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

第1篇: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

中国分类号:G4

一、确定以全面发展为本的差异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因此,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合上述观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儿童现实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儿童潜在发展水平,并且每个儿童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差异性教学目标,即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蒙台梭利的教具是她的教学法的构成要素之一,非常有特色,在蒙氏教学中有人误以为将蒙台梭利教具摆放在教室的各个区域就是蒙氏教学法了。实质上,蒙氏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教学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儿童的需要。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需要和目标,课程组织的中心是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教具操作。

因此,在将蒙氏教育方案引进我国幼儿园教育中,应该考虑它的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同时制定差异性教学目标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便教师在观察中指导,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二、拓展全面丰富的整体的教学内容

蒙台梭利研究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领域。她把日常生活练习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她认为日常生活练习对于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感官教育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练习五大类,它们分别由相应的教具来完成;语言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读和写两部分;数学教育主要是10以内的读、写、算等内容;文化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等几个主要方面。今天看来,蒙台梭利的教学内容设置的确有一定的局限,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与儿童发展的需要,比如对儿童全面发展意义重大的艺术教育内容、社会教育内容没有涉及。因此,国外一些新一代蒙氏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对原蒙氏方案的内容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将原五大领域扩展为十大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体能训练(大肌肉活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教育(角色扮演)、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交往技能的练习)。这种改进和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尤其对我国当前教育界。

三、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创新

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历一个以承接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线的特殊的心理过程。蒙台梭利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书《学会生存》把人格理解为道德、体力、智力、审美意识、敏感性、精神价值等等品质的综合,是“完人”,并认为这种“完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

继《学会生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著名的报告书《学习:内在的财富》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指出:“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像力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有可能受到某种个人行为准则规范化的威胁。”所以,“创造性”和“想像力”是“自由人格(个性)”的表现,为了培养人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应首先培养“自由人格(个性)。”由此看来,不能把某一种或几种品质从完整的人分离出来孤立地培养,否则会造成人格分裂。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应该在培养人的整个过程之中,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整合进行。

四、激发积极互动的交往关系

蒙台梭利教育法由三要素构成:有准备的环境、教师和教具。

她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正是从这种教师观出发,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

因此,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中,教师所具备的角色是:

(一)环境的提供者:在蒙台梭利看来,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特质环境主要是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尺寸的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

(二)示范者:在儿童自我选择、使用教具材料之前,教师首先为孩子示范教具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师对教具材料作简单的介绍、示范时,话要简短、明确、客观,内容必须是直接涉及要解决的问题,不讲不必要的话。当孩子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选择另一个新的教具。(三)观察者:教师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不带成人偏见的眼光来看孩子”。在儿童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时间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的面都表情。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

第2篇: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英语教学 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

现代科学的发展特点之一是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顾名思义,教育心理学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互结合并逐渐形成独立的教育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它是研究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规律(潘菽,1980)。

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甚至老师更多地倾向于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重视师生互动等心理技巧,并能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英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活动。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教师应该了解英语教学的规律,语言技能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差异,以及影响学生的心理要素,等等。

结合英语教学的活动中学生的特点,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英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英语教师不只是单纯地教好书,更需要理解学生的心理。从长远的教育发展来看,任何家长都不希望老师仅是一架教书机器,而是希望他们是有感情的人,不仅能做到“传道,授业”,而且能做到“解惑”。

2.全面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为了有效地实施教学,教师需要了解教育对象。英语教师应该全面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教育背景、思想动态、个人爱好、性格特点,了解什么是学生需要的。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到学校读书的学生,都特别希望能得到关怀、重视与爱护。所以,教师应注重用爱心温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

3.培养适当的学习策略。

英语学习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应用。知识的学习有两种:理解性学习和机械性学习。前者靠认知,后者靠感知。再者通过死记硬背的机械性记忆是不能持久的,而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效果就会好很多(应云天,1986)。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突出培养以下两种学习策略:(1)在学习语言知识时,要坚持先理解再记忆的原则。(2)在技能训练上,要重视多器官的共同作用。如在听力训练时,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耳到”,还要求他们做到“眼到”,“口到”,甚至是“手到”。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掌握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但真正持久的是来自学生内在的兴趣及求知欲。因此,教师不仅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而且要通过一切办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求知欲。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目标,不能只使用单一的方法,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图画,卡片,肢体语言,多媒体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英语学习体会到乐趣。

5.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认为,由于个体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差异,不同的个人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李俊峰、范文卿,2008)。在英语学习中,有些学生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有些学生相对缺乏;有些学生擅长阅读而听力较弱;有些学生分析能力较强;有些学生记忆力较好。因此,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技能的学习。它不仅有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刻苦地操练。因此,它要求学生有平和的心理准备,对学习目标有高度的认识。这就需要外语教师不仅关心如何教好书,更要关心学生是如何学的。

