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学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化开放管理;基础护理学;技能学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889-02
护理技能学习是《基础护理学》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本科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1],如何加强技能学习,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是摆在护理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而护理实验室是护理技能学习的训练基地,实验室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学生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的提高[2],因此,构筑符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护理实验室管理平台,推动护理技能训练的实验室开放模式改革十分必要。现将我校在11级护理本科教学《基础护理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化开放管理平台,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
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10级和11级本科班护生共182人,其中10级本科班78人为对照组,11级本科班104人为实验组。两级均为参加全国统考入校,其护生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基础理论成绩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2方法
2.1实验室管理方法
2.1.1实验组实验用物以实验床为单位由实验室管理老师统一准备齐全,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开放时间内学生运用网络化开放管理平台,利用校园网以自己的用户名、密码登陆实验室管理系统预约实验或取消预约(取消预约必须提前两天)。在学生进入实验室操练前,在实验室触摸屏上输入用户名、密码、和约定的节次进行登陆认证后进行技能训练;训练过程中,可在实验室边观看示范录像,边进行操练;操练结束后整理用后按时在触摸屏上登出,系统完整记录学生进入与离开的时间。
2.1.2对照组仅按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学生根据统一安排的开放时间进行训练,考勤由组长把握。
2.2评价方法
2.2.1技能均采用病例式考核即抽签给出一个临床具体案例,学生根据病案给出的情况模拟临床情景进行技能考核,考核包括口试和技能操作2部分,口试主要要求学生说出该患者主要存在的护理问题及目前患者最先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占技能总分的20%;技能操作是把其认为的最先采取的护理措施演示出来,评分标准包括仪表态度、人文关怀、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健康教育五部分,占技能总分的80%。
2.2.2自主设计能力调查问卷调查其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是在林毅[3]研制的《自主学习能力量表》的基础上自主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等4个方面。
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进行t检验和x2检验。
3结果
3.1学生《基础护理学》技能和理论成绩比较见表1。
从表1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技能操作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网络化开放管理并没有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3.2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共发放自制问卷182份,回收182份,回收率为100%。结果发现两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等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4.1传统护理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处于手工处理阶段,一方面对教学过程和平时成绩评定没有建立详细的信息管理和记录,从而无法充分保证教学效果,积累教学经验,也无法对学生平时开放练习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实验室主管部门和实验室之间没有方便快捷的协作通道,教师和学生之间也缺少很好的沟通桥梁,难以适应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的需要,往往出现在平时安排的学生没有按进到场,但到临近考试时学生又扎堆出现在实验室。此外,长期以来护理技能开放实验教学采用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实验教师监督为辅的人工管理模式,虽然实验室全天候、全方位向学生开放,但因学生很难全面地发现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师又不能亲临现场指导,导致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未被及时发现和纠正,因此开放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t=4.68,p
4.2网络化开放管理平台的作用和意义网络化开放管理平台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4]。通过对护理开放实验室的网络化管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日期、实验项目、节次、房间、床位等信息,能让学生和教师随时了解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动态,避免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时间的冲突,杜绝了传统管理时的人多时没有足够的用物,人少时大量用物闲置的现象,提高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做到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技能学习的积极性。网络化开放管理采用实验室触摸屏登陆登出的方法,实现了对预约学生的自动即时考勤,让教师能通过网络化管理系统掌握学生平时训练的真实情况,这种远程自动化的考勤与监督措施,彻底改变了人工管理的方式,将教师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以避免了实验室平时无人问津,考前人满为患的现象。网上护理视频管理可随时帮助学生进行预习复习,规范操作流程。而实验直播录像则可以教师随时观看学生在预约时间段内进行操练的全部动态过程,发现学生在操作中的错误,及时反馈并予以纠正;同时了解自己所带班级学生预约实验的次数、项目、时间、违规记录等,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此外,师生交流互动学习上的问题,由系统的在线邮件告知教师,使教师第一时间答疑解惑;师生共同参与在线问答、协作、讨论,融洽师生关系;收集学生、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促进实验教学和管理的提高。本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培养的学生技能综合平分明显低于实验组(t=3.09,p
总之,网络化开放管理平台对护理学生的综合技能学习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工具,它把信息网络技术和实验室管理体系相结合,优化了实验室管理的业务流程,填补了实验室管理上的“漏洞”,提高了实验室的综合利用力,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燕颖军,刘军,徐冬梅,等.护理专业士官护理学基础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2013,25(3):35-36.
