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对外贸易 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对策
加入WTO以来,我国明确提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致使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726.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33.4亿美元,进口额392.7亿美元;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已经达到3645亿美元,其中,出口1933亿美元,进口17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8.7%、18.38%及19.0%。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位不断提高。2001年,我国服务出口及进口在世界的排位分别为第12位及第9位,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升至第四位,进口升至第三位。虽然与欧美等服务贸易大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已不容忽视。
一、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1、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不利因素
中国加入WTO以来,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都增长迅速,整体经济贸易形势继续了多年来的良好态。但是,在普遍乐观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隐藏在这种良好态势后面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经济增长方式的单一,以高投入低产也为特征的经济效益低下,贸易方面的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对外贸易条件恶化,以及频频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都在困扰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壁垒,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2)贸易条件恶化;(3)高等生产要素相对贫乏,我国是一个资金相对不足、高素质人才短缺、教育发展滞后、劳动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家,竞争力还较弱。
2、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
(1)服务需求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大多数居民在已经解决了基本吃、穿、和部分用的基础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大大提高,消费与储蓄偏好发生变化,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包括旅游在内的休闲服务,以及与信息、教育、房地产、汽车、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相关的服务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前景十分广阔。这一服务市场优势,是别的国家无法比拟的。
(2)人力资源优势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并未形成人为资本。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
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中国虽处于服务贸易大国之列,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说,服务贸易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还处于比较劣势。为了应对“入世”过度期后日趋激烈的竞争,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
1.调整和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推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产业升级。
目前,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基于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基础上的现实选择。但是,中国想要使服务业有长远的发展,必须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既要继续充分发挥传统服务产业的优势,又要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产业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实施服务品牌战略,增强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由于服务的无形性特征,使得市场对服务的识别不得不依赖于其品牌的影响力,因此信誉和商标往往成为服务企业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的有力手段。鉴于此,首先要注意保护和发展我国服务企业中的老字号,如同仁堂、四季美等;其次要不断创造新的服务企业品牌,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3.培养和引进精通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提升服务贸易中的智力资本因素。
目前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是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这势必会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走内部开发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可加强对企业现有员工的短期培训,以改善原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另一方面,可通过各种途径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智力资本因素。
三、我国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
1、服务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趋势
服务贸易自由化可以促使我国服务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改善经营管理,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市场开拓,强化企业竞争观念、市场观念和人才观念,使企业更加重视人才和为力资本投资,推动服务部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导致服务部门技术标准化和服务综合化程度的提高,提高厂商甚至贸易国的竞争力。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科技化趋势
由于世界服务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服务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世界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地高科技人,而且也使很多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金融的电子化、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电信业务的数字化都体现了世界服务的高科技化趋势。
参考文献:
[1]文斐婧,王柏彬,逄忠臣. 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6).
[2]邓世荣.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2005,(12).
[3]杨亚梅.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探讨.现代经济探讨,2005,(9).
采用最常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评价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十进口),其取值范围为(-1,1)。如果TC指数大于零,表明该类商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TC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该类商品或服务竞争力越强;如果TC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类商品或服务不具国际竞争力;如果TC指数为零,则表明此类商品或服务的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2001—2008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虽为正值,但数值都比较小,表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明显下降,降至2002年的1/2,表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减弱。2004—2006年,虽然体情况有所好转,但总体来看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仍偏弱。2006年之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TC指数不断下降,从0.17一直降至-0.43。特别是2009年,入境消费额比2008年明显下降,而出口消费额比2008年增加了21%,旅游服务贸易进口首次超过出口,TC指数由多年的正值转变为负值,表明微弱的竞争优势已经转变为微弱的竞争劣势。2011—2013年,出口只增长6.6%,而进口增长了77.1%。在逆差增大的情况下,旅游服务贸易TC指数呈现向-1接近的趋势,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下降明显(详见表4)。
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
(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带动出境游消费持续增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使居民出境旅游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我国出境人数增长与GDP、人均GDP增长保持同步,出境人数与GDP、人均GDP的相关系数高达0.98;而出境旅游支出的增长虽然落后于出境人数、GDP和人均GDP的增长速度,但增长趋势仍保持一致,出境旅游支出和GDP、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和0.88。可见,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经济发展高度正相关,出境旅游支出与人均GDP的相关度要高于出境旅游支出与GDP的相关度,说明随着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长,出境旅游消费的欲望明显加强。近些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经济下滑明显,失业率剧增,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下降,入境游客消费意愿降低,这些因素使得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转为负增长。
(二)国外对我国出境游限制减少,出境游手续办理愈加简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居民出境游范围不断扩大,并得到多国和地区的政策扶持,出境游限制越来越少,程序愈加简便。在出境旅游方面,我国境内居民可以通过“自由行”等方式赴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欧洲、美国等地旅游,满足了居民旅游多样化需求。同时,部分周边国家为吸引我国游客,也纷纷推出免签或落地签政策,简化了出境游签证办理手续[1]。
(三)人民币持续走强和银联卡结算便利化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对我国出境旅游市场消费特征的调查发现,从2004年开始,境外购物一直是我国出境旅游者花费最高的项目,而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在境外的购买力,因而人民币汇率成为我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2]。2005年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主要出境目的地的货币(例如美元、港元)升值幅度较大,如2001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8.2770元人民币,而到了2013年该汇率为1美元=6.1932元人民币,升值幅度约为33.6%;2001年人民币兑港元的汇率为1港币=1.0608元人民币,而到了2013年该汇率为1港币=0.7988元人民币,升值幅度约为32.8%。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导致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出境游)价格降低,对整个出境旅游形成较有力的推动作用。此外,人民币实现跨境结算,在境外使用和接受的范围越来越广,接受银联卡的商家越来越多,便利了我国游客的境外购物消费。我国公民出境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国家、韩国、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均开通了ATM(自动取款机)/POS(销售终端),接受中国所有的银联卡。随着中国游客购买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推出诸多针对中国游客的服务,包括提供中文导购员、中文购物标识等[3]。
