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封闭学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校管理 校本 人本
受到20世纪经典思维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学校管理追求塑造一个全封闭的,没有或尽量避免外来因素影响的理想教育环境,通过将学校环境的简单化和普适化营造管理结构。但这一模式在现今的社会条件下,显然已不再适应。
一、我国的学校管理改革成果概述
经过对我国学校管理改革的大致总结,可发现我国的学校管理在踏入新时代以来已认识到以往管理体制的弊病,并努力提出改革,现将改革成果总结如下:
1.确立未来发展目标,确定新的培养计划
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本质上的变化,我国的学生教育已由原来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同时在应试教育不能完全满足人才选拔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方位素养,到目前已取得良好效果。
2.教育方式转向多元化,加入了新的理念
由于知识经济的影响,新的学习观念发生了改变,即由原来的单纯灌输知识向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转变,师生间关系也因此加入了新的元素。过去设置较为庞杂的学科体系经过整合,显得更符合时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引入了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显得更具有适用性,贴近了与学生的关系。
3.突出对学生的关怀
在新的教学评定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中,突出了对学生关怀的要求,同时要求老师要加强情感教学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情感关怀,并以自身的积极情感去唤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回应,体现出对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立的良好情感诉求。
二、我国学校管理体制的不足
经过前文的阐释,我国的学校管理有着可喜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学校管理是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演化而来的,具有浓厚的管理色彩,同时由于在行政隶属上的管辖关系,因此,存在许多的不足,现将其特点总结如下:
1.教师任用体制尴尬
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教师的从业人数达不到现实中需要的数目,为了鼓励教师从业,国家给予政策将其身份特殊化,享受了准公务员待遇,这在当时为缓解教师人员紧张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到了今天,委任制式的任用形式使得教师的积极性不在高涨,相当多的人由于没有了竞争的紧迫感而消极怠工,对于学生教育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加上所在地域限制,也加剧了人才交流存在的窘境。
2.行政管理权限泛滥
受集中政体的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管辖一样受到了教育部门的直接或间接领导。造成了学校自主管理能力不够完善,相关管理措施的实施相对滞后,而教育部门时有的干涉行为又会打乱规律的教学管理环境,使得学校的条例朝令夕改,不具备长期执行的威信力。
3.学校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我国一些学校长期不重视理论的更新,客观上造成了学校管理理论严重滞后的事实,同时由于相当多的教师观念落后,将教师群体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将管理行为的权限留于己身,对于学生的自主管理则重视不够,使得学生参与度过低,学校管理没有生气。
三、新时代我国学校管理方案的构建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学校管理的现况了解,我们已初步确定了学校管理方案构建主义的一些问题,本节则试从构建理论和具体方案两部分来阐释个人观点。
(一)学校管理的应用理论
1.人本管理
所谓学校的人本管理,是指人本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就是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学校管理,就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服务于学校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和学校成员个人目标而进行的学校管理。
2.校本管理
学校的校本管理,最简单来讲,即权力的下放。具体来说,就是指教育当局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按学校自己的情况去决定资源分配,对学校的财政预算、课程设置、教科书选择、学校人事决策等方面实施改革。这样可以由学校自主决定具体的资源配置,易于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化,同时也便于学校根据自己的实情来确定发展规划。
3.制度管理
所谓学校的制度管理,即学校依照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法律、法令、条例以及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和规范教育行为,努力实现办学目标的管理模式。
这是由于现实的学校管理实情决定的,由于教师的从业条件太为宽松,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部分教师教学松懈的现象,加上稀缺资源利用时的操作自由性,决定了我国的学校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
(二)学校管理方案的实施机制
综合本文的研究和对相关理论的借鉴,笔者认为,学校管理方案的实施机制不仅要满足当前国情的需要,同样要遵循一定的客观事实规律,现提出个人的观点如下:
1.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所建立的新的学校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开放性、人文性、协作性等明显特征的学校管理模式。构成这种学校管理模式框架,就必然要革新教育观念,加强对人主观性的重视。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是为实现学校管理目标而制订的各项管理制度,是使学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达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课程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应通过这一系列制度的完善来达到完善教育方式的目的,并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丰收。
3.和谐学校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间最常见的关系,但是其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师生信息的相互传递,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然改变师生的观念,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熊劲峰,张玉柯.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重大举措。吉林工业经济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精心组织、合理部署,带领全校师生迅速开展了落实“五项管理”系列活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治理和学校管理水平。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科学谋划、压实责任
6月7日上午,吉林工业经济学校召开了“五项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由督导室主任李璐主持,张伟卓副校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出席会议。
李璐主任传达了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五项管理”督导工作推进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对“五项管理”实地督查要点进行逐一解读,明确了吉林工业经济学校“五项管理”督导工作方案。与会人员展开热烈的讨论,逐一发言,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对照文件要求找差距、找不足,对此项工作的推进进行了广泛交流。
会上,张伟卓副校长对全面落实“五项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一要高度重视,正确把握“五项管理”的内涵,认识“五项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要认真谋划,自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过程;三要严格落实,系统搭建“五项管理”的实施机制,确保“五项管理”落地落实。
此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提高了相关科室负责人对“五项管理”规定的认识。学校以“五项管理”的落实为切入点,依据实际情况不断改革创新,加强与家长的配合与引导,共同构建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
二、行动上迅速落实,建章立制、五化管理
(一)“手机管理”合理化
