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

艺术活动的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活动的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活动的感悟

第1篇: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幼儿;美术欣赏;创造力;审美

艺术欣赏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起着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感受和体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当代美学的理论认为,艺术欣赏是欣赏者从艺术本体出发,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感悟之后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作品有一个全新的感悟与品鉴结果,从而使审美对象具有个体的独特思想。可见,艺术欣赏不仅是欣赏者被动接受的过程,更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艺术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创造性活动。所以,幼儿园的艺术欣赏教育应是一种培养幼儿创造力与欣赏美术作品能力的教育。艺术欣赏活动中幼儿的创造力是指幼儿感受美、体验美之后通过自己想象进行思想上创造发展的能力,是基于兴趣的更深层次的审美感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培养幼儿创造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使幼儿可以在全新的或熟悉的周围教育环境中发现美的存在,从而发展幼儿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弊端。本文通过对实际欣赏艺术作品教学活动的分析,提出了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力求寻找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应当完善自我,提高艺术能力

因为受到年龄的限制,幼儿的接受和认知能力不足,因而必须通过教师的悉心引导,才能充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教师的艺术素养要有足够的水平,这样带出来的孩子才会有艺术气息,当然,其中也不免有孩子本身的天分因素。教师应当充分抓住作品的特点并通过美术欣赏教育,全面提高幼儿的兴趣。

1.幼儿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理论修养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因而,教师的艺术素养程度也受到职业的考察。艺术素养是指人们在对艺术品有着基础的生理感觉后,通过艺术理论进行理性判断,也是追求艺术美的过程。教师应当对部分美术作品M行充分的了解,知道它们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知识,进而找到适合幼儿培养创造力的点,让幼儿最大限度地打开思维。同时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论能力,进而才能逐步提高艺术欣赏教学能力。

2.教师要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每个艺术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教师根据已有的审美和理论观念,对作品进行鉴赏。教师通过对艺术作品不断的观察品鉴、理论分析、思想探讨等,所形成的鉴赏作品能力是指对艺术作品认知和审美鉴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调动审美知觉和审美情感,教师应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仔细探索、技法分析等,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在不断地对作品的细细品读中探索作品的美与不足,从中受到启发,得到艺术作品从视觉上和心灵上的美感享受。幼儿教师虽然不是艺术专业出身,且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十分有限,但是可以通过向有艺术专业特长的人学习,请教如何品鉴美术作品的面貌、创作思想与方法等探索得知方式,在其引导以及努力的学习下,能够实质性地提高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美术欣赏的过程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幼互相交流的过程。幼儿美术欣赏中的交流应该是在民主与平等、自由与尊重的环境影响下,教师与幼儿以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方式为中介,围绕其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悟,理解想象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其实质是教师与幼儿在平等对话中实现对美的艺术感悟的共振,共同欣赏艺术作品美的过程。对话交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与幼儿都是欣赏的主体。如果在欣赏教育的对话中,教师只是提问人与评价者的角色,那么对话交流就失去了民主平等的精神以及通过对话交流得到尊重的个人意义。所以,在美术欣赏教育对话中,教师应该知道与孩子之间处于一个相同的平台,要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接纳幼儿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强迫幼儿去接受权威对于作品的欣赏观点或教师自己对艺术作品的个人看法;教师尤其要鼓励幼儿突破创作者对艺术作品的原创意图,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审美理解,勇于探索自我感受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观点,从而使幼儿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丰富的艺术欣赏感悟。

总而言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运用扎实的知识理论和高水平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

艺术欣赏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悟力至关重要,我们教师要在欣赏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特的艺术感悟能力。

1.在素材选择中渗透多元意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美术作品,都是该国家,该时期的人从不同视角看待世界和社会,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结果。美术中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要引导学生或者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去感知多元文化带来的视角和心灵的冲击。如中美两个国家,历经多年的发展探索,得出了适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两个国家的人民在认识上和文化上的差异,这样的差异表现在美术作品上必然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再如我国唐代,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而现在则不然,这即是审美观不同带来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给学生呈现不同风格的作品,结合时代特色,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欣赏,去感悟。

