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园林造景手法范文

古代园林造景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园林造景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代园林造景手法

第1篇:古代园林造景手法范文

摘 要: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茶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65

1 茶园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茶”便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逐渐便成为了一种茶文化。从古至今的演变中,茶文化一直与农耕文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喝茶习俗、品茗作诗已经成为了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大量古典诗词中都能反映人们对于茶的喜爱,陈照年先生曾将茶定义为中国的过瘾,并全面的总结了茶的发展历程和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茶文化首要的是具有满足大众饮茶的物质层面需求,其次的是由于其所具有的佛家道家的文化,给人们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哲学理念的追求。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园文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文化情有独钟,茶文化因其丰富的历史内涵,魅力的人文风景,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茶园的资源丰富,包括了以茶为中心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茶叶的消费者促进了茶文化旅游的开展,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使得服务也成为了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文化旅游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茶文化的旅游效应,可以带动茶叶生产、科教、以及生态旅游这一系列的环节,使茶农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能够起到传承我国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对茶园进行规划设计,可以促进具有生态特点的观光茶园的建立,让茶文化渗透到茶园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以园区为核心的涵盖文化保护、特色经济、生态旅游的一体化工程,将茶叶与旅游业通过产业互动的模式,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变,例如,云南省普洱市推出的“普洱茶休闲观光生态游”就将茶叶文化与旅游业较好的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一体化的宣传和销售,促进了茶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阶段,茶园文化发展还不完善,在其规划和设计上面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优势,没有很好的体现其本身的意义。纵观我国各大重要的茶叶主产区,大多数茶园的规划设计显得比较单一,甚至是出现了较多的雷同现象,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文化特色和主题创意。为了更好的发展茶叶旅游,对茶园的规划设计便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风格在世界上享誉盛名,主要表现为在名门别院中将山水风景精致化,表现出对生态自然的遵从以及对视觉感官的重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既是中国古典艺术的表达方式的存在,又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仍主要为借景、障景、移景和隔景等,其对今天的园林设计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借景

主要是通过叠合、引入的方式将园外的风景与园内的风景结合在一起,巧妙地避免园林空间狭小这一缺点,使得园林布局更加饱满和合理。颐和园里的玉泉山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借景手法的例子。借景手法主要由3种方法构成:开辟赏景透视线、提升景点高度、借虚景。借景的内容也比较广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象都可以成为其借助的点。

2.2 障景

不同于借景,而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包括假山设计、建筑、峰林等,将园中的景物进行隐藏,避免较宽大的园林给人一种空旷冗杂的感觉,而又可以使游客在观赏中通过不断地发现景点,带来一种欣喜的感觉。这是古典园林常用的手法,将园林的美逐渐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

2.3 隔景

其作用与障景相类似,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将园林的空间分隔开来,通过对游客的视线进行阻挡,减少相连景^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得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更加丰富合理。

2.4 移景

指通过在园林设计中对景物进行移植或者仿建,完善园林的构造,使其更加具有美观性。这种手法在古代园林中运用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好。例如,在我国著名的景点圆明园中,既具有无锡特色的寄畅园,又有众多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这种造景手法,解决了古代交通不便,南北文化差异不能被很好的欣赏的问题。但是移景并不等同于复制景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好会由于地域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必须需要对景象进行加工,使其更具形象化。

3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对茶园设计的启示

3.1 以自然景观为基础

茶园文化是在茶叶生产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其进行设计可以将茶园文化很好的展示出来。纵观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虽然三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是就思想上来说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以体现道家的“道法自然”为主,而茶文化的发展除了具有道家文化的特点之外,还体现了佛家和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于是,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运用到茶园设计中便有了很好的思想基础。茶园设计要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注重对自然因素的遵从,对自然景观进行适当的改造,保护茶园自身的景观结构。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要认真的分析茶园的地理因素、地形特征和空间布局,采用适当的手法,对地形、地势和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因地制宜的发展茶园文化,不仅要将茶叶种植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为茶叶的生长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还要将茶园的园林景观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对茶园生长的茶树和周围的植被进行合理的划分,尊重植被存在的合理性,呈献给游客一种原生态的茶园的风景。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与茶园文化相结合,在设计上保存其独特的自然风味,使得游客在欣赏中能够起到亲临大自然的感觉。

3.2 以体现茶文化的内涵为改造点

茶园设计对带动茶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茶园的设计中也应该要体现出茶文化的特点,使二者可以很好的相互促进。在茶园的选址上,就要以自然风景区和郊外为主,这些地方环境优美,植被丰富,可以给游客更好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在茶园的设计主题上,要突出一种修身养性、安谧静雅的氛围,使游客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茶文化自古以来的那种“清新淡雅”的韵味。在人为造景上,要结合自然和人文的特点,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使得茶园设计能够很好的突出超脱的茶文化意境。在实际设计时,不仅要在空间构造上下功夫,使其体现出一种灵秀之美,更要顾及茶园的整体氛围,突出茶文化的特点,发扬中华优秀的茶叶文化。

3.3 以整体观为设计原则

茶园设计需要实现游客可以在茶园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这一目的。在实际的设计中,要融合“和谐大自然”的理念,将其贯彻到茶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注重体现景观一致的原则,由于游客在欣赏过程中,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将景观空间的性质与建筑的性质联系在一起。设计者要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这种心理,在茶园空间布局的设计上要与茶园的整体风格相呼应,提升茶园景观的特点;要注重景观的完整性原则,茶园设计是一个将整个茶叶生产、生态旅游等环节相联系的过程,要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茶园文化设计,使其达到效果最大化,要将茶园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幽舒适、养生宜人的氛围,使得游客在茶园观赏中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又能够对中华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进一步的了解。

3.4 以融入创意元素为特点

针对现阶段茶园设计不能突出特点,雷同现象多的问题,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将创意融入设计理念中,形成独具一格的茶园文化。设计师要给茶园定一个设计主题,突出其地域特色、茶叶特点,如:“福建武夷山脉就以突出武夷山大红袍为设计点,形成了以大红袍观光为一体的茶园。”要发掘茶叶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示出茶园的独特的风格,针对现阶段生态旅游热门的现象,借鉴优秀的创意理念,设计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茶园,来吸引游客。同时,还可以将当地的风俗习惯融入到茶园设计中,使得茶文化更加的生动,并且更好的带动当地的生态旅游,促进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茶文化旅游将会获得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茶园给发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场地,要认真的对待茶园设计这一概念,借b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茶园设计注入活力。成功的茶园设计既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够让游客在生态观赏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其促进作用。茶园设计要汇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创意理念,达到其设计目的。

参考文献

[1]邵春田.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N].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 (02).

