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战略 社会责任营销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起,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关系,开始了以捐赠的方式回馈社会,并逐步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交流加深,文化融合,使得企业传统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劳动者权益和商业伦理,更多地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也广泛展开,突破了企业各自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形成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契约,第一个用于第三方认证的全球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也于2001年正式在全球范围实施,虽然这只是一个自愿选择而非强制执行的社会责任标准,它已经对全球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随着国际社会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不断深化,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简称CSR)的概念也在逐步完善,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即指企业除了要为股东(stockholder)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
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企业的营销观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由市场营销观念发展到社会市场营销观念。1971年,杰拉尔德・蔡尔曼和菲利普・科特勒最早提出了“社会市场营销”概念,促使人们将市场营销原理运用于环境保护、计划生育、改善营养、使用安全带等具有重大推广意义的社会目标方面。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修改和补充,鉴于市场营销观念回避了消费者需要、消费者利益和长期社会福利之间隐含着冲突的现实,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提出,企业的任务是确定各个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欲望和利益的物品或服务。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是在市场营销观念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营销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及履行社会责任,从而也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及活动指出了新的方向――社会责任营销。如今从全球企业界的趋势来看,社会责任不仅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而且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正在趋向成熟和深化。一个日渐清晰的共识是,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作为是一个长远的战略层面的解决方案。
二、社会责任营销及其作用
1.社会责任营销
对于社会责任营销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理解。广义的社会责任营销应是企业在产品生产及流通的各环节,以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己任,以关注及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从而追求企业和社会共同的长远和谐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狭义的社会责任营销是指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借助新闻舆论影响和广告宣传,来改善企业的名声、美化企业形象,提升其品牌知名度、增加客户忠诚度,最终增加销售额的营销形式。广义的社会责任营销概念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立足于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共赢,是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的选择,它把社会责任内化于企业使命和宗旨,能够保证社会责任履行贯穿企业生命始终;狭义的社会责任营销概念考虑的是增加销售额的短期利益,把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作为一种市场营销的策略,这就难免会出现企业一方面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希望工程、扶贫、爱心捐赠等),而另一方面又在践踏社会责任(如环境污染、商业欺诈、假冒伪劣产品等)的情形,使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博取社会声誉的幌子和商业作秀,这当然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
2.社会责任营销的作用
(1)利于制定正确的企业使命
无论对于一个刚刚创立的企业,还是对一个已经确立起来的历史久远的、有多种经营业务的联合公司来说,在制定企业战略之前应弄清楚企业应负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企业,它应从事什么事业,总之要弄清楚企业的使命。所谓企业使命,就是企业在社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企业在制定战略之前,必须先确定企业的使命,是因为企业使命的确定过程,常常会从总体上引起企业方向、发展道路的改变,使企业发生战略性的变化;此外,确定企业使命也是制定企业战略目标的前提,是战略方案制定和选择的依据,是企业分配企业资源的基础。在确定企业使命时,必须充分、全面地考虑到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面的要求和期望。这些利害关系者包括企业内部的要求者,即股东和雇员,还包括企业的外部要求者,如顾客、供应商、政府、竞争者、当地社区和普通公众等。
(2)利于提升企业软竞争力
进行社会责任营销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来说,传统的成本、质量、服务是衡量竞争力的最基本标准,而道德标准、社会责任标准正在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只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塑造和展现有益于公众、有益于环境、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象,取得社会公信,企业才能更被市场青睐,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研究成果证明,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之间并非对立关系。相反,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度。优秀的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3)利于企业获得差异化优势
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企业拥有良好的“ 信号标准”。信号标准反映的是影响买方对企业满足其使用标准看法的价值信号。在“信号标准”的内容中“ 信誉或形象”是最典型、重要的因素。企业良好的“信号标准”,有助于考虑选择一位特别的供应商;或者买方采购决策中起重要作用; 当买方在衡量一个企业的绩效存在困难时,信号标准是最重要的标准;买方描述企业对其贡献、满意度、保证等方面的交流经常对经营差异化产生重要影响,而信号标准是这些描述的核心内容。信誉、形象等“信号标准”引起的壁垒具有持久性,企业承担适当社会责任所获得的信誉和形象可以转化为差异化优势。
(4)利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必要环节,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企业在积极参与全球生产体系的同时,也必须遵守国际准则和全球协定,这是我们在进入国际市场中无法回避的。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已经同国际贸易问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必要环节。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事实上是无法回避的生存环境,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诉求越高,就越有认同并遵循这套游戏规则的必要。
(5)利于企业从社会问题中发现商机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主要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社会问题本身对于企业来说蕴含了巨大的商机,因而与其说社会责任是企业需要付出的成本,不如说是潜在的发展机遇。丰田是在汽车公司中率先认识到节能环保的趋势所带来的商机,它及时开发了Prius混合燃料汽车,这款环保型汽车抢先于所有竞争对手获得了盈利,同时又因积极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三、社会责任营销思路
1.锁定特定的社会问题 并成为其倡导者和推动者
企业可以差异化的方式锁定一些特定的社会问题,成为这些社会问题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企业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思考:哪些社会问题是有社会意义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且同自身行业密切相关,并可以使自身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以从中发现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完美结合的切入点。
GE的名为“绿色创想”(Ecomagination)的大型环保计划向社会做出五大承诺:确保到2010年在更具节能性和环保性的产品方面的技术投入翻倍;使这些产品和技术的价值通过明确的经济指标得以展现;确保提升GE自身的环保业绩;确保在这个大型计划的支持下提升GE的销售和利润;确保时刻向公众汇报进展。
这项大型环保计划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不是完全的利他行为,而是带有强烈的股东价值最优化色彩。GE相信,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商机,意味着领导性企业必须积极提供解决方案,GE确信在更环保更清洁技术上的投入,可以极大提高公司销售收入、公司价值以及利润。也就是说GE的做法兼顾了创造公司价值以及利润和环保责任的履行。
2.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制度
凡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走在前面的国内外企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建设比较完备,有专设的负责社会责任事务的部门机构,有专门负责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与策略制定与实施的首席责任官。在首席责任官领导下的负责社会责任事务的专门机构,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及国际普遍作法,制定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并协调其他部门的活动,使在企业决策和执行的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体现出对股东、顾客、员工、供应商、商业伙伴、当地社区等相关利益者的关切。从对股东负责的角度,准确、及时地提供和经营信息;从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不断开拓创新,向社会提供更加环保、资源利用更节约、更加安全便利的商品和服务;从对员工负责的角度,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并使员工有不断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对社区负责的角度,加强环保,避免各种污染。同时能够做到定期向社会披露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相关信息。