总之,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具备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交流,才能提高外语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Edward.L.Thomdike.The Contribution of Psychology to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M],1990.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3]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第3篇: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研究;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随着高校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各高校开始不断建立起更多新式的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就是其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学科,它是结合了心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边缘性学科,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对心理存在的意义及思政教育主要作用进行详细介绍,确立教育目标,认识研究对象,全方面地结合思政教育及心理学教育,将其作用发挥至最大。思政教育心理学整个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等待解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关键性作用,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所针对的科研对象,可以归纳成三种想法

1.1正确认识思政教育整个教学过程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属于多种元素的互动。对各种元素之间的互动,进行怎样的心理上的探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其实对其结果有影响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除了教育工作者及教育对象外,还包括家庭氛围、市场新闻、观众心理等等。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所授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教育者、小众、大众、个体四方面研究对象的心理。

1.2注重教育对象及教育工作者的有效研究

对于那些教育对象自我产生的具有独特性质的心理状态,要增加一定的关注度,重视其重要性,举例来说,包括教育中产生的抑扬心理、攀比嫉妒心理、逆反心理等等。一般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是把思政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粗略地设置成思想教育整个过程当中,人们所形成的心理表现及产生模式,其研究范围比较狭隘,只是运用到一般心理学教学框架及主要内容。

1.3正确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现实状况

其实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似乎还没意识到思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对教学内容的编排整理并不完整,依旧是将心理学所涉及的基本内容照搬照抄地移用过来,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界定的明确框架范围。举例来说,有些人凭自己想法运用一般心理学,结果导致自己在学科研究上出现混乱,研究对象方面模糊不清。他们把研究对象与范围之间的关系,划定在“一”跟“多”两种,对实际研究结果有很大影响。

2中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现实状况分析

在中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创建时间比较晚,然而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最为突出的,是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各大高校所设立的思想政治学科,在整个社会当中受到高度且广泛的关注,导致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慢慢衍化成政府行为跟学校行为。虽然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如此迅速,但它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对比,其规范性跟合理性都比较差。对此,国内各大高校仍然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进,促使其更加完善。想让中国得以更加长远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相关工作的帮助。传统化的思政工作,基本上侧重点在积累经验上,对工作的科学性、现代化、理论性等方面不太关注,这样容易导致教育对象不明确,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自身情况没有联系,无法做到很好结合,因而思想政治工作渐渐被人们所误解,最终被忽视。此外,社会上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波及、反对思想政治工作运动的发起,更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可以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建立,主要是利用心理学所得出的结果,对思政教育内含的有效性及针对性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其实所有与成功有关的案例当中,都有着心理学的帮助,可以说,一旦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象整个内心想法及其个性化的心理特征,进行一定的了解,对教育者及对象间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心理表现及运用规律,也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是很容易达到的。

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潜在问题分析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跟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形式相同,在整个衍化过程当中,发展速度非常快,效果也比较显著,在一门学科及其领域界定上所呈现出来的地位,已经比较明显。可是即使如此,它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因为其研究的基础还不是非常稳定,并没有到达比较成熟的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

3.1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正确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最先起源于西方国家,在我国推行时间尚不久远。社会各界对这门新型学科如何定位问题,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它最初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学科分流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根据人的主观思想而产生的行为形成某种规律,作为重要研究依据,其中包含了人的心理、思想、行为、规律等,其中心理的变化规律和思想、行为等紧密相连,因此思想政治心理学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上,更深层地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的专门学科。

3.2该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许多专业学科,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覆盖广阔的心理学面前,显得非常稚嫩,学科的成熟性和久远性,显然不在同一个阶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其所囊括的范围,既不能与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冲突,也不能与这两门学科有过多雷同之处,否则学生学习起来容易引起模糊不清。因此该学科要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在经历将近一百年的发展以来,从思想到列宁主义和思想到现在,在一百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当中,已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政治思想基础。马克思曾指出“人的心理变化离不开大脑现象变化”,列宁也指出,“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能依赖于反映者而独立存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是适合时展需要的。它建立在其它许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而以单独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在从事这一学科教育的时候,既要尊重其它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也要摆脱它们的束缚,使之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专业学科。

3.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其它学科一样,来自于社会实践经验,研究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

我国对这门学科系统的专业研究起步较晚。由于每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历史、文化背景等各具特色,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还处在发展阶段,大多数借鉴国外心理学丰富的经验,没有将思想政治心理产生的现象和心理变化规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由此把这门学科划定在一定的框架内,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其重心难以确定的原因。

