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学习技巧范文

化学学习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学习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学习技巧

第1篇:化学学习技巧范文

一、勤于预习,善于听课做笔记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2)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

二、注重教材知识

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

三、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四、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如“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

五、课后及时复习与练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然后就是要勤于练习,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六、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第2篇:化学学习技巧范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提问是一门艺术,常常是一节课的艺术性的起始。由问起讲,由讲而问,步步深入,把学生引进一个十分迷人的思考天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更要运用提问的技巧,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于简浅处深入。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化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学生心理,注意问题的新颖性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是一种力求了解、掌握新知识、渴望认识世界、不断追求真理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恰到好处地摆出一些新颖性的富于思考的问题,诱导学生开动思维机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讲溶液导电性时,可提出:“通过物理课的学习知道,因为金属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能导电,那么溶液是否也可以导电?若能导电,溶液中是否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呢?”这样的问题很容易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逐步揭示化学的奥秘。

二、把握教学进程,捕捉提问的最佳时机

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在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教师必须捕捉这个最佳时机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受激发状态”,产生欲罢不休的心理,从而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如讲盐的水解时,首先回顾酸溶液pH小于7,碱溶液pH大于7。那么Na2CO3,NaCl,NH4Cl这三种盐溶液的pH为多少呢?大部分同学分析认为一定等于7。教师做演示实验,但实验现象使学生感到惊疑:同样是盐溶液,为什么酸碱性不一样?此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三、熟知教材,注意问题的难易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思考后可以解决的问题。如讲电解原理时,做完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后就笼统提出:“为什么通电时CuCl2分解成Cu和Cl2,而水不分解?”或提出:“溶液中的Cu2+得到电子后生成什么?”其效果肯定不好。因前者太难,背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暂时阻断了教学进程,后者则太易,近似于现有水平。这样的提问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使学生的现有水平转变为潜在水平。若老师对此内容认真分析,依次提出下列问题:“通电前,CuCl2溶液里有哪些离子?其运动情况如何?通电后,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变化?两电极表面上的不同离子哪个易放电?发生了什么变化?综合两极的电极反应,总的反应是什么?”在师生互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就不难解决电解CuCl2溶液的有关问题了,从而很好地掌握电解的基本原理。

四、顾及整体、维护信心、及时评价,提高学生答题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先提出问题,后回答,利于全体学生都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切忌先叫学生,后提问题。提出一个问题,要停顿片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这片刻时间里,教师还要捕捉学生对问题的反应信息,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有把握回答这个问题;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睁得较大,头抬得较高,则表明该学生愿意试一试;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老师的视线,则他可能对问题理解不深,一时难以作答。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确定提问的对象。尤其是高级水平的认识问题,在提问前应有短暂停顿,并舒缓地、仔细地提问,且随后要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作出评价。评价时一定要使答案明确,不可模糊。同时,评价时宜先肯定优点,后指出错误。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也要适当地给予鼓励。千万不可说:“你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还上个什么学!”因为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适当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通过提问使客观矛盾转变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矛盾,将设疑、激疑、解疑融为一体,使学生“不知不觉”接受新的化学知识。课堂上适时、适度、有效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化学教师,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就会不断提高提问的艺术,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特点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贺湘善,吴俊明.化学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3篇:化学学习技巧范文

关键词:化学课堂;导语;结课;高效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94-02

导语和结课是一堂课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开头开得好,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开拓学生思维,为接下来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做好铺垫;结尾结得好,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课所讲的新知识的理解,可以升华学习效果,巩固教学成果。由此可见,如果能够把一堂课的开头和结尾设计好,整堂课的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导语和结课技巧的运用。

一、导语设计方法

1. 趣味实验导入法

教师在设计导入的时候,原则上来讲,越有趣的形式越容易发挥出好的效果。在化学课堂上,什么活动最有趣呢?答案无疑是实验活动。很多化学实验现象和反应过程都十分绚烂夺目,尤其初中阶段的实验更是如此。作为化学教师,当然不能浪费实验这一优势,在设计导语的时候,以趣味实验开启化学课堂之旅,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化学课,是初中三年级开始开设的一门全新的课程,当学生翻开教材看到密密麻麻的化学元素表,看到各种天书一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大多数学生会表现出迷茫和畏惧。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想办法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而向学生充分展示化学课程的魅力,就成为第一堂化学课的重要任务。化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首先,将两张白纸贴在黑板上,然后向其中一张纸上喷一些不知名的水状物,正当学生感到疑惑的时候,原本什么也没有的白纸上竟然出现了“大家好”三个字,这个神奇的现象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而此时,教师并没有停止演示,而是继续操作,将手中的一根木条点燃后去烧另外一张白纸,这个时候,白纸并没有像平常那样从外面到里面慢慢燃烧,而是呈现出一些规律性,学生仔细观看后,突然发现,白纸竟然被烧出了“大家好”三个字的轮廓。面对再一次的神奇现象,学生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开始询问原因,对这些神奇现象背后蕴含的化学知识进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这种趣味实验的导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开始阶段就从心理上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好奇心和好感,这对以后的化学学习会形成良好的心理铺垫,从而有利于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提高化学学习效果。

