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环境汇报范文

生态环境环境汇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环境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环境汇报

第1篇:生态环境环境汇报范文

(一)新区基本状况。新区作为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构成局部,是区委、区县政府依照“一城多心,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式”,在组团的基本上成立的综合性开拓区,承当着中间市区分散财产和人口以及城市延长的功用。

新区位于城区南端,在市南北中轴线上,器械贯串神禾塬脊,历史上八水绕中的和自东而西贯串全境,海拔460米,是间隔城区比来的自然富氧区。组团规划面积17.38平方公里,个中建立用地13.39平方公里,公园绿地约3.99平方公里。

(二)新区管委会情况建立方面本能机能和机构。依据区编委关于管委会智能机机构设置状况,管委会在情况建立方面的本能机能首要是负责协调新区情况维护、环保监理、情况卫生、户外广告设置治理等工作;负责新区内道路、绿化、路灯、排水、供水等基本设备与配套设备的治理工作。其负责部分为管委会规划建立部,部室构成人员三名,在指导分工中由副主任冯生民同志分担负责。

二、新区生态情况建立近况、存在问题等

新区北临活力勃发的新城,南依高耸青葱的终南山,子午大路环抱其西,神禾塬俯瞰其东,八水绕中的和自东而西贯串全境。高塬逶迤,植被丰茂。丰厚的天然资本以及人工生态系统构成城南的水源修养地和自然副生态樊篱。460米海提高度,秋高气爽,是间隔城区比来的自然富氧区。新区有着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生态情况资本。

新区人工绿化面积达33000平方米,绿化掩盖率达40%,绿地率30%,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以上,三绿目标完全达标或超标,道路景象、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均在100%。

当前,新区发展属于起步阶段,当前工作重点放在规划、地盘报批等工作上,在情况建立上首要作好发展区域内的景象情况建造。天然生态情况,所谓的大情况建立还未启动。然则,在新区节制性具体规划中,我们做了景象系统规划、特征景象系统即步行景象、水体景象的规划。还,新区管委会组织水务、地盘、规划等各相关部分对近况、综合整治和开拓维护等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依照把流域综合管治、生态情况维护和开拓建立有机结合的思绪,托付市城市规划设计研讨院编制的《综合整治规划》,着力将革新成融天然旅行、体育活动和释教文明等功用为一体的城市河道。

实际存在的问题是新区、的天然水体景象欠佳,园区内景区结构尚待完善,区域内生态压力较大。建立资金也是要处理的一个难题。

三、同系统周边区县生态情况建立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历

近年来,市坚持可持续发展计谋,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还,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立,努力营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的生态情况。各区县、尤其是各开拓区更是将生态情况建立作为区域发展的亮点定位。浐灞新区更是以“生态立区、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构成了“洪水大绿”的生态新城格式。

新区自年以来,坚持“文明立区、旅行兴区、生态建区、财产强区”的发展观念,依托大文物、大文明、大旅行的优势,以资本整合为手段,以《新戋戋域情况规划》为底本,开展系统的生态情况建立,先后建成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等集历史遗址维护、园林绿化、水系景象为一体的生态绿地公园,恢复了66.6公顷的南北湖水面,构成了新区“同心专心两带四轴”的生态格式。在发展文明财产的还,新区积极地创立国家级生态区,建立最适合人寓居的新城,使生态成为与文明齐头并进的绿色手刺。

新区于年提出创立国家级生态区的雄伟目的,约请知名专家、学者一起组建了专家参谋组,指导、协调新区的创立工作。托付中国情况科学研讨院编制《新区国家级生态区建立规划》。年4月,新区约请省环保厅、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建委、市容园林局、市水务局等部分指导及专家对规划初稿进行专题钻研。新区以生态文明为理念,以充分发掘历史文明资本为切入点,坚持一张蓝图绘究竟,具体提拔新区的情况形象,营建情况优胜、生态气氛浓重的国际一流投资情况和人居情况。

四、结合全区“十二五”规划和生态强区建立,新区在生态情况建立方面的思绪和办法

我们将依照可持续发展实践和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发展轮回经济,维护生态情况,加速坚持资本节省型和情况友爱型新区,努力完成资本合理开拓与社会,生态情况之间的良性发展。新区以科学定位、传承历史、统筹发展、注重情况为准则,可持续战略主导下具有天然生态和水乡田园风景特征的“伊甸园”。立足现有天然生态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营建绿化、美化、宜人化的生态情况和寓居空间,努力完成人与天然情况的调和发展。

(一)依据组团节制性具体规划中关于景象系统规划逐渐施行新区情况景象建立。

组团规划用位置于神禾塬上,四周被与盘绕,构成了三面环水,一面依塬的特征景象区域。新区西侧寓居片区地势转变小,将人工河道、绿带等人工景象与湿地、水面等天然景象互相浸透构成互动性景象系统。东侧寓居片区位于塬上,与周边区域地势转变较大。结合中心高、低的建筑结构方式,构成天然景象与人工景象互相远眺的远观性景象系统。

水体景象系统依照形状的分歧分为:湖泊形状、水池形状、水池形状三种。步行道景象系统依照所在的地位及道路品级的分歧分红林间小道、滨河流路、沿街步道、环湖道路四种。

(二)依据《综合整治规划》,推进的生态情况整治。

1、景象建造。依照规划设计方案,建立一带两心七区的功用构造。一带:滨河生态景象廊道;两心:为湿地景象中心和活动景象中心;七区:为两处中心区及五处生态建立节制区。辨别为:喷鼻积寺文明展现区、旅行综合开拓区、城市体育活动区、湿地维护区、生态房屋区、城乡统筹规划区和滨河生态景象廊道区。将成为将来区域发展的主要纽带,承当多种城市财产的综合功用。

