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范文

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

第1篇: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范文

近几年来,乡镇工业继续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也迅速增长,占全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重逐年上升。为全面掌握我省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状况,加强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控制乡镇工作污染,建立乡镇工作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总量控制,促进我省乡镇工业高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省环保局、省乡镇企业局、省财政厅、省统计局根据国家二部二局“关于开展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的通知”[环计(1996)582号]的文件精神,决定于19*年联合进行全省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

二、调查对象

原则上凡有排放污染物(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的乡镇工业,包括乡、镇、村、村以下及“三资”企业。“三资”是指中外合资经营的工业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其中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的中方为乡镇企业的,独资企业建于乡、镇、村的,都列入调查对象。

三、调查基准年

调查基准年统一为19*。

四、调查工作步骤和时间要求

全部工作分四阶段,全省于19*年5月15日前完成调查汇总工作任务。

1、准备阶段:19*年2月28日前完成。

具体要求: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成立各级调查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掌握调查方法,制订调查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落实调查经费,召开乡调工作会议,部署调查工作等。

2、调查阶段:19*年3月30日前完成。

具体要求:县(市、区)乡调办确定调查企业,发调查表,按照调查表的内容要求逐项进行登记和填写;根据污染物排放系数、物料衡算或已有监测数据进行填报;调查人员自查和接受上级部门抽查等。

3、汇总建档阶段:19*年5月15日前完成。

(1)数据汇总及编写调查总结报告

县(市、区)乡调办4月10日前完成并上报;

地(市)乡调办4月25日前完成并上报。

省乡调办5月15日前完成并上报。

(2)绘制乡镇工业污染源主要分布图集

地(市)乡调办于4月30日前完成并上报;

省乡调办于5月30日前完成并上报。

(3)档案的建立与汇总工作同时完成

4、评比表彰阶段:19*年4月30日前完成地(市)对县(市、区)验收评比工作,6月15日前完成省对地(市)的评比工作。7月30日前进行全省表彰。

评比、表彰办法另文下发。

五、表格填报程序

本次调查表格共七张。

1、“环调乡基1表”一式两份,由调查人员与企业人员共同填写,被调查企业及县(市、区)乡调办各一份。

2、“环调乡综1表、5表、表6、表7”由各级乡调办采用计算机汇总方法汇总填报。

县(市、区)级汇总表上报到地(市)级,县(市、区)级汇总数据库软盘应一式四份,一份县级乡调办留档,另三份分别报地(市)级、省级和国家乡调办。

3、“环调乡综2表、4表”由县级乡调办填写后,报地(市)级乡调办进行计算机汇总,而后软盘一式叁份,一份存档,另两份逐级上报省级、国家乡调办。

4、“环调乡综3表”由地(市)级计算机汇总填报后,软盘一式叁份,一份留档,另两份逐级上报省级、国家乡调办。

5、省乡调办将九地(市)上报数据库软盘进行汇总,一式两份,留档一份,上报国家乡调办一份。

六、调查经费

调查经费分级负责。各地(市)、县(市、区)环保局、乡镇企业局、统计局可向同级财政申请补助,不足部分由三个部门自行筹集解决

第2篇: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 水污染 措施

水是生命的起源,远古时期最早的生命诞生在古老的海洋里,即使实现登陆,生命的存在仍然以水作为首要前提,即使在当今代表了最尖端科技的航天范畴,对外太空生命的探索,仍然以水作为第一判断前提。可以说:没有水,一切生命创造的精彩都将不复存在。当今世界,经济在高速成长,我们对水需求也在逐渐增大,然而我们却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水危机。全世界196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缺水,这其中又有2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可见我们面临的形势有多么严峻和紧急。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20亿的人口面临缺水,21世纪将是一个水比油更名贵的世纪,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

1、我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现今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使水质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有资料显示: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系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以上这些对我国可持续成长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们的水资源正在遭受各种污染的侵袭,水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成长,首先要解决水污染疑难题目。

2、水污染及水污染的分类

2.1 水污染

水污染简单地说,是指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的污染。

2.2 水污染的分类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天然污染;另外一类是人为污染。现今后者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祸首。

依据污染杂质的不同水污染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化学性污染物又可分为:无机污染物、无机有毒物、有机有毒物、需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油类物质等;物理性污染又可分为:悬浮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热污染;生物污染主要指造成疾病的病原体对水体的污染。

从防治角度来说,可以将水污染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

3、水污染及其防治

3.1 工业生产对水的污染及其防治

(1)工业污染。工业污染是在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水体和水质的污染。工业废水污染是水系污染最重要的污染源,其具备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容易净化、难处理等特性,是防治水污染的关键。

(2)工业污染物主要包括:汞、镉、铅等重金属和砷的化合物以及氰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除此之外,还有热污染。

(3)工业污染的防治:针对工业污染,加强管理及后期水处理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法律对工业污水排放的监督,对不严格处理污水的企业应依法严肃处理。第二,加强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建立足够的污水处理厂,以便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污水处理成本高是污水不合格排放的主要原因)。第三,处理后的工业污水只要指标合格,可用作城市道路清洁等,这对节约水资源至关重要。

3.2 农业生产对水的污染及其防治

(1)农业污生产对水的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化学农药、化肥污染等。其中化学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是最重的。

(2)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也会使大量有污染物的水被排放入水体。过量的使用农药其结果往往是害虫、益虫一起消灭,而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最后只好不断加大药量。有资料显示,真正作用与农业害虫的农药仅有10%~30%左右,进入大气、水体的部分约为20%~30%,残留在土壤中的约有50%~60%。所以,不合理的使用农药不但不能彻底解决农业病虫害问题,相反还会使许多原来危害不大或不难防治的虫害变得不易防治。这样就有可能使农药用量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将逐渐加重。

过量的使用化肥,造成了水的富营养化,而水的富营养化在淡水中会造成水华,在海水中会造成赤潮,危害水体生态平衡、妨碍经济成长。

(3)应对农业污染,应控制化学药品的使用量,采用环保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加强技术人员的对农民使用化肥的田间指导,控制化肥的使用。

3.3 生活污水对水的污染及其防治

(1)生活污水是来自家庭、机关、商业和城市公用设施及城市径流的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其中无机物质的盐类有氰化物、硫酸盐、磷酸盐、铵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一些重碳酸墁等;有机物质有纤维素、淀粉、糖类、脂肪、氨基酸和尿素等,还有各种洗涤剂和微量金属,后者如锌、铜、铬、锰、镍和铅等;生活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杂菌,主要为结肠菌群。

其它生活污水中氮和磷的含量比较高,主要来源于商业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和粪便、洗涤剂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的排放必定会逐渐增加。可以看出,生活污水的成分复杂,主要造成的危害是水体富营养化以及有机物污染物造成的水体缺氧等情况。

