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

如何打造智慧校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打造智慧校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打造智慧校园

第1篇: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

关键词:风景;希望;自由;文化

教育在古代汉语中是“上施下效”的意思,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中有“引导,唤醒”的意思。这样似乎肯定地说教育必须是充满生命体征的,所以我们的校园必须为生命奠基培根。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校长,必须时刻谋划着如何打造一所具有生命气息,同时又适合乡村中成长发展的教育之路。

一、学校是一道靓丽“风景”

远远望见的学校,巍巍山下青墙环绕,绿树遮蔽;高高红旗随风飘扬,青山碧水。校门两旁树木修剪整齐,形状新颖别致。匠心独具,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大小相嵌,整体变化中和谐统一。举目环顾,校园四周鲜花朵朵,芬芳迷人,绿树环绕,蝶舞鸟语……校园里诗情画意,书声琅琅。当我们教师迈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就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充满美好的向往与憧憬;当家长们把孩子放逐在校园的那一刻,他们的心中是对教育的信任与期望;当孩子们飞也似的进入校园时,他们无穷的小宇宙是无尽的奇思妙想,是对未知世界无尽的向往……

整个校园春花、夏荫、秋色、冬韵的优美画卷,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促人高尚文雅;既清香可人,又书香浮动。

二、学校是一缕希望之“光”

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在教育弥留之际,校长必须把握住教育的方向:质量与创新。

关于质量,学校没有质量也就没有了生存的权利。

我们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更是一所有品位的学校,也就是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关注人的,也是关注社会的,更是关注过程的,同时也必须关注结果。学校的每一个孩子和教师,都应该怀有立足乡村实际,同时也应该具备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赋予校园良好的生态、文化的内涵,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的情怀。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追求,有理想,心系国家,又要有建设乡村的朴实情怀。

有品质的学校,它的每一个高大的建筑,以至于每一处绿树花草,都应该精雕细刻,精心选择,细节中无不折射着教育人的品位。学校的使命不仅仅是答疑解惑,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当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没有创新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具有生命力的学校应该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一个学校不在于它有多少漂亮的建筑,而在于它有多少名师。只要你每一天不要去重复,每一天都是在拥抱新的太阳。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沉睡着一个完美的自己,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把那个沉睡中完美的人唤醒。

三、学校是自由的“磁场”

自由是与人性化相辅相成的。学校必须成为孩子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场所。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到生命的原生态本真状态,在风雨的磨砺中走向成熟的单纯,单纯的成熟。引导学生蜕去幼稚的表皮,丰富人生的阅历,向生命更高的层次回归。以诗意的思考,洗净心灵的积垢,还原心灵的简约与宁静。

学校是孩子们可以犯错误,可以淘气,可以打闹、追逐、嬉戏玩耍的场所,主要的是与人纷争之后学会了解决冲突,学校就是一个自由的磁场,可以尝试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会如何正确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也没有,但只要有图书馆,就可以称之为学校。学校的图书馆、微机室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殿堂,也可以自由地行走在数据时代。

四、学校是文化的栖息地

学校最终必须是文化的栖息地。W校最终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学校是最有生命力的一个组织。它的生命之源就是文化。

一所农村学校,它应该是有乡土气息特色的学校,它的文化也必须是富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文化,同时也必须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的文化。

首先,要努力打造适合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比如,对北大的地位、品位、风气的确定,养育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北大文化,陶行知对大众教育宗旨的确定形成了晓庄学校“做中学”的文化,为我们理解和创建学校文化树立了榜样。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所有教育必须走在浪尖,也就是我们的学校必须具有前瞻性。让每一个孩子多元发展,让学校充满活力,就要秉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信息技术、网络空间、网络资源作为支撑,为学生提供健康而有活力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

乡村学校既需要信息技术支撑,也一定要有立足乡村实际、形成乡土气息浓厚的、有泥土味的生态的办学特色。互联网环境下的老师是自由的教师,学生更加宽松和自主。

有自由生长的野花,有自由欢快的鸟鸣,还有自由流淌的小溪。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有物联网技术支撑的智慧教室,还有那自由生长的可爱的孩子们,这就是未来的乡村学校,有生命气息的地方!

第2篇: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

摘要:“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这是同行们常挂在嘴边的戏谑之语,“教书难,教语文更难”的说法隐含其中。 “教书难”这背后有体制与教育理念上的原因。显然,当中国的教育还不能根本摆脱应试教育体制,教师似乎是一个应试机器上的工具,学生的考分成为教师价值的体现与评价标准,某种意义上,考分不仅是学生,也是教师的命根。

关键词:教师 高中

长期以来,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并不拥有发言权,逐渐被弱势化,成为校园里“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个意义上,教师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缺失,实际上是教师权利的缺失。“教语文更难”这背后的原因更显而易见,现行的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也好,新课标卷也罢,还包括各省市自主命题,没有一个阅读题材,没有一首诗歌,更没有一个作文出自三年的高中语文教材。某种意义上讲,高中三年的语文课对于高考来说失去了价值,面对学生的对语文课堂的实用性质疑时,作为语文教师,我的应答显得苍白。高考,考分!给语文课堂扣上了一条沉重的镣铐,我知道,不解决“镣铐问题”,语文课堂始终不会达到我期许的目标。

时光荏苒,长达8年的高中语文任教的经历让我对“镣铐问题”有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在北大给学生讲课时曾说到过:语文课就是要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与现代第一流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在这样的交流和对活中,触摸人世间大智大勇的高贵头颅和大喜大悲的博大情怀,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好的语言窥见美丽的心灵、完美的世界。语文课堂,这是一个燃烧的大海,你不能隔岸观火,你必定要把自己“烧”进去,把自己的心交出来,与这些民族的甚至人类的精英,一起思考,一起探索,一起承担生命的重量。就在同哭、同笑、同焦虑、同挣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变得更复杂,更单纯;更聪明,更天真;内在的智慧力、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一一被开发出来,你的精神自由而开阔了,你的心灵变得更美好了。这是钱先生所说的“教师梦”!这才是育人的语文,这是语文课堂的华尔兹,这就是我语文课堂的目标和理想。

人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真的是如此吗?理想的语文课堂和十二年寒窗苦读的高分真的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吗?语文老师难道不可以二者兼顾,做一名戴着镣铐的舞者吗?

所谓“在困境中求生存,在束缚中寻发展”,教学即科学。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课堂,学校倾力打造的卓越课堂,灵动课堂就是为教师们指引的方向。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总之,就是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魅力高效课堂如何打造?

第3篇: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

以文化提升优质学校质量观念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根据重庆实际,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

康庄美地小学地处北部新区,是市政府为公租房小区居民修建的配套学校。根据校名,学校取“康”和“美”二字作为核心理念,打造“康美文化”,实施优质学校建设工程。所谓“康美文化”,就是按照“健康身心、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去办学、治校、育人,成全“孩子健康美好的童年生活”,成就“教师健康完美的教育人生”,达成“学校健康臻美的育人殿堂”之崇高追求。以此为指导,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的办学思想,从四个维度确立了“康美质量观”。

“全面康美”的质量观 就学生个体而言,学校本着让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决不能只注重语文、数学等传统考试学科,也决不能只把学生关到教室里面“死读书”,更不能开展奥赛培训及竞赛等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活动。就学生整体而言,学校坚持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思想是否端正的重要标尺,想方设法培养好每一位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决不能只关心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也决不能因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而厚此薄彼,更不能歧视或者放弃暂时后进的学生。也就是说,“康美文化”坚持的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质量,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少数方面的质量。

“个性康美”的质量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都有自己的禀赋、爱好和潜质。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富有个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康美文化”坚持的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质量,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质量。

“持续康美”的质量观 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就是要能够为每个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定全面、扎实而牢固的基础。学生是否健康成长和顺畅发展,是否在学校过着充实的智慧和德性生活,是否在不断地积累与构建人生发展的经验,是否有发展“后劲”,才是最重要的。学校决不能只顾学生“眼前考得好”“升个好学校”,也决不能揠苗助长给学生添加过于沉重的学习负担,更不能只重视知识学习,忽视道德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也就是说,“康美文化”坚持的是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而不是短期的、功利性的、不可持续的质量。

