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 加强 环保意识
一 前言
中央电视台曾披露一个真实的镜头:“在行人众多的人行道上,各种废弃物品扔了一地,旁人视而不见,过了许久,一位中年妇女牵着一小孩子路过时,忽然间小孩转过身来,把地上的废弃物品捡起放到旁边的垃圾筒里……”看到这一画面,当时我进行了深思,为什么人们就不能把垃圾放到垃圾筒里,为什么众多的行人(包括中小学生)就不能像那位可爱的小孩一样做呢?这虽然只是一件日常小事,但从中透视出一个可悲的事实,作为现代公民的人们,环境意识竟如此淡薄,不禁使我感到,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 当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日渐改善,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大量的各种废弃物品,已构成了当前的环境与社会问题。据有关资料报道,全世界每日新增垃圾469.49万吨,人均日产垃圾0.81千克,这一惊人数据表明,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危及人类的健康与生存(50年代前后出现的“公害”事件足以说明了这一点)。然而,这种人为环境污染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在不知不觉中加大油门,继续破坏生态环境和制造新的环境污染,使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人类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依赖于环境的给予。怎样协调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这一矛盾,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探索,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环境还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1994年颁发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资源发展白皮书》,确立了我们21世纪的战略目标。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也确定了我们2000年及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即到20世纪末,力争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使我国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依靠广大的社会群众,得到所有公民的支持,树立起正确的环保意识,共同担负起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责和义务。
三 加强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是每位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1.环保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理本身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地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好途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的形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针对中学地理教材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教学应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地理课的特色,对一些知识内容,可作进一步的现实解释,以丰富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对“大气的垂直分层”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平流层上部气温明显增暖的原因,是由于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形成的,即为臭氧的作用,使人类免遭太阳紫外线的伤害,保护了人类,以此为引线,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当前由于大气污染而破坏臭氧层结构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破坏臭氧层会影响人类的安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又如,在讲《地球上的水》时,可从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水展开来讲,水资源是有限的,当前经济的发展,许多工矿企业排放的大量废渣、废水严重破坏水体,以及城镇居民也不同程度地对水体进行污染,使很多清水河变成了黑河,造成了许多人畜饮水中毒事件(可举实例),说明水体污染后对人体带来的恶果……教育学生保护水资源,防止水体污染是对人类的贡献。总之,在地理教学中,任何一部分内容都能进行环保教育,都能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
2.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搞好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一项跨世纪的战略任务,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宣传。
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境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环境宣传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
开设环保讲座,介绍环保知识,通过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任意排放有害物质,人口膨胀以及工矿企业布局不合理等带来的环境问题,确立当今人类的环保任务,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道德情操,初步培养中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观。
创办环境保护墙报,以具体生动,通俗易懂且符合中学生阅读水平的内容为主。通过对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社会现象的透视和分析,介绍一些具体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以及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和形成各种各样的地方病等;也可通过各种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使学生领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开展环境保护竞赛
这是一项娱乐性强,参加人数多的项目,一方面可开发智能,另一方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调动学生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第一,知识竞赛:可培养学生掌握环境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第二,行为竞赛:可以个人为单位或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制定出环境保护的规划和计划,纳入到实际生活中去,以此为目标,来提高每个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荣誉感。
4.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参加环境保护宣传,城镇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公益活动。使学生从无意到有意,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艰巨任务中去。
5.建立各种管理制度,提高中学生环境管理的认识
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管理不善、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的。建立各种管理制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治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认识环境管理的重要性。通过管理,可防止新的污染;通过管理,促进治理;通过管理,能巩固和发挥治理的效果,从而推动了环境保护。此外,加强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还可通过更多的新颖的教育方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假期活动来进行。
四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伦理;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07 ― 02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扩大,工业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促使人类过度地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致使自然界失去了生态平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严重危机、能源的短缺、个别生物物种的消退、流行病的增多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了解自然界如何为人类的生存服务。生态伦理思想明确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生态伦理思想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综合实力素质的飞速发展,我们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分析
在的理论体系中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马克思把生态伦理思想融入到其它理论体系之中。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于死亡而必须与之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这说明,自然界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条件,地球对于我们是惟一的,破坏地球就是破坏我们自己。他还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人类的劳动就是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手段。马克思提出:人们要尊重自然界,正确对待自然界,要把自然界当做人的生命一样爱戴。马克思还认为:人类可以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世界、改造世界。人类可以调节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来管理和控制自然界,从而改变自然界和人类本身。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能使自然界该变成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世界。马克思还认为:自然界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不合理的制度和生产方式,疯狂的追求利润,必然造成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二、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
