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医疗管理系统开发范文

智慧医疗管理系统开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医疗管理系统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医疗管理系统开发

第1篇:智慧医疗管理系统开发范文

1 引言

随着光纤网络、移动计算、多媒体通信、智能存储等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云计算、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技术在在线教育、智能旅游、金融证券、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和普及。医疗诊治领域已经开发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可以为患者入院、挂号、诊断、救治、用药、康复和出院等各个阶段流程提供信息化服务,自动化系统经过长期的运行已经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需要构建一个大数据智能存储系统,并且引入先进的数据放置、动态迁移、分类放置等技术,将热门数据信息放置在优先级存储位置,能够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

2 医疗大数据智能存储系统应用功能

医疗大数据智能存储系统需要完成数据分级存储功能,按照数据访问的频次将数据放置在优先级不同的位置上,便于各类自动化系统访问。具体的,医疗大数据智能存储系统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元数据管理

将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病历档案、药物、病房、人员等对象划分为元数据,保证每一类对象的原子性,提高数据迁移成效。

2.2 数据估值

根据患者、医师、护士和行政管理人员访问频次,可以设置不同元数据的估值,以便能够描述数据对象的访问量、活跃程度,参考数据迁移时间。

2.3 数据迁移

将数据估值较高的对象动态迁移到优先级较高的位置,提高用户实时访问效率和资源命中率。

3 医疗大数据智能存储系统设计

医疗大数据智能存储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透明的、分布式的、可计算的服务管理系统,能够通过逻辑处理定位数据的存储位置,并且可以实时的监控存储系统的数据容量,控制迁移过程,保证优先级位置保存估值较高的数据内容,提高医疗存储服务器的利用率。医疗大数据智能存储系统如图1所示。

4 医疗大数据智能存储系统关键技术

大数据智能存储系统运行过程中,其关键技术包括数据放置技术、数据迁移技术和数据分类技术。针对不同的医疗数据对象进行描述,可以将其划分为多种数据对象内容,比如视频资源、音频资源和文本资源;按照数据结构可以将其划分为无结构、半结构和结构化数据,这样就可以实现数据对象估值,保证数据对象正确迁移。数据放置技术主要包括顺序放置、层次放置、随机放置等多种模式,大数据智能存储系统开发时,采用优先级层次放置模式,将访问次数较多的人们医疗数据放置在优先级较高的存储器上,提高用户访问的命中率和访问效率,同时具体的放置过程中,还用充分的考虑智能存储器的容量,如果优先级较高的位置存储已满,则可以利用替换策略,将访问频次变少的数据替换出去,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率。大数据智能存储系统采用的数据迁移技术包括同级数据迁移、异级数据迁移两种技术,同级迁移技术可以将相同优先级的数据利用替换策略实现动态迁移;异级数据迁移可以将原始访问量较少、后期访问频次上升的数据对象较低优先级位置迁移到较高优先级位置,这样就可以均衡数据库存储的负载处理性。大数据迁移技术还可以根据不同数据的访问状态实现在线迁移、离线迁移等两种模式,在线迁移可以实现数据联网迁移和并发处理迁移,这样可以满足数据实时访问和处理需求,能够大幅度提升数据的访问命中率;离线迁移可以根据系统访问数据库片的特点,将处于同一块的内容迁移到相同优先级位置的存储器上,这样可以利用联想处理操作提高系统处理效率。数据迁移组合可以实现更多的迁移技术,比如同级在线迁移、异级在线迁移、同级离线迁移和异级离线迁移等方法,可以大幅度提升系统存储的实时性。

5 结束语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促进各大医院构建了门户网,集成了挂号系统、病历档案系统等,形成了一个门户群,这些系统运行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因此构建一个大数据智能存储系统,能够动态改变数据存储位置,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为患者、医师、护士等人员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文祯,张百平.基于商业智能系统的数据存储架构与规划[J].信息通信,2014(9):94-94.

[2]朱蓉,赵利平,龚迅炜,等.面向“智慧医疗”关键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08(5):1137-1138.

[3]凌志,洪迎玉.基于商业智能的医院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实现[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6):529-533.

