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

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

第1篇: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 产业集群 错位发展

仙洪试验区包括仙桃市、洪湖市、监利县的14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工业园区)407个村,区内共有19.78万户,75.45万人,66.48万亩耕地以及31.99万亩养殖水面。这一区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集水网湖区、粮食主产区于一身,也是优质水稻、水产、畜禽板块集中生产基地。

在试验区内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来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是必由之路。在试验区内应依据各自原有发展基础和特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实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错位发展。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仙洪试验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能更有效率的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弱化试验区内的两市一县的原有行政区划特征,有利于试验区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来布局农业产业结构。

一、仙洪试验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优势分析

1、产业优势。湖北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淡水水产品产量位于全国第一。仙洪试验区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仙洪试验区集水网湖区和粮食主产区于一身,是中部地区优质水稻、水产、畜禽等农产品的集中生产基地。

2、技术优势。湖北省内科研院所和著名高校密集,不仅在农业经济、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管理方面拥有一支具备雄厚科研实力的专家和学者队伍,还在循环经济农业园建设、农业观光区建设、工农业合作建设等跨学科交流方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目前,湖北从事农业科研开发的高级人才达1600多人,农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5位。湖北省的研发能力为仙洪试验区农产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3、合作优势。仙洪试验区的建立打破了行政地域的限制,将仙桃、洪湖、监利等三市县连点成片,点面结合,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的跨区域的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可以充分发挥出合作优势。近些年,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办点试验,但是这些试点由于面积小、地点分散以及财力、物力上的限制等原因,往往缺乏长远的全方位的发展规划,难以形成大气候。仙洪试验区的设计有利于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发挥规模集聚效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个试验点各自为战的弊端,打破行政区域和部门的界限。

二、主要依托洪湖水资源优势,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集群

洪湖是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洪湖市水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全国淡水产品第一县市”。依托水资源优势和现有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仙洪试验区应主要依托洪湖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集群。

洪湖按照“依托园区抓招商,产业聚集上规模”的目标定位,以产业园为招商主阵地和主平台,加大了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并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的意见》和《水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开展产业特色招商。德炎、井力、晨光是第一批进驻园区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他们依托洪湖得天独厚的水产品优势和园区良好的创业环境,相继发展成为洪湖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园区产业集聚的效应进一步凸现,新发、老曹家、得记食品等企业也先后落户开发区,现已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水产品加工支柱产业群,年农产品加工生产能力35万吨,其中水产品加工生产能力20万吨。

三、主要侬托监利优质水稻生产资源,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

监利县地势平坦,是典型的平原地形。地面海拔高度在23.5-30.5米之间,高差仅7米。南部长江沿岸,北部东荆河沿岸和西部较高,中间和东部属于湖洼地带,低于西面和南北两侧地区,高低相差6米左右,自然形成撮箕型,宜排灌和水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监利一直是湖北省的粮食种植大县和优质水稻种植基地。

依托当地优质水稻种植资源,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是监利和仙洪试验区的优化选择。粮食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功。目前监利县拥有粮食加工企业10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拥有福娃、华田、恒泰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粮食深加工体系。新沟镇是监利县粮食深加工产业园核心,园中的福娃集团是全国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有固定资产总额2.5亿元,年产值20.9亿元。

四、主要依托仙桃现代畜牧业发展优势,发展生态环保型畜牧业集群

近年来,仙桃市坚持高规格、可持续、高效益的生态环保型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以创建畜牧大市为契机,着力做大了优质生猪、良种蛋鸡、江汉土鸡、良种蛋鸭、朗德鹅五大板块,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环保化、小区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形成了初具特色的生态环保型畜牧产业,推动了仙桃畜牧业高速健康发展。仙桃市应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生态环保型畜牧业集群。

五、加快仙洪试验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加快仙洪试验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对于湖北省新农村建设具有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也对湖北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提升湖北省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的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了仙洪试验区要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努力构建仙洪试验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的制定无疑对推动仙洪试验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个重要机遇。针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试验区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加快推动集群发展。

1、加强集群发展的投资环境建设。随着集群的不断壮大,集群效应的作用会吸引区域外企业不断涌入。大量企业的涌入会对电力、道路、水、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此,仙洪试验区的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做好集群的整体发展规划,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同时,政府应加大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力度。重点是要做好市场秩序的维护,特别是要通过设立联合商品质量检测机构,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等措施,维护集群品牌形象。

2、健全中介组织,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服务。发达国家行业管理的经验证明,各类协会、学会组织,是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沟通的

中介组织,是行业自己的组织。

仙洪试验区地方政府首先要通过政府引导,建立各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范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管理决策支持、新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分析、人才培训、财务管理、融资、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中介服务;其次要建立创业服务中心,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创投基金,兴办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共用技术开发平台的专业技术孵化器,为处于种子和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再次建立教育培训体系,为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最后完善集群中间产品市场体系,强化相关融资网络系统和拓展外销网络。

3、构建集群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在企业集群中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实施基于企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切入点。作为企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重点建设。不同的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可以根据自身产业特点选择科技创新中心的不同组建方式,既可以通过集群内相关行动主体共同组建科技开发中心,也可依托集群内某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政府通过对影响企业集群发展的某些基础性科研、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扶持,既可促进企业集群的发展,也可体现国家科技战略规划。产业集群中不同行动主体的积极参与而形成的有力的科技创新网络,是集群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有效运作的关键。其中,院校源源不断地提供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思想,为科技创新培养人才,为集群内科技创新人才更新知识;科技服务机构提供了科技发展的国内外前沿信息,可以减少科技创新中不必要的重复,从而有效地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企业及时地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是集群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直接拉动着集群的科技创新水平。

对产品“鲜活”要求高,市场变化快是农产品生产的特点。针对行业特点,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发展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创新:首先是安全生产的技术创新。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创新生产工艺和技术,避免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出现污染问题。其次要重视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品种和技术的创新,对传统优势农作物进行生物技术改良等。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特色农产品的营养成份,适合市场变化。最后是创新物流网络。农产品对“鲜活”的要求高,创新物流网络,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应该是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永恒主题。

4、致力于集群的品牌营销。集群的品牌效应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集群的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使每个企业都能受益。但是集群的品牌营销费用的投入过大,单个企业的财力有限而不愿积极参入与投入,再加上还存在着搭便车的机会,所以企业对集群品牌营销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长此以往,不利于区域内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目前在试验区内,有“蛋中之王”美誉的沙湖红心盐蛋,有“水中软体黄金”美誉的美国匙吻鲟、中华绒毛蟹、黄鳝、黄古、鳗鱼、鳜鱼等水族等精品。为此,政府应该积极组织集群内企业,形成区域营销的公共政策,提升它们基于特色的集群专业形象,从而加快集群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王缉慈:地方产业集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

第2篇: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互联网+”

我国特色农产品在销售、运输、储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改革其营销模式至关重要。2015年3月,总理提出“互联网+”的计划。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开始将特色农产品投入到各大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以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本文以我国湖北赤壁的绿购网为例,找出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产品营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1赤壁市农产品营销现状——以绿购网为例

绿购网是由赤壁市政府和赤壁热线共同组建,结合了各项品牌服务、企业运营、人才培养、电商学院、公共服务与一体的电商平台。(1)为特色农产品定制包装盒。由于将特色农产品如绿壳土鸡蛋等置于普通鸡蛋盒运输时会破损不少,因此绿购网对土鸡蛋、猕猴桃、香蕉等农产品都专门定制包装盒。(2)建立多渠道销售。绿购网搭建从贸易到服务的线上流通渠道,通过绿购网、京东、淘宝、苏宁易购、1号店等渠道销售特色农产品,并形成“云产品库”,实现全国地方门户网站和电子销售渠道同步展示,充分利用互联网多方位推广,并开立线下实体店,为及时体验产品和服务提供方便。(3)直接从合作社进货。绿购网挑选了18个优良种植环境的直供基地,直接与合作社联系,按订单数量采摘水果,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即做到“先订单后生产”,以保证产品新鲜程度。(4)多种物流渠道结合。绿购网拥有自己的物流系统,以便于尽快运送到赤壁市顾客手中。为了实现“卖全国”,绿购网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合作,使外地人也能买到家乡的特色农产品。(5)凸显地方特色,创造品牌价值。绿购网为特色农产品拍摄视频讲述产品故事,通过网络宣传、限时抢购等措施来销售。2014年9月推出黄金猕猴桃,销售量近20吨,全网销售额近30万元。同年11月,其精心挑选的“绿壳土鸡蛋”“花果山脐橙”等特色农产品,当日销售额突破100万。

