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实现农业向服务业转型。农业向服务业转型,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符合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要求。渔业一直以来都是大连主要的传统产业,但渔业同时也是夕阳产业。由于多种原因,渔业产量已经不能逐年大幅度攀升,在未来也不可能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渔业产量。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连水产品的产量增速放缓,近年来渔业资源呈现减少、下降趋势,产业需要转型,作为交叉产业的休闲渔业是一个必要的过渡。2.大连旅游季节性和休渔期存在。大连旅游业旺季一般集中在每年第二、三季度,大连的夏季休渔期是每年的6月1日至每年的9月1日,即第3季度,这个时间与休渔期有很大的重合。表1是2009—2012年的按季度统计的大连旅游总收入,可以看出旅游总收入没有因为休渔期而降低。相反,渔民正好可以利用休渔期的闲暇时间,发展休闲渔业,这样有三大好处:首先,提高就业,增加渔民收入;其次,减少因赋闲在家引起的社会治安不安定因素;第三,大大提高了出海违禁捕鱼的机会成本,在家中同样可以挣到数目可观的钱,减少违禁捕鱼的事件发生,减少政府执法成本。3.促进大连新农村建设。通过休闲渔业的发展,有了第一桶金的保障,可以选择开展资金投入要求较大的海洋渔业深加工企业,提高海洋渔业利润率,从而达到推动村、镇经济发展的目的,使得沿海农村建设有较快的提高,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富裕村镇、形成产业起到推动作用。4.增强大连滨海旅游特色。通过休闲渔业发展,增强大连滨海旅游特色,提升大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吸引更多游客,从而达到促进大连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1.规模经济不够。规模经济问题是所有产业发展初期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那种家庭式的休闲渔业,往往没有竞争力,服务也不到位,不能给游客应有的服务,成本也相对较高。2.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规模经济不够带来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市场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垄断的存在和市场反应时滞。3.污染问题严重。游客过多的季节和地区环境负担过重。此外,环渤海化工厂过多,排放严重超标,危及到旅游业和渔业。这个问题不解决,休闲渔业根本无法发展。4.缺少企业家才能。休闲渔业起源于组织规模较小的渔业和旅游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专业培训少;同时,它又是个新兴的产业,所以缺乏类似工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家。
政府对休闲渔业发展的支持
1.政府要引导资金投向休闲渔业。政府首先要引导资金投向休闲渔业,市场引导有时失灵,尤其是现阶断垄断产业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休闲渔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型垄断企业不愿放弃现有的垄断利润而去从事新兴产业,政府的政策和舆论导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政府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政府要做好金融支持工作,协调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来保障休闲渔业的发展。2.政府做好整体规划。大连市各级政府应根据各地地理资源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功能区,这样不但可以对休闲渔业市场进行细分,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也避免了同行业间的恶性竞争,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减少浪费。政府要对旅游资源规模有充分的了解,制定日接待游客的标准,并对其进行监管,这样既保证旅游资源不被过度利用,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也保证了每一名旅客得到较好的服务。总之,政府要协调好规模、结构与环境问题。3.推进股份合作式经营模式。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经营体系。”经营模式创新可以弥补休闲渔业发展初期的组织规模较小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推动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4.政府要做好休闲渔业的文化建设。首先,要大力发展海洋饮食文化,分三部分:第一,游客来当地品尝由特色的海鲜美食;第二,加工可带走的海鲜礼品;第三,举行培训介绍一些简单但带有大连特色的海鲜烹饪技法,使游客回家后可以品尝到大连的美味饮食。聘请高级厨师研发新的菜式,举办厨艺大赛促进大连海鲜饮食文化的发展,这样还可以促进大连水产在内地打开销路,发展渔业加工工业。既吸引了游客,又为大连渔业销售作了免费的推广。其次,要组织人力、物力对海洋水产品、艺术品深加工研究,通过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达到发展大连海洋经济的目的。5.政府要做好休闲渔业发展所需的制度建设。首先,经营者要尽快实现服务标准化,政府要统一标识,制定标准,统一对上岗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服务质量。主要原因是渔民文化程度相对低,服务意识差,因此要有标准约束,保证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要培养一批经验丰富、擅长休闲渔业的企业家,来保证制度的正确运行。
结论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报告
根据县委、农村经济局党委的统一部署,__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研讨,深入渔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者的意见和建议。领导班子成员积极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认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与共识
(一) 水产站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和农村经济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水产站紧紧围绕“做强近海渔业”的主题,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渔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淡水渔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优势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80013亩,已经被省海洋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县发展无公害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全县有渔药经营业户41家,这两年执法监管很严,41家渔药经营业户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经营。
3 全县有渔用饲料加工业户79个,其中饲料厂17家。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全面监管奠定了基础。
4 在水产技术研究方面,我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雨浓鱼类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和省海洋科学计划课题1项,自立课题2项,编订完成省市水产地方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发表论著1册。
5 在新技术技术推广方面先后推广了高效低污染水产配合饲料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社会效益1亿元;推广了菌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新技术,示范10000亩,为发展我县有机绿色渔业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撑;推广了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示范水面10000亩。节约用电750000千瓦时,节约地下水资源20__万立方米,综合经济效益650万元,社会效益超亿元。
6 水产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动物防疫站和沈阳是雨浓鱼类营养病害研究所为中心辐射全县渔区40家病害防治网络,每年平均处置病害上万例,并在全县推广了框鲤、草鱼和黄颡鱼的主要病害防控技术,大大减少了病害发生。
7 在苗种检疫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站实施了抽检监督,在今年全省抽检的3组样品中检测均为合格。
8 在水产品安全执法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检查30000多亩,在国家商品鱼抽检中呋喃类、孔雀石绿和氯霉素均为检出。
9 在水产技术培训与服务方面,我们对养殖者开展了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对与要经营业户进行了法规培训。我站还组建了“沈阳近海渔业网”和“北方水产病害防治资讯”两个技术服务平台,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病害防治、营养与饲料等20多个栏目,还开辟了专家远程诊断咨询系统,方便了水产养殖者的技术咨询与病害诊断。
(二) 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
通过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检查并结合工作实际,我站领导班子达成如下几点共识: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养殖者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是获得无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实现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水产技术推广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实现渔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使我们水产推广人的最终目标。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 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偌大的8万亩生产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除投入品如渔药、饲料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外,应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采取得力的监管措施。
2 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还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强跟进。
3 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加强,因为它是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的基础性工作。
4 苗种检疫工作有待于加强,苗种是养殖的基础,苗种的质量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收益,也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5 饲料加工户和渔药经营户的原料进货来源和渠道需要进一步监管,应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隐患根源和避免隐患。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是政策、机制、人力跟不上发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观
想到各观做不到。比如我县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8万亩,饲料加工业户79家,渔药经营业户41家,有20__多个养殖单位,从业人员上万人,仅靠几个人去监管是力不从心的,主要是监管体系建设不到位,县乡监管机制设置不顺畅。招人又没有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村的机构设置不对应,我们有协调不了也管不了。
2 主观原因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跟不上发展要求,有时一想就这几个人,经费不足,人力孤单,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没有从措施和办法上下功夫,缺乏创新思维和得力措施。
三、 今后发展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 我县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1进一步加大对渔业投入品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是:针对养殖单位和养殖者印发池塘生产日志和产地证明,对水产良种场印发苗种繁育记录手册和产地证明,要求他们严格记录生产过程管理记录,定期抽查和检查,对水产良种场还要实施定期苗种检疫,实施生产过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针对饲料加工业户和渔药经营业户印发进货销货记录表,要求他们记录原料来源和进货渠道,记录销售对象,定期抽查检验,控制货源与去向。
2、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驯化、试验与示范工作。引进新品种,尤其是濒危的一些土著养殖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天然产量接近枯竭,市场需求价格高,如果试验成功,一方面保护了品种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规模化生产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推进优势养殖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养殖进程。推进无公害、有机和绿色水产品养殖,大力倡导生态养殖模式。
