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

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

第1篇: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

1不安全因素

1.1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医疗所发生的护理纠纷大多与护理人员素质及护理技巧有紧密的联系[2]。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合格和业务素质不达标以及工作不认真,同时护理人员缺乏积极主动性,工作粗心等导致护理存在很大潜在危险。护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在工作时不细心,对患儿缺乏热情,机械般的执行医嘱,同时由于年轻的护士工作时间短,没有合理的计划,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患儿的病情观察不到位,很容易发生差错。并且其的护理技术缺乏熟练,使得患儿的痛苦和恐惧增加,在操作时增加了意外情况的发生。

1.2护理文书 由于护理文书则是医疗过错举证的关键因素。因此,护理记录的准确性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医疗文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3]。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时,要将真实情况进行如实的记录,以便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也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也是解决医疗纠纷和鉴定责任的关键依据。护理文书主要内容为:执行医嘱的签名、体温单的填写、护理记录等。其所存在的法律问题主要有:体温单:由于一些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在患儿住院时没有进行认真的校对住院时间,同时对患儿的生命体征没有认真填写,对患儿的症状不能有效地反映,使得医生不能准确地进行治疗,耽误患儿的治疗时机。

1.3护理技术操作 如果护理技术操作出现纠纷,就先需要查看护理人员是否违反相关的操作常规,如果违反相关的操作常规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其存在的潜在法律问题为:由于儿童患儿的用药比较特殊,在药物使用剂量和浓度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护理人员在进行药物配置时,如果出现责任心不强,不认真执行相关操作流程,使得药物的浓度出现很大偏差,就会使得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安全的治疗。此外,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准确的进行药物剂量计算,进而导致药物剂量过大,就会使得患儿出现药物中毒现象发生。护理人员在拔针时,没有及时地按压患儿的穿刺部位导致患儿发生出血或者在操作时使得患儿受到意外伤害等。

护士在治疗护理时未仔细核对致药物用错;患儿年龄小,不能正确或完全不能表达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和感受,又因小儿病情变化快,反应差,生存能力较弱等特点,而护士在观察病情变化中不细致,只向家属简单了解病情,必定影响患儿的病情观察,从而影响治疗或导致病情恶化而引起护理纠纷。

2对策

要保证护理治疗,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就需要护理人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综合素质能力,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护理技术。随着护理人员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对其的要求在逐渐提高,护理人员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勤练护理技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得护理工作做得更加出色。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护理操作中的各项制度严格遵守,能够有效地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要严格执行医嘱,在执行一些抢救任务时,只有待医生确认无误之后才能执行,同时在抢救结束之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要以患儿为服务中心,加强与患儿的沟通与交流,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以及护士条例等学习。同时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对出现的经典案例进行讲解,从中吸取教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则制度,确保医疗安全。

在进行护理文书记录时,要做到真实、客观、及时、准确等,同时要将护理文件和医疗文件做到同步,及时地对护理文书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对漏签名要及时补充。

3讨论

第2篇: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不安全因素分析;相应护理措施;常规护理;新生儿

Application of Nnsafe Factor Analysis in Neonatal Nursing

LIU Wen-feng

(Lanl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Lanling 277700,Shando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unsafe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in the nursing of neonatal care. Methods From 2012 October to 2014 December 108 cases of newborns hospitalized, according to its parity digital meth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54 cases of neonatal.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based on routine nursing plus analysis using unsafe factor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to formulate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 implemented in neonatal care, compared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nursing effect.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no security incidents and nursing dispute rate compare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unsafe factor analysis applied in neonatal nursing, which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unsafe events, avoid or reduce nurse patient disput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nursing quality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ork.

Key words:Unsafe factor analysis; Nursing measures;Routine nursing; Neonate

新生儿是指出生28d内的婴儿[1],新生儿期由于胎儿刚刚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其所处的环境变化较大,但婴儿适应能力尚未完善,加之分娩过程中的感染、损伤以及先天性畸形等因素延续存在,致使新生儿期,婴儿在生长发育与疾病方面均表现出了明显特殊 性[2]。新生儿患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新生儿没有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并且病情复杂多样、变化快,使新生儿临床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增多,增加了护理难度[3]。为了探讨降低新生儿不安全事件有效护理方法,本文选取住院治疗新生儿54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不安全因素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相应护理措施实施于新生儿护理中,取得了颇为明显护理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住院治疗新生儿108例,其中:男62例,女46例;日龄在1~28 d,平均日龄为(15.2±1.4)d。患儿疾病类型分为:消化系统疾病46例;循环系统疾病35例;呼吸系统疾病19例;其他疾病8例。将108例患儿按奇偶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新生儿54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①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情况,根据患儿病情给予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监护。②遵医嘱给予患儿进行各项护理操作。③按时给予患儿喂奶、换尿布、更换衣服等。④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清洁、安静、舒适。⑤加强基础护理,以避免或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不安全因素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相应护理措施实施于新生儿护理中:①不安全因素分析:?K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责任心差、技术操作水平低、查对失误、交接不清等。?L技术因素:由于仪器与设备不断更新,对护理技术操作程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仪器与设备操作不熟练、经验缺乏、协作能力不强等均可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M管理因素: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使护理人员责权不清,加之护理人员编制不足,排班不合理等因素影响,致使护理工作质量较难保证。第四,患儿自身因素:由于新生儿无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加之机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护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即可导致各种不安全事件发生。②干预措施:?K加强培训:护士长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病房内所出现的不安全事件进行讨论,鼓励护士共同出谋划策,制订出相应预防性措施,另外,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相关规章制度与法规进行学习,以提高护理人员对不安全事件认知度及工作积极性;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培训,尤其对新仪器与新设备使用方法进行系统性训练,以降低护理操作失误率。?L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护理流程,明确护理人员职责,实行护理工作责任制;制订科学合理排班制度,充实护理力量,加强夜班巡视;护士长采取抽查、交叉检查等方式进行护理质量评估与监督,使制度落实到位。?M对新生儿病情采取明确告知制度:责任护士负责定时与患儿家长进行交流,采用大屏幕向患儿家长播放患儿在病房内治疗情况,明确告知家长患儿治疗方法及效果等,以取得患儿家长理解与支持,降低护患纠纷发生几率。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安全事件与护患纠纷发生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给予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据±标准差表示,数据间对比行χ2或t检验,当P

