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第1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村位于山区北部,南靠群山,北临弥河,交通不便,长期闭塞,使当地有名的穷山村。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年代山村有了变化,尤其最近几年发展迅速。年春,村里通过全民选举选出了自己的领导班子,他们也不负众望使山村在几年里便换新颜。

首先,利用村里山地多的特点搞了果树种植:山下葡萄,山腰苹果,山顶种山楂。又组织村里的女劳力搞起了桑蚕养殖,其成本低,见效快,很快就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桑树种植面积猛增,村党委的领导便专门到县里请来了桑蚕技术员指导大家科学养殖。同时与县茧站建立合同,做起了蚕种的养殖,为全县提供部分蚕种,这一次收入又增加不少。

前年蚕茧不景气,丝绸出口下降,村党委便与县外贸联系,在山村建大棚搞肉鸡养殖,肉鸡产量增加,而需求不稳,党支部一班人发动群众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了村的冷冻冷藏厂。自从冷藏厂建立后,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鸭、鱼、虾都有了养殖户。年党委与邻近村庄联合办起了"生猪养殖基地"计划年出生猪一万头;芦笋种植基地"芦笋是一种高营养蔬菜,充分利用其抗旱、喜光的特点在山坡上大面积种植。

新的村党委班子建立四年来,山村人均收入从原来不足500元到现在的1500元,建立各式大棚150多间,果树种植200多亩。年中秋共养蚕233张,其中蚕种213张。经调查分析:在山村脱贫种,党委的领导班子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真意为人民办事。

党委开会常说的一句话是:"大家伙选上咱们,在就应对得起村里的老少爷们。"山上果树浇水难,就从外地请来钻井队大了一口150米深的机井。村里的河污染严重,村里水无法喝,便贷款为村里安上自来水。有些老果园的果树品种落后了,就从县科技站请来技术员,嫁接新品种。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为人民服务,这是最简单也是最使用的道理,这是村党支部几年工作的总结。

第二、有发展的眼光领导群众走先进的路子。

针对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花卉需求量不断增加的现状,从年起村党委便鼓励大家高大棚花卉。年青州万红花卉市场建立后,村即便很快于之建立了产销关系这使得山村花卉生产走在了山区的前列.支书说时代在发展党员不能落后,这样才能领着大家向前走.

第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第2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意见解读:①本条标准旨在要求通过农业区位的学习,分析典型农业地域类型及形成条件,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地理问题;②“举例说明”说明案例教学法是本课的基本方法,因此可开发师生身边的课程素材,阐述农业地域类型问题,以体现生活性与应用性。③本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因此需运用辨别、组织、归因等认知策略,以身边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为载体,并对其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节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节,是在学习了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的基础上,对人类基础产业――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具体案例进行评析,通过学习此部分内容,为公民科学认识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供必备知识。

知识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两个教学因子。其一,农业区位因素,即阐述农业的概念及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其二,农业地域类型,即解说农业地域的概念及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是学习“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准备,“农业地域类型”是对“农业区位”的具体化应用。

三、学情简析

本节内容面向高一学生,这一群体由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学生组合而成。通过预学案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农业的概念和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基本因素,75%以上学生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变化,说明此群体已具备关于农业的感性知识。然而通过与学生座谈可知,他们对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知之不全,对于农业地域的概念与特点知之不深,部分居住在城市的学生对农业背景知识的直观感知不多。因此,本节内容教学立足于教材的前提下,还需搜集和生活关联紧密的农业图文素材,以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农业景观图片,说出农业的概念与农业区位的含义;通过阅读桑蚕养殖农业发展的材料,归纳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并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通过读图和交流,培养学生读图和表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图文转化能力;通过运用农业区位原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家乡具体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培养学生学会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培养热爱祖国和家乡的地理情怀。

五、重难点与方法媒体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教学难点:综合评价农业地域形成的区位条件。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自学法。

教学媒体:湘教版教材、多媒体课件、导学案、黑板。

第3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我国传统的农业保险发展路径是通过“上任务、设指标”来推动市场业务规模的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但也有亮点。一是依靠新疆建设兵团的大力支持和隶属于建设兵团的新疆兵团财产公司(2002年更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大力推动,新疆的农业保险保持一定的规模;二是云南的烟叶保险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但新疆和云南农业保险的坚持主要取决于当地对重要农业生产的重视,其经验难以大规模复制。我国农业保险运营体系包括商业性运营模式、政策性运营模式和其他运营模式。商业性运营模式主要是指商业保险公司独立自主经营农业保险,自负盈亏。其他运营模式主要是指中国渔业互保协会采用互助保险模式举办渔业互助保险。当前,政策性运营模式是中国农业保险的主体,又可分为保险公司自营、政府委托保险公司代办和政府保险公司联办等三种模式。保险公司自营模式是指受政府政策支持,由保险公司自营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商业财产保险公司自办、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自办以及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自办等模式。政府委托保险公司代办模式是指地方政府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当地的农业保险,并予以财政补贴,典型代表是农业保险的“苏州模式”。“苏州模式”始于2006年7月,遵循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等原则,开展农业保险相关业务。中标公司承办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除部分开支管理费,余皆入农业保险基金,由地方财政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政府保险公司联办模式是指政府和保险公司共担风险的农业保险联办模式,在浙江、淮安、宿迁和北京均较为典型。其中“浙江模式”是由在浙多家保险公司组建的“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根据省政府授权运营农业保险,按照约定分摊保费、承担风险、享受政策,共同提供保险服务。“淮安模式”和“宿迁模式”是指政府与一家保险公司成立“共保体”,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照约定条件或比例共同承担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北京模式”的特色在于除了政府和保险公司共担风险外,还引入再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瑞士再和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共同应对农业巨灾风险。