景象构造:规划构想以水为主体,打造景象廊道。设计将天然风景、体育活动、释教文明相交融,一起展示美好的天然风光和深沉的文明沉淀。

景象分区及面貌节制:景象分区为河口面貌区、水泽田园区、湿地维护区、体育休闲区、释教旅行区。依据景象分区进行面貌节制,河口面貌区、水泽田园区、湿地维护区尽量保存天然面貌,建筑高度节制较严厉;释教旅行区坚持释教特征,建筑高度节制较严厉;体育休闲区在对天然情况适度革新的还,放宽建筑高度节制规范,构成融体育活动、天然旅行、寓居文娱为一体的滨水景象面貌。

2、生态情况维护。合理应用水源,维护现有河道天然岸线和湿地,充分应用河滩地的天然地形地貌,突显原生态天然面貌。经过对村庄基本设备的建立,合理处置周边用地污水排放,沿河设置截污管道,污水接入周边城市污水管网,削减对河流的污染。使入沣河水质到达二类水规范。

(三)增强新区市政设备、情况绿化、公园绿地等公共配套建立,提拔新区对外形象。推进已签约项目落地建立,以秦岭的天然情况和园区的人文情况,建立追求优雅、崇高的生态房屋区。

(四)生态情况建立的工作准则

1、可持续发展准则。准确处置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情况维护关系,处理好资本与情况问题,营建优越的创业情况。

2、综合整治准则。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源头预防,坚持运用轮回经济理念,积极履行洁净生产,搞好生态新区建立,提高资本综合应用效率,建立资本节省型和情况友爱型新区。

3、突出重点准则。生态建立规划与开拓区发展规划相协调,依据组团控规,突出区域发展特点,稳步推进生态建立。

4、大众参加准则。生态建立既要增强县政府微观治理,也要坚持健全县政府微观调控机制,鼓舞社会大众力气参加建立的优越场面。

五、对建立国际化大都会,增强生态情况建立的建议意见。

年4月19日至20日,市委召开加速经济发展方法改变务虚会,勾勒出市将来的国际化大都会轮廓。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清云在会上要求,坚持不懈地朝着把建立成富有历史文明特征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会的目的迈进。

区在建立国际化大都会计谋下制订出构建城南绿色自然樊篱,打造“后花圃”的发展定位。区第十六届第六次全领会上,杨建强代区长强调,当时和今后一段时间,全区加速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率,抢抓深化推进西部大开拓、具体施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速建立国际化大都会的严重历史时机,以加速科学发展、追求跨更加展为主题,以推进城市化为主线,以支撑三个开拓区为抓手,以优化生态情况为保证,以改善民生为基本,加速经济发展方法改变,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依照三产强区、项目带动、板块推进、生态优先的工作部署,着力打造城南国际新区、协作共建区、统筹城乡示范区、生态优先区“四大板块”,努力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个中也将生态情况建立,加速秦岭北麓的生态建立作为区“四大板块”发展中的生态优先区。

依照省、市、区的要求着力推进生态情况建立,并做好城区生态建立,建议如下:

(一)依据《全国生态情况建立规划》和《省生态情况建立规划》,结合区生态情况维护和建立的实践,经过剖析区生态情况近况、存在问题、优势和制约要素,制订《区生态情况建立规划》,提出符合区实践的生态情况建立的发展偏向、对策及目的任务。还,在制订城区总体规化时,做好城区生态建立规划,这个规划必需以知足城区可持续发展要求为目的,立足城戋戋域范围,综合思索城区周边及地点区域生态情况的影响要素。生态情况建立规划是生态建立的根据,县政府应高度注重,要把城区生态建立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治理的全进程中。

(二)增强城区生态绿地建立,改善生态情况城区绿地建立应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改动过去那种“见缝插绿”“三小绿地”的保存观念,应把重点放在坚持大型生态绿地、情况绿地和大型交通绿地上,强调城区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和景象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立上增强科学性,在科学性的基本性追求艺术性。

(三)维护和坚持城区绿色廊道,尽量保存天然特征的河道优越道,城市河岸公园和城市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带等。

第2篇:生态环境环境汇报范文

xx县人民政府县长xxx

xx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东南端,是一个干石山区、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一方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山川壮美、气候宜人、区位优越的宝地。改革开放以来,xx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改变全县贫困落后面貌的一项基础工程、治本工程、造福工程来抓,2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29万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协调发展的突出成效。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回顾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历程,展望我县生态经济建设的前景,我们倍感自豪,也更加充满信心。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生态环境建设迈出大步伐

一是持续大搞荒山绿化和退耕还林。改革开放20多年来,xx县八任书记、十任县长紧紧围绕“在万分之一的国土上搞绿化、做贡献”的战略决策,持续开展绿化接力赛,带领全县人民群众树绿化志、干绿化事、创绿化业,将原来只有7万亩次生林的荒山秃岭建设成为近90万亩的涛涛林海,使全县150多个山头无山不绿,3368条沟壑沟沟有林,森林覆盖率达到47.6%。为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从2000年起,我们发动群众肩扛手抬,用石头垒起了7000多华里的森林防护墙,被誉为“天下第一墙”,并夺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二是突出狠抓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我们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小流域治理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沟坡岭河滩科学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累计新修基本农田8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20万亩,打井建水窑7000孔(眼),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84处,解决了全县287个村庄、9.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三是积极开展城镇绿化和小城镇建设。我们以打造中国北方绿城为目标,按照风景化、园林化、林荫化、多样化的要求,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持之以恒地大抓县城绿化工作,县城及县城周边绿化总面积达到2406亩,绿地面积达到1267亩。建设园林化庭院、园林化单位、园林化小区80多个,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20.54%,绿地率达到1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1.81平方米,山水园林县城初见雏形。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园林化乡村建设,全县涌现出了常平、晋庄、桥上等一批园林化乡镇和小逢善、河西庄、西柏林等一批园林化村庄。

