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工作模式也发生了一次重大改变。2002年起,根据省、市政府要求,我市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征收改为由地税部门代征。
我市社会保险费改由地税部门征收后,逐步理清了劳动保障部门与地税部门在社会保险费征收方面的职责分工。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在完成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缴费基数的申报审核、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险费稽核和个人帐户管理等大部分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环节的手续后,于每月初将生成的用人单位当月应征的社会保险费报盘给地税部门,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地税部门于每月底将社会保险费征收情况回盘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据此及时分帐至职工个人帐户。
与此同时,市劳动保障部门创新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体制,实行社会保险“五险统一征缴”的运行模式。2002年以市级机关机构调整为契机,在市劳动保障局设立了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处和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中心,实行对外两块牌子、对内合署办公,统一负责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生育五个险种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工作,并成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和工伤、生育保险三个保险结算支付中心,分别负责五个险种的待遇支付管理工作。同时,在全市全面推行社会保险费“五险合一、一票征缴”的工作新模式。对全市参保单位、参保个人和社会保险费征缴实行统一管理,实现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个险种统一缴费基数、统一申报结算、统一征收管理、统一稽核监督,从而改变了过去五个险种分别参保、分别征收、难以综合协调管理和不同步增长的局面。
我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参加社会保险人数累计达847.09万人,覆盖城乡各类劳动者;基金征收总量逐年提高,2008年全市五项险种基金征收总量将达160亿元,有效保障了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正常支付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市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监管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一)构建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监管系统是劳动保障部门切实履行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职能的迫切需要。
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和省、市政府相关法规都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明确赋予劳动保障部门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职能。我市社会保险费自2000年7月起改由地方税务部门代征后,增加了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环节,不利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面及时掌握缴费单位事关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的信息,面对这种情况,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该加强对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管工作方法的研究,克服不利因素,不断完善和提升对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的管理力度。
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中,随着社会保险制度安排和政策覆盖由过去主要面向国有集体企业及其职工向面向城乡各类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转变、工作领域由过去以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兼顾转变、服务对象由过去以城镇职工为重向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转变,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的面急剧扩大。与此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增长幅度大等原因,社会保险费支出规模逐年大幅上涨,社会保险基金支付风险居高不下,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的量急剧上升,劳动保障部门面临的征收压力也与时俱增。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和监督检查职能,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迫切需要扭转长期以来在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工作中重收轻管、重突击性工作的处理轻长效机制的建立、重面上问题的处理轻深层次问题研究等倾向,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思路和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通过加强对社会保险信息资源数据的充分采集、分析和处理,以及对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各重点工作环节的实时把握和对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内在规律的探寻,增强对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的监控力度和对这项工作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加快实现对社会保险费征缴科学化、规范化、最大化管理,更好地促进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构建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监管系统是我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基金征收总量是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受我市独特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影响,我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工作实践中面临着需要高度重视以及加强研究解决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缴费额高度集中。以2008年6月份统计数据来看,全市月缴费50万元以上的缴费单位为270户,仅占全部缴费单位33430户的0.8%,但月缴费额达47609万元,占全市月缴费总额50.2%。要保证全市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不出现大的风险,必须对重点缴费单位的缴费情况实现实时监管。二是社会保险欠费总量居高不下。今年1-6月份,社会保险基金当期清欠11672万元,当期新增欠费10958万元,收支相抵仅清欠714万元。截至6月底我市社会保险欠费仍高达34810万元,严重削弱了我市社会保险基金风险备付能力。三是欠费单位情况复杂。截至6月底,我市欠费单位共计4799户,欠费金额多少不等,欠费时间长短不一,单位还欠能力也各不相同,清欠工作管理难度大。四是社会保险参保质量亟待提高。截至6月底,中断缴费人员达165746人,占参保职工9.4%;原五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仅占全市的19.11%,城乡社会保险覆盖结构失衡,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偏低等。上述问题只有在社会保险费征管机构采取措施,较好地实现对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各环节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后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3、构建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监管系统是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的重要手段。
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设计的原则之一是待遇与缴费挂钩,不缴费不享受、多缴费多享受。特别是养老和医疗保险,分别为参保人员建立了个人账户,并按保险费到账时间进行计息,利息一并进入个人账户。这样,劳动者是否参保、参保对象是否按时与是否足额缴费,都将直接影响着劳动者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是否能享受以及享受水平的高低程度。据统计,到今年6月底,我市市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42.57万人,但其中私营企业参保人数仅为11909人,大量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仍游离于社会保险制度之外;58.75万参保职工以缴费基数下限标准进行缴费,占全部缴费职工的44.31%;全市3.48亿社会保险欠费中涉及参保职工9.1万人。面对我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非公有制单位参保率比较低、部分参保单位缴费基数申报不实、社会保险费欠费严重等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我市社会保险费征管机构应加紧建立健全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监管机制,认真及时地做好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加强基金征缴工作,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合法权益。
三、我市构建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监控系统的框架思路
(一)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中独立于社会保险各险种之外的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和社会保险缴费三大共享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以实用有效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分析功能为支持,以优越的实时预警功能为标志,通过对社会保险费征收各环节和影响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及时提供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决策方案,真正实现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工作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事后管理到事中管理和事前预警的转变,依法提高社会保险惠及面,增强社会保险保障功能和水平,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二)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监控系统是一种动态的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由社会保险费征收实时监测、实时评价、实时预报、管理决策支持、控制和后评估子系统所组成。
1、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监测
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险种的参保、缴费以及其他信息等,。
(1)参保情况
A:参保单位中当月新参保、正常结算、暂停结算、封存、注销单位参保情况,并区分其组织机构类型、经济类型、隶属关系、行业分类。
B:参保人员中单位职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参保、原参保、跨统筹区转入等情况,并区分性别、年龄、户籍、缴费状态、所属单位性质等。
(2)缴费情况。
A:缴费单位当期缴费基数、同比增/减缴费基数,并区分单位组织机构类型、经济类型、隶属关系、行业分类等。
B:缴费人员当期人均缴费基数、同比增/减缴费基数,并区分性别、职工/灵活就业人员等。
C:当期各险种应征/实征社会保险费(区分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当期各险种应补征/实补征社会保险费(区分新参保、稽核、基数调整等因素)、各险种同比增/减社会保险费等。
D:月缴费额100万元以上重点缴费单位社会保险费征收情况,区分
E:当期新增欠费单位、新增欠费总量、当期清欠总量,区分险种、单位、单位隶属关系等。
F:历年累计欠费总量,区分欠费时间(当月新增/连续欠费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连续欠费一年以上/……)、欠费金额(1000万元以上/500-1000万元/100——500万元/……)、还欠能力(有缴费能力/有部分缴费能力/无缴费能力/……)等。
2、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评价
通过建立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型,在时段(每月/季/年)初对上一时段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数量、质量等状况进行实时分析和评价,确定社会保险费征缴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建立预警机制。
(1)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数量实时评价:根据参保单位数、参保人数、缴费基数总额、社会保险费征缴额、收缴率、清欠等,通过与历史同期的对比分析,确定和评价社会保险费征缴数量及发展形势等。
(2)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质量实时评价:根据各险种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缴费基数、欠费额、征缴额、收缴率、社保关系封存人员等信息增减情况,通过与历史同期的对比分析,确定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质量及发展态势。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参保率、缴费人数同参保人数占比、收缴率、缴费水平、征缴额增长率等。
3、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预报
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预报主要包括参保情况预报、征缴情况预报和基金结余情况预报。
参保情况预报。根据本期参保情况以及与历史同期比较情况,预报下期单位参保情况(区分新参保、正常结算、暂停结算、封存、注销等)、人员参保情况(区分险种、单位职工、灵活就业人员、跨统筹区转入/转出、中断缴费、续保等)。
征缴总量预报。分为当期社会保险费收入预报、当期社会保险费清欠预报、当期其他社会保险费收入预报等。
基金结余情况预报。根据各险种基金征收总量预报和基金支出总量预报,实时预报各险种基金当期结余情况和历年累计结余情况。
4、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管理与决策支持
利用社会保险费实时评价和实时预报结果等,通过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管理模型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社会保险费的实时管理方案,为劳动保障部门科学地行使监督和管理职能提供支持。
(1)将系统中单位参保监测信息与质监部门提供的新成立组织机构信息、地税部门提供的新纳税单位信息进行比对,以此确定社会保险扩面的工作重点,增强社会保险参保执法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根据社会保险中断缴费人员监测信息,及时组织做好中断缴费人员上门宣传和跟踪服务工作,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率。
