一折现率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期望现金流量法(根据现金流量现值及其发生概率的不确定性,加权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收益法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林木的生长周期等基数更能计算出林地的计量价值。
成本法,包括生产成本法、净价法和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于土地资源来说,生产成本法就是通过自然资源价格构成因素和表现形式来确定其最终价格。现实中,在无市场价格的前提下,多可以机会成本使用估算自然资源的投入成本所牺牲的替代效用来确定其价值。在使用公允价值估价时,需要一定的输入值,即定价时使用的假设,包括可观察输入值(能够从市场数据中获取)和不可观察输入值(不能够从市场数据中获取)。
一般地,在计量土地资源公允价值时,在考虑法律可行、实物可得以及财务可行的情况下,将土地资源预期用于最佳用途产生经济利益的作为其最终定价。但是,在具体核算时,也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注经济效用与生态保护核算。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不仅要计算其经济价值,注意人类的经济活动对土地资源资产造成的减值,也要将各项生态保护活动引起的土地资源质量改善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资产增值等情况纳入到核算体系中,系统整合归纳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地资源的价值及其变化。
(二)数量与质量核算兼顾。土地利用变化在直接改变各类土地资源面积的同时,也导致土地的质量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因此,兼顾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特征的核算体系才能准确地体现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资产的影响。
(三)注重科学性与可行性。编制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应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之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根据土地的用途选择尽可能科学准确的价值化方法,同时应兼顾地域特点和数据来源,采用客观详实的基础数据和科学的方法完成核算,逐步探索形成科学的核算理论。在实地计量核算时,选取的估算方法必须要结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客观真实地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总的来说,土地资源的核算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公允价值等经济角度出发,科学的估值技术将会支持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各项资源的核算更趋于全面、准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也将实现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耿建新,王晓琪.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下土地账户编制探索――基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角度[J]. 审计研究,2014,05:20-25.
[2]胡文龙,史丹. 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体系研究――以SEEA2012、SNA2008和国家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一种思路[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8:1-9.
[关键词]绿色GDP;核算难点;建议
一、绿色GDP概念的阐述
目前国内从两个角度对绿色GDP进行了阐述
1、福利角度
杨缅昆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绿色GDP=GDP-外部不经济因素+外部经济因素,这可视为最广义的绿色GDP。
2、资源环境角度
廖明球:绿色GDP=国内生产净值+固定资产损耗-生产中使用的非生产自然资产,该方法是基于SEEA的平衡推算方法。所谓平衡推算法就是指衡推算法是一种安全评价中运用的类推方法,是根据相互依存的平衡关系来推算所缺的有关指标的方法。
储汪林:绿色GDP=GDP-资源环境损耗价值+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该定义是基于投入产出表定义,考虑了环境效益。
吴优:绿色GDP=GDP-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徐衡、李红继:绿色GDP=GDP-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环境污染损失价值,该定义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得到广泛认同。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所谓绿色GDP就是在现行GDP的基础上,对传统GDP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资本(包括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之后的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绿色GDP不仅反映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且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它适应目前的环境核算要求,是一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概念。
二、绿色GDP提出的理由-基于传统GDP的不足
GDP不衡量社会成本,也就是本来应该由企业承担却让外部承担的成本
从微观经济学可知,由于外部成本的存在,使其企业往往忽视其真正的成本,经常不考虑后果,盲目追求利益。