3.4如何正确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方向进行研究如上所述,我国思想政治心理学,主要是引用国外的经验成果,缺乏对这门科学进行有效的实践和验证过程。当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引用历史文献研究、专业理论知识研究、相互对比研究等方法,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思维辩证方式。在编制这门课程时,以介绍理论和社会应用结果为主要方向和对结果进行分析,基本是以这种手法,来构建学科的主要框架。这样,就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体验感知,不能形成整体的科学框架。

4在中国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国外开设以来,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果,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加强该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实施正确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引导,将其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战略;此外,更需要我国各行政部门和广大社会人士大力支持和重视。必须做好以下三个重要方面工作:

4.1加强学科机构建设

完善机构建设,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必要前提,一门成熟的学科,必然有一套系统规范的专门机构。没有相关正规合格的机构,学科发展将会失去重要核心,专业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很难形成系统规范的学科认知。

4.2人才是关键

目前在我国从事这方面教育工作人员非常欠缺,专业知识也有待提高,质和量的严重缺乏,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因此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水平非常重要,人才是推动这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4.3建立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相关课程

在国内,各大高校所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一个共有特性,即都开设有相关课程的实验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到底需不需要专业课程化,至今仍具有一定分歧。一些对课程化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课程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效果比较差,比较适合解决一些教学知识小范围内存在的问题,至于学生自身心理方面的变化,是无法利用课堂教学解决的。因此课程化针对的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个别问题需另当别论。即使如此,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相关讲座的举办频率,越来越高,受关注度也不断提升,从效果来看,是比较有帮助的一种形式。所以对学校内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讲座、活动等方式,进行预防、解决。结合上述三项描述,不难看出,21世纪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需要学校、教师、政府及整个社会相互配合的,其中学校属于核心主体,在学科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学校如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不重视,那么该学科未来的发展及完善,就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各级领导需要加强重视,全力发展思政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

结语

在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比较新颖的学科,它由心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学两者结合形成,对于它的完善各高校做了很多的工作。本文只是做一个比较简洁的描述,对其发展过程及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给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将来的发展目标,以期让这门学科,发展成为学校中较为主流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杨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胡凯.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第4篇: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情感教学 心理沟通 教学思维 互动教学

笔者在大学里从事教师工作已近八年,随着自身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学生们交流的增多,发现他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非常反感。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书本”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促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自身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是尽到了责任。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正内涵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知道他们思考什么,想要什么,有什么困惑和不良的情绪,对目前的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期待值,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其次,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所以,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多渠道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最后,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与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思维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的有效运用体现在: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的教学非常必要;但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常常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在我的课余时间,经常有学生来向我诉苦,有学习方面的困惑,有恋爱方面的挫折,有求职遇到的障碍等等,这些课堂外的“闲事”,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和学生心理沟通,解决了他们的烦心事,自然就会让他们回归到正常学习状态。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情感方法与语言学习的密切关系,运用情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所以每一堂课的前十分钟特别重要,教师要快速调动课堂气氛,不能总是给学生“下马威”,否则教学效果会打至少百分之二十的折扣。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也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我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头脑风暴、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趣味游戏等,学生参与度很高,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第5篇: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

本学期,我承担了三门课的教学任务:国本1501班的《海关报关实务》、财本1801班的《管理学》、财本16的选修课《国际金融》;指导9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

一、本学期工作小结

(一)教学工作

1、教学准备

本学期第一个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本学期开学之前,我按照学院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学》、《海关报关实务》和《国际金融》的教案。开学后,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论框架结构,认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表。

2、认真备课,严谨教学

为了备好课,我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要了解学生,首先要把学生的基础情况和所学习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我们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却比较强,这也正好突出了我院的培养目标是综合应用性人才,再加上我院各专业的特点——实用性强。所以在我的教学中都本着将课本知识生活化、现实化,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抽象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学生既易于接收知识,又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融会贯通,主动创新

我认为,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把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讲透彻,还要适当的扩展授课内容,将本门课的知识与本学科的其他课程的知识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而不是把每一门课都孤立起来。本学期,在授课的时候,我总是有意识地穿插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比如,在《海关报关实务》课上,我经常引入《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以及《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在巩固基本知识的同时,帮助同学们融会贯通,建立立体的专业知识结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教师最忌讳照本宣科,缺乏创见。如果课堂没有新意没有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排斥心理。所以,我在授课过程中,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并将相关知识的最新动态和信息穿课堂,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听课的兴趣。在上《海关报关实务》这门课时,我除了在内容上丰富课本知识外,还在实际应用方面下功夫,力争让学生学有所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科研工作

在过去几个学年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本学期,我的科研工作取得的较大进步,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课题《*********》顺利结项,并被评为一等奖,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三)评建工作

在日常工作之余,认真学习评建知识,深刻理解评建指标体系,并将评建的标准贯彻到日常工作中。作为一级指标的负责人,我团结带领有关同志,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相关资料的起草和整理收集工作。