2结果

两组新生儿不安全事件及护理纠纷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护理安全是指对患儿实施护理过程中,未导致患儿出现法律与法规允许范围外的机体、心理等方面损害,其是护理质量重要组成部分[4]。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在进行临床护理过程中,只有对其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寻找到护理中的薄弱环节与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才可避免或减少新生儿不安全事件发生,从而降低护患纠纷发生几率。总之在给予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应及时对其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制订出预防性措施,才可达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雷佳.新生儿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1(8):581-581,582.

[2]李磊.浅谈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32(21):111-112.

第3篇: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意外伤害;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81-01

新生儿期系指胎儿出生后断脐到满28日的一段时间[1]。新生儿期,特别是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婴儿死亡中的2/3是新生儿,

1 新生儿常见意外伤害及原因

1.1窒息

1.1.1新生儿没有自主活动能力,易被物品掩住口鼻而发生窒息,甚至死亡。

1.1.2夜间躺着进行母乳喂养,母亲堵塞新生儿口鼻而发生窒息。

1.1.3人工喂养,奶嘴孔过大,奶汁流速过快,呛奶而发生窒息。

1.1.4喂药时方法不当,发生呛药而引起窒息。

1.1.5新生儿取仰卧位睡眠,一旦发生呕吐,呕吐物易误吸而发生窒息。

1.2烫伤

1.2.1用暖水袋保温时,水过热或离宝宝过近引起烫伤。

1.2.2洗澡水太热或先倒入热水,不小心将新生儿放人热水中。

1.2.3喂水或奶过热引起烫伤。

1.2.4给新生儿“灸”或“烧脐风”导致烫伤。

1.2.5其他高温、高热食品或物品距离新生儿过近,意外引发烫伤。

1.3外伤

1.3.1新生儿指甲过长,护理不当,导致面部抓伤。

1.3.2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挤压导致乳腺炎;挑“马牙”致牙龈肿胀。

1.3.3衣被、手套、鞋袜上的线头缠绕新生儿手指、脚趾导致血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1.3.4洗澡或换尿布时将新生儿跌落地上,引起摔伤。

1.3.5被猫、狗等动物咬伤。

1.4脱水

1.4.1新生儿喂养不足,导致脱水高热。

1.4.2棉被包裹太厚、太严,散热不良导致脱水高热。

1.5中毒

1.5.1食物、药物中毒,有的父母缺乏科学育儿知识,给新生儿喂食所谓的“清热”食物或生病乱用药引起中毒。

1.5.2 CO中毒,多发生在农村家庭,在居住环境内生煤火炉取暖,因废气排放不良引起中毒。

1.5.3有机磷农药中毒,偶见于偏僻农村给土炕上喷洒有机磷农药或用含有有机磷农药的器具给小儿洗尿布致中毒。

1.6医源性损伤

因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差或管理不当,造成新生儿意外损伤。

1.7其他意外伤害

2 新生儿意外伤害原因分析

2.1家庭因素

2.1.1家长缺乏安全育儿意识

在胡怡萍等所做的“新生儿家长儿童保健知识认知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中,只有36.4%的家长想了解小儿意外伤害的预防知识[4]。可见家长对新生儿意外伤害的防范重视不够,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家庭更为明显。在吕连菊“新生儿意外伤害五年回顾”调查中农村家庭发生的新生儿意外高达92%[3]。

2.1.2家长缺乏安全育儿知识

在新生儿意外伤害中还时常会出现因家长挤压新生儿导致化脓性乳腺炎;挑“马牙”导致牙龈肿胀;传统的蜡烛包方式导致新生儿高热甚至窒息;喂“大清热”食物导致新生儿食物中毒;给新生儿“灸”或“烧脐风”导致烧伤等案例,显示家长安全育儿知识匮乏。同时父母文化程度低,安全知识及育儿知识贫乏,也是中毒及窒息发生的原因[5]。防止新生儿意外伤害的发生,急需加强安全育儿知识的宣教。

2.2医源性损伤因素

2.2.1护士缺乏工作责任心

护士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麻痹大意,或为了图省事、节约时间,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护理,夜间巡视病房不认真、不仔细,未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又缺乏对新生儿家长的安全育儿指导,导致新生儿意外事件的发生。