[2]魏保枝.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3]米敏,黄小飞.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 2011(05).

[4]王婷.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茶园设计中的应用[J].生态旅游,2016(06).

第2篇:古代园林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词】山石;理景;古典园林;当代园林;继承创新

山石是园林中重要的造景素材。古人云“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等,说明古典园林对山石的依赖及理石的重要。在园林造景中,石可作庭园的点缀、陪衬小品,也可以山石为主体构成庭园的景观中心。园林景石的应用,取其形,立其意,借状天然,方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增色庭景。造景石种类有太湖石、黄石、卵石、花岗石、青石、木化石、石珊瑚等。山石理景在当代园林设计中同样必不可少。

1 我国古典园林山石理景的特色

1.1 传统园林景石造型种类

传统园林景石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塑物型,一为筑山型。前者借意人间物像,虽几分形似,但介乎似与不似之间,更妙在神传、写意、抒情;后者仿作自然山体,虽一峰一石,以小见大、方寸容天地。

1.1.1 塑物型景石营造园林独特氛围、表达人之主体情怀

一般来说其所选的品石素材本身具有一定的形状特征,或酷似风物禽鱼,或若兽若人,稍以加工,则形神兼具,意境提升。这类景石或置于园林入口、前庭,亦可居于廊侧、路端、景窗旁、水池边。如上海豫园香雪堂的“玉玲珑”、苏州狮子林的“嬉狮石”、扬州史公祠的“云曲”等,均是以某种主题来表达景石意境的,它或提领庭园的中心景点,或起到深化园林主题、丰富、补充园林景致等各种作用。古人常因地就势,巧妙布局,将山石亭榭等“人为”景物与自然景色进行和谐布置,摄取大自然的神韵,并以此表达人的主体情怀。

1.1.2 筑山景石摄取大自然神韵

古典园林为仿搬大自然,非常注重山型各部分特征的塑造,如砌筑山峰,一般呈下小上大,营造“似有飞舞势”之奇峰异景。筑山景石常与岭相辅作景,把挺拔的峭峰置于“翻若长鲸”的伏岭间。为了峰筑更奇险,还常用岩、壁、峡、洞的手法去强化,达到所谓“一峰华山千寻,一勺江湖万里”的意境。总之意在借石造山景并浓缩自然造化之精华。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国古典园林的置山理石形式又有壁岩与峭壁山、石矶、山石池、散置石、山石花台等手法,经过千年古典园林的发展,已成为传统山石设置的精髓。

1.2 我国传统园林山石理景的特色。

意境美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山理石的核心特色。比如,古典园林中帝王宫苑假山的营造追求“仙山琼宇”的境界,宋代著名宫苑艮岳据记载说“山上奇峰怪石林立,千岩万壑,古木异卉……卢甘石则天阴也,能云雾,如至深山琼谷”。更多的私家园林的构思多取自然山林幽雅之韵,更多地追求诗情画意。幽远、虚静在众多江南园林中更被凸显。幽远,在中国艺术语言里面含有一种深远、寂寞、超群脱世的境界,寄托了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宁静、脱俗、恬淡、出世的人生哲学。“虚静”则是园林拥有者和欣赏者的精神渴求,排俗世俗物的一切干扰和私心杂念,使心胸步入淡泊虚静进而实现容纳万物、与天地造化同契的境地。园林及其体现的人的主体意识,其实折射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思想。

2 古典山石理景法在当代园林中的继承与发展

目前,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城乡景观中融进大量山林元素,已在我国各地成为热潮,传统的各种人工造景方式被大量拿来用于当下。在我国现代风景园林理景设计中,石山仍居于重要位置,但从我国近些年的现代风景园林实践来看,像著名古典园林所表现出的具有自然山石意境和山水林泉意趣的景观并不太多,不少山石景观人工痕迹明显,不能真实地表现传统园林山石理景所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有些则与周围景观不能谐调一致,置景显得突兀、生硬、做作。当代山石理景法需要很好地继承学习古代遗产并创新运用,才能适应未来城乡园林景观发展。

2.1 继承发扬古典山石理景传统,并与当下园林景观全新结合

古典园林的壁岩、峭壁山、石矶、山石池、散置石、山石花台等山石设置法仍适用于现代城乡园林布景中。艺术当随时代,园林亦须与时俱进,以“随宜合用,景到随机”为创新求变原则,实际的设计运用中应大胆地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山石理景进行创新式运用。

比如,草坪已成为当代城市风景的基础景观元素,为表现山水意境和山林野致,人们常在草坪上采用散置石理景。散置石可广泛应用于草坪、林下、花径,或坡脚、山坡,或河流溪涧、池畔、水际、池中、岛上等的理景。在运用中要根据草坪类景观特征,在散置石石质种类、散置手法等方面加以变化创新,创意出与草坪景观特征相适宜的散置石理景理想效果。

又如,石矶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属于水池理景的组成部分。就石矶之石而言,不在形之巧拙,重在理石之精微。在设计构思上,石矶位置的选择、石矶如何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石矶与驳岸、石矶与水际植物、石矶与鱼乐等传统石矶组景类型,对今天仍有启迪借鉴意义,但当代开放型、广阔型造园中,石矶运用也须有不同于古代园林之处。

