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茶的知识范文

红茶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茶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红茶的知识

第1篇:红茶的知识范文

1950年代初,杨洪昌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子思桥村。人称其“蛇王”,他不仅因为有30年养蛇史,而且还因为他是村里的第一位养蛇人。

杨洪昌打小聪明,村民们都叫他“小诸葛”,读小学时,成绩总拿年级第一名。长大后,在村里当会计。1973年,21岁的杨洪昌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靠父母每天划船在附近的湖里打渔维持生计。那时候,他的两个孩子加起来不到三岁,日子十分窘迫,没钱治病,咋办呢?

“你干不了活儿,上不了工,你以后只好去讨饭。”当时,村民们这样跟杨洪昌说。

不想去要饭的杨洪昌,不信命,四处求医。一年后,除了落下个驼背的后遗症,他的强直性脊柱炎竟然好了,还赚了一大笔钱!

这又是为何?

为了治好这个病,他跑到上海一大医院去看病。医生看他如此穷困,便说“这个病需要花几十元钱,几十元钱你根本拿不出来,那就以后自己弄点蛇吃吃好了。”

为治病,回家以后杨洪昌就自己抓蛇吃。“那时候什么蛇都不知道,我抓蛇的时候怎么抓的呢,我们有捕鱼的鱼枪,这么一个竹竿,把蛇戳住,弄过来,放到袋子里面,往下一拉,手不碰蛇。”

杨洪昌将抓来的活蛇泡酒喝。“活的泡下去的话,它里面这个毒液吐出来,这个效果就好,用死蛇的话毒液已经挥发掉了,霉变掉了,效果不好。我们用五步蛇、乌梢蛇、蝮蛇泡三蛇酒喝,效果非常不错。”

吃了一年,觉得好了,没感觉了。这下,自己成了活广告,找他问药方的人越来越多。“人家来买了,他说你原来吃什么东西,我就吃什么东西。”

就过样,抓蛇卖蛇成了杨洪昌赚钱最重要的手段。第一年赚了5万元钱。1981年,就成了村里最有钱的人,建起了新房。

杨洪昌有钱了,村民们纷纷效仿,而杨洪昌总跟别人不一样,大伙儿开始抓蛇卖蛇,他却花上万元从外地买来几千条蛇,进行当地从未有过的人工养殖。

1985年,杨洪昌萌生养蛇的念头后,为了得到适合繁殖的种蛇,他起早贪黑地在草丛中寻寻觅觅,为了捕蛇,他曾经连人带蛇一起掉进湖里。为了养蛇,他把积蓄全部拿了出来,建起养蛇场,买来四万多条种蛇。

蛇有野性,一开始怎么都不肯吃喂的饲料,杨洪昌只好用最“踏实”的办法,像填鸭一样一条条喂蛇,直到这些蛇接受了喂养方式。

蛇繁殖技术也是杨洪昌通过实践攻克的难关,最初由于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限制,蛇卵总是不好孵化,试过水草、纸箱、沙土等各种工具后,杨洪昌发现,用泡沫箱来模拟洞穴最为适宜。“第一年,试着干,蛇下蛋的时候,这个也下,那个也下,很多,每天有五六千枚蛋,往哪里放呢,就想到纸箱,下面放土,上面放蛋,再盖草,过几天一看,蛇蛋全部坏掉了,蛇蛋存放需要水,而土壤里边的水,85%被纸箱吸掉了,不是让蛋吸掉了,那就失败了。”慢慢儿的,杨洪昌总结出蛇蛋喜欢潮湿恒温的地方,就顺势发明了一种泡沫箱铺沙土孵蛇蛋的方法,第二年1万枚蛋孵出6000多条蛇,第三年4万多枚蛋孵出37000条蛇。

经过三年的实践,到1988年,杨洪昌一下子孵出了5万多条蛇,赚了十几万元。

遭遇市场寒流 转身做起了深加工

由于人工养蛇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容易规模化生产,加上当时市场上对蛇的需求量很大,三年的时间,杨洪昌靠养蛇一下子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村民瞅着眼热,一时间兴起了养蛇热,对于村民们的养殖问题,杨洪昌有问必答,并且将从养殖、孵化到加工的一整套“赤练胎蛇人工孵化技术”传授给村民。

杨洪昌的赤练蛇孵化技术让子思桥村成了中国第一蛇村。据悉,全球蛇类繁殖产业70%来自中国,而在中国,只有800余人的子思桥村就占了近3成。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的村子,却栖息着三百多万条蛇,其中十几万条是如蝮蛇眼镜蛇般的剧毒蛇。

然而,就在大伙纷纷养蛇的时候,杨洪昌却一下子把蛇全卖了。杨洪昌对市场非常敏感:“大家养这么多,往哪里卖呢,我手里有客户,老早就卖掉了。”

那时候卖3.8元一条,杨洪昌一下子赚了十几万。老百姓一看,这个东西好挣钱,大家就开始养,不但子思桥村在养,周围旁边的村子全部养了,一下子就孵化出200万条,市场没有扩展那么快,今年20万条,明年一下变200万条,市场这个容量不大,蛇开始滞销了。

蛇没人要,蛇价就掉下来了,最后掉到四角五一条,还没人要。

为了帮老百姓卖蛇,杨洪昌把客户都介绍给了大家。“多少年来,我们村因为穷,老是被别人瞧不起,特别是我们生病的人,人家更瞧不起,所以我想大家去弄,大家能赚钱,都发起来,多好。”

在杨洪昌的帮助下,乡亲们算是找到了卖蛇的出路,市场波动、忽起忽落,他杨洪昌好似能够洞察先机,在大伙纷纷卖蛇的时候,杨洪昌又有了新的方向,开始追求起蛇的附加值,做起了胎蛇胶囊。

“我尝过这个苦头,吃蛇粉太苦了,太腥了,难以下咽,做成胶囊的话,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了做胎蛇胶囊,杨洪昌花了200多万,搞设施,搞GMP认证。光报国家卫生部审批就花了200多万。为了拓展市场,也花了不少钱。可效果一直不理想。

后来经一专业人士介绍,杨洪昌认识了康诺国际董事长毛瑞荣,市场便渐渐打开了。

1996年,杨洪昌将养殖场升级为德清县莫干山蛇类实业有限公司,将产业延伸到蛇产品的加工和开发。为了更好地将养殖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他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蛇类驯养繁殖示范基地的建设。投入资金150万元,新建了种蛇生态驯养场地、蛇卵孵化场所和设施、化验场所等约3000平方米;新建了280多平方米的蛇类保健食品净化生产车间。2007年,公司已建立订单蛇类养殖户150户,养殖场地75000多平方米,蛇类深加工场地2000多平方米,经GMP认证的蛇类保健品生产线一条,年可创农业产值700万元。在产业发展方面公司建立了“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在韩国投资注册成立德清县莫干山蛇类实业有限公司韩国支社,一直是杨洪昌的一个工作计划。2010年,他的这个愿望实现了。双方的有关合作协议显示,德清县莫干山蛇类实业有限公司与韩国金&丁株式会社将共同出资成立注册资本为300万美元的德清县莫干山蛇类实业有限公司韩国支社,并由杨洪昌担任这家韩国支社的董事长。

正是看中了蛇类养殖与蛇类制品在国际药材市场上的良好前景,韩国金丁株式会社代表理事丁权秀决定,与杨洪昌合作,在韩国成立公司,专门经营蛇类产品。在杨洪昌的帮助下,韩国全罗南道1万平方米的蛇类标准化养殖基地建成投产。

办起蛇博物馆 老农民玩起“蛇文化”

杨洪昌总是怪招连连,近几年,杨洪昌养蛇又有了创意:放蛇。杨洪昌放蛇,已有好几年了,每年都要放一两千条蛇,放到河边,草地,让它自然生长。

“现在蛇的价位高了,就放得少一点儿,原来1元多,现在8元多。”

为何要放蛇呢?