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及其指导意义。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主要表现在:
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明确了自然存在的价值。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生态文明发展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坚持人类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要优先发展,自然界要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提出物质变换的对立性,倡导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指明了物质的有机发展和无机发展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一观点,生产劳动是人和自然的物质转换唯一途径,也就是说人类在生产劳动时,超出自然界的实际承载力,必然会影响自然界顺其发展,也就造成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把生态学思想同唯物主义,同辩证法、同自然科学等联系起来,自然和人类相互制约的唯一条件就是人类的存在。〔2〕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现代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相统一,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那么要想改变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唯一的有效手段。只有熟知和掌握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内涵,才能推动科学的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影响自然界发展的负面因素,处理好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在良好生态发展背景下人类得以迅速发展。生态文明是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于一身的高度发展,是自然生态和人类和谐统一的高层次的文明。〔3〕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原则,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要树立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协调发展的理念,要坚持在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时,关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树立人类与自然的平等观,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和谐发展。〔4〕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对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种观念的更新,是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就是生态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体系,能够给人类带来更好地生活,能够促进人类的进步,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
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现阶段生态环境能否良好地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把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我国颁布了首部《环境保护法》,2005年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7年的“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这些文件的颁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下面我们就谈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方式的落后
我国的大多数工业发展,还延续着传统的工业发展方式,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换取产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毫无节制地、任意消耗浪费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必将造成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及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区域资源的严重匮乏已经非常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将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片面追求GDP
GDP的快速增长,代表着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忘却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环境的破坏熟视无睹,继续生产耗能工业,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发展,直接涉及到威胁人类的生存。
(三)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个别企业一味追求产值,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工业废水到处乱排,工业垃圾随意倾倒,工业废气随意排放,造成了对自然界的严重污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严重危机、能源的短缺、个别生物物种的消退、流行病的增多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四)规章制度的缺陷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规章制度的建设还存在较多的缺陷。例如,资源性产品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环境污染的付费制度、生态破坏的补偿制度等等还不健全和完善,制约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子孙后展的重要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是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前提。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控和生态恢复,而是创新发展工业文明,既强调和谐、循环发展,又是强调效率、发展的力度。要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根本,以加快循环经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态文明良好的和谐发展的道路。
(一)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
生态文明需要从每一个公民的自身做起,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使每一名公民都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员,都成为生态公民。〔5〕要有效地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等新闻媒体,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并及时有效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各个层面,以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使每一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意识到保护和爱护环境,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等的重要性。
(二)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必备条件,建设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农业,建设节约资源的生态工业产业链是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应重点加强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产业的战略布局,努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生态产业的转型,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
(三)加强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是一项消耗时间长,系统庞大的,具有长远规划的工程,各部门积极的协同配合,齐心协力关停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生产链。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形成良性的循环。优先解决危害公民身体健康、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环境优美城市、最佳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等的创建工作,继而推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四)建立制度创新机制
我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与目标相比较,我国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还有很多的不足,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束缚了生态文明建设前进的步伐,那么我们就应该应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有效地创新机制,以保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五)完善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体系