2赤壁市农产品营销模式分析

2.1绿购网农产品营销模式分析

(1)结合其他网站走天下。绿购网依靠其他地方网站的力量,如淘宝湖北馆,一号店咸宁特产馆等,收集其他各地的绿色特色农产品来进行销售,并组织建立了云产品库,以完成“卖全国”的计划。(2)专注于绿色产品市场。在网购盛行的时代,绿购网无疑是开辟了一个新大陆。绿购网选择投入到绿色产品市场,将原本不太适合在互联网销售的特色农产品放在网络销售,并且将生产、销售和消费三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

2.2赤壁市其他农产品营销模式分析

(1)致力于龙头企业的发展。赤壁市当地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为了带动整个赤壁市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龙头企业。目前赤壁市政府已对拥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了政策支持。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拥有蓝田啤酒、晨鸣纸业等六家属于龙头企业,他们的发展极力促进了赤壁市农业发展。如赤壁晨鸣纸业2004年创产值23000万元,拉动农民增收40万元以上。(2)致力于中介组织的建立。为使赤壁市农业得到良好发展,政府极力支持农户从生产走向销售,到目前为止,整个赤壁市已拥有许多综合市场,其中市级三个,镇级十七个,其他各类专业市场八个,年收入近20亿元。(3)致力于外来投资的增加。从2014年到2016年,赤壁市持续拥有外来招商投资和国家投资,高达上亿。赤壁市企业致力于外来投资,使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了可能,也有利于建造产业基地和加工企业。目前赤壁市已有较多集团在此建立企业,如中国蓝田集团等。

3赤壁市农产品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3.1适合互联网营销的农产品范围太窄

无论是利用传统营销模式还是“互联网+”,我国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在运输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导致农产品的销售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要选取绿色农产品并推广本身就是难题,适合放在网上销售的农产品就更加稀少,例如赤壁的猕猴桃等水果想销往外地就面临保鲜问题。

3.2产品供应不足,规模小、产量少

绿购网销售特色农产品存在赤壁市特色农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为坚持高品质绿色产品,在全国各地收购特色农产品产生一定的费用和成本,减少了利润。规模小、产量少使农产品营销存在阻碍。

3.3品牌化不完善

赤壁市正在关注树立地理标志,打造品牌化,但仍不够完善,这也基于全国农产品没有很好的打造品牌化,还处于售卖原材料阶段,没有独立品牌,而品牌化恰恰可以带来更大的销量和利润。

3.4农产品做不到标准化生产

赤壁市农户以自由种养为主,投入少,规模小,缺乏有组织生产经营,很难形成产业优势。由于当地农产品缺乏标准化生产,导致产品颜色、甜度、大小有差异,在网络销售存在问题。

4解决我国特色农产品营销问题相关对策

(1)拓展产品功能。对于无法在线上销售的产品,可以采用线上预定自助采摘,发展农家乐产业链,实现旅游和农产品一体化,增加客户的体验。(2)实现规模化加工。赤壁市当地农户大多没有能力扩大自己的生产基地,企业的产品来源也是这些农户。因此赤壁市政府应推行政策,扶持当地农户,增加其种植面积,并且给予一定的专业人才的辅导帮助,解决特色农产品供应难题。(3)打造品牌化。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产品建设,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例如砖茶雕刻,请专业人员设计,做到深入人心。通过建立品牌带动产业发展,进而推动经济。(4)促进多产业革新。当地无标准化生产,导致收到的农产品品质不一,赤壁市政府应对农户生产种植过程进行规划,培养专业人才,尽力达到标准化生产,促进多产业一起革新,创建更好的生产环境。

5结语

5.1研究结论

赤壁市以独特的地理环境种植特色农产品并销往全国,但仍存在生产规模小、优质产品来源少以及专业人才稀缺等问题,例如打造一些知名品牌,但产品供应可能存在不足,导致赤壁市特色农产品销售受到阻碍,所以想要促进赤壁市产业化发展的绝对优势必须解决相关问题。

5.2发展前景展望

赤壁市绿购网通过互联网销售特色农产品逐渐形成气候并开始向外发展,建立一个好的核心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正确结合多个销售渠道,将会实现多方共赢的发展格局,促进地方经济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蓉.我国现阶段特色农产品营销现状及策略应对——以山东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12).

[2]冯巧慧.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7.

[3]窦鹏.互联网+视阈下的绿色农产品营销模式探究[D].安徽,安徽科技学院,2017.

[4]杨宇庭,李富忠.“互联网+”时代山西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6(2).

第3篇: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宜春市

[中图分类号]17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008-03

一、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下宜春市特色农产品的现状分析

所谓产业链及农业产业链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依次,人们将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称为产业链。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具有关联关系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这些产业群依其顺序包括为农业生产作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等中间产业部

由图1可以看出,农产品各级加工部门即核心企业与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的中心环节,向前联结农产品生产、养殖部门,即广大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后发展,联结众多销售商。从理论上看,农业产业链还可以进一步向上游延伸至特色农产品种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或者简单地说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部门。

(一)特色农业产业链内涵分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是指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特色农产品生产前的科研、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加工后产品储存、运输、销售等功能环节。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是农业产业链的具体形式,它既包含农业产业链的共性,又具有特色农产品的特性。如图1所示。子(幼仔)的培育,农药(兽药)、原料(饲料)、收割(屠宰)等生产用原料的生产等;而且产业链可以进一步向下游延伸至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开发及其发展战略的内容涉及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以及众多行业的关联关系,需要从整体产业链上进行系统的经济分析。

(二)宜春市特色农业产业链功能环节和功能

1.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业。特色农产品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多样性和各行业生产上对差异性原料供应要求的农产品。特色农产品需具备三个基本特征:(1)生产的区域性。由于特色农产品对特定的自然资源条件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因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特征。(2)产量的规模性。在现有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效益与产品的产量规模紧密相关,只有在一定的产量条件下才能形成商品优势,因此必须以规模为依托。(3)品质的优良性。如果没有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作为保障,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不可能带来较高的和持续的经济效益。一部分经多年打造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及龙头企业已成一定规模和气候,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受益。

2009年,宜春市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61个,绿色食品51个,有机农产品71个;创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农产品28个。其中樟树四特酒、万载夏布、铜鼓红豆杉茶、明月山润田矿泉水和奉新飞宇竹制品,人选2010年世博会江西馆第一批名优产品。南坪村成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农业部和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围绕果品、蔬菜、食用菌、粮食等优势产业,规划建立了11个农业标准化国家级示范区、4个省级示范区,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158.5万亩。宜春市的特色农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持续加快,大大小小的龙头企业纷纷涌现,起步虽晚,但主体分析。根据宜春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具体『青况,作出宜春市特色农业产业链图(图2)。发展速度较快。

2.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禀承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区位优势。2009年,宜春市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成效明显,全市有1家龙头企业列入“双十”,21家企业列入“双百”,13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列入“双千”。如万载县金源农业食品工业园,由出口加工企业带动形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有茭湖、高村、仙源等9个乡镇。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增加终端产品比重。但综观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宜春市农产品加工业结榭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粗加工和低档次产品多,精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少。食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少,品牌知名度不高。对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难以起到明显的龙头带动作用。由于大多数企业缺少固定的原料基地,农民分散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模等方面远不能适应食品加工化大生产的需要,致使大量的农副产品得不到合理地开发利用。因此要想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要积极投资于产品的研发,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才能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品牌知名度,成长为龙头加工企业。

3.特色农产品销售业。要发展特色农业,仅在生产技术环节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分散的农户在市场上难以形成声势;小批量的生产也难以做大品牌。所以必须经过强有力的市场运作,特色农产品才能走向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以蔬菜、果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宜春市建设了230多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同时,由商贸、涉农部门以及各乡、镇牵头,与国内多个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销售关系,与日本、韩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联系。随着宜春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不断增强,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以及商贸业发展和商务环境的改善,推动了宜春市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餐饮业从单一的饮食形成集采摘、休闲、娱乐、饮食等为一体的新型消费方式,成为餐饮市场的一大亮点,使餐饮业市场异常红火,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效应。