生活污水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干,因此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对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要节约用水,做到一水多用,如洗完衣服的水可以继续冲搪瓷马桶,淘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第二,选择环保的清洗剂,如使用无磷洗衣粉等。

第3篇: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对策;评价

Abstract: The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and hygiene is the guarantee of people's health, but also to measur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author from the environmental point of departure,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ownship centralized drinking water source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results and eutrophication status evaluation assessment, integrated pollution index for assessing the township drinking water sources of pollution analyzed in detail,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ownship; centralized; drinking water sources;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countermeasures;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X8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饮用水的安全是人类健康的保证,也是人们生活水平的评价指标。所以,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和水质保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绿色水源工程,是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用水水质安全得到了良好保证,但很多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问题都比较严峻,2007年11月,国家卫生部开展的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显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的超标率达到了40.83%,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配备消毒设备的仅占29.18%。由此可见,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很不乐观,乡镇人们的生活健康存在很大隐患。那么,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精确地监测和科学地评价是解决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的前提,也是保证乡镇人们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

1.1集中式饮用水概念

集中式饮用水是指从水源处集中取水,通过输送、配送水管等设备把水送到用户处或送到公共取水处的一种供水方式。自建设施用水、乡镇用户日常饮用水,居民区的分质用水都属于集中式饮用水的范畴。

1.2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现状

根据大量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较差,水源污染有逐渐加剧的趋势,并呈现出复合性和长期的特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从过去的单一污染形式逐渐发展为复合型污染。这是因为水源周边环境存在过多的污染源,如生活垃圾、粪坑等,而工业污染物的叠加以及新旧污染源的复合更进一步加剧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污染。所以,科学地进行水源地水质监测,进而分析污染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2.1水质评价方法

2.1.1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方法是指从取水口、库尾、用水处等取出水样测定其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硒、汞、硝酸盐、铁、锰和叶绿素等共计近三十项指标,最后根据每个参与水质评价项目的水质评分值(WGI)中最高的做为综合评分值的评价方法。

2.1.2富营养化评价法

富营养化评价法是指水质受到污染后自养性生物在水体中生长后,水体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其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根据其中含有的叶绿素a、总磷、总氮和透明度等因子来评价水质的方法。一般是利用卡尔森指数(TLI)表示。

式中,Wj代表第j个参数营养指数的权重;TLI(j)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指数。

2.2水质评价标准

2.2.1综合评价法的评价标准

综合评价法根据水质评分可将水质分为六个类别,如表1所示。

表1.水质综合评分与分类标准

2.2.2富营养化评价法的评价标准

根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可将营养状态分为以下几个等级,如表2所示。

表2.富营养化评分与分类标准

3.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分析及对策

3.1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分析

3.1.1污染源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主要为工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两大类。工业污染源中,乡镇工业废水的污染是最严重的,由于乡镇企业经营比较粗放,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导致很多企业肆意排放工业废水,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饮用水的周边环境,成为了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农业污染源中,主要是由于农业化肥的滥施滥用、农药的过度使用、生活垃圾的不合理放置以及养殖废水废物的排放。

3.1.2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物质

在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中,主要污染物质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生物性污染物质、物理性污染物质和化学性污染物质。生物性污染物质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其中,关于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研究较多,但致病病毒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物理性污染物质包括悬浮物、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其中放射性污染物的危害是最大的。化学性污染物包括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3.2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对策

3.2.1建立健全饮用水保护的相关法制

目前为止,我国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法制法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三种。虽然《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二十七条等规定了生活饮用水保护的职责和饮用水受污染时的制度措施和相关法律责任。但是,我国饮用水安全保护方面的法制法规还有很多缺陷,例如,对乡镇饮用水的水质安全问题重视不足、对地下水的关注和保护不足等。所以,应该完善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对水源保护的责任形式,在掌握确切资料的前提下健全水质的监测设施和评价系统等。建立新的法制认定饮用水水源的污染损害和评估制度,以此限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

3.2.2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治理相对比较困难,因为污染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污染治理,首先要从源头根治污染问题,控制污染源,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或农业进行整治,以达到从根源上治理污染的目的;其次,要科学地进行水质监测和水质评价。只有精确掌握饮用水水源的水质信息才能够正确对其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合理的修复意见。

第4篇: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范文

1、 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这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 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 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本文重点分析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污染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全国层面上的对策。

——编者

1、 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蓬勃发展。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第5篇: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VOCs) 污染防治 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VOCs是臭氧和二次有机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在大气化学反应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

VOCs成为继COD、NH3-N、SO2、NOx之后国家重点管控的第五类污染物,VOCs的控制和减排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VOCs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涉及行业众多的特点,石化作为VOCs排放的重要行业,其减排工作是国家VOCs控制的重要内容。

1.石化行业V00s排放对总VOcs排放的贡献率

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形成工业企业VOCs监控的有效机制。各种渠道公布的关于VOCs的来源、各排放源的排放量以及贡献等资料大都来自于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Klimont等学者估算的2000年中国VOCs人为源排放量为1563.4万吨,而最近的INTEX B污染源清单显示2006年中国VOCs人为源排放量已达到2320万吨。

2009年起环保部污控司组织中科院生态中心、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对VOCs人为源排放情况进行估算。机动车和溶剂使用是大气中VOCs最主要的来源,所占比重分别为21.5%和23.2%;石化行业也是VOCs排放的重要来源,石化(石油化工、石油炼制)和油品储运过程中排放的VOCs所占比重为14.5%,同时由于我国较大的石油化工企业多为央企,是国家及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石化行业VOCs的防控日益成为国家重点监控对象、企业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

2.石化行业VOCs污染防治相关要求

从2012年12月起,国家陆续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对石化行业VOCs治理提出要求。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0-2007)、《汽油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1-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2007)等VOCs控制标准。环保部即将的《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VOCs控制要求和排放限值也做出了规定。

除了国家层面的相关标准,一些地方也已经或正在制定严格的VOCs控制标准。

2.1 建设项目要求

VOCs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建石化项目原油加工损失率控制在4%o以内;新改扩建石化项目应在设计与建设中提高设计标准,实现设备、装置、管线、采样等密闭化。新建储油库、加油站和新配置的油罐车需同步配备油气回收装置。

2.2 排放控制要求

2015年底前完成储油库、油罐车和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原油成品油码头进行油气回收;治理工艺有机废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2015年底前完成严格控制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储运损失;推行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强化废水废液废渣系统逸散废气治理加强非正常工况污染控制;完善废气监测系统(包括有机废气排放口和厂界)等。《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有机废气排放口去除效率≥95%,特殊区域去除效率≥97%。

