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健康保健的主要内容范文

儿童健康保健的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健康保健的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健康保健的主要内容

第1篇:儿童健康保健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社区;妇幼健康教育;意义;内容;方法

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进社区的活动,这对提高社区群众的保健意识有很大积极作用。我国《母婴保健法》也规定了母婴享有健康的权力,国际也十分重视妇女、儿童的健康问题。因此,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环境的条件,医护人员主动走进社区,开展社区妇幼卫生服务,以提高妇幼的健康水平。

1开展社区妇幼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社区妇幼健康教育以社区的妇女、儿童作为主要的教育对象,提供疾病保健、健康教育、预防疾病等一系列促进妇幼健康发展的一项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措施。通过此种方式改变社区妇女、儿童对健康的态度,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形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社区妇幼健康教育活动的施行是我国重视人们身心健康,服务人们群众的表现,同时标志着我国的健康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展社区妇幼健康教育是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医学服务到家的需要。同时,这也有利于医务工作者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社会服务意识,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2开展社区妇幼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由于妇女儿童是社区中比较脆弱的群体,因此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群体。开展社区妇幼健康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而是应建立长期的、固定的教育计划。充分利用技术、医务人员等资源,深入各社区中开展丰富多彩、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

2.1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发放健康宣传资料是开展妇幼健康教育最便捷的方式。宣传资料的内容应根据健康教育的内容要点进行编写。在编写宣传资料前可先进行社区健康问题调查,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妇女、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如慢性疾病的发现与预防、季节性疾病的预防、流行病的预防等,并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印发在宣传资料上。另外,宣传内容还包括对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身体健康的行为等进行纠正。资料的发放可在患者来院就诊时由咨询台进行发放,也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开展大型活动宣传、对社区居民进行义诊和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时进行发放。除此之外,还可充分利用学校、文化活动中心以及老年活动区等地进行发放。

2.2通过宣传栏进行宣传充分利用社区的公共宣传栏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并安排专人专门管理宣传栏,定期出版实用性、科学性、知识性强的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排版方式、丰富新颖的宣传内容等充分吸引社区群众的眼球。

2.3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媒体因其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受众广等独特优势,成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医务工作者可通过电视、电子滚动屏、广播、报刊、杂志等进行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2.4通过知识讲座进行宣传医务工作者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深入各个社区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讲座的内容可围绕妇幼关注的问题进行,如0-6岁儿童健康管理、儿童预防接种、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开设健康讲座,能有效带动社区群众关注健康保健问题,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使社区群众真正感受到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

2.5通过应急演练提高群众处理突发健康问题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佳方式。以上所有的宣传方式都是为了提高社区妇幼群体的保健意识,并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处理突发健康事件的能力。应急演练则是检验人们应急能力的最佳方式。如针对易燃易爆物品或化学物品等的特点,举行现场紧急撤离、抢险、救援、抢救等演练活动。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日常安全防护演练;针对传染病的传播特点,进行突发疾病的应急演练。通过应急演练提升妇幼群体处理突发疫情和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

3妇幼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进行健康宣传时,除了进行与其他健康教育活动一样的宣传内容之外,还应考虑妇女儿童身份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

3.1婚前婚后的健康教育组织社区未婚或已婚的男女集中进行婚前生理知识培训,培训讲授国家优生优育相关政策和知识,为年轻女性进行各时期的生理特点讲解,包括月经周期表现、避孕方法、妊娠早期症状和注意事项、最佳受孕时间等。另外,为社区夫妻进行定期的身体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另外,可为社区夫妻制定生育计划,协助其做好优生优育的计划。设置家庭电话,以便出现突发健康问题随时取得联系。

3.2孕前的健康教育定期组织社区夫妻参加有关孕早期、中期、晚期,妊娠期间生理、心理特点等的专题讲座活动。指导孕妇进行饮食营养搭配、心理调节、胎教、保健、母乳等。提醒孕晚期妇女定期行产前检查,并提前给予其分娩过程中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健康教育,以让孕妇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缓解紧张心理。另外,建立高危孕妇档案,安排专人跟踪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开展孕早期个人卫生、心理和营养保健指导,特别要强调避免致畸因素和疾病对胚胎的不良影响,同时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传告知。

