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

阅读教学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教学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阅读教学的核心

第1篇: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包括学习方法、审美情趣以及思想品质,换言之,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所表现出来的和现代化教学需求相适应且牢固的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便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于学生今后乃至终身的发展而言,其意义重大。从宏观角度来说,语文核心素养令学生素养以及文化背景和教育的背景有机结合,是对过去教育反思的必然结果,体现语文学科的多样化。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每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需要具备许多素养,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最为关键,是学科培养人才的一直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要从自身出发,按照语文学科特征,把学科的教学转化为核心素养提升教育。语文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其他学科提升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但肩负着素养以及母语教育的职责,与此同时,也要将主流的三观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开展语文活动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发挥语文的价值具有帮助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始至终贯穿语文教学过程,语文阅读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根基,着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康向上的性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思想观点等众多方面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实多样,使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加强,唯有强化学生的思考以及认知能力,方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进一步地促进众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拓展自身的文化理解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想象思维等能力的提升,实现语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提升文字感受能力

语言是一种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技能,在情境中开展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情境教学优势独特,在情境中激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体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哪怕再有趣味性的文章,也无法令他们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本,而只是流于表面。所以,要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中展示一些关于月色下荷塘的图片,并附上一曲相关的背景音乐,与学生共同欣赏优美的荷塘景色,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月明星稀,感受着这份美景,从而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荷塘月色的生活经验,能让学生更好地融于课堂,融于荷塘月色之中,从外而内,塑造出符合《荷塘月色》该文章内容的情境,立体而又有意境,更重要的是有切身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细读文本,巧用留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细读文章是一种阅读手段与策略,细读能真正品味文章的内容,体验文章的情感,特别是文章中的留白部分,是一种绝佳的阅读思维训练的手段。留白通常是作者欲表达但又不直接表达的感情,所以具有细品精读的价值,教师要充分抓住留白的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促进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的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项脊轩志》末尾处,作者讲述了项脊轩和自己妻子的联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说的是庭院里那棵高大的枇杷树是妻子逝世那年亲自种下的。作者在末尾数并没有依照寻常的行文思路对情感进行升华,而是写了一棵看上去寻常的枇杷树,不过经过仔细品读,其中所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学生是全然体会不到的,只有引导学生对这些细节的把握,对这些文字的细细品味,并对其中的留白进行深思,才能真切体会人亡而物在的哀思。作者使用看似无意的句子,却深深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怀念以及眷恋,非常恰当地进行留白。深思对留白的巧妙体会,常常让我们发掘出隐藏在文本表面背后的思想感情以及典故,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感受能力。这种间接表达出来的情感便是婉转隐晦的文学美的体现,填补文学的留白便是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之美。

第2篇: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学科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前提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传统的师生角色与教学理念必须得改变,不断启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与充分发挥高中生的学习能动性,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法”等让学生们被动接受与记忆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们在英语阅读课堂上,不仅能够学到基本的阅读知识,掌握阅读技能,还应该要让他们享受人文关怀与文化熏陶,构建一个情智结合、教学相长的高效英语课堂。下面,笔者从构建情境,形成英语思维品质;设置问题,提升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尊重情感,提升文化意识的角度,讨论高中英语阅读中落实学科素养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构建情境,形成英语思维品质

让高中生形成英语思维品质就是要让高中生学习英语民族的用语习惯,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逐步形成英语思维与品质。情境教学法则是一个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方法。虽然现在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让人们越来越看重学生的英语能力,许多学生家长从小便让学生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英语补习班、英语夏令营,旨在提升学生们的英语运用能力,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够摆脱汉语思维对于高中生在学习英语中形成的消极作用。我国高中生从幼儿园开始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都基本沐浴在我们的母语———汉语的氛围中,这就让他们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以汉语思维来进行思考,进而产生误解。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根据阅读任务来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将文本中的场景再现在课堂之上,学生们便会自然而然地转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以英语思维来理解文本,保证自己的理解方向是基本正确的。另外,在英语阅读情境中,高中生们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会更加具体,他们能够从基本的英语文字中探究出文章中蕴含的内涵与品质,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内涵。在“Englisharoundtheworld”这节课的阅读文本中,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英语分支及其差异,让学生们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起源与发展。在备课中,我在网络上收集了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多个地区在说同一句英语时的用语习惯与发音。比如,Let’sgotothepictures.WhynotgobyUnderground?等。在课堂开始之初,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了这几句话,让学生们判断这句话的意思。很多学生在听到这些不同地区所说的英语的时候,都表现得比较疑惑,因为大致一听好像是同一句话,但是仔细分析又略有不同。学生们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是否有误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我再次播放了这几句英语,并且标明了每一句英语是哪个地区的人说的,适当讲述了一些这些地区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们阅读“TheRoadtoModernEnglish”这篇课文,学生们的阅读效率也会很高,而且他们已经通过情景判断出不同地区的英语用语习惯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很自然地便接受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要转换思维习惯来学习英语。

