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市场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创业;考评体系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的内涵
(一)创新创业考评体系的目标。考评体系的最主要的目标就要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培养的学生目标,掌握的学生能力及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具体而言就要围绕在教育体系中创建的学生在各阶段要掌握的能力目标去进行,把各阶段的能力目标进行阶段性考评,并形成最终的考评结果,以完成整个教育体系构建要达到的效果。
(二)创新创业考评体系的主体。考评体系的主体包含多个层次,学院、学生及企业。首先要在学院的层面上进行自我考评,学院领导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情况;学院主要职能部门如就业部门、学生处及学院创新创业教研室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情况;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组的具体执行情况,对于考评体系具体实施的对象学生更要明确最终的实施效果,此两个方面在整个考评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其次对于校外因素的考评,主要是对企业单位进行,明确企业的需求,明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创新创业考评体系的方法。考评体系的方法要从定性及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入手,并根据考评对象的不同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学院的自我考评、行业专家评价、企业用人单位的评价、同行评审等。只有把相关方都纳入考评体系中我们的考评才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体系。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现阶段实行市场营销专业的考评体系的主体过于单一。现阶段实行的考评体系主要从专业课及学生的期末成绩来体现的,教师只掌握学生在课堂上这90分钟,即使在这段时间,教师也仅能完成本节课要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内容的讲授,对于学生能掌握的情况,掌握的程度等都不能准确的考评,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教师的公平性的心理预期受到了损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所以必须重新建立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实际情况的,全方位的,360度的考评体系,把学院、学生及企业都引入。
(二)现阶段实行市场营销专业的考评体系片段化严重。现阶段实行的市场营销专业的考评体系基本上就两段式,期中考试及期末考试,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院校对于期中考试越来越不重视,只是提醒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期中考试,考试形式也多采取的是随堂完成或以论文形式完成,学院不做统一的要求。此种方式对于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就不能很好的掌握,对于督促学生学习起不到任何效果。所以必须重新建立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实际情况的,多阶段、全过程的考试体系,把整个市场营销要培养的学生能力都考虑进去。
(三)现阶段实行市场营销专业的考评体系模式化强。现阶段实行的市场营销专业的考评体系基本都遵循相同的模式,考试课在期末时采用统一的闭卷形式,考查课多采用论文或随堂小测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营销专业考评体系的公平性及公正性。所以必须重新建立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实际情况的,多模式,多样化的考评体系,把市场营销各课程的不同特点,个性化需求都考虑进去。
三、构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的全面性在传统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考评体系单一化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增加学生自我考评、学生间相互考评及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考评等多个方面,使构建的考评体系更全面,更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及公正性,避免单一考评使学生进入到的心理误区,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全方面的考评体系的引入不仅让教师对于学生的考评更加公正,且把企业用人要求引入让学生能更明确为什么学,学后会做什么,且教师的考评是结合企业的需求进行,让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有竞争力,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的多阶段除了传统市场营销专业要进行的期中考试及期末考试这两种考评方式以外,还要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要掌握的能力去分成多个不同的阶段,对于这些阶段进行考评,使得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等级及考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全过程的学习效果。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的个性化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不仅要有传统的闭卷、论文等形式,还要把技能操作、制作方案、作品展示、演示讲解、现场阐述及答辩环节都考虑进去,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具有个性化的考评方式,给予教师及学生一定的自由及灵活性,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及知识能力的积累有很大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表述,我们明确了构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是构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相符相成。我们通过构建全面的、多阶段的、个性化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来促进教育体系的构建,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开展,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是现代素质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创业能力培养为主进行的教学模式建立。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对于市场营销的教学主要采取的是理论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导致就业率有所降低,甚至很多学生都纷纷转行。因此在市场营销专业中融入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对于改变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对社会人才的培养也将产生重要价值。下面将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意义分析
众所周知,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通过对于市场营销的学习学生需要达到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和保障。而当前阶段我国的高校在实施市场营销的教学中却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比较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方面市场营销专业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能促使学生将课堂当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都应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为自己奠定一定的基础,从而达到自我提升。另一方面来说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社会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业的基础上更多地进行创新,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从其他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解决,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中重要的价值。
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首先,当前阶段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比较少。在党的十以来,国家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并且明确地提出了要不断地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高校也开始参与到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例如组织相应的“挑战杯”竞赛和“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等。但由于学生基础能力不够强,再加上缺少创新精神,因此导致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始终难以提升,并且增加了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在现代社会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学生的知识面也逐渐得到了拓展,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在市场营销的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紧密地与生活相联系,促使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得到一定的基础作为铺垫。但就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业形势来看,市场营销专业对于创新创业的教学课程设置不够重视,甚至没有创新创业课程,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影响。其次,我国高校一直以来在市场营销教学中都采取理论性教学为主的方式,当中的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比较小。由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限制,再加上受到一些外部的环境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市场营销教学主要依靠的还是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形式,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发展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不仅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将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当前阶段虽然学生在市场营销方面已经学习过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但这些理论知识他们却不知道怎样应用到实践当中去,这种问题将严重的限制学生理论知识转换,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会造成阻碍,限制了行业和社会的为来发展。再次,当前阶段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教师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市场营销专业需要有高能力和高素质的教师最为引导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一旦教师的素质不过关,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教学体系的建立,也会给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当前阶段一定要重视起对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现阶段教师能力和素质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相关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缺少创新创业的精神,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②学生对于教师的期望和教师本身的能力之间出现了差异化。当前阶段很多高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指导,但由于学生所抱有的期望比较高,一旦无法达到学生的希望要求和目标,那么学生就会产生落差,这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对策
