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祖国生日快乐作文范文

祖国生日快乐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祖国生日快乐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祖国生日快乐作文

第1篇:祖国生日快乐作文范文

千阳县启文小学

六(7)班

闫永康

又到了这一个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祖国母亲的60岁生日,让我们共同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为此,我在网上精心制作了一份贺卡,然后带着我真诚的祝福,把它发在您的邮箱里:China@zuowenku.net。昨晚我梦见您打开了邮箱,看到了那美丽的贺卡:

高高耸立的天安门城楼上空随着雄壮的国歌。一面焰火国旗冉冉升起,5颗黄星在红旗中闪闪发亮,随后一大片金黄色的向日葵,怒放开来。“祝祖国生日快乐”几个大字闪闪发光,出现在浩瀚的夜空中······这时全国各地沸腾了。祖国妈妈的子女都祝“母亲”生日快乐。祖国妈妈内心感动无比,不禁泪下······

第二天醒来,我还希望昨晚的梦是真的呢!这是我想:祖国妈妈过生日,我光做梦可不行呀!得干点让“妈妈”高兴的事。想到这儿,我就赶紧下楼,帮打扫小区卫生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我一手拿着笤帚,一手拿着簸箕使劲扫地上的垃圾。我想:我们把环境卫生收拾干净,让她的子女不传染疾病,她一定会高兴的。就在这时,一个小弟弟把吃了零食的袋子扔到了地上,我赶忙过去教育他:

“小弟弟,你知不知道祖国妈妈过生日呀?你这么做她会不高兴的。”

“哦,我听大人说今年祖国妈妈过第60个岁。”

“好,知道就好,以后可不许再这么干了呀,祖国妈妈会伤心的。”

“谢谢哥哥提醒,再见。”

“再见”

今天我像老师一样给这位小弟弟上了一课,心里真甜,祖国妈妈一定会高兴的。我过去把剩下的垃圾打扫完后又找到邮递员,想为邮递员分担些任务,就帮忙吧绿花小区的报全送到了。

第2篇:祖国生日快乐作文范文

今天是你的生日

我们祝福您

快乐幸福

你有壮美的大河

你有雄伟的高山

你有广阔的森林

你有数不清的土地

你有勤劳的人们

他们在土地上耕耘

金色的秋天

红彤彤的高梁熟了

黄澄澄的稻谷熟了

圆溜溜的苹果熟了

……

这些都是送给您的生日礼物

美丽的祖国

我们祝福您

第3篇:祖国生日快乐作文范文

亲爱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

大家中午好!

雨后初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富丽堂皇的电力宾馆宴会大厅,共同庆祝我们的恩师__老师及师娘70华诞。在此,我谨代表钟祥师范八0届语文班全体同学暨在场所有师哥师姐、师弟师妹,以及各位来宾,恭祝恩师和师娘生日快乐,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李老师是我们八0届语文班的班主任、写作课教师,是我们十分尊敬的老师,对我们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既教给我们知识又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终身受益!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34年前的春天,李老师教我们写作课,布置的第一次作文题是《崇古山上春潮涌》。那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我们这些考上钟祥师范的很多原本就是民办教师的踌躇满志的年轻人,面对作文题文思泉涌,自认为下笔成章,不少同学暗自自我欣赏。谁知,作文本发下来,得分大都不高,竟然有的同学不及格,分数为59.5分!有同学不服,找李老师理论:“就算我的作文写得差,您难道找不出0.5分,让我及格吗?”李老师微笑着说:“0.5分好找,但我觉得59.5对你更有用。这个道理我相信你会明白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

后来,我们毕业了,参加工作了,很多同学自己也当了老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明白了老师当年的一番苦心:老师是激将,他是要用59.5分打掉我们身上的轻狂、浮躁和自以为是,让我们脚踏实地,勤奋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将来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正这59.5分的鞭策,正是这“崇古春潮”的激荡,我们勤奋起来,谦逊起来,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打牢知识和思想基础;正是这59.5分的鞭策,正是这“崇古春潮”的激荡,毕业后在不同岗位工作的我们,凭着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涵养,我们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断进步,取得优异成绩,为钟祥师范——“钟祥的黄埔军校”增光添彩。有的同学在行政机关任职,有的在事业单位工作,有的成为出色的企业家,更多的是像老师一样从事教育工作。相同的是大家表现都很出色,都是学校、单位的顶梁柱!在此,我们衷心感谢老师的辛勤培养和教育,我代表大家给您和师娘深深地鞠一躬!老师的恩德我们将铭记一辈子!