杨洪昌显出了他的大精明:野生动物被利用了很多,我们把繁殖的放回去,这个资源不能让它枯竭,枯竭了以后,我们这个种源哪里来?

不但放蛇,老杨还建起了蛇博物馆,玩起了 “蛇文化”。2012年4月,蛇博物馆开张营业。半年时间,蛇文化博物馆就已经接待了近5万名访客。

在蛇博物馆室内养殖区,分类养着赤练蛇、乌梢蛇、蝮蛇、热带蛇、眼镜蛇等品种,共有3000多条。在活蛇博物馆,有几十种观赏性较强的毒蛇和无毒蛇供游客观赏。蛇产品馆中陈列着莫干山蛇类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产品:三蛇粉胶囊、胎蛇胶囊、蛇骨钙胶囊、蛇鞭酒等大量以蛇为原料的药物和保健品。会议室里经常会为游客提供关于蛇疗的养生讲座,旺季还有取蛇毒和现泡蛇酒表演。“每到夏天,蛇博物馆尤其热闹。”

第2篇:红茶的知识范文

大庆市红岗区某企业工人被确诊患矽肺以来,红岗区卫生局高度重视职业卫生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不足,为此,红岗区卫生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全区职业卫生专项行动,掌握全区企业职业危害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减少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工作。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全区范围生产作业场所存在职业危害的化学因素(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噪声、放射性物质、高频、微波)和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为电子、化工、纺织、冶金、建材、机械、电力、电镀、水泥制造、印刷、皮革加工、制鞋、家具制造等行业。

2.调查方法。区卫生局发文,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要求各街道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依照“先大后小,先普查后梳理,先高毒后一般”的要求,由街道牵头,行业主管部门配合,卫生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调查。期间相关部门和卫生部门又组成联合检查组,对调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共抽查了区6个重点企业和各街道10个不同行业的企业。

二、基本情况

卫生局《关于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工作的通知》下发后,有关单位都把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现状调查作为一项重点性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力求做到全区范围生产作业场所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都填报调查表,以反映全区职业卫生的基本状况。在调查中,全区共有133户企业接受了调查,填写了调查表。在133户企业中,石粉加工2户,水泥制造1户,玻璃加工21户,金属冶炼8户,塑料加工19户,家具制造2户,机械制造27,化工类7户,建材32户,电子元件14户。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部分企业领导对职业病危害认识严重不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部分企业和相关部门对伤亡事故十分重视,而对职业病对职工、企业、社会的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职业病的潜在危害更大,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的痛苦、危害和影响比伤亡事故还要大。由于安全生产考核指标体系中无职业卫生指标,职业卫生工作优劣不影响晋职、晋级、评先、评优,因此出现职业卫生工作可抓可不抓的局面,导致大量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2.企业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现象较为普遍。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及时、如实地向卫生部门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接受调查的133户企业,主动申报的企业只有17户,仅占12.8%;进行职业危害预评价项目1个,控制效果评价和竣工验收项目1个,均占应评价的0.8%。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调查中发现不少企业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不规范,有的企业甚至不愿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再加上职业卫生培训跟不上,致使职工不知危害、后果以及防范要求和应急处理措施,扩大了职业危害的影响范围。

大部分企业没有依法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管理档案不健全,职业防护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在接受调查的133户企业中,只有60户成立了职业病防治机构或组织,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5%;有49户企业制定了相应的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占38%;对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设置卫生防护设施的有31户,占23.3%;部分设置防护设施的有70户,占53%。给职工配备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的有17户,占12.9%;配备部分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的有69户,占51.9%。在配备个人防护用品的企业中,有的防护用品不合规范,不符合标准,有的企业干脆只发放简单的口罩和手套,不能有效预防职业危害,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失去应有的作用。

大部分企业的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均未达到法定要求。接受调查的133户企业中,建立职工健康检查制度并组织职工进行健康检查的企业27户,仅占20.3%,其岗前体检率、在岗体检率和离岗体检率分别为37%、35.7%、19.9%,绝大部分企业未开展离岗体检工作;1 655名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只有448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体检率27.07%;也只为398人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档率24.05%。

另外,不少企业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不落实,不按规定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不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有的甚至不惜对劳动者采取轮换的方式来掩盖本单位职业病危害情况,离岗后发病的劳动者很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其后果只能独自承担,可见其社会危害性是巨大和深远的。

3.劳动者职业卫生安全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转变为工人,由于文化素质低,大多数劳动者没有经过培训,职业卫生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有些人明知工种有危害因素也照样上班,为多赚点钱拼命加班;有的职工为了方便提高工效,甚至将其防护设施拆毁,自我导致生产岗位有害因素超标;更有一些人明知所处之地含毒气,但带口罩嫌麻烦,窗也懒得开,甚至吃饭都不洗手。绝大部分都发放了个人防护用品,但现场发现大部分作业人员没有佩戴防护用品,有的佩戴不规范,起不到防护作用,有的是见到检查人员后才匆匆忙忙戴上,更有甚者检查人员提示了仍不佩戴。

4.职业卫生监管人员严重不足,监管执法装备缺乏。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是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和监测检验设备来支撑。目前我们区人员已经十分紧张,职业卫生专业人才和技术可以说是空白,且没有任何粉尘、毒物、噪声等监测检验设备,很难有效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四、对策思考

1.加大《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对职业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职业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职工及其后代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们一定要从科学发展重要思想的高度,正确认识职业病危害的严重性和做好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职业卫生工作规划纳入到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大《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一是要紧紧围绕“尊重生命,保护劳动者健康”这个主题,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活动,强化全社会职业病防治意识;二是要举办多层次法律培训班。重点是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认识,督促履行法律职责,监督用人单位落实对企业职工的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先进典型,对典型违法案例进行专题报道和追踪报道。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职业卫生违法行为举报的职工群众进行奖励,运用激励机制将各类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中。

2.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整体联动。与此相关的卫生、安监、劳动、建设、经贸、发展改革和工商管理等部门,都应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内容包括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全过程,平时各司其职,定期集中联合行动。关键是把好建设项目“三同时”、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和防护设施的落实、加强有毒化学品生产和流通以及使用的管理关。要形成各个部门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的局面。

第3篇:红茶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 红松;分杈;光照强度;生长发育;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91.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139-01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亦称果松、海松,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地地带性植被的优势树种,材质优良,用途广泛。由于红松材质轻软、耐腐蚀力强等特点在中国乃至世界是极为稀罕的珍贵树种,是珍贵的经济树种,在辽宁东部山区被普遍栽植[1-4]。