3.3孕中期的健康教育指导孕16-20周、21-24周进行检查,评估孕妇的健康状况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3.4孕晚期的健康教育开展孕产妇自我监护方法、促进自然分娩、母乳喂养以及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防治指导。

3.5产后的健康教育孕妇分娩后,对产妇进行产褥期健康指导如:性保健、避孕、预防生殖道感染、纯母乳喂养6个月和新生儿护理健康指导。

3.6“0-6岁”儿童的健康教育指导社区0-6岁儿童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如: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预防接种、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4小结

社区妇幼健康教育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工作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努力搞好社区妇幼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政府及社区领导也应给予重视和支持。合理调节社区的卫生服务费用,并加大补充机制等,让社区妇幼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教育功效。

第2篇:儿童健康保健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人口; 家庭; 福利; 人口与家庭福利

〔中图分类号〕 C91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6-0076-07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2011ZDIXM006)

〔作者简介〕李静,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周沛,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南京 210093。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是社会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口与家庭福利是社会福利的基础,是推动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实现我国福利体系由“小福利”向“大福利”迈进,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重要一环。目前,在学术研究及实际工作中,仅偶有分别使用“人口福利”或“家庭福利”者,而基本无人使用“人口与家庭福利”概念。其实,在社会福利体系中,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其一,福利指向具有相似性。二者的福利指向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为提升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比如,通过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等人口福利政策,可提高计生家庭的福利水平;通过加强婚育咨询指导,实施优生促进工程,改善生育质量,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同时,又能提高家庭的整体福利水平;其他诸如开展健康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人口福利政策,对于家庭福利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家庭成员福利的提升,如教育福利、医疗福利、住房福利以及老年人福利的提升,亦有助于人口福利的增进。

其二,政策内容存在重合性。从政策层面看,计划生育工作与妇女福利、人口迁移与流动人口福利、人口素质与教育福利以及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福利等,都体现出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在政策上所具有的紧密联系。大部分社会政策,包括人口政策和福利政策,都是以家庭作为单位来推广实施的。奥尔德斯(Aldous)就曾指出,“家庭福利与人口政策、经济政策、健康政策、福利政策及社会援助政策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

其三,实施过程体现一致性。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人口的一部分,又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也都是人口福利和家庭福利的政策实施对象。正因为此,人口福利的实施过程必将带来作为家庭成员的儿童、妇女、老年人等人口群体福利的提高,致使家庭福利增长。反之亦然,家庭福利的实现过程也必将导致人口福利的提升,二者在实施过程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体现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本人认为,如果不加以整合而分别应用“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在理论上,则会分散二者在福利指向上的统一性与集中性,分割人口与家庭之福利的内在联系;在实践上,亦不利于计生工作与家庭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人口工作与民生建设工程的有机结合。将“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提出“人口与家庭福利”这个全新概念,继而推动“人口与家庭福利”的体系构建,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更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人口与家庭福利”概念及特征

人口福利是针对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是结合计生工作及人口发展而给社会成员提供包括基本生活、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就业、养老以及特殊福利在内的所有福利政策与福利举措。

家庭是“人们在不同生命阶段(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人等)相关问题的交汇点”(2),无论是对于人口问题的解决、人口福利的实现,还是家庭福利的实现,作为“基本的福利单位而存在的家庭”(3)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作为对社会成员的工作和生活具有直接影响的社会细胞,既是社会各政策系统最终发生作用的地方,也是人口政策和福利政策的结合点。王思斌教授将家庭福利视为与社会福利、社区(共同体)福利并存的一种福利体系,认为家庭福利是作为社会福利的一种“补充和支持”而存在。(4) 郭士征教授明确指出家庭福利是社会福利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家庭福利的对象和内容相当广泛,涉及老人、母子、残疾人福利,“只不过它总是围绕在家庭这一特定的范围内实施,对象有其选择性,主要是低收入和多子女的家庭,内容也是与家庭生活紧贴,带有强烈的社会扶质”,实施内容包括“住宅扶助、生活扶助、医疗扶助”。(5)张秀兰教授从这一视角出发,提出要“构建家庭福利体系”,“强调以家庭作为福利单位,支持和强化家庭作为福利供给单位的功能,激活家庭所在社区本土资源”。(6)