(3)通过建立欠费单位“预警”机制和对重点缴费单位各监控指标的评估、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主动采取发放欠费《催缴通知书》、欠费单位公示、“还欠走人”、“资产保全”等措施,实施对重点缴费单位和欠费单位紧急干预制度。
(4)根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保缴费情况,与银行信贷、证券监管、诚信评定机构、出入境管理、工商管理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对欠费单位办理银行信贷、上市融资、评定社会诚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公司管理人员办理出入境以及重新成立经营机构实施严格限制。
(5)综合社会保险费实时监测信息,科学制定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社会保险费补缴、滞纳金加收等有关社会保险参保与缴费的政策,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健康运行。
5、监控管理后评估
为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系统的各项功能,需要对系统的重点功能进行后评估。主要内容包括:针对社会保险费征收预报方案的准确性、征收工作的实效性以及控制情况等进行评估,重点分析导致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方案不合理、预报不准确、工作实效性不强的原因等。
四、建立社会保险费实时监管系统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切实组织做好系统研发工作,最大化实现系统预定的功能。
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管系统是一个较大型的决策支持系统,面向与社会保险费征缴有关的所有工作环节和因素,涵盖的范围较大,主题较多。为此,系统构建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将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涉及的多个主题作为一个整体一并统筹规划,从总体上构建整个监管系统的框架结构,并制订分步实施的进度计划。同时,要保证系统具有广泛的可扩充性,提供灵活的结构和对外接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策和用户的需求。二是加强数据资源采集研究。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监测、分析评价、预警预报、辅助决策等都必须建立在丰富、真实、准确的数据基础上。要遵循为社会保险费征缴决策服务的准则,明确采集目标,构筑采集模型,提高信息采集的宽度、信度和速度,力求自动、高效、及时、全面和准确地收集系统所需决策信息和知识,为系统有效实现监管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提高软件开发的科技水平,提高系统的监管力度。对一些重要应用系统软件开发的业务需求,应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和软件开发商共同进行研究编制,力求能够通过历史数据存储、监控和诊断、趋势图等管理软件自动实现将所得的数据信息加工处理成为用户需要的形式。要加强对系统决策支持模型研究,力求将静态的知识与动态的决策结合在一起,增强决策的科学能力。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为提升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监管效能提供政策保障。
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监管系统建设的难点不只局限于技术,而更重要的是要依据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监管的内容,抓紧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当前,一是要重点研究如何有效控制欠费单位的出现以及如何督促欠费单位主动清偿欠费的制度和办法;二是要重点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防范缴费大户缴费情况出现大的波动以及出现波动后的应对措施;三是要重点研究如何加快社会保险市级统筹步伐,将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管的范围由市区拓展至全市,更好地实现社会保险费征管工作公平、公正问题;四是要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政策扶持和宣传服务防范参保人员中断缴费,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率问题;五是要重点研究如何将系统监控的实时信息,同劳动保障诚信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用人单位社会保险激励和约束机制问题。总之,要针对实施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时监控后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配套政策和措施,以保障实时监控系统效能的实现。
一、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生活设施受到损坏,处理不及时,村民求解心切与施工方发生矛盾纠纷。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各施工单位在新修施工便道,拉接电线,搭建工棚等损毁村民林木、庄稼,农田水渠、饮水水源,、机耕道、人畜通道设置虽然进行修复和补偿,但达不到农户的要求;涵洞进出口排水系统不完善,从而压占、损坏农田;施工爆破作业中,房屋等建筑设施是否受损、受损程度等认定结果意见不统一。
(2)乡村公路损坏严重,车辆受阻,村民出行困难而与高速公路建设者引发矛盾纠纷。我县境内新修的通乡油路被运输高速公路材料的货车过度碾压,载重量一般在20至60吨之间,造成道路损坏情况较重,路面开裂,坑坑洼洼,给过往车辆和行人出行带来不便。部分道路被截断,阻车现象经常发生,造成村民通行非常不便,特别是遇到下雨天,路面满是泥浆和积水,且非常打滑,春播秋收时节,拖拉机、小型贺车等农用机械不能正常通行,影响农作物生产。再者多个路段的涵洞、桥梁被施工单位载重货车过度碾压裂断,已成危桥,如:水口——龙额叉路口路段的两座桥渠三个涵洞均已断裂,过往行人车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不统一,农户不理解,而与施工单位引发矛盾纠纷。因高速公路征迁与其他项目征地折迁在经济补偿标准上有所不同,不同拆迁时段的经济补偿和涉及的征迁户所在的乡镇在具体补偿政策上也视实际情况略有差异,有的征迁户以此进行攀比,要求给予较高的经济补偿。补偿款延迟发放。因高速公路指挥部资金筹措没有及时到位、上级主管部门资金下拨延缓及缺乏与被征迁户的沟通等因素,部分村民在签订拆迁协议后较长一段时间仍未领到补偿款,造成部分群众的抵触和不满情绪。未签协议先行施工。个别农户因经济补偿或房屋安置等问题,提出一些过高要求,往往多次协商无果,施工方为不影响高速公路建设的整体进度,在未签订相关协议的情况下,先行施工,造成矛盾激化,对立情绪加剧。
(4)个别村民法制观念淡薄,“地头蛇”思想严重,明拿暗盗高速物资与施工单位引发纠纷。高速公路建设者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与当地村民搞好关系,在一些施工地段雇用了当地民工,个别民工因法制观念淡薄,私欲彭涨,明拿暗盗高速公路钢筋,机械设备等物资,当被施工单位看守人员发现后,揭力绞善,又不准看守人员报案,同时拉拢亲朋好友威胁恐吓或殴打看守人员,有些村民壮着自己是本地人,向高速公路建设者提出强运沙石料以及做,“霸王”工的无理要求,用工单位根据用工条件,无法满足当地部分村民愿望,由此引发矛盾纠纷。
(5)污染周边环境,村民怨声较大。在高速公路路面工程建设中,有的施工单位忽视了对车辆在运输过程中产生大量灰尘采取必要的措施,特别是干燥天气,车辆在运输材料途中及在堆场拌料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灰尘,影响行人和行车司机的视线,同时附近农户家无法开窗、无法晾晒衣服,正常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河道污染,有的施工人员在施工时将部分桥梁钻孔灌注桩泥浆直接排入附近小河内,导致河道淤塞,河床升高河水受阻,流水变死水,又脏又臭,如遇山洪,小河周边大量的农田被淹没,农作物损毁,村民怨声较大;噪声污染,施工方为赶工程进度,有时会通宵作业,有的甚至连续通宵达数十天,施工车辆往返、路面填筑材料塘渣、搅拌机等机器作业产生的声响,影响附近村民正常生活和晚上休息。
(6)施工单位个别民工道德观念淡化,违反当地民风习俗,村民反感,引发矛盾纠纷。高速公路建设期间,施工单位为强化工程进度,从全国各地招用了大量的民工到各工区务工,个别民工一般文化水平差,道德水准低,法制观念淡薄,例如:个别民工到集市买菜时说脏话侮辱菜农,进村入寨,偷放村民饲养的鸡、鱼;年轻民工进寨玩耍时,在村寨周围乱拉屎拉尿,做一些公然违反民风习俗的行为,激起村民愤恨。
(7)违法使用民工,引起涉法涉诉,影响社会稳定。施工单位为加快工程进度,临时从全国各地招用的民工即没有与民工签订用工合同,又没有经过劳动部门进行专业培训取得资质,技术水平低,施工进度慢,工程质量差,工程监理不合格,得不到足额的劳动报酬而引起涉法涉诉;有的民工因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安全知识,操作失误,造成人身伤害,施工单位又没有合理赔偿而引起涉法涉诉。
二、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施工单位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认识不够,处理不及时。个别施工建设者认为,高速公路建设是国家重点工程,任何人都不敢干涉工程建设,损害村民的一些利益是小事,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由当地政府负责处理,因此施工单位只顾抓工程进度和质量,忽视对损害村民利益的处理,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致使小大事,小纠纷引发。
(2)当地政府事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协调不到位。高速公路施工单位进场施工了才临时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因抽调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对在高速公路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缺乏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哪庠抓哪”的简单工作方法,导致信息反映迟缓,工作被动,处理不及时。
(3)施工单位和当地政府对高速公路建设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不到位,与群众沟通、交流不够。农户对政策不了解,认识不深刻,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心理,一旦遇到释放点,便会产生非正常行为,导致公路建设工作难度增大。
(4)有些施工单位对民工管理松散,没有与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和安全生产责任书,对民工没有进行上岗培训,施工不文明,极易引发涉农矛盾。
三、保障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的几点建议
(1)妥善处理矛盾,文明规范施工。各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切实做到文明施工、规范施工,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由于施工对沿线村民带来的生产生活影响,各级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要加强教育督促和协调,对群众反映的由于施工过程中引发的一些问题,要认真做好接待受理,耐心作出相关解释,加强沟通反馈,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对需要进行作进一步调查的投诉反映件,要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妥善处理。特别是对一些反映较为强烈的住房质量受损等投诉问题,县,乡(镇)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所在地的基层组织与施工单位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踏勘和调查,及时处理。
(2)缓解交通压力,加快施工进度。交通建设要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施工单位要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以“周期短、见效快”为原则,配足配好施工人员,抓紧施工进度。有关职能部门要督促施工单位做好便道的日常清理和整修,并会同有关乡镇、落实涉及村寨的改路工程等相关工作,确保施工期间的交通安全。待高速公路各标段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后,对受损道路抓紧落实维修方案,并尽快予以实施。对于高速公路建设中出现的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有关部门除了在各施工路段竖立警示标志外,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如施工过程中涉及一些主干道路的,在人流、车流高峰时段,临时可适当抽调交警或当地派出干警现场执勤,以维护交通秩序,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环保意识,树立发展理念。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要进一步树立“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在施工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并对产生的水土流失采取比较合理的水土保护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减少高填深挖。在桥梁施工中,施工单位要注意对钻渣集中堆放和及时清除;钻孔桩施工中,对泥浆进行封闭,加大循环利用力度,避免或减少对农田和水质造成的污染。施工单位要科学安排运输计划及作业时间,尽量减少夜间施工、运输,车辆在穿越街道时要减速慢行,减少高噪声和鸣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村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施工时借用的农田及临时性堆场,在施工结束后,施工方要及时清理干净,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也要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督促,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及余留物造成的矛盾。
(4)妥善处理征迁矛盾,推进工程建设。各有关部门和涉及乡镇要进一步加强对高速公路建设征迁工作的领导,安排责任心强、政策业务精的同志从事此项工作,具体负责征迁工作的人员要注意做好征迁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提高征迁工作透明度,让被征迁户全面了解征迁补偿政策、方案及房屋安置方式,避免和减少因征迁政策不了解、不清楚而引发的一些矛盾和纠纷。征迁政策保持相对稳定,各乡镇、村之间要加强联系、衔接,避免存在较大的差异。要及时妥善处理征迁过程中群众反映的一些具体问题,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以确保项目工程的顺利开工建设。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征地拆迁安置补偿资金的监督力度,加强征迁资金的管理,确保专项资金的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项核算,努力减少拨款环节,缩短拨款时间,按程序及早兑现给广大被征迁户,确保对征迁户的补偿及时、足额、到位。
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县自1998年开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阳光操作,动态管理,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几年来,全县先后有167160人次得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共发放低保资金5400余万元。目前,全县城市低保对象在册6142户16354人,累计月人均补差105元,占全县非农业人口9.4%,其中下岗失业人员8178人,占51%;离退休困难职工72人,占0.4%;“三无”对象164人,占1.1%;特殊困难居民7931人,占47.5%。同时,通过年审和动态管理,全县累计取消低保对象1673户5126人。这项制度的建立,把“三无对象”、下岗失业人员和临时性生活困难人员等城市生活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了低保,为社会稳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最后一道“安全网”。
