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第1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中职护生生源地偏僻,基础知识薄弱,许多护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造成护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效果较差。但参与意识强烈,容易对新鲜、有趣的刺激产生兴奋,对新事物、新观念易接受智力素质并不差。护理专业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护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帮助护生学习创造了条件,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端正学习动机和增强自我学习的信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1理论课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依靠计算机、投影机、激光视盘机等多种现代媒体来实现集体教学的。其优点是:能够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开阔知识面,增强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教案等,在一般教室进行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单向输出”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中综合运用了各种多媒体技术,使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护理学基础教学课堂,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提高教学效果。

1.1研究对象本人讲授的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班级及2009级护理专业班级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其中2008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对照组,2009级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作为实验组,两个班级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时、授课计划等其他教学形式完全相同。

1.2研究方法对两个班级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两个班均有57名同学参加了期末考试,对成绩资料采用双侧检验。

1.3统计分析见表1。

1.4结果对两个班级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如表1,从平均成绩来看,2009级稍高于2008级,这说明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学效果有提高,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一定效果。

从变异系数来看,变异系数越大,说明样本值离散程度越大,成绩波动越大,2009级成绩变异系数低于2008级,这说明了采用多媒体以后,学生成绩更趋于平均,成绩更稳定,这也说明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后,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对表1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双侧Z检验,计算如下:

Z=84.26-82.446.66÷57=2.06

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总体的条件是|Z|

2实训课应用分组练习、课堂操作考核

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操作技能训练所占比例最大,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护理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训课教学是带教教师课前为学生做好实验用物的准备,上课采取教师示教,分组练习的模式。实训课相比理论课来说,学生易表现出到课率低,学习不认真,操作不重视,练习不刻苦等问题,为了改善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原有的教学的模式中加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操作考核,由于课堂上马上面临操作考核,学生往往很重视教师示教,并增加练习操作的次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有所提升。

2.1研究对象我校2010级护理专业1班及2班学生进行分组研究,各有60人,每班按学号分为12组,每小组5人。学生学习基础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2.2研究方法选取2010级护理专业1班作为实验组。该班学生上护理实训课时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及讲解,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小组课堂操作考核。

选取2010级护理专业2班作为对照组。该班学生上护理实训课时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及讲解,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3统计分析调查结果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以静脉输液操作练习为例,实验组学生在练习完后要进行课堂操作考核,以小组为单位抽考其中一名学生,她的成绩代表小组成员所有成绩。而对照组学生不需要进行课堂操作考核。分别记录每位学生完成静脉输液操作练习所需的时间,统计结果见表2。

第2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专业;理论联系实践

学习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实践性教学又是专业教学的中心环节,专业课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下面以机械制造基础具体做法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

看法。

一、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做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密切结合

以往制订教学计划时,一些教师往往注重理论教育环节,花大力气在理论课的教学上,而将实践教学看的很低。从学时安排上看,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75%~85%,而实践性教学只占总学时的15%~25%。且在安排上往往是先将书本知识教完后再实习,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时,缺乏感性认识,内容只能死记硬背而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消化,到最后的实习阶段又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习操作,而达不到预计的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将参观、见习、实习等实践性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取长补短,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如:在学习机械制造基础铸造一章节时,可先通过参观、见习等形式先让学生对砂型铸造工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学习理论知识,这样可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能有更深刻、清晰的掌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 效果。

二、注重实践环节引导,突出教学重点

为了避免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盲目性,以及参观见习时走马观花的现象,在每次集体参观、见习之前,教师可以印发一些见习报告,人手一份,其中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实习目的、实习过程以及思考题等,见习后,学生认真填写,教师认识批阅,从而突出教学重点,使这一工作走上系统化、正常化。

如:在学习滚动轴承的装配一节中,我先要求学生预习滚动轴承的装配技术要求及操作步骤,然后请工厂师傅现场演示圆锥滚子轴承的装配过程。边操作边讲解,使学生明确了圆锥滚子轴承内、外圈是分开安装的,内圈与保持架装在轴颈上,外圈装在座孔中。轴承的游隙是通过调整内、外圈的轴径相对位置来控制的。同时学生也能亲身体验滚动轴承的安装、调整,从而使学生对滚动轴承装配的技术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填写见习报告时,学生就可根据实际操作过程进行填写。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认识,又避免了实践与理论相脱节。

