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体育意识 认知
1.前言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高低,而大学生参与锻炼的实际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意识的形成。随着社会科技文明的发展,国家现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是高素质的人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身体素质的好坏关键在于其运动习惯的养成与否。因此,认真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发挥高校体育的作用,努力培养他们形成健康体育意识和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并使之始终伴随其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资源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科学系在校生随机抽取的40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生各20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到了关于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现状的论文数篇,并且通过Internet网搜集了我市及我省关于高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各种政策和文献。
2.2.2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并按照问卷设计原则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为88.75%,效度大于4.5。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5份。
2.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
据调查得知,我院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认知方面认为体育锻炼对自身毫无意义的仅为2.1%。体育作为一种融健身、娱乐、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手段已经他们接受,并同时感受到了体育对自身的重要性。
当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格局,并从单纯地追求身体健康逐步转向达到生理、心理、社会价值的统一。在价值的取向上主要集中在运动娱乐、增强体质和应付考试三个方面。从表1可以看出57.75%的学生认为运动娱乐最重要,说明起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仍有近一半的学生还没有摆脱体育应试教育的影响。
表1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锻炼价值取向调查一览表(%)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参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从表2可见男、女生都有97%以上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重要的,可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无明显差异(通过卡方检验<0.05)。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已经具备了形成体育锻炼的认识基础。
表2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情况调查一览表(%)
3.2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
参与体育锻炼状况主要指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形式、时间、知识来源、制约因素等方面的情况。
3.2.1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分布特征
从表3可见,男生大多喜欢对抗性强、活动量大、能够体现个人魅力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具有一定运动量且动作轻盈、对抗性弱的运动项目。这也反映了男女生在项目上选择的差异。
表3 体育锻炼项目分布特征调查统计一览表(%)
3.2.2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为个人或与同学在一起,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也是一个主要部分。从表4可见男生在和同学在一起、教师指导下这两项调查之和为55.89%,而女生则为61.62%,可见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女生习惯于群体活动。
表4 参与体育锻炼形式统计一览表(%)
3.2.3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反映了其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程度。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水平,但是从表5可见其参与锻炼的实践却处于低水平。体育健身是一种长期坚持才能出成效的健身方式,机体只有在长期的适应与提高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得以提高。
表5 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调查统计一览表(%)
3.3制约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调查情况显示影响学生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12.53%)、体育意识和价值观(8.40%)、体育态度和习惯(7.13%)、运动技术水平(4.72%)等。客观因素主要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8.13%)、学校运动氛围(2.9%)、空暇时间(2.33%)、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2.51%)、就业压力(24.2%)、缺乏技术和方法指导(17.15%)等。可见场地设施的缺乏与学业负担成了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已由单一地追求生理价值向生理、心理、社会一体的价值功能转变,由原来的追求增强体质转向健康体育、快乐体育,同时用来交流情感。
4.1.2在其参与运动项目上主要集中在实用、娱乐、健身项目上,同时在选择项目上性别差异明显。
4.1.3认识上的提高并没有带来行动上的提高,60%以上的学生在每周运动次数不足3次,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4.1.4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以及场地器材的缺乏等。
4.2建议
4.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其终身体育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社会需要,在认识与实践学中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愿望,同时注意加强引导学生自我体育知识的学习。
4.2.2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提高现有体育场地、器材的利用率,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制定指导方案。
4.2.3加强学校领导的思想教育,提高领导对体育工作的认识,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钟振新,姚蕾.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J].中国科技,2003,(3):27-29.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意识;调查研究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体育的总体的认识,是人们对体育的整体认识体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其外部表现是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等。由于意识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体育意识也就在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体育行为。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抓得好坏,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的开展、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在中国期刊网上收集近几年的有关篮球运动开展的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向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发放问卷为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0份,有效率为95%。