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实施。2006年10月,*县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扩面、全面推开”的办法,先后在云台、白衣、元山、驷马、坦溪、涵水、江口镇等七个乡镇进行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作。按照“三榜公示”程序,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5200人,并从当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救助,其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50元,实行差额补助,月人均补差为15元。2007年以来,根据县政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按照“小范围、低标准、重建制”的原则,将全县农村年人均家庭纯收入低于600元的困难对象均纳入了救助保障范围,尤其是将因灾、因病、因残等自然原因造成特困的农村居民、重点困难优抚对象、精减退职老职工、在国家或集体基础设施建设中因公致残人员,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幼、残人员中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而又缺乏自食其力能力和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纳入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助、差额补助、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截止目前,全县纳入农村低保救助对象15746户33564人,累计月人均补差30元。
三、社会救助工作稳步发展。一是建立了灾情监控和救灾探视制度,全面掌握了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动态,及时拨付救灾资金,妥善安排了灾民生活,有效地解决灾区“三缺户”的基本生活困难,实现了“四有三不”的救灾工作目标。二是全县建成社会爱心慈善超市2个,社会救助站1个,光荣院1所,陵园管理所1个,基本上形成了“四级管理、三级接收”的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在扶贫济困送温暖和抗震救灾捐助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按照民生工程要求,全县已建成乡镇中心敬老院8所,今年拟新改建驷马、响滩、望京3所乡镇中心敬老院,目前已完成规划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选址在西城新区管委会,拟新建4200平方米的社会福利中心和1500平方米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目前已完成规划立项和前期资金筹措350万元。
四、城乡医疗救助全面覆盖。根据县政府制定的《贫困农民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和《城镇医疗救助制度试行办法》,县民政局坚持本人申请、村社审核、乡镇审查、县局审批的程序,实行三榜公示,阳光操作,按500—2500元的不同标准,实施分类救助、重点救助、大病救助,弥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不足。2008年全县实施农村医疗救助人平救助达到80.3元,城镇达到83元。
五、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良好。2003年8月,自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以来,我县及时转换工作角色、积极转变工作方式,由原来强制性的收容遣送转为关爱性救助管理,突出自愿受助,六年多来,县救助站共接待4300余名申请救助人员,对符合救助条件的760余名求助对象实施了救助。
问题
一、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我县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确实低下,生活困难的程度加剧,大多城市贫困家庭用于生活的支出比例较大,而且营养水平低下,衣着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困难家庭最怕过“三关”(生病关、孩子辍学关、年节关),并把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的支出比作新的“三座大山”。根据县民政局2008年的调查,在城市有480余个低保对象家庭因重病、大病致贫,18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未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其基本生活和医疗问题没有保障,低保家庭中300余名孩子上学困难,2500余户低保家庭住房达不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农村,有1.2万户共4.5万困难群众无钱看病,0.6万个家庭、2.3万人住房困难,7.8万户困难家庭中的0.8万余名子女上学困难,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衣食更无法保障。另一方面,现行的城乡救助政策主要是针对绝对贫困设计的,这种救助标准明显的存在保障范围和项目有限,保障标准偏低,补助金额过低的问题,部分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依然困难。
二、面临新的形势,社会救助的压力增大。*县城镇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涉及到的家庭人口数目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脆弱,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部分已经摆脱贫困的农民仍有可能重新返贫,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也会增加,社会救助任务十分繁重。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性和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具体执行中都不同程度存在救助对象确定难的问题。由于居民家庭收入无法准确确定,低保对象确定比较难,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界定也比较难。还有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把乞讨作为谋生、致富手段,不愿接受救助,给救助管理造成很大压力。
三、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社会救助工作难度加大。*县属于典型的边、远、山国贫农业县,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县、乡镇、村投入救助的资金严重不足,主要依靠上级拨款维持,社会救助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随着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救助项目和涉及的相关部门也随之增多,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与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相适应的支持保障体系。目前,我县农村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资金投入不足、监督措施不力、协调配合乏力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制约着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
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是解决现实矛盾、推进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方法和唯一出路。为全面建立科学有序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情和工作实际,谈以下一些思考。
一、明确指导思想。建立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促进社会救助事业新发展,首先,要站在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政治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加深对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结构转型,失业人数扩大等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方面去思索,转变思维方式,增强社会救助工作改革和发展意识,增强大局观念和服务理念。第三要弄清当前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进一步认识,着重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机构和队伍入手,探寻新的对策,新的机制,新的模式。第四,加强城乡社会救助理论研究和探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克服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运行相对落后的窘境,研究出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从理论上引导和深化城乡社会救助的体系建设。第五,从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制度作为基础,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因此,完善我县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指导思想应定位在: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整合协调、形成合力、逐步推进。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行改革和发展,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演进,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分散向一体化发展,从随意性、临时性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从政府独撑向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转变,逐步建立起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二、确定工作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改革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救助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形成以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及灾民生活救助、五保供养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政府责任意识明确、部门整体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救助经费专项落实、工作机制运行顺畅、特殊困难群众分类受助、救助效率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项社会救助体系。
三、完善救助功能。多年来,为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县委、县政府从维护人民利益和确保社会稳定的目的出发,对各类贫困对象,及时予以救助,维护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但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的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城乡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人数逐年增多,迫切需要完善我县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功能。要构筑以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为核心内容,以优待抚恤、社会互助以及医疗、教育、住房、灾民生活救助、五保供养和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农村,要进一步建全、完善全县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重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大病,重病的医疗问题。要立足于农村低保、灾害救助、五保供养、对口支援、结对帮扶以及灾区恢复重建等多种救助方式的统筹安排,科学衔接、相互补充、逐步建立设计和覆盖农村各类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服务网络,把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业有所就、失有所补、弱有所助和安居乐业的目标;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满足城乡广大特殊困难群众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减少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消除失落感和不满情绪,化解因改革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营造团结和谐、平等互补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培养全社会的爱心和慈善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刻阐述了关注民生,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大政方略。在我州全面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的进程中,作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中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的民政部门,关注民生,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社会救助工作更应全力应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阶段乃至今后稍长一段时期内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趋势,为整合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资源,不断完善救助体系作一些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一、社会救助工作政策依据和现状
(一)政策依据
社会救助是指政府为帮助维持基本生活有困难或遭遇临时突发事情,造成生活困难的城、乡家庭和个人,给予必要的经济援助和物质帮助,以确保其能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现阶段社会救助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社会救助种类呈现多样化,基本能够满足各种救助对象的需要;救助标准逐渐提高,能够解决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困难。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工作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各县市结合各自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全力保障城市贫困对象的基本生活,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2、省政府下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州政府下发《州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对农村低保范围、审批管理、资金来源、资金发放及操作规范等作了规定,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了农村低保工作的规范运作。目前,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
3、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规定》,全力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大力发展具有我州特色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xx模式”。