三、结合现场教学,加强见习讲解

在见习中,可以和师傅一起分工协作开展现场教学并对学生在见习中提出的问题及时做出解答。同时,还解决了一些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难讲清的问题。

如:在讲车床的主要部件以及附件作用时,通过针对实物讲解及简单操作使学生对车床各部件的位置、性能、运动状况、手柄的控制,各附件的安装、工作情况等一目了然,学生再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事实证明专业课的现场教学比课堂教学效率要高得多,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实践性、通俗性,是开启专业理论教学难点的一把金钥匙。

第3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便携式倒立摆;现代控制理论;任务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18-03

Educational Reform for Modem Control Theory based on Por-table Inverted Pendulum//PAN Juntao, LIU Fang, ZHANG Bai, WEI Haicheng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teaching reform method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mong curriculum of modem control theory. With idea of task-driving, the modeling,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por-

table inverted pendulum are introduced i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effectively inspiring students’ passion. The proposed method is workable which yields excellent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 portable inverted pendulum; modem control theory; task-

driving

1 前言

自动控制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1]。作为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动控制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在生产、军事、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随处可见自动控制的身影。

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社会对自动控制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为此,全国各高校相继设立自动化专业,以期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工程素质,掌握自动化学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自动控制技术人才。同时,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制订诸多特色鲜明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指出的是,各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有一定的差别,但都会把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作为其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2-4]。

北方民族大学作为一所委属民族院校,根据旨在服务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的,培养优秀少数民族人才的办学定位,针对高年级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开设了48课时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其中理论课时数为40,实验课时数为8。该课程在教学要求上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数理基础课程有较强的依赖,并且课程中的抽象概念繁多,加之民族院校学生基础薄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吃力。此外,课程实践课时数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高质量地完成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培养出具备一定工程素养的合格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

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学自动化专业开设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为背景,针对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便携式倒立摆实验平台,并在该平台下提出一种以任务驱动法[5]为核心思想的控制理论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以改善现有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夯实自动控制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培养。

2 课程特c及教学现状分析

课程特点 现代控制理论是北方民族大学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以状态空间为核心,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一般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鉴于学校地处西部偏远地区,综合考虑区域性学科发展,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教育科研的特点,将现代控制理论的教学目标定为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具备一定运用基本数理知识和MATLAB辅助设计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的能力。相比其他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课程理论性强。控制理论类课程是一类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定性、定量分析与设计一般控制系统的基本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复变函数、电路原理、模拟电子基础、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等基础课程有较强的依赖,这就要求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数、理、电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课程知识概念抽象。由于控制理论类课程是以数理知识为基础的,因此,课程所涉及的许多重要控制概念,如系统稳定性、能控性、能观性、鲁棒性等,都以数学形式给出,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理解掌握课程内容上较为吃力。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基础薄弱。作为一所民族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来源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基础较弱。因此,在学习控制理论类课程的时候,学生很难对该课程涉及的数理基础知识及抽象的课程概念做到基本的掌握,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难度,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降低。

2)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学完课程之后能够很快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目前学校虽然对自动化专业的控制理论类课程配套了相关的实验学时,但由于学时数少,且实验内容也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这样的实践环节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整体课程理论知识的把握,无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机会加深理解专业理论,从而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改善控制理论类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具备一定工程素养的自动化技术人才,针对控制理论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3 课程教学改革

鉴于控制理论类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现状,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倒立摆系统是一种从工程实际中抽象出来的控制模型,是一个绝对不稳定的控制系统,其高阶次、强耦合、多变量等特性,使得对它的控制极富有挑战性。目前,国内外的控制实验中心均普遍将其作为控制算法验证的实验平台。

有鉴于此,本文以“便携式倒立摆”为载体,围绕该平台,设置一系列“任务”,并将其穿插在控制理论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控制理论类课程改革新方法。

不同于传统倒立摆实验平台,便携式平台的便携性和易维护性打破了现有实验场地的空间约束,方便地将“实践”教学环节引入课堂,借此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的弊端。此外,其特有的USB通信方式,可使学生非常方便地利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控制设备,无形中开放了“实验室”。如此,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不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且易于维护。这不仅最大程度上增大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更建立了学生对理论性课程教学的兴趣,在“授之以~”的过程中“授之以渔”。

