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程 ;主体地位 ;主导作用;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3.07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因此,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课改能健康稳步发展,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深思的实际问题。
一、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
1、创设有质量的情境,营造学生积极的思维氛围
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饶有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设法造成学生的“疑”、“惑”状态,使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但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中心,注重难点而设疑,使之有针对性;所设问题应根据分析的学情,让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于联想,使问题具有启发性;设计问题也要具体,不能空洞无物,使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时也要考虑问题的趣味性和适时性。
2、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相互配合、支持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共同讨论的结果进行分类总结,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另外合作学习将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思考而掌握教学内容。最后,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为基础,在合作过程中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否则合作就失去意义。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认为必须加大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学生的合作讨论交流较普遍的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让每个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并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教师要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从细微处入眼,进行指导。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是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进行再现、互教互学的过程。
3、合理使用探究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学习形式上讲都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发展和补充,它能使数学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由于探究性课堂主要是讨论、探索和交流,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活跃的气氛,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倾听、理解、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但是要探究什么问题?如何引导?用什么方式?什么时候提问?这些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在这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完成探索过程,鼓励创新,创设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亲身体验了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观察、分析、概括和总结,就会不断提高自己创新思维能力。
二、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实施中的反思
1、处理好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要求。
高中数学教师应深入学习和研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准确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掌握课程设计思路,熟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我们应当加以创造性地贯彻。
2、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使人们可以克服传统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也丰富了学习数学的方法与途径。例如,师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来研究几何图形变化中的不变性质,利用excel软件来完成各种统计图表的制作和拟合函数的确立,利用信息技术来验证算法设计的合理性,等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学习资源,交流学习体验,接受学习指导,甚至可以相对独立地开展数学学习和探索。教师的教学应当适应这种变化。
3、解决好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问题。
由于初、高中知识在课标上存在一些衔接问题,所以初、高中数学教材在某些知识点的衔接、某些知识体系的传承上都出现了空白。不同初中的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因此在知识点的取舍上也作了不同的处理,这也使得刚进入高一学习的学生起点不一致。实施新课程后,高一年级新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而高中教师对此认识不足,造成部分学生一时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目前高中新课程的教学中,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这方面的意见已经反映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中,相信会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稿中得到体现。
4、积极面对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问题。
“要实现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既指出了当前高中数学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师资问题,也指明了实施高中数学课改的重要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但是,配套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由于没有现成的资源可以利用,教师的知识储备又不足,所以教师往往难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整堂的教学都应该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经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教学感悟:
一、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至于淡化课堂笔记,是源于一种现象――我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因为只知道记笔记的学生,当老师让他们思考下一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做前面一道题的记录。这样的学习,怎能谈得上思维的发展呢?
