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物保护指导思想范文

文物保护指导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保护指导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物保护指导思想

第1篇:文物保护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文物;旅游;整合;双赢

文物古迹大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就无法补救,因此加强文物古迹的合理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古迹资源的合理开发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进行文物古迹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是存在互动关系的,文物古迹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必须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才能实现文物古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开发也为文物古迹保护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一)文物古迹保护对旅游开发的重要性

文物古迹作为重要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就必须通过长期有效的维护保养、修缮等管理措施,使这些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物古迹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为旅游发展提供可持续、富有特色的资源基础,通过旅游开发来获得地方经济的腾飞。

(二)旅游开发对文物古迹保护的支持作用

发展旅游是文物古迹资源最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之一。旅游开发为文物古迹的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以及技术支持等。

1、旅游开发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文物古迹资源的重要性。2、旅游开发为文物古迹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在一些文物古迹资源丰富的地区,地方政府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助、重要或辅助产业,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以期通过旅游开发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3、旅游开发有利于改变文物古迹单位传统的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打破,受政府支出不足、外在生存环境竞争加剧的影响,文物保护单位也受到市场的强烈冲击,仅仅依靠政府拔款和门票收入难以维持文物古迹日常的维护保养以及工资发放,因此必须引入企业化经营模式,在政府引导下走出生存困境。4、旅游开发能够为文物古迹的管理与保护提供资金来源。长期以来文物古迹由文物保护单位管辖,由于国家的文物古迹数量众多,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获得文物古迹的维护与保养资金十分有限,无法维持正常的管理工作。开发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5、旅游开发有利于文物古迹文化内涵的展示。旅游开发有利于文物古迹单位将文物古迹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展现在旅游者面前,文物古迹及其隐含其中巨大的知识含量的文化信息得以再现,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6、旅游开发能够更好地实现文物古迹的社会功能。我国文物古迹单位的展示内容单调乏味,展示手段陈旧落后,文物古迹的吸引力普遍偏低,无法承担起科学教育以及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旅游的开发有利于提高目的地政府、旅游企业及居民对当地文物古迹的保护,通过文物古迹开发,方便游客欣赏,更好地实现了文物古迹科普教育和文化休闲的社会功能。

二、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性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

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有规律性的联系。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文物保护就越重视,文物旅游就搞得越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相对较少。

(二)经费不足,设施陈旧,安全隐患较多。

由于中原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文物保护资金基本靠政府拨款,很难筹措到社会资金。资金缺乏、设施陈旧、维修不力等原因,导致珍贵文物毁坏的例子并不少,有的文物在挖掘时就因不能有效保护而毁坏。

(三)文物周边环境整治不到位。

每遇到黄金周和节假日,前往参观的游客相对集中,往往拥挤不堪、承载力告急,导致文物受损和生态环境被破坏。

三、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整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这一方针明确规定了文物旅游事业的开展首先应当遵循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合理利用的原则。

(一)文物旅游开发的原则

1、合理利用原则。这一原则保证了对国家文化财产的有效保护,并通过“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方式,为文物的保护、管理、利用提供了机构、人员及经费等方面的必要保证。2、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努力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最佳结点,是发展文物旅游事业必须遵循的又一原则。3、文物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了文物的永恒和长期惠及于国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必要确定“文物优先”的指导思想和文物管理制度。

(二)科学管理

文物保护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涉及面很广,需要每一个文物保护者和旅游经营者都要有一个科学的头脑,综合各类知识,遵循客观规律,以确保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三)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文物古迹的旅游开发,首先就要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文物保护手段,在专家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发。

(四)管理与开发相协作

在文物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与开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保护和开发既是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又是旅游部门的义务,决不能顾此失彼。要以文物保护促进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带动文物保护,走出一条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在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文物古迹不再是破败不堪了,博物馆的文物不再深藏宫中不示人了,旅游项目的开发从一个方面拉近了人们与文物的距离,文物旅游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旅游使文物的历史艺术魅力得到显现,文物潜在的经济价值得到实现。文物与旅游的有效结合,推动了文物事业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参考文献:

第2篇:文物保护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0 引言

文物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是类社会在社会发展各个阶段智慧的结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博物馆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虽然博物馆在对文物的保护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代博物馆在对文物保护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进而开辟文物保护、管理的新途径。

1 汶上县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

汶上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勤劳善良智慧的古中都人民继承发扬了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运河文化和始祖文化。灿烂夺目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我县境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中都博物馆馆藏文物2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17件,三级文物66件,98件珍贵文物均建立了数字档案,数字化管理,目前,中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配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名列全市前茅。

尽管文物保护技术相对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汶上县文物馆藏工作环境却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管理规范制度、人为污染、大气污染等。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大多是根据国外的馆藏文献或者国外所设定的数据而制定的。国内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对文物保存环境质量进行数据实验,这可能造成引进的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不适合我国的文物保存环境检测标准。文物保护的管理工作者对文物保护工作也不够重视,使得文物受到些许的人为污染。这都表现出我国馆藏工作者在文物保存工作上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

