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出了一些办法。
关键词:培养;创新意识;能力
新课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必须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中心任务。创新能力,它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创新精神状态,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便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如何融进数学知识、数学理念及创新能力意识,成为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迫切问。
题。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提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有兴趣,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例如:在学习“概率的意义”一节时引入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有的学生提出诸葛亮‘什么能在三天前准确地预报出一场大雾’有的学生说是因为诸葛亮应用了自身丰富的气象观测经
验;还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是诸葛亮神机妙算;…… 有学生指出随机事件的发生与否,是遵行一定规律的。从而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教学。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告诫我们:“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就是希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原动力。在新课改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大量可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知识点。例如:讲到“球面距离定义”时,引入1993年4月,上海东方航空公司一架班机在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途中突遇强气流,使飞机上下颠簸造成部分乘客受伤,飞机被迫在阿拉斯加紧急降落。在教室内世界地图前,请一位同学将飞机的飞行路线以及阿拉斯加的位置在黑板上画出来,并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飞行的路线。学生马上提出疑问:上海和洛杉矶都在北纬稍北的位置,直觉想象似乎沿北纬的圆弧飞行距离最短。为什么飞机要从上海飞经阿拉斯加,在飞到洛杉矶呢?这岂不是绕远道了吗?又有同学发现,空中航线在地图上画的都是一段弧,而不是直线段,这似乎有勃常理……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热烈讨论终于达成如下共识:这张地图实质上展现的是一个球面,在球面上两点的连线是一段弧。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弧最短呢?起初较多的同学认为应是沿着同一纬度圈的一段圆弧,但是再仔细观察发现,飞机航行的那段弧的半径好像比北纬的半径要大得多,于是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最后,学生用实验的手段或尺规作图验证,使问题最终得到圆满解决。既加深了对球面距离定义的理解,又使这一问题逐步得以延伸和深化,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唤醒。
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创造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诱发学生从潜意识中产生“需要探索”的积极愿望,有效引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促使其从数学学习中产生“探索什么”的主观动机,通过教师诱导与激化,推进学生在主动追寻知识内涵中“学会思维”、悟透规律、迸发灵感,对多维信息进行筛选,找到最佳信息源,从而提炼创新结论。例如:点椭圆上运动,直线 : 交椭圆于点 、 ,问在何处时, 到直线的距离最大?
教师在分析题意后希望建立关于变量与的函数表达式: 。教师问:哪个取做自变量呢?多数学生: ,得 ,又得 ,出现了无理式,求出现障碍,于是,有些学生提出从新设点的坐标,开始如下探究:设 ,以参数为自变量,由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得 。 ,即 , 此时为 ,此教师表扬学生调整自己的思路,积极探索求新的精神,使学生尝到探索创新的甜头。
引申1、点在椭圆的第一象限那一段弧上时,求四边形面积的最大值。
引申2、点在椭圆上运动,点在圆上运动,求的最大值。此例和两个引申题探索和获解的展示,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可见,通过鼓励提问、引导提问和探究问题,使学生形成主动存疑、设疑、问疑、探疑的自觉性,进一步强化了问题意识,落实了创新教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落到实处。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落到实处。
科学上的创新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继之以严格的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它在创新思维中占主导地位。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时,发散就成了创造。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严格的逻辑思维,过分追求论证的严密和完整,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感,这当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的老师究竟帮些什么?请看果堂上拾到的一个片断:老师(面对初三学生,开课之初这样导入)同学们听说过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下?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很流畅地讲述了这两个故事。老师:假如你是司马光,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学生1:我会把缸推倒,让小孩出来。老师:你有那么大力气吗?要是推不倒怎么办?学生2:我用绳子把小孩提出来。老师:等你找来绳子,小孩子早淹死了。学生3:我找些石块丢进缸里,让小孩子踩着出来。老师:假如砸伤小孩怎么办?学生4:我找一台小型抽水机,把缸里的水抽干。老师:用抽水机排水,好像也不现实……学生陷入沉默之中。老师:这就没有办法了?你们已经是初三学生了,一伸手不就把小孩子从缸里拉出来了吗?让人不解的是,文章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我们的老师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却步步否定,究竟要将学生的思维逼到什么地方去?当老师的“一伸手不就把小孩子从缸里拉出来了吗”这个确实是最便捷的答案。