二、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权威,变以前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学目标的设置也改变一贯的用词:“使学生……”,体现三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心中应时时、处处装着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选择例题,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坚持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完成有效课堂,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我们要将学生的时间归还学生,同时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及时的提醒,不要他们偏离课堂主题,一般要求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属于学生的。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自己动脑,分组讨论,小组之间练习比赛等,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学习丰收的乐趣。这样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不仅知识,而且师生关系都会越来越融洽,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也会增加的。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刚工作时,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得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较少时间内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四、反思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反思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68-01
反思性教学,即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学习规律,教师认真地研究整个课堂教学,并思考与完善教学过程,从而促进教学相长。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应注重反思性教学,注意各教学环节的反思,以优化课堂教学。
1 注意课前反思,做好教学准备
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以完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反思性教学。在教学反思中,多数教师侧重课后反思。实际上,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构成环节,课前备课反思也是不可忽视的,是教学前瞻,可使教学思路更为明了清晰,以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次补漏查缺。同时,这也反映出教师重视学生,落实“以学生文本”的教学观念。在备课时,教师需进行如下反思,将教学变为自觉实践,避免经验主义。
首先,注意实效性的目标。即教学目标应简明清晰,为课堂教学做好导向作用。教学目标应合理而科学,然后紧扣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注意有效内容,这主要指内容应适度且适量。这就要求教师遵循教学原则,联系学生实情,把握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适当整合、拓展、增加与删减教学内容,合理而科学地搭配与组织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适量的课堂练习。同时,教师还需反思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产生的一些困惑与问题,然后根据教学重难点,优化学习情境,精设多种探究活动。这样,开展课前反思,课堂教学才会更有目的,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第三,注意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则有所不同。因此,在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灵活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优化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教学《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时,教师在课前反思时,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然后明确设计思想(如学法与教法等),科学制定三维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譬如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二次函数是基于学习函数概念与把握函数性质上展开探究的,是学生再次应用函数概念与性质。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并基本把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而并未规范零点、对称性、单调性等性质。教材中的例题,学生也是十分熟悉的。因此,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需精设问题,以调动学生学习求知欲望,使其积极参与学习。
2 重视课中反思,优化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课中反思也是反思环节之一。在课中反思时,教师需随时地关注学生知识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注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同时,教师需要善于抓住教学灵感,不断调整与完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以实现高质高效教学。其次,课堂教学涉及了多种因素,其过程复杂而具有动态性,难免出现意外情况,若教师能机智应对,则会推动教学。反之,若教师不能巧妙应对,没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没有考虑学生发展需求,则会失去精彩生成的机会。因此,在高中数学反思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课中反思,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看法,及时捕捉教育时机,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同时,依照课堂实情,灵活调整与改进教学计划,促进学生更积极而主动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学会自主发现、提出、探究与解决问题,增强知识体验。如教学《等比数列》时,教师需要合理分配讲解、分析、提问、演示、练习等的时间,并对这些活动加以调控。同时,为学生留出思考余地与探究空间,譬如:
(1)如果唬G,b成等比数列,那么G2=b,称G是唬b的等比中项,也就是G=±■(缓b同号)。讨论:等比数列{n}中,2是谁的等比中项?3,n呢?归纳总结性质弧觥=n-1・n+1(n≥2)。(2) 思考:如果数列{n}满足弧觥=n-1・n+1(n≥2),一定属于等比数列吗?这样可暴露学生问题,为教师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这对优化教学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3 强化课后反思,深化课堂教学
【P键词】高中 数学教学 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33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管是人们的生活脚步还是工作与学习脚步,都在不断的加快,有时候高节奏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使人们没有停下来,更没有慢下来的条件。而作为育人者,教师要更加注重效率化,但是也要适时的慢下脚步,静静的进行反思与总结,为进一步更加高效的展开教学实践提供保障。
一、教师对个人对学生的示范性作用进行反思
对于“师者”的思考古来有之,人们思考的视角非常的多元化,有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思考的,有从培养学生思想情操的角度思考的等等。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本人对为人师表进行深刻反思,从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出发,究竟教师应该给学生产生什么样的榜样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对这一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提升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更是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良好的精神品质。
很多高中数学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这些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的学科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而数学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算,在思想教育方面及为学生树立榜样方面并没有肩负相应的责任。其实,数学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一些数学品质,例如:严谨、认真等,都是宝贵且不可多得的好品质,也是其他学科不具备培养条件的品质。数学教师要在授课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个人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个微小的动作去影响学生,这不仅仅使现代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而且也是数学教师的一项神圣的使命。
