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主要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球经济的融合发展,促使了国际贸易的频繁化、规模化、日常化发展,形成了调整国际间商品、服务的平衡,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进程。为了更加合理的进行国际贸易,保持国际贸易的自由、平等、互利等原则,国际贸易法应运而生。国际贸易法通过调整在国际贸易中的买卖关系、贸易专利、商品交易制度等,实现对参与国际贸易主体国家或者经济体的保护。国际贸易法从国际公约、双边协议、国际惯例、国际组织宣言或决议演变而来,逐步成为全球国际贸易的重要保障法律,受到了全世界参与国际贸易主体的青睐。但是,随着国际局势的瞬息万变,参与国际贸易的主体众多,需要处理的国际贸易复杂,国际贸易法需要不断根据环境、条件变化,做出适当调整,从而适应和满足最新国际贸易的需求。因此,全文将重点对国际贸易法的最新发展开展探究,探索其最新发展的背景、意义和方向,以及具体的表现。
二、国际贸易法的发展演变
国际贸易法的诞生和演变,都是发生新的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从其诞生和演变来看,主要有下面的表现:
(一)国际贸易法的诞生
从19世纪末开始,为了调整、规范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主体关系,开始对国际贸易法进行编撰,如最初的商人法、商典法和民法典等等,并随后实现了统一。在上世纪60年代,全球经济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日趋频繁和普遍,国际贸易发内容也从简单的商品交易延伸到商品、服务、技术等综合贸易,国际贸易法变得更加综合,并发挥更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国际贸易法的演变
从国际贸易法的诞生到最终形成,经历了国际贸易法的规范、内容的延伸到管理范围的扩大,并随着社会进入21世纪,国际贸易法的相关理论和实务,也发生了以下几大重大转变:首先是国际贸易法需要适应全球化的变化影响;其次是国际贸易法既需要调整各国、各区域之间的贸易矛盾,也需要协调各主体的法律壁垒;再次是国际贸易法的新转变中,纳入了对交易成本的综合考量。
三、国际贸易法面临新的环境
在新年的国际贸易局势中,国际贸易法需要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只有在充分认识到新环境、新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出法律的完善和修订,以促进发挥更好的提升国际贸易效率和质量的作用。总的看来,国际贸易法需要面临的新环境包括以下2个: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促使国际贸易法诞生的根本动因,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国际贸易法的效能发挥。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数量庞大的国际贸易公司、推进了地区经济组织的成型和建立,尤其是在世界通讯、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范围扩展到最大化。这就会让国际贸易法面临一些困境和难题,比如如何改变现有的“国际贸易法立法私有化”现象,如何让更多的国际贸易主体参与到立法中;比如如何让各个国家在保持立法独立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法的修订和完善等等。
(二)国际贸易法的国际统一难题
要充分发挥国际贸易法的效用,就必须让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主体承认国际贸易法,并严格遵守国际贸易法的相关规定,一旦发生违法国际贸易法的条款,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要适当的时候,能够拿起国际贸易法的武器,保护国际贸易中应有的权利。但是由于参与国际贸易的主体是各个国家,每个国家在内部都制定有相关的贸易法律,势必就会出现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贸易法律之间有冲突、矛盾的地方。因此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实现在各主体之间的统一,怎样调整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达成统一的条件,如何确定国际贸易法统一的范围,都是需要克服的环境难题。
四、国际贸易法最新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国难以达成统一、涉及事宜更为复杂等背景下,国际贸易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最新的发展,并取得了相应的突破,能够更好的为保障国际贸易主体利益、维护国际贸易公平公正保驾护航。从国际贸易法的最新表现来看,主要有3点:
(一)国际贸易法涉及领域更宽
随着国际贸易内容的从简单商品延伸到商品、服务、技术,国际贸易法的涉及领域变得更宽,范围变得更广。从表现来看,国际贸易法的涉及领域涵盖了3大领域,分别是货物贸易领域,技术贸易领域和服务贸易领域。在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主体之间,只要进行3大领域中的任何一个贸易,都适用国际贸易法中的条例规定,在发生贸易矛盾和冲突时,都可借用其中的规范来保障权益。当然,在国际贸易法中,也在特定的条例上,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以适应3大领域贸易的需求。
(二)国际贸易法设立更加完善合理
国际贸易法的合理、公平设立,关乎着所有参与国际贸易的主体利益,因此在进行国际法设立的时候,将会更加的完善和合理。这一方面体现了国际贸易法为全球经济体服务的宗旨,也体现了国际贸易法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从过去经济组织和区域设立的各项贸易条款,发展到推广到全世界的国际贸易法,设立机构的不断丰富,更加增强了全世界经济体在国际贸易法中凸显意志的权利,能够让更多的贸易体参与到制定国际贸易法中。再加之越来越多的贸易专家,逐步加入到设立国际贸易法的讨论中,让国际贸易法逐步完善。
(三)国际贸易法体系更加庞大
国际贸易法体系从简单的GATT法律体系,逐步发展到了WOT法律体系,国际贸易法的体系变得更加庞大。整体来看,国际贸易法体系是由数量众多的子系统共同构建而成的,主要有:一是国际贸易交易法,这是对所有在国际贸易中,涉及交易过程的法律,包括了对国际货物的买卖规范、对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规范以及对国际支付的规定和解决贸易争端冲突的办法等等,具体体现外国际货物买卖法和国际货物运输既保险法等等;二是涉及到国际贸易相关惯例的法律体系,主要由贸易条约、区域协定、国内外贸法等等。在国际贸易法体系逐步完善之后,更多的国际贸易事项能够在其中找到相应的惯例举措,这是国际贸易法新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结论
在全面分析了国际贸易法的诞生、演进之后,找出了当前国际贸易法面临的环境,发现当前新的国际贸易法的最新发展及其表现,研究得出了4大重要结论:
一是国际贸易法的诞生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可持续运行,保障了国际贸易主体的经济利益,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二是国际贸易法制定以来,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历程,从商人法到统一国际贸易法编撰,从简单的调整贸易关系到规范所有国际贸易行为,一切的改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国际贸易行为。三是从当前的环境来看,国际贸易法需要克服经济全球化对其的新要求、需要协调各国之间的原有法律、需要实现难得的国际统一、需要达成统一的苛刻条件。四是在新的环境影响下,国际贸易法表现出了领域更宽、立法更加合理完善以及法律体系更加庞大等新特点。
参考文献:
[1]何力.国际贸易法的统一模式与CISG的历史地位.国际商务研究.2013(9).
