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化学学习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学习过程来看,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知识内涵进行解构,然后再学会去应用的过程.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方法上就要注重将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学习是学生主体主动对知识进行解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课前预习是较为重要的.在课前预习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可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大致了解、初步理解概念、发现问题.通过预习后再进入课堂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没有理解的知识再次学习,而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得到巩固.同时,从高中学生生物学习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自主预习,没有形成一定的自主预习习惯,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或以一定的目标引导学生去自主阅读教材.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所谓的预习就是简单地翻翻教材,最多是读几遍教材,而在这个过程中不知要知道什么、了解什么,目的性不强.以问题或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可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达到什么程度,从而提高预习效率.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预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不同、拟核的成分、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的不同、原核细胞中有什么结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结构、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还是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等问题来作为引导,让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先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课堂中再引导合作探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预习效果会更好.又如在“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预习中,以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为目标进行引导,让学生在预习中明确知道要知道什么、了解什么,增强了预习的目的性,促进预习效率提升.
其次,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提出不懂的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因知识、经验等因素所限,必然存在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不理解的现象,而教师就需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消除疑问,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的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初步理解了细胞中的水的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于是提出了“刚收获的种子在晾晒时所散失的水,主要属于哪一种形式的水?”“把晒干的小麦种子放在洁净的试管里用酒精灯加热,这时,试管壁上会出现水珠,那这一部分水属于哪一种形式的水呢?”等问题,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理解了结合水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知识的构建.
二、引导学生课中探究,积极构建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如果把课前预习比作建筑中的基础,那么,课堂学习就是整个建筑的主体.在以往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听教师讲授、做笔记,这种学习方式较为机械,属于被动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高考制度的改革,高中生物教学逐渐摒弃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转而以探究学习来实施课堂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不仅可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有积极意义.它要求学生从传统的教师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在课堂中主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探究、交流讨论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主动参与中去解构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可或缺.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借助多媒体、图片、故事、活动、话题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想去学习、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47-01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异于其他科目的特点,生物也不例外。下面是我结合了生物这一学科的特点以及个人的学习经验,得出的一套高中生物学习方法。希望能给各位即将踏上高考旅途的学子们一点帮助和启示。
1.树立正确的生物学习观念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习观念是学习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习观念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习观念,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整体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可持续高效发展、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学习观念。
1.1 生命物质性学习观念。生物是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生物体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而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生命物质来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物质也就没有生命活动。
1.2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习观念。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例如,叶的表皮是五色透明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向外一面的细胞壁上有透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表皮这种结构的存在,既利于阳光透过,又能防止叶内水分过多地散失,还能保护叶内部不受外来的伤害;而阳光透入、防止水分散失、保护叶内组织,又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这就是表皮。
1.3 生物的整体性学习观念。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也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例如,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质体、液泡等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它们组成一个整体――细胞的时候才能完成新陈代谢的功能,如果离开了细胞这个整体,单独的一个细胞器是无法完成它的功能的。
2.善于观察比较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不仅可以获得新知,也能验证已知。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而我们生物学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生物中有很多东西可以进行比较后理解记忆,如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比较时注意对比较对象全面认识,然后确定比较项目,并做到简明扼要,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两类生理过程,可从场所、条件、过程、结果、意义等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比较有利于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中学生物概念多,难于记忆,因此比较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3.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
记忆就是客观存在,是物质或物质系统变化的痕迹的即时状态。事实上,最早的记忆是大自然的记忆。但人们习惯于大脑的记忆。可以认为,大脑记忆是大自然记忆中的特殊部分,故记忆可分为广义记忆和狭义记忆二大类。广义记忆泛指大自然的记忆和生命体力活动的记忆,狭义记忆单指大脑的记忆。根据人类的约定俗成,狭义记忆简称为记忆。