“公平康美”的质量观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既具有强制性,更具有公益性。“公平”是其发展的主轴,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境遇的每一个学生都全面提高,实现均衡发展,是“康美文化”追求的质量目标。也就是说,“康美文化”坚持的是公平发展的质量,而不是顾此失彼、有失公允的质量。

以文化引领优质学校建设行动

建设目标 为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优质学校,学校以康美文化引领学校建设,具体措施包括:一是通过打造“显性文化,彰显康美特色”提升了文化内涵,实现内强底蕴外树形象。二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突出全面提升。三是建设放眼于社会环境、着眼于社会需求,着力于培养孩子各种能力,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小学。

立德树人 “加强班主任能力建设”“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凝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学校通过以上三步实施学校立德树人的养成教育工作,提升学校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的强弱代表一所学校教学工作水准,为此,学校通过“请进来培训,实施借力助推工程”“走出去学习,实施开放拓展工程”“校本化研修,实施内生驱动工程”三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助推教师快速专业化成长。

教学管理 学校以“端正教学管理理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努力提升学业水平”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并通过管理工作的加强培养具有良好习惯、高尚品质和社会责任的康美少年,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和人文修养等。

教研科研 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因此,学校通过加强教研组建设、落实校本教研、开展课辅活动、推进课题研究实施学校教研工作。通过教研工作的开展,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

以文化彰显优质学校建设亮点

康美文化个性亮点 学校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在上级部门、领导、专家的引领和细心指导,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康美文化理念体系初具形态。其中包括:

核心理念:康・美。

办学理念:健康身心、美好人生。

校训:做最棒的自己。

校风:明德、尚美、阳光、雅致。

教风:敬业、善导、创新、求精。

学风:乐学、善思、合作、进取。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习惯、高尚品质和社会责任的康美少年。

康美口号: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向着明亮那方,幸福前行。

在理念引领下,学校逐步打造康美文化阵地,如:廊道文化、教室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宣传文化建设等。优美的文化阵地让师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体验工作和学习的乐趣。

康美课程建设亮点 学校紧紧围绕“康・美”核心文化的价值取向,努力践行“健康身心、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以新教育实验为契机,开发了许多特色课程。如:围绕学生身体素质康美、心智精神康美和社会适应素养康美三大领域,开发四类课程内容体系等。

在康美文化的指引下,学校成功加盟以朱永新教授为代表的“新教育实验”的行列,在2014年7月已正式被新教育研究院授牌为“新教育实验学校”,得到了家长、学生和社会的一致认同、广泛好评。

康美教育内涵亮点 康美的教育内涵在于打造高品质的教育。教育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学校教科室申报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小学生诵读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课题已获批立项并成功开题,学校申报的重庆市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建构康美特色课程辅助活动策略研究》已开题现已步入实施阶段。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保证教育科研的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学校在特色建设与办学实力方面均有所得。特色建设方面,学校开设了25个兴趣特长班(社团),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学校安排专门的时间、教师上课辅导,满足了孩子的个性需求,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实现了孩子在学校发展个性、快乐学习、优雅生活的目标。办学方面,学校在办学评价中甩掉了以前老是落后的帽子,办学能力逐步提升;科技创新,学生特长展示等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教师参加各级教研、赛课、论文,教育案例、故事等频频获奖等等。

以文化导航优质学校未来发展

回顾过去,在优质学校建设中,学校选择以新教育为突破口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近年来虽然在新教育实验、康康舞龙、美美写绘、课题申报研究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优质学校建设是学校永恒的追求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康美人还需要深挖潜力,探索创新,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明确发展目标 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目标,以科研引领特色,课堂生成质量,文化引领繁荣;完善康美办学理念、管理制度、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教师的工作激情,引领学校特色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打造教研训一体化 学校在“教研训”一体化方面已形成机制,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不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教师之间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差异。如何打造一支有内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出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名优特”的老师,是今后推动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打造校园文化建设 为充分彰显校园文化魅力,要从康美办学理念体系上丰富、完善,走自己的特色之路;要从楼道文化,“完美教室”的打造,校园广播、网络建设等狠下功夫,挖掘潜力,展现自己的风采;要从改变校园环境上去思考,让每一片绿色都灵动起来,让整个校园四季绿意盎然,花香扑鼻。

为师生搭建展示平台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搭建展示平台。一所优质学校一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借助一年一度的校运会、读书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展示风采,展示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培养“合格+特长”人才的适合康美小学的路子。

第4篇: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

一、“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意义

何谓“双师型”教师,现在学界众说纷纭,并未定论。但总体来说,“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相应的专业学历证书。这双证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意味着持证者既有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相应素质,又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

(二)“双师型”教师应有“双能”,指的是“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理论教学的能力,更具备所教授的专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能力,从而具备指导学生的具体实践的能力;

(三)“双师型”教师还应该有“双历”,即既有在校园之内的教育教学经历,又有在行业企业中第一线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实际工作经历。

(四)“双师型”教师还应有“双联”。即既能联系学校学生,又能联系相关行业企业。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能走进校园,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沟通、交往,并协调和组织相关的学生活动,还能走进社会,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善于与所教专业对口的行业企业进行沟通、交往、协调。

(五)“双师型”教师还用具有“双观”,即既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又具有崭新的行业企业发展观念。“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秉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具有强烈的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意识,并以之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行业企业发展的方向,高瞻远瞩地把握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和个性特质。

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和传统的教师概念相比较,要求更高,承担的任务更重,当然,在教育教学中所作的贡献更大。一个高职院校,只有具有一支稳定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够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教师,品牌专业,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的背景下,办大、办活、办强学校,办出人民满意,社会认可的学校,实现高职教育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时代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网络信息化时代深刻地影响着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速不可挡。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如火如荼,发展迅猛。2004年,我国还只有部分高校开始着手网络建设,而目前,国内高校基本都已经建立了校园网。据统计,我国平均每所高校接入计算机数量为7280台,其中用于教育教学的计算机数量为3293台。更遑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拥有的个人手提电脑更是呈几何数级的增长[1]。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顺应和把握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才能建设结构清晰、功能全面、实力强大、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体系[2]。

教育信息化对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信息化将成为“双师型”教师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的主要平台。和一般的教师不同,“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就更需要敏锐把握专业发展动向。而Mooc课程、网络课堂、智慧型校园平台,网络远程培训体系,这些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多种网络学习资源构成了巨大的专业共享型数据库,为“双师型”教师专业的学习和提升提供了巨大的学习资源库。

其次,教育信息化将成为“双师型”教师把握企业行业发展动向的重要平台。“双师型”教师必须保持对行业企业的密切关注,尤其是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的信息平台能够为“双师型”教师提供迅速及时的信息,为“双师型”教师把握行业企业发展的状况、制定和调整创新性的教学方案、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提供保障。

最后,教育信息化将成为“双师型”教师展开教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平台之一。继世界大学城出现之后,高职院校为建设“应用信息化校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从为教师购买大学城个人空间的账户,到为班级配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化终端设备,从对教师建设个人空间的培训和管理,到对教师个人空间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和操作的检查督促和评价。“网络空间”的资源储备、开放式教学、开放式学习、交流展示、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优势为“双师型”教师展开理论教学工作和学生实践指导工作提供了一个既虚拟又真实的教学平台。

三、教育信息化时代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策略

“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方向是基于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的理解和对教育信息化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建设性和重要性的把握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设具有院校特点并且实践性强的高职“双师型”队伍,以期能够科学的协调校、企、师、生四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并持续发展,建立起具有创新性的,激励性的“双师”培养体制[3]。

首先,培养“双师型”教师应该在理论能力上使其“提上来”。没有哪一位教师是天生的“双师型”教师。从整体来看,教师的个人基础理论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都存在有长板和短板。普通教师通过有计划系统性的培训,是能够其弥补不足,全面发展,最终“提升”为“双师教师”的。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和广阔的学习平台,并使每一位教师能够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实践,打造量身定做的“终身培训计划”,为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奠定良好的个人能力和素养的基础。

其次,培养“双师型”教师应该在实践能力上“送出去”。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育的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教书,经历比较单一,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也有一部分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之前有过行业企业的工作经验,有过第一线的工作、实践、管理经验,但是,离开行业企业日久,对实践工作的体验不可避免变得肤浅陈旧。高职院校应该舍得将教师“送出去”,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定期地送“双师型”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尤其是通过定岗实践,让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的工作实际中,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职业要求、工作流程,让教师的实践经验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不断补充、更新,从而为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和社会基础。

