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

第1篇: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审美特征;简述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二、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置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三、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园林在起源上有着根本不同的用途,又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审美特征的不同发展趋向。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所谓“苑囿”,就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供人类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山林川泽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导致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园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布局。它还常与诗、画等相结合,楹联碑刻、雕梁画栋,给人以情景交融、遐想无穷之趣。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将山、水、植物、建筑用绘画的法则进行设计布局,给人以含蓄典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相处的关系。

西方园林起源于“菜圃”或“药圃”。为了农事的便利,将一块长方形平地划成若干方格,将蔬菜、药草等整整齐齐地种植于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并在此基础上植上灌木或绿篱,这就是西方园林的雏形。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本能地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他们喜欢一些具体的事实,并将所见所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这一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西方注重个性,提倡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价值的观念,从而导致了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要使人临驾于自然之上,体现在园林设计方面时就表现为以规则式为主体,用规则的几何形状表现人工的自然,中轴对称,整齐划一。花木、草坪、水池、道路、雕塑、喷泉等构景要素按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显示出园林整体的人工图案美,从而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关系,其特点是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空间开朗,给人以宏伟华丽的艺术感。

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思想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特征上的不同,使中西的古典园林艺术交相辉映,称为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原著.园冶注释.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2](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翳然林水——栖心中国园林之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葛雷,齐彦芬.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书院,1987年版.

第2篇: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inese landscape art development, comparison of the East-West landscape art design differences.

关键词:园林景观 艺术设计 比较研究

Key words: landscape art design comparative study

一、 中国古代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其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此时的园林景观设计已经不仅是圈养、栽培、通神之处,也是略具园林雏型格局的观游、娱乐场所。

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在魏晋南北朝时展到“寄情山水,人造自然”阶段。魏晋南北朝以崇尚“自然”为宗旨的儒玄、玄佛义理流行于世,人们追求返朴归真,山水审美之风全面兴盛,成为这一时期造园艺术发展的推动力。特别是文人、画家巧匠逐步涉入,使得园林不再是一种自然风光的再现:一方面通过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取得与大自然的自我协调,并对之倾诉纯真的感情;另一方面结合理论的探讨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发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有关自然山水的艺术领域大力开拓,对自然美的鉴赏遂取代了过去所持的神秘和功利的态度,成为此后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这一时期的古典园林,开始进入成熟期,造园时对山水等自然景观有意识的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精练概括的表现了自然从总体到局部都隐约透露着诗情画意,强调了山水园林重视和谐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在唐朝以后进入了成熟阶段。在讲究园林本身形式上,以园言志、以景寄情。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应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园林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之中”,山水画强调既要真实描绘自然景物,又要抒发作者的情感,在两者结合中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结合,这是造园艺术的创作方法的一个飞跃。

二、 东西方园林景观艺术的比较

1、东西方哲学思想和世界观的差异影响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由于诗人、画家直接参与园林的建造和经营,中国古典园林其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彩。在儒、释、道等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造园思想处处充满着生活气息并浸透着人的主观感情。而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园林在“唯理”的美学思想下形成,强调人工的自然美,反映人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体现人的意志,追求的是形式美的哲学基础源于自然科学早期重大成就所形成的唯理论哲学观。古典主义者强调整齐划一、秩序、均衡、对称,平面构图上崇尚圆形、正方形、直线等几何图案和线形分割。西方古典主义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的美学思想下形成的,它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思想内涵。

2、东西方园林景观设计在空间处理上的差异。

在空间处理上,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命意在空不在实”,显现的是活泼、动态、多点透视的空间。其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之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融合和扩展,利用借景手法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限定。而西方古典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其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是着重于强调以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

3、东西方对园林景观的功能理解不同。

中国园林虽然有休息和娱乐的目的,但由于中国文人的休息和娱乐越来越走向纯精神功能的非功利倾向,其设计的目标也变得越来越飘渺和意味深长。中国的美学理论在整体上一直就对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长期受到鄙视。因此中国园林的功能一直以来都是少数文人自省和精神自我满足的场所,物质功能从未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功能。相反,英国人很快就注意到把花园变成实用的场所,使之成为公众会聚的场所,药物、蔬菜和花卉的生产基地,牛羊的牧场等,物质功能与审美相结合,把西方园林艺术推上了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并为传统的风景园林艺术插上了科学、民主的翅膀。

第3篇: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自然观;理想环境模式;生态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6(c)-0040-02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看,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重要转折点。对中西方园林的研究,我们更应该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去审视其发展继承。