结合全日制寄宿学校特点和园区就餐的实际情况,制定《吉林工业经济学校学生在校期间手机使用、管理要求》《吉林工业经济学校学生手机管理规定》,实施在校期间手机封闭管理模式,56间教室内设置手机充电储存箱,并由专人负责管理,按照规定时间统一收发使用。下发《致家长一封信》,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共同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
(二)“睡眠管理”科学化
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管理体系,通过日常管理渗透睡眠对促进中职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的重要作用,实现“全程育人”的目标,并配套“准军事化寝室管理”模式,施行全封闭的住宿管理机制,规范作息时间,确保学生充足睡眠,实现“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形成“管理有硬度,教育有温度”的德育管理模式。
(三)“读物管理”规范化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学校组建了专项排查工作小组,按照《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12条负面清单定期对行政科室及教研室杂志、图书,心理咨询室大厅图书,班级图书角学生课外读物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存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不良影响等内容。
(四)“作业管理”精细化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制定《吉林工业经济学校作业检查制度》《吉林工业经济学校作业批改规定》,要求任课教师课后书面作业总时间不超过90分钟,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并及时全批全改,写出评语,杜绝学生代批作业现象。并实行“三级联查制度”,任课教师自查-教研室主任月抽查-教务处全面检查。
(五)“体质管理”健康化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是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办寄宿制学校要把边远的、分散的小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过集体生活,这相对于非寄宿制学校更容易发生安全事件,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自理能力较差,自身安全防范能力不足,加上在校学习、生活时间长,这就给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管理,树立安全无小事,安全工作天天从零开始的意识,扎实做好落实安全责任、健全安全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切实提升寄宿制学校的安全工作水平。[1]
二、制定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我校经过深入调研,统一制定了泾川县黑河小学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宿舍管理教师岗位职责》、《寄宿生家校联系制度》、《寄宿生一日常规制度》、《校车接送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从各环节、各时段明确了工作要求,实行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流程,为寄宿制学校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我校还制订了校舍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卫生防疫等各种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严格落实了岗位责任制和启动、运行、监督机制,职责明确,落实到人,把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三、落实安全责任是做好寄宿制学校安全工作的关键
寄宿制学校,尤其是新入学的低龄儿童,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对他们的安全管理难度更大,责任重于泰山。要让家长安心、放心,使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校长、教师就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热爱学生、保护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安全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心尽力尽责地做好学校安全工作。首先,要建立安全责任机制。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班主任、职员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体系,构成安全责任人人负,人人身上有责任的管理机制。其次,要明确安全责任内容。每学年一开学,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协约,保证责任书的签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安全工作责任落到实处。第三,要检查安全责任效果。学校要定期进行安全责任内容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确保责任书的签订不流于形式,责任书的内容落实到点到面到位。[2]
四、建设一支高效的安全管理队伍
“生命不保,谈何教育。”家长将学生交给学校时最大的担心是安全问题,小学寄宿制学校最大的压力也是安全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时时牢记安全,事事做到安全,人人提高安全意识。我校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构建起了以教导主任、总务后勤主任、教研组长、值周领导、值周教师、班主任、生活老师为骨干的安全管理队伍,构建起了“教学、生活分管校长――分管领导――教导处――宿舍管理员、班主任、值周教师――寝室学生干部”的五级安全管理网络,并与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签订了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寄宿生在校期间各个环节、各个时段的安全管理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学生在校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保障体系。我校成立了寄宿生管理领导小组,规范了相关会议制度,定期召集值班教师、住宿生、寝室学生干部、室长交流情况,对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我们注意充分发挥学生自治机制的效能,学生参与了学校的全程管理。特别是对寝室干部规定了明确的职责,依据职责开展工作。在校园里,从早操到就寝,从课间操到晚自习,从教室到宿舍,从食堂到厕所,从学校到家里,到处都有学生参与管理的身影。学生自主管理强化了学校管理工作,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强化安全教育是做好寄宿制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
寄宿制学校的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重点做到四抓:一是抓计划。学校的安全教育要有计划性,每年初学校要根据上级全年安全宣传教育的部署,结合学校寄宿制的实际和季节变化,制定年度安全教育计划,做到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教育。二是抓重点。学校要抓住每年的重点时段、重点活动对学生进行主题安全教育。如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日、安全宣传周、宣传月,以及上级部门安排的重点活动。平时要抓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如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日常生活、课余活动安全知识等。三是抓特色。安全教育要切合学生年龄特点、学识水平,把宣传法律法规与贯彻学校安全制度相结合,把普及安全知识与课堂学科教学相结合,把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与各项活动相结合,创造出特色的教育活动。四是抓平台。安全教育要有载体,有平台,才能把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中。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开展安全教育,做到每月不少于两节主题安全教育课,学科注意渗透安全知识内容。在教学区、生活区分别开辟安全教育专栏,定期更新安全教育内容。
六、完善综合治理机制
学校附近环境乱,社会上也游荡着一些闲散人员,这给学校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为了有效地管理学校,我校全部安装了先进的校园监控系统,对校园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安全监控。学校对寄宿学生实行全封闭管理,住校学生必须持班主任的请假条才可以出校园。学校扎实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排查安全隐患,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
【关键词】中职学校;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0
一、 前言
目前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产业性,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特别强调具有相对完整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知识,因而中职业学校学生的的教育更是一个特殊群体的教育。[1]