4、大力推广生物工程菌修复池塘养殖环境新技术和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对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良的水产养殖环境具有生态战略意义。
5,加大
对水产养殖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者的生产技术素质,对生产增效农民增收和水产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 未来三年工作目标
1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个。(黄颡鱼、框鲤、草鱼个1个,每个300亩-500亩)。
2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个,每个300亩-500亩。
3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面积800亩以上。
4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设有机和绿色商品鱼生产基地一个,面积1000亩以上。
5引进乌苏里拟鲿新品种繁育、驯化养殖,形成规模化繁育养殖基地1个,辐射周边区县面积10万亩,助弄增收一亿元人民币。
[关键词]休闲;休闲产业;休闲统计
1 问题的提出
在西方,自凡勃伦(Veblen,1899)以来,休闲一直被当作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加以研究。在中国,把休闲产业作为一门学问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于光远先生最早提倡要对休闲进行研究。现在,随着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对休闲产业进行统计已经开始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已经在着手建立各自的休闲产业统计框架,它们的统计年鉴中已有专门的休闲消费统计分类,英国更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即开始每年出版《休闲统计年鉴》。我国也有学者已提出了要建立我国休闲产业统计学的设想。但是,要建立休闲产业统计学,并使所建立的休闲产业统计体系在统计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对休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明确的界定,否则有关休闲消费、供给、产值、就业、投资、贸易等所有统计指标的建立都是不可能的。因此,科学界定休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已成为目前休闲产业研究领域所遇到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休闲产业的不同理解
休闲产业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大的兴趣,迄今为止学术界发表了对休闲产业许多不同的理解,如布朗和威尔(Brown&Veal,1988)认为,休闲产业主要是指那些为满足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的消费而向他们提供物品、服务和设施的组织和个人的集合。杰弗瑞・戈比(2000)曾把休闲业定义为与旅游、疗养、娱乐及游园等休闲行为有关的职业和团体组织。
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休闲产业的定义及范围的界定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于光远先生(2004)曾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产业,它是休闲得以实现的条件。这一定义虽然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这里的“休闲需要”是指直接的休闲需要还是包括了间接的休闲需要?定义的模糊使得休闲产业的外延变得很不明确。实际上,于光远先生也并没有给出休闲产业一个明确的外延。
马惠娣是国内较早研究休闲产业的学者,她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一般涉及到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项目、设施、设备、维修等)、影视、交通、旅行社、导游、纪念品、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她还认为:“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边界十分模糊,相互之间都有交叉与渗透,界定不同,称谓不同。如在我国,过去统称第三产业,经合组织称服务业,在美国休闲产业被划定一个范围。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统一的界定,只是大致相似。”_她这一关于休闲产业的概念目前为国内学术界所广泛接受,但很明显,她指的其实只是休闲服务业,而对第一和第二产业中的那些休闲产业部门则没有提及。而且,她将休闲产业等同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还有一部分学者也认为休闲产业只存在于服务业中,他们甚至将教育产业、消费品零售业等一些不属于休闲产业的服务业也纳入了休闲产业的范畴。如李再永(1999)认为,所谓休闲产业是指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而兴起的产业,它主要为人们的精神享受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美、感、游、创”等心理需求为主,主要包括旅游业、美容业、文化娱乐业、居民服务业、体育产业、教育产业等。宋成立(2001)则认为休闲产业是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各种行业和产业的统称,它包括传统的消费品零售业、生活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娱乐及旅游业、文化、体育、继续教育等产业。这类定义将一些因消费者的休闲消费而引发对非休闲服务的需求也纳入了休闲产业的范畴,明显存在外延过大的问题。
3 休闲产业界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目前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有关休闲产业的概念中,存在的一个共同缺陷就是:没有对休闲产业的范围作出一个较为严格的、合理的界定。因此,休闲产业到底应该包括哪些行业或部门?这~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出现对休闲产业的范围无法达成共识的原因有四:
一是人们对休闲这一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什么是休闲?国内外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休闲的理解至今仍是莫衷一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休闲有不同的理解,而休闲产业概念又是建立在休闲概念基础上的,如果哪些活动属于休闲都不能明确,又如何对休闲产业进行明确界定?
二是按照传统的产业划分方式和统计方法,我们很难准确划定休闲产业的界限。正如美国学者所认为的,很难对休闲产业的范围有一个全面的统计,因为几乎所有的产业,包括国防,都有一些与休闲相关的工作。加拿大休闲学会在其的休闲白皮书中也指出,休闲活动渗透在包括军队在内的几乎所有部门之中,很难确定其产业边界。
三是大多数学者还没有将休闲产业与休闲服务业区分开来,而将休闲产业等同于休闲服务业。因此在对休闲产业的范围进行界定时,只列出了那些提供休闲服务的行业或部门,其中主要是旅游业、体育业、文化娱乐业等,而没有将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消费提供有形产品如休闲食品、休闲用品和休闲器械的行业或部门包括其中,但又觉得这样处理不科学,因此在进行具体界定时模棱两可,陷入混乱。
四是对休闲服务业本身的范围也把握不准。有些学者虽然将休闲产业等同于休闲服务业,将休闲产业限定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进行界定,但对于服务业中到底哪些行业或部门应该归入休闲产业,他们仍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典型的如休闲用品零售服务,是零售服务还是休闲服务?这些棘手的问题,都有可能使我们陷入模糊。
4 界定休闲产业的原则
4.1 从“休闲”的经济学概念出发的原则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术界之所以在休闲产业的范围界定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主要是缘于对“休闲”这一概念理解的多样化。目前学术界对休闲的定义可谓是五花八门,既有来自哲学和社会学的定义,又有来自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定义,而且即使是来自同一学科领域的学者,他们所定义的休闲也大多是互不相同的。而我们知道,同一概念,如果内涵不同,那么外延也将不同。
那么,在界定休闲产业的范围时应该从哪一类“休闲”的定义出发?笔者认为,休闲产业作为一个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首先应该遵循经济学的定义方法,从“休闲”的经济学概念出发来对休闲产业进行定义。而在经济学那里,“休闲”被定义为“消费者在闲暇时间里的活动”,它首先是一种消费活动,隐藏在这一活动背后的是消费者对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消费需求。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休闲产业首先应该被定义为国民经济中所有“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部门”。
4.2 消费者直接使用的原则
既然休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行业,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哪些产品属于休闲物品或休闲服务?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定义的难题,那就是:如果以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则那些为大型游乐场所提供游乐设备的行业将被排除在休闲产业的范围之外,因为这些游乐设施并不是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它们只是游乐服务企业生产休闲游乐服务的中间投入,游乐服务企业生产的休闲游乐服务才是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但根据常识,这些生产游乐设施的企业显然应该归入休闲产业。因此,如果以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则休闲产业的范围将过窄。相反,如果以消费者的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则因消费者的休闲引致需求而引发的所有产业活动也都将被纳入到休闲产业的范围,如那些为游乐设备生产企业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如钢铁行业、塑料行业、电力行业等,都将属于休闲产业,这样无疑会导致休闲产业的范围宽泛无边。
因此,我们既不能以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也不能以消费者的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而应该遵从“消费者直接使用”的原则,即如果某产品是供“消费者在休闲时由消费者直接使用和消费”的,是“用于休闲的”,则这样的产品就是休闲物品或休闲服务,生产这类产品的行业就属于休闲产业。比如游乐场向游人提供的游乐服务是游客的直接休闲需要,而游乐场的游乐设施是游客的间接休闲需要,这些游乐设施虽然只是游乐场生产游乐服务的中间投入,但由于许多服务尤其是休闲类服务的生产具有生产的特殊性,即要求消费者利用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设施进行自我服务,因此这类游乐设施仍是供游客“直接使用”的,故生产这类游乐设施的企业仍应被归入休闲产业,而其他那些为生产休闲物品(用品)和休闲服务的企业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由于它们所提供的中间产品不是供消费者在休闲时“直接使用”的,因此不能被纳入到休闲产业的范围。所以,对休闲产业的界定应遵循“消费者直接使用”的原则,而不是“直接需要”的原则。
4.3 和市场相关的原则
人们的休闲活动多种多样,有些要通过市场,有些不通过市场,那些不通过市场的休闲活动属于自我休闲服务消费,消费者在进行这类休闲服务消费时没有相应的产业活动发生,在GDP的计算中就没有计入,因此虽然这类休闲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存在,但不能计入休闲产业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休闲产业定义为:由消费者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发的、国民经济中那些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行业总称,它广泛存在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之中。我们将存在于三大产业中的休闲产业部门分别称为休闲第一产业、休闲第二产业和休闲第三产业,对称简称为休闲农业(广义)、休闲工业和建筑业、休闲服务业。在现代社会中,休闲服务业是休闲产业的主体产业部门。
5 休闲产业的行业范围界定
下面,笔者从上述休闲产业的定义出发,结合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法和2002年新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法,对休闲产业所包括的行业范围进行界定,其中:
休闲第一产业。包括了第一产业中那些提供休闲物品的行业或部门,如农业中的花卉和园艺作物种植业、林业中的观光林营造业、畜牧业中的宠物养殖业、渔业中的观赏鱼养殖业等,我们分别称为休闲农业、休闲林业、休闲畜牧业和休闲渔业。
休闲第二产业。包括了第二产业中那些提供休闲物品和休闲场馆的行业或部门,如休闲食品加工、休闲饮料制造、休闲用具和器(械)材制造、各类公园、游乐园、体育场馆、城市休闲广场等的建筑等,我们将其分为三类,即休闲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休闲用具(器械、器材)制造业和休闲建筑业。
休闲第三产业。又称休闲服务业,包括了第三产业中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消费需要提供休闲服务的行业或部门,如公园提供的游览服务、健身馆提供的健身服务、美容院提供的美容服务、桑拿馆提供的沐浴服务、博物馆提供的展览服务、电视台和KTV等场所提供的文化娱乐服务等。我们大致可以根据这类休闲服务的属性将休闲服务业划分为旅游休闲业、健体和美容休闲业、文化和娱乐休闲业、餐饮休闲业以及其他休闲服务业共5类。
为清晰起见,我们将休闲产业所包含的主要行业范围用图1表示。
6 其他几个需进一步澄清的问题
6.1 休闲用品批发零售业是休闲产业吗?