二、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及学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学生是教师直接接触的群体,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经验略浅的新教师呢,都有一定的学生观,而学生观是否科学,就是一个值得做进一步深思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师身负的重任自然不言而喻,在学生人生发展的这一特殊阶段,数学教师又肩负着特殊的教学使命,如果具备科学的学生观,那么就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进步,这无疑是锦上添花。
本人在反思中对高中数学教师科学的学生观有以下几点感受:1.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不放纵。每个班总是有那么几个数学成绩佼佼者,而教师往往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持一种较为放纵的态度,教师的态度往往会助长学生骄傲自满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因此,越是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越要提出严格要求,使学生更上一个台阶。2.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不止步。数学成绩平平的学生是教师教学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群体,虽然这一群体的成绩一般,但是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教师如果拉一把,学生会成为成绩优异者,教师如果不管不问,学生会成为学困生,因此,这一群体最具未知性。教师要善于实现中等水平学生向优等生的转化,期间教师要注意鼓舞其士气,引导其掌握有效方法,使学生打破原有的瓶颈。3.对学困生不放弃。在大班制教学形势下,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因此教师会出现无暇顾及部分学困生的情况。而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环节就是学困生,教师一定要持不放弃的态度,投入耐心、爱心、恒信、信心去帮助学困生,最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正常化,跟上教师及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节拍。
三、反思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也是值得高中数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如果能够理顺师生关系,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及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都有很大益处。传统教学中提出了很多定性化的师生关系处理方法。例如学生要绝对服从教师等,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在一定时期发挥了调节课堂教学的作用,但是遇到现代教学却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现象,尤其数学学习的难度较大,更需要艺术性的完美处理好师生关系。
本人认为现阶段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学生完全受制于教师,也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无度妥协,而是双方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一种相互尊重,这样教师的尊严与威信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学生的人格也能够得到尊重,师生都会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愿意接近学生,学生也愿意亲近教师,这对教师主动向学生给予帮助及学生遇到困难时求助于教师搭建了良好的心理平台。当然,现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十分微妙,教师不仅要思考还要注意处理师生关系的灵活性,使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洋溢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反思教学方法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反思问题最简洁的表达。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既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方法方式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教学观念
课改,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过分强调教师的“传道”作用,在思想上把学生消极地看做知识容器,以“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在猜测、尝试、探索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寓教于乐!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尝试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的学生,“适度”地为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恰当的引导方法与技巧。
二、 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和初中数学教材相比,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的广度、深度较之都有较大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差异,往往容易使刚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无所适从。由于学生并没有为这种反差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依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因而容易与高中数学教学脱节,进而导致学习情绪骤降,出现成绩分化。
此时,教师应该特别关注这种现象,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与转变。就方法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老师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
三、教学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对自己进行评价与定位。课堂教学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诸如此类。
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
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2. 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 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
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
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宣布“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停止”。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与调控.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
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合作名存实亡。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将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学习之盘”。 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真正促发展。
六、习题、试卷评讲
新课程相比传统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有很大的改变,比如从仅有的启发式教学,到今天的合作探究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等等;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问题建构、团队合作、课外研究性学习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我们知道,以上这些大多是在公开课、展示课或者是对外交流时展现的,平时呢?笔者觉得,课程实施不仅仅在于作秀,更要注重基本的常态课,只有在常态课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做好新课程要求的――教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事,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得到成长,这些成长更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数学素养、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上。