2. 复习引新导入法

作为一门完整的系统性学科,化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既是构建完整化学科学认知的条件,也会成为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在讲某些新知识的时候,常常会先复习一下以往学过的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通过对旧知识或深化或延伸来引出新的知识。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上的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自如。例如,在讲CO2的实验室制法之前,教师通常都会让学生先回顾一下之前讲过的有关O2的实验室制法,学生通过复习O2的实验室制法,不仅能够总结出一般的气体制取的基本步骤,同时,也可以为接下来对比两种气体制取方法的不同来进一步理解O2和CO2性质上各自的特点,从而深化认识两者的理论知识。又比如,在学习“碱的通性”之前,可以围绕“酸的通性”进行一系列的复习和探究,然后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连接点,自然过渡到要讲的新知识“碱的通性”。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精彩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有目共睹的,比起听课,大多数学生更喜欢听教师讲故事,如果教师能够在导入环节利用故事的吸引力来设计故事情节导入法,通过故事中蕴含的知识点,带着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要讲的知识空间,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就能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到“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节课时,教师在上课之前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当地人称它为“死狗洞”,当人走进去时没有任何异常感觉,但如果牵一条狗进去,狗很快就会死亡,人们都说洞里有一个妖怪叫屠狗妖。有一天,科学家波曼尔进入到山洞里想揭开这个谜,他看到洞顶挂着各种形状的钟乳石,地上长的石笋湿漉漉的,波曼尔将火把接近地面,火焰慢慢变小,最后熄灭。波曼尔忍不住大笑起来说:“这屠狗妖不就是……”故事听到这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猜测的答案。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在这种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效果较好。

二、结课设计方法

第4篇:化学学习技巧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培养;兴趣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原因、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一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二要操作规范。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三要注意安全。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发生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设计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化学实验具有通过某些化学现象的再现,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的功能。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需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灵感和兴趣。

三、让学生多动手,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多动手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

四、让学生多做想象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某些实验,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只要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能进行推测想象的,都可先由学生想象其结果,再由大家进行实验验证。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比直接由实验得出结论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第5篇:化学学习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公式学习;方法浅析

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多数都是要借助一定的化学公式进行解答换算等,但对于这样多的复杂公式,并且大量公式中是很多相同物质和相近化学反应的交错组合,这就是很多学生头疼的地方。因此,如何正确地将这些公式记忆准确、牢固就是一个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下功夫的地方。对于这些化学公式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教师要对公式进行以物质来分类的公式总结,对特殊或者是相近的化学公式要有明确的辨析,区分差别,方便记忆

对于大多数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讲,化学公式的熟悉与否直接决定了一道化学题目中解答能否正确,但是,多数学生因为都是理科学生,因此,对于这些繁杂的要求记忆的公式常常会混淆它们。因此,如何做到准确地记忆,明确地解答题目,是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的一门课程。对此,教师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化学的教学过程很多时候都是散乱的,很多物质都是交替使用的,因为不同的反应原理,在不同的实验中化学反应不一样,这样极容易导致学生对化学公式的记忆产生混乱。为此,教师可以将这些化学反应以化学物质的不同来进行分类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例如“钠”这个元素,教师要对同它相关的是哪些化学反应方程式,其中有的物质可以发生反应,有的不能的原因是什么等相关问题进行整理,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醒,督促其多加练习。当然,在学生对这些物质的特性有所了解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逐渐推论掌握一些反应的原理,从而应用于各个推论,这样可以免去一些记忆的难度,但同时也要掌握有度,不能任意地进行化学反应的猜测,因为很多时候很多物质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不适用于这样的反应原理。对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对物质讲解时产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要在复习阶段引起重视,这些方面都是最为基础的方面,同时也是解题最为本质的方面,只有熟练把握好这些公式的类别,区分好同类、近义或者特殊的方程式才能做到在考试当中得心应手,沉着冷静。

二、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考点,从中了解到考题的基本规律,在考试的练习和平时的练习中寻求一些做题的规律和反应方程式的基本规律

