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责任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发起和实施主体的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发起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主体可分为外部机构和企业自身。对于外部机构,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运用这一指标体系来对某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进行评价、审计或监督,发挥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导向功能,引导全社会企业以更加正确的理念、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有效的方式来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自身,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发挥指标体系的沟通功能、管理功能和考核功能,以实现与利益相关方更加有效地沟通,营造更加浓厚的履责氛围,推进企业全员、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地履行社会责任。
发挥指标体系的沟通功能,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
利益相关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概念,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这要求企业必须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强化利益相关方沟通。要提高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有效性,不但要求企业针对各类利益相关方确定不同的信息披露内容,展现企业不同方面的履责绩效,明确回答他们各自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要求企业必须将需要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内容以逻辑清晰、易于表达却又不失关键信息的方式予以展现,以避免利益相关方在大量凌乱的信息中难以甄别,难以有效地进行选择性接受。显然,按照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需要,建立一套包括员工沟通指标、用户沟通指标、政府沟通指标、伙伴沟通指标、社区沟通指标等在内的逻辑清晰、科学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内容的信息载体,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
发挥指标体系的管理功能,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可以分为履行活动和管理活动,其中管理活动是为了推进和落实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更好地去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遵循通行的管理过程与方法,包括目标管理方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管理法要求企业将需实现的社会责任目标通过指标分解的方式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业务单元和各岗位,成为部门、业务单元和员工社会责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都明确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详细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推进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细化管理。
发挥指标体系的考核功能,促进企业履责的有效保障与改进
企业社会责任业绩考核首先要建立一套包括各岗位社会责任指标、各部门社会责任指标和各业务单元社会责任指标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通过运用这一指标体系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业绩考核,不但可以强化每个岗位、每个部门、每个业务单元的责任意识,督促他们的履责行为,而且可以发现他们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哪些指标或哪些内容上存在不足,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短板”,并依此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提升他们和企业整体的履责水平。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遵循七项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某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过程和绩效结果,能够有效地衡量某一企业管理自身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效果和效率。
1、一致性(consistent)原则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的选择应与指标体系的使用目的相一致,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使用目的服务。从企业角度来看,根据功能作用的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使用目的可以概括为顺畅沟通、利于管理和方便考核等三个方面。为此,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时,必须依据这三个方面的目的不同选取相一致的、合适的指标,以真正发挥指标体系的功能。
2、科学性(scientific)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既能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本质内涵,较好地衡量企业管理自身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效果和效率,又要避免指标间的重叠,以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因此,所选取的指标必须概念清晰、含义明确,且有具体的科学内涵,测算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
3、系统性(systematic)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在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应以系统思维方式考虑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以及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所选择的指标应能系统地反映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本质上是要反映企业这一子系统对经济、社会、环境大系统的作用关系,并具体反映在企业对其它各子系统的作用结果。这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覆盖面广,并按系统性要求综合反映企业行为对经济、社会、环境的作用效果,而在指标体系内各类指标应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4、全面性(comprehensive)原则
所谓“全面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能全面并综合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特征和状况。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相对比较丰富,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广泛,涉及到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多个领域。而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来看,它通常也涉及到企业中的所有部门和所有岗位,并与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联。为此,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覆盖面要相对广泛,能够真正地反映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这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不但可以有效地体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绩效,而且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绩效。
5、可操作性(controllable)原则
所谓“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在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时,应充分考虑所涉及的指标在实践中便于获取,测算、统计和汇总上便于操作。也就是说,使用的指标在度量技术、投资和时间上应是可行的,可用准确可信的方法予以测算;同时,指标的数据采集应尽量节省成本,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信息量。为此,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采用企业已有的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指标,并使所选指标易于定量化。
6、可比较性(comparable)原则
所谓“可比较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该具有纵向可比性和横向可比性。纵向可比性意味着指标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可比性,不同时点上的指标值可以进行比较,其目的是反映企业自身进步的情况;横向可比性意味着指标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不同企业的指标值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其目的是通过与其它企业的对比来客观评价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这就要求指标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延续性,所选取的指标要尽量与国际上通用的和已有的比较规范的指标靠近,这既利于横向比较,又易于采集数据,并保证了数据的延续性。
7、持续性(continuous)原则
所谓“持续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所对应的工作内容应当是连续的而不是临时性的,指标的内容和要求应当有助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不是短期的工作,而是需要企业长期重视和坚持的,社会责任指标所反映的企业各项工作也应当是长期的、持续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目标,社会责任指标的内容和要求也应当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有四类依据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可以分为四类:国际公约、国内有关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企业自身特点。
1、国际公约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主流化的背景下,国际公约作为跨越国界、调整国际贸易行为的主要法律文件,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普遍化、公平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几乎每一个企业社会责任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国际公约,包括核心公约以及补充性、实施性和专门性公约与议定书。这些国际公约中的部分公约,尤其是我国已经签署的公约,如国际人权公约、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劳动组织公约,是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指标构建的基本依据之一。
2、国内有关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对整个社会共同体和利益相关群体承担的一种义务。反过来也就是社会共同体与利益相关群体可以向企业主张的一种权利。正因如此,国内的法律规范(包括宪法、与社会责任领域密切相关的其它法律、行政性或地方性法规与规章、行政性规范性文件、司法判例或解释和行业规约等)是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必不可少的考量依据。
3、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如果说国际公约和国内有关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是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硬性外部约束条件(依据),那么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则是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软性外部约束条件或参考规范体系。这些指导性文件多为国内外行业协会、民间组织或企业组织所制定,它们从某个领域或多个领域对企业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应履行哪些社会责任进行了规范,并在实践中逐步被企业所接受,从而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规范。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指导文件的功能不同,可以将这些文件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用来规范企业运营中责任行为的文件,如SA 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OHSAS 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另一类是用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或审计的文件,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4、企业自身特点