二、设置问题,提升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

能力不仅在解决问题中得以体现,能力也在设置问题中得以提升。问题是所有的学习活动中都会遇到的,要么是学生们在阅读中主动产生的疑问,要么是教师提出来引导学生们的层层思考的,不管是哪种问题,都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保证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出高中生的阅读兴趣,不同层次的问题也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来进行提问,让高中生们在一个个层级分明的问题中逐步深化自己的思考过程。另外,高中教师要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做出迅速判断,并积极评价这些问题的思考价值与探究价值,分析这些问题是否对学生们的阅读活动有促进作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就要调整教学步骤,让学生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来进行阅读探究,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设置问题本身也是一种较高的学习能力的体现,高中生所提出的具有探究价值的英语阅读问题也代表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教师应该要鼓励学生们自行提出并设置英语阅读问题。在“Culturalrelics”的阅读课文中,为了激发出学生们对琥珀屋的好奇心,我在阅读之前设置了几个问题,即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如何形成的?琥珀屋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珍贵呢?为什么要重建琥珀屋?设置了这几个问题之后,学生们便要展开速读,从课文中提取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的语句,或者是在阅读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回答。虽然这几个问题比较宽泛,但是每一个问题都与主题相关,能够锻炼高中生找关键词、关键句的阅读能力,是提升他们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这节课的阅读中,在我的问题设置下,学生们对于琥珀屋有所了解,在阅读中学生们也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大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生互动,表现得十分积极。另外,学生们在小组内部也可以学习其他同学优秀的阅读思路,借鉴他人的阅读方法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尊重情感,提升文化意识

情感目标是新课改所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目标,在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帮助高中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其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形成宽容、开放的文化意识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的基本目的,也是英语学科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们的情感取向,关注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在“TheUnitedKingdom”这一单元的课文阅读中,高中生们需要学习英国的概况、地理等基本常知识,这篇课文本身便可以让学生们了解英国的文化与习俗。在这次的阅读活动中,我为学生们讲述了自己身边的人在英国的见闻经历,还让学生们观看了在英国旅游的照片,同时也补充了英国国旗、历史发展等基本知识,包括近代英国侵略我国的史实。在这节阅读课中,我融合了历史、地理以及英语多种学科的知识,希望学生们能够以发展、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英国与我国的发展关系。在这节课中,大多数的同学们虽然对我国近代的被侵略史表现出了愤恨之情,同时也认为应该以友好的态度来接纳英国友人,虽然历史无法磨灭,但是未来才更加重要。总而言之,高中英语阅读是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重要阶段,作为英语教师应该要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探索、落实英语素养的实施策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促进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为此,教师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阅读情境,为高中生营造出英语阅读环境,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以英语思维来思考问题;教师要在阅读中设置科学、合理的阅读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使学生们不断提高意识来解决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们在英语阅读中的具体情感,让高中生形成开放的文化意识,学会以国际性思维来看待问题。

参考文献:

[1]廖国荣.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亚太教育,2016(25).

[2]张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英语教师,2016(16).

[3]郝桂芬.构建高职高效英语课堂的策略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5).

[4]赵文静.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三维生成”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2.

第3篇: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

一、在文本语言中审美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教材文本美的感受首先体现在欣赏其语言美上。借助文本语言,学生才可以真正深入文本的情节、人物、事件中,获得美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从文本的语言美人手,引领学生赏析、比较、品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苏教版语文《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南沙是个迷人的世界”。这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也是总起句。在教学这段话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南沙是个迷人的世界呢?”在我的鼓励下,有学生说:“‘南沙的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片翡翠。’这句话写出了南沙的天是那么的蓝,海是那么的绿,真是太迷人了。”有学生说:“‘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真是迷人极了!”学生沉浸在美好的学习氛围中,我又趁机让他们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这样教学,从发现美到欣赏美、诠释美,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洗礼,情感受到了熏陶,达到了美好的教学效果。