4、xx年x月,xx人民政府出台《xx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xx年x月,州政府对试行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并出台了《xx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新实施办法按照“取消病种限制、扩大救助规模、取消或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额度、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水平”的原则开展城乡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工作。
5、及时做好自然灾害造成的灾民救助工作。确保灾区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及时治疗。
6、根据民政部及民政厅的相关文件,落实临时救助及其他救助的工作,全力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
(二)我州社会救助工作现状
1、城市低保
截止到xx年x月底,全州城市低保人数为x人,全年下拨低保资金x万元,人月均补助水平x元。按照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适当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从xx年x月x日起,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x元统一提高到x元,人月均补助水平达到x元。同时,将城市“三无”对象、城市孤儿以及城市艾滋病和结核病患者贫困家庭纳入城市低保,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即x元给予了全额补助。
2、农村低保
xx年末,全州农村低保人数扩大到x万人,全年下拨农村低保资金x万元,人月均补差x元,其中,一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x元,二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x元,三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x元。xx年x月,在x委、x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大力争取下,省民政厅为我州再增加农村低保x万人,总数达到了x万人,使农村最困难家庭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
3、农村五保供养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州民政部门不断创新机制,着力探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恩施模式”,不断加强农村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院办经济、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五保对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恩施模式”受到了省民政厅和民政部的表彰,中国社会报、新华社等先后多次作了宣传报道,国务院领导也答复认可。目前,全州共建立了农村福利院x所,五保对象x人,集中供养x人,集中供养率为x%,xx年共下拨五保供养资金x万元。根据省厅文件规定,从xx年起,集中、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以及农村散居供养孤儿的供养标准将各提高x元,分别达到x元/年、x元/年、x元/年。
4、大病医疗救助
于xx年开始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工作试点。几年来,全州累计救助x多万人次,有效地缓解了困难群众患大病的医治困难。xx年,按照“取消病种限制、扩大救助规模、取消或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额度、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水平”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医疗救助的改革发展。在救助范围、起付线、救助金额等方面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修订、完善。同时,对住院治疗的低保对象免收挂号费、诊断费,注射费、观察费、住院床位费优惠x%,手术费、辅助检查费优惠x%,常规性药品优惠x%。
5、临时救助和其他救助
一是及时做好灾区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我州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常年需救助灾民x万人左右。每当大的自然灾害发生,x及县市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对灾区群众给予救助,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治疗。二是做好临时救助工作。为及时缓解城乡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按照上级要求,我州及时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州民、财两家联合行文,明确了救助制度和管理办法。城市居民每户每年救助标准一般不超过x元,农村居民每户每年救助标准一般不超过x元。三是落实好艾滋病、结核病孤儿救助。
在各类救助资金的发放上,全州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全部委托金融系统,实行一折或一卡通的社会化发放形式,杜绝了资金发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发生,保证了资金的运行安全。
二、当前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关注民生,维护民利、保障民权的工作力度逐年加大,中央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也逐年增多。社会救助工作职能也从原单一的应急救助,逐步拓展到十余项分类明确的单项社会救助工作。由于工作任务的增加和工作量的加大,管理工作难度也逐步加大,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矛盾也逐步凸现出来,现就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概括如下:
(一)现行救助政策与个人需求存在差距
从总体上看,我州社会救助的范围和标准在逐年扩大和提高,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了基本保障,但总体保障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一是生存保障能力有限。目前的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不高,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灾民救助等只能缓解部分困难,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二是家庭个人发展需求得不到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对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极为有限,子女辍学多;因文化、年龄、身体等多方面原因,困难群众创业、就业难度大,收入来源十分有限,家庭贫困状况得不到根本解决。三是救助范围还比较窄。以农村贫困群众为例,截止xx年底,我州农村建档立卡的绝对贫困人口x万人,而目前全州纳入农村低保的只有x万人,还有x万人未能纳入农村低保。四是救助程序、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简化和健全。要逐步建立监管到位、程序简化、救助及时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政策衔接机制有待加强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而现行的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又多为独自依赖于其职能部门的独立行政。某些方面虽有协调,但从系统工程来看,许多救助工作还应当整合,救助政策还应做好衔接,部门之间还应进一步加强配合。当前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住房就业援助等多项制度,但诸多救助制度还没有专门的条例,存在管理多头,条块分割的问题。
(三)地方财政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资金保障支撑作用不强
恩施州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贫困地区,所属的8个县市财政均为国定贫困县。县市地方财力薄弱,可用于社会救助的经费十分有限,各类社会救助资金绝大多数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省级财政补助,地方财政投入少,甚至按比例配套的经费都难以落实。且因为多方原因,社会救助的工作经费也较少或难以落实到位。
(四)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与社会救助工作不相适应
我州目前仅民政部门承担的社会救助工作对象x万余人,每年还有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救助对象x万人左右。从而形成各类社会救助对象不一、标准不一、政策不一样,但一样的是所有救助对象的家庭贫困状况的前期调查摸底都必须到户到人。其工作量很大,政策性要求也较严。但目前我州基层救助网络平台薄弱,救助机构和队伍不健全、经费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的落实。州及x县市仅有低保工作人员x名,x个乡镇办低保工作人员x人,其中x人为兼职,存在着严重的事多人少,工作疲于应付的局面。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和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事关长远,事关社会的稳定。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社会救助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一)整合政策资源、建立切实有效的协调机制
1、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作。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保证。一是各级政府应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协调组织,其职责主要是统一政策,协调步伐,全面管理与监督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应建立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边救助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单位之间及其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交流信息,协商救助行动,逐步形成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以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救助资源,形成强大的整体推进合力。在乡镇办建立公共服务中心,建立统一的服务工作平台,并依托这一中心搞好社会救助的受理、审查、申报、资金发放等工作,避免多头申报、多头救助、缺失救助,实现救助项目互补和救助效能最大化。着力推进救助信息化,建立救助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要动员党政、媒体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力量,通过纪检、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健康发展。
2、搞好社会救助体系各项制度间的衔接配套
社会救助体系内容丰富,要素较多,头绪复杂,涉及面广,必须统筹考虑,整体设计,侧重提升制度的整体效能,应重点在两个层次上做好衔接配套:一是对各单项救助制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规范,使各项救助制度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制度体系,以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能。二是推进社会救助体系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就业再就业、扶贫开发等制度间的衔接配套。要进一步搞好与就业、扶贫、住房、医疗等政策的衔接。民政、劳动部门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配合,民政部门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分类管理,强化动态管理;劳动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促进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政策,以新增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支持和鼓励困难群体就业。扶贫部门在工作中重点吸收享受低保待遇的特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参加项目带动和就业,并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加强与其他惠农政策的衔接,通过扶持,帮助救助对象摆脱贫困,走上生活自立之路。民政、劳动、卫生部门要在定点医院设立保险、合作医疗、医疗救助“三办合一”窗口,全部采取集中垫付补偿金、救助金,事后统一结算,既减少各部门工作量,又方便困难群众。
3、简化程序,方便救助对象
在低保金发放上,要将发放的程序尽量简化,并通过银行系统给予支付,实行社会化发放,直接支付给低保对象本人,减少中间环节。
在城乡医疗救助方面,一是缩短办理时限。根据救助对象难以垫付医疗费用的实际困难,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只要经民政部门授权的定点医疗机构核定,就可直接在定点医疗机构核报医疗救助费。二是改进资金结算办法。第一,建立定点医院垫付机制。各市县加强与定点医疗机构协调与配合,由定点医院垫付医疗额度内的医疗费用,救助对象出院时只支付个人自付部分,民政部门定期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垫付的费用。第二,对按规定转诊救助对象简化手续。对按规定转诊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救助对象,可采取就医后到民政部门申请办理有关费用的补助,必要时可预付部分救助金。第三,加强与有关部门配合,实现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共享,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三是设立多种灵活便民措施。通过发放一定限额的救助卡,建立平价药店等方式方便救助对象日常门诊与购药。救助对象凭医疗救助卡、低保金领取证或医疗救助证及身份证即可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或购药。定点医疗机构在救助卡所限定金额内救助,超出限额由救助对象自付,救助卡内金额可跨年度和户内对象之间调剂使用。
(二)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为主导,加大地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
资金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生命线。建立普惠型社会救助体系,必须首先制定保障救助资金供给的基本制度。各级政府是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主体,财政投入是社会救助资金可靠、稳定的来源,必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财政投入机制。结合我州实际,要建立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为主导,各级财政实行足额列支和按时拨付的机制,将社会救助各类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城市低保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x%)、农村低保资金(人年均x元)、大病医疗救助资金等预算,并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建立预算自然增长机制,逐年加大投入,并重点向农村倾斜。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社会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重视基础建设,配强工作队伍
