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体力学研究范文

流体力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体力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流体力学研究

第1篇:流体力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考核评价

作者简介:徐砚(1961-),女,黑龙江呼兰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系,副教授;王洪旗(1964-),男,河北河间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系,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57-01

在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简称热动专业)开展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试点工作中,根据热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认真研究和分析了本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素质需求特点,将原“工程流体力学”课程进行分析论证整合,调整为学习领域课程“流体流动能量分析”,旨在强调流体作为电力生产的重要工作介质所起的能量输送和转换的重要作用。采用更具有职教特点、更适合岗位工作要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和现代教育手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过程和素质能力的评价方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考取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主要面向发电、电力建设等企业,培养能够完成热力设备安装、检修、运行、调试和技术管理工作任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流体流动能量分析”课程是本专业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的范畴,不直接对应典型的工作任务,反映部分典型工作任务的某些共性内容与要求。在本专业主要岗位群中(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锅炉运行值班员、除尘脱硫值班员、锅炉检修工、汽轮机检修工、泵与风机检修工等)都必备流体力学知识。按照本专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采取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联系,为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保证。

采用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层次化的教学方式,面向电力生产技术,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确定教学内容,再通过归纳、总结、提炼并遵循认识规律将教学内容总结为教学项目,依据电厂热力设备和系统的实际水力分析及计算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针对每个学习任务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进行教学组织设计。本课程共设计了“流体及其压力的认识”、“静止流体势能转换分析”、“流动流体机械能转换分析”、“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绕流运动分析”、“气体流动特性分析”六个教学项目(含18个教学任务),每个教学项目设有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侧重于应知,重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目标侧重于应会,能用所学的流体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素质目标强调团队精神、职业道德、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紧密围绕本专业岗位需求,学习实际工程所涉及到的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具有一定的流体能量分析能力和管路水力计算能力。在完成相关训练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技术知识,分别对应理论验证和单项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与设计计算能力的培养、知识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项目内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分组讨论、实验、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授课前一周向学生下达项目任务书,内容包括学习任务描述,学习场地、设备,知识、素质、能力目标,咨询问题和途径等,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咨询信息形成学习笔记,小组讨论形成项目实施方案。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指导教学相结合。通过贴近岗位工作的电力生产实际案例导入知识,训练分析和计算能力,使能力培养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选题、选材注重共识性、综合性、工程性、创新性,同时体现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将实践性强、技能训练要求高的内容,通过模拟实验、实验操作、边讲边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课件、自学指导书、习题集、实验指导书、模拟实验软件、相关电力生产设备及系统视频和图片、国家精品课网址、其他参考教材等),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习渠道。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片、图、表、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视觉、听觉,全方位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结合板书等传统授课手段,扬长避短,获得最佳效果。

三、学习方法和考核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每个项目的实施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班级40人,分成4个小组,课上先由小组派代表汇报咨询信息情况、存在问题,再由教师适时讲解、分析,最后小组讨论总结,实验和水力计算项目由小组自行设计方案,分工合作完成。事实证明,试点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升。

突破传统考核模式,加强过程考核,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全面公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职业能力评价占总成绩的70%,职业素养评价占总成绩的30%。

1.职业能力评价

(1)基础知识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各个工作任务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如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阻力损失计算等。考核方式为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

(2)专业能力评价。主要侧重于用所学的流体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包括实验项目的操作能力表现,设计计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为完成每个教学项目过程中的咨询问题回答、学习档案检查、实验操作检查、课业报告检查。

2.职业素养评价

(1)平时考勤评价。根据平时上课和实验出勤率进行评价。

(2)学习态度评价。根据每个学习任务完成过程的实际表现,如学习态度、是否遵守纪律、是否团结互助等进行评定。考核方式为个人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小组互评。

四、结束语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被大家所认识,探索和建立适合国情、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热动专业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旨在找到更具有职教特点、更适合岗位工作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流体力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精品课建设;师资建设

作者简介:陈国晶(1971-),女,黑龙江讷河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赵存友(1969-),男,黑龙江安达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15C-174)、黑龙江科技学院教研课题“《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任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05-02

“工程流体力学”为黑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机械、采矿、环境、安全、土建等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由于面向的专业范围广、学生层次多,因此要将该课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要求高,需要改革的环节多,课程建设的难度大。我们在深入解读省级精品课程指标内涵的基础上,围绕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课程自身特点,根据各专业具体培养方向和要求,从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作入手,立足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培养,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成绩的考核改革,强化实验室、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教学条件的建设,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在2007年实现了课程建设目标。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将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所有二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概括为“德”、“才”、“勤”、“能”四个方面,并从这四个方面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通过对课程组教师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进行重点培养,使课程组每个参与建设的教师都能从事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工作,各尽所能,使每个人都能有成就感,成为某个方面的行家里手。尤其对青年教师,使其能力在课程具体建设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业务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知识层次(重点是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以及学历、职称的提高)作为“工程流体力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及目标,并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导师制培养,实行“一带一”、“多帮一”工程,由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的指导,尤其是课程负责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论文的撰写及教科研立项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2)制定助课、互相听课及集体备课制度,课程负责人听课程组成员的课每学期至少一次,年轻教师听老教师的课每学期至少一次,利用教研室活动时间经常进行集体备课及教学研讨。

(3)送出去培养与在职提高相结合,通过读硕、读博,努力提高课程组教师的学历水平。

(4)鼓励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学院及学校举办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参与实验室建设,指导“工程流体力学”创新设计大赛和指导大学生科技活动。

(5)鼓励青年教师在各项工作中勇挑重担,为青年教师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

二、完善教学条件

1.教材及资料库建设

“适用”的教材才是一流的教材。遵循功能和谐原则、整体和谐原则、环境和谐原则、市场和谐原则和经济和谐原则,为不同专业选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同时注重纸质及电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注重教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创建了“工程流体力学”纸质及电子资料库。

2.实验室建设

将实验室建设纳入课程建设规划。与课程需要相适应的实验室建设才是科学、合理、有序、有度的建设,避免与课程建设相脱节的实验室建设,杜绝重复性建设。根据专业需求补充购置相应的实验教学仪器,用于开展常规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试验。根据现场教学的需要,补充测压仪表、保留管路实验系统。为开展“流体力学创新设计大赛”和指导“大学生科技立项”等第二课堂活动创建虚拟实验室和创新设计实践基地。

3.辅助教学资源建设

基于“精”、“新”、“奇”的指导思想,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高质量多媒体课件及教学网站。[1]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具体要求的不同,制作了分别与自编教材及与不同专业选用教材配套的多套多媒体课件及电子辅导资料,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了大量的演示基本概念、流动现象、基本原理的Flas和典型实验的Flash模拟软件。在网站上提供必要的图片、实物照片,链接媒体素材、实验录像、演示流动现象及进行虚拟实验的Flas,插入重大流体事件、背景知识及相关学科前沿知识。教学网站上提供丰富的相关教学内容、链接国内外著名流体力学网站,为学生及时了解反映流体力学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的科技文献资料提供便利,同时为考研的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教学网站板块全,内容丰富,实用性、可操作性强,而且嵌套有在线测试及网上考试系统,所有教学及辅导资料全部挂在网站上,成为学生课外自学和复习的良好平台。2007年利用学校webCT网络教学资源又开展了网络教学,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空间。