“人口与家庭福利”以人口为对象,以家庭为指向,着重从“人口”视角,注重人口构成、人口结构以及人口质量等对社会福利的影响;通过人的生命历程为切入点,关注不同生命阶段的福利需求,构建覆盖人一生的福利体系,它以解决家庭及人口问题为目的,以增强家庭成员个人能力、支持家庭功能为取向,以提高人口素质、增进全民福利终极关怀。

我们试对“人口及家庭福利”定义如下:“人口及家庭福利”是以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为福利供给主体,以全体家庭成员为对象,以家庭作为媒介,以家庭成员的基本福利需求为主要内容,以解决家庭及人口问题为目的,旨在增强家庭成员个人能力、支持家庭功能、提高人口素质、增进全民福利的涵盖个体和家庭生命周期过程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作为一个独特视角的全新概念,“人口与家庭福利”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

第一,“人口与家庭福利”属于大福利范畴,是“大福利”在人口领域的体现。作为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口与家庭福利”一改以往小福利的诸多特征,呈现出大福利的典型特点。首先,对象更广泛。抛弃传统福利主要针对弱势家庭成员进行扶助的做法,转而面向全体家庭成员提供以基本福利需求为本的社会福利。所有家庭成员均纳入社会福利体系之保护范围,享受“人口与家庭福利”。其次,主体更加多元。人口与家庭福利一改以往“小福利”体系下福利供给主体单一,基本限于政府的做法,转而实现主体多元化,吸收多元主体共同提供福利支持,包括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即民间组织)等现代社会中的三大部门都将参与福利供给。再次,实施方式更加多样。家庭成员获得福利的途径既有缴费性方式(如社会保险),也有免费性方式(如社会救助和公共福利);既有强制性方式(如社会保险),也有自愿性方式(如社会互助);既有物质方式(如津贴、补贴),也有精神方式(如心理支持)等。

第二,“人口与家庭福利”是一种发展型福利。“人口与家庭福利”并非传统的以救济为主、以解决福利对象生存问题为主的“补救型”福利,而是一种实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的发展型福利。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系统综合。“人口与家庭福利”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理论视角,是一种整体性社会政策,是国家主义、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范式的融合。二是目标多元。“人口与家庭福利”的政策目标是多元的、发展性的。从传统福利的缓解贫困、救助弱势群体转变为增强家庭成员维持生计的能力、增进全民福利、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正等多个方面。增强家庭成员维持生计的能力即所谓“可持续生计框架”,是人口与家庭福利被称为“发展型”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积极主动。“人口与家庭福利”从思维到政策措施都是积极的。传统思维认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的负担,但积极的思维却看到老龄化挑战中的机遇”(7);传统福利注重对家庭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但“人口与家庭福利”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重视家庭成员个人的能力建设,从而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

第三,“人口与家庭福利”是一种适度普惠型福利。一方面,“人口与家庭福利”强调由“补缺”向“普惠”的转变。既包括福利对象覆盖范围的普惠,将传统福利仅针对“三无”老人和孤残儿童的特定范围扩大到所有家庭成员,由“选择性”或“特质性”福利转变为“社会角色性”福利,以“家庭成员”这一社会角色而非“孤残”等特质作为决定其是否享有福利的依据;也包括福利项目或福利内容的普惠,放宽福利外延 ,将涉及家庭成员生活水平及家庭人口素质的教育福利、住房福利及医疗福利等部分非保障利一并纳入其范畴。另一方面,“人口及家庭福利”不仅强调“普惠”,更强调“适度”,强调福利水平与我国国情相适应。 “适度”的人口与家庭福利针对的是福利对象的适度扩大,即相对于较狭隘的“补缺型福利”而言是适度扩大了对象的普惠;针对的是福利内容的适度扩大,即由传统基本保障,向事关家庭人口素质及生活水平提高的福利项目的拓展;针对的是福利水平的适度提高,即既超越原先的“低福利水平”,又避免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高福利水平”,实施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福利模式。

