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

阅读教学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教学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阅读教学重要性

第1篇: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韩语 阅读教学 重要性

阅读作为韩语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学习韩语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交际工具,是韩国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现代韩语教学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取大量的文化、科技及社会知识,还可以促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韩语阅读教学在整个韩语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带动整体语言学习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掌握不了一定数量的词汇,语言的运用就无从谈起。实践证明,把单词放在语境中记忆会更加牢固,大量的阅读能保证词汇在活生生的语境中反复出现,从而巩固所掌握的词汇,大大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不仅如此,广泛的阅读还有益于学生词汇知识量的扩大和提高,更有助于学以致用。另外,阅读还是多种语言知识,包括文字、词汇、句法和语义等知识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任何单一语言知识都不能促成对阅读材料的真正理解。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根据本人大脑中已有的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并在阅读过程中加以证实和修正。语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影响是直接的,所以,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不仅语言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而且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有利于词义和语义的习得。因此,阅读活动是语言知识的实践和实现的过程,在词义、句法和语义得到更深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也促进阅读活动的广泛展开。这种良性循环可以刺激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分析、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习语言的自觉性。

二、有助于听、说、写、译能力的提高

在韩语教学中,阅读对听、说、写作和翻译技能的培养都起着积极作用。一个学生的听力,不完全取决于他的辨音能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以往阅读时掌握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文化背景知识。同样,说的能力也不是单纯的语音语调的问题,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了解了详细的文化背景,才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阅读对于培养写作和翻译能力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了解各种文体,掌握各种题材文章的写作要领,并通过对文章的把握,掌握翻译和写作技巧,提高翻译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译能力提高的关键,是五能并举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韩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有助于语言和文化教学相结合,提高学习韩语的兴趣和主动性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事实上,语言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可以说学习某种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某个民族文化的过程,韩国语也不例外。学生在学习韩国语的过程中,必须了解韩国文化,加深对韩国文化的认识。而在韩语教学中,能将语言和文化两者有效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莫过于韩语阅读教学了。韩语阅读教学内容选材广泛,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人物传记、时事资料及科普常识等,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多方面渗透了韩国的文化知识,使学生从枯燥、单调的语言学习中脱离出来,在阅读中领悟到韩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从而进一步了解韩国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有助于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和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承、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的、修养的、精神的内在品质。

韩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应是多维、立体的,既包括语言和文化国情知识的学习、扩充、了解,又包括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语言能力,指阅读理解理解能力、阅读策略的培养;跨语言、文化交际能力,指跨越韩汉语言、文化差异的阅读理解的能力;语际运用能力(韩汉两种语言之间);认知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联想、记忆、预测、判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一切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于语言阅读的每个阶段,阅读教学必然会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韩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如果不了解材料的文化背景、历史蕴涵,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这就要求建构以提高人文素质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大有关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比重,在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提高文化识别能力的同时将人文教育的内涵真正融入韩语阅读教学之中,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兼备的教学目的。

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根据不同背景的语言交际者得体地、适度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

韩语教学从内容上看,实质是在中韩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形态之间进行文化内容和文化信息的传递,因此必须重视导入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中韩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增强跨文化意识。韩语阅读教学,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韩语阅读教学可以导入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展现韩国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学生意识到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和习惯不尽相同,加强对韩国语语言现象的领悟。同时,韩语阅读教学的特点还决定了它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文化对照有效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韩国文化,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国文化。在韩语学习的过程中,中韩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在所难免的,通过文化对照,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中韩文化差异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此可见,在韩语阅读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增加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熟练掌握韩语阅读的基本技能,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人文素质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韩语教学要以阅读教学为先导,配合听、说、写的教学,促进学生韩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朝霞.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2006,(35).

[2]马国英.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太原科技,2005,(5).