具有良好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律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要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只有通过相关政策的要求和法律的约束,人们才能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才能加强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法律意识。通过不断地完善环境经济体系政策,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政策,来有效地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
〔3〕张旭平.“生态文明”概念辨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02):86-90.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一、前言
1.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都关注经济发展,这也使得他们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且,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的生产也在不断的扩大经营,这就加大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力度,从而使得生态环境无法满足人民生活以及发展的需要。又因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旦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不仅无法为动物提供和谐美丽的家园,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企业高速发展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破坏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研究,找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这也是为了给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同时也是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可以促进让人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并且也让企业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从而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协调。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对动物和人类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为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和谐美丽的生活家园,这也可以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和谐美丽的环境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同时也可以激起人民对它的保护欲。美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创造,也需要大家共同维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更好的促进环境的建设,并且可以让动物能够拥有一个干净的生态环境已供它们生活下去。而且,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地球的寿命,从而给人类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以及精神归宿。
2.对社会
企业在发展中有可能会向河里排放污水,或者是砍伐树木,也有可能会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企业以破坏生态环境发展为代价来进行经济发展。如果企业一味地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就会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了破坏,也会打破大自然的平衡。所以,这也需要国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注意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企业可以认识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并且尽全力去补救企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人类的负责。
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由于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无法更好的完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那么他们就会你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企业的经济,这样就严重损坏社会效益。而且,又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这样也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样也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由于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这也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专业性,那么他就无法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对突发状况也无法更好的解决,这就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素质和责任心,这会使得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工作热情和细心,并且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这样就给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带来阻碍作用,这样也就自己阻碍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就需要增强企业和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我国生态环境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游行、讲解等方式来让更多的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我国的生态环境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课程的方式来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良好的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具备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激发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欲望,从而付诸于行动,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要想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那就需要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生态环境部门在聘请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专业性知识的人员,并且对于在岗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进行专业性知识的培训。并且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来激发生态环境保护人员专业性课程的培训热情。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都完善,同时,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还可以根据现存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五、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和人民都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就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想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一个干净而舒适的生活环境,那就需要能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这也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虽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国的有关人士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这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庆礼.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可是续发展[M].生态环境资源管理,1995.
[2]林迎星.可是续发展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的一个现实话题[M].世界生态环境研究,2000.
[3]赵景柱.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系统分析[M].生态学报,1999.
[4]徐中民.可持续发展定量指标体系的分类和评价[M].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频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逐渐给人类带来警示,环境问题若再得不到有效重视,那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很可能给予人类更大的报复。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后代和人类的持续性发展,应当积极联想到目前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和自然环境破坏对人类未来造成的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危机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是一项补救性的措施,但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会产生积极意义。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与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教育的挂钩。高中地理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均有详细的讲述,依托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环境教育拥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良好适用性与可靠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本可以把环境教育当作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可分,环境教育可以渗透到每一个地理教学过程的细节当中。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1.以高中地理教材为基础,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面宽广,知识点散乱复杂,但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地理教师需要根据课堂讲述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进行环境知识的教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多数章节知识点都可与环境教育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讲述大气环境这一章节内容时,可进行温室效应与雾霾的补充教学,具体分析每种大气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在讲到我国各地气候类型时可以将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荒漠性气候进行协同讲述,具体介绍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分析成因与解决对策,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图片或视频展示,加深学生对土地荒漠化的了解,进一步激发环境保护意识。