三、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旅游购物,增加入境旅游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旅游购物占我国旅游总体消费的比重偏低,仅为28%~30%,而发达国家此比重高达50%~60%。其原因在于,我国旅游业仍处于大众化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发展方式较为单一,对于门票经济的依赖性较强,而旅游购物仍是旅游产业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3]因此,首先要重视和发展旅游购物,促进入境旅游消费。将地域文化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将地方特色与现代文化、现代工艺相结合,创新研发旅游产品和纪念品,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从而不断提高旅游购物占旅游消费的比重。其次,可借鉴韩国乐天、新罗免税店以及台湾升恒昌免税店的营销方式,在有条件的城市打造国际购物天堂,注重购物场所的人性化设计、经营服务水平、营销网络构建、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为境外游客购物提供免税或退税便利,并提供信用卡支付、网络支付等便捷服务。
(二)大力发展旅游业,夯实旅游服务贸易基础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出现以及不断扩大,从根本上反映出我国旅游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因此,促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首先应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一是大力完善连锁酒店体系、餐饮、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增加有效供给,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二是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线路,在保持传统观光旅游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地域文化体验、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以适应多样化、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三是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旅游企业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加大对旅游宣传和旅游营销的投入,建立多语种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网站,加强对国家旅游形象和优秀旅游品牌的宣传推介。
(三)加快我国旅游企业“走出去”步伐要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支持和促进我国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投资旅游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合资或并购的方式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及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商业模式、产品研发技能、国际化管理人才,实现旅游企业的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提高我国旅游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进而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服务贸易 理论 述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研究逐渐引起经济学家们的重视。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服务贸易才正式被纳入到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中。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研究虽然仍未能建立起像货物贸易理论那样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但也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学者们不断尝试着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和不同的研究角度对服务贸易理论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业已形成对现实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一、传统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内的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传统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内的服务贸易理论研究,是对比较优势理论是否适用于服务贸易所展开的研究。国际学术界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比较优势理论完全适用于服务贸易;一种观点是比较优势理论完全不适用于服务贸易;第三种观点是比较优势理论不完全适用于服务贸易,即:承认比较优势理论基本适用于服务贸易,同时也承认由于服务贸易独有的特性,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服务贸易时存有缺陷,主张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再用于解释服务贸易,以便使其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有说服力。总的来说,第三种观点得到国际学术界较多的认同。其代表性观点有:Deardorf(1985) 率先对标准的H-O模型中个别要素作了改变,成功解释了服务贸易是如何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Sampson & Snape(1985)在放松标准的H-O模型中两国生产要素不能移动的假设的前提下,得出传统贸易理论是适用于解释服务贸易的。Tucher & Sundberg(1988)主张在运用传统贸易理论分析服务贸易时,要更多关注相关市场结构和需求特征,这样就可以圆满地解释服务贸易,并可以获得拓展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空间。Burgess(1990)在对标准的H-O-S模型进行简单修正的基础上,也得到了解释服务贸易的一般模型。
二、新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内的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Deardorf等人在传统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内对服务贸易理论的研究,在解释服务贸易时会遇到困难,因为服务贸易比货物贸易更具有不完全竞争的特点,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很高。为克服传统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内的服务贸易理论出现的各种问题,经济学家开始在新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内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内对服务贸易理论展开研究,其代表性观点有:Markusen(1989)从服务部门内部专业化角度,讨论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征的差异性或专业化中间产品的贸易,指出,在生产者服务贸易中,对于初始的固定成本,实际提供的服务成本比较低,导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并得出生产者服务贸易优于单纯的最终产品贸易。Francois(1990)则从服务部门外部专业化角度,讨论服务在协调和联结专业化中间生产者过程中的作用,指出,生产者服务贸易对于国家间相互依存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生产者服务贸易,有助于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高专业化水平。
三、“新新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内的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无论是在传统服务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内还是在新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内对服务贸易理论所进行的研究,其所关注的都是服务业整个产业的贸易发展,并未涉及其微观主体的服务贸易。因此,“新新贸易理论”以微观主体――企业的服务贸易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对出口和FDI的选择、固定成本和企业异质性、不完全合约以及全球组织生产及其经济效应等问题。Jones & Kierzkowski(1988)运用“生产区段和生产链”理论对服务贸易进行解释,认为,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服务链可以促进生产国际化,从而服务贸易可以大大促进货物贸易。Dunning & McKaig-Berliner(2002)基于对96家专业商务服务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所有竞争优势中,对劳动力的获得、对当地市场容量和顾客需求的了解等是最有可能从国外获取的,与其他产业的跨国公司一样,服务业FDI的目的也是为保护或增强已有的竞争优势。Grunfeld & Moxnes(2003)对OECD的双边服务出口和FDI流动进行研究,指出,两个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与它们的规模成正相关,与它们的距离和进口国的服务贸易壁垒成负相关。
四、服务贸易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关于传统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内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否适用于服务贸易的问题,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基本适用于服务贸易,没有必要再另行建立专门的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理论体系。服务贸易具有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特点,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本文同意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观点,即:比较优势理论基本适用于解释服务贸易,但为了更加充分地解释具体的服务贸易现象,应在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修正的基础上用于服务贸易的解释。
关于在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内对服务贸易理论的研究,虽然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服务贸易理论进行解释,但由于两者均考虑到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其所建立的服务贸易理论模型更加地贴近现实,对于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更加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Deardorff,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Services [J]. Canada/US Perspectives, 1985:39-71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
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以有形产品为基础的竞争逐步向以无形服务为基础的竞争转变,服务贸易己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贸易竞争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之处,而贵州又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欠发达省份,因此贵州服务贸易的发展面临着激烈地竞争和挑战。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贵州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培育问题。
2 理论基础