休闲用品批发零售业只是直接“销售”而非直接“生产”休闲用品,它直接生产的是批发零售服务而不是休闲服务,这类批发零售服务并不是供“消费者在休闲时使用的”,因而不是休闲服务,不能纳入休闲产业的范围。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休闲用品运输、仓储、邮递、保险等行业中。可见,美国学者穆森将发送和销售娱乐设备的行业,以及我国学者李再永和宋成立将零售业、教育业、社区服务业等都纳入休闲产业,是值得商榷的。
6.2 休闲教育业为什么不能纳入休闲产业的范围?
王琪延(2000)认为,人们在业余时间里进行的学习和研究活动是休闲活动,由此所引发的产业活动属于休闲教育业,应纳入休闲产业的范围。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休闲是指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活动,而业余时间是指非工作时间,非工作时间并不都是闲暇时间,它还包括业余学习时间、生活必需时间、家务(义务)劳动时间等。而在业余时间里进行的学习和研究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工作技能,这一活动并不是休闲活动,作为这一活动载体的时间也不是闲暇时间而是学习时间,即使人们此时学习的是休闲技能类课程,他也只不过是为了通过学习掌握休闲的知识和技能而已,但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并不是休闲。因此为人们在业余时间里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如业余大学等,应该归属于教育业而不是休闲业。实际上,按国外学者的观点,休闲教育是指以学习和掌握休闲知识和休闲技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而不是指在业余时间里进行的受教育活动。它既可以在业余时间里进行,也可以在专门的学习时间里进行,如国外许多大学就开设有专门的休闲技能课程。
一、闽台海洋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现状
福建与台湾之间具有“五缘”优势,海洋是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突出优势,不仅区位条件优越,而且海洋文化底蕴深厚。随着海峡两岸和平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福建海洋产业的不断完善,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闽台两岸进行海洋文化产业合作、共建现代化海洋产业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一是闽台海洋文化相关产业合作领域成效显著。经国家批准,在闽台海洋合作方面,目前从“单向引资”到“双向交流”。截止2011年8月份,福建已有563家台资企业投资福建渔业,合同利用台资10.62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7.59亿美元。投资领域从原来的单一投资水产养殖加工拓展到渔工劳务合作、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渔业、水产贸易以及科技合作等领域。同时,闽台两岸还开展了海峡(厦门/福州)渔业周暨渔业博览会、ECFA与两岸渔业产业对接会等活动,以此加强交流与合作。
二是闽台民间海洋节庆活动往来密切。妈祖作为联系两岸民众情感的纽带与文化认同的桥梁,直接或间接推动了闽台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台湾有妈祖庙800多座,妈祖是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全台湾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妈祖。1997年1月24日至5月6日,湄洲岛妈祖金身应邀巡游台湾,在台102天,受台湾信众1000万人次朝拜。每年的妈祖文化节都有大批的台湾信众到莆田湄洲岛朝圣,参加妈祖文化节日庆典活动,这为闽台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很好的纽带与桥梁。此外,陈靖姑文化、开漳开台文化等方面的闽台文化交流也有一定进展。
三是闽台共建平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构建闽台海洋经济共同体。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是闽台交流合作的一大成果,也是进一步推进闽台合作深化的重大项目。福建在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平潭“人才特区”建设,筹建平潭海洋大学,准备用5年时间引进1000名台湾专才,建设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开创闽台交流合作新局面。2011年11月4日在厦门海洋周主论坛上,提出了“构建闽台海洋经济共同体,促进海峡蓝色经济实验区建设”的发展规划,规划“突出闽台合作”,将主要着力于:加强闽台海洋资源合作开发和海洋环境协调保护;加强闽台航运物流业的合作;深化闽台海洋产业深度对接;深化闽台滨海旅游合作;提升闽台现代渔业合作;深化闽台海洋综合管理领域合作;创新两岸海洋交流合作体制机制新格局。
二、闽台海洋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闽台海洋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主要集中在海洋文化旅游、海洋宗教民俗文化等方面,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难以跟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综观闽台海洋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现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海洋文化精品缺乏,海洋文化企业总体竞争力差。人们谈到海洋资源,较为关注的往往是海洋经济、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而海洋文化往往被忽视或尚未被重视,海洋文化产业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福建海洋文化产品精品意识不高,绝大多数海洋文化产品都只是利用海洋文化资源进行简单加工和仿造,产品的文化含量低,所创造的文化附加值就低,导致经济效益不高。海洋文化产业领域主要以小型企业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闽台海洋文化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二)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不平衡。福建粗放型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造成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分散、人才匮乏、资金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闽台海洋文化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滨海旅游业是福建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柱,而与之相关的如海洋会展业、海洋休闲体育业、海洋工艺品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涉海广播影视业、网络文化等行业发展相对缓慢。
(三)技术和人才存在瓶颈。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保障。但总体来看,高层次海洋文化专业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缺乏、技术成果转化不及时等问题严重存在,这极大制约着海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引进优秀的海洋文化产业人才是当前闽台海洋文化产业合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海洋意识淡薄,海洋文化研究力度不够。由于长期以来海洋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公众对海洋文化的认识不足,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比较淡薄。部分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做到科学开发从而导致文化资源承受力过重,开发利用中存在着过度开发、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深度发展。目前福建的海洋科研与产业还未形成有效合作机制,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无法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五)资金不足与海洋文化产业急需投资间的矛盾。海洋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基础差、底子薄,需要投资的面广点多,且投资金额较大。因此,难以迅速扩大福建海洋文化产业的经营范围和发展规模,也影响了闽台海洋文化产业合作开发创新海洋文化产品的力度。
三、促进闽台海洋文化产业合作的思路
(一)海岛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海岛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极大限制了海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海岛经济环境方面,海岛与周边陆域县市区在发展环境、区位、政策等方面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首先,海岛资源单一,生态环境脆弱,难以支撑大规模经济的发展。大多数海岛是小而分散的地理单元,一般蕴藏的资源比较单一,在单一资源支撑下的经济结构也比较单一,开发形式与开发规模具有很大局限性。其次,自然灾害频繁阻碍了海岛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海洋自然灾害严重,尤其是每年台风及台风风暴潮灾害频繁,造成损失巨大。再次,国家限制性的投资政策削弱了海岛经济发展的动力。国家对外商投资开发经营岛屿有明确限定,对海岛地区的招商引资造成极大限制。同时,海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投资环境差,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人,进一步加剧了海岛经济与临近大陆地区的差距。在海岛社会环境方面,海岛人才资源缺乏,人口结构不合理,对海岛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足。人才缺乏已成为海岛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对于海岛来说,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由于海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种条件和环境相对艰苦,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小于陆地地区;另一方面,海岛地区自己培养的人才,由于工作条件、待遇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原因,也出现了向大城市转移的趋势。
(二)海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海岛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我国海岛经济相对脆弱,海岛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数岛屿开发面临着缺水、缺电、交通不便等三大难题。第一,海岛淡水供应问题,海岛淡水资源缺乏,淡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设备能力低及不配套是中国海岛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海岛电力供应不足,从目前海岛的电网和发电设施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事故多、浪费大,许多设施和设备无法使用,在利用太阳能、海洋能等再生能源发电方面相对匮乏;第三,海岛交通不便使海岛与外界相对隔绝,海岛经济发展呈现封闭性特征,大多数海岛维持着自给自足和低水平发展状态;第四,海岛建设资金短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人大量资金,但目前海岛投资环境和投资短期效益不佳,导致资金来源不畅,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三)海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海岛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一是海岛及周边水域环境日益恶化,沿海地区陆域污染物排放人海、海洋开发与海上运输中污染物泄漏等现象均导致海洋和海岛环境遭到严重污染,造成邻近排污口的增养殖区环境退化,适于养殖的水域面积急剧缩减,旅游风景区水体透明度普遍降低,海水浴场环境受到影响,港口航运区环境恶化趋势加重;二是海岛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随着海岛开发利用活动的不断深人,急功近利、不顾环境的开发活动也在加剧,导致对海岛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破坏日益严重;三是海岛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人类对海岛生物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致使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海岛围海造地、建港等开发活动使海洋生物最为丰富的潮间带不断萎缩,也导致大量物种消失。海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限制了海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海岛产业层次的提升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制约。