中职生一般在15、16-17、18岁之间,这一时期的青年正处在从不成熟的儿童向成熟的成年期过渡的边缘阶段。这种过渡性常会使青年处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之中。这一时期的青年在心理、生理和社会诸方面的发展,总体上表现为过渡性、闭锁性、独立性、发展性、动荡性、继承性、探索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其自我意识还不成熟,自我控制力较弱,从众心理比较强,故可能受到家庭环境、社会不良因素、不良同伴的影响,沉迷网络,学习成绩差,成为"问题学生"。[2]
目前中职的学生来源复杂,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者,学习底子薄,厌学情绪严重,而且大部分的家庭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有些家庭困难,甚至单亲子女多,所以他们在一些行为习惯养成问题就表现的比较差,比如自我约束力差,上课迟到,旷课;宿舍脏乱,抽烟,赌博,盗窃,打群架等等比比皆是,在行为上懒散,基本礼仪不懂,上课乱跑,吃东西;自卑心理比较强,经常在他们身上看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而且逆反心理严重,讨厌老师的批评教育,跟老师顶撞,严重时还会打老师;在生活上自理能力非常差,怕吃苦,而且攀比盲从心理也严重。这都阻碍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造成学生在德育管理的高难度,而现在用人单位在招人的过程中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更好的适应将来的生活,学校实施了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这个也是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同样也是学校管理的需要。
二、实行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的提出
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是指学校参照军队的管理理念,模式和条例,结合本校教育教学的工作需要和学校的客观条件,聘请部队退伍军官或武警学院优秀毕业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实行一种内部规范化管理,也就是相对制约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学习和生活,以保证一个更完善的校园安全、更有序的教学次序、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等的做法。这样可以减少外界社会的不良影响,通过封闭式管理营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专心学习,提高升学率。于川等研究也表明:封闭式中学学生比非封闭式中学学生学习生活满意度高;封闭式管理提升了男生和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满意度。[3]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当部分纪律松散,维权意识很强,但法律观念又很淡薄,由于我们学校地处工业园区,所以的不良社会习气学生又很容易沾染,到黑网吧、酒吧。[1]
以上二点为实施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提供了主要的现实和理论依据。
三、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的实施
1.全封闭军事化训练
新生入学,训练营施行全员军事化管理的模式,从衣食住行到言行举止,从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到训练期间的安全、卫生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2.生活能力训练
为了提升学生生存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重点训练整理内务、洗衣服、理财等,花销自己支配、自行结算。要求略有盈余,不许亏空。
3.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配合军事化训练,开展体能训练、义务劳动等耐力训练。将体能训练与所学专业相结合,打造扎实的基本功。
4.行为礼仪训练
学校从学生的服饰、发型、行走、站姿、坐姿、言谈举止及日常交往等方面,全面规范学生的礼仪,使学生知礼节、明廉耻。此外,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小组训练等社交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提高其人际交往技能。
5.就业能力训练
通过职业指导课程,进行职业测评,了解学生的人格类型,协助其对未来职业有个明确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且自己又喜欢的职业。其二,教授其如何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求职及各种求职技巧,促使其顺利就业。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善于应变的沟通能力和富于感染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低于挫折的能力。
6.增强协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各班级学生就是一个战斗集体,通过各种团体辅导活动如"盲人方阵"、"信任之旅"、"一叶方舟"等活动培养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团体的交流沟通,进而把活动内容延伸到学习、生活中,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四、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的显著成效
这种模式对学校教学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可以避免外来因素干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以及对学生身心可能造成的伤害。如小商贩人校经营造成学校秩序的混乱,学校周围不法歌舞厅和网吧等对学生成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防止外来人员进校行凶等偶发事件的发生。该模式对学校和学生有"屏蔽作用"。
2.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学生失去了对父母和亲友的依赖,必然要学会生活自理。
3.可以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法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责任感。在学校严格管理下,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得到强化,长时间的集体生活,可以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理解他人,懂得了待人接物的礼仪,懂得来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了责任感。
4.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成绩。安定的教学环境和充裕的教学和学习时间,为学生成绩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5.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总之,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充分总结经验,加大硬、软件建设的改造力度,创设更好、更优的育人环境,并将准军事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在中职学校普及、拓展与深化,努力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优秀的"高技能、高基础、高品德"的人才,大力贯彻、完善职业教育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贺跃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封闭式管理的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1,(5):23-24
[2]尹志红,陶辉.中国15-18岁青少年服饰文化消费研究--以武汉市青少年为例.武汉:武汉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根据组织上的安排,本人自Xx学区中心校成立之时起主持中心校工作,现对一年多来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公开述职,敬请批评指正。
一、提炼学校精神是我面临的最为紧迫的工作
Xx学区所处环境偏僻,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尤其是中心小学硬件建设的标准化程度低,学区内缺少特色学校,龙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亮点少,文明创建水平低;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薄弱学科缺少专业教师;由于各小学在办学规模、条件、师资水平等多方面存在差距,老师们的教育观念也存在着差异,在适应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在思想观念层面上进行整合,统一办学理念,明晰发展思路,提炼学校精神是我主持工作后最为紧迫的工作。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诸多困难,中心校行政班子、党支部成员,认真研究,理清发展思路与目标,落实以中心带全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管理方式,确立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家长向往的学校,育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的办学指导思想;围绕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学生成长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努力创建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快乐校园,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基,对学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校风;“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教风;“志存高远,勤奋好学”的学风;培育品学皆优,身心俱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新人。