2.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因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内涵,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从而用作品内在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享受美的熏陶。如五年级上册《彩陶船形壶》,课本上的器皿呈一艘船的形状,在腹部绘渔网,使人自然联想到当时的渔猎生活。彩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当时的陶器烧制工艺还十分原始,我们伟大的祖先不仅运用自己掌握的实践知识从事物质生产,还凭借他们对美的理解,在陶器上展示了自己对美的追求,使当时的彩陶装饰艺术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现在我们看到的彩陶,借助上面千姿百态的图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美的世界,将我们祖先丰富的艺术才能成分展示在我们眼前。

二、借助美术兴趣活动,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兴趣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借助兴趣活动,能给学生更多的亲历美术的机会,让学生充分的感悟,体会美术本身的内在之美,升华自己的人文素养。

1.创编富含人文色彩的兴趣活动。教师在教学之余,给学生创编富含人文色彩的兴趣活动,让学生沉浸在人文主题的艺术活动中,不仅学习了艺术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更可了解艺术的历史和内涵,形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与发展。如开办国画兴趣班,让学生在浸润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积淀中,接受人文熏陶。

第3篇: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

网络可以带来海量的信息,可以实现交流的及时性、互动的有效性。网络已经融入了中学美术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环节,广大教师应当充分借助于这一先进的媒介,丰富和拓展自身教学工作,让美术教学向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我致力于从两个方面着手体现网络资源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或借助于网络资源不断完善自身教学设计。教学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工作,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之间,美术教学都有其具体的要求。教师要时刻注重教学理念、方式方法与资源等方面的更新,切实有效增强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对于美术教师而言,完全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与创新,难度显而易见。此时借助于网络手段,充分浏览他人的经验技巧,能够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完善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浏览一些知名中学的教学网站,了解他们的教学方法模式,以及在线与其他美术教师开展互动交流,这也是增强美术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我重视在网络中搜集教学的补充信息,例如向学生出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优秀美术作品,从油画、水墨画到雕塑等等。网络资源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丰富的影像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加有效辅助教学工作开展,对整个教学而言具有较为明显的支撑作用,充分体现了网络手段促进教学的功能。

二、充分整合情感资源,为教学开展激发内在动力

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促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调动他们美术学习的兴趣,对美术教学工作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思想情感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教师要充分整合教学中的情感资源,使其有效推动教学工作开展。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展示,让学生有效增强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学会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色彩、明暗、线条、造型以及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感悟作品的魅力,投入到艺术的殿堂之中,在感悟其魅力的同时增强美术学习的兴趣。其次,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掘教学内容自身蕴含的情感因素,从古代艺术成就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不同国家的艺术发展感悟艺术无国界的理念,感悟艺术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瑰宝。这些内容中的情感发掘,可以为学生深入学习美术提供重要的支撑。另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通过正面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学习活动是一项快乐的事,自己所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同学的肯定,这种因学习的成功而带来的快乐,将会形成学生最为强劲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我注重整合这些情感资源,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加投入。

三、充分整合载体资源,为教学互动提供有力帮助

中学美术教学需要一定的载体作为承接,让学生形成扁平化的学习集体,相互之间讨论分析、研究深入,既能够有效策应教师启发引导活动,也能够开动脑筋、拓展思维,增强教学的互动热烈程度。我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状况进行了载体的丰富设置。首先,在学习载体设计上注重创新,以小组这一形式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的主要单位,安排6人或8人一组,每个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还安排了牵头的学生。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的布置落实,要求他们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对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设置了较为科学的组织体系。其次,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合作小组的作用。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学习集体,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出示需要探究的内容之后,要求小组进行合作研究,由小组每一个成员进行共同讨论,针对其中的难点开展研究。这样的合作载体可以在集聚学生集体智慧、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每一位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有效进行分析研究,思维的深入程度、拓展程度都有了明显提高。另外,我还发挥合作小组在学困生转化方面的作用,组织学生开展结对。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学生遇到美术学习方面的难点时,教师要进行引导,让小组里面的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结成帮助群体,这也是增强教学平衡性、促进整体教学成效提升的有力抓手。