三、深化教学内容

任何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应是经过提炼和加工过的本门课程的精华部分。我们注重与专业的对接,根据各专业侧重点的不同,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根据生源质量的区别,以学生为本,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为专业服务的目的和地位,以适合该门课程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并进行模块式整合,为不同专业设置相应的可选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效知识和长效知识,压缩经典内容,充实应用实例,并将教改、教研成果及学科最新的前沿成果渗透到课程的教学当中,做到内容精炼,难易适中,主线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四、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科学的方法和适用的手段相结合才是最优的组合,也只有方法的“灵活化”和手段的“多样化”才能体现出个性化教学。

教学方法上:在理论教学中,“精讲宽练、注重实践,教学互动、多元考核”。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工程背景及实践应用,注重有效知识和长效知识,不盲目模仿和刻意追求。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实验性质的不同,由“问题”导入实验,着重强调实验目的、原理应用,注重实验技能和方法、数据分析和处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虚拟实验室、课程网站等辅助教学资源进行预习、复习和自我测验。目前我们每学年面向全校5个教学单位的8个专业方向、30多个班级讲授“工程流体力学”,应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进行授课的比例达100%。

在学生成绩考核上:采用“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听课情况和平时测验、回答提问等)满分10分,作业成绩满分10分,实验成绩满分10分。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由任课教师给出,而实验成绩由实验教师给出,如果学生实验成绩不合格,则不允许其参加期末考试。

五、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以及专业需求的不同,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规划,拓展外延、丰富内容,充实内涵,设置了“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科研立项等素质教育活动,积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各实践环节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手段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2002年起,课程组在全校范围内成功举办了五届“流体力学创新设计大赛”。流体力学虚拟实验室拥有专用微机及相关软件;创新设计实践基地现有工作台、台钳、钻床、手电钻等简易设备及锤、锉、锯、螺丝刀等常用工具,为学生创新及科技制作提供常用耗材,基本能够满足Flas制作、演示、文字处理、实物加工制作的最基本要求。2007年,课程组开始指导大学生科技立项并有多项成果结题验收。

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归根结底是提高培养的学生的质量,而学生质量的衡量标准则是其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运用“小课程大工程”的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学术讲座五个方面,将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2,3]总结出精品课程建设的“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模式,即:

(1)正确处理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融经验教学及现代教学为一体,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验项目,丰富实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

(4)以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科技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通过科技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

六、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时代的要求,具有丰富的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大量的管理问题。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新生事物,需要广大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如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教师学生,分层次、多样化地建立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现有的精品课程,如何更好地发挥各级各类现有精品课程的作用,将是未来精品课建设研究的发展方向,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也是一项没有终结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徐文娟,侯清泉,刘训涛.多媒体技术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8,(2):94-95.

第3篇:流体力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 工程流体力学 教学改革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浙江工商大学建立了校级预选精品课程及责任教师制,为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工程流体力学》于2006年即被选为校级预选精品课程,目前正以校精品课程的标准进行建设。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建设是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代表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是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重要基础。各学院必须充分认识到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采取措施。加大课程体系优化和课程整合的力度,加快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抓紧课程教学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教学队伍,努力使这些课程进入相关专业领域的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1.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坚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利用学科专业具备的科研、教学等基础条件,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加强课程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法

1.强化教师的学科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改革中,采用多名教师协作教学,形成教学梯队,加强团队协作。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针对课程的结构,学院成立了课程教学课题组,聘用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这门课程的讲授任务,从而形成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团队。在团队建设中。形成了老中青三个层次的教学骨干,共有教师7人,其中3位教师主讲,2位小班讨论,2位辅导,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占教师总数的71%;副高职以上3人,占教师总数的43%;40岁以下教师6人,占到教师总数的85.7%;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课程负责人孙培德教授长期从事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人才培养成绩显著,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同时言传身教培养年轻教师开展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得课程教学队伍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精神好。团队成员承担各种教学研究课题并发表多篇教改论文,解决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培养问题。对环境工程专业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

授课教师分工协作,分别负责基础理论知识、能量水力计算以及工程实际应用三部分的内容,突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增加了部分讨论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与科研结合,将任课教师的科研经历及最新学术成果溶入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起到深化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位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和专业背景的不同,配合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讲课,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避免授课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讲授不完全等问题,将课程内容完整化,统一化。

2.改革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

我校是一所以商科为特色,经、管、理、工各学科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就业面宽。《工程流体力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研究流体(液体和气体)平衡和机械运动规律为核心,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加上实验数据以及数值模拟或经验公式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从2001年环境工程00级学生首开“流体力学“课程,采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流体力学教程》,随后,为了更适应工商管理类大学工科学生的授课需求。从2002年环境工程01级学生开始,课程名称改为“工程流体力学”,教材采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力学教程》,随后几年至今。课程教材从第一版更新为第三版,增加了边界层理论简介、有压管路中的水击现象等内容。具体的知识模块课时分配计划为:

第一章 绪论

4学时

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

6学时

第三章 流体动力学基础

6学时

第四章 水头损失

6学时

第五章 有压管道的恒定流动

8学时

水力计算可视化教学与讨论

2学时

3.完善教学条件和网络教学

(1)可视化教学

组织力量编制《工程流体力学》ppt课件、课堂全程实施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水力计算可视化教学软件以动画形式演示本课程部分内容。例如,第三章水动力学基础部分流线和迹线、元流和总流、恒定流与非恒定流、均匀流与非均匀流、渐变流与急变流等概念非常抽象、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可视化仿真软件,以动画形式将各种的流动形态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深受学生欢迎。

(2)扩充性资料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国内外期刊等扩充性资料,以便学生获取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信息。包括一些参考书目:①清华大学水力学教研室编,水力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②年,水力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修订版,2002;③陈文义,张伟主编,流体力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④禹华谦主编,水力学学习指导,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以及一些与环境工程专业相关的外文专业期刊:Environmental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ti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Intem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hemospher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a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省略/,观看该课程完整的教学文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预习和复习,并可通过在线答疑解决问题,较好地满足了课程所需。

4.提高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于流体连续介质的理论模型、公式推导应用以及实际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如实际液体恒定流能量方程式的应用、管路沿程阻力系数变化规律的确定、管网计算等。因此,要解决学生难掌握理解的办法主要是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流体力学的理论与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突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根据本课程特色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本课程组老师正组织力量自编教材,将水力计算可视化教学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整合到新教材体系中,满足环境类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需要。

f2)对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系进行提炼,理清概念间的逻辑关联,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理论概念,并通过大量的例题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计算公式的运用。并在课程网站上进行试题自测,考试题目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并与人为修正相结合,实现教考分离。