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是落实各项救助政策的根本保证。要切实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确保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及时有效落实。按照**省民政厅《关于印发**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的通知》要求,州民政局应成立“恩施州社会救助办公室”,各县市要设立社会救助工作专门机构(最低生活保障局、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公室或社会救助局、社会救助管理办公室),负责本地城乡低保以及相关社会救助审批管理工作,并按照“每x名对象配备不少于x名工作人员”的要求落实工作人员;乡镇办要设立低保工作站,专职工作人员应不少于x人;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或其它社会组织受社会救助管理机构委托,可以承担部分社会救助工作,同时,可通过民间组织建立社区义工制,逐步将社区志愿者纳入社区救助网络。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种养业为支柱,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城镇化。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15年增长近10倍。中山、东莞两市,只辖建制镇,而没有县和乡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现在,该地区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将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现代乡村的田园风情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区。
6.社会流动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外来工聚集地。现在,在该地区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有数百万,形成了规模庞大、富有特色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群。这种社会流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体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劳务机构对外来务工者的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依法管理,使社会流动从无序走向了有序。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特点
1.青年群体的构成为二元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由本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部分组成。据1997年底的统计,广东省青年总数为1589万,全省外来务工青年有500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镇,外来务工青年与当地青年的数量基本相等。有的城镇或行政村,外来务工青年已经超过当地青年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如,广州市东山区有外来务工青年6000多人,占全区青年就业人数的65%。又如,深圳宝安区有外来务工青年90多万,是当地常住人口的4倍多;福田区皇岗村有外来务工青年15000多,是本村青年的40倍;龙岗区爱联村有外来务工青年近3万,而本村村民只有2907人。
2.青年群体分化明显。总的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青年分为当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个基本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联络的日益广泛,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整合与分化也在加深。其中,“三高”青年和“四不”青年是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三高”青年是指高学历、高职务、高收入的青年。这部分青年是青年中的“精英”,他们的行为方式在青年中有明显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四不”青年是一个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青年群体。这部分青年不学习、不读书、不经商、不做工,主要靠出租自有物业生活,具有明显的寄生性。根据当地团组织的调查分析,从职业分类角度看,青年工人主要追求收入稳定,青年职员一般向往体面和荣耀的生活,公务员则更希望前途顺利,知识分子重在谋求发展机会。其中,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类金融机构、管理机构、新型公司的出现和迅速发展,青年职员群体迅速壮大。他们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比较高,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青年中的其他职业群体相比,有明显不同。总之,不同职业青年群体的利益要求与精神追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需求的多样化引导着青年群体的分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中基于共同爱好与兴趣而自发成立的专业社团比较发达,其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
3.青年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力量。在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新经济组织中,基本上是青年人在工作。如,主要在新经济组织中工作的规模庞大的外来务工青年,现在和将来都是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中山市能够被遴选为全国30个“科技兴市”的先进城市之一,与该市有一支力量强大的青年科研队伍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分析,1995年,中山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4.职业选择注重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一般把能否给自己带来发展机遇看得比较重。据当地团组织调查,珠海、番禺两市分别有50.4%和37.3%的青年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长远发展前景及个人兴趣特长。在珠江三角洲这样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社会能够为各个层次的青年提供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劳动作为谋生手段与实现自身价值的统一。
5.注重社会生活。在调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把“八小时”以外的社会生活看作是自己整个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社会看作是自己活动的一个重要舞台。而且,青年社会生活的领域十分广泛,跨单位、跨团体、跨区域的社会行为,在青年的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青年社会生活的场所主要是社会公共场所。传统的走亲访友,闲聊度日,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青年把自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看得很重。在该地区,青年文化不再是一种亚文化,而成为主流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潮流。
三、社会化运作
在珠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团组织所使用的“社会化”概念,有不同的含义。从运作方式的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面向社会设计活动。珠江三角洲团组织设计的活动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面向全社会的青年及群众,便于人们在“八小时”以外自愿参与,从而使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面。而团组织一般只负责活动的设计和宣传,很少进行直接组织。如,广东团省委推出的“青年文化广场”,深圳团市委创立的“大家乐”舞台,都是这样。每周末在广州市著名的商业网点天河城广场开展的“青年文化市场”活动,舞台露天,出入自由,观者如潮。现在,青年文化广场活动已在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推开。在深圳,以青年为主体,以“自愿、自荐、自演、同乐”为原则的“大家乐”舞台,自1986年7月第一次开办以来,仅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就已举办各类文艺演出XX多场,参加表演者4万多人次,观众达450多万人次。全市有不同规模的“大家乐”舞台100多个。对“大家乐”,社会各界有口皆碑,誉之为“特区平民夜总会”、“打工族心中一片蔚蓝的天”。在迎接祖国期间,深圳团市委设计的“营造回归纪念林”和“回归的足迹接力跑”活动,也是面向社会开展的。
2.面向社会设置组织。团的组织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发展的难点。在这方面,珠江三角洲团组织可以说在探索中迈出了新的步伐。他们的主要做法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和“一厂一支部”的格局,通过设置企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兴趣建团、员工宿舍区域建团、活动中心建团等途径,探索国有企业建团的新途径。通过依托工会建团、社区建团、行业挂靠建团等灵活形式,使新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取得了突破。在农村,形成了以村建团委为核心,以支部进厂和厂外建团为网点的以村带厂设置模式。实现了农村团组织的良性运行。特别是注重调整和改革社区共青团工作体制,加强社区与行业、学校等不同战线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团组织的区域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3.面向社会寻求资源。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是全团推动工作发展的普遍做法。但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对此的理解则更为深入,操作上则更为系统。首先,他们注重向社会寻求人力资源,以发展和壮大共青团的工作队伍,形成以团干部为骨干,团聚各界人士的青年工作队伍。如,在深圳,团的许多具体工作是义工在做。同时,他们还努力向社会寻求财力资源,形成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和实业创收三结合的经费渠道。值得注意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把党政部门在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也看作是一种社会资源。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同样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的支持来获得法定的社会地位。他们说,过去靠文件,现在靠立法。
珠江三角洲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意义,从根本上看,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是一种打破行政隶属、地域区划和系统封闭的开放式经济。共青团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须把视野由所隶属和依托的党政组织系统扩大到全社会,善于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社会角色,努力做到:力求使工作内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和青年需求的变化相一致,把为需求服务作为工作导向;力求使组织设置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和青年构成的变化相一致,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活动和影响;力求使获取资源的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相一致,以服务市场的方式开发社会资源。
四、事业化发展
据当地团干部讲,“事业化”是各级团组织从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从“办实业”到“办事业”,团组织有过曲折的探索,深刻的教训。现在他们所形成的共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必须以办事业为主,以办实业为辅。而且,无论是办事业,还是办实业,都要围绕青少年需求来办,都要以服务青少年为出发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的统一。
从珠江三角洲团组织的实践看,共青团组织兴办的事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青少年活动阵地。其中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成规模,上档次,是共青团工作事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如,深圳团市委直接领导下的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有干部职工160人。他们坚持从事业带实业,以实业补事业,发展事业,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争创一流青少年活动阵地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正在筹建中的深圳市青少年宫,是深圳市“九五”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总建设面积为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有大小教室、饭厅70多间,拟设培训项目80多个,娱乐项目20多个,可以同时接待5000人学习、参观和娱乐。又如,江门市现已有一座青少年活动中心,运行状况良好。一座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青少年宫将很快动工修建。广州市青少年宫的占地面积也达3万多平方米。
2.文化产业。与青少年有关的文化产业,如报刊、杂志、艺术团,是事业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文化水平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广州、深圳两市团组织创办的青少年报刊和杂志,能够覆盖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可以辐射到临近省份,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3.基金。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相应各级团组织筹建基金的工作也十分活跃。如,列入《广东团工作五大体系构建规划要点》中已经建立或准备建立的基金达11项之多。广州团市委提出,要以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依托,建立和拓展各类青少年发展基金。这些基金在支持团工作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由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出资建立的全国第一个专为青少年提供扶助服务的非营利性辅导机构——广州市手拉手越秀辅导中心,其工作对象是情绪起伏不定、发展有困难及经常在公共场所流连和集聚且易受不良影响的青少年,其工作内容有11项之多。中心为青少年所提供的帮助,是一般团组织难以做到的。
从珠江三角洲共青团的实践看,事业化发展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解决的是依托问题。有了与青少年有关的阵地、产业和基金等实实在在的依托,团的组织就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团的工作就可以开展得扎扎实实。第二,解决的是机制问题。阵地、产业和基金作为一种工作机制,可以长期使用,长期发挥作用,推动工作持续向前发展。第三,解决的是工作覆盖面问题。阵地、产业和基金组织的活动,是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所难以替代的。阵地、产业和基金组织的活动所产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是团组织开展的活动难以相比的。
五、几点启示和思考
在调研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共青团工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探索,给我们许多具有全局意义的启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发展的观点。小平同志所讲的“发展是硬道理”,同样适用于共青团工作。共青团事业是一项不断发展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面对困难和挑战更需要发展。可以说,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没前途。共青团工作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实现发展,应当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敢试敢闯的劲头。