在对文物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中,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博物馆室内装饰和文物包装材料,还有其他因素,如设施设备不齐全,未建立完善的馆藏文物保护制度,缺乏文物环境科研人员和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等问题。从以上反映的情况看,我县馆藏文物保护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博物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用其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留下了丰富多彩不可再生、不能代替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瑰宝。而博物馆是文物标本的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特殊性,怎样把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到文物保管工作中,更是一门新的学问。藏品管理在博物馆事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管理制度和设备设施也不断变化。文物藏品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前提,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文物的利用是其存在的最终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怎样用科学的方法管理、保护好这些文物,利用馆藏文物开展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物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更是我国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因此,对文物进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汶上县中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加快,信息化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博物馆建设维修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文物保护。如监控系统的使用,增强了保护的力度,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然而高科技的使用在增加保护力度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县博物馆文物保护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科学技术的使用忽略人的力量。博物馆安全保护体系的建设包括:人防、技防、物防三个方面,在整个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防,无论科技多么先进,离不开人的控制,只有将“三防”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起到安全防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科技的大量使用,忽略人的因素,达到不防控保护效果。

(2)注重整体保护工作,忽略局部安全。博物馆的保护工作不仅是在整体上加强防火、防盗以及防破坏的管理,还要加强局部保护管理,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博物馆的安全工作不能忽视,需要在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加强安全责任教育,保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杜绝因工作马虎大意、缺乏责任心而造成文物的损坏。

(3)保护工作中对人的重要作用的忽视。在博物馆的保护工作中,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通常博物馆在使用高科技防预技术之后,忽略人的重要作用,忽视对人的管理,使得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责任不明确,空岗、缺岗现象严重,一旦博物馆信息防预系统出现问题,文物就会出现脱离保护现象,一旦出现问题,损失不可估量。

4 探讨改善我县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的相关有效措施及建议

4.1 规范博物馆的基本操作流程,加强管理意识

针对我县博物馆的特点及现状,制定一套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文物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有:藏品来源、移交入馆、馆内清理、入库、库内整理。在馆内,通过规范这一基本操作流程,使得馆内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文物管理保护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奖惩机制,双管齐下,加强其管理意识。

4.2 加强博物馆管理队伍的建设

由于目前博物馆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现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需要对博物馆管理人员进行重新配置,并且加强对文物修复、鉴定、保护等管理方面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有效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另外,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积极引入先进管理、技术人才;积极指导本馆管理人员前往其他博物馆参观学习,从而对本馆文物保护工作现状进行有效改善。

4.3 引入先进计算机设备,使管理工作数字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引入先进计算机设备,使管理工作数字化,充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是改善文物管理的重要途径。

文物的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文物信息的数据化管理体系。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信息,准确、系统、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这也是博物馆实现自动化办公、现代化管理、高效率工作、建设高素质工作人员的重要举措,是博物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数字化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科技含量,进一步促进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通过对馆藏文物的数字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将博物馆的防火、防盗等自动化控制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合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控制管理体系。此外,还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上传到互联网,建立一个网络数字博物馆,以增强博物馆的管理手段。

5 结语

总而言之,博物馆不仅是各类文物和标本的收藏机构,也是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更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收藏着我国几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文物,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展览,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我国深厚的文化知识,传播我国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对历史文物产生一种尊重与敬仰之情。因此,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探究与深思。

参考文献

[1] 郑丽娜.试谈文博系统的文物安全工作[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2] 周耀林.我国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J].档案管理.2010(02).

第3篇:文物保护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文物;保护;开发利用

文物是中化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支撑推动民族信念和民族进步的基石和动力,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探古求知的文物旅游自古有之,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物与旅游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近些年,更是掀起了一股文化旅游潮。人们在欣赏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逐渐热衷于观赏物质和精神人文景观。

山西是文物资源大省,拥有众多的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遗址、遗迹在全省星罗棋布。在山西省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文物承担着主要角色,发挥着强大优势和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文物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处理好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山西省文物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凝结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物本身蕴含着许多无形而真实的历史信息,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山西省文物资源丰富,如能合理开发利用文物资源必将促进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必然降低,进而严重影响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可见,文物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以文物的保护为前提,在发展文物旅游事业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贯穿《文物保护法》的基本原则。wWW.133229.CoM它全面准确地揭示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又要抓住机遇,发展旅游经济,对文物合理利用。

1.1 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

文物保护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文物开发与利用的前提。这是因为:

(1)文物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是人类在长期社会活动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实物载体,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代表性实物,它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然而,文物存量非常有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心血,形成于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各类文物的遗存,不论数量多少,珍贵与否,都不可再生,毁坏一件就少一件,所以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对它加以保护,上无愧于前人,下流芳泽于后世。

(2)由于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其利用便无从谈起。只有以文物保护为前提,才能谈得上文物的多形式合理开发与利用。所以,保护文物是前提,要以“保护为主”。

保护好文物资源,使其免遭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目的是要对文物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文物有史料、借鉴、教育和旅游四大作用。①史料作用:可以证实文献的记载,修正其谬谈,补充其缺失。对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则是研究与恢复其社会面貌的实物史料。②借鉴作用:文物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从中不断吸取营养。割断历史,不在前人创造的文化财富的基础上去创新和发展,是空谈发展。③教育作用: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科普教育的形象与生动的教材。文物的教育作用形式是多方面的,举办展览,丰富观众知识就是有效措施。④旅游作用:文物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文物景点是许多旅游城市发展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支柱,也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如山西平遥利用集古建筑风貌和晋商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平遥古城,每年吸引游客100万人次,提高了平遥的知名度,并使外界了解了晋商文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山西其他许多地区,也拥有许多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可是由于保护不力,损毁严重,只是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没有形成著名的旅游景点,使历史传承下来的文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因此,为了发挥文物重要作用,合理挖掘其内在价值,我们必须首先保护好文物。但反过来,文物保护的目的是进行文物利用,单纯对文物进行保护,而没有充分挖掘文物的内在价值,最大化发挥文物效用,与当前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相适应。