总之,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上具有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同时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问题障碍,不断增设创新性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教学中不断取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中广:《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教与学》,2004年第3期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锤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护航者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根本宗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之一。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最基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中学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获取新知识,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在具备敬业精神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克服认知上的偏差,并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素质,从而使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力量的源泉,也就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主动钻研,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要使学生的创新直接兴趣转变成稳定的创新动机,教师应不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创新兴趣,启发学生用心灵去感知创新,努力让这种直接兴趣能转化为创新动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剖析每一个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创新心理的状态变化,及时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从内容上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以创新教育为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运用创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矢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和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程与函数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样本估计总体的数学思想”等。用新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研究解决新的问题,或者对已有的知识结论和解题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加工,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求得最为简捷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2.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发问。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爱发言,课后不敢提问,原因多半归于“怕”。怕自己回答错了,同学们笑话,怕自己的问题太“幼稚”,让老师觉得不值一问。这就要求教师要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发言,让学生体验多发言、会提问对自己是绝好的锻炼机会。对于不善于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或者让其看到多发言者实实在在的进步;或者对提问题多的同学予以某种“奖励”。或者采用定期让学生当“老师”的办法,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兴趣。
3.课堂教学中注重变式教学,训练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将课本中的公式、定理、图形作变化处理。如公式通常情况都是从左向右运用,能否从右向左看呢?图形的画法除常见的形式,能否上下颠倒位置,或者左右交换位置来画?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中的细节处理,教会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精神。
4.适时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诱导学生大胆想象。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创造性既不同于幼儿和小学生,也不同于成人。教师对学生稍有创新的想法所给予的点滴肯定,都会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燎原之火。在数学学习中,中学生创新意识可表现为对已有解法的超越、或者是对问题已有解决思路的再加工以寻求新的思路,也可以表现为对未知问题长时间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等。
四、运用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为教育提供更多、更优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对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不仅能处理数字和文字,而且还能处理图形、图像、声音以及二维及三维动画。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和繁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得简单起来。通过综合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视听信息符号,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弥补常规媒体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补充了对学生右脑功能的开掘利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数学应用软件,不仅能制作图片式的、阅读型的、程式化的课件,还能制作出当场可灵活变化的,并能按变化当场进行计算、推理和作图的课件,把传统意义下的“学习”数学变成了“研究”数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结语
素质教育中,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强学习,以便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闰立钦教授[J].教育研究,1999,(7).