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作为年轻教师,各方面的素养和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1、提高备课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非常重视备课质量,每次上课前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认真准备每一节课,认真思考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教案的标准化还有待提高。下学期,我将严格按照要求备课,提高教案的标准化程度。

首先,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将难以理解的东西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解。其次,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部分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针对这些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2、不断学习,充实提高

第6篇: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师范类心理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心理学专业是我校2000年新开设的师范类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对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省内外师范院校对心理学专业的办学历程与经验,结合我校自身具体情况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确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专业素养,能在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医疗、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1]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2]相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并没有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总体素质不高,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了心理学专业,许多高校纷纷设置了心理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3]截至2010年10月,全国已经有超过25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4]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偏重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实习见习的场所多在中小学;平时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多延续了师范学校的讲课、说课方式。正是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这种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趋于饱和的现实条件下,学生带有浓重师范性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广泛的心理学就业的市场需求。

(二)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由于就业难,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考研热情空前高涨,在课程设置别重视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比例,如考研中占分数比例较大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学兰等对该校心理学系1986年以来的历届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校中最欠缺的技能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且学生期待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认为心理学应用技能课程的学时数应占52.38%,基本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应占47.62%。[5]可见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应加大重视力度。

(三)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考试考查为手段,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

近年来,由于心理学专业就业需要拓宽了就业范围,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单一就业方向的局限,也开始不断地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类的课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外,还有心理咨询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及临床心理学方向。但由于受传统考核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局限,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最终实现的是知识上的积累,而非能力上的转化,很难达到实践能力水平提升的目标。

(四)见习实习时间相对短暂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

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教育见习一般选在第四学期的第七周,中小学已经接近期中考试,学生在见习期间中小学生正在复习;教育实习虽然预计是14周,但实际在中小学的时间仅为四周,其余的时间需要进行大量的讲课练习并参与学校组织的统一考核。在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量都很少,学生很难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

二、确立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015年,我校在2012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新方案的修订工作。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心理学专业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进行了如下改动:

(一)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课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对于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有重要作用,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掌握有重要帮助,对于学生考研有重要作用,所以,要保证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具体体现在,在培养方案中合理规划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开课学期,保证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课时比重,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二)突出实践类课程设置

心理学的实践类课程是依据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共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团体心理辅导、认知矫正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据实际需要,本次修订培养方案又增开了沙盘游戏治疗、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课程,如管理心理学、人事与领导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关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职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三是临床心理学方向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学、临床心理学、临床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等,结合心理学最新热点,在这次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开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就一个方向选课,也可以分别从不同方向选课。

(三)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

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心理学专业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本科专业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心理学专业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修满38学分,其中实验课程12学分,教育实习、见习由原来8学分增至14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由原来4学分增至6学分,专题实践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增至4学分,具体课程除原来的专业需求与就业、就业心理咨询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增开了一门青少年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军事理论及军事训练为2学分。

三、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辅助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传统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目的,但学生一是由于脱离具体情境,二是由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三是由于学习和实践之间间隔的时间过长,导致学未所用。可以依据心理学具体学科的实际特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多种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通过案例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产生联想,较快地将所学转化为能实际应用的能力。而在学生未来的从业生涯中,由于在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时曾对情境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会在其遇到实际问题时重新启动,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解决,而非经验解决,对未来提升学生的素质也有益处。

(二)改革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

推进实践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考核制度的转变。考核制度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方向引导,如仍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重视知识再现,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学生仍无法走出应试思维带来的高分低能的怪圈。因此,制定严格而规范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可以实行教考分离,成立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小组,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口试、面试、笔试、心理测验、专业实验、角色表演、情境模拟等考核形式有机结合。在考核过程中不仅重视检验实践技能的真实水平,还要重视检验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是否能用心理学的视野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合理增加见习实习时间

目前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在这14周中,在学校实习期仅为四周,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可以适当增加。尤其是实习时间,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比例本来就小,并且学生在真实课堂中得到的锻炼远远超过在大学模拟课堂中得到的锻炼。因此,可高效利用这14周的时间,适当增加学生在中小学实习的时间。

(四)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

由于实习期间学生没有工资,学校不包食宿,学生如果租房又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校心理学专业实习学校多为本地学校。但由于本地学校数量有限,心理健康教育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属于主课,课时少,学生并不能在实习期间得到充分锻炼。因此,要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预计拓展的实习基地应符合以下条件:首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水平,课时量有保障,上课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丰富;其次,该校应设立心理健康中心,有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和一定的心理咨询基础设施;第三,该校有学生或青年教师宿舍,能给实习生提供住宿。综上所述,提高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实践能力,既要确立师范类本科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又要制订有助于师范类本科心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辅助策略。这样双管齐下,对于提升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升就业率有切实帮助,也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未来能独当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姜淑梅 崔继红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吉林师范大学本科培养方案(教师教育专业)[S].2013.