第5篇: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

关键词:三立;学生素质教育;家庭教育

一、三立育人体系的提出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么如何树人?树怎样的人?便成了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为了全面提高我校的综合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根据我校课堂教学观念相对陈旧、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以及生源整体素质较差的实际,特别是全体师生对自己和学校的未来发展缺乏信心,我们大庆市第三中学推出了“三立育人体系”。这一体系是建立在传统教育和常规教学基础上的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以“德才兼备,服务社会”为宗旨,把科学发展观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落实油田教育中心“12543”发展工程的全新育人策略。

二、三立育人体系中的“三立德育”

立身,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人生存于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三立育人中的“立身”是通过“三立德育”来实现的,即立信、立德、立习。所谓立信,就是鼓励学生充满自信,恪守诚信;立德,就是引导学生崇尚美德,践行公德;立习,就是帮助学生习惯养成,强健身心。

1.立信—一“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

“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实际上是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对班级对学校的价值,这句话也特别意味着教育者要对“困难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由于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家庭教养、个性特征等等因素的差异,学生发展很难绝对均衡同步,往往总有部分学生暂时滞后或掉队。这部分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考场上,只能沦为屡战屡挫的失败者;为此学校组织开展以树立信心为主的主题班会,通过老师引导同学间的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信的个体。让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2.立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当年陶行知所提倡的“乡村教育”是这样,今天我们呼唤的”素质教育“也是如此。在引导学生崇尚美德的前提下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做到“四颗心”即“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这里,“学会做人”的含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有爱国主义意识;第二,要有公民意识;第三,要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和社会公德。应该说,我们以前的教育并非不注重学生的品德,但存在着两个弊端:一是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过于成人化;二是教育效果更多是“他律”而不是“自律”。

3.立习——从“他律”到“自律”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勇于自我教育和善于自我管理来实现。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战胜自己,犯了错误能反省自己,有了进步能肯定自己甚至奖励自己。现在我校部分学年及班级实行”无监督考试“制度和让学生轮流担任班主任制度,通过这两项制度的实行,学生充分锻炼了自己的“自律”能力。

三、“三立德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三立育人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我们是通过三大育人策略来组织实施的,即环境育人策略、榜样育人策略和活动育人策略。基于此,学校进行了一系列课内外德育活动,帮助学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顺利地完成“人的第二次诞生”。现将我校青春期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形式展示如下,借以于大家共同探讨和学习。

(一)创设和谐的氛围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青春期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而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启迪“与”感化“便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了真诚的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他们自卑、自私、孤独、胆怯等心理问题的产生率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赖,他们就会主动地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各班级建立班主任信箱,“老师我想对你说”等等一系列平台供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2.打造和谐的校园和班级环境

在如何打造和谐的校园班级环境方面,我校做了如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教育全校每个自然班学生之间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既激烈竞争又携手共进,既和睦相处又诚恳帮助,既互相督促又彼此信任,这种和谐的环境让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充满了友情的温暖,使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嫉妒猜忌等恶劣品质没有生存之地。二是提倡并鼓励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以打破男女生之间的“神秘感”满足青春期学生异往的需求,以减少”早恋“现象。三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正确对待他人的优缺点,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己的尊严与自豪感,愉快地接受自己,充满信心的发展自己。四是组织各种有益有趣的课外文体活动,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避免长期单调枯燥的学习给学生造成焦虑烦躁、极度紧张等不良心境。

(二)开设专题讲座

开设专题讲座是青春期教育中一种集体谈话形式,要求各班主任根据班上学生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相对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并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四个要求即主动、生动、平等、参与为依托,做好专题讲座。

(三)推荐有益读物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报刊资料,定期开放学校图书阅览室,为学生开启智慧之窗打开便利之门,图书内容主要包括:

1.心理学通俗读物

直接给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中学生心理学读物,以提高他们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如《中学生趣味心理学》《中学生青春期教育》《青春期诱惑》等。

2.关于个性塑造、交往艺术等方面的小册子

推荐这些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中借鉴一些改善性格、改善人际关系的具体方法,如《中学生丛书一性格集》《性格与人生》《克服性格弱点五十法》《神奇的人生》等

3.中学生题材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对中学生无疑是有吸引力的,有选择的推荐一些反映学生思想、感情、生活的小说、报告文学,通过阅读,更容易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教育。如小说《青春万岁》《早恋》《危险年龄》,报告文学《多思的年华》《你在哪里失去了他》《我们和你们》等。

4.优秀人物传记

只有接近优秀才能变得优秀,让学生读一些优秀人物的传记,使他们钦佩杰出人物伟大品格的同时感到心灵的震撼与净化。

(四)争取家长配合

加强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校环境,只有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我们所作的一切工作才不至于成为“徒劳”,我们一切改变校园班级环境的工作才能真正奏效。我校从如下方面展开家长工作:

1.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培训家长

在子女青春期教育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家长的认识是糊涂的。子女一旦地产生了某些青春期特有的思想意识,家长便简单粗暴的训斥“胡思乱想”“变坏了”“下流”等等。这样的家庭教育直接危害子女心灵健康发展的。因此,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首先是要改变一些家长的错误观念,让他们认识到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

2.组织家长座谈交流经验

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组织家长们围绕各年级班主任反应的教育困惑展开讨论,交流做法,共同切磋。

3.指导家长与子女开展心灵对话

学生与家长存在着心理隔阂,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利于家庭青春期教育,因此学校要求家长放下长辈的“尊严”以朋友的身份与子女谈心,邀请家长参加“十四岁生日主题班会”组织学生与家长互相沟通,增进理解。

四、最终实现一个目标一立世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学校教育就应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即训练他们掌握生存的本领,培养他们的自信与傲气。

红叶孤傲

秋风抚叶黄,树叶零落地渐荒。

红叶飘落黄叶群,谁敢争风我最狂。

无题

望叶思诗历代史,效仿古今作别诗。

第6篇: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

2009年1月20日,吉林人民广播电台“2008年度荣誉榜”颁奖盛典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此次颁奖盛典的主题是“致敬・广播榜样”。时任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许云朋在致辞中说:“我们用‘年度荣誉榜’这样一种方式,对各位同仁一年来对吉林广播发展所作的贡献进行表彰,就是要用榜样的力量,来引领、来树立吉林广播进取、奉献的新风尚。希望‘年度荣誉榜’成为吉林广播持续发展的文化和精神力量,让更多的广播人走上盛典的舞台,打造出一条具有吉林广播独特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的景观大道!”

与以往传统的年终表彰相比,此次“致敬・广播榜样”颁奖活动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奖项设置、评选方式、颁奖形式、奖励办法等等都与历年完全不同。当一个个经过严格评选程序才脱颖而出的“广播榜样”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一股股强大的感召力辐射到现场每一个人。活动结束后,这一股股力量还在延伸,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致敬・广播榜样”独特的品牌价值。

一、树立“广播榜样”是构建广播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

在我国,“榜样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无疑是在榜样的指引下长大的。作为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广播来说,更是需要有精神的,需要用精神产生凝聚力和创造力。这种精神就是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广播文化。

在广播领域,竞争日益激烈, 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谁能有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竞争力。“广播榜样”以他们的敬业、进取、开拓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电台整个团队形成积极、创新、协作的新风尚,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求真务实的实践演奏广播的强音,推动广播事业蓬勃发展。