3.石化行业VOCs污染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企业VOCs排放总量难以准确估算

石化化工生产工序多样,涉及到VOCs排放环节较多。关于总量核算,环保部环境评估中心于2014年5月就《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估算方法技术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将石化企业的污染源分为11类,针对每一类VOCs排放源,按优先顺序列出了多种估算方法,如实测法、类比监测法、物料衡算法、模型估算法、公式计算法和排放系数法等。使用排放系数法,计算相对简单,但与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差距较大;采用实测法可以获得准确的VOCs排放量,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测统计技术规范,企业目前普遍没有开展实测,导致准确核算VOCs排放量难度较大。

3.2 技术规范缺乏

设备泄漏是企业VOCs的重要排放源。目前国内的炼化企业多数是20世纪70年代建厂,部分设备、管道、阀门和辅助生产设施的设计标准并未考虑限制VOCs的排放。如:油泵的密封是单机械密封,甚至还有填料密封;设计规范中生产装置阀门、法兰、垫片的选用只考虑操作、压力和物料的腐蚀性,对物料的渗透性和挥发性考虑很少。国家正在积极推行LDAR技术,但是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规范。

3.3 有机废气处理效率有待提高

石化企业不同生产环节的污染源,VOCs组分气量不同,适应的治理技术也不同。以污水处理厂的废气治理为例,企业采用的治理技术包括生物法、催化燃烧法、吸收法、吸附法和等离子体技术,但是不同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差异较大,加上部分企业对处理设施的管理比较粗放,导致非甲烷总烃的处理效率甚至不到50%。

4.石化行业VOCs污染控制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VOCs监测统计体系

国外通常选用总有机碳或总烃浓度并同时选用特征污染物浓度表征VOCs。建议开展行业监测统计方法标准研究,针对每一类排放源建立VOCs监测统计方法,出台行业监测统计技术规范,利用实测法得到各企业真实的VOCs排放总量。

4.2 推行清洁生产,源头削减VOCs的排放

通过加强管理、原辅材料替代、工艺改革、设备改进等措施,源头控制VOCs的排放。将锅炉、加热炉进行清洁燃料替代;改进工艺,包括推行储油罐密闭一体化技术,转变装卸方式等;改进设备,包括选用高质量密封设备(如屏蔽泵等)、全面推行密闭采样、油品浮顶罐二次密封等。

4.3 完善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

尽快修订石油化工生产设备、管道、阀门和辅助生产设施的设计施工标准,在设计施工阶段充分考虑控制VOCs的排放;尽快出台LDAR技术规范,规范LDAR操作、数据的处理和统计等,解决企业检测数据处理、检测规范和维修要求缺乏等问题。

4.4 开展有机废气处理技术适应性研究

石化企业的有机废气污染源包括催化汽油氧化脱硫醇尾气、聚丙烯装置尾气、苯酚装置氧化尾气、橡胶尾气、对苯二甲酸装置氧化尾气、己内酰胺尾气等有组织排放废气以及污水处理系统释放气、酸性水罐呼吸气、油品中间储罐呼吸气、油品装车装船挥发气等无组织排放废气。建议开展专项研究,分析不同污染源VOCs气量、组分,结合工艺特点进行技术评估筛选,并开发新的处理技术,确定最佳可行技术名录。

第6篇: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001-07

珠海市是广东省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区位优越,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素有“百岛之市”的美誉。珠海市生态环境优美,山水相间,陆岛相望,气候宜人,人居环境一流。全球最大的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手哥伦比亚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共同创建的“城市中国计划”(UCI)于2014年4月16日在北京对外的《2013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指出,珠海市可持续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全国第一。2014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宣布珠海市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目前,珠海市正在全力以赴率先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珠海市下辖香洲、斗门、金湾三个行政区,均已先后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和国家生态区。位于珠海西部的金湾区是珠海市人口最少、历史最短的行政区。金湾区地处珠江出海口磨刀门与崖门之间的南海之滨,2001年4月4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金湾区拥有丰富的土地、海洋、旅游等资源,港珠澳大桥延长线、珠海机场、广珠铁路、江珠高速、沿海高速、机场高速均在金湾区内汇集。天然便利的区位优势,使金湾区一建区就出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喜人景象。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金湾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02年的31.57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79.24亿元,人均GDP从2002年的32 149元增长至2013年的119 372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2年的1.14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5.95亿元。但是,在金湾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类污染源不断增加,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对金湾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金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金湾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关系,分析其内在规律,对金湾区政府制定适合金湾区情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湾区建区以来经济结构的演变

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的构成,有多种表现形式:(1)从社会生产关系来看,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构成。(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来看,表现为产业结构(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3)从包含的范围来看,表现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看,表现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

经济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研究经济结构,既要重视其要素特性及其结合形式,又要重视其比例关系。影响经济结构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碍于篇幅所限,本文不打算全面详细地研究金湾区的经济结构,只是简单化地通过对金湾区建区以来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近似地描述金湾区建区以来经济结构的演化过程。金湾区建区以来产业结构的相关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1905―1989)率先提出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通常开始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继而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从表1的数据来看,金湾区建区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4.4%逐步降低至2013年的2.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78.3%逐步降低至2013年的72.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17.3%逐步上升至2013年的24.6%,呈现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趋势,表明金湾区在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出现明显的优化趋势,符合克拉克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虽然金湾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78.3%降低至2013年的72.8%,但是2013年金湾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近四分之三,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而金湾区的建筑业增加值总量不大,2013年只有10亿元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主要以工业增加值为主,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发现,2013年金湾区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就高达118.4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6.1%,正好占三分之二,说明金湾区的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业的快速增长。工业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金湾区各类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快速增长,因此可以判断金湾区的环境污染源主要以工业污染源为主。通过加工整理金湾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多次曲线回归模拟,建立金湾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对回归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金湾区各类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提出与发展

199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Grossman和Krueger[1]对66个国家和地区的14种空气污染物(1979―1990年)和水污染物质(1977―1988年)的变动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GDP的变动趋势相关,从回归模拟曲线上看呈“倒U”形关系,并于1995年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2](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一般意义上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指[3],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程度会随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逐渐变差,当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程度达到最高,也就是环境质量处于最差的阶段,随后出现转折点,经济持续增长,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程度却随之不断降低,环境质量逐渐改善,即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变化趋势呈现出“倒U”形的曲线关系。

从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曲线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时期普遍适用。从中国一些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倒U”形并非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唯一表现形式。中国学者李慧娟[4]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城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与转折点不同,同种污染物在不同资源型城市的曲线不完全相同。陆根尧[5]、邵锋祥[6]、方杏村[7]等则分别采用相应的环境质量数据验证了浙江、陕西、黄石市等中国省、市级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果也各有差异。那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曲线在金湾区是否适用呢?这就是本文所要寻找的答案。