[2]张奠宙,孔企平.未来展望:2010年的中国数学教育[J].数学教学通讯,2001,(1):1-5.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新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之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内因,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学习的外部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为了激励学习内因。从认识心理学视角分析,学生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提倡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是在一定情境中诱发的。因此,创设新奇、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动机,以激发、维系、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行为。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前,我在黑板上出示一组很大的数:1353、5913、71532等。然后提问学生:“谁能很快说出上面这几个数中的哪个数能被3整除?”学生想不出“快”的方法,都纷纷埋头用笔写,一个数一个数地除。正当学生紧张而忙碌于计算时,我叫他们停下来,并让学生随便排一个数,我都能很快说出是否能被3整除……此时,学生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2、创设条件,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有目的的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我设计了下列导学提纲:(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点?(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点怎么确定?(3)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读书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时间认识后,提纲逐步精简,最后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棍”,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
二、自主创新
“自主“与”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
1、质疑中创新。“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前提。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的。因此,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质疑,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探究能力,培养 学生“敢问”“善问”的良好品质。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2、求异创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具有多向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积极地思考问题。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除了书本上的计算方法以外,你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吗?“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除了懂得书本中的想加做法”,如15-9=(6),想(6)+9=15外,另外还想出了许多方法。比如15-9=?想10-9=1,1+5=6(破十法);想十几减9就等于几加1。15-9=5+1;16-9=6+1……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还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培养; 创新;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132-02
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普西认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二十一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创新力的竞争,是创造型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教育的目标,进行创造性教学是时代的需要,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的出台,为我们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我们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创新而教”的教育观念,善于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1. 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复和一题多用。
2. 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有不少学生在求二次函数y=ax2+bx+c最值时,都熟知结果:当x=-b/(2a)时,y有最值(4ac-b2)/(4a)。但却不会配方法,到高中继续学习三角函数最值时发生了困难,这都是因为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带来的结果。
3. 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4. 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2.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3. 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四、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1. 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恰当地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2. 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顺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九年义务教材在内容选取编写体例上较原有教材都有较大变化: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增加可读性,在加强双基的同时,也注意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上述潜在功能,指导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3.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维就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严格来说指的是结果具有创新性质的思维,而广义上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严格意义下的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再发现式创新思维的积累和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再发现式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再发现式创新思维表现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新问题,主动地提出自己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上,首先,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营造学生认知中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和数学应用的再创造的过程,将前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形式化和公理化的一些数学结论让学生再创造,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体验数学创造的过程,引发学生进行数学创造兴趣,让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处于最佳准备状态。其次,选择适当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数学理论问题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性,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问题中得到有效开发。也促使其产生征服该问题的内在欲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内部动机,产生自发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强烈求知欲望。再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和途径去考虑问题,探求多种解决方案,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加强发散思维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发散思维对一个人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放开思维;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等。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想象和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丝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不要被一些常规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促使学生多向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手段,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需要切实遵守并掌握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心理规律和心态,还应该全面考虑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着重强调从实际生活中出发,让学生们能够很好地将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成与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并对它进行正确的解释与应用,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的意义。因此,在相关的教学当中对学生们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妥善的培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就来谈一下教师应当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一、有关逻辑思维方面的常用方法
(一)归纳演绎法
归纳和演绎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推理方法,归纳是由特殊的个体向一般的规律进行类推。小学的数学中的运算规律与法则,大部分都是运用推理归纳出来的。比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的时候,教师通过“两个加数互换位置相加,所得之和不变”这个例子将结论推导出来。
(二)比较与分类法
分类是整理并加工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比较则是对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同及不同点进行分析的方法。比较法是人们思考的基础,有了比较才有分辨。分类与比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综合与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中,综合指的是对所认识的全部对象加以联系并研究,从其整体开始对其本质加以认知;而分析是指将一个整体分解为不同的部分,然后对这些不同的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知其本质。
(四)概括与抽象法
概括就是把同一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全面综合为统一的整体;抽象则是去除个别以及非本质的属性,统一出公共的属性。例如,初学数学时,学生们都是依靠背诵或记住其组成方式来学习数学,如果教师举出其相对应的数学规律,学生们就能很好地并且很轻松地掌握数学计算。
二、对学生自身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妥善培养的作用
思维所具有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心理学上说,思维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是主要的教学任务,并且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相符合。逻辑思维是有关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升华。对大多数人来讲,缺乏逻辑思维的锻炼会对创造性思维产生影响,更对创新能力有所影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中,一些高级的数学知识如质数、合数等,通过教具的演示与操作,可以令学生对这些内容更加容易掌握与理解,同时对于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帮助。采取科学的手段可以从根本上锻炼和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有效方法
学生只有认真去观察事物,对事物的认知才能更加透彻,才能主动去思考并将其升华为理性认知,可以说,想要创造首先要学会观察。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了解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根据这个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中的直观性,减少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的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促进小学生们提高观察能力。另一方面,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借助更多更直观的教具,由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在教学中既要加强直观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们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更加清楚事物的本质。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占据中心地位,追求完美的教学,严格按照指定的教材和教案进行教学,并且教给学生的知识仅限于教材中,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们的思维局限在了书本当中,使学生在解决遇到的问题时只会按照书本当中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很不利。发散性思维是组成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我们需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开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突破思维定式,展开联想,自主地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想法与见解。
四、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相关培养措施
(一)重视合理地引出有关问题
问题能够引出思维,数学知识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之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师更好地发展和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通常来讲,小学数学都是借助于问题的提出来引发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频繁地提出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对相关的数学课程进行设计
想要培养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数学教师就应当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每一节课的课程都精心设计,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运用之前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研究,获得属于他的成就感。
(三)针对学生的特点发展逻辑思维并设计练习题的难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解题方法不能过早讲解,应当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去正确引导其对知识点的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并且教师也不能局限于一种思维与解题方式,应该在确保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多样化的解题方式。而练习题可以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而设计出适合他们的练习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秋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04):38-39.