1.2.3数理统计法: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和运算。
2结果与分析
2.1通过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调查
从调查可以看出,其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非常不重要的仅为0.56%,所占比重很小;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和重要的为总体的66.93%,占相当大的比重(表1),这显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出现了时代性的转变和进步。体现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传媒的影响,大学生逐渐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作用。
2.2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一般是在体育教育中获取体育知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是形成兴趣的基础。
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缺乏兴趣,其很喜欢与喜欢的分别占3.50%和18.74%。对此研究,访谈与问卷的情况基本一致,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缺乏兴趣的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是:从小学到中学的体育教育没有产生应效作用;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本身不爱活动的惰性,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情感,致使一部分生对体育的厌学;现阶段的体育教育(包括场地、器材设施、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模式等)存在着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
2.3体育锻炼的参与动机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排在第一位的是增强体质(健美),占36.91%,这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对其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和层次在加深,从内心到行动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但是31.94%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拿学分应付考试,这说明学校的学分制度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约束力,改革体育考核办法是各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一个课题。
2.4体育活动对心理调节作用的认识
随着社会竞争日渐剧烈、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英语、计算机通级等,大学生承受着心理压力,尤其是大学生面临着与男大学生一样的竞争。
调查显示大学生18.85%有压抑感,12.87%的学生有焦虑感,20.88%的学生自信心不足,4.96%的学生悲观失望,42.44%的学生心态平和自我感觉良好。对此,大学生从思想上更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环境,去克服学业和就业上的压力。根据对三所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4.3%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减轻学习压力,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2.5大学生课余时间的意向
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上网54.97%,自习50.9%,逛街40.97%,娱乐40%。而课余时间安排体育锻炼的位列第五位,占16.14%。说明了大学生虽然由于多年学校体育的教育,社会大文化的影响以及体育媒体的传播宣传,使他们对体育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产生有效的体育活动。主要原因是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大学生只有使自己学习成绩更加优秀,使自己专业知识更扎实,才能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
2.6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的调查
研究表明54.97%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没有锻炼器材和场所。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场地设施近几年得到了一些改善,但由于各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使得原本紧张的体育场地设施更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已不在满足三大球和田径等运动项目,学生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因场地器材缺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使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影响锻炼的自觉性。调查结果发现,怕苦、怕累、意志差已成为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3结论
3.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原因主要受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制度、办学条件、经济环境、社会对人才需要及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3.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呈现出时代性的转变和进步。
3.3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健美的价值认同较高,36.91%大学生能以增强体质、健美为动机参加体育锻炼;但是31.94%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是应付考试、获得学分,这说明学校的学分制度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约束力。
3.4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主要受到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意志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贺.浅谈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分析[J].体育科研
[2]洪卫星,张兆才.学习动机对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J].鲁东大学学报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兴趣 质量
在施教和培养初中学生体育兴趣的过程中,往往出现片面的或倾向性的误差,使其成效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中学是学生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得十分迫切。体育教学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其根本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如何正确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当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主要原因是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或是由于基础较差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待体育的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成效。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整体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中学生体育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兴趣开展,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展开的核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锻炼需长久坚持,只靠区区几个课时无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求学生达到无限的时间所能达到的成果是不可能的,但使学生获得使之不断锻炼的内在动力(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是可能的。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切实围绕学生兴趣,将体育教学推向新的局面。