2010年召开的达沃斯年会,标志着世界经济“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后危机时代国际环境更加复杂,经济全球化日趋加速,企业应当吸取之前在金融危机中失败企业的教训,积极有效地建设和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现如今,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人们的责任意识和依赖意识逐渐增强。随着世界各地灾难频繁发生,人们的危机意识也在不断升华,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尤其在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三鹿毒奶粉”、“双汇瘦肉精”、“毒胶囊”、“N连跳”等一系列事件,无不体现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对人类权益的漠视。一个企业的行为使人们对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都失去了信任,使人们对企业的美好形象一下子大打折扣。再加上国家高度重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提出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要求。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和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所出现的断层,是目前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就需要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完善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2010年4月由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以下简称“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把社会责任单独最为一部分提出来,也显示出了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这个复杂的环境中,显得更加重要。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研究概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经过各国学者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发展,国内外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由于不同的国家发展水平不一致,导致这些概念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不一样,再加上各个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因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国外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谢尔顿。他在1924年的《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管理的哲学)》一书中提出:“企业在生产商品获取利润的同时也应关注产业内外各种群体的需要,企业的经营应该有利于增强社区服务水平,为社区利益作出贡献,社区利益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衡量尺度,应远高于企业盈利。”谢尔顿第一次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满足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联系起来,并把道德因素加入了企业的责任中。Howard Bowen1953年在其著作中指出:“经营者的社会责任即经营者根据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制定政策、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的义务”。Carroll(1979)则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的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遵守法律、重视伦理、支持公益。”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起步较晚,而且一直也未得到企业的足够重视,袁家方(1990)最早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高尚全(2004)认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有两类:第一类是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基础责任;第二类责任是企业在承担基础责任的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应通过制度来实现责任的最优分担。”周祖成、陈炳富(2005)认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
本文所使用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等。
(二)我国内部控制制度 从2001年安然公司的轰然倒塌,到“巴林银行”的倒闭,再到“雷曼兄弟”破产所引起的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使得各国尤其是超级大国美国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出现前所未有的关注,2002年美国颁布的萨班斯法案,对内部控制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近十年来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
内部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术语,是防范各类风险,促进企业目标实现的必要因素。2008年5月,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被称为是中国的萨班斯法案。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随后财政部对配套指引逐一作了深入而权威地解读。至此,中国新版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以下称“新框架”)基本形成。新框架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境内上市公司,择机扩大到中小板和创业板。我国新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目标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 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研究都比较多,近年来由于社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人们探究出了内部控制失败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即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国内也有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研究,如刘芳芳等(2012),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关系提出一些见解。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建设从不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如王加灿等(201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包括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融合。也有学者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的角度对内部控制的建设提出建议,如田超等(2010)。目前在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的研究还比较少,可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是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运用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面,使企业在自己现有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基础上,在企业现有的经营环境下,根据企业经营特点,识别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社会责任存在的风险,制定企业的应对计划和处理流程,建立相应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并定期对其实施结果做出评价,以此识别企业在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降低或规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消极影响,并利用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实现完善化和规范化。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时间不长,但在逐渐与国际趋同,在借鉴的基础上吸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中国这片“社会主义土壤”上,企业的观念一时难以转变,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和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更不用说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了,虽然近几年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带来的好处以及不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但是企业中还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建设不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意识比较薄弱的现象。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实施流于形式 2006年以来,深交所、国资委和上交所先后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建立社会责任制度,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正确履行社会责任。五部委2008年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都对企业规范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随着这些政策的颁布,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地提高,但是大多数企业的报告都是报喜不报忧,真正能把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落到实处的并不多。例如,就在双汇“瘦肉精”事件曝光44 天后,双汇发展在2011年4月29日公布了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在2010的社会责任中双汇只字未提“瘦肉精”事件,在查阅双汇2009 年和2010年的两份社会责任报告后也发现,除了数字和某些事件有细小的区别外,连报告的格式也未作任何调整。
(三)政府机构与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不够 政府机构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监督者,虽然可以对企业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往往力度不够。当企业因违责任的执行而被政府机构处罚时,当处罚所付出的成本小于因违责任所带来的收益时,企业就会选择不履行社会责任,此时政府的监督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效。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损害员工和消费者利益的事件,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维权意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靠企业自觉去履行社会责任还存在一些困难,社会公众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不断促使企业完善自己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
四、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构建
(一)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识别 具体如下:
(1)安全生产。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于煤矿业、化学品、建筑行业以及爆炸性物质等行业,这些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应识别的风险有:企业的生产设施尤其是长时间未更新是否已经过度陈旧,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在每个岗位是否配备了合格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是否具备了执行相关工作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是否遵守了国家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企业是否有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度是否完善;企业是否存在有关应对安全生产的一般处理方案以及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
(2)产品质量。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企业要在产品质量方面加强对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建设。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识别企业所存在的社会责任风险:企业的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过程再到产品出入库是否严格遵守质量控制标准;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是否存在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企业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产品售后服务系统及相关的售后反馈机制;企业是否定期对产品质量实施有效监控。
(3)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但是,一些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现象发生,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识别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风险:企业的生产对环境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影响;企业在环境保护等方面是否有相关的预算以及潜在的财务风险;企业对坏境污染是否存在相应的处理机制;企业是否存在浪费资源和能源的现象以及是否存在资源使用危机。
(4)员工权益保护。员工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后危机时代,企业应该更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利益,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员工对组织的认同程度越高。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审视自己在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方面是否存在风险:企业是否存在完善的员工福利系统及正规的员工保险机制;企业是否存在员工超负荷工作的情形;企业能否及时地、动态地、持续地了解员工的要求和愿望;企业生产过程及流通过程是否存在损害员工健康的情形。