笔者常常出去参加交流活动、听公开课,自己也上很多公开课,但是真正能体现课程实施能力的课与教学是少之又少,说是“研究性学习”,其实不过是“给几个问题回答”;说是“合作探究”,其实不过是“乱哄哄瞎讨论”等等,所以高中数学如何在课程实施上有较好的实践,需要教师好好的反思。
2.教学的实践
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笔者将其总结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诸如数学方面的知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层次:是解决问题中培养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第三层次:高中数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是回顾我们的教学,笔者发现我们的课堂除了较为注重第一层次的能力之外,对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上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教师对新课程具体表象的理解――就是体现在教材的处理上,那种“一个定义、三个注意”模式的概念课需要改革,专题知识题型记忆的习题课也需要改革!如何真正融入新课程理念而具体实施?笔者认为:
(1)教学内容不宜多,要符合任教学生实际,即“因材施教”;
(2)选择内容要合适,不是每个高中数学知识点均适合新课程理念要求进行探究或自主学习;
(3)探究方式多样化,方式可以是合作、思考,亦或课后小论文等,不是一定要“热热闹闹”的表象;
(4)教师必须要引导,现阶段凭借纯粹学生自主讨论是不现实的,不过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
(5)层次能力要培养,对课程中能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内容,注意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
案例 递推数列的通项求法(苏教版必修5《数列》专题)
在教学递推数列的课堂上,笔者展示了一道高考数列题:(2012年江苏启东高三模拟题)
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1=1,Sn+1=4an+2。
(1)设bn=an+1-2an,问数列{bn}是等比数列吗?请说明理由;
(2){an}通项公式能否求出?并介绍求出本题的思想方法。
简解:(1){bn}是首项b1=3,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略)
(2)运用整体思想,由(1)可得bn=an+1-2an=3・2n-1,……(*)
■-■=■, 数列{■}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n-1)■=■n-■, an=(3n-1)・2n-2。
根据题中提示,学生很快解决了本题,用到了数学知识中整体解决问题的思想。
笔者请同学们尝试改变问题中(*)式的右边,进行学生三个层次,即数学知识运用、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如下表:
■
这是笔者曾经与学生一起研究的形如an+1=pan+f(n)数列通项问题,通过这样的课程研究,不仅深化了教师对数列通项的知识结构的理解,而且通过这样的课程提升了学生对数列通项这样重要知识点的三维能力要求,将其不仅从数学知识能力上进行了提高,而且从问题的演变中进行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这是较为符合新课程实施要求的教学。关于本类问题的研究,笔者与学生一起进行了小论文形式的结论总结,限于篇幅,不赘述。
3.实施的反思
据教育部最新的指导意见(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对上一轮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进行分析总结,并加以改善,所以某些省市(比如上海、浙江等)已经开展又一轮的教材和课程改革。
作为教师来说,我们对教材的处理是更细致、更基本层面的,因此教师本身也要对自身教学进行课程实施能力的反思,笔者把这种反思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新旧教材知识删减
比如教学中笔者发现三垂线等陈旧知识早就删减了,但是教比不教学生掌握得好,解题速度快、命中率高,教师怎么办?不讲极限,直接通过变化率介绍导数,是不是数学教学过于形式化?笔者的意见是,该要的还是需要,不能说删就删,教学最终是为学生服务,讲求解决问题的速率和正确率,要以考试大纲和高考命题为基准。
(2)双基教学与时俱进
曾经我们赖以打基本功的双基教学,现在有点落伍了,那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来看待双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将双基改成了四基,这是一种改革,那么在教师身上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用张奠宙教授的话说:“不要在岩石上修茅房,也不要在泥巴地里建高楼!”
(3)修订本校校本作业
据不完全统计,诸如江苏启东中学、湖北黄冈中学、北京四中等全国名校,均有适合自己的校本作业。但是像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以前没有抓住机遇编写,而市面上相应的教辅资料又不适合本校学生!新一轮课程改革来临之际,编写较好的校本作业是当务之急。
(4)数学教学专业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觉得忙忙碌碌了几年,在这几年中,的的确确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诸如:说课、微课、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合作讨论等等这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反思后,笔者觉得这些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但是对学生教学板块,我们其实一直比较忽视,试想:公开课重视情境、重视教学参与,有多少教师是从学生的心理机制上去考虑问题?因为学生是白纸,出现的问题是千奇百怪的,所以这方面很值得教师反思。
很多人都认为学数学的目的就是做题、考试或者做研究,仅仅是为了将来要考大学做准备的,他们只看到了数学的理论性而没有看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性.他们忽略了数学来自于生活,而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之中.不仅如此,除了在实际生活用到的数学以外,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充满跳跃性.只有思维在不断跳跃创新的学生,才不会永远地安于现状,他们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前行,为自己和社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因此数学教育对于高中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
1.教师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单一,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不高,没有任何学习兴趣.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课,讲的内容是二面角.一般来讲,“二面角”是立体几何的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但是这位教师却避难就轻,仅仅是按自己的讲解方式向学生讲了一道例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做,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
2.学生积极性不够,导致课堂效率低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较重,以传统的教法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的过程.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将学生、教师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明确地指出是很有必要的.部分学生对数学没兴趣,感觉数学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烦琐的公式,与生活联系不大.例如,在讲“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时,有的教师为了引出抛物线的定义,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我们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而现在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但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吗?教师在以一种最好的方式给学生上课,但是学生却不好好听,有睡觉的,有不在状态的,不但影响教师讲课的心情,重要的是最后自己没有掌握好知识.
