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属镁冶炼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把发展壮大循环经济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有力地推动了鹤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鹤壁市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了一整套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措施:一是形成“一托二模式”。
“一”指环境产业体系,“二”指农业经济体系和工业经济体系。通过环境产业体系,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对传统农业和工业进行支撑、补充,以此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和循环型工业体系,以循环型农业体系、工业体系为重点,使鹤壁最终成为资源型生态城市。
二是发展循环型工业。针对主导产业,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间相互衔接,初步形成煤、电、化、新型建材和金属镁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煤、电、化、新型建材产业方面,以煤炭为始端,围绕煤炭的转化升值、通过发展坑口电站和煤化工,构建了煤变电、煤化工和煤电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产业链。在新型建材产业方面,以同力水泥(000885)公司为核心,开展综合利用,形成水泥余热——发电和粉煤灰——水泥的循环链。在金属镁产业方面,以主攻发展高品质镁合金生产为主导方向,构建起了“四个再利用链、一个精深加工链”。“四个再利用链”,即工业废水——水煤浆——金属镁冶炼、工业余热——发电——金属镁冶炼、金属镁——金属镁废渣——建材(制砖、水泥)、工业废气——纯碱;“一个精深加工链”,即白云岩——金属镁——精镁——镁合金——镁合金铸件——镁合金板材——各种专用产品。
三是发展循环型农业。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循环链、实施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再利用、清洁化、产品无害化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第一,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的生态循环链。以畜禽养殖加工工业为龙头,向上带动种植业发展;向下带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畜禽加工产业的废弃物,又成为其他关联企业的原料,形成较完整的循环链。第二,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000061)生产链。通过大力发展沼气制成有机肥料,使大量的畜禽粪便转化为新能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条件,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第三,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秸秆发电,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形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
鹤壁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与资源优势和现实产业基础相结合。鹤壁是一座因煤而建,以煤而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全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煤炭、水泥灰岩、白云岩等30多种。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鹤壁市形成了以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为主的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同时,鹤壁市又是畜牧业大市。鹤壁市从这一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出发,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采取填补、完善和延长的方法,科学构建了煤电、煤化工、金属镁、食品加工等循环产业链,使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间,工业与农业等形成良性循环。近年来,鹤壁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发展大工业,建设大城市,打造创新型鹤壁”的战略构想,在这一战略构想指导下,循环经济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建设规划了牟山工业循环经济园区、淇县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区和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等。第二,以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和示范带动为重点。鹤壁市采取多项措施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以此推进资源消耗和污染物减量化。一是强化政府责任。逐级分解目标任务,明确政府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并实行“一票否决”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和节能环保管理能力。
通过严把项目准入关,杜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落地。二是明确企业主体责任。把企业作为节能减排的主体和重点,运用清洁生产、能源审计、目标考核和全程监测等方法,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重点耗能企业及行业进行经常性监督。推行节能减排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实现资源消耗和污染物减量化。三是实施城市节能和生活节能工程。城市新建住宅节能标准设计为65%,公共建筑面积执行节能设计为50%,建筑工程新型墙体材料设计使用量不低于70%,在城市规划区内全面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和主要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建设污水处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工程。
鹤壁市把项目建设作为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推进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一系列措施,规划建设了总投资102亿元的75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竣工50个,在建25个,这些项目有力地支持着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一、多种经营现状
1.规模增长迅速。从多种经营的规模来看,以阳光公司为主体的电力多经体系基本形成,且规模越来越大。阳光公司总资产达到55329.8万元。电力多经企业法人25个,多种经营年总收入达49892.08万元,电力多种经营从业人数597人。
2、投资多元化。**供电局提出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将多种经营定位于以电力辅助产业为基础,以发电、煤炭开采、化工、冶炼为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与小实体项目同步增长的格局。投资领域不断扩大,独资、合资建设了发电机组和热电机组,总装机47.8万千瓦。合作建设电石炉、硅铁炉、1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迅速改变了原有的多种产业规模小效益差、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的状况,使多元化经营取得了重大进展。
3、实现了从福利型向发展型转变。电力多经投资的规模与行业的多元化,多经企业也从完全依附于电力主业的福利型向发展型转变,与主业之间的关系成为业务发展关系,而不是依附关系。
二、电力多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力多经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在主导产业的探索上也有所突破,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思想观念、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但主要问题在产业和产品结构、产业布局上。主要表现在:
1、辅助产业未能走向市场并形成竞争力。电力多经辅助产业大多是与主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如电力基建、电力设计、电力物资供应、电力检修,业务需求方基本上就是对应的电力主业机构,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企业与产品比重很低,主动出击、向外扩张的业务也很少,电网改造结束以后,这些辅助产业在市场开拓和发展方面呈弱势。
2、支柱产业整体关联度低,产品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供电局确立的多种经营支柱产业为发电、化工、高耗能产品生产,并实施了一批骨干项目,但由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比较大。这些项目在建设初期市场前景非常乐观,特别是高耗能和化工产品市场火爆,但当项目建成投产时市场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比较大,投资回报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3、众多小实体融入市场有难度。依靠网改、服务网改发展起来的一些小实体,如电气产品制造、水泥制品、铝材加工、铁附件加工等,在两网改造结束以后,经营将难以为继。
4、规模与效益未能同步增长。单纯从数据反映,似乎可以看到多种经营呈现的是一派繁荣景象。但是,我们冷静地分析多种经营繁荣表象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竞争意义上的市场盈利能力。
如何破解这些矛盾,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多种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循环经济思路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重新调整多种产业发展的思路。多元化经营加快了多种产业的发展,但随着行业领域越来越宽泛、彼此的关联度越来越小,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风险也随之增大。多种产业的发展战略如何定位,多经的核心业务是什么,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发展思路和市场需求,按照循环经济关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原则,调整多种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拉长产业链以降低市场风险,以资源综合利用降低成本,走节能环保循环发展的路子。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供电局多经支柱产业集中在发电、高耗能产品生产、化工方面,这些产业又易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市场起伏跌宕,而且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市场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差。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改变传统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增长方式。**市一些民营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可以借鉴。
3、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做强多种产业要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沿着煤电化经营等深加工模式发展,在现有的煤、电、化工、高耗能产业上游和下游拉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力求把多种产业每一个项目做精做细。
府谷天龙镁业公司是一个拥有25万吨硅铁、1.5万吨金属镁、1万吨镁合金,1万吨镁合金、8万吨焦粉、30万吨原煤生产能力的企业集团。该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注重拉长产业链,生产后废料的综合利用,如公司用原煤生产焦粉,焦粉用于生产硅铁,硅铁和煤矿生产中产生的煤气用于金属镁生产,金属镁生产中回收的镁粉用于生产空砖。天龙镁业围绕金属镁生产,努力做好上下游产业,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在金属镁市场疲软,周边企业纷纷停产的情况下,仍有较大的盈利空间。天龙镁业产业链模式,给电力多经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通过调研和讨论,我们认为,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而且还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我们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优势产业和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发展格局。
2004年,全市煤炭开采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作为国家重点企业之一的鹤煤集团,年产量达724万吨,占到70%。全市发电量为31.3亿千瓦小时,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万和电厂二期、三期投产后,全市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全市水泥产量为335万吨,同力水泥公司是新型水泥企业的代表之一,年生产能力200万吨,三期、四期建成后,全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800万吨。全市限额以上金属镁企业16户,年产量达8万吨,镁粉、镁粒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优质金属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之一。
我市是河南省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规模化肉鸡养殖基地,2004年畜牧业产值和加工产值双双突破30亿元。万头猪养殖场32个,年出栏肉猪108万头;30万只规模化肉鸡养殖场210个,年出栏肉鸡9728万只;肉类产量达21.6万吨,禽蛋产量11.8万吨;猪鸡粪便处理加工厂10余家;饲料生产厂家64个,年消耗玉米、麸皮等农副产品70万吨;大用、永达等企业肉食深加工品种多样,部分产品直供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洋快餐公司,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我市城市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新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河南省城市建设的亮点。老区的城市改造、道路、灯光、绿化、污染整治、市容市貌等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淇河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为我国北方最清洁的河流之一。全市空气质量基本保持优良状况,好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环境和生态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市这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煤炭行业产生的煤矸石,目前全市累积存放1500万吨左右,占地45万平方米,合计670多亩,并且仍以每年50万吨递增;矿井水每年排放量在3160万立方米;矿井瓦斯气体每年排放量在4541万立方米。金属镁行业历史上积累的废渣已达120万吨,并且每年仍以1:12的比例递增。电力行业产生粉煤灰每年在36万吨以上,排放的废气在164亿标立方米以上。水泥行业产生的废气每年排放量在95亿标立方米以上。化工、造纸等行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根本治理。
委员们在调研和协商讨论中深切感受到,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容量形势、逐步枯竭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如果继续走传统的经济发展之路,仍旧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将不可支持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阻碍快速发展的经济,并且会加大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贻害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市转型模式,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产品生产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我们认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部分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城市生态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但这与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市”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还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县区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三是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机制还不健全,责任落实还不到位;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机制还远未形成,政策支持不够有力;五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显得乏力,技术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还不够明确,氛围不够浓厚。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亮点与前景展望