(3)开展实验教学。目前,我们通过购买流体力学仿真软件,首先在网上实现各种流体力学实验的模拟操作,包括伯努力方程实验、雷诺实验、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毕托管测速实验、局部阻力实验、孔口与管嘴实验、离心泵性能曲线测定等等,使学生了解这些实验的基本流程、操作步骤、数据处理,为今后实际实验操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4)教学结合科研。将任课教师的科研经历及最新学术成果溶入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到了很好的深化作用。该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能应用本课知识进行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开展“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教学模式。不定期举办课外讲座(如流体力学与日常生活、流体力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等),进行小班讨论,也可进行网络教学及对话,使教学手段等丰富,教学过程更深化。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近期规划

1.建设新教材体系,编写与本课程配套的精品教学及实验教材,自主开发仿真教学软件,建设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验室。

2.进一步完善丰富网络教学。提供该课程国内外相关知识内容、专业资料,通过现有网站,促进国内外同类课程间交流,扩大我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社会影响力。

3.力争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的水平,并完善成为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全省乃至全国精品课程。

第4篇:流体力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 非流动资产 管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普通中小学是清水衙门,非流动性资产存量小,单位价值低,专业性较强,非专业实用性差。因此对学校资产管理认识不足,缺乏足够重视,特别是对非流动资产的管理。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递增,普通中小学非流动资产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资产规模的增大,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加强普通中小学学资产管理不容忽视。

一、普通中小学资产管理现状

(一)规模不大,但呈逐年大幅上升之势

以重庆市黔江区普通中小学为例,2014年,教育经费投入90000多万元,全区中小学资产总额96304万元,非流动资产新增9490万元,全区非流动资产达到59793万元,不含大部分土地价值和政府融资平台代建的未移交的70000万元非流动资产。2015年预算安排的资本性采购支出 5000万元,基建支出10000万。我区普通中小学非流动将达到74793万元,资产每年以亿元速度增加。非流动资产规模虽然比国有企业少许多,但增加速度快,资产存量规模逐渐增大。

(二)非流动资产结构以房屋建筑物为主,类别多元化

普通中小学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待处理资产五种,普通中小学不允许对外投资,因此不存在长期投资资产。2014年底,我区学校非流动资产59793元,其中房屋建筑物33249万元,在建工程679万元,合计33928万元,占非流动资产总量的56.8%,实际情况远大于该数据,因为政府融资平台代建的未移交资产绝大多数是房屋建筑物,价值70000万元;汽车585万元,占非流动资产总量的1%;专用、通用设备等固定资产25075万元,占非流动资产总量的41.9%;无形资产205万元,不含土地价值,我区普通中小学土地一般未入账,占非流动资产总量的0.3%。

(三)非流动资产来源比较复杂

普通中小学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主要来源为财政补助收入,但也存在高中学费收入、小学附设幼儿园保育保健费收入、其他收入等收入。现在我区把以上收入一并纳入了财政预算拨款管理。取得非流动资产的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补助收入,捐赠等。取得的方式主要有政府集中采购、分散采购、划拨、捐赠等形式。

(四)非流动资产存放地点分散

我区教育委员会直接管理的学校59所,村完小71所,资产分散在这130处,遍布全区各个地方,特别是村小完小,地点偏僻,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资产分布零散,管理难度大。

二、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指导思想不明确

人们一直在认识上以为,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学校的好坏是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校就是一片净土,主管部门对普通中小学的考核也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对于学校资产的管理,仅限于货币等流动资产的监管,对非流动资产的管理不重视,认识不到位,往往只停留在报告和口头上。不认真学习国家、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处置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管理措施不到位,重购轻管,不重视资产的日常维护、修理。

(二)管理责任不明确,责任不落实

普通中小学由于人员编制问题,一般都没设置资产管理机构,也没有专职资产管理人员,兼职管理人员,多为学校出纳人员(报账员),同时资产采购、登记都是一人办理。兼职管理实际等于不管,一般职责就是一年录一次资产管理系统,把新增账面资产录入系统就完事。管理责任不明确,责任追究不到位。制度不完善、操作性差。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一些学校没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即使有制度也是立于形式,多系从网上抄袭下载,不符合国家的资产管理的规定,与实际脱离,不具备操作性,对资产的管理无法起到控制作用。

(三)家的不清,管理比较混乱

普通中小学学校非流动资产管理混乱主要体现在:一是入账标准不统一,没严格按照《中小学学校会计制度》对非流动资产的规定,一些单位同样的资产一些纳入了非流动资产管理,一些作为了办公用品、专用材料处理。土地等无形资产部分纳入了无形资产管理,绝大部分没入账;二是入账价值不规范,对于资产的入账价值,多数学校未按规定核定资产价值,资产取得时的税费(车辆购置)、运费、安装调试费等一般未计入非流动资产原值;三是入账时间不规范,特别是在建工程,委托代建代购资产,多年不入账,价值70000万元,比账面整个非流动资产价值还多;四是使用年限不明确,资产账上资产使用年限不统一,不科学;五是不定期盘点,不按规定报废,存在账外资产,特别是捐赠,划拨资产,如通过政府集中采购分配到学校的资产多数就未入账;五是资产使用、出借不登记,导致资产损毁、流失。六是账实不符,账账不符。学校登记账、财政资产信息化管理账、财务账三套账登记的资产不符,家的不清,经办人员都不知道哪套账数据是正确的。财务账登记的资产过于笼统,特别是类别较多批量购置的的资产,入账常常采用批量入账,资产记录信息无法详细反映资产情况,使账上记录的资产数量、价值与实际数量、价值存在差异。

(四)非流动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存在巨大差异

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实际价值,无法真实反映国有资产存量。全区普通中小学的土地价值,极少部分记入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多数未入账。由政府融资平台代建的资产未入账,主要是职教中心3个多亿元,正阳中学2.5亿元,舟白中学1亿元,育才小学 0.5亿,合计7个亿的非流动资产,已由学校使用,但资产未入账,比整个非流动资产账面价值还多。捐赠划拨的资产多数未入账,近两年通过政府集中采购的资产共4000万元,分配到各中小学,只有少数入了账。房屋建筑物大修,改造未增加资产价值,2008年后加固工程3000万元,均未入账。资产正常增值部分无法记入账上。