(二)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应对策略 针对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评估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风险,企业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应对措施,及时地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企业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建设。要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贯彻到整个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权责制度,明确各个责任方的的责任,由企业的治理层制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企业的管理层负责具体化社会责任战略并分配到企业的业务层,企业的业务层负责实施。不管是一般的还是定期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都要定期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报告并逐层自下向上反馈,以便能及时地发现企业存在的社会责任隐患并修正企业的相关策略。良好顺畅的沟通机制是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实施的保障。
其次,企业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要以国家有关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法律法规作为自己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的方向,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在安全生产方面,企业要定期检测和维护企业的各项设施;定期培训员工;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如果一般的控制未能有效地预防风险的发生,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事故处理方案,使企业临危不乱。在产品质量方面,企业要严把产品质量关,不要因为检测成本或监督成本太高而放宽对产品的检测标准,产品质量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方面,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清洁生产;要认识到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和企业发展的长远性,创建研发部门为企业节约资源、开发可利用的可替代资源努力。在员工权益保护方面,应该积极开展员工职业教育培训,创造平等发展机会;应当尊重员工人格,维护员工尊严,保障并维护员工身心健康;同时,企业应当为员工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合理的薪酬机制等。企业把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落到实处,是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
最后,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政府部门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情况的监督,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实施进行监督,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给予奖励和表彰,对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社会公众也要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促使企业积极构建完善可行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监督机制,可以在董事会下设与内部审计委员会同级的社会责任内控监督委员会,或者在内部审计委员会下设立社会责任内控监督部门,还可以聘请外部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进行监督。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实施的评价与反馈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评价反馈环节,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价,从而使管理者再次识别企业存在的社会责任风险,使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第一,企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是否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愿望和要求。企业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评价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对利益相关者期望指标的改变。第二,企业是否在自身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使企业的社会价值实现最大化。第三,企业目前所实施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流程对企业战略的贡献和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第四,企业目前实施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成本和预期得到的收益,并做出对目前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流程应该改进或继续保持的判断。
总之,后危机时代社会环境复杂,企业面临的挑战也日益激烈,有远见的企业知道,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履行的竞争,正所谓小胜靠“谋”,大胜靠“德”,常胜靠“责”。企业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在获得经济利润的同时,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出企业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我国电力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在履行社会职能和责任时,一直充当先行者的角色。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自2006年开始,国家实行企业社会责任贯彻条例,各行各业开始纷纷担负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促进自然与社会和谐。部分企业更是打出了“责任创造价值”的口号,可见社会责任意识正在逐渐深入企业的文化与价值核心中,同时奠定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基石。调查显示,从2006年到2014年,电力企业一直持续不断地向国家递交社会责任的“答卷”,勇于争做行业先锋,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国家贯彻企业社会责任做出楷模和榜样。这也充分说明电力企业将发展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整体核心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从2006年开始,每年均向社会公开社会责任报告书,至今共计已有九份报告,这九份报告先后显示了国家电网公司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阶段性成果,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社会责任发展内容和要务的理性分析与系统研究,向社会展现和描述了企业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发展进步历程。
二、我国电力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现状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科学研究部门的有关报告显示,作为国家社会责任发展先行者的电力企业,在近年来始终履行发展义务,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尤其从2010年之后,国家在评比年度社会责任发展优秀企业时,国家电网公司每次都能榜上有名,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成绩名列前茅,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的要求标准。而实际上国家电网公司能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也经历了很长一段自主摸索探究的过程,针对不同时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总结出该企业在发展社会责任过程中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建立了科学企业社会责任观
以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向国家公布的社会责任发展报告为例,该报告表明国家电网公司在经历了多年的社会责任摸索探究,总结出企业必须首先建立科学、良好的社会责任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国家电网公司在报告中详细阐明了科学企业责任观的判别标准与层次划分,表明企业已经在研究社会责任发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随着被带动起来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企业具备了科学的社会责任观,这对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以及奠定企业未来发展良好基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形成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推进路线
社会责任管理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供电企业在社会责任发展方面取得了又一个重大突破,同时企业在推行该理念时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进而形成了全面参与、全方位融合以及全过程覆盖模式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推进路线,对改进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确定、现状的评估以及方案的指定等各方面起到了推进作用。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在推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路线中采取了三级试点的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以及相应的方针政策,进而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促进了国家电网公司科学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形成。
(三)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公司的发展战略
从国家电网公司在2010年的绿色发展企划书中关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的确立可以看出,该企业一直将社会责任发展视作公司战略目标的一部分,在实践中,始终奉行“公司的核心社会功能与最根本的社会责任是保障更清洁、更经济、更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以及创造出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价值”这一理念,时刻提醒企业对社会责任发展的关注和重视。
三、我国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展望
如今,国家电网公司经过长达八年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探索发展,逐渐完善和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理念、健全和改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体系、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目标与宏图,成为电力行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先锋,为其他供电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并领军供电企业成为我国实行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典型模范代表。在我国今后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供电企业将会以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发展的模式作为借鉴典范,坚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使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更加切实、系统地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提高关注度,并继续创新与拓展,为真正实现企业“价值”与“责任”的紧密融合,开拓出对我国各大供电企业均适合的社会责任发展模式,从而促进电力行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结论
关键词:低碳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内部管理模式;外部环境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8- DOI:10.13535/ki.11-4406/n.2015.