受篇幅限制,本文以系统建模为例,围绕倒立摆系统,设置“建立便携式倒立摆系统数学模型”教学任务,并将该任务贯穿于课程“动态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的教学中。

众所周知,系统建模是学习控制理论类课程的第一环节,也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前提条件。受学时限制,现有教学方法仅仅以简单电路系统或机械系统为例,在理想情况下说明数学建模的过程和方法。然而在工程实际中,建立一个系统的数学模型绝非易事,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国家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形势下,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亲历这一建模过程。

首先让学生熟悉认识便携式倒立摆系统的结构及控制原理,然后运用“数、理、电”三方面的知识去分析对象的机理特性,并要求学生利用自身现有知识,并辅以相关文献资料,推导出系统数学模型的“雏形”。一般而言,推导出来的数学模型往往是非线性的,这使得学生无法利用课程知识去解决其控制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课程引入线性化的理论知识,此时学生需要建立理论知识与实际控制问题的联系,如寻找倒立摆系统的平衡点,如何在平衡点附近进行线性化,从而理解局部线性化、系统平衡点等知识概念。只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才能抓住系统数学建模的本质及核心。

在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系统状态空间描述的知识概念。依据往年教学经验,学生对“动态系统状态空间描述”中的“状态”的理解一直是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的难点。在建立便携式倒立摆数学建模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状态”都是明确的物理量,学生对此抽象概念理解起来十分方便。此外,为进一步说明状态空间描述的不唯一性,要求学生围绕便携式倒立摆,选用不同的状态(或状态组合)建立其状态控制表达式,并以此模型,展开后续的课程学习。

同样的,在系统性能分析,控制器设计、MATLAB仿真设计等部分的教学中均可以“便携式倒立摆控制系统”为平台,设置一些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课程中的抽象概念,提高学生主动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结语

随着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居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控制理论类课程也受到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青睐。本文结合民族院校特色,针对北方民族大学自动化专业控制理论类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以便携式倒立摆控制系统为平台,基于任务驱动法,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索,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邹伯敏.自动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潘双来,邢丽冬,胡寿松.信号、系统与控制课程群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6):24-26.

[3]戴先中.自动化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浅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5(2):19-21.

第4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95-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如火如荼地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开展,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随着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开始步入正轨,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还处于“学步”阶段,由于起步晚、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把多种媒体简单地叠加、用信息技术直接代替传统手段等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一 整合中的主要问题

1.整合意识淡薄

农村和城市相比,经济落后,接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新生事物也相对落后。“以前没有多媒体,不是照样上课。”部分教师还没有完全从传统教育方式的“习惯性”影响中走出来。对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认识还不清晰。“忙活半天,不就用几分钟,值吗?”殊不知,这些多媒体资源是可以共享的,是可以永久存储的,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忙活半天换来这几分钟不只是眼前的几分钟,它是永远的几分钟,能换来课堂上更多的学生学习的时间。

2.整合技术缺乏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教师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在网络中搜索教育教学相关资料,进行简单的文字编辑和文档处理,但对其他媒体如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处理技术缺乏,不能满足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课程整合的需要,制作出的课件多以文字、图片、视频的简单叠加为主,缺乏技术性和艺术性,无法体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等特点,甚至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考训练和素质的培养。

3.整合研究肤浅

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具有多种媒体形式、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将书本的文字简单地用屏幕显示,用炫彩的图像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实验操作换成视频播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研究信息技术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教材教法,而不是简单的替代,玩“信息战”。

二 问题解决的对策

1.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能更有效、高效地掌握知识、认识世界、提高素质,需要将现代化教育手段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中,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每个公民的必修课。作为教师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为学生做出榜样,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武装自己,让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深奥,自己学不会。在教育学生时却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言传不如身教,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影响学生的效果会更好。

2.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

只有加强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才能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到整合的效果。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是先进的教学方式,通畅的网络功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友好的交互性能及时反馈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信息,丰富的媒体形式能给学生多感官刺激,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许多优点的运用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发挥效用。

3.提升信息处理的水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需要理论基础,还需要信息处理技术作为支撑。没有相应的信息技术就无法实现更高效、更贴近学生思维的多媒体课件,整合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成为两者整合的关键,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处理技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自学和培训是两个重要的途径。除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和主要的办公软件的学习外,还应掌握具有真正的交互性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Flash等,音频、视频、网络应用等相关编辑处理软件。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可以参加培训进行学习,农村学校的专业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肩负起提升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的重任。