人的记忆在《辞海》的定义是"人脑经验过的事物的认知、保持、再现或再认"。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联系,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通过识记和保持可积累知识经验。通过再现或再认可恢复过去的知识经验。从现代的理论信息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将记忆的含义表述得更确切一些。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记忆按其内容可以分为5类:形象记忆,即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境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又称词语逻辑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如何运用这些记忆,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探索自己的记忆方法。
4.学会做笔记是重点
做好课堂笔记是课堂学习的好方法,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更能帮助我们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做好笔记对于以后的复习,起了很好的作用。
要走出做笔记误区,做笔记不等于重视写、记而忽略听,在做笔记前应该纠正这个错误的想法。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板书的内容是,要学习的纲要。这些纲要的目的是让我们清楚的了解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所以这些板书可以记录下来。
注意听老师的补充内容,这写内容有部分是老师的心得体会,有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教材,老师补充的内容可以记录一下。
记下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的老师疏忽的,也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的地方,所以这些要记下来,及时找老师解答。
记教师的记忆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下难记忆的地方,老师有时会讲一下自己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不防把这记录下来,这样不但能够开发自身的学习能力,更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做课堂笔记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事情,上课应该以听为主,做笔记为辅,再好的笔记不能代替听课,笔记可以快速记下,课后在详细的回忆课堂内容记录,这样不但整理了笔记也温习了讲课内容。
5.学会思考生物问题
学习生物不仅要认识和记住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判断,研究生命现象的特征与成因,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懂得学会思考分析生物问题。如:运用综合的观点观察现象、分析联系、找出规律,比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判断、比较异同、认识本质,如DNA和RNA的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及联系等,形成鲜明而准确的印象。学生学习时要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思考质疑,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
6.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1 联系自然实际。居住地附近的农田、草地、树林、公园、花园、动物园、庭院、路旁都会有许多动植物,学习有关知识时,到这些地方去参观考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处。当学到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时,更要想到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和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
论文摘要: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学习目标语言与目标文化的关系,强调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师生间互动,使得学生语言知识学习与运用有机结合。本文总结了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实施中学英语节庆文化教学的方法,旨在通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素质教育与学习目的兼容,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拓展立体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多元智慧素质。
一、引言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以下简称《课标》)指导性地阐述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原则和学生应掌握的技能,明确了学习目标语言与目标文化的关系。《课标》强调英语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法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应形成有效的互动,学生能运用其语言知识达到交际的目的。笔者认为,引人任务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可尝试的教学途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课标》提倡“任务型教学途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笔者回顾和归纳了近两年来国内英语教学期刊上刊登的有关探讨“任务型教学法”的溯源、认识、课堂运用及误区的文章,重新认识和理解任务型教学方法,提出在中学英语节庆文化教学中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拓展中学生的中外文化认知,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多元智慧素质。
二、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思想
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交际教学思想的发展成果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语言教学模式,是在外语研究者和应用语言学家探索二语习得的不懈努力之下,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来的。但它在20世纪50年代的职业教育中就开始应用了(龚亚夫、罗少茜,2003),并非一些教师所认为的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
一些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基本上是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产物(张伊娜,2006 )。然而龚亚夫和罗少茜(2003)指出任务型语言教学起源于多种学习的理论,如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发展以及教育理论,并阐明了其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理论而不是语言理论。基于任务型教学不同的理念、认识、教学目的和对象,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其课堂应用褒贬不一,甚至提出质疑。
Nunan (1999)认为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世界的任务,即目标型任务,这种任务是学生离开学校最终要做的事情,也是学生学习外语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另一种是教育型任务,指的是课堂内的活动,如:听录音并复述、小组讨论问题。这类任务可以使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最终达到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设计这类任务的依据来自教育学与心理语言学。Nunan(1999)实际上强调语言使用中任务的交际性。
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内容上以课文为中心、练习以语法规则为核心、教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学法上基于行为主义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僵化模式可以归纳为:输人一重复一强化记忆一形成长效记忆和习惯,注重所学习语言的准确性和用法,却忽视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这种现象也使得一些学者对注重语言运用和交际的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提出批评和质疑。张伊娜(2006)认为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将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表达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有悖于语言使用和学习的规律,不可能促进外语学习”。在目前高考的反拨效应主导下,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特定英语教学的现实和无奈。张伊娜(2006)提出,“学习者和与之交往的对象大致都在同一水平上,如何能达到通过意义协商获得更多的可理解输人,调整、修正他们的输出?”这些教师仍然只是从英语熟练水平上来看待学生的学习。这些因素在英语教学水平较差的地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具有一定的依据,但笔者持不同的观点。
Nunan (1999)曾批评说,“即使能阐述语法规则的学习者也还是在语言使用中违背这些规则”。而龚亚夫和罗少茜(2003 )则进一步指出,“事实上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掌握。语法知识的记忆并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同样,Richards和Rodgers (1986)认为学习者语言技能的使用是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途径。学习一门外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行有效的交际,而语言使用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也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教材的编者分类设计和编排各类活动,使学习内容、方法和学习者三维互动来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多元智慧素质。