二、农业保险业务方面

(一)日本农业保险对象和业务趋于成熟完善日本农业保险对象和业务在1947年后逐步开始实施时只有农作物水稻和麦类、桑蚕,家畜牛、马、种猪、山羊、绵羊。之后,伴随日本农业发展、灾害统计的进步、农户对灾害风险分担的需求增加等,于1949年增加了农业保险合作社及农业保险合作社联合会自主开展的保险业务。1972年和1978年分别增加了果树和旱田作物、园艺设施保险业务。2003年,扩大了农户自主选择农作物保险承保方式以及补偿比例的范围。2007年提高了大豆和马铃薯全抵承保方式的补偿比例。目前农业保险对象和业务见表1。日本政府强制性保险对象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农产品水稻、陆稻与麦类作物;农业保险以农户需求为出发点,农户无需求的不在政府补贴的保险范围内。因为农户散养禽类的很少,基本是工厂化饲养与加工。现行农业保险品种和业务也是随着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户需求的变化而确定的。2005年日本水稻、麦类和乳牛的承保率已分别达到90.7%、86%和87.7%。日本农业保险具有一定强制性,日本政府规定,在农作物保险中,对稍具规模农户,如北海道水稻、陆稻经营规模为0.3~1公顷,麦类为0.4~1公顷及以上的农户;都府县水稻经营规模为0.2~0.4公顷,陆稻、麦类为0.1~0.3公顷及以上规模经营户,必须参加保险。小规模农户可通过加入农业共济组合申请农作物保险,如表2所示。

(二)中国农业保险对象和业务逐渐开展我国农业保险对象和业务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林业以及其他保险业务,其中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园艺作物、水果和果树以及其他种植业保险产品等;养殖业包括大牲畜、小牲畜、家禽、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保险产品等;林业主要指森林火灾保险产品等;其他包括农房、农机具以及渔船保险产品等(见表3)。我国农业保险投保方式均为自愿参加,尚未出现强制保险。我国农业保险对象和业务基本处于试点或产品设计阶段,如安信农险曾选择上海南汇西瓜作为全国首个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试点标的,人保财险针对海南的天然橡胶开展气象指数保险创新试点,国元农险选择安徽省长丰县、怀远县分别作为旱、涝产品的研发基地等。中国农业灾害的承保率(保险金额占中国农业生产风险总金额的比重)2009年仅为10.03%,距离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户防灾减损需求相差甚远。

三、农业保险统计与补偿制度方面

(一)日本拥有较为完善的农业保险统计与补偿制度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局对各种可保作物都要进行年度收成抽样调查,以地域可保作物收成平均数确定保额,再根据每个都、道、府、县过去20年灾损资料计算出该地的基准费率(一般每3年修订一次),都、道、府、县政府再把所辖全部耕地(如根据地形、栽培作物、农户受灾几率等)划分为若干同类风险区,保险费率是由各个共济组合在不低于这个基准保险费率的范围内设定保险费率,也可在适宜合作社内,根据灾情制定各风险阶段的保险费率。不同风险不同费率既有利于地区或农户之间的公平,也有利于规避道德风险。因为农户支付的保费是根据以前的数据计算的,与农户获得保险金额的期待值相等。在农业保险理赔方面,为提高灾害补偿效率、减少或杜绝道德风险,对于小微灾害不进行受理。以农作物保险为例,农民虽然可选择不同的投保方式(见表4),但是质量保险、灾害收入保险和以农户为单位的全抵承保三种方式,却只适用于那些能够比较准确提量(及产值)销售资料的农户才能够投保。承保农户发生灾损后,可向共济组合发出灾损通知;随后共济组合进行灾损核实后向联合会报告;至于质量保险、灾害收入保险和以农户为单位的全抵承保三种方式的保险,由共济组合会员农户选举出灾害评价员与共济组合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确认。随后,依据农协掌握的农产品销售数据为基础与该次收获后产量或产值进行比较,确定损失。以每块耕地(指由农田道路、田埂、水路等划分的小块耕地)为单位的承保方式和以农户为单位的半抵承保方式不利用销售数据,灾损评价员与共济组合等组织的人员一起确认灾损。若出现巨灾,联合会向农林水产省报告,由农林水产省认定损害程度;灾害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联合会可自行认定损害程度。不管具体情况如何,联合会都会将灾损最终认定的通知送达共济组合,共济组合据此为依据支付农户保险赔偿。整个损失评价过程,农户评价员起主导作用,因此纠纷极少出现。

(二)中国农业保险统计与补偿制度尚在探索之中鉴于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农业保险统计类型多样,尚未像日本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目前的农业保险产品大多采取“主险﹢附加险”模式,例如,中央财政补贴支持的种植业保险,主险涉及6种主要灾害,不同的标的费率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尽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着很大的自,但同样采取“主险﹢附加险”模式。正因为主险至少承保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自然灾害,使得费率偏高、保额偏少,农民灾后仅能获得基本的物化成本补偿(见表5)。

四、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方面

(一)日本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大在日本,从1929年《家畜保险法》颁布到1947年《农业灾害补偿法》颁布间的18年中,农业保险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农业灾害补偿法》颁布后,政府的大规模财政补贴和对种植业采取一定强制保险后,农业保险才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国家补贴农业保险费率在50%以上(见表6),补贴的农业保险事业费可达共济组合、联合会经常性事业费的50%左右。国家补贴这些费用的原因在于农业保险与一般损害保险相比,保险费率过高。例如,陆稻、麦类和水稻的全国平均保险费率分别为18.658%、11.578%和2.755%(见表7),是建筑物火灾(约为0.05%)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再加之农业保险运作经费,若由农户自己负担就很难使其愿意加入共济组合,况且确保粮食安全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国家在财政预算内补贴上述费用是必要的。

(二)中国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有限我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发展一直有着政策支持。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就免征农牧保险营业税,2007年中央财政补贴才开始直接介入农业保险,国家政策开始从税收减免转向直接的财政支持。当前,就种植业保险而言,中央财政对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河北、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海南补贴40%;对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补贴35%。就养殖业而言,中央财政对能繁母猪保险补贴保费50%;对奶牛保险补贴保费30%;对牦牛和藏系羊保险补贴保费40%。此外,中央财政对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补贴50%和30%保费;对海南的天然橡胶补贴40%保费。在已有的试点中,都只是在小范围试办,其推广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补贴力度不够,这种小范围的供给与农业防灾减灾的需求还有较大缺口。