在调研过程中,委员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的环保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比如,在煤炭工业产业链中,鹤煤集团利用煤炭开采中伴生的矿井瓦斯发电,首先在四矿建成2×500KW瓦斯发电机组;在二矿、三矿分别建成的年选煤能力45万吨和150万吨的选煤厂,通过对原煤进行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年产1.8亿块的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正在积极运作。在电力工业方面,万和发电公司利用发电时产生的粉煤灰制砖,投资650万元建成了年产1000万块的粉煤灰灰渣制砖厂。在水泥工业方面,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利用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工业废渣作为配料生产水泥,年消耗粉煤灰30万吨、工业废渣15万吨;利用水泥生产中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6万吨;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在金属镁产业链中,维恩克镁基材料公司采用水煤浆代替原煤,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燃烧效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8%。畜牧业方面猪鸡粪加工成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鸡血、羽毛、杂骨等下脚料加工成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等等。这些项目不但节约了资源,降低了物耗,减少了污染,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带动了五大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典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前景。水泥厂三期工程建成后,本市产生的粉煤灰可全部就地转化,并消化部分外地粉煤灰,公司日产熟料将达到1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之一。电厂二期、电厂三期和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成为重要的电力工业基地,届时本地煤基本上全部就地转化。晋煤东输、风力发电等项目建成投产后,我市将成为颇具特色的立体能源城市。煤化工项目、废弃物再利用项目以及企业之间的共生耦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拓展新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最近几年,我市将新上工业循环经济项目35个,总投资约115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使全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态得到显著改善。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委员们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有了一些设想,认为完全可以在1—2两年内,把鹤煤集团、万和发电有限公司、同力水泥有限公司、维恩克镁基材料有限公司初步建成循环经济型的示范企业,构建较为完善的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循环产业链,带动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用3—5年的时间,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主导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法制保障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建成清洁生产、垃圾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绿色消费六大系统,使全市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废水再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利用达到国家先进水平,把鹤壁初步建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
三、对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认真的协商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
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组织落实,要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发改委、环保、财政和科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性工作机构。二是责任落实,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对市直有关委局和重点企业下达发展循环经济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三是研究制定政策,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纳入“十一五”规划。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符合全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重点围绕煤炭、水泥、电力、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重点安排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项目。在煤炭开采方面,要以鹤煤集团为龙头,围绕“三废”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层气发电、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矸石烧结砖等项目;在电力生产及转化方面,以万和发电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电—粉煤灰—水泥、电—余热和脱硫综合利用产业链;在水泥生产方面,重点培育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形成水泥余热—发电和粉煤灰—水泥循环链;在金属镁冶炼及深加工方面,以维恩克镁业公司为示范,打造金属镁—废渣—建材产业链;在畜牧业生产加工方面,重点推动粮食—饲草、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粪便处理以及饲草、饲料—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两个循环链。通过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使全市的循环经济有序运作,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推动全市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
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一要坚决关停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的小煤矿、小水泥厂、小化工厂和小冶炼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发展循环经济扫除障碍。引导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二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重点项目,推动长治一鹤壁输煤管道项目、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火龙岗风电场项目、1.8亿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2×0.75万千瓦纯耗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维恩克1.2万吨硅热法金属镁冶炼项目等尽快建成投产。三要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各县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构建生态工业园区。从分析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四要通过试点示范,总结重点产业、工业园区、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提炼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依靠科技,大力招商,走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借脑借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投入必要的资金,对资源节约技术和废弃物消化利用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论证和储备一批节能降耗、效益可观的项目,建立全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业污染防治和促进清洁生产的环保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培育招商引资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争取国家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支持,积极寻找投资合作伙伴,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六)完善政策,健全法规,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1、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已有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比如,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砖项目技术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但由于禁止使用粘土砖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上建筑设计技术不配套,导致产品市场开发步履艰难,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不能尽快投产见效。建议政府给予必要的行政干预,搞好协调,加快我市禁止使用粘土砖的工作步伐。
2、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结合我市当前实际,要重点加大财政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项目的投入。
3、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气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4、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通过财税杠杆的调节,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实行大宗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和押金制度,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招商引资和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问题
如何利用招商引资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和重要载体,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或特点的科技型、集约型、综合利用型、环保型项目,储存到项目库,并大张旗鼓地向外推介;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合作,对我们的传统产业、传统产品进行技术上的提升改造,或借外来品牌进行贴牌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园区,为招商引资过来的优质项目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等等。总的来说,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招商引资来推动,招商引资要坚持以循环经济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形成我市独特的招商引资模式,更好地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还需要我们全市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去探索。
(二)关于提高原煤洗选率问题
对原煤进行洗选是煤炭行业延伸加工、循环发展的一个现成课题,目前鹤煤集团在二矿、三矿虽已分别建成45万吨和150万吨的洗煤厂,但选煤能力还不足200万吨,不到全市煤炭开采总量的20%。扩大原煤精选量、提高原煤洗选率是国家倡导的煤炭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提高洗选率,即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提高了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又为其他相关产业的洁净化生产创造了条件。鹤壁是座煤城,无论从环保角度,从资源高效利用角度,从优化煤炭产品结构角度,还是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都应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如果说治理煤矸石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的话,那么提高原煤洗选率则是从源头抓起,做到了关口前移,目前我市的原煤入选率和全国35%的平均水平差距还很大。煤炭是我市的一个支柱产业,约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6%左右,如果整个煤炭产业都能向下延伸一步的话,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建议编制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应考虑这个内容,把提高原煤入选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列进去。
(三)关于引淇入城循环水系工程问题
引淇水入城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也是最能体现我们这座新兴城市特色的一大亮点,可谓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画龙点睛之笔。但在目前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先天规划设计不到位就匆忙上马施工,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目前的实际情况确实不尽如人意。本来应该是一条清新亮丽的市内景观河,现在有些地段变成了臭水沟,有些地段护坡植被损毁严重,有的甚至形成了泥沙碎石积淤堵塞。建议对这条景观河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改造和修护,使河水能够循环流动。可以考虑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结合起来,统筹运作,使新开挖的河道余土有去处,又解决了高速公路建设用土需要。这条景观河的建设还应和市区内的绿化工程结合起来,使护坡植被建设一步到位,让河两岸有花有草有树,使这条河真正成为新城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记者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
这个企业就是××县地方国营××煤矿。在这里,我们始终被一名优秀的企业领导者的大智大勇所感动。于是我们在矿长××*身上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勤奋、什么叫艰辛、什么叫创业。
非常时期出生的他,似乎注定要经历过多的坎坷和磨难。农民的艰辛,家庭的窘迫,点点滴滴锻炼出他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1981年煤矿招工时,他成为一名采煤工人,走上岗位后,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他先在排水队工作,从事机电维修。由于他苦学钻研、勤奋敬业,该队业务技术很快通晓,在当时论资排辈的年代里,他被破格提拔为队长兼技术员。1991年,他被共青团长治市委授予“新突击手”。在矿引进轻型综采支架后,××*担任了综采队长,他仔细研究,探索机械化运行情况,学中干、干中学,随后向矿委会大胆提议,用塑料网代替金属网,仅此一项一年就为煤矿节约资金近百万元。后来在矿技术改造,新上一次采全高、低位放顶煤采煤工艺时,他领导全队职工自行安装、试运行,达到了一次成功,被评为“推动长治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他朴实的工作作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职工们的赞誉和领导的赏识,并于1992年5月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1998年6月被矿领导任命为生产部长、矿长助理,同时被评为“长治市劳动模范”。1999年3月被××县委、县政府任命为副矿长,主管生产工作。从1990年起连续十八年荣获××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处变不惊稳中求胜