该案例中,教师主要引领学生从平凡简单的语言文字中去发现美,并鼓励学生进行美读。如此教学,既有助于学生语言品鉴能力的提升,也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文本形式中审美

文本形式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它有着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也是一种有意味的表达形式。教师要引领学生以审美阅读的形式去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修辞特点等,并进行感知、赏析、品味,从而为核心素养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如苏教版语文《秋天》一课,作者主要以活泼欢快的儿童诗的形式表现了对秋天的赞美。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秋天的赞美都非常多,有的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现,有的是以记叙的形式来表现,有的是以诗句的形式来表现……虽然他们的表达形式各有千秋,但是对秋天的赞美与喜爱是他们一致的追求。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美呢?我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关于秋天,我们游览了《北大荒的秋天》,也欣赏了《秋游》一文中小朋友们快乐玩耍的样子。()那么,今天这篇《秋天》与我们以前学习的秋天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告诉老师。”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纷纷就这首诗歌中“优美的语言,流畅的音韵,浓郁的儿童情绪”等特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这样,在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品评鉴赏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该案例中,根据《秋天》一文中儿童诗特有的特点,教师主要引领学生站在文本表达形式的角度去欣赏美。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三、在文本情感中审美

文本不是无情物。在语文教材中,一些文章常常凝聚着作者深深的情感,这些情感的渗透与熏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情感,指导学生进行审美阅读,从而为核心素养下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如苏教版语文《月光启蒙》一课,主要讲了“我”童年时代,在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母亲为“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在教学这一课时,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以及“我”对美好往事无比怀念的感情呢?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是哪里。经过仔细阅读,学生从母亲不识字却能够从小在“我”的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以及母亲给“我”的温暖感受中,体会到了母爱之伟大,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4篇: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呢?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科学有效的。

一、课改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状况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各种尝试和探索,尤其对学生的阅读训练竭尽心力。但许多学生平时或走入社会不会读书甚至根本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研究、分析、理解,而是教师把拟定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没有理解,更没有掌握,不久就“物归原主”,奉还给老师了。

二、新课改中教师应具有的理念

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即使再差的学生,都渴望得到肯定和认可,渴望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点燃儿童心灵中“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教师如能保护这点火花,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充满生机。

三、互动方式探究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系统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授系统与学习系统间的教学信息交换。教学过程中认识行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是信息交换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双方既输出、交换、反馈信息,又输入、处理、储存信息,形成一个耦合的信息系统。

语文教师一定要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推向语文教学的舞台,从根本上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文本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作者主体对社会生活客体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的特殊观照。即使对语文知识的演绎也跳出了语言的规则系统而成为富有个性的动态言语行为。阅读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是作者的个体信息,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就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是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的必然的信息交流。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三方统合的信息系统。因此,与之相应的理想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教师、学生、作者(文本)的三维互动。要达到这样的理想效果,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互动方式。

1.表现在师生的个体互动上。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面越广,参与兴趣越浓,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就越容易完成教学任务。更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不断追求新目标,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精神,使每位学生体会辛勤劳动和不息的创造而获得的那种成功的乐趣与享受。如果教师一开始给学生讲课文的结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语言特点,既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又使整个课堂结构条理清晰,无可挑剔。可就算老师讲得再好,也只是老师自已讲、自己悟、自己陶醉,而不是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教学效果较差。

2.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能激励学生进取、探索,这是新课标倡导的“合作”学习。“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它还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上。语文学习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的过程。

一般来说,阅读的过程主要包含三个层次:感知语言――理解意蕴――体验美感。充分利用这几个环节,使师生互动起来。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也必然得到充分的尊重。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师生的交流,通过不同的互动方式,使教学达到教师、学生、文本三维互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有效教学 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信息差量

前言

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主张学生需要发扬较强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需要将信息差量教学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教W方法,开展一系列的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确保大学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相关理论概述

1.“有效教学”理论概述。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需要遵循客观的教学活动规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能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将有效的教学知识及时传输给学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耗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确保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效教学”理论提倡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这三种教学观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其中教学效果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效果,需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效率要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能够获取无限的知识。以有效的课程知识为核心,借助最少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教学效率强调实践检验理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还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为教学活动带来较高的效益,具备较强的实践运用能力。

2.信息差量。信息差量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接受的传递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对信息的理解存在不同,导致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存在不对等现象,在信息差交际活动中,需要针对同一问题不断的与人进行信息分享,为解决问题寻求答案。师生在交际过程中存在信息差,使课堂活动出现不自然现象,语言信息差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信息交流活动。

