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学习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校心理教育 青少年 犯罪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和环境污染、泛滥、恐怖活动并称为世界四大公害。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犯罪情况严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2005年上半年,14至25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44.7%。到2007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42.2%。2010年全国法院审理的青少年案件达到287978件。为什么青少年犯罪如此严重,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呢?本文主要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何林渥斯(Hollingworth)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这“过渡时期”内,青少年生理的急剧变化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心理的急剧变化在不当的条件或诱因下青少年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犯罪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心理。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生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如身体长高,体重增加等。这一变化导致青少年个体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成人感”的产生导致他们想摆脱父母的控制获得独立,从而在心理上容易形成逆反心理,行为上容易与同龄群体一起活动。如果加入了一个不良群体,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2.逆反心理。关于逆反心理的理论,有何林渥斯的“心理断乳学说”和彪勒的“反抗期理论”。这都主要体现在身体的变化,自主意识增强从而产生反抗情绪。逆反心理在以下情形中产生:自主性被忽略、心理性断乳受阻、人格展示受阻和成人强迫接受某观点等。逆反心理常常驱使青少年否定家长和老师的一切甚至离家出走从而犯罪。
3.自我心理。生理的变化导致他们由儿童时期的关注外界转向关注自身从而形成自我心理。这一心理现象主要体现在关注自己的外表及内心世界,不太关注他人,同时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别人也在这样关注着自己。因此这一心理的突出表现就是“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这种心理一旦发展到自恋型人格就会很危险。
4.关注异性。关注异性的原始动力来自性机能的成熟。青少年个体的性成熟给他们带来对性的好奇心与新颖感,同时对异性产生“兴趣”。另外,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因此不管是从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来说这个阶段都会关注异性。如果这一时期与异性的关系处理不好,或者不以正当的途径“获得亲密感”就易犯罪。
5.从众和模仿心理。这一时期的个体,虽然以“成人”的外表出现,但其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和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比较弱,从而常出现从众和模仿心理。如果外部环境给以不正确的引导,就会迈出危险的一步。如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
6.意气心理。这一时期的个体的交友方式不再是儿童时期的“团伙式”而是“知己式”或“哥们式”。这一时期的朋友常常是能相互理解者或志趣、性格相近者。朋友之间不分你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因此易形成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理。
7.报复心理。由于青少年理性思维比较弱,遇到由他人带来的委屈后,常常以不理性的方式解决,不考虑到行为的严重后果。
8.利己心理。这种心理的普遍性不太明显,主要集中在溺爱孩子的家庭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不少孩子由于从小备受娇宠,唯我独尊,占有欲十分强烈,不能忍受任何委屈,自以为整个宇宙都是围绕自己转的。当自己的需要不能以正常的方式满足时就会以非正当的方式来获得满足。
9.享乐心理。虽然这一时期的个体渴求独立自主,但往往在遇到挫折时,采取的是“退而避之”的态度。尤其受现在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个体存在“不劳而获“的心态。
10.道德由动荡到基本成熟。由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由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所以其道德动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也是由动荡到基本成熟。
青少年时期是每一个个体一生中必经的过渡阶段,以上心理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但它们不是犯罪心理的充分条件,只有当个体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某一种或几种心理朝向不健康发展的时候才会成为犯罪的心理因素。
二、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原因探究
青少年犯罪不是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不一致的情况。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编写重原理轻操作。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大多都停留在对理论和原理的梳理和描述而对具体的操作方面说的很少。这使得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操作性不强。(2)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实践。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大多只停留在说教而没有让学生有所实践和体验。这个阶段的学生又特别反感说教,所以这种方式的教学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3)重学习指导轻“心理辅导”。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它,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向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4)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其它学科的教学也应该体现,教师既要“教书”更应该“育人”。
2.学校的教育重“智商”,轻“德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现行的教育由于有“中考”和“高考”的存在使得教育违背了它的初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对德行的关注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成绩优秀但品德较差,品德不好体现在对社会规范的漠视,做了坏事之后没有自责感与内疚感,道德约束力差,最后会走到极端危险的地步。
3.学校对家庭心理教育不够重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有人将家庭称为“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与专制型和放纵型教养方式相比较而言,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在新的形式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管理方式不当。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常常以传统的打压控制的手段,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或“附属物”。这种暴力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与其沟通,更不利于其人格的发展。美国社会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尔曾说:实际上,在家庭暴力的代际转移中,受暴力对待的儿童长大后比别人更有可能成为家庭暴力者。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自己遇到的问题从而造成犯罪。(2)网络面前无能为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越来越普及,家长对网络的了解也不太全面。家长只知道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而对网络产生恐惧心理,但没有意识到粗暴的干涉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3)家长对孩子的“闲散时间”没有系统的安排,导致其在“闲散时间”内可能沾染不良行为。所谓“闲散时间”是指双休日、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在“闲散”时间里,如果家长没有系统的安排学生的日程,采用放任自由的方式,其孩子为了打发无聊空虚的时间而有可能沾染不良行为。
4.学校对社区心理辅导不够重视。社区也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在社区内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关于社区心理卫生,美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发起社区心理卫生运动,60年代就将社区心理卫生纳入法律范畴。我国在社区心理卫生或心理教育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展起来的,但是发展的范围非常有限、速度非常慢。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现在对青少年的犯罪可以进行社区矫正而不用进监狱或劳教所,但我们更应该着手怎样在社区内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只关注在学校里怎样预防其犯罪,没有意识到和社区联手形成综合的预防体系。 转贴于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来探讨预防青少年的犯罪,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要原理与操作并重。教材是教师上课的法律,学生学习的蓝本。所以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具有可读性、通俗性和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它来进行有效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它进行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试。所以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既要有原理又要具有可操作性。(2)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当前的发展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以实践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3)积极开展生涯心理辅导。生涯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之一。生涯心理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相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并非一成不变的,人的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而现在又影响到未来。现在的行为与对未来的期望都会影响人的发展,在发展中有时候也可改变过去的错误,生涯心理辅导就落实在协助和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之中。生涯心理辅导使青少年时时有目标、事事有方向。
2.学校应 “三商”齐抓。“三商”即智商、情商和德商。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它是用数值来表示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概念。为了将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斯特恩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情商又叫情感智商,戈尔曼在其《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情商”的概念。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所谓德商,就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商数。德商是衡量人的道德品质的标准。它包含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理解和以此为指导而在个人心中形成的道德品质观念。智商和情商是青少年良好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但它们还需要更高级的素质-道德品质,它是人生终身的内在素质。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应“三商”齐抓,不可偏废,切忌重智商轻情商和德商。
3.学校应紧密联系家庭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和家庭不可分离更不能对立,学校应主动与家庭联手共同塑造青少年的心理。就学校和家庭的联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定期召开家长会。这个家长会的工作重心是探讨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学校应将孩子在学校的心理发展变化向家长反应,同时家长也将孩子近期的心理发展变化向老师反应。老师和家长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使得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2)给家长普及心理学知识。当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及其行为表现变得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学校的老师可以为家长普及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家长认识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些心理,同时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如面对不可避免的网络,家长应向孩子宣传积极健康的东西,让网络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家长越是对网络恐惧,越是宣传消极负面的东西,对孩子的行为越是控制,孩子越是好奇,越是逆反。所以,老师应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并因势利导。
4.学校应有效指导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辅导。(1)成立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社区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青少年是社区心理学的一个人数不少的对象群体。因此学校应积极有效的指导或配合社区做好社区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学老师可以作为社区的兼职心理辅导员。(2)组织青少年开展心理体验活动。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协助社区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在该时期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便于社区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发展特点及其行为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 夏伯平,李梦莎,周美祥,刘智斌,黄晞建.上海市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3).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齐依南,刘娟.试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5).
