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学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土壤学;产学研;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39-02
土壤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与活动场所。扎实的土壤学知识是应对21世纪诸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等一系列挑战的前提。土壤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但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为此我们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学教学状况,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至教学实践过程中。
一、理论知识与实践范例有机结合
土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没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是激发不起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和热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三种应对措施。
1.上课时侧重国内外实践的经典范例。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根据具体章节适当引入国内外经典的土壤学教学实践案例。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章节有一个直观了解,强化所学的专业知识,将乏味的理论教学转向激烈的学术研讨。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意识到学科的重要性,改变学生对土壤学一贯不太重视的观念。从科研的角度,这些案例本身就是经典的科研成果,在讲述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具体流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试验论证、科学结论)具体掌握,激发学生对科研事业的热爱。这一环节实现了理论学习、科学实践、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以往乏味的课堂氛围。
2.教材的选用。课程教材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先后组织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出版发行了多部优秀的土壤学教材,如黄昌勇、黄巧云、吕贻忠先后主编的《土壤学》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对土壤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讲解,但与国外经典的土壤学科相关教材相比,在基础知识的覆盖面和深度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对国内的土壤学问题关注较多。为此我们在授课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了多部相关的土壤学教材。这样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国外教材、提高了英语技能,便于以后出国深造。
3.锻炼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章节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锻炼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例如就目前水资源紧缺形势下的咸水灌溉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利弊进行讨论。同时向学生介绍有关如何利用如HYDRUS、DNDC、EPIC等计算机模型做土壤水分及溶质运移、作物产量预测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对于模型开发、模型整合等方面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长期的应试教育虽然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使得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土壤学是一门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注重理论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国家和学校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这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些政策及时的传达给学生,并为他们进行政策的解读。老师要积极组织学生申报相关项目,并给予他们技术指导。项目申报成功后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试验平台,为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提供良好的试验条件。同时教师可以将本科生纳入到自己的科研课题中来,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技术指导,让学生更早的接触科学研究,从而在参与解决科学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三、教学范例与结果
本人在授课过程中,指导了西农赛扶社团的“测土配方助秦川沃土”项目,对陕西关中平原猕猴桃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融教于学,融学于科学实践活动中,相得益彰。下面就对本次活动进行简要的介绍。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前期调研,了解农民目前的施肥状况,然后依据调研结果并结合农业部测土配方技术规范拟定策划书,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到测土配方施肥计划的各个环节中来,锻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项目随机选取了10个农户在秋季猕猴桃采摘后进行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测定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四个指标。结果如图1所示:
为了给出合理的施肥建议,我们参照了眉县猕猴桃园的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表1)。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秋收过后10户的猕猴桃园有机质含量在18g/Kg上下波动,处于适宜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在85mg/Kg以上,说明猕猴桃生长季内土壤钾供应充足。而土壤有效态氮多处在70mg/Kg以下,结合眉县猕猴桃园养分分级标准可以看出猕猴桃在生长及吸收了大量的氮素后,土壤氮素出现了明显的亏缺。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波动最大,从18mg/Kg至55mg/Kg不等,说明10户农民在磷肥的使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应该予以调节。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的结果表明,不同农户在施肥的过程中存在着显著差异,有必要对土壤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进而制定合理的施肥技术。田间测土并反馈数据是项目核心步骤之一,为了实现产业链连接效应,团队联系了一家中小涉农企业(杨凌德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具有生产定制肥料的能力,并且有意通过公益平台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并扩大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团队学生以此为契机,积极联系官村合作社农户代表和企业代表,促成了合作协议。本次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了实验技能,在实践中巩固了专业知识,同时也为农户和企业的合作搭建了桥梁,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成功典范。
通过上述环节的改革与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土壤学的重要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科研的热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的土壤学工作者的参与,这也为从事土壤学教学事业的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他们从多方面探索,不断提高土壤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秋芳,姜培坤,钱新标.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5):64-66.
[2]黄界颍,胡宏祥,李道林,等.面向农科专业的《土壤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5):133-136.
[3]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张锡洲,王昌全,李廷轩.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5,(2):58-59.
关键词 葡萄生态学 混合式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56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research, deepe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e stud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pe and wine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wine industry o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ucture of demand changes, from the meaning and basic thought of blended teaching.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grape ecology", in the "grape ecology course implement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pattern play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nd further develop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students, good teaching effect is achieved.