[2]董榕,王莉,贺广远,等.构建学生创新实践体系是研究型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24-25.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型硕士招生专业及初试科目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077601 环境科学 环境化学
环境毒理学
环境生物学
环境与健康
环境水质学
大气环境
土壤和土壤污染修复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38环境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46普通生物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51微生物学/824生物化学(乙)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38环境化学/824生物化学(乙)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38环境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38环境化学/821分析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42土壤学/851微生物学 083002 环境工程 水质、水环境与污染控
大气污染化学与控制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环境生物技术
环境材料与减排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927环境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927环境工程 /825物理化学(乙)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18化工原理/823普通化学(乙)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51微生物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18化工原理/819无机化学
071300 生态学 系统生态
城市生态学
产业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生态风险评价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41生态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41生态学/840环境科学基础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41生态学/840环境科学基础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621植物学 ④841生态学/835自然地理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61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④841生态学
070302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9物理化学(甲) ④821分析化学 070303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9物理化学(甲) ④820有机化学 0776Z1 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928环境管理学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业硕士招生专业及初试科目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085238 生物工程 系统生产业生态
生态工程
环境生物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1生态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1生态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1生态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8生物化学④851微生物学/838环境化学
085229 环境工程 水污染控
大气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环境材料与减排技术
环境分析与监测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④927环境工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④927环境工程 /825物理化学(乙)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④818化工原理/823普通化学(乙)
摘要:园林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园林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本文通过园林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及任务的阐述,分析了我国园林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学 任务 发展趋势
引言
园林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 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 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 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园林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 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1、国内中小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的经济活动也越来越频繁,生态和环境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为严重"城市各项功能是否完善!协调是由园林生态系统决定的,同时也决定着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协调了城市各功能区且起到了过度!融合的作用,提供给可持续发展一条有效的途径,所以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构筑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自从提出了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作为城市还原组织的园林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全面展开城市的园林生态系统规划,推动了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2、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问题的不断复杂化,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已越来越不适应问题的解决。为了保持未来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活力,园林景观生态学需要发展得更全面和更平衡。发展景观科学遵循的三个途径是:
2.1尺度一致性
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同社会、行政和管理中相关的过程保持尺度一致性。由于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许多土地利用和自然保护问题只有在景观框架下才能有效地解决,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反应在景观尺度上也变得非常重要,因而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景观生态过程研究十分重要。
2.2整体性
即景观科学是:园林景观生态学;经济学和心理学肚会学;包括设计、规划和管理的各学科;d.决策学的有机统一。当前人类对地球和景观的干扰日益严重,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复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包括公共管理学在内的各学科在景观尺度上同生态学密切合作。尽管园林景观生态学也提出了一些一般原理,但如何在真实的景观中应用这些原理还不甚清楚;同时,由于实际的景观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协调组织,许多景观模型只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上。这些迫切需要将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和其他包括设计、规划、管理以及决策等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科研成果和信息在空间规划、决策和实施中的有效性,同时,反过来,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在评价各种规划和管理政策效果中的作用。
2.3合作与交流
即决策者、景观研究者和景观使用者之间保持合作和交流。各方之间的合作应该注重景观生态研究中的潜在问题并及早拿出对策,尽量避免对次要问题的过度关注和使用单调的方法。科学家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尽快提出他们的见解,高效生动地传达给公众和决策者。要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不仅是园林景观生态学家之间的交流、园林景观生态学家与其他学科研究者的交流,还要进行园林景观生态学与政府、决策者之间的交流,园林景观生态学家与公众的交流。我国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受北美学派的影响很大,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该学派对景观的结构、功能、动态研究上。要使这门学科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其应用研究方向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今后我国该领域的研究,一方面应重视格局一过程研究,但还须同时重视应用研究,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自然环境本底,与北美有着很大的差别,一来现在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环境中;与此同时,人地关系的矛盾仍将是我们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任何科学研究,如果不与社会的生产实践密切结合,那对它自身的发展将是极为不利的。
3、节约型园林――未来园林景观工程的发展道路
新世纪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得到更多的关注,人类渴望自然的景色,城市呼唤自然的绿色,城市与自然逐渐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良好生态系统,生态化是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生态化的园林建设追求的就是一种节约型的园林。节约型园林就是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园林类型。从目前来看节约型园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节地型园林,所谓的节地就是在减少园林绿化用地的规划投入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在认真保护城市中原有生态绿地、水面、水系、苗圃、公园前提下,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以最少的改造获得最好的生态效益,达到最大园林绿地综合效益。②节土型园林,在园林景观工程绿化建设中注重节土是节约型绿化重要途径。其要保持地形地貌的完整性和典型性,少用客土,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整,并将场地所有的肥沃表土收集回用,保护土壤中原有的生物物种。③节水型园林,节水型园林提高园林用水的效率,采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是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问题。④节能型园林,节能型园林建设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减少了对电、热等能源的消耗。⑤节材型园林,就是利用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建造能够突出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的园林。
“节约型园林”是未来园林生态建设的一条只要方向,这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无论是园林绿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养护和运营,都需要广大园林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还应考虑到每个城市的整体要求,在追求园林艺术的同时合理的配置资源与能源,确保节约型园林建设,实现真正的生态园林。
参考文献:
[1]何再勋. 浅谈园林景观工程园建施工 [J]. 建材与装饰,2011(9).
高职教育经济学科环境生态学应用
随着教育事业进程的不断加深,高职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社会建设人才,是促进当前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由于环境危机的加剧,节能环保理念的大力提倡,在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1环境生态学概述
从学科体系方面来看,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属于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是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在人为干扰下发生的变化规律以及给人类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生态系统受损情况进行探索研究,提出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对策,从而对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和保护。环境生态学是一门基于环境危机日益加剧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学科,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经济学科的研究内容就是对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利用有限资源持续开发人类需求产品并合理分配的目的。通过分析环境生态学和经济学,不难发现两门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以往,高职经济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其成为经济型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单一的教学培养人才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了,不利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变其教学思想和模式,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培养出即身负专业经济知识又兼具生态思维的新型综合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传授经济学科知识还应大力宣传环境生态学思想,这是当前高职教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的广大学生成为即身负专业经济知识又兼具生态思维的新型综合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环境生态学,在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3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思想应用现状
3.1教学环节中没有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
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环节内容众多,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学科的教材建设中,没有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即便教材内容中有着一定环境生态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两种学科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导致教材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建设教师队伍时,不同的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各有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学科教学中即便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但是所获取的效果也仍不理想,同时环境生态学科教学的教师又不具备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影响,实践教学并不受重视,当前高职院校中很少开展经济生态学方面的实践活动。
3.2“经济人伦理”影响大
现阶段,经济学科教学“受经济人伦理”影响极大。然而现代化社会发展极为迅猛,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经济学科体现出的物质利益,使得人们高度重视经济学科教育,但是却忽视了经济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究。目前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体系和相关教材都是从国内外高等院校中借鉴而来,所以,受“经济人伦理”影响极大。
4环境生态学思想在高职经济学科中的应用
4.1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
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出专业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学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所以,必须将该问题明示出来,以便让教育部门、教师及学生明确了解该问题,而后高职院校对教育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明确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以此切实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4.2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教学环节中
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借鉴国内外生态学方面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结合自身实际,融入环境生态经济学思想,并且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如何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这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难点,这就需要教材建设人员不仅应具备极高的专业经济学知识,还对环境生态学思想有着充分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得建设的教材中将经济学与环境生态学两门学科有效结合,实现教材绿色化。绿色化的教材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在建设师资队伍时,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经济学知识,还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生态学知识,并切实领悟到环境生态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有助于加速环境生态学思想的融入。国家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社团的效用和价值,从而营造出绿色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全面的经济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5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人类的深思,毕竟地球只有一个,一旦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也意味着人类是在自取灭亡。而高职院校作为社会输出大量人才的场所,在其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实现了教学绿色化,推动了环境生态学思想的传播,同时高校还应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开展丰富的环境生态学实践活动。参考文献:
[1]李文进.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3:216.