2.实现环境教育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不应把环境教育与常规地理教学区别对待,而应将两者看作一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与有效促进。地理教师积极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引进现代化教学设施,通过电脑软件与多媒体设备进行自然环境状况的展示,在课堂上成立环境保护研究小组,保证所有学生可以参与合作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高中物理;环境教育;渗透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6.099
环境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普及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以解决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通过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们了解破坏自然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危害。二是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为治理环境污染、整顿环境提供服务。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涵盖着许多环境内容,通过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更好地将环境保护的观念传递下去。
一、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渗透方法
(一)教学理念的渗透
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理念中的渗透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活动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地理教学中新增加了人文环境这节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人文环境和大自然的关系。人文环境的发展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在古代人们收到洪水的威胁后创造了水利工程。同样,现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会有相应的活动与之相适应,如人受到沙尘暴的侵袭后意识到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人类的活动永远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同样人的活动会反影响到大自然。人类要想在大自然中永久地生存下去就要和大自然和平相处,要去适应大自然,努力保护大自然,不能企图去改造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惩罚。二是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当今社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水资源污染等,在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就是让人们明白人类活动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有多严重,这些破坏最终会反作用于人类自身,通过渗透环境教育让人们逐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资料的渗透
新课改以后,在原来的高中地理的教科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文和环境保护这册教科书,这本教科书就是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资料渗透。这本教科书主要是向学生指出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还有国家以及国际上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最后环境污染给人来带来的警示以及人类的发展方向。通过以教科书的形式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明白我们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多么严峻,深刻反省人类的所作所为,让学生更加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来自己,引导学生按照教科书中所提供的方法去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每一种教学方法中都可以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将现环境污染的场面直接明了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明白了人类的哪些行为做成了环境的破坏,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威胁,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自发地投身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利用野外观察法,带领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到野外观察那些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现状,滥排污水、向河水中倾倒垃圾、冒着黑烟的烟囱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在地理课堂上真正地接受环境教育,从而改变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将环境教育的渗透落到实处。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影响
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可以在环境教育的渗透过程中得到丰富。新课改以后,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新增加了环境问题这一重要内容,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地理教学中新增的内容对现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高中地理中不仅可以起到宣传保护环境的作用,学生还能通过地理的学习将保护环境的方法付诸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环境教育本身就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通过高中地理教育渗透环境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最新要求。环境教育的目标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向人们传授保护环境所需的技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实现,而利用高中地理教学渗透拓宽了环境教育的传授途径。学生利用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可以将环境教育的的学习途径从三个方面增加。一是通过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分割成许多小部分,然后将这些小部分进行归纳分类,根据各部分特点将其融入不同的学科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各科时对环境教育的内容都能得到相应的知识点,同时对于一个环境问题可以调用各个学科的内容进行解决。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清醒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和紧迫性,舍主要是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环境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成系统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和分类,根据它们的特点,对其中重要的难解决的问题进行着重研究。环境的内容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教学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同时环境污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从各个方面也逐渐渗透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渗透是全方位地渗透,包括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高中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之中渗透环境教育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解决的地理能源、重要施工项目、可持续发展项目等方面的问题时都有深远的影响,这很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治理工作的展开。
参考文献:
[1]李青.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刘娜娜.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环境保护、重要意义、问题、科技、认识
中图分类号: D92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中国环境污染现状