Key words grape ecology; blended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葡萄生态学”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酿酒工程专业(葡萄酒方向)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基础奠定的作用。目前“葡萄生态学”作为一门限定选修课来供学生学习,旨在通过该门学科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到与葡萄学有关的生态科学,掌握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的生态技巧,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
狭义地说,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网络学习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具体又可划分为以面授为主、网络学习为辅的模式,以及网络学习为主、面授为辅的模式。广义地说,混合式学习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点,继而在加之以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授课方式来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总而言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混合式学习方式兴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①正因如此,它具备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的综合优势,比如传统课堂上突出知识的传授和迁移、重点强化课堂中“教”的模式,不仅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网络自主学习与传统课堂讲授,实现了优势互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②③
2 “葡萄生态学”教学环节的问题
2.1 教学时间不充足
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知识和方法理论为教学目标的学科,它还研究葡萄与其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④根据教学安排,该院“葡萄生态学”课程36个学时,考虑到该课程涉及面之广,涉及的理论知识之多,如果单单依靠学校规定的学时,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课时数,以此来弥补不足。
2.2 缺乏相关专业教材
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可供教师和学生直接参考的“葡萄生态学”方面的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学效果,比如影响了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目前教师授课主要参考《土壤学》、《农业气象学》、《果树生态学》等教材,并将这些资料重新编排制作讲义,以供教学使用。国外一些葡萄酒科研与教学较为发达的院校也开设了相关课程,注重葡萄生态学相关的基础知识的讲授。
2.3 涉及面广,学生缺乏其他与之有关的学科知识
“葡萄生态学”涉及的知识与其他诸多学科密切联系,比如土壤、气象等学科所涉及的内容。目前本院的专业培养方案比较偏重工科,相对而言也就忽略了与农学相关课程的开设与教授。比如本学科涉及到土壤学、植物学、气象学等相关课程,而学生之前并未对相关知识有过较为系统、清晰的理解与掌握,从而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毋庸置疑,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该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额外补充大量的其他相关基础知识,来帮助学生们理解、记忆与掌握。同时,葡萄生态学难度中等、涉及范围广,这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⑤某些知识对于葡萄和葡萄酒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土壤形成及各种土壤类型特点以及气候学,但通过简单的讲解,学生只能获得浅显的认识,并不能深刻理解与掌握。
2.4 缺乏实践机会
由于“葡萄生态学”缺少实践环节,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与掌握课程理论知识,那就必须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课后的实践与动手操作,通过亲身实践,从而透彻掌握所学专业知识,也就能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我们现阶段所采用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课时间短,再加上知识内容较宽泛,这无疑又给学生进行实践增加了难度。即使教师会经常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或者有时候会布置相关的课外学习任务,但学生由于缺乏组织、监督和自制力,该项工作往往难以顺利开展,这也造成了教学上的一大缺憾。
3 “葡萄生态学”混合教学设计方案
3.1 课程前期分析
课程对象:“葡萄生态学”课程为我院酿酒工程本科专业所设置的重要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在二年级下半学期,具体时间为第一周到第九周,总计9个教学周期,并有4个学时安排在每个教学周期。
课程现状:该院“葡萄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作业、课堂随机提问、课上师生互动浅显的讨论以及小论文等方式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讲授、PPT演讲、随机提问、课上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面授学习环境:该院“葡萄生态学”课程理论部分教学设立在多媒体教室,当然,这些教室都配备投影仪、投影幕等相关教学设备。
3.2 课程整体设计
3.2.1学习单元划分
教学内容按章、节、知识单元等学习板块进行设计安排。例如在讲解第八章《葡萄产地评价与区划》这节内容时,将本节内容分为以下两个小节:第一节,葡萄与葡萄酒种气候规划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中国主要葡萄产区的生态评价。在每一个小节里按知识点进行归类划分,并且也相应地引入了教学资源中的文字、音视频等相关资源,以便学生们对知识有更加详细的理解,尽量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3.2.2学习内容设计
目前国内外仍然没有专业的“葡萄生态学”课程教材,并且在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更是日新月异,随着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其相关联的分支也愈来愈多。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克服这方面的困难,授课教师应以讲授葡萄生态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适当拓展学生们的理论视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时抓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与积极探索心理,结合相关知识内容,也在课件制作方面采用一些吸引眼球的设计。
3.2.3教学活动设计
在授课方式上,采取了平常授课与互动问答、小测验和讨论穿行的形式,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达到了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温习和思考的目的,一举两得,使每位学生都能真正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比如期末测验环节,授课教师首先安排好所需完成的任务,然后按照我国的葡萄酒产区,将每个年级全体同学分为十多个小组,每组3人,要求学生们课下通过查阅文献统计相关数据,结合生态学课程讲授的内容和当地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状况,对每个区域进行客观细致的生态评价。并以幻灯片模式展现所查阅内容,分组上台讲解5分钟。同时,采取评委评分制度对学生们的作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分数,以此作为期末测评的一大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授课教师为辅的模式,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也因此对全国的生态条件有了全面了解,对葡萄生态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有了独特的见解。
3.2.4教学评价设计
课程评价包括课堂考勤、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讨论、课程作业、论文及期末测验等,更加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察。“葡萄生态学”的教学评价包含讨论课成绩、平时考勤成绩、课堂积极性、小论文成绩、期末成绩等五大块。其中,考勤占10%,讨论课成绩与小论文成绩各占15%,课堂积极性占20%,期末试卷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60%降为40%。并且现阶段,正在尝试在考评方式中加入幻灯片制作、小组演讲等环节,以此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样,各个环节、各种形式相辅相成,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更加注重了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实现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4 结语
