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探测环境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P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254-02
1 前言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得到了进一步加速,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高楼林立给城市经济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收益和经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发展,但也给气象部门带来了影响。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给气象探测工作带来了难度,由于建筑阻挡,气象探测结果准确性难以保证,这对当地天气预报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周边环境容易对气象探测工作造成影响,若建筑物成为气象探测工作的干扰因素,探测数据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如何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性,已成为气象部门所关注的热点,本文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作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参考。
2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气象探测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突出。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有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法规条款已得到日渐完善,但根据我国现阶段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分析,仍存在较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2.1 相关法律法规得不到落实
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较多,可以说,我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具有法律保护效应,但鉴于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得不到重视,因此,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得不到落实,这对我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阻碍作用。
2.2 公众缺乏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正确认识
虽然说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很多人在日常中与气象探测工作接触较少,对此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对气象探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或由于气象探测工作宣传不到位,导致公众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普遍缺乏认识,从而忽略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2.3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过于被动
气象探测结果可以有效反映一定范围内的天气实时状况,但气象探测工作地点周边必须无高大植物、高层建筑、或其他大型遮挡物。但很多气象站建设在城区里,部分气象站处于繁华市区,若要避免气象探测干扰,则应在气象站周边保留一定的开阔地域,这就要求气象站周边居民、单位不可在气象站附近搭建高层建筑物,但这与城市建设和法则产生冲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产生冲突时,当地有关部门通常会要求气象站搬迁。
2.4 气象部门执法能力较低
气象部门具有一定的服务性质,但并不具备直属管理能力,气象部门虽建立了相关执法部门,但执法能力较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也因此受到影响。当气象探测环境出现干扰或破坏时,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基层气象站,破坏对象多为当地势力较大集团或政府,在这种背景下,气象部门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部分气象部门执法人员,对执法程序认识不足,没有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气象部门执法力度造成不利影响。
2.5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专业性较高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相关决策人员及设计人员必须具备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使城市建设发展尽可能与气象探测环境要求相符。但由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性较高,建设人员很难抓住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重点,掌握相关信息,使得气象探测与城市建设发展产生冲突。
3 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当城市建设发展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产生冲突时,当地部门则会要求气象站搬迁,这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困难。如何在确保城市发展的情况下,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城市规划对气象探测工作造成的干扰影响,已成为气象部门的所关注的热点。因此,应找出根本性问题,并想法设法去解决,才能确保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笔者就如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3.1 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由于政府及广大群众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缺乏正确认识,造成气象探测工作阻碍,很多群众并未意识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气象部门的工作宗旨在于为人们服务,气象探测工作具有一定的服务性质,但由于群众认识不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并未得到人们支持和认可。因此,应从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方面入手,通过媒体、网络、报纸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政府及群众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应使群众了解气象探测环境破坏将面临的法律制裁,要从舆论方面向当地地产商、政府部门等施加压力,彻底杜绝因城市建设或利益冲突等原因,以不法手段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进行破坏的现象,确保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3.2 加强建设部门协作沟通
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应加强与当地建设部门的沟通,做好协调工作,探讨城市建设项目如何规划才不会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形成矛盾。可以从城市建设设计方案中,预先将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造成的影响因素找出,并协商解决方案,尽量以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为中心,并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影响。或者,在已经形成的影响上进行处理,避免由于城市建设干扰造成的气象探测数据偏差,确保气象探测结果的准确性,使气象部门为人们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
3.3 提高气象部门执法能力
根据我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分析,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气象部门执法不力。由于气象部门组建的执法队伍疏于管理,或由于执法人员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全,导致执法不力、执法能力较低,或根本没有严格按照法规执法。很多执法人员由于自身缺乏实际工作经历,不懂得借助相关法律处理违规现象。气象部门应与政府配合协作,提高执法力度,并通过专项执法权力,杜绝气象探测环境影响因素。为了使当地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给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更应该提高气象部门执法力度,提高执法管理水平,对于工作态度不端正的执法工作人员应给予处分。必须使执法人员人事气象探测的重要性,以及气象探测对于人们的积极意义。
3.4 建立完善的气象探测监管制度
上级部门对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态度,决定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质量,若气象探测工作并未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或上级领导疏于管理,没有定期定性对气象探测工作环境进行抽查,在这方面上,也并未建立相关监管制度,则会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造成制约影响,影响工作开展和质量。因此,气象部门应针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上级领导对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态度,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造成重要影响,应通过监管制度,提高相关人员对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才能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保障。以上所谈到的皆是根据我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中的问题提出的对应措施,是加强气象部门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因此,应争取政府的积极配合,使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序开展,才能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从而推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发展。
4 结束语
气象部门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与气象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气象探测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人们提供更可靠、更准确的气候信息,才能有效防止因天灾造成的损失,为人们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红云,孙新乐.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2(24):162-163.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管理法制化进程,为建设和谐新提供有力保障。到2020年,全县气象灾害监测自动化率达到90%以上,24小时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暴雨过程预报准确率达到70%,强对流和雾霾天气24小时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达到90%以上,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稳定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综合气象监测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1、优化调整气象监测系统布局。完善升级乡镇、流域、山洪地质等灾害自动气象观测站网,提高对气象服务重点区域、气象灾害多发地点等关键区域气象观测的时空密度。建立重点交通路段道路结冰、能见度、雾霾天气等自动监测网。
2、提高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加快气象观测自动化进程,改革现行人工观测业务体制机制,构建适应自动气象观测的业务流程、制度和运行模式。升级改造气象通信网络,提高数据收集、传输、处理和质量控制能力,开发与水利、农林、国土等部门实时共享的气象灾害自动监测业务应用平台。
3、加强气象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实现技术保障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知识储备,专业技术、维修经验,处理故障的能力和水平,促使观测人员转型,从观测员转型为运行保障设备维修维护,培养应急处置的技术保障人才,全面提升观测网络业务质量,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齐备、保障有力的技术保障系统。
4、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发改、住建等执法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作,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完善相关制度,实现对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保障气象探测真实性、准确性和连续性。
(二)建设技术领先、科学准确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增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1、建立现代气象预报业务流程。调整气象预报业务分工布局,组建专职预报员队伍,建立健全集约化预报业务流程。增强不同时效预报的有效衔接,完善气象预报会商交流制度。