第2篇:智慧医疗管理系统开发范文

 

21世纪,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着信息超载、信息爆炸等严峻问题,这使得图书馆的变迁步伐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迅速。智能图书馆或智慧图书馆(下文除有特别说明外统一采用智能图书馆)正是在这样的人类社会变革和剧烈的信息环境变迁中从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概念和实践中逐步变化而来的。作为继数字图书馆之后的新一代图书馆,智能图书馆综合了感知智能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能化[1], 为人们提供智能化的感知、环境、管理和人。而智能图书馆的智能化感知、环境、管理和服务需要借助情景感知技术才能实现。

 

情景感知技术通过传感器和 iBeacon 基站采集及用户主动输入等方式获取原始情景信息,并对原始情景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应用可以理解的高层情景信息,进而提供相关应用。

 

作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信息处理技术,情景感知技术有很多种,本文把能够以独立形式存在的一项情景感知技术称为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包括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 RFID 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NFC(近场通信)技术以及苹果公司近年研发的 iBeacon 技术都是单元情景感知技术,而各个单元情景感知技术都有各自的发展过程。相应的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按照一定的技术目的和相应的模式 [2]组成具备不同功能的情景感知系统。因此,按照发展阶段,情景感知应用可以分为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应用阶段(孤立地应用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尚未开发应用情景感知系统)、情景感知系统应用初级阶段(开发应用具备简单功能的情景感知系统)和情景感知系统应用高级阶段(开发应用功能强大的情景感知系统)。

 

目前,在智能办公、旅游等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已经成功开发了若干具备一定功能的情景感知系统,情景感知应用已进入了情景感知系统应用初级阶段。但是,在图书馆领域,情景感知应用尚处于以 RFID 技术为关键技术[3]的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应用阶段,众多的其他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尚未推广应用到图书馆中,这限制了图书馆向智能化感知的方向发展,更难以使图书馆提供智能化的环境、管理和服务。因此,图书馆要实现智能化的感知、环境、管理和服务,关键是开发并应用情景感知系统,通过系统来整合相关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发挥集成优势。然而,尚未开发出成型的针对图书馆的情景感知系统。因此,在借鉴其他领域情景感知系统开发案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针对智能图书馆的情景感知系统框架,并描述了系统在图书馆中应用的场景。

 

1 智能图书馆与情景感知技术的理论关联

 

1.1 情景与情景感知

 

目前关于情景(context)、情景感知(context-awareness)的定义较多。国内通常也使用情境或上下文一词。因此,情景感知也称作情境感知,上下文感知。目前广泛使用的是 Dey 对情景和情景感知的定义:情景是用来描述实体情形的任何信息,其中实体是指在人与人、人与应用以及应用与应用之间的交互过程中,与这些交互操作相关的任何人物、地点或物体;Dey认为普适计算环境中使用情景的应用,不管是用台式计算机还是移动设备,都是情景感知;如果一个系统使用情景来提供相关信息和 / 或服务给用户(相关性取决于用户的任务),那么该系统是情景感知系统[4].

 

1.2 智能图书馆

 

目前关于智能(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学界观点大致分为几个类别:

 

(1)智能图书馆是应用了智能技术的图书馆建筑,“是高新技术 ( 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 ) 与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5]该观点又演变为“智能技术+ 图书馆建筑 + 数字图书馆”[6],后来该观点逐渐倾向于服务与管理,认为“智能图书馆通过 CPS 来实现智能化的服务和管理”[7].

 

(2)强调智慧图书馆的可被感知性,即“智慧图书馆综合了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1].

 

(3)认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物联网和图书馆数字化,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智慧图书馆 = 图书馆 + 物联网 + 云计算 + 智慧化设备,它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8].

 

(4)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智能化技术和智能化服务管理的结合体,技术上要体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性,服务管理方面则要展现绿色环保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且尽可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不难发现,以上四类观点中对智能图书馆的阐释都包含有情景感知技术。无论是强调技术还是侧重于服务与管理,亦或是聚焦于可被感知性、移动性等要素,智能图书馆都必须建立在以 RFID 技术和各类传感器技术等情景感知技术获取图书馆的用户、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情景信息,并在情景信息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形成智能图书馆智能化环境、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的基本框架上。

 

2 情景感知的应用

 

2.1 情景感知的应用实践

 

情景感知已在许多领域有了应用,包括旅游、智能办公、智能家居、医疗卫生等领域。计算科学领域也在研究情景感知技术应用,尤其在移动计算、可穿戴计算、普适计算、人机交互等方面[9].随着传感器技术、RFID 技术等单元情景感知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开展了在智能办公、旅游等领域的情景感知系统项目研究,有的项目已经形成体系并逐渐开始商业应用,典型的项目包括 ActiveBadge、Active Map、Cyber guide、Easy Living、Smart Classroom 等。可见,在智能办公、旅游等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已经开发成功了若干具备一定功能的情景感知系统,情景感知应用已进入了情景感知系统应用初级阶段。

 

2.2 情景感知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前景

 

在图书馆领域,国内外已有许多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应用了 RFID 图书管理系统,将 RFID 技术应用到了自助借还图书、馆藏管理、门禁系统等方面,大幅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程度,比如国外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国内的深圳图书馆新馆[10]. 但是,RFID 技术仅仅是一种单元情景感知技术,众多其他的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尚未在图书馆中得到推广应用。

 