2003年4月,××*就任××煤矿党委书记、矿长以来,他居安思危、审时度势、创新思路、果断决策。他说:要想站稳脚跟,必须做到有备无患,要想发展,就必须要壮大。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以××*为中心的矿领导班子带领下,坚持以“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科技兴矿、多业并举、迅速崛起”的战略,依靠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全面引入竞争机制,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多元化经济强势拓展。坚持走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培育和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之路,三年来在“××煤业能化集团”的构架中,依托300万吨矿井为主体,先后在调产上项目中建成万发选煤有限公司、诚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新胜达电化有限责任公司、盛丰镁业有限公司、石料厂、矿运输公司、万嘉耐热钢公司等公司共十五个企业,形成了原煤——精煤——发电——聚氯乙烯——镁合金——物流运输——建材——污水处理独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在他上任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靠他超人的胆略和智慧,靠他刚毅的性格和气魄,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煤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焕发出蓬勃向上的强劲势头。经济指标从他刚上任时的年产值1.5亿元连年直线飚升,2007年产值达20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一跃成为县里的龙头企业。此举措之新、速度之快、效益之高、跨度之大、后劲之足,令职工称赞,令同行业为之惊叹。
高瞻远瞩乘势而上
通过提升传统产业,新兴链条企业发展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市场竞争力和资源的可重复利用率显著提高,基本实现零基排放。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极大地推动了××煤矿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主矿井进行了建矿以来最大的运输设备系统改造,其技术含量之高、保护种类之多、安装难度之大,是该企业前所未有的。并依托煤矿主体对周边向家庄和扩有脑煤矿进行了资源整合,经过全面的技术改造,两个煤矿安全生产系数提高了,采煤工艺改善了,经过整合后的煤矿总产量可以达到330万吨。为了使煤矿资源吃干榨尽,两个洗煤厂年可入洗煤200万吨,洗煤后的中煤及煤矸石全部转向下一链条企业——电厂,诚丰发电一期2×25mw机组已于2006年10月成功并网发电,二期2×50mw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并接收兼管了县弘电厂和烟道余热电厂,年消耗中煤、煤矸石70万吨,利用电厂的余热成立供热公司,向县城居民、企业集团和附近村民供热供暖。另外,将发电的灰渣和其它所有下属企业的煤灰、废渣、矸石一并制成蒸压砖,可用于环保建材。
为彻底解决发电用水短缺和生产蒸压砖用水,将井下废水和电厂的冷却水排向下游企业——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的水可用于发电和全集团工业用水,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为使电厂的电能得到充分利用,新胜达电石项目应运而生,已于去年7月份投产,年可生产电石20万吨,并在电石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30万吨聚氯乙稀耐脂厂,30万吨火碱厂陆续进入招标阶段。为保证金属镁厂原料供应,30万立方石料厂,40万吨石灰厂项目也相继建成投产,并顺利通过技改,作为原料供应给电石厂和金属镁厂。盛丰镁业公司作为利用煤气冶炼金属镁合金的典范企业,年可生产镁锭两万吨。
这样,全集团的各下属企业之间形成横向相对独立,纵向紧密相连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连锁式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企业扩张的规模,同时也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快速实现了三年腾飞,五年崛起的战略目标。他也因此荣获“2003年度优秀企业经营者”、“当代潞商”、“全国煤炭工业优秀矿长”等多项殊荣。长治市委领导在视察××煤矿时说“什么是循环经济:产品延伸,副产再生,污水发电,废物利用,吃干榨尽,零基排放,××煤矿这个模式就是循环经济”。
绿色襄矿追求卓越
在企业蒸蒸日上、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企业既要发展,又要有效地保护环境。首先,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煤场新建储煤筒仓,洗煤厂中煤、泥煤改走地下皮带输送,电厂粉尘架设专用管道,镁厂改用煤气炼镁,大大降低了污染排放,有效地保护了环境。二是矿环卫科配备了高性能的道路吸尘车、洒水车、垃圾清运车,矿区卫生保洁员达150多名,并建立制度要求24小时保证矿区环境卫生的整洁干净;三是在东矿区修建了森林公园、人工湖、假山等供职工休闲、游玩。同时利用人工湖在矿区办公大楼前增设了循环景观水系、喷泉等;四是每年组织职工千余人次在王桥米坪村建设育林基地、在下良乡及矿区周边村庄建设生态用林1500余亩,义务植树30万余株。除此外,在矿区铺设草坪百余亩、种植树木五千株,矿区实现了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为职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关键词:循环经济 工业园区 健康发展
0 引言
2005年吴忠市地方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5亿元,完成增加值13.6亿元,各项指标增幅均居全区前列。仔细分析全市工业产值构成,就会发现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吴忠市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如何更好的发挥好工园区的经济效应,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推动工业强市战略的更好实施,在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把工业园区建设成生态工业园区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 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1.1 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模式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把经济活动重组为“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模式,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循环经济中得到合理和永续的利用,实现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综合考虑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公共关系,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依照经济规律运转,循环经济将生产和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一并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循环经济是用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和能源,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种重要途径。我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用新的思路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用新的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1.2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 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理论的一种实践,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我国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第三代工业园的主要表现形式。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流的正确选择,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问的共生网络,对物质与能量进行优化,从而在区域内达到平衡,形成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排放最小化的可持续地域经济发展综合体。区域内的企业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建立起工业共生和代谢关系,使自然资源在整个生态过程中进行闭路循环,有效地治理了工业污染,在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自然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生态工业园区建立起来的工业生态系统,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充分体现。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已成为处理长期围绕人们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3 生态工业园区具有明显的效益 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圈内基础设施共享,物流成本降低,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资源综合优势,使生态工业园区在经济、环境、社会各方面取得明显的效益。在工业生态学的指导下,园区内形成一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料成为另一个的原料,有步骤地回收和利用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副产品,从而解决了部分企业原材料和能源的来源问题,节省了企业处理废物的费用,使组成生态链的园区内企业增加了净利益,提高了园区的经济效益。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吸引了相关生态链的企业在园区内聚集建设,能增加当地的就业率和税收,提高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园区内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生产废弃物排放的减少,使整个园区达到污染物的零排放或极小量排放,大大减轻了环境负荷,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
因此,在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把工业园区建设成生态工业园区,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吴忠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设计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园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的网络,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最终减少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它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废弃物或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2.1 能源工业园区的循环模式 这类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采掘企业、洗煤厂、火电厂、煤化工企业、金属镁及镁合金厂等,对该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回收率为主。对采掘业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从而完善采掘业的采、选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产资源寿命。大力推进尾煤,废石的综合利用。对资源消耗型的生产企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能源消耗低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加强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建立以采掘业产出为基础、资源生产、加工为主动脉的产业链,即采掘业产出的煤炭就近供应给洗煤厂、电厂,产出的白云石供给金属镁及镁合金厂作生产原材料,产出的白云石供给电石厂生产电石,进而生产PVC树脂及其它产品;洗煤厂生产的优质煤供给煤化工企业作原材料;电厂生产的电力供给园区企业作为生产动力。综合形成四个产业链条:锌矿—锌厂—锌锭—硫酸—化肥厂—水泥厂;铅矿—粗铅厂—电铅厂—铅锭;粗铅厂—硫酸一化肥厂—水泥;煤—电—铝产业链。同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废弃物通过贸易方式进行综合利用,拓宽生产链条,随着园区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资源综合利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项目的入住园区,形成日益复杂的生态工业网。
2.2 新材料工业园区的循环模式 这类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铁合金厂、镁及镁合金厂、发电厂、水泥厂等。对这类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在进入园区时要严把“环保关”。坚决杜绝采用国家明令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的企业入园,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镁及镁合金等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如镁的复合材料、锌材料、铅合金材料等。在建立生态工业园的基础上,加强工业园环保型工艺的研究开发,努力形成循环利用的环保产业链。最后,要通过形成资源多金属开发与冶炼、精深加工、新材料的产业链,并促进合金新材料向装备制造业延伸。
2.3 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的循环模式 吴忠市一直以农业发展带动工业发展,这几年的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大力带动农副产业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了一批综合种植和养殖园区,同时发展成了以乳品加工厂、淀粉加工厂、羊绒加工厂和其它辅助企业集聚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对这类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园区要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特点,积极扩大种、养规模,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拉长加工企业的下游产业链条。围绕“生态农业”这个主题,通过“农户+基地+企业”的农、工模式,以“生态农业促进产业、发展产业促进经济”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3 用循环经济理念健康发展工业园区的对策和建议
3.1 以循环理念科学规划工业园区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工业园区布局进行同一规划,对各园区的全局发展过程中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的协同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和最终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支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园区加速发展;鼓励各园区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把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予以大力支持。
3.2 为生态工业园区进行制度框架设计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要上新的台阶,就必须要有制度创新,要有政策引导。因此,首先要设计一种制度框架,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明确规定其交易机制,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提升环保作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3 积极延长工业园区产业系统的生态工业链条 要通过对园区企业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有选择性的引进关键链接项目落户园区,关键性的链接企业不在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示范性与凝聚力,一旦形成规模,形成生态产业链优势,就会对外部投资构成较大的吸引力。