老师,师娘,您二老年岁大了,要多多保重!我们祝愿您二老每天快快乐乐生活,身体健健康康。我们期待10年后,在您80大寿之际,相约全班同学一同来给您祝寿!

第4篇:祖国生日快乐作文范文

在您心中,老师,我知道我一定不美好,因为我将失意与痛苦在平静的生活里全部爆发,那些无知的举动,深深地伤害着我,也同样刺痛了您的心啊。您尽量用眼神与语言,让我知道:“一切皆可能。”可是我却想无头的苍蝇,四处乱串。

今天我同以往一样,也是在同学们晚休后,敲开您早已关上的楼门。在您开门的瞬间,说实话,我有些内疚也有些胆站。我怕您会疾言厉色的怒斥我,怕您会板着脸,用愤怒的目光望着我,怕,,随之您把我叫到楼管室,深切的对我说:“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可以和老师说,人生中不可能没有失落与痛苦,而是我们应该怎样将其缩到最小,今天我也很郁闷,到现在饭还没吃,可今天是我的生日。”那一刻,我的心颤动了,头深深地低下,我很想说声老师,生日快乐,可我吐露不出,因为我觉得当时我没有那个资格,这句话是浮云;此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天上八结课后仍声嘶力竭讲课的您,是我们忘乎自我时,耐心开导的您,是同学生病后,心急如焚的您。

老师,对不起原谅我卑微的错与无知的举动,因为我的失意太多了。我很无助也很孤独我曾立下雄心壮志,要勤奋,刻苦。我曾努力过多少,可是失望太多了,我真的没有力气了,我好累啊。

这些天我利用了您爱与不忍,做了些连我自己都不清楚的事,原谅我一次,相信我一次,相信您的感化会使我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今后的生活里我也真切的希望您能幸福,快乐,健康,美满。

昨天已经成为历史,今天的正在把握,明天的要继续加倍拼击,做大气博爱向上的人。

老师一切的一切,请不要言谈,让我们在双眸中明白。

莫言,爱不可否决。

第5篇:祖国生日快乐作文范文

请按以下要求作文。(50分+书写5分)

题目:孝敬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作文题解

今年遵义市中考作文题一改多年的半命题作文的命题形式,选题贴近考生生活,旨在检测考生对日常生活的洞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考查考生的人生观、道德观。

它与往年其他地区的话题作文“孝敬父母”、全命题作文“孝敬父母二三事”在审题、立意、文体构思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

一、审题。“孝敬”这个题目既有开放性,又有局限性。开放性,是指“谁孝敬谁”这个陈述句的隐藏成分。主语“谁”不限于写作者本人,包括很多人,还可以是物。宾语“谁”也不局限于人,同样可以是物,如“大地母亲”。所谓局限性,是指“孝敬”有“孝顺”、“尊敬”、“敬畏”等含义,但不包括送礼、送钱物给长辈、讨好上司或盲目崇拜偶像等社会不良风气。

二、立意。题目“孝敬”立意的范围包括家庭、社会,甚至是自然界等,其角度是多元的。可以通过“孝敬”这一行为表现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恩怨与情仇等主题,其内容包括钱物的帮助,情感的交流,如嘘寒问暖、包容体贴等。

三、文体。这道作文题选择记叙类文体为最佳,这便于考生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寓于客观事物的情景叙述之中,做到情不外露,理不外泄,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样,文章就会韵味无穷、发人深思、出类拔萃了。

四、构思。考生可从家庭邻里角度,写主人公对父母的孝顺、体贴、理解与包容,继而赞扬其淳朴、善良的品质;或写主人公对叔伯、兄长的尊敬、帮助,继而赞扬其真诚、大度的美德;也可从社会团体角度,写主人公对孤寡老人、长辈的尊敬与帮助,赞扬其乐善好施的美德,或歌颂社会的和谐与文明;也可写主人公对祖国的敬爱、忠诚,赞美其爱国之心;还可从自然的角度,写出主人公对大地、山川、江湖的热爱,抒发广阔胸怀,等等。

