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第1篇: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教育心理学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的,通过对人的了解和分析,解读教学现象并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水平,以符合人对教学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目的就是将心理学的精髓融入到教育发展应用当中。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在大力组织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和应用,教育更加注重心理教育、德育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在不断提升,其作用正逐步凸显。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教育心理学的根本思想正是通过教育心理学方法的应用,以此发展并挖掘学生客观存在的潜能,促进教育成效最大化。二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为此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人大都遵从自己的内心,特别是仍在读书的学生,思想里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的行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参与认知等起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的作用。三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的学习方法。人的客体条件不同,对方法的接受和吸收程度也会不同,例如同样一种记忆方法可以帮助A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但是生搬硬套到B学生身上效果可能就不明显,教育心理学讲究的是学以致用,通过调整方案和验证其方法的适应性,从而找到最优方案。四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保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心理。教育的本身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同时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本源能量与驱动力,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保持求知欲,不满足于仅限于课本的知识,使其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并注重思维拓展,从而达到不断提升知识水平的目的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教育心理学就是根据关于教育的人群中的每个人不同的心理进行研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的学者是瑞士学者裴斯泰洛奇,他倡导的是一种遵从自然的思想。德国学者赫尔巴特则认为教育应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并为此进行了多次验证。1913年,有关著作中关于教育心理学内容的研究部分主要是学习心理学、人的本性与个体差异等。而西方当时提出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侧重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使得人们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教育心理学的本质认识存在着局限性。而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直到近代教育心理学才真正的开始。20世纪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课题很多是围绕三大定律开展的。这个时期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起,教育心理学才慢慢走入正轨。40年代教育心理学引入了儿童性格及其他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探索。50年代,新兴科技的兴起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学科传播与影响角度来看,教育心理学在当时都是从发展阶段逐步向成熟阶段过渡。6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从纸上谈兵向应用科学转变的重要阶段,美国首先提出了要将理论转变为实践,而在随后的应用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0年代计算机的问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学家有了更多新的尝试,教育心理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成熟阶段。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时代意义

在当今的21世纪,人才的培养被视作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际化竞争使得人才教育与培养十分重要,一个国家拥有人才数量的多寡也是体现国家实力的表现,同时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根基,因此,在人才已然成为一种资本的时代,教育心理学就是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实践中,挖掘出人无限的潜能,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教育心理学目前随着人才需求的发展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这是教育的地位决定的,也是时展的客观需要,也只有提高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水平,才能在祖国人才培养方面找到更适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所想进行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授课效率,同时老师从中了解从别人角度看到的自己的心态,更容易摆正自己的位置,从本质上实行教学,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于我国人才培养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不但代表着对人类发展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发展的基础课程,将对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牵扯着祖国的下一代,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意义十分重大。

四、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2篇: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心智;心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是成长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以后个人综合能力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探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深刻了解学生心理可以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以及与儿童教育过程有关的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如何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如下:

一发展心理是基础

其一,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和环境是主要因素。遗传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起源,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环境则影响遗传潜能的发挥,良好的环境可以发掘人的潜质,不良的环境可能会遏制甚至破坏人的正常发展。其二,儿童自身的成熟也影响教育在其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成熟期间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其三,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个体差异性,个性影响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教育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也受其个性的影响。