2.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应从共青团如何发挥好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可以说,共青团组织青年服务社会是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的具体化。共青团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发挥的如何,主要取决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弱。近年来,共青团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很大拓展,但与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对社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
3.形成共青团组织结构的新构架。共青团组织体系依托党政机构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在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优势的同时,应努力推动团属青年社团面向基层、面向新的领域、面向新兴青年群体调整和完善组织机构,密切与非团属青年社团的联系,推动经济部门和企业设置青年工作机构,培育和发展团属社会中介组织,以此形成一个对共青团原组织体系具有补充作用的新的开放多元的社会化组织网络,从而覆盖到那些原组织体系涉及不到的新体制下的新领域和新兴青年群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上与青年进行联系和沟通。原有的组织体系和新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共同构成共青团组织结构的新构架。
4.把社区作为新的工作生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区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场所,可以为团的工作提供宽广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应当成为共青团工作一个新的重点领域。全团有必要以整体推进的态势来加大社区团工作的力度。实现团的有关重点工作和建设在社区的平衡发展,以推动新的工作领域的开拓。
5.在团的工作中加大有关青年事务的内容。青年事务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重要内容。适应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主动地承担和参与有关青年的社会事务,有利于共青团工作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拓展领域,丰富内容,占领阵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联合国第50届大会通过的《到XX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对我们加大这方面工作力度富有启示意义。应在总结经验和借鉴国外有关做法的基础上,推动这方面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6.争取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作为重要的人民团体,其工作职能、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都有必要更多地得到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证。以此进一步明确共青团的社会职能和政府中的青年工作职能,把团的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目标之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保证团的组织在社会各个领域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各级团组织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努力,而且收获不小。同时,希望上级团组织在这方面予以支持的呼声也比较高。各级团组织都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高度重视社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倾心尽力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方法上采取了政策、资金、覆盖、管理、指导五个到位;形式上落实了灾害、大病、临时、家属、政策五种救助方式。同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六大设想,使我市相当数量的社会困难群体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和办公室的有关同志根据工作需要,先后赴虞山镇和新港镇开展了关于我市社会救助工作情况的调研,根据民政工作一线同志的要求和社会困难群体的呼声,现提出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认识
社会困难群体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是社会的一员。在这部分群体中,有曾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牺牲和贡献而致伤致残的人员;有由于受国家体制改革和企业结构调整影响而下岗失业的人员;有由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被拆迁造成失地、失业的人员;还有就是因病因残致贫的困难群体,他们应当得到社会的补偿和帮助。如果这些困难群体的困难不能很好地解决,必定将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社会困难群体救助是一项关系到我市实现“两个率先”,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大事,是影响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民心事业。各级政府和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把社会救助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并采取有力措施,帮助社会困难群体解决问题,把民心工程办好、办实。
二、规范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对社会困难群体的救助,是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的主要手段,而完善制度建设,是困难群体得到及时有效救助的保证。目前,我市的社会救助体系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针对困难群体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建立了多种救助方式。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别是农村低保对象的补助标准,要逐步与城镇低保标准接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这部分困难群体有病能医、有学能上。要切实解决好“四残”人员的安置工作,随着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转制升级,原有不少福利企业中的“四残”人员也纷纷下岗(不再享受补贴),基本的生活来源得不到保障,建议可采取社会化安置的方式,也就是按职工总数的比例来接收四残人员或按比例负担四残人员生活费用。要继续强化低保对象、贫困户与企业挂钩扶贫脱贫和结对帮扶制度,建议新一轮帮困的对象由镇民政办和居委会提出,从而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做到扎口管理,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三、增加投入,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资金是社会救助的物质基础,政府财政资金等资金投入是开展社会困难群体救助的主要措施,也是提高我市社会救助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座谈会中,广大民政干部呼吁较为强烈的是要结合我市经济发展水平,适度增加财政支付比例,增加社会帮扶资金,增加社会福利基金,使我市社会困难群体都能按政策规定及时足额地得到救助,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发展社会救助民间组织新路子
社会救助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着眼,采取政府决策、政策调整、法制建设、社会救援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才能有效解决。要积极发展社会救助民间组织,鼓励、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社会救助,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要探索以社会互助为宗旨的民间组织和群众自发组织的扶危、济困、安老、助残、扶幼、救孤等慈善会、福利会、基金会,使其成为救助社会困难群体的主要载体。
(1)实施鼓励发展的政策。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将部分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的具体事务工作转移给民间组织去做。在城区将有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以社会团体的名义在社区开展各种类型的互帮互助活动,政府可出台相应政策,对承担社会救助责任的团体或组织给予资助,以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财力,帮助困难群体。
20**年7月20日,经过多方接洽,我终于得到来上海惠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实习的机会。虽然我实习的是销售部门,跟我平时所学专长无多大关系,但还是很兴奋,毕竟能够在公司里感受一下上班族的生活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第一天出门的时候我便告诉自己,我可要认真一点,真真正正学一点对我有用的东西。
刚开始几天的适应期,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好的多,因为跟部门的负责人之一正是我的校友,而我的任务便是协助他做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工作。
以前都以为销售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岗位,然而此番亲身体验让我不得不对它做出一个最新的认识。因为,它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实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的生长到最终获得收益,当中的每个流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销售这一环节环节当然也不例外。
实习刚开始,面对每天不断的电话资讯,我都有点慌乱了,实在是应接不暇,而且开始几天对公司的整个业务以及产品的一些特性都不是很清楚,然后便每每搞得自己焦头烂额,幸好这时领导及时给予了指导,我也开始耐心的搜集、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不清楚的地方也不厌其烦的问身边的同事,慢慢的便开始掌握了一些门路,不到几天我已经能够应对自如,面对来自各式各样的客户的电话,我都能够应付自然、处乱不经。大概十来天之后,实习开始进入正轨,每天熟练的处理公司分派的任务,都算比较顺利,偶尔被难道了,在同事的帮助下也都能够迎刃而解,慢慢的,感觉自己就真的像是公司的一员一样,其实在当时自己确是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因为我知道我每天都实实在在的在为公司做事。
当然,事情不可能总顺顺利利、波澜不惊。那天,经理忽然分给我一个任务,就是跟一个比较大的客户单独面谈。可想而知,当时自己是挺紧张的,因为之前都是在电话里跟客户交谈,电话通常都较短,谈的也是表面层次上的事情,比较容易应付。但是面谈就大为不同了,初生牛犊怎能轻易将一个老江湖摆平呢,况且这次对方还是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事关重大,万一一个闪失,对公司的影响可不小。
这时,经理似乎看出我的紧张心态,就拍拍我的肩膀,一脸微笑的说:没事的,你来公司就是要来锻炼的嘛,要多给自己一点信心!
看经理一脸期望值颇高的表情,我知道这回我可是真的要上前线了,于是,楞是挺了挺胸脯说:好,经理,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第二天,传说中真正的考验便来了,对方是一个五十岁上下先生,姓陈,举止颇具绅士风度,这让我紧张的心稍微松了一点。经过一番简单的沟通之后开始进入正题,刚开始我应对的很流利,把之前了解的公司信息以及熟记在心的产品功能非常清晰的描述了一遍。看得出来陈先生对我的一番话非常满意,除了微笑便是点头。正在我以为这次我必将轻松搞定的时候,他忽然问了一个我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而被问起之后我便知道了这个细节有多重要,正当我表情开始陷入尴尬不知道所挫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微笑的脸庞,并替我情况分析了一下,我不好意思的不住点头,最后告辞的时候,他对我说:我再给你答复!简单的几个字让我的心情跌到低谷,我想,这下真的被我搞砸了,可不知怎么像公司交代呢。
搭车回到公司的时候已是晌午,心里一直不能平静,尽在责怪自己之前怎么没有好好把问题弄清楚,否则也不会当场出漏子。
回到办公室,一坐下来便开始发呆,一会经理从身边走过,我抬头看了一下他,他只是像我点头微笑,之后便径直回自己的办公室了。我忽然想起来,我还没去汇报呢。于是便敲门进去。未等我先开口,经理却先说话了:呵呵,我都知道了,怎么样,这就是真正的考验,虽然这次你没有成功,但相信一定长了经验,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管做什么行业都不能害怕失败,等你积累了足够的经历,将来便都能够应付自如了。另外告诉你,今天这位陈先生是老客户,其实他的订单早就签好了的,今天只是让你去锻炼一下而已啦。听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心头的石头也终于能够放下来了。正如经理所言,失败并不可怕,多锻炼多积累经验才是最重要的。真的很感谢公司安排给我一次这么好的锻炼机会。
不知不觉,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工作也接近尾声了。能够在公司里发挥自己的能力,并通过努力实实在在的做事,为公司创造一定的价值,不管多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这次实践,使我很好的锻炼了自己的才能,加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同时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又提高了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了准备。
Abstract: More and mor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began to publis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report,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wheth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mselves or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current studies on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mainly focuses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port, mode and form, and three aspects of attestation, evalu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t is also explor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report content, the influence factor and the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se aspects, the literature on CSR reports in China is reviewed,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related research are found.