[2]刘勇 朱瑜.关联、挑战与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法的转型思考.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4(11).
[3]张宪兵.国际贸易法的发展.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12).
电子商务是指在网络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的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活动,是对传统商业活动的网络化改造。电子商务处于互联网时代具有极强的发展力,电子商务催生的第三方支付也因此推动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包括以下细分行业的应用创新:支付业:开创移动支付新思潮。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移动端支付业务同比增长157.81%,移动支付金额同比增长112.70%,移动支付模式正在逐步占领行业市场,并且还会进一步影响着消费者对于电子商务交易额的贡献程度。银行业:触网转型谋发展。在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利润增速下降已成定局,银行需要转变传统模式,加速与互联网的融合。基金业:基金公司成为互联网理财时代的衍生品。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基金业可以透过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渠道获取客户以及进行营销推广。小贷业:020模式打破区域限制。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P2P网贷运营平台达1575家。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日益成熟,各家电商企业除了继续立足于本国网购市场的深耕和精细化运作,不断扩充品类和优化物流及售后服务外,也在积极向海外市场与跨境贸易扩张,并积极部署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化战略及移动端发展战略,这些将成为国际贸易多元化发展新的促进点。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一)国际贸易方式
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方式还需要依靠于实际的交易场所、实物单据等纸质文件,但是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背景下,国际贸易可以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交易流程复制于网上,不仅可以避免繁琐的交易流程,而且能够为交易双方节约更多的时间成本和信用成本。传统国际经济贸易的营销体系具有被动性,不仅会使得企业流失大部分的交易成本,而且还会造成企业资产的闲置浪费,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目前在电子商务的交易体系下,交易双方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共同建立一个网络交易市场,国际间的产品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示。
(二)国际贸易管理方式
在网络化的交易平台上,国际交易市场获得了一个竞争相对自由与充分的环境,各国参与方的资源要素与生产要素能够在这个市场上获得最佳组合。对于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商务活动,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基础转变为比较优势理论,同时也使得国际贸易的管理方式由单向物流管理转变为资金流、物流、商流的综合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推动国际贸易的管理方式走向全方位、多维度,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多元化进程。
(三)国际贸易监管方式
各国对于国际贸易的监管举措主要由海关监管、关税征收、进出口检验等方式组成,而在当前电子商务的交易体系下,这三方面的监管举措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的步伐。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迫使各个地区及国家积极加强合作,但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监管体系下,国际上许多国家对于电子商务在海关监管、关税征收等方面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监管措施,不利于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
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多元化的影响探析
基于互联网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基础,电子商务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信息技术对国际贸易的方式、内容、种类、主体等进行细分,并且垂直电商的兴起会进一步加快国际贸易的多元化进程。
(一)贸易内容多元化
传统国际贸易主要以单向物流为主,但在电子商务的交易环境中,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内容不仅包括物流,还包括资金流、商流、信息流,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新兴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模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内容包括了物流的输送、资金流的输送、商流的流通、信息流的传递,并由四流下属实物在网络上的交易构成了国际贸易的主体内容。在传统国际贸易中,由于时间、空间和物质对买卖双方的限制较多,因此两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商品主要是不受储存时间限制或储存时间较长、运输方便的产品,并且受到地理位置、运输条件以及关税负荷的约束,一个国家一般情况下是与邻国的交易往来较为频繁,但是在电子商务交易环境中,国际间的贸易内容变得多元化。
(二)贸易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国际贸易有一套较为繁琐的流程,还需要多个环节的业务交流与跟踪,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容易导致工作出现失误。在传统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往往会有中介组织作为依托,但是在电子商务交易环境中,起到媒介作用的是电子商务运营商,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互动沟通与商品信息的咨询,并且利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采用无线广告植入网站平台的方式对另一方交易国的消费者产生营销效应,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以及广泛使用,使得国际贸易的资金流变得更加通畅,在电商的运营平台下,尤其是微信营销平台的推出,许多个体或企业机构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将本国产品销往国外或是将外国产品销往国内,这种形式称为微商代购。在当前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国际间的贸易内容变得多元化,贸易方式也变得多元化,例如资金流的流通可以通过网络金融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两国交易方不需要通过具体地点和时间的约定便可直接完成交易,而信息流则是依赖于网络将信息传递给对方并收取费用,商流可以是商务信息的交易、商务活动的合作与开展等,贸易内容的多元化也决定了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三)贸易种类多元化
传统国际间的贸易种类主要是实物内容的交易,但是在电子商务的交易环境中,国际贸易可以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四流一体的商务活动。根据艾瑞网的《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UGC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在线旅游UGC行业发展跳过了国外的付费阶段,直接进入免费时期,在这些数据的背后反映的是我国在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跨境贸易的积极态度,在线旅游可以推动旅游服务走出国门,反之也可以吸引国外居民前往我国进行旅游消费,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贸易更具有互动性,随着在线旅游市场的开发,后续将会有更加多元化的贸易种类应用于电子商务的交易平台,为国际贸易增添新活力。
(四)贸易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国际贸易主要是基于国家的立场上而言,在经济领域上主要是指大型企业的出口与进口贸易,但是在电子商务的交易体系下,国际贸易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国际贸易主体的多元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交易国家的数量不受地域限制,全球范围内的任何两个国家都可以便捷地开展贸易合作,这对于打破国际垄断具有积极作用;第二,每一个国家内部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甚至包括主要经营代购业务的个人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国际间的分工协作中去,在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的同时,努力使自身逐步向整个产业链的高端移动,逐渐掌握交易主动权。对于国家而言,电子商务更能促使本国产品走入国际市场,这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具有较低的贸易成本和门槛。如表1所示,根据2013年7月美国网络品牌及零售业网站排行榜数据显示,在排行榜上的网络零售商中,“亚马逊”是大型零售店类别中的第一品牌,它吸引了超过7800万美国独立访客,这些访客平均花费30分钟搜索和购物。这些数据表明,在电子商务交易体系中,国际贸易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仅包括国家、大型对外企业,还包括中小企业、零售网商、个人等众多参与主体,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国际间贸易的消费者所产生的消费行为更具有直接性。