三、金湾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及数据

根据研究金湾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需要,选取金湾区工业企业常见的六种污染物排放量作为环境质量指标,选取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指标。从有关政府部门搜集到金湾区建区以来的相关统计数据(见表3)。

(二)回归模型的构建

国内外有关文献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通常采用二次函数模型、三次函数模型、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与对数形式相结合的模型这三种模型。使用SPSS软件对金湾区工业企业常见的六种污染物排放量及人均GDP的相关统计数据按这三种模型分别进行多次曲线回归模拟,发现在三种模型中三次函数模型模拟效果最好,因此采用三次函数模型进行模拟,三次函数模型公式为:

Y=b0+b1X+b2X2+b3X3

公式中,Y为工业污染物排放量;X为人均GDP;b1,b2,b3为模型参数;b0为常数。

使用SPSS软件对金湾区各类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数据进行三次函数模型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

(三)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一种应用很广的数量分析方法,用于分析事物间的统计关系,侧重数量关系变化,在统计数据分析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在回归分析中,R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R2是回归分析的决定系数,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形成的散点与回归曲线的接近程度,其数值介于0和1之间。R2数值越大说明回归的效果越好,也就是散点越集中于回归曲线上。Sig值是回归关系的显著性系数,当Sig值≤0.05的时候,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的影响,回归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如果Sig值> 0.05,说明二者之间用当前模型进行回归没有统计学意义,应该换另一个模型来进行回归。

1.金湾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数量关系

金湾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三次函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其中R2=0.89>0.6,Sig=0.00035

Y=-1 581.202+0.084x-(1.061E-6)X2+(4.33E-12)X3

金湾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三次函数模型的图像(见下页图1)。图像显示曲线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而后继续上升的特征,总体依然呈上升趋势,表明随着金湾区人均GDP水平的提高,金湾区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出现了反复上升的波动。该曲线在2009年金湾区人均GDP达到60 624元/人的时候首次出现转折向下,主要原因是,金湾区大力实施碧水工程,整治辖区水环境。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促进清洁生产,已有50%的重点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实现均衡达标排放。在接下来的几年金湾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出现了比较纠结的状况,虽然从曲线来看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从表3中工业废水排放量数据上来看,2009年下降,2010年上升,2011年下降,2012年上升,2013年下降,呈现出增减拉锯、势均力敌的局面。这一结果与近几年来金湾区大力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的生物医药产业有关。建区以来,金湾区先后引进了联邦制药、丽珠制药、汤臣倍健、亿邦制药、润都制药和生化制药等一批知名的医药企业,2010年以来这些医药企业纷纷增资扩产,最近金湾区还新引进了普瑞博斯等一批大型医药企业。由于医药企业的大幅度外延性扩张导致金湾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10年以后反复出现上升。这很可能是金湾区工业废水排放量正处在反复筑顶的过程,预计在医药企业的大幅度外延性扩张结束后,金湾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就会完成筑顶的过程,随后将开始出现持续的下降。因此,金湾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在图形上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特点,只是目前仍处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左侧的位置,尚未出现明显的转折点。

2.金湾区工业COD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数量关系

金湾区工业COD排放量与人均GDP的三次函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其中R2=0.661>0.6,Sig=0.02758

Y =-1 902.328+0.096x-(1.124E-6)X2+(4.12E-12)X3

金湾区工业COD排放量与人均GDP三次函数模型的图像(见图2)。图像显示金湾区工业COD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近似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的特征,该曲线在2008年金湾区人均GDP达到56 963元/人的时候出现转折点,说明金湾区工业COD排放量在2009年开始进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右侧,工业COD排放量开始进入下降趋势。虽然从2008年之后的数据来看,短期内似乎还有所反复,但是从上页表3中2013年金湾区工业COD排放量大幅下降的数据来看,下降的势头是明确的。而且从近两年金湾区环境保护局不断从严审批新项目,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的做法来推测,金湾区工业COD排放量还将进一步下降。因此,金湾区工业COD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的特征,并且已经越过转折点,进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右侧并开始步入持续向下的阶段。

3.金湾区工业SO2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数量关系

金湾区工业SO2排放量与人均GDP的三次函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其中R2=0.857>0.6,Sig=0.00097

Y=2131.873-0.113x+(1.85E-6)X2-(8.13E-12)X3

金湾区工业SO2排放量与人均GDP三次函数模型的图像(见图3)。图像显示金湾区工业S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形特征,该曲线在2012年金湾区人均GDP达到117 500元/人的时候出现转折点,说明金湾区工业SO2排放量在2013年已越过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到达了曲线的右侧,并开始步入持续向下的阶段。工业SO2排放量持续下降的趋势与金湾区近年来积极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改造老旧锅炉,加强工业废气治理,减少空气污染密切相关。

4.金湾区工业固废产生量与人均GDP的数量关系

金湾区工业固废产生量与人均GDP的三次函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其中R2=0.857>0.6,Sig=0.00097

Y=-11.66+0.001x-(5.96E-9)X2+(1.91E-14)X3

金湾区工业固废产生量与人均GDP三次函数模型的图像(见图4)。图像显示金湾区工业固废产生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形特征,该曲线在2009年金湾区人均GDP达到60 624元/人的时候出现转折点,说明金湾区工业固废产生量在2009年已越过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到达了曲线的右侧,并开始步入持续向下的阶段。金湾区工业固废产生量持续下降的趋势与近年来金湾区环保局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治理是分不开的,近年来金湾区环保局加强项目审批管理,实施环境安全工程,综合治理固体废物及危险废弃物,有效抑制了辖区工业固体废物的增长。

5.金湾区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数量关系

金湾区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的三次函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其中R2=0.89>0.6,Sig=0.00034

Y=-2 194 641.531+107.842x-(1.27E-3)X2+(4.75E-9)X3

金湾区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三次函数模型的图像(见图5)。图像显示曲线总体依然呈上升趋势。即随着金湾区人均GDP水平的提高,金湾区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持续上升。金湾区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在图形上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特点,目前仍处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左侧的位置,尚未到达转折点。

6.金湾区工业NO2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数量关系

金湾区工业NO2排放量与人均GDP的三次函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其中R2=0.886>0.6,Sig=0.00863

Y=-110.766+0.004x+(1.75E-8)X2-(1.91E-13)X3

金湾区工业NO2排放量与人均GDP三次函数模型的图像(见图6)。图像显示金湾区工业N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初步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形特征,该曲线在2013年出现转折点,说明金湾区工业NO2排放量在2013年已超过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到达了曲线的右侧,工业NO2排放量开始下降。至于接下来能否持续下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金湾区各类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但是不同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的三次曲线的形状有所不同,有的处在持续上升阶段,有的处在反复筑顶的阶段,有的已经筑顶完毕进入转折向下阶段,多数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在2008年达到峰值,2009年出现明显下降,部分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的三次曲线走势呈现出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倒U”形特点,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库兹涅茨 “倒U”形曲线适用于金湾区。