四是大刀阔斧治理工业污染。近年来,我们采取“关、停、并、转”等办法,先后取缔中小企业65个,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能力企业8家。投入巨资对重点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大力推行清洁无害化生产,使企业内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吃干榨尽,实现循环生产。目前,全县工业废水污染排放达标率达到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7%,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探索绿色经济路子,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新效应

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我们依托全县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努力实施绿色战略,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着力培育绿色产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发展绿色经济的新路子。

第一,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从1978年到2004年的20多年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47.6%。水土流失面积由83%下降到15%以下,年侵蚀模数由4300吨下降到了150吨,年降雨量达到近600毫米,气候相对湿度提高了15个百分点,无霜期延长10—15天,旱、洪、雹、霜等自然灾害减少43%,豹、鹿、红豆杉等濒危珍稀动植物重现高山深峡,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县也因此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球环保500佳提名奖”和“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第二,绿色产品开发初见成效。全县绿色种植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有7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认证,奶牛、肉驴特色养殖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建有奶牛、肉驴养殖小区36个,奶牛达到1650头,肉驴达到2900头。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九牛寨乳业、郭氏羊汤、紫团饮业、辛寨陈醋、西街裕丰酿造、西柏林豆制品等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带动了一产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36元。

第三,旅游产业开发快速发展。地外我县东南部的太行山大峡谷,绵延百里,景色奇异,是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近年来,我们充分依托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大综合开发力度,制定了整体规划,修建了旅游循环路,改善了通讯设施,开发了旅游商品,兴建了接待设施,打造了八泉峡、红豆峡、黑龙潭等一批精品景点,尤其是在北京、郑州、石家庄、太原等城市举办了宣传推介会,去年5月份成功举办了“中国长治·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国际攀岩邀请赛”,进一步扩大了太行山大峡谷的知名度。

第四,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经济的大力发展,大大加快了全县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环保治理,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常平集团200万吨炼钢一期工程采用世界一流的四机四流连铸技术,环保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采用二次除尘,转炉采用全电脑控制,实行清洁式生产,是长治市第一家环保型钢铁企业。壶化集团4000万发钢性药头电雷管自动生产线项目的设计规模、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居世界领先水平。环海集团20万吨热轧不锈钢带项目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庄益通公司1000吨电子精细硅微粉项目在科技含量上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这些高新项目带动下,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生态经济建设再创高水平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去年我县被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确定为山西省首家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实验区,为我县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赢得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决心以此为新的起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努力推进生态与经济双赢共进:

一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实现新飞跃。牢固确立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护和修复,更要注重建设的理念,把建设“绿色壶关”作为最大的生态工程,在发展中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中优先建设生态环境,继续大搞植树造林,切实抓好低效林改造相混交林建设,全面加快草地发展、城镇绿化、通道绿化、园林化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基础工作,力争利用3—5年时间彻底绿化剩余的近20万亩荒山面积,使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二要在生态农业开发上实现新突破。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发展之路,实现规模化经营,多元化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壮大紫团、壶化、开源三个乳制品加工企业,玉米加工、小杂粮加工、陈醋、羊汤、豆制品加工等8大龙头企业,积极引资建设肉制品加工项目。突出抓好优质玉米、小杂粮、无公害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奶牛、生猪、肉驴、羊、鸡和特种养殖。认真搞好农业高科技项目的引进推广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继续抓好小泉小水、小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农村交通、沃土工程和农村沼气等农业基础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加速农村发展。

三要在做大旅游产业上实现新目标。牢固树立抓旅游产业就是抓生态经济的新理念,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搞好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各景区详细规划,建设旅游专用交通道路,加大精品景点开发力度,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增强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力度在太行山大峡谷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两块牌子的基础上,把大峡谷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培育成全第市一、全省一流、全国有名的旅游胜地。

第3篇:生态环境环境汇报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综合治理 煤矸石

随着煤炭工业技术的进步,矿井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煤矸石等煤矿废弃物堆放量越来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愈演愈烈。当今对煤矸山进行生态恢复治理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煤矸山生态恢复治理与环境保护是本文的主题。

一、煤矸山生态恢复治理的概念及目的意义:

煤矸山生态恢复治理,就是煤矿开采所产生的废弃物对自然稳定的生态系统和工矿区域居民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后,通过科学论证,人为治理,使之形成自然生态稳定系统,让该区域居民尽可能享受自然状态下生存环境的过程。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使该煤矿区的稳定生态系统接近原有的自然状态,把现有开采煤矿对矿区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1.煤矸山生态恢复治理的必然性(以河东煤矿为例)

1、煤矸山现状,河东矿产量为120万吨/a,原洗煤能力45万吨/a,每年新排矸量为21.6万吨。现共有4座矸石山,其中河溪沟2座,崔家沟2座。崔家沟2座已停止使用,河溪沟1座已进行了生态恢复治理,另外1 座正在使用当中。现使用的矸石山有自燃现象,旧矸石山已不再自燃,但存在滑坡不稳定患,已治理的矸石山植被长势喜人,生态恢复良好。

2、煤矸石排放对环境空气的污染

河东煤矿矸石发热量在4.18-12.5MJKg左右。煤矸石山自燃和扬尘是对环境空气影响的两个主要因素。

煤矸山自燃,放出大量的SO2气体,而且还释放出大量的CO2、CO和H2S气体。矸石中的有机物质在氧化分解过程中,还生成一定量的氮氧化合物和苯等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还伴有大量的烟尘,污染矿区大气环境。有时在其内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会发生爆炸现象。唐山煤矿就发生过矸石排放场爆炸事故。