[4]胡永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6]马荣春.在校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及与校方对策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2).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拓展训练;初中生;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18-03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将团体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合起来并应用在心理辅导中,我们称之为心理拓展训练。
一、理论背景
根据心理分析学者埃里克森(Erikson)心理社会期的理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中,每阶段的生活,都可能形成个人的心理危机。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的青年期,此时正是发展自我概念、进行角色认定、社会地位形成的重要时期。依据 Erikson 的看法,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危机主要与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有关。如果个人对自己的了解深刻,知道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并且知道人生的意义与方向,将有助于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使个人的生活哲学得以建立,并使人生具有方向与目标,不至于产生迷失或混淆。
因此,青少年急需有认同及归属的团体,与同伴建立密切的友谊对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充分发展极为重要,有了友谊作基础,青少年在个人兴趣与活动上就能获得共同分享的对象,在个人遭遇问题时也能获得协助解决,或在情绪上得到支持。
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统一的教育教材和公认的教育模式,中小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严重紧缺,基本以班主任兼职心理健康辅导。
班主任由于多方面局限,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一是对学生交往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很少从心理教育方面看待学生的行为问题,把一些道德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这样做很容易强化一部分学生的逆反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从总体上看,在国内既往的研究中,做调查分析性研究的比较多,做干预性研究的比较少;而且提出教育建议的多,研究操作方法的少;在干预研究中,治疗性干预多,发展性干预少。迄今为止,尚无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心理技能和学习技能进行综合干预的研究。
因此,探索一套对儿童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技能和社会心理技能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内容、方法、途径,使他们正确地对待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之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就更具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拓展训练
团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多数的团体都处于一种持续改变的状态中,一般会经过团体热身、转换、工作和结束几个阶段,通过这几个阶段,团体会从最初的焦虑、抗拒和冲突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再通过团体成员不同观点和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和冲突,催化团体动力,以完成问题解决的任务。
1.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1)团体辅导使其成员在人际交往与互动中增进对自己与他人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消除不良情绪,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在团体辅导中,由于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他人的存在对自己就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成员认识到有不少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处境,有助于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与孤独感;这面“镜子”也为成员提供了改善适应行为的多个榜样,利于他们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与勇气。
(2)团体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可以有效地解决学校专职辅导人员不足的矛盾。
(3)辅导为来访者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更易于将辅导产生的效果转移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4)团体辅导对孤独、退缩等社交障碍者有更重要的作用。团体辅导创造了浓厚的团体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有利于社交障碍者勇敢地走出惧怕与孤独,学会同别人交往与相处。这有利于丰富个体的社会化经验,改变其不适应行为。
(5)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成功打破学生的阻抗,促进学生与辅导老师咨询关系的建立,为下一步个体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6)团体心理辅导的局限性。团体心理辅导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 。领导者是团体心理咨询成功的四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是团体咨询成功与否的关键,其素质、条件、能力、经验、训练等直接成为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团体领导者在具备一般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本条件之外,还需要具备团体咨询对领导者的特殊的要求。如职业角色、广博的知识与实践经验、设计组织能力、良好的人格特质、咨询基本技能之外的团体咨询技能,等等。这种专业化的要求大提高了团体心理咨询的操作难度,专业咨询师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普及。
2.心理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又称体验式学习或体验式培训,是在对传统课堂教育进行补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生动、活泼、有趣、安全、易操作等特点,非常符合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拓展训练的教育方式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参与者在“虚拟”而安全的环境中产生真实的情绪体验,进而领悟到教育者要传达的理念。与传统教育形式不同,拓展训练更强调让受教育者主动领悟要学习的内容。将团体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合起来并应用在心理辅导中,我们称之为心理拓展训练。
在拓展训练中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分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定训练目标前,要使用心理学问卷调查参与拓展训练的人群,通过数据分析目标人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质,为设定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根据心理学理论设计个性化活动方案。
第三,应用心理实验设计的方法设计活动方案。
第四,可以应用心理学方法设计记录本,对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全程记录,并进行分析。
第五,活动过程中,应当引入团体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
第六,项目的整体效果和每个项目的评估也可以用心理问卷方法进行。
三、应用心理拓展训练方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
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于2008年10月到12月对某中学初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将心理拓展训练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干预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见下表。
实验组SCL-90以及学习成绩前后测差异检验
由表中数据可见,在SCL-90测试中,前后测差异极其显著,说明实验组在参加心理辅导团体前后心理健康状态出现了巨大改变。各科成绩以及名次前后测差异检验中,除历史课成绩外,各项P值均小于0.05,历史课虽然差异不显著,但已接近临界值,说明团体干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影响效果显著。
这种差异也表现在人格的相关维度上,体现适应性与焦虑性的次级人格因素Ⅰ和神经是否过敏的次级人格因素Ⅲ有改变的趋势。再如乐群性、兴奋性、紧张性、敢为性和有恒性、敏感性、自律性等均有较大程度变化,接近于显著水平差异。其中,敏感性和自律性前后测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在0.01水平差异不显著,进一步说明在团体干预过程中,达到了加强情绪自控、促进人际交往、发展责任性三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也说明人格虽然是较稳定的系统,但是青少年期有较强可塑性,心理干预对青少年人格形成会产生影响。
另外,在团体过程中我们坚持了个体咨询贯穿其中的原则,对多名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进行了跟踪干预,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讨论
1.建立心理拓展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尝试
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在拓展训练中。
(1)方案设计:整个方案设计将实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其中。首先,按照心理实验的理论与方法设计整个干预过程,为2*2方案设计。其次,使用14PF量表与SCL-90量表对参与者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活动方案设计的依据。再次,建立团体活动的项目库,提高了团体活动的可操作性。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关注发生的问题,并对活动方案做出微调,使活动方案更加灵活。
(2)活动过程:首先,在整个过程中,遵循了团体与个体咨询并重的原则,在对特殊成员进行个体干预的同时,引导团体成员随时关注同伴的反应,使团体成员都得到成长。其次,在活动中应用了行为训练、图画咨询、催眠以及音乐等多种心理咨询技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丰富了拓展训练的手段。再次,在团体运作阶段引导成员意识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团体结束阶段回顾全过程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与要求,保证了团体效果的延续。最后,活动的全过程中让接受干预班的班主任全程参与,使其能了解并运用一些方法。
(3)效果评估:首先,每次活动结束后,与班主任访谈,评估活动的效果。其次,随机抽取受成员进行访谈,评估活动效果。再次,团体结束后使用相同量表进行后测。通过对前后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对照组前后测差异不显著而试验组差异显著,说明干预有效。
(4)整个团体活动过程中,从项目的设计到执行与总结,都尽量使之流程化,在保证干预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项目的可操作性。
2.心理拓展训练对培养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作用