作为一门理科的学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练习,而且这些练习是有针对性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易错的内容的练习,学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要着重考察学生对方程式的运用和理解程度,要求其不单单是能做好这一道题目,更要在探索题目的过程中做好与此类型相同的题目,找到一个解题的方法,真正学会这一部分相关的知识。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应当把握好作业习题关,要在课下的针对性练习中找到一些正确的,有一定难度和一些切题比较贴切的练习题,让学生不断感悟学习到的知识在题目中的运用要领,从而举一反三。其次,教师要在练习题及每一次的随堂练习或者是考试之后对每道题的关键点,具体到因为哪一句话,哪一个词提示或者是暗示这道题用怎么样的化学方程式、对应的化学反应是哪一种,怎样搭建公式和平台求得题目要求的最终答案等给予必要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不偏不倚,正中要害。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理解每个方程式的运用途径和它们具体功能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当在面对哪一种类型的描述时可以采用哪一类型的具体方法,例如在看到有关“高锰酸钾”这四个字时就可以直接把有关于高锰酸钾的化学方程式在脑海中筛选出来,再在阅读和审题的过程中一一对应物质,挑选出符合相对问题的一个方程式,这样建立起来就得心应手。这样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是教师需要长期坚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提示学生,不断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从而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话,学生就会真正做到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思维、培养了思维。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好化学方程式的特殊情况,在系统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到特殊情况特殊解决,总结一套有趣的记忆方法

第6篇:化学学习技巧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精细化;技巧

随着新课改的进展,中学语文教学已经得到了显效进步,教师开始加强学生的字词和阅读训练,不断改进新方法,但是语文教学效率依然不高。有效课堂主要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吸引力三方面来衡量。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既要吸引学生,也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知识。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精细化语文教学不仅强调教学过程精细化,还要求教学目标必须精准。教学时间是固定的,所以,一堂课程设置的目标不宜太大,设置的太多或者太少都会对语文教学差产生影响。教学目标设计是提升课堂效益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精读,精读之后再自理己见。”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认真的解读教材,将文章蕴含的重点知识划分出来,选择文本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按照教学目标,将知识划分为:次要知识、基础目标和主要知识,提炼出知识的精华,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精细化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语文思维、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等方面出发。例如,在学习《蝉》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使用比较清新流畅的笔调描写了细微之物,然后再抒写哲理,既具有文章的特色,也存在交叉重复。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可以设置为:朗诵、品读文章,感受文章语言特色;了解先抑后扬和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特点;体会生命的意义。有了精细化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明确、具体的掌握文章的重点内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

切入点是实现精细化语文教学的关键。细化是深化,并不是使切入点繁琐化。精细化语文教学强调,在选择好精细化目标之后,必须利用精细化手段实现目标,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中学语文产生很大的魅力。

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细微切入点做起,利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选择切入点时,必须从生活实践出发,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切入。如从词语的表达、句式的运用、段落结构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有用的语文知识。例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教师可以从人物塑造出发,设计以下切入点:本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的对话?他们进行了几次对话?唐雎和外交家的对话技巧表现在哪里?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体会唐雎的英雄气概,还可以深层次的了解人物特点。这种简单的教学切入点,不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将学生引入色彩斑斓的语文境界中学习。

三、引领学生细读文本

精细化语文教学特别注意文本的细节问题。文本细节是文章最打动人的内容,也是文章的精华。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字字未益忽,语语悟其神。”由此可见,在朗诵文章的时候,必须对文章的字词仔细斟酌,引导学生深刻理会文字背后的意蕴,仔细揣摩作者写作意思。

精细化阅读文本,并不是代替学生的作用,而是引导学生有效率的完成文本阅读,利用一定的知识技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品读文章,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思想,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只有按照此种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快速提高。例如,在《散步》一文中,虽然此篇文章的内容比较平淡,但是在阅读的时候,如果可以仔细品读文本,还是可以深刻理会文章意蕴的。作者在文章中经常提到春天来得太迟,实际表达的是自己对母亲的关心。描写春天的气息,主要表达的是人们对生命的赞扬。文章开头利用“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此句话表达的含义非常深刻,很值得咀嚼。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不将内容写成“我们全家在田野散步”,作者写作的意图是什么呢?利用问题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在学习文章内容之后,体会亲人之间的感情,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

四、关注课堂生成效果

精细化语文教学对课堂细节比较关注。课堂生成效果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大作用。课堂进展情况可以对反映教学设计的正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感知,得到意外收获。精细化目标的生成和课堂具有很大联系,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条件变化,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宾变化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促进精细化语文教学课堂的形成。例如,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班级有的学生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的同学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并拿出依据证明。如果学生可以在讨论中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那么这次语文教学就是有意义的。如果学生比较沉闷,不发言,那么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改正教学方法。