2.2 在传统理石法基础上探索新型塑石模式

园林山石比较适合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以生态效益为目的,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山石作品,与其他物质要素结合,以建造优美的、合于时代律动的新型自然景观,更是今天山石理景的新命题。新材料、新技术正逐步应用于现代园林山石中。比如,利用水泥、灰泥、混凝土、有机树脂、低碱度玻璃纤维水泥作材料,进行“塑石”。“塑石”的优点是造型随意、多变,体量可大可小,色彩多变,而且节省石材、节省开支;缺点是寿命短,人工味较浓。随着科技日益进步,塑石材料、技术亦会大有改进,塑石定会更加贴近天然山石本色,令“假”石不亚于“真”石的境界。

2.3 山石与现代建筑景观和谐统一

如今我们生活的环境已迥异于古人,当代景观多是开放型、广阔式、普及式的,山石设置也宜适应、配合当代城乡景观特征,要与现代建筑、道路、广场等周边景物相协调。这就要求当下园林山石设置既要与四围的现代环境相谐调,又要保持自然野趣、自然山林的审美效果。或应遵循以下几种法则:用石简洁,择要处而置,置石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因其敞开的、开放式环境,置石形式“置”多于“叠”,石组配置多做水平方向的列布,少做纵向叠垒――这有异于古典园林的局促与繁密;山石的形态上既可以追求神似,也可以拟形象物,但均须依环境及园景表现主题而定。

总之,对古典园林理石手法既不宜舍弃不用,也不宜依样全盘照搬,而应该在继承创新的理念下,面对当下城乡景观现实,使山石的设计配置力求与当代城乡景观有机糅合,并焕发出时代魅力。

【参考文献】

[1]计成,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古代园林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词:现代园林;植物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植物梅花造景特点及分析

植物梅花的造景,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中还是较为广泛,其结合水景、叠石、建筑等多种园林造景元素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梅花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以及古典的意境美来创作植物景观。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梅花与其他园林元素的造景配置形式。

(1)梅花与水景结合所产生的景观效果

梅植于静水边,可赏其“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意境;植于溪旁,水流花犹在,幽香随流水寄情。水边植梅,宜选择花大色艳的类型,倒映水中,虚实相生。(图1)“白首顾残枝落,入江水无情流”的意境最好诠释。(图2)

梅花与景石结合所产生的景观效果

梅花与景石相配,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同有刚劲之骨,石之稳重与梅之风姿,石之寂静与梅之生机又在对比中得到统一。景石题字苍劲有力,古朴典雅,与苍劲的梅枝相映衬。

(3)梅花群植所产生的景观效果

梅花还可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大片栽植,形成梅坞、梅坡、梅岭、梅林、梅溪等,花开时节,云蒸霞蔚,十分壮观。如上海的世纪公园,早春时节,成片的梅花竞相绽放,有的红如朝霞,有的白如瑞雪…梅海凝云,落英缤纷,色彩斑斓,甚是壮观。(图3)

(4)梅花与建筑结合所产生的景观效果

园林建筑除了在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主动协调外,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翼以花木而不使之孤立[4]。梅花的“姿”、“色”、“香”、“品”不但可以使建筑物更添风韵,还可作为构景的主题,借梅花而间接地抒发某些特定情感和意趣。(图4)

由于建筑的光影反差比绿色植物的光影反差强烈所以在明暗对比中还有以暗衬明的作用。(图5)

(5)梅花与其他植物结合所产生的景观效果

按形式美的构图规律,梅与其他树木的搭配既表现植物群体美,又烘托树木个体美的丛状组合形式。在形态上有高低、远近的层次变化;

色彩上有基调、主调与配调之分。如(图6):梅树下长有沿阶草(Ophiopogonjaponicus)、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等,配以高大的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作为背景陪衬,季相分明,层次感强。

梅树在景区内还可以与其他植物搭配结合构成濒水风景。起伏错落的林冠线和疏密有致的林间层次,立体感强。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质量,又可获得多彩的植物景观。如(图7),梅植于水边,周围搭配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用高大的松(Cedrus deodara)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做背景,对岸配置枝条遒劲的龙爪槐。远望宛如一幅刚刚渲染过的水彩画;近观色彩斑斓令人倍感大自然的亲切。

(6)梅花对园林道路的组景作用

梅植于路旁,人行其中,可赏、可闻、可触,增加了人与梅之间的互动,使梅之丰韵得以尽情展示。梅树与乔灌木组合进行道路分隔,疏导空间通透性,让游人在被引导游览之余得到精神状态的豁然放松。(图8)

(7)梅花孤植产生的景观效果

单位栽植称为孤植,孤植树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与园林艺术构图相结合的孤植树。这类树要求冠大荫浓,寿命长。第二种的孤植树是单纯作艺术构图中的孤赏树应用,在园林应用中作为透景(图9)。要求体型端庄或姿态优美、开花繁茂、色泽鲜艳。在园林绿地中,孤植树种通常配置于草坪、绿岛及山坡等处,作为重要风景树种栽植。梅树形优美,姿态幽雅独特,花开后落入泥土,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二、关于梅花专类园植物造景特色的探讨

(1)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梅花造景是园林造景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园林设计中应借鉴和发扬古典园林梅花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9]。中国古代园林以景取胜,而景名中以植物命名者甚多,充分反映出中国古代“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特色[10]。

(2)人文内涵的进一步发掘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它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 ,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植物的生态习性、外部形态深入到植物的内在性格,加以"拟人化",赋予其人文内涵[7]。意境实质上是造园家所向往的 ,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造园家对自然事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 ,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 ,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 ,使观赏者身临其境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 ,嗅觉去感受、去想象 ,产生共鸣 ,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 ,感悟到景象所蕴含…同样,梅花的园林造景应遵循其生态特性,突出其主题意境,挖掘其文化内涵,立意在先,匠心独具[11]。超越时空的限制,表达出自我的情感,这就是中国园林的特点。

① 以古典审美意识指导梅花的造景应用

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因此要求设计者具备一定的古典审美意识,和对自然感悟与遐想能力,并将这些情感加以深化和升华,并赋予到园林植物配置应用中。