二教育心理是根据

教育过程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安排、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与教育心理有关。只有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是目的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最终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得以运用,为教育服务。所以,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的选择都应本着这一目的进行,不能偏离大方向,更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从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在学习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运用中也不能生搬硬套。小学低年级学生与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不同的研究科目,区别主要表现在于研究的着重点不同。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的年龄进程,从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种环境中去概括其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单单局限于教育范围内.目的是研究儿童在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心理发展情况,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来研究,主要是依据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着限于受教育者心理的综合表现,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能力、人格、品德和知识技能筹备方面的健康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区别表现在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框架基础之上的,它直接应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和特定个体上,与教育心理学相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由它的特殊研究对象决定的。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探讨发展与教育,又涵盖学习与教学;既关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又兼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主要研究范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某种才能的心理学规律;形成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理规律等,即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心理虽然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只有实事求是地去研究、探讨,才能发现其规律,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可控性。要做到研究的客观性,首先,就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规律为目的;其次,确立客现的指标,是保证研究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指标应该是能观察、测量到的,最好能用仪器来测定、记录和分析;最后,在说明研究结果时,也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任意取告。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研究时也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为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研究出的结果必须能在实践中运用;其次,确定研究的形式,儿童心理发展与儿童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选择研究的形式时必须采用活动方式;还有,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并不是所有方法对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适用,另外,选择研究方法还应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最后,检验研究可行性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研究的结果也应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决定了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心智健康发展,所以在选择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程序、设置研究情境、选用器材时,不能不考虑对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当然,对儿童所做的任何研究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可能比较明显,有的可能是潜在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可能是消极的。在研究之前应仔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性质及程度,尽量使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如果实在难以克服,而影响又对其发展极为不利,尽管研究很有价值,也不能进行。有时,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不利影响还应设法补救。这也是心理学研究较为困难之所在。有时,当无法对人进行操作控制时,人们只好转而对动物进行研究。但把动物作为对象的研究活动目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所以,对人尤其是儿童的研究更应考虑其教育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个体的心理活动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研究时要考虑研究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因素,并且能够在动态变化中把握心理发展规律。首先,儿童不是处于真空中的,其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的共同作用。在研究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如在研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时,人们多以双生子为研究对象,比较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双生子的心理发展差异情况,目的就是为了使遗传的影响保持一致,使环境成为影响其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避免遗传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其次,儿童心理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心理分成各种成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然而,各种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在研究集一种或某些心理现象时,不能不考虑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在研究被试的记忆时,就应该考虑到智力、兴趣、练习以及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尽量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避免出现自变量的混淆;再次,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应注意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用僵化的观点看待研究的结果,从而造成一种刻板印象。对于年龄越低的儿童更应慎重。如儿童的智力发展有早晚之分,有的儿童虽然早期智力较落后,但以后会很快赶超上来,所以,不能根据早期偶尔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而定终身。最后,只有抓住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推动其发展进程的关键动力,才能发现心理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从而避免台本逐末。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侧重于应用性和社会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说它是基础学科,是因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时,不能违的伦理道德。这是和儿童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儿童作为发展的个体,不同于物。人的心理发展有复杂性,在研究时考虑不周到就可能会违背伦理道德,更有甚者,可能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事件,从而招致法律纠纷。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多从被研究者的立场考虑,以避免出现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研究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从事实践活动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16(1):42-44.

[2]范淑杰.对于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及效果分析[J].中华少年,2016(24).

[3]杨会静.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2016(5):12.

[4]刘松艳.刍议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

第3篇: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生存”作为求学网的四大支柱,已经取得了世界范围的共识。这种共识带来了学习内涵的全面更新,使得“学会学习”在教育中占据了核心位置,也即“学习”不仅仅是接受已有知识、使个体的存量知识得到累积,更重要的是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学习的策略,知道应当如何学习,形成知识的自我生成能力,掌握知识的自我管理技能,使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全部才能(如记忆力、想象力、推理能力、交往能力、体力、审美观、领导者的气质等)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相应的,课堂教学的任务也不仅仅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做好准备,更加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创造出一种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并努力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新的教学模式。显然,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符合时展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情境,努力使自己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做到恰到好处。而做到这些的基本前提是对教和学的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全面了解和把握。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因此,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好教师”是极其重要的。