第2篇: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

初读是联系精读的纽带。每篇课文的学习要求都含“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其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就是第一课时的任务。只有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精读才能达到“有感情”,失去了第一课时的支撑,第二课时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就成了无本之木。而且只有在第一课时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精读时才能继续感悟课文思想感情。充分发挥第一课时的优势

1.搜集资料是初读课文的必修课。

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不仅开阔了知识面,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搜集资料还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因为理解课文必须先了解课的背景。课前收集资料就是了解课文背景最好的方法。《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通过记叙爱因斯坦与小子孩之间发生的事,表现了爱因斯坦爱考虑问题、谦虚好学的品质,因为爱因斯坦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对于爱因斯坦记忘我工作以至成了怪人难以理解。幸好初读前很多学生查阅了关于科学家的一些相关资料。诸如爱动脑筋的爱迪生坐在鸡蛋上孵小鸡,还把钥匙错当成鸡蛋放在锅中煮着吃;华罗庚一边看书一边拿面包醮着墨汁吃,还直夸面包香等趣闻。这些相关的科学家的趣闻,让学生理解了爱因斯坦做为一个科学家对于事业的痴迷程度。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2.发挥课文题目的作用。

文章题目是作者反复斟酌才定下来的,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内容,下面的千言万语往往从上面的课题就可见端倪。因此,第一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 感知课文大意,切莫忽略了文题的作用。对于很多课文来说,抓住了文题也主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内容。教学《游天然动物园》第一课时中,当学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前,我在“动物园”三个字下加上了特殊标记,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处处留心动物园中的动物。读完以后,生很容易就找出了这一课中作者描写的动物。然后我又在“游”下作出标记,学生看后就马上站起来完整地回答了本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导游阿里的带领,我们在米库米动物园中遇到了长颈鹿、金丝猴、河马、大象等动物。另外,还可以利用文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巧妙安排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多而杂,巧妙地穿插教学环节能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通常都让学生分四步读课文,其它的环节都巧妙地穿插在四步读书中。

第一步读课文是要求学生: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在读书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这一要求的后者,我和学生们逐渐地把它精简为八个字“友情提醒,助人为乐”,就是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有的字音或词语容易读错,可以挑出来提醒大家。还可以把不好读的句子标出来,带领大家读几遍。“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拥有这么多人的学习团体中,通过学生们的挑挑拣拣,第一遍读课文时遇到的障碍几乎被排除干净。有些地方即使自己不知道已读错,但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醒,也会恍然大悟,纠正过来。而且,我们把提醒别人的这种行为定义为“助人为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们在读书的时候就会格外细心和用心,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助人为乐”的习惯。

在读完第一遍课文后,我会把字、词教学穿去,要求学生读课后生字、词语,看看自己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它们。在读生字的时候,我还让学生尽量给生字组词,多多益善,看谁组的词多。我们也把这一环节总结为“集思广益,各显神通”。用这样的宗旨要求学生既可以让他们在语境中识字,又可以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在生熟读生字的基础上,我又让他们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有没有自己写起来最拿手的,找出来指导大家写,这一要求大大提高了学生练字的热情和写字的水平。有的学生在指导大家写字的时候,连写字习惯也一并指导了。魏书生曾说过“学生能干的事情老师不要干”。既然学生能胜任老师的工作,我们干吗还要越俎代疱呢?就连理解词语,我也是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自己学习的。这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体现吗?

第二步读课文是和第三步结合在一起的。第二步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在扫清字、词、句障碍的基础上,第二遍朗读,学生应该能够达到正确、流利。第三步读书是对第二步读书的检验。请一名同学在各自的小组中把课文读一遍,别 的同学先不提意见,给读书的同学自 我批评的机会。因为只有学会自己批评自己,才能自己提高自己。在此基础上别的同学再提出批评,意见就很少了。

第3篇: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

一、阅读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之中

阅读技能是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最常用的技能。从狭义上来讲,想要高质量地完成一份考试试卷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从广义上来讲,无论是与教师、同学、家长进行沟通,还是了解更多的课外信息与知识,每个人做这些事情的第一步都是阅读。然而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重要时间就是高中语文时期,这便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1.教师在高中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高中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逐渐趋向成熟,有了很强的独立性,他们的情感正处于敏感、细腻时期,对阅读文本中的情感更是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需要的是教师对他们独特情感的认可,因此,教师如果能合理的引导学生,那么其阅读教学将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比如,该读什么书好?怎么进行有效地阅读?怎样理解书中的中心思想?书中的东西都是对的吗?这些所有有关阅读的各种技巧都需要教师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与引导,让学生们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与此同时,理解伴随着阅读出现,教会学生理解书中的主题思想,并且拥有自己对书中思想内容的看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使学生拥有独到的见解也是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之一。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2.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