[关键词]风景园林 理论基础 学科特色 研究领域
中国风景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围绕学科发展与研究范畴问题有众多的讨论,经过几年的实践,作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理论与学科研究范畴已形成基本统一的观点。各学校应以此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一、现代风景园林理论趋势
(一)现代风景园林美学的新标准
(1 )形式美的多样化――东西方园林审美的交融
在古典园林中,东西方对形式美的艺术表现存在明显差别。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一直以自然式的山水园林为主要形式,与此相应的是西方古典园林更为重视科学原理的应用,几何形的构图和台地式的地形表现出理性的秩序与严谨的规律,形成了其规则式的园林形式[1]。
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普遍,从目前世界园林的实践情况看,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规则美,只要是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美,都是东西方园林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交融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创造出具有高雅艺术美的作品。
(2)生态美――风景园林的综合美
艺术美自然是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是,单纯的以艺术美为标准的审美时代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景观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审美观念不能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正在被破坏和消亡的绿色空间,作为自然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2]。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运用生态美学的基本原理创造人地和谐的理想生活境域是大势所趋。
(二)生态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生态意识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表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统一[3]。而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更是普遍,规划中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中国风景园林实践领域目前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景观和园林设计、城乡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具有尺度、性质上的区别,对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小尺度的景观和园林设计,适宜用以个体植物为研究对象的植物生态学理论作指导,重点研究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在绿地中形成合理的植物组群结构;对于较大尺度的城乡绿地系统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设,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理论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更大尺度的区域性的大地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5]。
(三)社会科学的指引
1.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因而中国古典园林平淡含蓄,形成了自然朴素的山水园林形式。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的思想贯穿在对自然大加改造的园林中,故西方古典园林规则对称的形式宏伟而华丽。一方面要以继承的态度来保护传统,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要在设计中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应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用新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予以表现,创造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景观。
2.社会因素的影响
任何园林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故其内容与形式必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的发展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倍受关注的今天,风景园林的建设也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其次,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性质。当代人对自然环境的爱好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使园林更注重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再次,社会文化影响着园林的风格[6]。风景园林风格要符合使用者审美心理及文化习俗。最后,国家的政治、法规与经济等因素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公众参与规划的政策使园林更能反映大众的意愿[7];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使风景园林更加注意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3.大众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风景园林学要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去研究分析人在园林中的行为及心理,从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去规划设计园林的空间与景观,创造一种能引起游人产生愉悦心理倾向,满足游人活动需求的环境[8]。
二、学科研究领域特色
(一)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学科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态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范围广泛。根据学科理论基础,风景园林学包括6个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是研究风景园林起源、演进、发展变迁及其成因,以及研究风景园林基本内涵、价值体系、应用性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包括中外古典、现代园林史和风景园林学科史以及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美学、评价与管理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营造中小尺度室外游憩空间的应用性学科,研究和实践范围包括城市各类绿地与城市景观等。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在大尺度上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生态地规划与修复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是对具有遗产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风景园林境域保护和管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传统园林和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等。园林植物与应用是研究风景园林植物材料及其养护的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是研究风景园林保护和利用的技术原理、材料生产、工程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应用性学科。
(二)我校研究领域及特色
我校风景学科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为指导、吸取和发掘岭南园林艺术的精华,开展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重点在下述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
(1)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
岭南园林艺术是立足我国热带、亚热带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当地文化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在建筑风格、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方面形成了特色。我校应以岭南园林艺术为基础,着力于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并结合现代造园艺术、新材料、新工艺、科学发展理念进行环境景观设计,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研究岭南特色园林无疑会为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环境绿化适宜植物的研发与配置技术研究
尽管目前广东省从事环境绿化的企业及科研单位较多,但在环境绿化植物筛选的基础研究方面较缺乏,如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筛选与研究、边坡乡土植物筛选与配置研究、适宜河涌治理的植物研究、垂直和屋顶绿化植物筛选等,这些特殊用途绿化植物必将成为以后环境绿化建设植物利用的主导。
(3)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
由于我国在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方面刚开始起步,且目前能够综合各方面学科进行节约型环境生态绿化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甚少,也没有相关成果成功转化并形成产业化,所以,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将是风景园林的热点研究问题。我校将开发低碳环境绿化技术、边坡、矿山绿化技术、屋顶与垂直绿化工程关键技术、环境友好植物保护技术等系列节约型环境绿化工程技术,并与企业联合进行成果转化。
三、结语
任何的发展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应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立足本土,博采众长,尊重科学,开阔眼界。当今,风景园林已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基础理论也正从单一学科向内容更为丰富的综合学科转变,因此,学科的研究也要走向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院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JK339);2、2014年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1]章志红.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03,(2):13-15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1):2-5
[3]姜玮.中国传统美学观“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2): 22-26
[4]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05,28(2):3-5
[5]蔺银鼎,武小钢.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2):35-37
[6]王丰.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6(11):122-125
[7]曲娟,米淑红,付晓云,等.论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350-352
关键词: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建设;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78-02
目前,体育教育生态学仍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策略,同时也是一种体现平衡、自然、和谐的教育模式,着重突出体育教育与各种环境主体之间互动、协调、共生、关怀的和谐生态行为特点,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体育教育进行研究。随着对体育生态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战略经验的积累,体育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体系逐步得到完善,这将有利于体育教育研究人员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指导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推动体育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发展,改进体育教育的现状,从而构建完善的体育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体系。