1 分杈的不利影响

红松具有分杈引起多干的特性,即到了适宜的树龄,在一定的树高范围内,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红松林均会因主枝枯死被两旁的侧枝代替或侧枝与主枝并生而形成的杈干,从而表现出多干的特性[2]。第1次分杈时,每株树一般有2个分杈,但也有时有3个甚至3个以上的。分杈常呈对称型出现在整个树冠上,林农形容为“红松平头,白松起楼”,即是由于分杈使红松树冠扩展呈平顶状。这一特有的现象,虽在结实量多少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木材的价值。因为经过分杈,杈干通常会变得细而尖削,对木材的形成不利,使造材截件受到损失[5-7]。

就红松林的发育进程而言,此时正值红松进入更新成熟时期可以结实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天然红松林第1次结实时并不会出现分杈的单干树木。但是在每次结实后,都会有一部分红松出现枝条变细、顶芽发育不良、果枝枯死等现象。继2~3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定枝则完全枯死,为其附近的侧枝所代替而形成杈干。胸径40 cm以上已达成熟龄,正常结实的树木很少有单干的。在天然林内也有失误树木并未开始结实,却已经分杈,或并非因结实而引起的机械伤害在整个树冠上形成很多杈干的。据调查发现,通常在山坡上部土壤贫瘠的地方,由于林分的郁闭度相对较大,红松的树冠不大,冠幅较小,结实较少,总体杈干也相对较少。而在山坡中腹部和下部,土壤肥沃,林分郁闭度较小的林分内,红松的树冠扩展发达、冠幅小、结实多,因而树冠的杈干也多。出现第1次分杈时,有的就有3~4个杈干。可见,天然林内红松杈干的数量与树体的结实量有密切关系,由于结实促使了分杈,因为红松的球果硕大,果实的形成需要消耗大量的树体营养,成熟过程缓慢,自开花到球果成熟历时15个月,这些球果又着生于主枝的上端,数个轮生在一起。

这些球果从形成到成熟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所有主枝的顶芽从一开始便受到营养不足的威胁,营养物质在输送过程中大部分被正在发育的球果所消耗,顶枝上的顶芽应缺乏营养,发育衰弱。在球果重力的影响下,极易受到各种机械伤害而枯死;有的在风力作用下而连枝落下,使顶枝折断;有的是灰鼠或其他以红松种子为食的动物取食种子过程中,使果枝受伤或弄断;也有的因球果脱落使内部组织受伤并于外,遭受病虫危害。当主枝顶芽因上述原因枯死或衰弱时,侧枝便代替其作用,因侧枝发育的枝杈一般为2个以上,这些枝杈经过数年的生长,直径变粗而形成杈干。

红松人工林内也有杈干现象,而且有的地方十分严重。分杈开始的时间比天然林要早得多。一般在7~8年时就有个别植株开始分杈,到12年以后,分杈现象逐渐增多。分杈高度多数在4~5 m处开始。红松幼树分杈的数量与林分密度有很大关系,林分密度愈小,林木平均营养面积愈大,林木分杈的数量愈多;林分密度愈大,分杈树木愈少。因为林分密度大,通风透光差,容易出现光照不足,树体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从而较少或推迟了红松林木分杈。根据本溪市实验林场红松林分杈的调查,分杈树木是因林龄逐渐增多的,而且也是随林分郁闭度、结实量多少而不同。

2 控制措施

红松杈干其实质是由于顶芽的枯萎甚至死亡,去除了顶端优势,其下的侧枝得到快速生长,进而形成杈干。顶芽枯萎的主要原因包括:因结实引起各种机械伤害,营养元素供应不足,病虫害以及其他不良气候条件和抚育时的碰伤等。

因此,为了提高红松的木材价值,对以用材为主的红松林必须采取人工措施控制和减少红松杈干的形成。主要的技术措施有以下5点:

(1)采用阔叶树与红松混交形成混交林。通过阔叶树的侧方庇荫和保护使较少红松的树冠伸展,促进高生长,从而达到天然整枝、预防早期结实的目的,促进成材。

(2)选在红松顶枝木质化或休眠期开展抚育工作,期间要避免损害顶枝和顶芽,减少抚育时的碰伤。

(3)在进行幼林抚育时,要注重为红松幼树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一方面注意去除较高的阔叶树,另一方面要适当保留乔灌木以利于侧方庇荫。积极推行林业工人的抚育经验,对红松幼树周围乔灌木进行清除,调节光照,改善林地条件,达到培育优质、速生、高产红松林的目的。

(4)选择适宜的造林地,避免选择风口和易遭霜寒、冻害的低洼地作为造林地。

(5)注重顶枝、顶芽的保护,尤其在采种时避免折断母树的顶枝或伤害顶芽。

3 参考文献

[1] 董仁凯,刘锦波,郭峰,等.辽东山区不同立地条件对红松根系生长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 2016,151(4):74-75.

[2] 李忠荣,尹雪峰.黑龙江省东部林区红松分杈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3(2):53.

[3] 刘锦波.人工长白落叶松林带状间伐省力化营林效果评价[J].林业科技通讯,2016(9):10-12.

[4] 卢华,刘锦波.辽东山区红松再生长的研究[J].林业科技,2016,41(6):12-14.

[5] 林存学.开敞度对次生林林冠下人工栽植红松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3.

第4篇:红茶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能窄谱红光;硼酸;天疱疮天疱疮患者皮肤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大疱,疱壁易破,由于广泛的水疱及糜烂, 易继发皮肤及系统性感染,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因此, 对天疱疮患者皮损采取快速有效的治疗, 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高能窄谱红光联合硼酸湿敷方法治疗26例天疱疮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皮肤科住院天疱疮患者 52 例, 男 23例、 女29 例, 年龄 19~82 岁,平均 54.3 岁,病程1月至2年,平均12个月。均符合全国统编教材中天疱疮的诊断标准[1],且均经组织病理学、免疫病理学检查确诊。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高能窄谱红光联合硼酸湿敷)和对照组(单纯硼酸湿敷组)各26 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分型及皮损程度等指标经t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湿敷方法 取8层纱布浸于3%硼酸溶液中,拧至不滴水为度, 敷贴于患处, 20~30 min/次,其间更换药液1次。 高能窄谱红光(Carnation-33型光子治疗仪,深圳普门科技)照射:光源照射距离为15 cm,患者需佩戴遮光镜,每次照射10 min。

观察组使用硼酸湿敷方法后即以高能窄谱红光光源照射,2次/d,对照组患者单纯以硼酸湿敷。

1.3 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 疗效评价:治愈: 1 周内局部无渗液或渗液明显减少、痂皮脱落、创面干爽,为正常上皮组织取代, 疼痛完全消失; 好转: 1 周内局部少量渗液、创面潮湿、痂皮减少、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损表面渗液不止或加重、厚痂增加或脓性分泌物增加、 疼痛无缓解,每3 d评价1 次,记录治疗有效(治愈或好转)时间。注意不良反应,必要时停止治疗并对症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采用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两组疗效及治疗有效时间比较, 见表1。

2.2 安全性评价 观察组共26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照射区皮肤无灼伤,色素沉着及照射区皮肤痒痛感加重等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硼酸溶液为低浓度弱酸性药液,对皮肤黏膜有收敛和抑制细菌生长作用,且具有镇痛、 止痒、散热的作用,同时贴敷的湿纱布可起到吸收皮损表面浆液性渗出物、脓液的作用。光学疗法近年来在皮肤科的应用为皮肤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Carnation-33 型高功率红光治疗仪输出波长为(640±10)nm,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红光可激活细胞线粒体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同时还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肉芽组织

