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安全课程范文

云安全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云安全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云安全课程

第1篇:云安全课程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交;客运交通;安全;现状;对策

城市公交客运主要是指在固定路线上运行的客车交通,客运交通有固定的行运时刻表,并且车辆相对较大,可载人数很多,所以相对运行速度较低,运营的成本也更加经济。客运交通已经成为了城市间、城市中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并且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对于客运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驾驶人数和乘坐人数逐步增加,所以如何保证可与交通安全也成为了相关部门研究主要课题之一。

1 城市公交客运交通事故分类

通过事故参与者之间发生冲突造成事态,或者是其自身失控所导致事故表现出来的具体事态进行分类,可以将城市公交客运交通事故分为七种。

1.1 火灾事故

公交车出现自然现象,是近几年最常出现的公交交通事故形态之一,其主要特点如下:

(1)火势蔓延极快。由于公交车车内空间狭小,人群聚集密集,并且车内存在大量的可燃物质,并且由于汽油等易燃物质存在,一旦出现火灾问题,蔓延趋势极快,很可能在三五分钟之内将公车完全烧毁。

(2)乘客逃离较难。一旦发生火灾,由于公车车门较少,乘客较拥挤,在人群出现慌乱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拥挤,影响逃离速度,并且由于火灾发生时会出现大量浓烟,影响乘客视线,并且浓烟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很可能引起乘客窒息甚至死亡。被烧伤的乘客也会由于身体疼痛导致行为不受控制,在狭小的空间,大量不受控制的乘客,会增加摔倒几率,严重影响逃离时间。

(3)经济损失大,影响不好。城市公交运营路线多为城市中心区域,一旦发生火灾,不仅会影响到了交通,也很可能会波及周围区域,引起大范围的伤害。并且人员伤亡后的医疗赔偿、善后等费用很高。其对于市民视觉和心理也会造成很大损伤,严重影响市民对于城市公交的信任程度。

(4)自燃事故、人为纵火损伤极大。公交自燃多为人为事故,造成的损伤很大,但是相较于人为纵火造成的伤害还不是很大。如果是或者报复社会的人进行的人为纵火,很可能会对社会、人们造成大面积的伤害。

1.2 碰撞事故

两车相撞事故的发生,会依据相撞部位和力度不同形成不同效果。这种碰撞事故的相撞时间极快,冲击力极大,很可能造成严重损伤出现。当公交与其他车辆出现碰撞事故时,主要可分为公交车与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以及固定障碍物间的碰撞等。

1.3 碾压事故

主要是指公交车对于高度低于公交高度的动、静态物体压过所造成的事故,容易发生事故的对象是无人看护的动物、上下车行人以及行驶自行车过路的市民。

1.4 刮擦事故

刮擦事故主要是指公交车侧面与其他行驶或静止物体进行摩擦或钩挂的现象,相较于其他事故,造成的伤害较小,可分为双向、同向以及静点刮擦事故。

1.5 翻车、坠车事故

公交车在行驶途中如果收到离心力或者是侧向力作用,就很可能脱离轨道,使公交车发生侧翻、滚翻或者仰翻事故;并且城市最常见的坠车事故多发于河边、桥边。

2 公交客运交通安全新挑战

2.1 城市道路拥堵加剧,道路通行秩序不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车辆高度密集。现在我国从大城市到小县城,都不同程度出现道路拥堵问题。部分大城市主干路网的高峰期运行时速低于15公里/小时,由于公交车经停站点多、动力性和机动性较差,其行驶速度往往更低,导致运行时间加长。此外,当前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欠缺,不理让公交车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都容易导致公交车驾驶人疲劳困倦、情绪波动,从而引发开斗气车、强超硬会、随意变道等不安全行为。此外,为了保证公交车的准点率,部分驾驶人会超速行驶、闯红灯、抢黄灯等,更加危险。

2.2 公交线路延伸,通行路况复杂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扩大,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公交网络随之延伸,促进了城市发展。但部分公交线路过长,特别是一些城郊线路或新开发区域线路,公交车在公路上行驶,甚至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增加了安全风险。同时,城市道路构成愈加复杂,快速路、高架路、长隧道、BRT车道等,公交车在这些道路上行驶速度提高,一旦发生事故危害后果更加严重。

2.3 公交车向大型化发展,主被动安全性不足

当前我国公交车向着大型化、铰接化、美观化、舒适化发展,承载人数更多,外观更美观、服务设施更齐全。但车辆生产企业、运输企业对于改进车辆的安全性热情不高、投入不足,先进的车辆安全技术如EBD、ESP、缓速器等在公交车上使用很少。目前很多老旧的公交车更新慢,很多车辆带“病”行驶。

3 加强公交车交通安全对策建议

3.1 落实公交客运企业交通安全主体责任

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要统筹安全与生产经营的关系,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加强安全班组建设,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强化对车辆和驾驶人的安全管理,持续加大交通安全投入。安装使用行驶记录仪、GPS平台、视频监控等设备,加强对车辆和驾驶人的动态监管,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2 加强驾驶人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严格审核准驾车型,查询事故记录、违法记录,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对驾驶人进行驾驶适应性测试、驾驶安全度评估或驾驶性格测试,避免聘用事故倾向型驾驶人。要坚持每月安全例会和学习制度,学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剖析本地典型事故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培养安全驾驶意识。