二、信息差量教学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信息差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差量教学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能够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建立在“信息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给人们营造了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信息任务不是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会为交流信息的完成任务而产生交际式互动的必要性。

2.帮助学生自然习得语言结构。信息差量教学原理与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有直接关系,强调语言输入假设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者在进行语言水平语言输入时,会产生自然语言习得。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机械模仿与练习的形式来填补学习中的信息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明确信息差学习任务,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3.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感。在Krashen监察模式中,需要将“情感过滤假设”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主要情感因素,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开展信息差任务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信息传递能力,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感,促进学习目的的达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有效教学”理论下信息差量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大学生英语综合教程课堂阅读教学信息差量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课堂阅读教学中,为了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确保设置的任务教学内容需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符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强调语言输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英语课堂参与热情。其次,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进行可理解语言的输入,确保信息差量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语言交际的机会。再次,还需要遵循学生原有的信息差,明确学生彼此之间存在的信息差量,但是通常教师提供的材料从表面上来看存在一定的信息差,但是实质上学生对这些信息却较为了解,学生面对学过的知识,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要求教师需要加大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合理设计课堂学习任务。最后,需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体验机会,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坚持以人为本学习理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信息差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差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应用,主要是采用“拼板阅读法”,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有效教学”理论的要求,教师需要结合文章的具体情况,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内容,让学生结合划分好的内容进行阅读,以此来产生信息差,主要是通过语言交际活动的形式将缺少的信息补充完整,以达到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的目的。

(1)需要做好介绍和引入工作。教师需要结合英语文章的内容,将英语文章用PPT的形式将课文中的插图显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预测,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例如:Where did lily Go Sunday? What did he do there?等。并给学生提供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词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内容,为学生接下来的阅读扫清障碍。

(2)阅读阶段。为了提升阅读教学效果,符合“有效教学”理论的要求。在第一学习阶段,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三个大组,给每个学习组分为文章任务,将提前设置好的问题,下发给组内成员。在第二学习阶段,待小组成员讨论研究之后,要求组内成员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是仅可以回答自己组内的问题。在第三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解决其他两个小组中的问题,小组内的成员可以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最终总结出问题的答案。例如:

Mr. Grey was the manager of a small office in London. He lived in the country,and came up to work by train. He liked walking from the station to his office unless it was raining,because it gave him some exercise.

One morning he was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 when a stranger stopped him and said to him,“You may not remember me,sir,but seven years ago I came to London without a penny in my pockets,I stopped you in this street and asked you to lend me some money,and you lent me ? 5,because you said you were willing to take a chance so as to give a man a start on the way to success.”

Mr Grey thought for a few minutes and then said,“Yes,I remember you. Go on with your story!” “Well,” answered the stranger,“are you still willing to take a chance?”

将文章分为三段,三个小组相对应的问题是:

1) How did Mr. Grey get to his office?

2) Mr. Grey had been willing to lend money to a stranger in order to_______.

3) n the second paragraph,“…take a chance” means ______.

3.讨论。教师需要将全班所有的学生重新组合在一起,让学生以三人为一组开展英语学习活动,要求这三个人需要来自于不同的学习小组,由于这三名同学阅读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进行问题讨论时,可以相互交流意见和信息,提升阅读效果。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叙述,可知信息差量教学对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动机,优化课堂教学环境,降低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焦虑感具有重要作用,符合“有效教学”理论的教学要求,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英语阅读教学更具备生动性和创造性特点,使任务型教学更富实效性,促进了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照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以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为例[J].外语界,2014,04:71-79.

[2]任c梅.构建师生协同发展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理论模式[J].外语界,2014,03:20-28.

[3]任庆梅.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理论框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05:732-743+800-801.

[4]王晓静.基于认知策略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6,02:65-68.

第6篇: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时,对于信息技术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许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在应用信息技术,尤其是音乐课,多媒体的巨大优势为音乐教育带来无数的经典与快乐。但是要想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得有意义、有效果,就要从理论上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了解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和前景。有了理论的支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才会不断地深入化,使教育适应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充满人性化和个性化,教育才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说二者的整合不仅仅是应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来传递知识,大信息量的容纳,丰富课堂的手段,同时也要在课堂里传递给学生信息化学习意识,渗透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经过深思熟虑的整合才会科学有效。音乐学科的优势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巨大功能,会让音乐信息的传递充满有声有色的神奇力量,二者的科学应用定会迎来音乐教育的春天!