从所有权结构来看,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性质差异决定了社会对它们承担社会功能期望的不同,进而使得它们的功能定位和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角色不同,并最终表现为它们在承担经济、社会、环境责任的范围和重点不一样。从行业性质来看,管制行业和非管制行业企业所面临的运营环境不一样,它们所提品或服务的差异(前者多为公用事业企业,后者多为非公用事业企业)也使得它们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尤其是,不同行业性质的企业在提品或服务过程中对外部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显著不同,这也致使它们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关注的重点存在明显差异。从经营规模来看,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受到公众关注的程度和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这使得它们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显著不同;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在市场势力、资金实力、资源丰富程度以及社会资本大小等方面的差异明显,由此导致它们具有不同的履行社会责任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差异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差异使得它们履行社会责任的范围显著不同,并最终表现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方式上的明显差异。从区域环境来看,由于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生态环境和政府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处于这些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内容必然不同。比如,处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处于市场经济不发达甚至计划经济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它们在经济社会中的功能定位和目标不尽相同,后者需要承担更多的特殊角色,由此引起它们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边界和侧重点上也有所差异。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影响的行为。这里的有效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积极影响;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影响;三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就是说,对于每一利益相关方,企业都需要履行这三方面的责任纬度。这样,如下图所示,按利益相关方不同,我们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分为对客户的责任、对股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商业伙伴(债权人、竞争者、供应商、战略合作者)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和对社会(公众、社区、社会团体)的责任,而对于每一个利益方的责任,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增加积极影响的行为活动、减少消极影响的行为活动、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行为活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以上模型基础上,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型进行构建和分析(如下图)。
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方/行为类型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首先,企业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工作表现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企业向各利益相关方履行责任的行为和结果表现,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表现;二是企业对推进履行社会责任活动的管理工作表现,即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表现。这样,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整体构成就由两部分构成:履行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表现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表现。
其次,根据利益相关方的不同,履行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表现进一步分解为对客户的履责表现、对股东的履责表现、对员工的履责表现、对环境的履责表现、对商业伙伴(债权人、竞争者、供应商、战略合作者)的履责表现、对政府的履责表现和对社会(公众、社区、社会团体)的履责表现。
再次,企业对每一类利益相关方的履责表现,包括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一是企业对每类利益相关方履行责任时是否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即制度建设情况;二是企业向每类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增加其积极影响(正外部性)的行为表现;三是企业向每类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减少其消极影响(负外部性)的行为表现。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环境;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经营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担负社会责任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行为,系统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不仅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更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近些年来,诸如毒奶粉、地沟油、矿难等事故亦揭示出国内企业在履行其社会责任时存在的问题。政府的压力、社会的关注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大力推动了国内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但由于该理念成长历史较短,加上中国特殊的国情,使得绝大多数企业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研究成果。而国内现有的评价体系,在兼顾商业利益的前提下,或只是为了在短期内迅速解决一个特定问题,如贸易壁垒;或只是针对问题比较集中、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行业,如纺织食品行业;绝大多数评价体系都缺乏一个合适的视角,更为宏观地来看待这个问题。针对此种现状,笔者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基于企业环境的视角,建立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希望能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2、现有研究及其局限
当今学界与企业界关于CSR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用何种理论对其相关主体进行划分,以求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及从什么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针对这两个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利益相关者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由斯坦福研究院提出至今,一直被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与支持,并成为绝大多数学者划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象与范围的基础理论。经济学家安索夫最早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并将其具体划分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及顾客五种类别;1984年,弗里德曼扩充了其内涵,把社区、政府和环境纳入其中;此后,西方学者们开始基于不同的视角建立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型,如索尼菲尔德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和克拉克森的RDAP模式。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宏辉教授的专家评分模式以及深交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中的划分模式。
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有效地归纳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国际上的许多权威机构也倾向于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利益相关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目前被多数企业广泛认可的SAS80OO社会责任标准、G3指标体系和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等。而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此领域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如李伟阳和肖(2005)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李丽清(2006)从人权保障、劳工权益、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五方面出发,建立了13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也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
由于研究目的各异,当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投身到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浪潮之中时,对该理论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视角。如李希强从循环经济角度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朱永华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视角对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展开了研究;而吴燕霞则从企业所有权的角度对不同企业应担负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分析。
从对现有研究的对比分析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将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而很少将企业置身于其所处的环境来研究并建立评价体系。然而,企业是环境中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与其所处的环境都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环境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做一个初探。
3、新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框架的构建
笔者在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企业环境”提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新的研究框架,并分别基于企业环境中的四个子系统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3.1企业环境视角下构建新框架的理论基础
考虑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有利支持,本文对相关主体的选取和分析将依旧以该理论为基础。
经过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国内学者陈宏辉教授依照专家评分法建立的体系对国内企业最为适用。该模型使用一份包含20个选项的利益相关者调查表,由24位职业经理人选出符合条件的利益相关者,以入选率50%为界,被定为利益相关者的依次是:股东,管理人员,员工,消费者,债权人,政府,供应商,分销商,自然环境和社区十个群体。