四、充分整合活动资源,为教学深化巩固拓展空间

美术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成长、观念形成、审美情趣等方面息息相关,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熏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整合各种课外活动资源,让学生既在课堂上学得扎实,又在课外活动得开心,从而为他们的美术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我在教学之余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主要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对哪一方面感兴趣,就可以组织他们成立相应的兴趣小组,拟定计划与进度安排,确定活动内容,有效开展研究活动。我所任教的班级曾经组建了多个兴趣小组,其中印象较为深刻、成效较为显著的是一个班级的雕刻兴趣小组。我在课外进行了技巧的指导,学生兴趣也非常浓厚,学习了篆刻等多种技能,有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有的学生在毕业多年后还提及这一兴趣小组活动,养成了他们一生的兴趣爱好,可见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还针对部分有志于未来从事美术专业发展的学生进行了专门辅导,针对美术专业考试的项目内容进行强化巩固,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尽可能拓展空间,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充分整合乡土资源,为教学理解掌握丰富素材

第4篇: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美是难的。”正确地认识、欣赏、接受美也是难的,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那就更难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一同去寻找美,感悟美,从而加强审美教育。

其实,教学活动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就语文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语文教学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就其性质而言,它决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就其功能而言,又是多元化的,它包括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实用功能等等。《语文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重视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并感悟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文学美、艺术美等,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审美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是广泛而深厚的,需要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第一是课本。

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具有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社会美、文学美等的典型范例,有利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和感悟,进行审美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加强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美

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大多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画面,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如《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雄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奇特景观;“如积水空明”的澄澈月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雪原;“绿烟红雾,迷漫二十余里”的西湖;如优美画卷的春;激情奔放的夏;给人以成熟头脑的秋;温情秀气的济南的冬……这些自然景物的美,无不令人神往,令人深思。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文章中所描写的美去领悟其中理性的内容,最终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加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美

语文课中的生活美是表现人物健康高尚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感悟课文中描写的对生活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热情讴歌了新生活;席慕容的《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爱;毕淑敏的《提醒幸福》阐述了幸福的真谛;《愚公移山》显示了人类比自然更加伟大;《勇气》展现了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宗璞从《紫藤萝瀑布》身上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玛丽·居里在《我的信念》里更是直接地告诉我们:“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紧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在这些教材的教学中,都应该让学生能发现、体味到生活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三、加强引导学生体味人情美

语文课文中的人情美的展现也是丰富多彩的。《金黄的大斗笠》中姐弟俩的手足情深,《背影》中深挚的父子情,《散步》中祖孙三代互敬互爱,《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与小魏巍的师生情深,《一面》中阿累与鲁迅先生的同志情谊,无不蕴含着能给人带来情感愉悦的美。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和感悟,潜移便能默化。

四、加强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美

社会美的一部分是劳动美,美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在语文课文中反映出来的劳动美,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关更典型,更集中,也更为强烈和纯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劳动美的教育,明确劳动美的内涵,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现成的教材有的《回忆我的母亲》,吴伯箫的《菜园小记》,李广华孙西辉的《种树种到联合国》,也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锄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割麦。

五、加强引导学生鉴别文学美、艺术美

第5篇: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

“家庭文化艺术节”每两年一届,本届艺术节将在前两届的基础上拓展创新,以“文明成都幸福家”为主题,多方面展示近年来我市家庭文化建设和城市文明创建取得的丰硕成果,全方位展现我市城乡家庭及广大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

本届“家庭文化艺术节”主要活动内容有:开幕式、廉政文化进家庭知识竞赛、家庭才艺展、美术书法摄影展、家庭体育运动展示、家庭幸福感言征集、百姓故事大王PK赛、少儿系列活动、亲子讲座、“我家阳台最漂亮”评选、优秀典型表彰和闭幕式。

真正零门槛

家庭才艺作品火热征集令

有才艺,你就来!本届“家庭文化艺术节”即将来临之际,由成都市妇联主办、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和成都紫博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家庭才艺大赛”以零门槛的形式,面向所有成都家庭征集才艺作品。

8月20日至9月9日期间,只要上传家庭才艺视频作品,就有机会获得参与本届“家庭文化艺术节”线下舞台表演的机会,同时还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

无论你是二人世界的小两口,还是三口之家、四世同堂,甚至是和同事、朋友以及邻居们组成的“大家庭”,都可以来参加本次家庭才艺PK赛。

高富帅?白富美?华丽的舞姿?高亢的歌喉?这些统统不需要!只要你爱聚光灯,只要你享受喝彩,只要你敢秀,无论是歌舞、小品、曲艺,还是杂技、魔术等都可以,本次大赛统统接招!现在,就牵上家人的手,带上你的家庭宣言,为家而战吧!