1.2 合理利用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

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不但不会造成文物的破坏,相反还会促进文物的保护。“合理利用”是一个内容宽泛、层次丰富的概念。利用文物负载的信息(包括文物的造型、纹饰及其他文化内涵等)发展文化产业是“合理利用”的有效载体,文物的展示、展览、服务于旅游和地区经济发展,兼作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等等是发挥文物“合理利用”的丰富内涵。从根本上说,合理利用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这是因为:

(1)合理利用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文物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珍贵文化资源。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可以展现文物的价值和功能,并发扬光大,启迪世人。此类合理利用可以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唤起人们对文物的热爱,加深对文物价值的理解,认识到文物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起到有利于文物保护的作用。

(2)合理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毋庸置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利用文物资源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山西省的大同、平遥等地,充分发挥文物优势,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提高了文物资源知名度,使相关的旅游景点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过来又能更有力地支持文物保护,解决文物保护中常遇到的经费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文物资源能够收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无论哪种效益,都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措施。这样,“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不矛盾的。对于文物的保护开发,我们既要反对不利用,又要杜绝滥用这两种极端观点与举措。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平衡点,这既为文物保护工作搭建平台,又为文物利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 文物旅游事业的非科学发展对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困扰

正如前文所述,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既可以产生社会效益也可以起到文物保护的作用。但是,日益火爆的旅游业对文物资源出现越来越重的依赖,造成了对文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加速了文物资源的损耗或破坏,突显文物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使文物保护工作遭受阻碍。

(1)文物过度利用,给保护带来紧迫的压力。一些地方利用文物的时候,没有保护计划和措施,对文物只重使用,而不注重保养维护;任由游客对文物随意碰触攀折踩踏,而只有当明显的损坏甚至毁灭性的破坏出现时才加以注意。特别是一些世界文化遗产地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无限量地接待游客,使有些文物景点游客的接待量超负荷而使文物产生不能承受之压力,而且一年365天全天候开放,没有给文物喘息休养的机会。

(2)在文物保护单位附近随意兴建旅游附属设施,既破坏了文物景点所在地的整体环境,也增大了文物受损的可能性。例如一些地方的使用部门为了增加效益,在文物遗址周围过分开设旅游附属设施,有的甚至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违章建造游览项目和经商摊点,增加了文物受损的可能性。

(3)文物保护单位的权属模糊而使文物得不到较好保护。许多文物景点分布在由非文物部门管理经营的旅游景区内,管理权与监护权,使用权与维修权脱节,利益与义务分离,致使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更有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权和经营权出租、转让或将文物保护单位与旅游企业捆绑上市,致使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如山东曲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府、孔庙等连续发生严重的文物毁坏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对文物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3 实现文物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寻求发展与保护利用的最佳契合点

文物资源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已成为保护和利用文物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文物旅游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是文物保护与文物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才能为拉动旅游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样为文物保护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保护与利用相矛盾时,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推动协调发展,树立文物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现文物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1)文物旅游事业的开展,要遵循在有保护和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对文物的合理利用。近几年随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有些县将文物景点分出来给了旅游部门管理,出现了只注重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物景点环境的保护。有了文物、古文化遗址资源,才会有文化、文物旅游,才会有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和兴旺,才能带动与其相关的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文物和文物遗址是主源,旅游业和地方经济是支流,只有正本清源,才能长流不息。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是正确的,但发展旅游不能以文物古迹被破坏为代价,否则不仅会造成文物资源的损失,而且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根据文物保护法,遵从“五纳入”要求,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主要从5个方面对各级政府文物(或文化遗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即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2)加大对文物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力度,大力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以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文物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强调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应融为一体。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两个途径:一是保旧,即整治文物资源的周围环境,使被周围建筑遮掩的文物重现身姿。如大同华严寺是国家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近年来其周边建有许多商业建筑,几乎将古建筑全部“围困”,仅有不宽的通道通往寺门,政府对“围困”华严寺的商铺进行拆迁;太原市古建筑文物中黄庙和开化寺,迎泽区采取迁厂、迁民的方法加以保护,并有意吸纳社会资金进行开发利用;唱经楼,杏花岭区将采取拆除周围建筑的办法予以保护。二是建新,即修复一些“只留其名,不见其形”的文物,以待展现更多的人文资源。如太原拱极门遗址,杏花岭区将进行延长拱极门旧城墙遗址进行开发;平遥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指导思想,强调物质与非物质的整体保护,提出了从古城、街坊到地块院落、建筑单体4个层面的控制体系,将古城定位为“以文化为核心功能,以旅游为主导产业,以当地居民为主要社会支撑,集文化、旅游和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功能区”。因此,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文物古迹不但没有受到破坏,反而得到了妥善保护,并计划适宜地进行开发利用。平遥的城市改造建设工程,很好地解决了“建新与保旧”之间的矛盾,使我们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为文物保护工作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并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第4篇:文物保护指导思想范文