混合式教学中,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成为了课程教学中的主导者,而学生也真正成为了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这种角色转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有利。但是,就本学科而言,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发现不足并进行改革。第一,增加课时数,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作为研究葡萄与环境关系的学科,“葡萄生态学”更加要求学生应多动手实践,多做,多学,多看,深入葡萄产区和基地,进行试验、实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针对专业特点,对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改革。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作为集工科知识与农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对授课要求也会较高。学校和教师都应采取相对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学生在学习前期能先接触、理解、掌握相关基础学科的相关知识,从而降低课程的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为“葡萄生态学”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 郑春芳.混合式教学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途径探析――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3(32):52-54.
② 王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2.
③ 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教学――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④ 刘旭,惠竹梅,房玉林,张振文.《葡萄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14.12(13):48-49.
[关键词]草坪学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98-02
草坪学是将草坪草、草坪建植、草坪养护管理及草坪质量评价等理论技术运用于草坪业体的一门应用性科学。草坪学主要研究草坪植物、草坪建植工程技术、草坪养护管理等多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让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草坪学理论、建造养护草坪技能及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作为园林绿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草坪,在美化工作、生活空间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有37所高校相继开设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这些专业也都开设了草坪学课程。草坪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草学、园林等专业开设,在国内开设的时间不是很长,草坪教学的各环节还存在较多问题,需不断改进、完善。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草坪学课程涉及学科广泛
草坪学课程的内容涉及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草坪生态、草坪植物、草坪工程技术和草坪养护管理等多个学科体系内容。草坪生态体系主要讲述有关草坪与环境(气候、土壤及生物)间的相互关系等内容;草坪植物体系讲述草坪植物(草坪草及其他草坪地被植物)、各草坪草的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草坪工程技术体系讲述草坪设计、场地整理、排管系统设置、建植、幼坪的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草坪养护管理体系则讲述草坪修剪、灌溉、施肥、打孔通气、覆沙、中耕、补播、杂草防除、病虫害防治措施及草坪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程涉及土壤学、植物学、气象学、工程学等广泛的学科内容,因此,在组织草坪学课程教学内容时,就要根据开课专业的课程体系、草坪学课程涉及的学科内容,同时结合课程学时要求来合理安排,开设专业基础课,让学生了解广泛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二)现行教学方式避短较多
目前,大部分草坪学教育工作者主要采用板书结合讲授的传统教学形式。这种方法只能让学生对草坪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认识和了解停留在表面,不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所学的相关内容,缺少感性的认识,也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教学内容繁多和学时数不足矛盾突出
我国在本科教学上提倡“重基础,宽口径”的改革思路,改革中逐渐增加选修课的数量,而专业课的学时数却大幅度减少,有限的课程学时不能满足课程系统知识学习的需要。草坪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从最早的60学时降到54学时,再降到50学时,直降到现在的48学时(选修课32或24学时),除去6学时的实验课学时外,理论课的学时数仅有26或18学时。草坪学课程的特点就是教学内容涉及学科非常广泛,而由于专业的限制,学习这门课程的很多学生并非学习过所涉及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在教学时按专业特点,适当介绍一些尚未学习和接触过的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草坪的课程内容,但目前有限的课时并不容许介绍更多的基础知识,所以使得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程度大打折扣。
(四)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中,通过板书和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对草坪草如何选择、草坪如何建立、草坪如何管理、如何进行草坪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技能的传授较少,没有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虽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能得心应手,对草坪草的繁育栽培、草坪的养护及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另外,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和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课和实习课以认知性或验证性项目为主,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轨,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学习的深入,草坪学课程内容涉及的学科知识越广泛,需要的基础知识越多,难点也越来越多,学生逐渐遇到一些学习困难。这时,许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就逐渐降低了;另外,学习一些实践性强的内容时,如草坪杂草识别、除草,剪草机的操作或学校周边草坪工程考察等,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能得心应手,对实验、实习的兴趣也会减弱,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主置,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就业岗位的需求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重点。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详细的课程讲授提纲,详尽说明课程内容及各个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同时也介绍课程的教学安排,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录,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按课程的教学安排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
(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理论讲授,同时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实际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课程实验、实习,学生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转化,把基础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艺教学;研究
高职园艺专业的教学改革,是目前的一道难题。笔者从高职院校园艺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改革指导思想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要以就业为指导思想,创新教学理念,把握园艺教学特点,将培养学生生产应用能力为本位,与企事业单位交流合作,将教学重心转向社会实践,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应用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共同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同时,要注意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内容,加强精品课程和教学基地的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生产、管理、营销等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结构,建设核心课程