一九七八年开放至今,我们国家的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多数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却给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对水资源的需求就越来越多,然而,我国因部分地区出现水短缺,水受到严重的污染以及出现洪水或干旱的时候,对水资源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加快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净化水的成本增加了很多,并且,如果没有适当的基础设施的话,就会对安全饮水带来威胁,这对农业与工业生产的安全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并且对渔业带来很大的影响,造成严重的损失。人类的健康与环境与空气污染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空气污染依然是我们国家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森林与农作物的生产受到酸雨的影响,并且,它还对水生生物的生长造成危险,中国与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燃媒,空气污染会导致人们呼吸道传染病、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哮喘病等,空气污染通过光散作用降低了城市的能见度,排放出的工业废物含有很多有害的重金属,通过食物污染、皮肤接触或呼吸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另外,还有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质量的下降,以及对生态系统的严重污染。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也在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废物得不到有效处理,进而导致成堆的固体废物,此时,许多甲烷会从有机混合物中分解出来,这样很容易引起爆炸,所以,我们国家在受侵蚀方面位于世界之首,我国约有百分之四十的国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被沙漠化和侵蚀,风蚀与水蚀是最严重的问题,盐碱化位居第二。所以,保护我们的环境是目前最迫切的事情,需要每一个人努力并积极做的事。
二、环境保护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将环境保护的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护自然环境,二是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其意义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不但要把自然资源充分的利用好,还要对污染与破坏环境的根源与危害有一个深入的认知,使保护环境具有计划性,这对环境质量的恶化会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使人类与环境能够协调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证明,人们在对自然,发展以及生产进行改造的时候,一定也要警惕大自然给我们的回报,警惕发展生产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甚至包括给人类造成的影响,是不能超过限度的,而环境保护工作就是提出这个限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家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以法律、政策的形式做出规定,并实施下去,这样才能避免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的破坏。生产力在不断的发展,工农业越来越现代化,而劳动力的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就是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从那些已走过这些道路的国家可以看出,清洁的环境是现代化的必要因素,我们国家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环境保护工作得不到重视,将会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是退化,这不但不符合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并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身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具体原因如下:首先,生产力发展的重大障碍就是自然资源的退化与破坏,其次,生产力在不断的发展,劳动人民对于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若环境污染严重出现尖锐矛盾时,会给人的生产的积极性带来很大的影响,最后,拥有一个清洁的环境,是现代化的生产装备所必需的,所以,要实现现代化生产就必须把环境保护做到位。长期以来环境污染的影响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除了致癌还会通过胎盘危及到胎儿,引起基因退化,而且不是第二代、第三代的问题,长期下去可导致人类的质量退化,对人类的子子孙孙都造成危害,这样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事实还证明,在经济建中战略问题就是生产建设与生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失调,调整需要几年的时间,但生态平衡被丰坏,是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也是不容易调整的,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环境保护工作是多么急迫。所以,无论是环境保护工作者,还是生产部门的领导者,广大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有生产观点,还要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发展生产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好,保护环境对生产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是环境与经济效果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环境。
三、国家环境控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不健全的法律,法律不能与时代同步,环境法的颁步已有很多年了,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来说,适应性很低,导致很多污染户钻空子,得不到有效的惩治。与此同时,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制定的也只是基本原则,很多主要的环境法律并不健全,导致人身健康涉及到的环境保护问题没有法律依据。其次,没有完善的监管制度,与工业化的加速实现来比较,环境保护没有引起我们国家政府的足够关注,所以,环境保护的体制、法制以及机制都比较落后,对环保的投入不够充足,尤其是经济发展与环保发生矛盾时,通常是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另外,也有部分政府官员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个人的利益,导致无法有效的执行国家环境政策,很多地方的官员对污染企业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只为了提高当地的人均消费水平。最后,公众的环保意识太弱,造成公众没有较强的环保意识的主要原因,是有大部分人民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就是在我们国家,环境保护的主导因素是国家政府,所以,慢慢形成依赖,觉得环境保护就是国家的事情,将自己置身于事外。
四、笔者对我国环境保护的认识
有一句话我们常说,保护环境,匹夫有责,保护环境,珍爱生命,曾经有一个广告画面就是这样描述的,地球由于长期被工业、生活所污染,加上过度的采伐,被破坏的一塌糊涂,因此,流下了两滴眼泪,这则广告对我的感触非常深刻,地球是因为人类而落泪的吗?是的,因为人类没有对环境做好保护工作,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工业的发展,人们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也是因为工业的发展,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工业的发展也严重破坏了环境,如今,我们生活的地方也同样被破坏了,比如江河,以前的江水河水都是非常清澈的,并且水中还有流动的鱼虾,而如今,河流失去了以前的清澈度,变的越来越混浊,并且长满绿藻,我觉得这是由于人们的砍伐 太严重所导致的结果,大量的水土流失,因此,现在的河水已没有水了,在河里再也见不到流动的鱼儿,河畔上的花草也没了光彩,又减少了一个人们娱乐的场地,对树木的乱砍乱伐,对空气的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北方的城市,年年都遇到沙尘暴,所以,植树造林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总之,对保护环境做好宣传,让大家都对保护环境有个深刻的认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加强每一个人的环保意识,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请善待地球,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五、环境保护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如今,我们国家还处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要提升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则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关键问题就是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关系如何更好的协调好,在以科技为内力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避免由于技术化的过度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在高度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同时,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或是将人与自然达到和谐,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国家更应该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对待环境问题要小心慎重,详细地说,维护生态平衡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主导与方向就是推进科学技术以及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建立在维护好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把生态平衡维护好,所以,我们在理性的精神中融入我国传统思想中尊重自然的观念,并且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传承前进到自然的理念对自然进行合理的利用,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的过程当中,区域生态系统并没有完全失衡,所以,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不能重走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避免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也难以挽救。