如前所述,应用心理拓展训练的方法对初中学生进行干预,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了较大的提升,并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出来。这个结果表明,心理拓展训练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虽然实验组14PF前后测差异不显著,但是在某些维度上,如乐群性、自律性、敏感性等维度,有较明显提高。这说明心理拓展训练在培养青少年优秀心理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正如我们在论述有关拓展训练的理论时所说的,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激发人体的兴奋状态,从而对心理因素产生影响,这正符合青年人的身心特点,很适合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应用,所以,继续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在一起,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拓展训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3.心理拓展训练可能产生的问题
由于心理拓展训练加强了项目操作的流程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团体心理咨询的可操作性,降低了对团体领导者的专业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项目与游戏混为一谈。实际上,领导者的专业素养恰恰是参与者能得到更深刻体验的关键因素。所以,绝不能因为心理拓展训练的可操作性很强就放松对领导者进步的要求。
最后,笔者认为在使用心理拓展训练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方案的针对性。设计方案前,要使用心理学问卷调查参与训练的人群,通过数据分析目标人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质,为设定目标、设计个性化方案提供依据。
(2)活动的科学性。要应用心理学方法对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全程记录,并进行分析。项目的整体效果和每个项目的评估也可以用心理测量方法进行。
(3)坚持以项目为工具、收获为目标的原则。本项课题的研究是探索性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研究结果显得相对粗糙,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的控制还不够完备。另外,这次研究中测试的项目均为室内项目,对户外、高空以及水上项目均未能测试,这是研究中存在的缺憾。但我们有信心以此项研究为基础,对心理拓展训练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使心理拓展训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建立起系统的心理拓展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稿件编号:090727001)
参考文献:
[1]吴玲,刘志宏.论团体心理咨询领导者的必备条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一、活动主题:服务青少年 携手促和谐
二、活动时间:2010年5月23-29日
三、活动内容:
1、举办活动周启动幕式;
2、举办专题讲座;
3、开展主题征文比赛;
4、播放教育主题电影;
5、开展游园活动;
6、举办活动周闭幕式。
四、主办单位
共青团河源市委员会
田家炳实验中学
五、活动要求:
1、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组织开展好各项活动,保证活动的成效;
2、积极组织青少年参与活动,确保青少年受到良好的有意义的教育而健康成长。
3、各活动负责人要按计划按步骤开展活动,确保活动质量,并收集整理好活动资料;
4、提高效果,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附:“12355在行动”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具体安排
“12355在行动”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具体安排
一、“心理健康活动周”启动幕式
1、时间:5月23日上午9:00
2、地点: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3、内容:①团河源市委领导宣布活动启动;②心理健康志愿者代表讲话;③团河源市委领导讲话;④进行主题活动签名。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聘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1、《轻装上阵,快乐高考》——考前心理辅导
主讲人:心理辅导员李小敏
时间:5月23日下午3:00
地点: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2、《青春期讲座》
主讲人:心理辅导员景冬梅
时间:5月25日下午3:00
地点:河源市第二中学
3、《戒除网瘾、快乐成长》
主讲人:心理辅导员廖娜
时间:5月27日下午3:00
地点:河源市第一中学
三、心理健康征文大赛
1、征文主题:心灵的故事
2、参加人员:全市中学生
3、时间安排:5月23日—5月29日
4、征文要求:思想积极上进,内容贴近广大青少年生活,具有较强校园气息,体现原创品质。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由心理健康志愿者做修改指导。同时上交电子文稿。
5、征文内容:心灵讲述——个人成长经历的分享,如自己的心理变化以及相关的感悟和收获;我眼中的心理健康——从自身的成长经历来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我与心理咨询——曾经接受过心理帮助的学生谈自己的心路历程,谈谈自己在经历挫折或困境时,怎样在个人的努力或他人的帮助下从低谷中重新站起来。
6、活动负责人:辅导员邹丽嫦
四、“心理健康活动周”游园日
1、现场咨询
时间:5月26日下午2:40—4:30
地点:茶山公园
①人际交往:景冬梅
②学习困惑:李小敏
③个人情绪:廖娜
2、趣味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时间: 5月26日下午2:40—4:30
地点:河源中学
活动负责人:苏新泉
3、心理健康知识展板宣传
时间:5月26日下午2:40—4:30
地点: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内容:心理健康格言、诗歌、绘画优秀作品展览、心理知识问答等
活动负责人:
五、心理电影欣赏
1、《青涩记忆》
时间:5月24日下午3:00
地点: 河源中学
2、《网络妈妈》
时间: 5月28日下午3:00
地点: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六、闭幕式
时间:5月29日下午4:00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初中生:心理课
青少年期既是个人性格形成、人格完善、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又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特殊转折期。自我认同的危机、依赖与独立的矛盾、接受与拒绝的冲突都是青少年时期存在的问题。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是立足于发展性层面还是治疗性层面,都意义非凡。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能有效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心理教育形式,刚好符合学校班级制的客观特点,不仅能使参与者在团体互动的条件下,通过自我体验、相互学习交流,促进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而且还能帮助整个团队(班集体)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合作能力。
我在学校从事初中生心理课教学实践,通过对全班学生的书面调查发现:90%的学生都一致期望在心理育课上能多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多一些交流和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以及形成健康的心理。目前,上海市初中生心理课一般在预备年级或初一开设,目前的心理课教学,虽然也融人了一些游戏和活动,但常常流于形式或者一阵热闹过后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认为,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课教学现状,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初中生心理课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在游戏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在团体中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可以选择以下四大板块。
一是自我完善篇。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等相关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我自己”、“自我保护”、“控制自己的行为”、“责任心培养”、“应对挫折”等主题。
二是人际关系篇。主要包括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如何更好地与人进行交往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了解他人”、“宽容待人”、“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男女生交往”等主题。
三是情绪情感篇。主要包括如何更好地了解情绪情感,更好地调控自我情绪、培养美好情感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和掌控情绪”、“合理宣泄情绪”、“自信心训练”、“学会分享”、“学会感恩”、“珍爱生命”等主题。
四是学习认知篇。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应对于学习相关的一些普遍问题,具体可以选择“了解和提高注意力”、“学会记忆”、“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应对学习(考试)焦虑”等主题。
对于以上这些主题内容,心理课教师(辅导者)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因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始终是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初中生F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环节
严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全过程大致都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规范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而每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一般可以 分成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部分。针对初中生常规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的现状。在实际运用中,每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预热。这一环节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活动开始前的热身活动,一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达到活跃气氛、营造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或揭示主题的目的。常见的一些热身游戏包括“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解手链”、“传话筒”等,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保证接下来主题活动的充分进行。
2.主题活动体验。根据每次不同的目标和主题内容,可以设计1~2个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或活动。如“自我意识”这一主题内容常见的活动有“价值拍卖”、“背后留言”等。也可以借鉴一些班会活动形式自行创设一些适合青少年的主题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尽量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
3.交流与分享。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了活动的基础上,辅导者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这是一个开放和分享的环节,辅导者可以事先从活动中提炼几个讨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分享;也可以让学生先围绕活动自由展开讨论,最后辅导者进行总结。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学生说、教师听。例如在“生命线”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完成活动后,辅导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事情对你现在或未来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事情是不是和未来的理想 有联系?对比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没有需要调整和改变的地方?