据苏联沃夫沃伦煤田大桥矿二号矸石排放场实测:煤矸石自燃,每平方米24小时放出10.8KgCO、5.6KgSO2、0.6KgH2S等。内蒙古乌达跃进矿选煤厂排出的洗矸发生自燃,SO2和H2S最高日平均浓度分别达10.69mgm³和1.37mgm³.周边地区人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由此可见,矸石山自燃对人体健康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煤矸石自燃对植物的生长也十分不利,对建筑物还具有腐蚀性。

扬尘是排矸场对环境空气影响的又一个主要污染因素。一般在四级以上的风就会起尘,起步风速大于4ms。

3、煤矸山对土壤和植被的污染

经山西德森荒漠化治理研究院和北京林丰源生态环境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共同采样点监测表明,河东矿各采样点的Hg和Cd的污染指数均超过1,平均污染指数分别为2.15和6.84.土壤主要会受到Hg和Cd的污染。

煤矸山对土地、农田及植被造成破坏的原因是:矸石山地表移动变形产生的裂缝而形成漏斗状的塌陷坑,使土地、农田受到分割,而不能形成较大面积的土地,不利于土地利用,影响利用价值。矸石淋溶水对地表土层的原始内聚力和附着力产生了“质”的改变,加速了水、土、肥的流失,使土地、农田变得贫瘠。

矸石中的硫化物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产硫酸盐的水解产物,污染土壤,从而影响作物生长。

当农作物叶片落有煤矸山的粉尘后,阻挡了太阳光对叶片的光合作用,从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利。为此,几十年来先后为当地农民赔偿青苗损失费用高达数百万元。

4、煤矸石对水环境的污染

煤矸石在大气降水条件下,便产生淋溶或浸泡。加之风化作用,此时,矸石内所含的有些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自然带出,直接影响该区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根据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在“古交矿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介绍,真正对环境构成危害的,不是矸石有害的固定态,而是其可溶部分(包括交换态、水溶态及淋溶态等)。

(一)对煤矸山进行生态恢复治理的几点建议

1、加大投入,选配高效节能减排的洗选加工设备,降低可燃物排放量。提高煤产品回收率,是控制污染源头的有效途径。

2、土、矸混合倾倒作业,是隔氧阻燃的可取之法。既延缓了自燃进度,减少了滑坡、泥石流、爆炸的几率,又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治理做好了铺垫。

3、提前做好转移新排矸场和治理旧排矸山的规划工作,使排矸山可能造成的污染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4、采选技术前瞻、服务前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优,且具有甲级矸石山生态恢复治理资质的企业进入招投标阶段,优中选优为我所用。

四、 结束语

要及时快捷高效地对煤矸山进行生态恢复治理,促进煤矿企业及其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一个稳定度大的、净化了的环境中,就必须掌握矸石山的具体情况,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好适宜当地生存环境的植被,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实施后,着重在控制水土流失方面的保水、保土、防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和效益进行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和植物种植措施,多措并举,使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协调进行,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改造排矸山的环境,并使区域环境向着有利于矿区居民生存的方向发展,因此,矸石山生态恢复治理是煤矿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1992.8.17

2.关于“山西省(市、县)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编制导则》晋环发(2007)603号

第4篇:生态环境环境汇报范文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用五年规划引领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经济社会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了规划这个“牛鼻子”,推进实施《规划》,有利于落实各项生态环保任务,安排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完善生态环保政策措施,提高生态环保工作的整体效率,让《规划》的红利惠及更多人。

推进实施《规划》,要增强责任担当意识,确保方向性和执行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统筹生态环保工作的方方面面,头绪繁多,涉及诸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切实把“落实”《规划》内化于心、植根心底,真正从内心深处主动自觉抓落实、心甘情愿抓落实,不看“唱功”看“做功”,不看华表看实效,始终把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放在心上,把环境质量改善扛在肩头,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福社。要时时把责任扛在肩头、落实在行动中,要确定责任、分解责任、实化责任,做到定性、定量、定人,在限时间、卡节点上具体部署安排,构建清晰明确并且可以追溯的责任体系,阶段性地对未完成任务的要“提提醒”,对干得好的要“鼓鼓掌”,形成刚性执行力,确保《规划》实施真正取得突破。

推进实施《规划》,要强化为民服务理念,汇聚落地生根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不明因无以知事论断”。提高环境质量,不仅是一种宏观的政策观察,同时也是一种微观的公众感知,《规划》不是流于纯粹的技术性方案,而是从深入推进和回应民生的角度,对提高环境质量的要求和任务予以特别明晰,为生态环保工作明确了方向、注入了动力。我们既要看到生态环保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从而增强战略信心,也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环保问题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咬定目标不放松。我们既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因一时的困难和问题而缩手缩脚,既要求真务实,增强行动自觉,不能急于求成,又要奋发有为,真正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努力做《规划》的积极促进者、自觉实践者。

推进实施《规划》,要坚持激发活力、精准发力,完善相关配套的制度保障。思深更益远,谋定而后动。《规划》不是一个闭合体,实施《规划》的过程,应该成为挖掘动力、激发活力、在“提高环境质量”上取得明显成效的清晰路线图。唯此,《规划》才能落到实处、做到细处。实践证明,破解瓶颈,必须要有前瞻性的思维、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必须要通过综合改革、精细管理去解决困难挑战。实施《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各有不同,任务也有所不同。要深入研究并配套开展有关制度建设,厄丁解牛、对症下药,锤炼科学有效的管理智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收获更多的幸福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不断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环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规划》的研究讨论、编制论证,让我们听到了汇聚智慧、凝心聚力的集结号;《规划》的报批审议、印发实施,为我们吹响了向全面小康社会奋勇迈进的冲锋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统筹谋划、加强街接、密切配合,将《规划》作为拼搏奋进、破冰前行的行动指南,众志成城、勇往直前,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规划》的美好愿景在我们的手中变成现实!