4.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题性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研究型”教师。经常开展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专题研究能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整合的目标是什么,整合的切入点在哪儿,整合的模式是什么等,都需要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育教学的整合应用需要广大的农村教师倾注心血,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努力为农村教育开辟新的天地,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

第5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一、认真组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1)各镇(小学)应继续采用多种学习形式,进一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有着课程改革的材料和相关理论文章,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2)各镇(小学)还应组织相关年级的教师继续学习《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领会数学修订大纲的精神,按照修订大纲的要求,切实有效地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师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努力抓好数学课程改革工作。

1.认真做好教材分析培训工作。

(1)期初对全区二年级数学老师进行二年级下册教材的分析培训,帮助教师把握教材所安排的内容及其编排特点,理解教材所体现的教学想、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各镇(小学)要以镇(学校)为单位,由分管数学教学的教导主任和一年级数学教研组长负责,结合学校实际采用恰当形式,对数学教师进行一年级下册教材的分析培训工作。

2.切实开展新教材的教学研究活动。

新课程实施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新教材课堂教学的实施上。区拟在3月份开展一、二年级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重点研究当前如何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通过观摩现场教学,交流教学经验,提高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质量。各镇(小学)要组织一、二年级数学教研组适时开展相应的专题教学研究活动。

3.开展课改小组研究活动,重视学科基地、课改基地学校和教材实验样本班的教学工作。

(1)课改小组成员要加强对数学课程改革信息和数学新教材教学的了解与指导,计划本学期开展2 ~ 3次交流和研究活动。

(2)区确定牛塘中心小学为小学数学学科基地学校,加强数学教学的研究,

积累资料和经验,逐步发挥示范作用。

(3)课改基地学校要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定期开展教学研究,进行讨论与交流,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新的经验。

(4)教材实验样本班所在各校要继续做好教材实验和教学资料的积累工作,认真开展所定教学专题的研究工作,重视对教材和教学的评价工作,做好跟踪调研工作。

三、开展现行教材的教学研究活动。

现行数学教材的教学,要以《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精神和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各镇(小学)要继续重视抓好现行教材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实验小学要力求通过校本教学研究,形成本校数学教学特色。本学期教研室主要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做好学校数学教学情况的调研和了解工作,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使教学研究有基础、有针对性。

2.2月份举行实验小学教学研究活动,交流上学期教学情况和本学期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促进实验小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4月份举行全区现行教材教学研究活动,观摩和讨论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我区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4.5月份召开毕业班复习工作会议,研究毕业班复习工作。

四、认真抓好课题研究工作。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的水平,发展教师探索教学规律的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各校努力抓好现有课题的研究。现有课题应按照教科室的要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便探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取得预期成果。

2.抓好《改善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的课题活动。本学期继续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研究活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相关问题。各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和教师要按照选定的重点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分别开展研究活动,并积累研究资料和总结研究成果。

第6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化学教育;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1研究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创新型人才,在高校教育中,每年的博士硕士生人数都是居世界前列,但是和诺贝尔奖有关的几乎没有,这种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我国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只是注重了学生的数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益,但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严重不足。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对中职教育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提高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中国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中职化学教育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从心理学来看,中职学生时期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好时期,在形象思维能力方面都很成熟,具有比较丰富的情感,意志逐渐加强,中职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水平更加完善,具有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对问题可以主动发现,并主动提出,自己也可以动手去尝试解决问题。其次,化学课的特点就是专业性比较强,课程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化学就是通过不同的实验来创造出世界上新的物质,对事物的验证和创造是化学实验本身的特点。在国外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几百年了,创造力在西方国家引起各行各业的重视。在美国,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这也是美国教育最大的特点。美国政府对创新文化是鼓励的,在对教育思路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国内创新教育的伟大的实践者是钱学森,许多的创新理论都是钱学森提出来的,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思维的贯通、知识的融合、全面的素质培养。在我国近几年,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论文和文献很多,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越来越有新意,目前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是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结构研究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办法研究。