如果教师只是僵硬地将阅读任务强加于学生身上,那么其教学成果是失败的。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引导的过程中要时时记得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要懂得教会学生享受阅读中的美。高中时期的学生大都处在一个爱玩爱闹的年龄阶段,没办法静下心来品味书中精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强迫阅读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吸引学生主动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学生用心读了自然也就学会理解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是接受书本知识的主体,也是阅读行为的主体,他们的配合是无法或缺的。

二、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是意味着理解能力的提高

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阅读能力大大提升,他的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必然的。其实,阅读的下一个瞬间就是理解,倘若只是大声地读出书上的字词,并不用脑子加以理解,那么就不是阅读这回事了。只要是用心去读了,就算是深奥难懂的内容,多读几遍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方面。学生能够自己体会到书中的内涵,并不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真正理解了书中深意,也是学习效率提高的一种体现。

2.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一定提高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之后,理解了书本知识的内涵与精华,并且经过组织讨论之后,相互交换自己的意见,各自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理解与见解。这样一来,学生们汲取的知识都是自己得到的,而不是老师凭空塞给他们的,所以对知识点的记忆会更加长久,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书本上的知识成为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理解的基础,那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一定也会轻松许多。理解便是懂得,再加以学生自己的思想,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完成了,这就是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阅读可以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快乐

1.阅读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如果学生能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那么这一定会是个非常享受的过程。在如今这个功利化的时代,学生就像是学习的机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们被迫局限于学校一方小小的天地,根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美好或残酷。这时,读书就是很好的事情了,读杂志,可以了解社会上近来发生的大事小事,拓宽视野,了解这个世界;读小说,可以体会书中主人公的另一种人生,如同身临其境般的在书中徜徉,经历精彩的美妙生活,能够学习主人公所展现出来的好的精神品质,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灵魂。

2.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大的一个任务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论在什么形式的自我展示中,语言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里就有要说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了,阅读量增加了,文学底蕴也就慢慢积累起来了,只要坚持阅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增强。并且,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提高高中生的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有着重要作用。高中生通过阅读鉴赏,能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能够使他们主动地寻求全面发展,使学生初步体验到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促进其心理成熟等。高中学生处在各个方面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急切的,在阅读中遇到新内容,一定也会更加新奇,急切的想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也会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甚至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方面展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持久的教学任务,学生阅读的能力提高,给学生、老师带来的益处是深远长久的。

参考文献:

第4篇: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31-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1在阅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阅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 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阅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2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小学生除了学好教材以外,再阅读一些其他书籍,既可以丰富词汇,又可以广泛的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读写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①将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文当作故事课来上。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②组织读书活动,检查阅读效果。组织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深入持久地开展。③要将读书时间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不能让读书成为阅读课上的形式,走过场,草草了事。那样的读是起不了效果的。应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特别是合作学习,除了明确学习目标外,还应当制定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真正成为合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发言者。使小组学习有序、有效的开展。小组长轮换制,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非教师就不闻不问了。教师应在巡视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甚至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这样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才有效果。

3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听、说和写的能力

第5篇: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想象力 培养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想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由此及彼,顺利地进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理解文本,放飞想象

文章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学生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由语言文字引发联想,把语言文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进行再造想象。接受美学也认为,读者是作品的仲裁人,读者的欣赏就是创造,读者就是作者,作品不过是读者阐释的蓝本而已。在接受美学那里,作者发现了什么是无所谓的,关键是读者发现了什么。因此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填补文本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世界,这样一个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联想想象的过程。再说文学作品常有言外之音、语外之意。学生能够形成敏锐、深切语感的标志便是能捕捉到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要达到这一步必须借助联想想象。我们教师在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词语和内容,好的朗读材料要进行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和复述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想象,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由文字再造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幕”上放映出来。