当前我国迈入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必须突出低碳理念,弘扬低碳行为,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有效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实际上,为推动环境治理与保护,国家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履行低碳责任,则不仅可以为政府分担环保成本,而且可以由于降低了环境污染而节约了未来支出。因此,探讨如何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借助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低碳的践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低碳创新模式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低碳创新理念下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要求企业履行一般性的社会责任,更要突出低碳环保方面的职责。
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的目标追求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追求,但随着社会对企业的要求、期望的不断改变,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不断拓展。首先,企业需要履行法定责任,主要体现在完成股东追求利润等目标追求。其次,企业需要履行对员工、消费者、社区等利益相关主体的责任。最后,企业需要履行环境保护、社会主体等责任,这种社会责任的拓展使得企业责任范围不断扩大,反映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趋势。
1.2 低碳理念下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拓展
从低碳的视角出发,企业除履行一般性的社会责任外,更需要履行低碳责任,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生产上要履行低碳责任。企业要确保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材料、生产的产品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不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其次,管理上要履行低碳责任,积极制定企业低碳化目标。最后,其他领域的低碳化,包括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的处理,能源消耗的管理等。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不断加大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保障社会责任的履行。
1.3 低碳创新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企业若能履行低碳责任,按照低碳环保的要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则必然能赢得社会的赞赏和认可,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其次,可以为企业直接创造利润。在碳交易越来越盛行的当下,企业若能够节约碳排放,则可将多余的排放量用于交易,给企业带来利润。最后,有利于进一步打开市场,当前,许多国家都通过低碳环保标准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品,企业若不能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则难以打入国际市场,即使进入国际市场,也会由于环保标准超标而遭受较大的损失。
2 低碳创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途径
低碳创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碳理念、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示范带动等方面。
2.1 低碳理念创新的影响
低碳倡导的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创新会从三个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产生影响:首先,会对高层领导者产生影响。低碳创新首先会改变企业的经营战略,这要求领导者从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转变到精细化管理模式,推动低碳节约理念的执行。其次,会对中层干部、管理人员产生影响。他们需要将低碳创新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细节中去,需要通过细化的方案保障低碳的执行。最后,会对企业基层职工产生影响。基层职工是低碳创新的具体操作者,低碳创新活动的推广和应用必然会对职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推动职工理念的转变。
2.2 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
低碳技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低碳技术应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这会导致企业碳排放水平的降低,会使得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大幅度下降,从而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低碳技术创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这会在较大程度上提升现有的技术水平,这对于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最后,低碳技术创新还会大幅度地提升政府的监督能力,对于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义重大。
2.3 低碳创新效应的影响
低碳创新会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低碳创新产生的经济效应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应用低碳技术会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这就会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这就会激励同行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其次,低碳创新产生的声誉效应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低碳创新会提高企业的声望,这会激励相关企业学习这种行为,推动社会责任的履行。最后,低碳创新的倒逼效应会推动社会责任的履行。一个企业在采用低碳标准后,其原材料供应商等关联企业会被迫采用低碳标准,而其下游企业也会由于低碳创新而更新原材料,从而产生了上、下游的倒逼效应,促进社会责任的履行。
3 低碳创新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因素
总体来看,低碳创新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主要受企业家素质、企业内部治理模式、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
3.1 企业家的素质
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导者,也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因此,企业家的素质会对低碳创新下社会责任的履行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企业家的职业素质会影响低碳创新背景下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企业家,会对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低碳行为中来。其次,企业家的专业素质影响低碳创新背景下社会责任的履行。低碳创新下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较强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模式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企业要进一步推动低碳节约,践行低碳行为,必须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有着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低碳理念得到践行。
3.2 企业内部治理模式
企业治理模式完善程度是影响低碳创新下社会责任履行程度的重要因素。首先,组织机构的完善性带来的影响。如果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完善,设立了制定、执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机构,并从人员、经费上给予保障,对其职权进行了明确,则无疑对于低碳责任的履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内部执行力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如果企业内部有完善的管理程序,执行力强,则一旦制定基于低碳创新的社会责任履职体系,必然能够得到职工的用户并予以践行。最后,企业内部管理文化影响社会责任的履行,如果企业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与低碳相契合,并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可,则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责任的履行。
3.3 外部环境影响
外部环境会对企业低碳责任的履行带来深远的影响。首先,政府行为的影响,政府是企业的监管者,政府如何定义企业的社会责任并确定奖励和处罚的程度必然会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导向性的作用,并进而对低碳责任履行情况产生影响。此外,政府还会为低碳责任履行提供基础性的平台,如碳交易平台等,这些平台建设情况必然也会对低碳责任的履行产生影响。其次,社会公众行为的影响,当前,国家积极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而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不断觉醒,这就必然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一种监督。最后,舆论媒体等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企业形成了立体化的监督网络,如果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或者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中存在执行不力等问题,则会遭受到舆论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马德芳,叶陈刚,王孜.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协同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创新;管理;正能量
一、 企业社会责任:从“赚钱行善”到“行善赚钱”
企业社会责任是以企业为主体自愿或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它既不同于企业家个人的慈善行为(如20世纪初期美国企业家卡内基、洛克菲勒等人的的巨额捐款),也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的经济责任(为股东谋取利润最大化),甚至是法律责任(守法经营),更主要是指企业的道德责任和自愿担负或自主选择的其它责任,如慈善捐款。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或自主)责任构成的、有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体系。换句话说,企业全面践行社会责任,应该坚持以经济责任为基础(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法律责任为前提(遵守法律),以道德责任、慈善责任为灵魂,努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Carroll,1991)。