3.4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清洁生产是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在生态工业园发展过程中,不少园区很重视把上下游企业连在一起串成产业链,但对这条链上每一个企业产污、排污的控制重视不够,忽视了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所追求的是生态工业链每一个环节都是清洁的,其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都是很低的,因此,应大力开展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基本情况
1、**县总人口14万,城镇人口2.99万,农村人口11.1万,城市化率21.4%,农民人均耕地2.55亩。20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3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全县大口经财政收入557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411万元。全县国内生产总值9.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9亿元,第二产业2.6亿元,第三产业3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40.6:27.3:31.1。从总体来看,**县城市化率低,财政薄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工业比重较小,服务业不发达。
2、**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78.6%,长期以来,受地域条件、外部环境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效益低,种植品种单一,农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只占20%左右,2002年为1045万元(由于农村税费改革,2003年比实际更少)。农业的发展事关全县农村11万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事关全县的社会稳定。近年来,**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以西红柿、棉花、肉羊为主的“一红二白”产业,粮经草比例为13:81:6。2003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25万亩,皮棉总产量达到50万担,实现收入3.7亿元,农民人均来自棉花的纯收入达到1927元;肉羊产业上,全县羊只饲养量达到90万只,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上的纯收入达384元;制种产业上,全县制种面积发展到3.8万亩,实现收入4700万元;日光温室产业则以有机无土栽培、托鲁把姆嫁接茄子、西甜瓜、鲜切花卉等为调整和推广重点。这些都为全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后劲。
3、**县是一个工业弱县,工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3%。全县共有工业企业492个(其中包括2000年以来改制的36户国有工业企业,现已全部民有民营),工业总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只有西域阳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矿冶有限责任公司、敦煌种业**棉花公司、砂业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13户企业。工业主要涉及“一红(蕃茄)、二白(棉花、肉羊)、三黑(煤、铁、铜)”、脱水菜、建筑等几个行业。发展抓项目,**县走“盯住国家投资上项目、立足资源优势上项目、依托现有企业上项目、招商引资上项目”四条路子,坚持既抓新上项目,又要考察筛选储备项目,既抓一些“短平快”项目,更抓长远发展项目的原则,城乡同步,工农联动,集中精力上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2003年,已完成投资7213万元,有西域阳光750吨蕃茄酱生产线、康源油脂精炼油生产一期工程、飞富粮油颗粒饲料技改、棉籽脱绒、剥壳等36个项目峻工。万锭棉纱纺织、铁合金冶炼技改、万吨饲草切快加工开工在建。2004年,县上还将有13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建成投产,并启动了总投资2700万元的工业园区建设。这些都将为**县“兴工强县”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而牢靠的基础。
4、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县通过大力实施民营主体战略,全县民营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止2003年底,全县非公经济总户数达5570户,从业人员达到11786人,注册资金22548万元,上缴税金完成274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8%、23.3%、60.6%、50%,非公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但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加快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艰巨的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主要矛盾
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上有差距。纵向比,近几年是大发展,但横向比,还比较落后,与周边县市发展距离进一步拉大。以2002年为基准,我县与全市相比:①济综合实力为19.65,在全市七县市中排名第7位,在全省86个县市中排名第20位。GDP总量9.5亿元,不足全市GDP总量95.07亿元的十分之一,人均GDP6786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119元,排名第7位。③地方财政收入3411万元,仅占全市财政收入3.98亿元的8.5%,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43元,低于全市人均水平171元,排名第7位。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111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14元,排名第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全市排名第6位。
2、发展后上有差距。项目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项目的大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县工业弱就弱在缺乏能大幅度增加税收的工业骨干项目。从投资总量看,2003年,**县完成投资7550万元,占全市项目总投资量的9%;从项目领域看,工业项目单一是存在的最大问题,虽然近年来,工业项目逐年扩大,但新上项目仅集中在棉花等农副产品初级加工领域(**县仅棉花加工企业就有28家),还没有摆脱出卖原料的状况,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还是空白;从工业效益看,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小,低于全市1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市水平,且大部分企业是季节性生产,设备效益都是“半年闲”,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工业缺少重点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产品不能形成品牌,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投资项目单一,融资困难,农民增收渠道狭窄。“棉花经济”成为农业的支撑力量,容易受国际国内棉花行情、气候的影响。虽然农业产业化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村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但农业水平还是很低,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的现象同时存在,农业处于出售原料产品的原始阶段。
4、思想观念上存在问题。部分干部群众角色转换慢,思维模式转换慢,工作方式方法转换慢,驾驭市场经济思路不广,办法不多,措施不力,大多数农民缺乏市场意识,不懂得搜集、整理和运用市场信息来科学地调整结构,习惯于凭经验,跟风跑,缺乏科技增效意识,不热心钻研和应用农业新技术,习惯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缺乏诚信意识,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产品品牌的树立。
5、就业形势严峻,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由于工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少,非公经济不发达,劳动力知识结构所限,一些有能力,有才干的专业人员,我们无法消化利用,而一些靠出力气的活,下岗职和农民又不愿干,使劳动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和再就业难上加难,城乡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县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用5年时间发挥农业优势,积蓄工业后劲,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第二阶段:用8年时间,发挥工业优势,巩固农业基础,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的进程中打好“四张牌”即项目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民营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
1、打好项目建设牌。**县是一个工业弱县,要实现“兴工强县”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依托项目建设这一载体。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已成业全省上下的共识。对于**县这样一个县来说,项目战略的实施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财政的增强,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就业的增加。抓项目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义无反顾地把工业项目建设摆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要走依托现有企业上项目和立足资源优势上项目的路子,主要依托县内看好的蕃茄酱、脱水菜、棉花、金属镁、铜、铁等产品上项目,主要在产品精深加工和做大做强上下功夫。例:金属镁厂是90年代中上期**县投资的一家乡镇企业,投资3000万元,但建厂后由于镁市场不景气,现已停产,近一两年,市场镁价看好,为金属镁厂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由于无资金重新点炉,象这样的企业应加大招商力度,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让其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还要走招商引资上项目的路子,树立立克困难上项目的决心,要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树立不抓项目就是失职,不抓项目就是不称职的思想,重点围绕棉花、草畜、绿色食品、矿产品、建筑材料、新型制造业,棉纱纺织、皮革加工、饲草加工,新型包装材料等项目,逐步形成大中小微型的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星锣棋布的工业革局。
二是一如既往地抓好农业基础项目建设。要做好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做好鸳鸯池、解放村、黑河三个事关全县14万人口生产生活的重大工程,积极做好灌区的节水改造,加固工作,防风护沙工作,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抗旱保灌能力,围绕改善农村生存条件,切实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一批农业开发示范区,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三是千方百计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放在公路、电力、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方面,通过长远规划,重点建设,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设施齐备,环境优雅,便利实惠的投资环境。
2、打好农业结构调整牌。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而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出重点就是农业产业化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县农业结构调整要按粮食创优质,经作创品牌,特色增效益和“稳棉、扩草、增菜”的思路,加大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的转变,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做好四大产业,一是做大做强棉花产业,重点加快推广杂交棉、制种、彩棉的种植。二是巩固提升制种产业,依托县内制种行业和龙头企业,按巩固传统制种,扩大高效制种,增加外贸制种的思路,全县制种面积落实到3万亩,实现50%的面积亩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三是发展日光温室产业,要增加种植效益,扩大种植规模,优化品种,创新技术,搞活流通,完善机制,积极引导,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有机无土栽培,鲜切花卉和茄果类蔬菜的推广和种植,日光温室效益达到9000元/亩,使日光温室种植成业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实惠,。四是壮大特色产业,蕃茄、洋葱、孜然等特色农产品要依据市场需求引导龙头加工企业和流通大户按合同订单种植,使农产品加工增值。
3、打好民营经济发展牌。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本着保护、扶持的原则,选好项目,搞好引导和服务,要在优化环境、拓宽发展领域上下功夫。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一要用政策“引”的办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公正的法制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亲商重才的社会环境;二要采取金融“扶”办法,倡导诚信经营,为金融部门提供可靠的信誉保证,完备贷款程序和担保机制;三是采取典型“促”的办法,对棉花、脱水菜、蕃茄等企业,要培育、扶持、树立、推广,使它们快速成熟,尽快实现自身扩张。在民营经济发展领域上,一要拓宽现有领域,从建筑、餐饮、商品等极少数领域的狭隘中走出,寻找门路,形成多业发展态势;二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志之士进行投入小,工艺简单,市场看好的小商品加工;三要加快市场培育,解决市场流通难的问题,市场培育应加强销售和营销网络建设,畅通外销、出口渠道,吸引外地客商来我县交易土特产品,使用权民营企业产品优、品牌响、价格好、销路畅。
一、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情况
(一)资源状况
柴达木地区地质结构和土壤结构复杂,盐湖资源、油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及其他非金属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初步探明的50多种,上《青海省矿产储量表》的39种,其中十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钾、钠、镁、锂、总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察尔汗盐湖面积为5856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已探明钾盐总储量为5.4亿吨,镁盐总储量40亿吨,钠盐总储量555亿吨,其潜在价值巨大。
东台吉乃尔湖、西台吉乃尔湖拥有丰富的盐湖资源,其中钾盐总储量2256万吨,镁盐总储量1.4亿吨,钠盐总储量36.8万吨,锂323万吨。随着盐湖集团、藏格钾肥等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有大批尾盐亟待综合利用,每年生产尾盐可达千万吨。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亿多吨,远景储量可达10亿吨,涩北天然气田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可达5000亿立方米,是我国四大天然气田之一。各类资源潜在经济价值15.5万亿元。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90%以上,并且有矿产资源成矿条件好、类型全、品位、储量大和产业关联度强的特点,非常适合建立循环产业链。与此同时,在周边地区还广泛分布有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资源组合状况之好,在全国独一无二。这为柴达木盆地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发展关联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速推进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1. 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以盐湖资源为主要开发力量的整个盐湖地区,目前钾肥总产量已达350万吨以上,而且已进入到稳定成熟发展阶段,综合利用已全面建设。在“十一五”期间,盐湖集团将投入90多亿,分两期建设85万吨尿素、49万吨合成氨、22万吨PVC、10万吨甲醇、12万吨氢氧化钾等项目。现在正式启动盐湖综合利用三期项目,总投资250多亿,重点建设镁系列产品项目。建成后产值收入将达170亿元、利润60多亿、利税20多亿元。