P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内容;形式;评价;现状;影响因素;功能
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mode;content;form;evaluation;current situation;influencing factors;function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237-03
0 引言
1999年壳牌(中国)公司了我国第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统计数据公布,从200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社会责任报告的总量从32份增长到了1703份,实现了迅速的增长。2006年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转折点,因为当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指引》中鼓励企业形成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从2006年起我国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就呈一个井喷式的增长趋势[1]。
而90年代的欧洲国家的企业已经开始大量披露此报告,并形成较成熟的体系,就研究方面美国是研究责任报告起步较早的国家,但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依旧没有统一的概念,中国从现有研究看,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报告的现状、模式和形式,鉴证和评价和实证研究三个方面。在实证研究这一方面,又可以从报告的内容、影响因素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知网输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文献综述”为篇名得到46篇相关文献。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文献综述稍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文献综述不多,仅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综述》,然而这篇文章发表时间较早为2011,2011年之后的近年文献无法包括到,二是内容不够全面,仅分为三个方面,不足以概括相关研究文献。所以本文在此文基础上,另外参考了2011年至今的文献,并将文献内容划分更加细致,按照现有文献内容,包括五个大方面。
1 对报告内容、模式和形式的研究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研究者们一直在进行完善,中南财经政法的徐家林教授在《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演变与现实选择》中指出西方企业责任报告经过以雇员信息为主要内容到以环境信息为主体内容到以健康、安全与环境信息为主体内容再到以综合性社会责任信息为主体内容的四个阶段[3]。这四个阶段的演变说明报告的内容更加全面,但依旧没有一个固定的内容框架,国际上被广为接受的标准有三种:GRI(全球报告行动组织)的 G3(2006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第三版;2011年3月该组织又了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即 G3.SAI(国际社会责任组织)的 SA8000标准和 ISEA(社会和伦理责任协会)的 AA1000标准,它们三者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而我国也有相应制定的标准,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是作为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较早规范。国内学者也致力于探讨出一个更科学的框架,大多数学者将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但也有所不同,并未形成一致的描述。夏虹认为的五个方面,分别是环境、员工、社区、消费者和一般社会[1]。笔者认为社区可以包括进社会方面,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在于关注自身的盈利,因为这也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责任。综上所述,笔者比较同意王玉春所提出的五个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情况,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维护情况,投资者和债权人权益维护情况,职工权益维护情况社会公益事业,社会贡献与公益事业的开展情况[4]。
可以看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不同行业的企业所需披露的重点不同,每个企业进行报告如都面面俱到需耗费很多人力物力且不一定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报告的内容是依据标准并结合企业自身需要来定。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和形式研究的文献就较少了,有些文献将模式和形式混为一谈,笔者比较赞同王玉春所说,将模式定义为谁规范报告,而形式是如何报告,他在此文中总结了三种模式,分别是非盈利组织主导的美国模式,非政府主导型的英德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的法国模式。并认为,中国目前采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实际上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双重主导模式[4]。
目前CSR报告的形式有会计和非会计两种,虽然数量一直在增多但质量却没有相应的上升,一是企业不知道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包涵哪些内容,单纯地认为是捐钱做慈善,二是企业编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没有了解相关利益者需要的究竟是哪些信息,包含的有用信息较少,而是企业愿意披露的信息。对于此的建议是CRS报告的编写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内容提高质量,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就国内社会责任报告的还不普及的今天,多数学者认为应先以企业较为容易操作的定性为主开始,逐步完善。
如杨文杰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采用描述性披露为主,其他形式为辅[5]。王玉春鉴于国际社会责任发展现状,以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张目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应采取采用独立的非会计形式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以文字叙述为主,并辅以数据、表格等形式反映,等到独立的会计形式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论研究成熟,再采用独立的会计形式编制社会责任报告[4]。
2 对报告的鉴证与评价的研究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鉴证,应属于会计学领域,在知网中的文献数量较多,由此可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会计学的研究领域较为成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鉴证文献综述》一文总结了随着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绩效,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大量涌现引发了人们对报告完整性和可信度的质疑(O'Dwyer,2011)[6],由此催生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业务,并发现企业社会报告的鉴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 CSR 报告审计鉴证概念的界定和CSR报告审计鉴证框架的研究[7]。
评价中的主要研究就是探讨一个广泛适用评价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一文表明目前对社会责任评价系统的构建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评价体系,二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评价体系。但在比较两种模式后,认为应该综合以上两种评价体系,从而提出可靠性,相关性,响应性的3R评价体系[8]。在《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基本理论框架》也提出类似的相关可靠重要的评价标准[4]。但事实上,纵观所有相关文献,有关评价标准也是不尽相同的。
3 实证研究
关于现状,研究总的来说都认为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呈历年递增,但随意性较大,质量有待提高,与国外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因为缺乏强制性,内容评价都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关于现状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国内总体现状,主要是与国外对比,例如与西方国家相同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和质量相比,认为与国外有一定差距。我国企业编报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仍然较低,且存在报告名称不一致,报告篇幅差异大以及报告内容不中肯、不可比、不准确、不及时、不清晰、不可靠等现象和问题[9]。
就国内来说,不同地域和行业的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上也存在差异。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报告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其中制造业比例最高,达到50%;比例最低的为建筑业和传播与文化产业,只有1.09%。,但在最近几年已有所改变。在《从上半年数据看国内CSR报告有多火》[10]的调查中,又发现2015近半报告主体为社会服务业企业,而地域上福建的比例较高,上海北京企业(组织)数量最多。同时该文也指出,不同的企业性质报告数量也不一样,相对于非央企,央企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性更高。
3.1 对报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国外已有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证研究基本很少涉及到资本市场因素,更加注重合法性动机。现有文献主要从行业敏感度以及媒体曝光度来研究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动机(Aerts and Cormier,2011;Brammer and Pavelin,2004;Jenkin and Yakovleva,2006)[11] [12] [13]。仅有少数研究从投资者视角和消费者视角考察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性动机,基于投资者视角,Barth et al.(1997)[14]发现,样本期间内频繁融资的公司更有动机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Dhaliwal et al.(2011)[15]发现,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两年后更可能进行再融资,融资的数额也更大。基于消费者视角,Campbell et al.(2006)[16]发现,消费者口碑敏感型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更高。
除了外界条件的影响,国内研究还从企业自身因素出发,如南京审计学院的崔秀梅实证结果表明,资产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著正相关[17],关于企业自身因素还有从公司价值、成长性、规模等分析的。
3.2 对报告功能的实证研究
功能观在理论研究中也是研究的一大热点,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者肯定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对企业的作用,殷格非(2009)更是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十大功能:增强财务稳定性;提高管理层的评估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功能;是增加外部沟通的新手段;有助于企业建立内部对话新机制;是综合业绩报告的新工具;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企业内部传播;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进行系统总结;有助于企业树立负责任的品牌形象;是促进利益相关方参与的重要工具[18]。然而由于定量较容易,目前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3.2.1 经济绩效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经济绩效有影响,很多文章都对此有所支持,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价值――基于678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19]: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与企业超额累计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有利于企I市场价值的提升。刘茂平[20]也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经济绩效呈正相关。
3.2.2 企业声誉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能提升企业声誉,具有代表性的沈洪涛(2011)的研究,CSR 报告能有效传递社会责任表现的信息,增强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声誉之间的正向关系:CSR报告鉴证并没有显著促进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声誉的作用[21]。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好的环境绩效可以减少企业未来的环境成本,社会责任报告的就是向社会公众和广大投资者传递相关信息,不仅能够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还有利于树立企业的正面形象,提高企业声誉,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4 目前文献研究的不足
通过以上文献的分析和梳理,发现现有文献还有以下三个方面不足,未来研究可以在这几个方面更进一步。
①目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最需要的是内容和评价的体系的规范,虽然这方面文献很多,但仍然没有提出统一的规范。
②实证研究数量挺多,但研究内容上还较局限,多集中于对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再如关于实证研究的功能方面,目前多集中在经济影响,还有企业声誉,很少关注其他影响,如企业的创新表现。
③实证研究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有待更加丰富和准确,目前关于影响因素和功能的研究主要采用简单的线性回归,但是这种线性模型是存在较多局限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具有社会性和经济性,其中涉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考虑非线性模型。
参考文献:
[1]夏虹,李赢.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分析[J].财会通讯,2010(12):99-102.