第四,“人口与家庭福利”是一种系统利。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作出福利政策选择时各地会出现一定的偏向性,忽视福利项目的系统供给,造成并扩大不同群体福利水平的非均等化与非系统化。“人口与家庭福利”并非单独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群体,而是具有很强的连贯性、系统性,是一个完整的福利体系。就福利对象而言,其以家庭为中介,有机整合儿童福利、职业福利、老年人福利等内容,从人口学角度覆盖人的不同生命阶段,能够为不同生命阶段的家庭成员提供富有针对性的福利支持,实现福利政策的持续、均衡、有序供给。就福利内容而言,其涉及家庭成员个人发展及家庭功能提升的每一方面,既包括家庭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如生活补贴、养老服务等;也包括为提升个人能力而实施的发展利,如儿童教育、就业培训等。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构建一个完整的福利体系,实现福利供给的全面化、深入化与系统化。

三、“人口与家庭福利”内容体系

如前所述,“人口与家庭福利”覆盖人的不同生命阶段,所以,其福利内容将以人的生命历程为逻辑主线展开,目标对象及福利供给将指向几个关键的生命阶段,包括儿童、中年人、老年人。另外,由于家庭在维持人的社会性存在以及福利供给中的重要作用,每一生命阶段的福利供给都将紧紧围绕家庭加以实现。

1.儿童福利。作为生命历程的初始阶段,儿童期福利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在个人发展历程中处于绝对的基础和关键地位。按照福利的源发机制不同,“人口与家庭福利”中的儿童福利可以分为“家庭支持利”与“政府支持利”。

“家庭支持利”所提供的儿童福利有:其一,家庭教育。教育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存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养成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设计良好、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将有助于儿童知识水平、习惯技能的提高。其二,家庭关爱。福利既是一种客观供给的存在,也是一种主观感受的反映。家庭成员之间和睦氛围的营造,健康亲子关系的持续发展,都将有利于儿童的福利感受,有助其福利水平的提高。其三,家庭津贴补贴。政府对家庭实施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贴,包括儿童津贴、儿童生活补贴或儿童营养补贴等;针对特殊儿童群体实行的特殊津贴,还包括为解决有儿童家庭住房问题而给予的住房津贴等。

“政府支持利”主要是指政府通过人口政策、福利政策等公共政策工具的介入而带来的儿童福利。其一,政府通过制定人口政策,指导国民生育行为,通过城乡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以及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等儿童医疗设施的修建,以及身心照顾和预防保健服务的提供,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从源头基础上提升人口素质,推动“人口与家庭福利”的实现。其二,政府通过建设文化宫、儿童剧院、儿童图书室等专门针对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场馆,以及社区儿童体育设施、健身器材的完善与免费使用等福利政策措施,实现儿童福利供给。

2.妇女福利。因为妇女一般承担着照顾孩童及老人的家庭重任,因此,妇女福利的实施状况直接影响着儿童与老人的福利状况。妇女福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生育福利。实行生育福利的社会性目的是保护女性的生育功能,维持人类的自身繁衍,保护女性劳动力资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包括实施强制性生育保险,为怀孕、分娩期妇女提供物质帮助和资金补助;为职业妇女在分娩或流产期间提供法定的带薪假期;提供免费婚检、孕检以及出生缺陷干预等生育医疗保健服务;为孕育期妇女提供生育津贴等。

(2)健康福利。妇女健康状况和发展对婴幼儿健康、未来人口素质以及全民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必须对妇女的健康福利给予足够重视。包括针对妇女生理特点而提供的特别健康保健及为母亲提供的更优惠的减费或免费健康服务,如定期免费体检;针对孕妇和哺育期妇女提供的营养教育及其他健康和社会服务,如关于生殖健康、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的讲座、宣传服务;针对贫困孕妇及哺育期妇女提供食品和营养品免费供给等。

(3)就业保障。妇女平等自由地参加工作,充分享受工作福利,进而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将有助妇女福利的增进。同时,妇女获得劳动报酬,使其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来照顾儿童、老人等家庭成员,也有利于家庭整体福利水平的提升。主要包括享有和男性平等的就业及择业权利和机会,享有在工作单位取得和男职工同工同酬的权利;保障女职工获得平等就业培训和晋升机会;实施女职工劳动保险和劳动保护等。