(一)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要想保障人才培养目标能顺利的实现,那么一定要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加以重视,从根本上来提升创建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因此,当前需要对高校的教师提出两点要求:①教师应当不断地提升自我素质和专业能力,只有当自己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以后才能为教学的实施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并为学生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难题,促进学生的未来健康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加重视,能在教学中不断的主动渗透创新创业意识,促使这种意识能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强化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并主动地将理论知识学习融入实践当中去。②教师要不断强化个人的道德素养。道德素养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间接的影响作用,教师道德素质比较高的话,会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更加融洽,并且对提升教学的环境和氛围来说也能产生好的效果,这对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来说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机提供好的学习效果,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二)落实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高校开展市场营销专业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将知识应用其中,并发挥出好的效果。由于课程本身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在创设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高校的领导一定要积极地与市场企业之间联系起来,通过学校方面与企业之间达成合作的关系,并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的实训场地和途径,促使学生融入企业当中进行实习,不断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的精神。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邀请一些相关的行业专业人士到校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讲座,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可靠的保障,更加为人们的市场营销理解和记忆提供保障。
(三)设计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当前阶段在进行教学模块设计中应当认识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什么,然后根据目标进行模块设计。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开展中首先要进行创业常识课程的设计,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有创业精神。例如在教学中开展《创业教学》课程或者进行一些专业讲座等等,促使学生能及时地了解一些社会上的成功创业案例。同时要进行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开展,例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相关的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基础知识来进行营销技巧的培养。其次,学校方面应当积极的建立起相应的教学体系,在学校范围内展开模拟实践课程,例如《网店的运营与管理》《市场调查》课程等等,这样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能起到积极影响,促使学生真正的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校应当与校外的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关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锻炼途径。此外,还应当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进行顶岗实习或者社会调查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学校方面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引导学生讲理论知识、品德知识和人文教育内容等融入日常的生活当中去。学校方面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学生行为规范和管理内容,提升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性,为创新创业的素质提升做出基础保障。同时还要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心理训练课程,进行创业模拟训练,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针对性措施,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补充和延伸,深入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四)应用综合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中已经开始融入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在高校实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应用综合性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对此,首先教师应当在教学方式上进行适当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利用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方式,还可以融入视频教学和故事教学等模式,充分地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应当进行课外教学的模式改革。在教学中可以直接的邀请学生到社会中进行实践教学,一边讲一边让学生对现场进行了解。这种方式更加能让学生接受,并且也能通过互动的方式解决掉一些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此外,除了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意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方式来实施教学,促使教学能变得更加生动化,更加适合学生的需求,从而促使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建立能更加完善化。
(五)完善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完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进行确定。在考核的内容上应当以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出现,并加大综合分析等问题的出现比例,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考核应当放在首要位置上,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创新。在考试当中,则要适当地进行方法改进,利用案例分析、动手操作和设计策划等方式来进行最终的考核,并且要在评价的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考核评比。在考核结果评价中则应当强调客观化、具体化和灵活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考核。以便于能促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升,促使他们能真正地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发展。其次,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应当适当的融入学生综合测评的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来引导学生,对于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和德育发展等方面的考核,引导学生向一个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此外还应当将创新创业能力补充到其中,在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中逐渐地完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测评,促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能真正得到有效培养。这将对学生的为来发展和社会市场的进步产生重要的意义,是促使学生全面提升的重要措施。
结论
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中创新创业体系的建立是一件长期并且复杂的工程,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此,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强化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从而促使我国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瑞珍.创新创业视角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对外经贸,2017(01):65-69.
[2]谢人强,林翊丰,陈燕玉.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01):140-145.
关键词:职业高中;市场营销;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85
现阶段市场经济正在持续的发展,而职业高中教学中市场营销便是现今与时代进步最相符的专业之一,因像语数外这些学科的教学其发展与变化并没有市场营销发展速度那么快,特别是后者的变化有时候快到让人惊叹。在职业高中学习市场营销,是为自己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一、职业高中市场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校企衔接性不够
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校企的衔接性不够,所以造成信息的沟通不太通畅,导致学生对最新的所有市场消息无法及时的了解,以此也没法对新型的市场形势进行分析与思考,自然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营销策略进行策划,同时也无法形成对应能力。
2.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我国职业高中有部分教师教学年限较长,教学经验也十分丰富,正因如此,这些教师在市场营销教学课堂上一如既往地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没有与时俱进,接受不了新的教学方式,导致市场营销教学没有跟上时展趋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市场营销课堂教学质量。
3. 教学内容单一
专业教师进行市场营销教学时,其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依据,能将自身的市场营销技能以及知识有效的反映出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学生需要进行学习的学习材料,也是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部分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运用传统教学方式,没有对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趣味性引起重视,而且市场营销学习中也有一部分比较复杂,所以使市场营销教学其教学内容非常单调,趣味性不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也不会太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市场营销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二、职业高中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做到与时俱进的策略探究
1. 加强对教师业务水平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职业高校必须加强对教师业务水平的培养,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技术更新,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将更新的市场营销知识传授给学生,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营销人才。
2. 重视此专业的独特教学方法