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是团体的核心活动,两者之间有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点,常常是交叉进行的。
4.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阶段一般都要进行总体效果评估,通过一些相关量表和测验,评估学生是否在相关方面得到发展。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辅导者可以给予学生一定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总结该次团体活动,激励学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分类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适用于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纸笔练习。纸笔练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特别设计的练习用纸,学生用书写的方式完成全部练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生命线”这一活动就是利用了纸笔练习,要求学生在一根“生命线”上划分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首先回忆过去最痛苦、难忘和快乐的事情并写在纸上,然后思考最近三个月要做的事情,按“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两个维度分别写出三件事情,最后设想一下未来,按照“我20岁、30岁、40岁”等不同年龄阶段写出自己计划要实现的事情。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由学生通过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真实表达情绪和内心感受,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 思考、提高移情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形式。例如,在“认识和掌控情绪”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情境剧表演,让学生真实体验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从而能宣泄和应对消极情绪。
3.行为训练。行为训练就是通过特定的练习。学习并强化适应行为或者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这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例如在“自信心训练”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说出你的优点”这一练习形式,给每个学生一个再次认识自己的机会,学会发现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可以重塑或增强自信心。
4.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是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坦诚的、深入的团体讨论达到交流思想意见、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几乎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到这一方法。例如在交流与分享这一环节中,其实主要就是使用了小组讨论这一方法。
5. 娱乐游戏。娱乐游戏常在预热环节使用,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集体游戏,达到活跃团体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的目的。除了预热环节常用的热身游戏,在主题活动中也常常使用游戏的方式。例如在“学会合作”这一主题活动中,采取“拼图游戏”、“踩报纸”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懂得合作的意义和策略。
6.媒介应用。媒介应用就是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物,如道具、磁带、录像、幻灯片等,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一方法是其他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有效补充,运用时注意适可而止。例如在“应对挫折”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经典幻灯片“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三种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
此外,团体心理辅导一般要求参加人数在10~20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5 人,但一个自然班有时候人数多达40人以上,这时可以利用分组来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分组也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和进行小组评价。一般可以随机分成每小组 4~6人,也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将小组合并成大组。或者按性别、特质等进行分组。学生最好按小组围坐成圈并面向辅导者,便于营造课堂轻松氛围以及_展活动和 交流。辅导者还可以给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取一个有意思的名称,如“用好我的耳朵”、“我的地盘我做主”、“果汁分你一半”等,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心理课或团体心理辅导小组,但很多活动的开展都缺乏计划性与连续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培养的需求与应该达到的任务目标,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或心理课没能充分发挥其效果。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急需专业与实操的指导,同时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性团体心理辅导书籍、活动道具、活动光盘等的支持。在此笔者推荐京师博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包,它的设计以人际沟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总结归纳各个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主题,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心理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配备了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手册、活动光盘,为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支持。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操作性强、可变性大的特点,配套光盘能够更直观地授予心理老师以渔,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即无传统的纸笔作业,也不需要期末考试,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秩序维护者,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自由,收获了成长和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一定局限,由于在团体情境中难以照顾到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自我封闭、人际交往焦虑过高的个体,通过团体辅导形式难以收到期望的效果。所以,辅之以个别辅导和咨询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樊富珉.清华出版社,2003.12
2、《积极心理学》 彼德森.群言出版社,2016.6
[关键词]青春期 聋哑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52-03
聋哑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但由于自身缺陷的影响,心理成熟相对滞后。他们常常不能克制自己而被外界现象所干扰,从而产生各种烦恼,急需帮助及引导。因此,需要适时地给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心理障碍,保证心理健康。
一、青春期聋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一)自我意识不够稳定,意志力薄弱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的意志力仍很薄弱,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家长和教师的控制和约束,表现为冲动和逆反。如在学校里,教师批评一两句,他们就有可能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他们就会对父母不理不睬,甚至还可能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有的青春期聋哑学生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他们因听觉障碍而感到自卑,生怕被别人嘲笑,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
(二)情绪起伏大、变化快
青春期聋哑学生情感体验深且丰富,但情绪不够稳定,容易意气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不懂如何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有的聋哑学生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关系疏远,常与别人发生冲突;有的聋哑学生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尤其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极易激动,乱发脾气还不听劝告。
(三)早恋与性心理问题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性意识觉醒,但是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他们了解青春期知识的渠道少,对这方面的知识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有的聋哑青少年的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疑惑、害羞和焦虑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出好奇、关注等,喜欢接近异性,产生对异慕、追求的动机,若恋爱不成会因此而苦闷,自暴自弃。
(四)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倦怠
青少年时期是聋哑学生人生成长的阶段,学习依然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也是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石,然而他们此时的种种心理困扰,也大多由学习而来。多数聋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为学习而学习,缺乏对学习必要性和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有的聋哑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自主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坐等教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有的聋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极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不良心理。有的聋哑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造成思维迟钝、情绪躁动等学习心理倦怠现象。
(五)其他不良行为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语言水平低,与健听人有着明显的沟通障碍。受身体缺陷的限制和自身文化及经验等各方面的束缚,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家长的宠爱极易让他们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在学校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逃学,甚至爬墙出校,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还有的学生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个别学生出现早恋现象,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严重地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青春期聋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自我因素
听觉障碍的自身缺陷使聋哑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被堵塞,缩小了他们直接接触客观世界的范围。感知活动贫乏、单调,听觉障碍带来的认知、思维等方面的与众不同,引发出聋哑学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沟通受限、职业受限等一系列问题。聋哑学生的认知、人际交往等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诱发了他们的自卑、孤僻、急躁、猜疑等不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根源
家庭是对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后天环境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教育内容等家庭因素对聋哑学生的个体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教养方式对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危害最大。在家庭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往往会形成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稳定性差等特点;严厉粗暴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这会造成孩子青春期创伤性体验,形成有缺陷的个性。有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对聋哑孩子的教育不知所措,缺乏塑造培养意识;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聋哑孩子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聋哑孩子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不当的教育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聋哑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形成异常心理。
(三)学校方面
聋哑学生,尤其是寄宿的聋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教育思想、学校的氛围、教师的素质、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等,都会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特殊的作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对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而是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此外,因聋哑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他们之间的各种行为和习惯能够相互影响,如比吃穿、打闹、不讲究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等,个别学生因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盲目效从。
(四)社会影响
