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艺术展览范文

公共艺术展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艺术展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艺术展览

第1篇:公共艺术展览范文

关键词:决胜时刻;进攻战术;最后一攻

比赛的决胜时刻是指比赛结束前5分钟如果场上两支球队的分差不超过5分,那么一直到比赛结束的这段时间,在决胜时刻中结束比赛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比赛的关键时刻球队的进攻选择往往决定了比赛的胜负,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终结比赛的最后一攻可谓是一门学问。

1比赛最后一攻前场界外球进攻战术的价值与意义

掷前场边线界外球往往是能够直接转换得分,速度最快,最有效的其中一种进攻方式。前场界外球产生的情况主要包含以下几种:①犯规:对方球员在前场侵人犯规(犯规是对非投篮动作,且全队犯规未满四次);对方球员在前场违体犯规;对方队员在前场技术犯规;②违例对方球员在前场发生违例(3秒、5秒、8秒、走步);③常规:对方球员在前场使球出界(抢断、争抢篮板球等导致球出界);拥有球权进入前场叫暂停和比赛最后两分钟拥有球权时使用暂停。

在篮球比赛中,决胜时刻最后一攻分差落后一分、两分、三分的情况比比皆是,教练员在最后一攻中选择要三分球还是两分球往往决定着比赛的胜负。篮球运动作为一项多人配合的运动更多需要的是五个人之间的配合,不单单是体能与技术的比拼,更是一场智慧的较量,尤其是在决胜时刻,利用好界外球进攻战术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2比赛最后一投前场端线界外球战术解析

2.1比赛最后一投前场端线界外球两分球战术解析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分差落后1分的情况。

落位:1号位发求,2号和5号位落牛角位,3号和4号位平行落于限制区两侧靠近篮下的限制区线上,呈典型的BOX(箱型)落位的阵型。

跑位:战术发动后上线的两人(2号位和5号位)向下移动压缩防守人,同时形成电梯门的形式让底线的3号位通过的弧顶获得空位接球的机会,形成假的电梯门。2号位和5号位带动防守人是三号位形成空位,此时为了补防3号位,防守人的注意力分散,2号位向下再给4号位一个掩护,此时所有的防守人都被带到强侧,无人防守篮下的4号位,最终让4号位获得篮下投篮机会。

有球一侧为强侧,无球一侧为弱侧。很多战术通过强侧的移动吸引防守人的注意力,使弱侧成为真正的攻击电脑,战术的精髓即是强侧移动弱攘动。

2.2比赛最后一投前场端线界外球三分球战术解析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分差落后2分的情况

落位:场上四人呈三角落位,3号位于底线发球,2号、4号、5号位落于靠近强侧的限制区线上,1号位落在弱侧弱侧肘区稍靠下的位置。

跑位:如图2所示,1号位借助5号位的掩护切向强侧底角三分线外接球投篮,若是1号位未获得投篮机会,则运球向弧顶移动,2号位借助四号位的掩护卷切到强侧底角三分线外准备接球投篮,发完球的3号位借助五号位的掩护上提至弧顶准备接球投篮,掩护完的5号位顺势下沉到弱侧底角的三分线外准备接球投篮(如图3)。

本战术共有四个机会,首选是1号位,其次是2号位,3号位、5号位,要求执行战术的每个人都要具备三分投篮能力,其中除了1号位以外3号位发球人是最具威胁性,最容易被忽视的进攻球员,因此具备投篮能力的3号位是一个不错的进攻选择,在1号位没有投篮机会的同时,首选3号位进攻。

3比赛最后一投前场边线界外球战术解析

3.1比赛最后一投前场边线界外球两分球战术解析

2006年目总决赛小牛迎战热火的经典对抗,韦德凭借一己之力绝杀小牛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比赛进入决胜时刻小牛以93∶91的比分领先热火两分,双方在暂停后回到场上,热火获得掷边线界外球的机会,之后使用了一个两分突破进攻战术拉平比分: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比分相差1分或2分的情况

落位:如图4所示,场上四人均站在罚球线上成堆积落位

跑位:1号位佩顿掷边线界外球,2号位韦德借助4队友的掩护上提至三分线弧顶接球,掷球入界的1后移动至同侧底角三分线附近,5号位大鲨鱼奥尼尔移动至低位策应,4号位移动至45度角位置(图4),具备三分投篮能力的3号位沃克迅速移动至弧顶为韦德作掩护,两人进行挡拆配合。韦德借助掩护向右侧运球,沃克拆开移动至三分弧顶吸引防守,最后韦德突破抛投打板命中(图5)。

本战术的关键在于队友为进攻拉开了空间,很好地利用了核心球员韦德的突破能力。突破要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发挥最大威力,本战术的设计充分为球队核心球员拉开了空间,其次,在决胜的攻守回合中,裁判员的执裁往往非常慎重,在常规时间内有可能会被判罚的身体接触,在决胜的回合中往往被忽略,所以在设计战术时,如果球队中的核心球员没有绝对的突破优势,就避免使用突破进攻。

3.2比赛最后一投前场边线界外球三分球战术

2017年NBA总决赛已落下帷幕,勇士队最终以4∶1成功复仇骑士,再度夺得总冠军。回味这五场厮杀,颇为惊艳得是G3的关键时刻,在比赛仅剩45.3秒时杜兰特一记三分反超比分,让此前一直保持领先优势的骑士队在最后1分钟内陷入麻烦。随后骑士队投篮不中,被迫使用犯规战术,勇士队轻松罚进罚球,并将比分优势扩大到三分,时间仅剩12.9秒。骑士为扳平比分,主教练泰伦・卢设计了一个边线界外球战术。(图4)

战术使用时机:最后一攻分差相差3分的情况

落位:场上四人呈一个三角落位,1(凯里.欧文).3(勒布朗.詹姆斯).5(特里斯坦.汤普森)号位分别落在弱侧肘区,罚球线中间和强侧肘区稍靠下的位置,2号位(JR史密斯)落在弧顶,由4号位(凯文.乐福)发球。

跑位:2为拉开防守空间向弱侧底角移动;5借助3的掩护去给1设置掩护,4可传给利用5的掩护向球移动,并准备接球投篮的1,或传球给掩护完移动至底角准备接球投篮的3。

根据外国数据分析研究,临近比赛结束并落后三分时,选择三分投篮会比选择两分投篮有着更高的胜率,很明显会落后三分的T士选择三分投篮。欧文、坦普森和詹姆斯三人之间的掩护配合,实则为STS(screen the screener:为掩护者掩护)。大家都知道防掩护时,很考验两个防守人之间的沟通,三人之间的无球掩护,加大了防守难度,更容易产生错位防守。一方面,为5掩护后的詹姆斯在强侧底角获得较大空间,另一方面,欧文借助5掩护后上提接球,是另一机会,犹记去年总决赛,欧文就是在这个位置,无视库里的防守投进一致命三分,令对手有所畏惧。乐福作为发球者的原因很简单,传球能力较强,具有身高优势,能较好的观察场上情况。骑士不乏投手,詹姆斯、欧文、科沃尔和乐福都具备三分投篮能力,在两个机会都被封堵的情况下,防守方容易疏忽发球者,发球后进场接回传球,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4结论

决胜时刻最后一攻的战术可谓数不胜数,战术不是固定不变的,战术的使用可以依据场上的情况进行调整,我们往往忽略了战术变化的多样性,一种落位可以有多种打法,多种落位也可以是一种打法,因此掌握战术的同时,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赢球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孔祥武,李依军.大学生男子篮球比赛中前场界外球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205-206.