2.2.2护理管理者风险意识较差

护理管理者对新生儿安全管理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未建立健全新生儿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护理管理过程的执行、监督出现漏洞;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护理人力资源,导致安全育儿健康教育不及时;护士职责划分不明确,出现工作衔接不紧密或相互推诿等现象。

3 防止新生儿意外伤害的护理对策

3.1强化安全育儿意识,提高安全育儿技能

3.1.1孕期教育

将安全育儿知识宣教时间前移,在孕期健康教育中纳入新生儿安全知识宣教,让准父母提前掌握安全育儿知识。利用孕妇学校平台,专题讲解新生儿意外伤害防范知识,宣教内容包括:新生儿常见意外伤害的种类及情形,如何防范新生儿意外伤害等内容,可采取录像、幻灯片、现场演示等方式进行讲解,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和惨痛的教训,加强准父母安全育儿意识,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

3.1.2住院期间指导

结合孕期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指导,教会新生儿父母正确喂养知识和日常护理技能,重点指导如何防止溢奶、误吸和窒息,教会父母如何给新生儿穿衣、换尿布、洗澡等日常护理知识。在产妇出院前发放防止新生儿意外伤害宣传资料,弥补口头宣传的局限性,同时告知其联系电话,随时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

3.1.3出院后随访

产科专业护士在进行产后随访的同时,也应加强安全育儿知识的宣教。儿保科护士进行家庭随访时,应增强家庭护理安全意识,避免麻痹大意,同时对新生儿居住环境、喂养状况及日常护理情况进行评估,特别是农村家庭,要对其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指导,将新生儿意外伤害消除在萌芽状态。

3.2加强护士责任心

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无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在产科病房里新生儿意外伤害是对新生儿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严重威胁[6]。产科护士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新生儿服务的意识,关爱、重视新生儿健康,具备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提高专科护理技能,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护理管理者必须将新生儿安全放在首位,加强风险管理。健全新生儿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并进行培训和考核;举办安全知识和风险防控专题讲座;进行案例纠错法教育[7],让护士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问题根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明确各班职责,合理排班,严格交接班,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加强关键环节质量控制,注重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建立意外伤害处理预案,树立积极应对的态度,有利于问题圆满解决[8] 。

新生儿意外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要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强化安全意识,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尽最大努力降低新生儿意外伤害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3.第五版

[2]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第七版

[3] 吕连菊.新生儿意外伤害五年回顾.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113.

[4] 胡怡萍,周莹,张婧洁,等.新生儿家长儿童保健知识认知现状及健康需求调查.中国优生优育,2011,17:97-99.

[5] 李选侠,李妙丽,郑娜.新生儿意外损伤218例.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41-42.

[6] 叶雅机.产科新生儿住院期间意外伤害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当代医学,2009,15:34.

[7] 周芬芬,章红萍.纠错法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J].护理杂志,2013,30(8):65.

[8] 訾聃,文平,刘林敏,等.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质量及防范新生儿意外伤害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4-115.

第4篇: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newborn car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nd analyzes its effect. Methods: choose was born in our hospital, and no serious disease, 100 cases of newborn,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0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adopted routine nursing, the control for the possibility of risk factors for a specific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implementation.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e type and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and patients' familie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is only 2%, the control group was 36%, and the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in the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otal satisfaction was 96%, and controls the total satisfaction is only 76%,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born care,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possible risk factors, risk factors and to take timely prot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improve patient care satisfactio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pute, nurses and patient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Keywords:Newborn; Risk factors; Protective; Nursing

护理安全是确保护理质量的前提,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新生儿缺乏沟通能力,护理工作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护理难度大。本实验通过选取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儿,探讨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对象

选取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出生,且无严重疾病的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出生时间4-21天,平均(13.2±2.8)天。实验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出生时间3-22天,平均(14.1±3.1)岁。两组新生儿均为健康状态,重症监护或出生后存在较严重疾病的新生儿不得入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出生天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危险因素

1.2.1 院内感染因素

新生儿抵御外界侵害能力差,易发生感染。病房环境等外界因素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危害新生儿健康,严重者将危及生命。

1.2.2 人员素质因素

部分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严重者出现工作失误,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没有及时配备腕带,或出现腕带丢失,造成新生儿混淆。

1.2.3 人员配置因素

排班不合理,影响实际工作需要,人员设置不足,影响工作效率,护理质量下降。新生儿需要的药物剂量、种类有个体差异,由于交接班及人员配备不足可能引起药物错发及漏发。

1.2.5 专业技术因素

医护人员工作繁忙,对最新护理技术及最新仪器操作的掌握参差不齐,出现技术水平协作能力不强的发生。

1.3 防护措施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并实施。

1.3.1 重视感染防治

注意新生儿床单、被褥、衣物等清洁,加强对治疗器械、床栏消毒。护理人员提升洗手依从性,防止病原体交叉传播,引起院内感染[1]。

1.3.2 加强医患交流

护理人员及时合理地对新生儿家属进行教育,在工作中具备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让患者家属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减少医患关系的紧张氛围。

1.3.3 规范护理流程

制定规范化护理流程,包括入院、护理事项及出院等,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实现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个人,提高工作责任感,方便护理管理。

1.3.4 合理排班制度

根据新生儿的收治特点,制定合理化排班,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工作质量评估,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2]。