【参考文献】:
[1]梁从戒. 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意义
前言:在土地荒漠化、全球变暖的环境下,我国面临着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的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近些年来愈发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林业生态环境、森林资源的保护必须要加大力度,发挥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内在价值,推动林业生态环境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进程,真正落实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人类生存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
一、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维护人类基本的生存条件
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环境,是维护人类最基本生存条件的重要路径,因为林业和人类的身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人类在漫长的生存和发展进程始终与林业环境紧密关联,林业生态环境中,绿色森林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将人类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吸收和消化后释放出新鲜的氧气,为人类基本的生存条件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没有森林就不可能存在人类,森林孕育着人类,因此人类要在林业生态环境下生存与发展,体现了森林生态环境保障人类生命和生存条件的功能。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是建设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的关键途径[1]。
(二)保证林业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功能,建设林业生态环境,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林业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键。林业及其经营的对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功能体,其经营的主要对象就是森林,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在人类生存中作为基础的自然条件,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在国民经济中作为关键的构成部分,是一项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产业。林业生态环境同样具有社会政治功能,在生态经济功能作用下,体现了社会公益性,形成了对国家的政治影响,人们生活在生态经济环境中,组成了国家整体,林业生态环境的效益是不可忽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通过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环境,能够更好地将林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发挥出来,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之上,林业社会效益形成了生态效益之后,逐渐反映出来,可见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挥着保证林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积极作用[2]。
(三)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积极作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需要遵循发展这一客观的规律,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关键的发展目标,发挥出生态环境的有力支持作用,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要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环境。尤其是在日益恶化的林业生态环境下,更是需要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林业生态环境的适应力,实现对森林植被的保护,防范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为我国的生态环境提供切实的保护和支持。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指明了可持续发展的探究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森林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林无人亡是不可避免的规则。面临着这样的客观条件,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维护人类的生存,在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能够避免发生林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防范灾害和资源经济危机对社会发展产生制约、对人类生存形成威胁。社会人们需要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知,加大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力度,才能够更好地推进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3]。
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坚持以保护性为原则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要始终坚持保护性的原则进行各项活动,因为我国的森林资源仍旧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林业部门需要对森林资源加强重视,认识到生态林业建设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结合森林资源的积极作用价值,始终坚持保护性原则展开林业经营管理工作,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恢复森林生态的环境,创建起良好的条件,促进森林资源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地区的林业部门应制定符合当地森林资源实际情况的经营管理策略和计划,例如在一些林区内,存在着严重的森林生态破坏问题,针对此类林区,需要采取封山育林的保护措施,短期内禁止进入林区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活动,加强营造林建设,在营造多树种混交造林、嵌合造林等方式下,促进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强化水源涵养功能,保护森林生态系统,避免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破坏。在森林生态环境较为完善的林区内,允许企业、个人参与开发森林资源活动的同时,还要结合经营者与林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合同签订,明确林地经营者的义务权利范围,对迹地更新造林合同的内容要进行明确,保证林区森林资源不受破坏,提高对领取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始终坚持以保护性为原则,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4]。
(二)创新营林工作模式
营林工作在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中作为核心的内容之一,有必要紧跟时展的脚步,与时俱进,优化和创新引领工作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林木存活率和营林工作的综合水平,支持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结合现代化监控技术、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等,提高对林区森林资源的勘查水平,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问题的有力防控,预防森林火灾问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分布情况,监测林木生长情况,对于营造林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指导作用。对于林木后期的管理和抚育要加大投入,创建起良好的环境,促进林木更好的生长,对于选地、整地、挖穴、选种、播种、栽苗等各个环节均需要明确重点,实现精细化的植树造林活动。
(三)更新林业技术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先进的信息技术、互联网等融入到了社会各行业领域中,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也不例外,在林业技术方面要加快更新的步伐,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支持体系。林业部门需要结合资金、人力资源等投入,加大对林业技术的科学研究工作,实现林业技术的优化和创新,建立起完善林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转化机制,对各地区林业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广泛收集,明确未来的林业技术研究方向和探索趋势,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推广新型的林业科学技术成果,将林业技术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提高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效率,为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5]。
结论:综上所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于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应结合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营林工作的创新。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引进先进的林业技术手段和理念,创建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云波.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策略研究[J].新农业,2021(02):68.