(3) 古典诗词意境在现代梅花专类园中的营造和还原

①人文内涵的发掘

古往今来以梅为题的诗词歌赋甚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14]。咏梅之作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标格之贞的吟咏日盛。现代园林造景应用中更应注重这些文化内涵的发掘。

②人文寓意的营造

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丰富园林景观,必须讲求园林的意境美,在这点上,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所谓景有尽而意无穷。

③古典意境的创作

首先,设计者自身对传统文化修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对古代诗歌文风的研究也要具有一定深度。因为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是与中国传统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会贯通的。

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可以说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的勇者,是趋绝于世清高隐逸的孤高智者,是亘古至今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客观寄托。只有在对实际的梅花有最直观的了解后才能充分体会这些,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深入发掘其内涵,并应用到意境创作当中。

(4)结合当地文化底蕴,景致与人文和谐相融

对于当代的园林造景师而言,在现代造园中对人文精神加以融合是至为关键的。因此应当凭借丰厚的人文优势来营造相应的园林景致,再现人间天堂的风流雅韵,展示人文江南的魅力,达到人文景致和谐共融的境界。

第4篇:古代园林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现代景观;继承与发扬

1.古典园林造景艺术

1.1古典园林造景艺术是视觉空间艺术

古典园林设计首先必须有空间,然后还要具备中国的传统古典元素。在自然界,人们只能从物质空间中感受到它的存在,而古典园林空间正是在既定的空间上进行经营、分割,融合古典元素并进而深化空间,拓展空间,从而在有限的园林宅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元素,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并融合传统中国文化元素,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方式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传承分不开的。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包含了广泛的内容,不仅限于园中的实在物质景观。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进行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于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2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特色在于含蓄抒情、富于绘画美,其妙在曲、欲露先藏,营造出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揉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的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2.现代景观设计法则

景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的空间形态和质量,它给人们提供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生存空间。如何处理好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相互协调关系,创造出融自然、历史、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对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规划与设计是关键。园林设计就是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的布局、植物的栽植从而营造出一个供人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如何才能创造出科学合理、优美协调的园林景观?除应综合考虑建筑功能、环境条件外,还应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即“比例与尺度、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均衡与稳定、多样与统一”等形式美的规律,它也是园林设计的布局法则。园林设计理念对景观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不再局限于人居空间和环境,要把点缀与美化的功能相结合,注重景观设计文化的内涵,塑造文化灵魂,充分发挥园林提供直接产品的功能与效益。在设计中,只有掌握了这些布局构景法则,才能对设计要素进行合理的整合,从而增强园林景观的表现力,创造出优美合理、新颖独特的园林景观。

3.古典园林造景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创新演变

3.1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成就和独特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并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人为地加工、提炼和创造,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在新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形成赏心悦目、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又具有实用功能的独特风格。

3.2生存环境倒逼创新演变

建筑物是人类生活功能的主体,作为山水、植物是其主体的背景和衬托,也是建筑物功能的延伸和发展,缺少山水植物景观,城市中的建筑物就缺少了生气。

第5篇:古代园林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词:中日园林、造景艺术、造景元素

一、 十五世纪初中日园林造景艺术影响因素

时代背景

十五世纪初,即是中国的明朝中期,又正值日本贵族文化衰落,武士文化从形成到鼎盛的五台山文化时期。中日两国关系时有摩擦,然而两国文化交往十分频繁。明朝中期中国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影响,更注重抒情画意,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蕴藉,自然神韵,园林以建筑、诗情和山水并重的诗情建筑山水园,造园的艺术水平发张到更高的境地。在此期间,日本园林也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枯山水石庭。

地理背景

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各有差异,因而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也不同,中日造园艺术也会不同。中日造园艺术都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模仿和再现自然,创造自然园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园林式风格。由于两国地理环境和民族差距不同各国园林尤其不同之处,如日本是一个漂浮在海洋中的岛国,陆地面积较小,岛上山地多平原少,因此在造园艺术上充分考虑到日本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上的影响。

思想文化背景

十五世纪初中国处在明朝中后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显现出入世治世的特点以及仁者的理想观。日本正值武士文化,比较偏向佛,以智者的形象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中国园林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法表达较多,而日本则喜欢拟佛拟神的较为晦涩的语言表达。中国人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而日本则是较多表现孤独禅意和对咱人生的寂寞感,在两国的园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c1 {& Y9 D9 [. A, o, F7 v! N8 N9 X' C

二、十五世纪初中日园林的造园艺术特点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的文化一直在深刻的影响着日本文化,这使得中日文化发展沿着非常相似的道路在前进。虽然中日文化有很多相似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原型再现,日本园林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特色。因此,中日造园艺术有好多相似之处,但又各具自身特点,体现自身民族的心理和审美意识。

(一)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明代中期造园艺术是以汉文化为主,经过几千年的孕育发展而得出的一种园林体系。造园艺术观念运用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在“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下,造园艺术开始将人的价值体现在自然山水上,从而致使自然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园林艺术特点以亲近、和谐的态度对待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宫”的效果,所谓的“巧夺天工”即使如此。明中期,中国的私家园林继承发展了宋元写意山水园的造园艺术经验,园林风格更趋向小型化和象征化。园林景观以天然景观的趣味为主,往往以水池为在中心,四周点缀山石花木;或是以假山为中心,旁边浚池种植花木,假山普遍采用土石相间,山体线型平缓,仿佛天然,重视就地取材,石材和花木具有地方特色。园中建筑精致美观,类型丰富,往往采用虚实相生,在有限的空间里有较大的变化,多楹联诗词题咏,利用文学手段来丰富园林的内涵。私家园林意境的主题表现文人士大夫怡情自然山水,超脱世俗功名的情结。追求的是一种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 0 Z# c3 N8 u5 ~5 {) c文人将园林作为“地上之文章”。

(一)日本园林艺术特点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这个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自然景观。再之文化的情结渲染,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孕育了大和民族的文化。15世纪初期日本绘画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形成泼墨山水的表现风格,这种表现风格和构图特征以及对空间层次感的表现等对庭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十五世纪初期,日本园林中以枯山水庭院最为突出、最具特色。