2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理论基础

2.1创新能力定义及要素

创性能力没有具体的定义,我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论理解是从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结构三方面进行定义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形成个人和社会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创新能力过程把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并且可以应用,在原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出新的思想,表达出自己独有的见解。创新能力结构研究的是知识结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各个学科的综合知识构成创新知识的结构。三个方面侧重不同,共同点是创新能力需要实践,需要创新的方法,通过学习的知识参与到科研研究中,把创新的方法应用进来,从而得出新的思路,这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综合的表现,由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技能和知识基础构成创新能力的要素。创新意识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产生创造新鲜事物的动机,并在创造过程把自己的创造意向表现出来,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是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学生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的手段。创造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只有具备创造思维的人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要想从新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矛盾,人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开放的,不能被任何事物所束缚。想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都属于创造性思维,想象思维是借助已有的符号把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更易于掌握,直觉思维是人的一种洞察力,可以快速地对事物进行辨别。创新技能是人们在自己和社会之间正确处理关系的能力。创新学习和创新技巧都属于创新技能,创新学习能力包括对问题的识别能力,对知识更新的能力,对信息检索的能力。创新知识是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主体的知识系统,创新要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保障是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根本是创新知识,创新知识是创新能力的根源。创新基础知识和创新理论知识都属于创新知识,创新知识体系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知识系统就是创新理论知识,创新理论知识在人们的创新研究中变得越来越丰富。创新知识体系中作为工具的知识系统是创新基础知识,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知识基础有计算机和外语等通用知识,化学专业的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2.2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

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在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导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复杂,按照学科对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进行分类,分为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种理论。哲学理论是科学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辩证的思维,哲学理论认为发展是事物的本质,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并认知矛盾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很大,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比较有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学生的发展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得到提高,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化学创造能力,必须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和科研中来。心理学理论指出,任何人的创造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鼓励和培养,才能形成好的创造意识。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氛围,学生的创新能力被外界肯定,而且在创新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被批评,这样才能形成好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教育学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学不是没有目的地,教师要规划好教学目标,使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紧密结合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把学生创新能力加入进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好的作用,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设定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2.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遵循的原则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遵循以人为本、实践性、教研结合等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去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个性自由发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因材施教,把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开发出来。实践原则中的实践是认知的根本,实践是创新的根源,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经过实践。人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多自己动手去做,多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学生要自己策划自己的学习活动,自己去实践,才能对知识认识深刻,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实践。教学结合原则是把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好方式就是科学研究,发明和创造都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科学研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职院校在科研实践活动上要让学生们多多参与。

3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研究

课程体系要改善,教学内容要优化。教学基础是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系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课程和一个实验就能完成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划分是按照二级学科标准进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级学科的课程内容,打破二级学科课程设置界限。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简,在中职院校化学课上根据化学专业的特点,在不对整体知识框架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基础的化学课作为选修课,这样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就减少了,学生的自己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讨论方式和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化学的教学内容要及时进行更新,化学课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出时代性,要把科学前沿的新的知识加入教材,要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课堂上要介绍世界最的化学科研成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高校的必修课中要加入创新理论课程。化学方面的创新案例讲座要不定期地向学生召开。搭建网络实验平台,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4总结

在21世纪创新能力是人才的必备素质,学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中职院校的化学教育主要是以实践为基本的,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锻炼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在化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中职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在以后的中职化学教育中努力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姚广学.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5).

第7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1、引言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相关科学技术统称。它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的应用型学科,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历程而成熟起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土木工程学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工程结构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超高层建筑、特大型桥梁、巨型大坝、复杂的地铁系统不断涌现,既需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演变为社会实力的象征。这就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实践等各个环节进行摸索,力图实现本专业与现实需求的有机结合。

2、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技术的特点分析

众所周知,力学分析与求解是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在本科教学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结构力学体系,利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结构的组成、受力及变形等,从而对复杂的实际结构问题展开力学特性分析。长期以来,这部分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为教师讲授、推导理论再辅以力学实验,学生则基于相关的课后习题进行手工计算予以解答。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优点在于能够讲解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使得学生对各种土木工程结构的受力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并进行力学分析、受力图绘制以及掌握结构工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但它的缺点在于学生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针对较复杂的工程结构,依靠手工力学求解几乎不可能实现,造成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脱节。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突飞猛进,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来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显得越发重要且普遍。数值模拟技术能够节省手工计算时间,灵活度较高,总体上来说比手工计算更为简洁和精确,尤其对大型工程结构而言,优势更为突出。