一、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生态教育思想和生态教育理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成为谈论越来越多的生态话题,随着对生态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生态式教育为体育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生态学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论为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体育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除了在内涵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而且体现了体育教育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时代感,所以在研究体育教学时不能简单的套用生态学理论,而需要注意运用生态教育思想和理念将其作为一种复杂生态系统进行相关的研究。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当今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体育教学并不是过去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无论是社会、自然,还是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等方面,都关系着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理解透彻影响体育教学的各方面因素,找到有利于其发展和创新的突破点,从而达到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为了适应这一需要,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并且通过研究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阐述体育教育生态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体育教育学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完善,体育教育生态环境也存在失衡的现状。体育教学生态系统是建立在多类学科理论的基础之上,其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任何一个生态分系统里存在更小的相互影响的生态要素,由此拓宽了体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因此,在结合生态学理论分析体育教学时,应该注意充分利用各种原理对其进行研究,另外也要借助各种生态要素合理搭配,进而形成一个和谐、系统的活动生态和良好的生态系统。同时,体育教学生态系统的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要共生互补,使各要素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才能够保证在宏观上实现协调性与科学合理性,形成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体育生态教学理论体系,其研究的重点是教育,并且关系着体育的产生、存在、发展,目的是形成一种良好、和谐的生态关系。
二、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发展脉络
依据学科属性,体育教育生态学是多种学科相互连接形成的交叉学科,它既属于体育学科的范畴,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依据生态学理论,体育教育生态学主要是以生态理论、研究方法为主,并致力于分析在体育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各种人文环境等对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并将其中的基本规律展现出来,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丰富体育教育学理论研究体系。另外,体育教育生态学以体育教育和教学实践为立足点,分析和解释体育教育中的问题,并将生态学理论运用到体育教育实践活动中。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体育教育生态学不仅是教育学其中的一环,而且也是属于体育教育学的一部分。体育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而建立起来的,然而分析实际体育教育问题时,要避免简单地硬搬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应该在生态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指导下,对体育教育进行全面而透彻的探讨,进而完善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同时也为当前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帮助。通过这一理论的运用,深入分析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结构,这一部分主要研究的是体育教育的个体以及群体系统,并对整体生态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体育教育生态结构的基础上,揭示“最适度原则”、“体育教育的生态节律”等基本原理,阐释体育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探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通过理论指导进行体育教育实践活动。从这些条件上看,在教育领域中,体育教育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不同和差别,有其独特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视角,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另外,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边缘效应,是其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这些问题关系到体育教育生态学是否具有成为独立学科的权利和理由,对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三、体育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体系的特点
体育教育的生态学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体育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是一种兴起的研究视角,属于体育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体育教育生态学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生态学、体育生态学、体育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体育教育生态学研究内容体系的结构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归纳和分析:1.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这一部分研究的重点在于教育生态学的概念、研究方向,以及教育生态学的目的和意义。2.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首先从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来讲,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影响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部分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分析了体育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只有综合考虑多种环境因素,这样才能全面地做出判断,更好地发展体育教育。再从体育教育的生态功能这个角度看,这一部分研究的侧重点则是体育教育生态的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依照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研究了体育教育的生态作用和意义,阐明了体育教育生态的内在发展进程,还展示了其外在的生态功能。3.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从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的角度看,体育教育的生态学理论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理,即生态学原理与教育节律。这个部分主要阐述了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定律、法则以及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体育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另外,从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来讲,这个部分不仅分析了体育教育和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对体育教育与内部各个环节的联系进行了研究探讨。4.体育教育生态学的评估模式。这一方面分析了体育教育生态的评价、原理以及方法,评估模式作为体育教育生态学中的重要部分,是进行反馈调控的环节。
四、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尽管在我国体育教育生态学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其仍呈现出明显的落后性,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缺乏广泛的推广和运用,教育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也没有放在体育教育生态学这一课题上,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迫切地需要获得全方位有效的改进。究其原因可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目前对于体育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不够全面和开放,而且研究的范围比较小,缺乏多样灵活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研究内容,由于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因此研究理论大多是经验之谈,没有充分的对比研究和实验性研究。除此之外,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仍旧缺乏足够的深层次研究,在学术上还属于边缘学科,对关系到体育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探讨,无法形成学术共识。所以,体育教育生态学在研究上面临着难以创新的问题和不足,这不利于其长久的发展下去。
五、结语
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发展尚不充分,仍处在初步的发展阶段,属于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需要充分的条件促进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创建和完善,具体可以从体育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相关学科的发展、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视角三个条件着手。由此,体育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体系构建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发展路径来分析。而且,随着体育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在学术上对该领域新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加,有利于生态学和教育学的发展,同时鉴于体育教育生态学涉及多种学科的内容,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因此,体育教育生态学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背景资料。同时,研究队伍吸收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充分挖掘和研究队伍的增强,对研究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加大研究投入,丰富研究方法。加之,随着外部路径进一步发展,学术上需要研究的有关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内容越来越深入,范围也逐步扩大,在学术上更加注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从而为体育教育生态学的系统研究创造更充分的条件,以推动体育教育在未来时期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保平.体育教育生态环境优化思考[J].价值工程,2011,(23).