第5篇:生态环境环境汇报范文

一、短板指标1项,为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目标值100%,2018年完成值50%,差距50个百分点。

原因分析:此项指标只监测到市级层面,各县没有监测数据,区环保考核按照各县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完成率计算分值。我县涉及大气污染防治项目一项,为县集中供热脱硫脱硝项目。2018年完成了脱硫改造,脱硝改造没有实施,占任务的50%,故此项指标完成率测算为50%,属于短板指标。

整改措施:一是今年9月30日前必须完成县城集中供热脱硝改造,该项目于8月10日开工,目前正在抓紧施工。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倒排工期,倒逼进度,层层推进工作,确保9月30日建成并试运行,指标达到100%目标值。二是严格按照市生态环境局下达的目标任务抓好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确保2020年稳定达标。

二、完成目标值指标3项

(一)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根据XX市监测站反馈数据,2018年XX县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360天,优良天数331天,占有效监测天数的91.9%。完成目标任务。

巩固措施:持续开展建筑施工和裸露空地扬尘扬尘污染防控、机动车尾气治理、餐饮企业经营户油烟排放治理、“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等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查处违法行为,实行月度调度预警机制,确保我县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巩固好已完成目标值指标。

(二)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根据XX市监测站反馈数据,2018年XX县XX水库区控断面、XXXXX国控出境断面水质1-11月份均为Ⅱ类,12月份达到Ⅰ类,XX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饮用水Ⅲ类水质,水源地达标率100%,完成目标任务。

巩固措施:以今年上半年全市其他县区水质均有变差为警示,深刻认识我县稳定达标面临的实际形势,全面落实河长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清理河道垃圾,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杜绝新增排污口,维护好县城水源地标准化建设,按照水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要求,严格监测、管控我县水环境质量,确保2020年稳定达标。

(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根据XX市监测站反馈数据,XX市生态环境局监测站反馈数据,XX县2018年县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0.82万吨,综合利用0.82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100%,完成目标任务。

巩固措施:加快推进县工业园区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项目建设进度,2019年底完成立项审批,2020年11月底建成。确保我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全部无害化处置,2020年稳定达标。

第6篇:生态环境环境汇报范文

摘要:结合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特点,借鉴“一张图”的基本构架和设计理念,立足于对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全过程支撑,设计并构建了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和系统,克服了以往生态环境调查评估系统“重调查、轻评估”的局限,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今后,应加强“一张图”系统的调查评估支撑能力建设;强化调查评估成果应用,为生态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保障和应用支撑。

关键词 :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一张图”系统;环境信息化;环境监管

为摸清我国十年来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系统、可靠、及时的科学依据,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到2013年历时两年三个月,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项目对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工作既是重大挑战,也是战略机遇。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改变传统资源调查工作方式,构建新型“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遥感调查评估技术方法,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加快工作效率、节约经济成本。

当前,“一张图”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2009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时,国土部门提出了国土资源“一张图”的概念,即以第二次土地大调查所形成的全国遥感影像一张图为基础,逐步完善健全国土资源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新型的国土资源管理体系技术平台。“一张图”系统的建设为土地调查与管理提供了科技信息支撑平台。随着遥感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一张图”应用领域不断地提升和扩展,在森林资源清查、水利普查等重大专项调查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现有系统主要面向资源调查及成果应用,而对评估工作缺乏支撑,同时,生态环境调查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借鉴“一张图”的基本构架和设计理念,立足于对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的调查阶段、评估阶段、数据汇总阶段、综合集成阶段和成果服务阶段的全过程支撑,探讨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核心功能,构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进而设计并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一张图”系统解决方案。

“一张图”系统总体目标

面向生态十年项目调查与评估数据成果的集成、共享、与信息服务需求,利用计算机、GIS、数据库和现代通信等技术,实现对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成果的综合集成与共享,建成具有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应用分析、查询检索、统计制图、共享等功能完备的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系统平台,促进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环境管理与科研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一张图”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一张图”系统由“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及数据管理系统、调查评估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组成(见图1)。数据管理系统围绕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核心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实现数据质检、转换、入库、更新、维护等功能,为调查评估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调查评估平台是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支撑平台,包括野外数据采集、评估分析、综合集成3个系统,为野外调查、生态评估、总体集成、决策会商提供技术支撑;共享服务平台是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工作交流、成果服务平台,通过门户网站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和成果共享服务。

鉴于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内容的丰富性、技术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为能够适应工作调整而必需的技术灵活性,系统采用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技术进行架构设计。系统总体架构由5层组成,每一层相对独立,并以技术服务的方式提供对上、下两层的接口,通过信息化制度与标准保障它们可以协调工作。

第一,支撑层:提供对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一张图”系统的软硬件支撑,是系统正常、稳定、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包括硬件平台、网络环境和基础软件平台。

第二,数据层:负责对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数据库所有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包括结构化文件和非结构化文件,通过数据存取接口、数据管理接口和空间数据接口为应用层各个系统的应用提供数据接口服务。在“一张图”框架下主要建设5类核心数据库,包括生态遥感数据库、环境背景数据库、地面调查数据库、评估成果数据库以及基础支撑数据库。为了便于管理和更新,将核心数据库逻辑上划分为基础层、专业层和管理层。基础层为基础地理和生态遥感数据,专业层是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和规划产生的数据,管理层是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产生的数据。