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时代气息也非常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与市场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不过因为在学校进行教学,其学生无法真正的走入市场中对市场营销学科进行研究,那么在基础知识的获取中如何到实用性最强的营销知识是现阶段教师所思考的问题。仅从现阶段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来说,在课堂中引进实际的相关案例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最重要的是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不仅如此,还要对选择的案例与学生认知特点是否相符,也就是学生能不能正确地感知到。依照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其教学目的要想达到,必须要重视案例选择的多样性,要选择一个不一样的案例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巩固时,可选择一些实证性较强的案例;而要想使学生对市场信息的分析能力得以提高,可采用一些分析性较强的案例;要想市场营销中某一种规律得以寻求到,就可运用多个案例联合进行分析与探讨。总的来说,在运用案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其目的性一定要明确,要根据其需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专业知识是否学以致用需重视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中,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想将理论知识不断强化,就需要对学习方式进行创新,要创设一个“学以致用”的学习情境给学生,在实际训练中使学生能有所收益。仅从这个教学目的来看,实训教学就成为了一个必然选择。在职业中学教学中,实训教学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学者,如果职业教学离开实训,其教学效果自然停滞不前[5]。仅从市场营销这个专业来看,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后就可进行单项实训,其后渐渐转至综合实训,最后到校外实训,以此能让学生对市场的分析能力不断增强,并能及时提出一个有效的营销方式,仅从单项实训来说,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明白,在职业中学市场营销的教学当中,其知识的学习是由浅至深逐步进行的,一开始都从单一的项目训练开始。因为在每次训练中,学生都带着新学知识有效巩固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策划时需与指导书有效结合,并以此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以此确保学生在实训中是否将自身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而在训练过后,教学还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看还存在着哪些不足,而在下次训练时能做到扬长避短,其教学效果自然也能显著提升。
三、结束语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师;精读;指令性言语行为;礼貌策略
1前言
言语行为理论被Austin提出之后,在语言界引起广泛关注,而指令性言语行为作为言语行为的一个分支,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礼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遵守的一个原则。课堂指令性言语行为被教师广泛应用于课堂各个环节中,该言语行为是典型的面子威胁行为,教师在使用中或多或少会使用礼貌策略,教师能否恰当合理的在指令性言语行为中使用礼貌策略对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从礼貌策略的角度对昌吉学院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指令性言语行为进行分析,主要语料来自9节英语精读课堂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①昌吉学院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教师指令性言行为有什么特点?②昌吉学院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教师在指令性言语行为中如何使用礼貌策略?有哪些特点?不同年级间教师在礼貌策略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③学生希望教师在指令性言语行为中使用哪些礼貌策略?是否与教师选择的一致?如果存在差异,原因有哪些?本文选择教师课程指令性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在教师话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被教师广泛地应用于课堂驾驭的各个环节中,能较清晰的反映出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其研究有一定现实意义;第二,指令性言语行为是一种典型的面子威胁行为(FATS),通过对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的分析研究, 便于发现总结教师在指令性言语行为中对礼貌策略的运用特点,从而对英语精读教学有一定启示作用。
2国内外研究
国内外有众多学者进行过关于指令性言语行为的研究。国外的主要学者有Parrott(1993),PennyUr(1996),Harmer(2000),Lörscher&Schulze(1988),Ellis(1992),Falsgraf&Major(1995),Agnes Weiyun He(2000),Christiane Dalton Puffer(2005,2006),Oliveira(2009),其中前三位学者分别提出了关于如何给出有效指令性言语行为的基本准则,其他学者则从西方语言背景进行实证性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晚,主要有李军(1998,2003),朱东华(2000),徐英(2003),何安平(2003),郭林花(2005),郝义侠(2006)和赵端阳(2007,2009),但这些研究大多数将重点放在探究汉语指令性言语行为与英语指令性言语行为的差异,而从礼貌策略的角度分析研究英语精读课中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的却为数不多。本文将依据Blum-Kalka的直接三分法和Trosborg的言语修饰策略对9节英语精读课中所收集的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和分析,以发现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在礼貌策略应用上的特点。
3研究方法及过程
为考察昌吉学院英语专业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研究选择9位英语精读课堂(大一、大二和大三各三节,每节课时长为45分钟),对每堂课进行观察并录音,在所调查的9个班中,学生与教师同属中国文化背景。另外,录音时观察者在场。录音经过文字记录后,将其中的控制性言语行为编了码(共109句)。接着从传统“言语直接程度”角度和“言语修饰”角度分析总结教师实施控制性言语行为时所采用的各种策略。最后,列表分析各策略的分布情况,从而考察英语课堂中教师控制性言语行为使用的特点以及教师对礼貌策略的运用情况。
4研究结果
通过分析研究,笔者有以下发现:①在英语精读课堂上,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中使用最多的策略是直接策略;常规间接策略在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中的使用次数排在直接策略之后;非常规间接策略使用频率最低。②在不同年级的精读课堂中,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使用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授课内容的难度;③从学生问卷可以看出,教师在指令性言语行为中所使用的礼貌策略与学生期望大体一致,因此,学生的面子需要基本得到满足。
5结语
在课堂互动中,教师的指令性言语行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好的沟通桥梁之一。作为课堂的控制者与引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交流手段,如果教师能恰如其分地将礼貌策略运用到指令性言语行为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一个更好的课堂氛围。希望本研究对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并对今后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军.使役性言语行为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2003 (3):34-39.
[2]朱东华.简化英语教师的指令语[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 (12):11-14.
[3]何安平.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师话语分析[J].现代外语,2003 (2):161-179.
[4]郝义侠.面子理论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2006 (9):54-57.
[5]赵端阳.礼貌策略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 (7):104-107.
[6]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7]Blum-Kulka,S. &Olshtain,E. Requests and Apologies: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attern(CCSAR) [J]. Applied Linguistics5,1984 (3):196-213.
作者简介:
刘静(1980~),女,新疆昌吉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视唱练耳是音乐学科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基石。无论是高等音乐专业院校、综合大学,还是高等师范院校,每一个音乐学专业都给予了视唱练耳课程重要的基础地位和充分的学时保证。
从2010年开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全国首次试点,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的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的培养计划,旨在分科培养优秀的农村小学教师。其中,音乐方向即是整个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招收150人左右,分三个班级进行培养。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培养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一、二届学生的视唱练耳课程已经结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4年6月,第二届六年制学生638、639、640三个班级的结业视唱音乐会的成功举行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同时,一些问题和不足也显现出来。如何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传统的视唱练耳举行模式,充分发挥六年制初中起点学生的学习特点,让视唱练耳这块学习音乐的基石更加稳固已是当务之急。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高师视唱练耳的传统教学目标有两个方面,第一,专业技能技巧方面:通过视唱和听觉训练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识谱、读谱能力及其对音乐的感知、听辨、记忆和表现的能力;理解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掌握音乐表现的方法,积累音乐语言;提高音乐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第二,师范技能方面:初步掌握视唱练耳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按照此目标进行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与训练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音乐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然而,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积累、鉴赏与表现明显不足,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有一些民族音乐,但教学方法、理解方式、表现手段等方面均采用西方音乐的套路生搬硬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今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中有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作为高师音乐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视唱练耳课,也应担负起这一重任。”另一方面,忽略了对学是进行艺术实践的训练。音乐是实践的艺术,音乐认知从艺术实践中来,并为艺术实践服务。对六年制视唱练耳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增加民族音乐与艺术实践这两方面的内容,并在具体内容与教学手段上要有明确的规定。
二、课时安排的改革