3、毕业设计改革要点

综上可知,在土木工程本科生毕业设计中,传统手工力学分析和现代计算机数值计算手段应当有效结合、并重。通过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选题,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备手工计算和数值计算软件应用的能力。

1)毕业设计选题原则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的选题工作就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宏观上,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生产一线工作,故应该尽量体现较强的实践性,最好能够结合实际工程来进行命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甚至让学生到工程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参考工程项目的实际功能需求来进行设计计算。微观上,为了能够在毕业设计中将手工计算与计算机数值计算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考虑手工计算的特点和可能性,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布局,能够提取工程简化模型,采用结构力学手段进行手工分析,又要考虑计算机数值模拟的必要性,即不能选择过于简单的结构形式和单一的受力条件,无法代表或满足实际工程项目的功能要求及受力状态。一般地,结合当地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在建或已建实际工程项目进行选题,可以较好地保证结构形式的合理性,避免虚拟课题可能存在的过度复杂化和不切实际。

2)毕业设计与学科课程设置契合

如前所述,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学科课程的讲授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推导理论,也即传统的板书讲解为主。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够详细地讲解力学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构架,逐步掌握结构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但是传统方法不能结合计算机在现代土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例如利用ANSYS、ADNIA、ABAQUS、FLAC以及SPA2000等常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实际问题建立抽象化模型,结合数值分析方法获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并通过图像来表达相应的计算结果。事实上,上述计算机仿真软件已经在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用于建筑结构、桥梁结构、水利结构的设计等,可以说,掌握计算机设计、模拟技术是现代土木工程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在大学生本科教育中应当给予重视并进行相关训练。在本科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计算机数值计算介绍和使用方法讲解,一方面丰富了教学手段与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毕业设计乃至将来从事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为了避免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对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知之甚少,感到陌生或无从着手,在本科生有关力学设计计算的课程安排中应当穿插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介绍和应用,在学生掌握力学基础知识、手工计算技能之后,结合简单结构或构件的设计问题,逐步掌握计算机数值方法,这样不但有利于加深对传统抽象力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为解决后续毕业设计的复杂结构、多向受力分析等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学中可以工程为实例,采用手工分析和仿真计算相融合的教学方式,由简至繁、由浅至深地讲授力学计算方法。首先提高学生对力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手工计算的熟悉程度,其次,应用计算机数值软件进行相关问题的求解。通过这样的综合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动态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对整个力学求解过程和应用均有了全面的认识,进而开发了学生科学的思维,使学生对课程和后续毕业设计具有整体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培养起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8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情商;地理教学;情商培养

一、地理教学情商教育研究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2.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3.情商。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4.智商与情商的辩证关系。

(1)智商是情商的基础,情商是意商的基础。

(2)情商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智商。

(3)情商的发展为智商的发展确立基本的方向。

(4)智商、情商与意商既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理论基础

1.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交往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交往的主体和客体、交往力、交往关系、交往的意识、交往的需要和交情等。

2.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3.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弗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经验性的主动建构: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情境性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除了强调经验型的主动建构外,情境性也是其十分重要的特征。传统地理教学教师常习惯于照着课本的灌输式教学。但是以学生的兴趣倾向为基本的情境式教学已经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被不断展开。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合作式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非常重视学生的经验和情感的培养,这就对应了我们情商教育的情感培养。

二、地理教学情商教育培养的可能性

1.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2.地理教学内容的体现。

初中地理教材融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于一体,情商范围内的资源相当丰富。当今地理知识不断地增长和加速变化,地理科学体系不断更新,不断发现真理,也是不断更新真理的过程。

3.地理教学方式的实施。

如今在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已经被逐渐倡导,让学生大胆的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其能力是我们的一个发展方向。

(1)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4.心理学原理的客观要求。

心理学理论认为,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从而熏陶、感化和塑造学生,使学生爱学、乐学。

三、地理情商教育所需注意的问题

如今虽然情商教育已经逐渐被我们所接受,并逐步渗入我们的地理教育教学,我们的学生也已深刻体会到主观能动性在我们的地理教学起到的良性作用。但是如今应试教育在选拔人才的束缚使我们如何考评学生的自我能力也得到曲解。如何将情感教育因素融人考核因素内,将其量化,使它变成一个衡量标准如今还存在难度。并且在课堂控制上很难找到完全兴趣主义和传统教学的结合点。平衡应试与情商考核之间的关系也有待我们接下来时间的处理。