197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范围内环保、人权、社会运动的蓬勃发展,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不断变革,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与实践不断拓展与深化。如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进行慈善捐助,自觉社区事务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和实际行动。问题的关键是,企业是一个在竞争环境下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没有利润、不能赢利,企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连基本的经济责任都难以实现,其它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自然更谈不上了。因此,在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期望不断提高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社会责任与永续经营的共赢,如何让企业成为一个“致力于赚钱并能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菲利普,2011),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单纯“为了脸面好看而做好事”或“赚钱行善”的慈善捐助,就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式应运而生了。
先来看看几个实例:
案例1:19世纪末亨利·福特创建的福特汽车公司是现代汽车工业的摇篮,它所创造的标准化、流水线生产方式已现代工业生产的的典范。福特公司的创建和发展正处在美国工业化加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当时社会日益加剧的劳资矛盾和工人的高流失率给自己工厂生产带来的损害,亨利·福特于1914年率先在自己的汽车公司里将每天9小时工作时间缩减为8小时(1926年起,再次率先实行每周5天的工作制度),实行每天三班的轮流工作制,同时将工人的日工资从2.5美元大幅提高到5美元(这一标准是当时一般企业的2倍~3倍),还设立了比较完善的拥有专职人员的医疗部门和福利部门,为工人们开办职业学校,在工人中实行利润分享的计划。福特的这些创新举动,不仅为缓解当时美国社会的劳资矛盾做出了贡献,引领当时的许多企业自觉地履行改善劳工福利待遇的社会责任,“改造了美国社会,使得美国工人基本上成为中产阶级”(德鲁克,2009),而且也为企业留住、引进大量优秀人才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随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福特汽车的“黄金时代”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支撑和社会氛围。
案例2:环境污染、资源紧张是当今全球各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正是基于对空气洁净、节能降耗的社会需求,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一直致力于研发和生产油电混合动力汽车(通常,该类型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仅为常规车的10%,而油耗仅为常规车的一半),并计划到2015年推出至少21款油电混合动力车型,并不断改进技术性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可靠的选择。丰田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不仅为节能降耗、缓解环境污染做出了贡献,而且由此也确立了丰田公司在油电混合动力车领域的技术优势和领导地位,提高了丰田的市场竞争能力。
案例3:同样面对当今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和不断增加的社会环保需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绿色机会”——“Green is green”(绿色即盈利)。2005年5月,GE推出了一个“绿色创想”(Ecomagination)战略,将企业盈利与节能减排相融合,通过增加对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投入,通过转变自身的运营模式,不仅降低GE的能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更为全球众多企业提供新的节能环保产品及技术服务。全球“绿色创想”战略的执行,取得了经济与社会意义上的双重成功,既为全球范围内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贡献了力量,又提升了GE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声誉,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回报。以2009年为例,具有环保优势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收入占GE当年销售额(1 570亿美元)的11%,达180亿美元。显然,“绿色创想”战略的实施为GE找到了一个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之间的结合点。
上述几个案例的共同点,就是把“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途径,看作是企业创造利润的的机遇”(德鲁克,2006)。一方面,企业通过自己核心业务领域或管理的创新,来推动解决或缓解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达到了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这种由社会问题引领的企业创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企业的收入。这就是企业的社会创新,它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模式从“赚钱行善”向“行善赚钱”的重要转变(from doing well to do good to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也就是从“义务”向“战略”的转变,开拓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思路、新境界。
二、 德鲁克:企业社会创新思想第一人
当代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2005)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理所当然的,关键是企业如何承担这种社会责任,才能有助于企业经营及其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化。这里,德鲁克通过总结以往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分析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创造性地提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想方法”是设法将消除不良影响、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转化为一种“商业机会”。这种方式就是由德鲁克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企业“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
1973年,德鲁克在其名著《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中阐述企业创新、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时候,率先提出“社会创新”这一新理念,指出“与技术创新比较而言,对社会创新的需要甚至可能会更大”(德鲁克,2009);“从工商企业的发展历史看,社会变革和社会创新至少与技术创新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德鲁克,2009)。1984年,德鲁克发表“把社会问题转化为商业机会: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意义”一文,更明确提出“行善赚钱”即“把社会需要和社会问题转化为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的企业社会创新观。1985年,德鲁克在《创新与创业精神》中最集中、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创新问题。1986年,德鲁克再以“社会创新——管理的新领域”一文,以生动的实例阐述社会创新相对于科学和技术的重要作用,提出社会创新已经成为管理的全新领域(德鲁克,2006),实际上把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变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可见,社会创新是德鲁克整个管理理论中一个重要思想,是他的创新创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的新探索。
德鲁克以20世纪初美国两位企业家安德鲁·卡内基(Anderew Carnegie)和朱利叶斯·罗森沃尔德(Julius Ro-senwald)为例,说明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实践方式及其意义。20世纪初,钢铁大王卡内基将出售自己公司所得巨额资金(5亿美元)用于建立免费的公共图书馆等(在其有生之年共捐出3.5亿美元),后来设立慈善基金会,成为企业家慈善捐助、促进社会变革的先导者之一。这是一种典型的企业家个人“赚钱行善”方式。同一时期的另一位企业家罗森沃尔德则敏锐地发现,他收购的西尔斯·洛巴克邮购公司的发展依赖于其顾客即富裕的农民,而农民的富裕又是依赖于自身的技能、生产率和能力。于是,他创立县区农场制度,设立有效的大规模基金,为那些处于极度贫困和落后状态的美国农民免费提供科学耕种知识和技能,以提高他们的生产率和收入。而这些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又成为西尔斯·洛巴克邮购公司的主要顾客,最终使收购时频临破产的公司十年内变成当时全美国的第一大零售商和最具营利性的企业之一。这是一种企业“行善赚钱”的方式。长期以来,卡内基的慈善行为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和社会声望,“但在将来,最需要的和最有效的(实际上可能是真正唯一有效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将越来越倾向于罗森沃尔德所阐明的模式”。因为“只有企业,特别是美国企业能认识到要赚钱就必须行善,那么我们才有望应对当今发达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社会挑战”。同时,“只有当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能够产生资本(如产生利润)时,这些‘社会需要’才能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Drucker,1984)。显然,德鲁克首倡的以社会创新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理念,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一个创新,也为企业可持续地履行社会责任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1990年代以来,社会创新这种新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式在世界遍地开花,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自觉选择。今天,像GE、惠普、微软、英特尔、联合利华、壳牌等世界知名公司已将原来的社会责任部门转变为社会创新部门,致力于在教育、环保、社区等领域的社会创新实践,从而引发企业创新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模式的双重转变。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新趋向正在印证着德鲁克的卓见:“社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管理者的任务”,已经成了管理的全新领域(德鲁克,2006)。
三、 企业社会创新:创造企业与社会的价值共享之梦
社会创新是政府、企业或第三部门单独或合作创造性地整合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新的途径或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或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如2006年,“小额贷款”模式的创始人·尤努斯因以商业运作模式成功帮助众多孟加拉国农村妇女脱贫致富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并以促成贫困地区社会问题的解决,成为社会创新领域最知名的英雄,也使社会创新这一理念广为传播(尤努斯,2011)。伴随现代性扩张所引发的社会性问题日益凸显和公民社会需求的内涵、层次和质量的不断提高,1990年代以来,社会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多元主体合作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新机制迅速在全球各地兴起,推动着创新从技术领域、企业领域向社会领域、政府管理以及非营利组织的扩展,使得创新真正全方位地成长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进入一个德鲁克所说的创新创业型社会。
企业社会创新强调把社会问题、社会需求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框架,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与创造社会需求来引领企业创新方向、扩展企业创新领域、提升企业社会声誉。如前述案例中,福特通过改善员工收入、福利状况而履行了社会责任,丰田、GE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而承担了社会责任,这些举措同时也从不同方面促进了各自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这些都属于典型的企业社会创新行动。同理,近年来,英特尔公司发展战略三因素的顺序由原来的“技术创新——产品+市场——社会、环境问题”调整为“社会、环境问题——产品+市场——技术创新”,这实质上是以社会问题、社会需求来寻找市场需要,进而引导产品和技术创新,开辟出企业创新的新领域和持续发展的新空间,英特尔称之为“责任引领创新”。这样,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创造与社会共享的价值、获取良好企业绩效与积极社会效果的共赢机会。这就意味着,通过社会创新,可以把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企业创新融合起来,标志着一个企业能够从社会责任中获取利润——“行善赚钱”时代的来临。