显然,任务型语言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受,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它引导学生在多重层面上学习语言文化知识,提出有意义的任务。通过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大量增加语言输人与输出的量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从而使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得到逐步发展。
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正是我们教学实践中所忽视的若干层面,这些层面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和合作,寓语言实践和能力拓展于自我学习、体验之中以及以共同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多维过程中。任务型英语教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因而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倡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资源,如课外阅读、网络学习等来认识问题和建构知识,深化学习内容。它注重每个学习者与学习元素的多层互动和交融建构,而非着眼于立竿见影。
从语言学习规律来说,学生本身才是学习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的个人学习经历都可以成为推动整个小组活动的动力。Littlewood ( 2002 )将课堂上获得交际能力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非交流的学习、交流前的语言练习、交流型语言练习、有组织的交流和真实交际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各自教学实际将其有的放矢地灵活运用。
三、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学习
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一方面需要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则需要学习目标语文化和本国文化以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问题。对文化的认知反过来能够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此很有必要提及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李光耀曾指出“了解了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还语言的血肉之躯,使人感受到它是活生生的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负载着具体文化内容的语言”(转引自宋学侠,2002 )。怎样帮助学习者提高文化交际能力呢?遗憾的是目前英语教学中文化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语法知识和词句用法层面上,仅对具体影响语义和语用的文化因素作出解释,却未能真正引导学生综合掌握语言运用和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节庆文化教学融入英语课程是英语教师会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多数仅局限于介绍节庆的基本概念,如:节日的起源及庆祝方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第2版)高中英语教材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第二册第三单元,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版)高中英语教材New Intermediate English for China第一册第六单元以及第二册第五单元中,都不同程度提及美国三大节日之一的感恩节,但编者并未对这个美国节庆文化内容展开进行介绍,并使之系统化地成为综合学习过程的延伸。事实上,我们初、高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体验感恩节。如果教师有目的地策划,在内容和方法上多层面地引导,将感恩节的文化元素与任务型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如:感恩节大餐起源于英国清教徒抵达北美后一年秋收的庆祝活动,与中华民族秋收举办丰年祭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基于上述理念,笔者借用任务型英语教学原则,针对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设计和呈现下面教学活动,为高中生搭建一座英语文化知识的桥梁。教学活动延伸至对中美节日文化的了解和对比。活动设计寓英语学习于培养学生多元智慧和基本能力目标之中,正如王学华(2007 )指出的那样,“通过目标特定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具体学习任务感受英语文化,寓英语学习于体验、发现和参与的过程中”。同样,教师也借用相似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精华,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与步骤
Task 1讲解课文:以课文中感恩节的内容为基础,依照who/where/what/when/why ( how)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感恩节的由来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内容中重要事件的英文句子随意张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依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以确定学生对整篇文章是否完全了解。教师教会学生有关感恩节的歌曲,并请学生表述对歌曲内容的感想。
Task 2探索与思考:关于感恩节的更多背景知识并未在课文中出现,教师提出诱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阅读参考书寻找答案,在下一节课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1620年英格兰和荷兰的清教徒们背井离乡移民北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迁移去北美?
Task 3延伸教材:教师利用PPT幻灯片逐一呈现所有问题,请多位学生回答同一问题,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个人思想的能力,扩大他们参与分享不同见解的机会。教师利用PPT幻灯片将感恩节的起源、习俗、庆祝方式及其涵意完整地介绍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完成Crossword Puzzle来联想扩充词汇。
Task 4课外任务:感恩节是美国三大重要节日之一,但对中国学生而言,感恩节距离我们的生活时空遥远。本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并设计以下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进而具备策划与组织能力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任务:介绍清教徒在大西洋航行中遇到哪些困难(海上恶劣的天气、人群中的疾病、食品困难和未来目的地的不确定性)。
以下活动都可以包括在“Task 4课外任务”之中,供教师参考。
Task 4—1寻根之旅:通过感恩节的节庆教学活动,学生已经知道首批到达美国的清教徒来自英国的Plymouth,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清教徒移民北美大陆和相继而来的移民潮对北美大陆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Task4一2梦想满行囊:学生已经了解清教徒当年搭乘五月花号帆船前往他们的梦想之地。这是一艘装满他们的梦想之船。引导学生做小组活动:
·想象在航程中清教徒们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
·描述清教徒们历经艰险登陆北美大陆时的兴奋心情。
·描述清教徒们看到的北美大陆的风景、天气、动物和植物等。
Task 4一3中西文化喜相逢:通过Brainstorming,让学生思考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与认知中感恩节的精神内涵什么?在中国文化中哪些节日可以与感恩节的精神相契合。可以参考The West Meets the East补充阅读材料等其他相关的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问答练习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其他相关的英语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比较节日和庆祝活动中蕴涵的文化特点。
Task 4—4感恩岁月:感恩节是一个表达感谢与传达祝福的节日,让学生制作感恩卡片,写下感恩话语,并鼓励学生寄出感恩卡片,把爱传递出去。
Task4一5扮演角色:设计多个帮助他人的情境,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一段对话,并在课堂上表演。
应该指出的是任务型教学过程具有三维一体的特点,笔者寄希望于教师与学生、学习任务与内容及所学语言的形式结构形成立体交汇点,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智能、能力和促进学生整体人格发展的目标。教师或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全部和部分地使用“三维任务型教学互动板块评估表”,例如:教师或学生可使用表1记录自我评价与各纵向部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和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同类型教学中更加有的放矢。同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表1记录自我评价与多元智能横向部分在教学活动刚结束时对自己表现的反思和评估,从而认识和提高自己的多元智能,成为更有意识的学习者。