[2]董开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探讨——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5(08).

[3]姜燕琴.地方师范专业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构想[J].龙岩学院学报,2013(05).

第7篇: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关注;职校生;心理;情感育人

一、前言

众所周知,目前,职教滑坡,好的学生都去挤高校这座独木桥,而到职校来的学生知识水平、综合素质、获取知识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都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厌学情绪严重、行为习惯差,所以造成了现在教学与管理上的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偏重智育,忽略其他,升学率往往成为教学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学习好的学生,人见人爱;学习差的学生,人见人嫌。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它有着其自身规律和应遵守的原则及方法。作为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情感育人,强化师生感情交流,把班主任工作建立在真正科学化的基础上。

二、分析与讨论

1、问题的提出

面对一群忽略的群体,怎样才能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掌握、分析、研究学生心理,运用心理学理论优化教育过程,强调以情育人,强调以情化人,用积极情感的感召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会学、主动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我认为这是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2、分析与讨论

(1)转变观念,平等待生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跟他们的心灵相碰撞,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师生教学共处,教师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叠加的和积累的。教师的一个夸奖的笑容,一个鼓励的眼神,愉悦的表情,都会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感觉,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这些,对一个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容易做到,而对稍微有个性、不太遵守规则的学生则常会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态度。我们应转变观念,学会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因势利导,抓闪光点。后进生不是一生下来就差,而是缺乏应有的教育,更需要教师的公正、公平。对待后进生班主任应该既当严师又当慈母。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我的原则是:“先微笑,后开口”,“先请坐,后谈话 ”,“先表扬,后批评”,以唤起他们的荣誉感,为此我潜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寻找教育契机,而并非简单粗暴地进行教育。比如:“你是个很有灵气的学生,相信你会努力,并成为班级的佼佼者。”之类的话,会让学生的心灵自觉的靠近你。教师一定要用积极的情感来对待学生。假如不是这样,假如没有认识到情感力量对学生的巨大作用,经常居高临下,随意地或习惯地用简单、生硬的态度对待学生,那么学生产生反感,导致厌学是必然的,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结果。因此,我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在接触中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并注重情感投入,以自己的情和爱,扣响学生的心灵之窗,培养良好的班风。对学生提出了“让集体以我为荣”、“天生我才必有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达到他们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2)小处入手,功到自成

为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我严格的制定了工作计划,并在教务处各项准则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还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并严格实行操行评定,每周对学生的常规表现得分进行汇总,每月评比一次文明之星。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同学们日常行为规范的形成,而且增强了班级的集体凝聚力。

我带班有自己的特色:注重养成教育,耐心细致。除了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外,我还通过各种活动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如组织学生进行韵律操比赛、中国功夫比赛、演讲大赛、寝室规格化比赛、拔河比赛、春季越野赛、卡啦OK比赛等,效果很好。小处入手,就是认真对待学生的琐碎小事,如一言一行、一次作业、一件错事、一则日记、一个闪光点-抓牢小事中的每个教育点,从小见大,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及时施教,把爱生的真情实意溶入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滋润、呵护、点拨、奠基、铺路、引航-教师强烈的责任,持久的耐心,深厚的情感,博大的胸怀,会使学生亲近、信任、敬重、爱戴,进而自觉接受教诲,不断努力,获取成功。这种功到自成的结果是对教师锲而不舍努力的丰厚回报。

(3)学心理学,用心理学

以情育人,先要知“情”。对此,一要掌握青少年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共性,即解决理论装备问题。二要调查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如何“化”,即解决工作方法问题。二者均需要教师多学点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专业理论,并用之于教学实践,对学生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言传身教,体贴入微。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真诚对学生,教师的深情厚谊,学生定能心领神会,情感意动转化成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证明,以此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常能事半功倍。理论指导,海阔天空,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使我们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教育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我定期举办主题班会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如:通过“男儿当自强”的主题班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爱我专业”主题班会,发挥学生专业特长,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3、结论

在全社会倡导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己任;应引导学生正确发扬个性,勇于创新;应因材施教,将爱心、耐心、诚心和宽容心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共建良好的品质,以情育人,用积极情感的感召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会学、主动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生会学习,爱会如何做人,是教育目标中核心,也是最主要的内容。通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行为规范的养成,思想品德的提高。那么,这一群被人忽视的群体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希望。我们的职业教育也必将迎来第二个灿烂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贤臣,《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第8篇: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课程目标;科学素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2(S)-0031-4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十年,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及其具体的教学,的确出现了许多新景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在认真总结反思、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即将实施。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深入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核心内涵,进一步审视实践行为,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1教学目标立意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结果的期望。教学到底应产生怎样的结果,这对整个教学来说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有人认为,传统教学的缺陷是偏于“知识立意”,因而提出“能力立意”的命题。其实,物理课程标准关于目标的定位更为准确,这就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试从现代学习论的角度,谈谈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核心立意的见解。