二、改变教学现状的措施
1.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要求.如何在一节课中把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通过现状调查,发现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缺乏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解决问题、认识问题后的反思.学生的质疑反思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教师要有目地设计、训练.要培养质疑反思能力必须做到:
(1)明确教学目标.要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学会—会学—创新”.
(2)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觉建构的教学过程.
(3)要改善教学环境.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63-0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开展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也在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然而,现目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仍存在教学反思深入度不够、教学反思环节不完整以及教学反思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反思观念、贯彻落实教学反思以及加强教学反思经验的交流,不断加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现状
1、教学反思深入度不够
现目前,我国并未将信息技术纳入到高考中,使得学校和学生对信息技术重视度不够,导致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反思深入度不够。现目前,教师进行的教学反思大都仅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和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未能深入思考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应用的成功之处及课堂教学对学生宏观及微观层面的教育问题。此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深入度不够还体现在教师教学反思时间有限上。现目前,大多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时间大多都是在课后,课前及课堂中教学反思相对较少,然而课前反思能够提高课堂预设的科学性,课堂中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以及课后反思缺一不可。
2、教学反思环节不完整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通常包括认识教学现象和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对措施进行实践验证。对措施进行实践验证能够有效检验上述三个环节形成的问题解决措施是否科学有效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优化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往往忽略了对措施进行实践验证这一重要环节。
3、教学反思方法较为单一
现目前,大多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其反思方法都相对单一,大多都采用在备课记录上通过反思日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反思。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一事件或偶然观察得到但不成系统的记忆而进行的教学思考,这是教学反思的存在价值,若教学反思仅仅进行简单的日志记录,无法发挥教学反思的价值。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系统观察,收集相关教学数据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教学反思价值,同时还可以结合微格教学、录像法以及博客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间教学反思的相互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措施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当加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1、树立正确的教学反思观念
科学的教学反思观念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能够有效提高教学反思质量,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反思观念。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较大,对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意识不强,认为在教学不存在问题时没有必要进行教学反思,这种错误教学反思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对教学进行系统的反思,并树立正确的反思观念,同时还应当具备发展眼光和问题意识,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教学行为进行多角度思考,从而科学合理制定和设计高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2、落实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内化教学的过程,为了发挥教学反思的真正作用,还应当借助实践进行检验,教学反思只有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才能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落实教学反思。教师应当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再进行教学实践检验,不断发挥教学反思的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作用。为了落实教学反思,教师应当注重课前、课后反思,在课堂中对教学反思进行验证以及改进,并对反思经验进行及时总结,注重教学反思经验的积累,以文本形式记录教学实践反思结论,不断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理论。
3、加强教学反思经验交流
不同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同一教学现象的教学反思结果各不相同,因此,应当加强教学反思的经验交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经验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通过和其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经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相关专家进行教学反思经验交流,教师可以和理论著作进行交流,如查找资料、书籍等方式。此外,由于学生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教学反思经验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现目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仍存在着教学反思深入度不够、教学反思环节不完整以及教学反思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反思观念、贯彻落实教学反思以及加强教学反思经验的交流,不断加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参考资料:
[1] 王海燕.常会玲.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86-89.