所有上传的视频作品由网络投票评选出的前24名,将进入9月中旬的线下比赛,通过现场PK,由专家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以及优秀奖18名。一、二、三等奖将分别获得现金1000元、800元和500元的奖励,18个优秀家庭将获得300元的超级大礼包。

我与我的城市我与我的家

幸福感言征集令

为迎接“家庭文化艺术节”盛大开幕,成都市妇联主办、《成都女报》协办的“我与我的城市我与我的家”幸福感言征集暨感悟幸福家庭评选活动,现已正式开启。

对城市,对家庭,对情感,对伦理,对亲子,说出你的幸福感言。优秀的成都家庭感言都将被刊载于本报,并最终收集成册,广为传播,引领这个城市睿智的精神生活。

本次“家庭文化艺术节”,成都十大“睿智成都·感悟生活”幸福家庭将在评选后诞生,展现蓉城家庭的和谐与温馨。

第6篇: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高校 钢琴 集体课 教学模式

一、前言

钢琴艺术是一门技术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学生需要在专业钢琴教师的辅导下,通过反复练习、弹奏实践以掌握钢琴的指法、技法。因此钢琴课以一对一教学为主,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即教师预先确定练习曲目,讲解乐谱,特别是其中的难点、重点,然后示范弹奏,学生模仿,教师纠正其中的错误,再示范,学生再练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同时辅导深入,是一种精细化程度很高的教学形式①。我国老一辈的钢琴艺术工作者大多也是通过这种一对一的师承关系学习钢琴的。

然而,现代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了高校音乐系学生数量迅速扩大,钢琴专业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无法承担一对一教学形式所带来的巨大教学量。为缓解这个矛盾,我国高校在钢琴教学中普遍引入了集体课的方式,主要包括数码钢琴课和钢琴小组课两种形式,特别是在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普修钢琴教学中,集体课已是基本形式。

二、钢琴集体课教学现状

集体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中钢琴专业教师资源的缺口,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性格、水平的学生间的交流。然而,钢琴集体课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大学生学习钢琴的主动性与兴趣不高。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练习方面有惰性,同时,集体课上教师的精力得由个别课上的一个学生分散到十个甚至数十个学生身上,每个学生展示、练习的机会也很有限,因此学生易表现出消极对待心理,主动性和积极性低。其次,集体课上的学生钢琴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校因条件限制在安排钢琴集体课时未事先考核学生的钢琴水平,而是按照专业或班级简单地排课。这就让集体课上的学生差异更大,教师在决定教学内容时也无从选择,常顾此失彼,出现了两端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②。第三,有些教师不适应集体课的教学方式,自弹自说,与学生缺乏交流,因此课堂效果不佳。

应该说出现上述现象并不是集体课这种形式带来的,一对一的钢琴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问题,只是集体课更为明显。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借鉴素质教育中提出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探究问题的理念,认为“传授―启发―引导”型教学模式③能解决钢琴集体课中出现的问题。

三、“传授―启发―引导”教学模式

所谓“传授―启发―引导”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感悟,参与对知识的加工过程,将新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钢琴集体课教师无法手把手、一遍又一遍地让每个学生模仿然后再一一纠正。因此,集体课上,就特别需要学生主动感悟、主动参与,而教师以引导、启发为主。

钢琴艺术需要演奏者发挥积极性,主动投入其中。为表现丰富的音乐内涵,钢琴演奏者要在理解作者思想意图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表演者运用一定的艺术思维,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对乐谱进行音乐分析,从其旋律形态、和声色彩、节奏疏密、力度结构布局中去想象作曲家的意图,有所感悟,然后让心灵驱动手的肢体动作,将五线谱上的无声符号转为现实中流畅的音乐曲调。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生动”、“有感情”、 “有共鸣”。钢琴演奏二次创作过程也说明了钢琴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感悟、理解、诠释作品。那么如何在钢琴集体课引入“传授―启发―引导”型教学模式呢?