此外,由于企业始终存在于整个环境系统之中,并在其内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资、信息、技术等资源的交换、转换中,实现投入与产出。考虑到企业在履行其社会责任时将与其所处环境产生的交互影响,本文引入了企业环境理论。在众多关于企业环境理论的研究中,笔者认为赵锡斌教授对企业环境的分类,在立足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到了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变量,为本文框架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视角。具体来说,赵锡斌教授将企业环境分为四个子系统(如图2):1.社会环境子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法律与社会文化等);2.市场环境子系统(包括市场容量,市场结构,市场规则,竞争对手,供应商和购买者等);3.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包括组织结构,生产技术与结构,财务状况,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研发及企业文化等);4.自然环境子系统(包括生态与资源系统等)。
图1 企业环境系统
3.2新框架的构建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试图站在企业环境的视角,把与企业社会责任联系紧密的利益相关者划归到各大环境子系统中,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首先,笔者将陈宏辉教授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合并与简化――将股东与债权人合并为投资者,分销商划入消费者一类,将管理人员与员工并称为公司员工,自然环境代以资源环境,最终将指标体系所涵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简化为7个,分别为投资者,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和资源环境。
图2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其次,关于企业环境的分类,我们依旧沿用社会环境子系统,市场环境子系统,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和自然环境子系统这样的分类。
最后,我们将对企业影响最大的7个利益相关者合理划分到各类企业环境子系统中。如图3所示,我们将政府和社区纳入到社会环境子系统,将资源环境纳入到自然环境子系统,而客户和供应商统一归入市场环境子系统,员工和投资者则归入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整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企业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系统的影响,环境也时刻鞭策着企业采取措施适应内外部变化。在瞬息万变的环境面前,企业只有通过利益相关者履行其社会责任,才能和谐处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下面笔者将就各子系统中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具体分析。
图3 企业社会责任新框架
3.3 基于各个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3.3.1 基于社会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社会环境子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则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中心与主体。同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企业与社会环境系统的这种联系,决定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又是受到彼此发展规律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将会极大地促进社会和谐。
在社会环境子系统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政府。政府与企业既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也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不仅靠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来调控,道德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社会成员永恒的义务。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首要必须自律,奉公守法,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做出贡献,并积极去履行作为一个企业公民的责任。
在社会环境子系统中,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利益相关者则是社区。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孔茨和韦里克在《管理学》一书中揭示了企业与社区的关系,他们认为,企业必须同其所在的社会环境进行联系,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社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3.2 基于自然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子系统的辩证关系。毋庸置疑,随着现代化生产的不断发展,企业是破坏自然环境的罪魁祸首,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主体,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不仅仅是经济的或社会的问题,而是一个表征人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生产方式变革的哲学问题。
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尽管西方发达国家争议颇多,但在对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的责任的观点上却早已达成一致,并将其纳入其社会实践指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在自然环境子系统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资源环境。短期看来,企业承担资源环境责任必然增加企业成本,降低效率,但从长远看,企业承担资源环境责任不但有利于企业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也有利于社会正义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实现。
3.3.3 基于市场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企业与其外部环境共同形成一个大系统。而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言,市场环境子系统是与企业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市场环境这一子系统是企业很难控制的客观条件,且时刻处于变动之中。因此,企业必须经常调整自身,才能适应市场环境子系统的变化,这正像生态学中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一样,企业也必须顺应“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原则。实际上,市场环境子系统所包含的主体很多,如市场容量,市场结构,市场规则,竞争对手,供应商和购买者等等。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则主要是客户和供应商这两个群体。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Drucke Peter,1970)曾强调企业要为顾客提供至高无上的服务,并提出“企业目标的唯一正确意义,就在于创造顾客”。的确,客户是企业服务的对象,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因此对客户的责任是企业最应主动承担的责任,企业必须时刻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作为导向,努力完善企业营销网络,树立企业自己的品牌效应,通过为客户创造好的产品和服务,同客户实现双赢。而供应商向企业提供了原材料、中间产品或服务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产品的最终质量和成本,供应商运作的效率直接制约着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效率。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供应商视为合作伙伴,分享“链条成本”降低的好处并共享资源与信息,以整合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可见,供应商已成为企业争夺的重要资源,并且供应商与企业间的合作极大牵制着企业的发展。
3.3.4 基于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是有利于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并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的总合,它由企业家精神、企业物质基础、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构成,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企业内部环境影响着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企业健康发展赖以生存的土壤,企业内部环境控制的优劣同时影响着企业与其它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能够有质有量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对投资者和员工的责任,有利于稳定企业的内部环境子系统,营造一个良好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在知识经济下,尽管随着智力资本对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日渐上升,财务资本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但充足的资金来源仍然十分必要,如企业的研发、战略扩张、企业收购及兼并等。同时,投资者给企业提供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本金,承担着企业经营风险。因此,投资者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在内部环境子系统中,除了投资者,另外一个举足轻重的利益相关者是员工。员工是企业业务流程的直接操作者,企业的有关计划和决定都要由员工去执行。而且,员工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消费者及其所接触到的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智力资本日益重要的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企业要让其外部利益相关者满意,首先要让其内部利益相关者既员工满意,为员工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优厚的报酬、健全的福利、职业发展通道、培训机会等,才能吸引、留住和培育人才。
4、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代表性文献的回顾,本文从企业环境视角,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但因时间和水平有限,文章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文章对企业环境中的每个子系统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分析,但没有就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的详细说明。其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受企业很多方面的影响而有差别,如所处行业、生命周期、市场结构等,文章在这方面没有进行系统考虑。再者,文章是基于企业环境视角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初探,现今,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怎么从企业的角度更为宏观地把握企业环境、利益相关者及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
[1]王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赵锡斌.企业环境方法与调试: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程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3.
[4]李彩等.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文献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0(9):48.
[5]李希强.从循环经济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J].管理纵横,2010(10).
[6]吴燕霞.所有劝差异及企业社会责任行为[J].理论讨论,2012(2):9-14.
[7]Simon Knox,Stan Maklan,Paul French,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xploring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and ProgrammeReporting across Leading FTSE Companie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61,7-28,2005.