一、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创新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利用班集体集思广益,培养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课堂上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同时,师生的角色随动态互换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各抒己见,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优化组合更多更佳的方案,从而起到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古人亚里多德,做过精炼的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运用深度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让学生敢于对教材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敢于打破常规,发表具有个性的见解,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他们概括,提炼成自己的观点,为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度和科学性提供保障。
三、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直觉思维在创造的关键阶段上起着重要作用。在科学创造过程中,从理念材料到提出新思想之间,设有“逻辑的桥梁”,必须诉诸灵感和直觉。因此在学生直觉思维培养中,观察能力的培养甚为重要。要使他们敢于怀疑,敢于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在观察中有所发现。观察是创造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出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的分析,也容易触发对一般结果的猜测。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比如,在立体几何中,设计等体积的正方形、等边圆柱形球体,哪一个表面积最小?让学生凭直觉回答而后再证明。这样观察与思维有机结合,分析与猜测同步进行,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去激发学生认识矛盾,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地解决问题,去创新问题的解法。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内在的联系,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美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学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美术教学的重要课题,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认真地研究和探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进行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索,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效果,浅谈一下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构建良好的创新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对美术教学至关重要,美术教育的基础渠道是课堂,教师应根据美术学科特有的性质和艺术魅力,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景,使美术教学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例如在讲“古希腊美术”这一课中,在对作品鉴赏进行讲解时播放了西方古典音乐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古希腊文化背景的意境中。美术名作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能力的主要渠道。在分析《拉奥孔》这一作品的背景时,播放了电影《特洛伊》中木马计片段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启发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高中美术课程对于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努力创造和勇于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例如中国画与书法,常蕴含着“计白当黑”的技法和艺术效果,卷中虽着墨不多,却往往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在讲解马远《踏歌图》中构图的特点时,我特别强调了作品中截取自然景色当中比较美的一角一边,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的艺术手法,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绘画创造中可以借鉴。
此外,自然界和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周围社区的自然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维,获取直接的体验,使得他们的观察和想象能力被激活。比如我有时带学生外出摄影、写生、参观画展,让大自然和社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
三、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使高中生原始的、无意识的创造性思维延续发展,不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其顺利地转变为有意识的、成熟的创造性思维。课前我认真地分析课程内容,精心制订教学设计。我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以自己的理解去评价鉴赏作品,使学生们鉴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热情高涨起来,并且让学生动笔去画、动手去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师是美的创造者,我们要用心去教导学生什么是美,比如一幅美术作品,它的美具有多样性,或夸张或平淡,或细腻或粗犷,或热情或宁静,或奔放或含蓄。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美,并学会审美、表达美,热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活动中引导学生用最基本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的内心情感,在愉快和充满幻想的艺术教学中,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
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勇于实践
“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美术教学,我们不能完全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其既善于动脑,又善于动手,培养学生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善于探究与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任何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冲动不断内化为稳定的创新品质,真正提高学生创新的综合素养,学生通过在实践中体验创新过程,锻炼创新能力,丰富创新精神,发展创新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