一、指导思想

在前一阶段学习调研、分析检查的基础上,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解决不适应不符合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对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明确时限,分步实施,有效解决。积极把握十七大提出的“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统一思想、积极协调,挖掘整理、加大投入,发挥传统优秀文化优势,力争使*的文化事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二、总体目标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得到增强。局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使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文化管理制度建设、文化事业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坚定发展文化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2、影响和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破解影响和制约全县文化事业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营造良好的文化人文环境,全面提升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3、全县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得到完善。建立健全全县文化事业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变服务管理职能。强化政府、机关为文化事业服务,为实现全县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断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4、党员干部素质能力和工作作风得到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的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自觉性得到提高,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更加密切,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更加畅通,广大群众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三、整改内容

整改项目1:积极建设和完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信息共享工程。

整改目标:不断创新文化管理与服务方式,稳步推进文化工作。

整改措施:(1)积极争取省级资金和设施设备云南省分中心配备县支中心55万多元的设备(服务器、投影仪、信息接收设备等),以及每个乡镇基层服务点5万元的设施设备。(2)为顺利推进我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争取县委政府的支持。2009年4月,县委政府对县支中心投入了10万元的前期启动经费。(3)积极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在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省综合布线专业工作人员的连续多天紧张工作,*支中心的电子阅览室初步建成,“六个乡镇基层服务点综合布线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也已于近日顺利完成。(4)验收之后,在运行过程中边发现问题边整改,不断完善有关工作体制和机制。

整改时限:2009年1月――2009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县图书馆、局办公室

整改项目2: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放映工程。

整改目标: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是国家计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部于1998年底开始在全国推行、实施的一个文化建设项目,具体工作目标是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电影“三个一”目标,即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通过文企联姻方式,与*芳缘婚纱合作,实行市场化运作,逐步扫除未放映的自然村盲点。

整改措施:为了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落实有关文企联姻的文件精神,切实解决我县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丰富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科技知识,文化局针对*已无专业放映队伍和电影公司、电影院被撤销的实际,努力探索将文化与企业联姻工作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机结合的新途径,积极协调、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电影放映,与“*芳缘婚纱摄影图片有限公司”进行合作,让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我县的文化建设中来,到现在为止已放映了150余场电影,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整改时限:2009年1月――2010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股室:群文股

整改项目3:积极争取资金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

整改目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通过工程建设,改变部分乡镇文化站无站址的现状,同时改扩建和完善基础设施落后、老化的部分乡镇文化站面貌。

整改措施:(1)积极争取各级资金,第一步实施建设的乡镇文化站建设6个。全县共计乡镇文化站9个,根据中央抓机遇,扩内需的号召和部署,按照省市安排,*县今年涉及乡镇文化站改扩建或新建项目的乡镇是*镇(*村)、*乡(*村)、*镇、*乡、*镇、*镇(*村)。六个乡镇文化站改扩建或新建设工程,建筑面积3050m2,总投资187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债资金共计9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共计91万元。中央配备的国债资金每个乡镇为16万元,省级前期配备的资金为每个乡镇5万元。(2)积极协调和争取市级配套资金支持。现在涉及建设的各个乡镇已经基本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只要各级配套资金一到位即可开工建设。(3)第二步,多渠道为未列入规划建设的3个文化站争取支持,使之早日纳入市级建设规划中。

整改时限:2009年1月――2012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股室:群文股

整改项目4:积极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整改目标:在2004年被云南省公布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积极把*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整改措施:(1)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当前,县委、政府决定创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了*古城风貌协调区的建设步伐,使古城风貌得到重大改观,大部分恢复了古城明清古建筑风格。*历史文化悠久,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独具特色的高台、高跷、地会、洞经音乐和其他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并且这些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为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现在申报条件已基本具备。

(2)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领导小组。2009年5月,县委政府根据*的发展实际,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把积极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作为本年度一项重点工作来完成,并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莉苹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庆华和县建设局局长张锦坤任副组长的“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申报工作由建设部门牵头,文化、广电等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参与,目前各方面的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预计8月15日即可完成申报工作的初稿。

整改时限:2009年5月――2009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县建设局、*县文化局、*县广电局、*县文物管理所。

整改项目5:认真组织和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整改目标:按国务院和省市有关文件规定的时限,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整改措施:(1)积极协调,完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启动。(2)按要求认真完成普查分类工作任务。按照要求,在普查完每一个文物保护点,或单位后,都要将普查数据报玉溪市文物管理所审核,最后才能填写由国家文物局统一编制的文物普查登记表,在全市的此次文物普查中,*以质量高超、人员业务熟悉、技术过硬而稳居前列,被当作了学习的榜样和标兵。(3)积极协调,争取资金支持。目前由于经费不到位、设施设备匮乏而导致*的文物普查工作进度缓慢、工作效率较低,部分工作已处于停滞状态。为顺利完成文物普查各阶段的工作,亟待政府解决工作经费和交通工具。

整改时限:2009年5月――2012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股室:群文股、县文物管理所

整改项目5:积极组织和参与第二届新农村文艺调演。

整改目标:认真落实和组织好第二届新农村文艺调演。

整改措施:积极协调,部门间通力协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会议精神和安排,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及相关单位要加强沟通和合作,抽调相关人员,精心筛选节目,共同组织好本次文艺调演。