“广播榜样”代表了一种潮流。 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64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广播榜样,他们的榜样人格清晰地印证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烙印。只是,他们并没有被以“广播榜样”这样鲜明的符号展现出来。2008年度吉林人民广播电台“致敬・广播榜样”的评选经过了民主测评、听众投票、大众评审、专家赋分等若干严格的程序,评选结果首次出现了各频率(部门)不均衡的状况,一批 “新人”的脱颖而出宣告了“论资排辈”的评选方式已经谢幕;“最称职导播”奖项的设立更是让从来不被人注意的重要岗位人员首次走上了领奖台;甚至连食堂的大师傅也因获“最佳管理服务团队”奖而踏上了红地毯。“最具娱乐精神主持人”于跃在获奖感言中说:“在家,我爸说我是‘熊样’,我媳妇说我是‘傻样’,今天,我要让他们都叫我‘榜样’!”短短一句话,既体现出了主持人的智慧和娱乐精神,也表达了获奖者作为“榜样”的自豪感。“最佳新人奖”获得者丑丫可谓这次评选的大赢家,她同时获得了“最佳拍档奖”、“最佳娱乐节目奖”,这个两年前的“黄毛丫头”现在已经成为乡村广播的“当家花旦”。当她欣喜而忐忑地领回一个个奖杯时,同事们围着她说:“你是我们乡村广播的骄傲和榜样。”一个小禾才露尖尖角的“新人”已经开始辐射出榜样的感召力,这些“榜样” 的共同特质就是敬业、进取、开拓和无私奉献。而这,必将成为激发大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文化土壤,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广播榜样”个性鲜明,每一个人,每一个节目都贴有鲜明的个性标志,这正是“广播榜样”的魅力之所在,也是他们能够吸引听众,聚拢听众的重要原因。然而,在探究这些个性的时候又不难发现,他们的内在气质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他们有责任感、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创新精神、有受众至上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内在气质就是“广播榜样”的价值观。“广播榜样”是广播团队中的核心人物,他们的实践成果和精神感召力可以影响到整个广播团队,“广播榜样”的价值观也应该成为这个广播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广播团队的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想象的,是在实践中挖掘和提炼出来的,是被事实证明了的可以促进广播发展的核心精神追求和理念,是这个广播媒体表明如何生存和发展的主张,因此,每一个广播团队中的成员,都应该以这个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

责任感,是所有媒介机构本质的使命追求,作为广播人,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听众负责的精神,不允许因为责任感不强而出现导向上的任何失误和对听众的冷漠。媒体责任本身被认为是媒体软实力的一个维度。媒体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以远大目标引导自己,以较高的品位要求自己。

良好的文化素养是对广播人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内容为王”的广播竞争时代,为保证广播产品的质量,广播人必须善于学习,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广播产品的文化品位,从而确立在听众中的权威性,正确引导听众的文化追求,恒久地拥有听众,占领市场。

创新是广播文化的核心理念。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广播节目形态中,谁能不断而有效地推陈出新,谁就能走在时尚的前沿,引领广播的发展潮流。创新,不仅包括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上的创新,更包括了广播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日臻成熟和完善。

受众至上意识是广播人的指导理念。广播节目是广播经营的基础资源,而节目的生产必须以听众为导向,失去了听众,再好的广播产品也无法实现价值。如果引用生态学的概念,广播生态是实现听众―广播―经济―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的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内容为王,受众为本”是广播媒介恒久不变的追求,广播人只有以丰富多彩、新颖时尚的节目内容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不断培养听众的兴趣,才能让更多的听众接受广播,喜爱广播,使广播向良性方向不断发展。

团队合作精神是保证广播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件广播产品的生产,都需要经过一个系统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优秀的前台主持人缺少不了幕后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撑,所以在一个广播团队中,大家必须凝心聚气,才能生产出优秀的广播产品。

二、建立“广播榜样”成长的长效机制

广播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广播的发展最终靠优秀的人才来实现。人才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而对人才的有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就是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广播媒体是否能够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在于能否构建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在于是否搭建起让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从立足长远的角度讲,必须建立健全对“广播榜样”的培养和使用机制,为“广播榜样”的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空间,让其最大效能地发挥聪明才智和感召力。

“广播榜样”创造出了广播品牌,广播品牌发挥出了对整个广播团队的辐射效应,这种辐射效应又强化了广播品牌,广播品牌又提升了“广播榜样”的价值。这就是“广播榜样”―广播品牌―团队辐射效应之间的良性生态链条,它保持着广播媒体内部的生态平衡,推动着广播的健康成长。在这个链条中,“广播榜样”是基础,是广播成长的内在拉动力。而当广播与社会相联,又形成了听众―广播―经济―社会这样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保证四者协调发展的核心是广播,“广播榜样”成为广播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同时,广播媒体之间的竞争又构成了行业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广播榜样”仍然是确定并占领生态位的重要执行者。因此,建立“广播榜样”成长的长效机制成为广播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1369广播发展战略”的“六项工程”中,特别提到了“品牌主持人和栏目建设工程”,“致敬・广播榜样”的评选就可以看作是这个工程的启动仪式。在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台,当 “广播榜样”产生之后,如何打造其品牌,提升“广播榜样”的品牌价值,以吸引广大听众,获取市场份额,如何为“广播榜样”的成长构建起一个积极、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广播榜样”的精神感召力有效促进广播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广播榜样”的成长必须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在欧美较为成熟的媒介运作机制中,常常用到“倒二八”的概念,即用20%的人、财、物资源,维持80%的日常节目运行,用80%的资源去打造媒体的品牌栏目。毕竟电台时间有限(一天只有24小时),财力有限,人力有限,它们不可能平均分配到每个栏目上,那么,通过评选,已经被听众认可的“广播榜样” 应该首先被全力打造和包装,为其提供优良的人力资源配置、政策上和财力上的倾斜等等,使其集中兵力生产出“拳头产品”。 在广播发展的初期,“拳头产品”就是拓开市场的利器,是听众印象中广播媒体的符号和品牌。当然,这种扶持也需要相应的考评体系加以配合,以便适时对节目和人员做出相应调整,使其不断创新,永远保持最佳状态。

“广播榜样”的成长需要成熟连贯的激励机制,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维度,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其个性、风格、特长的节目十分必要,让节目迎合主持人而不是主持人来迁就节目。在2008年度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榜样”中,获奖者林迪的《林迪时间》、青雪的《青雪评书》、《青雪故事》、钟晓的《晓声长谈》等,都是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节目名称,节目与主持人融为一体,主持人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

每一个“广播榜样”,都是一面旗帜和一盏明灯,可以引领众多广播人看到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并坚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决心与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不是迫于外在压力,而是内在的自觉行动。因此,“广播榜样”在自己所生产的广播产品中即节目上,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勤奋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制作出优秀的广播节目。比如,在这次评选中脱颖而出的“最新锐节目”、“最具专业贡献节目”、“最佳娱乐节目”、“最贴心服务节目”、“最佳新闻节目”等等,都是一批精英团队经营制作出来的。这一个个团队,既是榜样的土壤,也是榜样的集合。

三、做好 “广播榜样”品牌的积极营销

在激烈的广播媒体竞争中,被听众认可的广播媒体,总是表现为一两个品牌节目首先被听众认可、喜爱和追捧,这些品牌节目甚至成为这家广播媒体的代名词,而品牌的创造者就是“广播榜样”,由此,“广播榜样”本身也成为一个不可复制的品牌,在这个品牌中,蕴涵着广播文化、广播精神、广播责任,是广播媒体软实力的表现向度之一。因此,对“广播榜样”品牌的积极营销是推介广播媒体品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广播媒体大量涌现,听众接触的节目和主持人越来越多,经过繁杂的浏览、甄选、取舍程序之后,最终能够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实际上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当下广播媒体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对“听众注意力”的竞争,而能否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媒体品牌则成为能否争取到听众更多注意力的关键。以“致敬・广播榜样”为主题的吉林人民广播电台2008年度荣誉榜颁奖盛典,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造星”活动,一批“广播榜样”脱颖而出,这些“广播榜样”都可以打造成明星主持人、明星记者、明星编辑和明星导播,使他们成为与目标听众、目标市场接轨的先遣部队,通过名人效应,首先让广播明星获得听众的认可和喜爱,随后将听众的眼光带到广播媒体的品牌上来。比如,“最具人气男主持人” 钟晓和他的“最新锐节目”《晓声长谈》已经在听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并具有良好的听众忠诚度,在评选过程中,就有听众要求集体到电台为他争取选票。“最具人气女主持人”青雪和她的《青雪故事》更是有一批忠实的听众多年如一日地追随着。他们连同自己的节目在听众心目中已经成为所在频率的品牌形象,成为了台标式的代表人物。不仅仅是单个“广播榜样”,广播媒体只有拥有一批卓有成效的编播人员,发挥群体的综合实力和综合效应,才能使媒体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正是通过“广播榜样”拉动整个团队品质提升的重要意义。

“广播榜样”品牌的营销首先是形象的宣传和包装。为“广播榜样”制作突出其风格的个人形象宣传,这其中有广播媒体自身的宣传,也有通过其他各种媒体的造势,比如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站推出广播活动的宣传,引起更多听众关注和参与,通过大型户外广告牌的宣传,扩大传播力,甚至可以为“广播榜样”特别制作宣传册、个性名片等等,让“广播榜样”的对外形象时时处处印有“品牌”的印痕。