枯山水从造园手法来看,仅利用山石和白砂等材料来表现庭院的主题。即通过摆放一块立石或不同组合的山石来表达瀑布,用在白砂的上面画出沙纹的手法来表现江河流水,但是它并不是直接标示波浪和水流。归根结底都是抽象的表现形式,因此能够塑造出具有不同表情的庭院风格。特别是夜晚掌灯时分,砂纹肌理清晰,立体感非常强,表现出完全不同于白天的表情。因此庭院的表情能够根据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g( U# t+ Z+ f9 h8 g! ~,其最终表现的实际上还是一种理想的自然景观。

总结:

通过对十五世纪初期中日园林造景艺术的归纳和梳理,用唯物主辩证法的观点发掘园林造景艺术特色,不仅可以选出有利于中国园林事业的发展的造景艺术手法,也有利于推动中国园林事业良性发展。中国现在园林的发展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达到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追求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含等造景方法;合理科学的艺术借鉴日本园林造景艺术对自然景观的单纯的凝练以及日本造园艺术中。纵观15世纪初期中日园林造景艺术的特色,为今后园林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依据,只要景观设计师能够不断的汲取其中的精髓所在,相信我们身边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精品园林,更能使城市重新融入自然之中,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美观、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罗哲文.中国名园.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 曹林娣、徐金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陈从周.中国园林.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5. 宁晶.日本庭院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 刘庭风.日本小庭院.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8

7. [日]大桥治三、斋藤忠一.日本庭院设计105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6篇:古代园林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 植物造景

0引言

住宅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别墅作为人类居住区的特殊形式在促进住宅业发展中进程中一直扮演了重要角色。昆山"琨城帝景园"别墅区坐落于著名的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该别墅区与昆山市生态体育公园相邻,周边有大片水域及树林,自然环境好。依据现场环境特点,"琨城帝景园"别墅区依势建造有人工土山、人工湖、景观桥、树(竹)林、木亭等;其绿化种植中更匠心独具地将传统的借景、障景、对景、点景等造景手法巧妙运用其中。现以该别墅区的景观绿化工程为例,简要讨论高档别墅区园林绿化造景手法及措施。

1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作用

1.1环境防护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大大增加。由于大部分工厂企业还没有建设完善的污染净化措施,废气废水的直接排放常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产过程中的噪音污染以及某些特殊物质的放射危害也不容忽视。园林植物因其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特性,其对环境破坏有很好修复作用。比如,在"琨城帝景园"别墅区临近城市道路部位通过种植大量刺槐和悬铃木能够抵御部分外来沙尘;在别墅区内适当种植乔灌木,繁茂的枝叶更会对降低噪音污染大有帮助。

1.2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人们在进行商业谈判时,常常能感受到环境对谈判结果的重要影响;所以常常会在谈判室内摆设一定的景观植物,以使谈判环境显得更为融洽。同样,城市的园林绿化可以说是城市的形象代表,是保障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城市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提高园林绿化建设,创造舒适的招商环境来提高城市整体魅力,从而吸引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居民住在有着高品质的景观绿化的居住区内既能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质,同时也是一种富贵身份的象征;多数房地产开发商也正是利用社会大众的这一心理建设并销售了更多的商品性别墅区;但勿用置疑的是,一方经济同时也相应能够得到了提振。

1.3生态与美化作用

现实中,园林造景对园林绿化工程的效用是关键的。但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时需要在筛选园林植物方面得到重视;因为一个简单而广为人知的道理是,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实现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净化,改善空气质量。有些植物本身还有吸收毒气的功能,比如,在"琨城帝景园"别墅区内种植樱花是因其具有抗氯气的效果,种植了夹竹桃是因其具有抗二氧化硫的效果,在别墅区人工湖内种植了荷花以及睡莲等水生植物更是因为它们具有吸收有毒物质的功能。通过对上述植物的认真筛选,可以很好改善别墅区的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

2、园林造景基本手法及措施

2.1园林绿化中植物造景基本做法

园林绿化造景首先应主次分明,注重层次感;在满足植物生长需求的条件下,做到疏密有度,并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在注重大局同时,做到区域插穿有细,处处添趣。其次,科学布置围合空间,其形式主要为竖向、冠下、封闭、半封闭等。不同的空间形式所展现出的特色也截然不同。此外,周围设施也是影响围合空间的重要因素,诸如:街道、建筑、广场等因素,可以有效隔离外界的噪音、灰尘等,且能表现"闹中取静",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充分展现出园林绿色植物造景的功效。而且,随着季节的不同,不同植物在每个季节展现出来的景观特征也是多样的。因此,在配置植物时必须要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季节对其的影响,如此才能营造出预想的绿化效果。

2.2借景的应用

借景是以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为目的,通过在不同的区域制造一些不同的景色,如布置一些小桥流水,或是一些鸟语花香之类,或是一些林木繁茂的景象,通过这些手法把园林之外景物"借"到园林之中的景观中来,并使其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主要体现的是在园林中可以欣赏到远处或相邻景观,会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如在 "琨城帝景园"别墅区根据现场不同地势高低以及交错建造别墅的环境特点,选择某较高地势建造一处八角木亭,并在绿化种植过程中注意使居民能够从不同距离或方向均能够看到此处景致。这样布景,可以使住在此地的居民们平时观赏不同景色的同时,身心也会倍感愉悦。正如人们常在某些生态公园酒店大堂或者是就餐大厅内常常能看到引入的一些自然景物--瀑布、花木、亭台等等,同样是借景手法的应用。