二、海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和对策措施
(一)海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1.海岛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目前,我国海岛三次产业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①第一产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有待升级。海岛经济是一种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大多数海岛产业结构简单,处于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以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增养殖业为导向的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充分利用海岛资源优势,加速产业升级是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②第二产业发展受限。发展第二产业对海岛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海岛陆域面积狭小,基础薄弱,要素短缺,配套不足,设施共享性差,产业聚集度低,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大规模发展第二产业受到约束。③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海岛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巳成为海岛新的经济增长点。海岛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整合创新中得到了提升,旅游、地产、物流、金融、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崛起,大力发展海岛第三产业成为增强海岛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海岛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海岛渔业经济发展过分依赖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产业发展受自然资源与环境约束,渔业总产值增长缓慢。主要表现在:一是海岛渔业生产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近海渔业资源的衰竭、双边渔业协定的实施、伏季休渔制度的实行、增殖放流措施的实施、远洋捕捞成本的加大等因素导致海岛地区传统捕捞业发展空间日渐萎缩,渔业产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二是海岛养殖业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养殖品种少,高收益水产品养殖范围小,产值产量不稳定,渔民增收困难;三是海岛养殖缺乏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的详细规划,热门养殖品种的过度集中导致海岛海域污染、水质下降和养殖病害频繁问题,影响了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海岛休闲渔业发展相对滞后,休闲渔业项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投资主体单一,项目趋同化现象严重,产品经营层次较低,产业配套设施落后。
3.海岛优势资源的内在驱动
海岛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特性,决定了海岛地区可以开展港口、渔业、旅游、风力及潮汐能源利用等产业项目。一是生物资源利用,运用海洋生物技术和水产加工技术,可以建立起以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为支柱产业的新型海岛渔业;二是海岛能源的利用,由于海岛所处的位置与大陆沿海区域相比水深且风浪大,因此海洋能源的利用效率大,以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为代表的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为海岛产业升级提供了能源基础;三是休闲旅游资源利用,海岛高度富集的海洋空间资源、绵长的岸线、近岸的海域,为游钓、娱乐、休闲、度假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空间资源的利用,海岛可以开辟许多新兴海洋空间,如修建海上人工岛、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隧道、海底光缆、海底仓库、海上娱乐场、海上城市等,为海岛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4.海岛对外开放与陆域产业转移的推动
首先,海岛对外开放的内在需求拉动产业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演变具有决定作用,海岛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通过资本形成、人力资本增加、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竞争力提升、制度创新等方式产生累积效应,形成经济优势,刺激岛内外部消费需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其次,陆域产业转移的外在推动。一方面,陆域经济向海岛辐射的加强和空间成本的下降促进陆域产业向海岛转移;另一方面,岛陆、岛岛桥隧连通工程和港口建设,改善海岛的交通与投资环境,吸引大的产业部门如造船、石油等制造业向海岛延伸,促进海岛产业结构升级。
(二)海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策措施
海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海岛产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基础。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自然资源在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作用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自然资源导向的产业部门则是呈短期上升而后比重明显下降趋势。海岛产业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不利于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岛经济发展要综合考虑海岛资源优势和约束条件,优化发展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1.协调发展海岛三次产业
(1)优化发展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中的渔业是海岛基础性和永久性的产业,必须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发展第一产业要坚持多品种、多形式、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以品牌、高效、生态、安全渔业为核心,提高渔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水平,综合水产增养殖、精深加工、渔业服务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远洋渔业等产业形式,系统调控和优化配置海岛渔业生态系统全部资源要素,建立起养殖、捕捞、加工、销售、技术服务和渔港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渔业基地。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保持近海捕捞业现有规模,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捕捞方式,加快渔船及捕捞设备的更新改造,保护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水域环境;二是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方式,加快建设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优化水产养殖结构,丰富水产养殖品种,形成海岛名特优水产养殖的规模优势,实现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三是整合渔业捕捞资源,提高经营规模,提高渔业企业经营效益;四是延伸海岛渔业资源产业链,发展海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五是加强渔业管理力度,制定养殖岸线和海域开发的详细规划,健全渔业技术服务制度,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2)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海岛第二产业的发展能够对海岛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大规模发展工业也会给海岛生态系统带来压力。因此,海岛第二产业的发展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采取可持续发展策略,充分利用海岛工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临海工业带,合理发展海岛优势工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临港工业、能源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及建筑业等,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海岛第三产业,着力实现海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用海岛独特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海岛物流业和海岛旅游业;不断拓展渔业观赏、休闲、娱乐、保健、美化环境等功能,延长渔业产业链条,培育休闲渔业产业发展;完善海岛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建成以海运、空运为主,以陆上公路运输为辅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海陆空一体化;完善海岛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海岛金融服务政策。
2.建立海岛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国海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不同层次的循环模式。一是在海岛企业内部生产环节实现原料和能源的生态、循环利用;二是组成海岛生态工业链,形成资源共享和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达到综合开发利用海岛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提高海岛经济发展水平、完善海岛产业体系的目的;三是在海岛区域注重海洋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从“能源耗竭型”经济向“能源再生型”经济的转型,通过海陆一体化进入社会整体循环。
3.合理选择海岛主导产业
海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重点在于根据海岛资源条件和环境特征,正确选择海岛主导产业,并以此为核心协调各产业数量和比例关系。海岛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海岛地区应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及资源区位优势;二是主导产业前后向联系广泛,对地方经济贡献大,能够有效吸纳当地劳动力;三是产业生态效益显著。海岛主导产业选择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海岛县(区)政府在主导产业选择中的显著作用,海岛县域经济总量小,地方政府参与程度深,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简单,制度创新空间大,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性弱,政府在主导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海岛地区要从本地区的优势出发,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关联度大、辐射扩散作用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带动海岛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4.海岛产业服务环境建设
Abstract: Based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irrigation area in Changwu County, current situation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irrigation water situation,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ettlement measures.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for Irrigation District, water conserva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rid area resourc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wi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and it is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water mode.