[8]王敏,肖,李伟阳.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原则、依据和框架模型[J].WTO经济导刊,2008(7):62-6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2008年被称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自南方大范围的冰冻雪灾,到“5・12”汶川大地震,再到席卷全球的中国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事件,一系列的突发社会灾难、安全事故、质量问题等无不考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考量前所未有地引起了社会公众、企业管理者、学者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本文拟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应尽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给出了一个颇为广义的定义,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受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这样就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实体都纳入到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借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明方向”,针对每一个主要的相关利益群体就可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也就是说,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提供“一种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里,企业社会责任被明确界定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上。所以,利益相关者理论虽然不能取代企业社会责任,但是它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可以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具体化。
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我国深交所颁布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中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是指上市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责任。本文将在此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对股东承担社会责任的指标
(1)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流通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股数
一般认为,每股收益越高,公司满足股东获利目标的程度越高,对股东利益的保障程度越高。
(2)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资本保值增值率反映了企业净资产的变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
2、对职工承担社会责任的指标
(1)职工薪酬支付率
职工薪酬支付率=已付职工薪酬总额÷应付职工薪酬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公司对国家相关劳动法规的遵守情况,比值越大越好。
(2)职工安全事故率
职工安全事故率=因工作伤亡的人数÷职工总人数×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对职工安全保障责任的履行情况。如伤亡比率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限度,企业要停止生产,进行整改。
(3)职工人均年教育经费
职工人均年教育经费=支付的职工教育费总额÷职工人数
该指标反映企业对员工素质提升责任的履行情况,该指标值越大越好。
3、对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的指标
(1)主营业务成本率
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公司越照顾消费者的利益,那么给消费者的让利就越多,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就越低,主营业务成本率这一指标的值就越高。
(2)单位收入售后服务费
单位收入售后服务费=本期售后服务金额÷上期营业收入×100%
通常,该指标越大证明企业为消费者主动承担责任的责任心越强,但是由于产品质量太差也会引起该项指标过大,所以指标使用者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4、对债权人承担社会责任的指标
(1)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收益÷利息费用
一般而言,利息保障倍数越高,公司支付利息的能力就越强,债权人在公司的投资越有保障。
(2)股东权益比率
股东权益比率=1-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股东权益比率越高,债权人的投资风险越小,本金和利息收入越有保障。
5、对供应商承担社会责任的指标为应付账款周转率
应付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应付账款平均余额
应付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公司支付供应商货款的时间就越短,占用其资金的程度越低,对供应商的利益照顾越多。
6、对政府承担社会责任的指标
(1)资产纳税率
资产纳税率=企业纳税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可以反映企业对国家的纳税贡献。
(2)税款上缴率
税款上缴率=已交纳税款÷应缴纳税款×100%
该指标用来分析公司是否有挤占挪用国家税款的违法行为。可反映公司对国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
7、对承担社会责任的指标。(1)年绿化费用:金额越多表明公司对社区的责任履行得越好;(2)为社区无偿服务次数:次数越多表明公司对社区的责任履行得越好。
8、对资源环境承担社会责任的指标
(1)单位营业利润资源消耗率
单位利润资源消耗率=年资源消耗量÷年营业利润
该指标反映企业为获利对资源(包各种材料、水、电、煤等)的消耗程度,可按不同资源分别列示。该指标值越小越好。
(2)单位净利润废物排放量
单位净利润废物排放量=年废物排放量÷年净利润
该指标反映企业生产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情况,该指标越小对社会造成的负面效应越小。
(3)污染治理投资率
污染治理投资率=污染治理投入总额÷当年营业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治理污染的力度,比值越大越好。
9、对社区承担社会责任的指标
捐赠收入比率=慈善与公益捐赠÷企业收入总额×100%
慈善与公益捐赠是企业为社区建设、希望工程和困难人群进行的捐赠。该指标值越大反映企业慈善责任履行得越好。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徐超,陈继祥.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J].上海企业,2005.5.
【关键词】 社会责任内涵;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单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目标的企业行为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正在成为政府、学者和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三鹿毒奶粉事件后,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尤为关注,因此科学、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绩效显得尤为迫切。
企业社会责任是在企业经济实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内,通过各种制度或行为对社会和相关利益群体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目的是保证这些群体的正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这些相关利益群体包括股东及债权人、政府、消费者、所在社区及公益性、员工。行为或制度包括法律、法规等强制性的,也包括一些自愿的行为。
一、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的内容及履行绩效评价指标
(一)对股东及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内容及履行绩效评价指标
根据“受托责任观”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让其资产保值增值,对债权人的责任体现在保障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将企业的偿债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由于上市公司往往是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而中小股东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尴尬境地,特别是近年来上市企业披露虚假信息或者隐瞒信息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构建如下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披露虚假信息或隐瞒信息被公开谴责次数。(见表1)
(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内容及履行绩效评价指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对企业承担着服务和监督的责任。企业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这是企业对政府应履行的基本责任。具体而言,作为企业,首先要自觉纳税,不偷税漏税、非法避税、不生产仿冒伪劣产品、不违章作业。其次,积极响应国家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因此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遵纪守法,特别是与企业息息相关的税法,保障国库收入。构建如下指标:资产纳税率、税款上缴率、罚项支出比率、税收增长率。(见表2)
(三)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内容及履行绩效评价指标
消费者是企业产品的购买者、享用者,因此企业对消费者的首要责任就是保证提供的产品是安全可靠的。若企业提供的产品对消费者的身体具有损害或者存在安全隐患,则消费者可就此提讼,要求赔偿。其次企业对消费者责任体现在消费者具有知情权。要求企业在对产品进行宣传时,不能夸大产品的功效,更不能对产品的不足之处进行隐瞒或者只字不提,否则就是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对消费者的责任首先体现在产品质量要符合相关的规定。其次是客户对其相关服务要满意。构建如下指标: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不合格曝光次数。(见表3)
(四)对所在社区、公益性社会责任内容及履行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必须对所在社区的居民、环境等方面负一定的责任。如应当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此外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会影响所在社区的环境,如排放污水、废气,产生噪音,泄露有害物质,引发地质灾害等危害居民生活的行为。因此企业应当对所在社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企业对社会公益活动所负的责任最为广泛,同时这种责任也是基于传统道德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等等,因此企业对所在社区及公益性的责任体现在环境保护及企业相关的公益性捐助。构建如下指标:捐赠收入比率;单位营业利润资源消耗率;成本降低率;环保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见表4)