为什么金湾区多数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在2008年达到峰值,2009年出现明显下降?这个转折不是偶然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四个百分百”的环境保护政策导致了金湾区各类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明显减少。金湾区建区初期,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畅。先是由珠海市环保局的派出机构西区环保分局负责金湾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珠海市政府赋予珠海高新区三灶科技园市一级审批权限,三灶科技园(实际上就是三灶镇政府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享有市一级审批权限。三灶科技园管理松散,凡是招商部门招来的项目不管是否污染环境一律照批,而且在环保上只批不管(只批准工业项目的建设不监管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不少工业企业趁机偷排、乱排工业污染物,导致金湾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随着环境质量的恶化,金湾区政府逐渐认识到,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因此,金湾区政府成立了金湾区环保局,逐步理顺环境管理体制,并开始将环保理念逐步融入招商引资、园区规划、环境监管中,严把新建项目环保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工业污染。金湾区制定出台了“四个百分百” 的环境保护政策,即新增工业项目百分百进入园区、污水垃圾百分百达标处理、山体百分百恢复绿化、节能减排百分百实现目标。随着“四个百分百” 的环境保护政策有计划、按步骤逐步得到落实,金湾区逐步控制住环境质量恶化的局面,并使之逐渐趋于改善。同时,金湾区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下大力气解决环境问题,群众对环保工作满意率达到95%以上。在这一过程中,金湾区推出的“四个百分百”政策以及其他相关配套措施起了关键性作用,使金湾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走向出现了转折点。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导致了金湾区各类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明显减少。2008年前后爆发了众所周知的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是国际金融资本放大堆积成的金融泡沫崩盘。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影响广泛,导致全球经济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进入衰退,世界贸易环境恶化,金湾区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在出口、投资和消费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贸易是金湾区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金湾区主要出口对象的欧美国家内需普遍减缓。受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生产成本剧增、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金湾区出口企业的订单大幅减少,业绩急剧下降,相当部分实力较弱、单纯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外向型企业因接不到订单导致停产甚至倒闭。最典型的例子是金湾区三灶镇赫赫有名的思泰电子厂最高峰时拥有数万名员工,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因接不到订单而倒闭。这些企业的倒闭客观上导致了金湾区各类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明显减少。

总而言之,以上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形成共振效应,共同导致了金湾区各类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明显减少。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来金湾区所推行的环境保护政策是成功的,成绩是可喜的,各类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先后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和国家生态区。今后金湾区应再接再励,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境执法监督,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切实保护金湾区生态环境,率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最终实现政府与企业双赢、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本文具体提出五点建议:(1)加大环境保护考核力度。既考GDP,又考COD,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金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2)加强生态环境规划。将保护生态环境纳入到金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统一规划,统筹考虑,相互衔接,避免脱节。(3)建立招商选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产业选择,科学谋划发展,坚决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落户金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建立健全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按照属地化、精细化和网格化的管理要求,科学配置环境执法人员,增强环境监管能力,实现“污染点源管得住、环境问题摸得准、监管责任说得清”的目标。创新执法理念,环境监管从“重处罚、轻整改”向“处罚、整改并重”转变,从“重监管、轻服务”向“监管、服务”并重转变。(5)率先探索实施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以环境资源有偿使用为前提,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每年都要购买排污权,获得许可方可生产。企业购买的排污权,没有用完的可通过排污权交易平台进行交易。通过排污权交易,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金湾区应率先探索实施排污权交易。通过增加排污成本的手段,倒逼辖区排污企业主动进行技术改造或产业升级,实现减排。实现减排后,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购买排污权的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下来的排污权通过交易可以让企业获得额外收入。

参考文献:

[1] Grossman G.M.,Krueger A.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914,NBER,Cambridge MA.1991.

[2] Grossman,G.M.,Krueger,A.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al[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 (5):353-378.

[3] Selden,T.M.,Song,D.Neoclassical growth,The curve for abatement and the inverted U curve for pollu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5,29(2):161-168.

[4] 李慧娟,龙如银.资源型城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3,(1).

[5] 陆根尧,盛龙.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2,(4).

[6] 邵锋祥,屈小娥,席瑶.陕西省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影响因素――基于1978―2008年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第7篇: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范文

未来十年是中国新闻业从混乱走向规范的重要转型期,其间会出现诸多乱象,这是为逐渐走向规范做探索和积累的必经过程。中国新闻业急待解决的是制度、理念、流程和关系处理上的一些两难问题,对这些难题的解决程度将决定中国新闻业未来能否健康、理性发展。

一、如何在推进信息文明中防止信息污染

信息技术已引领人类从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一样是双刃剑,工业技术带来了工业文明也带来了工业污染,信息技术带来了信息文明,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污染。工业污染危及人类生存,信息污染亦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困扰。

当前的一些改革措施,如信息公开条例、文化体制改革、三网融合、3G等政策、市场、技术方面的变革之举,将会打破信息流通的壁垒,使一个个信息孤岛联通起来。目前较弱的是对信息的版权保护,专利促进了工业品的生产,同样,更好地对信息进行版权保护,才能促进优质信息的生产。

信息污染与信息文明相伴而生,过剩信息、虚假信息、不确切信息、暴力黄色信息、偏离主流价值观的信息造成了严重的信息污染,而谩骂、窥私等甚至极大地伤害了隐私权、名誉权。目前提出抵制“三俗”,是治理信息污染的开端,未来需要相关科学管理方法的跟进和信息者的自律。

二、如何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构建现代新闻制度

转企改制意在使媒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如果没有现代新闻制度,媒体可能成为逐利的工具。现代新闻制度一方面可以保障媒体的权利,另一方面可以压抑媒体的滥权冲动,使媒体在追逐经济利益时保障社会效益。

现代新闻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闻方面的法律和新闻管理部门的规章,二是行业协会的制度,三是媒体的自律制度。未来可能不会一步到位出台全面的新闻法,但针对单项问题,会出台相应法规,逐步积累,形成多方面的新闻法规。如近年就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信息公开条例等。新闻行业协会出台了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准则需要贴合媒体实际并得到媒体内部相应制度的支持。目前媒体出台自律制度的较少,财新传媒建立公信力委员会是一例。