[2]马德森,王乃英.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育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8,(03).
关键词:昆虫;生态学;研究进展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规律。尽管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50 a历史,但却是近年来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充满生机和活力。昆虫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部分,其发展进程与整个生态学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早期的生态学研究多为行为观察,之后研究对象从个体迈向群体以至生态系统,随后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理论,大大推动了生态学的发展。近年来,各学科交叉渗透发展,为生态学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研究手段,生态学的观点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其研究水平再次得到提高。丁岩钦等[1]指出,昆虫生态学将在昆虫分子生态学、昆虫化学生态学、昆虫行为生态学、昆虫信息生态学以及昆虫种群生态学这5个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1 昆虫分子生态学
昆虫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深入研究昆虫抗寒耐热、滞育、迁飞、抗药性产生的分子机理,及昆虫种群生物型、生活型、翅型分化的遗传机制,阐明昆虫自身调节与适应的内在机制。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作为一种重要的检疫害虫,受到植保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高宝嘉等[2]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等技术对美国白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及其入侵定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入侵物种的经纬度、平原比率、年降水量、入侵时间、入侵来源是导致种群变异的主要原因。这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Kang等[3]研究表明,温度胁迫耐受性的研究在预测害虫发生分布区、建立物候学模型、模拟种群动态、检疫处理、引进天敌、改进害虫控制策略和评估其地理扩散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王海鸿等[4]通过基因克隆研究了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2种入侵粉虱的热激基因Hsp70在温度胁迫下的种间表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自然界中这2种粉虱种群地理分布和发生季节差异的原因,并反映了昆虫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运用的益处,说明昆虫分子生态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发展将有利于促进整个昆虫生态学甚至整个生态学的发展。
2 昆虫化学生态学
昆虫化学生态学主要是利用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法来研究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探寻植物-害虫-天敌的互作关系,是昆虫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Kang等[3]通过植物-斑潜蝇-寄生蜂三者之间的互作,发现寄生蜂是通过受害叶片释放的化合物定位害虫的;另外通过植物顶空取样法和气相色谱与质谱(GC-MS)技术,证明了绿叶化合物(GLVs)几种萜烯类化合物(Terpenoids)和肟类化合物(Oximes)是引起寄生蜂触角电生理反应的主要物质,而寄生蜂对含有己醇(Z-3-hexen-1-ol)的气味表现出明显的趋性现象,表明其他化合物在寄生蜂精确定位寄主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该项研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剖析了植物-斑潜蝇-寄生蜂相互作用的关系,为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态学的发展。
3 昆虫行为生态学
昆虫行为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是探讨昆虫行为的进化稳定对策和最优化理论,明确昆虫行为机制及其适应进化过程。
彭露等[5]研究表明,植食性昆虫可通过其快速进化的寄主选择适应性,改变取食策略,调节生长发育的节律,以及规避自然天敌等进行防御,并且能够适应植物蛋白酶抑制剂、逃避植物防御信号、解毒植物次生物质,以及抑制植物阻塞反应来对植物防御进行反防御。这一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昆虫-植物间协同进化关系的认识,并为害虫治理和抗虫植物的培育提供新的思路。如若能通过鉴定植物中抑制植食性昆虫反防御物质活性的次生物质,分离或人工合成具有昆虫拒食功能的生物源农药,或是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鉴定出植物中何种引发子或是哪些引发子的协同作用参与了抑制昆虫对植物的反防御,将大大促进害虫防治技术的发展。此外程彬等[6]从嗅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对叶甲科昆虫的定殖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为野外监测和防治叶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另外,在前述Kang等的试验中,不但证实了植物-斑潜蝇-寄生蜂的作用机制,同时也阐明了斑潜蝇与植物的协同进化机理,可见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者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4 昆虫信息生态学
昆虫信息生态学作为昆虫生态学的另一个分支,在害虫的预测预报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应用各种有效手段来揭示害虫种群区域性成灾规律,建立害虫大尺度长期预警系统,是生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白雪峰等[7]通过调查2007-2009年灰飞虱(Laodelphgax striatellus)发生情况,结合气象因素分析了黄淮夏玉米区域灰飞虱发生特点,证明了该区域灰飞虱主要来源和迁飞性,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云慧等[8]研究了越冬代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在北京地区的灯下消长动态和迁飞虫源,结果表明,越冬代旋幽夜蛾具有明显的迁飞现象,根据其迁飞行为进行早期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害虫的预测预报对各地区植保站来说都是一项重要工作,其准确性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直接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5 昆虫种群生态学
昆虫种群生态学是昆虫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目前已开展大量相关研究。徐玉蕊等[9]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生态位分析方法和空间格局聚集强度等,从数量、发生时间、空间格局3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再用综合排序的方法确定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主要天敌的位次,为梨网蝽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徐玉蕊等[9]所采用的综合排序方法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对后期的天敌评价工作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昆虫种群生态学着重于研究昆虫种群数量调节机理,昆虫异质种群及其动态;群落中昆虫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在机制,农田昆虫群落“源”与“库”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演替规律,为有效开展害虫生态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陈钦华等[10]研究表明,温湿度、食物充足程度、自残习性以及农药使用等方面都会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的种群数量产生影响。由于异色瓢虫是一类很有利用前景的天敌种群,该研究为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6 小结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态学研究也逐渐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这充分说明各学科之间紧密相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一个整体。昆虫生态学的发展符合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观点,无论是昆虫分子生态学、昆虫化学生态学、昆虫行为生态学、昆虫信息生态学还是昆虫种群生态学,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若能综合利用,有利于不断地开拓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丁岩钦,戈峰.中国昆虫生态学五十年(1949-1999) [J].昆虫知识2000,37(1):18-23.