学校精神的提炼、丰富,有利于统一思想,端正方向,凝聚力量,规范行为,一致步调,为学校的稳步、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
小学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蒙以养正关系到孩子终身发展与一生幸福。为此,我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追求自主学习,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提出了教学工作“12345,大家起步走”的总要求。
“1”指不放弃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把学生贴上好、差的标签,相信只有差异,没有差生。
“2”指转变教学工作方式。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坚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3”指教学任务做到三清——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让学生当堂消化,不吃“夹生饭”。
“4”指课堂结构四部曲——讲,练,评,收。教师讲一讲,学生练一练,师生共同评一评,收齐学生的课堂作业。
“5”指认真抓住教学五环节。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设计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检测。
为了落实教学工作总要求,使之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与主动追求,中心校以贯彻落实县教育局【2010】94号文件为抓手,建立了教学质量月查制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教学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学困生辅导制度等八项教学教研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的督查,保证教学总要求、总目标的实现。
在开展教学常规检查中,我带领班子成员坚持听课评课,与授课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讨有效教学的方法与途径。为了及时了解掌握教学情况,中心校统一组织期中期末考试,采取教师对调监考,集中阅卷,统一评比,并将评比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2009年,我校获得县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三等奖。今年毕业班考试成绩较去年有明显提升。
三、保障学生安全是我的第一要务
今年3月份之后,外地少数学校突发严重的不法侵害学生案件,根据上级要求,我校全体教职工立即行动起来,保护学生安全,预防不法侵害,优化育人环境。我把保障学生安全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重点开展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加强学校门卫工作。学区内各小学都确定专、兼职门卫,明确门卫职责,建立门卫登记簿,所有外来进入学校的人员、车辆等必须出示有效证件、在门卫登记簿上签名后才能进入。教学时间,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学校挤出经费,新建两个门岗。计划村小再建两个。
二是加强值班巡查。学校每天安排一名领导、1-2名教师值班,值班人员提前40分钟或1小时到校,在学生上学、放学时在校门前巡查,组织学生疏散。中午放学后,留守学校值班。我自己也参与校本部、幼儿园值班。
三是成立校园安全应急小分队。全学区共有7支小分队,25名队员,主要负责突发校园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预防与制止不法侵害、干扰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等事件。小分队统一配有警棍、手套等器械。
四是加强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建立了《学校安全工作日志》,做到天天查,月月报。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置。并以“校安工程”实施为契机,扩建众兴小学。
五是加强校园摊点治理。严禁流动摊点进入学校,封闭了3处沿街门面经营户直通学校院内的后门。
六是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把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做到有教师、有课时、有教案。落实教育局提出的安全教育“一月一主题”活动,并及时上报活动情况。加强学校的晨检、午检,对未到校、早离校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并作登记、统计,填入《班级日志》、《晨、午检汇总表》等。还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宣传栏等宣传安全知识。
七是落实岗位责任。与各小学校长签订《学校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小学校长与班主任也签订了《班级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把安全责任分解到各个岗位,层层落实,个个负责,人人尽力。一年多来,我校没有发生一起学生意外伤害案。
四、带好队伍是学校工作的制胜法宝
教师是办好学校的核心力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没有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就没有学校的内涵发展,没有学生的素质发展。我始终把依靠全体教师兴教办学作为学校工作的制胜法宝,增强队伍的向心力与战斗力。
中心校成立后出台的每项制度,都经过教师集体讨论决定。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绩效工资分配、职务聘任等方面,必经教师集体表决通过。尽管在讨论过程中有着激烈的争论,但最终都能从公平公正中求得统一。有了群众基础,被广泛认同的制度,才能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作用。在财务收支方面,也即时公示,接受教师监督。我觉得,只有教师的民得到充分尊重,有了管理学校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决策权,整个队伍的主人翁意识才会增强,老师才会积极主动地工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一年多来,我校在事关教师利益、公用经费管理、班子成员廉政等方面没有一起投诉。
知人善任,我未必能做到,但让每个教师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的确是我心中的渴望。2009年暑期,从配强班主任队伍,推进教师专职化,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出发,经中心校多次讨论研究,调整了10名教师的工作岗位,校本部的班主任通过竞争上岗,安排少数专业教师走教,调配、充实了三所村小的班子。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看,成效是显著的,不仅充实了村小师资,加强村小班子,更重要的是激发了绝大多数教师工作的热情,改变了工作作风,给老师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我始终把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育人团队作为带好队伍的重要抓手。借助课题带动、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开展“有效研修”课题中,我校教师摸索出“四相式”磨课的研修方式,在“相约课前——集体备课、相聚课堂——授课听课、相会在“问题树”下——议课评课、相约上课——二度授课”的流程中,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获取专业经验。我校还通过教学开放周、学习汇报课、集体备课、集体学习、外出考察、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使教师的学习、研究常态化。
始终不放松师德建设。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三风”整顿以及“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活动;建立了师德考核机制,并与绩效工资挂钩。一年多来,我校教师无一例违纪违法。
从严要求班子。我经常与班子成员交流,希望大家都能“三高”、“三平”、“三爱”:“三高”是待遇荣誉上的高姿态——不与教师争名争利,质量上的高标准——工作要做就做得最好,不敷衍;作风上的高效率——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敢于负责。“三平”是平凡之中有追求,平静之中有热情,平常之中有责任;“三爱”是爱校之志,爱教之情,爱生之心。班子成员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三个三”,这个班子老师就信服,就有感召力。中心校成立一年多来,我校班子全体成员能做到以身作则,平时加班加点已成为常态。