2. 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情况。目前资源评价石油资源21.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5亿立方米。1999年油气产量为210万吨,2003年迈上了300万吨台阶,2005年突破了450万吨,2006年油生产量达223万吨,天然气产量25.25 亿立方米,2008年已达到485万吨。同时,油气下游业务的综合开发利用工作也不断延伸,2007年格尔木炼油加工原油100多万吨,生产汽油40多万吨,柴油50多万吨,炼油综合商品率 91%,生产甲醇25万吨,聚乙烯5万吨。
3. 其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青海的石棉,滑石等建筑材料开发起步较早,近几年不断加强勘探开发力度,产量稳步提升,市场形势较好。
4. 冶金类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几年来,青海冶金行业依托资源优势,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7年全省冶金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五分之一。
二、实施柴达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性开发问题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外部条件
(1)实线科学发展观为柴达木制定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目前,柴达木矿产资源开发正处于转型时期,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方针是青海闯出实线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解放思想,推进资源节约型发展。一是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对柴达木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的认识,推动思想解放。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根本是什么,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增长点,在哪些方面,矿产资源开发在青海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什么地位,这些年来开发水平如何,开发过程存在那些问题,有哪些经验可总结,应该寻找一种什么样的新开发模式等等,这些认识上的问题将直接影响着决策和工作思路。二是通过深入实践,提高解决循环经济中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效率和效果问题。目前循环经济还只是实施摸索阶段,大企业形成机制还没有确立,政策环境还不成熟,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统筹解决,柴达木矿产资源开发转型将会顺利实现。
(2)用好科学发展观为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发展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青海省委、省政府近几年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围绕柴达木资源开发推出了一系列的正确思路。一是提出坚持培育壮大特色工业,在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取得新突破的新思维。立足于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强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二是提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快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加大重点技术瓶颈领域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和集成力度。形成多产融合,相互促进,共生组合的产业体系,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三是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循环友好型社会的思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上,以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加速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以上这些思路符合柴达木矿产资源开发实际,而且必须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落实,从而为制定柴达木循环经济,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性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内部条件
(1)提高资源保障程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近年来,柴达木资源开发在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开发秩序逐步得到规范,资源优势逐步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但由于历史体制机制等原因在资源开发中掠夺式开采一矿多开,大矿小开,占而不采,无证开采,以采代探,滥挖滥采,采富弃贫等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这已成为制约资源规模开发集中利用做大做强的重要障碍,成为影响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所以,应进一步提高对资源整合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坚决排除一切主力和干扰,在已有的问题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工作,努力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和骨干企业集中,实现资源规模化、集中化、规范化开发。
(2)健全保障体系,推进制度改革。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按照生态学原理制定和完善工业园区入主项目的环保准入制度、清洁生产制度、废弃物循环利用制度等。对不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范的项目要坚决拒之门外,防止园区出现入住企业“大杂烩”的现象。深入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市场供求变化的资源价格体系。更多地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有利于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的工作机制,对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坚持鼓励于限制相结合,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排污收费、运用经济激励和惩罚等经济杠杆,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二)制约因素
1.内部因素
(1)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开采面临严峻挑战。矿产资源在整个自然资源系统及社会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开发和利用过程,必须实现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矿产资源发展的同时应该做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及能力。力求形成一个科学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体系,通过加强矿区环境保护改善矿产生态环境,来维护矿产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矿产资源和矿产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目前柴达木矿产资源开发水平低,能力弱,开发体系尚未形成。矿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矿产资源与矿产经济生态环境不协调,面临严峻挑战,已成为进一步开发的制约要素。
(2)矿产企业规模能力水平上的不平衡,对矿产资源开发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当前,柴达木资源开发中,大企业与小企业并存,有能力的与没能力的并存,立足长远开发与短期行为开发的并存,精细加工的与破坏性开采的并存,延长产业链与粗浅单一产品的并存,投入大的与投入少的并存,这些情况既影响了大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柴达木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循环开发,永续利用等可持续开发产生了极不利的影响。
(3)矿产品开采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及深加工不够。青海的矿山企业的规模多为小型,其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破旧,矿山“三率”(开采回收率,选矿回收率,采矿贫化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据统计,全省多数已开发的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不足60%,少数矿产甚至低于30%,不少企业在资源开采上采富弃贫,采厚弃薄,多数企业的伴生老化矿实行单一开采,还停留在卖初级原料。一些小型矿山开发者,只重视眼前利益,掠夺式开采,以资源的过渡损耗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严重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建立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除此之外,矿业“三废”排放量大,利用程度低,青海自然生态环境及其脆弱,并且治理难度大。矿区土壤盐化,地下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还有小矿山企业的安全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导致事故频发。
2.外部因素
(1)矿产勘查程度低可采储量所占比例小。柴达木矿产资源自然资源丰富找矿潜力巨大,但地质勘察面积大自然条件恶劣。并且资金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基础地质研究落后,资源勘查程度低,矿产可采储量在保有储量中所占的比例小。目前已发现的3900多处矿产地带中,经过深入查明储量的仅占约18.5%,绝大部分仅处于预查和普查阶段,由于矿产勘察程度低,大部分探明储量不能用做矿山开发设计的依据。
(2)矿产资源无论是勘探还是矿产企业都缺乏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严格管理。矿产企业一旦进入就很难通过市场方式遭到淘汰,矿权垄断,拍卖以及企业间的购并,还缺乏政策性支持.以至于占有了采矿权的不一定有能力开采,而有实力开采的得不到采矿权。另外还缺乏合理的税收管理,出现税收政策的不公平等,一般大企业都是照章纳税,税务部门管的也少,而小矿山企业通过财务调账,政府几乎都收不到税。除此之外,资金投入短缺和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青海矿产资源开发的两大因素,尤其是柴达木资源开发已进入到了新一轮深度,精细加工阶段,这也是提升青海矿产资源开发水平的标志,除了少数大型企业有资金实力和技术人才充足外,很多中小型企业都严重缺乏,成为矿业企业制约的短板。长此下去不但会影响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实施,而且对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造成更大的隐患。
三、培育特色产业构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性开发的基本思路
(一)围绕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构建循环型盐化产业
一是稳步扩大钾系列产品生产能力。在稳步提高氯化钾、硫酸钾镁肥等钾肥产品产量的同时,积极发展氢氧化钾、碳酸钾、硝酸钾高氧酸钾等钾系列产品生产能力,使柴达木成为中国最大的钾系列产品基地。二是突出抓好盐湖镁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解决盐湖卤水提钾后的镁资源利用问题,以氯化镁,硫酸镁为原料,大力开发镁系列产品,将柴达木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镁工业基地。三是加快钠锂资源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二碱(纯碱,氯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拓展锂系列产品开发,在现有碳酸锂产品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铝锂合金、镁锂合金、锂电池等下游产品,建设中国西部锂工业基地。
(二)围绕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构建循环型石化产业
稳步扩大石油天然气开采规模,促进就地转化和深度开发,重点生产本区域所需的高品质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开展甲醇、聚乙烯、聚丙烯、三氯乙烯、聚氯乙烯等下游产品,建设中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三)围绕有色金属资源开发,构建循环型冶金产业
考虑柴达木盆地内以及周边地区的有色金属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冶金项目,积极发展铁、铝、锌、铜等冶炼项目和下游产品,建设中国西部新兴冶金工业基地。积极培育以石材加工水泥、聚氯乙烯(PVC)等为主的建材产业链,以矿泉水、农用浸种液、美容液等产品为主的轻产业链,以中藏药、绿色食品、保健品、生物制品相结合的农畜产品开发利用产业链,形成多产融合,相互促进,共生组合的产业体系,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环保、节约是柴达木资源开发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主题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紧紧围绕青海省“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的道路,以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为重点,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和永续利用。坚持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环境意识,完善政策支持努力构建资源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共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在发展机制,招商引资,工程配套,项目建设中努力体现循环经济的要求,提高工业产值绿色化程度,减少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积极引进建设废弃物资源化再消耗无害化项目,实现变废为宝,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经和必由之路。
(二)依托柴达木矿产资源优势,制定循环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开发战略
以柴达木现有的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炭等工业为基础。加快发展焦炭、复合肥、多聚甲醛、PVC、烧碱、钾盐、金属镁精细化工产品等下游产品。延长产品链,努力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加强引进开发制约柴达木地区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工艺技术。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开发,到2020年前后,要把柴达木循环境经济作为全国性的实验室,建成我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建立较完整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运行体制,政策法规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典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区,使柴达木地区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明显降低,废物排放明显减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工业产值的绿色化,从而真正使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柴达木资源开发中得到实施。
参考文献:
[1]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青海矿产资源信息网. 《青海推进矿产开发规模化》.
[4]青海矿产资源信息网. 《青海省矿产资源规划》.
[5]青海矿产资源信息网. 《青海省能源矿产介绍》.
[6]潘文灿.《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7]盐湖研究院.《对青海盐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思考》,盐湖研究院.