[2]金嘉鹏.篮球前场掷界外球固定战术配合方法的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06):123-125.

[3]万季愉.篮球界外球固定进攻配合[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61-65.

[4]郝许凌,李润技,郝福旺.掷边线界外球的配合技巧[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94,(01):23-25+18.

[5]吴金元.浅谈端线界外球战术[J].怀化师专学报,1996,(06):190-192.

[6]熊柯.2015―2016赛季NBA季后赛金州勇士队前场界外球进攻战术特征研究,2016.

第2篇:公共艺术展览范文

美轮美奂的世园会国际插花艺术竞赛,5月14日上午在世园会国际竞赛馆终于撩开了她美丽的面纱,姿态万千的艺术造型和巧夺天工的花艺创作,使国际竞赛馆变得格外绚丽迷人。

陕西省西安植物园作为承办单位,又一次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经过精心筹备,国际插花艺术竞赛展览如期顺利举行。国际竞赛筹备办公室主任、西安植物园园长李思锋表示世园会第二场国际竞赛是陕西插花史上规模最大的插花艺术盛会,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士、瑞典等国,以及我国香港、陕西、四川、福建、湖北、云南、广东等省(区)的33家单位、178位花艺师参与角逐和展览,以花会友,联手献上了一场精美绝伦的花卉艺术盛筵,集中展示东西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传统和现代插花艺术精品近300件。鲜花、竹竿、笊篱、藤条、八角茴香乃至枯枝朽木在花艺师们的手里,变成了一件令人啧啧称奇的艺术品,构思新颖、制作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评委由AlPH组织和中国花卉协会严格选定的专家评审团及临督委员会组成,经过严密细致的评比,本次竞赛根据评审细则最终评出金奖作品1个,银奖作品5个和铜奖作品10个,优秀奖若干。亚洲花艺设计师联盟推出的《绿色与希望》一举获得金奖。该作品紧扣主题,图案构思讲究得体,高低、上下、前后三度空间整体主题突出,色调协调,层次感强,高低错落。每一个组合各有特色,多种花艺技法完美结合将材质的多样性表现得恰到好处,传统与现代技艺融合,视觉感舒服,让人心情放松。银奖分别由江苏省花木协会推出的《绿色・时尚・生活》,广西花卉协会柳州花艺分会的作品《璞》,马来西亚LFDE花艺专业人才培学院的作品《绿韵・思索・部落格》,西安市弗斯持花艺职业培训学校的《绿色之生命》获得。

本次国际插花艺术竞赛展览16日结束,2011西安世园会国际竞赛还有4项室内花卉竞赛活动,分别为国际仙人掌及多肉多浆植物竞赛展览、国际荷花及水生植物竞赛展览、国际名优鲜切花竞赛展览、国际竞赛展览以及6项室内花卉的展示活动国际杜鹃花展、国际月季展览、国际盆景(含石榴)展览、国际水培植物花卉展览、国际垂吊植物花卉展览和国际组合盆栽植物展览。

第3篇:公共艺术展览范文

我一直以为策展人与艺术家在对待艺术的态度、思路与方法论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艺术家个人在创作上无论是“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艺术”,大致都是对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的立场与态度的显现,并结合历史、社会文化的资源与自身的处境,以及个人的成长经验与生存记忆,在艺术表现上寻求一个切入点,也就是文化的、现实的针对性,并利用不同的媒介材料和语言方式,言说他的思考,他的追求,他的判断,他的情感等等。艺术家是通过一种视觉的样式来给予展示的自我,而题材媒介材料语言方式的选择只是为所言说的观念更为贴切与充分而已。或者说,艺术家通过个人认知的个性化方式表达对世界和人自身的看法。策展人其实也是面对纷繁的历史、当代文化,艺术家的创作分析,乃至个人的考察、思考、研究的范畴,试图通过展览的主题、策展的理念和展览本身,包括撰写的展览论文、画册文本的编辑等等,提示出策展人对艺术对文化的一种观点。只不过策展人的认知是通过他策划的一个展览来给予支撑和呈现的,而这个或者是个展或者是联展的展览又是由艺术家的若干作品来构成的。也就是说展览本身是策展人“创作”的一件“作品”。记得老栗与的一次对话中,老栗说跻身于西方艺术系统只不过是在西式大餐中的一碟春卷,反诘道:你也是吧。可以看出艺术家与策展人、批评家的身份、位置基本如此。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有许多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之间不断转换身份而出现的现象。当然,还是略有区别。艺术家可以只对自己的创作和作品负责,尽管还需要与评论家,策展人、画廊、藏家等等打交道时的策略考虑,但艺术家不必像以往那种仅依靠画廊的推介,因为现在艺术家发展的渠道与机会亦是多种多样。而策展人需要忙活的就更多一些,他所面对的问题和头绪更复杂,包括:经费的筹集、展览场地的落实、艺术家作品与方案的调整、各位艺术家作品摆放的协调、展览的整体布置、画册的编辑、宣传的推广,甚至与布展工人、运输、保险公司的纠缠等等。但凡是一位真正策展人对其中的艰辛应该是很有体验和认同的。从这个角度说来,我羡慕艺术家,因为他尽可以以一种个人的方式来把握自己的创作。如果用一个也许不算恰当的比喻,艺术家像是电影中的演员,把角色演好即可,而策展人更像是拍摄电影的导演,需要对影片进行整体把握。