学生们更为广泛的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人们的广泛参与,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这一重要的原则。应该说体育活动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参加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并适当地坚持体育锻炼,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加强心理素质。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待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有恐惧、厌烦和逃避的现象。如何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部分学生渐渐扫除心理的障碍,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树立自信和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考察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重点。
此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十分重要,就是说离开教师的硬性规定要求,学生们能否自发组织和开展广泛、健康、安全、合理的体育锻炼与活动,这是衡量学生体育兴趣是否广泛与积极的参与标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体现身体素质好坏最直接的指标,我们所普及的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体育健儿或运动员的标准,而是通过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 在锻炼和竞技的过程中感悟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意志品质,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单凭体育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热衷程度,即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是片面的。我们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时,应该注重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待体育训练的兴趣。通过积极、适当的参与并取得综合的成长效益,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加强和锻炼,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日趋好转,各科成绩协调提高。使学生在感受通过体育锻炼带来的综合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加深体育锻炼的认识,这是检验学生体育兴趣科学提高的自身素质标准。
一、中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调查结果
经数据分析得知,有19.1%的学生对体育锻炼是非常喜欢的,有3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喜欢”,有17.2%的学生选择了“喜欢”,有28.8%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一般,同时还有极少数的学生选择了“ 不喜欢”。从性别差别上看学生在性别上体育锻炼兴趣存在@著性差异,男生是高于女生的。从年级差别上来看六个年级在体育锻炼兴趣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一年级在六个年级中是对体育锻炼兴趣最缺乏的年级。
二、中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调查结果
经过调查发现,我校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目的的认识79.8%的学生还停留在保持健康,提高免疫力上。仅有31%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对心理进行调试,陶冶情操,增加学习乐趣。在对制约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方面,学生认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现在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去参加锻炼,还有学生认为学校的锻炼氛围不够好,自己找不到可以一起锻炼的同伴或团队,这也使得自己更加加重了不锻炼的惰性。所以,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认为现在的体育锻炼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有固定的时间和器材,以供锻炼。
三、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具体情况的调查
在问卷所列体育锻炼的项目中,有约半数的学生经常参加的是跑步、打羽毛球、骑自行车。并且,他们习惯于同朋友或同学一起锻炼,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方法的掌握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体育老师。周末或节假日学生们的闲暇时间较多的学生选择了帮家长做家务或农活。
四、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
1. 自我概念与对体育锻炼兴趣的关系。体育锻炼兴趣越高,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行动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进而影响到整体自我概念得分水平。这说明体育锻炼的兴趣可以影响到学生对身体、健康状态、身体外貌、技能方面的感受。同时体育锻炼的兴趣对改变学生个人价值及能力等的评价有积极作用。
2. 自我概念与对体育锻炼认识的关系。通过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与整体自我概念的差异性分析发现,选择体育锻炼“用处较大”的学生得分水平要高于其他选择的学生,并具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状态、身体外貌、技能方面的发展;对其个人价值及能力等的评价更加全面。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价值感和胜任感表现的更加完善;对自我现况也会更加满意,从而会更主动地去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中来。
3. 体育锻炼的强度与自我概念间的关系 。经过相关分析得知,体育锻炼的强度与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行动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进一步多重检验得知,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行动方面,选择大强度不持久运动的学生与轻微强度和小强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看来,体育锻炼的强度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自我概念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行为;社会心理学;非一致性;调适