第三,模块层:以松藕合方式搭建,为系统提供数据管理、数据采集、系统应用、统计分析、空间运算、位置定位等功能和模块调用库。

第四,应用层:对多个模块组合封装,形成对数据管理、数据采集、分析评估、综合集成、信息、数据服务等业务管理应用的逻辑实现。

第五,用户层:基于门户、平台和地图等形式,综合展示数据管理、调查评估、共享服务等应用,为项目承担单位、地方环保部门、生态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服务。“一张图”系统关键技术

基于移动GIS的数据采集技术

移动GIS集成了gps、GIS、无线网络技术,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特别是无线网络(3G、Wi-Fi)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空间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野外数据采集与信息录入。针对快速、实时、有效采集并录人生态环境野外调查大样本量、多源数据的需求,本研究采用APP应用运行机制、在线与离线混合数据访问模式、嵌入式移动数据库技术等,解决了野外调查实时交互性差、缺乏审核校验、数据处理量大等难题,提出了基于ArcGIS for Mobile的国家级移动数据采集方案,实现了野外调查数据的数字采集、智能校验、实时上传与有效管理。

基于SOA和ETL的信息整合技术

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数据具有多源、异构、多尺度、更新频度不一等特征,不论是核心数据库的初始构建还是其后续更新,都涉及数据的处理、加工、整合和集成等方面,而它们离不开强大而灵活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工具的支持。本研究采用SOA技术与ETL (Extra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Loading,抽取、转换和加载)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整合。

采用SOA技术,使系统可以按照模块化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从而解决新业务需要,这样既方便了系统的扩展,同时又保护了原有系统。采用ETL技术进行数据整合集成,既可加强数据管理的一致性,又可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对于各类数据及成果,通过采用ETL方式,按照“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要素编码和分类标准,结合业务系统应用需求,进行整合改造,实现逻辑对象和物理对象的分离和数据分类的动态编目。通过逻辑数据组织模型的设计和应用,即使数据组织发生变化,系统代码也无需做任何修改,使得整个系统具备开放、易扩展、易维护、工具化等优点。

基于模型库的自动化生产技术

为揭示我国生态系统分布格局、质量、生态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建立了“生态系统格局一质量一服务功能一生态问题一生态胁迫”的全国生态系统评估框架和25个指标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涵盖国家、典型区域和省域3个空间尺度。评估指标种类众多、类型各异、结果多样、数据处理量大,如何实现各项指标的迅速、自动生产,并能够按照技术要求快速、有效地形成专题图和评估报告,也是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分析评估系统通过构建模型库,将业务模型与实现技术相分离,以达到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移植性的目的。针对生态系统分类数据,采用ArcGIS文件地理数据库格式进行计算,解决海量矢量空间数据运算难题,同时,应用自动化生产技术,充分结合业务工作流技术、自动分割、并行计算、多任务调度和多线程并行技术,实现评估指标“数据一模型一统计一制图”的一键式自动生成。

基于空间关系的三维可视化与分析技术

应用空间三维可视化手段,构建评估成果的综合展示和应用集成三维场景,可以很好地为生态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但是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数据目录庞大,达到2000多个,同时数据尺度不一、应用多样化,需要解决三维场景下的数据快速定位、自动加载、空间关联、多维统计等难题。系统综合考虑评估主题和空间尺度,构建了两层五级数据目录体系,大大提高了图层定位速度。针对图例信息显示信息不够丰富灵活的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三维场景下地图图例的配置方法,在不同三维视野高程下自动配置并显示不同的图例,随着高程的变化实现多个图例之间的切换,以确保空间数据显示内容与图例信息的一致性。基于空间关系,通过省一典型区的关联以及典型区一典型区的关联,实现灵活的区域关联和多维度的统计分析。

“一张图”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要点分析

本研究采取Oracle (10G)+ArcGIS(10.1)模式建立了全国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核心数据库,集成了遥感数据集、生态背景数据集、调查评估专题数据集3大类21个子类数据,数据量达10TB,具备了支撑和服务国家生态保护与综合管理的数据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C#和Java语言进行应用系统开发,研制完成了由数据管理系统、共享服务平台和调查评估平台组成的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一张图”系统,形成了多专题、多尺度和多时相的综合展示、统计分析和应用集成能力。

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一张图”系统是由多个复杂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的复合系统,主要包括数据管理、野外数据采集、评估分析、综合集成以及共享服务等系统功能。

数据管理

依托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设完成了“一张图”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数据整理、建库、管理规范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标准化检查和批量入库、数据处理、数据维护及权限和日志管理等,实现核心数据库的高效管理,为环境调查、系统应用和服务提供有效支撑。“一张图”中所有数据由数据管理系统统一管理维护,调查、评估和管理产生的各种来源数据通过统一的入口进入“一张图”,通过统一开放的数据接口为调查评估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

野外数据采集

充分应用移动GIS技术、移动智能终端、3G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采用APP应用运行机制、在线与离线混合数据访问模式、嵌入式移动数据库技术等,设计并研发了野外调查移动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野外调查数据的数字采集、智能校验、实时上传与有效管理。数据采集系统在土地覆盖类型地面核查、生态系统参数野外观测等工作中得到了应用,规范了填报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生态环境调查数据采集提供了信息化支持。

分析评估

基于生态系统评估模型和自动化生产技术,研制完成了分析评估系统,实现了生态系统分布、格局、质量的自动计算,为生态服务功能、胁迫和环境问题的评估分析提供了统计制图能力支撑。该系统在25个省级和国家专题中得到了应用,计算效率和成果规范性大幅提高,为开展全国、各省和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提供了工作平台支撑。

综合集成

基于三维地球技术,设计研发了综合集成系统(见图2),实现了动态展示、统计查询、分析评估、专题制图等不同功能的集成,满足了数据成果综合管理、分析和应用的需要。综合集成系统为生态环境综合评估提供了技术平台支撑,并在项目成果汇报会中通过现场演示,对评估成果进行了立体、动态、直观的展示,提升了汇报效果。此外,利用该系统可开展行政区域与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关联分析,促进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成果的综合利用,为生态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共享服务