1.学生自我评价:教师除了评价学生每一个教学步骤的表现以外,学生自我评价也要列成清单表,让学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表现,教师以此作为参考,提升教学效果。
2.知识拓展:学生对于感恩节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进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3。情感教育:由于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实施,学生由认识自己、关怀自己进而升华到认识别人、关怀别人。
4.技能训练:活动内容包含听、说、读、写,学生经过不同活动的经历和感受,这四项技能皆有所提高。
5.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培养了勇于接受挑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强了自信心。教学活动的设计因具备多元性,所以也激发了学生多元智慧的发展。下表展示了通过任务型教学学生在以感恩节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所提升的“多元智能”。
五、结语
寓文化于任务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新尝试,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课外延伸,也可考虑作为学校文化节的表演内容,使之成为诱发学生思考、引导体验、扩大参与机会和提升英语学习能力的途径。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学习任务要精心设计,做到内容和步骤有的放矢;2)适当参考和引人教学资源;3)教师应清楚本学期哪些单元中有可挖掘的文化素材;4)教师应了解任务教学费时费力,要注意教学中的可行性。
王学华(2007 )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促进文化交流和学习,而当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却存在严重“人超”,即英语文化过于强势的现象,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与感恩节在形式和意义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除了感恩节的宗教意义和中秋节的民俗意义,两者都是家人和朋友的聚会,融亲情、爱情、友情于一体,表达祝福、思念,并有典型食物—感恩节的火鸡和南瓜饼,中秋节的月饼和茉莉花茶。鉴于此,笔者建议在每学期的教学中以中秋节为主题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其过程同以上呈现的感恩节教学步骤,让学生分小组分别开展以下活动:
[关键词]生物化学绪论 教学方法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18-02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很多学科都有交叉渗透,已经成为生物各学科之间、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1]医学生学习好生物化学将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物化学不但内容抽象复杂,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时少的问题,因此,生物化学已成为基础医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生物化学绪论是纵览和把握生物化学基本内容的一个提纲,是对生物化学整本教材甚至生物化学整个学科的一个说明,通过绪论学习能使学生尽快了解生物化学的整体结构。因此本文在阐述绪论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绪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讲好绪论的方法。
一、绪论教学的重要性
绪论作为开篇之首,它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讲好绪论课对学生大有裨益:首先,它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有一个系统认识,消除陌生感。绪论教学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第一课,主要向学生讲授生物化学的内涵、发展史、研究内容、与医学的关系,以及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绪论的教学内容可谓涵盖了生物化学的方方面面,能够让学生站在一个高度上纵览生物化学的全貌。其次,它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生物化学对医学工作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医学紧密结合,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疾病发生的机理。另外,生物化学也能够为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也并不只是枯燥的理论,它是在生活和看病过程中都能用到的一种实用的科学。学生认清这一点后,就容易将被动的学习变成一种主动的追求。再次,绪论课讲得生动有趣,不但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甚至可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上这门功课,对于以后教学效率的提高大有帮助。
另一方面,讲好绪论对教师本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是教师树立良好教学形象的有效方式。绪论教学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枯燥,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就会觉得空泛;若教师能够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对所有内容能够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就会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认可,甚至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信任和敬重。这样无形中教师就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形象。
俗话说“美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生动讲解绪论这个好的开始,不论对学生的学还是对教师的教都是一件好事,是营建双赢局面的必备法宝。
二、绪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关于绪论的讲解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是教师不注重绪论的教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学学时的限制,另一个就是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绪论教学的重要性。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以前生物化学理论课时多在100学时以上,但是现在多数院校将其压缩至70几个学时。教师要确保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妥善、合理地安排时间。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就将绪论非常粗略地带过后直奔具体章节的讲解。这样做妨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使学生难以前后贯通。还有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绪论教学的重要性,觉得绪论可有可无,从而忽视了绪论教学。而研究证实,详尽讲授绪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生物化学整体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影响。[2]
另一方面是教师对绪论的讲解不够生动。若只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会使学生感觉生物化学深奥难懂,枯燥乏味,让学生兴趣索然,这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同时学生会对教师的教学形象产生不良印象,甚至对教师产生厌恶和抵触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可能是有些教师只是将绪论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其实讲好绪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教师除了平时要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外,还需要在课前做精心充分的准备。其二就是教师虽然知道绪论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来讲解,但是却因为没有好的方法,而达不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生物化学绪论的教学方法