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大一、大二的四个学期,每周2课时。这种课时安排是针对四年制高招生设置的。对初中起点的六年制学生来说存在开课时间过短与周课安排不合理两个问题。首先,初中起点的孩子大都没有音乐基础,这一点从每年的招生考试就可以看出。初中起点的学生培养音乐技能的最大优势是年龄,声乐、钢琴、器乐包括舞蹈越早进入他们的学习范畴越好。而视唱练耳是学会这些课程的基础,不识谱、没有音高、节奏概念,这些视唱练耳基本能力的缺乏让钢琴、声乐、器乐等课程因在一定程度承担视唱练耳的教学任务而影响教学,导致进程缓慢,学习效果不理想。其次,六年制学生学制长,前几年可以充分而扎实的打好基础,无需急于求成。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六年制的视唱练耳课时安排可做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增加周课时,尤其是第一、二学期,把周课时2增至周课时4,让学生在入学之初通过足够的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识谱、读谱能力和音高、音准、调式等基本乐感,培养初步的音乐表达能力与意识,为声乐、钢琴、器乐的学习提供基础保障。有了一定的视唱练耳基础之后,在提高能力的学习阶段即可与恢复周课时2,以减少整体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课后自主练习的时间。二是延长学时,把四个学期延至六个学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从容安排各类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视唱训练、听觉分析与音乐听觉训练三大板块。贯穿这三大板块的是以调式调性为主线,以节奏、音程难度的循序渐进为逻辑的各项教学内容。一般来说,通过两年四个学期的学习,完成7升7降以内民族与西洋各种调式各种谱号的读谱与视唱训练,以及包括音程、和弦、和声连接、节奏、旋律在内的各种音乐听觉训练,旨在综合训练学生理解、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看谱即唱的读谱能力,发展包括音准、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音色、织体等在内的音乐听觉能力,发展音乐记忆力和内心音乐听觉能力。这些教学内容注重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与严谨性,能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与能力。但对于六年制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这个培养目标而言内容过于高、大、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教学内容完成困难。现行的视唱练耳教学过于全面与系统,内容庞杂且难度较高,尤其是调号多与复杂节奏的视唱,学生的实际掌握困难,导致教学进度拉慢,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现行课程内容主要偏向专业的技能训练与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审美能力的训练缺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降低了学习效率。第三,现行课程内容中缺乏视唱练耳教学法的训练。对于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而言,视唱练耳是他们工作中重要的“双基”教学内容之一,在高师阶段得到训练与指导是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保障。因此,六年制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精简内容、降低难度,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增加民族民间音乐的视唱与听辨,增加本土音乐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加强课程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的结合,可以借助举办视唱练耳音乐会的形式,鼓励与刺激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自觉性,充分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增加视唱练耳教学法的内容,加强与锻炼学生将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教学与运用的能力,让学生从教学层面去总结视唱练耳的学习规律与训练方法,为今后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的视唱练耳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都是以老师为主体,对视唱与练耳两部分内容进行“灌输式”的授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视唱练耳课的兴趣。因此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视唱练耳课堂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求老师改变传统视唱练耳课的灌输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做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实现视唱练耳课“教与学”相结合。其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合理采用多媒体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提供多元信息与良好的示范,优化音频效果,增加听觉训练的音色,丰富视唱练耳教学手段与内容,实现视唱练耳教学方法的多元风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材编写的改革
教材是专业知识的载体,是教学过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因此教材对于课程教学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国内通用的视唱练耳教材大致分为四类,一是针对儿童学习音乐需要的,如赵方幸编著的《儿童视唱练耳教程》等。二是针对普通人群学习音乐需要的,如李重光编著的《怎样读简谱》等。三是针对音乐高考培训需要的,如陈玉香编著的《高考音乐强化训练――视唱练耳卷》等。四是针对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课堂教学需要的,如许敬行、孙虹编著的《视唱练耳》等。从难易程度、适用范围、内容安排等各方面来说,这几类教材显然都不适合六年制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应该尽快组织相关专业教师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具体编写时要根据农村小学音乐本科六年制学生的年龄层次、专业基础、学习经历、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教材的内容和进程,同时注意增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民族器乐、经典戏曲唱段等内容。二是增加艺术实践的内容,包括艺术实践的形式、曲目、排练、演出等各个环节的计划与安排,将技能训练与舞台表演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在艺术实践中提高视唱练耳的技能技巧与综合运用能力。
自1965年建国以来,经过四十多年努力,新加坡已经由一个贫穷之国迅速成长为一个经济发达之国。这与新加坡政府长期以来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将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当做产业加以开发和利用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展势头也越来越猛烈,这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向,引导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奋力开拓,迈向国际职业教育市场。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新加坡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是一种产业。教育产业,可以创造可观的财政收入。新加坡应当充分利用自己在吸引海外学生,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方面的独特优势。正是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新加坡政府全面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开展跨国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筹措所需要的经费。
一、开拓国际市场筹措经费的促进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力开拓国际教育市场筹措教育经费,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是在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必须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教育是产业,可以利用本国优势筹措充足的教育经费;对海外留学生具有吸引力等因素的推动下全面展开的。
(一)教育国际化,需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 冷战时代的结束,国际合作取代了国际间的政治对立,政治竞争让位于经济竞争,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亟待通过沟通解决的问题,教育具有了加强国际间沟通的空间,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政治前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加速了教育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间日益频繁,世界各国的教育在竞争、交流、包容、激荡,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理念融合到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等项功能中的过程,主要方式是跨国际的、跨民族的、跨文化的教育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展势头也越来越猛烈。
教育国际化,必须开拓国际教育市场。这是因为,教育国际化,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而这个载体就是国际教育市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不少国家力图跨越民族国家的边界,寻找国际教育市场,努力吸引国际生源,表现出教育机构寻求生存空间的原始本能。特别是发达的西方国家,林立的名校,激烈的生源竞争,又面临政府拨款不足、生源持续减少等诸多难题,急盼拓宽国际教育市场,加速教育的海外扩张。此外,发达国家
凭借着自己明显的教育优势,辅之以社会文明与国民经济的显著优势,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市场,所以率先大力推进教育的国际化。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正逐步走向“无边界”化。在某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却可能服务于另一国;某国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却可能把他们的技术成果应用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某家跨国公司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也可能要通过多个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来培养并予以满足。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正逐渐从区域的、个别的市场,演变成全球的市场,从而走上跨国发展的道路。这种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向,引导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奋力开拓,迈向国际职业教育市场。
(二)教育是产业,能够筹措充足的教育经费
社会公益性是教育的突出特性,实施全民教育必须始终坚守教育的社会公益性这一基本特性,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对教育的作用和本质的深入分析,我们就能发现,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具有产业性这样一个特性。就经济学来说,对产业的理解是基于使用价值,即是基于生产同一性质的产品或劳务。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是一种产业,已经被新加坡政府和社会各界所普遍确认。1985年以后,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系列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在新加坡应运而生。新加坡政府提出,教育的功能不仅是尽可能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更在于为新加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知识宽厚、能力全面的人才,以建立一个充满活力、极具创造力的新加坡社会。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正式提出教育是国家18种服务型产业之一,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对经济建设能够作出巨大贡献,国家必须予以扶持、大力推动。