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这滋长了他们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社会上成年聋哑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聋哑学生同样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社会上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着对聋哑人的歧视现象,缺乏聋哑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这些都影响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关爱青春期聋哑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公平、公正地对待聋哑学生,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教师应多关怀聋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聋哑学生,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避免他们产生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师要对聋哑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真诚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疏导和矫正,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教师要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多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气,并且加强对聋哑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展示自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在学习问题上能保持心理平衡,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积极健康的集体氛围
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聋哑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在班级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会等形式,经常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聋哑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开展“我做班级小主人”、“老师,我想对您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勇敢地发言、讨论。教师应鼓励聋哑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对他们给予积极地肯定,在活动中形成融洽、民主的氛围。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引导学生参加篮球赛、书画比赛,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组织聋哑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员,从而使聋哑学生在心理上有归属感,能在交往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三)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聋哑学生同正常学生一样,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男女体形明显分化。面对这些生理上的变化,聋哑学生会感到困惑甚至惊恐。也有聋哑学生在青春期思想变得活跃,开始关注异性,很容易出现早恋现象。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讲解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集体授课,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如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讲授青春期健康心理知识,让学生们了解男、女同学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同学友谊,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指导男女学生正常交往,不要过早陷入感情问题,预防早恋等。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如针对女生单独讲解经期卫生知识,教给她们青春期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相关的课外读物,教导他们养成正确、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多渠道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利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给全体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以教师传授为主导进行教学,让聋哑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活动或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聋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在各种模拟情境中感悟生活,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到良好的心理行为。
2.建立青春期聋哑学生档案,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学校要建立聋哑学生档案,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的细微变化,开展心理辅导,使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及时矫正行为偏差。采取的方式可以有即时性心理辅导、咨询与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青春期聋哑学生进行个别的定期心理咨询和疏导。随时接受有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使其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团体心理辅导能满足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青春期聋哑学生都有着相似的生理特点,心理状况也接近,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暖身活动、游戏体验、主题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在真诚、尊重、开放、轻松的团体氛围中学会团结,能勇敢地表达并展示个人形象,从而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效果。辅导内容以个体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如针对青春期的聋哑学生充满对异性的好奇,有强烈接近异性的欲望,开展主题为“好感不代表爱情”的团体辅导。针对青春期聋哑学生情绪、情感的起伏多变,可开展主题为“学会表达多变的情绪”、“学会跨越青春期的误区”以及“被人误解怎么办”等团体心理辅导。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选出的辅导内容安排专人专时辅导。
(五)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来完成是不够的,学校、家庭应该合力重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多与聋哑学生的家长加强沟通,利用家访、家长学校等途径,同家长共同探索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家长提供一些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等。告知家长不能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防止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应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多关注孩子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改善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在家庭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的家教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处在青春期的聋哑学生,有时候交谈是心灵沟通的最佳方式。可以用书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对话,这样既能避免面谈时的紧张不安,又能达到与亲人进行心灵交流的目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动,家长们可以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和经验,便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六)开展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聋哑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我们要定期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学校还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避免聋哑学生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教师应给予及时引导。学校还应争取在政府的帮助下,加大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禁止聋哑学生进入。
总之,青春期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正确引导聋哑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矫正,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正香.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现代特殊研究,2010(4):34-35.
[2] 周志英.聋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2):19-21.
[3] 张凌燕, 蔡亚珍.聋哑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0(7):25-28.
——以团体活动“踩石过河”为例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中学 谢重新
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是承受挫折,冲出困境的动力。自信心作为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成功感与失败感在心理上均直接依赖于个体的自信心。初中阶段是个体一生中身心发展的非常特殊的时期,即青春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带给他们自身发展的矛盾以及家长、学校和社会不断施加的压力,易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致使他们自信心下降。面对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大部分还是以个别辅导为主,这样心理辅导的发展与预防功能的发挥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辅导,不能简单采用成人化的形式,而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形式,它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特点刚好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再加上团体辅导在帮助个体认识自我、提高自信心、加强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笔者以团体活动项目“踩石过河”为例,浅谈一下团体活动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效果。
踩石过河游戏是一项传统的团队接龙比赛项目,对于一个团队的合作意识具有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作用,另外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对于自信心的提升有特别良好的促进作用,
S同学是一位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把她叫起来,她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连眼睛都不敢看着老师,下课和同学们不敢主动交往,课间一个人坐在凳子上不说话,不走动,在“踩石过河”这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笔者灵活的运用了团队的力量,不断给她勇气和自信,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自己,突破自我。
具体做法是:这个班共有30名学生,我按照6名学生一组,分成了5个组,开始的时候我让1组和2组比赛,接下来是3组和4组比赛,这样第5组就落单了,而S同学刚好在第5组,这时教师有意识的让第5组的同学单独进行表演赛,教师观察到5组的同学挨个进行活动了,而S同学却一直往后退缩,总是不愿意参加活动,直到只剩下最后她一个人了,她开始躲到墙角处了,教师果断的又选派了一位5组的学生陪着她开始活动,但她还是不愿意参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语气坚定地说:“我们5组的每一个人都不能掉队,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去克服,我也相信你们5组的每一个同学都是最棒的,这是一个团队项目,如果有一位同学没完成项目,你们团队的成绩就是零”。在老师的鼓动下,S同学终于站在活动的起点线上了,这时我也给陪同她一起进行比赛的同学在耳边悄悄地告诉她说:“你要放慢速度,不要让S同学拉下的太远,甚至你可以让着S同学,让她行走在你前面,这样她就会有信心了”。另外老师还选派了一位同学在旁边保护S同学,以防她在行进的过程中掉下石头来。并且告诉S同学,你可以大胆地踩着石头过河了,旁边有人保护你。S同学试探着、小心翼翼地踩着石头开始行走了,此时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许是响彻教室的掌声,也许是旁边有人保护她、陪伴他她,S同学谨慎、平稳的开始向前移动了,1米、2米、3米、4米、到5米时全班同学再一次为S同学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给S同学说:“你做的很好,就这样,坚持!在坚持!”,“踩好砖头,放慢速度,小幅度的移动距离”,“不错,你做的很好,非常棒”,已经5米了,马上要接近目标了,加油,相信你自己!老师给你点赞!”。“向前,继续,加把劲,坚持”,到5米的时候,教师悄悄地让旁边保护的那个同学退出去,不再保护S同学,由于S同学注意力集中也没发现自己旁边没人保护她,终于S同学到达了10米的终点线,全班同学为她鼓起了久久的掌声。
在课堂总结中,辅导老师问道:“今天表现最优秀的是哪一组?”,同学们齐声回答说:“第5组”,辅导老师继续问道:“5组中表现最优秀的同学是谁?”,同学们又大声地说道:“S、S、S”。
S同学脸上露出了羞涩的微笑,这是一份超越自己的,、突破自我的发自心底的幸福的微笑!
团体辅导解决农村学生学习障碍的益处
(一)团体辅导以活动为本,强调主观体验,学生喜闻乐见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变化期,他们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和挑战,其心理能力相对较弱,应对各类问题的经验也较少,其认识、行为和思想,都容易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向更加积极的或消极的方向发展。同时,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管理水平正处于一种混沌期,虽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但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又相对较弱。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如果只是单纯地给他们讲道理,说“追星”是不对的,“名牌”要结合自家的经济实力,“玩酷”没有价值等等,又有多少学生能听进去呢?