写作误区

误区一:把“孝敬”的对象局限于父母、师长,而忽略了其他人群、社会、自然等写作对象。

误区二:只描写狭义的“孝敬”,忽略了广义的“孝敬”。

满分作文一

孝 敬

遵义一考生

放假回到家,爸爸正坐在矮凳上编背篓。见我回来,立刻放下背篓,打量着我,疲倦的眼神里闪烁着久别重逢的喜悦。

我扶爸爸坐下后就立即向他汇报我的成绩:“爸爸,这学期我的总成绩排在全年级第一。”爸爸原本木讷的脸上,似乎现出一丝兴奋:“嗯,行!不错……”“爸爸,过几天就是您的生日了,预祝您生日快乐。”说着,我从包里取出一瓶酒,恭恭敬敬地呈上:“这是我孝敬您的生日礼物,用奖学金买的。”

爸爸最大的嗜好是喝酒。爸爸在干活之前,总先喝上一口。休息的时候,爸爸从矮凳移到沙发上,再品上几口,然后眯着双眼,进入梦乡,过几分钟后便醒来,疲劳感似乎全部消失了。这时,爸爸就会站起来伸伸胳膊,接着又操起家伙,继续编他的背篓。

突然,爸爸把伸出的手缩了回去,脸上的表情复杂起来,嘴唇也开始哆嗦,想说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三十几块钱一瓶的好酒呢!”过了好一会,爸爸才迟缓地伸过手来,小心翼翼地把酒接了过去。

见到那双青筋暴突的手,我的眼泪悄悄地掉了下来。妈妈走了十多年,爸爸默默地操持着这个家,不苟言笑的他越发显得苍老了。我曾经请求退学,以减轻他的负担,可是他坚决反对。一年前,我考上重点中学,他送我去上学时,再三叮嘱:“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时不时买瓶酒给爸爸喝,爸爸就知足了。”分别时,爸爸又叮嘱道:“没钱了就给爸打电话!”我点着头,眼泪犹如断了线的珍珠一般不断地往下掉……

此时,我巴望着爸爸揭开瓶盖,喝上一口,咂咂嘴,眯上眼睛,躺上一阵子。可是爸爸只是将酒瓶放在桌上,眼里盈着泪花。过了好一阵,他才舒展眉头,平静地说:“酒,我戒了,我还想好好地活……”

“爸爸……”我一头扑在爸爸怀里,大声地哭了起来……

“傻孩子,哭什么呢?你用奖学金买酒孝敬爸爸,这是多么好的礼物啊!”

我停止了哭泣,躺在爸爸怀里,我感到无比温暖和幸福,爸爸抚摸着我的头,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

亮点解析:1.选材新颖,真情流露。在所有考生中,写亲情的占90%,在诸多亲情作文中,唯有这篇鹤立鸡群,文章仅借一瓶酒,就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究其原因是作者写出了真情实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2.技法超群,不同凡响。作者对爸爸的情态、举止、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笔法十分老练。文中的两处插叙,道出了爸爸心理变化的原委,让爸爸的形象更为高大,激发了读者的敬仰之情。这是父子情深的根基,更是作者抒感的源泉。3.观察细心,描写细腻。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对爸爸的了解与体贴,语言细腻、生动,对爸爸的情态、哀叹等描写都细致入微。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这不仅需要具备较好的写作功底,更重要的是要写出真实的情感,因为真情是好文章的奠基石。

满分作文二

孝 敬

遵义一考生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做人的道德根本。我们常常想到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孝敬老师,可是有没有人想到要孝敬大地母亲呢?

有!杨善洲、袁隆平、张平宜就是大地母亲的孝顺儿女。

作为大地母亲的儿子杨善洲,在职期间,他廉洁奉公,严惩毁林开荒、肆意开采、任意伤害大地母亲的不法之徒。退休之后,听到大地母亲的痛苦,他寝食难安,后来,他毅然放弃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荒山,锲而不舍地带领群众义务植树,为大地母亲疗伤。22个春秋,他植树造林5.6万亩,这两个数字足以表现出他孝敬大地母亲的赤子之情。

作为大地母亲的儿子袁隆平,正当中国发生全国性的之际,老百姓陷入饥不果腹的困境,他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呼唤,决心为大地母亲排忧解难,在农业增产方面做出贡献,以报答大地母亲的恩情。他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中,他所经历的困苦与磨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努力着,创造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奇迹,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扎根于田畴,与大地母亲一起,勤勤恳恳地为全人类的吃饭问题而继续探索着,他要用更辉煌的成绩来孝敬大地母亲。