五、让每个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是我的最高追求
我常常想,如何让走进我们校园的每个孩子都能获得终身受益的启蒙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幸福快乐的种子,真正把素质教育、新课改理念落实到学校工作中,这是学校的使命,也是我的最高追求。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在开齐开足课程的前提下,开展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主要是“两操一舞一戏”——广播操、眼保操、校园集体舞、五禽戏。我们本部二年级的学生也能完整地演练一套“五禽戏”。
培养学生的兴趣。学校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象棋、阅读、乒乓球等兴趣小组,学生自由选择参加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都有特长老师进行指导。
开设校本课程——诵读蒙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等)。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从中汲取心灵成长的养分。
关爱留守儿童、特困儿童与学困儿童。创建了留守儿童之家,联系爱心企业捐资助学(70人获得长效资助),建立了学困生辅导机制。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作校长、党总支书记,在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在全体班子及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协助与大力支持下,克服困难,努力完成日常教学、行政管理等各项任务。现将本人在2012年度的思想和工作情况,简要总结汇报如下:
一、牢记使命,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教育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校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奉献优质教育资源,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早日实现将宜春中学打造成为名校的宏伟目标,早日实现百年老校伟大复兴,一直是我所坚持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生追求。
一年来,我始终密切关注着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教育理念。在办学思想上,始终坚持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办学,廉洁自律,依法执教,勤勉敬业,以身作则,带头示范,以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诠释着一名教师应有的精神与品质,传达着一名校长的目标与追求。
二、负重前行,着力改进和创新学校管理
近年来,学校饱受债务困扰,正常运转常常难以为继。过去的这一个学年,学校往往是一开学就面临着无米下锅的窘境。作为一校之长,还必须时常承受债主追债的滋扰,甚至对个人的威胁。面对此困境,我们一方面大力节约公用经费开支,开源节流,一方面积极向政府和各部门求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特别是通过积极运作顺利完成了学校正大门建设,改变了宜春中学走“旁门左道”的尴尬历史,改变了校园面貌,提升了学校品牌形象,为进一步改进校园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面对经济压力的同时,我们还面对着更为沉重的规模办学下的管理压力和教学质量压力。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一所中心城区最好的省级重点中学,市民的关注与期待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破解学校发展道路上的瓶颈,我们创造性提出了“一校两区、内部竞争”“大年级、小学校”“全封闭、寄宿制、准军事化”的管理思路,并在反复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尽管这些管理模式还有很多课题要解决,但事实说明它们是符合宜春中学当前办学现状的,并已经逐渐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生命力。08-09学年,我们在高考、中考、学科竞赛均创造了超历史水平的好成绩,不仅在规模上实现突破,在尖子生培养上也走进了全省前列。
三、凝聚力量,坚持推进学校队伍建设
教师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的精神状态、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是一所学校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我校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比较高,并一直保持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这也是我们能够突破困境、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我们现有教职员工580多人,多数来自原宜春中学、宜春一中这两所省级重点中学,也包括因规模扩大而引进的一些其它地市的教师。因此,学校内部出现教育观念、价值观念多元化是客观的、必然的。近两年,我们一直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工的价值追求,反复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加强校区之间、学科之间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以尽快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统一到学校整体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形成学校发展的巨大合力。
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我们通过加强行政听课、随机听课等形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开展学生问卷、座谈,收集家长意见等方式及时跟踪学校师德师风现状,通过演讲、评测等方式展示教师良好的面貌,促进教师依法执教,严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专业成长上,我们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为教师接受新的理念,接触新的教育手段,提高业务水平创造条件。我们还通过强化教研组、备课组的培训功能,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强化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估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通过坚持“老带新”和落实“十个一”工程,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多帮助,不少青年教师已逐渐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关键词】技校;学生管理;管理模式;探讨
学生管理,实质上是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过去长久以来受“管住学生”“学生不出事”等一些老的管理理念的束缚,“约束规范学生”的管理模式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健康成才这一学生管理基本目标,而且以不能迎合现在学生信息量大、思维敏捷、自我意识强的性格特点。因此,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的搞好学生管理,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一,解放管理者的思想。要想转变思想首先重新理会几个词:管理、严与宽、以人文本、人性化管理等。要把管理的管落实到关心关爱上,让学生在关心关爱中不知不觉被管理。学管工作严字当头是对的,但力争做到松紧始终、宽严有度。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用一颗服务的心为学生平实工作,彰显管理人性化。
第二,加强业务及管理培训,提升学理人员素质。学管人员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多做学管工作方面的研究,探寻走入学生心灵的方式方法。同时,加强对学管人员的多方培训,开展《怎样做好班主任》、《如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沟通无限》专题业务学习,不断更新和拔高学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此带动学管工作上台阶。理论学习的同时,实施“弯腰工程”(学管人员在校内随时弯腰拾起地下垃圾)以身垂范,身体力行的给学生以引领和表率作用。挑选能力强、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学管人员。
第三,在学校推行全员管理,促进学管工作全员化、广泛化。只有各个部门,各位教师、学管人员、学生会干部从上至下联动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学生管理,势必将学生管理向更高境界“学生自治”推进。
提高管理者水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新模式的搞好学生工作。