总体来看,在图书馆领域,情景感知应用尚处于以 RFID 技术为关键技术[3]的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应用阶段。由情景感知在智能办公、旅游等领域已进入情景感知系统应用初级阶段可知,许多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因此,开发针对图书馆领域的情景感知系统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已不再难以解决。本文认为,可以开发针对图书馆的情景感知系统,通过情景感知系统整合相关的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发挥集成优势,以促进图书馆向智能图书馆转型。

 

结合开景感知系统的案例,可以发现,将低层信息处理与高层应用开发分开,通过引入框架来处理原始情景信息的采集、推理等以降低系统开发难度是目前通用的做法[11].因此,构建框架是开景感知系统的关键。

 

3 智能图书馆情景感知系统的框架构建

 

关于情景感知系统框架的研究很多,目前已有大量的情景感知系统框架,如 Gaia 是基于通信中间件上的系统框架,Aura、ACAI 都是基于多的框架,Active Campus 是基于客户 /服务器架构的框架,CAPNET 是支持移动多媒体应用的感知计算框架,SOCAM 是面向情景感知服务且包含基于本体的情景模型的系统框架,CASA 是具有安全保证的情景感知系统框架[11].

 

通过借鉴众多系统框架,本文将智能图书馆情景感知系统框架分为三层,分别是情景获取层,情景处理层,情景应用层,框架如图 1 所示。

 

3.1 情景获取层

 

情景获取层位于系统的最底层,主要功能 是 通 过 无 线 传 感 器 网 络(Wireless SensorNetworks,WSNs)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NFC 技术和 iBeacon 技术等情景感知技术获取原始的情景信息,并对情景信息进行初步处理,然后提供给上一层做处理。

 

WSNs、RFID、NFC 与 iBeacon 是四种各具优势的互补的情景感知技术,可以在图书馆中组合使用。

 

WSNs 包含多种传感器,可以感知、获取许多类型情景信息,并可以覆盖整个图书馆,但是单个节点价格适中且寿命短,标示和识别能力较弱。因此,可以用 RFID 或 NFC 标签代替部分节点以节省成本,与 iBeacon 基站结合使用以提高获取用户情景信息的力度。

 

RFID 可以应用到图书馆很多方面,包括:RFID 标签代替条形码作为图书标签;应用到自助图书查询、自助借还图书、自助扫描、自助打印、自助复印、自助充值与自助缴费等自助业务、门禁系统中;协助馆员对图书快速编目、分拣、盘点、查找、定位和顺架。

 

NFC 向下兼容 RFID,可以看做 RFID 的演进版本,并且相较于 RFID,NFC 具有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保密性和安全性高等特点。

 

但由于推出时间较短,加上前期的标准之争,在国内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国外,主要应用于移动支付等领域,在国内图书馆界尚未有应用实例。但在国外已有应用,奥地利城市克拉福根和日本饭能市已将 NFC 标签成功用于图书馆中[12].因此,对于已应用 RFID 技术的图书馆,可以引入 NFC 对 RFID 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尚未应用 RFID 技术的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应用 RFID 或 NFC 或两者结合应用。

 

iBeacon 基站在获取用户情景信息方面效果优于 WSNs,而且续航时间长,可以与 WSNs结合使用,共同获取用户的位置、轨迹等情景信息,以保证更好的效果;可以向用户推送个性化的情景信息,如借书到期信息、讲座信息、培训信息等;可以实现厘米级的精确室内导航,优于 WiFi 室内导航效果,从而指引用户快速找到所需图书或指引用户到相应位置。

 

总之,在情景获取层,结合 WSNs、RFID、NFC、iBeacon 等情景感知技术,可明显提高感知、获取原始情景信息的效率。情景处理层对原始情景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后,按相应的数据格式和要求提交给情景处理层处理。

 

3.2 情景处理层

 

情景处理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功能层,包括情景信息处理、情景解释器、情景管理器三个主要模块[9]:

 

(1)情景信息处理: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把情景获取层提交的情景信息转化成规范的情景信息,该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情景建模过程。目前有很多情景感知系统框架采用了各种情景建模方法,但是大部分情景建模方法适应的情形并不相同,缺乏普适性。对情景建模的研究按时间可以分为早期的键值对模型、中期的重点域模型和近期的智能模型。

 

近期的智能模型可以归纳为基于对象角色的情景建模、基于模式标识的情景建模、基于空间的情景建模、基于本体的情景建模、面向对象的情景建模、基于逻辑的建模、高层次的情景抽象建模、不确定性的情景建模这八种建模方法。鉴于要筛选针对情景处理层的建模方法,所以首先排除针对高层模型的高层次情景抽象建模和更适合高层模型的基于逻辑的建模。基于情景信息的繁杂性和海量性等特点,情景建模方法要满足可理解性、时效性与时序性、存储性与查询性、关联性、推理性、可分布式、应用性、维护性这八个要求,基于此,本文对剩下的六种建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表 1 所示(“+”代表该属性较好,“-”代表该属性较差)[13].由表 1 可知,在可理解性和应用性方面,六种建模方法差异较小;在其他六个属性方面,六种建模方法差异较大。综合比较,在这八个属性方面,面向对象的情景建模最为优秀。因此,面向对象的情景建模更适合作为图书馆情景感知系统的建模方法。