四、结论
一、当前中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人才最为主要的渠道还是通过高校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当前中国有600多所高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或类似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几乎是同质化的,学校之间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教育理念、改革目标及措施、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较为相近,缺乏差异性和特色性。对于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项人才培养较为匮乏。二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高端人才匮乏。当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人才还缺乏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本身的高端人才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高校和专门的培训机构针对国际贸易高端人才开展专项培养。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需要越来越多在具备复合型素质的基础上,掌握某一领域或者某些领域的专业技能。如2015年总理在瑞士举行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明确表示将有序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跨境投资人民币使用、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既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适应世界金融体系和市场的改革与发展。随着这些业务的推进,必将促进中外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必将越来越多。三是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性。当前的国际贸易主体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更多地受制于跨国公司。显然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贸易是不同的,后者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以及统计方法。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方法”,跨国公司本身的“逐利性”使得国际贸易中对于“结果”的追求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成为国际贸易人才的根本诉求,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多的实践,但是当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校园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贸易实践锻炼。
二、基于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一是要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必然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量,而人才是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公司层面(尤其是存在国际贸易行为的跨国公司)、社会层面等多个不同的主体出发,协同创新,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只有在理念上高度重视了,才可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二是要加强国际贸易的高端人才专项培养。国际贸易人才需要具备多元复合的素质要求,如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和管理、熟悉并热爱本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实践能力。有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高端人才在国际贸易中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在前文已有论述,可谓非常重要。很多时候,高端人才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是决定方向的人物,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很可能是公司业务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在跨国公司主导国际贸易的背景下,对于国际贸易的高端人才专项培养亟待发展。三是重点提升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商场如战场,风云变幻,波云诡异。因此需要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针对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所输送的毕业生是否被社会所接纳,是判断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一条根本标准,因此国际贸易的毕业生最根本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投入国际贸易实战并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作者:陈静 周初
[论文摘 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哲学线索和历史线索全文如下:
摘 要:针对国际贸易理论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难以在知识的深度性和课堂的生动性之间把握平衡等现实问题,认为,在教学中缺乏哲学和历史思维的导入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存在的哲学线索和历史线索进行完整的梳理和提炼,希望有助于同行本科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 本科教学; 哲学线索; 历史线索。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生们来说,面对《国际经济学》、尤其是其中的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教学,都颇有畏惧之心。主要原因之一是,国际贸易理论较之国际金融理论和其他经济学科,具有更多的几何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理论发展又具有较强的逻辑连贯性,要求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微观宏观经济学基础和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甚至还需要一点对经济问题研究的热情和兴趣[1]。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在知识的深度性和课堂的生动性之间把握平衡,容易陷入乏味的说教中去;
在学习中,学生往往忽视逻辑思维整体把握,割裂各个数学模型间的联系,陷入死记硬背的痛苦境地从而,在教与学方面,都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中忽视哲学和历史思维的导入; 缺乏哲学和历史的视野,必然将国际贸易理论说教成干巴巴的数学模型和几何线条,使得课程的教学缺乏生气和现实感。哲学方法和历史方法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综观几百年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演化史,我们发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其发展也存在着清晰的哲学线索和历史线索。把握好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哲学线索与历史线索,才能使我们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解和学习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上。以下,笔者结合自己本科教学的心得体验,对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哲学线索和历史线索进行提炼和总结,希望对同行的教学有所帮助,并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国际贸易演化中存在的潜在规律。
一、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哲学线索。