之所以策展人受到追捧,那是因为策展人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与他的学养、造诣、学术判断和工作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他的人脉储备以及给艺术家造就的机会有关联。他邀请谁来参展意味着某种学术的商业的机会的来临。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出路,就是发表、展示和收藏,这是不言而喻的功利性目的。所以,艺术家总是趋之若骛地围绕在策展人的周围,而策展人在江湖中各立山头,也就造成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策展行当充斥着各种“垃圾”展览,或许一些所谓的策展人就是这些垃圾的制造者。近年来中国艺术展览策划状况鱼龙混杂,尤其是艺术市场的火爆导致了艺术江湖尔虞我诈的博弈。这个江湖当然包括展览和策划。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每当好的季节或周末或有大的艺术活动之际,各种展览信息铺天盖地,人人都感叹展览频繁,以至于都感到看不过来的厌烦。展览和策展人的泛滥更像是一场艺术,而静下心来仔细回顾,却又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好展览,或许真正深入探讨问题的学术型的,并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展览,在良莠不齐之中相互抵消而难以脱颖而出,如同我们混乱的艺术市场一样泥沙俱下,滥竽充数。

根据过去的经验总结,我认为策划一个艺术展览,首先是要明确策展人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其学术主题的文化针对性在哪里,如何寻求一个学术的着眼点或切入口,策展人要通过这个展览说明、发现什么问题,它与未来艺术创作究竟会发生怎样的联系。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展览就要承载如此多的命题,但确是应由策展人在策划展览时予以充分考虑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年春节过后,我在何香凝美术馆策划了张大力的个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张大力就以街头涂鸦的作品“对话”而闻名,他也是最早关注民生,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而兴建的移民城市,“民工”是其城市化建设中主要的劳动力,从事着最艰苦的工作。之所以在深圳举办他的展览就是因为此展对深圳来说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和特殊的现实意义。展览开幕后就有深圳的民工自发找到艺术家张大力倾诉他们看完展览后的感触。从而使那些弱势群体能够重新获得与这个社会对话的机会与权利,使个体的生命和个体生命的历史被赋予应有的权利与价值。同时,也显示了艺术积极介入社会的作用。因为展览的针对性直接涉及到展览的有效性,这个有效性也就是展览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与作用。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效的,因为她给世界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但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效性却是欠缺的。因此才使得我们当代文化中“山寨版”的内容越来越多,这也是西方诟病我们当代文化的盗版与拷贝原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现在看一个展览、一幅画、一部电影或一本小说(纯娱乐性的不在此讨论之列),首先要看它们是否引起了我的思考。思考的前提是它与我们惯常的传统思维、审美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触碰,它是否提示出新的感念,是否开启了新的认知空间和角度,它是否导致了我们在方法论上的改变。简单说,它的创造性价值体现在何处?它是否具备“自主创新的意识与方法”?这里再举一个艺术家作品的个案。2006年他在苏州博物馆展出的《背后的故事》,巧妙地利用展区的特点与场地的某种局限性,充分而且成功地将局限性而转化为最有效的作品展示因素,使作品找寻到了一种与环境以及与艺术品之间的奇妙关系。它既不是传统概念的室外公共性艺术作品的制作,又不是与外界阻隔的封闭式的展厅内的艺术展示,而是苏州的环境与他作品的媒介,以及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资源之间的相互利用的关系,也是一种以往观看作品视觉经验的看与被看之间的新型的视觉角度。我们可以想象,巨幅的中国山水画卷的影像与苏州博物馆建筑物之间,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将毫不相干的两者连接在一起,为人们提示了对文化时

空和物理时空的新概念即以江南美景为主的中国传统山水画由苏州的自然风景延伸出的异域景观,构成了一种极有意味的变异与转换关系,这种转换是以作品本身的材料而构成了最具有触碰性的衔接效果。进一步的指涉是在一种传统文化基因身上变异出了与它既有关联又完全不同的异体形态,一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关系。还从一个特殊的认知与视觉的切入点讨论了东、西方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中国人对待自然更多的是一种内敛的观看方式,习惯于将真实的风景转变为虚构的、经过处理的盆景式的景观,并寄予内心某种理想的境界与诉求,而西方人则是追求真实、客观的景致,落地窗式的向外看的方式。作品的效果显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大国的气派,而不是使用西方人眼中东方的、中国的神秘玄学,甚至炫耀东方“视觉奇观”的“自我东方主义”,即自我神秘化和自我妖魔化,以及将中国元素、符号的滥用。或者是基于犬儒主义的态度而对西方经典现代主义系统的模仿与追随。这是艺术家多年来置身于当代文化的境遇,不断地进行艺术实验及对当代艺术研究走势的敏感、思考所做出的判断与创作,从而导致的对以往旧有艺术在方法论上的改变。他这一作品更深层的观念支撑是哲学层面的中国智慧,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符号层面,更不是将中国元素、符号的滥用。它是以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论为基点,而独立于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框架。这一点是重要的,它既是艺术的创造性体现,也是我们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进行平等、主动对话的条件和基础。

至于策展的类别与形式,它可以是有关视觉历史的,可以是个案的,也可以是现时创作状态进行学术梳理的等等多层面地展开。比如,我于1998年在――非展览空间的工厂仓库策划的“生存痕迹”的展览,是试图将这一非正式的、非公开的场地有机地转化为实验艺术创作与展示的空间。通过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从地理概念的都市转移到乡村,从文化概念的中心转移至边缘。这既是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生存环境和现有状态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国当代实验艺术家“就地创作”工作方式的某种认同与利用。即游离于中心的城市之外,以边缘化的立场进行本土性的“就地展示”。而2000年的“不合作方式”展览则是针对西方艺术系统与中国主流系统对当代艺术态度的转变而强调艺术的独立与自由的品质。如果仅是将一些艺术家的现成作品凑到某一个展厅,参展艺术家作品之间又没有内在关系,再起一个浮夸空洞的所谓学术的、时髦的题目,那就仅仅是一个展示而已,如同2008年某家美国著名画廊在北京798亮相的展览一样。作为一个完整的和将某一学术线索厘清的展览,最起码是要按照策展人的思路将有关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集合在一起,从而相对客观与全面地呈现在这一层面的创作现状。这是策展的最基本目的与方式之一。同时,我觉得一个充分的展览,策展人将通过参展艺术家的不同作品提示出在创作中某一层面与方式的结果与问题,提出问题预示着艺术家创作产生了某些问题,目的不仅是使观者清晰和明确,更是为了引起关注与讨论,并尝试着解决面临的问题。倘若一个展览能够推出若干有创作潜力的艺术家,并预示着某种创作趋势与思潮的产生,那么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展览。这个展览中的这些作品,当从艺术家的工作室运抵展览空间时,作品与作品之间、观者与作品之间将会产生类似于化学反应的语境与联系。这既是艺术作品在工作室的独立性移植到展览现场后,并与其他作品发生视觉的和审美的关系新的语意的产生,也是构成展览整体视觉效果的关键所在。其实这涉及到展览的空间布置与摆放问题。我始终认为布展本身绝不是随意装置的摆放,它应该是完整展览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包括画册文本、海报请柬等等细枝末节,它们既是独立的也是锦上添花的相互裨益的作用,由此才会构成展览的丰富与精彩。