[2]许家林,徐荣.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演变与现实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5):41-48,143.
[3]王玉春.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基本理论框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7):91-97.
[4]杨文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X):64-65.
[5]O'Dwyer B,Owen D. Seeking stakeholder-centric sustain-ability assurance: an examination of recent sustainability assurance practice[J].Journal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2007,25:77-93.
[6]阳秋林,郭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鉴证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4,21:61-64.
[7]龚明晓,周文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01):54-60.
[8]高文亮,张正勇.中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比较[J]. 证券市场导报,2011(01):61-65.
[9]从上半年数据看国内CSR报告有多火[J].WTO经济导刊,2015(08):53.
[10]Aerts, W., Cormier, D.. Media Legitimacy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9, 34(1): 1-27.
[11]Brammer, S., Pavelin, S.. Voluntary Social Disclosures by Large UK Companies[J]. Business Ethics: A European Review, 2004, 13(2/3): 86-99.
[12]Jenkins, H., Yakovleva, 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Mining Industry: Exploring Trends i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 14(1): 271-284.
[13]Barth, M., Mc Nichols. M., Wilson, P.. Factors Influencing Firms’ Disclosures About Environmental Liabilities[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1997, 2(1): 35-64.
[14]Dhaliwal, D., Li, O.Z., Tsang, A., Yang, Y.G.. Voluntary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The Cas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Accounting Review, 2011, 87(1): 24-46.
[15]Campbell, D., Craven, B. & Shrives, P.. Voluntary Social Reporting in Three FTSI Sectors: A Comment on Perception and Legitimacy[J].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Accountability Journal, 2006, 16(4), 558-581.
[16]崔秀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影响因素的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08年的经验证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40-46.
[17]殷格非.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十大功用[J].WTO经济导刊,2009(5).
[18]施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价值――基于678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江海学刊,2010(06):99-103.
一、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1高校图书馆发展现状
近年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公共图书馆由于资源匮乏,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而且公共图书馆图书更新周期比高校图书馆慢,不能快速传递最新的文化信息。所以,为促进图书馆行业发展,高校图书馆应向社会开放,为社会大众提供丰富的馆藏资源。
2教育职能和社会职能
教育职能和社会职能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该职能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应向社会服务。所以,高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丰富的基础上,除了向本校师生提供教育、科研需求外,还应在教育职能和社会职能需求下,以有偿或无偿方式为社会大众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职能作用。
3社会发展需求
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知识需求,对公用图书馆而言,这种社会发展需求给其带来了极大压力。所以,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图书馆应向社会大众服务,对外开放丰富的馆藏资源,以有效缓解公用图书馆的压力。
4终身学习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人们终身学习思想意识普遍提高,这使得高校图书馆需向社会服务。所以,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大众提供服务,可为终身学习理念奠定基础,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以及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保障机制1信息资源保障机制
(1)共建、共享高校图书馆和各图书馆资源。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高校图书馆和各系统图书馆可进行跨系统合作。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一样,有信息资源向特定读者服务,整合各图书馆信息资源,并实行共建、共享,可有效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力资源浪费,节省信息资源使用的投入资金。例如,目前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和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科技图书馆三馆合一,已建成了区域图书馆联盟,为大众提供了优质的社会化服务,不仅满足了大众文化需求,还有效促进了图书馆行业的发展[2]。
(2)整合和共享区域内高校图书馆间资源。一般情况下,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相对独立,只为本校师生提供服务。开展社会化服务,可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向社会公开,但各高校间就会有很多资源重复,严重浪费资源。所以,将区域内各高校图书馆联合起来,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盟,并根据读者特点与需求以及结合当地经济文化,整合和共享区域内各高校图书馆间资源,可以加强高校图书馆间的交流,减少资源浪费,促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
2技术保障机制
技术保障机制的贯彻实行,可确保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顺利开展。可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中应用的技术保障机制主要有:
(1)电子邮件,可发送、接收和转发多媒体信息,多种文本格式文件可以附件形式发送,能分类存放邮件和提醒新邮件信息,在高校图书馆中结合邮件系统和图书业务系统,可进行图书预约,并实时通知。
(2)博客,这是个人或群体按时间顺序可随时更新的网络记录,可用于高校图书馆进行参考咨询服务,也可用于在图书馆网站上创建网页。
(3)简易信息聚合,运用该技术,高校图书馆可及时图书动态、馆内新闻、新书信息等。
(4)标签,这是信息组织新的实现方式,用户可根据需求进行分类。
(5)维基,这是群体协作的交流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该技术,可构建馆内知识库、主题标引等,可建立馆员和用户间的交流平台。
(6)BBS,这是一种网上参考咨询服务方式,具有交互性强、内容丰富且及时等特点,用户可公开、灵活地发表对共同议题和话题的见解,也可通过实时互动寻求他人帮助[3]。
(7)Agent技术,跟踪用户行为,并通过其访问网站的相关信息,对其需求和兴趣爱好进行研究分析。高校图书馆应用该技术,可建立信息管理库,并通过分析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参考页面。
3资金保障机制
(1)地方政府服务购买或委托。在政府、社会群体与高校图书馆这几个群体之间,政府可采用定向委托、政府承担、合同管理及评估兑现等财政支持形式,来满足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经费要求。这种形式的实质就是,政府出资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社区居民文化服务、企业或科研领域咨询服务等进行购买及享用。对于政府已出资购买的服务项目,图书馆应力求服务到位。同时,政府方面也可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服务质量。
(2)政府直接对学校图书馆下拨资金。在我国的大部分高校中,其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直接拨款,然后学校拥有使用权。在权衡各部门的用款情况后,留给图书馆的经费已不多,通常只能维持运转或不足以维持正常运转,使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政府在拨款时可考虑将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需要的经费直接划拨给图书馆。进行预算时,可结合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涉及的人员总数、服务内容及质量开展预算活动,并适当参考上年度社会化服务的经费开支。
4管理体制保障机制
(1)合理调整图书馆的机构。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信息需求不一,需要的信息内容也复杂,加上读者本身素质的差异性,使读者群体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因此,考虑到图书馆人员调配的合理性,应将图书馆机构进行适当调整,可考虑采用两级制的业务机构:读者服务部及信息服务部,为一级机构的主要内容;借阅部、报刊部、采编部与地方文献部,则是二级机构读者服务部的主要内容,信息咨询检索部、数据库维护部及技术培训部,则是信息服务部的主要内容。其中,一级机构的负责人可由分管业务的副馆长担任,主要负责图书馆业务发展目标的规划、各部门关系的协调及相关业务内容的决策等,其余职能则由二级业务机构负责,保证二级机构有一定的独立性。
(2)合理配置图书馆人力资源。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机构之一,其人员编制主要取决于学校规模。由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这无疑给图书馆增加了工作量,但学校又不能随意增加编制。在此情形下,图书馆可考虑通过人员调整的方式予以解决。对于一些非核心业务的服务工作,可将其承包给社会专业化服务机构或公司。图书馆应先确定外包工作的岗位、职责、需求、工作范围与内容,然后根据学校人事部要求向社会征集外包公司,学校和外包公司确立合同合作关系后,则按月向其支付报酬。外包工作人员应以大专或高职生为主,在计算机及外语等方面的能力应能满足读者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有效节约了人力资源,也能降低成本,有效促进工作效率及社会服务化质量的提高。
5制度及法律保障机制
(1)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能否顺利开展,学校领导是否理解与支持至关重要。为此,高校领导应认识到图书馆功能转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并在财政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在制定学校制度时,可适当向图书馆倾斜:①对于图书馆的有偿服务问题,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具有公益性,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范围较大,应在设备及资源进行相应的补充;②对于图书馆的人事问题,图书馆现有人员较少,无法满足社会化服务要求,故可考虑通过协议向外招聘急需人才;③安全保卫问题,由于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其读者大多为校外人员,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学校秩序的正常及读者安全。
(2)政府的法律法规。在美国,由于拥有完备的制度保障,许多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化能够顺利开展。比如,美国已最早于1925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后来又颁布了《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案》,这些都为图书馆社会服务化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在这方面,我国与外国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仅有几个大城市的制定了地方图书馆法规。所以,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促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成功开展。
6人才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