2.3对景的应用

"对景",主要是在景观绿化工程中将一些建筑以及道路的轴线通过平面布置,各自在其对应的尽端设置相对应的景物。"对景"在别墅区园林造景中扮演的角色应是主导性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对景"使得平面布置的景观能产生立体感以及平面构图的视觉效果。"对景"手法中需强调两项内容--间接对景和直接对景。间接对景多为平面布置设计主导,一般位置较为偏移或隐蔽,会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甚至有时候会给人带来一种眼前一亮的效果。在别墅区景观造景中,通常在道路转折点,或在涌道端头和入口的对面,或是广场焦点和湖池对面也常常会用到此手法。比如,在 "琨城帝景园"别墅区西部的中心广场大道尽头建有一座巨大花坛和石质雕像,在别墅区南侧人工湖的人造岛上建造了大型山石造型和人工瀑布......其目的均是为了增添效果,丰富空间布局。

2.4障景的应用

障景的基础理念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古代的园林绿化注重的是景深,层次感,即古人所云的"曲径通幽"。障景的成熟应用以颐和园为代表。秀美的太湖石被安排在仁寿门内,就是障景的体现,整个院落因此显得很有层次感。结合"琨城帝景园"别墅区景观绿化工程,现场别墅区多处道路被蜿蜒布置在草木当中,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氛围,同时还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态。

2.5点景的应用

"点景",首先是通过对整个景观工程的特征点进行处理,突出建筑景观和园林小品的个性,丰富自然景观,然后进行意境构筑;这样既充实自然环境的内涵,又强化了自然环境和自身景观的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可以对自然景观进行更高层次美的提升,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升华,能创造出特殊意境。如前述,在"琨城帝景园"别墅区西部中心广场建造了巨型花坛,并在花坛上建造了石质雕像;在别墅区南侧人工湖内人造岛上建造了大型山石造型,其间有人工瀑布等,这样既能体现"自然"景观,同时对于意境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此种种,均能对整个"琨城帝景园"别墅区景观的构图产生点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应把别墅周边和其他区域区分开。其他宽阔的地方可以布置较为丰富的植物造景,也可以利用树林下面的空间进行绿化布置,但是在别墅区周边最好还是以简约为主,这样也会有较好的通透性。

3、结束语

别墅区景观绿化造景包含的内容较多,但植物景观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别墅区的绿化造景中,还要尽量避免单调和雷同。但别墅区景观绿化造景本身是有很大弹性的,必须在兼顾周围其他景观要素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优势,才能为居民打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第7篇:古代园林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词:园林建筑;古代绘画艺术;意境;成景

1 表现手法上的契合

1.1 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的契合

园林建筑与古代绘画在表现手法上都惯于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动景与静景相结合,例如在古典园林建筑中,时常会在静态的池塘内放入各种鱼类,以增加生气,使动景与静景实现了完美的结合。除了惯于营造动静结合的画面,还惯于在虚实结合中营造一种高雅的艺术氛围,并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以体现中国山水的特色。

1.2 源于自然的契合

由于人类都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因此古典园林建筑与古代绘画都非常重视对自然的模仿、顺应,故大多园林建筑都有借助人造山水与景观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结合。古代的绘画为了在方寸间创造出新奇的变化,还配上了云与影的交替或山水之间的交替,如上林苑、圆明园、苏州园林等,都是以山水林泉之乐为设计思想的。古人还追求将美好的自然环境引至室内或建筑中。

1.3 表达含蓄的契合

由于中国长期受封建思想与宗教礼法的禁锢,故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与绘画艺术都要受其制约,在表达上大多是较含蓄的,追求的是引而不发、显而不露的意趣,并特意营造“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在古代,许多能人志士在受到社会的压迫或对社会不满但又不能畅所欲言,因此他们就想到用事物来表达情感。中国人注重财不外露,故一般的私家园林建筑都会采用较含蓄的表达,不会过于张扬。中国的古代绘画艺术也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或赞美祖国河山的美好,或对社会、统治者不满,其思想情感的表达也大多较含蓄、隐晦。

2 意境上的契合

2.1 在创设素材上的契合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以自然界中的山、水等素材作为原始的创作题材,经过设计师们的精心构思,便创造出了幻觉无穷的艺术形象,从而可以让人在有限的空间领略到无限的艺术境界。古代绘画艺术亦是如此,多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竹等素材作为创作题材,让人们可以在有限的画幅里领略到无尽的意境。

2.2 在艺术意境表达上的契合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体现的是动态的三维实体艺术,所展现出来的是一些物质实体,如亭、台、楼、桥、榭等,且景物都是采用了一些造景手法进行布局,同时还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来表现意境,使园林建筑更具艺术意境。中国古代的造园者,还追求一种即玄即真的艺术意境,通过绘画艺术来衡量造园艺术的成就,并以此来深化园林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山水画及田园诗有着紧密的联系,园林建筑的意境创设可通过绘画完成,也可以直接参与园林物象景观的成景,并突出园林意境;同时,园林建筑又为绘画提供了素材及表现的场所,对其艺术意境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2.3 成景上的契合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因为运用了碑刻、匾额等景,使得园林建筑的标题性更突出。从单独的景色或风格的角度看,园林建筑中的对联、碑刻都可成景,并对主体的景物及周围环境起到衬托或突出的作用,这种艺术特征无处不在,如故宫、颐和园等古典建筑。由于园林建筑中有了绘画、雕刻等的参与,既增加了园林建筑的观赏性,又使人们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升华。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几乎都有绘画艺术的参与,两者之间是血与肉的关系,相辅相成并互相衬托与突出。

3 点景上的契合

绘画、诗词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具有点景的作用,因为诗词与绘画的运用,能为园林建筑增添文化内涵,为建筑增添文化氛围,故在我国的许多古典园林建筑中都可见绘画、诗词的运用。纵观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从北至南、从皇宫大院到私家园林建筑,大都有诗词、绘画的运用。