2了解学生内存,做到整合有度

2.1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内存

进行整合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技术内存。现在的学生几乎电脑应用得都比较厉害,很多东西都是他们了解而教师并不一定了解的。所以教师要好好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发现他们还有不熟知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和方法,能够静下心来进行学习和聆听。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信息技术优势为教学服务,增加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用武”之地。不要忽视了学生拥有的内存,要极力疏导他们的内存为学习服务。

2.2了解学生的音乐文化内存

现在是网络的时代,音乐的传递是一个多元化的极大丰富的时代,学生了解的很多东西也许是教师所不熟知的,甚至是不了解的,学生的音乐内存也不再是单一的课堂音乐,还有更加丰富的生活音乐。这样的内存往往大于学生在校园里受到的有限的音乐教育所获得的音乐内存。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原有的音乐内存,盲目地进行音乐教育的传递和引领,要对学生的音乐内存有个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音乐的学科优势,借助学生喜欢的熟知的信息技术打开音乐教学的大门,尽可能地让音乐教育和学生的音乐内存发生碰撞,使课堂音乐与学生的音乐内存很好地进行链接,获得音乐的熏陶和教育。了解学生的音乐内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音乐情怀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疏导,让这样的热情在音乐学习中找到共鸣和表现的突破口,让学生学会有对比地欣赏,找到痴迷的原因,找到好音乐的魅力所在,提升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3了解课程需要,整合内容要精

音乐学科因为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与信息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整合平台,多媒体的应用也为丰富音乐课堂提供了无限可能。所以音乐教师都会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打开多彩的音乐世界。这时就出现了另一种误区,有的教师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时为了体现应用了信息技术这样的教育意识,盲目地应用一些媒体环节,让学生眼花缭乱,但目的性却很模糊。所以说进行整合时,一定要深入了解课程内容,广泛地搜集各种信息资料,如图文资料、视频资料等,进行聆听、对比、甄别、筛选,然后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好每一个环节媒体的应用。信息的传递都是环环相扣的,没有必要流于形式,毫无意义地罗列。所以在选择整合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展示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体现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有些音乐作品会有不同版本的演绎,在进行学习和欣赏的时候,可以适时地进行引入,这样既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让他们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例如,笔者在进行歌曲《祖国颂歌》的教学时,在学习书上提供的材料之后,又引入了《忆秦娥•娄山关》《我和我的祖国》《谁不说俺家乡好》,这些歌曲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引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演唱形式、演唱速度的变化,让他们了解到音乐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和兴趣,发现音乐原来是这样的多姿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2展现同一类型作品的不同时期作品,体现音乐风格特点的多元化

有些音乐形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演绎,教师进行教学时就要选择每一时期的经典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通过对比性的学习去感受音乐的变化与发展,体验音乐作品表现特点和风格的变化,感受音乐作品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在欣赏京剧时,在教学中增加《打虎上山》和《红灯记》中小铁梅的一段经典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进行对比欣赏,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通过一个个鲜活形象的重现,让学生感受这一戏种在不同时期的演绎特点和风格的变化,感受音乐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7篇: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

一、补拟副标,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初读阶段,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实现主动阅读呢?教师可以采用补写副标的形式,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主动地探究文章的内容。如在学习《珍珠鸟》一文时,提出“如果你是冯骥才先生的助手,会拟出什么样的副标?”的质疑,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与文本对话,拟写出了《鸟情》《信赖》《人和鸟的境界》《真正的朋友》《深情》等副标,从文章的主题、内容、情感等方面主动、积极地走进文本。

二、创设情境,构建合作探究平台

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因而在阅读中虚拟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扩展、质疑,尤其必要。如在赏析《斑羚飞渡》一文时,做以下虚拟:a.假如你就是获救的小斑羚;b.假如你是狩猎队的一员;c.假如你是这一事件的见证人,分别会如何想?怎样做?教师按探究兴趣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立即兴奋起来,从斑羚的种族生存、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等方面各抒己见。这样一来,合作探究的空间有了,作者的创作目的凸显出来了,探究性学习也实现了。

三、设计板书,培养探究思维习惯

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吐故纳新,大胆采用适宜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给课文设计板书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如在学习《真正的英雄》时,学生设计出两颗部分重叠的心、长了双翅的心、光芒四射的太阳、升空的火箭等简笔画与简单的语言,图文并茂地概括文章内容。通过类似的环节给每一位学生创设平等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处于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状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四、拓展练笔,抒写独特心灵体验