所谓产业,指的是可以产生增加值(附加值)的经济部门和生产部门。作为服务产业的教育,由于自身的产业特性,可以采取产业运作的方式,通过建立教育经济领域并加以发展,可以产生高增加值(附加值),从而形成教育产业,创造财政收入。在当今世界,主流经济学家们都充分肯定教育通过开拓国际市场,可以创造可观的财政收入,这一点已经为发达国家通过教育国际化,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招收海外留学生筹措教育经费的成功实践所证明。正是由于新加坡政府早就确认包括教育在内的服务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经济贡献,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新加坡政府在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出口工业的同时,转向优先发展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社会服务业,从而使得作为服务产业的新加坡教育在成为经济建设的人力资源支柱的同时,还逐步成为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本国有优势,可以吸引海外留学生
新加坡政府一贯认为自身拥有多种优势,应当充分利用以筹措教育经费。一是新加坡具有吸引海外留学生的教育优势。依据《2007―2008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经济论坛认为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中,新加坡名列首位。新加坡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新加坡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是东南亚各国中一个体系庞大的高等职业学院,拥有10个分院,在校生人数达3万多人;教学培训设施完备,能够面向全社会开展全面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新加坡理工学院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努力推进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不仅密切结合新加坡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的市场需求来开设职业教育课程,而且邀请海内外的专家共同选定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该院不仅邀请海内外学术界和工商界的专家共同审定全日制专业文凭课程,而且还申请新加坡生产力与标准局的质量论证,并获得了ISO9002国际标准体系证书。现在,世界上有100个大学承认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学历,可以接受其毕业生继续到它们所在的大学深造。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对海外留学生颇具吸引力。二是新加坡具有吸引海外留学生的低成本优势。与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相比较,海外学生留学新加坡,只需较低廉的学费和生活费。例如一个相当于高中学历的学生留学英国大学专科,一般需要16-20万元人民币/年,而留学新加坡的理工学院每年只需要10万元人民币,这其中5万元是学费,5万元是生活费。如果留学生能够申请到理工学院的助学金项目,那么,学费只要1万元。按照规定,留学生在进入新加坡理工学院的第二年还可以申请打工,这样,留学的费用又可进一步降低。低廉的学费,有利于吸引大量的亚洲国家学生。三是新加坡具有吸引海外留学生的语言优势。东西方多元文化交汇是新加坡的典型特征。新加坡社会各界主要使用英语作为交际语言,同时通行其间的还有中文、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氛围是来自南亚、东亚、中东和其他区域人士的共同感受。特别是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学在新加坡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实行,有助于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参与国与国之间的各种竞争和吸引外资,以培养出极具国际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一政策一直成为新加坡教育产业的亮点和优势。四是新加坡具有吸引海外留学生的地理优势。就当今世界来说,亚洲国家由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出国人数最多、出国欲望最为强烈的地区,其中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地当属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和马来西亚。而新加坡恰恰就置身于这个国际留学生市场的中央,即新加坡恰恰就置身于这个多达28亿人口、飞行时间仅需8小时的城市圈内,在地理上尤其贴近海外留学生的主要输出地。这样一来,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都可以借助在新加坡建立各自的分校,不断拓展其在亚洲的留学生市场。此外,新加坡城市面貌的整洁秀美和社会治安的良好有序,也是吸引海外学生留学新加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开拓国际市场筹措经费的理论依据
新加坡开拓国际市场筹措经费的理论依据是教育产业理论。教育产业理论的产生是一个缓进的过程。在论文中首次提到教育“产业”的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莫林?伍德尔。他在其论文《在英国大学教育中的生产力倾向》中首次提到了教育“产业”。论文从理论框架、教育效率、产出、投入构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英国大学生产力下降现象背后的原因。[1]在著作中首次提出“教育是产业”的是美国教育经济学家E?科恩。20世纪70年代在《教育经济学》一书中,科恩首次提出教育具有产业的属性,与其他产业一样,教育产业在其运行过程中也不断地在创造着各种价值。国际上第一本以教育产业命名的专著出现于1969年,它是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肯尼斯?理莫德撰写的。在其专著《教育产业》中,肯尼斯?理莫德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工业社会与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2]在由Percy E.Burrup、Rulon R.Garfield和Vern Brimley三人于1974年共同撰写并6次再版的《变革中的教育融资》中,明确论述了作为重要产业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是利用资金和其他资源来生产教育产品的一种重要产业。虽然国家最大的产业是教育所具有的特点,但教育所提供的是有价且无形的、也难以测量的非物质产品和服务。
随着教育产业概念的陆续提出和不断发展,一系列属于经济学范畴的理论和方法,如教育经济学、教育供需市场分析、教育产业论和教育投资等应运而生,推进着教育产业的深入发展和日趋成熟,特别是为职业教育产业的深入发展和日趋成熟提供了方法指导和理论支持。该理论认为: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是一种产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除具有教育自身的特点外,也具有满足社会需要、要遵循生产与消费互相制约及促进的投入产出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等产业的一般特征。教育产业理论实质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宏观层面上的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应用,是将教育作为第三产业来运作,以促进该国或地区人力资本的提高。考虑到教育公平问题,人们对于教育产业的讨论一般局限在非义务教育领域。
正是在教育产业理论的指导下,1985年4月,一个以李显龙为首的经济委员会在新加坡成立。该委员会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教育服务产业”的稳步发展。一个观点是从长远看,新加坡“政府应该同等重视制造业和服务业,因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未来增长的两大引擎”;另一个观点是新加坡“不但必须依赖本国服务企业的发展,也必须依赖本国的开放政策以大力吸引国外的服务公司”;还有一个观点是“教育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可观的出口创汇潜力,对新加坡的经济建设具有良好的正面影响”[3],教育理应成为新加坡政府亟待培育和大力推进的“18个服务产业之一”。此后,以开拓国际市场筹措经费为重要特征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在新加坡开始发展起来。
三、开拓国际市场筹措经费的措施
新加坡开拓国际市场筹措经费的理念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加坡全面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开展跨国高等职业教育,采取了明确教育服务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确定职业教育在教育服务产业中的任务、设置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课程、拓展与国际名校的共建与合作和实施海外留学生经济资助计划等措施,促使以开拓国际市场筹措经费为重要特征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在新加坡迅速发展了起来。
(一)明确教育服务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
“9?11事件”发生后,新加坡政府对全国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深刻检讨,发表了未来15年经济发展的报告,即《新挑战新目标――迈向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这一发展报告明确提出了新加坡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即为了使新加坡教育能够在高达2.2万亿美元的未来世界教育市场中拥有更大的份额,必须努力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世界校园”。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示,其目标是在现有外国留学生5万名的基础上,在2010年前实现再招收短期培训生和自费留学生各10万名的任务,努力促使新加坡开拓国际市场所创造的财政收入从占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的1.9%增长为5%,实现教育在新加坡不仅是经济建设的人力资源支柱,而且逐步成为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4]
(二)确定职业教育在教育服务产业中的任务
参照国际教育服务产业《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范,新加坡政府将教育服务产业细分为五个部分,确定了五个部分在教育服务产业中的各自任务。其中,也确定职业教育在教育服务产业中的任务。一是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服务产业中的任务。以私立院校为主体的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服务产业中担负着通过新外合作办学,如与国外高等院校、考试机构和专业协会联合办学,面向海外留学生和国内高职生共同开设语言补偿教育课程、远程技术教育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新加坡特色教育课程的任务。二是确定短期职业培训机构在教育服务产业中的任务。国际化是新加坡的典型特征。新加坡各地跨国公司密布,总数多达6000多个。这些跨国公司每年有数量可观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需要接受各种类型的短期职业培训。形式多样的新加坡短期职业培训机构,在教育服务产业中担负着为地处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和本国的企业及用人单位短期培训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任务。新加坡政府希望新加坡短期职业培训机构每年能够培训50000多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新加坡政府认为接受短期职业培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他们的每日消费量大大超过高等私立院校在校学生的日均消费量,加之接受短期职业培训的住宿费和学费也比高等私立院校要昂贵得多。在新加坡政府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不懈努力下,新加坡已经成为面向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承担这些区域大量职业培训任务的短期培训中心。
(三)设置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学科及课程
新加坡政府教育发展的方针是“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在这一教育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在学科设置、课程选择等各个方面均注重面向经济发展。例如在学科设置方面,反对小而全,反对财力均摊,高度重视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重点推进配合经济发展的优势学科。对于那些见效慢、周期长、耗资大的基础性学科,则采取“拿来主义”。例如在学科设置上,新加坡5所理工学院设置的学科涉及海洋技术、传媒研究与管理、网络及安全、计算机通讯、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建筑设计、金融服务、酒店管理、房地产管理和生物化工等等,设置的学科范围很广,科目编排坚持以实践方向为主。为了大力促进国际化,新加坡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大幅度的调整,开设了大量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与此同时,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与大幅度的课程调整相对应的较为灵活的学分制,以激励海外留学生和本地学生不遗余力、努力学习。在课程教学上,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具有国际视野,密切结合世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努力培养海外留学生和本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拓展与国际名校的共建与合作