三、如何在矛盾和冲突中与社会建立和谐关系

“防火防盗防记者”体现了社会对记者的提防和不信任。这可能由两方面造成:一是舆论监督报道越来越多了,而舆论监督会不可避免地与个体利益冲突;二是记者的采访和报道方式不当,使被报道对象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以前媒体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往往在很多事情上失语。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主张信息公开,媒体与社会各方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媒体将更多地作为独立主体进行报道,由此带来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这也招致记者被打、被抓等报复性举动。这一方面需要相关的管理规范保护媒体的权利,另一方面记者首先要坚持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不是为了打击别人或炒作,当与个体利益矛盾时,记者才有底气;其次记者的操作要到位,报道真实、客观,并有符合法律要求的证据。

媒体与社会建立和谐关系,关键是以人为本,以受众为中心,心中对受众有爱意与敬意。爱受众,报道就会慎重;敬受众,就会以法律和职业道德自律。

四、如何在媒体融合中细分传播终端和人员分工

未来网民的数量将极速增长,电视、手机、阅读器等越来越多的终端都可上网,而不只是电脑上网。媒体融合顺应了多渠道传播。媒体融合是信息采集和制作阶段的融合,在的时候,需要细分不同的传播终端。专业的终端做专业的事情,不同场景适用不同的终端。比如在办公室用电脑,行走时用手机,等待时用阅读器,厨房、车里可能又是另外的终端。纸仍是终端之一,虽然将成为非主流终端,但仍是有价值的补充。

第8篇: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范文

水体污染控制原理

1污染源控制

1)工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是所有污染源中危害最大图1河流污染控制流程的源头,必须要严格控制。根据污水性质不同所造成的污染类型,可分由有机物造成的有机污染,由营养元素氮、磷造成的富营养化污染,由重金属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由含毒物质造成的生物毒性污染,还有其他热污染、高盐污染等。工业污染源危害巨大,但也是最好控制的,所以历来环境污染控制中,工业污染源都成为众矢之的。工业污染控制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和体系,主要考虑政策层面的强制执行和技术层面的末端控制。(1)技术层面。迄今,已经出现了许多针对各种工业废水的处理工艺,但由于工业废水的复杂性,工艺应用的可复制性比较差,某些废水所含污染物质极难处理,处理成本极高。主流的生物处理工艺成本低,但需要连续运行,可控制性差,不满足企业间断生产的要求,造成了许多企业的污水处理厂都成了摆设。相比而言,物化处理工艺更有应用前景,如电化学、高级氧化、湿式氧化、芬顿氧化等在处理难降解有机物质方面运用前景巨大,即使在可生化废水处理领域,由于物化法的可控运行优点,其应用也逐渐增多。(2)政策层面。政策层面需要几个基础,首先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需要完善的监测、监察、执法体制。政策的武器,一是法律强制性,强制企业进行水处理建设和运行;二是资金和技术支持,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三是提倡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最大化利用资源,从生产环节减少污染源。

2)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主要针对城市生活污水,其控制难点在于截污管网的建设,污水管网铺设施工困难,工程量大,工期长,对城市安全和交通市秩序影响大,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许多城市,由于截污管网建设的不健全,生活污水以点源形式偷排、漏排,生活污水对河流的污染甚至大于工业污染源,对于城市纳污河流更是如此。截污管网不健全表现在,老旧城区截污管网空白,以及为了节省费用采用雨污合流的截污形式。末端控制工程是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集中表现,其核心问题是基础建设投资。在新城区铺设排污管网,对老旧城区超负荷、陈旧管网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末端控制工程建设的效率。

3)面源污染。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河流沿岸居民生活污水污染、大气污染物质沉降带来的污染等。面源污染对河流污染贡献最小,但治理难度也最大,非常不易控制,尤其在河流后期治理阶段,将成为重点。对面源污染无法实现污染物质的集中收集和处理,即无法实现末端控制,所以面源污染的治理重在前端控制和过程控制,如从源头控制农用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生态农业,探索更科学的农业方法和技术。(1)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污染根源在于农业结构和落后的农业技术,农业产业结构、化肥使用、畜禽养殖业发展、农田土壤肥力变化等与农业面源污染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低,难以管理,农业技术落后。表现在不科学使用化肥,违禁使用农药,农药化肥能长期存在于环境,并逐渐累积,加剧农村环境污染。农用地膜的使用也造成环境污染,我国农用地膜使用量大,农民又缺乏回收和处理的意识,随处丢弃,使得地膜污染称为我国农村新的污染源。畜禽、渔业养殖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农村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农村为了发展经济,河流、池塘通常都以合同形式承包给个体经营畜禽、渔业养殖等。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管理,水体污染严重。尽管多数地方采用了养鱼、养鸭、粪便还田的循环农业模式,增大了经济产出,但也加重了水体污染,过去能洗衣服、游泳的池塘现在都不复存在,这也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2)村民生活污染。我国农村区域辽阔,村落零星分布,村民生活污染物很难集中处理和控制。农村生活污染集中体现在生活垃圾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和燃料问题引起的污染。在河流污染方面,很多河流沿岸成了村民的垃圾堆放点,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农村人口膨胀、村落规模增大是农村污染的根源,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村民环保意识不足是农村污染的主要原因。

2水体自净能力

水体的自净能力是很有限的,如果污染物质排入量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就会造成水体污染。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负荷量[5]。水体污染治理就是基于水体自净机理进行治理的,水体污染治理的前提是有效的污水末端治理,只有有效控制了污染源的输入,对水体的污染治理才是经济有效的。水体的自净作用按其净化机理可分为物理净化过程、化学净化过程和生物净化过程。物理净化机理是天然水体的稀释、扩散、沉淀和挥发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化学净化机理是天然水体通过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凝聚、中和等作用,使污染物质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并且浓度降低;生物净化机理是天然水体中的生物活动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特别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6]。

3水环境污染原理

水环境污染,就是人为的外界干扰,如污染物质的过量排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引起水体中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并使水环境短期内无法达到新的平衡。通过水环境生态系统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污染发生的演化过程及掌握各要素间的利害关系,为污染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当前的污染问题可以分为传统的生态位污染、水条件污染、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和毒性污染。

1)生态位污染。生态位污染是指人为向水环境系统中输入某一过多污染物质,该污染物质是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生态位上组成,造成该生态位的显著性突变,并最终引起生态系统短期内无法恢复的污染。如典型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这类污染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最常产生的污染,我国集中体现在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当向水体中排放了过量有机物质时,使得微生物(分解者)大量生长,并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水生生物由于缺氧逐渐死亡,水体中有机物进一步积累,如此循环导致水质最终恶化,形成厌氧环境,造成有机污染。当向水体中排放过量富营养化元素N、P等时,造成藻类大量生长,特别是低等藻类疯长形成水华,生物量急剧增加,破坏了供氧平衡,使水体溶解氧逐渐减少,鱼类等高等生物死亡,水体中有机物积累,又促使微生物大量生长,如此循环导致水体最终呈现厌氧环境,造成富营养化污染。