一直以来,我不拒绝与任何机构的合作来策划展览,因为每次展览策划的指向和诉求不尽相同,都在不同程度地实现着我的思考与想法,所以我不放弃任何机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合作和与谁合作,而在于你在与不同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策展的独立性。这个独立性尤其体现在与画廊的合作中。画廊的机制相对成熟,其功能属性是艺术市场的一个必要环节。因此,策展人策展理念的提出、艺术家的选择是由策展人来独立决定的。有些策展人参与其中的买卖与销售提成,那是对策展人称谓的亵渎,也就丧失了作为独立策展人的基本准则。而在与美术馆的合作中,我更多考虑的是它作为一个公共艺术机构,如何将纳税人的钱更为有效地转化成为公众服务的展览形式,这也就意味着展览策划和展览形态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策展人其实也承担着当代艺术普及推广提高的义务与责任,否则当代的实验性艺术也就无从与公众产生互动的变化关系。2007年,我策划的“透视的景观: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探讨了当代艺术公共性的问题,或者说是通过较为宽泛的当代雕塑艺术的概念和样式,以展览方式体现策展人和艺术家对当代艺术公共性的理解、转化与呈现。为此,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当代文化生态中寻求一个带有公共性的话题,而这种话题本身既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公众所切身面临的问题,也是公众普遍关注的公共意识,更是在有些艺术家的创作中,对这种公共话题所具有的现实针对性的问题意识的表达;其次,将如何利用特定的“公共空间”,并以一种视觉艺术的展览方式呈现策展人所认定的公共性话题。所以,这次展览的主题规定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关系的生存环境问题;第三,当由若干参展艺术家围绕着这次展览主题创作的作品而构成的整体展览场域时,转化出新的公共话题的语境,也就是说当策展人策划的一个展览开幕后,参展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在与公众的互动过程中,使公共场所讨论的公共性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逐渐形成一种公共意识,而这一意识的核心即公民是作为公共权力的力量而存有的话语权。所以,我的展览主题是一个普遍而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的话题内容,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乃至个人都身临其中而难以逃避。展览场地也是在深圳新兴建的,类似北京798的艺术社区,业已成为深圳公众休闲,尤其是年轻一代向往的栖居地。之所以将这一话题内容作为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的主题,以及相对充分地利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LOFT)的OCT当代艺术中心室内外的“公共空间”,是试图将艺术家的作品与在深圳的公众之间搭建一条能够对话、讨论的通道。

第4篇:公共艺术展览范文

关键词:策展;策展人;当代美术馆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77-02

一、策展人的发展状况

策展人一般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在西方“curator”通常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赢利性艺术机构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也就是常设策展人。与之相对应的“independent curator”通常译作“独立策展人”。策展人的产生与博物馆、美术馆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

早在16世纪这一职业在西方大多为私人博物馆兴起初期馆内藏品研究和保管人员,也可能是博物馆行政、资金和运营的整体统筹管理人员。17世纪后私人博物馆对外开放,这时出现了一些有主题的艺术展览活动,策展人由此而生。18世纪开始,像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馆等出现了对具体区域或时代艺术品的研究和保管人员,即我们现在所指的常设策展人。这些人员专业背景有艺术史、博物馆学、艺术批评、艺术管理,也有专门的艺术展览策划学,其工作内容主要是策划组织当代艺术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有了独立策展人一词。

目前策展人在中国相对发展晚了三四十年。大约到90年代中国本土的策展人开始形成,由于体制不完善,早期的策展人大多是些艺术评论家。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策展人的概念逐渐被泛化,很多策展人更多的变成了一个投资者或管理者。尤其是拥有诸多艺术品的人,把展览带来的市场增值和个人利益相结合,这是对艺术发展形式上的扭曲。而纵观国内外,真正好的策展人应该是批评家,而非画贩子。2000年中国艺术展览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所谓的策展人中心制在投资方、艺术家的多向选择中应运而生,成为新展览体制的核心。除了展览的经营之外,展览筹办、运作的几乎所有权力和责任都集中到策展人身上。

当代艺术的策展,是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建构。所以要求策展人适应一种周密细致的工作。随着当代艺术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策展人应对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及时了解和对艺术动向的敏锐判断。此外,筹集资金、商务谈判、艺术管理以及交流能力,也成为对一个当下国际艺术交流大环境中本土策展人的要求。当代艺术的创新,就要求策展人不断打破审美定势,跳出固定模式,摆脱常规思维,不断超越自己。

二、策展人与当代美术馆

当代美术馆一般是公立或私立的非营利机构,宗旨是推动国际和本地的当代艺术。美术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策展工作是其中重要一环,是保持其形象、学术品位、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当下中国的一些中小型美术馆不断涌出。2003年起,在上海,有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徐汇艺术馆等相继成立。在北京,有今日美术馆、北京皇城艺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宋庄美术馆等不断登场。其中,既有各级政府设立或间接支持的美术馆,也有诸多企业和私人创办的美术馆,也还有一些由外资作主要后盾的非赢利艺术空间。中小型美术馆一个个接踵而至,但如何维持、管理、运作是所有美术馆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其中的瓶颈往往是资金、管理团队和制度建设三大问题。

现在国内试图按国际惯例操作的美术馆,一般都实行正规化的策展人机制。设专业策展人,长年从事策展工作。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日常性、持续性的,整体展览策划与管理机制现当代美术馆的核心要素之一。

2003年12月28日至今,作为中国首家政府背景的专业性当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已成功运行五年多时间。其中,美术馆自创的《打开天空》、《上海酷》等注重本土平台视觉文化建设的展览,推出的《两个亚洲、两个欧洲》、《无人之境》、《Hexa计划:闪现》等较高学术定位的国际展,引导出塑造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性的全新语境,对中国其他中小型美术馆的制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美术馆的制度建设中,自身学术架构的确立十分重要。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反国内美术馆的常态,在开馆之初率先设立总策展人职位和机制,并设策展部为美术馆的核心部门,通过策展的规范化管理,一个当代美术馆才能实现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构作用,并体现出一种文化原创的特色。

三、策展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策展人其实是对当今艺术现状及艺术家个人的思考,试图通过展览的主题、策展的理念,展现出策展人对艺术和文化的一种观点。也就是说展览本身是策展人创作的一件作品。艺术家可以只对自己的作品负责,而策展人所面对的包括经费筹集、展览场地、艺术家作品与方案的调整、作品摆放的协调、整体布置、画册编辑、宣传的推广等。