二、追寻思路,引导联想

散文作品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常常有一个情怀激荡浮想联翩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联想。朱自清在散文《春》一文中,由小草联想到“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由春花联想到火、霞、雪、眼睛、星星,由春花联想到“满是桃儿、梨儿”,由春花联想到母亲的手,由鸟儿联想到“呼朋引伴”,由春雨联想到牛儿、花针、细丝,由春天联想到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整篇课文是联想之网编织成的美。有时作家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布局谋篇,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由“星星”联想到“街灯”,由人间的黑暗联想到天上的美好,由牛郎织女星联想到“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借此寄托美好理想。又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由蜜的香甜联想到生活的美好;由蜜蜂采花酿蜜联想到对别人要求甚少,而贡献甚多的奉献精神。学习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联想,才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三、情景描绘,开展想象

小说是以形象塑造中心,作者经过复杂的形象思维活动才塑造出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小说时,要认识到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造是一个不断明朗、完善的过程。这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倡导学生议论,从而训练学生的再造想象。特别是有些文章,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本身就有幻想情节,这些文章是训练学生创造形象的好材料,教师可以利用课文的幻想,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让每个学生在头脑中再造一个新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常采用闭目描绘和制作录像带、幻灯片、分角色朗读、编排课本剧等形式,再现情景描绘,使文字记述的平面的客体转化为一幅幅直观的、立体的形象画面。1、闭目描绘。即边听录音(或范读),边在内心中对感知到的形象进行描绘。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场景,亦或是建筑物布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苏州园林的秀美……尽在其中,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表现手法的约束。2、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的感知描绘,亦不失为再现情景描绘的好办法。即把课文涉猎的人、事、物制成幻灯片(或录像带、DVD),与课堂教学配套使用,不但能够增加直观的感性认识,增强形象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而且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想象能力。3、分角色读课文,编排课本剧,即选择富有表演特点的文章,在学生充分预习,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摹拟人物形象,按情节发展分角色朗读,或编排成课本剧表演。

四、理解象征,培养想象

第6篇: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科渗透

一、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校教育,因为小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只有在这段重要的时期抓住机会,对于小学生的习惯、操守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只有发展了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品质,对于小学生成为全方位的素质人才起到一定的基础作用。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必须担负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语文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都知道语文是由生动的文章组成,一般主要反映自然、社会等内容,一般学生可以很容易在阅读中感受到其带来的魅力,老师运用其本身带有的情感引导到心理教育上来,学生从内心更容易接受。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1.自然渗透

在教学中,老师要很自然地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内容中,而不是生搬硬套、张冠李戴,为了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而强硬转折,这样过渡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老师要把握好整个过渡过程,要自然而然结合两个方面的知识。语文学科中存在很明显的心理教育题材,学生可以直接阅读,但有的题材可能就不是那么明显。这样的话,我们老师要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拓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学生从最基础的需要去思考,来达到思考问题以及思考的意义。最主要的就是抓住语文学科带来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科内容的情感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举个例子,在《落花生》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思考出在如今社会中是成为花生那样的人比较有用还是苹果那样的人有用。花生朴实无华但缺乏自信,苹果落落大方但略显浮夸。针对两者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做哪种人更好。这样就是以教材为载体,将心理教育很自然地渗透在学科内容中。

2.适度渗透

我们都知道小学n堂一般都只有大概四十五分钟时间,那么如何合理安排这四十五分钟呢?其实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知道,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其写作的能力及其对于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而不是整天进行思想教育。一般心理的教育能力可以维持在三分钟到八分钟,不能拖得太长。时间拖得太长一般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另外,就本末倒置了,忽略我们主要的目标是教学学科内容,影响学生学习。

3.寓教于乐

只有学生能够享受其中,在其中寻找到乐趣,就能够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会更高,而取得的效果也就更明显。要想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渗透于学科教育,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不断通过学习去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一般抗压能力比较弱,稍微在学习过程中或者生活中有点挫折,就产生放弃的想法。但是现在的社会竞争力非常大,受到的挫折只会越来越多,如果学生不能够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那很多事情就很难成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语文学科的内容把学生带入一定境界,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中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很好地面对学习以及生活中的挫折。