(五)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内容及履行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可以归纳为:基本保障责任、就业教育责任、参与管理责任。基本保障责任是指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不应以为员工提供工作为由损害员工身体、心理的健康。就业教育责任是指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升迁机会和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参与管理责任是指企业要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因此对员工的责任首先体现在员工安全要有一定的保障,其次要投入经费保证员工拥有再学习的机会。因此构建如下指标:员工教育、培训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员工安全事故发生次数、福利及劳保费用占收入比重。(见表5)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根据对社会责任履行绩效评价的分析,多级递阶层次结构的最高层为社会责任履行度,中间层从股东及债权人、政府、消费者、所在社区及公益性、员工五个方面出发,以五个方面所构建的指标作为方案层。
本文表1-表5中对社会责任履行度(A)的影响程度指标主要来自问道网(),通过对乳制品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问卷调查发现,乳制品企业应当承担责任的群体中,依据其重要程度依次排序,分别是顾客、员工、环境保护、社区、企业股东、政府等。此外,参考了《2010年3.15中国婴童行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发现产品质量合格仍旧是社会责任领先企业的最主要体现。
本文采用方根法,为了保证应用AHP得到的结果基本合理,须进行一致性检验。定义一致性指标为CI= ,当判断完全一致时,有λmax=n,此时CI=0。CI值越大,一致性越差。但随着n的增加,判断误差就会增加,因此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6),用更合理的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来判断一致性。一般情况下,当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根据表7-表12所示,所有判断矩阵CR
在计算了各级要素的相对重要度之后,即可从最上级开始,自上而下地求出各级要素关于系统总体的综合重要度(见表13),即进行层次总排序。
对目标Z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CI总= CIi=0.0071,RI总= RIi=0.3803,CR总=CI总/RI总=0.0071/0.3803
=0.01867
确定各指标(C1-C18)的权重后,便可以对各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评价,评价函数为:Zu= aBjβBj,其中aBj是第j项指标对应的组合权重系数,βBj是第j项指标各个企业的数值或评分。依据上述模型对乳制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绩效作出评价。
【参考文献】
[1] 赵 杨,孔祥纬.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分项评价模式[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8-55.
[2] 路秀平,任会来.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现实选择[J].会计之友,2010(12):87-88.
[3] 刘文纲,梁征伟,唐立军.我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7.
关键词:食品行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1
一、食品行业与社会责任
诚信经营是企业立足之本,而食品企业的诚信经营主要表现食品的质量安全。无法保障食品安全的食品企业,无论再强大,都可能一夕之间破产同时导致整个行业走入寒冬。
民以食为天,2012年2月的《2011年中国家庭消费状况及2012消费预期》报告显示,食品安全以72.4%的比例当选为消费者最为担心的安全问题。正由于经营者急迫的追求短期利益引发的不良行径,食品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企业忽视对社会责任各个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导致人民逐渐对我国食品失去信任。食品饮料业产业链较长、社会带动效应显著,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也社会也无法从国家行政层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规范,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标准,也就无法运用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实践。因此,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现实正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情境,食品行业作为人们关心的热点行业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解读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颠覆了“股东至上”论,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著名学者Carroll在1979年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其后社会责任研究领域内最著名的理论之一。他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是多元的,包括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成份。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不断发展,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框架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其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本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社会责任履行评价指标完整涵盖了食品行业所涉及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将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区分为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会、环境资源等八个方面,以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独特的背景为依托,构建专门用于评价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评价指标体系。
三、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体系
李立清、李燕凌(2005)所著《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里,构建了一个评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指标体系,从雇员权益、人权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社会公益行为五个方面构建了38个指标并设置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目前理论界较为流行的SA8000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但此指标体系主要侧重企业对员工的责任,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其他方面涉及不多。
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尝试性的建立了一套评价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11项。
1.对消费者责任的衡量。(1)销售增长率。食品行业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履行情况可以通过销售额直接体现。指标值越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可度越高,间接反映了企业已较好地履行了对消费者的责任。(2)媒体曝光率。该指标用于反映企业每年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存在因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遭媒体特别爆光的次数,媒体曝光率越高表明企业的食品安全越有可能存在问题,即越有可能存在威胁消费者身心利益的行为。
2.对股东责任的衡量。(1)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指可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与流通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股数的比率,该指标越高,企业对股东利益的保障程度越高,即企业对股东责任履行的越好。(2)净资产收益率,指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比率,反映企业总体盈利水平,该指标越高,则股东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越强,企业对股东责任的履行越好。
3.对债权人责任的衡量。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企业全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是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对于债权人来说,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企业所面临的短期流动风险也就越小,即债权的安全程度越高。
4.对员工责任的衡量。(1)工资支付率。即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对员工工资的支付越积极,反映企业对员工责任的履行越好。(2)人均年教育经费。该指标反映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所承担的责任。该指标值越大,反映企业对员工教育和素质提升的重视程度越高,即企业对员工责任的履行越好。
5.对供应商责任的衡量。应付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净额与平均应付账款余额的比值,反映企业占用供应商资金的时间长短,食品行业的下游产业一般是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对农民,农贸市场等供应商责任的履行通过还款时间体现。
6.对政府责任的衡量。资产纳税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每一单位资产缴纳的税收比例,可以间接反映企业的纳税水平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程度。
7.对社会责任的衡量。捐款支出比率。捐款支出是指企业对社区建设、希望工程、社会灾难以及弱势群体等的捐助,反映企业作为法人公民对社会的关注和贡献,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件的参与程度越高,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就越好。
8.对环境责任的衡量。环保费用占收入比例。环保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反映企业在环保设施运营等方面的费用与其年收入的比值。环保费用主要包括企业在购进和维护环保设施、治理污染和绿化环境等方面的费用以及在环境管理与科技方面的投入,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越高,对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越强。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假设所有相关的需求信息都可以满足。鉴于企业社会责任包含多方面内容,收集的11项评价指标虽然己经能够比较全面的度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在社会责任衡量体系建立后,对食品行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具体评判还需要进一步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Carroll A.B.1979: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497-505.