策展人逐步受到追捧是因为策展人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与他的学养、造诣、学术判断和工作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他的人脉储备以及给艺术家造就的机会有关联。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出路,就是发表、展示和收藏。策划一个艺术展览,首先是要明确策展人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其学术主题的文化针对性在哪里,如何寻求一个学术的着眼点或切入口,策展人要通过这个展览说明、发现什么问题,它与未来艺术创作究竟会发生怎样的联系。2006年在苏州博物馆展出的《背后的故事》,巧妙地利用展区的特点与场地的某种局限性,充分而且成功地将局限性而转化为最有效的作品展示因素,使作品找寻到了一种与环境以及与艺术品之间的奇妙关系。我们可以想象,巨幅的中国山水画卷的影像与苏州博物馆建筑物之间,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将毫不相干的两者连接在一起,为人们提示了对文化时空和物理时空的新概念即以江南美景为主的中国传统山水画由苏州的自然风景延伸出的异域景观,构成了一种极有意味的变异与转换关系。作品的效果显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大国的气派,而不是使用西方人眼中东方的、中国的神秘玄学。

至于策展的类别与形式,它可以是有关视觉的,也可以是现时创作状态进行学术梳理的等多层面的展开。策展人策展理念的提出、艺术家的选择是由策展人来独立决定的。有些策展人参与其中的买卖与销售提成,那是对策展人称谓的亵渎,也就丧失了作为独立策展人的基本准则。而在与美术馆的合作中,更多考虑的是它作为一个公共艺术机构,如何更为有效地转化成为公众服务的展览形式,这也就意味着展览策划和展览形态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选择艺术家和参展作品以及展场的设计上,应强调静态的视觉性、纯粹性和展览整体完整的感觉。对于参观的公众来说,由这次展览所形成的公共领域的特殊价值,在于它具有超越艺术展览本身的特殊品格,在于它为人们进入公共往创造了条件,从而希望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规范创制的社会空间,形成公众社会并不断发展出自我救治的一种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璜生.艺术展览模式与美术馆机制――王璜生访谈录[J].美术学报.2003(01).

[2]冯博一.策展、展览与艺术立场――冯博一访谈录[J].美术学报.2003(01).

[3]卢缓.中国策展人何以“国际”[J].美术观察.2007(03).

[4]丁宗江.策展人与美术展览策划浅析[J].美术观察.2002(08).

第5篇:公共艺术展览范文

7月8日,华侨城集团、荷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SICA)文化合作签约仪式暨“无所遁形:爱德文・斯瓦克曼-刘建华对话展”新闻会在荷兰大使官邸举行,在中荷建交40周年来临之际,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将携手开展一系列活动。将于9月初开幕的这次展览即是“2011・上海浦江华侨城公共艺术计划”的延续,也是双方文化合作计划中的开篇之作。本次计划包括荷兰著名观念艺术家爱德文・斯瓦克曼(Edwin Zwakman)的作品方案《虚假但却真实》,中国雕塑家刘建华的作品方案《遗弃》,以及隋建国开始于2007年的项目《偏离17.5度》。本次计划主题“无所遁形”既是对两位艺术家作品方案内在理路的提炼,也表明“上海浦江华侨城公共艺术计划”对全球化的后工业时代的思考。“上海浦江华侨城公共艺术计划”是由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和上海浦江华侨城共同主办开放的公共艺术计划,总策划人为黄专。自2007年在上海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了4年,2007年隋建国的《点穴》展和《偏离17.5度》公共空间计划、2008年汪建伟的《征兆》剧场作品展、2009年女艺术家林天苗的《对视》场景雕塑作品展和2010年谷文达的《中园》大型景观装置作品展都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上海浦江华侨城公共艺术计划” 被传媒称为“中国最大的公共艺术计划”,它以其持续性和规模化而日益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一个公共文化标识。

Art Taipei 2011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

即将在8月26日登场的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Taipei),是亚洲同类型艺博会中最早开办的。去年的Art Taipei,入场人数和成交记录都创下历届最高的新局,今年的参展画廊总数较去年更高,共有125间,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其中超过半数是国际画廊,不仅有邻近的日本、中国和韩国,也有德国、瑞士等亚洲之外的知名画廊。今年Art Taipei首度推出APP,使用智能型手机便可免费下载,不论是会展信息、画廊和作品介绍、活动时程都可随时查询,可以进行精准的规划。

科技美学是Art Taipei 2011的策展重点所在,在各个主题规划中,“新媒体艺术展区”(New Media)值得留意,它是将去年的“电子录像特区”与“摄影艺术特区”予以结合,在既有基础上,更完整地呈现多媒体科技艺术。和Art Taipei同时举办的2011台北艺术论坛正是以新媒体为主题,可深化对新媒体的理解,德国卡斯鲁尔 ZKM媒体艺术中心的营运总监克里斯蒂娜・理德尔(Christiane Riedel)、全球重要艺术市场数据库Artprice、VIP艺术博览会创始者詹姆士・科汉(James COHAN)、REALTOKYO发行人兼总编辑小崎哲哉、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艺术画廊新苑艺术负责人张学孔等人,将就新媒体的收藏和市场进行深度探讨。

Art Taipei 2011在会展期间规划数场活动,让艺术收藏能更为人了解。活动的核心之一是纪录片《赫伯与桃乐茜》(Herb & Dorothy)的放映。这部影片的主角是美国艺术界知名人物沃格尔夫妇(Herbert & Dorothy Vogel),这对热爱艺术的指标性收藏家,实际上和大部分人一样是一般职员,先生赫伯特在邮局工作,太太桃乐茜则是图书馆员凭借着对艺术热忱,他们积聚了2000件以上、总值数百美金的艺术作品。配合电影放映,《赫伯与桃乐茜》的导演兼制作人佐佐木芽生、知名策展人陆蓉之、收藏家姚谦等艺术爱好者都将亲至现场,就影片内容分享个人观感和经验。

日本著名收藏家宫津大辅将在专场讲座中分享他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他如何以薪水收入入手众多收藏。受到激励的艺术爱好者,更可在Art Taipei 2011的“艺术开门”(First Art)项目中找寻合适的收藏。这个项目邀请各个参展画廊,规划美金2000元以下的潜力股作品,作为入门的收藏或投资标的都极合适,艺术之爱可以即刻实现。

UATown联合艺术阵线登陆北京世贸天街

7月2日,合艺集团旗下的UATown合艺街旗舰店在世贸天阶正式开业。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詹建俊,羽西品牌化妆品创始人、艺术收藏家靳羽西,文化部艺术司美术处处长安远远,艺术家代表陈文波,刘,薛继业、蒋志、赵一浅等均有出席。