二、基于产业链视角下宜春市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联结机制。为了实现特色农业产业链合作企业的共同战略利益,使加盟产业链的企业都能收益,必须形成一种长期合作博弈的机制来加强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使成员企业间能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种机制就是混合纵向一体化连接方式,即以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进行产业链设计,将某种环节以某一利益主体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而又不与其他利益主体在某一功能环节以合同契约进行联结。特色农产品有着明显地域性特征,能反映一定的地方性的文化内涵,当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而健康发展后,就能使产品形成品牌至名牌,还能提高本区域的知名度和社会效益。目前,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区域的整体产业链及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这种选择和

运用纵向的前向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成功,可以归纳为在农业产业链中走以“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衔接道路。其启示是:今后可以在政府主导下,农民依靠政府的惠农政策,以及财政支持“以工业反哺农业”的行为,完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形成;也可以在市场主导下,农业依靠产业关联的内在规律来自然接受“以工业促进农业”所形成的产业链。这样的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以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达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二)建立“公司+园区+农户”的组织形式。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农户组织程度不高造成交易成本巨大,而且各方违约严重影响了小农户的利益。农业园区的建设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因而具有先进性。在“公司+园区+农户”的生产模式中,公司是主导:确保园区的统一设计,生产标准的制定,投入物资的供应,技术指导,回收、加工、销售,品牌宣传推广,贷款担保公司的组织。园区是关键:公司有园区才能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有权对进园区的人进行筛选,进园区人员必须服从公司管理,可以对投入品进行统一管理,监督实施较容易,确保完全收购。农户是生产主体:农户投资,全额投资或投入流动资金或承包生产;农户生产,投资人自己当种植者,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农户是独立的经营者,可以自己决定生产规模、内部考核方法、内部分配等。

(三)建立“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链成功与否决定整个产业链的效益,而产业链的效益取决于“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其中品牌是终端产品实现价格增值的主要手段,没有终端产品的品牌溢价就没有整个链条价值的提升,风险就无法避免。传统农业产业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各链条的行情风险无法因为品牌溢价而避免。标准化是品牌的保障,正是由于标准的严格执行,品牌才有溢价的空间。规模化就是将产业链模式复制放大,取得规模效应。

第4篇: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

中图分类号:S37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19

Research on Developing Empha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rig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in Tianjin

FU Jun-hong, ZHANG Shu-ro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 To develop the processing industry of orig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ianjin, it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way of reducing agricultural postpartum loss, extending industrial chain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value-added,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and symbol of development level of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By the survey method,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processing industry of origin of six ma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cluding grain and oil, vegetables, meat, dairy products, aquatic products, fruit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plan", and it put forward the key development tasks and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of processing industry of orig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ianjin.

Key words: Tianjin; orig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农产品加工业是承接农业与工业的纽带,同时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加速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2013年天津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13.03%,与农业产值之比为8.38∶1,天津农产品加工业具备了支柱产业的雏形。天津市农业产业化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加工情况,集中代表了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水平,所以笔者主要以农业产业化加工型龙头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1 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1 粮油加工

2012年天津区县以上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型企业28家,加工农产品32.2万t,主要产品为面粉、大米、挂面、杂粮、方便面、酱油、食醋、白酒等,销售收入24.1亿元,上缴税金1亿元,利润1.4亿元。

饲料加工主要以粮食及其副产物为主,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加工农产品6.4万t,销售收入25亿元,上缴税金3 758万元,利润1.1亿元。主要产品为宠物食品、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南美白对虾饲料、鱼虾饲料、畜牧饲料、鱼饲料、猪饲料、鸡饲料、鸭饲料、冻料、配合饲料等。

除二商集团的利民调料外,区县从事调味品加工生产的规模企业有10余家,龙头企业4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主要产品有老醋、食醋、酱油等。但近年来行业整体发展较慢,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原料转化率低,产品花色品种较少,需要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传统酿造工艺进行改造。

植物油加工天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以大豆、芝麻等油料作物为原料的加工型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植物油原料大豆等全部来自外地或进口,主要产品是香油、炒货和豆制品,加工农产品13 850 t,销售收入近1.6亿元,上缴税金403万元,利润1 139万元。

1.2 蔬菜加工

2012年天津蔬菜加工及种植领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家,销售收入19.4亿元,上缴税金1 318万元,利润1.7亿元,蔬菜加工总量为35.9万t,占总产量的8.0%。其中14家为蔬菜加工型企业,主要产品为腌渍菜、辣椒提取物、蔬菜粉等,销售收入6.3亿元,利润4 454万元,利润率7%。

此外,天津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食用菌总产量由1998年的4 085 t增长到2012年的15.7万t,涉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销售收入2.5亿元,利润5 734万元,加工总量为1.5万t,占总产量的9.5%。

1.3 果品加工

在果品保鲜流通及加工领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销售收入13.2亿元,上缴税金1.4亿元,利润4 612万元,利润率为3.5%,加工总量为18.7万t,占总产量的61.9%(注:原料不完全是地产的)。主要产品为葡萄酒和果酒、水果罐头、蜜饯、果汁饮料等。

1.4 肉类产品加工

2012年,全市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肉类屠宰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主要产品为屠宰冷鲜肉、肉鸡、火腿肠等肉制品和咸味香精等,销售收入64.3亿元,上缴税金9 223万元,利润2.4亿元,利税率为5.2%,利润率为3.7%。畜禽加工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利润空间。

1.5 乳品加工

2012年奶业涉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1家,加工量53.3万t,占生鲜乳产量的78.2%,销售收入26.4亿元,上缴税金5 664万元,利润8 659万元,利润率为3.3%。其中7家加工型企业销售收入21.2亿元,上缴税金5 664万元,利润5 781万元,利税率为5.4%,利润率为2.7%。主要产品为低温消毒奶、乳饮料、冷食等。天津市乳品行业中的市民巴氏奶产品、酸奶和部分乳饮料的原料乳基本可由本地奶源基地解决。

1.6 水产品加工

天津水产品加工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0家,销售收入15.5亿元,利润6 982万元,利润率为4.5%,龙头企业共加工水产品6.1万t,占产量的16.7%。

2 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地产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

“十二五”以来,天津地产农产品农超对接和农与社区对接得到了较好发展。但由于产地初加工的方法原始、设施简陋、工艺落后等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通过对合作社及蔬菜基地的调研可知,为满足消费者对果蔬的“精细”要求,大部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产地初加工在田头完全由农户及专业合作组织自行完成,一些附属产品直接在田头腐烂,损失严重。尤其蔬菜的产后损失率最高,其中田头损失率为15%~20%,物流环节损失率在5%左右。

2.2 加工企业与基地联系不紧密,产业链不完善

天津有18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而仅有北辰区、宝坻区和宁河县各有1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其他区县均为空白。2012年,天津191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户发展过程中,与农户有契约关系的仅占26.97%,其余均无契约关系。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特别是时令性特别强的果蔬不能及时传送到加工企业,同时一些农产品冷链物流严重缺失,导致果蔬产品严重受损,甚至有些果蔬产品受损率达到100%。

2.3 精深加工严重缺乏,出口带动效应低

目前,天津农产品加工的加工程度和产业结构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结构以粗加工低附加值为主。其中,粮食加工领域:加工副产物,如米糠、麸皮等还没有被充分进行深加工,挖掘其增值潜力。蔬菜加工领域:天津市蔬菜主要是通过切分、腌渍等初级加工方式生产半成品原料,出口到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或供应一些国内企业作为调味品、蔬菜产品的原料,利润率较低,急需开发高附加值的蔬菜产品。食用菌加工领域:除个别企业加工食用菌罐头外,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几乎是空白,需要开拓性地展开工作。水产品加工领域:天津本地养殖的主要淡水鱼品种少,也很少被加工,淡水养殖产品及捕捞水产品绝大部分以鲜活形式供应市场,极度缺乏深加工系列产品。肉类加工:生鲜产品比重大,熟肉及深加工产品偏少,畜禽产品加工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天津仅有2家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分别是天津挂月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富莱食品有限公司。2012年天津农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4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的34.83%,但仅占农业总产值比为5.73%。可见无论从出口示范企业的数量上,还是从出口额上来看,天津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带动效应较低。