国际贸易纯理论在长久的历史演化中潜藏着一条哲学线索,我们可以套用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首句来形象化地描述它,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这句话是老子从哲学的层面上来探索宇宙万物演化的规律,也可以从系统的层面上来揭示国际贸易理论整体逻辑演绎的哲学规律。
( 一) 道生一。
所谓的道生一,即,经济学为说明资源配置之道,逐渐建立一套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其本质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既定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所以国际贸易理论所要讨论的是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为了说明理性人进行资源配置之道,数百年来,从亚当斯密提出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以来,西方经济学家们进行着一场构建一般均衡理论大厦的智慧接力。到 19 世纪末,马歇尔将古典的劳动和成本价值理论和新兴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综合起来,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构建一个以供求分析为基本框架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3],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后经阿罗、德布鲁等现代经济学家的严格证明,使一般均衡理论实现了完全公理化。当我们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后,掌握了这个资源配置之道,接下来的《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学习中,我们就要将这个为说明资源配置之道而形成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国际经济格局下进行应用,来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即国际贸易问题。
( 二) 一生二。
所谓的一生二,指的是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应用,先后形成了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和现代自由贸易理论。
在微观经济学中,一般均衡模型,具有三大几何分析工具: 一是生产可能性界曲线,二是相对价格线; 三是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在古典与现代贸易理论的不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古典贸易理论,坚持劳动价值论,在劳动的同质性和唯一性的假设下,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段; 而现代要素禀赋理论,贯彻要素价值论的原则,引入另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在两部门不同要素比例的条件下,生产可能性边界呈外凸状。在封闭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不同形状和位置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相对价格的差异。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于是古典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又进一步统一到比较优势理论中去。这正是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国际贸易完全竞争理论中的完美应用。
( 三) 二生三。
所谓二生三,系指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诞生了新贸易理论。
1970 年代后,国际贸易理论在引入规模经济因素后,突破了一般均衡的完全竞争模型,将资源配置之道贯穿到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去,从而实现贸易理论的新变革。规模经济因素的引入,导致递减的机会成本,从而形成内凹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新贸易理论有三大贸易理论模型,它们是外部规模经济模型、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垄断模型。外部规模经济模型仍然应用一般均衡的三大工具,说明外部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而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垄断模型则将微观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方法应用新贸易理论的研究中去,从而证明了产品的差异性、规模经济,以及厂商的非合作行为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
( 四) 三生万物。
所谓的三生万物,是指在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国际贸易理不断演化,从多个研究的角度产生诸多理论流派和观点,所有这些理论都可以统一在供求价值论的理论框架下。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价格理论( 供求价值论) ,即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国际贸易从其实务本质来说,就是一笔以国家为主体的交易,任何交易都存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一笔交易的达成,或是由于供给方的交易意愿较强,或是由于需求方的交易意愿较强,我们都可以从供给方和需求方去寻找其交易背后发生的动因。同样,任何国际贸易理论,或是从供给层面,或是从需求层面来寻求不同形态贸易发生的基础,或二者兼有之。综观各种贸易理论,其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可用下图加以概括。
?图 1 国际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从思维的高度展现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哲学脉络。综观诸多国际贸易数理模型,大多可以从一般均衡框架中的三大几何曲线的变化中得以生动说明。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变化: 或呈直线状( 古典贸易理论) ; 或呈外凸状( 现代要素禀赋理论) ; 或呈内凹状( 新贸易理论) ; 或内外移动或偏向不同的坐标轴( 反映要素积累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变化: 或内移或外移( 反映一国福利水平的高低) ; 或偏向 X 轴或偏向 Y 轴( 反映一国对 X、Y 两种产品的不同偏好性) ; 或弯曲或平缓( 反映一国对两种产品组合的不同偏好程度) 。相对价格线的变化: 或相对平缓( 反映一国在 X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 或相对陡峭( 反映一国在 X 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而在 Y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 相对价格线上生产均衡点和消费均衡点的位置又呈相应的变化( 两点合一反映一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 两点分离则反映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状态; 消费均衡点在生产均衡点左上方,反映一国出口 X 进口 Y; 消费均衡点在生产均衡点右下方,则相反) 。三条曲线不同的变化组合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的贸易基础和贸易形态的变化。此外,作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的组成部分的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则成功应用于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的分析中。所有这些分析又统一于以供求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框架,源于理人假设下的全球化资源配置之道。这就是资源配置之道在国际经济格局下简洁而有力的演绎。
二、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历史线索。
国贸理论的讲授,如果过多地渗透进数理的语言,不免显得枯燥乏味。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对其学习和讲授,历史视野的引进也必不可少。纵观数百年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演化史,笔者认为,存在着三大历史动因推动着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
( 一) 与贸易保护主义斗争的需要。
历史上,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存在着两大流派:
一是自由贸易理论流派; 二是保护贸易理论流派。其中,前者居于主流地位,后者居于支流地位。在以国家为主角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际贸易所引起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一国国内不同部门的利益和不同国家利益的分配。西方学者或是站在本部门利益或是站在本国利益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贸易理论和政策主张。因此,国际贸易理论自身存在着强烈阶级性和对抗性。整个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史就是自由贸易主义和保护贸易主义的斗争史。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提出,是站在当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来反对重商主义;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提出是为反对当时的《谷物法》,从而为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进扫除了障碍; 李斯特为了保护德国的民族工业,提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以对抗英法两国经济学家极力主张的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各学派的理论观点也是在相互寻找对方理论逻辑漏洞的过程中而提出的,他们背后是所代表的阶级集团的对抗,在思想层面上同时也是他们各自贸易理论观点的精彩叠呈的博弈。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金银是财富唯一形态的财富观,将绝对成本理论建立在更为科学的财富观的基础上; 李嘉图为回应《谷物法》支持者对斯密绝对成本理论存在的逻辑漏洞的攻击,创立了比较成本理论,夯实了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使自由贸易潮流波及到世界更广的范围; 李斯特则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提出生产力理论以抗辩斯密的财富观理论,创立符合德国国情的保护幼稚工业论,在理论上指导着德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这些经济学家的贸易理论都打上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阶级烙印和人文情怀,其背景的充分展开,将展现出一幅生动而鲜活的历史画面。
( 二) 理论在逻辑方面自我完善的需要。
理论的发展既有质变,也有量变。当理论的质变所形成的范式固定下来的时候,理论就开始自我完善式的量变。这种量变是寻找固有理论在阐述或论证过程中所遗留的逻辑方面的漏洞和空白,进行自我填补、自我完善。这既是学术研究的路径,也是推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现实动因。这种动因,在推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历史上,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虽然成功论证了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贸易基础,但是李嘉图的理论并没有解决贸易双方利益的具体分配问题,特别是没有解决进出口商品交换比例如何确定的问题。李嘉图留下的这一国际贸易利益划分问题的学术空白,被其后继者约翰穆勒所填补。于是,穆勒创立了相互需求说,从而补充和发展了比较成本理论; 此后,马歇尔又运用数学工具阐释了穆勒的相互需求说,以几何图形使这一学说精密化[5]62 -63,以臻于完美。此外,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和罗伯津斯基定理也是对 H-O 理论所遗留下的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分配和要素积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问题的理论空白进行填补。
国际贸易理论在逻辑上的自我完善又表现为,随着价值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日益将自己建立在更为科学的价值论的基础上,使贸易理论的发展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越。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西方主流经济学经历了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到供求价值论的不断更替,国际贸易理论也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到要素禀赋理论的演进,最终将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集于一体,形成了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理论标准模型,从而使其理论基础更为坚实完善。
( 三) 应对国际贸易现实挑战的需要。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对经济现象的反映和解释,当实践的发展,经济理论不能够解释说明新的经济现象时,就必然会得到不断的修正,甚至被否定,这就为新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历史契机。国际贸易理论几百年来的演化史,其实就是不断地应对国际贸易现实挑战的历史,实践给予贸易理论以新的生机,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甚至实现了其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越。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参加国际贸易的各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拥有量丰富的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拥有量稀缺的要素的产品。当里昂惕夫利用大量的统计资料来实证检验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时,却得出了与这一结论相反的结果。如何解释这个被普遍认为正确的理论却又与国际贸易的现实相矛盾的现象,引发了战后一系列新的贸易理论的产生,从而推动着国际贸易理论向纵深发展[5]81。
回眸世界一百年来国际贸易发展历程,从劳动分工形态演变的大尺度看,过去一百年国际分工的基本层面从产业间、产业内深入到产品内部的不同工序、区段、环节和流程; 为应对国际贸易现实的挑战,国际贸易理论也顺次经历了产业间分工理论( 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论) 、产业内分工理论( 新贸易理论) 、产品内分工理论阶段[6]。二战后,国际贸易所表现的特征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所预期的情形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 1960 年代以来,约2/3 甚至更多世界贸易是发生在技术、资源和偏好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其主要以制成品贸易为主。这对以产业间贸易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贸易理论形成强大的挑战,导致 1970 年代新贸易理论的诞生[4]94 -95。当前国际产品内分工深入发展的现实,对以产品为基本分工对象的国际分工贸易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 而正在发展成熟的产品内分工理论弥补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长期忽视工序层面分工现象的缺陷[6]。
以上三大动因,或单独或共同地推动贸易理论大树不断地发展、繁荣壮大。例如,相互需求理论的诞生,既有填补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空白的需要,又与当时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运动相联系; 重叠需求理论的产生,既有应对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现实挑战的需要,又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长期忽视需求层面分析的缺陷;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的提出,则既有维护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利益的动因,又有理论应对国际贸易现实挑战的需要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对参与国普遍有利,而二战后的国际分工情形正好与之相反。
总之,国际贸易理论的讲授与学习贯穿哲学的线索,能充分展示理论数理推导的逻辑美,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清晰性,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国际贸易理论的内涵; 贯穿历史的线索,则会增强理论课讲授的生动性,使其更贴进社会科学的本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论专业素养的养成,加深其对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的了解。联系历史背景,紧扣理论观点,再配以条理性和系统性的模型解说,必然使课堂的讲授张驰有度,更富有立体性。当然,这也对教师综合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大挑战。哲学方法与历史方法,是研究一切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 同样,高校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中,也必须将哲学和历史线索充分展现,并且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归纳,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讲授效果。
参考文献:
[1]文娟。《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经济师,2009,( 07) : 115 -116.
[2]老子,。 道德经[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朱富强。 计量经济分析能够发现理论吗? [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 01) : 74 -82.