第一,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服从意识。学校可以以周一至周五全封闭式管理为基础,同时再以准军事化管理为载体,使技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逐步具有服从意识,团队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作风纪律素质。逐渐形成自强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争取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作风过硬、知识全面、技术高超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强调技校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改变了过去那种不能认真地去关心不同学生的个别性的观点,逐渐形成了肯定共同性又不排斥个别性的价值倾向。对于在共同性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我们重点关注全面呵护决不放弃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我们每位学生都受到同样的重视,学生不同的特点都受到尊重,并且在日常管理、集体活动、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基本知识技能、灵活应变能力、良好思想品德、开拓创新精神、健康个性人格、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职业的不断更新发展的合格学生。
第三,以德育活动为重点,及时了解和把握技校学生思想现状,明确德育活动开展方向。多关心学生,多理解学生,多激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相对于普通高中,技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个性发展参差不齐。一是以自我为中心,控制能力差,感情脆弱,易冲动。二是学习上多自卑,缺乏自信。三是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四是有早熟倾向。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在方法上,应该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理性作出判断和选择,在积极参与活动中体验、锻炼和提高。在操作上坚持主题班会渗透,促进德育活动日常化。利用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可以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感恩教育班会》、《养成教育班会》、《法律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多种以陶冶和激励学生思想为载体的启迪式教育形式,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引导,让学生少走弯路不走弯路,从而顺利完成学业走入社会。
建立家、校、社会联动体制,有效完善管理教育体系。学生的成长,收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三重影响,任何一方出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都沟通多引导,时时保持三点不出偏差。家长会、家访、法制讲堂等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外部条件及学生的思想统一了,应“以活动育人”为宗旨,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玩耍嬉闹中被教育被培养。可以开展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和特色的“女生四自教育”、“感恩教育”、“学生礼仪教育”、“文明教室文明班级创建活动”、“开设素质课”、“乐器班”、“拔河比赛”、“蓝球友谊赛”、“跳大绳比赛”、“学生百科知识竞赛”、“读书活动”、“棋类比赛”、“学生技能大赛”、“女生十字绣比赛”、“学科汇报演出”、“唱响校园”、“校园情景剧大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文化知识、技能水平、团结协作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和自强不息精神、主人翁意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活动的同时,发现和发掘一批德才兼备或是特长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的引领,同学们会目标明确,积极进取。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在学生开展在校活动的同时,尽可能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到工厂进车间,熟悉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从工人师傅的身上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走进贫困家庭,走进孤寡老人,从一个个社会小缩影中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感恩心以及社会责任感,提升情商指数。同时鼓励学生多做社会调查,从而感知社会融入社会,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千锤百炼百折不挠的精神。以便毕业后顺利走入社会,实现完美对接。
一、对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分析
1.由于寄宿生活使学生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有些学生没有离开过家,在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于寄宿,什么事都要自己亲自来做,所以不适应这种生活。因此,想家、想父母,经常出现情绪恐慌、烦躁不安、压抑等现象。还有些学生出现晚上做噩梦,大喊、大叫等情绪失控的现象。去年,有个学生入住时,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人陪同来报到,她说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当家长要回去时,她哭着不让走。此后,经常情绪低落,沉默寡言,一给家长打电话就痛哭。
2.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如,父母离异、家庭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残疾、疾病等因素,既缺乏家庭温暖和亲人的关爱,又无法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痛苦,使他们容易出现孤独、自卑、沉默寡言、情绪低落等现象,不但影响学习,还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曾有个得癫痫病的学生,在家时病情稳定,很少发病,一到学校就频繁发病。她自己也非常自卑、痛苦。
3.由于寄宿制学校是全封闭式学校管理,学段时间长,管理严格,学生与外界联系少、娱乐活动少。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时,又受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紧张的学习生活、考试竞争压力等影响。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不利的心理因素。有些学生受不了这些约束和压力,因此,出现离校出走、辍学、生病等情况。
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带入宿舍,不但影响学生的休息和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作为一名生活指导教师,在做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的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1.进行集体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
针对学生的发展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式的辅导训练活动。一方面,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心理知识,进行适当的心理训练,另一方面,针对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考试焦虑等现实问题,学生参与分析,辅导教师点拨引导。这样既弥补了心理学专业人员不足的缺陷,又有效地解决了现实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对刚入住的学生进行摸底、建档。了解清楚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和身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特殊学生,如,有病、残疾、父母离异等的学生进行特别标注。其次,进行集体心理健康常识、青春期常识、人际交往常识等培训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寄宿生活,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认知观。
2.为学生营造家的感觉,给学生父母般的关爱
宿舍就是学生的另一个家,而我们宿管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家的感觉。为了使学生一进公寓楼就有家的感觉,学校公寓楼内和宿舍的布置,就像家一样。宿舍墙上既有各种制度要求、名人字画,又有学生亲自设计制作的作品。每个宿舍墙上都有“我爱我家,宿舍是我家,温馨靠大家”等园地。使学生一进到宿舍就感到温馨、愉快,一天的疲劳、压力在这里得到释放。而我们宿管教师,就像他们的另一个父母,对他们迎来送往,问寒问暖。不但要尽到为人师的责任,还要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学生失去的家庭温暖、亲情,就要适当地从我们这里得到补充。不但要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更重要的是关心爱护他们,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和宿舍每一位成员像兄弟姐妹一样友好相处。亲自教他们怎样整理内务,怎样做好卫生,和他们一起冲刷厕所。学生衣服破了,亲自给他们缝补或指导他们自己缝补;天凉了,叮嘱他们多加衣服,盖好被子;天热了,亲自为他们开窗透气;学生生病了,亲自给他们端水送药。利用就寝前时间和学生拉家常、开玩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培育感情,使学生亲其师,听其话。当学生情绪出现反常时,及时给予引导、帮助,使他们走出情感困惑;当学生发生不良行为时,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或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促使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3.多方协调,加强个别心理辅导