1.3.5 提高专业技能

在工作之余安排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适应新的护理措施,紧跟医学护理技术的发展。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种类及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度+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种类及发生率的比较

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发现,实验组出现腕带漏带丢失1例,危险因素发生率仅为2%;对照组出现腕带漏带或丢失4例,药物错发漏发3例,院内感染3例,护患纠纷8例,危险因素发生率达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种类及发生率的比较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情况

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满意度进行比较,实验组总满意度达96%,对照组总满意度仅为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情况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3]。控制好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降低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4]。

新生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免疫力又低,容易发生院内感染,防止院内感染是安全管理的重点,病房要很据《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合理布局[5]。新生儿监护室不设陪护人员,如药物发放错误等潜在危险因素可能会危害新生儿健康[6],强化药物治疗中的“ 三查七对” 制度,提高用药安全[7]。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树立“ 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8]。护理工作中很多危险隐患的发生主要在思想上认识不足[9],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负责的工作态度及爱岗敬业的精神。此外,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关键,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学习国内外的新知识、新观念[10]。

第5篇: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

新生儿科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漠:在护理过程中,因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慎独精神和法律知识,服务意识不强,不耐心解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也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规程和交接班制度,因此出现疏忽大意或用药错误或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当等,也未落实医疗器械用前检查和治疗中观察等措施。尤其在夜班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护士任意简化操作规程,致使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及时,从而造成护理风险的存在。

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知识经验缺乏:新生儿科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例要求,特别在工作繁忙之时,常造成患儿家属长时间的等待。同时再加上一部分护士对新药的作用和药物配伍禁忌缺乏足够的了解、穿刺技术不太熟练、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护理工作量较大以及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等原因,导致某些护理流程不尽合理,因此易引起纠纷或产生护理技术风险。

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加强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做好风险评估:要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程序和执业范围,认清当前形式,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转变护理服务观念,实施全程护理质量管理,并有计划、有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风险教育意识,以减少护理中的风险。在护理中,由于患儿家属有权知道各项护理操作内容和应承担风险的事宜,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做好疾病发展的可预见性和风险评估[2],通过识别与评价风险,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对于风险评估较低的新生儿,应做好重点监护。我科在明确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的基础上,针对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如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技术的指导和护理常规等,达到了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

加强护理质量监控,明确风险管理职责: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切实履行护士的职责。要根据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并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宣教制度,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使大家对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要职责分明。不断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定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讨论,找出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改进措施。注意加强巡视和记录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新生儿吸吮等情况,不断促进新生儿科护理质量。在收送新生儿沐浴或护理操作时,应坚持逐个拆开清洗,不可同时脱掉多个新生儿的衣服,待洗完后应及时查对新生儿识别带或手圈是否正确,在确定无误后及时包裹好。注意沐浴期间应随时调节水温,工作人员更不得随意外出,亦不可有非工作人员进入,避免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人性化服务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在护理工作中不断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制定护理服务用语和护士风险防范培训计划,使其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与目的,明确护理人员和患者各自的权利,这不仅有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与持续改进,同时也对降低医疗护理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3]。要根据新生儿科具体情况,制定可能发生的各项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并制作成册,发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要求人人掌握,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另外要加强夜间、午间以及交接班期间的薄弱环节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尽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巡视次数,以减少不必要的护理风险。

讨 论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但由于患儿家属对医疗或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加之病情变化较快和患儿无家属陪护,且从住院到出院均有护理人员操作进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个细微护理环节,就可出现差错,导致潜在护理风险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儿不良后果。本组通过不断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和健全了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做到了持续质量改进,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提高了护士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和工作中薄弱环节的积极性,都能严格按照护理范围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规避了相关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收到了满意效果。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一项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尤其作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健全护理管理机制,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完善各种规章制度[4],努力从制度规范、护理服务流程、人员培训、风险评估等各个环节入手,善于观察,总结和分析护理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从而才能有效推进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杜绝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7):405.

2 夏纯,邓瑛瑛,王晓艳.临床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2):44-45.