[4]李坤望,张伯伟。 国际经济学( 第二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伴随着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国际贸易收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两方面,在电子商务背景下,要保住我国进出口大国的身份,保住我国进出口的份额,不断扩大出口量,就必须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重要作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快捷、低成本和高效性的特点,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优化国际贸易的结构,对国际贸易发展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相关概述出发,分析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结构的有利影响,讨论电子商务背景我国国际贸易结构优化,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结构化
科学技术水平日渐提高,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在电子商务背景下迎来了挑战和机遇。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对国际贸易结构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在对国际贸易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国发展国际贸易过程中,必须对电子商务快捷、低成本、高效以及无纸化交易进行科学分析,根据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时优化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结构,促使国际贸易结构适应电子商务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最大限度避免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发展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经济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始终保证我国大国地位屹立不倒。
一、电子商务及其国际贸易的基本概述
1.电子商务的基本概述。电子商务通常指的是在全球各地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进行的各种不毛面商贸活动,概括来讲就是电子方式和商贸活动。电子商务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经历了五个阶段。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日渐提高,和电子商务自身全球化、高效化、快捷性、低成本等诸多优化,使得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各个领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经济结构形成了挑战,新经济形式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
2.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及结构优化。国际贸易指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商品和劳务流通和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际贸易作为电子商务应用最早的领域,国际电子商务的出现,实现了交易方式和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打破了国际贸易中的时空局限,有效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降低了信息流通的成本,对提高世界范围内商品和劳务交换效率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实现了商业谈判电子化、合同签订无纸化,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将世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的同时,也为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贸易结构上。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主体结构等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产品等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交易手段由单一传统方式向多样化转变,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为国际贸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国际贸易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迎接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为传统国际贸易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其积极影响的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为对商品结构的影响、服务和技术结构的影响、交易结构的影响、贸易方式以及经营主体结构的影响。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方方面面都形成了影响作用,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必须实现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本文主要从商品结构和贸易形式两方面分析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
1.商品结构。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分工与协调得到进一步加强以及高端产品的不断出现。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前,世界产业结构主要以原材料和能源的制造业、加工业为主,而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向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行业,这些产业主要依靠网络技术,表明了商品结构中信息技术的价值量逐渐提高。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人们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这种需求的变化促进了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调查发现,2014年我国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方面,增长速度均超过15%,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国际贸易结构中,高科技产品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对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形成了重要的启示。
2.贸易形式。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运作方式、支付方式和监管方式三个方面。传统国际贸易中容易受时空等因素的影响,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成功打破了时空局限、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实现了对贸易中商流、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的有效整合,为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实现了支付方式的优化和创新,电子支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流通的成本,也有利于提高支付效率。电子支付的出现使无纸化支付形式代替了纸币支付,成为国际贸易付款的主流趋势,对国际贸易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总之,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对国际贸易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对促进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电子商务不仅为国际贸易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经济发展中采取合理的措施规避不利影响。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通过对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研究,结合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结构的特点,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就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我国传统国际贸易结构中,以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利润空间比较下。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产品的价值量,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的比重,实现低端商品向优质商品和高端商品转变,实现商品结构的优化。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附加价值高的高新技术和科技产业,提高高科技产品在我国商品出口中的比重,降低初级商品的出口比重,最大限度提高出口商品的利润空间,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形成充分的物质保障。
2.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和合作,对于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国际流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参与其中,深入了解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势,从而实现对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挑战。除此之外,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还需要完善电子支付的体系建设,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对电子支付非常依赖,电子支付环境的安全性可以为顺利进行国际贸易提供充分的保障。在完善电子支付体系建设时,不仅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要积极促进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3.提高企业的电子商务能力。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主体结构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转变,在这种形势下,提高企业的电子商务能力,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等相关的培训,使企业拥有专门管理人才和商务技术型人才,可以为电子商务下对外贸易提供充分的保障。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环境下,对我国国际贸易结构进行优化,还需要加强技术和产品创新,主要是因为在电子商务时代下,产品的周期会大大缩短,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对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会形成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为我国国际贸易带来机遇和挑战,针对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特点,在新经济时代,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就必须根据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的特点,实现对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作者:郭伟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兰克福分行
参考文献:
[1]刘娟.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问题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电子商务及物流服务创新[J].对外经贸实务,2012,(2):89-92.
[2]黄晓丹.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探析[J].中国商贸,2013,(34):104-105.
[3]迟永胜.我国企业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0,(17):199-200.
[4]张卫敏.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发展展望[J].商业经济,2012,(3):60-61,117.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外贸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740.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应用的原因分析
1.外贸企业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构建长期竞争优势?
⑴定制生产与规模经济
传统商务年代,企业的盈利的思路是通过规模经济达到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获得企业利润。规模经济的优势就是大量采购原材料,使得单位购入成本下降;制造过程中实现专业化操作,提高产品的劳动效率;对外销售上价格谈判处于强势地位等。电商时代,企业为了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纷纷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产品。与传统分割开的商务市场相比,电子商务市场的范围扩展至全球市场,外贸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发展定制展品满足客户的多样性的要求,同时利用广大的市场降低产品的成本,即大规模定制生产。它的理论基础是范围经济,企业通过扩大提品的种类,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⑵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
传统市场上产品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价格优势上,若是生产厂家追逐差异化就会使单位产品的成本上升,这在传统商务模式下企业采取成本优先策略是不能容忍的。电子商务模式下,成本优势会是每个企业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企业所能降低的成本已经微乎其微。差异化策略是电商时代外贸企业的首选策略。这种差异化优势体现在消费者参入设计产品、为有形的商品提供虚拟化的售后服务,并且零部件的实行标准化生产,简化买方的维护。电子商务都可以利用全球市场这一优势,同时获取差异化优势与成本优势。
2.国家如何利用电子商务解决对外贸易发展瓶颈的问题?