Key words: county; water-saving irrigation; problem; solv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723.6文献标识码:A
1、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长武县位于陕西省渭北旱原西部的陕、甘两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径107°38′49″—107°58′02″、北纬34°59′09″—35°18′37″,东与我省的彬县为邻,南、西、北分别与甘肃省的灵台、泾川、宁县和正宁接壤,总面积567.1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气温9.1℃,极端最高36.9℃,极端最低-24.9℃,最大冻土厚度70cm,年平均无霜期171天,最长219天,最短131天。年平均日照2218.7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016.6毫米,干旱指数1.71,干旱和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4mm,基本规律是分布不均,且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主要集中七、八、九三个月,占年总量的54.9%,加之雨热同季,蒸发量相对较低,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1.2社会经济概况。全县共辖11个乡镇,161个行政村,2008年年底总人口18.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27万人,人口密度314人/平方公里,现有大牲畜3.31万头,猪、羊等小家畜7.42万头,总耕地面积38.3万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及高粱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烤烟及果树为主。2008年全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6.0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891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3.30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8.12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4.62亿元。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56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1953万元,林业产值909万元,牧业产值9998万元,渔业产值33万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67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95元,低于渭北黄土高塬平均水平,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1.3农业生产状况。长武县现有耕地面积38.3万亩,人均1.94亩,坡耕地14.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果园面积9.7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2%,属于一个人多地少的旱原区。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56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1953万元,林业产值909万元,牧业产值9998万元,渔业产值33万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670万元。
1.4自然灾害。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连阴雨、冰雹、大风、暴雨和霜冻等,它限制着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业生产效能的发挥。据多年以来的统计资料表明,影响全区农业的各种气象灾害比例是:干旱占30.9%,连阴雨占14.8%,大风占30.8%,冰雹占9.6%,暴雨占6.0%,霜冻占7.9%,其中以干旱对农业影响最大,也是本县发展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平均两年有一次大旱,一年有两次小旱。
2、灌区管理现状
2.1库坝灌区管理。为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水发挥最大的效益,我县紧紧以《水法》、《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水法水规为依据,由县水管站进行统一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并负责查处水事案件,对破坏灌溉设施进行严肃处理。库坝灌区水费收取严格按县物价局下达的水价标准收缴水费。2.2机井管理。为使现有的机井发挥最大的效益和良性运行。近几年我县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之路,并出台了《长武县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和细则,目前,我县的机井管理主要采用村管组管,联户承包,个人承包形式。对于灌溉面积涉及两村的井灌区机井,实行村管形式,两村签订合同,共同管理,确保机井工程的正常运行;对于控灌面积较小的机井,则采取联户承包和个人承包的形式。3、灌区灌溉用水情况3.1灌溉制度拟定。根据灌区二十年来的用水及运行状况,结合该区农作物灌溉实际情况,拟定灌区农作物灌溉制度见下表。
灌区水源为小河来水,河流常流量0.2 m3/s,灌溉设计需水量0.089 m3/s,灌溉水利用系数0.7,满足灌溉系统要求。
灌区农作物灌溉制度表(75%)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洋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北海市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日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北海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优厚的政策优势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就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而言,北海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寻求北海与东盟国家、港澳台合作的新支点,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蓝色海洋经济与科技创新联动发展,也将成为实现北海海洋经济“二次创业”、促进北海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北海市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一带一路”战略给北海市发展海洋经济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加快完善陆海空交通运输一体化网络建设。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优势,全面加快港口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沿海城市港口合作,积极打造开拓通往东盟国家沿海城市的客货海上航线,打造西南、中部地区重要的出海港和更加便捷的出海通道;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北海与东盟各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大力发展客货空运,同时加快合浦至湛江铁路、广西沿海高速公路建设,连通粤港地区进入东盟的路上通道,进一步拓展北海的海港和空港辐射服务腹地,构筑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
(二)有利于进一步释放现有海洋产业优势。近年来,北海市依托独特的政策、资源优势,海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海洋经济产业优势潜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激发和挖掘。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海洋产业格局、人力资源、市场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将成为北海市主动作为、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作用的重要支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北海海洋经济发展打造一个更为有利的新平台,更加有利于推动临港产业和滨海城市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海洋经济带动能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促进北海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对接与融合,完善海洋经济合作机制协调机制,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从而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北海利用这种资源配置的有利局面,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开放、开发平台层级,在建设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方面取得突破,加大对海铁联运、口岸联动、跨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显著提升海联铁运能力规模和等级,提升北海市海洋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二、北海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条件
(一)区位优势。北海市位于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和海南经济特区的结合部,地处中国与东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泛北部湾、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对内是我国西南地区走向东盟、走向世界市场的门户和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陆路大通道,对外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地区连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北海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重要枢纽。
(二)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北海市濒临北部湾,而北部湾是我国四大优良渔场之一,渔场面积4万平方公里,是北海市渔船最主要的传统作业场所,渔场内栖息着各种经济鱼类500余种、虾类200余种、蟹类190余种、头足类近50种,渔业资源蕴藏量约180万吨。2013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已达到10.02万亩,其中罗非鱼养殖面积6万多亩。
(三)产业基础优势。“十二五”以来,北海市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支撑北海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北海市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临港工业等产业取得快速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船舶制造、海洋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盐业、海洋油气、海洋矿业、海洋化工业等海洋第二产业均有所突破,北海市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为实现北海市海洋经济“二次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优越的政策优势。北海市由于优越的地理区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享有国家、自治区的优惠政策,包括沿海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保税区政策等。同时,在新一轮推动海洋开发区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北海市享受的政策更加优惠,在自治区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海洋产业发展政策,海洋产业成为广西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
三、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首先,海洋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传统渔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海洋经济总产值为345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227.39亿元,年均增长值为45.47亿元,全市海洋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然而,临港工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盐业、海岛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占比不足四成,传统海洋渔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初见端倪,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以海洋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海洋经济总值中的地位已有所下降,海洋油气业、海洋采矿业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业等第二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新兴的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并且在海洋经济产值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水养殖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正在迅速崛起,逐步上升为海洋支柱产业。
(二)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北海市海洋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从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程度来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内沿海发达城市、国外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洋经济产业优化升级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