作为大地母亲的女儿张平宜,十几年前,她因采访需要来到四川凉山的麻风病康复村——大营盘村。在那里,她亲眼目睹了麻风病人的悲惨生活。当时,她仿佛听到了大山的呼唤,为了麻风病人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改变麻风病人的命运,她要为大地母亲分担忧虑,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辞去百万元年薪的工作,开办了“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十几年来,张平宜建成并完善了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学校。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病人的脸上时,就能明白张平宜孝敬大地母亲的真正意义了。

朋友,难道你没听见大地母亲的心声吗?难道你没听见大地母亲的呼唤吗?让我们立即终止伤害大地母亲的行为,保留敬畏之心吧!想想自己该为大地母亲做点什么,别让养育我们、关心我们、保护我们的大地母亲伤心、流泪了……

亮点解析:1.立意深刻,令人感动。超亲情之孝,为社会、为人类尽孝是大孝。作者把视角指向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层面,写出了杨善洲、袁隆平、张平宜为大地母亲疗伤、奉献、分忧的一片孝敬之心,令人感动。2.巧用素材,别开生面。旧材新用,作者把三大名人的大爱精神与孝敬大地母亲的话题联系起来,让文章的主旨提升了一个档次,考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挖掘主题的能力可见一斑。3.过渡自然,结构严谨。“有!杨善洲、袁隆平、张平宜就是大地母亲的孝顺儿女”一句,承上句设问,引出了三个名人对大地母亲的敬畏之心,赤子之情。最后连用两个反问句,呼唤人们想想该为大地母亲做点什么,不仅照应了前文,而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做到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满分作文三

孝 敬

遵义一考生

我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张楠,一个叫张杨。

张楠是我亲生的,张杨是弟媳所生。张杨一岁那年,弟弟弟媳因车祸双亡,我便收养了张杨。张楠比张杨大半岁。我对两个孩子都一样关心,一样疼爱。但是,我心里总有些憋屈。

两个孩子在同一所中学念书。张杨每到星期天都赶回家,帮我做一些家务事,对我体贴入微,可是张楠却总不见踪影。我问张杨,张楠为什么不回家,张杨说张楠要补课。

但我心里犯疑。那一天,我特地去学校看个究竟,有老师带路,老师跟张楠说:“你妈妈找你。”不料张楠躲躲闪闪,小声地说:“她是谁?我不认识。”老师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你不是要找她吗?”我立即改口说:“不,不,不,我找张杨。”那老师又带我去找张扬。

“张杨,你妈妈找你。”老师大声地对张杨说。张杨听说是我找她,立即跑过来拉着我,高兴得不得了。“妈妈,你怎么来了?”张杨本来是叫我“姑妈”的,但兴许是听到了老师刚才的话,便改口叫我“妈”,我也高兴得不得了。“傻丫头,不欢迎我吗?”“欢迎欢迎!”这时,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她立即向同学们介绍:“这是我妈妈。”几个同学异口同声地叫:“张妈妈好。”这回就这样过去了,张杨的表现让我感到很欣慰。

一天,邻居喊:“张妈,你女儿的电话。”我想,张楠的电话,肯定没有好事。“妈妈,学校开家长会,你明天早一点来哟!”电话那头传来的甜美声音分明是张杨的。我想,这孩子乖巧又孝顺。唉,张楠为什么不打电话呢?

第二天我来到学校,张杨早在校门口迎接我了。我参加了张杨的家长会,张杨的老师拉着我的手说:“张妈妈,你辛苦了。你看,你教育的孩子那么懂事,对长辈又那么孝顺……”

听到这一番话,作为养母,我感到很欣慰,很满足。

后来,我也参加了张楠的家长会,快散会的时候,张楠的班主任说:“你是张楠的姑妈吧?你看,自从张楠的父母出车祸以后,一直是你收养她。你腿脚又不灵便,真是难为你了。”

我一怔,但立即放缓口气问:“是张楠告诉你这些的吧?”