1.1教学目标与广义知识

什么是知识?看起来很明确,其实一直是争论不休的。

就传统而言,知识通常被看作是“对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对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反映”这的确是知识,但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看来,学习所获得的不仅包括“知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而且包括“知如何”的程序性知识,即不仅包括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反映所得的结果,而且包括知道怎么去操作、行动,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等。显然,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包括很多领域,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都是知识范畴。都是学习的产品。为了区别,通常将前者称为“狭义知识”,后者称为“广义知识”。

课程标准对目标的总体描述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显然,这样的目标不仅具有鲜明的广义知识色彩(比狭义知识内涵宽),同时还包括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比广义知识内涵宽)。可以说,统摄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科学知识与技能(知什么与知如何);科学情(态度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生活、社会关系的理解。”这样的立意,实质上是从教育培养高度来考虑学科教学,即是将传统的以传授狭义(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提升到广义知识、科学素养的教育层面。

1.2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是对科学素养的概括性提法,这里主要谈三维目标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应该理解为学习目标,它所表达的是学习结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导致人的能力和倾向变化,不论中小学生学习何种学科,在广义知识视野中,学习结果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知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包括文字符号的学习,以及由文字符号所表征的概念、规律等事实性知识;二是智慧技能,是指用符号对外办事的能力。属于“知如何”的程序性知识,如运用定律公式解释或解答某个问题,又如运用概念、规则进行逻辑推理等;三是认知策略,即调控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能力,如某种学习方法、技巧等;四是动作技能,如制作和实验操作等;五是情感态度(笔者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心理学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志趣、态度、意志品质与价值判断等方面。

从学习“导致能力变化”看,上述分类的前四项反映了“知识与技能”。技能不但包括学科的技能。例如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就是指与学科相关的知识、思维、方法及其操作技能;而且也包括学习的技能,例如认知策略就属于学习活动的技能。即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学习“导致倾向变化”看,第五项反映的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一定是在学习过程中渐进建构的,即总是经历一定过程、通过某种方法获得的。过程与方法不同,定然会导致结果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中不能不考虑实现结果的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构成了既相对独立又互为结果、互为支持条件的目标体系。为什么这样说呢?三维目标对于学习的意义好似“一身两翼”的飞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这永远是最基本的,这如同承担载物功能的机身;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如同两翼,飞机能否飞起来。能否飞得更高更远、甚至飞得更轻松,两翼是其强有力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本身是目标要素,而且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也是支持条件。所以。确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地位,不但因为它们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还意味着学习的支持条件被得到重视。

2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总目标,而目标的实现是有过程、分阶段的,因此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教学应遵循“适应与发展”的原则。发展是以适应为前提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两个基本面:一是初中生正处在从好奇兴趣走向认识(探究)兴趣、从直觉感知走向理性感知、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显著变化阶段;二是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的入门课程。

2.1学习内容的安排

初中物理内容正是根据以上两个基本面来考虑的。八年级第一学期以“常见现象”为明显特征,如声现象、热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反射与折射)以及简单运动现象。对应的认知要求,主要是基本观察(生活观察、简单实验观察)和简单探究活动。知识性内容大多是定性的。少数的定量关系也都特别简单或不难接受。从第二学期起,逐步涉及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问题。定量关系的规律有所增加,但在理解与应用难度上给予了明确的限制。总体上说,初中物理是以感知、体验、尝试为基本特征的。

“认知发展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原认知因素,即学习的背景因素。学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物理学科这类理解性的学习。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甚至这样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那还需要学习吗?其实,奥苏伯尔所说的“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指认知背景。越是低年级,学生的“物理背景”越单薄、且越依赖于生活经验,所以初中物理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最常见现象和最简单问题入门。同时,初中

物理学习是为高中物理学习创造背景的,因而初中物理内容还呈现出面面俱到的特征,几乎高中、大学的内容它都有,主要就是考虑为后续学习创造尽可能宽的背景。

2.2科学素养的体现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体现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同样要考虑到前面所说的两个基本面。应该说,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目标,没有谁会怀疑基本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谁会否定记忆和做习题的必要性,因而这里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是兴趣。物理学可以说是整个科学大厦的基础。而初中物理又是物理学大厦的门槛,这时最需要的是好奇兴趣与探究热情。于是,初中物理课程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作为目标要素之一。尽管科学道路是崎岖的,但决不能在人口处就将学生们吓跑。在笔者看来,好的初中物理老师,应该是善于引导学生“理”的。可惜中国人笃信“学海无涯苦作舟”,哪怕是低年级,也很少有人会去冒“玩中学”的风险。其实“玩中学”说的寓学于乐,只要善于引导,是完全可以学得更生动活泼一些的。追求生动活泼,初中物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千万不能将本来有趣的教得没有趣。千万不能将“活的物理学教成没有血肉的骷髅”(杨振宁语)。