一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简介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并不长。一般认为它经历了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期(2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成熟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和完善期(80年代以后)等四个时期。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规律,另一条是在真实的学校和社会情景中探究人类学习的规律,研究如何改进教和学。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因此,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心理研究的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大中小学教师因为具备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也具有掌握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实践基础。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我国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过一些闪耀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教学原则,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将孔子和荀子的言论合在一起,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思想中所特别强调的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知识学习原则。这些教育心理思想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发挥着作用,而且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先进性。在国外,教育心理学的许多思想也早有萌芽,例如,19世纪前后,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教学要使学生的头(心智)、心(情意)、手(行动)三者均衡发展、重视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讲究准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五个程序等教育心理学思想;捷克的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提出了许多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原理、原则,如教材必须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等。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基础。1913~1914年又扩充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三卷本。书中提出的学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以及个性差异观点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课题。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用普通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从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渐趋集中,教学与发展、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差异心理、德育心理、教学策略、教学评估、教师心理等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学校教育服务的研究取向日益明确,教育过程的探讨、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受到高度重视,这种研究取向一直延续至今。另外,教育心理学家还把视野扩展到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把学校和课堂看成为社会情景,对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受到重视,而且这种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迅速深化,如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习的自我监控问题等都得到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

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渐趋完善,在如下四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1)主动性,即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即从内部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研究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研究元认知、学习的自我监控机制等;(3)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即“学习共同体”的营造,教学情景的设置,以使“学习共同体”中成员能够共享教学环境中的一切学习资源,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流活动的组织,等等;(4)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建构活动,研究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近来,由于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日益受到重视,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以学校教育为背景,由于各民族均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因此,如何使教育心理学研究植根于本民族的教育、心理文化传统之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来理解、解释和干预我们的学校教育生活,是今后教育心理学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学家们也都提出了心理学研究本土化问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以普通心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在学校情景中进行有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个别差异、教学评价和测量等研究,从而更加深入地认清学生学习以及学校教学的内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改进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在一个有效促进认知和情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应当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以下我们介绍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学习心理概述

只有了解了学生“学”的规律,教师才能真正把握“教”的规律。为此,广大教师应当特别关注和研究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策略、学习的迁移、学习中的非认知因素等问题。这些也是学习心理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什么叫学习?

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个定义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首先,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这种经验既可以来自外部刺激,也可以通过练习获得,但无论从那种途径,都必须通过个体与环境之间反复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其次,由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既可以表现为直接的外在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内部心理结构的改变,当然,这种变化必须是比较持久的。

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除了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外,还包括行为准则、态度等的学习。实际上,就现代社会生活而言,日常工作、生活都包含着学习。学习是一个经验的获得和累积的过程。

2.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与人类一般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殊性。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特点是接受—建构式学习。也许有人认为,接受学习一定是机械的、被动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谓接受学习是指这种学习本身是占有人类社会已有经验、把别人发现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并使其成为自己辨别事物、处理问题的工具的过程。由于经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反映客体时所产生的主观产物,因此,经验的接受和占有不能像物的接受那样,在既不改变性质也不改变存在形式的状态下进行。经验的接受过程是主体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也即是一个主体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主体必须处于一种十分主动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运作,才能完成构建过程,真正地“接受”相应的经验。因此,学生的学习,从结果看是“接受”了已有经验,而从过程看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经验建构过程。顺便指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人片面强调创造学习(或发现学习),否定学生学习的接受性本质,已经造成一定的教学思想混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学生学习的接受性本质可以派生出一系列特点。首先,由于学生所要掌握的是已经整理好的、客观化了的、系统化了的经验,是一种间接经验,这种经验的获得在学习动机、过程和学习条件等方面,都有特殊性。其次,学生学习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教师正确有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已有经验的意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再次,由于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因此这种学习不一定是从学生的直接需要出发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首先是从模仿建构已有经验开始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建构过程的完成主要依靠理性思维。当前,有人片面强调直接经验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在主动状态下的,只能以学生的直接需要为教学的出发点,这是对学生学习特点的一种曲解,不利于教师掌握教学规律。实际上,正因为学生学习有强制性、被动性一面,才需要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内在规律如何、具体过程怎样、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等等。古今中外,在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中,由于心理学家的哲学基础不同,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因此形成了众多流派。但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2)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4篇: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要通过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要通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觉悟,将社会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传递给教育对象,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习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对管理工作的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如学生管理工作应以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怎样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应具备哪些心理功能和心理学原则;怎样帮助学生战胜挫折怎样消除和预防逆反心理;怎样进行有效的激励等等。因此,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1、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审视高校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德育工作。心理学理论表明:受教育者每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其诸要素(知、情、意、行)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是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哲学史、心理学史和教育学史告诉我们:德育过程的基本问题就是政治道德知识如何转换为相应的行为习惯问题。我们辨别大学生是否具有某种道德品质,不是以它是否掌握道德知识为标准的,应以它的行为为标准。另外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自身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对受教育者是否愿意取得某种道德品质有重要的定向作用。因此,认知是基础,情感、意志是动力,行为则是道德素质的外部表现,四者相辅相成。只有促使上述三个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并体现在行为上,高校德育工作目标才能彻底实现。