UATown的几大功能区域精彩呈现了近万种艺术家、设计师的作品。其中,“联合艺术阵线”艺术展分为 “街头艺术展”、“精品艺术展”和“艺术家个展”三个单元。这些艺术作品与原创产品将艺术设计、时尚生活、娱乐休闲紧密融合在了一起,使得艺术与设计、艺术与生活产生了高度的融合和互相联系。而在UATown专门的互动空间中,前来参加开业典礼的嘉宾和群众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艺术天分和创造才能,在互动中体验艺术创造带来的愉悦体验。

《生之尘》韩淑英个人版画展在印象空间展出

2011年 6月25日,《生之尘》韩淑英个人版画作品展在草场地艺术区的印象空间举行。展览主要展出韩淑英的版画作品。韩淑英多年来一直执着于她的人生主题,生命的玄思、生活的经验、肉身的体验都被她融会进了她一系列的作品中。“生之惑”的版画系列,画面以小人模型的母题为基础反复演绎,小人或是组成一群,像是海洋里的聚集游动的鱼类,充满骚动不安的情绪,或者孤伶伶处在空白的画面中,倍显落寞寂寥的心境。

第6篇:公共艺术展览范文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项

目展第一回之“去魅中

国想象―中国当代

艺术作品展”

时间 Date

2012年1月17日―

2012年3月7日

地点 Venue

广东美术馆

(广东 ・ 广州)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有别于以往任何区域的任何一届国际双年展或者三年展。本届广州三年展通过对广东美术馆的改扩建工程的思考,逐步推进展览的时序,把展览分为“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三大部分。而于2012年1月17日下午在广东美术馆开幕的“去魅中国想象―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正是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项目展第一回。本届三年展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说到:“如果说‘启动展’是提出问题,那么‘项目展’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反思性的、 具体性的个案研究。”

何谓“去魅”?一直以“中国性”作为其艺术研究主线的策展人王林做出了解释。他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走过了好几个阶段,从解构传统到模仿西方,再与主流决裂,最后同资本谋合,由此而来的艺术资本化、市场化、媚俗化开始渗透到艺术价值之中。“去魅”就是让当代艺术回到最原始、最纯粹、最真实的生存面貌。

提及“中国性”这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在学术研讨会上罗一平馆长指出,此次展览是回答中国问题的中国本土性和中国性的当代艺术展,这种“中国性”的触碰给观众一种亲切感。毛同强的《地契》,其社会性就在于它所具有的公共认同感,尤其是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中国人会有更深切的感受,整个斜坡面摆满了成百上千张地契,那种壮观不觉让人震撼;马晗的《每次粉碎都是不同的》呈现出一种现代化的迅速到来与传统不经意间失去的文化现状,及由此引发的观念之间的猛烈碰撞。在一号展厅展出的是杨勇和邱志杰等关于土地问题的作品,作品中对于中国土地问题严峻性的关注,以及对由此引发的人口流动的不稳定性和心理漂泊感等问题的思考,也让其成为本次启动展中,用艺术介入现实问题的重要版块之一;在本次启动展中,曾经因《金狗屎》这件作品而与广东美术馆、活动赞助商产生争议的艺术家冯峰,本次也带来他的装置作品《W喷泉》。《W喷泉》是把类似麦当劳商标“M”倒置过来,每隔一分钟,字母的尾端就会向空中喷水,关于这件作品冯峰说到:“这就像撒尿,在我眼里,全球性消费的链条就像排泄一样。”焦兴涛的雕塑 《龙行天下》和《景之二》,似乎在与观众开一个视觉的“玩笑”。观众误以为的现成品,其实是一件严格按照古典雕塑技法雕塑而成的作品。据艺术家本人介绍,这件作品完成后,他将作品放在这种车聚集的地方,试图寻找通过作品回到现实空间后产生的幽默感,与此同时与观众产生互动。在笔者看来本次参展的51位艺术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触碰到了关于“中国性”的问题,无论是关于土地问题的思考,还是对于汶川地震记忆的呈现,源于现实之中的视觉材料或关注视角,也让本次展出的作品更易于被普通观众所解读,而没有通常艺术展览中所变现出的晦涩与艰深。

作为广东美术馆2012年的开春大戏,本届广州三年展的首个项目展将展至3月4日,无疑这也将为广州市民在新年期间带来了一次另类的艺术之旅。对此,策展人王林也让艺术家本人为每位观众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写给观众的话”。

让艺术家来“阐释”自己的作品,这在以往的当代艺术展览上,是十分罕见的。“正因为当代艺术特有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思想性,总是与观众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王林坦言此举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去消除这种距离。他认为当代艺术应该要和观众沟通,应该尊重它的观众―“艺术家留下的只言片语,恰恰就成了提供给观众的,进一步解读作品和走进当代艺术的一个‘入口’”。

毛同强 地契 装置 尺寸可变

第7篇:公共艺术展览范文

艺术史上显然没有一个名之曰“启蒙”的艺术流派,启蒙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文化史概念,肇始地以及影响力之大是法国而非德国,这两个问题是面临此展的人首先感到疑虑的,观展后是否得以解惑了呢?

一套宫廷贵族的华服,几张结构复杂的书写柜,曾经装过鸟儿的真空泵,绘有德累斯顿风景的瓷瓶以及好父亲被孩子簇拥的瓷雕,大开本的百科全书上名目繁多的插画,甚而印有“康德”名字的旧鞋,静电发电机、万象箱、三棱镜、透光画、显微镜……除却惯常的绘画和雕塑,这林林总总的物品与从前看到的一般艺术展览比可谓大相径庭。策展人用九个主题来统领这500多件展品,从城市面貌到市民生活,从科技发展到异域探险,从私人爱的情感与崇尚自然生发到公共领域,最后由人内心的恐怖引导出20世纪现代派艺术不无吓人的面貌。投影仪打到墙上的小段文字也在不断地作着各种名人警句的提示,比如,“鼓起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性!”(康德);“……通过情感使理性达到完美。”(卢梭);又如,“我常常逃避城市,躲藏到遥远的乡村,大自然之美将城市强加于心灵的污浊与厌烦一扫而空。我沉醉于这种美丽,就像黄金时代的牧人一样幸福,比国王还富有。”(格斯讷)。

至此,我们获得了对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大发展时德国的生活状貌的印象,并且是综合的、丰富的、立体的印象。对我来说,从前见到的诸如阿波罗神的残躯等雕塑作品和贵族人物生活场景以及他们鲜活的肖像都像是脱水后骨架的展示,而此时却带来了血肉的质感。但是另一种更强烈的感觉是,这个仍旧以架上绘画为主体的展览虽然融汇了服饰、家具、仪器等诸多元素而成为一种丰富的立体交响,作为主旋律的绘画作品却不够强劲和震撼,类似于华托的《郊游》、弗里德里希的《雪地里的石冢》这般水准的作品显然还不够多,西班牙大师戈雅的版画画幅偏小,未能充分展示其“想象力脱离理性后会滋生怪胎”的思想。展览尤显突兀的是从新古典主义(与启蒙主义同时的艺术风格)到现代主义,省略了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直达现代主义早期,募地置身于博伊斯和那条灰狼的影像前,接受巴塞利兹、彭克变形画面的冲击,简直像是一个惊险的跳远,这种跳荡,对我个人而言也许有着特殊的效果,即加深了对于现代艺术起源背景的认识,但对于前来看展的大多数人却反而引出一种错觉:似乎从启蒙得出的结论就是现代世界的荒谬感,那么此时德国到中国提出启蒙又有何意义呢?