1、传授系统的、生动的钢琴艺术知识

钢琴作为一项专业性强的艺术门类,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既包括指法、手法等技巧,也包含广博的音乐文化知识。前者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接受一定的训练,入学后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及各种练习实践培养。而后者在学生的前期教育经历中往往较少涉及,学生的钢琴知识很有限,难以理解钢琴艺术中的丰富内涵。

因此,在集体课上传授系统的钢琴艺术知识显得很有必要。教师需要讲授钢琴艺术风格的内涵、表现形式等,让学生在日常练习中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当然,系统传授钢琴艺术知识并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要融入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钢琴教师应该通过集体课让学生意识到艺术史本身的丰富性,并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知识背景,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谈到浪漫主义风格时期(1830-1900)的作品,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讨论舒曼、舒伯特等作品在节奏、踏板效果上的不同时期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所谓风格是不是一定是固定的?处于这个时期的作品的风格是否一定是浪漫的、自由表达情感的?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作曲家、每部作品都是鲜活的,都有自己的特点。所谓浪漫主义、巴洛克风格等只是一种总体性划分,而不是标签。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对话,甚至争论,活跃学生思维。钢琴教学不是简单的文化课教学,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

2、创设钢琴艺术情境启发学生

钢琴演奏的过程不是机械地照搬乐谱,而是需要学生在感悟、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通过手脚与钢琴的接触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感悟作品就要让学生身心进入作品创造的情境中,融入作曲者创造的世界中,与他产生共鸣。这固然需要学生本人的艺术理解力,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多看、多听、多弹奏。所谓多看指的是多搜集各种与钢琴有关的文献资料,如各位作曲家及其作品的社会背景、成长经历及乐曲风格。多听指的是多听不同钢琴家对某一作品的演奏效果及不同诠释。集体课上,教师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钢琴艺术世界。

课堂上让学生多听、多看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或者相同作品不同名家的表演方式,尽量多做对比性弹奏或对比性赏析,引导学生多方面理解作品、感受具体的音响效果处理。比如同样是奏鸣曲,贝多芬的作品既有悲怆的、缓慢流动的,也有力度强、热情奔放的;肖邦的作品中的热情相对含蓄,给人以清新流畅的感觉。当不同风格的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能为学生创设一种艺术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更好地感悟、理解作品。

术业有专攻。每个钢琴教师都有自己擅长、不擅长的地方,但在教学中不能回避,因为学生有自己的选择。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弥补教师在某些方面的不足。遇到不擅长的曲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名家、名师的演奏,让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去感悟,联系生活经验和音乐去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审美体验和创造喜悦。

3、通过小组演奏活动引导学生发展

钢琴集体课除了教师讲授、学生感悟外,还需要锻炼学生的演奏能力。演奏可以说是对学生学习、感悟的检验。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组织小组演奏活动,是一种引导式教学方式。如将集体课的学生以2至3人为一组,选择某个流派或某部经典作品,甚至可自主选编一组乐曲在课堂上轮流展示。小组成员不仅要现场演奏作品,还要告诉大家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在活动中,学生既是参赛者也是评委,需要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而教师不仅要点评,更要注意观察所有小组的共性问题,并抽取典型环节在集体课上进行统一指导,使其他学生也能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鉴。

这种小组活动的方式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演奏中去,强化了集体课的群体效应。学生间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演机会,有助于学生积累表演经验,克服紧张心理,从容放松地表现自己。

钢琴集体课的授课方式并非中国独有,纽约罗彻斯特市伊斯特曼音乐学院、印第安纳大学、密执安大学等院校都开有钢琴集体课。集体课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一对一”个别课教学的不足,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优化集体课的教学效果。“传授―启发―引导”型教学模式能促进知识、技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钢琴集体课引入“传授―启发―引导”型教学模式,前提是集体课的学生的钢琴水平差异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可通过事先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班,并在一段时间学习后根据需要适时调整班级④。此外,集体班的人数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8至15名为宜。这样才能让钢琴教师适当安排教学内容、活动形式,保证集体课教学质量。同时“传授―启发―引导”型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①米家扬,《钢琴集体课教学析论》,《安顺学院学报》,2007(6)

②郝菲菲,《对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教育改革的几点拙见》,《文化学刊》,2009(3)

③吴晓娜,《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1)

④汪在东,《成人钢琴教学的探索与研究》,《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1)