3.3 重视营运线路交通安全问题

合理规划公交营运线网,避免高度重叠线路段,避免过长线路,合理设置驾驶人休息点,减少驾驶人每趟次排查营运线路道路状况,查找交通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3.4 提升车辆安全技术性能

落 实车辆每日例检、定期维护保养等安全生产规定,保障车辆运行状况良好,组织驾驶人进行培训、演练,从而提高火灾、恐怖袭击等紧急情况下乘客的自救、逃生能力。

4 结论

城市公交客运作为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组成之一,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出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范围的扩大,对于城市公交客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保证交通顺畅,也要保证出行安全。随着社会进步,城市要求增加,形成了新的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对于城市公交客运来说也是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第2篇:云安全课程范文

关键词 体职院 安全保卫专业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G210-4 文献标识码:A

1安保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安保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都是退伍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除退伍军人素质相对较高外,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松散等问题。

人才培养是提高安保人员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减少安保风险,确安保全的重要保障。国外安保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许多综合性大学中都开设有安保学课程,同时还培养安保专业的本科和硕士人才。

在美国有300多所学院、大学开设了安保业的相关课程,其中约50所大专院校把私人安保业课程列为学士课程,9所大专院校列为硕士课程。美国安保队伍中有超过50%的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英国国际性私人安保公司GROUP4则雇有3000多名硕士和博士人员。

云南省作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安保人才是其保障云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建设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随着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安保行业也势必会发展壮大。我院将抓住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市场契机,全面塑造职业化的保安人员队伍,在队伍的建设上和服务的质量上下工夫,满足社会对安全需求日益增长的现实需要。

2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专业课程建设应与行业发展紧密相联。首先,基本素质和能力课程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设置,而不是按照岗位职业能力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科知识整合。根据行业专家的分析以及安保工作人员的从业反馈,基本素质和能力对于安保人员的重要性是处在第一位的。如专家列举的对事情的专一性、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综合素质、团队信任、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法律知识综合运用、服务意识、预防意识等都是安保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否则即使专业技能再强,也不会被聘用。

3课程改革的原则

按照企、行业需求的能力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整合与设计。其次,要注重细节问题。如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所处的地位、对警体技能强调的程度等,行业专家认为实际岗位要求预防重于搏斗,认为安保人员最重要的是团队信任、团队精神及沟通能力,职业人不等于自然人,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发拓展训练课程。

4课程改革思路

在综合调研与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成果,将工作任务与职业综合素质相结合,并充分吸收行业专家建议,构建安保专业课程体系,既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课程,又要与高职教育的功能相符合,实现该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更要与行业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状况密切结合,因此,改革工作主要从一下三个方面构建安全保卫专业“1+1+1”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具体表述如下。

4.1模块式课程体系中的第一个“1”

是指专业通用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安保职业道德(将相关知识整合为知耻自律、服务意识、团队信任、合作意识、专一敬业、忠诚等模块)、安保心理素质(将相关心理学知识整合为健康心理、职业心理等模块)、安保管理实务(将相关知识整合为管理思维与技能、交流沟通、服务等模块)、语言文字技能(中英文口语、中文写作训练等模块)、公关与礼仪(人际交往能力、组织与个体关系的处理、基本礼仪等模块)、计算机应用(包括非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其中,非专业基础模块主要针对无纸化办公,专业模块主要针对安全防范等)、体能课等。这也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最主要的改动建议,既是针对目前的行业人才需求而进行的基础课程设置,也是目前行业最需要的岗位人才综合能力培养课程。

4.2模块式课程体系中的第二个“1”

是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能力课程,主要包括保安工作基础业务(安全防卫工作对应技能课程、 涉法事务工作对应保安法律实务课程)、 人力防范(规划、实施与保安勤务工作对应保安人高职专论 43防范实务课程)、消防安全管理(火灾预防、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初起火灾的扑救和紧急情况处置工作,消防组织管理、火场人员和物资疏散、 报警工作等对应消防安全基础课程)、紧急救助与现场保护(紧急救助、现场保护与处置工作对应紧急救助与现场保护课程)、技术防范(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应用、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维护工作对应安全防范技术应用课程)、保安管理(业务管理、人员管理等工作对应保安管理实务课程)。

4.3模块式课程体系中的第三个“1”

是指职业拓展能力的支撑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押运安全保卫、犯罪预防、随身保卫等课程,在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根据订单单位的要求增设课程。另外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将谋求根据岗位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并灵活制定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5教学方法及实施

通过开展校内理论教学、校外实战、实践教学,强化其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除了采用传统集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外,安保专业主要以实践为主,本专业将实行“现代学徒制”教学,将学生的学习场所由学校延伸至企业,在企业是准员工(学徒),主要学习技能,在学校是学生,主要学习理论,实行企业和学校交替、结合,将学用紧密结合。学习、培训内容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确定,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实现学习场所与工作岗位一体化教学,学生毕业后就完全具备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没有终结,需要随着行业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顾惠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模块库的建设[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2-13.