颇有意味的是,展览开幕后不久,德国部分媒体指责它是一次“昂贵的对话”和“被浪费的机会”。有德国记者指出国博所处的地理位置所赋予的意识形态色彩不适于办这个名目的展览,但是这根以政治宰割艺术的大棒不仅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而且显然并没有打中问题的要害。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对于一个费时经年的重磅级展览,光临它的中国观众为何意兴阑珊,而非流连忘返?启蒙艺术的展品凭其文化史价值堪称瑰宝,德国人的展陈方式也彰显其专业性之严谨与细致,如此情景下中国人如果感到乏味,这便涉及到中国的展览文化,统言之,让中国当代人接受这样一个大视觉历史的回顾显然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中国对艺术展览的概念建立于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后,1978年的那第一个“19世纪法国农村风景画展”曾经震撼了许多美术工作者。此后关于“什么是西方”,展览大多以一种单一主题呈现。2003年,中华世纪坛的世界艺术馆打算建立中国第一座世界艺术博物馆,开始了对世界文明的基本陈列,例如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美洲、印度文明,也组织了一些专题展览,如“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2006年)、“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印象派至现代派精品展”(2006年)等。近年来最为轰动的图像艺术展是2004年的“法国印象派大展”。与西方丰富的展览文化相比,这种单向度的仅关涉美术史一角的展览尽管视野比较狭窄却已经成为被中国观众所广泛认可的模式,因而一旦展览涉及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考古学的相关内容,观众便不能及时地寻找到其与艺术的内在联系。

第8篇:公共艺术展览范文

策展人粟多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投入到国际当代艺术展览的策划与运营。通过云南 “愚自乐园”项目,粟多壮结识了展望、隋建国、傅中望、姜杰、李向群等国内最早一批当代雕塑艺术家,被描述为“跟随中国当代雕塑一起成长的人”。从“愚自乐园”项目开始,他进行了一系列当代艺术的策展实践。2005年,他参与了2008北京奥运会公共雕塑项目的建设。现为北京当代艺术馆馆长的粟多壮,以“共振计划”为主要工作内容,意图通过自己的策展实践,逐渐廓清中国当代艺术的形状。

艺术与财富:是什么契机使你将工作的重点关注到中国当代艺术上来?

粟多壮:1996年前后,我在云南做了“愚自乐园”的项目,结识了最早的一批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家。从这个项目开始,我们找到了一个“国际雕塑创作园”的模式来运作,邀请国内、国外持续性邀请的艺术家到现场创作。这段经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段,我在这里工作了7年的时间,在国内如果不是最早,也是最早之一。它是一个中国艺术家与西方艺术直接对话和碰撞的机遇,将国外的艺术家直接引进到国内,与中国艺术家交流创作。所以,我后续的这些项目也是与这个时期有关系的。

2008年之后,我去了英国,很安静地读书学习,与当地的老师和同学交流。我在英国的那段时间,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的当代艺术怎样才能走向世界,将属于我们的东西以我们希望的方式呈现出来。

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叫VibrARTionProject。这是我自己创造的一个词,全称叫“共振――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艺术”,这是共振的内涵。我找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兴奋,我觉得我终于找了这样一个概念、一个框架,找到了一个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和在做的事组合起来的路子。

艺术与财富:“共振计划”是如何开始和推进实施的?

粟多壮:“共振计划”的第一站是在汉堡,叫做“共振的汉堡”, 是在一个公共空间展出了8位艺术家的18件作品。“无形之形”是“共振计划”的一部分,也是在德国形成的。2011年我在德国,正好2012年的时候是中德文化年。当时的德国策展人也想探讨文化地方性的问题。2011年我在思考,形成了一个框架,2012年就开始落地。

ViberARTion 讲的就是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将中国当代艺术放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去进行互动。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当代艺术怎么走向世界?”“什么样的艺术才是属于国际的艺术?”

我运作的项目当中,艺术形式特别丰富。首先是视觉艺术。雕塑、装置、油画、影像、新媒体。共振项目下面最基本的几个部分:第一,用展览的方式持续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平台呈现他们自己的风貌。国际平台当然不只是西方的平台。像这次展览是“共振计划”的第10站,“无形之形”的第5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有西方的策展人和艺术家参与,我也把它叫做一个国际的平台。第二,我会看中出版的内容。展览不管在哪展,展期多长,总会结束,最终留下的就是文献,可以供人去阅读。最后一块就是学术论坛。一种交流的方式。还有一块就是“无形之形”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平台,它指向的是一个比较传统方向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做了5站,现在还在瑞士展的原因。当然,我是执行策划人。

这个展览直接的印象可能是一个抽象艺术展。这不是一个抽象艺术的结合展,我并不是不喜欢“抽象”这个词。我想在“无形之形”第一站的时候,将这个题目贴出来。这是古老的,是真正的中国的东西。我们邀请的艺术家,像尚扬、王怀庆,他们一生都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如果说他们的方向是抽象的,不能很好地描述这个状况。Abstraction,这是一个西方的词汇,它是生在西方的文化语境里的。比如说隋建国的《时间的形状》。你知道,时间是没有形状的,这个形状也不是这个时间点可以看到的。这个作品是要毕其一生,才能实现的一个作品。张羽使用手印的方式来做,他的所有的精神指向就在于他的过程,它呈现出来一个时间点的东西。我强调一个过程、一个双向的对话。在“无形之形”中,这是一种精神性的、一种过程性的。“抽象”这个词是无法表达我所要表达的内容的。

从第一站到第三站,都是中国的艺术家。从第四站天津的展览,我们加入了国际策展人和艺术家,标题也做了一些调整,发生了从中国到当代的变化。

如果说最早是想把中国的艺术家呈现出来的话,我的都目标可能是在考虑,很多西方的艺术家和学者所进行的思考和创作是不是也是与这个概念有关的。如果说西方的艺术家都是在遵循着西方的方式在创作,这种方式是不对的。“无形之形”到底意味着什么?西方的艺术家,从形式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有他们的表达方式。我所实现的,是在“共振”这么一个主题上,以这么一个主题去阐释,所碰撞出来的火花,将是令人兴奋的。从中国传统的哲学精髓出发,放到一个相对国际的平台上去展示,会不会摩擦出新的东西?这就是在“无形之形”这个专属平台上所要做的。

艺术与财富:与西方策展人的合作当中,对展览的认知和交流上有什么共识或摩擦?