 

(2)情景管理器:该模块主要负责对情景信息和系统的管理,接受用户自定义的情景信息规则,并存储到情景数据库中。该模块可以整体地设置和管理系统,并直接操作和管理智能图书馆内的设备。用户可以通过手持设备连接到情景管理器,对系统情景信息规则进行设置和修改。

 

(3)情景解释器:该模块包括情景数据库和情景推理引擎两个子模块。情景数据库用来记录历史情景信息和用户自定义的情景信息规则,这些规则从情景管理器中读取并存储在情景数据库中。这些规则作为情景推理的依据,供情景推理引擎使用,推理结果会反馈给情景数据库,作为历史情景信息存储起来。情景推理引擎用来将低层的情景信息转化为高层的情景信息,是情景处理层的核心模块。该模块整合经过情景信息处理模块处理过的情景信息,利用用户自定义的情景信息规则和历史情景信息进行简单的情景推理。

 

3.3 情景应用层

 

情景应用层位于情景感知系统顶层,该层提供人机交互接口,从情景解释器中获取高层情景信息,根据情景推理的结果提供智能化的环境,为管理者提供智能化的管理,并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服务。

 

4 情景感知系统对于构建智能图书馆的价值

 

基于上述的情景感知系统框架,可以开发智能图书馆情景感知系统。而当开发并应用成熟的情景感知系统,即情景感知应用在图书馆领域处于情景感知系统应用高级阶段时,智能图书馆会产生巨大变化,可以从环境、管理、服务这三个角度来描述。

 

4.1 智能化的环境

 

智能化的环境包括智能的照明系统、智能的温湿度控制系统、智能的消防与安保系统等[3].智能照明系统通过在馆内部署大量的光敏传感器,实时采集各个区域的亮度信息,根据光线的强弱,可以自动打开、关闭窗帘,并调节灯光的亮度;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通过在馆内部署大量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监控各区域不同点位的温度、湿度,并根据人体适宜的温湿度对空调进行自动调节;智能消防系统通过在馆内部署大量烟雾传感器和视频监控系统,对各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在第一时间自动开启喷淋系统灭火,并及时通知管理者和消防部门[14].情景感知系统使馆内各种设备更加智能化的运行,从而优化了人力和物质资源的配置,降低了能耗和成本。

 

4.2 智能化的管理

 

智能化的管理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图书管理、用户管理。行政管理方面,借助情景感知系统,馆员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并从许多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比如开关灯、空调等设备。图书管理方面,可以为图书贴上 NFC 标签,以简化图书的编目、分拣、盘点、查找、定位、顺架等工作。用户管理方面,通过用户的情景数据库来获知其历史记录,从而分析得出其阅读偏好,进而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统计分析所有用户的情景数据库,以改善馆藏结构等。此外,内置 NFC 芯片的智能手机或者可穿戴设备,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下文统称为智能设备)已经代替了传统的借书证,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智能设备办理许多自助业务。

 

4.3 智能化的服务

 

借助情景感知系统,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服务。按照用户进入图书馆的流程及主要的需求,常见的情景感知服务包括:

 

(1)注册服务:当新用户刚进入图书馆时,情景感知系统会自动标记用户为未知用户,并主动与用户的内置 NFC 芯片的智能设备通信,由用户输入相关认证信息,从而迅速完成用户注册过程。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智能设备随时设置联系方式等用户信息,而这些用户信息经过用户同意后会自动存储到用户个人的情景数据库中。

 

(2)导航服务:用户进入图书馆时,通过其智能设备连入情景感知系统,获取图书馆的实时立体场景,并可通过语音输入或文字输入等方式查找路线或图书等,系统会自动提供最优路线和精确位置。

 

(3)定制服务: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目的、爱好等定制自己所需的资源、服务、专家和用户界面,并可以选择手机定制、Email 定制等定制方式。

 

(4)推送服务:用户可自行设置是否获取推送信息及推送信息的时间、地点、类型。

 

(5)参考咨询服务:在智能图书馆中,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网络虚拟参考咨询、QQ、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例如,用户在寻找就业类书籍时难以选择合适书籍,便可以通过网络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获取相关参考内容。

 

5 结语

 

情景感知系统在构建智能图书馆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情景感知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尚处于以 RFID 技术为关键技术的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应用阶段,尚未开发出成型的针对图书馆的情景感知系统,但随着传感器技术、RFID 技术、NFC 技术、iBeacon 技术等单元情景感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智能办公、旅游等领域已经开发出情景感知系统,本文认为,针对图书馆领域的情景感知系统开发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已经不再难以解决。为此,本文构建了情景感知系统的框架,并描述了图书馆领域处于情景感知系统应用高级阶段时情景感知系统对图书馆的环境、管理和服务产生的巨大变化。针对图书馆的情景感知系统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开发并应用,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大力推动图书馆步入智能化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 1 ] 董晓霞, 龚向阳, 张若林, 等。 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 2 ] 贾凤亭。 技术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分析[J]. 系统科学学报, 2006, 14(1):63-67.