五、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方面

(一)日本拥有健全的专门法律法规世界各国农业保险的实践都表明,相对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制度是农业保险顺利开展的保障。日本是发展农业保险较早的国家,农业保险的地位及其运营规则都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日本1929年颁布《家畜保险法》,1938年颁布《农业保险法》,1947年修改合并两法为《农业灾害补偿法》,对农业保险的组织机构、政府职责、强制与自愿保险范围以及费率制度、如何计算赔款和进行再保险等有详细的规定。为更好的运作农业保险和让农户更积极地参保,日本农业保险相关制度已修订过23次,最新版本为2009年。迄今,日本已形成可持续、全覆盖、惠农保农的灾害补偿制度。

(二)中国尚无专门性法律法规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转移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政策保障。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并非针对农业保险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我国的保险法主要是一部商业保险法,以商业保险法调整农业保险活动,难以建立起明确、稳定、清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法制的缺失给农业保险实践带来了很多困难,如农业保险的定位、政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作用和地位、对农险的支持原则、对农险投保人的利益保护、对保险公司的保护、如何保证农险的投保面等问题都难以明确或得不到有效落实。

六、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一)赋予农业合作保险更多的发展空间日本经验证明,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农业保险更具可持续性。通过商业性保险公司独立经营或政策性运营模式运作农业保险,无法摆脱其逐利的动机,难免出现诸如风险高的业务不愿开展,赔付高的时候惜赔不赔,套取国家补贴等行为,加之农业保险预期收益偏低、业务分散、运营成本高、道德风险大等特点,农业保险很难得到有效推广和普及。结果,农业保险无法化解农业风险,更谈不上保农惠农。农业保险面对的是2亿农户,过高的交易费用和无处不在的道德风险是其死结。互助合作组织则是该死结的解决之道。事实上,一批政府支持的非营利性的农业互助保险组织已经存在,如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农垦互助保险、北京市果树谷物养鸡风险互助、石家庄奶牛互助会、浙江金华奶牛互助保险等等。农业合作保险的成本较低,可以减少道德风险和费用,并且能够形成会员之间的互相监督机制。农业合作保险或许能够缓解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高成本、高赔付率”的“双高困境”。因此,在农业保险制度框架内,借鉴日本官员在互助组织兼职等方式提高农业保险互助组织地位,赋予其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实施有条件的强制保险在我国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中,农业生产周期长,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户自身的防灾抗灾能力更是极其有限,因灾致贫的现象仍较为常见。提高农业保险的承保率可使农业风险得到转移、分散,可以实现将不稳定的风险转化为稳定风险,对解决“三农”问题十分必要。但农业保险现状却是:如果按农民能接受的费率,保险公司赔不起;如果按保险公司能接受的费率,农民保不起。而且,农业保险是一种道德风险相当高的险种,不同于其它商业性保险。正因如此,自然灾害让农业保险处于“赔不起、保不起”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所以,借鉴日本农业保险经验,实行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是提高承保率的一种可行选择。我国可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如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保险和其它惠农政策捆绑,将农作物保险变成有条件的强制保险。

(三)建立巨灾分担机制日本的农业保险特别注重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的作用,通过再保险和农林渔业基金等形式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我国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极为罕见,也尚未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等商业再保险机构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问题非常谨慎。农业保险风险难以分担,商业再保险基于其高昂的成本,亦不适于农业保险。在国家缺少相应的巨灾基金,保险公司不愿独自承担不对称的过高风险时,再保险或农业风险分担机制缺失就成为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桎梏。因此,发挥政府和市场应对巨灾风险方面的合力,借鉴世界银行等提倡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的合作模式,即建立由政府主导,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涵盖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是一个必然选择。

(四)优化保费补贴政策《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和《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等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对落实中央财政补贴对农业保险的大力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只有在省级财政部门和农户分别承担一定比例保费的前提下,财政部才给予相应的保费补贴的这种“联动补贴”方式,虽然在操作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套取中央补贴”,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一是这种补贴方式由于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拨付的滞后性,会降低农业保险基金到位的及时率;二是可能引致补贴效果的“不公平差异”。与发达地区相比,往往更需要农业保险的粮食主产区和一些中西部地区由于财力困难难以长久支撑高额的地方财政补贴,使得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能更快和更多地享受上一级财政补贴,产生补助累退效应。因此,借鉴日本经验,从基本保障原则和现有财力出发,在关系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调整和优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相关政策,将试点保费补贴进行推广普及的基础上,由财政逐步承担一定比例的经营管理费,不仅可弥补财政救灾资金的不足,而且也有利于使财政负担实现均衡化,保障农业保险的可持续性。

(五)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借鉴日本农业保险的立法经验,制定适合我国需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如《农业灾害保险法》及其实施细则,是促进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健全和持久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4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 台州民歌 海洋文化 山海文化

台州地区依山临海,境内多山地丘陵,九个县市除了天台、仙居、黄岩之外,均有一面靠海。生活在丘陵的人们开垦田地,自然地孕育了农耕文化,而靠海的人们则更多地向海洋讨生活,同时发展了海洋文化。总之,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了台州山海文化――既有山的秀丽幽深,又有海的浩瀚宽广。别具一格的山海文化不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台州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影响了当地的民歌创作。从流传下来的民歌中,我们可以读出明显的山海文化特质。

一、农耕文化特质

农耕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以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台州民歌作为农民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反映了该地区深厚的农耕文化积淀,如山歌中的呼牛调,小调中的采茶调、采桑调等。

(一)呼牛调

呼牛调并非特定的一首民歌,而是具有类似特点的一类民歌的总和,其目的一般为呼唤、找寻自家的耕牛,或者排遣放牛时的无聊心绪。台州境内的温岭、临海、仙居、玉环等地,都有呼牛调传唱,题目不尽相同,有的叫《呼牛调》,有的叫《牧童呼牛》,有的叫《看牛拔》,还有的叫《柴爿鸟》、《杜鹃鸟》的。原汁原味的呼牛调体现了农人们对耕牛的重视,反映了人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虔诚。

如温岭的《呼牛调》:

崖崖嗬哎,嗬咦嗬来,来呐啊,来咦呐跟你娘走哎,你娘在依横(在这里)。你娘生你四脚落地爬哎,小小黄牯头,黄牯头儿跟你娘走哎,崖啊崖崖嗬,崖崖嗬,崖崖嗬,啊嗬啊嗬崖啊崖崖嗬!