当前被人们广为接受和使用、用来解释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理论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又称为“钻石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有关分析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分析研究了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以及如何能使该产业保持这样的相对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一国某一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有四个因素,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撑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竞争状态,这四个因素之间都具有双向作用;此外,在这四个决定因素之外还有两个辅助因素,即政府作用和机会。以上六个因素互相作用、渗透和支持,构成了竞争优势理论最核心的钻石体系。
3 贵州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分析
本文根据贵州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特殊性,综合考虑各要素的适用性和重要性,对原模型进行了适当修正,建立起新的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中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本文所建立的新模型是对波特的模型的延伸和发展,这四个要素在新模型中仍然处于关键地位。“政府”这一要素,在原模型中只是居于辅助地位,但在新模型中,我们把“政府”这一辅助要素的地位充分提升,把它作为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新模型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另外两个辅助要素,分别是国内环境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是因为包括“政府”在内的五个要素,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因此增加国内国际环境这两个辅助要素十分必要的。这五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是互相影响、协调统一的,只有相互协调好,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新模型如图1所示。
4.1 数据的选取
本文在选取了6个指标来分析影响贵州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具体计算标准为:
(1)服务贸易开放度,以贵州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贵州GDP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2)服务业发展水平,以贵州服务业产出来表示;
(3)外商直接投资,以外商投资的实际流入额来表示;
(4)人力资本,以贵州省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来表示;
(5)城市化水平,以贵州城镇人口数占贵州总人口数的比例来表示;
(6)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以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服务性消费支出来表示。
4.2 对数据的综合分析
根据整理出的数据,通过相关系数分析,上述6个指标与贵州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从t检验值来看,给定一个显著性水平α=0.05,自由度为3(n-2=3),通过查t分布表得到t0.025(3)=3.18,表4-3中所有变量的截距项的t值均大于3.18,即通过变量显著性检验,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下,拒绝截距项为零的假设。
从一元回归的结果来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服务业发 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与贵州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线性相关关系显著,模型拟合度良好,可决系数分别为0.8917、0.8813和0.8652。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进口额之间的模型拟合度稍差,可决系数分别为0.6970、0.5323和0.4932,这一点和之前相关系数分析中,这三个变量与服务贸易出口额间的相关系数较低相吻合。
5 贵州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培育对策
5.1 大力发展本地服务业
在保持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推进新兴服务部门的发展。对于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相对优势的传统服务业,政府应当鼓励这些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行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使传统服务行业的优势得以提升。对于目前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也可以适当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等方式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5.2 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平台,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贵州若要发展服务业,必定要加快自身的城市化进程,着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交通、通信设施等方面,这些基础设施会影响服务部门发展的质量、方式和速度。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做后盾,服务贸易才能独立的发展。
5.3 培育精通国际服务贸易的高级专业人才
人力资本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贵州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就必须大力培育精通国际服务贸易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需要培育既懂得专业服务知识的,又懂得规则法规的复合型人才。依托贵州现有的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加快紧缺人才的培育步伐。
5.4 积极开展服务贸易的国际合作
贵州可以利用我国与别的国家或地区所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开展服务贸易的交流合作。2007年1月4日,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贵州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可以以此为契机来开展服务贸易的国际合作,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M.E.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译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丁平,徐松.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8).
既然国际旅游既属于跨境服务贸易范畴,又以商业存在的方式提供,因此,我们可以用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来解释旅游服务贸易。1.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旅游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仍然可以适用于对旅游服务贸易的解释。李嘉图(Ricardo,1817)和赫克歇尔-俄林(H-O,1977)分别从相对的生产效率(李嘉图用技术代表效率)和国家的相对资源禀赋(赫克歇尔-俄林假定所有国家可以获得同样的技术)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原因。根据他们的理论,技术和国家的资源禀赋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动因或国际贸易发生的潜在原因。林德(Linder,1961)与要素禀赋理论等传统的贸易理论不同,不是从供给角度解释贸易的发生,而是着重从需求角度寻找贸易的起因。他从偏好和需求相似性的角度解释贸易的流向。罗默(Romer,1986)的新贸易理论用收益递增(规模经济)解释生产效率的差异。效率的差异取决于规模经济,或者是公司特定资产(内部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或者是干中学和外部性而带来的规模经济。根据收益递增的新贸易理论,一部分贸易文献强调跨国公司的作用(Markusen,1995),认为作为先进技术创新者的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可以通过技术转移方式把技术转移到其他东道国。另一些文献强调,集聚经济或产业集聚的作用(OttavianoandPuga,1998),认为其可以通过提供创新要素集聚的良性互动、雄厚的市场要素、基础设施的改善,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另外一些研究与新技术理论相关(Krugman,1979a;Vernon1966),强调创新驱动产业的定位和技术在各国间如何扩散。[1]游客可以选择到某国旅游是因为文化的相近度,例如香客旅游。游客也可能会被旅游目的地国家的自然风光吸引,例如阳光、沙滩、海岸,或是文化遗址。除此之外,目的地国家的旅游产品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也会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上述是从旅游目的地国家供给的角度和游客需求的角度,说明旅游服务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旅行集团、跨国公司的连锁酒店因为他们的服务质量、声誉、品牌具有显著的优势,会吸引游客到他们投资的国家旅游。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意识到较好的酒店设施,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对吸引入境游客有重要作用。因此,发展中国家在酒店、旅馆、机场、道路和交通运输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以便改善旅游业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从而吸引更多游客。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解释国际旅游服务贸易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在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时,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服务型跨国企业,[2]所有权优势是服务型跨国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前提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规模经济,拥有雄厚的资金、企业具有卓越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声誉和品牌等无形资产,以及获得投入或进入市场的有利机会。内部化优势,是指拥有所有权优势的服务型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善而将所有权优势加以内部利用所获得的优势。
例如,避免寻找伙伴并与其谈判的成本,弱化或消除投入的性质和价值的不确定,中间服务产品或最终产品质量的保证,避免或利用政府的干预行为以降低约束条件的制约程度。区位优势是属于东道国所有,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祟赋所产生的优势,如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旅游服务而言,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对旅游服务贸易至关重要。因为气候、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只能在某个特定的地区才能获得,而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即使可复制的旅游资源,在不同的区位会有不同的特色,如迪斯尼乐园在日本和美国的建设和经营会因两国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而不同。[3]我们把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不同组合所决定服务型企业采取何种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归结为表2的理论模型中。当跨国公司只具备所有权优势时,应采取跨境提供的方式进行服务贸易;若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可以采取境外消费方式;若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可采取自然人流动的方式;若三种优势都具备,那么跨国公司可以采取商业存在的方式。就旅游服务而言,若旅游资源是自然禀赋的,只能在特定的地方进行消费。但是一旦这些服务具有内部化因素,则可以选择“商业存在”,如主题乐园,它们在不同国家建立游乐园以提供服务。[3]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服务逐渐扩展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通过国际电讯、计算机网络等方式,为境外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信息、旅游咨询、远程预订服务这种跨境交付的方式会越来越盛行。