“是呀,张楠很感谢你呢。”

我明白了,张楠不愿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承认我是她妈妈,是因为我是一个瘸子。

第6篇:祖国生日快乐作文范文

清人史震林在《西青散记》里,记录了友人柯山所说的人生四憾:“幼无名师,长无良友,壮无实事,老无令名。”值得玩味。尤其是第一条。按《三字经》的说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来都是懵懂的,性格差异不大,如遇明师之教,就可能有好的修为,好的前景。因此,古人讲究“从名师游”,现在则是选择名校――择校也就是择师,择一个好老师。张文质曾说:好教师很贵,坏教师更贵――选择一个好教师,也许会花很大代价,但是,如果孩子遇到一个坏教师,知识错谬、能力低下还不要紧,要是人格不正、品行不端,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就会更昂贵。一个孩子受到错误的教育后,要想再矫正过来,所花精力,会比让孩子一开始就接受正确教育大得多,其转变也要艰难得多。

不过,对史震林所说的“名师”,我颇有微词。

所谓“名师”,是从名声、名气、名望而论,不一定就有真才实学。不是有“浪得虚名”之说么?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所谓“名师”,大多是教育行政评选的,或是所在学校打造的――评选时的标准和名额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让人对“名师”的含金量,不敢有太高期待。很多地方更是把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评选当成“福利”,甚至当成“牟利”手段,让人心寒齿冷。而所谓的“打造”,把名师培养搞成轰轰烈烈的运动,搞成拔苗助长的政绩,既有违教育的本质规律,也有背教师的成长规律。

所以,我一向不太喜欢“优秀教师”的说法,而喜欢用“好教师”的概念――现在我想说的是,与其为孩子选择“名师”,不如选择“明师”。

二、好教师的“三明主义”

宋代临济宗高僧浮山法远禅师曾说:“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兴教化,安上下,悦往来。明者,遵礼义,识安危,察贤愚,辩是非。勇者,事果决,断不疑,奸必除,佞必去。仁而不明,如有田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不仁,犹如刈而不知种。三者备,则丛林兴,缺一则衰,缺二则危,三者无一,则住持之道废矣。”

尽管他所说的是“住持”的事,但往大里看,我们每个教师其实也是“住持”,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一所学校的“住持”,法远所说的“仁、明、勇”,对我们来说也并非毫无意义。择其中的“明”字,我想对我所理解的“好教师”,做一个“三明主义”的理解或主张――

1. 好教师应是“明白之师”

明师的“明”,按字典意义,至少有这样一些义项: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因此,“明师”即是指真正明白的老师――明白自己,明白学生,明白什么是教育,明白应该如何去教育,明白怎样的教育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成长。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以前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随着时展,现在我们更习惯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是一条河”。“明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课外知识,同时要能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班级、不同课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所学内容,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觉得,学问还是次要的。以今天的教师状况来看,几乎每个人都是专科以上学历,从事中小学教育简直易如反掌。所有知识都是学过的,教学方法、技术之类,在师范院校有系统学习,进入岗位后也会慢慢得到积累。而且,随着培训、教研活动的参与,教育能力和手段也会得到不断丰富和提高。但是,对教师而言,仅有这些还不够,这些只是在教书。除教书外,教师还要教人。只教书不教人的老师,培养的学生可能只有知识而没有灵性,只有学问而没有人性,只有技能而没有创造,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

在中国传统里,有经师、人师之别:授业解惑的是“经师”,传道育人的是“人师”。按古人的说法,“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教师在品德修养方面不过关,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存在欠缺或差谬,对学生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所以,“明师”应该知道自己是谁、在做什么、该有什么样的追求,究竟要去往何处。教师如果不弄明白这些,就可能像黄檗希运禅师所讲的“未悟人管道场,道场即成魔窟”。

“明师”应该说自己明白的话。不能把自己都不清楚、不理解、不明白的东西硬塞给学生,如孟子所说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时常听老师用爱迪生的名言教导学生:天才=99%的汗水+1%的智慧。但很少有老师明白爱迪生的原话是:“天才=99%的汗水+1%的智慧,但那1%的智慧却比99%的汗水更珍贵。”

我还经常听到老师跟孩子谈论“爱国”。尤其是每年十月前后,我总听到很多老师,甚至是所谓的名师,慷慨激昂地跟学生讲说,我们的伟大祖国几十岁了,祝我们伟大祖国几十几岁生日快乐,诸如此类。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禁不住摇头,感叹――他们连“爱国”里的“国”是指什么都不清楚,连country、government和motherland都不能正确区分,他们慷慨激昂的讲说,既错误又荒唐,不正是禅宗里说的“瞎师引盲徒,相牵入火炉”?或俗话所谓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样的教师,无论他有多大的名头、多响的名气、多高的声望,都会让我觉得不屑、不齿。