21世纪以来,肥胖开始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学生群体肥胖率长年不断增高,“北京小胖”的身影在学校随处可见。学生们身体形态上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老师、家长以及学生们自身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人们愈发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特别是降低体重以及减肥的重要意义。但奇怪的是,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增强与所引发的体育锻炼行为并非完全具有一致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没有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相关。简单来说,学生虽然普遍有了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但没有用实际的行动来实践体育锻炼行为。
体育锻炼意识包括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情感以及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调节。体育锻炼意识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重点强调:“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这一对本该构成学生终身体育养成的复合体,如今并没有完全地紧密附和起来,除了受到推广时间尚短的限制因素,还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值得相关学者关注、分析和研究。
一、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视野
社会心理学是在二十世纪社会各学科领域不断创新发展的影响下,以行为科学发展为代表,由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理论出发,二者相互交叉、渗透研究某一具体社会问题而逐步形成的,其是在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形成的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情境及人际交往中,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心理现象产生、变化、发展三个阶段的存在规律,肩负社会科学属性的同时也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在社会心理学的层面进行分析,意识、人、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关系的动态系统,有学者认为个人的体育锻炼行为代表着个体心理活动的结束,但恰恰相反的是它代表着另一个过程的开始。体育锻炼行为在这种动态关系中具有互动意义,即个人体育锻炼行榘含个体心理和社会情境两个层面。行文开头提出的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并非完全具有一致性的观点,既受到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也涉及社会设置等方面影响,是个体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二、非一致性动因分析
目前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国内体育学术界是比较重视的,特别是在对某一地区或某些群体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的现状调查方面,成果较为丰富。部分学者也针对肥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提出了一些干预性对策和建议,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体育锻炼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非一致性的原因认知,对改善并促使二者向一致性方向调整的分析等方面还缺乏深层次的研究。
1.个人因素
(1)从众心理。从个人角度来说,对人的行为造成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心理。其中个人消极行为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具体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旁观者”心理――看他人怎样做。在体育锻炼行为上,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抛弃自身拥有的积极体育锻炼认知而选择与周边人群相同的行为。这些行为被视为消极体育锻炼行为,如睡懒觉、吃高热量食品等。二是“搭便车”心理――顺带跟着做。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潜意识中人类易受到本能欲望的激励,因此人有时候认识不到或者不愿承认自身所做的体育锻炼并没有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在心里往往产生一系列防御机制,这种自我防御机制衍生出人在体育锻炼习惯上有“搭便车”心理,只讲形式,不讲效果,认为自己已经锻炼了,就肯定有效果。三是“自由人”心理――随我如何做。每个人都会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选择活动,并且决定自己的体育锻炼行为,正是个体理的汇集,最终导致集体的散漫、无核心力行为。
(2)认知误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许多人普遍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属于浅层次,并没有真正将个人行为习惯内化其中。另外,单纯的体育技能的掌握是目前国内体育最大的缺点,忽略了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教育,就像“人一天不吃饭会饿,一天不锻炼就不舒服”。因此,对体育锻炼,国民认知比较片面。二是对体育锻炼主体的认知存在错误,遵循“学校或官方主导”是我国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养成一直运行的模式,但目前的事实证明,虽然在短时间内这种由上而下的直线灌输模式可以集中迫使学生为完成一定考核指标对自己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暂时的改变,但民众环境意识也产生了明显的“学校或官方依赖”,即一旦学校弱化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主体责任要求,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就会立马停顿,恢复原状。
2.社会因素
(1)流行文化的误导。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流行文化影响。从国民性格角度观察,中国人属于典型的“二律背反”,即在某些方面太过于自我,在另一方面又无自我。中国人历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并注重传承。但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也毫无防护,甚至追捧,如韩流文化、日剧等。“喜瘦爱白”的审美观使学生不愿意将身体暴露在阳光下,不愿意晒黑,不愿意身体有肌肉线条,也就不会有体育行为,养成体育习惯。人们对自己自身利益的考虑容易根据周边人群的意识发生变化,容易形成一种效仿抵制体育锻炼的行为,内化的文化基因让积极文化基础在中国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养成中流失,并且带来一种显而易见的消极影响。
(2)社会价值观的刺激。紧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校园内学生群体的观念也跟着产生系列变化。学生群体同样能感受到社会发展下随之而来的压力与刺激,进而对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另外,社会价值观念中的享乐主义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日渐成为支配学生日常思维的主导意识形态,学生更愿意经济上的享受,而不愿身体健康理性上的享受。
(3)细化制度的缺失。近年来,随着学生健康问题的不断突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化制度,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养成制度缺乏适用性、可行性和操作性是主要问题,也就是细化制度和配套设施等跟进不够。一方面,社会转型期教育制度的调整速度与其他相关制度改革的脚步不一致。另一方面,由教育部门或专家学者等上层所创编的学生体育锻炼制度,未从学生自身意识发展考虑,对这类制度,学生群体存在被动遵守的情绪状态是理所当然的。
三、一致性倾向调适
学生个人行为失调是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根本问题。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有助于自身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引导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影响和改变学生个人的行为以及做到体育锻炼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联合理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些有益的调适。
1.细化学生体育锻炼制度