“广播榜样”是广播媒体的形象名片,他们除了在节目中与听众的约会之外,还应该通过听友见面会和其他社会性活动使其在听众面前频繁亮相,办“看得见的广播”,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应该让明星主持人作为门面和招牌,走在最前台,这样做不仅可以扩大主持人的知名度,而且也可加深听众对“这是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这一概念的认同,使其成为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的品牌代言人,由此扩展和延伸吉林人民广播电台自身的影响力。

借助明星名人效应来提升“广播榜样”及广播媒体的品牌价值是目前广播媒体必不可少的“用巧劲儿”办法。比如,举办有影响力的明星见面会、歌舞签唱会等,不断发掘新的注意力焦点。本届“致敬・广播榜样”的评选中获得 “最佳活动奖”的《“爵”妙Party音乐盛宴――鲍勃・贝勒斯独奏独唱音乐会》是音乐广播借势提升品牌的成功经验。这是欧美大师级演奏演唱家在吉林省的首次演出,音乐广播从接洽、宣传、售票到推广、演出一条龙的独立主办、自负盈亏,由吉林省演出公司、吉林电视台影视频道和新文化报社共同协办。此次活动被业内人士誉为近年来长春最精彩的演出,并引得全国主流媒体和众多乐评人侧目,彰显了音乐广播的商业演出品位,提升了音乐广播的品牌形象。

广播节目只有当听众打开收音机选择这个频率时才能被接受,所以,拓展渠道,让声音有“落地点”也是“广播榜样”及广播媒体品牌营销的一个好办法,让听众不知不觉地接受这些声音。比如,与品牌连锁店、专卖店合作,在各店内通过一些包装和展示,鲜明地显示“广播榜样”及频率的形象,并在店内播放台标、“广播榜样”推介宣传及近期节目、活动预告等。更进一步,还可以在一些店面开设以频率宣传为主的主题餐厅,“广播榜样”可以有计划地参与各项活动。大学生听众群是广播的主要听众之一,高校学生也是潜在的广播主持人生力军,所以,高校校园是必不可少的声音“落地点”。诞生于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健康娱乐广播、成长于经济广播的《校园明星制造》不仅给声音找到了稳定的“落地点”,而且成功探索出依靠社会力量办广播、创造地方品牌效应的一条道路,积累了广播产品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成熟经验。建立短信平台、开设网站论坛等常用的沟通方式也是拉近“广播榜样”与听众之间距离的有效途径。

“广播榜样”品牌的培育、营销过程是广播媒体核心价值观形成、核心竞争力构筑的过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广播媒体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广播榜样”为代表的广播人作为一个“团体”或 “个人”所应该铭记和实践的奋斗目标和价值理念,在充分认知、认同的前提下,能够转化为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使大家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广播产品。核心价值观又是广播媒体文化的核心,是广播媒体的灵魂所在。没有核心价值观,广播媒体就会丧失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活力。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来自广播人弘扬和实践的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才会逐渐形成广播媒体的品牌形象。一家电台,只有具备自己的媒体品牌才会占领市场并拥有忠诚的听众。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也应该找准和确定自己的归属,实现媒介品牌的价值塑造。媒介品牌,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概念,没有受众,就没有媒介品牌,所以,一旦受众将媒介品牌与其能得到的有形和无形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受众就会主动选择,表现出对媒介品牌的忠诚。

第7篇: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

关键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特色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03-3一、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使学校成为教师精神生活的幸福家园

经过中外学者们对教育理念的无数次探索之后总结出: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既可以是系统化的亦可以是非系统的、单一或彼此独立的理性概念或观念,取决于教育主体对“教育应然”即教育现实的了解和研究程度,以及它们指导教育实践的需要。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非系统的教育理念,均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发生影响。

教育理念不是固定的思维模式,它是动态的随时展而变化的一种观念,具有与时俱进和发展的特性。学校管理者科学地运用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所学校教育理念的形成,不仅是校长自身教育思想的凝结,更是这所学校的教育灵魂和发展的风向标,它直接影响学校特色教育的形成。因此,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科学的教育理念应做到“五化”。

(一)决策科学化

决策科学化就是要求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必须以科学的资料为依据,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和方法,排除个人的猜测、偏见或武断。而实现决策科学化就要建立完善的决策系统,决策参与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决策的原则要具有科学性。

1.建设高水平的组织决策系统。学校现代化的组织决策系统是由以校长为核心,以校长室成员、学校中层管理人员以及各学科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健全决策系统应做到合理听取系统内成员的建议,尤其注重普通老师对问题所持的意见和看法。

2.遵循决策原则的科学性。包括信息准确性,预测前瞻性,程序规范性,理论可行性,民主集中性。

3.决策参与者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学,决策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关键。因此要加强决策者集体的班子建设,提高组内成员的专业水准。

(二)理论基础化

任何教育理念的形成都要依据“为使青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的基础性原则,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能偏离基础教育的主体特征,要遵循教育的主旨,为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夯实基础。

(三)观念创新化

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观念创新化就是要做到教育理念紧扣时代的脉搏,符合时展的需求,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

(四)工作实效化

工作实效化就是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实施的可行性就是对教育理念的思考、设计、构建以及使其操作的可行性,而教育结果则是它成功与否的例证。

(五)目标理想化

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体现着整个学校的办学宗旨。拥有一所理想的学校,必先拥有一群理想的教师;拥有一群理想的教师,必先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所学校办学的成功,标志着学校管理者在办学方面有着先进的理念、独特的思路、科学的举措,并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形成传统。如我校经历届领导的勤勉求实和不懈追求,在学校教职园工们的真诚付出下,根据学校生源60%都是打工子女的实际情况,形成了“面向平民办教育,服务社会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发扬“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校园精神,确立了“求真、创新、奉献”的校风、“博学、善教、敬业”的教风和“明礼、乐学、力行”的学风以及“有理想、有活力、有胸襟”的校训,坚持科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相结合、民主管理与集中管理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营造书香学校。

科学教育理念的形成必然会促使学校成为教师精神生活的幸福家园。

二、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为学校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

明确指导思想及管理任务;设定德育目标及管理机构;制定德育领导小组和德育处职责;明确少先队任务及辅导员职责。

(二)建立以校长为中心的德育领导班子

(三)塑造教师的人格艺术魅力

1.利用校园环境,熏染美的心灵。我校是从九年一贯制学校分离出来的一所完全初级中学。整个校园以“水文化”为基调,以书香校园为特色,以阳山文化为底蕴,是一座精致灵秀、幽静古朴的美丽家园。学校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取向,以“心中有理想,校园满书香”为纲领,形成了以经典文化、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为轴线的三大人文景观。校园内名人名言随处可见,画廊、读书角、宣传橱窗精心安排,错落有致,处处都散发着文化气息,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灵,给全校师生带来了美的视觉盛宴,增加了审美情趣。

2.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增加艺术修养。利用我校人文资源,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让自己的书法家和老师们一起畅谈书法艺术。钦瑞兴老师是我校高级教师,更是我市知名的书法家。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我校大部分老师都喜欢上了书法艺术,而且有多位教师被区书法家协会录入。此项活动既增加了老师们的艺术修养,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格魅力。

3.宣传我校“草根名人”的感人事迹,培养教师们的文学素养。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报道:“他喜欢写诗歌散文,参与出版两本散文集,发表50余篇文学作品;他一直与学生为伴,参与编撰《高考作文点评》,为学生分析讲解写作方法;而生活中,他连一天老师都没有当过,他就是水电安装、打字复印一肩挑的最牛‘文人’校工――宫利民。”以此宣传作为鼓励教师们学习的契机,激发老师们的写作热情,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强化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设立德育名师大讲堂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曾在《论语・述而》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如果一名教师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就无法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楷模,就不能履行自己神圣的育人职责。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一名教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聆听德育名师的工作经历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校有多位“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名优班主任”、“德育先进工作者”,他们是我校宝贵的人才资源。“近水楼台先得月”,学校定期举办“名师大讲堂”活动,请他们讲述自己成功的教育经验。这样的教育最直接、最真实、最有故事性,也最耐人寻味,以此来促使教师们主动发展。