3 未来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任务

3.1 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行动计划

依据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加快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行动计划。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应调整为以竞争力最强的食品加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从产业和空间布局来看,粮油、奶制品、蔬菜、肉类、水产品、果品六大农业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主要规划见图1。同时静海、宁河、汉沽、蓟县和宝坻凭借其地理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分别为静海的“独流老醋”和“台头西瓜”、宁河的“七里海河蟹”和“芦台春酒”、汉沽的“茶淀玫瑰香葡萄”、蓟县的“黄花山核桃”、“盘山磨盘柿”、“天津板栗(天津产区)”和宝坻的“三辣”等产品产业化。

3.2 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工程

首先,根据产业布局行动计划,在重点区域选择优势产业的监测点,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等整个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进行实时质量跟踪和监测;其次,建立农产品加工监测预警体系,建立预警专家队伍,制订合理的预警方法制度及指标体系;第三,预警专家对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进行专题分析和研究,形成监测预警报告,为政府决策及企业发展服务。同时完善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系统,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组织、主要贸易国的农产品加工标准和相关政策的调整变动情况,深入开展国际农产品加工标准框架体系和监管体制研究,对进出口贸易量大的畜禽产品、水产制品和果蔬制品等加工标准及相关政策进行专题跟踪剖析,及时提出预警信息,为产地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应对措施及政府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3.3 产地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市场行为,政府主要肩负扶持引导和示范服务职能。因此,重点任务是围绕农业的六大主导产业,扶持、提升100家产地农产品加工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巨人加工企业),作为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业的标杆,其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成为加工行业的龙头;带动天津市100家原料基地及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带动天津市有契约关系农户达到35%以上,形成更加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争取研发推广100种新产品,着力打造100个知名加工新品牌(新名牌)。

4 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依托优势,重点扶持,大力发展产地农产品加工业

4.1.1 根据区位资源优势,重点扶持优势产业 根据目前耕种面积发放粮食补贴,对天津粮食生产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农业产业化的角度来看,这种补贴方式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由于各区县优势产业的产出占总产出的90%以上,按照指派原则,应该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根据区位资源优势,应重点扶持优势产业,即加大对各区县优势产业的补贴力度,同时减小或取消劣势产业的补贴。

4.1.2 依据带动效应,重点扶持产地农产品加工业 为充分利用产地农业资源优势,应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依据带动效应,重点扶持产地农产品加工业。扶持的标准为:(1)带动本地农户的数量;(2)与本地有契约关系的农户的数量;(3)带动本市基地的数量;(4)与本市基地有契约关系的数量;(5)产地农产品年加工量等指标。

4.2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4.2.1 政府引导,加大产业规模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是政策导向。对特色农产品(如蓟县板栗)的种植大户在苗种供应、产品加工、技术指导和销售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氛围。二是技术培训。健全区县、乡镇、村三级网络培训体系,实施逐级培训的办法,对农民进行种植和产地初级加工等技术培训,实现区县技术部门培训乡镇技术人员、乡镇培训村技术员、村技术员指导农民生产和产地初加工的技术网络体系。

4.2.2 以科技为支撑,延伸产业链,做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为保证特色农产品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天津特色农业产业区县应采用“研发中心+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模式,尽力延伸产业链条。即特色农业产业区县的研发中心和科研机构根据企业提供的市场需求,借助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共同研发新产品,拓宽市场渠道,增加产品销售。

在补偿贸易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基于特色农业产业仍处在粗放型生产和传统加工等发展模式下,天津特色农业区县可借鉴补偿贸易的方法,在信贷的基础上,引进较发达国家(地区)的先进技术及设备,同时利用对方已经打开的市场,扩大天津特色产品的销售,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同时也解决了农产品加工业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及农产品销售的问题。

4.2.3 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品牌建设 按照市场引领产业发展的思路,加大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和企业(合作社)的对接,支持、引导企业依靠品牌开拓占领高端市场。首先,跟踪与分析市场动态变化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依据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品牌建设及发展方向。其次,建立品牌市场服务支撑体系。该支撑体系由企业的品牌团队和市场跟踪管理两个要素构成,品牌团队借助市场跟踪管理实现与市场零距离、与消费者零距离,提升品牌服务效率。

4.3 建立国内外市场监测预警机制,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安全

4.3.1 建立国际市场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以食品为主的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急需要“走出去”。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变化,以及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贸易政策和措施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的良好发展。通过建立国际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和消费以及贸易政策和措施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国际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数量变化,把监测信息快速传导到天津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个产业链,同时采取相应措施扶持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个产业链,促使其健康、持续发展。

4.3.2 建立国内市场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农产品持续进入我国市场。通过建立国内市场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控三方面的信息:农产品加工品的进口数量、价格等因素的变化;天津农产品加工品的生产和消费的数量变化,并定量计算出进口的数量、价格等的绝对及相对增长率;天津农产品加工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数量变化。借助这些信息指导天津产地农产品加工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吉兵,向卫东.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品牌建设[N].经理日报;2006-07-12(01).

[2] 张淑荣.基于产业安全的我国棉花产业损害预警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54-155.

[3] 刘金福,于战平.新时期天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调整与对策建议[J].保鲜与加工,2014,14(2):1-6.

[4] 张明亮,张蕾,陈鹏.天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4(8):83-86.

第5篇: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广西;特色农业;思考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要。特色农业的关键就在于“特”,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它是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主导的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独有的特效性、一定的规模性和良好的综合效益性。广西是农业大省,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广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广西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广西作为西部12个省区之一,本世纪以来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举措来抓,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糖料蔗、木薯、桑蚕、速生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松香、栲胶、桂油、茴油等产量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区农业增加值1590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

(一)做法和成效

1.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一些地方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如桂林市先后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桂林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桂江流域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提升规划》《资江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等。

2.创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的模式。(1)耕作种植模式,包括耕地轮作“稻一稻一菜”、“菜一稻一菜”模式和农作物薯菜间套、果蔗间套种、西瓜间套种、马铃薯间套种、稻藕间套种模式。(2)“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广西温氏模式、兴安莱茵公司模式为代表。(3)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如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香蕉协会、来宾市永兴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等。(4)糖业模式(公司+农户+价格联动)或是“订单农业+价格联动”。(5)恭城生态模式(养殖一沼气—种植)。(6)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带动模式,通过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农户将土地承包给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经营大户,在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实现土地集中,如广西的富川县白牛村模式和隆安县的金穗模式。(7)循环农业现代化模式,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点,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北海市合浦东园家酒厂、宜州市“桑枝一菌—肥”模式。(8)山区特色农业模式。这种模式以“特”、“优”、“名”、“精”、“新”为基本特点,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如永福县的罗汉果产业、昭平县的茶叶产业、天峨县的六画山鸡和乐业县的有机农业等模式。

3.确立了一批特色农业新产业。“十一五”期间,广西在抓好糖料蔗、水果、蔬菜、桑蚕、木薯以及生猪、家禽、草食动物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注重培植食用菌、中药材、葡萄、马铃薯等特色优势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已成为广西新的主导产业和新兴的特色优势产业。最具梧州特色的六堡茶和砂糖桔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特色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围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广西农业科技部门组织开展了糖料蔗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木薯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特色农业重大专项研究。一些项目的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多学科技术集成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大力推广“三免”“三避”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桑蚕技术、甘蔗成套技术、葡萄一年两收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间套种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效果显著。

5.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防城港市防城区近年来主攻以“红金系列”为主的特色农业,即重点培育红莲雾、红八角、红薯、红衣花生、火龙果和金花茶、金蜜桔、金香糯、金玉桂、金菠萝等10个特色农产品,建立了5个“红系列”和5个“金系列”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初步形成“红金系列”特色农业产业体系。2010年1—10月,该区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10万亩,占农业总面积的75010;实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亿元,农民从特色农业中人均收入5100多元。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抗灾台色力不强;土地对特色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突出;特色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加工原料基地不足;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科技创新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尚存在市场发育不够、营销体系滞后、缺乏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特色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