每一位教师包括任课教师、宿管教师等,都要全员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用心理学提供的疏导方法去帮助学生,讲究与学生交流的艺术性。尤其要从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学习心理各个方面综合分析,挖掘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个别有心理困惑的学生,通过设立“知心信箱”“谈心小屋”“聊天室”进行个别辅导,及时了解他们的困惑,主动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走出困境,有效地避免了个别学生不良心态的恶性循环。这种有别于心理咨询的个别辅导,具有主动关注、主动干预的特点,充分发挥了教师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平时细心观察,对一些有各种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的学生除了多关心以外,还要经常对他们进行谈心、启发、引导,教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为个别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使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逐步得到排除和释放。对一些心理问题较大的学生,及时与家长和班主任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去年,我管的一名学生,因父母和邻居发生矛盾,引发暴力事件,致使该同学的父母双亡。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只要她回到宿舍来,我就时刻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对她问寒问暖,和她谈心、开导她。同时和班主任、代课教师联系,共同帮助她走出家庭生活的不幸。
从中小学校长职业专业化转变层面看,校长专业化就是校长职业从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校长个体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基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给校长群体带来的专业化提升优势,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水平。
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比我国略早,培训模式也是建立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模式:
1. 问题中心模式。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将医疗教学模式引入校长培训,该模式以校长已有知识为基础,提升管理技能为培训目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校长积极思考,探寻问题解决的新见解、新方法。主要包括问题设计、问题探究、成果汇报、评价反馈四阶段。该模式强调先问题后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校长是主动学习者,教师是促进者和设计者。
2. 同辈互助模式。该模式由美国旧金山远西实验室教学管理研究所设计,以教学特性、校长需求及成人学习特点为理论基础,强调为校长提供批判性检查自己和其他校长行为的机会,培养校长全新的思维方式。校长在相互学习、探讨中反思个人管理行为,提高管理能力。操作过程包括观察、反映式访谈和领导结构框架构想三要素。
3.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模式。国外校长培训中心试图参照医疗、建筑等行业做法,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训教育管理专家。强调校长的自主学习是成人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此参培校长成为反思实践者。
4. 辛迪加模式。这是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它采取全封闭式的讲座、个案研究、参观学校、辛迪加小组讨论等完成对校长的培训。按照校长经历组织、设计工作并促使合作,校长轮流当主席,加深校长之间的认识与了解,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当地教育行政官员倾听并评论和建议。培训学院帮助校长运用知识,营造辛迪加学习氛围,并将培训过程制成影像资料,再分析各自的表现,提高自我认识的客观性。①
5. 校长专业资格模式。英国教师培训署根据《国家校长标准》,先后推出“国家校长专业资格”(NPQH)、“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HEADLAMP)及“在职校长领导计划”(LPSH)三个互相联系、逐步递进的校长培训计划。以NPQH为例:NPQH是校长上岗的必要条件,是英国现有三个校长培训计划中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多、程序最复杂的一个计划,分为申请、入门、发展、最终评估四个阶段。只有通过最终评估的校长,才有资格参加校长岗位竞聘。
这些专业化的培训模式注重培训的科学性、有效性,使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各国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
培训实施的载体就是具体的培训模式。通俗地说,培训模式就是指,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校长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以及校长与专家在什么情景中学习。
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基本条件是要与校长的工作情境高度相关。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内涵建构可概括为:
1. 培训目标指向“学校发展”而不是“校长发展”。致力于促成学校之间的师生结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此带动学校发展。
2. 培训数量指向“团队合作”而不是“专家讲授”。注重团队智慧,促进团队发展。
3. 培训内容指向“问题解决”而不是“理论提升”。直面学校发展困境与难题,使培训效果迅速转化为工作质量的提高。
4. 参培身份指向“角色多重”而不是“受训校长”。参培校长是真正的培训主体,既是学习者、观察者,同时也是专家、导师。
(一)我国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本梳理
我国中小学校校长培训工作自“八五”以来,经过了初级到高级、团体到个体、粗放到精细的发展过程。从全国一统、自上而下的简单化组织培训到统一与多样化组织培训相结合,从看重校长队伍(整体发展需要)到看重个体校长(个性发展需要),从校长一般职业培训到校长专业化发展,推动中小学校长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但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也面临着发展的“高原期”、“沼泽地”。从多维认知的一般视角看,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在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模式、培训管理、培训质效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整体要求。②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大体归纳为8种培训模式:
1.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这是典型的学科教学模式,以学分为控制、以证书为导向、侧重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课程讲授一般依托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及相关高等学校。根据培训要求,确定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形式。课程研修模式可在最短时间内,较系统地传授教育管理知识,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但课程进修培训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与校长实践导向的工作需求存在距离。同时,培训中忽视校长作为成人学习的特点,不利于校长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该模式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校长引入教育实践情境中,通过专家与校长、校长与校长间的互动、平等对话等提高校长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它既能训练参培校长的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还可通过案例的学习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在培训实践中,案例使用和开发中的“人工化”、“不切合实际化”,不利于激发参培校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机制设计不良,授课专家“一言堂”,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无法启发校长们对案例进行批判性研讨;校长没有足够精力和时间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查阅相关的理论和原理,课堂讨论实效性差。