拓展与国际名校的共建与合作是新加坡高等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加强教育产业发展中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新加坡的工艺教育学院和理工学院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例如建立国际合作学院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该院建立的国际合作学院一共有三所。一所是德新学院,学科设置以机械制造技术为主,是与德国共建的;另一所是法新学院,学科设置以电气技术为主,是与法国共建的;还有一所是日新学院,学科设置以信息技术为主,是与日本共建的。这三所国际合作学院办在同一个校园内,它们无形中就在相互比较,不知不觉中它们就在互相竞争,一个具有浓郁国际化氛围、充满激烈竞争的新型高等职业院校就这样形成了。正是由于新加坡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这种国际化意识,近十几年来,一些实施有高等职业教育的世界知名高等学校,如法国拉舍尔艺术专科大学和高等商科学校、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陆续在新加坡建立新的校区,这对新加坡高等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加强教育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实施海外留学生经济资助计划
为了吸引海外留学生,新加坡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制订了完整的海外留学生经济资助计划。这一计划包含有奖学金、助学金计划和学费贷款计划等。新加坡教育部负责学费贷款计划的实施,学费贷款计划既面向海外留学生,也面向本国学生。学费贷款的最高申请额度为学生应交学费的80%。海外留学生在就学期间享受的学费贷款免付利息。经济困难的海外留学生,可以申请助学金。助学金的最高资助额度一般为每学年1500新元。
【关键词】职业教育;市场营销;课程衔接
近几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理念的强化,营销专业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要真正办好高职高专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化的教育问题,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营销专业课程衔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目的
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
教学就是教书育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陶行知)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关键在于把职业规划安排在不同的课程、实践中,通过学习,能够把握职业提升的机会和职业方向的发展。
二、营销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
1.人才培养的定位
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应从培养市场营销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转向培养“应用型或操作型高技术人才”。因为“高级专门人才”实际上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掌握市场营销所需的高技术,二是应在企业从事高层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很显然,这应属于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培养的目标;而“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强调“应用型”,说明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营销第一线的营销人才,而不是企业高层营销人才,这一点区别于本科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技术”强调必须掌握现代市场营销第一线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高技术”确定了与中专及一般的职业培训的区别。
这个培养目标定位是基于这三个理由:一是由市场需求结构决定的。据调查,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结构是比较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中基层营销人员数量大大高于高层营销人员数量,中基层应是本科以下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二是由高职高专教学资源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无论是生源的文化基础、教学内容、修学年限,还是师资队伍状况等教学条件,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目前均有一定差距,故不能脱离实际,盲目与本科培养目标攀比。三是由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即便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绝对不是精英教育,决定了其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只能是掌握市场营销职业技能人才,而不是研究市场的专家学者或市场营销的策划大师。
2.教学理念的定位
在教学中,以培养强技能、精操作、善推销、会服务的市场营销专才为高职高专的教学理念,注重灵活、实用、综合。教学方法应为启发式的案例教学。在案例的结论上以及由此得到的启示,包括经验、方法、技巧,更注重今后运用这些经验、方法和技巧的能力,落脚点为应该如何做。
首先,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市场发展的新特点、新理论、新技术,且课程的编排要以灵活适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一个模块一般由两至三门专业课加一次综合实训组成)为主,取代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基础理论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根据市场变化和用人单位要求,增减不同的教学模块,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当然,灵活不是随意,这种灵活的特点必须体现在教学计划(大纲)之中。
其次,无论是传统的市场营销知识还是新兴市场知识,只要是实际需要的,可以付诸实践产生实效的,都可以纳入教学内容,而对于一些探索性的新理论、新知识,则不适合于作为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这是与本科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区别。
再次,教学内容应该综合,可以开设综合化课程,高职高专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本科教学那样设置大量的单科课程。如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可合并为经济学基础,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市场研究、可以合并为综合的市场研究,物流学基础、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可合并为综合的物流管理等,这既可以满足构建本专业知识体系的需要,又可以缩短理论教学课时。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防止这样几种倾向:①求全。认为市场营销人才这也要懂、那也要会、课程越开越多、课时越拉越长,由于受多种条件制约,结果是这也没有搞懂,那也没学会。②求高。对学生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如“通晓国际商务规则”、“英语达到四级水平”、“拿到市场营销资格证书、熟练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等,甚至提出一些本科生也难以达到的要求。③偏理论。即重视理论教学,重视课堂教学,轻实验实训,轻社会实践。④不专。过于强调通用性、忽视针对性。如商品学知识,几乎要把各类商品的相关知识都要学到,学生难以学深学透,而市场急需的汽车、计算机、机电产品的营销人才、其产品专业知识的课程却没有开设,使毕业生就业时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选择性不强,缺乏竞争力。
高职高专教学方法是更注重实践实训。按照高职高专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求,高职高专其专业课教学的理论课时与实验实训课时之比应达到1:1,至少应达到6:4。从这点看,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时数及比例要大大高于本科同类专业,因此,对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更多,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求也更高。
3.能力素质定位
不能简单地认为高职高专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较之本科生要低一些,实际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二者的差异更多地反映是一种结构上的差别。高职高专素质能力要求高于本科生的部分是由其在市场营销第一线直接面对顾客、用户的岗位特点所决定的。另外,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力上。不同的是,高职高专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比本科生更严格一些,大多数职业院校将其与毕业资格挂钩,即除取得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资格证外,还需再取得一个职业能力资格证才能毕业。而本科院校一般只与英语四级或计算机二级挂钩。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方向为从事生产及流通企业的营销调查、销售内勤、业务洽谈、市场开拓、客户管理、广告促销、商品推销、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市场专业人员,以开展推销、公关、广告、服务为主要工作岗位。就业方向(岗位)定位,不仅要体现于教学及培养的模式、内容方法上,也要体现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就业教育上。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与自己将来就业定位相适应的技能,提高相应的素质;其次要教育和引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面向市场营销第一线,从基层干起,从小事实事做起,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岗位,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另外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市场营销第一线工作的复杂性、艰苦性、挑战性、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提高自己适应企业及工作的能力。
三、适应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
大学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无论从历史还是实践来看都居于首位,教学为中心不应怀疑。
目前,我院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开设以下必修课程: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环境分析,商务沟通技巧,消费者行为分析,产品销售,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策划,营销管理、营销成本控制与风险防范、市场营销概论、国际贸易实务等。另外还有5-8门选修课程。
毕业生主要面向汽车、房地产、医药、化工、中、大型商场等行业的营销领域,从事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商务运作、客户服务、销售管理等具体工作。历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达98%以上。
针对以上工作岗位,我们设置的课程就要与之挂钩,满足市场需要。目前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非常火热,营销人员需求也比较大,因此,我们应以不变应万变,首先设置市场营销概论课程,在它基础上,开设选修课,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医药营销等。当然,营销专业课必须设置,如目前学院的四门核心课程: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产品销售、客户关系管理,另外,消费行为分析、商务沟通、营销成本控制与风险防范、化工产品商务基础、国际贸易、营销管理等课程,这是营销人员的撒手锏,不学是不行的。
遵循课程开发、职业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营销职业和高职行业特点。
1.坚持以职业为导向的的理念
体现职业导向、能力为本、工学结合。“职业导向”需要围绕营销职业确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定位营销实践教学课程;“能力为本”需要坚持以营销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产品营销训练为载体、以学生会做能做为引领、以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为核心;“工学结合”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做与学、学与教、做与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的七个方面统一。