一、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措施

当下广西发展特色农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一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二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力支撑。三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为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有利于把具有互补优势的广西特色农业,如柑橘、葡萄、马铃薯做大做强。四是广西特有的机遇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建设特色农业基地。为此,要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目标,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粮食安全、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布局、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为导向,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中心,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千百亿元产业,培育一批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培育品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大用先进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手段管理农业的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重点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优势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到2015年,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广西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能力

一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强化强农政策的机遇,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路渠、涵管、排灌等田间设施建设,改善灌溉设施和生产条件,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标准化农田建设。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地整治、测土配方施肥力度,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为特色农产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推广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大马力拖拉机、水产、畜牧、节水灌溉等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和推广甘蔗收割机。三是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用现代工程手段装备农业,加快蔬菜、水果、花卉大棚、喷滴灌等设施栽培、种子种苗设施繁育和农作物水肥一体化基地创建,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实现特色农业的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

(二)围绕打造千百亿产业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围绕农业千百亿元产业目标,广西要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千百亿元产业。种植业方面,重点培育粮食、蔗糖、水果、蔬菜、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作物、桑蚕产业;养殖业方面,着力培育10亿元品种、千百亿元产业,包括发展生猪、家禽、渔业、肉牛、肉羊、肉兔、牛奶和禽蛋产业;林业方面,抓好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木本油料、油茶、珍优树种、林下经济、花卉、森林旅游优势林产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同时,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与“万元增收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万元示范农户”等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一批“一村一品”等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f三)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蔗糖业方面,积极发展生态种植产业链,在主产区大力发展“蔗一牛一菇”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做强做大甘蔗一制糖一蔗渣一制浆造纸—废液回收—再利用、甘蔗一制糖一糖蜜一酵母、味精一废液一复合肥、甘蔗一制糖一蔗髓一发电一蔗渣灰一肥料等一

批循环经济产业链;木薯产业方面,将传统的发展模式“原料一产品一废弃物”改变为“原料一产品—废弃物一废物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在淀粉、酒精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一套木薯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流程。畜牧业要推进畜牧养殖—粪便—厌氧发酵一沼渣、沼液一甘蔗、果树等作物种植。加快延伸剑麻产业链,促进剑麻叶片一纤维一剑麻制品,麻渣和废水一有机肥回田,叶汁一提取叶蛋白或叶绿素,淘汰麻头提取纤维用于生产鞋垫等。

2.大力推广一批特色农业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耕作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农业+价格联动”产业化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民和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3.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采用产业链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带动、市场推动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聚集。横向就是促进配套发展,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配套能力;纵向就是按产业结构的上、中、下游产品扩展,重视加工、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链整合价值链,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4.加强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建设一批区域性国际交易中心,包括广西食糖国际交易中心、广西国际蚕丝交易中心、广西国际林产品交易中心等。重点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培育和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与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开展农超对接,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业的融合,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四)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以优化特色农产品品种,提高种子(种苗、种畜)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为目标,健全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水产原良种繁育场,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开发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广西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快建立广西特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逐步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成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生力军。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建立农业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新机制。

(五)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

1.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标准化、管源头、抓检测、严准入”等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实行采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不断完善农产品贸易预警监测机制,确保广西农产品安全。

2.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要在优势产区内选建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形成区域特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研发高端产品和品牌创造,创建广西果蔬品牌、奶水牛乳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各地特色资源环境优势,挖掘文化底蕴,积极申请地域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培植一批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商标,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信得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优势特色农产品提供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3.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广西应健全政府、市场(社会)、企业与农户“四位一体”多元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特色农业保险业务,把因自然灾害对特色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相关部门要建立特色农业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市场风险预警、气候风险预警、政策风险预警等,定期向农业部门和生产特色农产品的农户发出报警信号,以增强农民决策的正确性。

(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1.继续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依法、有偿、自愿、有序”的原则,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有效的流转机制和形式,搭建流转服务平台。尽快成立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成立土地流转担保机构,出台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加快市场化流转步伐。吸引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投资特色农业,使土地逐步向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种地能手转移。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努力完成以“明晰林业产权、落实经营主体”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转制度,积极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大林业信贷投入,完善财政贴息政策,逐步完善林业投融资体系,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七)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特色农业的外向度

紧紧抓住多区域合作的机遇,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平台,组织实施广西与东盟合作开发农业资源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起点高、品牌优、带动功能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跨省跨国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通过“走出去”,扩大经营规模,拓展国内外市场。以项目为载体,在东盟国家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充分发挥广西农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广西与东盟农业项目的对接。推进越南、老挝、柬埔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与东盟其他国家合作开发木薯种植和加工、甘蔗良种繁育技术合作、剑麻技术合作等项目。同时,鼓励企业在区内建立一批稳定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逐步扩大具有现实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及其制品在东盟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扩大柑桔、食用菌、精细菜等南亚热带产品的出口,逐步形成外向型拳头优势产业。加强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参照国际标准,加强植物检疫防疫、质量检测、食品安全卫生体系建设,增强出口创汇。出口企业要提高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争取获取国际认可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给广西农产品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

(八)培养新型农民,造就特色农业人才队伍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深入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行动,围绕广西特色农业,结合实施“绿证”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培训专项行动以及农家课堂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培养一批骨干农民,培养造就一大批特色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金莲等.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2]广西特色农林产业综合效益研究[Zl.“广西特色农林产业综合效益研究”课题组,2010.

[3]广西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汇编[Z].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2010.

[4]广西“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Z].广西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2010.

[5]韦鸿雁,广西特色农业概述[J].广西农学报,2005,

第6篇: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平度市 品牌农业 农业标准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188-01

平度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更是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之一。农业基础环境和土壤质量较好,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为平度市品牌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度市通过发展标准化现代农业,培育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农业,在农业标准化的推广过程中也创造出了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本文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了平度市大泽山镇,明村镇,以及马家沟村这几个具有地区特色的品牌农业发展基地,分发问卷调查、了解平度市推广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并且考虑到可实施的范围,采集了土壤样品,因为排除各种人为因素外,土壤化学成分是影响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另外还走访了当地农业部门,获取了关于品牌农业培育与发展的大量资料。对于平度市加快构筑现代标准农业产业体系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地区品牌农产品的培育提供借鉴。

一、平度市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平度市地理位置优越,近几年,平度市充分发挥其资源、技术和产业优势,推进其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严格依据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的有关规定,包括管理主体、基地规模、生态环境、技术认证、规程制定、品牌管理、农残检测和统一管理八个方面,使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示范基地的标准化建设,为整个品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模范。到目前为止,完成制定农产品地方标准有65项,完成“三品一标”认证有100多个,全市农业标准生产基地面积达130万亩。但农业标准化运行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与当前农业生产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平度市农业标准化与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农产品进入市场仍缺乏标准。一是标准涵盖的品牌少,一些农产品至今无标准。二是有些农产品虽已有某个环节的标准,但还缺乏产品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整个过程的标准。三是一些标准的制定不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不适应现实发展需与国际接轨。四是标准的结构不够合理,生产过程中技术规程多,产后标准少,缺乏安全及市场准入方面的标准。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及品牌农业的建设对策及建议

1、提高市民的思想意识,充分认识到农业标准化以及特色产业品牌建设在实施“工农对接”中的战略作用。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推动农业特别是品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是现代品牌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阶段推动高效生态品牌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认真制定农业标准化体系及特色品牌农业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平度市农业及品牌产业发展现状,建立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协调的地方标准体系。

3、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以“大泽山葡萄”和“马家沟芹菜”为例,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工作,充分挖掘和培育具有平度市地域特色、品质特色和传统工艺特色的产品,通过开展“大泽山葡萄节”和“马家沟芹菜节”等品牌传播渠道,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以此提升品牌档次。另外建立的葡萄产业基地和芹菜产业示范园都对品牌农业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4、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在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基地规模的同时,更要着手建立农产品检验体系,为有机食品和无公害产品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建设,应完善品牌农产品自检手段;应整合资源,建立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通过两级检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平度市对市内的某些品牌农产品建立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质量安全QR(Quick Response,即快速反应)二维码查询系统,消费者可以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如农产品来自哪里、农产品的生长情况和采摘时间等。

在品牌农业的打造过程中,平度市要进一步加强标准体系建立,使农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作为依据,从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吕婷婷.平度市推广农业标准化的制约因素的对策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2012

[2] 邓贝贝.平度市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问题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2012

[3] 杨振辉.加强新时期群众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活动调研报告.2011.