企业社会创新是以社会目标为导向的企业创新活动,这里的“社会”主要指向关涉人们日常生活的狭义的“社会”领域,如社区健康(疾病预防、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安全(交通安全、中小学生安全、老人安全等)、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教育公平性等)、生态环境(再生资源利用、有害化学品处理、节能减排等)、弱势群体救助(贫困、残疾、无家可归者等)等。现代社会基本生存问题的解决在不断提升人们的社会需求结构和层次的同时,使得这些关系人们生活生命质量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企业自觉从这些“社会需求”、“社会问题”中选择那些适合自身价值观并能支持企业经营目标或与企业自身性质和能力相匹配的重点领域(通常是汽车行业关注安全节能、化工行业关注环保健康、高科技行业关注教育人才,等等),或着眼于消费者对企业解决社会问题的“公民期望”及其所注重的文化、教育、环保等方面的社会价值,通过发挥企业自身的技术、服务、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扩展企业创新的方式或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合作,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或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新的技术、产品、渠道或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企业与社会共享价值的创造。如微软公司与美国社区学院协会之间合作培养软件方面的人才,既解决了社区学院IT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又满足了微软对IT技术人员的需求。社会创新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要“做好事”,而且也要努力“做得好”、“做得久”。
企业社会创新要求企业转变社会责任只是慈善捐款或单纯“公益付出”的传统观念,走出社会责任只是为了赢得一个“好名声”的窠臼,确立企业与社会价值共创共享的新思维,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全方位“规划”和“管理”,不断拓展社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实现机制,从社会创新中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社会创新也呼唤企业特别是企业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创新意识,以明确的社会目标引领企业的管理和创新,积极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进步。即便是广告与营销,也应该传播那些消费者关注的社会性价值(如诚信、公正、和谐、环保、健康等),引领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毕竟,企业社会责任的灵魂是企业“自觉”或“自愿”地履行对“社会之善”(Social Good)的责任。
总之,面对当今市场竞争日愈激烈和社会对企业不断提高的期望,企业不仅要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流程创新,也要积极进行“社会创新”。正如德鲁克所说的“企业只有把社会责任转化成自我利益即商业机会,它才可能真正履行‘社会责任’”(Drucker,1984)。
参考文献:
1. ·尤努斯,卡尔·韦伯,企业的未来,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2. 菲利普·科特勒,南希·李.企业的社会责任,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 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 彼得·德鲁克.管理前沿,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代西方管理思想的演进逻辑及其范式转换研究”(项目号:13AGL001)。
企业社会责任是阐释企业国际品牌的重要元件,也是维系企业与海外所在地社区关系的重要方式,更是国际品牌传播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它不仅能够增强东道国公众对企业品牌的认知度,还能改善企业在海外媒体中的形象,提升品牌好感度、美誉度。善尽社会责任,对于企业来说在国内和海外都同样重要,持续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还可以成为经典,凝结人心,形成对企业品牌的社会认同。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介入和影响社会公共空间,集纳注意力资源,赢取信任、尊敬和赞誉,为日后的发展累积道德资粮。
走出去是一个空间概念,从心理距离角度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依次突破地理层面、社会心理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这三道空间防线,才能最终实现走进去的目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资金规模和政策扶持也许能够助力中国企业轻松地在地理层面上走出去,但在未来走进去的过程中,则需要更多地依赖企业品牌自身的价值与力量。在品牌传播内容方面,企业社会责任议题是最易跨越文化鸿沟的“硬通货”,其本身顺天应人,在价值上具有先验性和普适性,因此最易在跨文化传播时得到关注与认同,理应成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进行品牌传播管理的重中之重。
为了更好地传播社会责任议题,中国企业应该在遵循开放可参与、适度不盲目、坚持可持续这三条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激活传播节点、形塑舆论热点、挖掘品牌亮点、结合当地痛点,进行社会责任项目的筹划、实施与传播。
一是实行开放可参与原则,激活传播节点,形塑舆论热点。
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应是开放参与型的,即动员最广泛的群体参与,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变得尤为重要。互联网对于传播生态最大的改变是将传播的基本单位由“机构”转变为“个人”,互联网平台上的个体和组织都被高度节点化,节点成为信息联结的关键接触点,是互联网络中的内容主导者、分享提供者和价值创造者。互联网平台赋予所有信息节点的技术地位是平等的,因此,能否充分激活每个作为传播节点的“个人”越来越决定着一个社会责任议题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生态,企业在传播社会责任议题时需要摆脱过分依赖传统媒体的保守思维,将传播管理的重心由社会责任项目的总结、评估阶段前移至策划与实施阶段,充分激活作为传播节点的“个人”,在传播策略上实现从轰炸到吸引、从灌输到对话的根本性转变。这就意味着社区普通公众不应只是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新闻的读者,而应该成为活动真正的策划者、参与者、传播者和接力者,与企业共同在行动中形成对品牌的认同,并协助企业实现社会责任议题更加深入、广泛的社会性传播,将其形塑为舆论热点。
二是实行适度不盲目、坚持可持续原则,挖掘品牌亮点,结合当地痛点。
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应坚持适度不盲目和坚持可持续的原则。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最终需要为品牌价值的积累服务,这就要求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在主题与规模上与品牌价值一样,具有一以贯之的稳定性。坚持可持续原则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项目需要在战略层面上对社会责任主题与社会责任项目预算进行细致的规划,不能盲目与盲从,因此坚持可持续必然以适度不盲目原则为前提。
为了更好地呼应这两条原则,企业应将自身品牌特点和亮点与东道国当地实际需求的痛点紧密结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担负当地社会功能的细胞,融入社区与市民空间,赢得社会认同。以中国企业在赞比亚的举动为例,对于中国企业的惠民慈善,赞比亚教育部门的一位官员表示:“我们很感谢中国为我们建了50所小学,但我们现在不需要小学了,需要中学,但你们仍坚持建小学。”类似此种盲从和盲目的社会责任项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缺少传播价值,也由于未充分结合企业品牌的亮点,使得品牌本身在社会责任议题传播中没有记忆点,无法形成品牌的价值积累。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竞争优势关系竞争
纵观企业竞争方式演变的轨迹,不难发现,竞争的焦点正不断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移、从产品本身向产品以外延伸。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正逐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新的增长点,从而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市场竞争主导方式的演变及趋势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也在沿着“价格竞争—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关系竞争”的轨迹发生转移。
(一)价格竞争
价格竞争是依靠低廉的价格或灵活的定价与其他企业展开竞争,获取竞争优势。在早期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力水平低,产品同质性强,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关注,其个性化需求还未得到显现,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的价格上,价格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然而,这是一种易为竞争对手所仿效的竞争方式;而且,太低的价格导致质量下降、顾客流失;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其所关注的利益也不再局限于产品价格。因此,价格竞争逐渐为其他非价格竞争手段所取代。而今虽然灵活的价格策略仍然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虽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价格战还时有发生,但价格竞争已不再是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
(二)产品竞争
产品竞争是通过产品的差异化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获得竞争优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竞争方式的转变首先体现为从同质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产品差异化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产品差异化创新提供了条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从而驱使企业不断在产品差异化方面进行创新。产品的差异化导致了市场的细分化,企业通过发现并占领一些细分市场,在满足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单纯的价格竞争更大的利润空间。因而,这种以差异化为基础的产品竞争越来越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从而取代了价格竞争而一度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而且至今仍然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服务竞争
服务竞争是通过向顾客提品以外的一系列附加服务而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获取竞争优势。随着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仿效—创新”的循环周而复始,而且循环周期逐渐缩短。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差异化创新必然从产品本身向产品以外延伸,服务竞争成为继产品竞争之后企业竞争的又一重要手段。根据顾客需求差异设计、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优质服务,成为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服务竞争已取代了产品竞争而成为当前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
(四)关系竞争