 

[ 3 ] 李峰, 李书宁。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发展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5):66-70.

 

[ 4 ] Dey A K. Providing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buildingcontext aware applications[D]. Atlanta,GA,USA: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

 

[ 5 ] 张洁, 李瑾。 智能图书馆[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6):12-13, 31.

 

[ 6 ] 陈鸿鹄。 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J]. 现代情报, 2006, 26(1):116-118.

 

[ 7 ] 殷开成,仲超生。 智能图书馆CPS及面临的挑战[J].图书馆学研究, 2011(8):56-60.

 

[ 8 ] 严栋。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 图书馆学刊,2010, 32(7):8-10.

 

[ 9 ] 施竟成。 面向智能空间的上下文感知系统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电路与系统, 2010.

 

[10] 杨桦。 RFID技术在国内图书馆的应用再思考[J].兰台世界, 2009(16):79-80.

 

[11] 李蕊, 李仁发。 上下文感知计算及系统框架综述[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7, 44(2):269-276.

 

[12] 陈文珏, 韦绍明。 图书馆引入NFC技术探讨[J]. 公共图书馆, 2013(1):52-56.

 

[13] 徐剑峰。 基于普适计算的上下文感知建模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第3篇:智慧医疗管理系统开发范文

关键词 民生;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中图分类号: K915 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的不同定义:

(1)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聪明起来,通过计算机、物联网、通信网络等连接然后进行智能化分析。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说法。

(2)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城市、市民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3)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最新的工具方法,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

以上概念,无论从城市建设角度还是从信息技术角度,都无非是体现了“最新”、“智慧”。概括来说,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1.1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及问题所在

近年来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升温,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除京沪广深等一线特大城市外,南京、武汉、无锡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也开始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但由于技术规范不一致、准确性和一致性差、安全责任不明晰、目标利益不协调等,各地方、各部门成为信息孤岛。并且由于更注重工程而不是民生,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舍本逐末的死胡同。

1.2 重硬轻软导致的信息量偏低

如同人的聪明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记忆,城市“智慧”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有价值数据,最好是拥有高信息量的海量数据。

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明显的“贪大求全”现象,片面追求一步到位,希望一次就建设起涵盖一切经营业务的管理系统,投入巨资购买大量的软硬件设施,却忽视了对本单位内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转化与利用等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基础工作,结果导致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信息系统因信息的管理跟不上而形同虚设。

自信息化概念始,到现在的智慧城市时代,重硬轻软始终是中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顽疾。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原因:一是政绩需要。硬件比软件可视化程度更高,资产登记制度也更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二是人才匮乏。目前全球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核心信息系统开发等软性人才奇缺,且此类人才培养周期长,导致信息化过程中找不到软件“领军人物”。三是先易后难。因为缺乏整体架构方案,本着先易后难、硬件先行的思路,造就了一批“智慧城市一期”的数据中心、信息机房、专网建设等项目,而软件应用和数据融合遥遥无期。

1.3 工程技术思维导致的总体架构不合理

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包括网络层、感知层、公共设施、公共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应用和用户层,如下图所示:

在图中可以看出,七层的划定中,下面五层的建设主要是围绕这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来的,而上层的横向应用,简单、宽泛,缺乏对应的细致应用,也并没有应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流程对接。所以,在工程建设的视角来看,想当然的是先做基础,等着应用去“生产”数据,而不是纵向地从应用开始,有了数据去找地方“贮存”。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思路、两个方向。

二:智慧城市建设,民生为王

之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多数是以工程视角来定义,本文拟从民生角度,谈谈智慧城市应该建设哪些内容,应该部署哪些应用。

智慧城市不能只是政绩,它的建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入手,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建设。这不仅仅是信息化的问题,而是要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服务手段解决城市健康发展当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改善民生服务的突出问题,让城市居民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的生活与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智慧城市首先建什么,是市级省级数据中心吗?是跨运营商的云计算平台吗?不是的。

三:智慧社区概念与建设

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建设智慧社区应该首当其冲。

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社区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其智慧化是城市智慧水平的集中体现。智慧社区从功能上讲,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核心,