2)水条件污染。水条件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向水环境输入某一污染物质,改变了水体水质的某些物理性质及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无法适应而大量死亡的污染,如热污染、酸污染、盐碱污染等造成了水体温度、pH、碱度等水质变化,从而使生物无法生存。这里可以是对某一种生物的影响,也可以是所有生物的影响,不同生物对不同环境条件有不同的适应能力。通常微生物环境适应能力大于植物,植物适应能力又大于动物。

3)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在工业污水中有很多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其存在不会对生物造成直接危害和瞬时毒性,但由于其难降解性,可以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并不断积累,如塑料盒、塑料袋、农用薄膜等,其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4)有毒污染。有毒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向水体中排放了某些生物有毒物质,使水体中生物慢性中毒或快速死亡的污染。该类污染主要体现在工业污染中,如重金属污染、有毒有机烃类化合物、农药污染等。

水体污染治理对策

1河道曝气充氧

从水环境生态结构出发,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最终造成水体供氧平衡的破坏,由于水体氧亏值逐渐增大,最终水体中的好氧生物,特别是高等动植物将因为缺氧而死亡。在治理水环境污染时,可以从供氧关系出发,通过人为手段,增加水体复氧能力,从而增加水体环境承载力,减少水生物的死亡,促进水质恢复。河道曝气技术的应用由来已久,国外特别是欧美诸国,早在20世纪就有许多水域污染治理案例。如德国1998年夏天进行的Saar河纯氧曝气治理,利用纯氧曝气船对Saar河进行曝气,以提高水体溶解氧量。德国Fulda河纯氧曝气系统已运行多年,间歇运行,当水体溶解氧浓度低于指定的临界值时则启动,效果良好,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英国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河道曝气整治项目之一,为减轻混合污水导致溶解氧浓度降低所带来的影响,1988年建造了一个机动增氧的纯氧-混流增氧系统。美国1987和1988年在密西西比河明尼苏达码头附近的河道安装了曝气设备,有效地控制了臭味产生和藻类的过量繁殖[7]。

1)河道曝气充氧的理论依据。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是要满足供氧平衡,即水体复氧速率(VDO)不能小于水体生物好氧速率(VNO),否则水体中溶解氧将逐渐减少,最终处于厌氧状态,导致水体生物缺氧死亡。水体生物好氧速率与水体生物量之间满足一定的函数关系,如果用X表示水体中生物量,则可用VNO=f1(X)表示该函数关系。供氧平衡时,VDO≥VNO=f1(X)。由于水体污染,水中有机物增加导致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生长,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生长,最终使水体生物量X增大,所以水体好氧速率也增大。自然状态下的复氧速率是恒定的,必然造成氧亏值的增大,水体生物缺氧死亡。河道曝气复氧的目的是人为地增大河道复氧速率,维持供氧平衡。

2)河道曝气复氧形式。(1)固定式充氧站。在需要曝气充氧的河段上安装固定的曝气充氧装置,可以采用不同的曝气设备。当河水较深,需要长期充氧时,且曝气河段有航运要求或景观功能要求时,可以采用鼓风曝气或纯氧曝气;当河水较浅,没有航运要求或景观功能要求时,可以采用机械曝气形式。(2)移动式充氧站。这种曝气方式主要表现为充氧船曝气。曝气充氧船可以自由移动,机动灵活,便于人为控制和调控运行的时间和空间,不影响河道航运功能。因此,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合流治理中都采用过这种方法,我国在苏州河治理中也采用过充氧船曝气方式[8]。3.2

2生物强化技术

单纯的河道曝气复氧是不经济的。长期污染的水体中好养生物长期受到抑制,生物量很少,曝气复氧可以让好氧微生物逐渐恢复,但需要一段时间,复氧速率远大于好氧速率,造成氧的浪费。生物强化技术就是在供氧平衡范围内,人为加大水体中微生物的量,促进有机物的降解。生物强化技术是针对河流有机污染的治理措施,即直接向污染水体中接种外援的污染降解菌,通过微生物的迅速增殖加快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进程,从而加快水体自净,迅速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生物强化技术通常需要曝气,以保证水体的供氧平衡,否则只会令水体更加恶化。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集中式生物系统、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EM)及固定化微生物等技术。

1)内置式水处理系统。实质上,内置式水处理系统就是将污水处理厂搬到了河流中,就地处理河水,属于一种原位修复技术,也称为“围河造厂”。将一个巨型容器置于河道中,在容器中添加活性污泥并进行曝气,达到处理河水的目的。巨型容器是用来容纳污泥,防止污泥流失,控制污泥在一定浓度。随河水流走的污泥在河道复氧的保证下,也加大了水体自净能力,不会对河水产生不良影响。

2)外置式生物箱。外置式生物箱相当于一个微型污水处理器,在一个箱式容器中培养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并给予曝气,处理河水中的有机物质。与“围河造厂”相比,其规模和功能小了很多。生物箱可以漂浮在河面,不用支撑,灵活方便,适用于不需要长期处理的河水、局部污染水体,如排污口或有航运要求的河道。

3)水域景观生态治理。水域景观治理是基于河水富营养化的治理,由于景观系统的复杂性,生态系统多样,对增强河流的环境容量至关重要。水域景观治理就是在河堤和河道上构建人工景观环境,栽培美人蕉、旱伞草等水生植物。另外,水域景观也是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等自然生物栖息地,对于增强河流生态功能有积极作用。(1)构建河岸混合植物带。河岸混合植物带是指在河岸浅水区以挺水植物、浮叶植物、部分沉水植物和陆生植物为主的区域。典型挺水植物有香蒲、芦苇、莲灯,浮叶植物有睡莲、菱,沉水植物有眼子菜、金鱼藻、苦草等。李睿华等对河岸植物带处理污染河水进行了研究[9],结果表明,河岸混合植物水生系统对NH+4-N、TP有良好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71.1%、69.3%;对有机物也有一定去除效果,COD去除率达43.5%。可见,构建河岸混合植物带,对于增强河流自净能力,特别是促进N、P元素的生态循环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达到了景观治理的要求,对于美化环境、提高河流复氧能力、增强河流生态功能非常有效。(2)生物浮岛技术。生物浮岛技术是利用生态工学原理,在受污染河道用木头、泡沫等轻质材料搭建浮岛,以浮岛为载体,在水面上种植植物,构成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植物等自然生物栖息地,形成生物链来帮助水体自净[10]。与河岸植物带功能相同,生物浮岛也是以水生植物为中心构建生态链条,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生物浮岛技术比较适用于没有航运要求的小河道,对于有航运要求的河道,要慎重选择生物浮岛的位置,一般选在河道较宽的部位,或在人工开凿港湾设置浮岛,也可设计小型浮岛,零星多点分布。