第5篇: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1.学生的原因从学生本身来看,选择幼教专业的中职生大多是因为喜欢声乐、舞蹈、手工等艺术课程,这类可以动口动手的课程对他们来说更具趣味性,学会一首歌、一支舞蹈、完成一幅绘画作品都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而幼儿教育心理学更多地要求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去理解和接受概念,相对枯燥,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的原因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是一项双向活动,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作用的两个主体。幼儿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理论学科,但是更加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而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甚至有部分专业教师是由语文、政治等其他学科转行来的,普遍缺乏幼儿园教学的实践经验,以致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照本宣科,在教学中继续沿用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这就很难创造出活跃的学习氛围,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

二、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弥补书本的不足,丰富课堂内容教材的更新不可能完全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注意与时俱进,除了讲述课本中已有的知识外,还要了解最新动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热点话题进行教学。如在讲授《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一章时,教师可结合“做谦恭有礼的中国人”“学习龚全珍同志的先进事迹”等系列活动进行讲解。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时,教师可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认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相关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做好幼教工作。

3.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大多理论学科都提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多创造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如在讲授幼儿游戏时,教师可提供各种游戏素材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挑选一种游戏,准备之后,每组轮流带领全班进行游戏活动。游戏结束后,教师进行反馈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他们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体验。

第6篇: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生管理;思想教育

一、引言

在2008年首届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标准:思想上要开放化;方法上要多样化;能力上要专业化;态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显现的日益明显。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动机理论。任何人的举动都有一个原始的出发点,人们将这个出发点称之为“动机”。大学生的热情在高考结束后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动机,就会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消极玩乐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引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大学生建立最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动机培养和成就动机培养是现今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经过对教育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迁移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从学生生涯更好地过渡到社会实践生涯中,这个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在这一迁移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就会在大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上起积极作用。

三、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有时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做事,且不计后果。所以现在的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创新,做到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疏导,还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帮助。因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疏导方法可以增强学管工作的科学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人们自主开展学生工作时,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不单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端正三观。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去跟辅导员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适时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多倾听,切重点,示理解,努力让学生豁然开朗,调整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生活情趣。现在屡见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各种自残自杀等憾事新闻,足见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促进班级的管理更好地进行。辅导员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适当地制定一些学生管理守则、制定班级目标、建立班级学分奖惩机制等班级动力系统。在这种动力系统下,学生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动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级制度、配合班级管理等。在一个集体下,学生行为动作的出发点往往会跟从大流,这是由学生不愿在集体中被当作“异类”的社会心理决定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还可以从此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学生榜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激励理论,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从提高学生需要层次、规范学生学习行为、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出发,以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为核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主观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决定因素,所以对学生进行诱导,转变其在满足主观需要时的行为态度,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强化其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质量。第三,通过心理暗示增强心理素质。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提高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掌控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心理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交流谈话中,将一些积极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给学生。有时心理暗示的作用会大于传统的谈话灌输。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学生活中,以寝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是非常常见的。但也与一些人游离在这些团体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学的校园里行走。此时,辅导员应该与那些游离与群体之外的学生进行心灵间的交流,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备,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好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第7篇: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 历史转变 促进因素