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全面满足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智慧城市发展离不开智慧社区的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和普及。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社区应用前景广阔,社区应用既可以为广大社区居民带来美妙的现代化的信息、娱乐、生活等方面的便利,也可以协助政府进行高效管理,提升社会运行效率。智慧城市甚至可以说是多个智慧社区有机组合而成的。

3.1 市民一卡通概念与建设

市民一卡通是城市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民心工程”。有利于优化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流程,可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城乡一体化IC卡产业发展。全面融合城市交通、金融、商业、教育、社保、卫生、旅游、社区等领域的社会资源,提升城市整体品位,推动数字化宜居智慧城市发展,树立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形象。

市民一卡通系统架构应具备多级结算体系、清晰的数据处理流程、系统密钥安全机制,系统总体部署分为以中央清算、统一卡务、密钥管理、数据交换为 “核心平台”应用,实现与教科文卫、工农交建、公共事业等各行业分中心平台的集成共享应用,为政府提供有效决策支持和应急管控,方便市民卡手持卡或手机在城市内轻松支付等智慧应用。

3.2 智慧民生工程概念与建设

民生,民之安生。衣食住行、工学科研、求医问药,这些都是民生的重要组成,也是最形象的体现。智慧城市需要解决上述组成元素的“智慧化”,可是之前,确实很多城市管理者走错了方向。比如,政府一直说“就业是民生基础”,可是很多“智慧城市”里,其市民还不能通过手机应用来实时查看本地就业岗位。

有的案例看起来归结于利益纠葛、信息壁垒,比如病患在一家医院拍的片子,拿到别家医院,照样要重拍一张。实际上,这不是医院的问题,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问题。如果在医院信息系统的上端构建“智慧医疗”功能模块,将全市各家医院的信息系统数据实施整合,这样就不存在上述问题,也不需要横向打通各医院间的信息系统。

民生无小事。笔者认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该要以民生为主要出发点,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去实现更多的惠民功能。比如移动端的信息平台全部按个人真实需求逻辑分类,市民无需再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具体职能分工和复杂办事流程而苦恼。

结束语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建设,或者多个项目的叠加,而是以城市和谐繁荣、民生幸福为目标的一次系统思考和实践。以民生为核心和出发点建设智慧城市,不仅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探索和实践,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2013,4

第4篇:智慧医疗管理系统开发范文

1988年,东北大学33岁的教授刘积仁博士(现东软集团董事长、总裁)等三名创始人,仅以三台电脑、三万元科研经费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并于1991年成立了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与东大阿尔派软件研究所,正式开始了东软产业化历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公司投资设立了包括沈阳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原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控股企业;拥有员工5300余名,其中学士、硕士、博士及留学归国人员占75%;注册资本5.6亿元,总资产达38亿元;拥有东大软件园、东大科学园、东大软件园大连园区和南海东大软件园四个高科技园区;拥有国家命名的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东软的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在电信、电力、金融、社保、政府、教育、企业、税务、服务等各行各业。东软利用具有绝对优势的嵌入式软件技术,研制并生产了全身CT扫描机、螺旋CT、核磁共振、彩超等一系列数字医疗产品,其中全身CT扫描机填补了国内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空白,使中国一跃成为继美、德、日之后第四个能生产CT的国家。几年来,东软承担了70多项国家、省市各类攻关项目,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设计方法学、网络技术、分布式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商业智能、应用管理、移动计算、图象处理与识别、数字化医学影象、嵌入式系统设计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同志视察东软之后曾感慨地说:“看了东大软件园,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东软的成功,向世人证明了知识的价值,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东软在其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及其所推行的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等,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树立远大目标,走开拓创新之路

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企业发展就会失去动力与方向。而创新则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开创未来,才能获得永恒的发展。东软成长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创新将理想、目标转变成现实的过程。

1、远大目标是东软发展的不懈追求。从一个校园企业发展到今天,关键在于将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开发中国自主版权软件,振兴中国民族软件产业”上。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目标,使得东软具有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振兴中国民族软件产业的旗帜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事业心和责任感驱动着东软人日以继夜、埋头拼搏,经过十几年艰苦创业,东软成为“中国民族软件产业的脊梁”。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目标,东软在决策上,站得高、看得远。东软人在创业之初就有着着眼全球的意识。东软是民族软件企业也是世界性软件企业。东软借助国外的资金和市场起步,在国内市场中成长壮大,并进而开拓国际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东软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软件企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时刻跟踪最前沿的世界软件技术,同时它对国内的企业和市场也有深刻的了解和把握,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外国人无法做到的应用软件服务。