一、中西园林的比较

中西园林由于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相对隔离的文化圈中产生、发展,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1、起源差异。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尼罗河沃土冲积,适宜于农业耕作,但因其每年泛滥,退水后需丈量耕地而发展了几何学。古埃及人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用之于园林设计,是为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公元前五百年,以雅典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园林的兴盛,古希腊造园就如古希腊建筑一样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是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古希腊被古罗马征服后,造园艺术亦为古罗马所继承,并添加了西亚造园因素,发展成了大规模庭院。到此,西方园林雏形基本上形成了。萌芽时期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地生活而同自然界的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农业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天人相胜”的观念、理性的追求已体现在西方园林之中。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在几千年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中国园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迅速发展的园林已具雏形。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人们尚未建构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然而“师法自然”作为中国园林一脉继承的基本思想已扎下了根,它以自然为审美对象而非斗争对象。基于其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对自然的态度和观念的不同,中西方传统园林发展产生了迥异的结果。西方园林从一开始就同秩序密不可分,从一开始就是与自然抗争,并试图征服自然来产生他们认为的和谐美。而中国园林一开始就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去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他们利用自然的可持续性在为自我服务的同时“创造”出自然式的园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美的园林风格。人与自然在起源上是合一的,随着时空的发展变化,人被动地从随同自然向改造自然进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又以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去改造和征服自然,因此,中西园林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和风格。

2、风格差异。西方造园艺术的发展轨迹,虽然其风格是多变的,但总体风格一直是规则几何型,崇尚理性主义。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园林中处处呈现出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一切景物,无不方中矩,园中规,体现出精确的数的关系。这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主流,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以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园林则大异其趣,中国园林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追求。总而言之,中国园林的精髓是追求“自然的本质”,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则强调“秩序和控制”。

3、审美差异。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这也和西方美学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从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中国造园注重“景“和“情”,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彩。

二、自然观与理想环境模式

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持有其独特的理想环境模式。一般认为,中西方两大古典园林风格之间之最大差异是自然和规则形式之间的异。实际上这种差异只是表面的、而非本质。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文化追求差异导致的理想环境模式不同。“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两种截然的生存观念,导致了中西方截然的理想环境模式。

1、顺应自然与“自然化理想环境模式”。中国人的自然观很独特。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似乎很少把自然看作是一种需要人为改造的异己的存在。只是在关于洪荒时代的传说中,保留了一些人以自然为征服对象的思想痕迹,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后来,自然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便逐渐有了新的意义。自然与人之间开始建立起和谐的联系,成了人亲和的对象。“天人合一”这个淳朴的自然观,反应了中国人特别的理想追求――天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孔子、孟子曾以山川之美喻人格之美,以山水比附人格特征。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老、庄一派的哲学思想更把自然存在与变化上升到“道”的高度。自然成了永恒法则的体现,成了人所效法、顺应的对象,而不是改造、征服的对象。这比之孔孟的山水一一人格联系更为深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自然意识对中国人的人生理想和艺术理想都有深远的影响。这种道法自然、顺从自然的思想,真正形成风气,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这时期是自然美真正为人发现并自觉追求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士人自然山水园的兴起。他们把荒山野岭中的穷困隐居变成了人工经营的园林环境中的自娱自得。中国园林的理想环境模式“自然化模式”也得以显现。

2、征服自然与“秩序化理想环境模式”。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竞天泽;康德宣称“理智的先天法则不是从自然界得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而黑格尔索性宣称“绝对理念”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界是人精神的“外化”,理性创造了自然界。在西方哲学传统主流中,几乎一边倒的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在西方园林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园林经过古罗马、文艺复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一直强调一种秩序,都是人对于自然的强制性的约束。西方园林的理想环境模式是“秩序化模式”。

三、西方的历史反思与东方的生态智慧

从牛顿的发明、发现开始,西方历史进入了新的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中,人们凭借着各种科技手段,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使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创造了空前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活不断带来了幸福欢乐,这首先是应予高度肯定的。但是,事物发展是复杂的,当人们还在高诵工业文明的凯歌的时候,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悄然逼近。全球人口暴涨,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出现了,并且越演越烈。人们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从传统的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这是历史的必然。近代西方世界用坚枪利炮打开了古老东方文明的大门,东西方文明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从开始中国经历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在这种强势文明的攻击下,我们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的文明产生了怀疑、自卑心理,失去了忍耐性,急功近利地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思想文化,用全部的热情投身到没有根基的西方文化中去。殊不知我们对自己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就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背叛。回首历史,恰恰是我们所放弃的传统文化,顺应了今天生态安全的需要。在新的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古典园林对当代和未来的意义,最主要的是应吸取其有益于生态安全的“绿色启示”――“天人合一”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的、美学的思想渊源,否则,研究就必然会脱离优秀文化传统,不能深层地发掘中国古典园林美真正的生态学价值乃至未来学价值。孔子有云:“欲去明日,问道昨天。”中国古典园林正是最具典范性,最能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艺术。因此,对景观、园林的研究,我们必须根据新的时代需求,更新理念,力求面向生态危机的世界,面向生态觉醒的现实,面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6