1、海洋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一方面是海洋经济三产结构比例不f调。2014年,北海市海洋经济第一产业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61%,而二三产业总和仅占不到四成,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海水开发与综合利用、临港新材料等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重较小;另一方面北海市已初步形成以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为主的临海产业体系,但在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上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完善的产业体系、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和具有良好规模效益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2、现代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首先,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目前,北海缺少直通东南亚的国际航线,出口货物全部要经过香港中转;自2013年政府开始培育北海至香港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以来,班轮有所增加且班期相对稳定,但由于周边城市对物流航线的补贴力度更大,导致货源流失,船公司单边物流问题比较严重;加上部分港口设施年久失修、生产设备陈旧、事故率偏高、通航效率较低,不少企业被迫选择从其他港口或选择别的方式出口货物,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增加,抵消了北海的资源、人工成本等优势。其次,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缓慢。由于北海尚未制定市级层面的关于海洋生物医药业的长远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有效的研究平台、海洋生物技术人才欠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缓慢。再次,海洋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信息、保险、法律服务等生产业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3、传统海洋产业发展较为粗放。第一,海水养殖业发展粗放。近年来,虽然北海市的海水养殖较快发展,但海水养殖多处于粗放型,养殖结构不合理,超密度和某一海域单一品种养殖,导致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破坏,难以提供高品质的货源;第二,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落后。主要表现为加工层次低,附加值不高;区域品牌意识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水产品专业市场;行业管理水平不高等等。
4、近岸海洋资源开发过度,海洋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北海市近年来的海洋产业活动和开发利用活动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围填海项目不断增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增大的趋势,海洋景观、资源和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工业项目与生态景观的海域使用竞争性愈加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海洋生态环境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市加快海洋经济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一)利用“一带一路”产业梯度转移契机,健全现代临海产业体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北海市推动电子信息、海岛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升级转型带来新机遇。北海市应通过“一带一路”产业转移和承接,在实现区域合作的前提下,构建多层次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北海海洋产业的规模和层次,促进海洋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加强海洋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重点建设现代渔业、滨海旅游业、装备制造、石化化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海水利用和海洋能源开发,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集聚规模和水平。
(二)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平台,做大做强现代临海产业。第一,建设海陆空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海洋运输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北海港口建设,在港口与城市布局、港口用地用海、临港工业布局和集疏运体系建设等方面科学规划,通过加大国内国际航线密度,推进港口信息化,进一步提升北海港辐射带动能力,把北海港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客运中心、散杂货中转基地和集装箱转运中心;二是打造航线结构完善的运输体系。拓展国际航线,开通至东盟国家的运输航线;三是加大国内航线客运高速化、旅游化的比重,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积极培育涠洲航线旅游运输模式;四是建立专业化船队,形成液体散货、干散货、集装箱和特种物资专业化运输系统;加快以港口为中心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打造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中心;五是全面提高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手段的等级和网络化水平,提高港站的装备水平,形成干支相接,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适应航运和临港产业跨越式发展趋势。第二,发挥临海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临海产业。一是积极发展炼油及下游石化工业。利用石化工业产业链长的特点,坚持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快发展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带动石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二是积极引进新材料产业下游深加工企业和物流配套企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园;三是要积极打造修造船基地,通过引进培育拥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化造修船企业,打造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建设船舶及配件产业集聚区;以船舶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和集约化海水养殖,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与休闲渔业,提升渔业经济素质与效益;二是借鉴大连、青岛等地的经验,选择一些适合北部湾养殖的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大力发展近海自然养殖,发展高附加值海产品的养殖业;三是借鉴山东发展远洋渔业的模式,通过组建捕捞、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大型现代化远洋渔业股份公司,逐步淘汰近海捕捞小渔船,购置一批大功率,装备先进设备的大型渔船组成远洋船队进行远洋作业;四是积极引导一批龙头企业与国内外著名渔业公司合作,采取引进、嫁接、消化、创新、联合等方式,培育发展壮大北海的现代渔业企业;五是要大力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利用国内主要媒体对北海市优势海产品进行广告宣传,提升北海水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海产品品牌;六是学习义乌市建设国际小商品市场经验,积极发挥北海区位、交通及海洋资源等优势,打造面向东盟、服务全国的南方最大海产品集散中心和全国知名的海产品交易市场。
(四)强化海洋生态保护,构筑“海上丝绸之路”绿色生态屏障。一是加快沿海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固废、废气的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整治工作。重点加强对主要江河入海口和各类陆源排污口的监测管理。二是加大港口、船舶污水及垃圾处理力度,提高港口防污设备的配备率;加强废弃物的海上倾倒管理,倾废船必须在指定海域倾倒作业,强化倾废管理报告制度。加强海洋工程和船舶溢油的管理,严防海上突发污染事故的发生;规范海水养殖行为,合理控制养殖品种、规模和密度。三是加强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俊生.“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8.
[2]程帅杰,钱钰.“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江苏省海洋产业经济调整分析[J].才智,2015.22.
[3]王双,张雪梅.沿海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理论界,2014.11.
关键词:渔业产业化;运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
渔业产业化运营机制的理论框架渔业产业化的实现,需要有一系列运行机制作保障。渔业产业化的内涵与核心决定了渔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如内部利益协调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市场开发机制、科技进步机制、投融资机制等。
1.1内部利益协调机制
发展渔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加强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创造各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市场所特有的契约关系把分散的渔户聚集在可控性强的体制之中,使渔户由小农经济的自然人变成商品社会的经济人,以提高渔户和渔业经济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建立健全产业化体系内的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使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及渔户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变松散型为紧密型,形成集渔、工、贸,产供销为一体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体系,增强渔业产业化组织的活力。
1.2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机制
“科技兴渔”是渔业产业化发展和渔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渔业,用现代技术装备渔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渔业,才能促使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渔业科技含量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渔业产业化经营中也极为重要。
要迅速地将一批先进实用的养殖、捕捞和加工技术直接传输给渔户,使科技成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推广和运用。
1.3风险保障机制
由于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存在,使渔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更明显的弱质性。为了克服弱质性,规避风险,渔民以及渔业生产者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既能获利又能降低风险的体制或制度。因此,需要将渔业资源的产权明晰化,以产权机制来制约和降低渔业经营中的风险。以高科技手段使自然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通过产业化经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1.4市场开发机制
渔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经营渔民与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完善的市场开发机制成为渔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机制。
1.5资金融通机制
渔业产业化经营,一次性投资较大,资金短缺是大规模开发的一大制约因素,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以财政投资为导向,生产经营者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柱,外资和其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设立渔业产业化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对水产龙头企业的扶持;各级财政、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的发展在资金安排上要予以优先考虑;积极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加强内引外联力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形式融资、入股。要制定相关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实行招商引资,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强化投入管理,提高投入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1.6政府助推机制
渔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产业的区域布局结构和规模,关系到渔业和其他各业的协调发展,政府的推动是渔业产业化必不可少条件。政府对于渔业产业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首先是政策支持。政府要在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上对渔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有力支持与规范。其次是资金支持。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改善渔业的生产条件,促进渔业的科技进步。第三是组织支持。政府从行政机构的安排上为渔业产业化进行组织协调,成立渔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负责渔业产业化政策的落实、项目规划等组织工作。最后是法律推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渔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依法治渔、以法兴渔。政府应转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逐步建立和完善渔业法制体系,把规范渔业产业化经营、保护渔业企业与渔户的权益纳入法制化轨道。
1.7服务保障机制
渔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环节多,专业化程度高,经营规模大,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渔业产业化经营中不可缺少的。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渔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提供综合优质的配套服务,它是衡量渔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适应渔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应建立科技、信息、运输、仓储、物资等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水产技术推广和服务网络,发挥社会化服务优势,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渔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保证渔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积极组织广大渔农民参与兴办不同类型的渔业合作经济组织,使渔民享受产业化经营多个环节的经济收益和利润,推动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2山东省渔业产业化运营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2.1利益协调机制尚未使利益各方结成经济共同体首先,山东省现有渔业生产基地规模偏小,缺乏特色和优势,加工企业数量不足,缺乏主导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活力和辐射能力,生产、加工、销售三大环节衔接不够,缺乏互相促进和制约机制。另外,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是以开展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企业,无法与渔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影响渔业产业化的发展。