2、观念创新是东软发展的坚实基础。东软自始至终按照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是按照大学的学术规律来做软件产业。注重从市场角度看技术,重视技术实现应用的过程,提出“技术不是产业成功的全部”的思想,这一点是东软从千千万万个校园产业群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东软将自己定位为“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软件创造客户价值”成为东软与众不同的核心经营理念。东软认为软件企业生存的基础是客户价值,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东软已构成了一个集研发、培训、投资、顾问为一体的良性的互动的生态系统,从体系上完成了以“软件创造客户价值”为核心的新业务构架改造。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东软与客户充分、深入地交流,共同发掘客户对软件的真正需求,为客户提供最有效的、最实用的、最合理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地与客户沟通,东软建立了许多联系通道,如800、890免费技术服务专线。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东软建立了一套分布式技术服务体系,在全国按地区建:立服务网络,提高服务响应速度,并在软件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09001国际质量认证和CMM5级认证,东软也成为全球第一家通过CMM5级认证的中国软件企业。

3、技术创新是东软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软件的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软件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那么它的生命将会很快终结。东软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独辟蹊径,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软件技术策略,即面向国民经济与企业信息化建设,选择了“以为用户提供建设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为主导的大型平台软件、中间件,开发工具与行业应用系统为自己的产品定位。东软采用虚拟制造的生产方式,将软件向数字化医疗设备中嵌入,即嵌入式软件达到软件的复用和提升软件的价值,不仅创造出软件产品的新形式,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为中国发展软件产业开拓了一条以软带硬、软硬结合的成功之路。东软高度重视B&D(研究与开发)投入,每年都把主营业务收入的10%一15%投入到B&D中去,从而确保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保持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二、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进行科学的资本运作

东软之所以能够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关键是得益于高效的管理机制。

1、建立高效的企业运行机制。东软特别注重企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互补性,要求能够通过这种互:补来快速满足客户的需求。组织管理架构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调整。把开发人员和营销人员合并在一个事业部里工作,彻底改变了过去“我来开发你来卖,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经营模式。另外,还成立了独立的服务体系,把服务和销售分开。在组织架构方面,组建起行政管理、销售和服务三个面向全国市场的平台,另有一个技术开发平台。这四个平台是公司的基础设施,是一套横向的管理系统。针对每一个客户,还有由面向各个行业的事业部支持的纵向系统,横向与纵向之间形成矩阵式的管理关系。

2、进行科学的资本运作。东软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通过成功的资本运作实现低成本扩张。东软的资本运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做法,体现出不同的特色。一是以技术换资金,以技术换市场。创业之初,就靠自身的知识技能作为信誉担保,利用用户的设备来完成用户委托开发的项目,并换取宝贵的原始资本和研究开发资金。二是进行股份制改造,吸纳社会和内部职工资本。东软通过股份制改造,吸纳了内部职工的股份和社会资本。其中,内部职工股占25%。员工所持股票已增值了250倍,创业者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三是公开发行股票并成为上市公司。1996年,东软在国内公开发行股票,并于同年,5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四是吸纳国际资源,搭乘国际快车。从1996年开始,东软相继与美国IBM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建立合资、合作关系。通过与国际上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合资、合作,向国际先进企业靠拢。五是优化整合资源,加强控股,为建立国际化公司做准备。1998年,东软与上海宝钢集团共同出资4.8亿元组建宝钢东软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形成以软件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为目标的企业集团。通过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和股权受让,东软逐步加强控股地位,公司的价值、规模与国际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创造一个让员工充分发挥水平与能力的平台,使他们把自己的追求和发展同公司的利益结合起来,比技术和资金更重要。”这是东软领导层一贯坚持的主张。因此,从企业初创至今,东软一直倡导“以人为本、追求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

1、注重对人才的吸引和培养。软件产业以智慧作为创造的基础,因此,人才成为企业的核心。为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东软,东软十分注重对企业软硬环境的建设。一方面源源不断投入资金,美化周边环境,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包括现代化办公大楼和格调高雅的俱乐部、高尔夫球练习场、游泳馆、别墅群等生活娱乐设施,创造出不亚于世界一流的工作、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东软不断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不断为员工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东软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投资学习费钱,但不学习会费更多钱”的观念,把对员工的培养同研究开发并行列入投资计划。通过派员参加国际项目开发、建立培训中心、请专家讲学、推荐优秀员工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等各种途径,为员工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创造条件。同时,东软还提出“导师制”计划,不仅把学习活动延伸到员工之间,而且还促进了他们的思想交流与融合。东软为每个员工都提供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机会,为优秀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让许多年轻人走上高级管理岗位,做到任人唯贤。

2、强调以知识分享劳动成果。鼓励员工发扬更多奉献精神的同时,要对奉献给予回报,这样才能激励更多人的奉献。这是东软领导层一贯奉行的准则。体现了对人的贡献的尊重。东软通过工资、股票期权、住房等多种形式,把企业发展目标与为员工创造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空间结合起来,建立起以知识和由知识所创造的价值来分享劳动成果的分配机制。由于软件产业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使员工在个人事业获得发展的同时,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东软的年轻一代,期望到发达国家去获得的成功,在公司内同样可以得到实现。这种分配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员工对知识的渴求和用知识换取回报的欲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为提高,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3、发扬团队精神,形成整体优势。东软十分强调团队的协作精神,认为在技术型企业里,技术是一种资源,人才是一种资源,团结一心更是一种资源。这正是东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精髓所在。