解决学生体育锻炼需要与体育配套不足的矛盾,除了依赖教育官方投入,学校体育课程教授等方法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在细化制度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改变传统的不科学的锻炼以及享乐的生活方式,引导和固化学生对未来的预期。
2.调适消极社会心理
要改变学生一些消极的社会心理要从问题源头进行改变。首先要加强学生积极体育锻炼心理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增强体育锻炼能够保障自身健康的理念下,循序渐进地引导公众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其次要通过学生升学奖惩制度发挥行为主义方法的正负强化作用。当学生拥有良好体育锻炼行为,拥有较好的继续学习的身体本钱后,可以进行适当的升学加分、奖励或对高强度学习的专业的学生要求其强健体格。当学生做出消极的体育锻炼行为时,需要及时给予相应的惩罚,减少他们升学选择的机会,并以此告诫他们,没有身体本钱,无法长期满足高、精、尖专业的要求,担负不了这一责任等。总之,体育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行为的过程中逐渐消除消极社会心理的束缚,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喜欢体育锻炼行为。
3.深化教育环境
纵观我国的体育,目前依旧是处于一种浅层次的、技能化的、短期目标性的、不全面的层面。体育往往被高考中的所谓主业给直接或间接挤占,学生体育锻炼机会被无情“剥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也正是在这种“剥夺”中悄无声息地消失,这种“剥夺”无形地告诉学生体育锻炼根本就不重要,可有可无。因此,在宣传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养成时,一方面要加强体育锻炼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而不至于学生想锻炼却无从下手,或错误锻炼,影响健康;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锻炼需要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引导领导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真正发现自我中心主义的羁绊,重新审视人类与体育的关系,使其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进行体育锻炼就是爱护自己,才能让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在同步轨道上表现出一致性。
四、结语
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体育锻炼意识及其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成为近啄昀刺逵学的研究热点。依靠技能手段可以改善体育锻炼的需要,但改善体育锻炼需要的关键是人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从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视野角度考虑,学校教学育人目标应该是研究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摸索学生在不同体育锻炼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的规律性,促使学生采取有效的实施方案把体育锻炼意识内化为体育锻炼行为。
参考文献:
[1]贾绍华,邱梅婷,等.河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性别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42-44.
[2]钟振新,等.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 (3):27-29.
[3]王 昊.高校女生体育意识状况与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128-129.
本文作者:王传伟工作单位:广饶县第一中学艺体中心
结果与分析
广饶县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的仅占13.4%,大部分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这种认识与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村经济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体育文化氛围和体育宣传活动有一定关系。广饶县农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调查结果显示,有44.7%的农民每周锻炼次数不超过1次,这部分人由于生活负担重,忙于田间劳作,缺乏时间锻炼;有26.1%的农民每周锻炼次数2次,这部分人群大多数是青年,他们曾有在外打工的经历,受城市环境的影响对体育锻炼有了一定的认识;有29.2%的农民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这部分人群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没有生活负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锻炼来丰富他们的生活。广饶县农民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调查结果显示,有56.3%的人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有21.4%的人每次锻炼时间在31~60min;有17.2%的人每次锻炼时间在61~90min;有5.1%的人每次锻炼时间在91min以上。结果表明,农民锻炼的次数少,时间短,运动量小,达不到锻炼的效果。2.2.4广饶县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场所的选择由表1可知,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首先是晒谷场、住宅区空地;其次是自家庭院、街道;其他依次是广场、花园、学校等。从总体上看,农民体育锻炼主要在露天非正规体育场所进行,在正式的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寥寥无几。这从侧面反映出农村体育场所缺乏,体育设施有限,农村学校、乡镇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所目前完全开放的很少。广饶县部分农村农民在不同季节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由表2可知,农村体育锻炼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很大。春季和秋季是农忙季节,而冬季和夏季是农闲季节。79.2%的人选择在冬季和夏季进行锻炼。夏季多于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农村没有室内活动场所,所以夏季锻炼的人比较多。20.8%的人选择在春天和秋天进行锻炼。由此可以看出,春天和秋天锻炼的人较少,这是由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所造成的。
结论与建议
广饶县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非常薄弱,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这种人群结构与农民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农村的生活特色有关。因此,广饶县应该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而有效地进行体育保健知识的大力宣传,以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广饶县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受季节特性影响,农活忙,大多数选择在夏季和冬季农闲季节进行锻炼。农民每周锻炼的次数不超过1次,每次锻炼时间少于30min,运动量不足,达不到锻炼效果。广饶县农民体育锻炼缺乏活动场所,无人组织和无人指导;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集中在晒谷场、住宅区空地和自家庭院,基本都在露天非正规体育场所,在正规体育场所锻炼的很少。因此,巧借农民健身工程契机,加大新农村体育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强化农民就近就地健身场所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民体育锻炼的健身场地需求。
关键词:体能;大学生;体质健康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归根到底就是科学实力的竞争,高级人才之间的竞争。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大学生可以表现为国家的科技实力,在科技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才能不断促进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