既然讲好绪论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讲好绪论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归纳总结出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第一,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生物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生物化学概念较为抽象,如果只按照书上的定义来讲解,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对这一概念形成一个有形的认识。若从概念内涵出发,以多姿多彩的生命表象来抛砖引玉,让学生们讨论躲在生命表象下的生命本质是什么,就可以以这种方式引出生物化学实际上就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1]以这种方式给出生物化学的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进而再介绍生物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生物化学虽然内容丰富繁杂,涉及面广,但是其研究内容可以大致高度概括为:生物体基本组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化学变化,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3]在讲解研究内容的过程中可穿插一些生活中的生化现象。如剧烈运动后为何感觉肌肉发酸,吃糖过多为什么会长胖等,这些问题都涉及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在以后的授课中答案会一一揭晓。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生物化学的课程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通过讲述生物化学发展史, 激发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激情。在生物化学的发展中,有许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介绍他们的工作和事迹。如胰岛素的发现者加拿大人F.G.班廷,为了筹集实验资金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他不顾一切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并最终将胰岛素用于临床,使过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了救治。他也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通过介绍这些事例,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激发他们对生物化学的浓厚兴趣,甚至产生将来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美好愿望。
第三,讲述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不论在农业、航空航天事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还是在生物化学工程技术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生物化学具有更特殊的意义。首先,学习生物化学可以增加对治病机理的认识,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人处于病理状态往往是由于细胞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功能的紊乱而造成的,如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1相对于LD2升高是心肌炎或心脏受损的标志,[4]许多疾病的临床诊断愈来愈多地依赖于生化指标的测定。其次,生物化学理论和方法可以促进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生物药物的基本成分为氨基酸、蛋白质、酶、辅酶、糖类、脂类、核酸等及其降解产物,它们都是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合成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具有药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在制药行业和医药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在讲解生物化学绪论的过程中,还要跟学生讲解一下生物化学的难学之处,对于这些难点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应对,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有助于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生化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就是三大物质代谢,其中会涉及很多代谢反应,如三羧酸循环、脂肪酸的β氧化和尿素循环等,对于这些代谢反应的学习,应让学生把握住三点,一是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反应,即这个反应的生理意义是什么。二是要知道发生这个反应的部位,发生在什么组织,什么细胞器。最后就是要抓住这些反应的关键点,如起始反应物和终末产物各是什么、耗能或产能步骤以及受调控的步骤都有哪些。要掌握这些内容就要学会归纳总结,多比较不同的反应特点,加深印象。
只有将绪论讲好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主动并信心十足地把生物化学课程学好。
[ 参 考 文 献 ]
[1] 查锡良. 生物化学(第七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 张艳芳,张俊河,张煜,石如玲,杨保胜. 详尽与简略讲授绪论对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5):529-530.
关键词: 生物化学 教学方法 知识框架 学习方法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与化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与医药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医学、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学科。由于其概念多,代谢复杂,学生普遍反映不好学。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完成对生物化学的整体学习,具体方法如下:
一、搭建生物化学知识框架,从整体上认识生物化学
很多学生学了一学期的生物化学,最后却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就像一首诗所描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他们对其中的内容可能知道,但一想就不清楚了。终其原因是不能跳出来看看其“庐山真面目”。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搭建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使他们能从整体上认识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静态生化,二是动态生化。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静态生化主要讲的是蛋白质、核酸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生物学功能五大方面的内容,以及维生素的一些简单知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上与蛋白质是相似的,静态生化主要讲的是它的催化作用,包括催化机理、影响催化作用的因素等。蛋白质和核酸又可对比起来学习,在以上五方面进行对比,既容易区别两者又容易记忆。这样理顺,学生就能大致上明白在静态生化这一块中学习了一些什么内容,学习起来也不至于盲目。动态生化主要讲的是四大物质(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一般来讲四大物质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书中对这四大物质的两类代谢的讲解是有侧重的。四类物质的代谢是相互关联的,其间的关系需要给学生讲明。比如:糖的分解代谢能产生合成脂肪的原料,脂肪的分解代谢既能进入到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又能通过糖异生转化为糖。蛋白质的合成与三种RNA相关,核酸的合成又与某些蛋白质相关。每种物质的分解代谢或合成代谢与其结构都是有联系的,研究四大物质的结构,对于理解和联系四大物质代谢是很有好处的。静态生化讲的是物质基础,动态生化讲的是生命运动基础,两者相互联系。因此,我们要带领学生明确知识框架,认识生化,为更好地学习生化打下基础。
二、利用对比法、模型法、常识法等学习方法理解知识
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学习时明确方向,看自己到底学到什么地方了,使知识重现变得容易起来。而对于具体知识的理解还是需要花些工夫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对比法、模型法、常识法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比如: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定义就可以与DNA的一级、二级、三级结构对比起来学习。以最重要的一级结构为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的是由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并按一定顺序排列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DNA的一级结构指的是由脱氧单核苷酸之间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并按一定顺序排列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这两个概念定义的方式是相同的,都包含基本组成单位(蛋白质:氨基酸;DNA:脱氧单核苷酸)、连接键(蛋白质:肽键;DNA:3′,5′-磷酸二酯键)等信息。蛋白质与蛋白质、DNA与DNA之间之所以有区别,就是因为它们的排列顺序不一样。根据这三点信息,学生对这两个定义就能理解得很深刻,并且了解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和连接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蛋白质的变性与核酸的变性,必需脂肪酸与必需氨基酸等。