促使教师主动发展,是校长的首要使命。

(五)设立评估和激励机制,增强老师的德育信念

德育评估是学校德育管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在目标实施的基础上,对其成果进行客观评估的管理活动。德育评估包括对学校整体德育工作和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评估。因为只有既考评学校的德育工作,又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才能全面总结德育管理的经验教训,从而促进德育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而激励理论研究的内容是如何激发行为动机、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基础。我国教育体制中的教育激励机制并不完善,在教师管理与教师评估方面尚有不足之处,管理上有些过分注重自上而下的模式,忽视了教师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作用,导致教师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所以,健全完善教育评价导向和激励功能,一定能促使教师主动发展专业知识并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三、完善学校制度化建设,以人为本,传承创新,全方位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学校良性发展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学校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传承创新,特色立校,而一所成功学校的管理理念是学校的魂魄,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精神纽带。一名成功的校长要注重办学经验的积累和校园文化的精神积淀,加以扬弃创新,总结整理,提炼精华,探索出适合本学校的管理模式,并上升为特有的管理理念,形成符合自已学校的制度文化。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

1.以人为本,情感沟通是基础。管理,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是一种交际互动,具有相同的目的性。也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为某一活动、某一目标、某些人、某些事物而服务。管理离不开人,离不开情感的沟通。因此,一个好的教育管理者应做到:

(1)尊重人:首先要平等相待,以朋友的身份与教师交往;其次要尊重教师的个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要做到存异不必求同;再者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尤其是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有了创新的教学理念时,一定要给予精神和物质上奖励,激发和呵护他们教学改革的热忱。

(2)理解人:教师的工作是复杂的,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是冗杂琐碎,因此不能单一地以八小时工作时间来衡量,这就需要校长要全面了解教师们的工作性质、工作量,对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公正评价。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融洽与教职工的情感,理解是第一位,应主动和教师沟通交流,拉近与教师的距离,彼此间相互信赖,相互尊重。

(3)关心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承受着心理和精神双重压力。校领导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最大程度地缓解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让他们以阳光的心态在三尺讲台上奉献春华。

(4)感谢人:就是对老师的工作给予认可和肯定。只有老师们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才能成就教育事业的辉煌。

2.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目标。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学校建设中的合理运用,它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青年教师就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为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教育教学能手,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制定新教师培养计划,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努力为学校建造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理念新、结构合理的梯队型教师队伍。

(1)在书香中熏陶年轻教师。一个人的进步离不开阅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常与书为伴,才能不断汲取知识的精华。例如,我校是以“书香校园”为特色的实验学校,阅读已成为一大亮点,这无疑为年轻教师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助力作用。学校利用博客这一网络写作平台,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同时,学校发展研究中心还定期举办随笔、博客、读书笔记和自制书评比活动,以此来激励年轻教师们的写作热情,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品位。

(2)在工作、活动中积累成长经验。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年轻教师只有积极地参加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亲自去体验,才能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如,我校鼓励年轻教师踊跃参加校本培训、校外培训等活动,同时以赛课、说课、答试卷、手写教案、听师傅讲课、每月开设1节公开课等形式来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

(3)在关爱中培养年轻教师。如利用师徒结对“青蓝工程”、人生规划“校长座谈”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还为年轻教师定期举办“和谐共事,团结协作”的专题讲座,使他们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逐渐成长起来。

(二)继承发扬,开展创新教育,全方位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创新即意味着发展,发展并不是把原有的旧东西全部舍弃,而是要继承原有的有价值的人文历史与理念,并与崭新的顺应现实社会发展的观念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符合自己学校的独特的极具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其实就是教育理念的革新。

传统教育理念深入体制的骨髓,走教育改革之路必定会有多方面的阻力。教育变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个伴随着舍弃和痛苦的选择的过程。教育创新也不是一种体制改为另一种体制那么简单,它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发展的势头,前进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来自于教育的载体――学校,而学校教育理念的创新就是一所学校管理者先进教育思想的凝结。先进的教育理念来自于学生的需求、家长的需求、老师的需求、学校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因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为人类的发展服务,并不是为某一个单一的个体服务。学校教育只有真正弄明白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问题后,教育的生命才能展现它蓬勃的活力,才能发挥它育人的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习惯思维、求同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学生的思想,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羁绊了学校开展创新理念变革的步伐。教育创新只有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发扬独立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自由思维,摒弃模式化的教育,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学生才能适应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与纷繁复杂的未来世界。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正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但是,许多学校在没有吃透创新教育基本精神的情况下,就开始如火如荼大搞自己的创新品牌,致使创新教育走入了误区,把创新教育变成了速成化、数量化、口号化和形式化。结果可想而知,如此的创新怎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扬,怎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怎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呢?其实,创新它需要尝试,勇于尝试,敢于尝试;创新也需要推动,用教育革新的力量去推动教育体制的变革;创新它更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有了科学的、先进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观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四、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折射学校品质的一面镜子,是全体师生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上面的一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理解,校园文化并不是学校目标、制度、习惯等的本身,而是一种精神境界。它是一种和谐的育人氛围,是一种崇高的服务精神,是一种追求理想的人生信仰。

归根结底,校园文化的创建离不开人的活动,脱离人的本身去谈崇高那是一种虚伪。校园文化不是只喊几句口号就形成了,它需要探索、传承、凝聚和奉献。因此,挖掘校园文化底蕴,首先,要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文精神。通过不断地挖掘、提炼、整理,汇编成册,积累校史材料,使其形成系统,传承下去,为学校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校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特色的创建。凝思畅想,面对经济腾飞的今天,特色即意味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适用型人才。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有着特色教育的学校才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学校。

特色的发展是教育的进步,是集体智慧的凝聚。创新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色学校的发展还有更多的环节等待我们去完善。只要我们乘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学校的未来就定会扬起特色发展的风帆;只要我们上下齐努力,同建校园文化,抓住创新教育机遇,就一定能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学校,谱写出校园文化的新华章。

回首深思,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形成的重要基地。经济时代更需要知识的奠基,知识承载着社会发展的重任。无疑学校教育担负着历史发展的使命,学校管理者便是这个使命的推手。学校管理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更多的人去努力、去探索、去完善。以上只是我对教育管理的点滴思索和所走过的浅浅的印迹,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怀着水样的柔情和包容天下的胸襟在教改之路上无悔前行,中国梦――教育梦――就定会绽放华宇无疆!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工作指导小组.学校德育美育体育的规范化管理.辽海出版社,2011(04).

第8篇: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

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作为校长,唯有不断修炼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才能自信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一个校长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校长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格局和品位。因此,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校长就是一个有良好思维方式并善于解决问题的校长。

原点出发,用信念拯救信心

我是在2007年接任藕塘中心小学校长的,之前,我在藕小做了五年的校长助理和副校长,对藕小可谓是知根知底。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是一所处在城郊接合部的普通农村小学,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其生源、师资、设施、环境等在无锡地区相对都比较薄弱。在区划调整、撤点并校、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学校的优质师资、优质生源不断流向繁华的城区,另一方面,外来务工新市民子女不断增加,导致学校硬件和师资更加捉襟见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受到极大挑战。拿什么去拯救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信心?如何去办一所值得信赖的好学校?这是我加入藕小后,不断苦苦求索的问题。

让我豁然开朗的,是我在读书时偶然看到的一句话:只有真正找到并把原点问题想明白,才会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于是,我和行政团队一起去寻找和探讨藕小教育的原点问题:藕小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是什么?什么是更有意义的藕小教育?学生为什么要接受学校教育?如何理解教师与儿童的角色和关系?什么是更优质的藕小课程?什么是好的教学与评价?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如何理解成长与成才?当下的藕小,外部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内部的优势与不足是什么?最适切当下藕小发展的方向与方法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辨析争论和民主集中,我们确立了对藕小发展的信念和信心,描绘了藕小美好的发展蓝图:为普通百姓子女提供教育服务,为基础教育改革探索新鲜经验。在学校城市化进程中,着力凸显“求真”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