作者单位:163316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皮肤科

细胞再生及渗液的吸收等作用,可加速创面愈合并提高局部的抗感染能力[2]。

通过本研究可知,在常规系统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高能窄谱红光联合硼酸湿敷治疗天疱疮皮损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缩短病程明显等优点,治疗安全,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可快速减轻患者痛苦,并降低多种并发症发生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篇:红茶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血浆置换,双重膜滤过式;血小板减少;临床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小板减少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亦是SLE预后差的危险因素。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院采用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术(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辅助治疗SLE伴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15例,并对其疗效进行对照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纳入SLE伴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15例,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20~52岁。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例,对照组8例。狼疮活动评分―SLEDAI评分:治疗组 7例,SLEDAI评分10~23分,对照组8例,SLEDAI评分10~20分,两组具有可比性

(P > 0.05)。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SLE分类标准[1]。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血小板计数在(15~35)×109・L-1之内;③所有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除有关节痛、蛋白尿、发热、浆膜炎、脱发外,均伴不同程度皮肤紫癜,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现象;④入院时凝血功能正常。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给予醋酸泼尼松1 mg・kg-1・d-1治疗、生理盐水150 ml、环磷酰胺0.5 g静脉点滴,连续2天,间隔2周后再重复使用一次。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行DFPP治疗。治疗用仪器:①血液透析机(由日本东立公司生产);②血浆分离器及血浆成分分离器各1付(由日本旭化成医疗公司生产);③血透管路2套,1套与血浆分离器相连,另1套与血浆成分分离器相连。操作方法:应用血液透析机,选择患者右股静脉临时血透导管建立血路,启动血透机血泵,血液引出后进入血浆分离器,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分离后的血浆经另一血泵进入血浆成分分离器,分离出致病物质和白蛋白等物质后,滤出白蛋白与原有形成分(血细胞)合流输回体内。血流量约100 ml・min-1,

血浆滤过流量约35~50 ml・min-1。为避免出血风险及对血小板(PLT)影响,过程中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一般每次分离血浆2.5~3 L,治疗2 h。丢弃血浆约500 ml,同时补充与丢弃血浆等量的置换液(一般选择20%人血白蛋白注射液及复方林格液)。

2.2 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有无改善(SLEDAI评分情况-病情活动:SLEDAI大于 10分;病情好转:SLEDAI评分较前降低大于3分;病情持续活动:SLEDAI较前增加大于3分)[2]。观察两组治疗1天、1周、2周后的血小板(PLT)计数及治疗前后2周血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 抗体(ds-DNA)、补体C3、血沉(ESR)、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

3 结 果

3.1 不良反应 28例患者DFPP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低血压,经予以回输林格氏液后症状均可改善,未中止治疗。

3.2 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者皮肤紫癜及女性月经量过多现象均有好转。15例患者治疗前ds-DNA均阳性,治疗2周后,对照组8例患者ds-DNA转阴2例,转阴率25%,治疗组7例患者转阴5例,转阴率71%,治疗组与对照组ANA滴度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5)。治疗前15例患者ANA滴度均大于1∶160,治疗2周后8例对照组患者ANA滴度小于1∶40者3例,好转率37.50%,治疗组7例患者ANA滴度小于1∶40者4例,好转率57.10%,治疗组与对照组ANA滴度好转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5)。治疗组PLT计数(治疗2天后)复查已经有所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对照组治疗2天后及治疗1周后患者PLT计数较前稍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疗2周后血小板计数才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治疗2周后复查血Ig下降,ESR、C3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对照组仅IgA下降、ESR上升,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前后PLT、免疫球蛋白、补体C3、ESR具体情况见表1、表2。

治疗组治疗2周后IgG、IgA、IgM、ESR下降,C3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4 讨 论

在SLE多器官系统损害中,血液系统损害并不少见,发生率7%~30%[2],其中约5%~8%患者会出现PLT严重减少(

综上所述,对伴重症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病初急性期,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辅以DFPP治疗,可起到短期内迅速缓解症状效果,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为病因治疗创造时机,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5 参考文献

[1] 菲尔斯坦.凯利风湿病学[M].栗占国,唐福林 译. 8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342-1350.

[2] Gladman D D,Urowitz M B,Kagal A,et al. Accurately describing changes in disease activ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J].Journal of rheumatology,2000,27(2):377-379.

[3] 杨继红,王学文,于亚平,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相关性血液学改变的探讨[J].临床内科杂志,2008,25(2):138-139.

[4] 杨晓,孙希锋.双重滤过血浆置换疗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12(1):39-40.

[5] 顾勇,薛骏.血浆净化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6):502-503

第6篇:红茶的知识范文

(湖北省第二地质大队,湖北 恩施445000)

摘要:恩施州为我国茶叶重要产区,茶产业已成为其优势支柱产业。该州享有“世界硒都” 美誉,是天然富硒茶的最佳产地.。介绍了该自治州茶叶的地理标志特征与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恩施州;天然富硒茶;地理标志;农业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3-0757-07

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年6月10日,中国农业部了《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2020年),此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知识产权-技术支撑。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并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1]。因此,需要运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科技创新[2-4]。

农业知识产权,特指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涉农专利、商标、版权以及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农业商业秘密等[5-7]。其中,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8-10]。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片区,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为我国茶叶重要产区。其中,鹤峰县、恩施市、宣恩县、利川市、咸丰县,均入选201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100名),并分别排名17、23、34、37、59,并且鹤峰县、宣恩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分别授予“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3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台贡茶、鹤峰茶、马坡茶等实施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湖北十大茶叶名乡名镇中,该州有3个,即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万寨乡、利川市毛坝乡。

恩施州具有发展茶产业(尤其是天然富硒茶产业)的资源优势,茶产业已成为其优势支柱产业。2013年,该自治州启动茶叶等六大产业链建设,推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因此,本文对世界硒都恩施州茶叶地理标志特征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进行了研究。

1恩施州茶叶的地理标志因素与知识产权

1.1地理标志自然因素

恩施州茶叶的地理标志自然因素主要有:①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②绿色生态环境;③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④优质茶树品种;⑤富硒等茶叶品质特点。

1.1.1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恩施州地理坐标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24″- 30°40′00″,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该州由北部大巴山脉的南缘分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苗岭分支--武陵山脉,西部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跃山脉等三大主要山脉组成的山地。全州地势是三山鼎立,呈现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高,逐渐向中、南倾斜而相对低下的状态。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 000 m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 000~1 700 m,1 500~1 300 m,1 200~1 000 m,900~800 m,700~500 m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

因地形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域差异。热量、温度随地势升高而下降,年平均气温,低山16.3 ℃,中山13.4 ℃,高山7.8 ℃;年降水量,东南部1 100~1 300 mm,西北部1 000~1 900 mm,中部1 400~1600 mm;年平均日照,低山1 300 h,中山1 200~1 350 h,高山1 000~1 350 h;无霜期,低山238~348 d,中山237~264 d,高山170~233 d;相对湿度,低山82%,中山85%,高山82%。

恩施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峰高雾缭,甘泉潺潺山地较多,土地肥沃,土壤呈酸性至弱酸性,适宜喜湿类植物茶叶生长。

1.1.2

绿色生态环境恩施是个人口较少且以农业为主的自治州,基本上没有工业污染与农业过度开垦问题,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等美誉,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高浓度负氧离子区域。