利用模型记忆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模型并不是真正的模型,而是自己在脑海里构建的物象。比如蛋白质的合成就可以把过程想成是在装配机上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学习蛋白质合成只是把装配机的运行速率放慢,并分解每一个动作。多个rRNA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就像在工厂里进行流水作业,这样一想,生化里非常抽象的蛋白质生物合成就变得形象化了。每一个要进行加工的物品(氨基酸)都要进行初加工,把氨基酸接到tRNA的氨基酸臂上。初加工过的氨基酸进入到装配机里进行装配。每一个装配过程包括:进位、转肽、移位和脱落。四个步骤的作用就是把氨基酸接到已经合成好的肽链上,然后从tRNA上脱落下来。这样把合成的过程用语言很形象地讲出来,学习起来就要容易些。形象的内容比抽象的内容记忆起来要容易得多。这样的例子还有核酸的合成,脂类的合成,糖元的合成等。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2],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实验现象直观、实验操作简单、实验仪器常用,并且实验整体的示范性要强,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的掌握,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专业的课程设置。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前置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后置课程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加工原理(工艺学)和食品分析与检验以及相关实验等课程。因此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不能简单地从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中挑选,既应该考虑到前后课程的衔接性,尤其是后置课程,注意避免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实验发生重复,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学习到更丰富的内容。例如,在蛋白质性质这一部分选取“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和蛋白质的变性、沉淀及凝固反应”实验,实验主要目的是验证氨基酸侧链上的一些特定基团的呈色反应和蛋白质相关的各种性质[3]。使用的仪器设备虽然简单,但是以后专业实验经常涉及的,如离心机和水浴锅等。实验结果以显色和产生白色絮状沉淀为主,显而易见,结合理论教学中的内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性可以显著增加。并且此实验内容今后的专业实验课程中也不会再有相似的出现,同样是与蛋白质显色有关的实验,如“微量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法)”可能会在今后的食品分析的实验课程中涉及到。
实验课程学习方法的改进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不仅是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学习方法的改进。传统的实验学习是:预习报告的填写实验课程讲授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填写,是实验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总结出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学生在预习报告的填写过程中,参考实验教材、结合理论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对每一个实验的基本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等内容进行自学,再结合教师在课上对实验原理和操作的讲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等进行学习和记录,课后再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基本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学生有时往往会流于形式,预习和实验报告书写得很好,但理论和实验操作掌握的却并不理想。随着教学手段的更新,及现在倡导的创新性、素质性学生培养模式,实验教学方法也应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结合多媒体手段,如在“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中,可以用幻灯片的形式,对实验中的“醋酸纤维膜的浸泡”和“滤纸桥的制作”等步骤,结合幻灯片的图片直观效果,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也可以在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中,如“酶的性质实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中,让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经过课前准备在课上对实验原理和操作进行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实验教师最后对有偏差的内容予以纠正,对正确部分予以肯定和补充。这种学习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符合目前的素质教育的宗旨。
生物化学是应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是生物学和化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的发展和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许多对生物化学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生物化学家对有机化学的研究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对法国杰出的化学家巴斯德有着很深的印象,因为巴斯德在年仅28岁的时候就阐明了具有相同化学结构的酒石酸由于其立体结构上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分子,这两种分子呈镜象关系,并由此提出了对映异构现象[5],而在学习生物化学发展史时,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生物化学是由于巴斯德在解决发酵本质的著名论中所产生的,所以巴斯德被称为生物化学的鼻祖。再如学生们所熟知的化学家鲍林,提出了共振论和杂化轨道理论,对有机结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鲍林在4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纤维状蛋白质的螺旋结构,及蛋白质是具有多肽链结构的物质,打开了通往蛋白质与DNA分子奥秘的大门,并由此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据统计表明百余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过程中,多位化学家都是因为在生物化学领域内的杰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通过生化发展史中这些具体的例子,能够激发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和优越感,会深刻的感受到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自发展之始就是有机的融合体,扎实的有机化学理论和知识是研究生物化学所必备的,否则生物化学的研究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生物化学是有机化学研究的最终归属,因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将应用于生命体,为生命服务。
2通过有机化学的观点和理论解决生物化学
问题,促使两者的有机融合生物化学课程知识覆盖面广,物质代谢复杂,涉及反应多,知识体系和化学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有别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基于此,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时往往感到不适应。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应在保证学生对生物化学整体知识框架的系统认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化学专业学生系统、扎实的有机化学知识,通过有机化学的理论和观点来讨论生命过程中的化学问题,对缓解学生的这种现状有很大的帮助。如有机化学的学习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学生很容易理解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从化学的观点出发,学生很容易理解人造奶油反式脂肪酸为什么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原因就在于比起反式构型的双键结构,顺式不饱和脂肪酸有较低的熔点,能够保证在生理温度油脂的液体状态。晒太阳能补钙的这个生活小常识用化学的理论解释是: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参与,而人的皮肤中含有维生素D原,在光照条件下,会发生周环反应生成维生素D,所以才有了晒太阳能补钙这一说法。类似的例子在生化内容比比皆是。通过有机化学的理论和观点来解决生化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生化课程的学习,发挥学生扎实的有机理论和知识的优势,降低学习生化的难度,变死记硬背为逻辑推理,在潜移默化中将两者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激起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
3结合生活实例,促使两者的有机融合
众多的教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生活实例的结合能够促使学生“学”和“用”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是通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体内的化学变化,所以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既以生化原理为基础,又和化学知识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应用事例,以此为桥梁,促进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如日常生活中的烫发,其原理是以生物化学为基础,头发是角蛋白,角蛋白的螺旋多肽链间有很多的二硫键交联,二硫键的生成的位置是决定着头发的形状,二硫键是巯基通过氧化反应生成的[6]。烫发的过程实际就是通过还原剂破坏头发原有的二硫键,通过还原剂使二硫键在新的位置生成,从而达到了改变发型的目的。其中涉及到的还原剂就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烫发质量的好坏和还原剂有很大的关系,了解到这一点,思维活跃的学生就会考虑,在学习过的类似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中,有没有可以充当改良的还原剂,从而达到降低烫发的副作用,改善烫发的效果。通过类似实例的引入,作为学生会深刻的感受到,要使自己已有的有机化学理论和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造福,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化知识是非常必要。显而易见,结合生活实例的教学过程,进一步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进行了融合,使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进一步得到提升,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通过有机化学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的学习,促使两者的有机融合