2、加强现代气象预报系统建设。构建气象基础数据库,充分利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资料和省、市局预报产品,建立短时临近监测预警系统和中小河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
3、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等级降水预报与定量降水预报,加强灾害性天气客观诊断分析业务,开展城市及乡镇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预报预警质量评估检验、延伸期天气预报和气候事件预测评估等业务,切实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
(三)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1、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气象预报电视节目制作虚拟演播室,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处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服务产品快速制作等基础业务系统。建立集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和智能终端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预警信息和共享平台。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快速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2、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推进智能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建立完善城市民生气象预报系统和人居环境气象服务系统。加强雾(霾)、高温、暴雨、城市热岛效应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提高气象对交通、电力、供暖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应对高影响天气的保障服务能力。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村镇的创建工作,构建城乡气象应急服务联动体系。
3、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县特色农业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会商机制,与农林、水利等部门密切配合,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重点加强农村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建设。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实施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园区、农村基层组织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村气象信息员和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开展社区(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4、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能力建设。加强对干旱等灾害的动态监测和区域联防,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促进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实现减灾增产。加快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加强作业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完善作业安全监管,加快指挥通信系统和作业空域申报审批系统建设。
5、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作用。开展气候变化监测、影响评估、精细化气候资源区划,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提升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水平。
(四)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提升气象部门的综合实力。
1、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工增雨防雹基地与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按照“一站一景一文化”的要求,采取联合共建的方式,使县气象观测站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流台站”标准,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代气象科技相适应的新型气象台站。
2、推进基层台站综合改革工作。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局站分设”的原则,以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实施为农“两个体系”建设、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高效运行、气象工作站建设、县局及其所属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等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岗位设置、明确部门职责、优化业务布局、强化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以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气象服务职能,建立由气象行政管理、气象业务服务、地方气象机构、社会化气象服务等组成的多元化的新型县局事业结构。到2015年,全面完成我县基层台站综合改革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要高度重视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构,认真研究解决气象现代化建设规划、投资、建设和考核等重大问题,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交通、水利、农业、环保、旅游、国土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化合作,支持我县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与我县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气象现代化建设经费保障长效机制。落实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保障政策措施,将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落实气象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安排适当的项目维持资金,保障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进度,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三)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建设高素质的气象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制度创新,建立具有较高业务技能、专业布局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活力的人才新体系。建立常态、长效、稳定的省内外合作机制,强化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切实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实现事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探测、预报、服务、信息传播和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科学技术研究等活动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对其气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及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发展下列地方气象事业:
(一)不属全国统一布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气象监测及相关的信息处理和服务业务系统;
(二)不属全国气象骨干通信网,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气象通信网及天气警报系统;
(三)为当地农业生产、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服务的气象探测、预报和服务项目;
(四)人工影响天气、防御雷电等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
(五)城市、农村气象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六)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七)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增加的专项气象服务项目;
(八)国家规定由地方建设的其他项目。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建立和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促进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所需基建投资和有关事业经费应当分别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场、高空探测场及气象专用仪器、设备、标志、气象卫星接收设备、气象信息网络设备、气象雷达等气象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第七条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迁移气象台站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有关规定办理批准手续。迁建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迁移气象台站的,新旧站址气象对比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对比观测期内,旧站址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并将保护范围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集镇规划,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第九条气象探测环境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建设或者种植影响或者可能影响气象观测环境的建筑物、高秆作物、树木和其他遮挡物。
第十条经省气象主管机构认定,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不符合标准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予以改善;无法改善的,应当组织建设符合标准的探测场地及相关基础设施。
第十一条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法定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不得审批违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法定标准的建设项目。
第十二条从事气象探测活动的,应当遵守国家规定的气象探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以及气象资料的保护规定。禁止涂改、伪造、毁坏气象探测资料。
第十三条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统一,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加强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采用先进的气象科学技术,提高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服务水平。
第十四条广播、电视台站和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警报和补充、订正的气象预报,广播、电视台站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气象预报节目的播发时间、时限及次数,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共同商定。广播、电视台站应当按照商定的时间、时限及次数播发气象预报节目;因特殊情况确需改变播发时间、时限及次数的,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气象台站的同意。
第十五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负责制作电视气象预报节目,并保证制作质量。电视气象预报节目的内容、形式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规范标准。
第十六条广播、电视、报刊、无线寻呼、电话声讯、移动通讯、电子屏幕以及其他面向公众的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提供气象信息的气象台站名称和时间。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同意,媒体不得相互转传气象信息。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发展气象事业。
第十七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警报时,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通报有关部门,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制定防御与减轻气象灾害应急方案,并及时组织实施,避免或者减轻灾害损失。