州域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共有树种171科,645属,1 264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水彬、珙桐、秃彬、巴东木莲、钟萼木,光叶珙桐、连香树、香果树、杜仲银杏等40余种,约占全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的90%。生态恩施,万物殊佳:古银杏、古杜鹃、古珙桐,嘉木异株,旷世珍稀;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七叶一枝花,天下奇绝;北纬三十度,物种起源地;青山生灵草,沃土育家珍。

1.1.3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该州硒资源极为丰富,其含量之高居世界之首,被公认为“世界硒都”[11],是天然富硒茶的最佳产地。其中,恩施市双河渔塘坝硒矿床,是世界惟一的沉积型独立硒矿床,该市于2011年9月19日,被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TEMA14)组委会授予“世界硒都”称号。

恩施州天然富硒土壤分布较广,其成因类型有两种:(1)石煤型;(2)燃煤型。其中,石煤型富硒土壤是由二叠系下统孤峰组(P1g)、奥陶系上统-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O3S1l)、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1n)等黑色岩系中的石煤风化作用与成壤作用而形成的;燃煤型富硒土壤是由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三叠系上统九里岗组(T3 j)、侏罗系下统桐竹园组(J1t)等煤系地层风化作用与成壤作用而形成的。该州龙潭煤系煤含硒2.4-20.0 mg/kg[12]。

恩施州黑色岩系与煤系地层出露较广,富硒岩石、富硒土壤、富硒矿泉水、富硒动植物资源聚集形成了天然富硒地质环境与富硒生物圈。

1.1.4优质茶树品种恩施州种植的茶树品种,主要有引进的国家级优质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龙井43、鄂茶1号,以及优良的地方茶树品种恩施玉露1号、鄂茶10号、恩苔1号、恩苔2号、恩苔早、宣恩27、恩茶红、毛坝早等。其中,恩苔早群体种等地方茶树品种,是当地农业物种类遗产品种。

1.1.5富硒等茶叶品质特点硒(Se)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第三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13],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40多种疾病都与人体缺硒有关。世界卫生组织提醒,中国公民缺硒逼近健康警戒线。富硒茶中的硒呈有机态,是补硒养生福音。恩施州茶叶富硒,有的高达7.53 mg/kg[14]。除了富硒外,绿林翠峰、伍家台绿针、恩施花枝茶、恩施玉露、雾洞绿峰等著名绿茶品质特点还以味鲜、香高、色绿、形美等著称于世,著名红茶利川红具有“冷后浑”现象。

1.2地理标志人文因素

恩施州茶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主要有:(1)茶树栽培历史悠久;(2)制茶工艺古老;(3)贡茶文化;(4)名茶品牌;(5)茶文化遗产丰富;(6)标准化生产与绿色生态化发展。

1.2.1茶树栽培历史悠久恩施州茶树栽培的历史悠久。据西晋人所著的《荆州土地记》中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东晋人千宝所著《述异记》中云:“巴东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说明早在距今1 700多年之前,恩施州的茶叶已进入宫庭。

1.2.2制茶工艺古老蒸青绿茶,是指利用蒸汽来杀青的制茶工艺而获得的成品绿茶,为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茶类,比炒青的历史更悠久,恩施玉露、当阳的仙人掌茶、宜兴的阳羡茶等是仅存不多的蒸青绿茶品种。

蒸青绿茶的工艺,保留了较多的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等内含物,形成了“三绿一爽”的品质特征,即色泽翠绿,汤色嫩绿,叶底青绿;茶汤滋味鲜爽甘醇,带有海藻味的绿豆香或板栗香。

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15]。其香鲜爽口,外形条索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

1.2.3贡茶文化伍家台贡茶的创始人伍昌臣,在宣恩县伍家台忠堡屋脊苦心栽培茶叶,生产出来的“白茶”,独具许多优点: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头年的春茶密封在坛子里,第二年饮用,其色、香、味、形不变,保持新茶的一切特点。由于有这些优点,逐渐远近驰名,官吏豪绅争相索购,并且作为贡品献给乾隆皇帝,皇帝品后大悦,下旨御赐《皇恩宠赐》匾,以资嘉奖[16]。

1.2.4名茶品牌早在清朝,乾隆御笔《皇恩宠锡》的伍家台贡茶就久负盛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恩施玉露196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09年3月28日被授予“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牌匾。

宜红茶,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是我国十大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宜红茶区位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

1.2.5茶文化遗产丰富恩施州有丰富的茶文化遗产。其中,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宜红茶等的传统制茶工艺,是重要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7];而“恩施玉露侗乡茶文化系统”,是重要的农业系统及其相关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文化和知识体系,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物质文化遗产[18]。

1.2.6标准化生产与绿色生态化发展2005年,恩施州农业局出台了《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鹤峰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2010年9月28日通过专家组验收。恩施市茶叶栽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013年10月15日已进行考核验收。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台贡茶、鹤峰茶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均有相应的质量标准。

为落实“重品质、重安全、重环保、重民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中国茶叶行业绿色生态化发展,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开展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评选。其中,鹤峰县、宣恩县分别被授予“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3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1.3知识产权保护

涉及茶叶的知识产权主要有:地理标志、商标、专利、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植物新品种等。

1.3.1地理标志地理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规定的七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之一,为多哈回合知识产权谈判的三大议题之一[5]。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目前存在三个主要系统,其中,恩施州茶叶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有: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鹤峰茶;注册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的有: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农业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有:鹤峰茶、伍家台贡茶、马坡茶。

1.3.2商标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声音、颜色组合,或上述要素的组合,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是现代经济的产物。恩施州茶叶共注册了好几十件商标,其中,核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伍家台贡茶专用标志的企业,就共有14件商标(表1)。

地理标志商标是一种特殊的商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特色产品的一种通行做法。地理标志商标,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恩施州茶叶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件: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

著名商标,是指具有较高市场声誉和商业价值,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依法被认定的注册商标。恩施州茶叶商标中,有湖北省著名商标18件(表2)。

2013年3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湖北三峡酒业“三峡牌及图”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湖北恩施州实现了驰名商标零的突破,但是,目前该州茶叶还没有中国驰名商标。

1.3.3专利专利制度,旨在保护技术能够享受到独占性、排他性的权利,权利人之外的任何主体使用专利,都必须通过专利权人的授权许可才能获得使用权。恩施州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共有国家专利30项(表3)。

1.3.4农业生物遗传资源遗传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遗传资源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不仅仅是现在持有者的培养和保护,而是经过数代人,数十代人,数百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过程。恩施苔子茶群体种,是地方群体品种,为重要的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恩苔1号、恩苔2号分别是从巴东县溪丘湾乡苔子茶群体中、鹤峰苔子茶群体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鄂茶10号是从恩施苔子茶群体种中经系统选育而成。优质茶树品种(尤其是外来品种)大规模推广,直接威胁到恩施苔子茶群体种。

1.3.5传统知识传统知识,可解释为知识系统、创造、创新和文化表达一般地从一代传向下一代,通常被认为与特别的民族和地域有关,并随着环境变化而保持着原有内涵和形式。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包含许多传统知识。然而,恩施州茶叶传统制作技艺尚未登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相关的也仅有两项: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宣恩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

1.3.6植物新品种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1999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2008年4月21日公布的《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第七批)中,包含有茶组[melliaL. Section Thea (L.) Dyer]。虽然恩施州茶叶科究人员近几年育成一些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茶叶品种,但尚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