第二是活动。“玩中学”就是在活动中学,上面主要是说活动的兴趣价值,这里将要说明活动的认识价值。著名发生认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是在与环境不断适应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他提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是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让儿童获得充分活动的机会,是认知发展极为必要、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他看来,活动是认识产生的源泉,没有活动,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活动也是认识发展的条件,缺少这一条件,认识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物理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实验与探究。从学习角度看,实验与探究的价值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其一,为认知提供支持。比如图1和图2所示的现象观察或感觉体验,可以为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提供感知支持。类似的小活动,不但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而且能为获取认识提供有效的现实背景,因而应该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最经常常化活动。

其二,实现目的性结果。比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可以练习刻度尺的使用并获得被测量对象的长度结果。也比如,对影响金属丝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可以验证相关猜想是否成立,获取有实证的相关结论。

其三,为训练操作技能提供机会。比如仪器、仪表的使用,实验装置的安装,排除简单实验故障等技能。

其四,习得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实验与探究。常常表现为运用一定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一层面的学习价值十分丰富,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方面。比如伏安法测量电阻或测量电功率,在知识上分别是基于,在方法上是将测电阻或功率转化为测量电压与电流。对于探究性实验来说,当有若干因素同时对研究对象发生影响时,需要对哪些因素进行控制、如何控制,这方面的经验与思维积累,对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或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再就是,问题解决的“转化方法”充满了智慧色彩,很值得重视。比如,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测量热量的仪表,在控制相关变量的条件下,转化为观察温度变化或热膨胀程度,这就是智慧。在我看来,并不是聪明的人才能学好物理,而是学好了物理会变得更聪明。好的物理老师,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固然是必须的,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更聪明,这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特别有价值的。

3教学行为与目标落实

既然物理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立意,那么教学就应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现在常常讲教学反思,反思什么?从宏观上说,就是看目标把握是否准确、落实是否全面。在相关培训活动中,笔者曾以“声现象”教学为例与教师们聊过这样的话题,尽管不是很全面,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1问题要点

教师们不妨回顾一下,在声现象教学的前前后后,诸如“声音是由于()产生,的”这类形异实同的简单题,你一共让学生练了多少次?很多教师觉得,实际可做的题目很少,不拿简单题反复炒还能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笔者向教师们提出:同学们是否都做过“土电话”或“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这类制作或实验?其回应大多是会心一笑,或窃窃私语:占时间、很麻烦、这些又考不到……。很显然,制作“土电话”和“探究隔声性能”之类的活动,实际上是被视为可有可无的,明显存在“以考定教”倾向。

再一种普遍现象是;不少教师在刚上了一两节课后,就忙着编造一些所谓联系生活、联系科技、拓展提高、培养能力的问题来。但许多问题只是教师的见识或经验,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见识太远,弄得学生云里雾里。甚至,不少教师将自己也搞糊涂了,例如“听声音判断西瓜生熟程度,到底凭借的是音调还是音色,还是两者都有?”教材中没有,各种教辅资料中众说纷纭,自己又难于或者不敢干下结论。如此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三大表现:一是简单重复。二是随意拓展,三是活动缺失。这反映出,教学并不是以目标为导向,而是以应试为导向。应该承认,长期以来的考试命题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对课程标准理解的深入,当前正在向着应然的方向改进。

3.2改进思考

仍以声现象的学习为例。如果从科学素养目标的角度来思考教学,就是要在简单重复和随意拓展上做减法,在活动上做加法。

声音涉及的振动和波动现象属于复杂运动,初中学生对振幅、频率以及声音基本特征的认识不可能深入,甚至难以接受。但是,为什么有初中教材将它放在第一章?咱们应当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本章的学习价值。

事实上,这一章的学习首先是要“好玩”,通过活动体验学物理的乐趣。见识与尝试初步的探究。比如尝试让各种物品发出声音,也比如做个“土电话”玩玩,由此获得满足感和兴奋感。当然,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好玩”层次上,要考虑为后续学习创造背景。而这种背景的主要方面就是学会探究。大家是否注意到,声现象之后是热现象或光现象等等,在知识上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而认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却是基本相通、可以迁移的。以感知振动为例,振动常常是难以直接观察的。可以通过转化来感知。例如用敲响的音叉接触面颊,这是触觉感知;或接触悬挂的轻小物,轻小物被弹开。或像图3所示那样,接触水面时溅起水花,这些都是视觉感知。再比如“探究材料的隔声性能”,目的主要不在精确地确认谁好谁差。而在于尝试探究,其中不但涉及控制变量的方法,还涉及到寻求衡量隔声性能的指标――在没有直接测量隔声性能仪器的条件下,必需想出简单可行的“土办法”。

总之,物理教学是不是体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依笔者的简单看法,就是看学生是否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增长了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第1版),北京:北京范大学出版社,2008,2.