其次,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衔接,规模效益低。这种分散经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制约了新品种、新技术普及推广,也使渔业经济难以形成规模和合力,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且影响了经济共同体的形成,不利于管理,浪费了渔业资源,大大削弱了渔业功效和渔民利益,并制约了渔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少,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不大,辐射带动力不强,对渔业产业的拉动、带动能力不够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三次产业联结不紧密,停留在产品买卖关系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的形式较多,没有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未能真正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2.2科技创新机制滞后于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整体上来看,山东省渔业发展还没有摆脱依靠生产规模扩张和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日渐突出,如地区性的结构不平衡,品种层次的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二、三产业严重滞后,渔业经济总产值中,大部分是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创造的,水产品深加工和产业化水平较低。渔业占全省海洋总产值的60%以上,而海洋医药、海洋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尚不足30%。
2.3风险保障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近年来渔业作业范围越来越广、航程远,渔船遇险、发生意外事故和涉外事件的几率很高,渔业保险补贴已成为渔民的迫切要求,这不仅关系到渔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更关系到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山东省渔业政策性保险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
另外,随着新海洋制度的实施,大批海洋捕捞渔船要撤出部分传统作业渔场,使近海渔场变得更为拥挤,海洋捕捞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压力。但由于沿海渔民转产转业渠道狭窄,资金缺乏,减船转业的难度大;加之资源衰退,渔业生产成本上升;渔民生产生活面临很大困难。同时由于渔业管理制度的变化,渔民难以完全适应,涉外渔业事件增多,渔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涉外渔业管理难度加大。
2.4市场开发机制滞后限制了渔业产业化的正常进行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改革经营体制、转换价格形成机制、培育市场体系和完善宏观调控手段等一系列的重大措施,目前己初步奠定了山东省渔业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其他产业或西方发达国家渔业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不规范,缺少对过剩生产能力和低级生产能力的淘汰机制和促进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机制。渔业市场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渔业贸易能力的提高。同时,绝大多数渔民资本积累水平很低,加上文化素质、经营能力有限,以及过于分散的经营格局,给渔业信贷、科技推广带来许多问题,渔民很难得到新上项目的投资和科技的支持。所有这一切,导致绝大多数渔民尚不具备独立应对市场变化、并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而正确反应的能力,客观上降低了渔民作为主体对渔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效果。这也是造成我国渔民组织和发现优势资源的能力缺乏的重要原因。
2.5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局部海域的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条件,水域环境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生存、繁衍和养殖业的发展。山东省尽管在海洋环保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岸海域污染面积有所减少,但是从目前情况看,陆源污染、河口海域污染、油气开发形成的石油类污染、海水养殖海域富营养化,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2.6政府助推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山东省渔业发展迅速,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渔业强省这一目标的关键时期。具体包括实现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第二次转变,发展优质水产养殖业,提高远洋渔业比重,推进水产加工业,扩大休闲渔业、设施渔业,发展高效渔业、生态渔业、品牌渔业,这样全方位、整体性的结构性调整必然要求财政投入的加大和政策导向作用的发挥。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财政支渔认识不足,造成山东省政府对渔业的财政投入都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渔业发展的要求。资金不足是制约高标准、高品质项目建设的关键问题。同时,从财政投入结构看,财政对渔政、渔港、转产、环保、种质等方面用途的投资比例比较大,有力改善了山东省渔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基础。但综合开发、水产科技、病害防治、技术推广等支出比例仍然很低。由此导致:渔业科技创新进程缓慢,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成果不多,高新技术研究明显滞后,许多制约渔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7服务保证机制建设滞后,不适应渔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山东省渔港码头、专业批发市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加工业落后,流通渠道不畅,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渔业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的前瞻性开拓难以为渔业经济提供快速发展的有效保证。
同时,科技成果储备不足,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良种化程度普遍较低;养殖品种的病害防治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至今仍没有十分有效的控制措施。山东省每年因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另外,基层渔技推广服务体系不稳定,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影响渔农户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渔业产业化经营的稳定发展;社会公益不配套,渔业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渔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出口贸易壁垒增多,影响了山东省水产品海外市场的开拓。近年来,山东省虽然采取了许多应对国外针对我国水产品的贸易壁垒措施,但由于企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含量低,加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管理体系尚不健全,质量安全监控手段,使水产品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影响了水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
3山东省进一步完善渔业产业化运营机制的具体对策3.1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巩固优势产业区和优势产业带(1)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实施渔业资源可持续综合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山东省而言,重点实施莱州湾、胶州湾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修复与治理,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及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巩固和发展海防林,修复和保护近岸湿地,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建立近海主要渔业资源捕捞总量控制制度,严格实施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休渔制度,减少近海捕捞渔船数量,压缩捕捞强度,保护和涵养近海渔业资源。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对占用传统作业渔场造成渔民失海失水的,要给予合理补偿。
(2)适度增加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改善渔业共同生产条件。首先加强渔港建设。根据渔业资源、渔船数量、渔港自然条件、渔业经济比重等,合理布局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和内陆重点渔港,因地制宜选择一批避风条件好、具有较大经济腹地的渔港,修建码头、护岸和防波堤,疏浚航道和锚地,建成港口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渔港。其次加快沿海公路、海堤等基础设施建设。最后,推进沿海地区城镇化建设。把沿海的海洋开发卫星镇、渔业特色专业镇建成经济实力较强、城镇设施完善、文化教育配套、生态环境优美、地方特色鲜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加快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
(3)尽快建立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和渔业环境监测网络。
近期,按照《山东省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域布局规划》,对山东海岸健康养殖带的五大岸段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和常规性监测,建立渔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应建立健全地级以上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和一批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点),形成覆盖全省的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网。
3.2强化内部利益协调机制,创新产业化经营体系(1)培植龙头企业,加强产业环节的衔接。渔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将基地、加工、市场体系三个环节衔接起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要根据拉长产业链的目标,善于在水产主体品种三个环节的发展中抓住苗头,重点扶持,让运营机制活、辐射能力强的企业担当“龙头”。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渔户,是渔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代表着渔业产业化的水平,其经济实力、辐射能力、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水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要多渠道、多形式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特别是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和渔民的关系。共同利益是产业化经营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和动力。对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互利、平等、自愿和渔业工贸各方面兼顾的原则,处理好内部利益分配,建立生产者有利可图,加工经营者利润合理,消费者经济划算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
(3)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提高渔业的组织化水平。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自身发展需要,大力推进民间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建设,为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鼓励乡、村、渔民能人、龙头企业、乡村渔技站所以及各类社会团体组织,领办渔业专业合作社或渔业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倡导渔民群众自发、自愿加入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已建的应充实力量,完善其职能,制定和完善渔业行业协会开展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其责任、权利与义务,规范其工作和行业行为,充分发挥渔业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会员一起进行技术、品种更新,组织经验、信息交流,开展投资、贸易中介,加快市场、产业开拓步伐,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
3.3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夯实渔业产业化运营的科技支撑(1)加强渔业科技基础创新。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渔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因此,围绕水产主导品种培育、重大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安全、健康养殖方式、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渔业节能技术等方面,搞好重点研究和技术攻关,切实解决渔业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问题。(2)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扶持渔业高科技的创新。如设立渔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基金;采取贴息的方式引导金融部门或企业投资农业高新技术;建立全球农业高新技术信息网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股本投入的方式为渔业科技企业提供资本金扶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直接科研资助,或通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签订协议给予其研究活动以财政资助;在产业政策制定和组织重大项目合作攻关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同时,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以税式支出方式诱导社会资本投入渔业科学研究与开发,增加自主创新的能力。(3)推进实施渔业良种工程,构建渔业良种产业化体系。研究开发水产种质资源培育技术,在品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方面实现新突破,培育新一代水产优质和特色品种。努力构建渔业良种产业化体系,重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培育一批水产良种企业。