(五)闲置资产多,资产使用效益差

学校在资产采购时,盲目跟近,不考虑学校自身情况,有些资产由于学校师资、场地等条件达不到要求,采购的资产无法使用或很少使用。资产长期闲置,成为学校“充面子”摆设。有些设备本身就是过时过期产品,采购时缺乏远见和预见性,采购的设备还未来得及使用即被新设备淘汰。例如有些学校采购的电视机、VCD、光盘资料,花了钱基本未用就被多媒体设备(班班通设备)淘汰。大量村完校停止招生,所有资产闲置,我区现有闲置村(完)小校83所,学校停止招生后,资产闲置,管理困难,维护成本高,学校一般放弃管理,凭资产毁损,或被人为破坏,侵占。

三、形成的原因

(一)学校资产管理不到位

中小学会计制度规定,中小学校所有非流动资产不提折旧,有条件的的学校应当设置固定资产折旧辅助账。调查得知我区所有学校均未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设置固定资产折旧辅助账;学校没有坚持定期盘点制度,对资产盘盈盘亏未做账务处理;学校未按要求把划拨、捐赠等非本到位采购资产入账。以上原因导致无法反映中小学校资产实际价值,导致资产价值不符。

(二)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政府代建机构衔接不到位

由财政或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采购的资产,分配划拨到学校时候,未把资产的相关财务票据随货送达给学校,同时学校的资产接收人又不是资产专兼职管理人员,收到资产后不知道资产登记程序,学校专兼职管理人员不知道情况,导致资产无法入账。接受捐赠的资产大多也是类似的原因未能入账。由政府融资平台代建代购的资产,往往是建好后学校直接入住,未完成资产方面的交接手续。长期或永久都未完成资产移交手续,导致学校无法入账,或入账错误。资产构建者与学校衔接不力是导致划拨、代购代建资产入账不准确的主要原因。

(三)核算会计与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衔接不到位

普通中小学会计核算一般采用的是集中核算,资产在学校,资产核算人员在教委,如果学校不如实完整的提供资产购置、报废的资料,会计人员对资产的核算就不准确,导致资产核算信息失真。因此核算会计与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衔接不到位,制度约束不力是资产核算不准确的直接原因。

四、加强中小学资产管理的建议探究

(一)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严格按照《中小学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通知》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学校资产进行管理。落实资产管理的责任,城市普通中小学必须设置专职资产管理人员,乡镇普通中小学人员紧缺的学校必须设兼职资产管理人员负责学校的资产管理工作,明确资产管理责任,严格执行资产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奖罚到位。建立资产折旧台账,普通中小学非流动资产按要求不提折旧,其缺点是无法准确反映资产存量,很有必要按照《中小学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建立资产折旧台账,准确反映学校资产存量。单位领导、资产管理人员离任时,除单位领导、资产管理人员外的人员调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

(二)重点控制非流动资产管理的三个关口,即“采购关”、“使用关”、“报废关”

普通中小学的非流动资产采购一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要求,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同时结合财政预算管理要求,明确经费来源。加强捐赠、拨款等划拨等无偿取得的资产管理,保证非流动性资产登记完整、信息齐全,抓好 “采购关”。非流动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保证资产安全、高效,确保所有资产在监控下运行。坚持定期盘点制度、使用登记制度、出借审批制度、毁损追究赔偿制度,资产管理平台、财务账、学校台账应经常核对,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管好“使用关”。非流动资产到达规定使用年限、正常毁损报废,一定按照《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通知》要求办理。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强核实,坚持做到不核实不签字,不签字不报废的原则,控好“报废关”。

(三)建立普通中小学资产绩效评价体系

从非流动资产的配置、制度、使用、处置、清查、社会满意度六个方面进行绩效评价。每年进行一次,采用学校自评,主管部门复检的方式进行,评价的结果用于学校考核。

总之,普通中小学非流动资产管理,应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动态化管理,确保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会计制度》

[2]《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第5篇:流体力学研究范文

曾有美国学者将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三大类,即:商业类、物流类以及管理类,将其分为三大类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由于近年来微观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各大物流企业也对企业内部做了充分的调整,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为此,物流管理专业中又增加了3种技能,即:商业、物流以及管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够为物流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的物流管理人才。

事实上,不管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是刚刚入门的管理人才,它们自身所应有的管理技能对企业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他们所应有的物流技能,排在最后的是他们的商业技能。这些从理论上看与以往的要求都很一致,可见,在物流管理专业当中,管理技能对物流经理的重要性所在,因为物流经理同样作为物流的管理者,他们在不断的发展与磨炼中逐渐的成为物流人才,这是每一位物流人才都需要经理的一个过程。

通常,对于物流管理人才而言,商业技能的具备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例如,企业中的各项功能领域所涉及的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等,这都与商业技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其次,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技能,这同时也是他们应该必备的一种职能,这也是物流管理人员在物流企业当中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物流管理教学基础性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需要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然后依托学校内的实验室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去完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素质教育与职业认知的平台,实训基地主要有计算机实验室、语言实验室以及物流实训基地等。

2.2 为物流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都知道,通过项目教学能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习很好地构建出来,在实践教学中,要严格地按照物流模块的要求进行教学,并要分模块地进行打包,如仓储、运输以及配送等这些模块。在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可以在专业实训室内进行实践学习,对每一模块进行一定的了解,并做好技能培训的准备,确保能够有效地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3 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中构建模拟实践教学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如物流中心运作管理模式、仓库管理系统模拟等,让学生真正的进行采购、仓储以及运输等业务流程模拟,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物流行业的工作环境,并且明确物流管理行业中的各项环节之间存在的关系。

2.4 为学生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综合模拟、供应链实训以及WMS实训等。这就要求学生要将所学到的物流知识综合地运用起来,全面解决物流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实训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了实训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各项工作,并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 推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优化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物流专业的设置时间比较短,在应用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为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发展。

3.1 适当地开设物流技能大赛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适度的设计一些物流技能方面的比赛,用比赛去带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在校开设各种物流方面的技能大赛,并且在取得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之下,有效开设物流管理比赛。例如,在我国江苏省的物流实训基地中,就通过了比赛项目的设置,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与研究物流管理工作,这为学生以及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与学习的平台。

3.2 用物流岗位技能培训带动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高职院校当中,可以通过对物流岗位的培训,去带动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力,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学校应该充分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与相关的部门合作,引导学生通过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对能力,并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如,某高校在对学生实施岗位培训过程中,与当地的劳动局与现代物流等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推动课堂、实训场所等,做到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相结合,通过物流岗位培训,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备高水平与技能的物流人才。

3.3 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物流专业要真正的提高其教学水平,就需要强化教学效果,为此,在学校内要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以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利用完善的监控体系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例如,对实验与实训计划内容进行监控,查看其内容是否能够与物流专业的特色相符合;另外,还要对课堂上能否真正的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进行监控,以确保实验与实训课能够与学生未来发展要求相符合。并且,还要监督学生技能水平程度是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等。

第6篇:流体力学研究范文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应用型物流人才为主要目标。本文基于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普遍较低的现状,在新型物流人才能力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并提出了该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07-04