第6篇: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新生儿自身免疫力弱,容易感染肺炎、破伤风、细菌性败血症等疾病,再加上新生儿有无任何语言和意识支配能力,使得新生儿护理中存在一般护理外的其他不安全因素。因此,对其护理的要求更为严格。要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就必须要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充分熟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住院新生儿的有效护理[1]。本文对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到我院分娩的120名采用新型有效护理的新生儿与120名采用一般护理的新生儿进行对比观察。并作统计分析,以此探讨采用了不同护理方法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我院分娩的240名新生儿,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另一组作为研究组采取新型有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两组新生儿在出生时的健康状况、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120名新生儿采用一般临床护理模式,护理方法为记录新生儿体重、体温、皮肤和呼吸有无异常、皮肤和巩膜有无黄染,当发现新生儿患病后会给予病情观察、给药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护理;新型有效护理针对新生儿自身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舒适护理,主要的内容有①针对新生儿免疫低下额外做好胃肠道和呼吸道的感染预防工作;②严格执行各种注射、接种、吸痰过程的无菌操作;③加强新生儿监护室的巡视,避免异常情况发生;④严格执行并落实护理制度内容;⑤加强与新生儿家属的住院安全知识沟通。同时针对护理人员、医院及家属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关制度及应对措施[2],如加强病房管理、舒适环境、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强大医疗设备的投入、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沟通,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沟通等。对于两组出现的不安全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两组的差异,不安全事件:①细菌感染,发生脓疱疮、疖子;②新生儿体温、脉搏异常;③新生儿溢奶、呕吐现象;④错抱、烫伤等过失性损伤[3]。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采用Excel进行前期数据统计,采用SPSS 1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新型护理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经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进行安全护理的研究组新生儿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为6人次,其中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1例,体温异常3例,溢奶2例。总的不安全事故发生率为5.0%,而进行一般护理的对照组不安全事件共有16人次,其中胃肠道感染4例,上呼吸道感染为5例,发生脓疱疮、疖子2例,溢奶、呕吐3例,错抱、烫伤各1例。总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3.30%,安全护理组不安全事件率明显降低一般护理组,且两组新生儿护理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 新生儿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新生儿自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导致的不安全因素,医院的不安全因素。根据本组研究资料显示:采取一般的护理方式中,造成主要的不安全事件为新生儿的感染现象,主要体现在上呼吸道和胃肠道上,其分别为4例和5例。而采取了安全护理的组别中,虽然也有6人次的不安全事件发生,但是却无一例感染的事例,这说明新生儿的感染事件是可以通过护理方式的改变和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控制的。尤其是是在采取了安全护理方式之后,其实验组中不安全的事件较对照组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都说明了,造成不新生儿不安全因素中,护理人员的人员因素为主要因素。

3.2 护理对策

3.2.1 新生儿的生理护理 了解新生儿心理,生理状况,根据实际状况选择适宜的包扎,训练方法,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保持新生儿居室通风,对母亲进行实时检查,若乳母患呼吸道感染需与新生儿隔离和暂停哺乳;对探视者严格限制,呼吸道感染者严禁探视;对使用的器械严格消毒,特别是接生时使用的断脐剪刀和结扎线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这些算途径来预防肺炎、细菌性败血症、破伤风等疾病。对先天性代谢缺陷病进行筛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4]。

3.2.2 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加强空气和物体表层的消毒工作。新生儿使用的奶瓶要高温消毒、床单、布类等用品每天需要更换清洗。新生儿的洗具用品等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对于患病的新生儿,应当进行隔离治疗,既不能与不患病新生儿同放置在一个病房内,也不能将患不同疾病的新生儿放置在一个病房内。在查看病房时,要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和呼吸、体温、心率、有无惊厥,以及大、小便的性状、次数[5]。护理人员需要多与家属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话给家属讲解相关知识,增进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增进对医院护理工作的理解。

3.2.3 对医院的要求 加大医院的医疗设施投入,淘汰过时老旧的医疗设备,采用先进成熟的安全设备,特别是抢救治疗仪器是医院的必备设备,如暖箱、光疗箱、远红外抢救台、监护仪、推注泵、呼吸机、除颤器等。同时,还要鼓励护理人员学习和运用新型的急救技术,并且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和条件去学习这些新型有效的医疗技术,如新设备的使用、新输液扎针气管插管、动脉穿刺、深静脉置管方法等。 医院领导要注重以人为本,重视护理人员心理压力问题。为每个病房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疏导护理人员的心理,减缓护理人员的压力,从而使护理人员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6]。对新上岗护士除了对其综合实力、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还应指定高年资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 以减轻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压力。

3.2.4 对家属的要求 对新生儿家长进行新生儿知识教育是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重要一环。护理人员需耐心仔细地对家长进行新生儿护理指导,包括抱姿、喂奶姿势,呕吐的预防与处理,还有新生儿易发病的预防等,如出生3天内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出生6个月内接种乙肝疫苗,防止感染乙肝。以及母乳喂养的好处、哺乳的规律、时间等都在护理指导之列; 要求新生儿身边必须有家属时刻陪伴,不能让新生儿一人单独在病房。加强医院和家属间的沟通,使医院、医护人员和家属密切配合,时刻关注新生儿的生理情况及需求,同时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4 结语

由于新生儿是特殊的群体,护理工作比成人更加仔细,需要的护理知识也和成人护理有所不同。护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隐患,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医院的有效管理与家长的配合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护理人员、医院及家长三者密切联系起来,才能将护理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将护理的不安全因素排除到最小,使新生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润华主编:《现代儿科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年第5版。

[2]郑修霞主编:《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年第3期。

[4]崔淼主编:《儿科护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年第1版。

第7篇: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风险管理

由于新生儿病房里患儿均为初生儿至出生28 d以内的患儿,在患病后其代偿能力较差,病情复杂变化快,需要通过护理人员密切的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病情变化;加之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先天畸形、早产、感染、窒息、产伤等情况较为多见,促使人们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护理风险相对增加。针对新生儿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对存在隐患因素的认真分析,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干预能力与预见能力,建立长效防范管理机制,持续整改,防患于未然,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比较2013年1月~12月分上、下半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及临床的护理上存在的隐患进行探讨,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新生儿科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1.1护士慎独精神缺乏,由于新生儿病房的工作极为特殊,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护理人员趋向年轻化,这些年轻的护理人员存在着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对工作流程不熟悉等情况,而且大量的工作致使其过度疲劳、情绪化,并且有个别的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精神、过于自信等,甚至有个别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任意简化操作规程,致使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及时,这些原因均可增加护理风险。尤其病情巡视不及时、输注刺激性药液过程中药液渗出、针头脱出等情况未能及时发现或延迟处理,可能会给患儿造成皮肤坏死或死亡。