3.4创新市场开发机制,完善水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渔业产业化的程度越高,对市场的需求也越高。完善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应是一批以集市贸易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水产品市场网络。具体包括:(1)建立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为水产品流通提供服务,同时在管理和信息上也能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使经营者能站在市场知天下,以市场来指导生产经营活动。(2)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建立健全市场流通的法律法规,形成公开、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同时,要逐步采用国际市场上一些通用惯例,改变单一的销售形式,引进拍卖、期货、包销等方式,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使我国水产品流通走向世界。(3)发展水产品市场种类,完善内部结构。要迅速改变目前水产品流通中集市贸易、零售市场发展快,批发、期货市场发展滞后的现象。要在水产品主要消费地的大城市,进入超市,建立水产品专卖店,并冠以名特优水产品商标,以取得品牌效应等等。
3.5改革风险保障机制,完善渔业社会保障体系在积极拓展渔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尽早实施政策性渔业保险。从国际通行做法看,发展政策性渔业保险事业,能有效改变生产者在各种风险面前孤立无援的窘境,是国家对渔业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是完善渔业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运用政府的权威动员全社会分担农业风险、支持农业发展、保护渔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建议与财政部协商,设立渔业政策性保险初始准备基金和补贴专项资金,由国家和省级渔业主管部门研究确定补贴的种类、范围和标准,依托有关保险经营机构,以项目形式进行管理。目前可以依托的经营机构:一是政策性保险公司,直接经营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二是商业性保险公司,委托其代办政策性业务;三是渔船互保协会或农民养殖协会,由协会内部开展互保经营。
3.6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健全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渔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平台,加快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功能区,完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同时,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力度。加强渔民培训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渔业经营者的素质,使他们掌握渔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
(2)完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山东省需要加强陆地与海岛、海岛与海岛间的基础传输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网络化水平。扩大完善本地通信网,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等网络通讯。加快“数字海洋”建设,充分利用近海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和沿海省(市)在海域管理、环境保护、海岛和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领域积累的丰富信息资源,建设海洋数据库,建立面向海洋经济、海洋开发管理和海洋决策支持的海洋信息基础平台和省、市、县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海上预警预报、搜救抢险、环境监测等信息系统配套建设。
(3)完善融资、筹资服务体系。本着以渔农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为启动,信贷、外贸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系,建设初期政府在给予资金投入倾斜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导向,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渔业生产与流通领域。
山东省可在财政支出中留出一块作为渔业发展基础,为渔业产业化项目提供贷款贴息。同时,兴办渔业合作基金会。在渔村以股份合作制方式把部分集体资金和渔民手中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为渔业生产实行短期、小额资金有偿服务。设立渔业信用担保基金和机构,也可以保证和帮助渔民能顺利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3.7改革政府助推机制,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化(1)加强政策法规研究。在海域管理方面,要围绕优化审批秩序,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研究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严格把关、跟踪监管的制度和办法。在海洋环保方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探讨封闭式倾废新机制。要深入研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适时出台《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补偿办法》。在渔港渔船管理体制方面,进一步完善渔港经营管理体制,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依法明晰渔港产权,实施渔港许可经营,完善渔港保护体系,更好地发挥渔港服务保障作用。在科技创新体制方面,加快科技工作由重渔业向海洋与渔业并举转变,精心研究谋划争取国家级海洋类的大项目。
在水产品市场管理方面,规范市场秩序、有效竞争的政策;价格政策;推进产业化运营的财政金融政策。
(2)继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渔业质量安全水平。一是依法履行水产品质量监管责任。要从源头抓起,加强生产全过程特别是养殖投入品的监管。二要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使水产品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标准可循。三是加快渔业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四要加快名牌水产品的培育和优势特色水产品的保护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孟庆武.我国渔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国渔业经济[J].《中国渔业经济》,2010(4):144-148.
[2]易丽平.广东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研究[J].当代经济,2008(12):98-100.
[3]王淼.从交易费用理论看我国渔业行业协会建设[J].中国渔业经济,2007(2):3-5.
1.我市水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政策引导,鼓励发展水产电子商务
在《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总体政策框架下,绍兴以水产品电子商务为突破,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提供农业信息化服务,积极引导各县、市(区)积极响应,纷纷制定配套政策,从财政资金奖励、电商专业培训、责任制考核等方面入手,鼓励发展水产品电子商务,全市掀起了水产品电商热。如诸暨市专门拨出1800万元财政资金发展电子商务,柯桥区把发展电子商务列入部门、镇(街)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
1.2质量保障,全程推进水产质量监管
绍兴市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水产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平台,将水产主体逐步纳入追溯管理,可以对生产各个环节的安全信息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管,不仅有助于建立政府部门监管、生产者和经营者自律、消费者监督的质量安全管理新机制,显著提升我市水产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还可通过源头追踪,发现和查找发生问题事项的原因和责任,及时有效应对和处置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并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全面保障电商水产品质量。目前全市8家大型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安装上由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心提供的系统软件,可以全省联网,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知道主体追溯信息,涉及龟鳖、黄颡鱼、鲈鱼、泥鳅等各类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达2200亩。
1.3园区主导,做大做强引领产业发展
绍兴市把发展商务园区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平台突破口,在办公硬件资源和管理软件资源上的双重优势,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拓宽网络销售渠道,吸引电商企业落户。如诸暨市的珍珠电子商务园区,电商企业已达24家,电商配套企业3家,园区销售额达9000多万元。同时做好华东国际珠宝城网上交易市场的衔接,为进驻市场商家提供一个面对全球客户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截止目前网站已建立采购商资料库,其中有中外买家逾11万。
1.4转型升级,传统行业插上电商的翅膀
将传统商务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大力推进电商换市,互联网+、线上线下的水产品营销新模式蓬勃兴起。浙江长生鸟药业有限公司在经营实体店的同时,开设网上旗舰店,公司2015年全年销售额达到1.35亿元,线上销售占85%,电子商务经营达到满意程度。早在2004年,长生鸟已经进入互联网领域,先后设有自己的官网、淘宝商城、淘宝C店、京东旗舰店以及其他网上商城的分销网店等,构建了多元的网销渠道。历经十余年发展,长生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消费者的支持,已成为网上珍珠粉销量第一品牌。
1.5网络节会,农产品从压仓货变紧俏货
近年以来,绍兴市农业局通过走出去参展,请进来参观和网络节会等形式,积极鼓励水产养殖、销售企业提高我市优质水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此为载体,拓展水产品电商销售。如绍兴市农产品展销会、山下湖520网络珍珠文化节等等,让农副土特产品从压仓货变成紧俏货。千足、阮仕、佳丽、天地润等大牌珍珠珍品也将陆续亮相淘宝拍卖会,在网络上接受全球竞价,进一步打响山下湖优质珍珠原产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我市水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鲜活水产品,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导致运输困难,物流成为其发展壮大的最大不利因素。除了对快递要求比较低的珍珠行业,电子商务开展较快,总体上,鲜活水产品电商化比率低。
2.1亟需投入资金
新技术和软件的应用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渔业龙头企业的引导、专业人才的培养、网上销售平台的构建、网络营销的普及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支持。
2.2亟需培育市场
农产品网络销售与一般网络销售存在很大区别,生鲜水产品存在不易标准化、产品品质难控制的问题,用户对网购水产品的接受程度较低;又由于网购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无形中流失了一部分消费群体,渔业电商市场开拓还面临诸多挑战。
2.3亟需提升技术
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等,都存在着技术瓶颈,如生鲜水产品的储存、运输等,都亟待技术提升和完善。
2.4亟需储备人才
渔业生产经营主体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在渔业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领域,既懂渔业又能熟练使用各种智能控制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智能渔业人才,目前还很紧缺。
3.我市发展水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3.1积极培育水产品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1)积极培育专业化水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引导水产品经营企业、农村合作社和农业经纪人等积极开展水产品网上销售等业务,支持涉农网商进一步转型发展。引导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拓展农村业务,为水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网店建设、仓储物流、市场推广、代运营等专业化服务,带动更多企业参与农村电商发展。(2)鼓励农村青年依托电子商务进行创业。要依托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的资源优势,加强电子商务知识培训,以暨阳学院学生、返乡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村创业青年和部分个体经营户为重点,积极培育一批水产品电子商务创业带头人,切实发挥其在水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3)注重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在对现有从事电子商务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可以从大中专院校引进一批毕业生,让这些毕业生充实到电子商务网店运营的队伍中去,提高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网店运营的效率。
3.2搭建水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平台
根据产业特色发展乡镇电商创业园。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利用闲置厂房建设网商创业园,为当地网商和农村创业青年提供低成本的办公用房、网络通信、培训、摄影、仓储等电商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创业园的孵化功能,对有发展潜力的农村网商进行重点孵化,努力培育一批在农村扎根的电子商务企业。
3.1 提高养殖者的养殖水平。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对广大养殖者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养殖者的素质,使他们科学养殖、科学防控,改变重养轻防、轻防重治、重硬件、轻管理的观念,不断提高养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