探究性阅读如果停留在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就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我。这就是探究性拓展练笔。如在学完《伟大的悲剧》一文后,学生被斯科特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对探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趁此良机,我让学生以“探险”为话题,收集有关资料,然后对其分析、探究,从探险的经历、意义、利弊等方面畅谈自己的独特体验。学生写出了视角独特、形式新颖的文章《一分钱历险记》《探险与环保法庭对抗辩论》《为探险辩护》等。这样的探究性习作拓展了学生的写作内容和题材范围,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学生的理性和抽象性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第8篇: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主要是把语文教学当作平台,将信息技术当作工具与方法融合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训练小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可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一个逼真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进行所需要信息的选择,清除阅读的障碍,构建情景,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便能够很好地使学生有效地阅读。比如,在对《海底世界》进行教学时,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学生带领到文中阐述的神秘世界中去。这一节课下来,效果颇佳。在课堂上,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为了“海底动物考察队”“海底植物考察队”以及“海底探险队”等,进行不同类型的配乐朗诵。在这样的一个氛围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完全体现出来了。因为具备了自主探索的愿望,学生自主地搜集与处理相关信息,独自选取他们喜爱的事物。所以,当小组进行汇报时,学生们针对自己组中选取的相关对象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成效颇好。

二、突破重点,加深理解

在阅读的教学当中,词语与句子就是文章组成的主要成分,要想深入理解全文主要内容与宗旨就一定要吃透字词,掌握句段。而要想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一定要把读落到实处,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一些具体生动的视听资料,能够增强读的成效,把抽象的文字与具体实物联系起来,让学生耳听其音,目看其形,心感其意。如在对《暮江吟》这一古诗进行教学的时候,因为古今字词涵义的不断演变,学生无法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一词。这时便可借助信息多媒体来处理这个难题:设计一幅漂亮的江畔暮景图画,再配上悦耳的曲调,教师深情款款地朗读,学生们自读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顺势掌握其字词的含义,品味诗句,深入理解,进而为本诗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巧用网络,体验快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了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参与,让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同资源展现出各自潜在的多彩与新颖。互联网超强的交流性让语文学习更加高效和便捷,学生可借助其收集资料,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共享资源,有效扩大学习领域。譬如,在教学《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收集和该首词的背景简介、词句涵义以及图片等,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这首词的内涵。学生在互联网这一大环境之下学习,身为教师应该全面发掘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应该适当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如此,才能切实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拓展阅读,提升价值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推荐某些有益的网上阅读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内外的有效沟通,充分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自身素质。记得著名的窦桂梅老师在对《秋天的怀念》这一文进行执教时,在网络中下载了该文作者的很多作品。在上课的一开始,窦老师向小学生们介绍了文章作者史铁生,接着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课外作品《合欢树》中的一段节选,邀请小学生们默读。她在对作者进行介绍的时候也兼顾简介了其他的作品,借助多媒体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将课外的读物带到了课堂中,瞬间便将小小的课堂摆到了一个大大的阅读大环境当中去。之后,窦老师由文本巧妙地引出了作者的《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的一系列的其他优秀作品,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希望能够读到教材之外的更多文章。如此,窦老师巧妙地找到了课内外阅读的切合点,借助互联网中的丰富资源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快捷、方便的优势,灵活地解决好了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之间的关系,圆满完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第9篇: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

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和各自的教学重难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自设问题,带着问题去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当让学生只是带着老师的问题读书,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而应当让他们自己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主动地解决问题。学生读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不少文章的题目,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去读书。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设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提的问题是什么?不少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问题,如爸爸的花儿是什么花?为什么会落?这些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会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激发学生主动地到文中找答案,会使读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活动。变成了寻求知识探究答案的主动地阅读过程。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正体现了课堂学习动态的生成性特点。

二、情境再现,带着渴望去读

中学课本中有不少以境取胜、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用生动的情境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走近课文的愿望,诱发他们接触课文的渴望。我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先让学生通过电脑视频直接感受安塞腰鼓的力量,再结合朗读视频让学生有了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后再读时,每个学生在自由读文时也不自觉的变的声情并茂了。学生也渐渐地进入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认识作者描绘的事物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这样的过程既是学生和作者交流的过程,又是学生学会学习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