3.老年人福利。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5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亿人,占总人口的887%,(8)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人福利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家庭的经济负担及整体生活水平,还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人口与家庭福利”体系必然包括老年人福利这一至关重要的部分。老年人福利主要包括两部分:

(1)以家庭为单位实行的物质资助。充分考虑老年人所在家庭的经济状况与扶养负担,严格区分不同类型的现金资助方式,实现老年人福利的层次化、类型化、系统化。对于低收入及困难家庭的老年人,由政府提供养老津贴补贴,实现养老保障;对于高收入家庭的老年人,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发展养老产业,养老服务费用由家庭支付;对于介乎上述二者之间的老人,则以养老福利的方式加以解决,由政府和家庭共同承担相关费用。以保障福利资金“财尽其用”,避免福利依赖。除了现金资助外,还包括提供食品券,对生活困苦家庭的老人进行生活补贴,或向其提供免费老年人营养品;实行特别医疗费支付制度,对贫困老人、无支付能力的老人或残疾老人等特殊人群给予医疗费用减免等。

(2)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这是老年人福利的主要部分。包括生活服务、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居家服务、精神慰藉等。修建老人公寓、高龄者住宅和中长期滞留中心、特别护理养老院等养老设施,修建社区体育设施、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成立老年大学等文体设施,完善老年人就近诊疗设施建设等。大力增强家庭的养老功能,推动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为重点,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体系建设。

四、“人口与家庭福利”实施路径

“人口与家庭福利”的目标是为提高家庭成员福利水平,增强家庭发展能力,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为推动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人口与家庭福利”以家庭为媒介,突出强调家庭在福利体系中的作用,追求传统家庭功能的复归,使得福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更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对之实施体系构建。

(一)福利供给主体及作用路径:多元参与,互动协调

1.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与权威分配者,政府在“人口与家庭福利”体系构建及发展过程中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及管理监督。

(1)政策支持。政府承担着科学设计福利制度的责任,是制度的主要建设者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者。(9)正因为此,政策是政府在“人口与家庭福利”政策体系构建中的首要任务。

首先,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征收办法。针对不同类型、有不同需要的家庭,充分考虑其抚养(赡养)负担的不同,将家庭为儿童及其他不能自立的家庭成员提供照顾的成本考虑在内,调整目前以家庭成员个人为单位的个税征收办法。其次,在一些基本社会服务领域采取支持性措施,降低家庭抚养子女的成本。如通过增加育幼、义务教育和医疗等社会服务的投资或相关制度创新,有针对性地发放相关福利津贴或福利(教育、医疗等),分担家庭抚养子女的一部分成本。再次,改革现行激励制度,充分发挥政策调节作用。大幅提高已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生育利益导向奖励标准,建立奖励标准与生活成本挂钩并同步增长机制,以真正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

①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设有专门处理社会福利事务的政府机构,如法国的“社会福利局”、澳大利亚及哥伦比亚等国设立的“社会福利部”、中国香港的“社会福利署”。

(2)资金投入。政府要充分发挥在福利融资及投入方面的主导作用,努力实现投入主体的多元化。

第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政府要加大针对人口与家庭福利方面的转移支付,加大财政投入,将福利彩票募集资金适当向儿童和老人福利倾斜,提高儿童津贴及老年人高龄津贴,提高独生子女各类补贴,改善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的养老状况,以切实提高人口及家庭福利水平。第二,引导社会慈善捐助,应加大慈善事业的宣传,加大对于慈善活动的鼓励和引导。此外,还可通过试行征收“遗产税”,间接引导慈善捐助。第三,增加筹资渠道。服务收费是增加资金的一大渠道,既可以扩大服务对象,使“符合政府规定特定人群”之外的、有消费能力的人群享受到需要的服务;也可以鼓励更多的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类型;还可以限制服务使用者使用超过需要的公共资源。