以道驭术,让教育更有意义

我刚任校长时,适逢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理论。如何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去建构学校科学的管理运营机制,去追求质量与效能的统一,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藕小?我想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早在1999年,我还在杨市的村小当校长。记得在上海中山北路的泉山宾馆,我参加了一个由无锡市教育局组织的校长培训班的学习。其中有一个讲座,是华师大赵中建教授给我们介绍国外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当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许是我曾在校办企业呆过的缘故,这个源自美国、源于企业的管理理论从此一直让我牵肠挂肚。2007年,我辗转找到了赵中建教授,和儒雅随和的赵教授一见如故,成为知己。于是,从2008年开始,在赵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在理论和实践多次对话碰撞中,我和学校管理团队,致力于学习和研究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致力于校本化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创新。2011年,经赵教授介绍,我又和郑杰校长相识相知,我们协同探索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致力于打造藕小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全参与、全岗位、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机制。

一、坚持先“理到位”再“管到位”

工作做不好,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没有标准,第二是职责不明,第三是执行不力。为此,我的观点是:学校管理,既要“管到位”,更要把各部门岗位的职能职责和每一项工作的标准“理到位”。

为了实现“理到位”的目标,我的行动策略是:一是基于学校实际,绘制学校的组织机构图,使学校内部、外部,决策、执行、操作各层面的组织机构一目了然。二是基于无交叉重叠又无疏漏留白的原则,界定各组织机构的职责职能。三是基于事为中心、因事设岗的原则,梳理学校每一个岗位的设置,厘清每个岗位的职责。四是基于传承发展、理性演绎、简明实用、民主集中的原则,系统设计学校的办学理念,梳理确立学校的纲领性制度、奖评性制度、流程性制度和规范性制度。特别是各项工作的标准建立,紧扣过程、结果和条件三个方面去界定和说明,并且要接受实践与时间的逻辑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检验。五是编印《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全面质量管理教师手册》,全体教职工人手一本,作为学校的最高法治文件,统领学校中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一项工作。这些工作,貌似有点小题大作,简单事情复杂做,但这里面体现的是科学、理性、逻辑、精确、实用的思维方式。把这些基础性工作做到位,对持续提升工作品质和组织效能有很大好处。

有了规范实用的制度,如果没有到位的落实执行,一切也只能归零。为了实现“管到位”的目标,我的策略:一是奖评统领。通过全员聘任、绩效奖励、金荷叶银荷叶奖、感动藕小十大故事评选等指向教师团队和个人的奖评机制,引领教师主动到位地履行职责。二是查核反馈。通过值周巡查、一日督导、工作日报、年级部日例会等查核反馈机制,发现并改进执行中的不足和问题。三是数据说话。通过“工作目标用数据讲话、工作过程用数据对话、工作结果用数据说话”的精确表达和精准沟通机制,提高工作的信度和效度。

二、坚持“持续改进”

所谓持续改进,是指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任何一个组织,都会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能否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来研讨和改进,决定了这个组织的品质和效能。日本丰田公司,坚持60年的持续改进,人人为集体奉献智慧,铸就了丰田汽车的品质和辉煌。我校坚持的持续改进行动,一是基于PDCA的有序改进,二是基于当下问题的及时改进。

学校每学期、每学年或整体、或条线的工作,都是一个“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封闭循环。首先,我认为办学的品质是设计出来的。不管是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年度行动计划和学期工作计划,还是某一部门条线具体工作的计划方案,都需要在客观分析外部的机遇挑战,内部的优势不足基础上,找出关键和重点,精心制订可操作、能达成、有挑战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其次,办学的品质是做出来的。完善的规划和设计还需要务实和到位的落实和执行,需要可靠的实施机制作保障。第三,办学的品质是依规定、依标准、依计划查核出来的。要定期查核各项计划实施的实际过程与结果,和设定的目标及标准作比对,看是否吻合。管理者要善用查核得到的数据事实,与执行者作对话分析,以明晰改进的方向与方法。最后,办学的品质是对问题作纠正和预防处理,改进改善出来的。每个学期末,我们都会召开管理评审会议,对学校各项计划的执行过程结果进行全面回顾和管理评审,总结需要坚持的理念和经验,明晰还未解决的问题和不足,留待下一轮PDCA循环解决。

除了日常的教师值勤值周巡查等内部质量查核机制,我们还聘请家长委员会成员,不定期走进学校,全方位督查学校各项教育服务工作。此外,学校专门成立质控中心,一方面要独立开展质量查核工作,采用调查访谈、问卷抽测、现场察看等方式,搜集日常学校各部门条线管理运营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还要负责汇总各部门条线质量自控的反馈信息、值勤值周情况、家委会查核情况、家长投诉、上级反馈等各方面信息,基于客观的事实数据,每天汇编印发《学校工作日报》,实时反馈学校各项工作的真实情况,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要求。

三、坚持“文化牵引”

学校制度,是保障教职工的行为指向办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但制度无法把什么都管到位。因为制度更多是体现了一种规范和约束,必然会导致组织中的一部分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而选择用底线的标准要求自己。而无形的学校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师生员工为学校作贡献的意愿,进而激励和促使师生员工主动采取有利于办学目标实现的积极行为。为此,我一手抓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一手抓文化重构和文化牵引,提出了“法治藕小、文化藕小”的学校发展目标,期望通过制度和文化的双向突破,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我们提出了构建以“品质”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藕小之“品”,是学生、老师和家长每一张笑脸。藕小之“品”,是履行责任、承担义务上追求“零缺陷”;是沟通合作、环节流程上追求“零耗损”;是人际交往,团队协同上追求“零抱怨”。藕小之“品”,是“真真切切、和和美美”之校风;是“言有物,行有恒”之教风;是“守时守诺、好学好问、敏思敏行”之学风。也许这种理想化的“品质”文化永远无法成为藕小的现实,但并不妨碍我们把这样的品质文化作为藕小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追求方向,去付出我们力所能及的全部努力。

数据对话,超越空泛随意

藕塘小学是新课改首批38个实验区的实验学校之一,我们率先接受了新课程的洗礼。如何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经历了激动盲从、怀疑迷茫到积极参与、理性探索等反复的过程。从2007年起,我们在华师大崔允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促进学习的评价、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等课改探索。

一、标准、教学、评价一体化

在课改初期,大家没有深刻认识课程标准的意义,迷失在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中,以至于出现“盲人骑瞎象”的课堂,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为此,我们确立了“评价牵引四维改课”的课改思路。立足“基于课标、基于学生、基于教材、基于评价”的课堂教学出发点,着力“目标定位精准简明、教师教学简洁智慧、学生学习自主有效、课堂文化和谐尚美”四个维度,探索指向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真实、朴实、扎实、厚实”的课堂变革。我们强调“基于课标、目标导引、评价先行、先学后教、自主体验、合作探索”的藕小教学主张。

二、建好资源库、工具库

为减少教师低水平重复劳动,加强相互间的有效协作支撑,我们依托学校网络平台,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的不断调整充实和持续优化,减少了教师无谓的智力付出,有力支撑和改善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

针对课堂教学评价,我们研制并不断修改完善藕小《各学科“四维”课堂观测量表》。围绕课堂教学四个维度下的各评测点,分析确定可观测、能记录、可统计的具体观测点,分项设计每一个观测点基于评估需要的教师课堂观测记录表。同时,编写各观测指标评测说明书,设计学生课堂感受调查表,设计家长听评课记录表等观课评课工具。系统建构了开放、动态的教师教学评价工具库,以支持教师基于证据的课堂变革和教学改进。

三、用数据对话教学

我们要求全体班主任,以学期为单位,建立和更新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业情况数据库。我相信,只有掌握和了解学生更多的数据和信息,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才会更理解和包容。在日常教学中,我倡导教师要“多做教练,少做教授”。我所说的教授,指的是只立足教师自身,仅注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太关注学生具体情况的老师;我所指的教练,就是能立足学生,会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当下问题,给予针对性地改进建议和训练方案,帮助学生得到满意的结果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用搜集的学习数据,去和学生对话分析,以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成长。

整合资源,做我们可以做的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就意味着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对学生而言,怎样的课程才算“优质”?国家课程更多是社会取向,而校本课程则更能实现个体价值。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对象是学生,那便意味着要开发校本课程,提高课程的丰富性与选择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天赋潜能。但是个体价值不能脱离社会价值而存在,所以学校也应顺应世界发展趋势,更新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与态度。