第7篇: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疆;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

农产品的品牌属于产品经营无形的资产,通过树立自有品牌不但能够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还可不断创造附加产值。本文结合新疆的特色型农产品特点及其品牌建设现状,对产品品牌后续发展策略加以深入分析,提出品牌主体培育与扶持,还有品牌产品开发和培育,产品全过程监管、宣传推广、品牌监管保护还有消费引导等机制,给政府与企业大力做好品牌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新疆特色农产品品牌经营现状

(一)瓜果产业。新疆瓜果产品高达成百上千种。如杏、核桃、石榴、香梨与开心果等。现如今,新疆的优质瓜果基本面积差不多有13.5万公顷左右,优、名、特产品产品占据全区整体产量一半之多,其生产基地已存在一定规模。每年外调瓜果在35万吨上下,构建起阿力玛里红富士与阿拉尔香梨等众多知名品牌。站在现实角度讲,新疆优、名、特及稀有产品很多,名气也比较大,但是名气和品牌并不能划为等号,相同品种规模也无法满足品牌创建所需[1]。

(二)番茄产业。因为新有自然条件决定:其一,太阳整体辐射量比较大,日照的时间也比较久,同时无霜期时间短;其二,降水量偏少、空气干燥,在准葛尔及塔里木等地区,有着全球最适宜生长番茄的地方。根据全球番茄组织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国内番茄酱对外出口份额在2015年至45%,当中新疆出口量占据全球贸易总量25%左右的比例,新疆也变成继意大利、美国后第三大的番茄生产地。博斯腾牌番茄酱更是享誉全国,但现如今新疆番茄生产加工企业整体还是表现出小、多、散局面,产业经营规模偏低,同时产业链条比较短,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偏低,其品牌效应也都没被很好发挥出来[2]。

二、新疆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

最近几年,具有新疆特色的农产品越发受到内地民众喜爱,不但是由于新疆农产品品质上的与众不同,更是因为自治区品牌建设有所成就所致。新疆当地也将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看做是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有力手段,经长期坚持不懈奋斗,楼兰红枣、阿克苏的苹果及吐鲁番的葡萄等品牌已经中外驰名,整个新疆共有注册商标约9800个,这些品牌无疑不是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加速产业升级。而想要实现效益最大化,持续提升自身产品品牌竞争力,就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

(一)促进品牌整合创建知名品牌。目前市场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质量或价格上的竞争,转而将重心放在品牌竞争上面,或者也可以说,品牌象征着企业产品质量、提供售后、消费者信赖感,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当前,新疆特色农产品品牌杂并且多,但是知名品牌却不多,很多产品品牌并不具有影响力。想要让新疆农业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对良好生态地理环境加以利用,就应当全面打好品牌战,打造极富新疆特色产品品牌,整合资金、科技与人力资源,研发与培育中外驰名品牌,对小品牌加以整合,规划好产品定位,要按照美观、特色及绿色的方向进行包装设计,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最终达到提升新疆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目标。

(二)加强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为特色产业迅猛发展核心,建设特色农产品品牌需要在生产前、生产中及生产后每个环节都做好科学改革,要努力将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上去,在生产前需要联系市场需要,需要选择安全、优质及高效等特色新品,同时重视新品种推广,要确保在无污染状态下生产,对社会与消费者需要予以满足;另外产后以营销、加工、包装、保鲜和贮藏等为主,不断开发新技术和多元化产品,推动新疆特色农产品升级更新,提高产品品牌综合竞争实力[3]。

(三)品牌产品的全程监管。为了全面提升品牌产品的创新力度和规范发展程度,需要构建更为全面和规范的品牌产品全程监管体系,以此来作为农产品生产的根本保障基础。首先,需要利用一体化的品牌产品监管制度和农产品的质量监督体系,作为新疆农产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较为全面的农产品质量和品质保障体系能够作为强有力的基础来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的规范性和效率性,从而促进新疆农产品生产的进度和覆盖程度。其次,还可以通过构建较为全面的新疆农产品商标保护政策,构建带有新疆农产品自身标识的农产品品牌,从而来保证品牌产品的生产质量和市场流通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特色型农产品指的是借助土壤、气候、类型与加工等环节,构成存在显著地域特征,无论是其外形、品质亦或口感等方面都富有特色、同其它产品具有明显区分的农产品。新疆是生态与农业大省,其具有极富特色与丰富的农业资源,而且具有明显区位特征。在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开发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积极打造新疆特色农业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综合实力,意义将会是十分深远的,而这也正是本文的用意所在。

参考文献:

[1]曹鹤.新疆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研究――基于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v.11;No.6511:1135-1139.

第8篇: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

1泗阳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泗阳县特色农业目前形成了优质稻米、工厂化食用菌、畜禽生态规模养殖、优质桃果蔬菜、成子湖青虾等5大特色产业,结合5大特色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目前各类特色产业发展正常,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1优质稻米产业初具雏形成子湖区域优质稻米产业一枝独秀。泗阳县成子湖区域的卢集、高渡、裴圩3个乡镇紧邻成子湖,周围环境无污染,生态特色良好,是发展绿色和有机大米的天然场所。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粮食丰产行动,通过部省级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县级现代农业示范方和优质稻米基地建设等各类项目抓手,实施水稻“三改一创建”项目,强化商品化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化服务手段,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泗阳县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贵嘴米业为龙头,在成子湖周边扩建0.67万hm2优质水稻基地,该县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示范种植宁粳4号、连粳7号、南粳9108等优质粳米,使贵嘴米业不仅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绿色食品认证,“贵嘴”牌珍珠米还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形成了“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以“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

1.2优质食用菌产业一枝独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菌菇产业茁壮成长,集群优势明显。近年来,泗阳县强势发展菌菇产业,在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泗阳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泗阳设施蔬菜(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同时,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食用菌生产线、生物技术和优良菌种,云禾源、华绿、宏源、康宏等12家食用菌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全参数控制下的流水线生产,日产优质金针菇、杏鲍菇等200t以上,华绿生物科技公司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县菌菇企业还建立“菌事联盟”,加强园区食用菌企业交流合作,抱团谋发展,组队闯市场。到2014年底,全县日产菌菇将突破300t,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1.3生态畜禽产业稳步推进生态畜禽产业取得良好进展,在保证生态的同时形成了主导产业。近年来,泗阳县实施畜牧提档升级行动,以雨润、加华、苏食等生猪养殖项目为龙头,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全力打造生猪养殖大县,建立了加华猪场、天蓬牧业等优质良种培育选育基地,全县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有55个以上,年出栏生猪152万头。以开源山羊等为龙头的规模化山羊养殖量达到82万只。泗阳县依托成子湖禽业等重点企业,培育一批蛋禽养殖大户,年出栏50万羽以上的畜禽养殖场38家,年出栏家禽3200万羽。通过以上措施,在注重环保理念的同时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

1.4园艺产业茁壮成长桃果蔬菜产业生态特色明显,在丰富优质品种的同时达到品牌效应。泗阳县实施基地建设行动,立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子湖扶贫开发示范区、城南生态农业示范园、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园等特色园区的建设,全面推进果树和蔬菜生产规模化、实施化、标准化、组织化,提升果树和蔬菜等基地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已建成省级园区蔬菜生产核心区0.17万hm2、优质桃生产基地0.2万hm2,花卉苗木生产基地0.1万hm2。年产各种蔬菜瓜果10万t,年产百合等高档花卉1000万枝。以国润农业、大禾庄园、贵嘴生态园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日光温室、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设施园艺项目,全县拥有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26个,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hm2,年产各类蔬菜130万t。

1.5青虾产业特色鲜明成子湖生态青虾产业特色明显。通过养殖规划与区划,对成子湖片区裴圩、高渡、卢集等地区相关水域进行科学划分,确定片区各水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片区各功能区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科学管湖、生态用湖、打造名牌青虾产品的根本目的。2014年,成子湖水域泗阳部分被农业部列为洪泽湖青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县又分别荣获为“中国洪泽湖•青虾之乡”“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虾技术创新示范基地”称号,进一步扩大了水产特别是青虾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地位,今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76万hm2,天然青虾产量已经超过3000t,境内青虾自然繁殖保护区面积扩大达到3000hm2以上。初步建成了有品牌、有质量、有规模、有效益,以青虾为主体、其他水产为补充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虽然泗阳县特色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其他一些先进县(区)相比,在特色农业总量及生态发展方面,仍然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并继续给予引导和扶持。