第十八条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参与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组织的灾情调查,并根据气象资料和灾害标准确定气象灾害程度。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鼓励和支持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研究,并组织专家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果进行评估。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负责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实施。公安、民航、农业、水利、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第二十条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单位和人员,应当具备省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条件,并严格遵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第二十一条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协调处理。
第二十二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管理,具体的管理工作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下列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一)城市规划项目;
(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三)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
(四)大型太阳能、风能、云水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
具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单位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提供或者经其审查的气象资料。承担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需要进行现场气象观测的,必须符合气象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二十四条从事施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者系留气球(以下称气球)活动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
第二十五条施放气球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储运气体及充灌、回收气球严格遵守消防、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管理规定;
(二)施放地点与高大建筑物、树木、架空电线和其他障碍物保持安全的距离;
(三)在施放气球的球体或者附属物上设置识别标志;
(四)具备适宜的气象条件;
(五)除低于距释放地点水平距离50米范围内建筑物顶部高度的外,系留气球升放高度不超过地面150米;
(六)在升放高度超过地面50米的系留气球上加装快速放气装置;
(七)确保系留牢固。
第二十六条气象台站应当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在确保公益性气象无偿服务的前提下,可以依法开展气象有偿服务。有偿服务收费范围和标准,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未经批准擅自移动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场、高空探测场及气象专用仪器、设备、标志、气象卫星接收设备、气象信息网络设备、气象雷达等气象设施的,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广播、电视、报刊、无线寻呼、电话声讯、移动通讯、电子屏幕以及其他面向公众的媒体向社会传播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不使用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施放气球的,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大竹县气象局主要工作职责
(一)拟定本县气象工作思路和长远规划,承担政府赋予的气象行政执法工作。负责气象观测环境的保护。
(二)参于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决策,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县市、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灾害联防,组织指导防御雷电、大雾、暴雨、寒潮、洪涝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归口管理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和氢气球安全施放管理工作。
(三)气象行业管理实行统一规划,管理气象警报系统、气象探测以及气象信息网络,主管气象基础设施、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
(四)管理全县气象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城乡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组织指导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有关建设规划项目气象资料的审核。
(五)组织气象科研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县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意识。
(六)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资料的收集和防震设施管理及灾害评估。
(七)承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工作机构政务(服务)公开内容
(一)天气预报、警报、专题和中长期预报的
1、审核全县广播、电视、报刊、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产品;
2、负责公众天气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提供气象灾害鉴定证明、环境气象预报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紧急警报;
3、组织实施气象灾害跨县市、跨地区联防,为政府及时提供气象防灾减灾决策依据;
4、负责电视气象节目、12121气象咨询台、天气警报系统、气象信息网络等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
(二)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公开
1、负责全县建设项目防雷工程图纸审核、依据防雷技术规范,签发《防雷设计审核意见书》;
2、承担全县防雷安全管理和年检以及建设项目防雷工程质量跟踪检查、竣工验收;
3、负责计算机电子系统防雷工程技术管理,检测验收;
4、负责全县防雷设施年检,对不符合要求的防雷设施,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并加强监督检查,签发《防雷设施检测报告》。
(三)气象观测与探测环境保护制度公开
1、承担地面气象要素的观测、统计、上报、水情、雨情、旱情等气象情报;
2、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3、组织实施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有关建设项目气象环境条件论证。
(四)氢气球施放安全管理制度公开
1、从事经营性施放各类广告气球、飞艇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经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技术资格认定后,方可向当地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开业手续;
2、从事经营性广告气球灌气、施放操作的人员,必须经过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组织的岗前技能和操作规程培训,取得《上岗证》方能上岗作业;
3、必须具备和遵守《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施放气球管理办法》、《四川省升空气球和系留气球灌充施放安全管理办法》;
4、技术资格认定按《四川省升空气球和系留气球灌充施放安全管理办法》执行。
(五)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制度公开
1、全县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由县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实施和指导管理。
2、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单位,必须符合省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的资格条件。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人员必须通过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的培训,并取得上岗证。
3、每次作业前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公告作业的时间和地点,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4、作业中发生安全事故,必须立即组织救援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三、大竹县气象局行政执法公开
(一)行政执法主要职责
1、主管气象预报、灾害性气象警报的统一工作;
2、主管气象基础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
3、主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使用气象资料的审查和鉴定;
4、负责防雷安全管理,对国家规定需要防雷的设施、场所、建筑等的防雷设计、安装、施工、检查实施监督管理和验收;
5、对违反气象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调查取证,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做出行政处罚。
(二)执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办法》、《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四川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施放气球管理办法》、《四川省气象管理办法》、《四川省升空气球和系留气球灌充施放安全管理办法》、《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四川省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和传播规定》、《达州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
四、大竹县气象局政务(服务)承诺制度
2013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平均霾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其中,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区,霾日数超过100d[3].全国各地持续的严重灰霾污染问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备受关注的关键议题之一.在已经公布的31个省份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29个省份(仅宁夏和没有明确)提出治理大气污染,北京市首次将气溶胶细粒子(PM2.5)年均浓度的下降指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霾污染的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20世纪末期,文献[4-5]就明确指出大气边界层的气象条件对霾的形成、分布、维持与消散起着决定作用.由于实际地表下垫面的非均匀性(特别是城市化速度加快,高楼林立)和大气边界层过程的多尺度性及湍流运动的复杂性,使得边界层内的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分布通常表现为明显的非均匀性.因此对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实施空间网络化同步观测,对于充分认识霾污染的综合特征,为预防、治理霾污染提供最优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但是,目前这方面的观测实验和研究工作主要基于多点同步的地基观测辅以风廓线雷达、系留气艇探空等观测手段[6-7],无法就边界层内某一特定的气象现象进行针对性观测,一些重要的非均匀边界层气象现象(如城市霾污染三维结构特征、城市热岛环流、城市冠层悬浮逆温和急流、热内边界层、海陆风等)的物理过程、结构和图像尚不清晰.为了研究较大尺度的非均匀性(下垫面的热力、动力性质的不均匀)对局地气候环境影响,综合多种观测手段的空间网络立体同步观测势在必行.实际上,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空间网络化同步观测的实现,对于大气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城市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多尺度三维结构、局地突发性大气污染应急及评估、城市群多尺度热岛强迫环流、海陆环流、数值模式中边界层过程参数化等研究与应用均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2探测模式优势分析
本文根据大气边界层气象研究对气象要素数据的需求,在充分利用多旋翼无人机自主巡航、定点悬浮性能的基础上,结合可研发出的协同探测、追踪探测、自主避障等功能,初步设计了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随着研究与试验的深入,将逐步完善.从图2可以看出,该探测模式主要特点是观测的针对性强、具有智能追踪探测和空间网络结构的同步观测等功能.目前的探测技术与手段通常是单点、单线观测(铁塔观测是点测,系留气艇、风廓线雷达等是垂直向线测,无人遥测飞机是横向线测),无法获取完整的三维同步的气象要素数据,难以充分满足当前大气边界层理论研究与业务应用的需求.如果运用多旋翼无人机群对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进行协同探测,不但可以增加局地气象现象平面与空间气象要素数据密度,还可以依据目标探测对象(如城市热岛的三维结构)的气象要素特征不断调整机群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协同探测与追踪探测,获取不同空间位置的气象要素数据,是一种动态的空间网络同步气象要素探测理念.显然,这一探测技术与方式是现有气象探测技术与手段的重要补充.