[2] 高宝嘉,杜娟,高素红,等.美国白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J].林业科学,2010,46(8):120-124.
[3] Kang L, Chen B, Wei J N, et al. Roles of thermal adaptation and chemical ecology in Liriomyza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 [J]. Annual Review Entomology, 2009, 54: 127-145.
[4] 王海鸿,雷仲仁.两种入侵粉虱热激基因Hsp70的克隆及温度胁迫下的种间差异表达[J].生态学杂志,2010,29(4):693-701.
[5] 彭露,严盈,刘万学,等.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反防御机制[J].昆虫学报,2010,53(5):572-580.
[6] 程彬,孙晓玲,孔祥波,等.叶甲科昆虫的定殖机制[J].生态学报,2010,30(14):3 901-3 911.
[7] 白雪峰,王延玲,王鹏,等.黄淮夏玉米区灰飞虱发生规律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48(3):70-72.
[8] 张云慧,程登发,姜玉英,等.北京地区越冬代旋幽夜蛾迁飞的虫源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9):1 815-1 822.
[9] 徐玉蕊,王晓翠,林雪飞,等.砀山酥梨梨网蝽与其天敌关系动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33(3):71-76.
[10] 陈钦华,冯文,黄荣雁.异色瓢虫生活史及种群数量影响因子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28(3):37-39.
Research and Progress of Insect Ecology
HUANG Yanjun, PU Guanqin
(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
关键词:生态位理论;湿地植物;种群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43-2
生态位(niche)这一概念是现代生态学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生态位的研究已经渗透到动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农业等方面。目前,生态位理论已广泛地应用于物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演替、种群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研究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生态位理论在鸟类生态的研究中应用的实例较多,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则较少,主要集中在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在湿地生态学研究中偏少。近年用生态位理论来研究湿地植物种群生态位已成为湿地生态科学的热点内容之一。
1 生态位研究进展
1894年,密执安大学的Streere观察了在菲律宾各岛的鸟类分离而生活的“生态位”现象,没有做更加详细的解释;1910年,Johnson最早用了niche术语:“同一地区的不同物种可以占据环境中的不同生态位”,Johnson没有给出生态位定义且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1917、1924、1928年J.Grinnell在研究加利福尼亚长尾鸣禽的生态位关系时,使用生态位术语并首先给以定义,他将生态位定义为“某一物种在群落种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实质是一个物种所占有的环境地位,即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后来研究者称它为空间生态位(space niche);1927年,C.S. Elton,给生态位下的定义是“一个动物的生态位表明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后来研究者称它为营养生态位(trophic niche)或功能生态位(functional niche);1957年,G.E.Hutchinson提出生态位的n维超体积(n-dimensional hyper-volume)模式,他认为生态位是每种生物对环境变量(温度、营养、湿度等)的选择范围,因为环境变量是多维的,称为超体积,后来研究者称为超体积生态位(hyper-volume niche)。Odum(1959)、Whittaker(1973)、Colinvaux(1986)、张光明、王刚(1984)等从不同的角度分别给出生态位的定义。目前,对生态位下定义研究者很多,但最具代表性的当推C.S.Elton、J.Grinnell和G.E.Hutchinson三人,后来研究者分别称他们所下定义为“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
2 生态位理论在湿地植物种群研究中的应用
2.1 在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适宜性研究中的应用
物种生态位宽度的宽窄决定于物种对环境资源的适应能力和利用,环境资源的变化与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密切相关,环境改变引起物种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适应性的变化。对湿地植物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进行测定值较好地反映了湿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水、氮、磷等矿质元素对湿地植物的分布生长造成影响,当这些元素发生改变时,湿地植物的分布生长也会发生改变。土壤水分能够分配和调节水资源、营养元素以及氧气的浓度的有效性,两典型样地土壤水分的差异影响湿地植物对营养元素和水分的有效利用,引起湿地植物对水、氮、磷等矿质元素环境的生长适应性产生差异。湿地土壤的营养及水分因素是影响湿地植物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影响着湿地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以及湿地植物物种对环境生态位适应的程度。如果湿地植物受到这些生态因子的长期影响,那么这些湿地植物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适应特征。水、氮、磷等环境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物种的生存适合度,可使物种对资源利用分化或生态位发生移动,从而使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降低,在环境资源范围变窄时,广布种往往扩展其生态位,而特化种一般收缩其生态位宽度。
2.2 在湿地植物种群种内或种间竞争研究中的应用
种群竞争与生态位重叠的关系是一个及其复杂的问题。生态位宽度较窄的湿地植物种群与其它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小,生态位宽度较宽的湿地植物种群利用资源能力较强,分布较广,与其它湿地植物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但具有较窄生态位宽度的湿地植物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低,具有较宽生态位宽度的湿地植物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高。当不同湿地植物使用同一环境资源资源维度时,湿地植物种间发生生态位重叠,一般在环境容量饱和的情况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的现象,从而会导致种间竞争排斥,最终造成生态位相似的湿地植物生态位位移或置换特征而生存或导致部分死亡。生态位重叠值大小能够说明湿地植物种群间在环境资源维度上分布的重叠程度,也能说明湿地植物种群在环境资源维度上的使用情况。具有近相似环境资源维度要求的湿地植物种群或生态学特征相似湿地植物种群,在湿地植物群落中生态位重叠较宽。
2.3 在湿地植被恢复研究中的应用
在湿地植被恢复时应该要考虑各个种群之间的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以及湿地植物种群之间是否有利用性竞争的生态关系,如果是竞争性的生态关系,那么至少要求将如土壤盐分的某一资源维度的不要重叠。在湿地植物种群修复时,应充分研究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特征,避免原有湿地植物与引入湿地植物之间产生较大的生态位重叠,防止湿地植物种群间出现激烈竞争。基础生态位窄的湿地植物种群适宜于生长在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的生境、资源丰富中,基础生态位宽的湿地植物种群能在严酷的生境中生存。为加快湿地植被的演替,则应合理地选择,引入基础生态位较窄的种群,因此,在滩涂地上恢复湿地植被,一般应选择基础生态位较宽的湿地植物种群。
2.4 在湿地群落演替动态中的应用
湿地植物群落是对资源环境梯度的集合现象,随资源环境梯度变化而湿地植物群落自身的生态特性也变化,随资源环境梯度变化在群落演替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可依据湿地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宽窄、重叠程度高低及其动态变化,确定湿地植物泛化种和特化种,以及湿地植物在不同演替阶段内的变化。湿地植物群落包括建群种和优势种的数量功能变化、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以及资源环境梯度演化等。
3 结语
在湿地植物种群研究中生态位理论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依据对湿地植物种群之间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的计算,能够更深入地认识湿地植物种间或种群内的竞争,更深入理解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解释湿地群落演替动态机理生态位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鸿良,齐哗,胡涛.生态位理论及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拓广与应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7(04).