团体辅导采取以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主动地参与和体验,其游戏性质使得青少年更乐于参与其中,减少了他们对学校和家长“要教育我”的抵触情绪,也降低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真实问题时所产生的压力,使他们可以更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体会活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体验和认识。
(二)团体辅导满足了相同年龄段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和出现各种心理困扰或问题,有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还会使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因此,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或困扰的出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健康辅导的首要目标。而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来促进同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水平上得到提高。可见,团体辅导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龄青少年心理素质积极发展,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困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种功能是其它形式心理健康辅导所难以承担的。
(三)团体辅导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设了互动的融融氛围
从团体辅导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来看,它不应该是一种严肃呆板的说教或居高临下的训导,而应该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一种人际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融融氛围。从人的本性上说,每个人都有“认同的需求,隶属的动机,被爱的欲望”,而团体辅导作为一种互动的过程,在民主、接纳、信任的气氛下进行,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同样的人格尊严,享有同样的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权利,可以培养青少年高度的自我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另外,团体提供给青少年一个现实社会的缩影,使他能将从团体中所获得的洞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连结,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着去学习或改变行为。因此,团体辅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安全基地”,是青少年成长路上永远难忘的“心灵享宴”。大量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当青少年身处班级中接受团体辅导时,他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上受到的震撼力是他在个体辅导、主题班会、课堂教学及心理健康理论讲座等其它场合下所无法想象的。
(四)团体辅导为传输丰富的心理健康辅导内涵开辟了专门渠道
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所涵盖的内容来看,涉及了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如自我意识发展、学习潜能开发、情感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训练、青春期心理适应、升学就业指导、团体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培养等等。这些辅导内容,绝大部分都可以在个体辅导中体现,但诸如团体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样的内容,是个体辅导所不能实现的,而团体辅导为体现这些内容提供了专门的渠道。另外,心理健康辅导必须面向全体青少年,以促进全体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为目标,但是,实现这一目标,紧紧依靠个体辅导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个体辅导是一种“一对一”的方法,通常针对的是已经存在心理困惑或一般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而大多数处于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青少年并不能从中受益,而他们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应对将来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很多青少年同时受益,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成长,为贯彻心理健康辅导的全体性原则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五)专业设计和良好组织的团体辅导,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公共课 SCL-90
1.问题的提出
Blos阐述了青少年在青春期末和成年早期,个体通过构建自体影像迅速发展,包括职业生涯的概念、其他能力、价值观,最终迎来自体和客体恒定性的确立,实现超我的整合。[1]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2]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国内一些教育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通过从不同角度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证实了它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能,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研究者多是对自愿参与的群体进行研究,而能否把团体教育辅导活动推广到所有青少年身上,特别是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课程体系中,解决大学生常见和共有的一些发展性问题,当前的研究还不深入。[3]
本研究试图探讨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公选课的教育环节,它能在哪些方面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以便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
2.研究方法
2.1对象
选取某高校1764名学生。实验组510人,其中男生213人,女生297人;对照组1254人。平均年龄18±2岁。
2.2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设计。测查包括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问卷《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SCL-90的测验。团体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自编问卷《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测查。
2.3研究程序
2.3.1根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团体辅导方案
研究者所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统计数据表明,一年级学生人群中多出现新生适应问题;二年级学生是各类心理问题较多产生期;三年级较多表现在个人发展、人际等的冲突;四年级则以择业考研的困惑为主。研究者根据本科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2.3.2活动流程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共6次,每周一次,每次2.5―3小时。每次活动的框架:(一)热身活动;(二)主要活动;(三)结束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1)建立团体阶段,首先给大家讲解团体的意义和流程,然后通过“刮大风”、“微笑握手”、“超级访问”,“滚雪球”营造团体、和谐的气氛;再建立小组,确立组名、组歌、小组规范。通过纸笔练习收集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憧憬和入大学以来令你最不满意(或苦恼)的事情;最后全体高唱歌曲《明天会更好》。(2)以“我的自我我最知”为主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3)以“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为主题,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最关注的东西,自己的价值观。(4)“经历风雨,方见彩虹”,通过与优秀学生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面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5)“我真的很不错”,让大家学会接纳自己。(6)“我的未来不是梦”,让大家总结团体辅导中的收获,对未来充满希望。
2.4统计分析
使用Excel整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结果分析
团体辅导结束以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匿名的《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调查,有430人参与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7份,男生148人,女生209人。调查结果显示有292人(82%)表示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比较满意,52人(14.6%)表示非常满意,14人(3.4%)表示不满意。对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在了解自我、了解他人、关心他人、自信心、开放自己、责任感这6个方面的改变情况进行统计,具体人数及所占比例统计如下:
表1 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6个维度上得分的结果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每个维度上都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自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有95.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了解他人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在自信心方面获得改变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
3.2SCL-90测查结果分析
3.2.1团体辅导前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
表2 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上的比较
注:P
表2的测试结果表明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因子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3.2.2团体辅导前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
为避免成长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辅导结束后对团体辅导组与对照组进行了SCL-90的测查。
表3 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上的比较
注:P
表3的分析结果表明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4.讨论
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会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学生在了解他人等的能力上获得提高。而其他因子如强迫症状影响因素比较多,可能需要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团体心理咨询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在我国,传统的心理健康公共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重心理学理论知识宣讲,轻心理素质训练实践活动,渠道简单、手段单一,学生虽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但在提高自身心理素养方面效果还不够理想,在如何将心理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方面缺乏一定的手段和技巧。心理健康公共课程建设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缺乏前瞻性。将团体心理辅导巧妙融入心理健康公选课程中,优化心理健康公共课程教学体系工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Blos,P.The concretization in adolescence.The adolescent passage.New York:InternationalUniversi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79.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
关键词: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11-0075-03