3探测模式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多旋翼无人机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在灾后救援、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精细农业等领域投入使用[8-14].根据大气边界层的高度范围与气象要素的探测需求,具有以下特点与功能的多旋翼无人机均满足所述探测要求.1)机型特征:翼展<1.5m,重量6~12kg,有效载荷>3kg.2)动态性能:巡航速度0~3m/s(直流驱动即可),续航时长>1h,飞行高度(离地面)≥3km,可定点悬停,稳定性能好(复位能力强),定位误差经度方向<2m、纬度方向<2m、海拔高度<5m,自主起飞,自主定点降落.3)搭载设备:自带计算机(CPU>2.0G,内存>4M,内嵌实时系统)、GPS(经纬度测量误差<±1.5m,高度<±5m,更新频率>4Hz)、激光测距扫描仪(更新频率>100Hz,可测距离>30m)、相机、气象传感器(风、温、湿、压等)、无线通信设备(有效距离>5km).4)系统性能:自主性、协调性、灵活性、容错性.例如,本文作者之一王伟教授,从2005年开始研究多旋翼无人机,2012年创办了“南京傲翼伟滕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制的Awing-LA型六旋翼无人机(图3)具有定点悬浮、稳定性能好(复位能力强)、自主巡航、自主定点起降、容错性等功能.关于无人机群的编队控制、任务分配、路径规划、通信延迟、空中避障等已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15-30].研究方法包括PID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31-43].
4探测模式挑战性问题
多旋翼无人机虽然有成本低、飞行灵活、空中定点悬停、起降方便等特点,但实施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模式,还是面临如下基本问题:探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合理减轻机载负荷、机群自主协同作业以及探测平台的开发等.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44]发表了“确定性的非周期流”一文,通过“蝴蝶效应”说明了初始气象数据的质量是提高数值预报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实施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业务,对其探测数据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而使用多旋翼无人机探测气象要素时,影响探测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有4个:1)空间网络探测结构是否科学,关系到所获空间网络各节点气象要素数据的有效率;2)传感器与定位仪自身的精度误差,直接造成探测数据误差;3)多旋翼无人机处于巡航或者定点悬停状态时是否稳定,关系到数据的精确度;4)多旋翼无人机电机运转形成的高频噪声,影响传感器探测数据的精度.减轻机载负荷无非是尽可能选取质量轻的机载设备,因此,需要研究如何辅以不增加质量的技术与方法,弥补机载设备性能上的不足.比如,不能选取精度很高的GPS,这就需要研究如何控制探测数据质量问题;又如,利用3D成像实现空中避障技术很成熟,但是,设备重,计算量大,所以,需要研究利用2D扫描辅以科学算法实现空中有效避障.此外,机群自主协同作业无疑是对大气边界层实施空间网络同步动态观测的关键的基本保障.探测平台的开发显然是必要的.结合前述对大气边界层实施空间网络同步动态观测的需求,实施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业务,涉及科学问题包括:1)如何构建空间网络结构的探测模型,使得所获三维气象要素数据的结构更科学,更有应用价值;2)如何实行自主协调控制,保证在无人操作的前提下,顺利完成预定探测任务;3)如何利用2D扫描地图复原3D环境,使多旋翼无人机在自主巡航过程中能有效避障;4)如何增强多旋翼无人机的抗干扰能力,提高探测数据质量;5)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平台需具有哪些功能,方可保证探测试验、运行的科学性与安全性.图4描述了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过程中挑战性问题产生的环节.大气边界层气象现象种类繁多,且具有多尺度、非线性、非均匀性以及特征边界模糊等特性,给空间网络探测结构模型的构建与学习带来困难.它既不属于基于图像的建模,也不属于基于动态特性的建模,因此,对应的传统方法无法实现.所以,如何针对不同气象现象构建不同的空间网络探测模型,并能通过学习,不断优化探测模型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对应的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大气边界层气象现象基本特征的多旋翼无人机群初始探测空间网络结构的设定方法;2)多旋翼无人机群探测气象要素数据(包括经纬度、海拔高度)的质量控制;3)基于初始气象要素数据的空间网络探测模型构建;4)基于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在线自主学习并自主协同调整空间网络探测结构.由于直流驱动的旋翼无人机质量轻、体积小,且巡航或者定点悬停时不能变更形体结构,所以不宜通过增强其鲁棒性与自适应性以抗拒干扰,必须另辟蹊径.鉴于“随机干扰”对镇定动态系统具有积极作用,故拟研究如何利用干扰采用软恢复方式使旋翼无人机保持稳定(短时间复位能力).随机镇定理论表明随机干扰不仅可以使稳定的系统更稳定,还可以使不稳定系统变成稳定,类似于以毒攻毒.但如何利用随机镇定理论设计随机干扰器来增强多旋翼无人机的稳定性却无据可寻.随机干扰器的设计方法及技巧自然是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大气边界层内某些气象现象呈现出随时空动态复杂变化的特征(如夜间低空急流),为了清晰认识其在不同区域出现的位置、尺度、强度等特征,需要对其实施追踪探测获取相应的空间网络化气象要素动态数据.这也是研究难点之一.研究内容包括:1)多旋翼无人机群中长机与僚机的协调控制方案与原则;2)无线通信协议;3)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机群空间网络结构协调与航迹优化;4)自主协同进行追踪探测,并保持一致性.多旋翼无人机在巡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物既有静态式,也有动态式.其中,静态障碍物主要源自下垫面,动态障碍物包括其他多旋翼无人机以及多旋翼无人机群以外的不明飞行物.因此,针对不同的障碍物类型,需要研究如何有效避障并自主恢复到原定巡航路径上.3D地图构建是解决无人机自主飞行、实时路径规划、未知区域探索、自主避障等系列问题的基础,但3D激光测距扫描仪设备重,计算量大,耗能高,不适宜多旋翼无人机使用.因此,如何利用2D激光测距扫描仪获取2D地图辅以先进算法实现3D地图的实时构建也是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关于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平台开发,包括长机的协同、容错控制,僚机的数据感知、自主定位、自主巡航、自主避障、自主定点降落,以及多旋翼无人机群探测大气边界层地面实时监控等模块的分析与集成.虽然平台开发中系统分析尤为关键,但由于机载计算机容量有限,实时气象要素数据相对较大,因此,如何科学关联、融合各个模块,使系统具有高度自主性、协调性、灵活性、容错性等性能以及地面实时监控功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自然也是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5挑战性问题研究思路