1.2本科室的人力资源无法满足患者需要,病区设置床位20张,配备护士12人,每年平均收治患儿450例左右,危重患者数占40%,对无陪护而病情变化大的患儿,工作量大,护理难度高,任务重,稍有疏忽,容易延误抢救时机,危及患儿的生命。从而导致很多护士工作严重超负荷,长期在这种工作强度下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质量下降。

1.3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方面,尤其低年资护士,比较年轻,可能会有个别护士素质不高,经验不足,情绪波动大,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能力,有安全隐患风险。

1.4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缺乏,护理技术掌握不够,加上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医护团结协作意识,应变能力较弱等,也就大大的增加护理者的工作风险,甚至在护理工作中,一些技术问题的解决不能按照规程操作,导致存在安全风险,影响到了对患儿护理的安全[1]。

1.5仪器设备因素如未按仪器使用标准程序操作的、篮光箱的湿度和温度不标准、各种仪器设备没有定期检修、不会处理临时故障等等均均可有安全隐患的发生,给患儿带来伤害。

1.6医院感染方面,新生儿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控区,每个月进行各项标本采样检测,及时反馈结果,防止发生新生儿院感事件,坚持各项操作和洗手人人过关,有医务人员感染者,调离新生儿室。

2护理安全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慎独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无陪护的新生儿病房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用审慎、慎独精神约束自己的行为。

2.2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配置,保证患者安全,按卫生部三甲医院的要求合理配置新生儿科护士,护士长对本科护士年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要充分了解,合理调配。合理排班,执行三班制交接班,每班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包括病情,治疗,静脉输液情况,皮肤状况,认真落实患儿"十知道"并责任到人[2]。

2.3我们要求新生儿病房的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操作,而且必须对专科知识、专科理论、专科操作达到精通,以使新生儿科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故而我们必须要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对其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培训并考核,另外还需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培训,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学习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以使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得以提高。并进行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及时通报其它医院有关安全的信息等[3]。

2.4每个班都有专人对所有的物品、仪器和抢救物品进行严格查对交接。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合理的设计物品摆放位置,如将辐射台保暖床、心电监护仪、输液泵、氧气装置构成一个床单元,方便操作。如将不常用的呼吸机放在靠里面固定的位置,对每台仪器进行编号。抢救物品在用后都会有专人及时补充,平日抢救仪器要求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定期检查维修,定量供应,始终保持备用状态。抢救器械不可擅自外借,对于外借的物品要有登记,明确去向。分管的护士每周对各自所管理的物品、仪器进行总查对、保养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责任到人,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每一台设备设施均建立档案资料,并制定相关制度。

2.5加强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 控制流动人员,手是传播疾病的关键,洗手是切断传染途径的重要措施,在为患儿治疗时,严格执行标准洗手制度,对探视陪护人员、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现场过程观查,要求探视陪护人员在每次探视前,进行认真彻底有效地洗手,可有效地切断医源叉感染。加强细菌微生物的检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要求科室每月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消毒液、无菌物品进行采样检测,不合格者马上重新消毒,确保婴儿的生命健康。

2.6加强护士长一日五查,护士长要把安全工作放在管理的重要位置上来抓,认真落实"五查"制度,对违反制度、出现工作缺陷的人和事,严格批评教育,按奖罚条例处罚,加大对各环节监控和检查,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在良性循环中发展、提高。

3结果

通过新生儿科2013年和2014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χ2=34.489,P

4结论

通过总结2013年上半年科室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问题,进行持续有效的整改,结果下半年科室成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勤巡视,细观察的良好习惯是安全护理的保障。护理管理者能抓住护理质量的重点,清楚哪些是不安全的环节,从这些环节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增强护理安全意识,预防为主,降低护理安全风险,保障了患儿安全。我们认真分析,采取各种措施及时排查、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减少了医疗纠纷,杜绝了护理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患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董爱珠.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认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194-196.

[2]朱晶.医院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医疗,2010,26(19):32.

第8篇: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蓝光治疗; 风险管理

新生儿由于其消化系统等的发育尚不完善,其所产生的胆红素可以在体内蓄积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并随着胆红素的不断蓄积,患儿可以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及身体器官的黄染。本病是新生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足月儿与早产儿均可发病,而早产儿的发病率更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大多预后良好,但是如果出现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其预后极差[1]。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改善患儿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蓝光照射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2],但是由于新生儿容易哭闹等原因,在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皮肤受损意外事件的风险[3]。为了尽可能保护患儿的安全,提高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本科自2011年1月实施了风险管理。本组研究通过观察风险管理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的影响,以探讨保护患儿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9年11月-2012年2月在本院接受蓝光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1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84例,孕周37~40周,平均(38.19±1.21)周,日龄2~7 d,平均(4.09±1.18)d,体质量2.46~3.97 kg,平均(3.17±0.43)kg,蓝光照射治疗的时间24~48 h,平均蓝光照射治疗时间为(29.54±6.93) h。按照收治时间的不同将以上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2例,为本院自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观察组78例,为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两组性别组成、孕周、日龄、体质量及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的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研究方法 本院自2011年1月开始对新生儿科的蓝光照射治疗采取风险管理评价措施,通过对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的患儿可能产生的意外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出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较为多见的意外事件,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意外事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并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对比在采取蓝光照射治疗风险管理评价措施前后,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事件的概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在接受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的种类 通过对本院新生儿科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的经验总结,其治疗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主要有眼罩脱落,脸、胸前区及外踝的皮肤损伤,红臀及由于光疗箱的温度过高而引起患儿发热。