整改时限:2009年――2009年9月

责任领导:*

责任股单位:群文股

整改项目6:积极组织和落实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

整改目标:在第六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筛选出一批保护价值极高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申报。

整改措施:一是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把文物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二是对丰富的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恢复等工作,迎难而上,多方筹措经费,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文物保护工作;三是文物保护组织机构健全,管理网络覆盖全县;四是对县内的文物分布及现状底子清、情况明、动态管理到位,档案资料齐全;五是文物管理制度健全,“四有”工作规范,未发生文物被破坏、损毁及被盗、丢、失等的责任事故;六是加强依法行政,坚决依法打击违法行为;七是在古城建设和改造中,坚持以文物保护为前提,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八是在确保文物安全和社会效益为先的指导思想下,注重传承、弘扬和利用文物,使之能发挥古为今用的功能,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广大群众在了解中参与,普及中保护,增强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整改时限:2009年7月――2012年10月底

责任领导:*、*

责任股室:群文股、县文物管理所

整改项目7:规范文化市场管理,着力提高文化市场监管能力。

整改目标:按照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严格审批程序,加强日常监管与专项治理的力度。

整改措施:要认真吸取深圳“9·20”特大火灾事故的教训,坚决做好安全隐患百日大排查工作,大力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一是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要继续推进“阳光执法”工程,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强化市场监管力度;二是要认真贯彻执行文化市场审批“疏导”政策,在网吧管理、娱乐场所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争取有所突破;三是要加强对文化市场政策法规的研究学习,在文化市场监管过程中争取变被动为主动。

整改时限:2009年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文化市场稽查队

整改项目8:加强支部及文化系统的学习。

整改措施:健全学习制度,切实搞好学习;通过深入调研,转变领导作风,做到科学决策,切实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建立职责明确、顺畅有序的工作机制。

整改时限:2009年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党支部

整改项目9:进一步加大工作落实力度。

整改措施:加强作风建设,不断夯实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思想基础。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编制好职位说明书,切实解决“不想干、不会干、不敢干、不实干”的问题。

整改时限:2009年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办公室

四、具体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分工负责制,由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各股室通力合作,抓好各项整改措施落实。要深入基层搞调研,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积极推动重点问题的解决,在整改落实中创造典型经验,形成示范效应。

第5篇:文物保护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保护;总体思路;效益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当前甘肃省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作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全面研究下一阶段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把甘肃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打开一个新局面。

1核心内容

1.1确定指导思想

甘肃省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甘肃省整体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法加强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健全保护监督机制,构建保护、利用的格局。

1.2推进保护工作的总体思路

在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推进甘肃省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作的的总体思路是,工作准确定位、构筑保护体系、完善保护机制、合理规划布局、绿色生态建设等。

1.3建立多层次的保护体系

我国的文化遗产事业正在经历着历史性转型。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保留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历史文化遗存,为城市保存历史记忆,构建城市特色,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构建重点保护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与后备保护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系列保护体系。名城系列的保护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文物古迹――主要指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历史街区――主要指历史文化保护区;三是历史古城――特指历史文化名城及名镇名村。

1.4相关法制法律保障

明确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违法审批以及其他渎职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区分违法行为的不同主体,对单位违法行为和个人违法行为分别规定了法律责任。把行政处罚与承担民事责任相结合。在对有关违法行为规定行政处罚的同时,明确违法者要承担民事责任,以增加其违法成本。

1.5完善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体系

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城乡规划部门、文物保护单位的协调机制,共同协作推进管理与监督各项工作。明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条件,并规定了申报时应当提交的材料。明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国务院批准公布;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督促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时申报。对符合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批准机关提出确定该城市、镇、村庄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建议。加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责任。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因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批准机关应当将其列入濒危名单,予以公布,并责成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限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完善保护制度,加强保护工作。

2研究价值

研究甘肃省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与措施,为甘肃省名城名镇名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保护利用工作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探讨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建筑―文化景观”多层次构成的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解决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由于一些地方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保护规划的编制、修改工作滞后,忽视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整体保护,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需要提高;保护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不注重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新建“假古董”,造成许多历史建筑被损毁。保护范围内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落后,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居住环境差,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甚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对于破坏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的违法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

3预期效益

通过对甘肃省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与措施研究,预期达到平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推进新时期甘肃省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事业科学发展。

3.1社会效益

将甘肃省名城、名镇、名村整体保护的过程中,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逐渐突现名城、名镇、名村的形象,从而提高甘肃省在西北地区乃至在全国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地位;在此过程中,还可提供新的社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改善道路、给排水、电力等设施等人居环境,促进居民物质文明和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增强甘肃省活力,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3.2经济效益

甘肃省基本建立起由“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建筑―文化景观”多层次构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逐步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的平台和载体,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3.3文化效益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逐步改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周围自然环境以及主要街道、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消除影响整体风貌的不协调建筑,保护特定空间格局和历史环境,进一步彰显街区、镇村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脉。

4结语

甘肃省甘肃省必须加快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系列的建设,确定历史文化保护的发展战略,落实名城发展规划与保护规划,突出文物古迹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保护古城降低旧城人口密度,开发新城缓解人口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才能确保古城空间秩序,传统风貌、生活原状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保护新格局,推动甘肃省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再上新水平。