[2] 孙红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与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
本课是高中新课程美术教科书(人美版)《美术鉴赏》系列中的第4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中的第二类型――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在学习了具象艺术之后,理解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是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意象艺术的入门,也为学生后续学习较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意象艺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从初中的美术以及生活中的装饰品等视觉艺术中已经接触到不同的美术类型。他们能列举出中国画的写实性作品――工笔画,表现性作品――写意画等。但没有认识到意象美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艺术美缺少全面的了解,学生不能意识不同形态的作品表达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意图,不懂得“怪异”的艺术形象中包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艺术观念。高中学生具有好学,善于思辨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勇于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良好学风,他们的洞察力较敏锐,凸显个性思考,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较强,对问题学习有研究精神。
设计理念
根据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具体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将美术语言运用于课题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鉴赏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学会运用视觉感知和美术知识对意象艺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想象与体验,并与生活相联系,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能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进入教师创设“‘意术’(意象艺术)魅力大家谈”的讨论。根据课前教师布置自主学习课题内容,搜集相关作品资料,围绕“意象艺术的‘真实’与具象艺术的‘真实’”、“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比哪一种更有表现力?”为题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引导自主学习并参与课堂主题性讨论,既检验学生的学习实效,也有利于生成课堂教学。)
2.比较与研究。选择英国画家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与前一课学习过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两幅作品进行对比,来说明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有着巨大的差异。委拉斯凯兹笔下“教皇”形象那幅凶狠与狡诈的面貌和性格被真实地刻画出来,而培根以委拉斯凯兹的“教皇”为蓝本,两片血淋淋的大肉片被置于肖像左右两侧,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个更加阴险恐怖的教皇形象。这幅画所产生的艺术震撼力更为强烈。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形象上反复对比、研究两幅作品存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就表现在它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另一个就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为此,艺术家就要调动一切手段(常用夸张与变形)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我们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这样,我们可以认定,意象艺术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所呈现的形象。
3.分析与理解。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探究不同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意图。选出有代表性作品作为赏析重点:A、蒙克的《呐喊》主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成长历程,艺术家的论述,美术语言方面进行分析、判断。B、达利的《内战的预感》主要从人体的肢解,打破、重组,画家责任与唤醒无知方面进行感受、体验。C、凡高的《星月夜》主要从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创作激情,色彩表现方面进行想象和评价。D、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主要从艺术家的个性,情感,艺术观,创新方面来理解中国写意画的特点:不求形似,惟取物之意气和神韵,笔墨只是画家寄情之物。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相关作品资料谈个人对作品的见解,教师再做小结。指出意象艺术是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密切相关的。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越“怪异”。在赏析凡高作品时教师介绍了凡高选择别人没有画过的向日葵作为自己主攻的项目获得巨大成功的事例。
多角度地从不同的侧重点去分析理解作品,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帮助学生厘清意象艺术的“怪异”现象与艺术家观念的关系。而教师介绍凡高确定自己主攻方向的事例对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4.三分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节课要完成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进行知识梳理。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请老师解决,或个人对作品的看法提出来与教师交流。三分钟质疑创设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能将自己的疑惑问题提出来要求教师解答;另一方面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场反馈,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联想与体会。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地方就存在着意象艺术美的形象,只是我们不经意去发现它。比如说;毕加索从废弃物中挑选出自行车把和椅座,将两者组合起来,创造出一件《牛头》的装饰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生活中的意象美的种种形象……
之后,教师展示火烧云的图片资料,以及天空漂浮云彩的影像。接着,朗诵一段散文“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他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要求学生以文学作品或图像资料为素材,运用形象思维创作一幅简单的意象艺术作品。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改变了过去欣赏课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力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意象艺术的资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学生在思考与讨论的学习过程中运用课程资源,主动参与交流。
二是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方法探究不同美术类型的艺术特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研究的方法。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他们能独立探究解决。例如:在比较与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分辨出艺术家的主观表达意图,以及影响形成个人风格的主要因素。这种学习方式直观、感受快、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愿望。
三是通过诱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包容与接受,培养人文素养,从而达到以艺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比如:讲述凡高选择向日葵作为自己研究目标获成功的事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达利创作《内战的预感》也说明了艺术家心里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感知意识,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