2009年3月,国务院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物流业成为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物流业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与物流业的发展相适应,物流人才也随之成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高职院校是物流人才的主要输出渠道,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从我国物流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根据相关部门预测,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物流业每年平均需新增加物流从业人员100~105万,其中中层和高层管理人员占15%~25%。而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技能型人才不到1%。要改变这种人才结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就应该以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应用型物流人才为主要目标,本着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为出发点,满足高速发展的物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其次,从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现状来看,由于起步较晚,尽管已有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由于教学手段落后、实验室建设不完善、师资缺乏等原因,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实践能力较低,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因此,出现了物流人才需求量大,但毕业生就业情况又不理想的矛盾状态。

要解决这一矛盾,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就应该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由于形式多样、实验环境逼真,可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设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缺乏系统性研究,实践教学方案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以系统的观点,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新型物流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应以符合社会需求为准则,因此,首先必须明确新型物流人才的能力需求情况。当前,物流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一层次为基本能力,是指学生为适应不同行业或职业的需要所需具备的能力,具体包括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等;第二层次为专项能力,是指学生在不同的物流岗位对各种物流业务的处理能力,包括采购业务处理能力、运输与配送管理能力、仓储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系统应用能力、货代业务处理能力、快递业务处理能力等;第三层次为综合能力,它不是专项能力的简单相加,是基本能力与专项能力融合后对物流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物流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要熟悉物流某个环节或相邻环节的业务流程、业务管理内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管理能力,能够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所承担的物流任务,并能与相邻的环节密切配合,实现高效无缝对接,保证物流运作效率。

(二)“三段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根据高职三年制教育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可以构建为“三段式”,即专业认知阶段仿真模拟阶段顶岗实习阶段。

专业认知阶段 专业认知阶段强调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知和对自身的认知,要求学生在全面了解物流专业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指明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深入企业或行业参观调研,或者通过邀请企业人员、历届优秀毕业生到校内开展座谈、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清楚的认识,明确将要从事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明确今后的专业学习内容和目的。同时,通过职业素质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我,让学生在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学生对专业和自我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每位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期规划,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指明方向。此阶段实践任务可以安排在专业技术课程开始阶段,以第一学期为宜。

仿真模拟阶段 仿真模拟阶段是在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巩固,通过仿真模拟训练,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工作内容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阶段所要实践的具体内容包括企业采购业务处理、运输与配送管理、仓储管理、货代业务处理以及快递业务处理等等。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真实企业案例分析、学习软件模拟操作、模拟项目操作演练以及参加各种物流竞赛等方式来进行。此阶段可根据专业课程开设的顺序,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四学期。

顶岗实习阶段 顶岗实习阶段是以校外物流企业为主要实践场所,通过深入企业一线顶岗操作,锻炼学生综合处理物流业务的能力,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该阶段又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统一安排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开展实训。要求学生以工学结合的形式去实习,直接参与企业所分配的岗位工作。通过该阶段的实践,学生能掌握实习岗位的职责,熟悉该岗位的工作流程,并基本能独立操作该岗位工作任务。这个步骤适合安排在第五学期。第二步,以双向选择为原则,有能力自己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可以深入自己感兴趣的企业顶岗实习,暂时没有能力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实训场所。在此阶段,学生参与企业的正常工作,充当企业的员工,与正式就业挂钩。该阶段应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联系,要求学生在顶岗操作过程中,为毕业设计搜集资料,撰写具有实际意义的毕业论文。该阶段适合安排在第六学期。

具体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下页图1所示。

(三)相关实践课程设置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应在已构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新型物流人才的能力需求来设置。具体所设置的课程以及相应的课程内容、时间安排等见下页表1。

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措施

实践教学体系能否高质量地实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能否通过实践教学全面提升物流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下三条保障措施的建设至关重要。

(一)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实践教学的质量高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懂得物流企业的总体运作。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且大部分专业教师未经过正式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总体水平偏低,仅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现象比较普遍。

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鉴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缺乏的普遍现状,高职院校应设立一定的机制,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学习锻炼,使专业教师朝着“双师型”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为目标,深入推进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按照教师的专业分工,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实践。通过企业实践,使专业教师了解物流岗位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以此提高实训指导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审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有所倾斜,以此鼓励校内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提升综合教学水平。同时,应经常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掌握物流行业的发展动态。并且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校际交流,甚至可以出国观摩学习,以此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校外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除了加强校内教师队伍建设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在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兼职教师以物流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为主,以他们较强的工作岗位实践操作能力来弥补校内指导教师的不足,以此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同时,也可以聘请一些物流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开设讲座、开展座谈交流等活动,可以使学生从更高层面了解物流专业和物流行业,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深化学生对物流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理念和经费等问题,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加强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也是开展物流管理专业有效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两方面:

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 校内物流实训室的建设应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应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满足学生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的需求。硬件系统以仓储作业和配送作业应用为主,贯穿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的设备有货架、托盘、叉车、分拣系统和输送系统等;软件系统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础业务运作为例,模拟入库、出库、在库管理以及车辆调度等业务环节开展操作演练,软件内有一定数据存在,为模拟教学创造逼真环境。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购置国际货代报关软件、连锁经营管理系统等,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更好的平台。在当前普遍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首先应重视校内物流实训室的建设,明确实训室对于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性,力所能及地规划和建设物流实训室。同时,也可以与其他院校合作,互用彼此的实训室,达到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

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当前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的主要途径之一,专业学生不仅要在校内实训场所进行模拟仿真操作,更需要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真实岗位操作。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参观学习、顶岗操作,学生才能真正地了解物流,才能在真实的工位岗位氛围里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选择合适的相关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从认知到体验到顶岗的实训步骤,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社会声誉好的当地或邻近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从物流管理专业角度来看,一般可以选择的企业有大型的配送中心、连锁经营超市、国际货代企业以及快递公司等。必须注意的是,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初期建设,更要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后期管理。必须要有一定的管理机制,促使院校与实训企业之间能够有长期的联系与合作。

(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考核机制建设

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涉及的因素较多,因此管理较难。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改革原有的考核机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首先,应对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要求,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其次,应对原有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做出调整。实践教学应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改变传统的理论笔试考核方式,从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以及小组组长和学生自评等多方位对学生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以此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总之,实践教学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物流人才的主要环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基于新型物流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物流行业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王玉侠.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

[3]陈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

第7篇:流体力学研究范文

一、研究生层次外国留学生培养、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接收留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成为大学国际化的一项必要内容。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相比本科学生,基础更为深厚,具有创新能力,知识面宽广,所需的专业内容也更是多方面的,这样一来对研究生层次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与之相应且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与培养方面。研究生层次外国留学生都是在本国学习比较优秀,许多留学生在中国学成回国后,都很受重视,在本国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外国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来看还不够成熟,课程设置随意性强,教学内容也缺乏针对性。有些高校一味地强调趋同式管理,盲目地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语言基础的积累,也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留学生教育需要激情和创新性,但是有些高校资深老教师的教育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留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教育方式给留学生的培养以及学习效果方面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在留学生培养及管理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角色。