基于权限管理,采用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构建了生态环境遥感调查成果服务共享门户,实现了集信’息交流、成果、数据服务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为生态管理部门、地方环保部门、研究院校以及社会公众提供高效权威的生态环境信息服务,促进了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成果的充分和长效应用。同时,通过网站建设,实现新闻、进展情况及各类技术文件的综合,为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工作提供交流和宣传平台,有效支持了生态环境调查信息公开工作,保障了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总结与展望

“一张图”系统工程建设为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提供了全过程支撑,促进了调查评估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大大加快了工作效率,实际应用效果显著。“一张图”核心数据库集成了覆盖全国的遥感、监测和统计数据,既是今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各项涉及生态环境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一张图”系统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动态监测、集成分析与综合评估,初步形成了对生态环境监管与决策的技术支撑能力。今后,一方面,应结合国家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体系的完善与固化,进一步加强“一张图”系统的调查评估支撑能力建设,为定期开展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工作提供有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应强化调查评估成果应用能力,紧密结合生态环境管理需求,逐步完善和建成全国“生态一张图”,构建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与电子政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全面支撑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生态资产核算、生态绩效考核等新时期生态保护工作。

主要

参考文献

[1]厉青,王桥,魏斌,等.基于WebGIS的西部生态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4 (1):11-15.

[2]王桥,王文杰,郑丙辉,等,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J].遥感学报,2003 (6):490 497,529

[3]高占普,李铁钢.浅谈“一张图”建设意义及思路[J].国土资源,2012 (10):47.

[4]李华,孟宪素,翟刚,等.基于国土资源“一张图”的综合监管与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1(4):27-31.

[5]张盼盼,蒋之富,张成程.浅议全国林地“一张图”的推广应用[J].林业建设,2013(4):65-69.

[6]申邵洪,谢文君,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普查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3,30 (10):109 -113.

[7]申文明,孙中平,张雪,等,生态环境移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J].生态学报.2013,33(24): 7846-7852

[8]唐权,吴勤书,曹全龙,空间ETL技术在省级标准地址库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通报,2013 (5):80 83.

[9]王勇,庄大方,徐新良,等,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5):672-678.

第7篇:生态环境环境汇报范文

一、积极调度全面推进

自3月份创城以来,生态环境组先后召开6次工作调度会,开展现场督查活动,积极调度各成员单位的创建工作,区人大副主任、生态环境组组长孙爱英同志,每周听取汇报,每月召开工作调度会,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旬一调度、一月一小节”定期调度各成员单位的工作发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以书面形式进行报告,主动与上级业务部门进行对接,市区共建,资源共享。为了确保各项指标落实到实处,严格要求生态环境工作组各小组单位的责任人亲自挂帅,相关部门和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以方便有效调度各单位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二、细化目标严格督查

生态环境组各成员单位按照“精、细、严、实”的工作要求,先后6次对照测评指标体系,逐项查找薄弱环节,细化分解任务,每项指标责任分到单位科室、明确到人;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倒推工作进度,公布上墙,实行挂图作战。同时生态环境组按照各阶段的工作重点,要求各单位对创城工作,自查自纠,在此基础上与市生态环境组、区创城指挥部积极交流,并对材料认真梳理针对测评指标把握不准、吃不透的现象,逐个认真排查,限时整改,杜绝创建中出现不必要的工作漏洞和死角,确保完成各项指标。

三、严格奖惩务求实效

严格要求生态环境组各成员单位,不讲条件,确保完成任务督查各成员单位创城领导和工作机构落实情况,及对《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情况,对测评体系的梳理认识情况,严格责任追究,严格落实机制,明察暗访,坚持奖罚分明。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影响创建工作进度的单位,严格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四、规范材料整理归档

第8篇:生态环境环境汇报范文

所谓生态环境监测,就是利用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学理论,监测生态系统条件及条件变化和环境压力下的反应和反应发展的趋势,从而更好地获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和显示格局的数据与认识,给整个生态环境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就生态环境监测的特点来看,其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有多样性的监测对象,常见的生态环境监测对象主要有植物、动物、农田、海洋、森林、湿地、湖泊、物候、气候等,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监测的全面性体现出来,并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才能以精准的数据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技术和数据上的支持。

2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生态环境监测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为了更好地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就必须切实掌握生态环境的监测内容,才能更好地完善广东省的生态环境。

2.1划分生态类型。在整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成效,首先就必须对生态类型进行划分。在划分过程中,常见的划分方法主要是根据生态定义、生物和非生物的影响分子所占比例以及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决定论和区域的划分。就广东省而言,由于广东省具有较大的国土面积,所以不可能统一地采取某一方法进行划分,在选择划分方法时,应紧密结合广东省的环境保护实践,对生态类型划分做到因地制宜。就广东省来看,其生态环境应划分为虎城市人口密集型、偏远山区分散型和海洋型的生态环境系统,并在划分过程中切实注意以下五点:一是地理区域分布的特点;二是区域内的地质气候存在的差异;三是主要与次要影响分子的结合;四是经济发展与环保工作之间的和谐统一;五是人与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2.2选择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在划分生态类型的基础上,还应针对性地选择监测的方法。而在监测过程中,虽然只采取监测环境系统定环境影响分子的方法,从而得到环境指标特征和数据,但是由于存在的测量标准较多,所以在确定监测方法时,应切实考虑到以下因素,即监测的指标、策略、设备承受范围、时间间隔、时间记录、数据等,尤其是应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加强对数据报表的管理,才能更好地确保其监测水平达标。