英语教学法的历史转变是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展现着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言,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英语教学法也在随之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过程当中。本篇文章主要对英语教学法的历史转变以及其促进因素进行简单的论述,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希望能够对英语教学法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英语教学法的历史转变

英语教学法主要经历了从语法翻译教学法向听说教学法的转变,从听说教学法向交际教学法的转变,从交际教学法向任务型教学法的转变以及从任务型教学法到后方法时代的转变等历史转变过程。

1.从语法翻译教学法向听说教学法的转变。语法翻译教学法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借助英语来读懂他们所需要的文字内容,而不是沟通。在传入中国之后,语法翻译教学法应用较为广泛,而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逐渐改革,我国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从听说教学法向交际教学法的转变。听说教学法较为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人们开始重视语言沟通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交际教学法。

3.从交际教学法向任务型教学法的转变。交际教学法的产生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交流,但是对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提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任务型教学法的产生,使学习更加富含目的性特点,在特定的任务中完成具体的交流。

4.从任务型教学法到后方法时代的转变。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不断发展,研究学者开始认识到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以此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所以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融合了各种教学方法,呈现出后方法时代的特点。

二、英语教学法转变的促进因素分析

英语教学法的转变,主要是受到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以及语言价值的变化等促进因素的影响,以下为对这些促进因素的具体分析。

1.教育思想的转变。英语教学法的不断转变,主要是由于“因材施教”教学理念以及“以学生为本”等教学思想的创新,教育学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和思维意识的培养。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推动着英语教学法的发展,促进了英语教学法的历史转变。每一次英语教学法的历史转变,都能够相应看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逐渐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将教师由主导者变为思想的引导者,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教育心理学推动英语教学法创新的主要特点之一。

3.语言价值的变化。我国早在时期,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观念。当时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翻译国外的优秀文学著作,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达到“学为己用”、“富国强兵”的作用,没有真正认识到英语语言学习的价值。在我国真正将英语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经济时代到来,世界各国之间逐渐连成为一个整体,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言,逐渐成为了人们工作中所需要必备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在北京成功申奥之后,中国逐渐掀起了一阵“英语热”,年长者或是年少者均在学习英语。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英语教学法随之也结合学习者的能力进行改变和创新,逐渐能够符合各类人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英语教学法由于受到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以及语言价值的变化等促进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从语法翻译教学法向听说教学法的转变,从听说教学法向交际教学法的转变,从交际教学法向任务型教学法的转变以及从任务型教学法到后方法时代的转变等历史转变过程。时至今日,英语教学法仍然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创新和变化当中。相信未来英语教学法一定会越来越完善,而国民的英语水平也会不断的上升,从而更好的融入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经济时代当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雪红.专门用途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对上海三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1(04):1-45.

[2]张尧学.抓住机遇,再接再厉,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外语界,2011(08):143-145.