关系竞争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关系,构建竞争优势。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升级,产品及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越来越小,一些企业开始从产品及服务以外寻求新的差异。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企业可以更好地获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可以增强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建立良好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可以建立有利的内外部竞争环境,而且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建立良好的关系网,使得竞争不再是在企业之间进行,而是在网络之间进行,一个建立了更好的关系网的企业将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目前这一竞争方式已初现端倪,而且可以断定,它必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新增长点
从企业竞争方式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关系竞争将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良好的关系网正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为此,企业越来越重视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OliverSheldon于1924年提出,其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争论一直不休,到20世纪90年代,众多学者和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趋于认同和支持。但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国内学者比较认可的是卢代富的观点,即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也就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些社会利益应该包括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会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利益等内容。
尽管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争论至今还未停止,但通过分析国内外众多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商业上成功的实践可以看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品牌定位得到巩固;企业形象和影响力得到提升;吸引、激励和保留员工的能力得到提高;运营成本降低;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大。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的实践证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利润的增长并不矛盾。
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其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优化生存环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使其免受政府部门、公益团体、社会公众的谴责、惩罚与限制,使决策和经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而且还可能因此受到政府的奖励享受优惠政策等。其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改善公众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度,吸引消费者,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市场。其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跨越国际壁垒。当前,在国际上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有助于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减少社会责任运动的冲击,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其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吸引人才。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更具知名度,当然也就更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人才。其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财务业绩,因为有责任感的企业永远是投资者青睐的目标。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众多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前,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企业要跟上国际社会发展的节奏,必须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及早做出应对策略。
(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必须提高对履行社会责任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认识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的义务,而且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潜在的和长期的影响,切不可把企业盈利与企业社会责任对立起来,忽视或故意逃避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认识到企业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必须与社会环境系统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社会大系统是企业利益的来源,是企业的生长环境,企业需要从社会环境中汲取营养,同时也必须反哺社会,在推动社会进步、关心环境和生态、维护市场秩序、扶助弱势群体、参与社区发展、保障员工权益、解决就业等方面承担一定的义务,企业只有与社会形成和谐互动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审视企业目标,不仅要考虑股东的利益,还必须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把社会责任主动纳入企业目标体系。要从关注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增强持续竞争优势的角度看待企业社会责任,眼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本身眼前的利益,还应该考虑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以谋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二)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企业必须在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责任战略,通过社会责任战略管理活动,将履行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并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竞争力。首先,要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定位。能力和优势源自于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源自于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内部资源及所关注的重点,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定位。其次,要制定并实施社会责任战略计划。通过调研,列出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需求,据此规划企业社会责任的远景和目标,制定短期和长期战略,根据战略制定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再次,要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实施效果的反馈和评价。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报告体系,加强战略执行过程的跟踪管理,用恰当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衡量战略实施效果,如果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通过战略控制来进行适当调整。
(三)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文化
要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必须培育优秀的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为此,企业必须从自身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考虑本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提炼出适合本企业的经营理念,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要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切入点,将承担社会责任视为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将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中,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企业的一种主导价值观。要围绕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理念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体系,指引、约束、激励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将企业社会责任付诸实践,并形成为制度守则、贯穿于行为举止、养成为习惯风气、内化为精神信念、彰显为形象特色。
(四)优化企业社会责任关系
要有效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强与各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妥善协调各方关系。要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在不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保障投资者的收益权,促进资产保值增值,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回报;要处理好与内部员工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理解、尊重员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在不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的情况下努力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要处理好与消费者的关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保护消费者权益;要处理好与供应商、经销商、竞争者的关系,合作共赢,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恪守商业道德,维护市场秩序;要处理好与社区、政府的关系,优化发展环境,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发展生产、促进就业、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与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关注慈善事业;要处理好与舆论媒体、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全力打造、宣传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文川,卢勇,张群祥.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对我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2)
环球慈善:从万科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贵企业一直从环境、经营和社会三个维度思考与实践自身的企业公民行为,是怎样具体实践的?