[8]孟赤兵,苟在坪.循环经济要览.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发展壮大税源 强化征收管理 确保地税收入稳步增长 ----*县地税收入统计分析 为了建立起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确保地税收入稳步增长,现对我局2002年以来的收入完成情况分析如下: 一、 税收收入完成情况及主要特点 我局现管理各类企业271户,其中:国有企业66户,集体企业43户,股份合作企业8户,国有独资企业2户,其他有限责任有限公司91户,股份有限公司24户,私营独资企业10户,私营合伙企业5户,私营责任有限公司8户,私营股份有限公司2户,其他企业12户。个体工商户1115户。 近年来,我们*县地方税务局在市地税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组织收入工作为中心,以依法治税为灵魂,以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为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地税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部署,严格税收执法,强化税源控管,组织收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连年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年度税收收入计划。 2002年至2008年,我局共组织回地方税收收入5212 万元。 分年度看,2002年完成1585万元,2008年完成1760 万元,2008年完成1867万元,均占年计划的100 %,同比分别增长28.14%、11.05%和6.08%。 分税收级次看,中央级税收累计入库1102万元,其中2002年入库314万元(因同上年口径不一致,不具可比性,下同), 2008年入库391万元,同比增长24.53%,2008年入库397万元,同比增长1.54 %;省级税收入累计入库1026万元,其中2002年入库329万元,2008年入库340万元,同比增长3.35%,2008年入库357万元,同比增长5 %;市级税收收入累计入库837万元,其中2002年入库265万元, 2008年入库278万元,同比增长4.91 %,2008年入库294万元,同比增长5.76%;县级税收收入累计入库2247万元,其中2002年入库677万元, 2008年入库751万元,同比增长10.93%,2008年入库819万元,同比增长9.06%。 分税种看,营业税共完成1949万元,其中2002年完成 580万元,同比增长49.49 %,2008年完成663万元,同比增长14.31%,2008年完成706万元,同比增长6.49%;个人所得税共完成1526万元,其中2002年完成497万元,同比增长24.25%,2008年完成511万元,同比增长2.82 %,2008年完成518万元,同比增长1.37 %;企业所得税共完成415 万元,其中2002年完成130万元,同比增长16.08 %,2008年完成140万元,同比增长7.7%,2008年完成145万元,同比增长3.58%;土地使用税共完成104万元,其中2002年完成31万元,同比下降6.06 %,2008年完成40万元,同比增长29.04%,2008年完成33万元,同比下降17.5 %;印花税共完成180万元,其中2002年完成48万元,同比增长 71.43%,2008年完成60万元,同比增长25 %,2008年完成 72万元,同比增长20%;资源税共完成35万元,其中2002年完成14万元,与上年持平,2008年完成6万元,同比下降57.15 %,2008年完成15万元,同比增长150%;城建税共完成519万元,其中2002年完成155万元,同比增长21.1 %,2008年完成179万元,同比增长15.49 %,2008年完成185万元,同比增长3.36%;车船使用税共完成34万元,其中2002年完成12万元,同比下降47.83 %,2008年完成11 万元,同比下降8.34 %,2008年完成11 万元,与上年持平;房产税共完成443万元,其中2002年完成117万元,同比下降10 %,2008年完成146万元,同比增长24.79 %,2008年完成180万元,同比增长23.29%。 从以上收入完成情况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经济增长带来税收收入的增长。2002年以来,我县GDP以年均22.64%的高速增长,2008年完成14.79亿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可靠稳定的税源,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 (二)、级次收入完成不平衡。县级收入的增长幅度高于中央和省、市级收入的增长。 (三)、主体税种基本完成年度计划,为我局超额完成税收收入计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等税种占据着地方税收前三位,三税种收入占到同期地方税收的77%。其中个人所得税2008年收入达518万元,占当年全县地方税收的27.75。营业税达706万元,占37.82。 (五)一些小税种增收增幅也不逊色,部分税种增幅高于主税种,例如印花税年均增幅高达38.81%,成为地税收入增收的一个“新”的亮点。 二、 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县地税收入连年增长,这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息息相关,同时还与税收征管等因素息息相关。现就地税收入的增长因素分析如下: 1、经济总量增长带来税收增长。2002——2008年在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我县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 2008年,我县国民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30.5%。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支撑下,2008年我县地税收入完成1867万元,净增107万元,净增长6.08%。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动的结果。 2008----2008年地税收入及经济总量增长情况表 单位:万元 类别 地税收入 经济总量 年度 收入额 增长率(%) 收入额 增长率(%) 2002 1585 97584 2008 1760 11.04 113304 16.11 2008 1867 6.08 147865 30.50 2、征管因素。主要取决于两种情况:一种是一次性增收因素,如清理以前年度欠税和查补以前年度收入。一方面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作用,以“严稽查,促征管,保收入”为指导思想,加大稽查力度,着重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和建筑、冶炼、金融、运输等行业的专项稽查,两年来,共查补入库税款50余万元,有力的促进了税收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按照总局的要求,加强欠税的清理工作。两年来,我们运用各种手段累计清理欠税180余万元,同时防止新欠的发生。另一种是持续性增收因素,是指征管手段、办法和制度的完善与改进,使一些潜在的税源形成现实的税收。首先加强了交通运输发票的管理,严格代开发票制度,加强运输户的征收管理,使交通运输营业税增长了12%。其次采取了“一窗式”服务,美化办税环境,优化文明服务等一系列文明服务措施,提高了办税效率。正是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我局的征管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为税收增长营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三、组织收入中面临的问题 从近三年我局局收入情况看,总体形势呈良好态势,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税收与经济未能达到同步增长。从全市、全省、全国来看,税收总体增长的趋势与经济增长的趋势是相同的,增幅高于经济总量的增幅。但在我县地方税收的增长趋势同经济增长趋势并不一致。从“2008——2008年地税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分析图”可看出,2008年我县GDP比上年增长16.11%,地方税收只比上年增长11.04%,两者之比为1:0.69, 2008年我县GDP增长率比上年提高了14.39个百分点,而同期税收的的增长率下降了4.96个百分点,两者之比扩大为1:0.36。从今年一季度我县经济与地方税收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趋势仍然存在。我县地税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协调,地税收入增长趋势并没有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成同方向增长,而是成反向趋势。 我们认为,产生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从我县“2002——2008年经济总量的结构分布表”可以看出,我县第二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占到经济总量的60—70%,且呈增长的趋势。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达不到经济总量的19%。2008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却比上年降低了2.3个百分点。而地税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以及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因此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我县地税收入发展不均衡、增幅趋势与经济发展趋势成反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主导产业前景堪忧,地方税收税源后劲乏力。从我县工业结构及发展情况来看,我县的工业体系是以煤焦油化工、电力、冶炼业和其他制造业为主,食品加工、采掘业为辅的工业体系。煤焦油化工行业是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其生产的煤焦油产品约占全国该类产品的五分之一以上。每年的产值达25000万元以上,占到经济总量的20%左右,其每年缴纳的各类税收占我县税收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但这并掩盖不了我县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煤焦油化工企业主要以周边县市的煤焦油为原料进行初步加工,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该行业在发展初期,煤焦油作为焦化厂的废料在无偿排放,我县化工行业作为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十分低廉,一度使我县化工行业产生了较好的效益,同时也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收。但近几年我县化工厂数量在不断增多,规模也在不断加大,对煤焦油的用量在大幅增加,同时周边县市以煤焦油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也在增多,造成了煤焦油供应严重不足,价格一路攀升,直接影响了我县化工行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我县化工行业相继连年亏损,相应的地方税收也在连年递减,形成我县煤焦油化工行业在经营上举步维艰的困难局面,再加之高污染、高能耗等因素,此行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另一个较大的行业金属镁加工行业是我县的新兴产业,主要是以我县丰富的镁资源为原料进行初加工,技术含量低,工业附加值低,且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行业,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受国际市场影响,我县镁厂也相继停产关闭或者艰难度日,提供的税收十分有限。企业经营利润率低,是我县地税收入增幅缓慢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是地方税收的主体税种增幅缓慢。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地方税收的两大主要税种,其增幅对整个地方税收的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县情况看,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增幅明显小于其它税种的增长幅度。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县地理位置偏远,再加上消费水平不高,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难以产生新的税源,另一方面是征管中尚有漏洞,特别是对房屋租赁等行业的征管不到位,造成了部分新增税款的流失。 四、 保持地税收入稳步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保持地税收入稳步增长,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总量。经济决定税收。要想增加税收总量,必须增加税源、扩大税基。而增加税源、扩大税基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所以加快经济发展是进一步开拓地方税收收入的前提。我们要抓住时机,用好政策,创造条件,发挥优势,积极快速地发展经济。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伐,实施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发展战略。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社会的净增加值,因此提高经济效益是开拓地方税收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转变思想观念,尽快使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企业经营利润率,这样才能使经济和税收共同增长。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加快我县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是优化税源、增加地方税收的有效途径。第三产业是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税收收入的比重虽有所上升,但发展水平却存在明显差距,且总体水平不高,与相邻县市差距在逐年增大。因此,加快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是促进经济和税收增长的关键。同时,还应调整好行业结构,重点发展那些发展潜力大、联带性强以及高增长的行业,特别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旅游和社会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县增加地方税收的重要途径。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一定要同第二产业发展同步进行,合理布局,统一协调。因为我们还不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国有企业改革给第二产业及其税收规模带来一定影响,但绝不能忽视第二产业的发展。只有调整好产业结构,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我县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地方税收的持续增长。
3、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税收征管,保证收入增长。全县地税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目标管理机制,领导包片、股、(室)包点收入责任机制,税收稳定增长、均衡入库机制,收入报送、分析、反馈、预测机制和收入激励机制,各级从年初伊始,就以提高收入质量,实现均衡入库为目标,扎扎实实组织收入,从机制上保证了税收增收。在抓好重点税源的同时,加强零散税源和地方税收的管理,促进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地方小税的高幅增长。全县地税部门进一步增强做好组织收入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绷紧组织收入这根弦,坚持依法组织收入,努力向加强征管要收入,严格把关,缜密稽核,切实做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加强税收征管,堵塞税收漏洞,大力清理欠税,做到应收尽收。
一、我县经济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
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全省13位,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49位,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省第一集团(前二十名)中等靠后水平,并且下滑的趋势相对比较明显。这些充分说明,过去单纯依赖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做法,已经走到难以维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边缘。
(二)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但各次产业比重和结构不合理