2泗阳县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对策

2.1重点打造5大园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按照“宿迁争先、江苏一流、全国有名”的目标,着力打造66.7km2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稻米、设施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特种水产、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等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集农产品生产、农业“三新”展示、科技研发创新、市场营销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示范5大功能于一体,形成一园多区、一园多基地的综合配套、特色鲜明的总体布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建立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县域范围内农民致富。以成子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城南生态休闲观光园区、现代渔业示范区、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区等其余4大园区为次核心,大力进行园区集聚效应,发展优质稻米、桃树、青虾等特色产业,通过项目平台,打造各类基地和核心区及示范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2.2引导六次农业,通过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配套,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六次农业就是通过第一产业种植业、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行业等、第三产业即农产品服务业及各类农业为主导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1+2+3=6或1×2×3=6,故为六次农业)。充分发挥泗阳县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特色明显、旅游配套功能齐全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六次农业。进行名特优新特色农产品引进,通过地方现有特色农产品(八集小花生、新袁羊肉、穿城大饼等地理标志原有产品)的市场品牌优势带动,突出新的特色农产品(金陵美玉番茄、大禾优质草莓、国润特色葡萄、八集特色杂粮加工品、天蓬生态猪肉、贵嘴优质水蜜桃、南粳9108大米等),突出特色农业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工作。引进各类加工企业,建立网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全国性网上交易平台,便利农产品销售,加快品牌农业发展和创建速度。到2015年,全县引进超千万元现代农业企业100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直销网络遍布全省,设立各类直销网点200个,高效农业生产基地70%以上实现订单生产。打造3个以上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10个以上的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个以上的星级旅游景点。

2.3加强科技推广速度,打造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实施科技引领工程,引导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在泗阳县的推广速度。围绕建设“高效、可持续、生态”农业,突出抓好新品种、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物联网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等技术的转化应用。加大对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园艺作物(果树和蔬菜)新品种、主要畜禽水产(猪、羊、青虾等)新品种和农业机械新产品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加快新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实施工厂化栽培、精准绿色栽培、清洁生产、设施高效集约化栽培等技术。大面积推广轮作倒茬套种耕作、食用菌设施化生产和苗木容器化生产等新型农业生产种植模式。推广普及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鼓励秸秆还田。推广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切实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到2015年,耕地保有面积7.01万hm2,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3万hm2(复种面积)左右,产量达到62.5万t。

第9篇: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循化县;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线辣椒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出现了较大变化,绿色消费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开始追求高品质、多样化、多层次的特色农产品,与此同时,对特色农产品营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积极转变观念,不求创新,特色农产品市场就很难发展壮大,农民也难以获得较好的收益。因此,加强对青海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构建以及营销策略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以青海省循化县的线辣椒为例作了探讨。

一、特色农产品的基本内涵

所谓特色农产品是指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技术等因素而形成的一些具有特殊形态和品质的农产品,是具有特定的生产区域、产品品质较为特殊且具有独特的市场优势,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性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由于本身的优良品质和特殊功效,深受消费者欢迎,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会有竞争优势,才会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循化辣椒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的栽培生产过程中培育出的特有的农家品种,已有近五百年的种植历史,由于这种辣椒果形长(最长达33厘米),似线状,因此得名“循化线辣椒”, 具有皮薄、肉厚、色鲜红、味香醇、营养丰富等特点,是当地有名的特色农产品之一。目前在当地主要有仙红、天香、金椒三家具有影响力的线辣椒龙头加工企业,生产已初具规模。

二、青海省循化县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循化辣椒作为当地特色农产品,近年来尽管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受资金、技术和高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在线辣椒的的推广和营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予以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营销理念比较落后

线辣椒的生产企业市场开拓意识较弱,对营销理念和手段的创新认识不够。三家龙头企业由于在循化县及在省内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满足于“公司+基地+农户”这种模式,从而滋生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现状,对开拓新市场认识不够,也缺乏也要的创劲。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即懂管理,又懂技术,还会驾驭市场的高层次人才。

(二)对循化线辣椒的市场细分不够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辣椒酱的口味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例如西北地区适合香辣味的产品;西南地区以麻辣味、酸辣味为主;华南地区以蒜茸味为主;而湖南一带侧喜欢干辣味的产品等。循化三家线辣椒生产企业主要以生产辣椒酱为主,但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同时辣椒酱的风味也是大同小异,主要以香辣味为主,可见,循化线辣椒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较为单一的辣椒酱去开拓不同的子市场,是难以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三)品牌塑造和推广意识不强

特色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的竞争,是品质、品牌的竞争。循化线辣椒的品牌建设刚处于重视和发展阶段,虽然“循化红”线辣椒在政府的引导下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定的辐射效应,但只在有限的区域范围内有一定影响,与国内其它知名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循化三家龙头企业对“循化红”线辣椒的品牌建设的主动性不强,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大。

(四)促销不力

循化线辣椒生产企业对生产出来的产品促销力度不大,促销方式较为单一,尤其广告投入力度较小。现有的广告宣传方式只停留在以横幅、宣传栏、节假日推销等方式进行宣传,习惯于利用最传统的广告方式,没有充分利用电视媒体、报纸、互联网等大众每天所接触到的信息资源,导致至今企业影响力不足,无法较好品牌效应。

三、青海省循化县线辣椒营销组合策略的创新

由于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辐射力有限,占有率低,产品的知名度有不高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销路。要扩大循化县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关键是要努力创建地理区域品牌,实施营销策略的创新。下面从4P策略角度作一下分析:

(一)产品策略

1.立足“新鲜”, 追求产品包装的实用、美化

针对性进行外包装设计,根据不同区域消费者的辣椒酱食用量,调整容量大小,保证消费者食用的新鲜;生产“新鲜装”(新奇装),满足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探奇需求,使其做到样式多样、精美小巧、优化组合、绿色环保,并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2.注重产品品质,拓展产品系列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线辣椒产品的种类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天香公司最为突出,公司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内抓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研发,外抓品牌的宣传及鲜辣椒基地的建设,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青海省两椒(即辣椒、花椒)加工规模最大、生产种类最多、建立基地最多的两椒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有辣椒面、辣酱、辣油、花椒、豆瓣油五大系列,二十五个品种,在省内外市场逐步有了一席之地。可见,线辣椒生产企业要重视产品品质的提升,增加其附加值,不断拓展产品系列,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才能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重视科研创新,力推新产品

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和产品特色,开发出适合消费者喜爱的新产品。市场上风味化系列香辣酱产品很多,都在追求自身产品的特色,根据本企业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寻找目标市场,做好市场细分,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发展香辣系列产品是很有市场潜力的,可以添加多种原料来改变特色风味或改变其加工工艺进行创新,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偏好。因此,作为起步较晚且工艺较为落后的循化辣椒生产企业,必须要大力借鉴同行企业的发展经验,开发具有新型风味化香辣酱,以紧跟市场发展之潮流和趋势。

根据笔者观察和了解,目前新型风味化香辣酱市场前景非常看好,然而循化线辣椒相关龙头企业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有待进一步将产品创新。如果把循化线辣椒加工后,根据市场细分添加不同风味的材料,能生产出各具特色的系列香辣酱产品,这对循化线辣椒相关龙头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如:(1)以菌类为主,如牛肚菌、金针菇、黄茸、松茸、蘑菇、木耳、牛肝菌、香菇等特色增香增鲜原料制作而得的特色风味化香辣酱。(2)以野菜为主,如刺菜、蕨菜、花菜、苦菜、黄花等野菜为主要原料开发的高档即食型野菜风味香辣酱。(3)竹笋、方笋、干笋、贡菜等风味化香辣酱。(4)其它原料,如添加鸡翅、豌豆、核桃仁、牛肉、葵花籽、鸡肉、黄豆、豆腐、花生等原料,以增加辣椒酱的营养价值和不同口味。总之,风味化香辣酱快速发展多样化、便捷化、特色化体现新型风味的即食型产品是一种发展趋势。