第9篇: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范文

摘要:认知学派是学习理论的重要流派,布鲁纳和奥苏泊尔是这个流派的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两人的理论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他们的理论对教育的影响都很大,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很多借鉴之处,f分析他们理论的异同之处,也是为了将他们的理论取长补短,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布鲁纳 奥苏泊尔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领学域最古老的研究领域之一,学习是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也就是有机体的经验系统变化发展的过程。学习理论是之有关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以及制约学习的各种条件的理论探讨和解释。认知学派是研究学习理论的重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格式塔、托尔曼、布鲁纳、奥苏泊尔。虽然他们同属于一个学派,但各自的理论有各自的特点,在这里,我们主要看看布鲁纳和奥苏学习伯尔理论的异同点。

相同点:

1.他们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相同。都是在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的情况下提出的。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使美国政治、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极大的震惊了美国。美国极需改革教育,改变落后局面。二人的理论就在此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2.两种理论都认为发现学习是必要的,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3.两种理论都强调原有知识对学习认识的基础重要作用。布鲁纳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奥苏伯尔更加强调这一点,他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认识取向》一书的扉页上写到:“如果要我用一句话说明教育心理学的要义,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

4.学习的过程方面,二者都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运动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习是有机体内部进行复杂的心理操作活动而获得经验,把原有的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5.在学习的结果方面,在坚持学习是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这个基本立场上具体分析探讨学生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的构成,以往认知结构对当前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所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变化。

6.两者大致都是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方式或途径形成自己的学习理论,但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理论是根据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规范来探讨学生学习的问题。

7.从学习条件来看,他们都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注重学习的认知条件,如过去的经验,背景知识,心智活动水平等以及学习过程中信息的反馈。

8.二者给我的一样的启示就是在教学工作中既要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他们的理论都为美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同点

1.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自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的结构,掌握原理原则,学生可以向科学家那样通过发现的方法进行学习;奥苏泊尔则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由教师教授学生去学习

2.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的物质实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变动。并且,布鲁纳认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而表征有三种: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表征。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过程。奥苏泊尔定义的认知结构是一个人的观念(知识)的全部内容与组织或一个人在某个知识领域的而观念的内容与组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是观念的支架,或称为其固定作用的观念。

3.学习方式:布鲁纳的三种不同的表征体现了三种不同的 学习方式。第一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第二是在头脑中利用感官的表象或映像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像解决问题。第三是运用符号来获得经验或学习。奥苏泊尔则提出了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综合学习三种方式。类属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入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总括学习是指在若干已有的丛书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总观念。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既非从属关系,也非总括关系,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联系。

4.布鲁纳提出学习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学校的课程设计要把基本知识结构放在中心位置。奥苏泊尔提出渐进分化的和综合贯通两条教学原则,在教学策略上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5.布鲁纳将认知学习理论付诸实际教学,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引起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教材编写方面观念上的变化,影响很大。而奥苏泊尔所提出来的理论观点实际操作性很强,受到广大中小学教的欢迎。比如他提出先型组织者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蒋讲解式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以及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在正式教学的时候要呈现先行组织者。

6.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忽视学生学习的独特性,把学生的学习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等同起来是不对的。他的某些观点,如“任何学科都可以按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的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是武断的,缺乏有力的论证。奥苏泊尔过分强调由教师安排层次结构是学生接受,忽视了学习者的创造性。他的学习理论主要论述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了学生的技能和品德的学习,这是片面的。

7.在教学目标上,布鲁纳理论是在不仅应当尽可能的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该尽可能的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奥苏伯尔理论则把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作为其教育的首要目标。

8.在教学方式上,布鲁纳主张结构式教学,主张学校课程设计要把基本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奥苏伯尔则主张讲解式教学,强调教师按排层次结构使学生接受学习内容。

9.在教学目标上,布鲁纳理论是在不仅应当尽可能的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该尽可能的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奥苏伯尔理论则把在最短 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作为其教育的首要目标。

10.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注重基本知识结构,倡导发现学习;但是发现学习耗费的时间精力很大,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系统的接受到大量的知识,因而发现法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奥苏伯尔注重类属学习,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但接受学习并不意味着要机械的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是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