[1] 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第6篇:文物保护指导思想范文

1.资金紧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

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

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

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

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二、邯郸市历史文化简述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5.搞活发展机制,加大投资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文化遗产部门对历史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旅游部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资源和经营旅游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区外资金投资文化遗产旅游的积极性,并与驻区大企业、区外旅游企业联合开发的旅游资源。还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支持景区附近的群众投身旅游产业。如鼓励赵王城景区附近左西村、引豹村、张庄桥村、小屯等村的群众在景区周围发展旅游商贸、服务、游乐等项目,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活力和后劲。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的发展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予以支持,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旅行社及导游素质等。

参考文献:

[1]席丽娟陈金华:国家重点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06)

[2]李俊梅:历史文物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3,(01)

第7篇:文物保护指导思想范文

刚才,我们听了中华文明源头工程——殷墟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示范区战略构想和殷墟核心区6.5平方公里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很受教育,很有收获,也很振奋。这两个规划起点很高,对如何保护、利用好殷商文化,把殷墟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和中华民族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提出了崭新思路。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等同志冒着酷暑,不辞劳苦,专门赶来为我们做指导报告,难能可贵,体现了对的关心和厚爱,体现了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华夏文明的重要传承地”的热情和责任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一、抢抓机遇,努力使中华文明源头工程上升为国家工程

中华文明源头工程——殷墟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示范区战略构想和殷墟核心区6.5平方公里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研究成果非常宝贵,两个规划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如何建设殷墟大遗址公园和打造中华文明源头工程,建设殷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示范区进行了初步研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大力配合,在省发展研究中心和中洹公司初步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拓展思路,引入新的理念,争取把这两个规划做的更细、更精、更全面、更有价值、更有特色、更有影响。

要学习借鉴“中华文化标志城”工程的做法,把的中华文明源头工程构想报告作为重大文化项目向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申报立项,使中华文明源头工程和示范区建设能够尽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工程、民族工程和省的重大文化战略工程、中原经济区传承华夏文明重要的标志性工程,从机构、编制、经费、规划、论证等各个方面争取大量政策支持,确保项目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发挥更大作用。

二、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殷墟考古遗址公园及拓展区建设指挥部的重要作用

殷墟考古遗址公园及拓展区建设指挥部整体上统筹协调以殷商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源头工程建设工作,要积极动员全市各方面的力量,举全市之力为之奋斗。在没有成立这样高规格的指挥部之前,我们有一班人、一个组织在研究、论证这些问题,把相关责任也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各个部门,有了这个指挥部后,更要进一步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按照国家文物局审批的《殷墟保护总体规划》,核心区内的重点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文物部门、殷墟管理处去做,周边拓展区开发、总体规划制定等工作,区和市文广新局、文物局都发挥了很好作用。下一步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整合力量,各部门要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指挥部如何运转、如何分工、如何推进工作要有一套很好的机制和制度,要齐抓共管,分工负责。殷墟考古遗址公园及拓展区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个部门要共同努力去建设,把各项责任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比如有些项目需要报国家文物局,需要组织专家论证,文广新局、文物部门要全力推进;需要征地拆迁、做群众工作和推进落实项目建设区要认真落实。

三、抓好规划,积极推进中华文明源头工程建设

“中华文化标志城”工程已经做了11年,但我们的中华文明源头工程除了现有的一些文物景点之外,很多项目还停留在规划和论证阶段,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等,一定要把规划搞好,把工程做好。书记讲过,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我们必须立足现实,在做好远期规划和战略规划的同时,脚踏实地,迎难而上,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积极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看到希望和光明。

一要把握原则,科学规划,依法办事。科学规划很重要,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但是关键要科学。要聘请省发展研究中心等权威部门帮我们做战略规划。中华文明源头工程和其他工程建设不一样,带有文化属性。殷墟大遗址公园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一般公园是不同的,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城市总体规划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

二要统一规划,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规划起点要高,要全面科学,有前瞻性。总体规划确定以后,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制定具体的年度规划和项目规划。如果现在设计的两个规划能够实现,殷墟将会有一个很大变化,会成为省真正的文化展示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会成为全国一个示范工程。

三要统筹兼顾,注重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殷商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殷墟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却较少,和其他可视性比较强的三峡、黄山、泰山相比,我们差距很大。西安大明宫是政府主导的项目,但是注重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企业投资需要回报,例如中洹公司设计的这个方案,如果没有回报任何公司都不会干。建设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需要加大投入,也更需要注重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四、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关系

一是处理好殷墟遗址公园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华夏文明传承地”的关系。中原经济区有四个定位,其中一个就是“华夏文明的传承地”。我们殷墟遗址公园要自觉融入、服从“华夏文明的传承地”,要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到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家的项目中,争取得到国家支持。要把殷墟遗址公园建设融入“华夏文明的传承地”作为指导思想来建设我们的源头工程。

二是处理好遗址公园战略规划与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殷墟总体保护规划的关系。要以文物保护规划为基础,注意内容研究,注意根据国家文物局规划去搞好我们的规划,带动我们的项目。