高中是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不断增加,心理困扰越来越多。当前,学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不足及许多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敏感,使得我们要探索一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形式丰富并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形式已被引入我国高校,但鲜有服务于中学的,笔者自2008年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江苏省四星级重点高中,进行了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仿的同学和朋友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于缺乏心理专业咨询师,一场非专业心理辅导运动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很多学者尝试探索对学校内一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训,让他们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1]。随后,美国和加拿大的很多高校和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在目标、要求和治疗方法等方面与专业的心理辅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一)亲近性
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在熟人或朋友之间进行,很少在陌生人之间进行。而专业心理辅导则要求避免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2]。
(二)无偿性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双方自愿的,并且不存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向受助者索要物质报酬的问题,这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
(三)相互性
传统的观念是高中生对心理辅导比较敏感。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学生在传统心理咨询中的被动角色,助人者和受助者的角色可能会在辅导过程中随着情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便利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和受助者往往共同生活,交往密切,彼此较为熟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提供安慰、鼓励、倾诉、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特殊时期甚至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受助者的言行进行直接干预,为解决心理问题赢得了时间[3]。
(五)有效性
高中生在年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比较接近,朋辈之间容易沟通交流,所以来自同学和朋友的建议比较容易接纳,从而可以有效解决心理问题[4]。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一)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高中生在高考的教育形式下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尽管目前各中小学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专职心理教师严重短缺且素质不高,有些是非专业心理学毕业。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中学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5]。例如,张家港的九所普通高中,每所高中仅配备了一名专职心理老师,这一名心理老师要服务全校近2000名师生,即使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都开放,但一个中午最多只能接待两名来访者,很难满足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如果学生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如何高效率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经过多方讨论研究,认为借助学生的力量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来缓解专业心理力量的不足,可以让更多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加强基层心理援助力量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还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目前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工作难点体现在如何及时地发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6]。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这无疑增加了心理健康工作的难度。我校自2008年实施朋辈心理辅导计划以来,80%的学生危机案例是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员发现并协助处理的。朋辈辅导员和受助者共同生活和学习在一起,能及时了解对方的心理动态,发现个别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时,能及时报告心理老师或者转介专业心理咨询。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很好地配合学校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是基层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的中坚力量。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心理辅导员的自我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员在给身边同学提供心理援助的同时也可以使自己学会关心别人、接纳别人和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朋辈心理辅导员这一身份可以促使自己积极阅读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汲取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
(一)依托心理社团,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随着学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学生心理社团是很受同学们欢迎的组织,学生心理社团成员是热爱心理学的学生,他们充满热情,志愿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服务,把他们发展成朋辈心理辅导员即可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基层力量。从2008年至今,我校“心灵茶室”学生社团曾有150多位学生参与其中,他们开展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与心理援助活动。如在每年11月份的“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中,社团成员协助心理老师布置心理健康知识展板,组织心理健康黑板报评比活动,开展心理电影赏评活动,编制心理小报《心海拾贝》,编制校本教材《心海》,研发心理网页,在校园广播站开设“心灵之声”专栏活动等等。在这些常规性活动中向全校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传授心理调适技能等,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关注并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培训心理委员,增加朋辈心理辅导力量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管理也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委员就是在班级中设立负责维护班级同学心理健康的班干部。我校的心理委员一般通过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老师选拔等几个步骤产生,每班两人,男女各一人,全校有百余人,他们是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主力。这些朋辈心理辅导员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倾听。每逢周三中午心理老师都会将这些心理委员集中到校报告厅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专业心理培训,经过一年的培训,这些心理委员基本能掌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三)排练校园心理剧,凸显朋辈心理辅导的互动效果
校园心理剧是学生将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和困惑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呈现,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各种角色的内心感受,对解决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效果较为明显。我校对校园心理剧的尝试始于2010年张家港市普通高中心理剧大赛,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在爱中成长》获得张家港市第一名。本剧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收到男生的求爱信后展开恋情,导致成绩后退,面对老师的责问和家长的反对,女主人公内心经历了迷茫和痛苦,最后在老师和妈妈爱的帮助下走出了早恋的阴影,重新追求理想,收获了心灵上的成长。剧中的演员通过“自己演,演自己”,把如何面对早恋问题用“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从中受到心灵上的启迪,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自我成长,此时每一个演员都是朋辈心理辅导员。本学期,我校又开展了“青想,阳光心灵”心理剧大赛,学生们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增进了互动和交流,加深了感情和友谊,实现了自我成长和班级成长。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认识到以心理剧的形式开展朋辈辅导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从撰写剧本、排练剧本、汇报表演到最后的分享阶段,这一系列过程就是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
(四)塑造榜样形象,树立心理与行为的朋辈典范
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能力是每一位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校抓住一切平台广泛利用优秀学生的先进典型事迹和成长、成才的经验,弘扬学先进、赶先进、团结互助、爱国进步的校园文化风尚,营造宽容失败、追求成功、敢于冒险、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风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我校每年都举办校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争三好积极分子评选活动,针对性地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和行为示范榜样。此外,我校每年还举行“学习之星”、“艺术之星”、“竞赛之星”、“科技之星”、“体育之星”和“全能之星”等评比宣传活动,为同学提供心理和行为上的朋辈指导。实践证明,这种导向力量不仅对同学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学习方法产生影响,也对他们的心理起到一种积极的暗示作用,效果良好。
我校经过连续五年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学生的身心发展、班级班风、学校校风都有了积极变化——学生开朗活泼、学习情绪高涨;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宽容理解;班级学校常规井然有序,学生未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实践表明,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互助效果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对于受助者来说朋辈心理辅导员真诚的爱和关心让人感觉很温暖,他们愿意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学习上的困惑、同学间的不悦到亲子之间的矛盾都愿意讲给朋辈辅导员听并征求他们的建议。其次,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更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交流想法,容易引起共鸣,汲取相关建议。再次,在朋辈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中,受助者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然学习的榜样就在身边,这种正能量有助于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种朋辈心理辅导会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4.
[2]郭念锋,虞永积等.心理咨询师(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05.
[3]甘诺,严红燕.中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50-52.
[4]蔡莹,杨雪龙.朋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42-44.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09.