[2]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社会责任 SA8000 以人为本 贸易壁垒
入世后,我国更加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与国际市场竞争规则接轨日益密切。然而,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对于自身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漠视,不但阻碍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乃至国家长远的战略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SA8000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即社会责任管理体系8000,是1997年8月由美国的非官方组织“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SAI,其前身为“经济优先委员会认证署”CEPAA)发起并实施的一个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保障劳工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标准管理体系。它主要包括了涉及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自由结社及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等九方面内容。SA8000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标准,SAI是该标准的惟一认可组织。根据SAI公布的数据,截止2004年年底全球共有45个国家的572家企业组织取得SA8000认证。其中,意大利最多,达到167张,占全球总数的29.2%;中国是第二位,获证79张,占全球总数的14%。
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加速,人炸、粮食不足、生态恶化、能源短缺、贫富差距拉大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具体到国内,安全事故屡禁不止,农民工工作、生存条件恶劣和被拖欠工资,企业缺乏诚信,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资源过度消耗等等问题也十分严峻。
和谐社会应该是以人为本、减少贫困、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而企业做为区域社会的细胞,做为一种“经济――社会”的复合型组织,不但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企业的本质应该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在经营中除了对股东负责外,更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工权利、保护环境、发展慈善事业、捐助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否则就会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引起社会的排斥与抵制,并最终导致企业的损失甚至破产。SA8000则正是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国际标准。
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在国外有许多研究和争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Friedman(1970)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把公司的任何资源投入社会和慈善事业以及其他的非赢利性活动,就代表着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一种税赋。他的这种观点是源于其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想。Carroll(1979)则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四个层次:经济层次、法律层次、道德层次、乐善好施层次,企业家们必须选择自己企业的经营所处的层次。Carroll的分类后来被广泛采用。
SA8000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分析
SA8000标准作为社会责任认证体系,不仅明确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规范,而且提出了相应的管理体系要求。事实上,SA8000是把“双刃剑”,随着该标准在全球的逐步推广,必将对我国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面影响
改善作业环境和劳动条件,切实保护劳工权益,从而吸引人才,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盈利。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对于员工,尤其是大部分的管理人员来说,工作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更是生活价值、人生价值的体现。而企业实施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迫使雇主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不得不兼顾相关者尤其是底层工人的福利。企业家必须认识到,企业的成功离不开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训练有素的、富有激情和献身精神的员工的积极合作与贡献。企业家对人的关怀取代对金钱和物质的强调,必然能使员工发现自身的价值,增加自己的归属感。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必然会随之提高。
有利于保护和提升公司品牌,改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全球媒体和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劳工问题、环境保护、企业诚信、社会慈善。试想一个雇用童工或者偷逃税款的企业,当这些问题被媒体曝光之后,其声誉和价值必将遭受沉重打击,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相反,一个成熟的现代企业,必然是对消费者和社会负责的企业。通过SA8000认证,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企业形象,股价的不断上升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关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应提升。
改善企业与政府、公众的关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于企业除了消耗资源、获取利润之外,能给员工、给社会什么样的回报。创造就业、关注慈善事业、关心弱势群体、保护环境、照章纳税等等,企业行为与社会福祉息息相关,只有懂得回报社会的企业,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成就“百年老店”。
负面影响
从短期来看,实施SA8000,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而在出口产品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我国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具有可持续性,进而会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和物价水平。如果说,因员工工作条件的改善和福利待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品成本,可以通过其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得到弥补的话,那么SA8000标准要求的高昂而频繁的认证费用无疑会成为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个沉重负担。随着成本的提高,不但降低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而且影响到国内的物价和就业。
从长期来看,这种隐性的贸易壁垒将会鼓励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导致我国对外经济环境的恶化。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国家打着“人性化”与“人道主义”的旗号推出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客观上具有贸易保护主义的性质。尤其是西方消费者具有较高的产品忠诚度,一旦在思想上形成某种固化了的印象,即通过SA8000认证的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更符合人性和道义的特点,那么将极大的保护相关国家的相关产业。而当贸易保护主义与人权组织结合起来,对违反SA8000的企业产品征收附加税、实施配额限制直至禁止进口,或者利用民间力量和公众舆论等措施反对进口,必然会恶化整个国际贸易环境,对我国也极为不利。
应对SA8000的政策建议
必须端正认识态度,积极认识和研究SA8000。应该承认,接受社会责任审核或SA8000标准,的确会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增加企业成本。但是也要看到利用SA8000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重新设计制造成本的构成是完全可能的。用低工资来维持成本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维持产品竞争力,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执行SA8000标准与企业的经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例如沃尔玛坚持用SA8000审核其供应商,连续多年保持着世界连锁零售业老大的地位。
另外,SA8000标准是“以人为本”的强大助推器。它把人本管理、商业道德和精神文明等指标化,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护人有了可操作衡量的具体量化标准。SA8000标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而这恰恰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所在。
坚决反对把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同时加快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支持改善劳工标准,但坚决反对以改善劳工标准为幌子的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最近两年,随着我国出口贸易迅速增长,我国与西方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欧美国家动辄就以人权、环保、安全等问题对我国产品进行贸易制裁。另外,必须加快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及时跟踪国外最新的技术参数和标准,对SA8000将给相关产业造成多大影响提前做出判断和分析,给企业一定的缓冲时间。同时要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做好沟通和协调。
完善立法,统一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快速提高,要尽可能促使现有的劳动保障立法在内容和标准上与SA8000标准同步,对一些核心条款进行必要的调整,尽可能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充分维护我国的利益。