在教材中并不能体现,为了让学生对这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到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生化的热情,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我们将利用丰富方便的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利用4课时左右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讨论有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应用,同时,给学生指定内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相关小论文的撰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查阅了小分子有机化合、药物等与蛋白质、DNA的之间相互作用的文献,让学生了解这些前沿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弥补传统生物化学内容更新慢的缺点,有助于学生了解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交叉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学生的科研素质水平的提高,知识视野的开阔;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的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学问题。
5结语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016-01
生物化学是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前沿实验性学科[1]。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可以培训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如何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是实验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3]。加强实验课的管理,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体系势在必行。笔者结合实际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工作,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总结提供参考经验,以期提高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1.1调整教学计划
增开实验课的课时量,调整实验课的比重,尽量使开设的实验课包含生物化学主要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1.2引入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模式,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步骤;全面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并正确地使用仪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在实验中保证学生有亲自操作机会,也能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实施“开放式”教学
开放实验室和实验内容,可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学生巩固已经掌握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理论结合实际,掌握已学的理论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创新思维能力。
2实验教学条件的完善
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是完成生化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和保障。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生物化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完善,需要实验室基础设施的改建更新,以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3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3.1多媒体电子课件辅助教学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模拟实验,既可以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生物实验器材,并了解实验操作步骤、操作方法,又可以节约成本,避免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2做好实验前的预习
学生通常不重视实验前预习的环节,然而预习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实验前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回顾和掌握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熟悉所做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避免不思考的机械劳动;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不懂的地方可在听课时加强针对性,有利于圆满完成实验。教师可以在实验课前布置一些要思考的问题,既可以督促学生进行充分预习,保证实验效果,又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改善教学效果。
3.3注重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由发挥、主动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根据情况给予积极的引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可有效改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改变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4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将准备实验材料、仪器设备的工作变为部分学生参加的工作,可让学生参与配制试剂、调试仪器、预做实验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独立工作及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对于每项实验结果,必须由教师亲自检查,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评价。要求每个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书面总结,凡是无结果或结果不理想者,应分析失败原因,有条件的情况下重新独立完成实验,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勤动手动脑。对于少数实验由于条件所限不能人人动手时,要强调分工合作配合完成。
4实验考核体系的改革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考核是十分必要的,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不仅能够评价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问题所在,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方法的信息,给教师提供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的信息。而且考核成绩是衡量教与学有效性的一个质量指标,可极大地激
励学生及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不完善的实验考核体系往往限制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考核评估办法是实验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标准,真正做到对学生在实验课堂中综合表现的全面评价效果。
实验考核方法为生物化学实验成绩中平时成绩占60%,考试成绩占40%。对学生在实验课全部过程的表现和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考核,每项都占有一定比例,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态度、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实验数据准确性等方面内容。同时要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做综合评价,如基本操作能力、仪器安装及使用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录及表达能力做综合评价纳入到平时及考试成绩中。实验考试成绩要更注重过程评价,在实验失败或实验结果不理想时要分析原因,完成实验报告分析,客观的给予实验成绩而不能单凭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严谨的科研习惯。
5教学改革中的体会与思考
通过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增加,善于提问及思考问题。学生实验操作、实验情况、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和实验考核成绩有一定的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增强较为明显。因此,教学改革中只有遵循“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力”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实现“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4]。
6参考文献
[1]曹云英.论如何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21(2):81-82.
[2] 吴小梅,苏建友,周亚军,等.关于提高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j].交通医学,2008,22(2):209-210.