二、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特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开放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并呈现出以下的特征:
(一)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快速增长2001年,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以全方位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旅游业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行业,旅游业的对外开放也走在了前列。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01-2013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飞速发展,其中,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进口额从2001年的139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287亿美元,增加了8倍多,在世界的排名由第7位跃居全球首位,超过了一直处于首位的德国和位居第2位的美国,使得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1大旅游客源地。与此同时,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从178亿美元增加到516亿美元,增加了近2倍,位居世界第5位。旅游服务贸易的总量从2001年的317亿美元增长到2013的1803亿美元,增加了近5倍。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占世界旅游服务贸易的份额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3.52%增加到2013年的7.99%。
(二)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出现及扩大趋势2008年以前,我国国际旅游贸易一直呈现顺差局面。但从2009年开始,我国旅游进口和出口呈现不同的走势,在旅游出口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负增长,出口额为396.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2.84%;在旅游进口方面,则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4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0.85%。2001-2006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均高于旅游服务贸易进口,而2007-2013,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均明显快于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2009年,旅游服务贸易自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逆差,差额为40.2亿美元,且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是由于旅游支出增长过快、收入基本平稳造成的。2009-2013年,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从396.8亿美元增长到516.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4.98%,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则由437亿美元增长到1285.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9.05%。导致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在于:第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第二,各国和地区纷纷针对中国市场推出各种促进政策,在出境旅游方面,境内居民可以通过“自由行”等方式赴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欧洲、美国等地旅游,满足了其旅游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部分周边国家为吸引中国游客,也纷纷推出免签或落地签政策,减少出境游签证办理手续。此外,人民币实现跨境结算,并且人民币境外使用和接受的范围越来越广,方便和促进了游客的境外消费,这些便利化措施切实满足了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第三,入境旅游基本稳定导致旅游收入增长平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来华旅游人数基本稳定。据国际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2009来华旅游人数为1.26亿人次,2011年最高达到1.35亿人次,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下降,其中,2013年降至1.29亿人次,反映了近年来全球经济相对低迷、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
(三)旅游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国际收支中的主要项目我国服务贸易包括运输、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咨询、广告和其他)、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等非旅游的其他服务贸易项目,共计10个子项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需要利用入境旅游赚取外汇,因此,旅游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创汇的重要渠道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长期以来,其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服务贸易中发展规模最大、出口规模最大、服务贸易顺差最大的项目,也是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重要项目。表2显示,1997-2013年,旅游服务贸易规模占服务贸易规模的比例在25%-44%之间。从1997-2008年以来,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呈现顺差状态,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服务贸易项目年年逆差,旅游服务贸易长期的顺差有力缓解了我国服务贸易总逆差的局面,使旅游服务贸易成为平衡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收支的重要支撑点。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正确认识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如同货物贸易的出口和引进外资一样,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20多年时间里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它一方面以其规模和顺差额,在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特别是服务贸易项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左右国民经济运行的各项宏观经济变量将会更加深刻地影响改变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5]近些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现逆差,主要是由于出境旅游高速增长导致旅游服务贸易顺差逐渐缩小。我国出境旅游的高速增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源于国内旅游市场供给无法满足居民旅游的需要。一旦出境游市场开放,国内被压抑的购物成为推动我国出境旅游消费的重要动力。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人民币已经进入了一个在较长时期内升值的区间,而这会在进一步降低出境游费用的同时,使入境游变得相对昂贵。对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对中国出境旅游不宜“堵”,而更应该采取合理措施规范、引导中国出境旅游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大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
(二)加快旅游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我国加入WT0后,逐渐完开放旅游市场,给予外国旅行社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这些国外的旅行社在经营规模、管理水平、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加剧了我国旅游行业的竞争。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国内一些旅游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和实力,与国际旅游大企业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具备了初步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本土的旅游企业在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依然逊色于国际旅游企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按照承诺开放国内旅游市场,同时为中国的企业融入国际市场、走出国门创造了机会。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旅游市场开放,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对方国家投资旅游业,可以鼓励旅游企业在海外设立连锁店和分支机构,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以及外国游客的国内旅游,扩大我国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和规模;国内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本实力的旅游企业,应该跟进和扩大酒店、餐饮、电子商务、航空服务业等行业的海外投资,通过合资或并购的方式获得品牌、先进的管理能力、商业模式、产品开发、国际市场知识和国际化管理人才,提高旅游企业和行业的国际竞力,进而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
关键词:合作式教学模式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37-03
一、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应用的教学理念
(一)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根据教学思想或理论的不同,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过程必然不同,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合作式教学模式是基于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产生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情景创设,提倡合作学习,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协作学习和教学情景的创设来建构新的理解。
合作式教学模式是融合了多种教学因素和多重教学环节的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它的实现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动态协作等因素,即“师生”、“师师”、“生生”等不同要素的相互组合,同时也涵盖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相融合。
(二)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适用性
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非常适用于课程内容丰富而灵活,解决问题的答案是开放式的,不断发展更新的新兴课程。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相比于传统的货物贸易所呈现出的迅速发展的贸易现象,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专业一门重要而新兴并需要不断探索的课程。该课程的认知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服务业发展与服务贸易基本理论,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背景、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国别服务贸易政策、不同行业服务贸易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的课程。该课程的能力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辨能力与开放式思维,了解并熟悉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与措施,会根据实际情况熟练运用服务贸易总协定和WTO规则,解决各行业所出现的服务贸易发展的新问题。但是由于国际服务贸易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课程,缺乏像国际货物贸易那样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对于这样一门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合适的,只有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到理论前沿,才能让学生高起点、多角度来观察行业热点问题,深化对课程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这是一门新兴的课程,目前国内开设国际服务贸易的高校并不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在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课件制作、习题集和试卷库的建立方面,都面临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因此,针对课程特点,以及教学认知目标和教学能力目标,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应用体现出很多优势。