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运用系统论的思想与方法,对相关理论与技术进行研究.1)关于建模与学习的研究,可以依据大气边界层动力结构、热力结构理论,在分析气象现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依据体现其特征的主要气象要素(或各气象要素的加权融合)构建空间网络探测模型,并在建立气象要素梯度场的基础上,运用基于矢量的迭代学习方法,不断完善空间网络探测结构.2)关于自主追踪的研究,以追踪风速为例,首先根据多旋翼无人机机型结构与大小,通过实验取得多旋翼无人机处于空中悬浮状态时,风速与多旋翼无人机被动前进速度的关系曲线,再综合实时探测的风速、风向以及多旋翼无人机的实时经纬度、海拔高度构建向量场,最后运用基于矢量的迭代学习方法,计算多旋翼无人机应具备的速度与飞行方向,实现自主追踪探测.3)关于自主空间避障的研究,可考虑采用激光测距扫描仪,结合多旋翼无人机及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算法,实时对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检测出可能对飞行产生阻碍的物体,以便重新规划多旋翼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实现空间避障.可参考的使用方法有人工势场法、数学规划法以及基于进化计算的避障方法等[45-53].4)基于2D激光扫描所获得的2D特征信息,加入高度信息即可构建出每个高度平面的2D地图.在此基础上,融合Octomap和HectorSLAM方法即可实现3D地图实时构建与无人机的自我定位.图5是对应的SLAM算法流程.5)关于随机干扰器的设计,可以通过实验检测出多旋翼无人机受扰动大小与振动幅频特性的关系,再依据随机镇定理论[54-59]计算确定随机干扰器的干扰强度,用以抵消或减轻低频振动等随机干扰对多旋翼无人机稳定性的影响.
6探测模式系统分析
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业务平台结构如图6所示.
7总结
关键词:气象,观测场,保护,思考,服务
中图分类号:P41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气象探测环境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确保测报数据准备的基础,而准确的观测数据是天气预报、气象服务和气象科研工作的必须条件,所以气象观测资料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和连续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近十年来, 城区建设迅速发展,不断扩大,高楼林立,气象观测站周围建筑物越来越多,原来建在城乡接合部的气象观测台站正在被城市化的进程吞噬。观测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受到较大影响,导致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失真。目前已造成我国气象部门2456个地面气象台站中,有1690个台站曾经搬迁,占到总数的七成。
1气象观测场的环境条件要求
1.1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的物体。
1.2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且观测场50米以内不允许有建筑物,500米以内建筑物高度与距离的比例应该在1∶10。
1.3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1.4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2气象观测场的硬件设施要求
2.1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2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2.3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2.4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2.5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
3 气象观测场的建设要求四周空旷的特殊性
因为雨、雪、霜、雾等各种天气现象,都是由空气流动的状况、温度高低的变化,促使空气内所含水汽发生凝结的现象。因此,气象观测场的建设的选址必须保证场地的四周空旷。
1.1便于了解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受环境的影响很大,比如在室内,冬天温度要比室外高,夏天温度要比室外低;同样是室外,房屋南面的温度要比北面高;在刮风的时候,建筑物之间的通道处,风力往往比空旷的地方来得大。这就要使观测场地的四周空旷,空气可以自由流通。
1.2便于测量日照、地温以及风和雨量等,避免日光受到遮荫,避免风、雨受周围建筑物所阻挡。
1.3便于观测云和能见度,观测远处天气现象,如果四周建筑物林立,阻碍视线,就无法进行这些现象的观测。
1.4在这种标准下观测到的各种气象基本数据才会有代表性,基于此数据得出的预报也才能准确。而一旦观测环境被破坏,会造成观测要素如温度、雨量、风力、风向、气压等气象基本数据出现误差,影响气象探测资料的准确性、代表性和比较性,进而影响气象部门对天气气候形势的分析和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及精细化。
4气象观测场的搬迁造成的损失
4.1由于观测台站的搬迁,数据缺乏连续性,几十年的观测资料就要作废。同一地点的气象资料年代越久远,科研价值越高。观测点变换后,所有资料要从零开始。
4.2气象观测站每搬一次家,就直接导致气象资料不连续,地点更换则会造成同历史气象资料无法直接比较,无法系统地开展气候变化分析研究。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连续性一旦受破坏,对研究和科学评估区域,乃至全国、全球气候和气候变化等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恢复的。
4.3观测场的搬迁,一般为了保证数据对比性, 为使原来的资料可连续使用,新旧观测点要有一年时间的实测数据对比。但一些地方缺乏规划,急于扩大城市建设,忽视了这些最基本的工作程序,破坏原观测环境,导致气象观测台站盲目搬迁,导致观测数据对比性失真。
5应加大气象执法力度保护好气象观测场
5.1宣传加大力度和投入。积极通过“3•23”世界气象日、“12•4”全国法律宣传日、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气象法律法规和规章。并保持日常宣传经常化,利用墙体、街道櫉窗 、预报窗口、电视字幕、宣传材料、手册等广泛宣传方式,让社会、群众知道了解保护气象观测场的重要性。
5.2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多措并举,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对气象观测场环境的保护力度,并且强化气象部门的执法工作强度,使气象部门气象行政执法有底气,有胆气,执法道路更畅通。
5.3实施多部门联合执法。气象行政执法由于工作开展时间短,要保护气象部门的合法权益,就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与公安、工商、税务、安监和消防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借助强势部门的影响力来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影响力,促进气象行政执法的工作开展和落实。
5.4提高执法技术水平。每年定期举办以气象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对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围绕行政处罚的基本知识、气象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律素质。对气象违法行为进行分类和整理,对每一类违法行为的性质、特征和重要环节,调查取证的程序、证据的保存和使用等问题加以明确,做到取证准确、及时、合法、有效,确保处罚行为依据的违法事实确凿、证据确实、充分,确保执法程序合法,合规。
6 结束语
虽然企望通过气象执法来保护气象环境还任重而道远,但随着气象对经济社会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加大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也越发重要,相信在不久的时期,开展气象观测环境保护,将会成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文选,李静.气象台站地面观测场地的选择与仪器的安置[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309.