三是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文物开发利用的关系。去年,李源潮部长到我市看了殷墟后感觉很震撼,但是看了展示手段以后也确实感到很遗憾,给我们提了很多好的建议。他讲了这样一个观点,文物和文化遗产在发挥价值上有两条路子可以走。第一条路是研究和保护,交给专家去研究,广大群众通过他们的研究成果来感受。第二条路是艺术化之路,在博物馆作为艺术品和文物展示出来,让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一些文物能够通过电影、电视、戏剧、3D影片、4D影片等艺术形式展示出来。我们对殷墟保护和利用也提出了这样的构想,要积极和有关高校合作,通过艺术文化道路展示出来。

四是处理好殷墟遗址保护圈内和圈外的关系。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周边拓展区要统筹考虑,在王陵区、宫殿宗庙区建设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殷墟管理条例》和《殷墟保护总体规划》来进行,应该以文物部门为主去规划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规划建设。比如大殿建设,单霁翔局长说,你们可以学习杭州的雷峰塔复原恢复,在遗址基础上建一个类似于大殿的形式来展示它。雷峰塔也是在雷峰塔遗址上面建设的,实际上起到了展示和旅游的作用。

五是处理好整个中华文明源头工程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关系。在抓好统一规划的同时,以更大的热情、更大的干劲抓好具体项目建设。

五、争分夺秒,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第8篇:文物保护指导思想范文

1.1现状分析

文湖景区位于汾阳市东1.5km处,总面积约379.4hm2(约5688.4亩)。景区由于前期的建设,现主要的景观有“全国砖结构古塔之首”称号、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的“文峰塔”、具有儒学文化代表的“孔庙”、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的“汾阳王府”以及根据《水经注》中记载的方圆近百里的泱泱大湖“古文湖”,进行恢复修建的新文湖。同时位于汾阳市内的董寺河、禹门河、三汇河以及汾阳市的总退渠等贯穿于景区中。区内小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空气清新、舒适宁静。加上古塔的气势,孔庙、王府的文化氛围,文湖水域的柔和、亲近,整体上构成了一幅远离城市喧嚣,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舒适、宁静、优美的景象。现状整个区域呈方形,西起望阳路,东至禹门河,北接汾阳总退水渠,南抵文峰街。总用地面积约为89hm2,现状用地多为荒地,部分村镇建设用地以及林地和农田。现状用地布局凌乱,各种用地混杂布置环境较差。

1.2风景资源评价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文湖景区的旅游资源评价中满足一级标准的有文峰塔,满足三级标准的有新文湖、孔庙、汾阳王府、文湖大戏台以及小西湖。

2规划设计依据、理念

2.1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山西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山西省旅游局2002年9月);《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山西省政府);《汾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山西省规划院2004年4月);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其他略。

2.2规划指导思想

1)发掘历史、保护文化。2)形象突出,特色鲜明。

2.3规划理念

尊重历史,启迪未来;发扬国学,传承文明;扩展经济,改善环境;建设汾州,造福人类。

3规划布局与环境结构分析

3.1总体构思

在项目总体设计上体现“文化为魂•山水为韵•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是本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在表达,而“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自然环境、单体建筑、景观节点环环相扣,“山•水”为本项目设计提供了灵动的活力。水面的开放、收合,山体地势之高低起伏变化,远眺可以一览文湖水域之烟波浩渺,近观可以欣赏溪流、幽径、黄土地貌等组成的天然卓越的园林[1]。其景区内的其他建筑设计中也融入了汾阳传统民俗文化和中国山水文化的元素,在总体设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随着每个片区主题、文化内涵的不同而风格迥异,让人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人生意趣。

3.2总体布局

规划区依托于亚州第一高塔———文峰古塔和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文湖生态湿地,突出景区传承文化、保护湿地、休闲娱乐三大功能,科学处理局部、整体、三个层次的关系,部位形成由东至西众湖相连的“蝶形”,由禹门河、董寺河、三汇河各延伸出一条舞动的水系及文峰街构建出“一心、三轴、四区、十九片区”。即一个景区核心,三大景观主轴,四个功能分区、十九个景观片区。一心:以文峰塔为核心的景观群(文峰塔于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大景观主轴分别为:人文景观轴:文峰塔的历史和它特有的观赏价值把人们带入了古塔映余辉的境域,而孔庙的儒学气息让生于浮世、繁杂的人们心境得以净化、修心、养性;汾阳王府的雄风体现出当年郭子仪的“功盖天下,再造唐室”的风范。其中包括:主轴:文湖大戏台—文湖广场—塔院—文峰塔—无梁殿。辅轴:左:古商业街—汾阳王府;右:王文素纪念馆—孔庙。水景轴线:通过大、小湖面及溪滩相结合,深水、浅水相结合,堤、坝、桥、亭、亲水平台与水面形态相适宜,塑造文化丰富,符合功能要求和生态要求的景观水面。轴线即:小西湖—新文湖—大文湖。绿色景观轴线:由文湖森林公园连接禹门河两侧防护绿地并延伸到湿地景观以及山体周边绿化成“人”字形的景观结构,即:励秀林—果蔬采摘园—堤坝两岸防护绿带—湿地景观山体、周边绿化。四个功能区为:文化核心景观区、大文湖山水园、森林公园、娱乐休闲区。十九个景观片区:文峰塔观景区、孔庙历史文化区、郡王府、古商业区、文湖水景游赏区、文湖花卉游赏区、励秀林、文湖果蔬采摘区、入口广场服务区、历史文化迁保区[2]、古董文物品鉴区、古今文化博览区、嘉年华游乐区、农家乐体验区、湿地大文湖水景区、湿地如意山景观区、大文湖自然景观区、景区配套设施服务区、文湖生态别墅区、小西湖景观区。