在这首民歌中,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农人对小牛犊的关爱、呵护之情。

小牛犊出生的头一年,因为皮肉还嫩着,农民是不会在它的鼻子上穿孔系绳的,而没有了牛绳,对它的约束力相对就会小很多。农民放牧母牛时,都会带上牛犊。但是,小牛并不会一直待在母牛身边,时常到处乱跑,“呼牛”就是经常的事。在上例中,农民没有丝毫不耐,充满了耕作之余的闲趣之美。

再看仙居的《牧童呼牛》:

孟嗬,嗬嗬嗬嗬嗬嗳嗬,嗬嗳,嗬嗬嗬嗳嗬,孟――

这里的“孟”,用仙居方言来读,音近于“哞”,整首山歌均为拟声词,没有实词成分,通篇都在模仿牛叫声,以此达到呼牛的目的。

除呼牛调以外,人模仿动物的声音,固定下来并且形成一首鞒度较广的山歌,是非常少见的。人们呼狗,绝不会“汪汪”地学狗叫,更不会形成“呼狗调”,呼羊、呼鸡、呼鸭等,虽偶尔会发出拟声词,但绝不会有自己的曲调升华为民歌。通篇仿动物叫声而形成的山歌,只有呼牛调。

这是一种不自觉的对牛的亲近,一般而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很少有将自己的身份降格,自愿发出某种牲畜的叫声的。因此,耕牛在农人们的眼中,与猪、鸡、鸭等牲畜是不同的,它的地位要高得多。这种思维,是受长期的农耕文化洗礼而积淀成的。

(二)采茶歌与采桑调

相对于山歌而言,“小调具有曲调优美、节奏规整、结构严谨的特点,即兴性小,更利于寄情山水或婉转传情”①。采茶调与采桑调都是台州小调的重要分支,分别代表台州小调的一种类型。

台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度变化区间适中,年降水总量较大,且境内山地丘陵地貌地势较高,山区多云雾,普遍存在的酸性砂质土壤又非常利于排水。以上这些区域特征,都是种植茶树的优势条件。高山茶叶一直是台州的特产。

长时间的采茶劳动孕育了数量众多的采茶调,较有名的如仙居的《采茶歌》:

正月的采茶是新的年嗬嗨,姐妹双双编茶帘嗬嗨……

二月的采茶茶苞的芽嗬嗨,姐妹双双采细茶嗬嗨……

三月的采茶茶叶的青嗬嗨,茶树脚下结手巾嗬嗨……

四月的采茶茶叶的黄嗬嗨,茶树脚下白茫的茫哎……

五月的采茶茶叶的圆嗬嗨,茶树脚下小龙的盘哎……

六月的采茶泪汪的汪嗬嗨,太阳晒死水如汤嗬嗨……

歌词分为六段,以上为每段的开头部分。从中可以看出,采茶一般是女性从事的劳动。在采茶过程中,既有“编茶帘”、“结手巾”的忙里偷闲,又有“太阳晒死水如汤”的辛苦。从新年前后的茶到茶叶青、茶叶黄,半年里茶叶的状态历历在目。可见,采茶劳动历时长(半年左右),劳动量大,是人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采茶调的广泛传唱表明了两点:一是种植茶叶历史之久;二是种植茶叶面积之广。

除了大规模种植茶叶外,台州也多养桑蚕。桑蚕养殖业的发达,带动了人们广植桑树。如此,就使得采摘桑叶成了一项普遍的农业劳动。各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采桑调,如天台的《采桑调》:

星闪闪来月光光哎,和风吹衣角随风荡。

整首小调简洁却富有诗意,两句歌词自然押韵。从字面上根本看不出来是唱采桑时的景象,但配上题目看,在朗朗上口的歌词中,夜晚采桑的惬意,回家喂蚕的欣喜,劳动的乐趣,尽在其中。在蚕体快要长成时,对桑叶的需求量很大,晚间也要进食多次,时常导致家中桑叶储备不够,只能连夜出去采桑。初夏之夜气温适宜,尽管劳累,但歌词中却没有丝毫怨气,而是充满丰收在望的欣喜。

二、海洋文化特质

海洋文化的本质,是指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台州大部分地区靠海,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发达。海洋情结成了台州人的又一精神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与海洋有关的民歌,主要存在于劳动号子、山歌两大类中。劳动号子中的摇橹号子、拉蓬号子、起锚号子、拉船号子等,山歌中的《波哥仔》、《思念夫君》等,都是海洋文化的体现。

(一)汲水号子

“劳动号子伴随着劳动而产生,是整个人类文化历史中产生最早、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它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统一节奏、消除疲劳、鼓舞斗志等作用”②。

因歌者正在进行体力劳动,很难唱出完整、复杂的句子,所以大部分号子没有明确的歌词,都是以“嗨哟”、“嗬呀”等协调鼓劲的语气词为主。如玉环的《拉网号子》,三门的《摇橹号子》等,通篇都是语气词,没有叙述性词句。三门的《汲水号子》,颇具有海洋文化的韵味,以下为节选:

……喔令加三,哎呀,再来一把凑,喔三。哎嗬嗬……泻洗。

《汲水号子》的“汲”,方言读音类似普通话的“七”,这种号子,是将船舱里的水倒入海中时所唱。“令加三”是语气词,无实意。“凑”放在句末的用法,在台州地区比较常见,主要起强调作用。“再来一把凑”的意思是“再来一次”。结尾处的“泻洗”是模仿水倒入大海的声音。

可以看出,汲水对人的体力消耗很大,但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渔民勇敢、团结的品质和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波歌仔》与《思念夫君》