[2] 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云安全课程范文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式教学可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点在于案例的选择与设计。笔者在非全日制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上所选择的案例都来自于农业生产实际,让学生不仅感觉到亲切、有用,也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1.案例的设计与形成

2013年春天,非全日制兽医专业课程开课的前一天,笔者接到一个学生的电话,说他家饲养的鸡发病(白痢),主要症状就是下痢、死亡。笔者决定就从这个病例着手,设计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完成兽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第二天,笔者让这个学生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一下他家鸡的发病情况。笔者尝试着引导他回答:饲养了多少只鸡,有多少只鸡发病,开始症状如何,症状发展与结果。通过笔者的引导和他的描述,一个完整的病例逐步呈现出来。

2.案例的分析讨论

(1)给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在笔者提出这个病例是什么疾病之后,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员们积极思考,给出了多种答案。对于学生们的答案,笔者没有立即予以肯定和否定,只是告诉他们答案的确定要有依据,并引导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证据: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2)分析讨论案例。笔者将44名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分成8个小组,让他们围绕这些问题查阅书本等相关资料,并让每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该小组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在课堂上发言、讨论。

(3)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各小组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笔者对讨论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除了点评学生的观点、论证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外,给出自己对这个病例的分析方法和依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完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目标。教师带领学生完整地学习该案例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诊断、防治措施后,建立传染病“防重于治”的思想,突出预防、控制的教学目标。同时,提出职业要求和纠正在传染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观念。

(5)总结案例,布置作业。最后,笔者对该堂课的内容进一步归纳和总结,并让学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小结。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消化该次讨论内容,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教学评价

评价考核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必不可少的环节。案例教学应采取过程性评价考核体制。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中,一方面笔者对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记录并评分,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各小组对本组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法的满意度进行打分。

第4篇:云安全课程范文

根据2012年11月微软和IDC联合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云计算相关的职位缺口达170万,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这一数字还将进一步扩大。同样, CompTIA2012年第四年度的云计算趋势调查报告也显示,企业在招聘中,雇佣有云计算经验的管理者,特别是招聘具备像构建、迁移或者评估云迁移风险等高级云技能的专家十分困难。

所有迹象都表明,作为一项新的技术,云计算正在走向成熟。CompTIA产业分析总监Carolyn April说,“2013年,我们看到云计算被接受和采纳的越来越多,云计算的泡沫正在破灭,进入第二个或者第三个技术发展阶段,成为企业业务创新的关键。”而伴随云计算逐渐成为主流,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飙升。

企业需要的云技能

“IT技术发展至今,企业已拥有多样化的选择来扩建原有的基础架构,其中就包括多种云相关的解决方案,”CompTIA技术分析总监Seth Robinson说。

“将原有IT系统迁移至云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企业都在进行二次、三次迁移,包括迁移更多的应用、将应用从一个公有云服务商迁移至另一个、将应用从公有云迁移至私有云或者从私有云迁至公有云等。”

显然,企业对如何使用云技术的关注在减少,而更多将精力放在如何进行迁移,或者如何与现有系统进行深度整合上。“企业都在找寻具备相关技能的专家。”Robinson说,“其中,整合、迁移、了解不同云服务商应用开发接口等技能被提及的最多。”

Open Web开源解决方案架构师Howard Lee也表示,根据分类招聘的搜索统计显示,企业对了解Amazon Web Services、开源技术和DevOps开发的人员都很青睐。

“对于企业而言,对云服务商的选择都有着自己的偏好,这在分类招聘的搜索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企业招聘的搜索条件里要求具备Amazon Web Services经验的几乎占到了一半。”Lee说,“开源同样很热门,包括从Linux操作系统到像Chef和Puppet这样的配置管理软件,再到像Python、Perl和Ruby这样的编程语言,都属于云技术相关的范畴。”

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上涨也预示着云计算所带来的变革。CompTIA的Robinson认为,云迁移评估、整合集成都表明,云计算影响的不再是单一的部门或技术项目,而是整个企业业务。

“这其中的首要重点在于如何使技术与业务有机地联系起来。因为今后技术团队不再仅仅是为某个部门或者项目选择技术,而是为了整个企业运营。这样IT人员不得不战略性地考虑全局,并且提前考虑到云对企业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Robinson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像移动技术对PC带来的冲击一样。早期的云技术运用者到现在已经应用了5、6年,过去他们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整合现有的系统,而现在他们的挑战已经变成了如何改变企业现有的策略以适应新的模式。这与其说是一个技术决定,不如说是一个商业模式的探讨。”

如何学习云技能

“大多数云技能的学习门槛是非常低的。”Open Web的Lee说,“如果你刚刚入门,可以注册AWS。通过它,学习云计算相关的原理,还可以尝试其中的各个产品,包括安全、DNS服务、负载均衡及存储等”。

当然市场上也有一些专业的认证,其中包括特定供应商的认证和中立的认证。比如CompTIA就提供一个中立的云基础认证项目,学员完成相关课程后,表明他们已经从商业和技术角度对云计算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已经拥有一定的能力去帮助企业或者政府进行云部署。

第5篇:云安全课程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校园网;云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一、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虚拟化技术、存储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相融合的产物。云计算使用虚拟的服务器群为用户提供资源与服务,将原本复杂的终端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转移到网络中,使终端用尽可能小的性能需求实现更复杂的功能。