二、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师师”合作——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团队
“师师”合作是指改变以往一门课程由单一老师授课的形式,采取多名老师组成的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团队的合作形式。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团队的合作方式又包含教师合作性教学和教师合作性学习两种。
1.教师合作性教学。
芝加哥大学的杜威(John Dewey)教授曾提出“教师在一起工作(Teaching Team)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环境,教师可以担任不同的教学角色,有的与小组在一起,有的与大组在一起,有些进行一对一教学。”通过合理构建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团队,可以使教师之间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换,改造原有的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经验体系,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并且,教学团队中每位教师的教育背景、研究专长、教学风格都有所不同,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丰富全新的教学感受,避免单一授课风格导致的枯燥无味,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多角度进行综合思考以此更深层次地把握国际服务贸易的前沿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团队授课时,必须充分重视授课前准备、授课中互动、授课后反馈三个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授课前制定教学计划,进行充分的讨论,在合作目标、课程计划、课堂教学与管理、评价标准等方面达成一致,明确分工,确定每个人在合作中的角色和任务,优势互补、发挥合力,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有序、有效、灵活而不杂乱的教学效果。在授课中要及时沟通,积极改进,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方面做好有序衔接。在授课后,反馈交流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反思课前设计存在的缺陷并进行修改,然后将其纳入日后的课程设计中,如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实施来检验整体团队授课的效果和个别老师出现的问题,通过改进团队教学顺序和教学角色来创设更合适的教学情景。
2.教师合作性学习。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团队的合作性学习主要可以通过相互听课和集体备课两种方式来进行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上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相互间的课堂听课,团队中的教师一方面能够直接从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有益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更好地衔接。而集体备课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技能、教学专长、研究方向等方面实现良好的契合,可以共享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案例和教学视频资料,多角度深层次创设国际服务贸易教学情境,并最终产生学习成果,如编写国际服务贸易教材、案例集等。
(二)“生生”合作——国际服务贸易学习小组
“生生”合作,即创立国际服务贸易学习小组是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第二基本要素,也是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重要途径。学习小组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通过共同的目标、差异化的认知构建知识结构,并激发个体的潜能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学生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包容能力、合作精神。在合作形式上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辩论、问题解决、讨论探索等多种应用模式。
(三)“师生”合作——国际服务贸易教学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合作教学模式中发生的最频繁也最主要的环节。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是方法手段指导者,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标。具体来讲,国际服务贸易教学互动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划分学习小组应考虑学生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差异,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小组,并且实行“角色互换、轮流负责”的制度,如在探讨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章节时,在学习小组中选择学生A作为组长,而在探讨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章节时,则更换学生B作为组长组织讨论和学习。这样很好地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教师分组指导。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团队由多名教师组成,因此可以采取一名教师负责一个学习小组的形式,避免一名老师无法和所有学生保持联系和沟通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如负责讲授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内容的教师可以指导汇报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学习小组的讨论、PPT的制作等。通过教师针对学习小组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也使学生个体能够从学生间的差异以及教师的指导两方面获得知识建构。
3.小组自学、组内讨论。在明确学习任务、合作规则后,要求学生独立整理、归纳已掌握的知识并列出未理解的知识,通过组内讨论、分享,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集中的个别难点,再由教师进行帮助辅导。
4.教师评价与组内评价、组间互评结合。教师对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结合小组集体的评价和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对小组及其个体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给与恰当评价,以树立榜样,激发竞争。
(四)“校内外”合作——课内外教学一体化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通过课内外教学一体化的模式,即立足课内有效拓展,融会贯通以赛促进,深入实践切身体验,才能更好地达到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培养的目标。国际服务贸易课内外教学一体化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三种。
1.立足课内有效拓展。教师在讲授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内容时,由于知识点多而且不断更新,因此课内要注重为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介绍将课内知识点延伸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在课外收集资料理解应用。例如在介绍服务贸易统计方法时,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给学生介绍相关文献和网站,引导学生在课外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及其差别等现实问题。
2.融会贯通以赛促进。在课外通过学生社团、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在课外可以成立国际服务贸易研究社团,开展国际服务贸易科技论文竞赛,区域贸易协定条款抢答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提高应用能力,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
3.深入实践切身体验。成立服务贸易实践基地,联系服务外包公司,跨国公司等有国际服务贸易的企业,使学生课外在相应岗位上锻炼实际操作技能,对服务型企业组织机构、运营方式有更深刻理解。另外,可以带学生参观商业、旅游、通信、咨询等服务型企业,通过现场参观访谈,与企业主管人员交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刻理解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理论。
三、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应用的教学反思
(一)重视教师团队的交流,保证知识建构的完整和有序
教师团队的充分交流直接影响合作式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在采取教师团队合作授课的教学方式时,要避免因缺乏教师间的交流而导致的授课章节和章节之间的重复、孤立与矛盾,使学生出现知识建构的不完整和理解上的混乱。在整个合作过程中都需要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课程计划、课堂教学与管理、考评方式进行交流和协商,必要时随时进行调整。在实践中,笔者所在的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团队每周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在每位教师讲授本章节时,都要对上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复习,提出和本章节内容的逻辑联系。
(二)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实现“师—生”的最优结合
学习小组的划分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要尽量避免好学生扎堆,而差学生没有小组的情况,教师应在小组划分过程中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同时,要避免小组合作“务虚”化,出现有小组而无合作的现象,如在布置“选择感兴趣的国别或行业分析其服务贸易状况”课题时,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有些小组并不充分讨论,而是单纯一个人收集资料,一个人负责制作PPT,一个人负责上台展示的情况。因此合作学习对辅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帮助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
(三)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分享合作成果
国际服务贸易网络课堂是合作式教学模式在服务贸易课堂外应用的良好媒介。让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负责一个专题的建设,包括最新理论、资料、案例的上传,负责解答本专题的学生提问。或者让每个学习小组成为一个版块的版主,通过发帖、回帖的方式进行专题版块的建设。通过网络上的讨论分享,推进合作教学模式的提高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何丽玲.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成功(教育),2009(1):13-15
2.张娟.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课堂运用例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7-19
3.余靖.健美操合作教学模式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0):20-23
4.高晓清,李思思.通识教育知识观下的教师合作教学模式——一种实践观[J].教师教育研究,2012(7):30-33