4.突出特色,加强品牌建设

循化线辣椒相关龙头加工企业在塑造区域特色绿色品牌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政策资源、旅游文化、历史传统等多位一体进行全方面宣传,充分利用举办“辣椒节”、 “青洽会”、“郁金香节”、“清真食品博览会”等等大型活动的机会进行广泛宣传,把构建品牌的过程也转化为树立企业形象和提升产品价值的过程,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循化县是一个自然、人文优势特别浓厚的一个区域,因此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及青海高原绿色、无污染的天然优势,逐步推行以“循化红”线辣椒品牌战略,使产品保持原汁原味、原生态,这样的产品才具有特色,是优于国内同类产品的优势所在,而这恰是我们塑造区域品牌的重要财富。

(二)价格策略

青海循化辣椒宜采用竞争导向定价法。总体来说在青海生产和加工线辣椒的企业还是相对较少的,所以循化仙红、天香、金椒等线辣椒生产企业还是处于寡头企业的地位,因为循化线辣椒产品的生产加工领域,这三家公司自2001年成立组建以来,没有新的企业加入进来,它们之间既是相互竞争的对手关系,又是相互依存的协同关系,而且还存在着相互的制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当中每一家企业对整个辣椒市场的价格和产量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每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完全主导整个市场,所以任何一家企业都必须根据对手的价格策略来形成自己的决策,即宜采用竞争导向定价法。

因而该类企业的产品价格在经过相互作用达到均衡后,应在一段期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而从产品的性能、质量、宣传、服务等方面展开非价格竞争。况且从全国的局势来看我国辣椒生产加工企业还是不在少数,并且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如贵阳的“老干妈”、西安的“阿香婆”辣椒酱,四川的“美乐牌”香辣酱等,循化各线辣椒生产企业与这些企业相比无论是在资金、技术、市场份额的占有上都还是非常薄弱的,考虑到今后走入其他省市开拓市场,更加不可能应用撇脂定价策略。因此在考虑到循化辣椒产业要逐步走向国内外更广阔的市场,我们暂且可以撇开它们三家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把它们放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去考虑,即放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竞争的需要考虑,在具体的价格策略上应以渗透定价策略为主,即低价策略,因为循化辣椒产业在产品生命周期上来说还处于成长期,这将对于发展起步较晚,且在较短的时期内提高市场占有率是有利的。

(三)渠道策略

1.多层次建立循化辣椒的分销渠道。循化县三家辣椒加工企业在采购和种植线辣椒的方式都统一采用了“公司+基地+企业”的经营模式,在产前、产中、产后为线辣椒种植户提供服务,与线辣椒种植基地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作为农户,不再为生产出的农产品愁销路,而且公司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降低了自身的生产成本,保证了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互惠互利。而在分销渠道上大多采用专卖、零售、批发等方式,在各大城市或是州县上都建立自己的专卖店然后采用厂家直销的方式来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是联系州、县各大超市代销其商品,虽然在渠道模式上三家企业都较为单一,但是依靠政府的扶持和稳定的消费群作基础,产品供不应求。

2.以点带面,做大做强循化辣椒的产业链。循化线辣椒要取得长远发展,不能只依赖简单的销售渠道模式,而要进一步强化和延伸辣椒的农业产业链,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农业产业链由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来体现,它可分成五大环节:产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每一个环节可以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这样做对于循化辣椒龙头生产企业来说是有利的,即可以对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进行有效把控,也可以使企业能够在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中把握住高利润环节,使企业对自身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当一个特色农产品获得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时,获益的不仅仅是特色农产品本身,而是一个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条。循化当地政府部门应具有宏观和长远发展谋略,以循化线辣椒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如图1所示。

图1 循化线辣椒产业链

如上图所示,是一个以循化线辣椒为核心的产业链,首先应由政府牵头,需要线辣椒生产企业同有关科研院所、育种部门合作,取得优良和高品质的线辣椒品种,然后由推广在附近村庄的农户进行种植,利用“农户+基地+公司”模式,待线辣椒产品成熟后进行回收,再经过龙头企业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辣椒制成品等,在产品从生产到最后的消费环节,又会带动包装行业及物流行业的发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运用现代营销策略,达到循化辣椒产品的渠道建设和品牌管理,并利用这一平台举办的各种洽谈会、展览会、交易会、休闲农业观光会等,由此而带动相关的旅游产业、生态经济的大发展,这是一个不断扩散、不断延伸的价值链条,可以使这个链条中各个环节都产生价值增值,使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从产业链上受益,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促销策略

1.注重终端市场促销方式,培育忠实的顾客群

通过免费试吃、搭赠、产品对比等手段实现初次购买,再利用产品品质和口感,吸引重复购买,从而培养其固定的消费群。具体操作上,明确突出产品的“新鲜”概念,在重点终端投入具有特色的陈列端架;通过“买辣椒酱送灯笼椒”、“买辣椒酱送种子”等消费者促销活动,拉动消费者购买。

2.加大广告投入和公关力度

企业的促销方式有多种,但就特色农产品而言,利用广告方式或公共关系的传播手段,能够对扩大产品知名度,提升竞争力更具有影响力。如举办特色农产品交易会、“循化红”辣椒节、以及举办科普宣传活动、新闻会、各种主题的研讨会等;借助循化县特有风土人情、特色资源等优势,找到与特色农产品之间的结合点,开展集循化文化旅游、绿色休闲、生态观光为一体的体验式营销活动;依托循化每年举办的摄影节、旅游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通过赠送样品、产品展示、免费品尝、提供赞助、广告宣传等多种手段强化“循化线”辣椒的推广活动;在一些重要会议、公众信息、政府的公益性活动中广告赞助页面等,可以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为消费者及时提品信息,做好“循化红”线辣椒的形象宣传和品牌推广,为循化辣椒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其被更多的商家和客户所了解,增强它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营销

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循化辣椒产品的销售终端大多情况下都在零售店、批发市场、超市等有形的市场销售的。在网络四通八达的时代,电子商务作为一新型的交易方式获得了空间的发展,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推行特色农产品的网上营销,建立无形的循化线辣椒网络市场,将为循化辣椒开发出更大的营销渠道和销售空间。

(1)农业龙头企业要重视电子商务平台的运用。网络营销因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成本低、速度快、受众关注度高以及投放更具有针对性等特点而广受欢迎,这种新型的营销方式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循化县线辣椒龙头生产企业应积极培养高素质的网络人才,研究和开发线辣椒网络营销的服务台平台,寻找自己的目标顾客群,然后有针对性进行营销。循化县特色农产品经营和营销的相关龙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产品特色,可以建设企业自己的网站,做好产品的介绍和宣传,利用这种媒体手段可以开展客户的调查研究,及时做好产品的跟踪服务,了解他们个性化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产品,建立流畅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从建立网上商店到开展电子商务,逐步推进,从而建立和健全方便、高效的网络营销体系。

(2)各级政府部门构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应更好地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做好为青海省特色农产品营销牵线搭桥的纽带和产品宣传,为农民、相关农业企业等提供良好的服务。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和关注,青海省政府相关部门也积极为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有关农产品信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购销、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产品营销、政策法规介绍等多种支持服务,建立了青海农村经济信息网多家农业网站,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专家指导、农民受益、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运行机制和农业信息服务的新模式,这将对扩大当地农产品销售、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发挥重要作用,也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政府做好农业的信息化的基础工作,让更多的利益主体参与进来并受益,实现特色农产品的低成本、高效率交易,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的转变。

四、结束语

青海省循化县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冷凉气候和丰富的光照资源,孕育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农产品,这几年,一批以纯净、天然、无污染而闻名的高原特色农产品正在崛起,比如“循化红”线辣椒、“循化线”花椒、薄壳核桃、“三红”苹果等主导产业的规模效益凸显,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利用高原气候特点和独特自然地理环境打造的特色农业格局逐步形成。但是由于循化县整体的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资金较为缺乏、营销策略不完善等因素,循化县特色农产品走向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全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在增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及科技含量,加强营销策略的创新,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双元.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探研[J].青海社会科学,2010(02).

[2]陈占全,等.青藏高原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进展[J].青海科技,2010(05).

[3].青海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4).

[4]丁丽芳.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