(3)监督管理。当前我国社会福利领域多头管理的情况较为严重,致使社会福利涉及多个部门。如社会救助主要由民政部负责,医疗福利主要由卫生部负责,妇女儿童保健又归属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这种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使得协调困难,严重阻碍我国福利体系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成立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央政府可以进行部门调整,将民政部、卫生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委与社会福利相关的职能剥离出来,一并归入单独成立的“社会福利部” ① ,实行统一规范管理。这既是我国大部制改革的科学延续,也是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现实需要。

2.家庭。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福利供给主体,在任何时代和社会,家庭都是最基本的福利供给者,家庭福利保障是整个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10)但随着单位制解体,福利供给的责任直接下沉到家庭,而人口快速老龄化又使家庭赡养压力倍增,家庭小型化、分散化极大削弱了传统大家庭抗风险能力,如此种种都使得现今的家庭在福利体系中的功能有所弱化。因而,必须重塑家庭,充分发挥家庭在人口及家庭福利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充分发挥家庭的传统功能,不断挖掘家庭的新功能。一方面,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政策导向,不断进行政策创新,减轻家庭承受的压力。2005年,当时的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就有意扩大城市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范围,考虑以家庭为单位纳入医保,将医保受益面扩大到职工家属。(11)这一举措将极大提高家庭在整个福利体系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家庭应有的作用。此外,在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服务上也应考虑家庭人口数。比如,独居、老弱病残、单身家庭和单亲家庭成员少,维持其基本生活所需要的人均费用相对较高,对其应享受的救助标准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体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另一方面,对弱势家庭及其成员实施特殊关怀。一是对高龄、特困老人和空巢家庭的特殊关怀。为解决独居高龄老人生活照料的后顾之忧,推进、实施“养老服务实事项目”,同时采取购买公益性劳动岗位即家政服务的形式。二是单亲家庭的人文关怀应引起关注。不仅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税收减免应考虑单亲家庭的抚养负担,而且享受再就业扶持(包括职业培训、优先上岗)政策的对象也应涵盖单亲弱势家庭,并且要突出家庭在其中的地位,诸如子女抚养费给付标准、税收减免及其他福利津贴均应以家庭为单位,扭转单亲家庭的贫困化趋向。

多元整合,推进符合中国实际的家庭支持网络建设。一是重塑亲属支持网络。鼓励城市房产开发商多建小户型的经济适用房,既满足众多工薪阶层和下岗、退休的中老年家庭的需求,又便于老少家庭有分有合的代际互动。另外,在税收上对抚养、扶养和赡养负担较重者试行减免政策,也可鼓励家庭支持网络的构建。二是整合非正式的社区服务资源。发掘分散、潜在、非正式的社会资源,通过组织、培训形成一支社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开拓社区服务新领域,使更多家庭共享社区的教育和服务资源。三是推进专业性的家庭心理咨询和治疗。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促进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人口与家庭福利支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支持子系统。

3.社区。社区是连接家庭与社会、家庭与政府的关键环节,解决人口与家庭福利需求与福利供给能力的严重失衡,需要实现家庭福利资源和社区福利资源的整合,依托社区缓解人口及家庭福利提供的压力。

建设社区养老机构。一是为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和残疾群体提供扎根于社区的养老服务和长期照料服务。二是加强社区老人活动中心建设,通过老人活动中心建设,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以老人中心为媒介,推动健康促进活动,传播健康知识。三是提供日常生活服务。通过社区餐馆、商店或社区专业服务人员为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和残疾群体提供送餐服务、购买日常用品服务和家庭清洁服务等。四是提供家庭长期护理服务。通过社区福利服务人员、社区诊所,借助现代通讯手段为长期行动不便群体提供长期照料服务。五是促进社区参与。通过社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和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增进社区居民融合和社区认同,促进社区和谐;着重研究社区群体需求,通过社区志愿活动等方式,增进社区年轻群体的社区参与和社区认同感。

4.社会组织。在现代工业社会中,NGO、NPO等社会组织是重要的福利提供者,具有积极的福利供给功能。其福利供给能有效弥补家庭福利、政府福利及单位福利之不足。在人口与家庭福利负担日趋沉重的现状下,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既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又可探索与开创政府、社会、市场的共赢局面,更重要的是可降低福利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推动社会组织功能分化,确定不同主业,清晰界定责权。厘清不同功能的社会组织彼此之间的关系,实现筹款与服务分离,各自之间既独行其是,又充分配合,以满足不同服务需求。