传统教学课程体系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构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根据园艺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要求,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让教学课程特色鲜明,面向社会需求。例如可将《生态学》《气象学》《土壤学》这几门专业课程与《植物学》《花卉分类学》《园林树木学》等三门课程进行系统整合,将其合并为《栽培基础》与《园林植物》两门课程。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可给学生提供有关园艺专业知识的网站和电子版教材,指导学生课余时间自主搜集有关课程资料,总结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应注意创新教学方法,如通过进行实物观察训练导入《观赏植物栽培》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四、开展实训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现代园艺教学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活动改革,注重园艺理论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上面,全方位实施“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让职业技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活动中穿插生产实践内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本专业相关知识以外,还需要结合实训教学方案,实现生产过程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2.加强合作互助,组建专业社团。积极开展“准职业活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学生从事本职业奠定坚实基础。
3.组织实习活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安排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岗业培训和技能实习,让学生自主操作实践,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为学生步入岗位工作打下基础,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教学目标。
五、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建设“生产性”教学基地
提供生产性实训平台、技能训练平台、基础实验平台以及科技开发平台,科学整合教学基地,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技能水平和丰富学生生产经验上面,将教学基地打造成集教学、技能培训、生产技术服务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依托园艺专业与苏农园艺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教师根据企业生产效益目标优化教学结构,改变“实验型”实习活动为“生产型”实习,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给企业技术方面的支撑,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从事科研生产工作,提高师生生产技能水平和专业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凤芝,霍俊伟,栾非时. 关于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1.1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外仍然没有一本专业的《葡萄生态学》教材。虽然2009年以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主要参考了张光伦教授主编的《园艺生态学》教材,并结合葡萄生态学自身的特点制作了课件和讲义。但是,生态学的研究日新月异,分支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葡萄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适当拓展理论视野,密切关注葡萄生态学领域科学研究前沿和动态,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过去5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发现,《园艺生态学》教材能系统地为学生提供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组则结合最新的葡萄生态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进行补充和优化。如在葡萄气候区划方面,授课老师根据研究结果补充了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下葡萄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再如我国优质葡萄酒产区主要位于干旱缺水、生态脆弱的区域,保护生态环境一直是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坚守的重要目标。在葡萄生态学的讲授中不断更新了沙漠产区、戈壁滩产区、盐碱地较为严重的产区等发展葡萄酒产业的生态需求。另外,根据不同生态因子对葡萄与葡萄酒质量的影响不同,课程组采用了区别于园艺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等课程的授课架构和顺序,对涉及重要生态因子的章节加强了学时和内容。例如目前水分缺乏和低温冻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这两章的讲授则更为详细。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只有深刻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对葡萄原料质量、葡萄酒质量和风格等方面的评价才能更加客观和深入。
1.2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
1.2.1提高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过去由于没有参考教材,并受“注入式”教学思想的影响,上课时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忙于记笔记,强调讲授的作用。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穿插提问、增加小测验,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温习和思考。另外,在每节课的前5分钟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由授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思考,在下课前5~10分钟进行解答和评论。既提高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又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全班同学共同思考,相互学习。改革实践中另一种互动的方式是提前定向生态学热点主题,如气候变化对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影响、环境污染与葡萄生产等,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同学们经过准备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把过去以教为主变为教与学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良好。
1.2.2增加学生主导的课程讨论课课堂讨论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辅助环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葡萄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以来,一直安排4个学时进行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讨论。具体做法为首先按照我国行政区划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每个年级全体同学分为31个小组,通过查阅文献、数据统计,并结合生态学课程讲授的内容,对每个区域进行生态评价,并结合当地葡萄与葡萄酒产业进行论述。所有讨论内容需制作成幻灯片,并上台讲解5分钟。同时,随机挑选5名学生作为评委,授课老师辅助点评,其它同学进行交流和质疑。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导,授课老师主要进行引导和辅助点评,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讨论课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也锻炼了材料收集与组织能力、演讲能力等。另外,各小组通过查阅文献、上台讲解,对该产区的生态条件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所有小组通过集体交流,使得全年级的每一个同学对全国的生态条件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和独立的思考,为以后葡萄栽培学、葡萄品种学学习,以及进入产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3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葡萄生态学课程教学的手段已完全实现多媒体教学,但是由于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概念较多,所以仅依靠幻灯片进行讲解有时仍显得较为枯燥和抽象。因此,授课老师在尽量制作更为优美的幻灯片的同时,根据章节内容,收集整理大量实地照片、视频进行讲解。授课老师利用科研活动、考察等机会,分别在新疆、辽宁、山东、吉林、四川等产区从生态学的角度拍摄了大量实地照片和视频,如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地形地貌、园地建设等,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真实而直观的例子。另外,课程组还积极下载和制作各种视频,补充说明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课程组在新疆北疆地区拍摄了戈壁滩产区从原地选择、葡萄园管理到酒厂生产全过程的视频,以生态学知识为切入点,为学生详细介绍了北疆产区的生态条件及其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我国干旱地区葡萄与葡萄酒的特点及其生态学基础。