关键词:文化;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差异性;互补性
1文化及其特征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全部总和。文化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上;人类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关系上,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等;文化还体现在意识形态上,通过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等来表现,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情等。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的两大特征。①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生成并发展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差异文化。②文化的时代性。任何文化都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创造的文化差异为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契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
自从国与国开展贸易以来,通过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贸易理论。其中,比较优势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建立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自从诞生之日起,“比较优势”始终是理论发展的线索。究其原因,“比较优势”,这四个字本身就蕴涵了深刻的理论内核,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比较”,比较就是差异性,是独特性,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在某一层面进行的对比。有了差异性或独特性,客体之间才有可比之处。二是“优势”,其核心在于“优”字。它说明比较客体在该对比层面上的强势地位。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比较主体)在可比内容(比较客体)上存在的我有你无,你有我优的差异,才使得交换成为必然,对外贸易得以产生。
3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从国际贸易理论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推导出的文化差异性恰好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1)在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早在西汉时期,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从中国被运往地中海沿岸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更是铺天盖地。在追逐降低产品成本的竞赛已经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以获取新的超值。
(2)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学,戏剧,电影,音乐以及收藏和展览等,其贸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还有旅游服务,作为一项集观光、餐饮、住宿以及游乐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条件。
4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思考及启示
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只有尊重并深入研究不同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服务贸易
一、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方面都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一种产品生产具有相对成本优势,就可以生产该产品。比较优势理论使经济在每个阶段上都能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禀赋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选择产业发展道路时,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能最大限度积累资本,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迈克尔・波特提出解释国家(的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该模型中的每一个决定因素决定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波特认为:竞争力来源于培养高级要素;竞争力来源于集群;竞争力来源于苛刻的市场需求。金碚(1997)认为:“各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竞争优势又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现实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际上共同决定着各国各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其变化趋势。”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涵义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跨越国界进行的服务交易,可按照部门进行分类,包括: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商业(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特许与许可服务、个人、文化与娱乐服务和其他商务服务)。国际服务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5%,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其兴旺发达的程度成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本文将用测量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两类指标分别对中国服务贸易进行定量分析,说明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三、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证分析
(一)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测量及分析
1、服务贸易出口状况分析。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增长迅速,出口结构变化总体遵循世界变化趋势,即以提供现代服务为主要特色的其他服务已成为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最大的贸易门类。中国运输服务出口年均增长率是世界平均的近三倍,旅游服务高于世界4%,其他服务出口年均增长率相当于世界的两倍(见表1)。
2、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显示比较优势由a行业占国家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a行业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如果RCA
3、要素投入类型和比例分析。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是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在服务贸易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本水平高,服务生产的熟练度强、供给能力大。中国代表高技术人才及专业人才的对外设计咨询人员只占0.56%(见表3)。输出对象主要是亚洲,输往欧洲及北美洲等地区比重较小。这说明中国在国际服务贸易分工中发挥优势的仍是低级要素,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无法在西方国家服务市场占据竞争优势地位,中国处于国际服务贸易分工的低端。
(二)中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测量及分析
1、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分析。TC指数,是指一国某产业或商品进出口差额占该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其值大于0,说明该项服务出口国际竞争力强,且越接近于1则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说明出口国际竞争力弱。从整体看,中国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除2005年外,整体TC指数均为负数。从具体行业看,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平衡。只有旅游TC指数一直为正,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时高时低,不够稳定。金融服务等TC指数均为负数,说明竞争力薄弱。从各行业发展趋势看,信息服务等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新兴服务部门的快速增长反映中国服务出口结构正朝优化方向演变。总之,中国现代服务业中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尚未形成竞争优势,且传统服务项目中旅游服务部门还未形成稳定的竞争优势。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除了旅游项目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外,运输服务贸易与其他服务贸易均名列倒数第二,这说明中国的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很弱,而其他服务竞争力低下反映了中国高等生产要素的缺乏(见表4)。
2、国际市场占有率(MSI)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即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比率,可直接反映一国家(地区)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强弱。MSI值越高,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从时间序列上观察,中国服务贸易MSI明显处于上升过程,1990-2008年增长了五倍多。世界排名也第26位上升到第5位。这充分反映出中国服务贸易总体上竞争力不断增强(见表5)。与其他国家比较,美国20世纪90年代来一直是世界第一的服务贸易出口国,但其MSI总体呈下降趋势。德国同样呈下降态势。与发达国家相反的是,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的MSI和世界排名都不断提升,竞争力增长显著。但中国服务贸易MSI不足4%,竞争优势不明显,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处于弱势地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优势比较突出(见表6)。从服务贸易分部门的MSI看,各部门的占有率都有提高。其中旅游服务提升的比例最大,说明中国以资源密集型为基础的旅游服务在国际服务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结论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晚,但其立足自身优势,服务贸易取得较快发展,其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与世界整体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缺乏竞争优势,服务贸易结构还不合理。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已朝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而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集中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运输业和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旅游业等传统低附加值行业,现代服务业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行业处于相对劣势。
中国应立足比较优势,保持和促进原有优势,同时优化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内政策可适当向比较优势行业倾斜,通过提高劳务输出素质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维持中国服务贸易持续增长。另外,一国要确定自身的对外贸易优势,还要考虑竞争优势。因此,中国的服务贸易应实现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在保持并提升比较优势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等新兴服务产业,通过发展教育积累人力资本等途径,挖掘服务贸易潜在的比较优势并使其转化为竞争优势,创造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1).