促进社会组织提供人口及家庭福利的多层次化。根据服务对象的广度,设立省级、地区级、社区型社会组织,负责不同区域范围内的服务生产。

根据社会组织的服务内容,建设综合服务机构和专门服务机构。前者通常提供多种服务,满足不同年龄段有需要人士之服务需求,如提供安老、托婴、康乐、培训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服务中心等;后者则专门提供某一类甚至某一项服务,如唇裂儿童基金会专门援助唇裂儿童。

(二)福利供给客体:覆盖全体,适度普惠

“人口与家庭福利”理应成为全体国民平等享有、均衡实现的福利体系。因此,其不再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无奈接受的救助与施舍;也不是局限于少数权贵的职业福利、身份地位福利。“人口与家庭福利”的供给对象,既包括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生命阶段,也包括中年人等非弱势生命阶段,实现对人的生命历程的全覆盖;既包括农村居民,也包括城市市民,实现城乡福利均等化;既包括发达地区居民,也包括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实现地区福利均衡化;既包括公务员、科学家等令人羡慕的职业群体,也包括环卫、农民工等职业待遇差的群体,实现职业福利平衡化;既包括手握重权的政府官员、家财万贯的富豪商贾,也包括社会底层的弱势人群,实现福利的去阶层化。真正实现“人口与家庭福利”对所有国民的全覆盖,使其平等共享改革发展的伟大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人口与家庭福利”虽实现了覆盖人群的普惠,但在福利水平上更要突出“适度”。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贵为世界第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使得我国“人口与家庭福利”体系建设必须在福利水平上把握好适当的“度”,切不可盲目学习、照搬照抄西方“福利国家”模式,应该结合我国实际,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建设全民均等共享的福利社会。

(三)福利供给内容与方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人口与家庭福利”的内容体系丰富,供给形式多样,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进行考察:

一是福利供给主体的维度,既包括来自于家庭内部的福利,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扶持产生的福利效应;也包括来自于家庭外部的福利,如政府通过政策供给、社区通过服务提供而产生的福利。二是福利形式的维度,既包括政策利,如计生导向政策、义务教育政策带来的福利;也包括资金利,如儿童营养津贴、高龄补贴、孕产妇营养津贴等;也包括设施利,如社区内的儿童活动中心、老年健身设施等;此外,还包括精神利,如氛围和睦的家庭环境、和谐健康的社区文化都能带来精神的愉悦,极大提高人们主观感受层面的福利水平。三是福利供给方式的维度,既包括直接福利,即直接作用于家庭成员的福利,这是“家庭”这一主体供给福利的主要方式;也包括间接福利,即以家庭为媒介,政府在“人口及家庭福利”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则主要是这一方式。这将是“人口及家庭福利”的主要供给方式,即政府由传统的“补贴供方”转变为“补贴需方”,即补贴家庭。政府通过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税收制度改革、直接资金资助等形式实现对家庭的支持,将福利政策通过家庭这一媒介得以实现。

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对于福利的需求日益强烈。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总量持续惯性增长、人口素质不容乐观、人口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系统解决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须将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问题一并考虑,将其置于同一逻辑话语体系之中,构建“人口与家庭福利”体系。构建以家庭为媒介,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福利主体多元,强调适度普惠的新型福利体系,牵涉面很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绝非一日之功。本文仅就“人口及家庭福利”的概念、特征、内容体系作一初探性介绍,以抛砖引玉之愿景,期待更多学界同仁深入研究、探讨,以科学理论支撑并推动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Aldous.J.Dumon, W.A.&Johnson,K, The politics and programs of family policy: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Perspectives, Leuven: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1980, p.5.

〔2〕张秀兰,徐月宾.构建中国的发展型家庭政策〔J〕.中国社会科学,2003,(6).

〔3〕〔6〕张秀兰.整合家庭与社区福利资源提升北京市民家庭福利水平〔J〕.北京观察,2010,(3).

〔4〕〔9〕王思斌.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5〕郭士征.社会福利及其国际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5,(2).

〔7〕徐道稳.以发展型社会政策构建发展型福利社会〔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8〕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