强化执法,完善劳动保障和诚信制度,切实改善国内劳工条件。加强对劳动保障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SA8000关注的使用童工、违反工资和工时规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企业处以重罚,强化示范作用。同时强化对SA8000的宣传力度,使企业了解并树立危机意识,自觉提高劳工标准。为工人反映情况创造便利的渠道,切实保护劳工的权益。
政府要做好服务和引导。政府应该与驻世贸组织谈判代表和国外政府、认证机构或是跨国公司代表通过谈判的方式,为企业争取一些时间。同时出于维护产业竞争力的考虑,政府还可以采取一些补贴的方式。另外也可以参照国际惯例,通过成立某种基金的形式,对开展SA8000认证的企业和单位进行扶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管理会计; 社会责任; 应用体系框架
【中图分类号】 G475;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0-0002-04
自高校大幅扩招以来,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尽管实现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相关产业发展,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高校债务风险加剧、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尤其是近年,针对高校爆发的各种乱象如权钱交易、功利化盛行、学术造假、道德败坏等,社会各界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如何面对“钱学森之问”,加强内部管理建设,承担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是高校与高等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
一、高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的催生背景
随着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学科布局、专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服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动,高校所拥有的经济实体逐渐增多、经济性质越来越复杂、内外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内部利益关系纵横交错、各级各类管理人员配置互有交叉、各实体的管理模式差异性明显,仅从会计核算模式与财务管理上,即在并行使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学校“大账”);《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校办产业、独立核算的后勤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期刊社等);《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教育基金会或教育发展基金会);《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学校基建项目)等多套财务和会计制度,管理幅度变大、管理层次加深、风险点明显增多、监管难度更高,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社会责任承担的认知和要求在提高。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高校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尽管不像企业那样直接面临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市场竞争,但在战略发展、核心特色、管理创新、生源竞争等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不确定性;高校也是一个由很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其内部的自组织和演化呈现出非线性特征。按照管理协同理论,高校需要识别和分析自身的基因密码,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及其所属子系统,并把各个子系统进行时空和功能重组,运用专门方法在价值定位、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机制创新上全面优化升级,整体上提高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果,实现协同效应和组织进化的管理目标。
自David et al.[1]首先提出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后,会计界主要从“财务会计”领域对此展开了研究,直至现在,把“管理会计”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文献仍不多见,Pavel et al.[2]将企业社会责任嵌入ISO管理系统,冯巧根[3]从“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观”考察了管理会计的框架结构,也有部分学者探讨如何在管理会计的某个方面如“战略绩效评价”[4-5]中融合社会责任,这些研究为我们全面、系统地将社会责任融入到高校治理和高校管理当中,并为进一步升级和优化高校管理会计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二、高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的理论缘起
(一)社会责任理论
1.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理论最开始是基于企业而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始于英国的Oliver Sheldon[6]。在此基础上,Carroll[7]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即企业社会责任涵盖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层面;Dima[8]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强制性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愿性社会责任(自由决定的策略性责任和自由决定的慈善性责任)。这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关注和社会效能:在承担受托经管责任(实现经济责任、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也承担对消费者、供应商、员工、监管部门、社区、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由此可见,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最为密切相关”,是“公司该为谁承担责任”的最好答案[9]。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只有关注社会责任并将其作为“遗传基因”的企业才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正如John[10]指出,企业应同时满足“自身发展”与“经济繁荣、环境保护、社会福祉”;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三重底线的统一平衡发展。
2.高校社会责任
作为“营利性组织”的企业尚且积极履行“企业公民”职责,而在“现代大学与社会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值日益提高”[11]的当今,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的高校更应深刻认识并践行社会责任。 Ortega
Y. Gasset[12]较早提出了大学“社会责任”的概念并探讨了其内涵,认为大学不应该是“象牙塔”,而是要走出校门、服务社会,承担“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使命”。而后中外学者对于大学在社会中的功用、高校社会责任的内涵、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索[13-16]。自2007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像企业一样,积极审视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涵盖服务责任、诚信责任、社区责任、环保责任等内容的社会责任报告,充分展现了这些高校对学生、教职工、政府、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人文关怀理念。高校社会责任即是高校作为人类活动的参与者,在经济、社会和高校自身发展进程中对各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二)管理会计理论
1.企业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萌芽于20世纪初,后逐渐由执行(追求效率)转向决策(追求效益)。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们对管理会计进行了反思,其中我国学者李天民[17]把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划分为“传统学派”和“创新学派”,他认为尽管传统学派“视野狭隘,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然而创新学派却是“严重脱离实践”,“所做的各种数量模型毫无实用价值”。迄今为止,对管理会计的整体框架“尚未形成共识性认识”,其基本问题“很有探索价值”,管理会计“尚是一门发展中的学问”[18]。20世纪90年代直至现在,世界挺进新经济时代,互联网经济异军突起,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传统业态和商业模式受到颠覆性挑战,现代管理会计在进行一场“新的复兴”。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基于我国“管理情境”的管理会计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主题”[19];特殊情境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和原创性要求”[18]。
2.高校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尚未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得以“广泛运用和发展”,从而制约了其“理论的完善及实务的发展”[20]。在理论研究上,我们也许更应该关注“国有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管理会计”[21]。因此,将管理会计理论和技法应用于我国高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促进高校加强价值创造和维护、增强自身发展实力,这不仅是我国在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可能突破点之一,也是我国高教财政体制改革取向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会计是基于一定的理念和通过专门的方法,对战略、财务和业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传递并帮助高校管理人员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的管理活动。以高校的职能发挥为中心,高校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和维护”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和师生员工等个体价值的尊重和保障上,也体现在对各领域,比如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的关注与增进方面,“以人为本”、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均是高校管理会计应贯彻的重要原则。