2、薛荣久.国际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8.
3、魏下海.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前沿,2006(7).
4、邱伟强.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对策[J].发展研究,2007(4).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大数据时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
摘要: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由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价值的产生已成为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点。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
一、引言与理论研究综述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自跨国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产分工发展伊始几个世纪以来便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到今天的新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历经五个阶段已逐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理论体系。与之相比,大数据却是理论界较新且同样具有前沿研究价值的概念。虽然,数据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标度,对其认知历史可追溯到人类科学发展的起始(黄欣荣,2014),而大数据这一名词却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提出后直至2008年9月Nature刊登的一期以Bigdata为主题的专辑才得以广泛传播。此后,理论界虽以大数据为研究主题,从不同视角和学科、交叉学科领域对其进行探索,但这些研究或集中于对其概念和特点的探讨,相关文献如陶雪娇等(2013)、黄欣荣(2014),或集中于其技术具体运用途径和方向的分析,如黄晓斌、钟辉新(2012),李莉、顾春霞和杨亚楠(2014),邵鹏、、齐杰(2014)等。将大数据与国际贸易学这两个前沿研究问题结合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需求催生供给,近年来随着交通、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方式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实体物品资源和数据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方式日趋复杂,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挖掘信息以促进贸易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王碧宏(2014)、李连飞(2014)等从跨境电商、在线国际贸易等新兴国际贸易方式发展的角度解读了大数据海量规模及其挖掘技术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管理及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及相关挑战;曹云、王东(2014)和谢健明(2014)则选择紧跟时事,将大数据研究置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和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具体操作案例中,研究大数据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还有研究将大数据与贸易进出口直接关联起来,辩证地对大数据时代下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及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如薛静辰(2014)。从上述文献梳理分析可发现,目前学者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发展的研究虽不是空白,但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多停留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信息分析及其挖掘技术运用到某一具体贸易流通环节(如消费者行为分析、营销模式变革或物流效率提升等)而促使贸易企业效率提升的表象上,并未涉及其深层作用体制或传导体制的分析,因而所得出结论的普遍指导性不强,对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及架构变化的研究稍显不足,也无法形成对国际贸易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学发展的研究还处于基本空白而亟待理论研究者们的探索与创新。已有的国际贸易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创新,经过总结大都可以沿着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等层次进行归类总结(彭徽,2012),沿用这一研究主线,本文将就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在贸易动因、贸易方式、贸易内容、贸易结果和贸易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探讨,通过抽象具体商务和贸易操作中的大数据运用,深入剖析其深层作用理论,希望能从理论发展的层次去分析大数据时代给国际贸易学带来的新发展,填补研究空白。
二、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的新发展
随着数据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我们所能分析和利用的数据的4V特征日益明显:数据总量规模增长巨大且呈指数级增速;来源和类型不断增加;数据价值突显。大数据的强大影响力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科技、经济、卫生、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有学者称大数据将成为开启人类社会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红旗手,更有甚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直接意味着第四次科技革命。那么,就国际贸易学而言,大数据究竟在多大范围、多深程度上影响其理论发展呢?
1.大数据提供了贸易动因的新来源
深层解构国际贸易理论不难发现,无论基于何种发展层次的理论,贸易主体间的比较优势是贸易开展的动因这一结论已成为不可撼动的真理,理论的主要分歧点在于贸易主体的具体比较优势来源不同。已有的理论或从技术、要素禀赋等供给的角度,或基于相互需求、产品生命周期等需求的角度论述了贸易主体的优势来源。而数据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它是知识的源泉,是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原材料,是知识竞争的重要支点。拥有海量规模的大数据已为国际贸易主体带来新的优势来源:基于国家主体层次,庞大的数据资源储备被各国提到战略高度,将成为新的知识基础设施,构建国家综合竞争力;基于行业或企业主体层次,大数据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并作为新的、重要的生产因素成为行业或企业发展的未来新石油,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新的比较优势的培育,将成为新的贸易动因,推动贸易进程。
2.大数据促进了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贸易平台为实体贸易,商品或贸易主体需经过漫长的旅途到达特定交易地点以供选择或进行面对面的磋商,这样大大加大了贸易的成本和风险。而今,大数据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商品参数的可传递性、消费市场需求的精确分析和交易货币的电子化等巨大变化已突破了传统交易的时间、地域限制,使得交易流程数据化;此外,大数据技术的推广促进了跨境电商或在线国际贸易平台的构建,完善了国际贸易的供需链条。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突破了传统实体贸易形式,发展出了跨境电子商务或可称为在线国际贸易的新型虚拟网络贸易平台,这种贸易平台的强劲发展丰富了国际贸易方式,成为实体贸易方式强有力的补充。
3.大数据充实了国际贸易的内容
在以往,商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相关的要素流动占据国际贸易的全部内容,人们或有注意到由贸易所产生的贸易主体间的信息流交换,但也未将其放置在与商品、服务、要素等贸易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而是将其笼统地掺杂在贸易商品或服务商品内做细小的分析研究。大数据时代的诞生革新了这一现象。作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所衍生的数字贸易、信息贸易便是基于日益频繁及扩大的国际贸易中对信息流重要性的强调及价值分析,认为数字所包含的市场定位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供应行为分析等重要信息是比具体商品更为重要的贸易内容。一旦某一国家或企业能够掌握这些信息,那么其市场决策及预测的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因此,许多知名企业纷纷投入到数据库收集及分析的行列中,大数据也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在进行市场分析与产品定位等决策前,花费大量成本进行数据采集及购买,这也成为了商品成本的构成部分。数字信息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内容。
4.大数据为改变世界贸易格局提供了机遇
自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便形成了南北两极分化的格局,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或资源因素占据着贸易优势地位,主导着世界贸易长达一个多世纪并呈长期保持优势的态势。近百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尝试多种改革手段,企图实现贸易额的快速增长、贸易条件的改善和贸易地位的提升,但一直收效甚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大数据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贸易并不太多强调国家的天然资源基础而依赖于数据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其优势的获取能力具有后天的可培育性,这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大数据信息的充分识别和挖掘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对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的合理定位和预测,从而减少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实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这样,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的贸易竞争中有望提升其竞争力,获取贸易地位的提升,进而改变世界二元贸易格局。