我县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变化、社会发展态势与全省平均水平十分相似,是一个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善的县份,基本能体现出经济结构大而全的特点。以地区生产总值统计分析,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13:63:24,从产业贡献看,三次产业均持续增长,一产增长5%,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仅为4%,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到1个百分点;二产增长21%,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80%,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过12个百分点;三产增长8%,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6%,拉动GDP增长不到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二产是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增长极,三产虽然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比较明显,但二、三产业互动性较差。
(三)主导产业不断扩张,但产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全县工业保持了年均20—30%的超常规增长速度,发挥了带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体作用。但是,我县主导产业高度依赖煤焦等资源性产业,而这类资源性产业的税费首先要体现资源的国家权属,产业税赋具有突出的“国税重、地税轻”的特点。这也正是我县经济总量和财政总收入较大,而县级可用财力偏弱的重要根源之一。
(四)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快,但对农村经济发展示范带动作用偏弱
我具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发展壮大了水塔老陈醋、森泰牛肉等,组建了葡萄、芦笋、蔬菜、畜产品等农字号龙头企业和—批从事农畜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通过狠抓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市场风险,订单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较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五)服务业发展不断推进,但第三产业对地方可支配财力增加的贡献不足
全县已基本形成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优势服务业。此外,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较好,结构逐步优化,领域不断拓宽。同时,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近年来,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服务业快速起步,服务领域逐步扩大,旅游业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态势。但从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情况看,“十五”期间二产提高了20个百分点,以服务业为主的三产却下降了12个百分点。行业间的税收留成政策特点,使得我县成为财政大县,而不是财政富县。另外,服务业质量有待提升,新的业态急需壮大。
二、我县推进绿色转型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绿色发展理念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导向,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以构建县域特色绿色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绿色转型战略;全面推进“绿色清徐”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彰显城市特色,为我县建设“一城两区三基地”,打造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通道;将我县建设成为自然禀赋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合、“山、水、城、林”交相辉映的现代化中西部生态强县,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
二要坚持自我调整与借力发展统一共进的原则。
三要坚持短期突破与持久推进协调一致的原则。
四要坚持绿色转型与增加地方可支配财力同步的原则。
三、实施“三大重点工程”,为绿色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一)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
节能方面:2007年全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6%以上,到2010年全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30%;分类建立重点用能行业能耗标准,力争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能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机制。
减排方面:严格项目核准,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提高达标标准和监控水平,采用依表计费和安装在线监测、在线监控设施为手段,有效监察企业环保设施稳定运行和偷排行为。淘汰落后工艺,取缔土小企业,削减非法排污量。要不断改变燃料结构,减少耗煤量,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主要任务:全县范围内禁止新建焦炭、炼铁、电力(余热发电或能源综合利用项目除外)、冶金、化工、水泥、铁合金等重污染企业;大运高速公路两侧各2公里、青银铁路、307、208国道、榆古路、清东路等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各1公里,汾河两侧各2公里范围内,严格禁止新建炼焦、制浆、造纸、冶炼、洗煤、选矿和生产建材、耐火材料、铝矾土、电石、硫磺等重污染项目;在划定的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示范区、食品工业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等区域内以及居民区和村庄周围1000米范围内,不再审批重污染企业。
主要目标:到2010年,大气、水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按容量和总量计划削减。其中,烟粉尘排放量减少30%,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50%,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50%。
(二)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加大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改善和提高我县环境质量。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县水资源,努力实现水环境质量的全部稳定达标。
总目标:到2010年,县城Ⅱ级和Ⅱ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240天;建设白石河流域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区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地表水水质达到农田灌溉标准。
具体指标:工业企业烟粉尘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30%,二氧化硫削减5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以上,污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5%以上。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65%以上。城市气化率达到70%以上。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0%以上。
(三)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
提高对造林绿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造林绿化工程作为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打造省城南部绿色屏障为总体目标,按照“年初规划、常年绿化、形成精品、四季常绿”的指导思想,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镇绿化和乡村绿化,有重点、有计划、分阶段推进工程建设。2007年,完成通道绿化、城市绿化、企业绿化、村庄绿化等四项重点工程,2008年5月底基本达到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建成全省林业先进县,2011年建成全国生态旅游观光林业先进县。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以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提升主导产业素质和水平,走清徐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主要任务:建设成为全省的工业经济循环发展示范基地、生态型煤化工产业基地、以镁合金和新型建材为主的材料工业基地、铸造产业新型化改造示范基地和承接省城中心区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使工业经济成为促进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绿色转型,打造实力清徐、生态清徐、和谐清徐的主导力量。
发展目标: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培育5个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10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核心竞争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县域主导产业总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行业核心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1、做优焦化产业,延伸发展煤化工业
主要任务:一是认真落实各项产业政策要求,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二是深入研究焦化产业政策,找准政策支点,变压力为动力,通过产业延伸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
2、整合煤炭资源,推进煤炭工业集约化发展
主要任务:一是自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以产权股权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整合中小煤矿,尽快培育一到两家符合国家、省煤炭行业准入要求和扶持标准、符合即将建设运作的“太原市煤炭交易中心”会员资格的大型煤炭企业。二是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监管,推进9万吨以上、30万吨以下煤矿技术改造,并抓紧向资源综合利用、煤炭深加工、煤基化学工业一体化企业发展,力求在政策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3、提升金属镁工业,壮大其它新型材料工业
铝镁工业和新型材料工业是省市重点鼓励发展的四新产业之一。我县镁工业基础雄厚,原镁产量占全国的20%左右,是我省重要的镁工业基地之一。今后发展镁工业的主要任务,一是全力提升镁及合金制品工业;二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推进优质钢铁等其它材料工业科学发展。
4、推进铸造工业二次创业,大力发展精密铸造业
铸造产品在省产业政策中被归入机械装备制造业,属于省市重点扶持的产业领域。今后的主要任务,依托和发挥好产业基础雄厚、市场网络健全、熟练劳动力和营销管理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引进力度,提升产品档次,并逐步由单一的暖气片铸造向汽车零部件等精密铸造领域转型。
5、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县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资源型经济向技术效益型经济转型,乃至建设绿色工业体系的基础和必然选择。今后的主要任务,一是本着尊重市场选择、立足县域要素禀赋特点的原则,找准比较优势,明确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二是发挥好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迅速壮大产业规模。
(二)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太原都市消费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粮、果、菜、畜、林”等五大特色基础产业优势,打造中国醋都、特色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基地。
发展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有利于比较优势发挥,有利于结构调整优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的都市农业(城郊型农业)发展体系。力争形成3—5个有较强的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扶持壮大5—10个在省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2—3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达到40%。
主要工作:培育整合壮大六大产业体系。
l、整合壮大“老陈醋”优势产业
促进全县醋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建设水塔老陈醋食品工业园,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辐射力的醋文化品牌。到2010年,全县食醋产量达到45~60万吨以上,占全国食醋市场的份额达到30%左右,形成5—10个高端醋系列产品。
2、玉米及深加工产业体系
大力扶持卫文等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到2010年,80%的玉米实现县内加工转化。
3、葡萄、红枣及深加工产业体系
加快恒丰二期项目前期工作,促进外资尽快到位、及早开工。扩大壶瓶枣种植规模,重点扶持小武精品红枣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打响全国优质高档葡萄生产基地、全国红枣生产示范基地品牌。到2010年,全县优质无公害葡萄生产发展到10万亩,壶瓶枣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以上,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5—10家。
4、畜产品及深加工产业体系
以森泰牛肉产业化发展项目为龙头,进一步扩大和完善肉牛集约化养殖公司、优种牛技术公司、肉牛屠宰厂和肉牛交易市场的规模与功能。到2010年,全具优质高档肉牛存栏量达到6万头,肉牛出栏量达到15万头;全县奶牛存栏量达到2万头,年产奶6万吨,乳品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优质瘦肉猪年出栏量达到40万头,年猪肉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5、蔬菜及深加工产业体系
瞄准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绿色精品蔬菜和深加工蔬菜。以龙头蔬菜加工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突破口,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丰富新品种。到2010年,蔬菜栽培面积达到3万亩,主要蔬菜品种达到50—60个,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0%,蔬菜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0%,商品菜总产量达到80万吨左右,5%特色精品蔬菜和加工蔬菜打入国际市场,骨干蔬菜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0家。
6、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体系
重点加强白石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综合开发,可在上游林牧区设计开放狩猎场,在下游葡果区发展观光、采摘和休闲度假项目。同时,加强观光线路公路的拓宽改造及相应附属基础设施建设、沿线村庄绿化美化,开通高速路东于服务区游客进入度假村通道,搬迁重点观光区工业企业,改善旅游线路生态环境。