4 拓景上的契合

从绘画的角度看,园林本身就是一幅画,艺术家只需借助园林建筑的形式美与布局美,再重新立意或构思,便可成就一幅新的美画。创作的源泉是现实社会,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园林建筑,便理所当然可以成为绘画艺术的理想创作素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园林建筑与绘画艺术都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风格独特的形式,园林建筑的创设与表达、绘画艺术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古代绘画艺术有着较多的契合点,中国的文化将这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条无形的细线,贯穿于艺术的始终。不管是园林建筑,还是绘画艺术,这两者都是在传达一种文化,它们相互依托、相互推进,并契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博大精深、绚烂多彩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第8篇:古代园林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词:园林;传统文化;风水;植物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中国的传统园林3000年以上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皇家园林、私家园 林 、寺庙园林、公共游乐区园林、风景名胜区等多种类型。并产生出岭南园林、江南园林、四川园林、北方园林等主要的地方风格,以及具有特殊民族风格的园林。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 不同性质也称作园 、囿 、园亭、庭园、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园林的规划有大有小,内容有简有繁,但都包含着四个必要的基本因素: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因此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便相应地成为造园的四大要素,而这四大元素反映出了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思想、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一、“风水”的形成以及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1.“风水”的形成

早在我国古代,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基址进行选择与处理时就形成了“风水”之说,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风水”逐渐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建筑选址规划设计理论,其中包括了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 、心理学 以及美学等多门 学科。“风水”简单的说是对地点的择并进行综合评价。古代住宅的风水选择很大的程度上与绿化环境联系在一起,考虑到住宅的舒适、安静、透光等,以便创造与改善住宅环境周围的良好“小气候”。

2.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在空间环境创造中随着历史的脚步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就在已经踏入21世纪的今天,“风水”现象也依然受到关注。有些业主不管本身的基地环境怎样,都希望设计师能加上风水的概念,甚至是牵强附会,为的也只是寻求心理上的满足感,其实这也是人们的一种求“吉”的心理作用。从古至今,人们都渴望吉祥如意 、一 生平安 ,而古代的风水理论,也正是与人们所密切关注 的“吉”、“凶”相关,使建筑空环境给人们带来安康 ,带来“吉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入口空间的处理。在风水理 论中,住宅的大门被称之为气口。在对大门的处理上,往往根据风水来确定它的方位等一些因素,而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照壁或影壁是大门的一种附属建筑小品,它也是 中国建筑的独特元素 。 在风水里,它可以藏风聚气,满足人们求“吉”的心理。在现代住宅设计入口空间中运用玄关以及在有的小区、居住区的入口也立有雕塑。这些在入口处的遮挡物缓冲了空间,遮挡视线 , 满足了对私密性的要求,符合长久以来中华民族的性格要求。

二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风水理论别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就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住宅中,室内空间通过窗、门、隔扇等使室内、室外与外界呼应,同时住宅中的阳台也是人们与外界、与“天”连接的通道。好的居住环境,需要这种复合空间来缓解人们长时间在室内空间的压抑感,有机会与自然亲密接触,中国人自古就有与大自然亲近的愿望。同时考虑阳台的尺度、朝向、景观等因素,真正成为住户与天呼应的好场所。

二、其他的传统文化对居住区的影响

1.“和为贵”的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崇尚 “ 中庸”、和谐的思维方式,人们渴求安居乐业、稳定平和,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居住环境中就是中国人一向注重的邻里关系。如我国北方的四合院就是体现“中庸”和谐思想的典型建筑,有利于邻里交往和关系融洽。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

先秦诸子争鸣,儒、道、墨、法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互相学习,但又始终保 持自己的风格。如中国的传统民居就因地区而异,四合院、吊角楼、福建土楼、窑洞等各式各样的居住形式,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既满足了当地人民的居住需求,又植根于当地的文化传统。当然,这要像先秦诸子百家一样,遵循“和而不同”的路线,广为采纳互相融通。也就是说,在居住区环境建设中,互相交流、吸取精华,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让自身的文化更富生命力。

三、传统文化对植物造景影响

从古至今,园林四大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大因素就是植物,没有了植物的园林,是无法称之为园林的。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善于寓意造景,选用植物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也常常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们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形容某一意境。植物以它个体和群体的不同组合形式,千姿百态的形状,变幻无穷的色彩,诗画般的风韵,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气氛,展现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1.将植物赋予人格化的性格特点

古代文人墨客和现代人,经常为了寻找某种情

感的凭托或表达某一意境,而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如松刚强、高洁,梅坚挺、孤高,竹刚直、清高,菊傲视风霜,兰超尘绝俗,荷清白无染。人们对植物的鉴赏,从形式美升华到意境美,常用花木来表达感情。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运用植物的特性抒感,作品中的植物不但“人化”,而且还“神化”,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2.“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植物造景中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国传统思想中有着总要地位,老庄哲学模仿自然山水营建园林成为一时风尚,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画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这类园林中极力模仿自然,贯穿了“天人合一”,顺从自然的哲学观。在植物造景中则是要求仿照自然状态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人工群落,与山石、水体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状态的环境,并要求园林建筑与环境协调。

3.“内秀”、“含蓄”的民族心理对植物造景的影响

纵观中国的古代园林,大多以曲为美,并且许多传统艺术强调曲线,以“含蓄”为最高标准,如在古建筑富于曲线美的大屋顶凹曲面、园林中的曲廊、拱桥以及对园林水体中水岸线的处理等。在植物造景上,是以障、隔、藏、过渡、围合为主要手段,其次才是季相、色彩、质感。在单株植物的处理上,也是求曲,喜弯而不喜直。

4.以“雅”为核心的审美观对植物造景影响

传统植物造景,是以与环境和谐为条件的,常使用粉墙、漏窗、月门、花廊、亭台、山石、水体等相结合,构造出一处处蕴涵有诗情画意的景观。清雅多姿的花木,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芳草佳木形成的景观中,无不体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影响。

5.生活习俗对植物造景的影响

因为不同地区、民族,由于生活习俗不同,审美意识不一样,所以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喻义也不同。在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中,往往利用植物的谐音或艺术形象借物寓意。 如用玉兰 、 海 棠 、 桂 花 相配,示意“玉堂富贵”;用松鹤相配意在表达“延年益寿”;用鹤望兰面向水石 ,示意 “游子思乡”等。南方庭园则喜在墙前植芭蕉、棕竹及观赏竹类 , 以求“粉墙作纸,植物作画”的效果,而江南园林更有“无竹不美”之说。由于植物的特征不同,古往今来,人们往往借物寓意、托物抒情。因此,只有了解各种植物的特征、习性、寓意,结合地域、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才能在植物造景中更好、更准确地体现作品主题。