五、结束语

精细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文本知识的重视,利用生活中的细微物品,引导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关注,强调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配合。精细化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在详细阅读本文之后,给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目标,按照精细化原则,将学生渴望获得的、最需要的东西呈现出来。所以,实施精细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展示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品位语文学习的深层次含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挖掘语文学习的重点知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向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方向进行发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咪君.精细化教学是提升语文课堂效益的有效手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2]梅花.如何在新课标下做好语文学科的精细化教学工作[J].教师,2015(05)

第7篇:化学学习技巧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

21世纪,人类面临信息时代的急剧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与日俱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代公民应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一名山区小学语文教师,时代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不只满足于教材,更应该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山区的孩子真正享受“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一定要守住,守住,再守住,同时在守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继承我们前人的好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具有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然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借助了声、电、光等现代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那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教学是我们的好帮手,远程教育资源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班班通进入教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尽快的进入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我们的学生没有见过大海,更何况是深不可测的海底,单纯的靠书本的几段描述性文字,讲起来一定枯燥乏味,学生也好象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暗室”里学习,对课文的理解难度就更大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将学生带入一个海底王国,通过一组生动的动画将学生带入黑暗的深海里闪烁着奇异的光点,五光十色的珊瑚伴着水流缓缓漂流,奇异美丽的鱼和怪样的鱼相互嬉戏,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海底植物绽开笑脸的海底情景,为学生再现了具体而生动的学习环境,将学习的主动给了学生,变强迫式教学为信息技术交互式学习,使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的情景再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适时引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标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有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此时我们可以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他们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在教《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不要以静止去看待事物,否则会坏事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感悟文章中优美词句的内在美,难点是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一边欣赏资源中的画面,一边听课文的内容,将文字美与大自然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学生领略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看到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样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第8篇:化学学习技巧范文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慢慢在生活各领域中凸显,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各学科的教学条件和科研水平都有了很大改观。如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其课程教学对于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为目前专家学者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1 激发兴趣,促进学习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稍加提点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同,对于初中的孩子们来讲,计算机还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而不是一味的枯燥讲解,所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注意方法。

例如,学习《信息的下载与管理》这一课时,有很多学生对计算机都抱有强大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应当好好地利用这一点,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切入,了解学生们的喜好。比如,用孙悟空、猪八戒等喜闻乐见的图片来作为讲解信息的下载与管理课程的示范资料,告诉他们如何对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保存与管理。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时间不要太长,要让学生们放手去实践,可以适当地布置下任务:保存自己喜欢的图片到电脑的指定位置,做完之后展示给教师看。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他们的作业图片了解到孩子们的喜好,方便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的一点点鼓励都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在学生们进行信息的下载与管理时,及时地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讲解,同时给予鼓励,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跃起来。

2 分组学习,提高效率

实施分组合作法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策略之一,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同样适用,对于一些信息量比较大的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划分小组共同完成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迭起。

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演示文稿》这一课程时,由于信息量相对较大,若是由一位学生单独制作难免会觉得枯燥到最后失去耐心,所以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程的一开始,我为学生们划分出几个小组,同时决定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比较哪个小组完成任务最快,做出的幻灯片最好,选出完成最好的前三个小组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学生,并将最优秀的小组名单通过多媒体在演示文稿中播放出来,以此来激励学生,让他们觉得学习信息技术是一个体验快乐的过程,积极主动地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学习,避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3 畅通交流,活跃气氛

对于初中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基本没有什么特别难的知识点。只要学生认真学习,都可以掌握好信息技术知识。师生间的交流可以改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交流的优点就是: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喜欢教师而爱上他所教授的这一门学科。同时,课堂学习氛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和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息息相关。学生大多对教师都存有一种惧怕心理,这会使课堂的氛围无法活跃起来。所以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打消学生的这种负面心理,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敢于发言,敢于创新,而不是因为害怕教师而变得畏首畏尾。

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的使用》时,学生们对有些重点难点也许一时无法完全掌握,教师也不要操之过急。这时候,对于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教师要以不同的方式来与学生交流。有的学生掌握程度较好,教师可以私下布置难度相对较大的课题让他们完成,同时要适当地给予他们鼓励;另外一些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布置相对简单一些的任务给他们完成。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主动地去为学生讲解,有些学生内向害羞,不好意思向教师发问,教师要及时地做好沟通工作,敞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把教师当做自己的朋友。这样的任务分配方式不但锻炼了不同水平的学生,也为学生们树立了自信心,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学生们会变得越来越喜欢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氛围也会越来越好,方便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