[2] 袁志忠,何丙辉.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植物种群研究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04(02).
[3] 李自珍,赵松岭,张鹏云.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及其在作物生长系统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04).
[4] 王子迎,吴芳芳,檀根甲.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5] 林开敏,郭玉硕.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03).
[6] 李鑫.生态位理论研究进展《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7] 黄梓良,胡永颜.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1(02).
[8] 王子迎,吴芳芳,檀根甲.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关键词:生态学;双语教学;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21-0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持续加快,对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双语教学作为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应运而生。开展双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成为衡量我国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1,2]。迄今,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已有十余年。生态学作为农、林、牧、渔以及生物技术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农林类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均有开设。同时,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学也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诸如世界性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以及外来生物入侵等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威胁,而寻求解决的良方还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学习生态学一方面要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来认识、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另一方面,要以生态系统为武器,来探索、解决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生态问题,通过架构整体思维框架,将生物科学诸多学科的丰富知识合理的纳入生态学知识体系。
采用英汉双语进行生态学教学,对跟踪本学科的国际发展前沿、教学内容、水平与国际接轨,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对外来文化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然而,应用双语进行生态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改进。本文拟以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安全专业《生态学》课程多年双语教学活动为基础,根据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模式改革角度,从正确认识生态学双语教学、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及组建教学团队等方面入手,探讨积极应对策略,以促进《生态学》双语教学科学高效开展,提高教学效果。
一、深化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准确把握《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实质与核心
美国语言学家费仕曼(Fisherman)将双语教学定义为:在语言课以外的所有课程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模式[4]。也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通过学习非语言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生态学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引进和掌握国际上先进教学理念和科学技术,达到强化专业课程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培养既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良好又能用外语熟练表达与交流的高层次人才。在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实质与生态学教学目的核心所在之后,我们在生态学双语教学中采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与中文教材相结合,以汉英双语交叉进行讲授的授课方式,目的即在于让学生良好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
1.精选教材与教学内容。双语课程教材的选择对搞好双语教学至关重要。一方面,双语教材的选择必须与本科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相符合,另一方面,内容编排、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也要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四种:国外引进的原版外语教材、国内学者编制教材、影印版双语教材、以及教师自行编写的讲义等。这几类教材各有特色也各有利弊。直接引进的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获得准确地专业词汇与专业术语、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但对教师和学生的外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国内教师编写的教材或讲义虽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但受作者学科背景和外语水平的限制,语言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地道,从而影响学科知识的准确性。因此,针对我国学科发展与师生的外语能力水平等现状与特点,我国地方高校现在较通用的做法是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与自编教材种相结合的办法。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教学内容方面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地理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门学科内容,每一学科领域又包含纷繁芜杂的理论知识体系,如动、植物学又包括形态、分类和生理等内容;教与学的思维方面,对自然辩证思维要求较高。结合我校生态学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杨持主编的《生态学》(第二版)作为学生使用教材。另外,我们还选择了孙儒泳编写的《动物生态学原理》、李博编写的《普通生态学》、以及影印版的《生态学原理与应用》(第三版)等作为主要参考书。一方面,针对中文教材与英文原版教材都存在与教学大纲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课程安排,整合中英文教材的内容,对各章节的内容做合理增删和合并,必要时对章节次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好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改善双语教学的质量,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传统的以老师“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方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1)单凭对知识点的简单讲解远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识点;(2)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精力,或者容易产生“被动的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缺乏积极主动性,从而影响授课效果。因此,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对经典实例、模型、以及本学科最新研究发现与进展等的讲解,加上课堂模拟练习、完成课后习题等,通过教师提纲挈领的指引,学生自主思考,彻底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巩固与应用。
第一,课件是教师传道授业的重要表达载体。高质量的教学课件首先要符合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规范与要求,同时还须通过精心设计,使其具有灵活性、生动性、交互性、导向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现在制作课件最常用的手段是PowerPoint,有时兼配Flash的动画效果更加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我校生态学课件的表达形式以英文为主,对于概念、定义、课程重点、以及比较复杂的专业问题均采用中英文对照,便于学生理解。每章节课件的开头均附上中英对照的内容提要与参考读物,每章结尾附上英文小结、本章概念、定义等重点回顾,以及作业等。总之,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文本、图像、图形、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性缺憾,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第二,鉴于我校生态学的开课对象为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修完大学英语的所有课程,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有些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有了一定的英语词汇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递进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即课程伊始,教学语言以中英文对照为主,尤其是涉及到英文术语时,采用“同声传译”法,即一遍英文一遍中文的讲法;随着课程的深入,当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主要专业词汇有了一定的掌握与积累后,适当减少中文讲授的比例;最终达到英文授课比例占到80%以上,中文讲解仅在必要时作为辅助。