(三)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提高三产的发展规模水平和质量,努力促进全县“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
我县现代服务业的基本任务是,优先发展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挖掘整合文化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即:建设三大基地,形成“一二三”发展格局,重点培育五大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县服务业总投资达到l0亿元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年均增长2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30%。
三大基地:建设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打造太原都市“后花园”,建设太原市1小时休闲健身度假和工农业旅游目的地。
建设太原经济圈现代物流基地和环渤海区域性物流吞吐中心。依托开发区和中卫火车站,配合即将建设的太原武宿物流园、太原高新开发区物流园,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信息互联、资源共享、空间对接,建设专业物流基地,力争成为太原经济圈副中心县区的重要板块。
打造信息化宜居物业。借助太原经济圈内外交融趋势和太榆同城化契机,将我县建成为省会太原消费者在郊县的首选居住地之一。
形成“一二三”发展格局:在服务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方面,“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形成以县城和开发区为一个主轴,东西两条旅游线路并行,建设商贸金融物流、休闲度假与工农业旅游、民俗与晋商文化三大功能区的“一二三”发展格局。
县城和开发区主轴:联合清源镇、东于镇,建设县域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居民宜居城市,加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
东西两条旅游线路:融合醋文化、晋商文化、贯中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依托中国醋都、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工业三大基地,贯穿旅游景点,形成“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齐全、“休闲、健身、度假、观光”功能多样的现代旅游业发展格局。
东线以208国道为脉络,以葡萄庄园、徐沟背铁棍、大常秦家旧宅、尧庙、水塔“中国醋城”、明清醋坊、恒丰枣业、森态牧业以及蔬菜深加工等资源为依托,链接乔家大院等,打造民俗文化游、工农业旅游特色线路。
西线以307国道、大运高速公路为脉络,以县城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和“醋都水乡文化城”建设、东湖醋园、罗贯中故里、三国城、清泉寺、葡峰山庄、马鸣山自然风景区、香岩寺、都沟石窟、狐突庙、宝梵寺、东于生态度假村、李家楼生态农村建设、贾兆晋商民居为依托,打造历史文化游、休闲健身度假游特色旅游线路。
三大功能区:以县城和开发区为中心,各乡镇所在地为重点,形成商贸金融物流区;以马峪、东于、孟封为重点,依托相关景点和工农业企业、基地,建设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区;以清源、徐沟为重点,弘扬民俗文化,挖掘整理“清太徐”晋商旅游圈功能,形成文化展示区。
重点工作:培育五大重点产业
1、建设太原经济圈现代物流基地
规划建设开发区物流园和火车站吞吐中心,加快搭建森态中国牛产品交易网络平台,抓好孟封小武蔬菜物流中心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建设晋韵楼生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中心以及水塔老陈醋及土特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依托农机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全国有影响、辐射北方地区的农机交易市场。
2、建设省城太原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举办“醋文化节”、“葡萄采摘节”、“工农业体验游”等,借势造势,打响“中国醋都、葡萄之乡、晋商发源地和贯中故里”四个文化旅游品牌,吸引客源。以工农业旅游为主,精心打造农家休闲游和生态观光游系列产品。重点建设葡萄沟、龙林山等精品景区,建设以“一山一沟”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业带。精心推出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和产业观光游等系列产品,扩大我县在省内外“历史文化城、观光休闲地”的知名度。
3、打造信息化宜居物业
通过合理的规划优化城镇环境、塑造城镇形象、吸引外来投资,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新建三星级以上现代化酒店1个,加大东南坊、东于和大北等村一批高标准住宅小区建设速度。
4、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建设现代商贸流通网络
以促进商品流通、繁荣县域商业为目标,引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加盟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机制,发展百货店、专卖店、配送中心、超市、便利店等多种业态,拓展城市商圈,调整网点布局,建立网络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产业。
5、提升金融服务业
紧紧抓住国家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机遇,积极支持和吸引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我县农村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推动县域金融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四)以清徐经济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加快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和调整,打造大太原经济圈新的增长极
经济开发区的主要任务:建设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导,集清洁能源、精密制造、新型材料、物流商贸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太原经济圈乃至中部地区新的工业增长极,工贸物流互动发展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范园区,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试点园区,绿色转型的主战场。
开发区发展重点工作:
l、优化布局,促进开发区产业关联与组群配套
按照“同业入园,形成循环,绿色发展”的要求,打造以煤化工为主导,精密制造、新型材料、商贸物流等为核心的绿色产业集群“高地”。
2、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凸显其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美锦煤气化、梗阳实业等企业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偿试组建大型产业集团。按照“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增加这些企业在开发区的植根性,形成持久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3、着力打造品牌,提高产业集聚优势和竞争能力
开发区要努力实施好“品牌强区”和“品牌兴企”战略,加快推进品牌培育和认定工作,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培育出更多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推出更多技术领先、管理高效、形象良好的企业群。
4、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效益
重点抓好煤焦产业链的循环延伸,积极构建以煤炭—焦炭—煤气—化工、焦炭—煤气—冶金、煤气—合成氨、尿素以及副产品甲醇、煤焦油—碳黑—轮胎、煤矸石—电—硅铁—镁、煤气—硅—原镁—镁合金—镁深度加工—水泥—余热发电、原镁—铝镁合金制品—重型机械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零部件为主的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形成深加工、清洁化、低排放、资源化的产业循环链。
5、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为区内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按照“六通三化一平”标准和生产、商务、生活、物流“四区一体”要求,坚持“大配套一次到位、小配套围绕项目集中进行”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社会投资、部门引资、银行融资、企业垫资等多种融资形式,分期分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内外道路、能源供应、供水及污水处理、商贸文化、通讯设施、环卫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管委会办公楼、入区道路、3平方公里起步区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要尽快建成投入使用。
6、构建园区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开发区产业整体竞争力
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建立产学研互动合作模式和技术研发联盟。偿试建立产业发展公共技术平台。构建专业化、网络化、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在开发区设立1—2个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博士后工作站。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形成由政府引导资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与投资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担保及其他中介机构组成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绿色转型的科研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省城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加强合作,加快绿色转型各方面工作人才培养,面向企业法人和经营者进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等理论培训,促进与绿色发展相关生态技术的研究与攻关,研究开发一批对生态保护、生态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开展污染防治、生态重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和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在我县建立生态经济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发中心。
(二)树立绿色转型的发展理念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基层文化阵地,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向全社会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发展绿色文化,鼓励绿色消费,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生态理念和法制观念,提高全县人民的绿色文明素养。积极培育企业绿色文化,将绿色转型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倡生产经营的生态化,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机结合,帮助企业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三)强化对绿色转型各项工作的领导
成立县推进绿色转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绿色转型中的重大问题,统筹绿色转型长远建设和当前建设的各项任务,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绿色转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负责绿色转型过程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各责任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要根据绿色转型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尽快制订实施细则,确定年度工作计划后报县发改局,由县发改局牵头出台全县推进绿色转型年度工作方案。
(四)加强绿色转型各项工作的监督管理
实行绿色转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立绿色转型工作年度考核机制,制定考核标准,逐级明确工作目标,层层落实工作责任,确保绿色转型任务的全面落实。各乡镇(街道办)、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能,认真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绿色转型规划和工作计划。
(五)搭建经济绿色转型招商引资和引智平台
尽快制定出台《清徐具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在利用世行、亚行和其他国家金融组织贷款方面有一个量的飞跃。充分利用好国际清洁生产机制(CDM),推进清徐大企业在污染总量减排等方面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合作,争取国际减排资金。
(六)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
1、财政优惠政策
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积极运用财政政策支持来我县鼓励类产业发展。
一是鼓励老陈醋产业做优做强,促进全县醋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辐射力的醋文化品牌。对拥有企业注册商标,稳定的市场供应,带动示范性强,实际生产能力在5000吨以上,并已形成较完善的老陈醋产品体系的老陈醋酿造企业扩产、新上的项目,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由县财政根据企业税收地方贡献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二是以太原市加快建设不锈钢生产基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做大做强优质冶金工业,大力推动不锈钢园区发展,开发高档制成品,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工业城为契机,鼓励支持发展不锈钢及其制品业。对此类企业,实际生产能力在1000吨以上,从经营获利之日起3年内,由县财政根据企业税收地方贡献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三是以太原市加快铝镁合金加工制造基地建设为契机,研发和生产高端产品,不断提高铝镁加工的深度和档次,依靠富士康尽快把太原建设成为世界的“镁都”为契机。鼓励发展镁合金及其制品业,对此类企业,实际生产能力在10000吨以上,从经营获利之日起3年内,由县财政根据企业税收地方贡献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四是以我县建设特色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为契机,大力引进、鼓励发展特色煤化工产业。对此类企业,实际投资在8000万元(1000万美元)以上,从经营获利之日起3年内,由县财政根据企业税收地方贡献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五是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和环保项目投资在8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对此类项目,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结合项目的实际效益、税收贡献,从经营获利之日起3年内,由县财政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给予奖励。
六是大力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对今后新投资的地方税收贡献大、促进社会就业、带动示范性强的物流、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从经营获利之日起5年内,由县财政根据企业税收地方贡献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