[2] 段宝敏,许嘉玲,贺春江,等.地面气象观测仪器更换注意事项[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1):13.
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气象业务的整个流程,获得气象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熟悉基本气象仪器的操作使用和维护,掌握地面、高空观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雷达原理、雷达操作及相关维护知识,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单位介绍
xx市气象局是国家基准站,是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组成部分。该站涵盖了所有的气象要素的观测项目,并承担着国家气象局最新研制的仪器测试工作。xx市气象局负责本市内气象监测、预报管理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为本级人民政府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管理市内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农业气象预报、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等专业气象预报的。负责向市人民政府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利用、保护气象资源和推广、应用气候资源区划等成果的建议;组织对气象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
7月19日,实习第一天,阮台长带我们参观了气象观测场,给我们介绍了xx市气象局的有关情况,向我们提出了实习的相关要求,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能够按照原定计划实习而是做了临时的调整。在随后的七天我们分别在地面站,气象台,高空站进行了业务跟班实习,参观了雷达站。
1、地面观测
地面观测是整个气象预报的基础。需要定时观测数据,观测项目包含云量观测、温度观测(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地表温度、地下温度、草面温度)、湿度观测、蒸发量观测、辐射度观测、日照观测、气压观测、风向风速观测以及雨量观测。现在地面观测已基本上实现了全自动化,由各种传感器将各种数据自动采集,经处理系统后送至显示终端由计算机自动处理显示,并按时将数据上传至国家局。但为了历史数据的保存完整性,xx站保留了人工站,每隔一个小时,我们都要去观测场读取一次数据。回来后将读取的数据录入系统并与自动站数据相比较,在每天8:00、14:00和20:00向省气象局人工发报。
2、高空探测
高空站主要负责本地区高空气象要素探测。主要利用无线电高空探测仪,无线电高空探测仪为一次性产品,悬挂在气象气球上升空(或由定高气球、飞机、火箭上下投),能测定各个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气压,每天早晨七点和晚上七点释放一次,汛期凌晨一点钟要加放一次。无线探空仪在使用前要对各项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测,当探空仪升入空中后,l波段雷达会进行自动跟踪。无线电探空仪由感应元件、转换电路、编码装置、无线电发射机和电源组成。可以连续不断地发送气球上升(或降落)过程中所测各高度上的气象要素值。地面接收设备则进行信号接收、解码和资料处理工作,由计算机终端直观显示出来。我们观摩了一次高空探测的全过程,观察了从仪器检查到气球爆炸的全部细节及各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并就过程中遇到问题向站长一一询问。
关键词 遥感;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8-0209-02
1 遥感的定义与分类
1.1 遥感的定义
遥感,从广义来说泛指各种非接触、远距离探测物体的技术;而本文谈论的遥感是指电磁波遥感,即狭义的遥感,其定义是: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等技术过程,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1.2 遥感的分类
按照研究对象遥感可分为资源遥感与环境遥感两大类[1],资源遥感以调查自然资源状况和监测再生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主。环境遥感则是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做出评价与预报的统称。此外,按照应用空间尺度遥感可以把遥感分为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三种类型。
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它涉及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规划管理等许多学科。它的概念和基础是物理学、测绘学、地质学、地理学;它的技术支撑是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伴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遥感对地观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可以预计,在今后的遥感发展过程中,全方位、全覆盖、多角度、高分辨及高时效的遥感观测系统,将会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中。
2 遥感应用
遥感的应用已从上世纪早期单纯的军事用途扩大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土地管理、气象预报、全球变化研究、灾害监测、资源调查与动态变化监测、生态调查、旅游、交通等各行各业,成为服务人类现代生活的重要高科技手段之一。
2.1 遥感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土地资源状况调查评价与动态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遥感技术在空间识别、地物波谱识别和变化时间识别方面能力的提高,土地遥感正在成为遥感科学的重要分支。我国历来对国土资源十分重视[2],特别是自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非常重视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工作,从1999年开始,遥感监测工作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续16年,每年开展对全国重点地区的遥感监测。
土地遥感的应用领域包括[1]:监测建设用地变化趋势、布局及规模;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现势基础资料;辅助检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复核土地变更调查;辅助开展土地变更调查;辅助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图更新;基本农田保护区监测;配合土地执法检查。
2.2 遥感在矿产资源中的应用
不论用什么方法找矿,了解矿床形成过程和成矿原理都是非常重要的,遥感找矿也不例外。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沉积、岩浆及变质三大类岩石也在不停地进行转化,在地质构造等作用下,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岩石中,形成由各种不同的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富集而形成的各种矿床,而遥感影像能够真实