2.2 两组治疗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的对比 对两组治疗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组眼罩脱落及皮肤受损的发生率分别为0以及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8%及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相当,见表2。

3 讨论

黄疸是一种临床症状,新生儿期约有60%的新生儿会出现黄疸,多数黄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但是少数新生儿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黄疸,黄疸的发生主要是血清中胆红素的升高所致,当新生儿发生严重的高胆红素时通过血脑屏障会引起脑神经损伤,引起听力障碍、智力发育异常等后遗症,因此早期治疗对于减少核黄疸损害具有重要意义。胆红素在血清中主要以ucb、结合胆红素(cb)、游离胆红素、delta胆红素4种形式存在,其中游离胆红素与delta胆红素浓度较低,血清中主要是以ucb为主[4-7]。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很高,早期发现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对促进患儿血中

红素的下降,控制病情,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改善患儿的预后有重要的作用。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法中,蓝光照射治疗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性高,无创性的辅助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10]。然而,由于新生儿难以主动配合治疗,容易哭闹等原因,在进行蓝光治疗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各种意外事件。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意外事件的发生,将会对蓝光治疗的临床疗效甚至患儿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本组研究通过对本院多年进行蓝光治疗的经验总结以及对相关文献研究的检索,总结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种类,并有针对性地实施了风险管理,以期有效降低治疗过程中的意外事件[11-13]。

在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意外事件种类有光疗箱内温度不恒定、患儿眼罩脱落、患儿皮肤损伤、剧烈哭闹、丢失水分、出现呕吐、感染以及损伤等。通过有效的风险护理措施,防止上述事件的发生[14]。

患儿在光疗箱中治疗,要注意维持其内有良好的通风,避免被过于猛烈的阳光照射,同时注意调节室内的温度,维持光疗箱的温度在30~32 ℃,湿度维持在60%左右[15-17],同时注意灯管亮度及其有效期,并注意除尘。

由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会活动身体,容易造成眼罩的脱落,可能会导致其视网膜受到伤害。为了避免眼罩脱落,我科采用棉制的黑色不透光的眼罩,配合网状具有弹性的带子固定眼罩,有效避免了眼罩的脱落,避免患者眼睛在治疗过程中意外损伤[18]。 疗箱中,可能会由于其双手的搔抓或者双脚与箱壁的摩擦而出现皮肤的损伤。针对这一情况,在治疗之前要用手套套住患儿双手,防止其抓伤皮肤。同时在箱子周围,患儿双脚可能摩擦到的位置用垫子围住,避免对患儿双脚造成损伤。此外,红臀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在新生儿大便后,要用温度适宜的水清洁患儿,并用鞣酸软膏外涂以防止红臀发生[19]。

新生儿接受蓝光治疗需要脱去全身衣物,暴露身体皮肤。由于患儿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其往往会因为安全感的缺乏而出现剧烈哭闹。因此,患儿父母可以通过语言、身体接触等方法进行抚慰,以缓解其不安情绪,争取治疗的顺利进行。

患儿治疗过程中,其隐形失水增多,要注意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可以在两次哺乳之间补充5%葡萄糖溶液20 ml左右以补充水分,促进尿液排出。

由于新生儿的胃部较成年人更接近与水平位置,如果患者哭闹,容易出现呕吐,甚至可能因为呕吐物的误吸而造成窒息等严重的后果[6]。因此,在护理措施上,要注意给新生儿喂食时,速度宜缓且要适当抬高其上身,有助于减少呕吐的发生。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在蓝光治疗过程中,如果护理措施不当,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患儿所用的铺单等用物应该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并注意更换。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戴口罩以及手卫生。对新生儿脐部、口腔等容易发生感染的部位要注意规范护理,同时对光疗箱以及治疗室内进行正规消毒,减少感染发生的机会[7]。

蓝光的直接照射会损伤患儿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其采取保护措施,可以采用新生儿纸尿裤遮盖患儿,这样既可以保护免受损伤,又可以尽量暴露皮肤,保证蓝光治疗效果。在本组研究中,对比了实施风险管理前后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蓝光治疗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但是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意外事故,通过风险管理,能够有效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郭志学,马晓勇,李鸿萱,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23-24,26.

[2]陈敬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方法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4):1765-1766.

[3]王盛枝.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662-663.

[4]刘映辉,李春凤,邹运芬,等.舒适护理在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78-79.

[5]高永宁,孙敏.浅析蓝光治疗导致新生儿臀红的护理[j].医药前沿,201

12,2(5):384.

[6]马红.风险管理方法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6):181-182.

[7]卢杰云,张新华.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干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7):1552-1553.

[8]董晓红,王秀红. 抚触对新生儿影响的护理[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 9) : 1379.

[9] moerschel s k, cianciarusol l b, tracy l r.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neonatal jaundice[j]. am fam physician,2010,77(9) : 1255-1262.