第8篇: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1.引言

自教育部2001年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双语教学”的意见以来,双语课改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在取得了重要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动机有待商榷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所以双语学校应运而生。与传统学校相比,双语学校最突出的标志就是高昂的学费,在一分价钱一分货观念引导下,双语俨然已经成为优质教学资源的代名词。由此及彼,大学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延伸,自然也免除不了与之“同流合污”的命运。教育部提出双语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外语应用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的崛起做出贡献[1]。但不少高校在开展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的动机却各有不同,有的为了创收,有的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有的高校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这些动机都与双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有待商榷。(2)双语教师力不从心,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在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中的角色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和教育水平的不同,我国高校的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部在双语教学中明确规定,外语授课课时占总课时比例最低控制线为50%。在一项研究[2]中,受调查学校此项指标平均值仅为39%-44%。在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互动和教学外语四个满意度的测试中,教学外语满意度只有67%,处于倒数第一位次。这说明双语教师队伍的英语水平亟待加强和提高。(3)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统一授课困难重重因材施教自古以来都是教育者所共同遵循的原则,但在双语教学刚刚起步的阶段,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今天,为每位学生定制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造成了外语程度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外语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上课出现困难。如何恰当的安排教学任务,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专业外语能力,让外语困难同学迎头赶上。这是教育心理学双语教育中所要思考的问题。(4)双语教学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授课方式单一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教材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合的双语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切入点。《教育心理学》中外教材在亚马逊线上交易平台的检索引擎中,搜索结果多达20余种。但是,一些双语教材翻译水平有限,适用性不强,甚至有些原版教材费用较为昂贵,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教育心理学双语教材的质量水平。同时,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的单一也是制约双语课程效果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中,有些老师仅仅是改变了授课的语言,将课本上的内容以外语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并没有与学生形成应有的互动,帮助学生了解双语教学的真正意义。传统的双语作业也仅仅采用对错的固定评价形式,而不考虑学生对于课程相关文化的理解和专业语法词汇的使用,良好的反馈机制没有形成,使师生与双语渐行渐远。

3.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对策

(1)端正双语教学动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要坚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此作为双语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高校要尽量克服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加强内容而不是形式上的双语教学改革。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强监督和考评,使双语真正落到实处。(2)着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提升教育心理学的双语教学无论是在英语口语的用词与表达方面,还是在对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高校集中有限的资源,有针对性培养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人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到国外高校进行学习深造。而且,双语教师应当与外语课老师增多交流紧密合作,将专业词汇和语言融入到双语教学当中。(3)加强学生外语能力塑造,提高其双语课程理解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课程之间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很好地衔接,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课与双语专业课之间不相适应造成的。换句话说,传统应试教育应用于双语实践当中力不从心,未能良好的塑造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英语基础课应该转变授课形式以及考核方式,有条件的可以与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联动,共同完成对学生学业状况的考核。同时,要加强对双语课程的宣传,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双语学习带来的优势和竞争力,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提高双语课程理解力,努力学好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4)选择优质且适宜的双语教材,转变教学方式有研究者提出,选择一本该领域权威的原版教材往往是最方便省事的,因为这样的教材既涵盖了授课时所要讲授的关键知识点,又原汁原味不破坏它所处于的社会文化背景[3]。但是,原版教材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不一定被广大师生认可和接受。因此选择与外国学者合作编写适合中国学生的优秀双语教材是很重要的。教育心理学双语教材既要做到体系完整和内容丰富,又要突出实践价值和丰富表达形式。同时,面对英语水平的高低不一,不能采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方式,应尽可能在教育资源配置足够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转变教学方式,采用交互型、双向式沉浸、探索式等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在教育心理学双语学习中都普遍受益。

作者:张锋 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91.

第9篇: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63-03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类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因其教学内容全面丰富、时间周期较长,是地质类院校中最受重视和肯定的野外教学项目之一。学生们通过周口店的教学实习,主要掌握造岩矿物、常见岩石以及地层的野外识别和观察地壳中小尺度构造形态和类型,掌握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学会编写地质报告等。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和初步建立正确的地质思维方法(王根厚,2004)。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系列有规律的心理活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魏冬云和唐陶富,2003)。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二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原有知识,三是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奥苏伯尔,1994)。第三个条件就是讲的学习动机,指学生主动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的意愿。同样,学习动机对于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也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试图在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以期更科学地了解学生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心理,探索周口店地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教学的知识,实现“快乐教学”。

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陈琦和刘儒德,2007)。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师教学心理的研究,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李海燕和马超,2011)。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上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与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但现代教育心理学赋予这一概念更多的含义。学习动机不只是涉及学生要学或想学,还涉及更多含义,包括计划、目标导向、对所要学习与如何学习的任务的反省认知意识、主动寻求新信息、对反馈的清晰知觉、对成就的自豪与满意和不怕失败”,并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皮连生,2004)。