2改革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采用考试、课堂讨论以及小论文撰写等多种考核形式,可以综合评定教学效果。葡萄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以来,从以前的成绩构成仅为期末试卷考试加上平时考勤改为讨论课成绩、平时考勤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4大块,而且期末试卷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80%降为65%,更加注重了对平时讨论、实验、实践能力的考核,导向性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3展望与建议
农业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以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为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模块化、项目化设置课程,即分为“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块”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在“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中,把性质相近的课程可综合在一起,如将《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等课程综合为《植物生长环境》,《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可综合为《普通化学》等。再以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标准,有针对性的补充实用性的新知识。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块”中,要有特定的职业岗位技能方向,课程内容要有明显的指向性,侧重于应用性、从业性,而且以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为主。在“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中,根据学生选择的从业方向,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补充相关知识,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从业要求。
二、根据职业能力,明确课程目标
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极强的行为,教师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依据课程的目标来制定和实施。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而具体地与将来的职业岗位相对接,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条件,以缩短高职教育与就业目标之间的距离。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根据专业培养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以及就业需要合理制定各门课程的目标,同时要体现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以及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
三、合理设计内容,突出技能培养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加强基础实践,整合专业实践,拓展综合生产实践”。基础实践突出以化学为核心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多设计综合性、探究性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要突出对学生现代生物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实行多课程联合实习和综合教学实习,以实现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综合生产实践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尽可能创造条件。通过合理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应用性)和综合技能(强调实践性)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突出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的培养,建立“生产体验—技能训练—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
四、依据课程性质,选择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问题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所应用的基础理论是统一的。这就要求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尽量做到情境化、问题化。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提出或让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具体的方法因课程性质不同而不同,主要有实验、操作、操练、实习、见习、社会调查等。
五、依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活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应以校内实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为依托,实施产训一体、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产训一体应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2学期):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基础性实践技能训练,如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常规理化分析,作物形态识别和基本的农事操作技能等。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基地管理,并对每天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撑握的技术等做好记录,使学生对生产的各个环节产生感性认识,这不仅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方法,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第二阶段(3~4学期):在校内实训中心、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能训练,即是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训和生产实习,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技能培训。如中草药栽培与加工专业的学生可在“百草园”进行药用植物种类、品种识别;营养诊断和施肥;灌水排水;病虫测报和防治;采收和分级;防寒等单项技能的训练。第三阶段(5~6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即是在学生全面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毕业(顶岗)实习进行综合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能力,实现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目标。另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应组织学生开展送科技下乡、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和操作技能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的管理要有一定的制度做保障,因此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文件,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和提高质量的前提,包括《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课程标准》、《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考评方案》、《毕业(顶岗)实习规范及质量标准》、《教师实验(实习)操作技能及教学考核方案》、《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文件,才能使各实践环节制度化、规范化。实践教学管理应以目标管理为核心,放活过程管理,强化对能力目标的考核。在管理上应实现时间、内容、形式、空间上的开放。