4景区总体控制

4.1景区保护控制

根据景区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对景区的保护主要从级别保护方面进行控制。在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的周围,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史迹保护区。史迹保护区包括:文峰塔、孔庙、汾阳王府、王文素纪念馆等所在的区域。1)对风景区内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的对象与地区,例如森林与植被、水源与水土、浅海及水域生物、珍稀濒危生物、岩溶发育等等,适宜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恢复区[3]。风景恢复区的范围包括:小西湖、文湖、大文湖所的水域景观区。2)对风景区的景物、景点、景群、景区等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以及风景游赏对象集中地,可以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游览区。风景游览区为:汾州八景、西河茶社等景点所在区域、景区内的其他景点所在的区域。3)在风景区范围内,对上述五类保育区以外的用地与水面及其他各项用地,均应划为发展控制区。发展控制区为:景区内的旅游酒店、景区别墅、游玩设施场地、农家乐、果蔬采摘园等所在的区域。

4.2风景保护的分级和保护

根据风景区的保护分级,现将文湖景区的保护等级分为一、二、三级。1)保护要素及其级别的确定。a.在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出一定范围与空间作为一级保护区,宜以一级景点的视域范围作为主要划分依据。一级保护区的范围为:即以文峰塔为人文中心主轴的景观区、由孔庙和汾阳王府分别组成的两个辅轴景观区。b.在景区范围内,以及景区范围之外的非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为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范围为:景区内的小西湖、文湖、大文湖形成的湿地水域范围、历史迁保区。c.在风景区范围内,对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地区应划为三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的范围为:景区内的其他部分属于三级保护区。2)保护措施。根据风景区的保护分级确定的保护级别措施。一级保护区内可以安置必需的步行游赏道路和相关设施,严禁建设与风景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机动交通工具不得进入此区。二级保护区内可以安排少量旅宿设施,但必须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应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本区。三级保护区内,应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应与风景环境相协调。

5建议及展望

第9篇:文物保护指导思想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基层文化体育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突破口,加大投入,加强管理,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切实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文化支撑和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二、目标任务

2013年全镇文化工作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新风尚、新文明初步形成;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更加丰富;镇、村(居)文化工作机构健全,文化人才队伍壮大;文化管理体制顺畅,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重点镇、特色镇创建扎实推进。实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文体活动创新、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文体发展活力、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取得新突破。

三、工作重点

(一)强基固本,狠练内功

要切实加强对法律、法规、业务的学习和职业道德修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廉洁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执法水平、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文化单位和文化人形象。

(二)夯实基础,健全体系

以实施文化民生工程为支撑,以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文化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文化事业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一是积极争取、对接项目,力争年内全面启动实施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二是结合巴山新居工程,规划体育健身广场,配套完善文体设施,全力打造渔江社区文体阵地示范工程;三是加强对漩滩、灵山等11个村(居)农家书屋管理,建立健全书屋开放、借阅登记等管理机制。

(三)严格执法,加强监管

一是加大对镇内文化市场的执法、监管力度,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严厉打击黄、赌、毒和非法盗版物,坚决取缔黑网吧,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三是大力开展学校周边社会环境整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社会环境。

(四)突出特色,助推经济

旅游文化、碑林文化、“鱼”特色文化,是我镇的三大特色和品牌。旅游文化、“鱼”特色餐饮文化是我镇经济的发展亮点和独特魅力,必须以此为契机,精心组织,全力办好“十六”登高和“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会”活动,加强对灵山碑林的保护,“鱼”品牌的注册和推广,努力把的特色品牌做大做强。

(五)紧扣节点,丰富活动

精心组织开展好春节、三八、五一、端午、国庆、中秋、元旦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庆祝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通过组织老年秧歌队,开展社区坝坝舞等群众文化活动和送图书、送文艺、送春联等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社区居民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文化成果最大程度惠及于民。

(六)注重传承,做好保护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强化保护措施,抓好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要健全镇、村(居)、组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做好文物的安全检查和保护工作;二要加强《文物保护法》的执法和宣传力度;三要加强对阴灵山景区佛教历史文物、书法石刻碑林、文化遗址和灵山老街传统民俗民居群落等重点文物的保护。

(七)落实政策文化惠民

1、积极主动争取政策,搞好项目对接,完成镇文化站设备设施的配送和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

2、做好社区农家书屋和相关设施设备配送的申报工作。

3、完善好聚居点文化、体育、健身等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落实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

4、扑下身子,精心指导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认真开展好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更好的服务基层、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和科技支撑,让他们共享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镇党委、政府把文化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做到“四有”:有领导分管,有专职干部来抓,有阵地,有经费保障。各村(居)、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将文体活动列入全年工作内容,安排专人负责,发现并培养文艺积极分子,成立文体队伍。

(二)注重宣传。要结合工作实际,坚持以文化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引导社会、教育人民为宗旨,开展形式各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多渠道、多途径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和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引导人民奋发向上,为构建和谐社会,平安社会夯实基础。

(三)突出实效。各村(居)、各单位要立足现状,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农村基层干部廉政教育,抓好文体工作。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内容丰富;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新意;既时尚现代,又深具本地特色,确保文体活动开展扎实,富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