第9篇:化学学习技巧范文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桥梁国际学院;信息化办学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74-02

【作者简介】臧雅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政策系(南京,210097)硕士研究生。

桥梁国际学院(Bridge International Academy)是肯尼亚的低价连锁私立学校。通过前沿的课程设计、学校管理和本地教师培训,桥梁国际学院为优质而低价的教育创立了标准模式。其创新模式打破了“高质量教育=高学费”这一等式,将前沿的课程和教学思想带进了每一个村庄、每一个贫民窟、每一间教室。肯尼亚桥梁国际学院用低成本创办优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及实践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启示。

一、以信息技术为保障的规模化办学

桥梁国际学院创办的核心理念是规模化,通过规模化实现了低成本的优质教育,即花更少的钱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好的教育。学院常被比作麦当劳或星巴克:教案由总部“调制”好后统一“配送”,将世界级教育带入最贫困的社区,并利用技术和数据,保证每一所学院都能提供同等优质的教育。

桥梁国际学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用平板电脑作为教师和专家之间的桥梁,通过总部统一设定教案传输给教师,再由教师向学生们授课的模式,实现了资源的有效传输。有了这些和总部联网的平板电脑,“专家教师”可以和“学院教师”及时沟通,并实时跟踪课堂进展和学生的学习成效。桥梁国际学院利用严谨的研究、技术和数据分析,将高质量教育的整个“供应链”标准化、规模化。通过对每个课堂进度实时跟踪,及时调整教案,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标准化、统一化,提高了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学校分布较为分散,且对规模化办学认识不足。加上农村很多地区网络还没有覆盖到,所以农村大部分的学校基本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很多学校无法及时获得最新的教育信息与资源,教师也无法把握最新的教育方向。长此以往,学校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提升。此外,在广袤的农村,学校布点分散,因而不利于统一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到各个学校去考察,这无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是教师、学生获得有效教育信息、共享教育资源的平台。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用多媒体更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学校间信息资源的交流传递,便于各地区的统一管理,从而实现规模化办学。因而,政府应着重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设施条件,为学生创办多媒体教室,为教师配置电脑办公室,为学校提供基础的信息技术条件,以切实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二、以信息系统为纽带的学校管理

桥梁国际学院的特色之一是其管理系统的创新。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桥梁国际学院将学习资源、培训教师、管理教师、分析测试数据等环节紧密相连,使各个环节之间形成了组合式反馈的闭环,并提供了具有统计意义的学习结果。以信息系统为纽带从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三个方面实现了系统的学校管理。

在学生管理方面,以数据的形式记录每一位学生的测试结果、追踪学生的发展,便于分析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确保不会造成对任何一个学生的忽视。

在教学管理方面,由“专家教师”结合最先进的教学法设计出统一的教案和多种教材、练习册、试题等进行发放,再由负责实地教学的“学院教师”根据内容授课。除上课所用教案之外,专家还会制作可选的教程或补充的教辅,在线给教师,按照日程表的具体时间来填充新内容。通过数据信息的上传、教师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学习过程遇到困难的反馈,专家可以在学习成果中看到问题的存在,并且追溯引发问题的具体内容,以便及时对教案内容进行更改。

在行政管理方面,每一所学校都只有一名负责管理工作的“学院经理”。大部分行政任务,如发工资、管理开支等都通过“学院经理”的手机集中到总部进行自动化处理。“学院经理”得以从繁杂的行政工作中解放出恚把精力集中在监督课堂教学、与学生家长沟通、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等事务上。这种方式大大缩短了学校管理者处理行政工作的时间,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增加了与家长、社区的互动,促进了学校管理方式的改进。

三、以信息设备为媒介的师资培训

桥梁国际学院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改善了学校教师素质水平低下的状况,加强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在肯尼亚,公立学校教师的缺勤率高达47%,每天的平均授课时间只有2小时19分钟。65%的教师都无法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很多教师甚至连自己所教科目的考试都通不过。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桥梁国际学院利用信息设备,通过教学内容设计与内容传输的分工减轻了教师负担。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参与到教学设计中,分享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体会与教学内容的建议,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缺勤率降到1%以下。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关键作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优质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更多的优秀教师往往都流向了城市中小学,其中农村教师待遇不高是导致优质师资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过重的教学负担使教师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日常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上,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再者,由于农村学校经费不足,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与教科研活动,长期处于信息闭塞的环境中,难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从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