七、注重考核评价,灵活考核方式
关键字:园林;设计;人才;能力培养
一、培养园林设计人才的意义
在经济持续发展中,保持文化的延续性和多元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造园这个行业、专业和学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大自然为原型进行园林创作的国家。我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沉淀,有极丰厚的文化底蕴。21 世纪的今天,人们更加企盼着文化的回归,有着亲身经历和感悟的园林设计师对于重新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入性和本元性,融入民族的传统文化神韵,保持地方文化特色,有着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个好的园林设计,除了主持工作的风景园林师以外,还应该请城市规划设计师、建筑师、生态学家、林学家、工艺美术家、植物学家、土木工程师等来配合工作,但决不能由他们来主持或替代以上专业工作。园林设计的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密切关系的艺术设计研究领域,其任务主要包括对整个人类生存和生活相关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为此, 对园林设计人才的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面对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怎样立足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园林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着眼于生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面向新世纪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二、园林事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
风景园林这个学科包括的基础知识很多,如地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应用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新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学科。它包括从古典的小面积的庭园、花园、公园等地形地貌设计,道路、建筑、叠石堆山及种植设计,一直到现代整个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作为一个合格的园林设计师,他们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这类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应在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多下工夫。而他们必须要具备的素质要求很全面: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有开阔的设计思路,具备超前意识;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思维与实现创造的实际操作及表达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并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性人才。
园林艺术创造的关键在构思。构思是其设计创作的灵魂,而思维是设计创造的源泉与基础。所以作为设计人才,就需要学习和掌握设计的多种思维方法,以增加自己设计的悟性和启迪自己的设计思路。
作为设计人才,在设计构思确立下来后,就要寻求能充分体现设计意图的形式来进行设计表现。而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则需要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反复磨练和积存,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就需要熟练掌握徒手画、工具画、渲染图、以及CAD制图,并能较好的掌握设计艺术的形式美学规律, 以便准确表达出设计师心中最完美的设计艺术形象。
作为设计人才,还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努力,锻炼出审美鉴赏的能力。因为一个设计师,首先自己就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甚至高于大众审美观的艺术形象。如果自己的品位和审美观比一般人还低,就
根本无法满足大众对艺术美感的要求。这是衡量设计人才艺术水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评价一个设计人才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
作为设计人才,还要加强园林方面法制、法规等文件的学习。要使图纸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目的明确、责任到人,确保设计图纸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因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许图纸上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数额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这些也就要求设计人才在设计过程中,认真负责地审核图纸上的各项内容,避免问题的发生。
除此之外,一个合格的设计人才还要具备同甲方、审批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同各级领导交往的能力,以便使对方了解自己的设计意图,并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最终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对园林设计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 建立起新的艺术设计教育标准体系
实施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及专业的技术业务素质四个方面内容的素质教育。除此以外,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社会意识,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对学生的培养也从重知识的传授,逐步转变为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直至个性与素质的培养上来,从而将设计人才培养成多方面需要的设计科研方面的专业设计人才。
2. 促进新的专业理论方法的形成。
对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以迎接市场的需求与挑战。同时还需充分意识到, 挑战就是机遇,要抓住有利时机,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的系统。
3. 对设计人才进行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培养
一方面在于训练他们多思考,这是因为人脑开发潜力很大,勤于思索就会思路敏捷、视野开阔、构思奇特,方案多变;另一方面在训练中要强调他们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来进行设计构思,以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4.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设计教育应从过去单一的学科发展向学科群的方向转变,以发挥交叉学科与多学科的优势;对学生的培养也应从过去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建筑设计教育观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即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培养的学习方向转变。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也应从重知识的传授,逐步转变为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在设计作品上别出心裁,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随意否定学生的构思,不以老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以免造成不良的设计习惯,限制其创造性的发挥。“良师授以则、拙师授以法”。在园林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应更多的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此外,学习能力和责任感是拓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能力和责任感,并且使学生培养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才能不断学到新本领,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工程学;教学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251-1
随着人口的激增、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发展已经达到空前状态。《生态工程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门关于应用生态学原理在协调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经济学和工程学的理论而进行的各种工程。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实用价值高是《生态工程学》的特点。目前,生态工程学作为生态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开设的《生态工程学》课程为例,结合作者近年来对《生态工程学》的教学实践,对《生态工程学》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简要的总结。