东软十分注重团队的建设,强调用一个“大兵团”的力量来弥补个别的、每一个环节上的不足,从而最有效地发挥了每个员工有限的智慧,形成了一个团队的整体优势。正是这样一个紧密团结和互相配合的集体及其贯穿其中的团队精神,使东软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长期保持高速、稳定发展。

四、形成团结有力的领导集体,构建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企业的领导者对于企业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东软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它有一个优秀的领导集体。刘积仁和他的伙伴们作为一代思想开放的学者型企业家,自始至终紧随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潮流,满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超凡的胆识,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合力打造出中国软件产业的知名品牌。

1、理想崇高,执着追求。创业初期,面对与国际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几近空白的国内软件业发展现状,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刘积仁等几个热血青年心中油然而生。振兴中国软件产业的信念和理想激励着他们不畏险阻,迎难而上,去开创民族软件产业发展的道路。

第5篇:智慧医疗管理系统开发范文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智慧城市创建和高新区确立的“五个区”发展方向,抢抓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机遇,根据农业农村与高新区同步发展、同步现代化并与高新区定位相匹配的要求,大力实施农业、水利、农机现代化工程和强村富民工程,全力冲刺全省农业现代化第一方阵,有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生态文明、农民富裕幸福,把全区三农工作推上更高水平。

二、重点工作

1、以冲刺全省农业现代化第一方阵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全力攻坚农业现代化薄弱指标。制定农业现代化指标达标的年度推进计划,在巩固提升优势指标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薄弱指标推进工作,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指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规划建设食品工业产业园区,加快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林木覆盖率指标,通过农田林网、四旁植树等途径最大程度挖掘植树造林的潜力,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经济林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全年造林任务1.5万亩。二是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把工作重心由创建转移到建设上来,通过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加快建设步伐,配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并针对园区发展定位,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提升园区产业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同时,着力提升园区辐射带动作用,使各级园区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的示范窗口,带动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三是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我区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重点发展生态养生农业、观光体验农业、都市休闲农业,打造三条旅游轴线:沿S338省道以天悦山庄、碧江园、灵桥水乡、青城水产等为主的江边渔业观光带;沿S122省道以万亩森林公园、梅林草坪观光园、省级农业园区为主的现代园艺产业观光带;沿常泰高速以罗溪健康产业园区、春江红杉树生态园、小黄山产业群为主的观光休闲产业带。四是有效开展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创建。按照“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整合发展”的思路,对我区比较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采取品牌化发展模式,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加大产品开发力度。组织全区首届名优农产品评比活动,借助淘、常新特农、都市E农庄等网络销售平台,提升我区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五是大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智慧农业,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经营、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通过省、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加速器作用。培育和发展种源农业、生物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推动农业形态向高端攀升。依托农业园区平台,积极引进涉农外资,培育和发展外商独资型、中外合作合资型、出口创汇型农业,打造中外农业合作园区,提升我区农业发展层次。六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市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全区家庭农场的调查统计、资格认定、动态管理工作,并加大土地、服务、人才、资金等扶持力度,推动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档升级,大力创建市级“三好三强”示范社,通过组建合作社联合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延伸产业链、打造品牌等方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2、以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三期和浦河整治等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一是加快在建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度,确保2013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浦河一期治理工程、省庄河二期拓浚工程、新华圩区泵站改造工程、罗溪老孟河南段整治工程等按时序进度完成。二是认真做好重大水利工程的申报和前期工作,包括概算投资7620万的浦河二期治理工程,估算投资5000万元的老桃花港整治工程,估算投资8000万元的肖龙港(友谊河-沪宁高速)拓浚工程。三是推进沿江泵站智能化控制建设。以泵站智能化管理系统开发为突破口,启动智能水利建设工程,通过对柴支浜东西站、录安洲东西排涝站、桃花港排涝站等27座排涝站实施智能化改造和建设区级防汛指挥中心、春江镇防汛指挥分中心,实现防洪排涝的统一调度和沿江排灌站的实时控制。

3、以持续加大投入为支撑,加快推进农机现代化。一是积极扶持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着力解决农机合作社机库建设等问题,全区1000亩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累计达6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面积达到粮田面积的80%以上。二是立足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加快引进、示范、推广特色农机设备和技术,全区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达到20个。三是扎实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全覆盖。将罗溪镇、西夏墅镇作为秸秆机械化还田全覆盖的试点镇,通过推行政府采购服务新模式,发挥基层政府和农机合作社各自优势,力争实现秸秆还田全覆盖并形成有益经验,逐步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