云计算可以将网络中的软件、硬件及服务全部纳入到资源池中,为用户提供资源的定制服务,并不受地理范围的限制,具有很高的资源利用率和很强的网络可控性。

二、利用云计算的构建与服务

云计算以网络为载体,将虚拟化技术、存储技术、分布式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各种技术进行融合,可以有效实现校园网中的资源整合,为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及行政办公提供统一的资源与服务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校的运转效率,全面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对高校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科研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整合与学校管理两个方面。

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但目前我国高校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使用上还处于十分原始和落后的阶段,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如课件、实训指导书、科研成果、教学工具等)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的网络平台和高效的传输载体。在很多高校中,教学、教研、科研、资产、学生及教师管理使用不同的网络平台,这些平台在界面风格、数据接口、登陆方式、后台数据库等方面差异较大,无法做到数据共享,相同或相近的数据需要在不同平台上重复输入多次,而且多个平台的数据无法做到同步更新,极易产生管理上的混乱。另外,由于不同的平台之间兼容性问题,通常会将这些平台集成到不同的服务器中,某些服务甚至要指定登陆的区域,这样的服务器群往往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同时会浪费大量的服务资源。

在云计算机的架构下,校园网的功能与服务将由云服务商统一设计,所有的数据、软硬件资源将整合在统一的框架和语言下,真正实现数据的同步更新、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管理的简单与便捷。

在云端的基础设施层(IaaS)使用统一的数据库作为数据管理的基础,并利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和海量存储技术实现数据存放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可使用虚拟化技术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生成多个虚拟机,在实现多种服务的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资源的利用率,并且降低了硬件采购的成本。

基于网络OS的云平台层(PaaS)可以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服务,为校园网定制的中间件可在数据库的基础上提供进一步的数据挖掘服务,从而实现教师、学生、教学、科研等多种数据的关联,并提供教学状况分析、学生状况分析、科研状况分析等各种分析报表的自动生成功能。

移动平台技术以其灵活性、便携性、以及低廉的硬件成本成为当今IT终端发展的趋势。由于云计算构架将海量的数据存储和复杂的数据计算交由云端集中进行,软件服务层(SaaS)只需提供传输、显示界面的标准(如HTML、Javascript等)与接口(如WIFI),用户终端只需实现界面显示、服务定制、数据传输等对硬件性能需求较低的功能,因此移动平台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云计算架构在终端成本控制、接入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

可以设想,在云计算覆盖的校园中,教师可以在任何时候、不受地点限制的,通过校园网接入到云服务器,修改补充自己的教学文件与教学工具软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终端将学生的课堂状况发送到云端,并及时生成相关分析报告,以便于随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管理人员借助移动平台,可以很方便的在授课地点调用被抽查教师的信息、授课班级信息以及过去生成的各种教学分析报表,以便于与现场教学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如设备损坏、紧急故障)可以及时传输给云端,交由职能部门处理。学生因专业变动、课程选修、社团活动、实习等发生的信息变更也可通过云端做统一的数据关联,避免信息管理的混乱。

三、高校校园网使用云计算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信息系统资源整合问题

云计算讲求云端服务与控制的统一和协调,这必须建立在信息系统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失去这个必要条件,云计算将无从谈起。这里谈到的资源整合不仅包括软件资源整合,还包括硬件资源的整合问题。高校信息化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建设时间里,许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由于早期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时缺乏长远规划,导致许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显得十分混乱,主要包括两方面问题。

首先,硬件集成过于随意。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往往是分期进行的,每期采用的硬件设备可能并不相同,这对校园网整体的集成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同时也为校园网基础设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埋下了很大隐患。另外,校园网内使用了各种不同的信息系统,如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等,这些系统往往不能相互兼容,这对于基础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带来了很大障碍。因此,要在现有的校园网内实现云计算服务,对现有信息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的资源整合是首要问题。

(二)虚拟化的应用

虚拟化技术可以很好的实现云计算服务支付的统一协调,并能很好的提高服务器资源与终端资源的利用率,是云计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云构架下,常用的虚拟化技术主要包括服务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

服务器虚拟化是基础设施层(IaaS)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虚拟化技术将云端的CPU、内存、磁盘、I/O等硬件变成可以动态管理的“资源池”,从而实现服务器资源整合,提高了服务与管理的效率。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主要包括硬件仿真、完全虚拟化与操作系统虚拟化三种。其中完全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架构建设初期应用范围更广,通过虚拟化软件(如VMware Infrastructure)将一台服务器虚拟成若干台服务器,并提供不同的网络服务。这种虚拟化方式易于在原有的硬件基础上进行实现,难度较小,性价比更高。

桌面虚拟化是远程桌面技术的发展,是将个人桌面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个人数据交由数据中心统一托管的技术。桌面虚拟化可减少对终端性能的需求,节省终端的采购费用和维护成本。相比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技术更加成熟,实现成本更低。

虚拟化技术在校园网中应用的主要挑战在于,虚拟化技术缺乏统一标准,各厂商推出的虚拟化技术不相兼容,因此在校园网中应用虚拟化技术,需要统一和完善的规划。同时,虚拟机负载过重、缺少优化和测试技术等也是制约虚拟化技术应用的重要原因。