第9篇:解决工业污染的方法范文

乡镇企业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改革及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它是不同水平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多种经济和个体经济,是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乡镇以下(含乡镇)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在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对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尽管乡镇企业的发展建设和经济效益相比以前都有所降低,但是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因此,关注中国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研究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带来的农村生态问题不可或缺。

一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其产生根源

(一)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1.“三废”污染。大多数乡镇企业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排放的“三废”没有做任何处理,从而导致土壤、水质、空气中重金属及其它有害物残留量普遍超标(超过国家标准3-5倍),对当地农产品、水产品的品质与产量以及人、畜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例如,湖南岳阳汨罗江一带曾是一个“水清澈见底,鱼虾清晰可见,鸟儿满天飞,花草飘香”的地方,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受其排放的工业三废的影响,江、河、小溪的水、土质、空气被严重污染,很多地方蔬菜无法生长,果树得病,鱼虾灭绝,地下饮用水也受到严重污染。可见,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工业“三废”的排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己经十分严重。

2.噪声污染。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乡镇企业的生产加工引起的,其次,是交通运输与建筑施工引起的。乡镇企业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采用的设备都比较落后,据调查,发现有93%以上的工厂设备噪声级大于85分贝,有48%以上的工厂设备噪声甚至大于100分贝,远远超过标准分贝(30分贝)。这样,不光使操作工人身受其害。而且厂外群众正常生活环境也受到严重干扰。从而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3.资源浪费。许多乡镇企业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都选择了所谓“投资省、见效快”,但污染严重、资源能耗过高的产业。第一、过度透支土地资源。一方面,很多个体乡镇企业占用了大量耕地面用于建造厂房用于从事生产加工,从而大大地减少了农业耕地面积;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己经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土、空气被严重污染,从而导致农、林、牧、畜、水产品产量骤减、质量骤降。由于污染许多地方寸草不长,大片耕地变成了“死土”,失去了生机,这种工业污染治理的难度和成本也是巨大的。长此以往将导致上万农民丧失了维持生存和养育后代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源与环境。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或农业大省来说,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和耕地质量的急剧下降,意味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将受到巨大冲击。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企业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过度耗费能源。乡镇企业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与设备、采用的工艺流程都是相对落后的,而且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导致生产效率低、生产中能耗大、产品合格率低;有些企业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甚至私自占用或偷用农用电,不考虑节电节能,以上种种因素,将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与资源浪费,甚至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二)乡镇企业发展中生态问题的根源

1.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环境教育在我国虽已开展多年,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一直在城市,对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还显得相当薄弱。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主要是环保价值观的缺失,缺乏环境保护与监督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认识上的问题,认为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同时也不能意识到环境污染会对经济发展与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使得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不强、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农民急切致富心理和地方政府GDP政绩观的诱使下,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不惜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2.经营条件的限制。乡镇企业虽然是改革开放的意外收获,国家对于它的发展还是给予过相当大的扶持,但由于范围广,环节多,加上制度本省的缺陷,导致扶持力度不够、落实难以到位。另外,由于财税制度的变化,使得乡镇企业从前享受的部分优惠政策逐步被取消,加重了乡镇企业生产经营的负担,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降低。融资困难,从而导致乡镇企业发展所需大量资金无法在短时期得到满足,造成乡镇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拓市场困难,进一步阻碍了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因此,我国乡镇企业在发展之初,在行业、技术、设备、资金的选择上空间非常小,许多乡镇企业由于受到以上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都选择了所谓“投资省、见效快”,但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的产业。所以,乡镇企业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在逐渐加重。事实上,许多乡镇企业产生的绿色GDP值为负,因为这种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其治理与恢复的难度和成本将是巨大的。

3.环境管理的制度不健全。第一,环境管理难度大。“原子型”的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很多乡镇个体企业的生产没有得到相应部门的许可,且生产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排污地点分散、单位排污量较小、转产频繁。使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管理难度大,环境管理制度的执行成本相对较高,因此环境管理部门自身也不愿意把乡镇企业和大企业的污染治理投入等量齐观。第二,环保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城乡一体化”的意识,认为城市的环境保护比农村重要。事实上,城镇是所在区域的核心,而乡村是城镇经济、环境和生态的腹地,两者相辅相成;但目前我国对环境的整治仍然是重城市,轻农村。据调查统计,我国的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入到城市和及其工业,而对农村环境和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对污染的防治投入也非常小,导致乡镇企业工业污染日趋严重。第三、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把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大城市、大工业和大工程上。以往己经制订的许多技术政策、法规和标准,主要是针对城市以计划经济为主、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显然不完全适合农村集体与个体经济、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乡镇企业。一是制度不健全。在我国现有的各类有关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法规中,专以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为目的的立法较少,而且缺少规范化的实施细则,可操作性较差。二是执法监督乏力。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形成乡镇环境管理网络体系,缺乏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执法不严,处罚程度过轻,并且有些环保部门只收治污费,不治污。农村环保部门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另外,乡镇环保部门人员素质较低,其专业能力与执法能力难以适应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需要。三是政绩考核的错位。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反复要求各地切实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很多地方的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但现行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主要依据的是经济增长率,至于环境保护则不在考核之列,使得环境问题被忽略。#p#分页标题#e#

二加强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的对策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走中国特色新型农村工业化道路,是促进乡镇企业可续持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

解决我国农村最重要的乡镇企业的环境问题,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一方面,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向农民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污染的危害性及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还应向农民多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引导农民成为环保卫士。另一方面,需重视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公共意识和文明修养;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进而增强环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环保意识的树立,需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二)强化科学的绩考观

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在资源日益溃乏与环境日益恶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如果单纯以经济增长率作为现行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那么都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这种考核制度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树立全面的政绩考核观,建立环境保护政绩激励机制,要全面、综合评价政府部门的政绩,推动政绩评价的绿色化,把资源节约与环境的保护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能协调一致,关注绿色GDP值的增长。

(三)多元扶植

乡镇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许多方面都较为缺乏,而解决生态问题,需要资金与技术,但是目前仅仅关注如何扶持乡镇企业的创业和发展,缺少与环境保护政策的相互配合。因此,建议政府的经济发展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努力实现乡镇企业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机结合,落实并完善相关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走新型农村工业化的道路,达到效益高、污染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乡镇企业的生态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从融资担保、技术服务、信息提供等角度给予大力支持,并且将相关的政策落实到位,提高操作的透明度。合理规划,完善工业园区建设,降低乡镇企业尤其是个体企业进园门槛。使分散的“原子型”乡镇企业集中于工业园区内,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产生治污的规模效应,降低治污的相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