地记录地球表面三大类岩石的光谱与纹理特征。同时,采用遥感技术圈定各类构造形态、色异常等现象,对于矿产调查、圈定成矿远景区、成矿预测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遥感技术寻找油[3]是通过提取遥感影像的烃类微渗漏信息来预测油区的烃类微渗漏晕以其特有的波谱特性可以被遥感技术检测,从而实现油气预测,这也是遥感技术直接找油的原理。
2.3 遥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时代经济、社会、科学和文化的汇聚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国城市化速度还将加快。遥感在城市建设中应用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1)城市景观结构调查。土地是城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城市遥感首先就是调查城市土地利用状况,提供工商业、文化、交通、绿地和水体的分布和面积;2)城市道路规划与交通环境分析。低空航空摄影[4]对全市车流的瞬时调查,就可以几乎同时测出各个路段和交叉路口的机动车和自行车的车流密度,编绘出主要道路交叉口的车流量图,既简便易行,又准确可靠,在交通管理、道路拓宽和过街桥、立交桥选址等方面,都能够发挥作用;3)城市环境污染调查。受污染损害的植物[5],叶片叶绿素降低,在彩色红外像片上红的成分减少,污染程度通过影像色调的变化被记录下来,再参考树木缺株、形态或冠幅变小的程度,就可以绘制出分轻、中、重三级的污染程度。
2.4 遥感在海洋领域的应用
海洋遥感[6]是指以海洋及海岸带作为监测、研究对象的遥感,包括物理海洋学遥感、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遥感与海水监测、海洋污染监测等。海洋遥感大幅度提升了海洋调查技术水平,与其余调查手段相比,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如:不受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拓展了海洋调查的广度、能够实时长效的进行检测、庞大的信息获取量以及应用范围的多样性。
2.5 遥感在气象中的应用
气象卫星的出现,为人类自上而下观测大气层和地表、生态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新型可靠的手段,由此应运而生的卫星气象[3]成为大气科学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气象遥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寻找从卫星上探测和获取大气中主要气象要素和大气现象的理论和方法;二是研究卫星资料的处理技术和使用方法。例如利用红外通道和可见光通道中对比,可以很好解决大雾区、中高云区及地表的区分问题,区别出哪些是雾,哪些是云,哪些是地表,此外利用遥感还可以对沙尘暴有很好的监控作用。
2.6 遥感在地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传统的获取灾害损失评估信息方法主要依靠地面调查以及历史资料,耗费时间过长且因资料更新滞后,不能及时的体现地质灾害管理的作用。随着遥感技术及其他相关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正处于逐步推广的阶段。卫星遥感技术的宏观性、全天候和全天时以及周期性,为地质灾害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并逐渐成为地球灾害监测系统工程中的主要技术。遥感技术已经应用于地质灾害管理的整个过程。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四个阶段中,均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调查、评估、预警,为地质灾害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2.7 遥感在考古中的应用
考古工作,是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扩展,考古学家们从了解个别的考古遗址文化上升到对某一地区、某一国家,或者是更大范围的一个时空去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就需要考察更大的范围与空间,仅依靠地面的考古资料就显得不足,而且也很难使资料收集得完整,利用肉眼去观察分析考古遗迹现象受时间、地点、气候、光照等诸多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8]。而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航拍像片的分辨率均可达到1m左右,同时可全球、全天候覆盖,加上特殊信号可以穿透地表,开展更加精确探测的探测工作,这些先进技术在考古研究、文物保护管理上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从考古的角度来看,人类遗产的挖掘是继承和弘扬古代文明的重要途经。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古遗址寻找、普查研究是最为有效的手段。遥感信息古遗址研究不仅可以填补或充实人类文明历史,而且对研究古代地缘政治,确定历史时期的军事和疆域争议十分重要,且将大大提高田野考古的效率和质量,把我国的考古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3 遥感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遥感技术应用研究的深入发展,遥感数据分辨率不断提高,数据量持续增长,数据处理的方法和程序也日趋复杂,从而导致GIS系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GIS的发展也更加偏向于解决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处理,但这样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经过不断的总结,最终发现如果想要解决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多技术、多方法、多角度、多渠道对数据进行搜集处理。遥感技术,是一种信息获取的技术,相对缺乏信息处理、提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科学家们将遥感技术与GIS、GPS、计算机、仿真、虚拟等多种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共同应用解决复杂的综合问题。
“3S”技术集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3S技术[10]即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3种技术集成的总称。“3S”集成技术的应用,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势,RS和GPS为GIS进行空间分析提供了更新区域信息和空间定位信息,从RS和GPS提供的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决策的科学依据。GIS、RS和GPS三者技术的集成,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准确及实施的对地观测、分析及应用系统,从而推动了遥感技术的进步。
4 结论
综上,遥感应用既是系统科学又是系统工程,既是区域性的又是全球性的,既是边缘科学又是交叉科学。通过对以上土地监测、地质矿产调查、城市建设、环境与灾害监测、海洋、气象与考古遥感等几个主要方面遥感技术应用的介绍,可以看出遥感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及科研领域的各个方面,3S技术的集成已经成为必然,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掘遥感技术应用的潜力,开拓遥感技术应用的新局面,更加有效的保护和科学的利用好我国的资源与环境。
参考文献
[1]鞠建华,等.资源环境与遥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39-141.