2.明确项目任务为载体的内容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基础,而课程标准建设则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标准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也是教学安排、教材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基本依据。
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课程标准要求应能有效体现职业性、岗位型和实践性。
课程标准如何体现职业、岗位标准,并与职业、岗位标准有效衔接,一直是各院校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实践课程体系框架,明确各门课程的目标和预期成果;二是实践教学课程教学项目、情景和单元的设计,满足职业的需要;三是教学模式的设计;四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五是考核方法的设计;六是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的组织和编写等。
“三个课堂”建设为我们职业教育提供了项目内容。第一课堂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将与行动领域对应的10门专业课程设计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以化工产品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第二课堂即与第一课堂紧密相关,学生参与型的营销实践活动,包括实习实训、社团、考证,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课外学习活动。第三课堂即学生自主型的营销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技能比赛、兼职打工、创业实践等,以检验并拓展实践教学的成果。
3.“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项目化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以学生的做为先行,将营销岗位工作任务作为课程项目;以知识够用为原则,将学生在营销实践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作为课程学习内容;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教为学服务,采取多种途径方式获取知识;以项目活动为载体,采取个别交流、团队沟通、项目介绍、成果演示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水平。
4.进行了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教学的空间设计
将课堂按企业营销场地的要求布设。融教室、与实训室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分成小组成立各分公司,职责分明,模拟企业营销运行,各分公司独立核算,相互竞争与合作,形成有机整体。
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联系
高职高专教育中,实践教学又居于核心地位。公共素质课程、第二课堂与社团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与创业实践)都是教学活动,它们均居于重要地位,由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具有很宽的领域与空间。只有树立广义教学观,教师的使命才更为光荣神圣,教师的职责才更为重要。
1.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营销职业特点,国内高职教育第一次明确提出营销专业“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项目化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做为先行;以知识够用为原则;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教为学服务;以“说”贯穿于课程项目活动全过程。在3年多的实践中,我们不断充实和丰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理念、内容、教学模式等,取得了许多相关成果。
2.体现职业导向、能力为本、工学结合的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职业规划,参与学院各项技能大赛,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3.建立“三个课堂”有机融通的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分别参与相应的实践课程和活动。第一课堂方面,任课教师主编或参编本学科教材,主持精品课程建设,建设专业网站;第二课堂方面,组织学生到实训单位参与实践活动,把所学理论转变为实践经验,参与国家组织的营销员考证,为今后走人社会拿到敲门砖。第三课堂方面,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全国市场营销大赛,到目前为止,学院均取得一等奖。参加2009第六届国际市场营销大赛(新加坡)取得优胜奖;参加2010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管理创意大赛(全国’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获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参加2009第三届全国实践教学竞赛学生创业方案竞赛、全国首届网络零售创意大赛,均取得好成绩。营销专业参加营销考证通过率95%以上,学生在校实施了若干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创业奠定了基础。
4.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在营销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归纳、提炼了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以及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营销专业网站、精品课程网站、公开发表的论文为营销教师的交流提供资料,国内外营销类竞赛为不同院校的教师、学生的交流,为学院与行业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综上所述,本专业传承流通行业底蕴,整合学院传统教学资源优势,紧抓江苏及长三角区域现代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机遇,依托华润苏果、北京华联、扬州十方通信、苏宁电器等知名企业,重点面向大型超市、家电连锁、房地产开发、化工行业、品牌专卖店等领域,满足现有企业对营销策划、营运管理、产品推销等营销人才的需求,培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坚持营销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会做为引导,以提高学生素养为核心,做好课程开发与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容选编.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周川.高等教育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
职业院校招生活动营销管理招生营销活动是职业院校进行目标选择,教育产品设计与改进,附加产品增删的学校整体工作的依据和目的。以招生营销活动为起点来布局谋划职业院校整体工作,是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经营观念发展的必然。以下内容将从现代职业院校教育观念、市场调查分析环境和确定营销组合来分析。
一、确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学生是买方,购买的是学校向他们提供的课程、服务及相关配套设施。所以我们必须灵活办学形式,加强课程建设,深入课程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不单包括课程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思想的传递。另一方面,学校又是加工厂,需要将我们的学生打造成真正具有走向工作岗位的能力的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所以,我们又要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更快的推向市场,使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宽广,以便解决学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为职业院校的平稳发展铺平道路。
二、调查市场,满足需求
从顾客的需求来确定目标市场,安排学习和就业模式。通过了解客户(学生、家长或招生联系人)的需求找准目标市场。学校的第一责任是满足学生需求,不了解需求,就谈不上满足。由于招生资源限制,要求招生教师将有限的资源去满足那些有需求的客户身上。确定招生目标市场,有的放矢。因此,要收集各地学校学生学习与成长状况、学习过程、经历、了解其人生规划、人生目标选择。分析生源求学动机、生源背景等,这些资料可采取与客户面谈(多听)、市场调查咨询、消费者询问等方式,或通过中学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或同学、家长、学生进行了解、收集。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最终确实招生目标群以及招生费用的投放重点等。
通过市场研究寻求发展机遇。就学校来说,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完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采取多种灵活的办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后勤服务管理,在保证特色的前提下,尽力满足多数学生群体合理的需求。当学生一时无法确定自己的专业需求时,要允许学生先入学后选专业。同时,拓展就业渠道,保证就业率,通过签订就学就业合同,解决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此外,招生人员要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与体会,努力发现公众需求的新生长点,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发展机遇,为职校开辟新的事业方向、经营新的产品(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SWOT分析,抓住机会发挥优势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通过SWOT矩阵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明晰自己的职校在现今环境中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从而把握住机会并有效规避风险。同时,将自己的职校与竞争对手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得出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具体工作中重点突出比较优势。
职业院校要从自身教育系列活动到消费者心目中印象进行客观、系统的调查,依据顾客、产品差异和同类物价比关系研究来确认长期有利的竞争态势。学校可对本身师资、设备、环境、就业升学率、服务等进行评估比较,根据学生认知调查,选择自身强项和特色,突出职业院校形象,在打出自己拳头专业的同时,开办其他同类竞争学校开设的其他专业,全方位地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其作用就是提供给客户做出决策的依据,可自信地介绍自身优势,分析竞争者的缺陷。但需注意把握好度,充分、客观并适可而止,防止过高的期望反而会使人产生失望的感觉。
四、精密筹划,确定市场营销组合
市场营销组合指的是企业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上,综合考虑环境、能力、竞争状况对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加以最佳组合和运用,使之协调配合,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完成企业的目的与任务,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产品。产品差异是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学校控制生源市场的程度取决于自身专业差异化教学的成功程度。取决于专业特色、教学质量、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等多方面的因素。
2.价格。价格对顾客来说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学生学费也是如此。一个学校的学费如果定的太高,学生和家长承受不了,即便其他工作做得很好,市场占有率也可能受到影响;如果定得太低,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带来便宜无好货的心理。正因如此,定价的基本原则便是:应价格竞争,求高市场占有率、盈利最大化、实现预期的投资效益。总之,价格的基础是质量,也要考虑其它因素。职业院校还可考虑分期缴纳学费,学费一次性缴纳的优惠,折扣或对有困难且学习出众的学生提供奖学金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状况、生活品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虽然康复保健行业也因此有了很大发展,但消费者对医疗或保健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中等卫生学校、中医院校以及美容美发职业学校,培养出大批各个层次的医疗康复和保健人员,使这一行业的人才市场逐步供过于求。
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呢?