每个人绽放生命的方式千差万别,有的人生机勃勃,如阳光般灿烂,有的人却暮霭沉沉,只见灰暗阴雨。心理辅导,就是在与来访者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中,甚至经历狂风暴雨中,深入理解他们的痛苦、忧伤,助人自助,从而感受他们的快乐、喜悦,共同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成功的过程。心理辅导,就是拨开云雾,看到希望和前景,给他人带来心灵阳光的过程。在倡导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今天,心理辅导是充满阳光的事业。
二、心理辅导从营造气氛中走近心灵,在细心观察中给予支持
开学不久,王老师焦急地找到我,说A几天不来上学了,这可怎么办?我建议征得A本人的同意来心理辅导室与她面谈。中午A准时到来。她文静秀气,含胸,显得较文弱。“你给徐老师的印象是秀气、恬静的”,一句话换来了她淡淡的微笑。“愿意接受徐老师的帮助吗?”“愿意。”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这段难忘旅程。
外表的安静无法掩饰内心的波涛汹涌。A很痛苦:害怕数学考试。凡是有数学考试的这一天就故意躲避,不来上学,即使勉强参加数学考试,也会害怕得眼睛模糊,甚至有自杀念头。看过心理医生,被诊断为抑郁症。这种状态从进入初三开始,持续半年了,最近感觉严重些。
A在陈述时表情有些紧张。我轻轻地问:“现在怎样?”她说:“即使现在与你谈话比较轻松,但提到考试还是怕。”我摸了摸她的手,凉凉的,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却挡不住内心的寒冷,我用自己温暖的双手传递给她一些暖意。尽管这是外在的支持,还不能解决她内心对考试的害怕,但她体会到辅导老师真诚、友善的爱护,逐渐缩短了心灵的距离。
辅导老师与来访者相处的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及时用言语或非言语动作给予心灵的支持,用真诚的爱心融洽关系,为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打下基础。
三、心理辅导中来访者的倾吐是情绪宣泄的重要方法,也是了解危机的重要手段
A的家庭很普通,生活条件一般。父母曾经闹离婚,这给当时还在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A带来阴影。有件事她至今不忘。一次,父母又闹矛盾,气走了妈妈,天色已晚,她跑出去追不上妈妈,就一个人回来了,感到很无助。在一次母亲也参与的辅导中提到此事,她较为激动,压抑了很久的情绪终于释放出来,“你们不要我。”她呜呜地哭了,妈妈也哭了。“妈妈哪能不要你,只是爸妈当时闹了些矛盾,没有照顾好你。”无需太多解释,母女俩在汪汪泪眼中有了更多理解。此情此景,我为母女的重新认识而感动。生活中如果多一些真诚的倾听和沟通,生活将会多一些阳光,多一些快乐。
A还有许多学习过程中的不愉快记忆。小学时数学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动作慢,被称为“老油条”。“你交了吗?拿出来看看!”老师经常很怀疑地问她,她心情一直压抑,成绩不好,分数经常被公布,很难为情。A的境遇确实让忽略了孩子心灵的成年人感到惭愧,一个经常处在挫折、失败环境中,胆小且自尊的孩子,面对着成人的世界,是明显脆弱而自卑的。A的妈妈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听到女儿内心这么多故事,很内疚。妈妈也明白了今后自己的责任。
心理辅导中关注现在,还要重视过去。为了将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辅导老师必须仔细倾听来访者的陈述,比如追溯童年经历、重要事件,对化解危机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使来访者摆脱压抑已久的郁闷,还可以帮助辅导老师和来访者深入了解危机的根源。
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问题引发的,因此家长在孩子问题的解决中将起到关键作用,辅导中不仅要倾听来访者的情况,还要根据辅导进展请家长一起来倾听、倾诉。家长参与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彼此的理解,加强父母对孩子心灵支持和安慰,也有利于家长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失误,有利于今后改进教育方法。
四、心理辅导从调整认知中化危机为生机,通过鼓励强化正确认知
在A的倾诉中,我渐渐发现她的危机与长久以来形成的负性认知有很大关系。A害怕在学校考数学,害怕分数太低没面子,害怕不能毕业……害怕背后是一系列的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是失败的,认为别人会笑话自己,对未来抱有悲观的态度,不断预期未来的失败……这些不合理的认识左右着她的情绪,害怕、紧张、恐惧,毁灭了自信心,使她无法面对现实的困难,行为上表现出躲避、退缩。这就是A的危机。
调整已经形成的负面思维定势,改变思考角度才可能使A获得新生。当A面对分数感到害羞时,帮助她分析如何正确理解分数。她认识到分数无论是达到及格线还是没有达到,首先是对自己获得一定知识的肯定,然后再仔细研究、弥补在知识层面上的遗漏。与她探讨如何进行分数比较,比较的目的是发现自己的进步情况,激励自己更好地去弥补知识漏洞,继续前进,而不是用比较打击自己,让自己变得害怕。通过这样的探讨,我发现A对分数的恐惧减少了。
A面对学习经常会有一些悲观的认知,比如“我完蛋了,我不行,我很笨……”辅导过程中,一方面及时肯定她的优点,如文雅、善良、有上进心;给她布置寻找优点的小练习,帮助她发现优点,树立新的自我形象,调整对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直截了当指出不合理的观念,让她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思考方式不正确,指导她一旦陷入这种思考立即对自己喊“停”,阻断思路,在纸上写下这些错误观念,反驳自己的悲观思考,将反驳的内容写下来,比如“事实不是这样,我努力了,已经有了进步,我能行……”矫正自己的负面惯性思维,给自己以希望,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不断与不合理的想法较量。克服这种负面认知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A自我改变意识强烈,主动尝试后认为效果不错,我和她都看到了辅导所产生的力量。
A害怕在学校考数学。我要求她在家里做数学考卷,有意识想像成学校环境;在学校做考卷时,先做深呼吸放松,然后想像是在宽松的家中做练习。通过想像法训练她对场景的重新认识和适应,没想到一周之后A就可以在教室参加数学考试了。这为后面顺利参加中考创造了条件。
危机处理得当就会变成生机。有的青少年依靠自己的智慧勇敢而成功地克服了危机,而有的青少年如A “摔了一跤”,但借助心理辅导的力量,面对危机,看到了转机,也渐渐成熟了,这是在成长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五、心理辅导不吝啬鼓励
A在叙述时,我不失时机地表达对她优点的发现,比如真诚地表达A是文气、内秀的女孩;当她对自己的成绩很在乎以至于害怕时,一方面帮助她调整不合理认知,同时也表达她看中分数其实证明她积极上进的优点;尽管模拟测试的成绩不十分理想,但她已经毫不害怕地考完几门学科,对此巨大的进步进行表扬。同时通过学习策略的辅导,使她进一步增强了信心。
心理辅导中有句话:辅导教师应该像圣诞老人那样不惜派发给孩子们以各种鼓励的礼物。中国有句古话:“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鼓励的最终目的是调动其内心的潜能,激发动力系统,增强自信心,实现潜能。鼓励是增强来访者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一大法宝。
六、心理辅导是调动各方支持力量的“整合剂”
A脆弱的心灵需要家长、老师的关心。当A提到曾经想过自杀,出于安全考虑和辅导要求,我及时通知相关老师,多从细微处关心她,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家人多陪伴她,多与她沟通,收好家中的危险物品;班主任是很有经验的教师,为了增强同学们面对困难的勇气,特意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对A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来访者脆弱的心灵需要精心呵护,需要全方位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给予支持,辅导老师是整合各种力量的核心人物。
七、让我们成为孩子生命中有积极影响力的重要人物
家长、老师是孩子成长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A的那位小学数学老师可以说是对A造成消极影响的代表。但愿老师都能尊重、理解和支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与孩子一样的角度去认识、揣摩孩子的心思。只有真正以人为本,孩子才会更加健康快乐。
A的父母如果及时关注孩子的生活事件,及早发现孩子的成长困惑,用家庭的温暖化解孩子的紧张和害怕,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学习难题、人际关系矛盾,她的生活就不至于持续数年被阴影所笼罩。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由于只重视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忽视了对孩子从心理上进行正确引导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困惑长期得不到疏导,日积月累就会越来越严重。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怎样做称职的好家长不仅是教育界的义务,也是家长必须思考和承担的义务。
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对不同类型的有影响力的人物,积极的影响力将会使孩子受益无穷,消极的影响力所制造的阴影会左右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毁灭生命,愿我们成为积极影响力的代表。
八、结束语
A由刚开始害怕考试拒绝上学,通过两个多月的辅导在六月份顺利参加了中考,取得了毕业证书,考取了一所职校,我们都为她高兴。她妈妈在最后一次辅导结束给我写了一封信:“……我看到了孩子的希望,这是心理老师的开导、鼓励、支撑的作用……我觉得心灵的安慰非常及时和重要。”
在心理辅导工作的实践中,无数事例不断证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随着国家各级各部门对心理辅导的高度重视,相继颁布了有关文件,我们不断感受到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量,这也更增强了我们从事这份阳光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