粟多壮:首先我应该承认是有摩擦的。我在武汉做完展览的时候,就想找一个西方的策展人在这里面进行一些碰撞,希望通过两种智慧的碰撞,来找到一些新的内容。我通过一位西方的雕塑艺术家,找到了玛琳娜・唐纳休(Marlena Donhone)。玛琳娜是洛杉矶奥蒂斯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她对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等知名艺术家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我与外国策展的合作是有条件的:“共振计划”是我已经在做的,你有没有兴趣参与进来。我们不是要为一个展览找一个Title。我给她寄了两本书,然后她对我展出的作品非常感兴趣。之后,我们做了很多交流,但是我们对于呈现的方式,对于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还是有一些碰撞。另外一个就是,国内的展览有很多琐碎的细节,国际运输、税务、海关等等问题。这些都是国外策展人在展览之前所没有预料到的。

艺术与财富:如何用展览显现作品的中国性?

第9篇:公共艺术展览范文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在带孩子参观前,我们要在心里铭记: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千万别以为他们看不懂大师的作品。有时候压根不用大人讲解,他们就能找到和大师对话的“接口”。所以,带孩子去参观,我们切记不要喧宾夺主,更不要喋喋不休,只需要一些激发孩子兴趣的小技巧,跟随孩子的脚步,让孩子自己在艺术世界中去发现和回味。

提前做好准备

查好时间,做好预约 多关注各个不同种类美术馆的官网,或者关注豆瓣这样的信息网站,查询展览主题和参展时间,有的艺术展每天进馆人数有限制,所以最好提前预约。

准备相关信息,给孩子预热 了解艺术展展出的主要是哪个艺术家的作品,然后收集艺术家的生平、最经典的作品。在去参观之前,把艺术家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把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从电脑中检索出来给孩子看。当孩子进入一个完全陌生、从未接触过的环境时,他可能会有陌生感,如果他发现其中有他见过的或者熟悉的作品,一下子就会信心倍增,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预热的作用。

明确参观的秩序 提前告诉孩子,美术馆是公共场所,大家需要安静的环境慢慢欣赏作品,不能大声喧哗、跑动,不能在展览区吃东西,也不能触摸展品。

带画笔和画本 为孩子带一个小小的画本,一支笔,如果孩子看到他喜欢的画,可以当场临摹。有的美术馆不允许带水性的笔现场临摹画作,所以需要向工作人员问清情况,或者在观展结束后“趁热打铁”在休息区画画。

参观时间的安排 以一个100幅左右的中型画展为例,建议安排2个小时,前10分钟领票、去洗手间,看画的时间1小时左右为宜,最后留40分钟左右让孩子画画。当然,也完全看孩子的状况进行机动的调整。

如何引导孩子参观

适当交流心得 如果是你比较有心得的作品,或者风格比较写实的作品,可以和孩子交流你们各自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了什么讲给孩子听。如果是比较抽象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我们就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了。越是抽象的艺术作品,越是容易赢得孩子的共鸣,孩子的想象力没有被束缚,他可能会发现你“看不到”的内容。

跟随孩子的脚步 在参观的过程中,让孩子带领我们去寻找兴趣点吧。由孩子决定在作品前花多少时间,如果他停下来观察,找到了感兴趣的地方,就和他做一些探讨。例如,他从画中看到了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我们也能从中发现一些小趣味,也可以和孩子交流。跟在孩子后面,千万别急着带他离开作品去看下一件,让他慢慢体会对作品的感觉,满足于感兴趣事物的探索。

一起找找看 若觉得纯粹的参观还不那么尽兴,那就给孩子出一些趣味小谜题吧,“找找看”会是孩子很喜欢的项目。把查阅到的艺术品截取一小块打印出来或存在手机里,让他们在展览中找到那件作品。

跟大师作品合影 如果是很多艺术家横向的作品展览,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个小任务,比如去寻找毕加索、米罗的画作,与作品合影。孩子就会像寻宝一样出动了,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除了看展览上的文字提示,还有哪些特点去辨别大师的作品。

找到最爰画下来 让孩子去搜索、比较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用纸和笔临摹下来。不要去管孩子临摹的具体形式,重要的是孩子在参观中,理解作品、感悟作品,再表达出来,这是一种更深层次探索艺术世界的方法。

真实分享我家的艺术展之旅

分享人:

Chloe妈妈,女儿Chole,6岁

从来不担心Chloe看不懂画展,因为我们坚信她用孩子独特的视角,能看到大人所看不到的内容细节。喜欢看什么就看,喜欢说什么就说,没有约束,这样她也就能尽情地享受逛艺术展的乐趣了!

准备工作

《看!各种角度看名画》 去逛画展之前,我们会读一读探访迷人的艺术世界的绘本《看!各种角度看名画》。它是以全新的角度来欣赏世界名画的。有了先前准备做铺垫,Chloe逛画展时往往能享受看画的乐趣,比如在法国蓬皮杜藏品展中,她先是指着图1这幅画说她找到了猫头鹰、铲子、小画家、月亮等,在找细节的过程中,她对这幅画有了深刻的印象。

让孩子大胆表达

我限中的名画 图2这幅画,Chloe说她看到两个小孩,一个在生气,一个在看鸟。她还说这只黑鸟有点儿凶,看鸟的小孩有点害怕。在这里,她运用了想象力去猜测小孩的心情。同样地,她也因此以她的观点解说了这幅画作。

发现之旅

让人兴奋的“藏宝图” 跟随童画家参加每一场艺术展,Chloe都会领取到“藏宝图”。比如法国蓬皮杜藏品展,我们根据藏宝图找到了毕卡索、米罗的画,还找到了停了只苍蝇的画。再根据“藏宝图”上显示的作品中的一部分找到完整的作品,并说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看她找到了画而雀跃万分的神情,就像真的找到了宝藏一样。

动手作画

高产量小画家 毋庸置疑,逛艺术展往往能激发孩子画画的热情。这一次,Chloe一口气画了三幅画(图3),其中两幅画的和此次画展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之前我们去世纪公园看的腊梅展。所以逛画展也能激发孩子把之前经历的画下来,而不一定非画有关画展的。其实他们画什么无所谓,都取决于他们当时的灵感,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