[10]叶海燕,闫军.监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09,38(24):3191-3192.

[11]吴惠晴.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现状[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3):56-58.

[12]毛英.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5):723-726.

[13]刘丽娟,朴梅花,李松. 血清游离胆红素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24(1):11-14.

[14]姜敏,罗洁,邵芳,等. 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1):18-21.

[15]李青霞. 新生儿黄疸223例病因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5):563-564.

[16]冯天行.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及中西医治疗[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3):400-402.

[17]余楠. 血清非结合胆红素白蛋白比值对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预测价值[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11(4):556-557.

第9篇: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QCC;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常见方法,然而新生儿由于血管较细,活泼好动,自控力差,在输液过程中常常出现液体外渗的显现[1]。再一次穿刺不仅加大了患儿的痛苦,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心理压力,稍有不慎便会引起护患矛盾。为了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提高输液安全性,我院在新生儿静脉输液管理中引入QCC模式,对预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出现起到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9月1日―2014年12月1日进行静脉输液的新生儿836例为对照组,年龄8―27d,平均年龄(15±1.2)d,其中男500例,女336例。2015年刚开始,我院便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应用QCC,同时在2015年1月1日―2015年4月1日随机抽取进行静脉输液的新生儿803例为研究组,年龄9―28d,平均年龄(16±0.8)d,其中男475例,女328例。两组患儿均采取常规外周静脉输液方式,同时两组一般资料逐项对比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

我院新生儿科自发组成6名护理人员的品管圈小组,其中2名护师和4名护士,小组成员均接受了品管圈培训活动。按照学历和经验推选出1名辅导员和1名圈长。品管圈成员对新生儿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按照品管圈活动可行性、医院管理有关政策和护理规范组织开展“降低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主题活动。

1.2.2查找跌倒原因

针头、血管条件、药物、环境、患儿等是导致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重要因素,其中患儿因素28.8%,药物因素27.3%,护士因素20.3%,血管因素12.8%,针头6.31%,其他4.49%。统计出患儿、药物、护士、血管四种因素为改善的重点,其比例高达89.2%。

1.2.3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

①加强护士的专业知识培训:每季度定期开展全院护理人员静脉输液规范化操作培训活动,安排资质高、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并对护理人员技能水平进行考核, 将考核结果与绩效管理相结合。②健康教育指导:由责任护理人员选取恰当时间与方式,详细向患儿及家长介绍静脉输液的临床运用优势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指导患儿家长明白针头侧肢体摆放、活动区域、保护方式及注意事项等等,从而提高患儿家长对患儿的保护意识。③制定完善的管理流程:按照有关制定进一步健全输液流程,对出现液体外渗的情况,需要制定处理流程,并详细记载;科室高度重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保证医疗安全。采取有效的护理处理措施增强了医疗安全,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构建了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实现了预期目标,并激发了儿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养成了“预防为主,及时补救”的原则。各班护理人员需要实施各个环节的宣教工作,从护理人员、家长、到患儿全部投入到预防输液外渗工作中,确保患儿顺利完成输液。④制定患儿静脉输液外渗风险动态评估指引:这一指引中明确规定了哭闹、疼痛、乱动等可能引起输液外渗的主要因素[2]。患儿新增输液药物时、增加输液药物种类和剂量时,护理人员必须尽快评估外渗风险,护理组长在1d内经过层级查房进行指导和质控。该指引制定完成后,护士长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培训完成后沿革考核每一名操作护士。⑤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质控不到位的问题,品管圈成员制定了新生儿静脉输液交接本,针对高危外渗患儿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进行书面交接,由责任护理人员指导并落实,护士长每天都必须质控和检查预防措施,评估护理人员实施预防外渗护理措施的具体情况,品管圈小组成员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同时,把预防跌倒措施实施情况纳入到护理人员岗位管理绩效重点评价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选择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并通过卡方检验相关计数资料。当P

2 结果

QCC活动开展10周后,对两组患者静脉输液外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为6.48%,对照组为12.08%,这说明了通过QCC活动后,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不断降低。详见表1。

表1: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新生儿静输液外渗发生率对比 [n/%]

3讨论

QCC称为品管圈,是指同一个工作或工作现场的人员组建品质管理活动小组,并对质量进行持续改进的运行方式[3]。近年来,品管圈活动已经成为了临床管理的主要方式,对医疗服务质量女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三级医院等级评选活动中,善于利用品管圈体现了一个医院管理与质量水平,因此品管圈活动成为了临床质量控制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运用品管圈提高了品管圈小组成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茫然不知所措到信息十足、从无从下手到熟练运用品管圈,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质控水平、沟通能力不断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和患者跌倒事件越来越少。同时,品管圈小组成员能够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析护理工作问题及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出相对应的措施,这一活动使得品管圈小组成员迅速成长可视护理质控的主力军和骨干,为护理队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备管理人才。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儿疼痛,我院自发运用品管圈,并组织开展了“降低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经过长达1个月的品管圈运用活动,新生儿静脉外渗发生率从实施品管圈管理模式前的12.08%降至实施后的6.48%,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使得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够成为决策者,充分展现自我,不仅提高了小组成员的自信心,更是激发了小组成员的改进积极性,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科学合理应用QCC,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更能够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张小红,沈晓琴,夏苑莺.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12,19(06):33-3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