3. 课题研修培训模式。该模式是基于行动学习和实践共同体理论而建构的教学培训模式,提出学会学习是个人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更关注对校长已有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该模式实践中形式化现象严重:(1)课题研修培训模式定位不准。校长常对行动学习内涵及行动研究实施步骤不了解,将行动研究学术化,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热情骤减。(2)课题研究小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参培校长、指导教师形成的实践共同体,是一个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分享专业成长经历的集体。目前,实践共同体的建构缺乏积极的组织和激励机制,运作不顺畅。
4. 任务导向培训模式。该模式以任务导向学习框架为基础,从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要、关注校长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特点为出发点。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课程模式、案例研究模式、同伴互助模式、问题中心模式。
该模式注重现场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校长在真实、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参与研究。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克服传统培训实践活动中观念与方式脱节、忽视校长教育背景及非情境性教学的弊端,关照校长的个性差异,发展校长专业自主意识,使学习过程成为造就有思想的实践者的有效平台。③
5. “层级导师制”培训模式。该模式根据校长专业成长阶段,让每个校长的参培角色双重化。每位校长既是学习者又是指导者。校长们向高一层级的导师请教,努力反思,也为下一层级的校长提供指导帮助,这也是不断自我反思与提炼的过程。④
6. “聚焦诊断”培训模式。该模式借助培训集体的团队力量,围绕某个主题,对某所学校进行“聚焦式”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聚焦诊断”培训模式整合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的优点,把培训工作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具实际启迪意义。
7. “问题探究主题研讨”培训模式。该模式以关注学校实际问题、提高校长研究水平为重点,把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运用于校长培训活动,并以科研与培训整合为目的。建构流程是:(1)培训机构精心设计和组织,引导校长仔细观察本校的教育实践过程;(2)从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提炼带有根本性的关键矛盾;(3)反复论证、确定研究课题;(4)围绕课题,组织开展具体研究活动;(5)通过不断反思,获得课题研究成果。
8. “异地研训”培训模式。该模式是一种从封闭培训走向开放培训的有效培训模式。
(二)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局限性的分析
我国目前广泛应用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存在以下几点局限性:
1. 以传授理论为主的培训,局限在于学科化、被动化。这类培训模式以课程进修为特点,它的变式包括专题式培训、教育考察—会诊模式中的第一阶段的集中学习以及课题研修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主要特征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依据组织。这种课程建构与校长工作的逻辑结构不符,降低了校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学的理论知识在校长被动学习中也很难得到有效吸收和建构。
2. 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培训,局限在于表面化、形式化。这类培训模式以模拟实践情境形式为教学模式。它的变式包括模拟情境学习、角色扮演学习等。主要特征是需要校长和培训者对问题情境做出完整描述,对培训者的要求很高,要在整个模拟情境中起到发起者、指导者的作用。
其局限体现在:从案例来源看,校长没能成为形成案例的主力军,更多地依靠培训专家寻找案例,案例的质量和真实性都大大降低;案例收集不规范,培训机构尚未形成高质量、有代表性的管理案例库,在案例使用和研究方面比较随意;缺乏完整缜密的案例阐释,任务描述不清,使案例研究流于形式,校长不能进入情境,造成案例教学的形式化和表面化。
3. 以课题研修为主的培训,局限在于理论化、差异化。这类培训模式基于实践情境的行动学习,特征为:强调校长自身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进行反思,强化问题意识。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校长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局限在于校长对课题研修的认识有偏差,重结果轻过程,将研究报告学术化,研修目标发生偏移。研究定位和研究方法的不明确使问题研究停留在表面,也没能形成有效的知识建构。
(一)构建多样化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综合体系
1. 确立专业化的培训目标。这是培训模式专业化的核心要素。校长培训目标应从学校发展方向和校长自身发展角度来确定,其目标的价值取向应具有时代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实效性。
2. 设计专业化的培训内容。培训需求是确定培训课程的依据。一是校长个体需求,充分考虑校长实际,重视校长个性发展,关注校长自我实现,以此确定其接受培训的层次、类型及内容;二是学校组织需求,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宗旨,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找出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是社会需求,要考虑教育的超前性,进行未来预测,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发展思路。⑤
3. 确定专业化的培训方式。注重科学性与操作性,做到讲授与自学结合,研讨与交流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结合。引导学员主动获取信息,联系实际,认真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以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载体,让每一位参培校长通过相互交流、研讨、碰撞,进而梳理、反思、总结,形成更加合理的办学理念与方略;组织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挂职锻炼,由教师进行点评、对突出问题进行会诊。
4. 运用专业化的培训手段。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搭建包括网上学习和信息服务在内的多功能综合平台。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培训的专业化,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学习共同体,既可解决工学矛盾,也使多向选择式交流成为可能,提高工作、学习的综合效益。
(二)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在培训模式的运用上采取多元化、专业化培训模式
专业化培训模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程序性。构建和运用培训模式应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从校长培训需求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教育状况、教改要求、校长的实际水平与学历程度等情况,分层次、分岗位确定相应的培训模式。
改变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生成创造良好的政策、组织环境。传统校长培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部门对培训模式的选择运用与创新,限制了培训的能动性和中小学校长参培的积极性。行政部门在对培训质量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应给培训部门以更多培训自,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宽松的发展空间,激励培训部门在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上多下功夫,提升校长培训的质量与效益。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创造和准确的价值取向来定位,才能构建具有实效性、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培训机制。
注释:
① 褚宏启.校长管理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9.
② 李方.教师培训研究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③ 夏芳.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