⑴电商助攻外贸行业转型升级
自金融危机后,我国面对的国际市场经济复苏艰难、国外市场需求不足,我国外贸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进入到发展的瓶颈期。在新时期的外贸应当寻找一种新的方式以期达到行业的转型升级,从而促使外贸经济的复苏。将电子商务应用到国际贸易中,可以突破国界的界限,扩大市场范围。在多方努力下,跨境电商的年增长率达到30%,极大的帮助中国外贸突破困境。“电子商务+外贸”的发展模式成为带动中国外贸发展的又一大契机,促使外贸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去思考将电子商务与外贸详解和的路径,从而带动整个外贸行业的转型升级。
⑵电商助推国际营销网络的建立
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我国的外贸企业一直在寻找途径突破发展的瓶颈。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培育外贸竞争核心优势是目前外贸领域正在进行的工作。国际营销网络不仅仅包括销售,还体现在服务、信息、物流以及金融等方方面面,它有利于培育外贸企业的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优势。国际营销网络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更加贴近市场,把握市场需求,提高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电子商务如何应用到在国际贸易中
1.突破时空限制,开展全球化贸易
传统商务的开展往往受限于一定的地理位置,外贸企业要想拓展世界市场要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资本。电子商务应用到国际贸易后,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全球各地的市场统一成虚拟的全球市场,从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全球商品与服务、资金与技术的自由交换。贸易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贸易信息的自由流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进程,优化了全球的资源配置,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贸易流程无纸化、电子化,降低企业成本
与传统的商务交易成本极高相比,将电子商务应用到国际贸易中,可以使得贸易流程无纸化、电子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具体体现在:第一,贸易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获得需求信息,利用电子贸易的数据性实现与客户的“面对面”的磋商,从而大大降低传统贸易的文件和资料的支出成本。第二,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模式,可以重塑外贸企业的贸易链条,突破传统商务模式下国外营销的渠道,使得企业能够直接面对企业甚至是消费者,从而有效的减少贸易的环节和商品的流转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盈利的能力。第三,电子商务的开展还可以降低外贸企业的采购成本。外贸企业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寻找原材料供应价格低的供应商,通过互联网沟通联系,可以简化原材料的采购过程,更能精确的把握库存,大大减少了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
3.贸易主体更迭,平台成为中间商
传统的商务需要第三方介入充当联系人或是担保人,买方或是卖方需要支付给中间商佣金。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平台取代了原有的中介机构,它不仅给卖方提供商品的需求信息,还给买方提供大量的可供给的商品信息。平台的搭建使得企业与企业甚至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完成了沟通交流,从而实现一对多的零售交易,这时的交易主体更迭变成了企业本身,简化了对外贸易的复杂的流程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总之,中国要想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就要仅仅抓住全球网络贸易大变革的好时机。政府和企业要快速推动将电子商务应用到国际贸易的趋势,通过完善电子商务的电子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夯实电子商务的物质基础,借助电子商务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在竞争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刘赞彤.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实践探析.湖南大学,2004.
[2]王小珍.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3]琚冬生.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应用B2B电商平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4.
传统贸易理论假设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各国间进行自由贸易,由市场机制决定价格,对关税、进口限额等保护贸易或限制贸易的政策持否定态度,它考虑的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最优配置经济资源的问题。按照李嘉图的学说,各国都应该致力于自身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交换自身相对劣势的产品,以提高世界福利。按照赫可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各国应该出口那些使用本国密集要素,进口那些使用本国非密集要素的产品。传统贸易理论解释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内贸易量日益增加、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贸活动中作用空前加强等现象,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于是新的贸易理论随之产生。新贸易理论对前者进行了否定,认为国际商品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两个基本特征,从而合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现象。新贸易理论提出的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即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借助研发补贴、生产补贴或出口补贴等政策手段,保护国内市场,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实现规模经济,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或者通过进口征税攫取外国垄断利润。
以上两种理论归结到国家外贸政策上就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政策,对这两种政策国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传统贸易理论更适合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不切实际;另一种则恰恰相反。下面笔者将从他们的观点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来分析着两种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
一、主张传统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我国现阶段不具备战略性贸易政策赖以实施的条件,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不乐观
1、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行业的不完全竞争特性,至少在国内市场上应具有规模经济。据发达国家经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对象包括商业航空部门、半导体、电信设备部门、汽车部门等。而在我国这些行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重复生产,地理集中度偏低,达不到最小有效规模。
2、战略性贸易政策易导致新的市场扭曲,首先,将扭曲微观经济主体。我国许多重要行业多属国有企业,企业在内部转制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不是市场竞争中自然产生的,缺乏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扶持反倒会使其依赖性增强,甚至引起大量的非生产性寻租,造成效率流失。其次,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全面实施必然需要政府的大量补贴或经济支持,这往往过多占用稀缺经济资源,导致过高的机会成本,从而削弱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
3、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还取决于单方面采取战略性行动,即假定外国没有采取相应报复措施。显然,这种理想状态不可能达到。
4、鉴别战略部门需要大量、及时、充分、可靠的信息,而且政策制定稍有失误都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二)传统的贸易理论更适合我国
1、我国贸易的伙伴国多为发达国家。有资料显示,与我国贸易的伙伴国多为与我国资本劳动比率差别大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如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和欧盟是我国的四大贸易伙伴。以2007年出口为例,至2007年11月底,我国出口额为11,036亿美元,对上面四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就占我国出口总额的62.9%。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理应并且必须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2、我国出口商品更多地面临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控制能力差。我国目前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绝大部分是粗加工的轻纺产品和一般机电产品,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且不具备生产资料的独占性、规模收益和专利技术等形成垄断的因素。但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
3、当前世界经济正趋步走向全球化、一体化,各国的生产、贸易和投资日益融为一体,特别是WTO的加入,各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正逐步取消,顺应这股国际潮流,才会有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二、主张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传统贸易理论会导致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且许多假设与现实不符
1、传统贸易理论会导致我国外贸条件恶化,比较优势陷入低水平循环的陷阱。比较优势论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长期内却导致各国贸易条件的变化。由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技术进步慢,需求弹性低,且规模收益递减,完全竞争特征明显;而发达国家主要出口技术产品,需求弹性高,且规模收益递增,这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就是一种“不平等贸易”,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将日趋恶化。如果发展中国家一味奉行比较优势论,将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落入“贫困陷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积极改变外贸条件。