1 大学生体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体能下降的学校因素
依据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高校招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跟不上时展的脚步,远远落后于学校的招生规模,学校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所以不能保证学生的体能发展。学校的体育场地只能满足体育课的要求,但课余时间学生的体育锻炼场地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2)影响大学生体能的家庭因素
现阶段,人们的物质财富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发展,很多孩子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对孩子的爱护越来越重视,但不容忽视的是,对孩子的过于爱护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由于孩子在一个家庭当中具有核心地位,很多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任何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去做,一家大人为孩子做好所有的服务。但是,这种过分的疼爱也会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使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不会处理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遇到困难时不会自己处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品质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这种性格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不易纠正,所以家庭对孩子的体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体能下降的自身原因
体育意识指的是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依据统计数据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只有1%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人的体能没有影响,由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参加体育锻炼,都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体质,这是最近几年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结果。
2 发展大学生体能的对策
(1)加大学校体育的宣传教育,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随着教育界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学校认识到提高学生体能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加大体育宣传力度,使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减少文化作业的数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教育环境能够适应学生的锻炼要求。
(2)在体育经费方面要舍得投入,在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方面要合理谋划
只有具备充足的体育锻炼场地,才有利于不断推进学生体育锻炼工作的开展,学生的体育锻炼必须具有一定的锻炼场地,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才会喜欢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依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到,由于缺少体育设施,所以很多学校不能正常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致使很多学生的体能有所下降。所以,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国家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建设体育锻炼场地,可以使大学生拥有数量充足的锻炼场所。体育主管部门不但要保证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尽量减少因为场地缺乏而无法正常开展体育活动的现象,而且要重视体育活动场地的开发和利用,在体育场地设施方面舍得投入,才可以有效解决学校当中存在的体育场地严重不足的现象。
(3)提高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校应该广泛宣传体育锻炼的益处,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的意识,从而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当中,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使体育锻炼活动围绕在学生四周,学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运动会、体育竞赛等活动,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思想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大学生的意识当中,使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益处,提高体育锻炼兴趣,争取保证每天要参加体育锻炼一个小时,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还有,学校在测试学生体能方面要成立专门实验室,给每个学生建立体育锻炼档案,将体能测试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指导。
(4)加大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水平
研究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目前运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已严重落后于教育改革,我们在对课程进行改革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设置问题,要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正确认识,根据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发展趋势,以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加大体育课程改革力度,不但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创造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总之,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当中,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职责不只是传授各种运动技能,主要工作目标应该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正确认识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体能问题,确定合理的工作办法,选择学生兴趣较高的运动锻炼项目,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身体状况得到好转,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同时又保证了自身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摘 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合肥市经开区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合肥市经开区七所大学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