《波歌仔》是流传在玉环一带的民歌。“波歌”是山歌的一种,当地人们称它为“波歌”或“驳歌”、“抛歌”,传唱较广,现录于下:

一只大船九面波喔,东海大洋好玩玩喔,碰到南风转北暴喔,十条性命九条无喔;一口菜碗打四开,后生无妻真吃亏,倒在船中喘粗气,好鱼好肉养不肥。

歌词前半部分描绘的是渔船遇到风浪时的危险,通过较快的节奏和迫切的情感,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后半部分唱的是风浪过后渔民们的内心活动,抒发了两个感叹:一是感叹危险:在这样容易丧命的大海上,没有娶媳妇就死去实在可惜;二是感叹艰辛:在这些担惊受怕的日子里,即使吃得最好也长不胖。

确实,出海的危险人人皆知,但是渔民们绝不会因此而退缩。《波歌仔》唱出了人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豪迈之情。

《思念夫君》是温岭的山歌,采录于下:

一只船儿四面波,驶到外洋把鱼捕,一碰碰到三八暴,夫君性命差点无。一只船儿赤丹丹,船驶山岭尖刀蓬,篷拔钉出外港,夫遇风浪我咋装?

“咋装”是当地方言,意思是“怎么办”。整首民歌,唱的是妻子对出海在外的夫君的思念之情,忧虑之心溢于言表。而通过对丈夫的担忧,转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结尾处的疑问将感情进一步深化。

无论是《波歌仔》还是《思念夫君》,都唱出了出海的危险,与危险相伴的,往往是机遇、财富,这就是海洋的魅力所在。在它的影响下,台州人既有强烈的开放、探险意识,又有足够的忧患意识。

综上所述,台州民歌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将海的开放与山的雄浑融为一体,体现出山海文化特质。虽然表现农耕文化的民歌较多,但总体上看,歌唱农耕与歌唱海洋的民歌比例相对均衡,诸多县市既有相当数量表现农耕的民歌,又有一定数量表达海洋情结的歌。如临海,既有大量的呼牛调、采茶调,又有大量的摇橹号子、拉蓬号子等,这种特质是台州民歌本土色彩的重要体现。

注释:

①靳婕.中国音乐[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6):67.

②江柏安,周锴.音乐的文化与审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273.

参考文献:

第5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蚕桑生产;产投比;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50-2

1 当前蚕桑生产现状

目前状况下,我国的蚕桑生产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本文就选择某地的蚕桑生产进行阐述,通过这一区域的蚕桑生产状况折射出全国的蚕桑生产。这一地区在上半年天气不太稳定,前期低温,而后期多为干旱天气,这种天气促使桑树发芽的时间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推迟,针对这种不利影响,本地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紧紧抓住茧丝价格高位运行的市场机遇,业务部门精心指导、龙头企业、蚕农采取多种措施,仍取得了养蚕数量略减,单产质量明显上升,蚕农收入显著增加,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得到巩固发展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养蚕数量略减

受前期低温天气的影响,春蚕饲养周期比往年延后5~7天,春季全市发放蚕种30万张,比去年同期减少2万张,缩减比例达到3.2%,部分蚕区发种量相对稳定,零星蚕区发种量减少幅度较大。

1.2 蚕茧单产提高

尽管春蚕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但由于近年来这一地区加快推进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优势区域更加集中,户营规模扩大,关键技术落实,春蚕单产提高1.6公斤,当地春茧产量达到1.28万吨,增产0.03万吨,同比增长1.3%。

1.3 蚕种质量提高

这一地区春期生产一代杂交种60万张,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春夏使用越年蚕种合格率达到99.35%,较去年同期提高1.89个百分点,确保了全地区蚕农用上放心蚕种。

1.4 蚕农收入增加

地区春茧收购价格普遍在40元/公斤以上。全市蚕农春茧销售收入达到5.12亿元,同比增加0.33亿元,增加比例为4.3%。

1.5 综合产值提高

蚕丝被、桑枝食用菌、桑园间套开发规模扩大,龙头企业主动开发蚕丝被及其蚕丝的深加工,当地蚕丝被及其蚕丝深加工产品产值过亿元。桑枝食用菌种植规模扩大,成品加工初显效益,销售收入达到0.5亿元。桑园间套品种优化,效益更加突出,全地区桑园间套面积达到40万亩。

2 蚕桑生产中仍然面临的问题

当前状况下,蚕桑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引导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市场这一“无形的手”的作用,受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的双重约束,大部分蚕农对栽桑养蚕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挣几个零花钱上,小农思想较为严重,产业意识不强,赚钱就栽、赔钱就挖的短期行为仍然普遍存在。

(2)产业链条不长。当地龙头企业产能不足,市场份额小,带动能力不强,辐射不广,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弱,难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以出售白厂丝等原材料和低端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

(3)生产工价较高,这也是桑蚕生产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3 蚕桑生产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的经济效益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一般情况下,每亩小麦产量平均可以达到250千克,如果对其所需费用进行计算,它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费用:种子费用、花费费用以及耕地收割打麦费用,约为250元左右,而如果将这250千克的小麦以每千克1.4元的价格出售,能够受益约350元,再扣除成本费用,最后的净收益为100元;除此之外,如果再种上一茬葵花,每亩的收成大约为100千克,将这些产物售出后,毛收入约为240元,扣除种子费用60元,那么净收入可以达到180元左右,小麦与葵花两项的总收入为280元。

而对于玉米来说,每亩地大概能够收500千克,毛收入大约在500~600元,再扣除成本费用150元,得到最后的净收入的范围为350~450元。相比于其他作物来说,玉米的经济效益还是较高的,因此,如果种植其他农作物,则收入将会更低。

对于蚕桑生产而言,一般情况下,每亩桑园的投资较低,仅需投资500元左右,每亩的栽种量大致为1000株,而且当年种植,当年就可见效,只要达到三年以上,每年养蚕至少能够达到1.5张,每张蚕茧的重量为40千克左右,一共产茧60千克。目前状况下,产茧的市场价格为每千克40元,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计算,那么可以收入2400元,再扣除蚕种、蚕药等成本和蚕具折旧费用。净收入约为2200元。将之与小麦、葵花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比较,蚕桑生产是小麦、葵花的4~6倍左右,是玉米收入的3~5倍左右。从这一方面来看,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优于农作物种植。下面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计算:

3.1 桑园情况介绍

为了本文的研究与分析,选择某一桑园,并根据桑园的具体情况进行收益的计算,使得研究更为直观,更具实际性与真实性。这块桑园每亩的植桑量大致在600~1000株左右,在投产之后,每年的桑叶产量在1500~2000千克的范围之内。

3.2 费用的投入

费用的投入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分别是桑苗款、用工费用、肥料以及农药等。首先是桑苗款,根据市场价格,约为300~500元左右,以生长期15年计,年均在20~30元左右;其次是用工费用,一般情况下,用工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分别是耕地、施肥、修剪以及打药,每年每亩桑园管理大约需要12个工,以每个工50元计算,那么总计为600元;肥料投入,每亩每年为100元;农药投入,根据相关经验及调查资料表明,每亩每年大约10元左右。综上所述将桑苗款、用工费用、肥料投入以及农药投入总和起来,每亩每年的投入约在730~740元的范围之内。

3.3 养蚕情况介绍

一般情况下,每亩桑园年养蚕大概2.5张,这样计算下来,每亩每年的产茧量大约为100千克,根据每千克40元的价格计算,每亩桑蚕的收入可以达到4000元左右。除此之外,在养蚕上还需要另外的投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蚕种、蚕药以及蚕具的折旧,根据调查与研究,三种费用分别为125元、75元、30元,将这三项综合起来,每亩每年的养蚕投入大约为230元左右。

3.4 蚕桑生产产投比效益情况

养蚕的纯收入计算:总收入-养蚕投入=净收入,即4000-230=3770元

亩桑养蚕的总投入:730~740元

蚕桑生产产投比为3773 元∶740元=5.09∶1,将之与小麦葵花以及玉米的生产产投比进行一定程度的比较:小麦葵花的生产产投比为1.75:1;而玉米的生产产投比为2~3:1,由此可见,蚕桑生产产投比较高。

3.5 省力化养蚕技术

推广省力化简易养蚕技术可以解决劳动力、蚕室蚕具不足的矛盾,省工、省力、省桑叶、省蚕室、蚕具、通风透气、排湿防病,可以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后,每养一张蚕可节省劳动力4~5个,增加净收益40~60元,通过降低成本和高产、优质增加净收益30~40元,两项累计可增加净收益70~100元。

4 蚕桑生产的好处与农民养蚕的积极性

如果蚕茧价格相对合理,那么农民的养蚕积极性势必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陕西省有大量的宜桑荒地、弃耕地、田边地角等,这些地都可以利用栽桑。

(2)栽桑养蚕的投资相对较少,收效较快,当年栽桑,当年就可以养蚕,并且一次栽桑,多年收益。

(3)桑枝条可以编囤,蚕粪可以当肥料、饲料等使用。

(4)栽桑养蚕劳动力投放不多,除栽桑时需要花费一定的劳动力,桑园管理相对简单。养蚕每期仅仅一个月左右,其中比较忙的大约只有10天左右。

科技进步稳步推进,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我国家蚕基因组研究取得国际领先地位,蚕种自控催青、蚕室温湿度调控、大蚕省力化饲养和蚕茧收烘等设备的研发取得明显进展,优质高效养蚕新技术体系初步建立,蚕桑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资源整合行之有效,机制创新不断突破。随着蚕桑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有效整合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等社会公共资源,引导农民建立专合组织,鼓励发展订单蚕业,通过股份合作制、租赁经营制、技术承包制、联合经营制等多种创新形式,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农户+基地”贸工农一体化的蚕茧生产、收购和加工的新型模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逐步完善,种桑养蚕不断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蚕农和企业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断拓展。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创新,蚕业循环经济模式不断优化,形成了“桑―草―牧”、“桑―菜”“桑―药”、“桑―粮”等桑园立体间作模式和“桑―禽”等桑园套养模式;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范围不断延伸,桑叶、桑枝、桑果、蚕沙、蚕蛹等综合利用初见成效,形成了蚕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蚕桑生产产投比效益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当前状况下蚕桑生产现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阐述,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具体的实例,从桑园情况、费用的投入、养蚕情况以及蚕桑生产产投比效益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计算。研究表明,蚕桑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改萍.阳城县农村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国蚕业. 2011(04).

[2] 琚新丰,尹钢,刘松亮.家蚕新品种“野三元”农村试养简报[J].北方蚕业. 2012(02).

[3] 杨燕妮,张丽云,单成科.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蚕业. 2012(03).

[4] 李志忠.晚春蚕大量不结茧的外因分析与技术改进措施[J].北方蚕业.2009(01).

第6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借助;乡土;地理;兴趣;思维;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82-02

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乡总怀有一种天然质朴、有如子女对母亲般的感情,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的名句,表明了中华民族也是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的。这种感情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不带有任何条件。哪怕是穷乡僻壤,人们依然把它作为故土而深深地铭刻在心中。很多海外侨胞尽管在海外有舒适的生活,但仍眷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垂暮之年都萌发“叶落归根”的宿愿。因而我认为教师如果能够正确使用乡土知识,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文感到熟悉、亲切、形象、直观。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变得灵活多变。艰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挖掘和整合乡土地理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素材、并将学生身边生动有趣的事物、现象渗透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多重作用,展现它的独特魅力。

一、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拨动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琴弦”

学习兴趣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发动机,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决定于学习过程是否生动活泼。乡土地理则是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最好载体之一。因为乡土地理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也是大多数学生有所见、有所闻却又不甚清楚、有兴趣去了解的知识。这些本地的、身边的地理知识,有很强的直观性。