2.3选择生态环境的监测仪器。我国的监测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体系,并且采用不同类型的设备进行监测。如一部分选择大型的设备进行监测,还有一部分部门则是采用小型的监测设备。在选择生态环境的监测仪器时,应紧密结合以下三点原则进行:一是仪器的灵敏度一定要高。仪器的灵敏度很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在进行地理环境的监测时,仪器的灵敏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仪器的灵敏度高的时候,才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二是测量方法,在进行监测的时候,需将测量方式简单化,这样有利于测量的有效进行;三是小体积,仪器方便于监测。

3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完善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态环境监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3.1对生态状况的监测情况进行及时的汇报。对监测数据的处理是整个监测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将数据整理后,才能从整体上观察出环境的变化状况,从而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证据,监测年报的定期上报就是其中一种数据处理方式。所以在生态监测工作中,应及时编制生态环境监测年报,并在整个年报中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生态状况的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二是估计生态环境的发展,为接下来的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措施;三是结合实际提出改善建议,制定计划,逐步实现由监督性监测向指导性监测转变。

3.2建立生态监测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有利于数据的整合和分类,从而为以后的监测工作提供有利的数据资料,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这就需要监测人员及时收集各种监测数据,将监测的数据纳入省环境监测数据库之中,并对图形图像数据进行归类和整理,从而为监测时间的确定、时间间隔的确定和监测的地点以及数据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3.3采取科学高效的方法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一是加强地面现场调查,利用科技设备对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考察实践;二是研读航空低空照片,采用先进的小型侦察设备在平流层进行实况监测;三是利用卫星在高空进行监测,不仅节省开支降低成本,而且监测结果良好,但是在检测前应进行商讨做好评估,考虑好备案,以防出现突发状况。

4结语

第9篇:生态环境环境汇报范文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环境类专业;教学内容;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36-02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生态学的重要应用学科之一。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都将《环境生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近十年的《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其在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和工科院校环境类专业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以期为相关院校《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选取。目前国内多数《环境生态学》教材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生态学原理,二是应用生态学。内容包括:环境生态学绪论、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干扰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生态工程、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我校《环境生态学》讲课课时为24学时,相对于教材内容来说课时严重不足。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兼顾生态学基础原理和应用生态学两大方面的内容,同时突出重点,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内容,是该门课程改革创新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实践内容的设置。《环境生态学》的课程特点是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多,涉及的交叉学科多(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风景园林、城市规划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从生物个体、生态系统到景观和生物圈。此外,许多基础理论和方法需要在实验和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如何结合我校建筑类大学的培养要求和实验条件,科学设计《环境生态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巩固和提高课堂内所学知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目前,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以PPT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大多数时候,课堂上教师以PPT为线索进行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积极思考,缺少与老师的交流互动,课后也缺少相应的作业习题,导致学生很难深入理解知识点和基本原理。特别是在生态学原理部分的教学中,单纯的理论讲授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何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更加多样化的、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4.学生成绩的评定。在教学过程中,以往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多以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如作业相互抄袭现象突出、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考前突击背书复习等。由此可见,上述成绩评定方法存在一定弊端,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也没有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成绩评定方式。

二、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优化对策

1.教学内容的取舍。根据我校建筑类大学的定位、环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对《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除了重新选择更加适合短学时、环境类专业的生态学教材之外,在课堂教学别突出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脉络、生态学思想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态恢复和生态工程等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教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重点讲解课程要点和难点,介绍学科最新研究与工程进展,补充和穿插较多的工程案例,使得教学内容既不脱离教材,又在教材基础上有所深化和补充。此外,结合我校城市雨水管理、给水排水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研究方向,重点展开水生态系统构成、水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水生态恢复工程等内容,为环境类专业后续相关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较为扎实的生态学基础。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加强实践环节的比重,丰富和改进实践教学内容。我校《环境生态学》的实践环节分为两部分内容,即生态实习和认识实习。在生态实习方面,借助大兴新校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建设了生态学专业实验室和室外实习基地。在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给环境科学专业安排了两周的实习期,开设的实验有:重金属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温度对植物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氯气污染对植物叶片澄清液pH的影响,校园环境生态因子调查和校园植物群落调查。通过生态实习周,使学生巩固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了生态学调查和实验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其对身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兴趣,教学效果良好。此外,在大一第二学期开展的认识实习中,重点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学习。为提升我校教学质量,特聘请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实习。实习过程中,徒步考察北京北海团城、景山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和国家大剧院等典型场地,就城市植被群落、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排水和水景营造等内容展开专题实习。在实习中,学生通过对北京乡土植被和人工植被的认知和比较,了解华北地区常见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应用,对比古代和现代城市水景营造理念和技术方面的异同,使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针对上文提到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我校在《环境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研讨、播放视频和课后资料检索等。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开放式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一些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掌握的内容,如生态工程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就某类生态工程进行系统介绍,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汇总、课堂汇报、报告写作等环节,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论文写作等综合技能。同时,教师在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全局,通过教师对学生汇报的深入分析及总结,弥补学生汇报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理解的深度和系统性。

4.改进成绩评定方法。我校对《环境生态学》的成绩评定方式也进行了一定改进。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两方面组成,既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核学生出勤、作业等情况。期末试题的形式力求多样化,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试题在考察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此外,也结合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学生案例研讨、专题报告等形式纳入成绩评定。

《环境生态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随着近年来生态学理论的迅猛发展和复杂环境问题的涌现,《环境生态学》的前沿性领域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目前,我国《环境生态学》的教材偏重生态学基础理论,对于建筑类高校的环境专业而言,存在学时不足、重点不突出等问题。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针对以上问题,我校环境系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力求提高教学效果,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牛晓音,郑家文,刘家第.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1,(4):44-45.

[2]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