(三)日常生活管理方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外国研究生培养,注重专业课的学习,有些高校因“特殊照顾”而忽视了外国研究生也是研究生成员之一,安排课余活动及学术活动时,经常忘了外国研究生的存在,不给留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了解中国文化,最后把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对外国研究生的这种“特殊照顾”给外国研究生学习中国文化带来很大的影响。

(四)留学生管理人员方面。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留学生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留管人员)是承上启下,连接学生和老师的中间纽带,可以说留管人员起着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其作用非常之大且重要。辅导员对中国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政治思想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但是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留管人员面对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研究生,他们的政治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不同。

二、研究生层次外国留学生培养、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一)“同中有异”,设置针对外国研究生的课程及培养计划。在对研究生层次外国留学生的培养中,课程设置及培养计划一定要结合来外国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来进行。在管理过程中,趋同化管理是一种有效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办学层次、保证教学质量、规范日常管理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但是因为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学历层次差异,对留学生进行“趋同化管理”时,必须要遵循“同中有异”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在设置外国研究生课程时,要根据外国研究生的情况。来华留学生当中,有些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当不错,我们应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基础,多选择中国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让自己在两年留学时光中多汲取中国语言、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的营养。

(二)全面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及创新性。首先,我们在选拔对外教学的专业教师时,不能盲目地聘请资深的老教师,而是纵观上下,专业知识及育人方面是否合格,并且确定人选之后必须通过岗前培训。其次,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专业能力来分配不同课型。最后,定期进行教师培训。培训是每个行业都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组织校内培训和校外观摩的方式让教师从中提高自己,更好地为学生教学

(三)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丰富外国研究生的校园生活。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在严格执行教育部和教育厅的规章。制度的同时,提倡“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校和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通过规范制度来引导留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另外,我们可以免去因宗教信仰、文化差异产生的“特殊照顾”,让外国研究生也参加中国学生的文体活动。比如,在端午节,中秋节举行中外研究生茶话会或者联欢活动,这些活动,让中外留学生的交流会越来越多,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情感会随之增加,会大大减少在管理中出现的阻力。

第8篇:流体力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德育体系;德育六要素关系;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5-0068-04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职业地位和角色重要性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加的需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将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不断探索完整有效的德育培养模式是每个德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务。德育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始终,虽一直在努力推进,但仍然存在种种问题。最突出的莫过于德育工作的碎片化,如存在单纯依赖高校政治思想课程或者以纠错为导向的不成系统的一些活动来实现德育目标的倾向。鉴于以上情况,有别于现有德育工作模式,以本校学生特点为充分依据的新的德育方法亟待推出。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有别于传统的心理学“治疗”和“纠偏”的倾向,将注意力放在激发人性积极性并加以引导的方面,以促使个体释放并扩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以获得和谐的心理状态。如爱尔兰心理学家艾伦・卡尔(Alan Carr)就总结道:“传统取向心理治疗主要关心的是消除症状、应对时能造成的限制,积极心理学干预的工作重点则是培养积极情绪,发展个性优势,改善有意义的关系。” 将积极心理学与高校育人实践相结合,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思路,借助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有了理论指引,势必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机制予以配合。在结合多年育人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发现,碎片化的育人不是切实有效的育人,必须将一系列的育人实践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形成一套闭合的德育体系,这样才能促使育人工作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如何充分发挥德育系统内各部分的作用并形成合力,进一步促成德育的切实有效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梳理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系统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六个部分组成。

(一)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德育目标是我们在人才培养尤其是道德培养上最终要达到的程度,即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更进一步说,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应该具备怎样的软实力,这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来看,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大学教育阶段德育总体性目标。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则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和未来职业特点,更加注重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等有关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与教育。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我们的德育目标就不是仅仅停留在培养一个符合社会公约的公民的层面,更该是培育一个可以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汲取幸福感的人。正如艾伦・卡尔所说,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科研领域,就是用科学方法理解并增进生活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涉及了解并增进幸福和幸福感。”

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媒介系统,同时也是实现德育效果的凭借与依托。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则要求德育工作者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和积极特质,并充分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培育包括好奇心、勇敢、善良、宽容等在内的人格特质。具体说来,则可以根据学校发展性德育目标,结合不同年级德育主体的差异性,从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六个因素着手整体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可以有效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专题讲座、人文课堂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来充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

(二)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

德育途径是德育工作的时空领域,是一种载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远非一朝一夕之事,因而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起,他将开始受到家庭教育,到了入学年龄以后将得到学校教育,然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则是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乃至回报社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德育途径少不了家庭、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提升,企业磨炼是完善,社会历练则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为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应该更加注重营造积极的德育环境,即积极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系统,他决定了德育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没有合理的方法,再好的内容也无法发挥效用。德育方法是为德育目标服务的,同时,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方式,也包括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它是二者共同参与的。传统的德育方法比较简单和直接,以语言说理类为主,这种德育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认同感,也降低了他们进行自我修正的主动性。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方法则更加强调发挥学生本体作用,采取理解、赞美和寓教于乐等方式来开展学生德育,如在未来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使用实践锻炼类、行为训练类、规范制约类、评价激励类等方式方法。

(三)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

德育管理是合理组织各种力量,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高职院校德育管理体系中,德育过程的管理是重点。只有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德育年级管理也是德育管理的重要一环。在德育年级管理中,用班级、系部、学生会等组织形式,使学生参与管理,这样能使学生意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意识到教师和组织对他们的重视和信任,意识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民主关系,从而,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有所增强,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激发。这样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也有利于他们良好德性的养成。

德育评价是指依据各类学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有关评价对象的德育实施状况和成效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过程。德育评价是一项教育价值判断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是广泛的,评价的内容是多向的,受评对象是多样的、动态的,因此,必须在整体上把握德育评价体系。学生品德评价是德育评价体系的核心,系部、班级德育评价是德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是全面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更应该考虑到不同年级德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连续性和递进性。与此同时,也要转变以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为主体的评价关键,将学生的主动性评价和接受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在对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的同时,积极关注学生对教师影响的评价。

二、德育系统六要素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

现代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一个特定系统中存在、发展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将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要素视为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该体系的六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导向系统,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媒介系统,德育途径与方法是德育工作的时空领域与实施系统,德育管理与评价则是德育工作的机制保障系统。“六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以获得最佳德育效果。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则将直接导致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少了德育目标的引领,德育工作将如无舵之船,没有了方向,甚至南辕北辙;少了德育内容,抑或少了德育内容中的任何一项,德育工作将是不完整的,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在某些方面有所缺失;少了德育途径,任何德育工作将失去应有的载体,完全无法开展,少了任何一个德育途径,德育工作也将面临不完整的局面;德育方法如若选用得不恰当,将很难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在选取德育方法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德育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而如若缺少德育管理的环节,则德育工作将零散化、随意化,严重时还会导致德育工作者因不遵循德育规律而产生不好的后果;德育评价是对以上德育工作的检验和验收,如果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我们的德育工作则得不到有效的反馈和修正,德育评价这一环节使得德育体系真正闭合起来,不断反馈给德育工作者以不断修正德育内容、方法、途径和管理方式,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真正步入了一个良性的正循环中。