4.拓展渗透渠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学到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变成自己的。实践,一般主要是强化学生对于某件事的认知,深化其对于事物的理解,所以老师要拓展一定的渠道,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渗透在学科内容中。当然,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平台以及有趣的教学活动来进行。如,运用专题讨论、演讲、课本剧表演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讨论的形式一般是要求学生先准备好相应资料来进行辩论。两方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持有的不同观点,在辩论的时候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也可以听到对方辩友持有的不同观点,最后做结辩陈词。这样可以很好地把语言社交能力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学生可以很好加深自己对于课本知识的强化,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于课本中蕴含的知识得到深刻认识。演讲,一般可以通过讲说的形式及其观众的情感共鸣,有益于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第7篇: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多读  领悟  美感

生活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那么语文阅读教学自然是教给学生技能的,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多读也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其重要性在古文语句中充分体现出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 “读”出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会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苏秦苦读,“头悬梁,锥刺骨”所以能游说天下;杜甫勤读,“读书破万卷”,所以能“下笔如有神”。鲁迅连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我们可以说,历代的伟人大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己“读”出来的。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多读,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文言文教学中的 “……者,……也”这样的一个判断句式,要让学生多读几遍,甚至在不同的文章中学到类似的句式,下次学生一读到这样的句子,马上就能判别出这种句式,并深刻理解它。再有《陋室铭》中的“孔子云:‘何陋之有?’”语感比较好的学生很容易就会仿句:“何罪之有?”“何理之有?”等等。这些都是多读、熟读带来的良好收效,所以说,“读”对培养语感很重要。

二、精读中领悟, 适时点拨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教师应做到启能发,发而能收、有的放矢、适时点拨。教师的点拨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针对阅读中的共性问题“精”讲,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此时学生带着自学的疑问,带着倾听教师讲解的渴望,教师的讲解于学生能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老师要点拨得精彩,点拨得生动,点拨得精当、点拨得明白、点拨得科学、含英咀华、要挥洒教师的个性和才气,观察学生的表情和态度,随机应变,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点拨的内容具有提示性、启发性、示范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三、领悟中体会美感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样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也是一种审美过程。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在字、词、句、篇上下功夫,还应该在教学中贯彻人文的审美教育。所以,让学生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不但能提高表达能力、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有高尚审美情操的人。因为阅读就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让青少年广泛地阅读,多读名家名篇,就是让他们跟名家、大家对话,思想上无形中就会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乡愁》等佳作时,笔者就让学生尽情地读个够,感受诗人的情感。刚开始,有几个学生读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个地方时,忍不住笑了起来,但多读几遍后,他们就理解了诗人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被诗人甘愿为国捐躯的精神而深深感染了。这样的收效是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讲也不如学生自读去感受来得好的。

四、读出生活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好课堂上的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 “大语文”,要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每一部文学作品本身就出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生在大量的作品阅读中,品味到人生百态,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如《犟龟》和《骆驼寻宝记》让我们认识到既定了奋斗目标,就要不怕困难与挫折,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直至取得成功。《茶馆》又让大家认识到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这样的大量的阅读,让学生理解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五、阅读,把孩子的东西还给孩子

在这个纷扰的时代,读书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因为只有读书,才能使我们摆脱浮躁,进入沉静;只有阅读,才能将我们提升。马克?吐温说:"名作,是那些每个人都希望读过,而又不愿去读的作品。"人们希望自己读过这些书,是因为这些书是学艺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退缩不读是因为这些书超过每个人的头脑,需要思考才能吸收,而思考是艰苦的。然而只有超越我们头脑的东西才能将我们提升起来。名著是过去的作品。古人并不知道计算机、网络,但古人同样经历着日出日落,风吹面颊,也曾为爱与欲而着迷,也曾对生存的意义苦苦追问,也同样承受着悲欢离合的人生四季。名作之所以历久弥新,就是古人用最清晰的语言,向我们提出着一个个重大的主题,哈姆雷特式的追问是没有时间的界限的。没有阅读的人生是狭窄的人生,是肤浅的人生,是缺乏个性的人生。而没有个性的人生是没有未来的。 为了未来,还阅读给我们的孩子。西方有谚:"把上帝的东西还给上帝,把恺撒的东西还给恺撒。"我们在这里似乎也可以说:把孩子的东西还给孩子。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第8篇: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57-01