GDP的增长,不能反映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在全球10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8个:中国城市河段70%受到污染:213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超标的环境中:很多过去从不缺水的中国城市普遍缺水,不得不开始使用无法恢复的、且只能供8~10年使用的深层岩水,众多农村人群不得不饮用已被污染的地表和浅层水源:中国的国土荒漠化以每年26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自西向东推进:各种灾害爆发的频度和强度越来越高……GDP在增长,但社会财富和福利水而可能下降。根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组牛文元教授计算,中国GDP的高速增长是用生态赤字换取的,“扣除这部分损失,纯GDP只剩下78%,而日本在人均GDP1000多美元时,扣除生态损失后的纯GDP为86%”。
绿色GDP就是在传统观GDP的不足的条件下提出来的概念。它的提出正好弥补了传统GDP在环境核算中的不足。
三、绿色GDP核算的难点
1、缺乏基础统计数据
我国对资源和环境的存量和流量的统计基本还是空白,基础数据严重缺乏。
2、统计方法还不成熟
目前还没有一个国际社会公认的、成熟的、操作性很强的核算方法,有些方法只能在实践中比较、选择。
3、资源和环境的估价困难。
显而易知,在绿色GDP的核算中的难点就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估算,他们都是一种无形的成本无法像实体一样可以实实在在的估算其价值。微观经济学中,只有加上社会成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计算收益,如果没加上资源环境的隐形成本就容易误导人们盲目追求利润。
4、观念上的障碍
按照绿色GDP核算法,现行GDP在扣除自然成本和环境成本之后,才是真正的国内净产出和国民净福利,那么许多地区的GDP一定会大大下降,严重污染的地区还可能是负值,这种结果可能会使许多人想不通,产生抵触情绪。
四、绿色GDP中的具体核算
1、对自然资源的核算
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对自然资源的估算方法有:
直接市场法,直接市场法是研究自然资源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交易所产生的货币价值的方法。
替代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是间接运用市场价格来评估自然资源价值的方法,采用先定量评价某种自然资源功能的效果,然后以这些效果的市场替代物的市场价格为依据来评价其经济价值。
模拟市场法,在模拟市场条件下直接询问人们对某种公共自然资源的支付意愿,以获得该资源的价值。
预期收益法,基于自然资源的预期收益,利用相关因素的调整,求得自然资源的价值。
2、环境污染损失价值核算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会对环境的某些功能和效用产生破坏或污染,其货币化表示的环境价值也就减少,减少的这部分价值被称为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具体有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赔偿费用法、揭示偏好法。
五、对推行绿色GDP的建议
首先是要向环境宣传环境和自然资源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能以损害环和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来满足我们自己的私利。
然后是完善我们的统计体系,能够制定出衡量在全世界适用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计量价值的准则和方法。这样才能对各国实际经济水平进行比较。中国虽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GDP强国,但若算上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成本,第二经济强国必定不再属于我们。
其次是多培养研究该核算体系的专业人士并且国家要增大对该体系研究的费用,实行奖励制度鼓励人们对绿色GDP做出贡献,让更多优秀的人投入到该领域中。同时也可以把该体系的研究作为课题立项,在大学中让同学们进行申报。
还有要加大对技术的投入,提高该研究过程中的效率。
还有可以在一些地方,进行绿色GDP的小范围试行,和传统GDP的结果进行比较,每年对这些试行地方进行公布,让人们真正从直观知绿色GDP和传统GDP的差异。
绿色GDP的作用已经毋庸置疑。虽然现在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对该核算体系实行,但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完善该体系,使其终有一天能够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建设项目在实现企业自身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必要性;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层次进一步在资源配置、区域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的符合性论证;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符合性方面进行论证。
2、市场分析。通过对拟建项目的产品(或劳务产出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供需、销售、价格、竞争对手、产能分布的调查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市场调查的基础数据上,利用规定的数据处理方法,确定目标市场、市场份额、营销策略和市场风险识别、评估。
3、建设方案。包括产品方案、建设规模、工艺方案、建设标准、设备、厂址、原燃材料供应方案和辅助生产条件的确定。总平面布置和建筑、公用工程、环保、节能、节水措施。
4、投资估算。分项目测算投资、利息和流动资金。
5、融资方案。资金筹措方案、资本金构成、融资成本分析。
6、财务分析。主要预测项目可实现的财务成果、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7、经济分析。主要是对现金流量不能真实反映其经济价值的建设项目(如交通运输、水利等项目),从社会经济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对项目的直接和间接经济价值全面识别和分析,分析项目对经济建设所作的贡献和项目消耗的资源的合理性。
8、资源利用效率分析。主要是对高耗能、水、自然资源的项目,分析能源、水、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效率。提出节能降耗的措施。
9、土地利用及移民安装搬迁方案分析。
10、环境影响评价。(环科所做好后引用其结论)
11、社会评价。主要是外部效应大、公众关注度高的项目,必须站在社会和公众的角度,对项目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12、风险分析与不确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