第7篇: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品味;体验;想象;感悟;挖掘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07-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中:“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诗歌教学的设计上,要既训练学生历练咬文嚼字之功,倾听作者的心声,又要唤起想象,引发联想,让学生步入文章的意境,获得美感,陶冶情操,在潜心品味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过程中,体验文本及作者情感,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有位儿童诗人说过:“儿童的天性,有如璞玉浑金,诗情如水,正好用来润泽,心就会变得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小学教材选编的诗歌,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诗歌的特点入手,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诗歌中的美育因素,努力引领孩子走进诗歌的殿堂,让学生品味体验,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美,放飞诗歌的美。

一、品味语言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感情的传达借助的是语言,语言艺术可以调动学生的丰富想象力。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因此,通过有表情的朗读,细细体味语言的韵味,可以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之中,深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诗是语言的艺术,如何让孩子们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诗的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得到美得享受。教师要努力做到两点:

1、抓住诗歌语言的韵律美

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学的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

2、把握诗歌语言的准确美

如教学《信》这一课,“为什么是‘姹紫嫣红’的花,而不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呢?”通过比较,细细地体味品读,让学生明白,“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都是指颜色多而美,“姹紫嫣红” 里不但有表示颜色的“紫”和“红” ,还有“姹”和“嫣”,这两个字都有女字旁,与女子有关,“姹”是美女,“嫣”是高挑的美女,“姹紫嫣红”就是花儿不但颜色美,姿态也美,像一个个美丽的姑娘。这样既体会到花的美,又品味出诗歌语言的准确美。

二、体验意境美

著名情境教学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提倡“情境交融”。诗通过附丽于形象的语言,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丰富想象美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没有什么可感性,这时,可以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有时语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过想象,创造出更生动地画面,更好的理解、体会文本。这样的体验是丰富的,是深入的。

四、感悟情感美

诗歌的情感是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的,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美好的感性、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孩子感情上的共鸣。诗歌《信》中,“替雏鸟给妈妈写”感悟到雏鸟对妈妈的担心,“替花朵给蜜蜂写”感悟到花朵对蜜蜂的期盼,“替大海给小船写”感悟到大海对小船的关爱……除此之外,让学生也动笔写一写,把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融入到笔下……这些美好的情感不仅可以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更能增加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对自然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

五、挖掘构思美

第8篇: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音乐文化;音乐要素;音乐实践;艺术视野

一、对比音乐要素,感悟音乐文化

音乐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不同的音乐文化往往有它特有的“形式要素”。要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的音乐文化,对比音乐要素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亚洲弦歌》一课中,为学生提供了两首重点欣赏的曲目——印度歌曲《摇篮曲》和科威特的《运动会开幕曲》。在这两首作品的欣赏中,笔者都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音乐要素来感悟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欣赏印度的《摇篮曲》时,先带领学生完整静听,然后和学生一起回忆并演唱了以前学过的舒伯特的《摇篮曲》,引导学生对比两首歌曲的节奏、音乐进行的方式等,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印度《摇篮曲》的音乐进行曲线形、波浪式,多装饰音,进而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要素,感悟印度音乐文化的特点。在欣赏科威特《运动会开幕曲》时,笔者引导学生与我国的《运动员进行曲》进行音乐要素的对比,学生很快发现了两首乐曲的不同风格。我国的《运动员进行曲》是典型的大调式进行曲,适合行进;而科威特的《运动会开幕曲》插入的男声齐唱、独唱,童声齐唱等,节奏以散板为主,而且乐队中加入了阿拉伯的鼓乐,通过音乐要素的对比,学生又感受到别具特色的阿拉伯音乐风格。

二、参与音乐实践,融入音乐文化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音乐课堂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活动,带领学生走进音乐,在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融入音乐文化之中。课堂中笔者经常和学生一起开展以下音乐实践活动:

1.载歌载舞。古语云:“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自古以来歌与舞就是姊妹艺术。小学音乐教材涉及苗族、侗族、彝族、藏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作品。在教学中将各民族的舞蹈肢体语言和歌唱、欣赏作品相结合,学生不但学得快乐,而且亲身融入音乐文化之中。例如,在演唱《草原就是我的家》时,教给学生提压腕、骑马等蒙古舞蹈动作,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边歌边舞;在学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时,教给学生藏族的后踏步;在欣赏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时,学生围成圆圈,跳起简单的彝族舞……通过载歌载舞,学生融入了各民族音乐文化中,对各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更深的感受。