1 教材应体现实用性和逻辑性
目前作为高等学校《生态工程学》综合性的教材并不多。主要有:《生态工程学导论》《生态工程学》《实用生态工程学》《生态工程——原理与应用》等。从教材编写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先介绍生态工程学的概念、原理、生态工程规划与评价、生态工程设计与监理,以及这些原理和方法在各方面的运用,如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湿地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工程等。从教材的系统性来看,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全面,但每一个章节(方面)只是泛泛而谈,大多数案例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体现生态工程本身强调实用性的特点。有些章节的背景知识介绍偏多,而真正体现生态工程设计案例方面的程序、可操作的方法又偏少。教材中有些内容甚至出现一个概念多个描述,有些段落之间出现累赘的现象。造成这一现状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由于《生态工程学》这门课程的形成时间较短,它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另外,目前的教材较少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成功案例引入到教材当中。
2 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多样性
目前,《生态工程学》教学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讲述,没有安排生态工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很少见到有《生态工程学》相关的实验指导书。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对《生态工程学》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生态工程学》是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脱离了实践性就跟《生态学》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体现不出生态工程的课程特点。甚至有同学反映《生态工程学》感觉像文科类的课程。因此,我们应该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工程设计实验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体现生态工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多样性,使得抽象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化,强化学生生态工程设计的意识,突出其应用能力和重视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重点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设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课堂讨论,如:针对广西大面积发展桉树人工林的现状,如何应用生态工程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最大化。
3 讲授和学习《生态工程学》必须具体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
由于生态工程涉及的知识相当广泛,作为教师和学生必须同时具备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土壤学、工程学、经济学等众多的课程知识背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往往《生态工程学》里面的一个章节就是一门课程甚至是一个专业的高度浓缩,比如:林业生态工程学,林业就是一个行业,是林学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生态学专业的学生有没有林学的知识背景,所以对里面的理论和案例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以上对目前《生态工程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总结。针对这些现状,今后应努力出版高质量的《生态工程学》教材,使得教材本身既体现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而对于专论部分应特别需要增加对某一种生态工程类型的具体设计原理、方法、设计程序等方面的介绍。编写《生态工程学实验》教材时,一方面需要考虑包括生态工程的设计,同时也要把目前的一些应用性强的研究热点的方法引入教材,如: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分析、生命周期评价、能值分析、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生态足迹分析等新方法、新技术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对教师而言,从头到尾由一个教师来承担整门《生态工程学》的教学任务还是不太合理,毕竟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背景不同,所以尽量由2-3个教师共同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让教师讲授其最熟悉的章节。
参考文献
[1] 王百田,郭建斌,饶良懿.关于“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的思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增刊):90-92.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更加善于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和能源,但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使自然发生了无法逆转的改变。废弃物品的增多与能源的过度利用使自然环境已经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这对人类的未来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不少院校专门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并设置系统的环境知识课程。环境基础化学课程就是环境科学专业众多课程当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化学课程的存在使学生们懂得了更多处理环境污染的方法。然而,由于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思想等各方面问题,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否则学生无法从该课程当中真正获得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因此,为了改变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立足基础知识,适应专业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一系列的改革。
一、环境科学释义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的科学。在宏观上,环境科学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力图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的规律;在微观上,要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蓄积的过程,以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质。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人们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因此环境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化学类相关课程[1]。 《环境基础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二、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模式的弊端
在环境专业类的院校当中,学生需要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课程构架比较复杂[2]。 学生们不但要掌握化学基本知识、生物及生态学、环境可持续发展、工程制图、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土壤学、大气学、海洋学等,还需要参与很多社会实践、实习活动。由于专业特点,环境科学专业的化学类课程比较少,通常包括《环境基础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以及《化工原理》等课程。 因为课时关系,现今状态下的环境基础化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系统的不完整,致使教师们只能按照课时来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知识进行讲解,由于讲解内容比较随意,因此学生们学习环境基础化学时缺乏关联性,很多时候无法将已经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而且环境科学当中的化学课程无论是开课较多还是课程种类较少,都避免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该种重复不仅不能使教学效率提高,反而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环境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要想改善现在的教学现状,需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基础化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但在真正开展课程时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反而忽略了实践知识的教授。因此教师要根据环境专业的特征,以及该专业日后的工作岗位类型来选择教学内容。因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的大多数都与环境有关,因此在学习化学时,教师可以专门挑选跟环境有关的内容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3,4]。使学生们掌握的知识都能在日后工作当中用到,增加就业机会,成功地成为应用型人才。