[2]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0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5]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6]任晓红,喻天舒.禅与园林艺术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2

第4篇: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民族性  理解  设计责任

    目前的社会开始意识到民族性的重要,并且开始呼吁找到属于自己的民族的东西,提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但是这些做的远远不够,因为在从学校中就缺乏这样的教育,使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价值系统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新意义思想获得较为全面的理解。我们应该呼吁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有它的价值,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恰恰反映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精神。不光学生的教育是要从小教育,还应该在对社会民众有所指引。套用王受之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在中国找不到中国的感觉、中国的气氛,这对一个把中国放在骨子里的人来说,可能是最悲哀的事了,但是要改变这一切真的很难。”①

    另外一点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失落文明精神气质的把握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反映民族的风格特征。就拿楚文化的设计而言,目前虽然有很多对其进行的研究和概括,也分析出楚文化的精神所在,但就设计这一方面来说还未抓住精髓。目前的很多设计方案都只限于表面的设计,大多是在出土的文物、葬器中寻找其中的符号元素进行融合设计。还有些设计甚至用错元素符号,张冠李戴,并且还理直气壮的告诉广大市民这是楚文化的设计,这些设计都是在误导群众,其实这并不是民族风格的本质。寻找楚文化的精神特点就应该从认真阅读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例如屈原)及所能找到的文献资料(各类考古发现等)寻找出楚地域所特有的宗教、文化品质、地域气候特征及独有的精神气质,从而为设计风格的拟定奠定基础。就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或是美国的西部牛仔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具有明显的本土文化的特点,这就为他们的设计风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景观设计的设计风格也是存在地域差别,就拿最早的古典园林来比较,东西方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总结一下可以看成西方古典园林和建筑是在情趣和构图上表现一致,东方古典园林和起建筑就是在情趣和构图上存在强烈的对比关系,通过对比的关系求得整体的统一。再来看中国内部也有南北的区别,虽然在主体设计上有共同点就是都有追求“意境”。这是中国园林的最大特点,讲究写意。写意和写实的区别在于:写实是对自然景色的一个真实写照,而写意就加入了一种主观的情感。两者对比起来后者就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再回到国内的南北的区别是因为地域不同,生活习性不同,传统文化也有不同,这样就造成可南北园林的不同。总的来讲,北方园林是以皇家园林作为代表,在整体的布局中就比较严谨。南方园林则以私家园林为主体,对于整体布局就比较自由活泼,更为注重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由此做的对比就可以知道一个民族有自己的特点,一个地域也有当地的风俗习惯。只有认真仔细的对其地域的了解分析,才能做好具有地域特点的设计来,而且是从骨子里就透露出来的地域情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师们大量的吸收着外来生活文化,不管能否吸收,先吞下去再说。但就是这样的“不消化”导致了设计和文化的脱节,导致很多设计师的观念开始歪曲。特别是计算机对设计大力辅助,使得人们都过分的在钻研电脑技术而忽视设计本身。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就在书中写到“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②大师对目前的这种倾向提出自己的忧虑,是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不断学习先进东西的同时不能忘记设计的本质。此外对设计师而言他的生活的外部世界对他所产生的影响并经过大脑加以总结形成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是一点对设计的参考。参考点会经过提炼吸取成为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因此社会越是发展的快,我们就更应该脚踏实地的学习自己的文化,这样才不会导致这个参考点过于的表面。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符合自己的国情,同时才有自己的特色。在《贝隶铭谈贝隶铭》一书中,他就说到:“我热爱学习新事物,古人说‘学不可以已。’”③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采访意大利知名设计事务所Studio63(63号工作室)亚洲区项目经理萨姆的新闻。采访的内容主要介绍意大利的设计团队和国内设计团队的主要差别,值得我们借鉴。

    采访内容主要是说萨姆领导的设计团队是与国内的设计团队有所不同。他的设计团队有两组,一组是非设计专业人士,由摄影师、画家、雕塑师、记者组成的主创设计人员,而另一组则是专业设计师,他们相当于主创设计师的助手,负责把创意艺术落实到具体的方案中。而国内的设计团队则全是专业设计师全权。

    在作好设计的本身的同时时应该尽好自己的责任,设计师的责任是保护自然景观的多样化特征,自觉抵制各种利益驱动下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性行为,并且为了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应该是有必要树立景观多样性的观点来达到平衡和丰富物种。要做到这种多样性,设计师就必须要培养和训练自己对景观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和相关形式美知识。

    注释:

    ①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