0 前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体育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走在时代的前列,其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怎样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我们有必要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和体育价值观的选择,本文通过对合肥市经开区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索合肥市经开区大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发现影响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负面因素,从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更好的服务于合肥市经开区的大学生,培养合肥市经开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为合肥市经开区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结果与分析
1.1 个人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1.1.1 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不同,体育价值观也有所区别。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大学的体育设施相对比较齐全,所以大学生喜欢什么项目,就能马上参与其中,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可谓是五花八门,调查表明,大部分男生喜欢篮球和羽毛球,大部分女生喜欢跑步和散步以及羽毛球,这表明羽毛球是男女生共同的爱好。
1.1.2 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频次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频次的不同,反映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是有差别的。调查显示,有59.78%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频次在1-2次,有15.94%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频次在3次,有10.51%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频次在3次以上,有13.77%的学生不确定。从表上来看,大部分学生每周体育锻炼在1-2次,男生每周参与3次以上的人明显多于女生,从侧面反映女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比男生差。
1.2 体育价值观选择
1.2.1 体育课
1)大学体育课的满意情况
大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的满意情况能反映大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影响着体育价值观的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体育课的满意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对体育课持满意以上的态度,这表明总体上大学体育课具有较好的教学质量,有超出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体育课持一般的态度,可见大学体育老师在体育教教学工作有待提高。还有部分学生对大学体育课持不满意的态度,这要求大学体育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进行反思,多与学生们沟通,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影响体育课的参与程度
每个大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不同,课堂参与的能力也不同,体育价值观也会随着课堂的参与情况而发生变化。通过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内在因素主要在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和组织能力、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个人魅力。
3)体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对体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很清晰的认识,表明大学生有自我评价体育课的标准。调查显示,其中有12.68%的学生认为缺乏专业体育老师,有17.75%的学生认为体育设施不全,有37.32%的学生认为课时太少,有13.41%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有7.61%的学生认为缺乏互动和交流,有11.23%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差。从表中可以看出合肥市经开区大部分高校体育课时太少。
1.2.2 课外体育锻炼
1)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能反映体育价值观的变化,调查显示,从调查来看,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无所谓和不想参与,说明部分同学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比较差,对体育锻炼缺乏认识。从表中还可以看出男生比较爱好运动,而女生不太喜欢运动。大部分女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体育教师平时在女生参与体育教育多进行教育和指导,使女学生对体育锻炼向正向化发展,从而形成科学体育价值观。
2)体育锻炼的作用
每个人对体育锻炼的作用认识不同,则体育价值观不同,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经过各种体育教师的影响,自己已经对体育锻炼的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从调查显示,有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的作用是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有10.51%的学生选择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18.48%的学生选择了“提升运动技能”;有6.88%的学生选择了“培养团队精神”;有4.34%的学生选择了“预防疾病”;6.1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1)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多种多样,羽毛球成为男生和女生的共同爱好,羽毛球是新兴的体育项目,反映着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调查显示,大部分女生喜欢跑步和散步,女生体育锻炼更多是为了减肥和保持良好的体形。
(2)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普遍不足,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不够重视,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而且女生普遍比男生锻炼时间要少。男生参加体育锻炼比较积极主动,而且乐意参加体育锻炼。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缺乏主动性,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3)大部分大学生对大学生体育课呈正向的评价,但还有部分学生对大学体育课表示不满意,这要求我们大学体育老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
(4)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层次集中在技能的提升、娱乐身心和身体的发展,从侧面反映大学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全面,从而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5)从调查来看,合肥市经开区高校体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体育课时太少,另外也缺乏体育专业老师,体育设施不太齐全,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和单调。
2.2 建议
(1)体育教师要转变学生的消极体育价值观念,“体育课不是让你们来玩的,而是学习运动技能”。在体育课上老师要严格,要让学生真正学到运动技能,杜绝一切放羊式教学。体育教师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使学生认识体育教学目标。了解学生们的需求,提高教学水平。
(2)学校要不断加大对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投入力度,宣传天天运动、终身体育的思想,增加体育课的课时,主办体育比赛和运动会,让所有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表现自己、展现自己,从而对体育充满信心。
关键词:好艺中专女学生;体育锻炼
1 概述