[2]赵涛,刘宏.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探析[J].现代园艺,2020,43(24):171-172.
[3]李小兵.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策略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36):51-52.
关键词 初中生物 环境意识 培养的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我国的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价值,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才导致了环境污染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因此环境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新课标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基准,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围绕这一内容,教材中许多地方都涉及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为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交叉点,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小培养孩子的环境意识,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要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课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保知识。
(1)把握好渗透课。生物课涉及环境内容很多,可是有的课涉及的环境内容不突出。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教师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青蛙、鸟类对人类的益处时,要提倡保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体生理卫生”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2)上好典型课。这类课涉及的环境内容比较多。初中生物中的“生物与环境”一章,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章节,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要注意:第一,要注重教学方法。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为习惯。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知识,转为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放映学生收集的滇池污染、沙尘暴等等资料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树立起环保的观点。第二,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烦琐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师应从大家身边事例出发,适时进行环境教育。例如,我们北方经常遭受的沙尘暴的袭击,黄沙中日,举步维艰的天气,就是植被遭到破坏最好例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第三,要树立危及意识。在讲“人口与环境”时,对比我国和世界人口剧增,各种资源面临危及,粮食严重短缺,数亿人口面临饥饿等现状。在学习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时,例举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动物生物达4万余种;现存的我们熟悉的大熊猫不过1000头左右,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等。地球沙化严重,绿地在消失,很多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的边缘,通过这些知识的了解,让学生有了危机意识,就会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2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我们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是:“爱护环境争做环卫小卫士”。建议学校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首先,搞好宣传活动。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这样使更多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自觉保护环境。
其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组织学生课余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厂、居民小区等,考察河水污浊的程度、遍地的垃圾、工厂排除的废气、居民小区等,考察河水污浊的程度、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灰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到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学生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再次,成立环保活动小组。成立环保活动小组,积极参加校园绿化建设、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生物小实验,参加社区环境建设等等。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背景
环境教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环境保护事业与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拓展了教育领域,而且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在苏州召开了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思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往往都溶含了一定的化学因素,化学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都含有一定的化学因素,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所重视,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
二、密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适当渗透环境教育
1、结合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酸雨的主要成分SO2和NO2,实验中制取Cl2尾气污染,废弃的干电池中的重金属对水和土壤的污染,“白色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等等。这些材料都是化学教材与生活中很好的结合点。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污染的产生、特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它们对于环境产生的污染,甚至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更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讨论、研究。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3、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实验课题,例如:燃料使用及其污染,干电池污染,本地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的处理调查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环保知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很有效果。我校附近有一家印染厂,由于排出的污水直接流入流经校内的小河,故对学校环境的污染极大,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对污染物进行了取样分析,测出了里面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的含量后,便在报纸上发表了题为《清清小河为何变得五颜六色?》的文章,得到了环保部门的重视。
4、把环保教育的效果转化为一种优良的品质
随着环保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不仅懂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的意识,自觉养成了环保的习惯,更是在校园里宣传环保知识,并积极投入到环保行动中来。在我校,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环保小组能够坚持不懈地开展各项活动,如把校园内的可回收废弃物分类后收集起来,把所得的经费全部用于资助贫困生的学习;把学生用过的旧电池集中后交给环保局统一处理等。学生撰写的论文《在学校中开展环保活动的实践报告》获全国一等奖。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有关环保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明显同步增长,有许多同学自觉地参与一些环保活动,这表明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特别是对环保知识的掌握及对环境认识能力提高有明显的教育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有成效的,有必要的。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我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传授环境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具有一定的环境道德。我们应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以及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从而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方面的道德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