第9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摘 要: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进入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带来了英语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等诸方面的变革,同时也对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造成了极大冲击。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如何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信息时代中,英语教师必须从教学理念、知识结构、信息素养、外部环境四个方面来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工作已经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已逐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对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英语教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定位及教师的素质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上。但对于如何实现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下面以初中英语教师为例,探讨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

1 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认知心理学派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是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合作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构,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关注和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自主建构”意识,重视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强调将信息和网络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为“自主建构”学习提供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支持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既有利于知识技能训练,又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 网络教学对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的挑战

网络教学不仅营造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内容互选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师生互教互学的良好教学氛围,而且由于教学资源的使用和选取丰富多彩并可真实再现,使得师生之间变得更和谐和融洽。因此,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迎接网络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2.1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视听设备,把语法、词汇、语篇分析等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被动接受者,也不是知识的被灌输对象。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而是双向互动,开展协作学习。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也将更多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2 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改变

网络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科专家,而且精通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以便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作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行为角色,从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设计教学为主;从家长式训导者,变为组织者、管理者、启发者、鼓励者、合作者和协助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教学中的学习者。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网络教学的设计者和研究者。同时,教师还应成为教学信息的加工者和生成者。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2.3 网络教学中教师能力结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伴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能力结构必将发生变化。为了顺利地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能力结构。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新能力结构应该是在新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具备有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自己操作教学媒体的技术能力上,而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各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项能力的提高都有助于其它能力的增强。

3 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网络教学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在新的环境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发展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结合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在网络环境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1 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推进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是为了有效地改善教与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多数教师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满堂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有的教师平时对多媒体技术研究较少,在优秀课评比、示范课时,被动地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将计算机搬进课堂进行一些“整合性”的演示,而且多数也是语言点的多媒体演示,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教学行为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教学理念没有完全转变,只是花架子,只有教师在课堂尽量多的讲授,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最低,这部分教师认为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既费精力又费时,上课时教师可以不顾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按照自己事先备好的教案上,是教师最易实施的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的更新,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已由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逐渐演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设计者转变。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而是双向互动,开展协作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比如说,教师事先准备好讲授的材料,以多媒体方式将之呈现出来,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等手段来进行课程设计,既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又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的探究学习,以帮助、指导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建构。

3.2 重新构建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对知识拥有程度的意识和对自身发展的态度决定了专业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水平。网络教学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核心知识和技能: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交流技能、专业知识、教学推理与决策技能、环境知识。为顺利实施的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教师要补充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本技能。具有通识性教学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掌握学科教学理论,包括语言学习理论、外语学习理论、教学法理论等。了解有西方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会教学反思、合作与探究。具有教学技巧、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等。

3.3 夯实信息技术基础,提高英语教师素养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其目的就是优化英语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理解在信息时代中信息的意义,具有比较全面的、高层次的信息的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和加工能力等等,还要有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同时,具备一定的课件制作能力,了解课件制作流程,掌握课件制作的基本方法和一些相关创作软件的使用方法,能独立地完成高质量课件的制作;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进行知识的“充电”,通过参加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增强自身信息素养,或通过网络进行自我学习以及与同行或专家进行交流学习,来满足专业、自身以及学生三方面信息的需求变化;英语教师还要创新教学评价,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科学研究,及时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教育环境中的教育科学,深入研究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避免滥用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3.4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发展环境

学校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发展环境,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支持系统,为广大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想空间。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各学校教师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此外,教师要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友善的相处,学校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和鼓励教师发展的政策,互动的师生交流和相互理解等,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尽力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学校应该在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构建和谐发展环境。比如:创造条件,让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让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对于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奉献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学校要尽力为教师提供一个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环境,为他们专注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4 结语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网络信息时代的需要,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社会的教师不再只是传统的教书匠,而是不断地向教研型发展。全新的教育需要全新的教师队伍,只有掌握时代信息技术、具有浑厚文化底蕴、丰富专业知识、高超专业技能且终身发展的专业化教师才能成为全新教育的生力军,基础教育改革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