2.即兴创编。音乐课中的创编活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用表情和动作表现音乐;创编节奏用打击乐器为乐(歌)曲伴奏;用简单的图画、诗歌表现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为欣赏曲、歌曲创编歌词等等。创编活动能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抒发他们的情感,带他们融入丰富的音乐文化中。如在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小麻雀》《春天举行音乐会》等歌曲时,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引导他们创编歌词,进行音乐创作;在学习歌曲《两只小象》《母鸡叫咯咯》等歌曲时,引导一年级的学生进行简单的节奏创编,用碰铃、三角铁、响板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三、丰富资源,拓展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要落实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就要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第9篇:艺术活动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高中音乐 音乐鉴赏 感悟力

当前高中学生的状况却令人堪忧,大部分的学生喜欢音乐却只限于时下流行的流行歌曲,对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尤其是外国的经典音乐作品,几乎是一无所知,这就给我们这些音乐教师出了个难题;那么,怎样才能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通过音乐鉴赏培养学生联想感悟力呢?这是我们应该努力探讨的课题。

一、通过音乐作品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音乐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私费——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从而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艺术欣赏的形象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和创造,鉴赏和评价的提高。

1.运用合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在欣赏音乐剧《剧院魅影》时,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己寻找与该故事有关的背景材料,并结合自己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如有的同学谈关于主人公命运的观点,有的同学从音乐剧中的音乐特点谈了自己的简介,有的谈了有关舞蹈部分的内容等等,同时有的同学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讨论,同学们加深了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2.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对艺术情感,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在实际的艺术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艺术形象,清晰地辨别艺术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比较法也能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局面。

如在高一第一单元“肢体语言心灵律动”中东西方的不同舞韵“票艺术展的古典芭蕾和含蓄隽永的中国古典舞”,通过中国古典舞《踏歌》与西方芭蕾《吉赛尔》的经典片段的对比欣赏,学生们很快发现了两个不同舞种的舞蹈特点及造成这种特点的地域文化差异。学生们主动用心感受作品的中的人物特点,舞蹈元素,音乐情绪等。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地抓住了作品的特点,理解了作品的主旨。学生既受到了艺术美德熏陶,有在思想上得到了无形的教育。

二、在音乐中培养学生情感,为催化感悟铺垫基础

在生活中,我们对生活报以微笑,对事物寄托情感,我们才可以撷取到蕴含其中的深遂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悟”。这种情感的酝酿、膨胀、传出,会大大缩短所捕捉意象的时间,加快对事物主旨的理解。在音乐的熏陶下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产生感情体验、情感取舍,去表述一个观点,说明一个道理,立意之深刻,思想之顺畅,产生联想中的灵感与顿悟。

对事物寓情感并非一件难事,可也不是件易事,在音乐的感召下需要你放飞自己的心灵,寄情于物,大到茫茫宇宙、沧海巨变、浩瀚史籍,小到鸟兽虫鱼、小草吐绿、秋叶坠地,无不采撷于怀,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来阐发蕴含其中的哲理。

我们不难想象,一个能好能恶、能喜能伤、能哀能乐、能关爱人而又自爱的人,他何尝不是一个能抒能感、能彻能悟的人?那么你还怀疑一个人的情感不会与人的“感悟”能力有关?是啊,正如有人所说:“景再美,没有人情的色彩想寄,便会失去光华;物再华,没有人情的渲染,便会失去灵性。”一句话,回到我们的命题上,情感释放是感悟的“催化剂”,在音乐中培养学生情感即为催化感悟的生成奠定基础。

三、调整音乐作品的难度,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目前高中音乐欣赏所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编写的音乐教材,这本教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所选作品内容包括了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完全适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欣赏水平,由于有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差,接触的优秀艺术作品较少,所以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就显得难度太大而不适合学生欣赏,学生也难以深入地理解作品。

同时,由于这是一本面向全国的通用教材,所以就表现出针对性差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这就很难在一本教材中体现出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学生较熟悉的民歌、民乐作为切入点以便学生能简单、快捷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如在讲授“音乐的要素”这一课时,有的老师以《采茶舞曲》为例,通过对具体的旋律起伏、节奏的疏密以及速度、力度变化的分析来理解本课的有关知识点,由于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浙江民歌,所以学生很有兴趣和积极性,再通过对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改编和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音乐诸要素在表达情感时的作用。

四、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