2恩施州茶叶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2.1开展主要茶区大比例尺生态农业地质调查,揭示富硒等地理标志自然因素

因种种原因,恩施州的农业地质工作起步很晚。2012年该队完成了湖北省国土资源科技计划项目“宣恩县优质贡茶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编号ETZ2010A08),发现伍家台贡茶富硒富锌,2013年才负责恩施州财政公益性项目“恩施州硒资源与生态农业地质调查”(编号2150199)。

依目前的资料粗略统计,恩施州富硒土壤(>0.4 mg/kg)共有60.9%。与江汉流域等平原不同,恩施农业地质环境复杂,受基岩类型、地形地貌等控制明显,环境横向变化大,土壤种类多。

因此,需要开展主要茶区,尤其是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万寨乡、利川市毛坝乡等湖北十大茶叶名乡名镇,以及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台贡茶、鹤峰茶、马坡茶等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大比例尺(1∶5万或1∶1万)生态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区域农业生态地质条件,揭示各种名优茶叶的最佳生态地质环境,尤其是富硒等地理标志自然因素。

2.2研究传统名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保护茶文化遗产

传统名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农业系统)等。

因此,需要研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传统名茶原产地特有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等,揭示其地域性与独特性的人文因素,并申请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作为我国第一蒸青绿茶,恩施玉露理应领街申报绿茶制作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恩施玉露侗乡茶文化系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而保护恩施州悠久的茶文化遗产,并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茶叶制作的传统知识。

2.3对恩施宜红茶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传承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类文化遗产

《湖北茶业贸易志》记:前夕,由于广东茶商到鹤峰、五峰一带改制红茶,也促进了鄂西茶叶生产的发展,五峰、鹤峰、长阳生产的宜红茶,很受英商欢迎,成为国内著名出口红茶产品。由此可见,宜红茶是具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红茶,为品牌类文化遗产;和宜昌市一样,恩施州是宜红茶的主要产区。

宜昌市的宜都市宜红茶协会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宜红工夫茶”,宜昌市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叶专业经济协会、宜都市宜红茶协会分别登记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五峰宜红茶”、“宜都宜红茶”。然而,恩施州尚无红茶的国家地理标志,也没叫得响的红茶品牌,稍有点名的红茶是“利川红”、“利川宜红茶”等,尽管该州目前仍然是我国红茶的重要产区。

因此,需要对恩施宜红茶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①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恩施宜红茶”保护;②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恩施宜红茶”;③向农业部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恩施宜红茶”。并且,以“恩施宜红茶”统一全州红茶品牌,传承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类文化遗产——宜红茶(即宜红、宜红工夫茶)。

2.4认定四个中华老字号,传承茶叶制作的传统知识

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恩施州伍家台富硒贡茶有限责任公司、利川市飞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分别拥有世代传承的茶叶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鹤峰绿茶、恩施宜红茶,是老字号。

因此,上述四个企业的认定中华老字号应传承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鹤峰绿茶、恩施宜红茶制作的传统知识。

2.5鼓励国家专利、植物新品种的申报,保护茶叶科技创新

恩施州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有30项国家专利(表3),但其中创新性与实用性均强的少见。该州尚未申请茶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因此,应该激励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研发,支持茶叶育种,鼓励国家专利、植物新品种的申报,保护茶叶科技创新。

2.6选地理标志为战略品牌,整合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

地理标志产品的某些特定品质、声誉或其他特点在本质上可归因于该地理来源。显然,地理标志本身就是品牌。地理标志可由商品来源地所有的企业、个人共同使用,只要其生产的商品达到了地理标志所代表的产品的品质,这样在同一地区使用同一地理标志的人就不止一个,使得地理标志的所有者具有集团性。

因此,除了完善恩施州绿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外,还应该加强红茶(恩施宜红茶)、乌龙茶(咸丰乌龙茶)、黑茶(恩施黑茶)等的地理标志保护,并选茶叶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为战略品牌,并在品牌、包装、质量、标准、宣传五统一的前提下,有效整合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

2.7重点培育品牌,创建中国驰名商标

恩施州茶叶没有中国驰名商标,只有1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表2),目前有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显然,现有的1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其使用者相当分散,商品生产规模不大,难以升格为中国驰名商标。

因此,应加快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恩施宜红茶”,重点培育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的品牌,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湖北省著名商标,并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争取认证5件中国驰名商标。

2.8建立茶叶种质园,保护当地茶叶遗传资源

恩施苔子茶群体种等为恩施州重要的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是经过许多代人长期种植茶叶所遗留下的,是茶叶新品种育种的种质。

因此,为了防止引进的福鼎大白茶、龙井43、鄂茶1号等对当地种质资源的威胁,应建立恩施州茶叶种质园,保护当地茶叶遗传资源,同时还应开发茶叶种质园的旅游资源,发挥茶叶种质园多功能。

2.9宣传农业知识产权,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显示出发展生机与潜力。

因此,需要向恩施州社会大众,重点向茶叶专业大户、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叶家庭农场、茶叶龙头企业(湖北真香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湖北省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利川市飞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咸丰县人头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恩施州伍家台富硒贡茶有限责任公司等)宣传农业知识产权,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小结与建议

恩施州具有发展茶产业(尤其是天然富硒茶产业)的资源优势,茶产业已成为其优势支柱产业,为我国茶叶重要产区。该州茶叶的地理标志自然因素主要有:①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②绿色生态环境;③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④优质茶树品种;⑤富硒等茶叶品质特点。其人文因素主要有:①茶树栽培历史悠久;②制茶工艺古老;③贡茶文化;④名茶品牌;⑤茶文化遗产丰富;⑥标准化生产与绿色生态化发展。

恩施州茶叶有3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3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州茶叶共注册了好几十件商标,其中,核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伍家台贡茶专用标志的企业就共有14件商标。除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外,恩施州茶叶商标中,有1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但没有中国驰名商标。该州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共有30项国家专利。恩施苔子茶群体种,为重要的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包含许多传统知识。其中有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宣恩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尚未申请茶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

我们分析了恩施州茶叶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并建议:①开展主要茶区大比例尺生态农业地质调查,揭示富硒等地理标志自然因素;②研究传统名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保护茶文化遗产;③对恩施宜红茶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传承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类文化遗产;④认定中华老字号,传承茶叶制作的传统知识;⑤鼓励国家专利、植物新品种的申报,保护茶叶科技创新;⑥选地理标志为战略品牌,整合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⑦重点培育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品牌,争取认证5件中国驰名商标;⑧建立茶叶种质园,保护当地茶叶遗传资源;⑨宣传农业知识产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董忠.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J].中国发展观察,2012(2):6-8.

[2] 孙太升,李钢,毕文胜,等.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科技创新[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3):154-155.

[3] 刘红峰,乌东峰.两型农业科技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381-3386.

[4] 郭英,丁自立,王艳明,等.关于推进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9):1935-1938.

[5] 宋敏.农业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6] 皮竟,彭文学,周建超,等.重庆市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7):3660-3662.

[7] 陈诗波,李崇光,王少华,等.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3,(6):7-9,31.

[8] 孙志国,杨春艳,定光平,等.板桥党参的地理标志特征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81-83,102.

[9]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资源的地理标志保护与特色产业扶贫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2):119-124.