(二)基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
随着化学的不断发展,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来说,所有的教学工作应该围绕对环境知识的教授[5]。学校在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化学课程内容与环境方面的关联,教师所讲解的案例也尽量与环境知识有关。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环境专业的特征展开,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相关环境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但是在基础化学教学的实践中,不能脱离教材随心所欲地进行环境教育,否则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 “物质的聚集状态”一章涉及到溶液的内容时候,可增加有关水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了解重大水污染事件,使学生加深学科认识。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并结合化学原理来引导学生思索相应的污染治理方案。在讲解“渗透压”以及“反渗透原理”时,可结合医学以及一些生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结合实际废水处理,以及海水淡化等案例,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以致用;另如在“沉淀溶液平衡及沉淀滴定”章节的学习时,可结合溶度积、同离子效应、沉淀平衡以及分步沉淀等规则,引导学生计算实际污染废水或矿山废水中有害金属离子或贵金属的最低含量,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可行方案,净化废水, 回收提取金属,“变废为宝”,或“以废治废”,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能源的观念。在教授基础化学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教学实际等因素,对环境知识进行组织、加工,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 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总之,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环境知识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并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
新型的教学模式要依托现代社会的网络教学形式,高校在对环境基础化学的教学改革时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6]。如果教师只是大量介绍化学原理,会显得抽象枯燥无味,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弱化了环境教育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 对物质结构产生直观的认识,并同时形成环境意识,在教学中必须要形象化、生动化。那么在进行课程教育时,要用多媒体手段,把图表、照片、录像资料等展现出来,以生动和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微妙的微观物质世界、化学反应过程,并直观地与环境现象和环境问题相连接。譬如展示电泳过程、吸附溶胶团的形成过程以及大气污染造成的雾霾、臭氧空洞的图片,酸雨造成破坏的视频资料,沙尘暴的图片等等。利用多媒体演示对环境有毒有害的生产工艺及其造成的危害,这样使学生感同身受,印象深刻。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上课件的趣味性,为学生们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原本枯燥深奥的化学公式变得更加具体简单,且带有图文和动画,学生们的思维将伴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变得更加开放。借助多媒体,抽象的理论公式等将不再成为学生们学习化学知识的阻碍,并利于环境教育理念与环境基础化学知识的融合。
除了课堂教学外,在实际教学中,还要经常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带学生去参观附近的生产车间,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某些零件电镀的生产流程,废水、废渣、废气的处理。通过学生自己亲眼所见所闻,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教师要结合目前国内外形势和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定期给学生举办环境知识专题讲座,例如,世界著名的公害事件、吸烟与健康、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与危害等。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
(四)突出实践教学方式与参与性原则
在对环境基础化学改革的方案当中,应该注重突出实践教学,将实践性的教学模式贯彻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使理论与实践互补,形成教学内容和职业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特色[7]。环境基础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补充,为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疑惑提出问题,经过教师的指导,自己动手得出最终答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现实中环境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提炼出综合性实验题目,鼓励并引导学生设计出合理方案,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实际样品的分析测试、和资源的再回收利用等。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究如何用最少的药品,获得最佳的效果,改善实验环境,减少化学废弃物污染。如果实验教材没有考虑到毒气体的污染、废液的污染情况,教师这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找出可能产生的危害,通过共同讨论,优化实验步骤,减少实验药品的用量,最后再根据实验改进方案重新进行实验。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体验就会逐渐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当学生就业以后,在工厂或者公司里就可以凭借着已经掌握的实验技能和知识解决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其他相关工作问题。
(五)实行综合考核形式
一般情况下的教学考核通常都只注重对学生课程知识考核,经常会在期末的时间段里出一套关于专业知识的试卷,仅凭着学生对试卷的作答来考核和评定学生的能力。该种考核方法比较片面,不能使学校和教师完全了解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能代表学生的实际能力[5]。在工作岗位当中,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实践能力不是凭借试卷就能考核出来的,因此学校应该改变考核形式,使考核变得更加多样化。新型的环境化学基础考核可以包含卷面成绩、日常表现成绩以及综合实验设计及分析成绩。卷面成绩所考核的自然是关于环境基础化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而日常表现成绩就能评定出学生的责任心以及个人素质问题。综合性设计实验成绩代表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总结能力。该种考核形式能够综合且全面的掌握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充分体现改革后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在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基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多元化,突出实践教学方式与参与性原则,并实施综合考核形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身实践技能的突破,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也需要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确保新的教学方式行之有效地开展,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实践机会,实现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