学习动机既可看成一般的人格特征,也可以看成暂时的唤醒状态。例如,通过人格测验,发现有些人有较高的成就需要,这种需要能持久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里的高成就需要既是个体的一种学习动机,也是他稳定的人格特征。又如,在一节普通的历史课上,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先讲一个有关的小故事,学生立即进入高度唤醒状态并准备投入后继学习。这样激起的学习动机是特殊的动机状态。由此可见,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应从一般人格特征和特殊动机状态两方面考虑。在心理学中一般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内在动机,也称内源性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由内源性动机激起的学习活动的满足在学习过程本身,而不在学习活动之外的奖赏或分数,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另一种支持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也称外源性动机,指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起的动机。学生努力学习,其满足不在活动过程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皮连生,2004)。

二、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同原有知识一起,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的一般因素。但它们两者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同的。原有知识作为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决定新的学习是否成功;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决定新的学习速度快慢。通过同化过程,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动机通过集中注意和增加努力来促进新的学习(皮连生,2004)。在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也要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作为教育目标。学习动机可分为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教师可以采用激发学生内源性动机的策略(如培养兴趣与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培养学生对成就的需要和成就感等)激发与维持内源性动机。教师也可以采用激发学生外源性动机的策略(如及时提供反馈信息,适当表扬与奖励等)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外源性动机(皮连生,2004)。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向“主动”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寄学于乐,从而达到良好的野外教学实习效果。

(一)内源性动机的激发

内源性动机是源于兴趣、好奇心、求成的需要或自信心等个人特征的动机,所以激活与维持学生动机的根本策略是教师长期坚持培养学生求知、求成的需要,通过成功的学习经验又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皮连生,2004)。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例如,周口店八角寨——拴马桩桥头这条路线当中,在铁岭组白云岩中发现有双向交错层理。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很多机会在野外露头见到双向交错层理,“好奇”的心理使得他们具有将此现象认识并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对应起来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学生们“思疑”的心理使得他们对该双向交错层理的形成过程以及地质意义很感兴趣。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到的《普通地质学》和《沉积岩》的知识来思考根据此处出露的双向交错层理如何来判断地层是否倒转以及水流方向。同时,提示学生进一步在《沉积学》等书本中继续寻找答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求知欲。

此外,可以通过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目的。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教师可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利用动机迁移原理时,应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到:习得的知识技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的价值,从而发展他们之间的间接兴趣(皮连生,2004)。例如,在太平山南坡实测剖面的实习路线中,由于是小组作业,很多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不肯动脑筋,动手也不积极。此时,可以在实测剖面之前对学生讲述此次实测剖面练习的重要性。任何懈怠、编造数据,都有可能造成剖面不能闭合等问题,导致实习不能达标,实测剖面图无法绘制。更进一步,使得学生明确不管是将来本科毕业参加工作还是继续读研深造,实测剖面都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实用技能,是对地质专业学生动手能力锻炼的极好机会。而野外实际的动手能力正是他们在就业竞争中能打败很多同行竞争对手、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重要因素。

2.通过归因训练或归因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要提高学生对能力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就必须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研究表明,通过归因训练,学生的不正确归因是可以改变的。心理学家已在归因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专门程序,对成绩不良且自甘失败的学生进行训练。基本做法是:对学生在内部归因方面的认识予以系统强化,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成绩不良是由于自己缺乏努力的结果,进而增强学习信心(皮连生,2004)。例如,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设置明确、具体和可以达到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在周口店的实习中,有3条路线涉及到地层。很多学生如果没有用心来记忆地层的顺序、名称和岩性,很容易在实习过程中感到茫然和力不从心,实习效果自然也不好。然而,很多学生会将此归因为自己的记忆力差并甘愿接此种现状,而并不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或者通过努力就可以改变此种现状。这对此种情况,老师可以在第一条地层路线结束之后,帮助在第一条地层路线实习过程中记不住地层顺序及名称和岩性的学生明确目标,要求他们熟记第二条地层路线中所涉及地层的顺序及名称和岩性,并逐一检查直到其真正熟记为止。在第二条地层路线实习结束之后,让这些学生对比第一条地层路线的实习感受,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表现不如他人,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同时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