(三)云计算的安全性问题

许多人将云安全等同于传统的信息安全,这是错误的观点。云计算下的校园网与传统的校园网在基础构架、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服务支付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云计算的安全性需求和技术细节与传统网络相比也有很多不同。从基础设施层(IaaS)的存储安全、虚拟化服务器安全,到平台层(PaaS)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与审计的实施,再到软件服务层(SaaS)的系统安全与终端的安全,目前缺少统一的规范,因此云安全问题也缺少具体的实施方式,这也是制约云计算应用的重要问题。

四、结束语

云计算的概念方兴未艾,云计算所提供的服务可以改变我们对学校管理与校园功能的传统观念,可以促进高校朝着科学管理、科学发展的方向不断改革与创新,因此校园网与云计算相结合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但由于云计算目前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许多具体的实施方案,因此高校在建设云构架校园网时,要有统一和长远的规划,要认真审核方案的可行性,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文,王国勇.基于校园网的云计算应用初探[J].微计算机信息,2010,18

[2]李志鹏,赵永刚.云计算在校园网的应用[J].科技月刊,2010,11

[3]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9

[4]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5

第6篇:云安全课程范文

关键词: 资源共享平台; 云存储; vSphere; 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2-24-03

0 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创办的新兴本科专业。我院作为山西省第一所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本科院校,在该专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现有学习资源还无法满足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充分整合学习资源也就成为了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云存储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许多高校已成功搭建了自己的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资源共享平台旨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辅助学习环境,并对课程资源进行综合归类管理。

1 资源共享平台现状分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源共享概念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方法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iCloud、DropBox、Google Drive和微软的Windows Live SkyDrive等优秀的资源共享平台孕育而生。国内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已取得了大量成果,如:百度云、阿里云、360网盘、乐视云。而这些资源共享平台是针对全球用户,资源数量巨大且含大量重复和无效资源,并不能对特定专业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支持。除了大众化的资源共享平台,各大高校也相继创建了各自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但是针对特定专业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1]。分析高校资源共享平台现状,绝大多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⑴ 学科分类不明确

高校现有资源共享平台都属于开源性平台,各专业都可以上传自己的资源,因此资源没有办法有效组织,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使学习资源无法真正整合到一起,造成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

⑵ 资源共享平台技术滞后

现有资源共享平台往往搭建在传统单一服务器架构之上。随着资源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单位时间内用户检索资源次数的增多,传统的服务器技术使得系统运行风险大幅度提高,同时增加了系统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

⑶ 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高校资源共享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但是由于管理上的权责不清、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资源共享不规范,许多资源的建设流于形式[2]。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前网络共享资源的质量,成为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2 云存储技术

云存储是在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心是通过整合网络中不同类型的设备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云存储平台整体架构可划分为四个层次,自底向上依次是:数据存储层、数据管理层、数据服务层以及用户访问层[3]。与传统的存储系统相比,云存储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并节约了存储空间。早在2006年谷歌、亚马逊、微软、IBM、VMware等公司就开始了云计算和云存储方面的研究,云存储、云安全等相关的云概念随之诞生。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各大IT巨头相继推出了各自的云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VMware公司推出的vSphere虚拟化解决方案。

VMware vSphere是一款业界领先且最可靠的虚拟化平台,它将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从底层硬件分离出来,以实现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硬件的全面虚拟化,从而简化了系统管理员的操作[4]。使用vSphere可以创建功能强大的多核虚拟机和跨多台物理服务器的虚拟机集群,以支持要求最严苛的应用程序。vSphere是一款成套产品,它有多个组件构成,其中重要的组件包括:物理服务器的虚拟化组件ESXi;集中管理ESXi及其上虚拟机的vCenter;用于直接连接ESXi主机实现基本任务管理的Client;浏览器管理界面Web Access。与同类产品相比,vSphere的功能更加全面,使用更加便捷和人性化。基于以上优点,本研究在vSphere基础上,进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3 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架构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资源共享平台中海量的学习资源对服务器来说是一个负担,很大程度增加了硬件设备的投入,早期的单一服务器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资源共享的需求。以vSphere这个业界最可靠的虚拟化平台为基础整合现有服务器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使用户在使用资源共享平台的过程中工作负载能够以最低的总体成本履行最高级别的服务。基于vSphere的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第7篇:云安全课程范文

关键词 云计算技术;实验室资源;优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77-02

Analysing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to Optimize Resources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Li Wenguang, Lei Weijia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cess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the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to optimize resources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It can solve effectively the practical problems which including uneven setting, inadequate Equipments and security risks, etc. The paper looks in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to optimize resources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resources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optimizing application

Author’s Address Normal College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518060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原有的互联网系统和服务设计已经不能适应科技现代化的需要,云计算技术应运而生。云计算技术现有的定义是: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和快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让互联网这片“云”成为每位网络用户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

结合我国高校的现状,普遍存在实验室资源不足,分布不均,不能共享等问题。云计算技术的优化应用,能进一步改善高校实验室资源状况,促进高校又好又快发展。

1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历程

1)2007年10月,IBM与Google合作,联合美国史丹佛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共同研究开发出云计算技术。同时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降低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研究成本,并为高校实验室提供了软硬件设备及计算技术的支持。