在学习《中国地理》的中国地形时,同学通过学习知道广西属于东南丘陵地区,讲到该区的土壤是酸性的红壤,大家感到很陌生很遥远。这时,我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看到农民伯伯在种田时向田里撒石灰?”,同学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是啊,我看到过。”“我怎么没发现?”同学们议论纷纷想要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酸性土壤和生石灰有什么关系?”“酸性土壤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这样“水到渠成”,适当的解惑很有必要。“酸性土壤不耐旱,矿质养分少,保肥性能差,耕层薄,是比较贫瘠的,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这是造成农作物低产的原因。而生石灰为碱性,酸碱中和后的土壤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这包含着一种化学变化,同学们以后要学习化学,就会深入学习这一方面知识。”我想,也许晚上回到家里,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化学书看一看有没有中和反应,或者要问父母亲许多家里种田的事。

二、借助乡土地理课程,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用眼前的事实更容易让学生动心,动情,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我国的土地资源在利用上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破坏,不合理利用等情况。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讲授时,我没有从理论上高谈阔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就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谈现象,谈原因,谈措施。于是他们说到了被砖瓦厂遗弃的大土坑,被围墙圈起来的荒废了不知多少年的荒草地(据说是准备建工业园),被采矿厂丢弃的荒山,被村民们荒废的肥沃的耕田……这些现象可以说是触目惊心,有的是只顾眼前赚钱,不管以后发展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更有由于社会上其他的不良风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同学们痛心地说到,他的邻居因为买**彩,花掉了所有的积蓄,并借了大量的外债,连买种子,化肥的钱都没有了,还不知悔改,干脆连田也不种了。于是,科学开发利用土地,保护每一寸土地的观念已经形成,并且反对赌博,自觉抵制任何形式的赌彩活动成了同学们的一致共识、

三、借助乡土地理课程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已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如讲到交通运输中“枢纽”这个概念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学校门口的汽车站的情况。我问:“我们班上有一部分同学是从其它乡镇来的,若家在大成、六陈等地的同学,要回家,应到哪里去乘车?”学生回答:“校门口的汽车站。”我接着问:“若家在木乐、天平等地的同学呢?”同学们同样回答:“校门口汽车站。”接着,我补充讲解:同样,如果要从大成、六陈等地去木乐、天平,也必须到校门口的汽车站来转车,这个汽车站联系着我们平南县各乡镇的公路运输。我们校门口的汽车站就可以称上是平南县公路运输的一个“枢纽”。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枢纽”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交通枢纽及基本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四、借助乡土地理课程,开发学生综合思维的头脑走出教室

可以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也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综合实践活动,而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会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和调查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如在学习《地图》一课后, 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绘制校园平面图。参观桂花水暖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全国最大的水暖器材厂,国家化工部农药生产定点企业安泰化工厂。参观余柑果厂、竹器加工厂、水泥厂、石灰厂、自来水厂等。(这些工厂的建造要涉及到地址的选定,原料的耒源,市场的销售,交通运输等诸方面因素)。参观正在工中的南广铁路和正在建设中的南梧高速公路,还请学生查找和搜集平南的交通建设具体的发展状况资料,以此引发学生对交通与出行、交通与居住、交通与城市发展、交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和探讨,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地理思维习惯。

总之,通过一系列地理课外活动,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空间观点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素质的目的。同时开展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创造意识,培养毅力。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们能够提高地理观察力,丰富地理知识,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家乡的人地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过程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故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往往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乡土地理对中学生具有同样的魅力。他们最熟悉的是家乡,最应该了解的也是家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收集相关资料。

介绍中国农业、交通运输业发展变化时,我联系本地情况进行讲授:平南县水陆交通方便是往粤港澳地区的东向最便捷通道。境内通过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省道容县至太平公路与广西公路网连通。到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地区仅需6―10小时,距南宁300多公里。沟通大西南、桂中、桂东地区的来宾至平南二级公路,及桂东南地区的南北交通干线容县至平南二级公路已经建成通车。县内公路总长700多公里,建成了平南西江大桥等桥梁20座,所有乡镇均通柏油公路。水运发达,常年可通2000吨级船舶。下达广州、深圳和珠海,到香港、澳门分别为540公里和490公里,上汇郁江、黔江,直达柳州、南宁及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港口码头建设日臻完善。

平南县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县境中部,南近海洋,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5℃,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30毫米,光热充足,年平均日照1712小时,年无霜期为340天。十分适宜农业发展。平南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县,广西肉桂、蔬菜、畜牧水产基地县,盛产优质米、蔬菜、水果、甘蔗、茶叶、烤烟、桑蚕茧、石硖龙眼、荔枝、柑橙、芒果、油甘果、蜜枣、玉桂、八角、瘦肉型猪、三黄鸡等优质农副产品。其中肉桂为世界三大名桂之一,清朝道光年间就已享誉海内外;品质优良的石硖龙眼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银质、金质奖。