2、由于主流贸易理论的诸多基本假设与现实严重不符,它就更不能解释世界贸易中的如下现象:首先是里昂惕夫之谜展现的美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实证分析与该理论不符;其次是国际贸易伙伴结构揭示出的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而非在要素禀赋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最后是国际贸易内容主要是资本品与资本品之间的贸易而非资本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资源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新贸易理论恰恰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可以为我国外贸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二)新贸易理论、特别是国家干预的政策可以为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发挥很好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产业高度化。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两者的产业结构级别通常不同)的竞争优势是由产业级别决定的,两者间的贸易越自由对发达国越有利,而同产业结构的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则由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并不会使某国自然具有竞争优势,所以政策主张倾向于干预。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方面多边贸易体制致力于减少管制,促进自由贸易;另一方面似乎是一种所谓“战略贸易理论”的形成正掀起为保护正言的逆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可以从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理论得到启示:接受现有国际贸易格局的产业发展政策会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一种低水平增长,并且在国际贸易利益这块日益膨胀的“馅饼”中分得的份额越来越小;干预的贸易理论与产业政策的结合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高度化的手段。
2、有利于控制本国市场,开拓国外市场。首先,“战略性贸易政策”框架内的多种贸易干预措施可以防止或限制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增加本国企业成本竞争性;其次,出口补贴可降低本国企业的成本,增加其市场份额和利益;最后,通过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紧密结合可以支持具有高度技术机会和外在型产业的发展。
三、这两种贸易理论在我国目前都有其适用性,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一)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出口自身相对优势的产品,这是传统贸易理论的核心所在,我国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有利可图。就这方面而言不是新贸易理论可以替代的。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的对外贸易目标不是片面追求量,追求向外度,而是在扩大开放和扩大对外贸易中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
任何国家的贸易比较优势和贸易比较利益地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原因是一国的生产结构类型和贸易结构类型在不断逆转。这种贸易结构类型逆转的速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阶梯中有相对的位置。如果一个国家不能适时地完成生产结构类型和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或者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滞后于生产结构类型的逆转,那么它将处于贸易比较利益的劣势地位。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可能也不应该靠自身的贸易比较利益来改善自身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更不可能自发地完成动态比较成本优势和贸易比较利益地位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对此,我国应该正确把握国际经济的变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运用国家干预力量扶植和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开发新的比较优势;同时,利用国际投资及采取相关政策来促进自身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类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才是取得在国际贸易中比较利益地位的必要条件。
(二)新贸易理论强调贸易利益不仅来自比较利益,而且来自对外开放产生的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效应,这对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的确定,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和政策意义。
1、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贸易自由化也是传统贸易理论所倡导的。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需求会增加,企业生产规模就会扩大。由于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量的增加使产品成本降低,从而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增加了竞争能力。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推进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不仅要看到国际贸易带来的直接利益,更应看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所能带来的技术外溢和边干边学的效应。不能把扩大进口和开放市场看作是一种“入世”的代价,是为了获得某种权利而不得不承担的“义务”。
2、新贸易理论中关于商品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的不确定性能给我们一些借鉴意义,尤其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具有指导价值。由于商品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是不确定的,一国政策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经济目标,通过适当的干预,较灵活地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使生产模式向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幼稚产业的目的。例如,我国有13亿人口,汽车工业市场潜力很大,发挥规模经济的潜力也很大,政府管制引导产业向规模经济方向发展应是我国保护和发展汽车工业的主导措施。
关键词:人文贸易;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传统人文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GATT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宗旨之一是“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过分地强调人的“主体性”一方面导致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讲,该假设其实是基于人本主义、功利主义的,把人看作是理性、自利、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不管是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还是H-O模型等)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国内禁止产品出口或对外投资问题及缔约国和非缔约国不同待遇对非歧视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了挑战;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还有数量限制是否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等。众多的多边、双边环保协议,大量的国家环保法规、政策和措施与现有的多边贸易存在很多不协调之处,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国际贸易人文化考验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较量
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积极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将环境成本纳入贸易利益的评价体系中去,阻止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也考验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较量,从是否应该将贸易与环境议题纳入WTO新一轮谈判议程这一激烈争论中也可略见一斑。以美国、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因为如果在WTO中进行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要求各成员实施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发达成员就可以阻止发展中成员低环境标准和低附加值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发达成员可凭借自身在经济实力和环保科技上的优势,在庞大的国际环保市场中占据领先位置。而发展中成员(包括我国)则普遍反对,因为保护环境固然能为发展中成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执行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无论从提高生产成本还是从限制出口潜力来说,对发展中成员都是严峻的挑战;一旦发达成员所主张的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为WTO所肯定,很可能被发达成员滥用,成为“人文壁垒”(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发展中成员的产品将无法进入其市场。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OtaSik.FredEidlin.WilliamGraf:ForaHumaneEconomicDemocracy.Journal
ofEconomicLiterature[M].Vol.24,No.3(Sep.,1986),pp.1233-1234.
[2][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