3.培养学生对成就的需要和成就感。据马斯洛(1990)需要层次论,实现自我价值和力求成功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高级需要,但必须以爱和自尊等较低级需要满足为前提。培养学生求成需要和成就感主要是针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被人看不起、有些自暴自弃的学生,所以激励成就感较差、有些自暴自弃的学生的动机的前提是教师(包括家人和同伴)应改变对他们的不良态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尊重(皮连生,2004)。多在成绩差的学生身寻找闪光点。周口店野外地质实习不同于课堂的教学,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体能要求较高。例如,周口店野外实习的很多路线都要求步行,很多时候要在炎炎烈日下要完成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记录、照相、绘图、样品采集等工作,很多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常常能展现出过人之处,如记录格式规范、地质素描图美观干净、产状测量既快又准等。通过多方面的综合锻炼,很多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发挥自己其它方面的长处。老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考虑来综合评价学生,不光以理论学习的好坏来论高低。多关注平时课堂理论学习不好的同学,多发现他们其它方面的优点,从而培养这些学生对成就的需要和成就感。

(二)外源性动机的激发

1.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的进度,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业任务。如果学生在学习很长时间之后,仍不能知道其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就水平,不能指望学生会继续保持巨大的学习热情(皮连生,2004)。

周口店的野外实习过程中,学生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野簿记录。学生是否掌握好了野簿的记录规范、在野外观察是否仔细认真、知识要点是否掌握完全、回到基地后是否认真整理,都可以通过其野簿反应出来。因此,老师要好好利用野簿这一工具,密切掌握学生的动态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实习情况。例如,在前几天的路线当中,老师可以一回到基地,就将所有学生的野簿收起来评阅,随后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集体讲解,把不规范的野簿记录之处及时纠正过程。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修改错误,最后对修改好的野簿再评阅一次。在此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关注我的,老师在和我一起努力使我真正学到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路线中的学习情况,杜绝学生在路线观察描述中的偷懒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此外还能监督学生彻底改正错误、扎实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适当使用表扬和批评。尽管在一定的情形中适度的批评和惩罚对促进学习是有效的。但一般来说表扬、鼓励、奖励要比批评、指责、惩罚更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老师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动机,对学习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没有批评好(皮连生,2004)。所有学生的所有进步都是应当受到肯定、表扬和鼓励的,使之体验成功,产生能力有效感。只奖励少数学生是不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尤其是低成就和力求避免失败的学生,对他们来说,教师这种对表扬和奖励的“吝啬”和“偏向”只有负作用(特别是对集体性的和有风险的活动)。假如一个人的学习从来不受到老师的肯定、关注、表扬,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失去学习的动力就不奇怪了(皮连生,2004)。

周口店的野外实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呆在一起的时间很长,这也给老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平时课堂上短暂且缺少互动的沟通缺憾正好可以利用周口店野外实习的机会进行弥补。老师可以在野外路线的知识讲解过程中、与学生的提问与回答互动中多关注平时了解较少的学生,同时通过野簿的批阅、学生的课后辅导答疑等环节及时发现并充分关注某些学习较差的学生,甚至可以通过学生写的路线小结来发现学生学不好的原因。对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及时批评教育、对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及时修正鼓励、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肯定、对表现积极的学生及时表扬,使得学生能对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充分肯定,并将自己的进步和优秀表现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三、结束语

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运用于野外实践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师者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D.P.奥苏伯尔,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佘星南,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李海燕,马超.教育心理学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4):66-68.

[4]马斯洛,著.人的动机理论[M]//陈炳权,高文浩,译.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王根厚.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中地质思维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4,(4):49-51.

[7]魏冬云,唐陶富.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零陵学院学报,2003,24(6):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