2)2008年10月24日,IBM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合作,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向整个州的网络用户提供免费的云计算技术服务。

同年,EMC与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共同研究云计算技术在中国高校的推广和应用,其中包括高校实验室资源的优化应用。

3)2009年4月16日,“雅虎”与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以及马萨诸塞大学3所高校共同合作,研究开发出云计算技术群的系统软件,应用于分析和处理互联网大规模的信息数据,并逐步推广到全社会。同时也适用于高校实验室资源的优化应用。

4)2010年,云计算技术中的趋势科技“云安全”应用在郑州轻工业学院等多所高校,为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构筑起立体式、多层次的防护体系。同时也为高校实验室资源的优化应用,提供了更安全可靠和高效率的保证。

2 云计算技术对高校实验室资源的优化应用大有 可为

通过分析云计算的技术特点,结合高校实验室资源的现状,可以探究出云计算技术对高校实验室资源的优化应用大有可为。

1)云计算技术可以为所有高校之间构建共同资源共享空间,甚至可以把共享空间延伸到社会和家庭,使各个高校既能分享到庞大系统连接形成的基础设施,又不必更新高校实验室的硬件设备,从而大大降低高校实验室运行成本,又实时地获得其他高校的资源共享。

高校师生若身在社会或家庭中,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与高校实验室共享所有资源,解决高校实验室资源不均和不足的现实问题。

2)通过云计算技术服务,只需让高校实验室原有计算机硬件设备接入互联网,把客户端开起使用各软件带来的大量负荷和硬件维护工作,移交给云计算技术服务供应商去完成。

高校实验室接入云计算技术服务后,不必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商业软件授权。客户端的本地计算机只需运行浏览器即可享受云计算技术服务,不必为应用软件升级而付费。

3)高校实验室应用云计算技术服务后,资源数据存储在云端,为实验室资源储存提供了安全和可靠的保证。这样可以避免高校师生将实验室资源数据存放在个人计算机上,可能感染计算机病毒而造成数据丢失。同时高校实验室不需要购置数据库服务器,也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实验室资源数据。以上的功能均由云计算技术服务商提供优质服务来处理解决。

4)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络用户规模已达到4.2亿,并且逐年增加。通过云计算技术的优化应用,网络用户可以在校内外任何地方建立起以个人学习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环境,从各个高校实验室广泛的资源中,优化配置,合理选用。教学活动更多的由学习者自己而不是高校来掌控,极大地提升了自学环境,促进全社会各个行业终身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

3 展望云计算技术在未来高校实验室资源优化应 用的发展趋势

当前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云计算技术在未来高校实验室资源的优化应用。

1)随着云计算技术科技时代的到来,非常需要这方面的科研人才。我国的高校需要调整教学大纲,增加云计算技术的课程,培养出与国际科技现代化接轨的云计算技术专业人才。

2)应用云计算技术时,高校实验室资源数据被高度集中在计算云或数据中心内。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规范云计算技术服务公司的运作,确保高校实验室资源数据不被计算机病毒攻击和隐私数据不泄露。

3)对于我国各个高校实验室的网络服务系统不同的现状,必须制定一个接入云计算技术的统一接口标准,为云计算技术在中国高校实验室的优化应用和推广普及提供保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云计算技术模式的出现,给我国高校实验室发展带来机遇。虽然目前云计算技术应用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但笔者相信,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云计算技术应用会日趋成熟,云计算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的优化应用会越来越普及,高校实验室资源会更加合理配置和安全可靠,以适应未来培养更多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需要。

第8篇:云安全课程范文

2006年在美国商用的云计算服务方兴未艾,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这股浪潮纷至沓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07年iphone一布,移动互联网兴起;2009年IOT被正式列为中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1],这一炮打响之后,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所等都争先恐后的投入到物联网的研发中;2010年全球运营商建设4G网络,30亿台WIFI联网;2011年小米智能机;2013年我国整体产业规模达到5000 亿元,同比增长36.9%,其中传感器产业突破1200 亿元,RFID 产业突破300 亿元[2][3]。2014年google 32亿收购NEST,引爆智能家居,Apple iWatch,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为16.4亿,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达到5.19亿,占31.6%[4],物联网市场规模约6320亿元[2];2015年中国十三五提出“互联网+”、“制造强国”、“健康中国”,截至2015年上半年,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5.9亿,我国物联网产业整体规模将超过7000 亿元,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逐步成为发展重点[4];2016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403亿欧元[5],预计到2018年智能手机用户数量达7亿,智能手机普及率将达到50%[4];英特尔CEO预测2020年500亿设备接入物联网[6],4万亿美元市场机会,250亿嵌入式智能系统。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物联网经历了普及、发展,即将迎来狂飙猛进的增长。面对亿万红利的物联网市场,高校教育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重视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物联网永远充斥着新的技术与模式,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必须面对错综复杂的跨平台交互式集成化开发环境、编译器的优化乃至可持续集成方案的制定。毫无疑问,物联网是知识密集型的技术。作为物联网专业启蒙课程,“物联网工程导论”是启动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石和新鲜血液。