记得在1999年的秋学期,偶然中我发现有很多农村的孩子居然不知道农田里的农作物是什么,对村前屋后及校园里的很多花草树木基本上也都不认识。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来自农村,但他们对农村、农业、农民已经漠不关心了。朦朦胧胧中,我觉得不能让这些孩子迷失在课本教材里,我需要为此做点什么。

当我知道我一个学生的外公是县中的退休生物老师后,我立刻去登门拜访。于是,我们成立了一个“本地区野生药用植物的调查和研究”的兴趣小组,聘请这位生物老师为校外辅导员。大家利用中午或放学后甚至在星期天,自发集合在一起,捧着个相机,到村间田头、屋前屋后、河畔丘岗、荒草野地等农村的角角落落去转悠,去拍照画图,去采集样本,去调查访谈,去请教老农民、老教师、老中医。照片冲洗后,我们去研究每一张照片中的植物名称、科属、药用价值及入药方法,了解有关典故轶闻,归整相关资料。最后,我们筛选了车前草、半枝莲、无花果等60种药用植物,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展板,供全校师生观展。

第八次课程改革在2001年轰轰烈烈拉开帷幕后,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改亮点和难点,我们结合学校周边的苗圃、菜园和茶场等资源,开展围绕花草苗木、果蔬茶菜等的种植管理,尝试开展劳动实践、社区服务和相应研究性学习。我们把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命名为藕小百草园课程。但由于实际操作中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师资配套等诸多困难和现实问题,很多课程目标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2003年,藕塘中心小学易地新建。我们争取到了学校旁边一块空地,也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投入。我们与江苏省农科院协作,建设了占地15亩的农业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少年农学院。建设了科普长廊、方桌田、养鱼塘、小桃园、小花房、爱心植物林、蔬菜大棚、葡萄长廊和老物件陈列室等九大项目;编制了少年农学院课程标准、每学期课程实施纲要、少年农学院管理控制程序,编印了十二册校本教材《我们的乐园――走进少年农学院》,并以省市立项课题研究为牵引,提炼了课程开发实施的九大行动策略,全方位促进和保障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有效落实。少年农学院课程建设也收获了成果:2010年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3年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基于少年农学院课程开发获得的经验和启示,自2007年开始,我们着力基于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育人理念相匹配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努力挖掘、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的介入和支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致力于少年农学院、少年军校、少年书画院三大校本课程的点上突破。

一是传承并重构了以“少年军校”为载体的德育校本课程。早在1995年,藕小就与驻锡部队军校共建,成立了藕小少年军校。基于对少年军校这一特色的传承和重构,我们于2007年确立了少年军校作为统领学校德育工作的校本课程定位,并编制少年军校课程标准,系统界定少年军校的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2010年,在少年军校成立十五周年之际,重建了少年军校陈列馆,全面梳理和展示了少年军校的发展历程、育人理念和活动风采。2012年,建设了模拟两万五千里的少年军校学生拓展训练基地,选取了、爬雪山、过草地、等九个项目,将国防教育、革命历史教育、体育锻炼、意志毅力、心里品质锻炼和游戏活动融为一体,使学生基于少年军校开展德育体验性学习有了一个安全和有趣的课程学习基地。

二是开发了以“少年书画院”为载体的艺术校本课程。藕小少年书画院课程建设始于2007年。我们利用无锡籍艺术大师徐悲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邀请廖静文先生来校考察,并签署合作协议。2008年,学校挂牌“徐悲鸿美术学校”“江南大学艺术学院实验协作基地”,被评为无锡市艺术特色学校。2009年,新建1800平米的艺术教学楼,配置了陶艺教室、国画教室、书法教室、创作室等十多个专用美术教室。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书画学习和社团活动,定期举行书画创作比赛,为学生编印画册画报,利用校园及居民小区楼道陈列展示学生书画作品,在无锡博物院、钱桥影剧院和藕乐苑社区等场馆举办学生画展。每年学生书画作品在无锡市以上发表或获奖的人次占全校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

在打造三大校本特色课程中,我们紧扣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以“给学生以选择和尝试,让学生去亲历和体悟,服务于学生成长和成才”为出发点,以“可操作、能达成、有趣味、有挑战”为衡量标尺,围绕编制课程标准、学期课程实施纲要、教与学参考用书、课程管理机制及教学活动方案等,探索和建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领导等机制。

在2011年课改十周年之际,我对学校二期课程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整体构建学校课程,系统深化教学改革的课改总目标。总体思路是:围绕“一切为了成全学生的成长”的核心;紧扣“让学生过有意义的校园生活,让教师过有品质的专业生活”两大目标;着力“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校园生活”三个维度;抓实“课堂教学、学生社团、专题活动、社会实践”四项实施载体;用好“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群团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单项评价和全面评价相结合”等五种评价方式,研究“系统建构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学校课程变革策略、因地制宜与面向未来兼顾策略、课程资源整合与优化策略、多元开放与分层设计策略、融入和共享策略、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策略”等六大策略。

开放视野,多建管道少喊口号

新课改启动之初的藕小,教师缺编严重,代课教师众多,教师年龄结构两头多,中间少,35周岁以上正式师范毕业的老师寥寥无几。之后的几年,学校每年都有老教师退休,一批新师范生上岗,教师队伍平均年龄逐年下降。如何激励这批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如何打造藕小有品质的教师团队,一直是我们面对的最关键也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2007年,我做校长的第一轮三年规划,没有选择直接去啃这块硬骨头,确立的学校发展战略重点是课程建设,通过特色课程开发,全面带动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管理改进和教师专业成长。2010年第二轮三年规划,我还是没有选择去啃这块硬骨头,而是把学校管理机制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2013年第三轮三年规划,我认为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核心战略的基础已经夯实。受华师大钟启泉教授“衡量老师专业化的程度有两大标志,即教师的专业化涵养和团队合作精神”观点的启示,我以“立足校本,团队合作”为基本理念,通过“确立标准、规划引领、抓实科研、着力课例、引进教练、奖评促进”等举措,抓好全岗位的校本培训,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一、规划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在制定了藕小《教师专业标准》和藕小教师发展目标等基础性文件后,2013年,我们修订了《创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2013-2016三年行动计划》。我们确立了行动总目标:寻找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建立不断激发教师内在发展动力的激励机制,将教师发展成为“爱岗的标兵,心灵的导师,教学的能手,成长的典范”,把学校建设成激励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学习型组织。设定了四项具体目标,规划了六大行动策略。在此基础上,各教研组团队、班主任团队及骨干教师团队,立足自身团队文化建设和发展要求,修订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规划要求相一致的团队三年发展行动计划。每一位教师依据《藕小教师专业标准》的规定,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行动计划要求和自身实际,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修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二、项目导向团队修炼

教师专业发展团队是以组织学习与文化引领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是教师进行对话、分享交流的平台。我们以多元自主、扁平生态为原则,组建的教师专业发展团队主要有:按课题组、学科组、年级部组成的教师团队,按职龄分层组成的教师团队,按骨干教师、班主任、党员行政、青年教师读书沙龙等组成的团队。各团队在团队首席的带领下,确定团队学习修炼的项目抓手,制订团队计划,设定团队修炼的目标、任务、措施、要求和评价。通过项目和伙伴关系的确立,有效引导全员参与和协同发展。

三、任务驱动个人成长

为激励和促进教师的个人修炼成长,我们设置读书、写作和专业能力量化修炼三项任务,并具体规定了每项任务的内容、要求和奖评。

一是为提高教师阅读和讲演能力,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精读一本书。读什么书在专家推荐基础上由教师自己确定,并自主通过恰当的渠道借阅或购买(学校报销书费)。书读完后,要求老师在团队集体学习研讨时,进行读书分享:要求通过3―5张PPT,分享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背景故事、收获感想、实践启迪和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进行10分钟左右的脱稿讲演,并回答探讨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二是为提高教师的观察、研究和写作能力,我们规定每位教师要完成一定数量并达到一定质量的写作任务。除设计基础教案,编制配套练习与测试外,我们规定的写作任务主要包括四项:读书笔记,案例故事,学科论文、课题论文和德育论文,宣传报道。每一项写作任务,会针对不同的团队和不同的教师,作不同的针对性个性化要求,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会提出更加高一点标准的要求。

三是围绕“能力为重”的教师发展理念,设计“专业能力细化,发展目标量化”规划表,要求每位教师以学年为单位,设定个性化的能力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分阶段达成个人三年职业生涯规划设定的成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