万科集团(以下简称万科):从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万科提出“杜绝一切不必要的浪费”作为经营过程中环保节能的主旨,以“人居环境”作为未来环境研究的主题。
从企业经营视角来看,“均好中成长”是万科对投资者的一种承诺;“关注健康与成长”则是万科对员工的一种承诺,“建设和谐社区”、“社区幸福感研究”是万科在客户关系方面的投入,更是与社会和谐这一主题的结合;“与合作伙伴共同进步”既有益于改善合作伙伴关系,又可以通过供应链放大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社会问题不可回避。万科希望通过“小户型的研究与推广”、“资助工业化住宅基础教育与本土青年建筑师竞赛”、“城市低收入人群居住模式研究”、“资助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应灾减灾办法”等方面做出响应。
环球慈善:2009年,万科关于CSR有哪些规划,对于支援灾区的项目进展如何?
万科:万科设有企业公民办公室,由总裁直接管辖,专职负责评估公司的社会责任活动,以及影响万科投资者和主要利益相关人士的公众问题,并规划执行各种具体项目。对于企业公民专项活动,万科更多是从行业企业特点出发自主选择课题,并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今年万科将继续发挥专业化方面的优势,继续推进住宅产业化、绿色办公、绿色采购、供应链用工改善等产业链上下游的项目。今年将举办第三届“海螺行动”,主题将与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相关。
继2008年完成的灾区首批永久性学校和医院的交付后,万科还将在今年完成极重灾区都江堰市向峨乡、绵竹市遵道镇、彭州市白鹿镇的四个公共建筑。万科志愿者将继续推动当地社区重建。
环球慈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万科认为社会责任投入是否应该因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万科:万科一直认为企业实践其社会责任与维护良好的经营管理并无矛盾。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本就包含了企业的自我完善――透明的治理结构、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提高产品质量、保护员工及消费者权益等等。
万科将坚持从环境、经营和社会三个维度思考与实践自身的企业公民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万科每年都制订年度企业公民行动计划。
环球慈善:一些企业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实行减薪不裁员的政策,避免员工大规模失业。这些企业认为这样的政策也是很好地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万科怎么看待?是否准备实施?
万科:每个公司的经营决策都出于自身特定的情况,因此对于其他公司的经营政策,万科难以评论。万科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二层意义就包括了保护员工及消费者权益,并且截至目前,万科并未实施任何经济性裁员举措。
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增加了房地产行业调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万科在2007年中期报告开始已经对此做出警示,在市场调整初期就采取了充分稳健的经营策略,足以应对最严峻的市场可能。
一直以来,万科将人才视为公司最宝贵的资本。调整期的到来,对公司吸纳优秀人才反而是一个机会。同时,为与股东共度时艰,万科管理层决定主动放弃2008年年终奖。
那么在和谐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辩证处理好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相融共进的和谐发展关系?怎样才能不断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身能力?通过对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调研分析,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解决方案。
确立利益相关方治理思路
通过企业愿景鲜明反映公司秉持的社会责任价值观。要借助企业文化的引导,达到员工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心理认同,将公司的社会责任理念贯穿于企业采购、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市场服务等价值链各环节,满足企业对利益相关方期望和需求的承诺,塑造具有高度亲和力和感召力的企业文化,打造企业责任竞争力。
通过战略性地承担社会责任收获最丰厚的商业利益。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为公司长期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有利于持续发展的和谐氛围,因此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未来利润。企业制定战略时,应注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基于诚信理念保证公司获取正当商业利益,为社会福利做出应有贡献。
通过对利益相关方的辨识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从利益相关方理论看,企业是一种“关系契约”的网络,契约当事人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股东、雇员、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社区居民、政府及其他企业相关的个人或集体等,对企业拥有利益要求权。企业必须通过协调促进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综合权益最大化,努力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搭建利益相关方治理框架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作为主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拥有葛洲坝电站及三峡工程已投产的全部发电机组,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
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对于满足能源需求、减排温室气体和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长江电力通过履行枢纽运行责任、优良业绩责任、合作共赢责任、低碳生态责任、和谐社会责任、员工发展责任,为社会提供防洪、抗旱、发电、航运和供水等综合效益,建立起和谐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共同推进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明确利益相关方治理措施
以系统方式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全面提升全员、全过程社会责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社会责任文化理念体系。积极培育企业公民意识,在企业的发展中努力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为企业管理行为和员工行为提供基本准则。
建立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指导下,建立健全与公司现有组织管理体系相融合的企业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成立履行社会责任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明确其职责、权限和运行程序。
建立社会责任日常工作体系。用社会责任理念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支持系统,改进、丰富和完善企业现有日常管理体系,将企业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需求的满足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中。
建立社会责任制度规范体系。建立大范围、深层次、多领域和多形式的利益相关方沟通参与机制,最大程度地兼顾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期望和利益诉求。建立定期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的信息披露渠道,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加强利益相关方关系管理,策划针对某一类利益相关方或少数几类利益相关方的重大活动,以加强公司与这些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联系。
建立社会责任资源保障体系。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在思想引导、物质资源以及能力建设上为促进企业模范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保障。
建立社会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促进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公司整体、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员工个人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和结果是否符合企业要求进行具体评价和奖惩安排,将社会业绩考核作为公司业绩考评体系和全员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注重引入“每股社会贡献值”指标作为年度社会责任披露的重要参考数据。
本文关于和谐企业的构建探索,是在对社会责任理念、社会责任管理和社会责任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管理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具体策略和方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