作文是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运动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学生不知如何写作文,教师也难以找到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从多角度出发,找出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其中,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学习、借鉴课外阅读中的语句,最终提升自身的作文水平。

一、语文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很难长时间的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正因如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不再将学习语文当做是一种负担。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最大努力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对高大榜样的崇拜心理,鼓励其多阅读名家作品,在阅读中充分吸收书中的精华。小学生每天要与教师长时间的接触,同时教师也对小学生思想、行为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陪学生一起进行课外阅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让教师热爱阅读的情绪深深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起榜样的形象,同时在学生中树立热爱阅读的典型。当学生表达出一些优美的词句时,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表扬。而当学生表达出某些独到见解的时候,教师也要进行鼓励并恰当引导。这种荣誉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过程中充满着快乐,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自信心。

二、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有很大帮助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与想象力。大部分的教师与家长对课外阅读仅有片面的理解,认为只有提升学生作文能力与考试成绩的书籍才是好的阅读材料,除此以外全部都是无用的书籍。家长为孩子选择购买的书籍也多是作文辅导类的书籍,很少支持孩子阅读其他课外读物。这种做法是极为不正确的,考试只是对课内知识体系测试的一种方式。大部分教师与家长认为,孩子在考试过程中不能取得好成绩,是不能够看课外书的。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固然可以理解,但切不可因此而剥夺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权利。教师与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坚持课外阅读对学生长期发展与写作能力的提升的巨大促进作用。而且,课外阅读同样也是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生活与身边点滴事迹的感悟能力,进而有效积累学习素材,提升其作文写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普遍达成一个共识,学生读的书越多,知识面越广,思维能力更加敏捷,作文能力也更强。对于广泛涉猎书籍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任何一个理念都能联系到在课外阅读中所收获的知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知识得到升华。反之,繁重的家庭作业会压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课外阅读工作做的好,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理解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更加愿意投身学习,效果也就更好。

三、开展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首先要从生活中获取,另外,还可以从阅读中得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勤做阅读卡片,同时相互交流、评议。评议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数量的积累,也要重视质量的提升。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这样做不但能够充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巩固阅读的成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得课外阅读工作全面推进。而且,写作并不是单纯的作文,还应包括和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体裁,如儿童诗歌、童话故事、随笔等等。而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是不能够离开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的。只有积累了充分的知识储备与优美的词句,才能够自然而然的写出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

第9篇:阅读教学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能力,策略

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数学对于培养人的分析能力,提高人的思维品质,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数学课的阅读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1.1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是无止境的,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而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长大成人后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有靠自学才能进一步吸取知识。而要自学的前提必须要学会阅读,当今各种媒体,书本,报纸,网络等等都是探求知识的渠道,这些媒介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1.2 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1.3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那些对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的格外重要。

1.4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循循诱导,深入浅出,讲完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把教科书当作习题集,这导致教师讲的精彩而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实际上,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国外也是如此。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做法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里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数学不会像阅读文艺小说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坚持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阅读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带着问题去思考,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调动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

2.2 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细加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

数学阅读过程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如在阅读时碰到重要的或一时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或是其中的一些字、词,可以作一些具体的记号,以示注意。对于一些遗忘的或不理解的概念时要有自己去查书或问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2.3 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布置阅读内容。

选择阅读内容时,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主要是为了控制时间。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的有意注意坚持的时间不长,容易疲劳。无选择的将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阅读,并都安排在新课的讲解前,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厌烦。

2.4 采用读、讲、练三结合的方式。

一般地,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要求学生能准确的叙述。阅读公式、法则后,除了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示。阅读公式、法则、例题、概念、定义后应该多练。

2.5 推荐课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