一、市场反馈
在近6年的市场研究中,我们看到的情形是令人担忧的:信赖和选择盲人按摩师的顾客,从1998年的80%下降到2004年的不足50%;40%的顾客反映盲人按摩“太痛、不舒服”;用人单位方面,超过90%的盲人按摩所企业主表示,在巨大的经营压力下,不得不雇一些综合条件好、更能吸引顾客的健全按摩师;超过80%的企业主不愿雇请短期培训班毕业的年龄偏大、身体条件差的学生;超过40%的企业主认为很难招到专业知识扎实、手法好、心理又健康的盲人按摩师;超过70%的企业主反映盲人按摩师不稳定、跳槽频繁。
在对以中专和短训班毕业的初中级按摩师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在校或毕业初期的学生就业观念不成熟,不能较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专业能力评价过高,就业预期定位与现实存在明显差距,常只与行业中多数未接受过学历教育的按摩师比学历,而看不到自身在工作经验、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毕业两个月至半年的学生中,对前景感到忧虑者,从1998年的40%增加到80%;近40%不能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压力,对市场竞争持否认和逃避的消极态度,希望依靠保护性政策,使盲人按摩业获得生存和发展。
应该说,盲人按摩师在市场竞争中暴露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特别明显的是,有些盲人按摩师自我评价过高,但又不愿面对市场竞争,遭受挫折后常常不知所措,遇到问题,不能采取积极解决的办法而选择频繁跳槽。这对于他们的稳定就业是没有好处的。
二、教育背景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关注的是盲人如何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引导。
我国目前的视力残疾人约有870万,有就业需要的数量也相当巨大,而他们当中能够得到良好教育和全面康复训练的,却只占很小比例。从出生到7岁的早期教育是智力开发和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阶段,但这一阶段的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是一片空白。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倡导对盲童进行早期干预。而与同年级的普校相比,盲校基础教育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多数盲校的物理、化学、英语课程近乎空白。另外,许多盲校出于安全考虑,采用封闭式管理,学生参加校外社会交往活动机会很少,这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完善也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想取得职业教育的成功,其困难和复杂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盲人按摩学历教育的情况又如何呢?学生的整体情况当然要好得多,但如果是用培养医疗按摩人员的标准来衡量,结果也不是让人满意的。如在刚毕业的某大专班30名学生中,70%对生理学等课程中涉及到物理、化学的概念并不理解;某特教中专20名二年级在校学生,在学完生理学课程后,不能真正理解和清楚讲述“渗透压”这一概念。对全国多所特教中专、盲校、职业高中,在沿海开放城市从业的毕业生进行的抽样调查中,也能看出类似的情况。
三、职业教育对策
对于残疾人,职业教育与临床康复、社区康复等,都是广义的康复工作的组成部分,都围绕着帮助残疾人走向自立、回归社会,让他们有较好的生活质量这样一个目标。国外学者,通过全面考察,认为残疾人就业(职业准备性)的综合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残疾人就业的一般情况,如接受专业训练程度、就业资格、工作经验等;2.就业愿望,包括劳动态度、本人希望、对就业信息掌握情况等;3.维持职业生活能力,包括生活自立程度、体力等;4.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即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5.手的技能,包括手指的动作灵巧性、运动速度,肩、肘、前臂、腕的运动速度,上肢肌肉力量;6.信息加工能力,包括视觉功能、听觉功能、信息交流能力等;7.理解与学习能力,包括语言的理解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与数字处理能力;8.身体姿势维持能力;9.移动能力,包括外出、利用交通设施的能力。因此,盲人按摩师的培训工作与普通院校的中医康复和推拿专业相比,其特殊性绝不仅仅是使用盲文教材和降低某些课程的要求,而是应该广泛引入康复医学的思想和操作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给予更全面的训练和引导,使他们的综合就业能力(市场竞争力)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其中有两方面的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充分地评估后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为提高教学质量,应放弃一些缺乏师资及教学设备的培训点,打破以往的刻板纯专业教学流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集中人力物力,对学生残疾程度、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充分评估,制定出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前,除以往视力的检查、文化程度的考核以外,还应对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行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尽管学校的评估,很难做到专业康复医师所做的那样详尽准确,但却可以通过与学生本人及其家人的交谈和对其行为的观察,做好记录,综合分析后将他们划分成若干等级,根据不同等级制定最适合的教学方案。例如,同是为期一年的培训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理解能力较差者,手法练习应占一半以上课时,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减少而时间相对延长;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手法练习占40%课时,理论知识适当提高深度、广度。生活自理能力、运动能力、体质较差者,应加大体能训练的力度并设置定向行动、自理能力训练乃至个别行为矫正的课程。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根据盲生特点设置课程
专业技术能力的高低对个人获得成功的影响只是部分因素,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敬业乐业的精神等,才是更为重要的。所以,根据盲生特点,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能力发展、市场经济就业指导课程。由于视力残疾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和巨大的,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这些课程的开设就和专业课程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必修课,可由有一定残疾人工作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或医学专业教师担任。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教材很多,学校可根据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等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课时和内容多少因培训时间长短而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视残疾,树立战胜残疾,平等参与社会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社会能力发展课程,近年才在盲校教育中得到重视,除少数盲校学生外多数盲人都缺乏这方面的系统引导和培训,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就业前进一步地提高和强化是十分必要的。从注意个人卫生、如何修饰仪表、独立行动,到社交礼仪、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不过分强调自身残疾、懂得平等互惠的人际交往等等,所有这些对日后求职和实际就业都有很大帮助。对于盲人按摩师的培训,应把重点放在定向行动、实用公关礼仪、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上。定向行动训练,对于未接受过培训的盲人是十分必要的,但在职业教育中却往往被我们忽视。公关礼仪、沟通技巧的培训,目前在酒店等服务业的员工培训中已相当普遍,市面上亦可买到这方面的文字和影视材料。学校可根据条件选用其中一些作为借鉴,或聘请有经验的培训师给学生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