[关键词] 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R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21-02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包括3个层次:生物体生物大分子结构、性质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1]。它阐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相关问题,与医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学难记。而该课程是后续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该门课程掌握的不扎实,将会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鉴于上述情形,教学中尝试使用一些策略和方法,以帮助同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1 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生物化学属于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速度快、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生物化学的教学,要熟练驾驭教材内容,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保持知识体系的快速更新,这样才能使生物化学的讲授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教学、实验研讨会,学习名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参加各项科学研究活动,教学科研相结合,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了解新动态。所以说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是生物化学教学的根本。
2 用好多媒体课件
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与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已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机地将声、光、色及动画相结合,可使原本抽象、晦涩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静态学习过程中,多媒体能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形象具体的三维立体图像,比如DNA双螺旋立体空间结构,它是整个分子生物学的根本,是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应用计算机特有的三维显像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其结构,学生能更加直观和透彻地认识它的空间构型;在讲述蛋白质空间构象时,蛋白质分子的二维、三维的彩色图片,使学生自然地在头脑中建立起蛋白质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等有关概念,并很容易通过直观的构象变化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构象、蛋白质功能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后续像酶和疾病的关系、一些遗传疾病发生机制的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研室还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课件的共享,在线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
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需科学使用,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时不能不加取舍地使用现成的一些课件,或者只是简单地将所有文字都写入电脑,照屏幕宣读,没有起到多媒体的真正作用,反而降低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应该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以教师为主导,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真正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 注重实验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实验直接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对于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实验项目选择上,依据专业要求、实验课时、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就药学、中药学等专业相应增加中药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实验项目;针对护理学、中医学等专业注重人体生物化学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生物制药、中西医结合七年制等专业,增加技术性强的综合性大实验。而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对其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加强、促进作用。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增设自行设计实验,学生自由结合成一个小组,在给定的范围内,自行设定实验目标、实验方案,自行进行准备工作,完成实验并分析处理结果,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需进行反复多次的方案修改,方法讨论后才能顺利完成实验,通过互相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中,应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上课时指出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后,由学生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实验原理、步骤独立操作。实验过程中,老师负责指导,解答疑难问题,纠正不规范操作,实验结束后由老师根据学生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实验成绩。这样的模式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促进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4 教学和专业相结合
为了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教学中应加强理论联系生活、联系药物的作用机制、联系临床应用等,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在讲解糖酵解时,笔者就举例在剧烈运动比如羽毛球比赛,短跑比赛第2天,会感到全身酸疼,这是因为剧烈运动需要在短时间内供应大量的能量(ATP),这时机体为了提高能量的供给速度,能量主要来自于糖酵解,于是产生了大量的乳酸,使人体肌肉感到酸痛。而过段时间,肌肉酸痛又会慢慢消失是因为机体内存在乳酸循环,乳酸通过乳酸循环到肝脏,异生成葡萄糖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肌肉参加氧化过程。在药学类专业讲解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和药物的研发机制关联,在讲解酶的竞争抑制时,介绍磺胺药的作用机制;核苷酸代谢学习时可以介绍一些治疗肿瘤的核苷类药物,讲解其作用机制等。在医学类专业讲解过程中注重理论和疾病的发生以及和治疗之间的关系,在讲解酶时介绍一些和酶异常相关的疾病,比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都是因为一些关键酶的缺乏而导致的;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的典型表现就是“三多一少”等[3],这样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知识,而是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药物的研发机制与作用机制,了解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也加深了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
5 教学结合科研
高校教师一般具有研究生学历,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通过结合一些科研技术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眼界。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讲到核酸变性、复性时,笔者会给学生介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核酸杂交技术就是根据核酸变性和复性的原理提出的, PCR技术在理论和应用上具有跨时代意义,因此发明该技术的美国科学家PE(Perkin Elmer珀金-埃尔默)和公司遗传部的Dr.Mullis获得了1993年化学诺贝尔奖;核酸杂交技术被广泛用于检测DNA或RNA分子的特定序列(靶序列),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4],在基因表达调控的讲解过程中,笔者会结合自己参加的课题给学生们解释为什么药用植物有道地产区之说,为什么不同的药用植物在采收时必须遵循合适的物候期,甚至有的药用植物在采收时对早晨、中午还是晚上都有严格要求,这些都和药用植物中基因的表达调控相关,和酶的活性相关。通过具体的技术和研究课题的讲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6 调动学生积极性
要想教好生物化学不仅要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化学的教和学中[5]。课堂讨论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通过提出一些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及应用问题,让学生用学过的相应知识点全面剖析,例如讲完物质代谢后可以要求学生总结糖、脂、蛋白质及核酸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可以将物质代谢中的各个章节串起来;讲到热点问题端粒、端粒酶时可让学生主动查询一些资料,了解端粒(酶)的作用方式和存在意义及其应用价值,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基础专业课,学好生物化学无论是对医学还是药学专业的学生都有重要的价值。对教师来说,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充分运用多媒体,结合具体生动的例子,教研相长,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教好生物化学。
[参考文献]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2.
[2]刘寅齐,赵应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媒体网络环境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8(8):84-86.
[3]刘春英.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 26(31):63-64.
[4]钟卫干,韦玉兰.浅谈生物化学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 11(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