1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特点

物联网是一个朝阳产业,其目标是实现“一网联天下,万物为一家”,这样华丽的梦想中承载着不少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比如无线自主网的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路由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技术、认知无线电技术、移动计算中的群智感知技术和物联网的安全技术等[7]。大一的新生对该领域的认知是未曾涂染的白纸,把这些技术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真的是一头雾水。导论课程就是在开启专业课之前了解物联网的概念、架构、专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门启蒙课程;目的在于明确所开设专业课程及其之间的联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毕业后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等工作打下夯实基础。

1.2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产业火花四溅,相关新闻每天都在网络刷屏,比如李世石惨败阿法狗、微软小冰和苹果siri聊天机器人、Facebook的911报警机器人、微软研发“预知”技术、3D打印技术、iOS10增加独立智能家居管理应用、亚马逊推广无人机送货服务、胶囊传感器、Paper RFID、无人驾驶等,嫣然一幅“乱花渐欲迷人眼,春意春浓满人间”的景象。这些产品验证了物联网发展非常快,其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层出不穷,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于专业当前发展,导致教育和应用相脱节。专业知识基本融合了计算机、无线通信、微电子、互联网、传感器等学科方向[8]。教材内容基本呈现出现有学科知识的简单堆砌,该领域公开可查的网络资源也很多,但因其错中复杂性、硬件平台相关性和软件平台交叉编译性,即便找到相关资料,也未必能找到切入点和突破点,反而会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物联网的前期基础较差,师资力量的匮乏也严重影响着学科建设的发展。

2 物联网导论教学改革与思考

2.1 积极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一个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物联网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体系处在前期“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严重缺乏系统掌握软件硬件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物联网是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急需紧缺人才,这对物联网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复合型要求。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专业认知,积极主动参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充知识结构,并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计划地到行业领域一线挂职锻炼,也可以参与到陵阳科技、华清远见、成都国嵌等公司提供的物联网专业师资培训班。投身到STM32单片机、CC2530或CC1310无线模块、EDA、ARM和SOPC等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中。通过挂职和培训,把握基础教育的规律,了解物联网的研究热点和科技动态,以丰富专业教学内容,搜集实践教学案例、使项目开发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2.2 解析专业知识框架,优化教学内容

物联网导论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以物联网的分层架构来展开的,在层中讲述相关软硬件知识和技术。对新生而言,有很多专业术语闻所未闻,比如RFID、OFDM、TDMA、CDMA、扩频通信、CSMA/CA、云计算等。为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术语扫盲,可以介绍一些通俗易懂的基础读物给学生,比如《大话通信》、《大话无线通信》、《实战无线通信应知应会》、《大话移动通信网络规划》、《3G技术问答》、《大话移动通信》、《大话TD-SCDMA》、《大话物联网》、《大话云计算》等。这些科普读物内容涉及物联网的方方面面,这些书中采取比喻、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以独特的角度由浅入深地为学者剖析专业术语、原理、应用和商业模式,通过大量实例和漫画插图来帮助学者理解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术语,为初学者打开了一扇深入学习物联网技术的大门[9]。这样一来,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课时受限,对导论课程只安排了理论课时,没有相应的实验课。针对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在期末之前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参观。学生观察试验箱结构,教师采用多媒体讲解试验箱用户硬件手册,实际的硬件和PCB电路原理图进行分析,学生很容易记住一些常用的接口,比如RS232串口、485电路、USB接口(HOST、OTG和DEVICE)、MIPI接口、TV接口、HDMI接口、SPI接口、I2C接口、摄像头CAMERA接口和SD卡等。这些接口生活中也常用,只是关注度不高。物联网接口外观形象有了,那么他们是如何运行的?由此激发学生进军物联网领域开发的冲动、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2.3 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智能设备的普及利用、WAP的广泛应用,我们不受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充分享受到internet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社交网络、云盘和图片资源等网络资源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适时补充最新的相关参考资料及技术动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领域知识。教师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去思考,创造师生讨论互动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讲解社交网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线社交网站,比如微信、QQ、微博和Facebook等,这些产品学生都玩过,讨论的氛围很容易带动起来; 在讲解大数据云计算章节的时候,可以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进行分析对比,也可以介绍百度云盘、360云盘、腾讯微盘、115网盘和华为网盘等云计算的产品,让学生领略到云上的日子,“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催生了“云查杀”、“云安全”、“云搜索”、“云资讯”等新名词。

第9篇:云安全课程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云计算;ICT;LTE

中图分类号:TP391

1 芬兰具有领先的ICT技术及网络普及率

芬兰在信息和通讯技术(ICT技术)方面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1]。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芬兰的智能化通讯及移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在4G移动通信网络和数码增值服务(VAS),以及网络技术等方面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芬兰的网络普及程度也名列世界前茅。据芬兰统计中心的数据,据《赫尔辛基新闻》报道,2013年底,将有40%的芬兰人使用4G高速移动通讯网络,43%的芬兰家庭使用无线宽带,连接电脑和3G移动电话网络。据世界经济论坛2013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芬兰的网络就绪指数(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NRI,包括ICT的总体环境、准备能力、具体应用和实际影响)名列全球第三。