2. 好教师应是“明亮之师”

教师常患一种职业病,即“好为人师”,时刻板起“教师爷”的面孔,言必道德,说辞堂皇,絮絮叨叨,却陈词滥调。同时,做教师,经常面对学生的差错,经常面对教育的无奈和无力,很容易产生“人性无望”的偏见,倘使所遇环境不如意,生存境况不如意,很容易形成焦虑、狂躁、麻木之类阴暗心理,弄得自己像祥林嫂一样,只知道唠叨、抱怨、懊恼。还有些老师眼睛过于“黑白分明”,对优生青眼有加,视差生白眼频频,甚至把差生当成“病人”“废物”,要么另眼看待,动辄得咎,要么视若无物,冷漠严酷――我曾说,“差生”是教师最好的试金石,就像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可视作文明的标尺一样。

曾看到一则新闻:一位公认的优秀教师,不大不小的名师,她自己的孩子也在班里读书。她刚给孩子配了一副500多元的眼镜,谁料竟在班上弄丢了。老师认定是班上学生偷了,就气急败坏地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问,同学们都说不知道,接着一个一个地搜,也没什么结果。一怒之下,她命令全班44个学生集体下跪,还用直尺打学生的手,边打学生自己边流泪,有的学生也跟着一起哭,当时的情形可想而知。

这事被家长得知后,引起轩然大波。继而,这名“名师”被教育局通报批评。记者一路走访,了解到她家庭非常窘迫,对工作非常认真,对学生非常严格,经常给学生补课。

这么优秀的教师,却做出如此骇人的举动,最根本的原因是心理压力太大,久而不得舒解,因此成为心理问题。这样的老师,可能不在少数,他们带给学生的伤害也往往非常可怕。

因此,一个好教师,应该有特别明亮的视野,特别明朗的胸怀,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明白自己的边界和局限。更重要的是,要摆脱人皆有之的沮丧和消极之感。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眼前的阴霾或局部的迷障所遮蔽,才不会因一时的得失和窘境而“英雄气短”。

3. 好教师应是“明天之师”

我喜欢这样一种说法:派往明天的教师――教师所做的工作,虽然都在“今天”,但其意义是在明天。我们的学生,必然要生活在“明天”,所以,教育必须“面向未来”。

教育,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教师应该是有理想的。跟特级教师王木春作关于“教师的信仰”的对话时,他提及一句话:“好教师往往是无可救药的教育理想主义者。”我非常喜欢。这种“无可救药”的理想情怀,是所有“明师”共有的特征,也是我们成为“明师”的必然路径――对教育有理想,才可能听到更高远的声音,看到更辽迥的风景。一个过于沉溺于现实的人,很容易被现实所困惑,被喧嚣的物欲淹没、同化,只能随波逐流,像草一样难以自拔。

只是,在今天的现实格局下,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于“得过且过”,习惯于“小车不倒只管推”,只关注当前的利益、眼下的得失,这是教育最悲哀的地方。因为这样的“习惯”,我们的内心世界在窄化,精神境界在矮化:缺少理想,缺少对未来的期望,缺少对自己的坚信,更缺少对职业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没有远方的辽阔,我们只能感觉到当下的逼仄,没有对未来的期许,我们只能关注当前的利益,眼下的得失,我们只会用所教的课程把学生局限住,束缚住,让他们的眼睛渐渐蒙上灰尘,越来越近视、短视。

为了明天,我们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加明亮、更加明白、更加明智――曾有人把教师分成三种:上品为导师,中才乃教书匠,下流是驯兽师。驯兽师手持教鞭,把学生当牛马驱使,奉行“棒下出孝子”;教书匠只教书不教人,把学生当作机器,心中只有“标准答案”和“产品模式”;唯有导师,能让学生感觉“如坐春风”,身心两健,使学生妙相庄严,自成天人。

按佛家的说法,人要成就庄严妙相,三分得于天才,三分源于努力,三分得于境遇良师,余下一分则要看时间――学生到我们这里时,“天才”的三分已经确定,但还有六分可以由我们给予。若遇“明师”,他们的努力会更有成效,发展会更有前景。当然,若遇“无明”之师,他们可能很难真正努力,即使有所努力,也很难保证目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