结束语

优秀的营造手法,在今天的植物造景中,是值得学习、借鉴并继承、完善、继续发扬的。然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对于园林建设来说,更应该立足于我国的文化根基,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有鲜明个性的园林 , 发 挥 最 佳 的 生 态 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落脚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居住区,它的建设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植根于我国的传统 ,从传统中挖掘精华,力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与现代生活接轨,让居住区不仅具有“人 气 ”,而且还具有“文气”,让广大老百姓真正在和谐并具有相应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第9篇:古代园林造景手法范文

关键词:住宅景观; 中国传统园林; 造园理念 ;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住宅景观是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也反映在对居住环境质量上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对住宅小区环境景观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我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到现代住宅环境中,力求改善我国城市住宅环境的居住质量,营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并且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现状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地域性与城市文脉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景观设计风格也对我国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国人严重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自信心,总是误认为西方高贵典雅的巴洛克景观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房地产开发商只注重“经济利益最大化”,将景观设计作为一种促进销售的手段,为了满足人们崇洋的心理,将异域风格作为销售的卖点。我国当代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先生曾说:“我们的景观设计应该尊重神,但是这里的神不是指宗教上的神,当然也包括这种神。这是人对土地、对地方的寄托,是生活的意义,是对地方的认同和归属。”

2、忽略设计的可识别性,盲目模仿,缺乏创新

目前,在国内的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当中,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景观往往缺乏新意,具有雷同之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设计师过于崇洋、急功近利或者迫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压力的原因。相互模仿套用设计形式,简单重复使用景观元素。促使小区毫无地域特色可言,缺乏可识别性。

3、强调视觉平面,忽视使用功能

住宅景观环境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是以天空为顶棚的户外起居空间。它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的居住生活,促进了社交活动。因此,住宅景观设计必须满足居住者对空间的要求。但现在很多开发商和设计师为了前期的宣传作用没有将住宅景观的使用价值和居住意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把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美术作品”展示,过度强化了景观的展示性与视觉形式。

4、忽视自然的融入

对景观设计师而言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人们渴望通过庭院来实现接触自然、融入自然的过程,并希望在最贴近自己的生活空间内实现自然化的空间,所以现代住宅小区的发展应该接近自然,与自然共生共融。

二、中国传统园林理念的解读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园林艺术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它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同时也是融合其他文化艺术的场所。它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绘画、文学、建筑甚至茶酒文化的影响。他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作为世界古典园林三大体系之一的中国传统园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与实践经验。将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布局方式、造景元素以及对意境的表达等运用的现代景观设计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传统园林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1、“虽出人工,宛自天开”思想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师法自然”是最基本的设计原则。无论是现实中的“自然”,还是人们心中的“桃花源”。东西方的园林风格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虽出人工,宛如天开”这一园林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强调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力求对自然加以提炼和抽象,在有限的空间中运用自然营造出新的景观和抒发意境,创造出诗情和画意。在现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时,我们一定要将“师法自然、顺应自然”作为我们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将人们的生活融入到大自然中。

2、“意境”思想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意境”是中国各种艺术形式所特有的审美范畴。有一种说法是这种审美情趣起源于佛教的影响。佛教思想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就是说凭借人的智慧感悟到、认识到不同层次的景象。后来这种审美情趣被广泛借用到各种艺术形式中,演化出“意境”的概念。园林中所表现的意境也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风光美景的反映,而通过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空间元素营造出精神环境,表现“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给人以思想感悟的环境。园林造景是人们在追求山水画意境之后,回归自然的另一种物质化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追求的立体化延伸。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指出“文人造园如作文,讲究鲜明的立意,使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由此可见园林的佳否,首先在于它是否有意境的表达,是否有深厚的主题思想以及深邃的艺术构思。

3、“曲径通幽”设计手法在现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受到绘画最直接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山水画理论是造园活动最原始的原理。因此园林从发展之初开始便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线条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重要的造景元素。 “曲”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有着特殊的含意,它是区分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的重要标志。这“曲”与“藏”的设计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是完全受用的。当要将中国传统园林中“藏”意境感受融合到现代住宅小区中时,应该避免视线的直接通达,在景观设计中加入“分隔”的造景元素。比如小品、景墙、绿篱、丛林等,通过这些景观元素产生视觉阻挡,使得使用者不能轻易地看到景观的全貌,增强空间的层次,从而达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意境。

4、“虚实生意”设计手法现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虚实是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通用的设计手法。中国传统园林中不论是大小,不论地形的起伏,虚实的设计手法都能切实地得到体现。

虚实一对相生的概念,虚可以解释为“无”,实则是“有”。虚实的表现方式丰富多样,“藏”为虚,“露”为实;“疏”为虚,“密”为实;“浅”为虚,“深”为实。《浮生六记》中也有关于虚实的描述:园林的妙处不仅在迂回曲折,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羲或露,或深或浅。虚实还可以通过园林中的各种景观元素表现出来:山对于水而言,山是实,水是虚;就山本身而论,凸的部分是实,凹的部分是虚;就建筑而言,粉墙是实,门窗孔洞、廊等是虚。然而虚实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以虚实的设计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颇有影响。

四、结语

一个住宅小区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就像一个人不能没有思想一样。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住宅景观也必定是未来中国住宅景观的发展方向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与实践,其中所蕴含的悠久历史和精湛的造园技巧都是我们不断学习研究的源泉。本文摒弃原先现代中式景观只是一味模仿传统园林形式的设计手法,从传统园林的设计内涵以及传统园林形式背后所营造的空间感受出发,结合时代精神的演变与现代人的审美变化,旨在探索出一条即具有时代精神又饱含传统韵味的现代住宅景观设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涛.居住环境景观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