第三,生态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发展。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章节,比如说种群动态、繁殖策略、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群落的演替与功能、以及生物群落的分类等内容,完全用中文讲解学生接受起来尚存在困难。对此我们发现,其中一些概念和定义的英文表述比中文更直观易懂,因而我们采用先请学生根据名词,自己下定义,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英译汉,再由老师引导,修正或更正,采用比对的方法,加上例子解析,达到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终理解、掌握的目的。另一方面,敦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对促进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大有裨益。因此,教师会在每节课前发放下一节课的讲授提纲与重点内容的英文教案,以保证生态学双语教学质量。
3.做好师生互动,激发教学主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互动,做好与学生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这对保证生态学双语教学效果同样至关重要。首先,打破常规,改变以往课堂上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随堂提问或者组织学生分小组以英语进行讨论、总结陈词,鼓励学生“张耳听,开口说”,且能即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门学科相关话题,自由取材,以英语准备课件,推选代表上讲台“当双语老师”。教师则在互动过程中担任“导师”的角色,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与互评,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后互动,重点辅导。我们在课后以书面和网络、以及讨论会等交流方式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答疑解惑,以弥补因课时受限,而双语教学致使课程信息强度增加,同时因学生英语水平限制而可能出现对课程知识掌握不够好的负面效果。同时,通过课后交流,学生积极反馈,教师也能根据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有良好作用。关于双语教学的访谈中很多被调查者都认为教师课后辅导的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关键。
三、多样化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克服双语课程学习的畏难情绪
考试的初衷是为教学服务的。生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大部分内容为理论基础,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与实践应用紧密相关的,比如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拟合,昆虫有效积温的推算,群落结构中物种多样性的评估等都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若只是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就会造成“纸上考实践”的“纸上谈兵”。如何根据生态学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适应大学教育中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真正实现考核为教学服务,也是生态学双语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压缩专业课学时,生态学也在受压缩课程之列。即使维持原有学时不变,实施生态学双语教学也会缩小生态学信息量,加大课程教学难度,而且受学生英语程度、专业知识储备水平、以及对生态学双语教学认识等因素的制约,不免会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英语教学会干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认为双语教学降低了自己的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对双语教学产生抵触心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学习专业英语词汇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加上专业英语词汇相对比较枯燥,记忆起来较困难,而且学生暂时看不到学习专业词汇的意义和价值,故而感觉自己的学习效价降低了;二是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用英语讲解加大了理解的难度,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当采用双语教学时,学生会因为习惯性的“应试性”学习而倍感压力。
因此,根据双语教学及生态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在生态学双语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考核采用课堂参与、平时作业、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对该课程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将平时作业与课堂参与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70%,减少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的负面影响。平时作业与课堂参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平时作业以课后习题为主,以准备课堂参与为辅;而课堂参与主要有三种形式:1.课堂答题,与授课教师和同学互动;2.个人5分钟演讲;3.小组汇报。同时可适当采取奖励措施。期末考试试题采用适当英汉比例,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其宗旨在于有效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
四、合理组建并优化双语教学团队
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同时还要求担任生态学双语教学的老师有较高的生态学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对专业英语的使用起到示范性作用,规范灵活地使用专业英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以及工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双语课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标准的发音、良好的口语水平,其次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灵活地运用专业英语而不是单纯地翻译课本。同时,适当的语速、生动的授课形式和丰富的授课内容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注重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有目的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确保双语教学的关键。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突破以往一门课程由一位老师负责到底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结合教学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分人分章节负责各自最熟悉或者研究方向部分,合理组建教学团队并优化教学资源。这样既保证了授课内容的准确与实效性,又能提高授课教师的能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随着我校对留学回国人员引进力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双语师资队伍水平,帮助双语教学成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学校不定期开展的教学交流与观摩活动,探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及解决办法,对促进生态学双语教学也大有裨益。同时,根据学科发展方向的需要,学校在专业教师中选拔英语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送到国外做短期或中期学习和深造,储备与培养师资,这对将来进一步提高生态学双语教学水平意义重大。
五、结语与展望
在进行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开展生态学学双语教学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双语教学可以帮助提升专业和外语知识与能力;约一半的学生认为可以开拓国际视野和意识,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然而,也有部分学生感觉双语教学使课程难度加大,减少了课程授课信息,影响了专业知识的吸收,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考试成绩;少数学生感觉双语教学降低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但是总体来说,绝大部分同学已经认识到现在是一个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时代,意识到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大家在公共英语基础良好的前提下已经开始自主地学习专业英语,这对开展双语教学是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生态学双语教学,作为我国双语教学这一新兴领域里的分支,其开展值得肯定和重视。尤其是在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模式和气候还未形成的当前,探索生态学双语教学的高效教育模式,具有培养“懂专业,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尽快或提前适应国外教学理念、课堂模式,为日后继续出国深造打下良好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用英语学而不是学英语”的意识是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也是双语教师需要探索研究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从学生的能力和需要出发,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双语教学的宣传,以获得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理解和支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双语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2]霍胜男.双语教学问题及其策略的分析与探究[J].科教导刊(上),2012,(2).
[3]王今越,范尧,高建磊.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