5.大数据带来了新的贸易风险
大数据作为一种符号,在拥有大量科学标示符号所共通的优点之余,也包含着致命的隐患。除却大数据运用中所包含的提取数据信息的技术壁垒,大数据作为即时、快速的信息,其高速的流动性在便利贸易流通、拉近贸易主体距离之余,也增加了贸易信息扩散或被贸易对手恶意攫取的风险,这将带来不可预估的贸易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贸易的数字信息中包含有大量与居民生活、国家安全、军事防卫等安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恶意破解、攫取和利用,将对国家关系、国家安全提出挑战。大数据背景下,贸易安全应该是国际贸易理论关注的重点。
三、结论与展望
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由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价值的产生已成为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点。在此大环境下,我们分析国际贸易的新发展是可行且必要的。同时,在厘清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之余,还应将其上升到理论层次,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研究者做出更为具体而实际的理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大数据时代下国家贸易理论层面可能发生的变化做了基本研究,不足之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得以完善,也期待更多的理论研究者将目光延伸到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新发展这一领域,以共同探讨贸易理论的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基于1991-200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曲建忠;张战梅;国际贸易问题2008-01-15
2、论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李怀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20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二: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变革
摘要: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运营上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即形成以物流为依据,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交易各方不相谋面,通过电子交易方式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它不仅简化了国际贸易程序,而且成本低廉、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效率,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全球化、简易化、信息化、智能化、无纸化,目前已经广泛存在于商业贸易活动中,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应用
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环节众多,业务操作过程复杂繁琐,费时费力。电子商务将交易各方连成一体,把原来传统商业模式中的各项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实现如下基本应用:
1.选定贸易伙伴。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可使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相关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向全球市场自己的产品广告和服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搜索各种各样的经贸信息,在互联网上与客户咨询洽商贸易,足不出户就可以选择理想的合作伙伴和更多的商业机会。
2.便捷贸易磋商。
在电子商务方式下,各个交易方可通过互联网这个电子平台来了解其所关注的商品信息与行业发展动向,也可通过互联网为媒介的交互工具进行跨地咨询、交易谈判,既突破了面对面洽谈的限制,又能够使贸易业务的咨询及洽谈变得更加便捷、成本变得更加低廉。
3.网签与支付。
贸易双方运用电子商务,可以在建立的网站中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彼此沟通,实现各种交易信息的传输。若想达成交易可以签订电子合同,并可通过网上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参与实现网上支付。在网上进行的这些业务,过程快捷方便、节省开销,有专门的电子加密等技术保证客户和商家的商业信息不致泄露。
4.网上交易管理。
国际间贸易的业务活动比较复杂,会涉及到政府、银行、保险、税务、运输等众多部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国际贸易的交易管理实现了网络化与无纸化,外贸企业可在网上与这些部门办理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业务,及时高效、轻而易举地完成相关的结算及后续工作。
三、电子商务推动了国际贸易发生变革
1.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环境。
传统实体市场的低速度决定了商品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有限性,而电子商务的兴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出现了电子化的虚拟市场。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业务运行环境中,商务活动中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以数字方式开展交互式的商业活动,通过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商务信息的传递被高速流转,商务主体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商务交易的时空限制被突破,商务交易的范围被全球化。因此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为交易各方创造了更高效的贸易市场。不仅如此,电子商务中网上的咨询、订货、促销与谈判也为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发展形势。但另一方面,有时交易者本身的直觉会被虚拟的网络所埋没,这样会使交易出现不确定性。另外,一些网上交易风险也要引起重视,如来自网络黑客的攻击或病毒的人侵。
2.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贸易中介在在传统贸易方式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把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到国际贸易实践,会引发贸易主体发生变化,随之催生了众多向全球市场提品或服务的虚拟公司,主要是指网上经营的公司或者服务公司等。这种虚拟组织在功能和效果上己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中介公司,并迅速成为新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电子商务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将在专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这些企业联为一体,利用互联网形成一个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网络上高效、快捷地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好地服务和产品,实现过去由单一公司或者企业无法承担的市场职责。同时,电子商务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简化了传统国际贸易业务的操作程序,还能让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轻松地进人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3.创新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
新型国际贸易用EDI取代了传统的有纸贸易,把一些经济信息如订单、发票、报关单等,按一定的数据格式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送,不仅速度提高,而且传送成本与差错都大幅度降低,在网上做广告代替了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EDI的使用使国际贸易活动的工作更加简捷。新型国际贸易在互联网上采用电子支付系统,传统的纸质货币被电子货币所代替,电子信用证结算速度高效,使国际贸易付款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互联网上电子商务的交付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两种形式,一些无形产品,如电子书刊与音像制品等的直接贸易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这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超越了地理空间障碍,已成为全新的国际贸易交货方式。
4.完善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方式。
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运营上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即形成以物流为依据,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引导下,、展销等传统贸易方式可融为一体,在计算机网络中可引人报关、商检、营销等主要进出口业务流程,由此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互动的全面的服务,消除了传统贸易中时空对各个交易方的局限,节省了时间与费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