世界领先的ICT技术及极高的网络普及率,为芬兰媒体在物联网、云计算、4G移动通讯等领域(从网络到智能终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应对ICT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芬兰媒体产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应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从传统媒体向具有网络化、多媒体、智能化及移动化等功能的新媒体转变。

2 芬兰媒体向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方向转变

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导下,芬兰ICT产业异军突起,使芬兰跻身于世界信息通信的强国之列。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普及,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芬兰传媒业开始向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的方向转变。

据芬兰国家统计中心2013年9月公布的数据,2012年,芬兰全国共发行194种报纸,其中168种报纸有网络版,占87%。芬兰全国共有约400种报刊杂志在互联网上在线发行。另据芬兰报刊协会(Finnish Newspapers Association)统计,约30%的芬兰报纸有电子版,即与印刷版一模一样的PDF版。受ICT技术发展的影响,芬兰传媒产业的市场份额在过去10年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3 芬兰媒体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物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

芬兰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对ICT技术的发展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积极采取措施和行动应对物联网时代用户对媒体的需求。目前,大多数芬兰媒体都已采用云计算技术和智能终端等先进技术,使其网络版内容实现了多媒体、媒体与受众互动,用户可以使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随时随地浏览新闻、观看电视节目,以及参与评论和互动[2]。

目前,芬兰广播公司网站上的新闻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基于云计算的平台,芬兰广播公司实现了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用户不仅可以在网上浏览以芬兰语、瑞典语、英语、俄语及萨米语等多种语言的新闻,还可以观看和收听电视和广播新闻,以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音乐会及体育比赛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和文化节目[3]。此外,在物联网构建的平台上,芬兰广播公司积极与受众进行互动。受众可以对每条新闻及每个节目,发表评论和反馈意见。

4 芬兰媒体的未来发展规划

目前,芬兰媒体正在向共同创造、互动,以及随时性和随地性的趋势发展。媒体传播和消费的数字化、宽带接入及移动互联网的渗透,使丰富的媒体内容日益普遍地传播到各种不同的用户终端。在用户的日常生活,多样化的终端设备日益增多,移动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未来媒体规划的重点项目如下:

4.1 电子阅读

目前,电子阅读已成为报刊发行业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也是报纸和杂志未来发展的趋势。芬兰最大日报《赫尔辛基新闻》早在2010年,就推出自己的iPad应用程序。报刊的内容制作和发行方式正面临重大转变。电子阅读器的出现,无疑是报刊发行的一种崭新的方式,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芬兰现已发行了约10种电子杂志、10种电子报纸和1100种电子图书,供读者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4.2 超地方化媒体

超地方化媒体(hyper local Media)是当前世界上报刊业的一种新兴传媒方式,是针对某个或几个特定地区的媒体。从本质上看,超地方化媒体是媒体微内容传播的一种形式。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环境的改变,利润较低的微内容也逐渐具备了开发价值,正日益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超地方化媒体是在小范围地区传播与本地区相关的新闻和信息,其受众主要是本地区的居民。

网络媒体传播技术为超地方化传媒内容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具体地说,超地方化传媒建立在移动网络、互联网和印刷媒体共同构成的传播平台上。有别于传统的单向传媒方式,超地方化传媒是双向的,并以用户的需求和愿望为主体的传播方式。特点是受众参与媒体传播,如提供文字、图片及视频等内容。在超地方化传媒平台上数据公开,通过社会媒体等渠道,媒体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进行互动。在先进的ICT技术支持下,超地方化传媒的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

2014年,芬兰媒体在超地方化传媒方面的发展规划是,加强各地区之间在传媒流域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创建有关管理受众提供的海量信息的知识和方法;在编辑较少参与的情况下,以自动化方式产生传媒内容,提高媒体的工作效率及产品质量。此外,创建用户界面及其他最佳方式,充分利用受众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并以此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4.3 普适媒体(Ubimedia)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传媒产业正朝着以普适媒体为主导的方向发展。所谓“普适媒体”,指的是基于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并体现信息共享与通信自由的媒体。在现阶段,传统媒体依然存在,但正在逐渐被纳入互联网发展的轨道。互联网的升级更新以及与其他媒体的互联互通,为普适媒体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先决条件。目前,芬兰已尝试了移动广告、移动论坛及社会电视(Social-TV)等普适媒体应用的案例。未来,芬兰媒体将在领先的ICT技术支持下,进一步开发普适媒体的应用,如在社区信息服务、普适社会电视服务及娱乐服务等方面的应用[4]。

此外,为应对未来媒体技术发展的需求,芬兰一些大学设置了新媒体方面的研究中心及新媒体硕士学位课程,加强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的研究,一批新媒体咨询公司也应运而生,如芬兰数字媒体公司,该公司是为媒体提供数字化方面的咨询公司,帮助媒体实现数字化。

参考文献:

[1]陈运红.全球ICT生态链下的中国突围:云端革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8:50-85.

[2]何玉申,宫芳.下一代无线移动通信LTE及LTE-Advanced的研究[J].信息技术,2010,11.

[3]俞能海.云安全研究进展综述[J].电子学报,2013,2.

[4]刘中伟.云计算和云数据管理技术[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