[2]郑丙辉,王桥.环境遥感应用现状与展望(上)[J].航天技术与国民经济,2000,9:1-3.
[3]王桂宏,张友焱,冉新权.油气勘探中遥感方法新进展与趋向[J].地学前缘,2000,7(3):282-289.
[4]王卫安,竺幼定.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及其应用[J].测绘通报,2000(6):20-32.
[5]徐冠华.遥感与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应用与展望[J].环境遥感,1994,9(4):241-246.
[6]谢文君,陈君.海洋遥感的应用与展望[J].海洋地质第四纪地质,2001,21(3):123-128.
[7]王文杰,张建辉,李雪.遥感在生态与环境监测中的主要应用领域[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6):48-51.
[8]刘建国,王琳.空间分析技术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J].遥感信息,2006(3):51-53.
[9]施益强,陈崇成,陈玲.遥感技术在环境资源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J].国土资源遥感,2002(4):7-13.
摘要: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灾害性天气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本文从农业气象灾害的概念入手,简要概述了气象灾害的类型及原因,着重出了应对气象灾害应采取的措施。希望从防范于应对气象灾害入手,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业 气象灾害 举措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所有自然灾害中, 气象灾害占了70% 以上,其中60% 为农业气象灾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增长等因素造成的压力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10年来, 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出加大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气候变化会造成我国大多数主要作物水分亏缺、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并使我国现行的农业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发生改变。因此,研究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发展可持续农业是极为重要的,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对气象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要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从农业生产的气象环境角度出发,最重要的任务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充分利用各种高技术手段,对复杂多变的农业气象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全程动态和准确的监测,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保障和减灾防灾调控服务,使气象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和贡献上一个新台阶。
一、影响我国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灾害农业干旱不同于气象干旱和水文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是由外界环境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水分亏缺,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或绝收的现象。农业干旱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而且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中国大部地区旱灾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比洪涝更为严重,是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灾害类型
洪涝灾害农业洪涝可分为洪灾、涝灾、湿害,这3种类型的洪涝密不可分。洪涝的形成与降水量、地理位置、土壤结构、植被、以及季节、作物生育期、防洪设施等密切相关。但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洪水泛滥淹没或冲毁作物,造成减产或绝收。全国大部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风雹灾害。风灾害是一种局地性很强的农业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枝叶、茎杆和果实产生机械损伤,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分布特点总体上来说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雹日最多、范围最广的地区。
冷冻灾害。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而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冷害主要是指作物在生长期间因温度偏低, 影响正常生产,或者使作物的生殖生产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是在植物越冬期间,在低于0℃的严寒条件下,作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现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冷害发生在春、夏、秋季。
台风灾害。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2 km·s-1时,成为台风。它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热带气旋,台风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发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象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瘟疫、环境污染、虫灾、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也将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三、气象灾害防御举措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发展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应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配套法规,制定《气象灾害普查办法》、《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管理办法》、《气象灾害调查评估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同时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气象灾害普查、评估、灾情收集等相关的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通过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提高从事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充分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建设效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所带来的损失。
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针对具体作物品种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提高指标确定性和针对性。加强病虫害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减少病虫害造成的危害和污染。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产品的服务效率。至今,人类还无力直接阻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起的气象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手段监测分析大气变化,捕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发生的前期征兆,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如可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目前,我国已建成了4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和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全球定位系统探空站、飞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气象卫星信息服务与保障利用多种气象卫星开展夏粮和秋粮长势遥感监测分析,提供生长期内卫星遥感作物长势及其变化动态。气象气候预测产品应用服务与保障针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气象问题,充分运用多种气候监测信息,综合现代数值天气预测、雷达和卫星遥感信息分析预测、现代综合统计预测和中期集合预测方法以及长期气候预测方法等,发展直接针对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和关键性农业气象灾害的中、短期综合预测技术和长期预测新技术,以及将加工处理的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产品更迅速分发到农业生产的决策指挥和服务部门,为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各类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防灾调控技术的实施提供咨询服务。
气候影响评价服务与保障。从农业生产过程及其与环境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入手,研制新一代的机理性农业气象影响评估模型,进而提高评价分析的客观定量化程度和科学水平,并投入信息保障服务业务,及时提供评价服务产品。利用多种模型集成结果,生成农业气象影响评价服务产品,建成一套可供业务化使用的服务系统,系统有良好的界面,用户使用方便,可为用户提供各种单一的、综合的监测、诊断、预测保障信息。
参考文献:
[1]卢丽萍,程丛兰,刘伟东,覃志豪.生态环境学报2009,18(4)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2]孟宪群.浅谈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
[3]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举措.
[4]朱兰娟,宋健业.网络信息.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