[10] 孙志国,何岳球,定光平,等.咸宁特产资源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4):986-990.

[11] 彭祚全,黄剑锋.世界硒都恩施硒资源研究概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2] 陈萍,唐修义.中国煤中的硒[J].中国煤田地质,2002,14(z1):29-32.

[13] 黄开勋,徐辉碧.硒的化学、生物化学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4] 谢明勇,曹春阳,温辉梁,等.恩施地区硒茶的元素及元素结合态分析[J].营养学报,2000,22(3):278-281.

[15] 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61-163,174.

[16] 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伍家台贡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6):117-121.

第7篇:红茶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药残留;茶叶;对策;祁门县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25-02

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其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及其购买欲;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消费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而是否存在农药残留是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到茶叶销量,从而影响茶叶经济的发展。

1 祁门县茶叶农残现状

祁门县是安徽省的重点产茶区,也是著名的祁门红茶原产地,全县18个乡镇均生产茶叶,茶叶经济是全县茶农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全县共有10 800hm2茶园,其中以祁红发展有限公司、祥源祁红茶业公司等龙头企业认证发展有机茶园仅2 300hm2,其余8 500hm2茶园都分散在茶农手中。前些年,因农药有中毒致畸、致癌的副作用,出现过几起茶农在采摘、加工过程中农药中毒事件;近年来,也时常发生部分出口红茶因农残超标而被退货或取消订单的情况,给我县红茶加工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如若我县不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农残,茶产品质量安全一旦出现问题,会迅速扩散,不断放大,外销红茶势必会受到重创,而出现滞销,对整个行业和产业构成威胁,甚至遭到灾难性、毁灭性的打击,而致整个红茶产业衰败。

2 茶叶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2.1 茶叶生产基础条件差 现阶段我县茶叶生产经营以分散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标准化水平低,生产经营者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茶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容易出现违规现象;茶产品质量安全与经济效益不挂钩,茶农用药主要考虑3点:看效益,投入产出是否合理;看效果,管不管用;看成本,是否便宜,因而习惯使用一些高效、价廉的高毒药物甚至禁用药物,给质量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同时,受气候变化、耕种方式等因素影响,当前茶园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须大量使用药物进行控制,加上不少茶农未了解茶树病虫的危害特性,不按照规定用药,选用农药不当,防治效果不佳,为提高防治效果,擅自提高施药浓度,增多施药次数;不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没等过了安全间隔期,施药后仅2~3d就采摘,农药尚未被茶树完全吸收降解,往往容易导致农药残留超标。

2.2 外销市场因素 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和国际食品安全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茶叶出口阻力逐年增大,红茶市场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欧盟等发达国家对茶叶检测标准检测项目越来越多,指标越来越严,不断降低茶叶农残含量标准,提高贸易门槛,而致部分农残被动超标。

2.3 监管能力弱,监管不到位 2012年2月24日印发的祁编[2012]06号文件,决定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挂牌,设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名称统一为祁门县xx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所需编制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内调剂,确保有2名以上人员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而事实上,只不过空有牌子,没有固定场所及人员,更没有检验检测设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晚、基础弱,越到基层监管服务和支撑体系越滞后,在检测体系方面,全县尚没有茶叶质检的专门机构,目前必须送至省级质检机构。县级和乡镇基层检测基础建设得不到加强,就很难适应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茶叶生产中即使出现农药残留问题,也不能及时查处,任由问题茶叶流入市场。

3 降低茶叶农药残留的措施

3.1 充实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强化监管能力 要尽快落实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专业人员、办公经费、办公场所,配备检验检测设备;加快构建和完善茶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执法监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强化技术支撑,切实提高执法监督、监测评估、应急处置和服务指导能力。加强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舆情监测,科学评估风险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努力将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依法科学、有力有序地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

3.2 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宣传,规范茶园用药,强化源头管理 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专业人员要认真研读最近我国及欧盟等发达国家有关进口茶叶检测标准的知识,在生产前期,组织乡镇监管员、茶叶技干及县级农资供应商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而后,再由乡镇监管员、茶叶技干组织本乡镇茶叶加工厂负责人、技术员及农药经销商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知识”二级培训;生产中,监管员、茶技干要及时深入茶园指导茶农科学管理,控制投入品使用,确保规范用药。加大生产过程、产地准出监控,积极推进市场准入管理,强化各环节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从生产源头提升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3 加大茶叶农残检测监管力度,并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强化制度建设 茶叶生产期间,乡镇质监员要及时深入各加工企业按批次抽样报检,检测结果及时在县政府网上进行公示。对检测合格的本批次茶叶发放粘贴合格标识,县政府应将全年茶叶质检合格企业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减免部分税额进行奖励,优先考虑下一年度项目资金安排;对农残超标不合格产品进行封存或销毁,并追溯源头,查清原因进行整改,并取消本年度的优惠政策。全面强化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联防联控等制度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依法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明确部门分工,形成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第8篇:红茶的知识范文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此次武夷山之行邂逅了多款武夷山茶,特别是一款老枞奇种制作的红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即将结束武夷山之行的邂逅,一个很小的茶店,布置得很精致,看得出店家乃有心之人,于是有了好奇心。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原来这是一家夫妻店。夫妻俩正悠闲自得地品着茶,店里没什么人。夫妻俩看到我进门,笑着请我上座,动作随性自然地像招待老朋友一样。就这么遇到这款红茶,在喝过老枞水仙、老枞肉桂之类后,第一次品尝老枞红茶。

此款红茶乃老枞奇种按正山小种的工艺做成的,干茶散发着独特的老枞香味,黑褐色的条索紧结肥实均匀。但工艺上少一道香松木熏焙工艺,店家介绍说是为了保护这老枞奇种特有的香味,防止正山小种独特的松香味掩盖了老枞香。“店里平时主要从事岩茶销售,但我们夫妻喜欢做各种的尝试,主要不是为了销售,是想很随心地研究一下。这款红茶做出来后很受茶友喜爱,渐渐也成为我们店的主打产品之一了。”男店家的年龄估计有四十好几,但说话的时候所荡漾的激情让我觉着他像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

茶香在水刚刚冲入杯中的瞬间苏醒,老枞奇种特有的高香特点使第一道水香气表现明显。把身体凑了凑前,馥郁的香气瞬间进入身体,饱满每个细胞,身体开始发汗,人顿时有了精神的冲动。汤色橙红,透着厚重的茶气,香气高,特殊熟果香较显。此款老枞红茶出水持重有力,老枞的特征明显,滋味醇厚。啜之入口,茶水带着茶气在口腔荡开,口腔有了被入侵的感觉,水入喉顺滑,片刻回甘。

第二、第三道老枞香稍褪而果香显,滋味醇厚,水越发甘甜。此款老枞红茶内涵丰富。香气、滋味都有此消彼长的变化。因为随着浸泡时间的加长,一些内质慢慢得以彰显,于是一道接一道的等待变得很神秘,下一道会出现怎样不一样的内容?水的滋味在第五道尚醇正,甘甜依旧,汤色不变,茶香幽雅。至第九道汤色转淡,回甘较显、香气平和,人也渐渐有了身心平和的放松。

茶店夫妇均是好茶之人,在我们品茶的时候跟我聊了很多茶的故事,原来他们俩夫妻也是因茶结缘的,而这款红茶正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没什么客人的时候,我们就喜欢开一泡好茶,夫妻俩闲聚聊天”女店家笑着说。而夫妻俩的待客之道也与茶有关,他们解释道:

“武夷山是个很有茶缘的地方,总觉得为茶而来的朋友都像老朋友一样亲切,很容易融合在一起”。是的,在跟他们攀谈的时候总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应该就是遇见的时候轻轻地来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第9篇:红茶的知识范文

我们自1998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52例,与西医单纯化疗50例对比,以免疫学指标与临床证候变化等为动态观察项目,探讨其价值,观察其化疗毒副作用、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102例血液科及肿瘤科住院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疗前心电图、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Ⅰ组)和西医化疗组(Ⅱ组)。Ⅰ组52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龄15~80岁,平均45.5岁;低度恶性6例,中度恶性38例,高度恶性8例;临床分期Ⅱ期8例,Ⅲ期30例,Ⅳ期14例。Ⅱ组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15~78岁,平均43.0岁;低度恶性6例,中度恶性31例,高度恶性13例;临床分期Ⅱ期15例,Ⅲ期26例,Ⅳ期9例。两组性别、年龄、恶性程度、临床分期等具有可比性(P>0.05)。正常对照组30名为健康献血者,年龄24~45岁,平均31.8岁。

1.2 治疗方法:Ⅰ组用CHOP方案化疗[1],CTX 750mg/m2,第1天,VCR 2mg,第1天,ADM 40~60mg/m2,第1天,PDN 60mg,第1~7天。完成6~8个周期。治疗期间加服中药以益气养阴、活血凉血散结,基本方为:白花蛇舌草30g,黄芪、半枝莲、淮山药各20g,紫草、白术、茯苓、麦冬、五味子、女贞子、山萸肉各15g,当归、半夏各10g。随证加减:肝气郁滞加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玄参、川贝各10g;脾虚痰湿加党参、薏苡仁、木香、陈皮、升麻各6g;痰热内蕴加牡蛎(先煎)、夏枯草各30g,海藻、昆布各10g;气血两虚加党参、熟地、木香、酸枣仁、龙眼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12个月为1疗程,可连用2个疗程以上。化疗结束后如有骨髓抑制,加阿胶15g。化疗结束后如心电图异常,可加人参、五味子。治疗结束后第1年每1~3个月复查1次,第2年开始每3~6个月复查或随访1次。复查、随访中断者按死亡统计。Ⅱ组单纯采用化疗,方案与Ⅰ组相同,完成6~8个周期。复查、随访同Ⅰ组。

1.3 观察指标:具体如下。

1.3.1 生存质量:按Karnofsky(卡氏)评分标准[2]记分。

1.3.2 瘤体情况:观察病灶进展情况。

1.3.3 免疫功能[3]:白细胞介素-2(IL-2)、IL-2系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药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实验有限公司提供;T细胞亚群:采用SPA菌体花环双标记法,药盒由上海华美公司提供;红细胞免疫: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测定采用郭峰法[4],药盒由上海长海医院免疫室提供。

1.4 统计学方法:治疗前后各指标间的显著性分析采用t检验,并在有关指标间作相关性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生存质量:卡氏记分表明,Ⅰ组治疗前积分(35.0±7.6)与治疗后积分(80.0±5.9)有显著性差异(Р<0.01);Ⅱ组治疗前(55.0±5.9)与治疗后(48.0±4.3)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Р<0.01)。

2.2 临床疗效:按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5]评定,分完全缓解:病灶全部消失;部分缓解:病灶缩小≥50%;稳定:病灶缩小<50%或扩大<25%;进展:病灶扩大>25%。疗效判断均在2个疗程结束时评定。Ⅰ组完全缓解38例(73.1%),部分缓解9例(17.3%),稳定3例(5.8%),进展2例(3.8%);总有效率为90.4%。Ⅱ组完全缓解26例(52.0%),部分缓解10例(20.0%),稳定9例(18.0%),进展5例(10.0%);总有效率72.0%。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各组治疗前后IL-2、sIL-2R、T细胞亚群与红细胞免疫指标比较:见表1、2。由表1可见,淋巴瘤Ⅰ、Ⅱ组IL-2、sIL-2R总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分别显著低下与增高;治疗前尤甚,治疗后虽有显著改善,但上述趋向仍很明显。进而相关分析表明:IL-2与sIL-2R间呈高度负相关(P<0.001)。

由表2可见,与对照组比较,淋巴瘤Ⅰ、Ⅱ组CD3、CD4、CD4/CD8均显著低下。经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改善程度较Ⅱ组显著,有统计意义(P<0.05)。红细胞免疫指标:淋巴瘤Ⅰ、Ⅱ组RBC-C3bRR、RBC-ICR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对照组(但Ⅰ、Ⅱ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经治疗后,Ⅰ组的改善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发现,CD4/CD8与RBC-C3bRR间呈高度正相关(P<0.001)。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两组淋巴瘤患者血清呈IL-2低水平表达与sIL-2R高水平表达,两者之间均存在着高度负相关,提示淋巴瘤患者产生IL-2能力低下,活性降低。经治疗后,血清IL-2与sIL-2R分别显著回升与下降(但与对照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这种改变I组较Ⅱ组显著。推测除了化疗使肿瘤负荷减少,免疫麻痹现象得以减轻外,显然还因为扶正中药能促进细胞因子,并且实验与临床均证明可减轻化疗所致的免疫抑制,使IL-2/IL-2R生物效应发挥,启动IL-2R阳性细胞增殖、活化,从而加强抗肿瘤作用。推测中药配合化疗起到减毒增效作用。

淋巴瘤Ⅰ、Ⅱ组与对照组比较,CD3、CD4与CD4/CD8显著降低,CD8显著增高;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但Ⅰ组较Ⅱ组显著。尽管化疗药物的免疫抑制与细胞毒作用对外周血T细胞有影响,然而因大量瘤细胞消亡,减轻了免疫麻痹或瘫痪现象;更由于扶正抗癌中药对细胞免疫及其细胞因子(如IL-2/IL-2R系统)的调节或促进作用,故Ⅰ组能更有效地发挥抗肿瘤活性,并改善了生存质量。

本研究两组淋巴瘤红细胞免疫指标显示RBC-C3bRR显著下降,RBC-ICR显著增高,显然系肿瘤相关抗原补体激活。经治疗红细胞免疫指标虽有改善,但RBC-C3bR与RBC-ICR仍分别显著低于与高于对照。上述改善Ⅰ组较Ⅱ组显著。提示化疗在杀伤癌肿同时,也对红细胞免疫发挥了细胞毒作用。由于Ⅰ组加用了中药,起到补气血生化之源、促进主骨生髓功能,相对提高了生存质量。

两组淋巴瘤CD4/CD8与RBC-C3bRR间均呈高度正相关,提示白细胞免疫与红细胞免疫间的依存关系。CD4有激活Tc和NK细胞作用,CD8有抑制细胞毒效应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其中又受IL-2/IL-2R系统的影响,RBC通过粘附表面覆有C3b的癌细胞,予以清除,同时也产生NK细胞增强因子,加强对肿瘤的杀伤。

4 参考文献

[1]Hermanek P,Sobin LH.TNM Classification of m alignant tumours[S].4th ed.Berlin,Heidelberg,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87.

[2]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9-387.

[3]赵武述,陈仁,卞志强.现代临床免疫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683-696.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