好艺中专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较为繁重,而健康体魄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基本前提。本文通过调查好艺中专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为正确引导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的2014级、2015 级200 名女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十个专业32个教学班)。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好艺中专历年的国家体质测试记录以及相关的电子文献资料等。
2.2.2 问卷调查法 对好艺中专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6,有效率98%。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运用体育统计法,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并得出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女学生的体质情况 经统计发现,平均身高最高的为航空服务专业,最低的为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服装设计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速录专业;平均体重最轻的为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最重的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肺活量最高的为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最低的为速录专业;50米跑速度最快的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速度最慢的为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立定跳远距离最远的为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距离最近的为工艺美术专业、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坐位体前屈距离最远的为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距离最近的为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800米跑用时最短的为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用时最长的为工艺美术专业、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一分钟仰卧起坐次数最多的为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次数最少的为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
3.2 女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学校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针对女学生每周锻炼次数、时间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好艺中专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不容乐观。
3.2.1 参加锻炼的频率 本文以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作为体育锻炼的频率。实际统计表明,好艺中专有55%的女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而每周两次以上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学生占35%。
3.2.2 参加锻炼持续时间 锻炼持续时间是衡量体育锻炼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调查结果分析看出,大多数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较短,锻炼持续时间在21―30分钟的占21%,锻炼时间少于20分钟的占70%。这充分表明了大多数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时间要求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科学的计划,更不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 导致体育锻炼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3.3 锻炼意识 调查表明有7%的女学生认为需要锻炼,93%的女学生认为“身体好没必要锻炼”。对“健身是否等同于运动”的问题,有认为相同或态度不明的有31% ,69% 的人认为不相同,由此可见,多数女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存在认识的误差。其原因在于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只注重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讲解。
3.4 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认识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女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改善形体成为她们的第一目的,而促进身体健康成为次要。这表明健身美体功能对女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也成为她们参与锻炼的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
3.5 妨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 调查表明懒惰是妨碍锻炼行为的最大因素,其后依次是“更喜欢上网、玩手机”、“没兴趣”、“怕晒黑”与“场地器材限制”等因素。这充分表明了女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上,受其年龄性别的特殊心理特点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她们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生理和身体能力。女学生充满热情和激情的学习和生活,但感情往往含蓄内敛,外部表现与内心体验常不一致;与男学生相比,生理机能和社会生活存在性别差异,情绪和情感内容往往丰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在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尊重个性发展,用热情的关心、诚恳的态度对女学生进行耐心启发引导,帮助她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4.1 日常教育教学注重德育渗透 把体育的锻炼和远大理想联系起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能增强体质的重要价值,提倡学生为了未来的职业工作、自己的健康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2 根据体育兴趣的层次不同,分开教学 对女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运动能力、性格特点以及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动机进行分时间、分类型的区别。体育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又要考虑不同年龄层女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她们参加锻炼的兴趣。
4.3 体育教育中信息交流 在教学中注重语言艺术,通过积极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分析时,要注意做到吐字清晰,表达准确、生形象,不乏幽默,以便于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采纳学生合理建议,主动了解她们的需要,教学从按需出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
4.4 依据女学生热衷于体育锻炼改善形体状态,增加女学生适用体育锻炼项目教授,如体育舞蹈、瑜伽等内容,以此来促进她们主动锻炼的热情。
总之,中职女学生体育锻炼虽然不很乐观,但只要了解她们的真实想法,按需出发,结合青春期女生生理、心理特点,保护自尊心,帮助她们排除心理障碍,加强德育渗透,制定合理的锻炼内容,采取针对性教学,中职女学生的体育锻炼一定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慧春.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需要的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