第7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一、加强粮食流通监管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实现了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这一体制性突破和创新,粮食流通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尤其是《条例》和《实施办法》的先后颁布实施,明确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流通进行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也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监管重任,以保障我市粮食流通领域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一)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工作,是粮食购销市场改革的迫切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作为重要战略物资,一直有国家统购统销,不允许其他经济组织染指,那时的粮食流通流域,是清一色的国字号。改革开放后直致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出现经营规模非常小的个体粮油经营户,但在经营规模和经营环境方面仍远不及国有粮食企业。20__年,我市成为当时全省6个粮油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市州之一(其他地区20__年放开)。按照“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后,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快速地不断涌入粮食流通市场,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据调查统计,截止20__年6月底,在各县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各类粮食经营户(含粮油购销、加工、转化)已达574户,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19户,占3.3%,非国有粮食企业及工商个体户555户,占96.7%。数量如此庞大的经营主体,仅仅依靠行业自律是做不到有序规范的,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监管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工作,是粮食供求形势新变化后保障我市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我市目前已成为粮食纯销区,如何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始终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粮食部门面前的艰巨任务。近年来,我市粮食生产消费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有限且呈下降趋势。20__年,我市粮食三大品种(稻谷、小麦、玉米)播种面积143.4万亩,产量55.6万吨;20__年,三大品种播面为112.7万亩,产量44.3万吨,分别下降21.4%、20.3%。从总量上看,20__年,我市粮食总产量为55万吨,按我市目前的人口计算,人平占有量为710斤,已经低于全国平均的人平占有730斤和我省的人平占有784斤水平。更为关键的是,从我市的现实情况看,农民种粮没有比较优势,而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以经济手段调节社会产业的合理分工,农民根据比较效益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是天经地义的。随着我市茶叶、长毛兔、乳品、桑蚕、林竹、水果、中草药等种养殖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粮食的播种面积还会进一步减少。此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些无疑都是影响我市粮食产量的基本要素。二是粮食消费量刚性增长。由于人增地减和酿造、饲料等工业转化用粮的快速增长,我市粮食消费量毫无疑问也会随之增长。根据调查测算,20__年我市仅口粮、饲料、种子用粮等粮食消费量就已达64万多吨。这还不包括近年来增长较快的酿造等工业用粮,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三是粮食库存下降,安全系数降低。截止20__年6月底,市政府可以调控的有效库存仅有28900吨,其中市储备24000吨,国有粮食商品库存4900吨,为多年来最低水平。我市非国有粮食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其仓容量、资金量等客观条件决定了只能是勤进快销,不可能储存太多粮食。目前纳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范围的非国有粮食企业的库存量仅有1600余吨。而且从名山、汉源等地粮食部门抽样调查情况看,现在我市农户储粮情况也很不乐观。名山去年抽样调查了永兴、万古、百丈、红星、马岭、茅河、联江等7个乡(镇)24个社的360户农户,需要购买口粮的家庭126 户,占调查总户数的35%;100%的农户都要购买饲料用粮。汉源今年上半年抽样调查了大田、富春、九襄、清溪、双溪、富庄共6个乡(镇)12个社的40户农户,有9户占22.5%的家庭基本没有余粮,其余31户户均余粮也只有463.29公斤。据调查测算,我市目前的粮食安全系数已降到30%左右,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工作,是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之一,“为耕者谋利”就是粮食部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职责。依法加强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防止向售粮农民“打白条”现象的发生,对压级压价、不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行为的处罚,是粮食流通监管工作的重要职能,是服务“三农”的具体体现。

二、我市粮食流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对粮食流通监管的认同度缺乏。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角色转换没有及时跟上,一段时间粮食流通监管出现了真空,在社会上形成了“放开就是不管”的模糊认识。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央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产,不少人甚至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都认为粮食短缺时代已经结束,不同程度存在“只要市场有供应,农民有口粮,有钱就能买到粮”等等一些片面的认识,对粮食流通、粮食市场的监管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其他一些经济类型的粮食经营户对粮食纳入依法监管的意识不强,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认同度不够,不习惯,甚至抵触。加之,粮食管理部门依法管粮工作在法律法规的规定、执法软硬件条件上存在明显不足,导致了我市粮食

流通监管工作处于被动。 (二)粮食流通监管基础工作不扎实。主要体现在一是“三落实”(落实执法机构、执法人员、执法经费)进度不理想。对照《__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__]26号)“各级人民政府根据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和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的需要落实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统计调查的职责,明确机构和人员,从20__年起将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的要求,截止目前,全市市县(区)共九个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仅有三个经当地编办批准成立了粮食行政执法专门机构,执法经费更是无一得到解决,导致了粮食行政执法工作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二是建章立制工作薄弱。从调查情况看,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制度不健全、粮食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单位虽建立了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性不强,从而影响到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对粮食流通监管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粮食行政执法工作重视不够。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到一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存在重粮食业务工作,轻粮食流通监管工作;重国有粮食企业检查,轻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督的倾向,没有把思想统一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粮的高度,未能及时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还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国有粮食企业业务的监管上,对其他经济成分粮食经营者的监管和服务意识还很淡薄,没有树立粮食大流通的观念。

(四)人员素质与执法要求不适应,执法能力有待提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多年来一直从事粮食购、销、调、存、加等流通环节的业务管理,虽然随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其职能已由单一对国有粮食企业的管理转为对全行业的管理,方式也由行政命令管理变为监管和服务。对于这一全新的课题,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人员都有一个重新学习、不断适应、逐不提高的过程。我市市县(区)九个行政管理部门共有人员156人(含工勤人员),35岁以下的13人,仅占8.3%;46岁以上的64人,占41%,近年来,粮食部门基本没有进过新人。从学历层次看,本科及以上的29人,占18.6%;中专及以下的66人,占42.3%。但大都是涉粮和经济管理专业,无人学法律及相关专业。执法人员只能参加一些省市举办的执法短期培训和平时自学,对相关法律知识很难做好融会贯通,对行政执法的相关规定了解不深,执法能力与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不相适应。这导致了执法人员在工作中怕出错,吃行政官司,不敢大胆进行监管。

三、对策措施

(一)提高依法管粮的思想认识是做好粮食流通监管工作的前提。加强粮食粮食监管,做好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国家赋予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专业性较强,涉及面广,尤其是粮食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责任重大。我市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新形势下,只有从思想上提高对依法管粮的认识,才能在行动上真正重视粮食流通监管工作。

(二)多角度、分层次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良好执法环境是做好粮食流通监管工作的基础。创建良好执法环境是实现依法管粮的前提条件,宣传工作是第一道工序,要有针对性,要耐心细致,要善于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资料、送法下乡、集中培训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大力宣传《条例》)和《实施办法》。一方面要向所有粮食流通市场主体宣传相关涉粮政策和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提高其依法经营、依法履行其义务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重视做好对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宣传工作,争取他们对粮食流通监管的理解和支持。总之,要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工作,使《条例》)和《实施办法》知晓面不断扩大,从而进一步优化粮食市场执法环境。

(三)加大“三落实”工作力度,健全执法体系是做好粮食流通监管工作的重点。要按照《实施办法》和《__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建设,夯实工作基础,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一是给予粮食行政执法授权,建立相应的专门执法机构;二是给予编制,配备执法人员,组织专业执法队伍;三是按规定将粮食行政执法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有条件、有能力担负起粮食流通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