三、积极心理学给德育体系六要素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形成更具适应性的闭合系统

积极心理学有别于传统的心理学范式,它将注意力集中在挖掘人的优良特质和潜能并加以放大,以促成一个人的成才和成功。德育工作者应更多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原理,为德育体系六要素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从而促成更具适应性的正循环德育闭合体系。

(一)德育目标和内容可以在应用积极心理学方面进行更多尝试

高校德育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取得成效,就必须树立以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素质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在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积极心理学倡导不断挖掘人的潜力,倡导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也恰好契合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德育方法应当能够促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秉持对社会和人生的道德信念,平衡和协调自我情感和行动,解决因具体问题而引发的价值冲突,从而在行动中实践自我道德信念。进行德育的最终目的则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将自我投放在更广的社会关系中,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重大而超越的问题,最终实践道德上的大我。

(二)积极心理学下的德育应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积极心理学干预的重点是培养积极情绪,发展个性优势,改善有意义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无时不刻不体现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人的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对大学生核心价值养成与道德品行提升的一种感情慰藉和文化渗透。一个满腹经纶却素养低下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现代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永远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四脚书橱”,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道德、有修养的高素质人才。人文素养的缺失势必导致人才培养的畸形化,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贯穿德育工作始终,积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力并引导其成长为“完整的人”,才是我们进行德育的最终目标。

(三)德育管理和评价是积极心理学影响德育闭合系统的关键环节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德育,使学校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产生教育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进行和谐德育的构建需要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来协调德育六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新的闭合系统。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是构建正循环德育闭合系统的关键环节,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具体德育管理机制,并构建多维度的德育评价体系,摒弃以前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从学生的习惯养成和个性发展出发,激励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只有积极总结规律,不断调整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德育工作才能取得切实的成效。德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对德育六要素关系的清晰认知和把握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爱尔兰)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53.

[2]孔祥利,杨继顺.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J].当代教师教育,2009(3):81-85.

[3]马兆勤,周恩善.新时代与新德育[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

[4]乔万敏,邢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刘新跃.高校德育创新的理念与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流体力学研究范文

课题组胡兴 胡鹏鹏

[课题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国广大农村,进城打工已成为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主要方式,尤其近几年,进城打工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1.2亿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或到外地打工挣钱。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而且这个数字逐年在增长。这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心理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逃学、旷课、不交作业、说谎,沾染打架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第二监护人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特别是能否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已成为讨论的热点。

2.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身心健康成长尤其令人担忧。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只能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留守儿童”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严峻课题。

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选出了《盘州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应策略》课题。

二、课题立项情况

本课题在2017年3月底选题后,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经过设计论证,先后报层层主管部门审批,于2017年8月中旬得到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评审委员会批准立项。

三、课题组成员详细情况一览表

姓 名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承担任务

手机

胡鹏鹏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二级

协助负责人完成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负责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研究报告

18785845480

向克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收集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研究报告

13708588996

胡玮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高级

负责审查、编辑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研究报告

13985928316

何梅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编辑、装订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研究报告

15329184370

支成贤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中学一级

负责制定调查问卷、负责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研究报告

13984605706

四、课题研究时间表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1

 准备阶段

(2017年3月—7月)

1、申报表的填写;2、制定出具体研究计划,实施方案;3、开题报告

书面材料和电子材料

2

实施阶段(一)(2017年9月--12月)

1、准备阶段工作总结;2、各子课题调查分析报告;3、各调查报告论证

领导和专家评估

3

实施阶段(二)(2018年2月--12月)

1、课题专题研究报告;2、总课题研究推广报告;3、实施阶段工作总结

周边乡镇学校推广结论

4

 结题阶段(2019年1月---4月)

1、课题研究成果实践运用总结;2、讨论结题报告的形成;3、结题阶段工作总结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当、学业失控等现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不少人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 同时,留守儿童在“家”骗第二监护人,在学校骗老师,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致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容易走极端。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体贴照顾,出现害羞、内向、孤独的心理倾向。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害怕与人合作交流等。 本课题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教育留守儿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课题组成员从盘州市一些中小学选取留守学生近400余名,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专门研究留守学生的学习、交往、偏执、逆反、虚荣、羞怯等心理问题及生活状况。通过探索研究后,我们建议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都得到快乐成长。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先后编写了盘州市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编印成书作教育系统内部资料赠送盘州市境内学校使用。也写出了各种心理特点的研究报告如:《对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交际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均被我校心理咨询室收存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培训使用,同时也被一些相关学校引用。

【关键词】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心里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内容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做法,本课题正是基于此,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挖掘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制定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值得推广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还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同时,通过关心爱护,使其留守儿童能在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好转,表现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持续好转,心里素质明显增强,学业成绩稳步上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力、自理能力都不段增强,身心健康不断发展,综合成绩呈上升趋势。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目前,社会各界人士已对留守儿童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不断出现, 打开电脑搜索“留守儿童”就能搜索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和各地出台的有关关心留守儿童的政策。

1.国内研究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留守儿童进入大众的视野,其概念随着社会进步而嬗变。留守儿童作为农民工的衍生群体,其关注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焦点。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体质、学业、社会性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结论大相径庭。留守儿童将长期存在,教育关爱工作任重道远,须避免留守儿童个体标签化,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国外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不仅描述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移民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调节因素。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较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问题的研究已经启动,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以及重庆市的个别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宗飞《任性冷漠内向孤独 “留守孩子”令人担忧》探究了留守儿童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消极情绪。黄应圣、刘桂平在2004年的研究中,也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迟希新在2006年的研究中也道出了留守儿童在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偏差……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这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他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暴躁、极端的性格。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盘州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2、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纠正、排除、防止学校“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3、对盘州市“留守儿童”的各种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内容

1、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分析

a、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现象

b、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现象

c、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交际心理现象

d、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现象

e、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现象

f、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现象

g、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现象

h、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异常行为

2、对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及建议

    (三)研究方法

1、 抽样调查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学生主要心里现象。

2、行动研究法:结合盘州市部分中小学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研究的过程,分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步骤、具体研究策略。

3、 个别谈话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

4、 教育文献法:查阅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有关变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完成区域内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的调查,提取数据,对中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进行分类。做好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开展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以及设计调查问卷等。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主要按计划、步骤进行课题研究。

2、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3、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4、 根据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访谈和社会调查,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转变策略。

5、 对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19年2月——2019年4月)

       整理材料,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调查结果统计

课题组通过对盘州市八个中小学约400余人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详见各种心理问卷调查统计报告),主要数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占89%,没有的占11%,其中:

(1)认为交际心理有困难的占20%,一般的占65%,没有困难的占15%;

(2)认为学习心理有困难的占30%,一般的占70%,没有困难的占10%;

 (3)有逆反心理的占40%,一般的占50%,没有的占10%;

(4)有偏执心理的占30%,一般的占60%,没有的占10%;

(5)有羞怯心理的占45%,一般的占40%,没有的占15%;

(7)有虚荣心理的占50%,一般的占30%,没有的占20%;

(8)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占40%,一般的占25%,没有的占35%;

  (二)调查数据分析

从第一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在交际心理方面有问题的不是很多,一般地占多数,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从第二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学习心理困难的也不太多,有80%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还行的。

从第三个问题可看出:由于他们的父母不在家,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很需要帮助和指导他们,以减少出现的逆反心理。

   从第四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偏执心理还是较多,很需要我们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从第五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儿童羞怯心理人数不算少,很需要我们采取引导措施;

   从第六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虚荣心理还是挺严重的,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的。

    从第七个问题可看出: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也很多,很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三)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组长胡兴担任主编,带领课题组成员经过近六个月的时间,编写了盘县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在课题实施学校推广试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誉,为我们课题研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题组长胡兴设计制作的课件和撰写的论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架起友谊桥-----心理健康教育说课稿》分别获得《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全国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及“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奖赛二等奖。为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

3、自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长胡兴为盘州市英武镇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培训了五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英武乡中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二级培训》、《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男女生交往》。

     4、课题组成员何梅所做的课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化分析》、教研论文《浅谈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盘州市红果片区小学得到了推广。

    5、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写出了各类心理问题的研究报告。其中:

(1)课题组组长胡兴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交际心理”和“常见异常行为”的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胡玮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胡鹏鹏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

(4)课题组成员支成贤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

(5)课题组成员何梅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

(6)课题组成员向克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

【实践成效分析】

1.通过农村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了解当前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2.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根据所获数据资料,分析造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异常的各种因素。

3.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指出学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4.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探究合适的解决策略。

5.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和总结。

【研究体会】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健康问题则需要政府、家长、学校及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们课题组研究实践后的几点总结与建议:

 1、政府方面

就社会政府而言,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高的重视。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完善,家长收入并不高难以承受高昂的择校费。所以,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降低入学门槛,方便家长携带孩子去打工。农民工将子女留守而不选择举家迁移,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难有直接联系。由于户籍所造成的二元体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入学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这成为农民工子女不能随迁的一大障碍。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应当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流入地政府要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进一步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同时,在公办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特别要把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好,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受教育的成本,使留守的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共享城市文明。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家乡创业,在相对落后乡镇、农村发展更多的产业,为农民在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财力扶持、制度倾斜、生活保障,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尽量确保“后天平等”。

2、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部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学校对他们要倍加关注和关心,每一位教师要有一颗爱生如子的爱心,有计划的做好家校联系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父爱和母爱,得到大家庭的温暖,做到对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学习情况等方面了如指掌,积极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有效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作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关心和教育好“留守儿童”责无旁贷,责任重大。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实践,现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与大家交流。

一要调查摸底,分类管理。组织全体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的家访,作好记录,建立档案,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的方案,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定儿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况:①家庭困难,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②父母一方不在本地,为团聚而外出务工:③家庭宽裕,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④父母感情不和,一方外出务工。针对这四种种情况,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化解他们因家庭困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宽裕的家庭的,重点促使其父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关爱。对于父母感情不好,性格古怪、脾气暴躁,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孩子,进行重点跟踪,特别呵护和关爱。

二要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制度。学校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有关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定期检查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热线交流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把关爱工作落到实处,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关爱工程”实施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促进、推动关爱工程长效、持久深入地开展。

三要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心灵沟通。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我校课题组成员则组织本校部分留守儿童与浙江大学“1+1爱心工程”结对子的活动,目的也是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有苦无人诉”的状况。爱心工程以大学生牵手留守儿童为中心,让孩子们找到一名“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组织留守儿童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以书信进行交流,因为对于老师,孩子们有警戒,有些不大愿意说出心里的真心话,但对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他们的内心就没有什么顾虑,更加愿意倾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种让社会人士参与到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机制或模式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此类活动得到推广,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

四要加大硬件投入,搞好寄宿制建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好寄宿制学校,优先安排“留守儿童”住宿,加强内部管理,认真安排好“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生活等问题,使其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有很多好处,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可以促进留守儿童与教师及同龄儿童之间的关系和谐、亲密沟通。

五要关注特殊群体,进行个别辅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个别特殊的留守儿童,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六要经常沟通家长,家校互动。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虽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但是,家长因为工作问题常常会忘记给家里打电话。所以,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让留守儿童每周打1~2次电话给家长,同时让老师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汇报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交流,努力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得共识,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帮助孩子成长。

七要提高教育人员的素质。除了在教学方面提高要求外,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要尽量充实。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留守儿童形成的极端思想或做出的极端行为。

八要学校和班级要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家庭方面

就家长而言,在做出外出打工而留下孩子的选择时,应该充分认识其中的利弊。虽然,父母在外地打工距离孩子很远,但是,现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及时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留守儿童的老师保持联系,更多地与留守儿童深入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惑,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扰,减少隔阂,更好地理解和关心留守儿童。家长绝对不可以因为留守儿童成绩落后而一味指责其不用功学习,而应该尽量帮助他们利用假期及时地弥补空缺、跟上进度。

我们想强调的是,父母不只是孩子衣食住行上的支持者,更是孩子精神上的寄托者。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有母亲温馨的话语来安慰,可以有父亲宽厚的肩膀作为依靠,从而帮自己正确面对并战胜挫折。所以,我们需要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敲醒警钟!你们可以少加几个班,可以少赚一点钱,可以不用给孩子买什么高档的礼物,但是,一定要记得经常打电话跟孩子聊聊天,一定要记得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煮一碗面或买一块蛋糕,道一句生日快乐。

4、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不只是农村或者农民工的问题了,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伸出热情的双手,形成爱的暖流,温暖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更需要我们呵护的花朵。从以上这些爱心人士的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社会从来不缺少爱心,我们相信,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绽放笑容。

【研究收获】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材料,也比较摸清了盘州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研究了一系列教育措施。对于个别留守儿童的教育,通过我们课题组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队伍庞大,加上学校各种条件有限,以至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当然,我们会努力渐渐扩大我们的队伍,更不会因为课题的结束而停止研究。我们将继续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问题,真正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落到实处。为他们做点什么,给他们关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以学习等各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廖继昌、韦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及建议》,广西教育,2008年25期 .

[2]李彩娟:《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菏泽学院学报,2008年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