三、高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的概念界定
高校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以社会责任为内生动力和制度安排来重构管理会计体系。
(一)高校社会责任和管理会计的融合
1.高校管理会计应充分关注社会责任
管理会计是环境变迁(经济、科技、文化等)的产物,因此必须关注组织的外部环境甚至国际环境的变动趋势。随着我国传统工业的扩张、人口红利和低成本竞争模式的终结,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带来财政收入增速下滑,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由于教育支出在公共服务支出中比重较大,因此客观上急需改变原来较粗放的教育财政经费投放和管理机制,适应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新常态”。高校在学科和专业发展中是否科学合理地安排预算经费,是否尽到了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促进创新创业等社会责任,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以回应公众关切等,均是高校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高校管理会计的发展充分关注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诉求,有利于调动内外部因素的积极性,抑制管理伦理冲突并控制声誉风险,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绩效和公益价值。
2.高校社会责任通过管理会计来实现
财政部会计司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解读时指出,“要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建立健全预算安排”;逐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统计和考核体系”,这反映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的重要性。那么管理会计如何引导和保障高校履行社会责任?大学社会责任是“古老而又时髦”的话题[22],这个话题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教育转型发展”的当今尤其重要。高校社会责任不仅需要决策者及其管理团队建立核心价值观,也需要数据系统和过程监督等管理会计方法作为重要抓手来保障履行。高校应积极应对精细化管理“新常态”,以“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信息技术升级为手段,充分应用价值分析、业绩管理、前景预测、风险控制等工具,以“管理创新”来驱动社会责任的履行。
(二)高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的概念
由此可见,高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是以管理会计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发挥大学职能和履行社会责任为战略目标,通过专门的工具、方法和技术,将高校的社会责任及战略、财务、业务有关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呈报高质量、相关性强的价值信息,以辅助高校内外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应预测和决策、规划和控制、分析和考核的管理活动。高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在体系构建上呈现出“整体性、层次性、科学性、前瞻性、开放性”特征。
四、高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的应用体系
高校履行的社会责任及其具有的“公共性”“非营利性”“财政预算”等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单独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应体现在管理会计应用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上。
(一)高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构建
现有研究主要是从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角度来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如刘永泽等[20]认为应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具体包括预测系统、管理决策系统、全面预算系统、预算管控系统、项目管理与责任会计、业绩评价系统和内部报告系统。基于此思路,高校应结合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领域,如战略规划(总体战略、财务战略)、管理预测(前景预测、风险评估)、管理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各类支出控制)、薪酬设计(薪资结构与水平)、资金管控(收费管理、资金结算)、投资管理(基建投资、校办产业投资)、资产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资产运营(运维、处置及效益评估)、后勤管理(节能、环保及安全)、纳税管理、责任会计、绩效评价、信息报告(信息生成、信息应用)、内部监督等,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的应用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管理理念、制度和流程的变革。
由于预算管理贯穿于高校的各类经济活动,是高校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中心,因此本处将上述“成本控制、薪酬设计、资金管控、投资管理、资产采购、资产运营、后勤管理、纳税管理、责任会计”等纳入全面预算管理的“全流程”,即“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从而形成相应的体系框架(图1)。
(二)应用体系运行中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高校利益相关者由外部利益相关者(政府职能部门、校友、学生家长、行业组织、媒体、社区、捐赠者、其他社会公众)和内部利益相关者(学生、教职员工、工会等社团组织、管理人员)构成,以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注和权益保护为重点,在上述高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框架的建设和运行中,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考虑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等因素,分析学校的社会责任战略定位,制定战略发展总体目标和相应的财务策略。
2.在资产采购、价款结算、外来经费(如纵横向科研经费、社会捐赠收入)管理、科研成果转化中,加强合同管理与执行,维护学校的社会声誉。
3.应用成本性态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等工具,考虑社会责任成本,加强精细化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
4.分析生均培养的“量-本-结余”,探索办学成本的社会分担与补偿机制,建立学校发展投入、员工薪酬和学生资助之间的优化分配模型。
5.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并控制经费使用风险,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培养社会满意、“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
6.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为指导,建立融入社会责任的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与具体业务的互动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和改进投入机制,推进学校绿化、节能减排、安保和实验室危险品管理工作,建设“节约型校园”“平安校园”,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7.在收费、招生、纳税、还本付息、三下乡、支教、社区服务、参与慈善活动等方面,建立并完善守法激励与道德激励机制。
8.应用平衡计分卡、QHSE等绩效评价工具,建立高校经济和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指标体系、方法体系和标准体系)。
9.对学校相关管理信息以信息推送、内部共享、外网公开等多种方式进行披露,强化内部监督及“准公共产品”的社会监督等。
综上所述,作为广泛存在而又备受社会关注的组织,高校若想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冲突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在管理上寻求改革和突破,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使命。高校管理会计融入社会责任,能够拓宽高校管理会计的“价值”内涵,丰富高校的职能和战略发展目标,同时管理会计也是高校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抓手,通过管理会计与社会责任的高度融合,有助于发现其内在的联系和耦合关系,进一步挖掘其功能发挥的运行机理。
【参考文献】
[1] DAVID F, et al. Socio-Economic Accounting[J].The Journal of Acccountancy,1968,126(5):37-42.
[2] PAVEL C,et al.How can SMEs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CSR Agenda?A UK Case Study Perspective[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4,11(3):140-149.
[3] 冯巧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会计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09(8):80-87.
[4] 徐光华,陈良华,王兰芳.战略绩效评价模式:企业社会责任嵌入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166-167.
[5] 陈弘,白晓雨.社会责任预算管理初探[J].财会通讯,2011(20):124.
[6] OLIVER S.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Sir Isaac Pitman and Sons Ltd.,1924.
[7] CARROLL A 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34(4):39-48.
[8] DIMA J.The Case for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2007,112(1):1-27.
[9] DONNA J W, et al. Stakeholder Mismatching: A Theoretical Problem in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rporate Scial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1995,3(3):229-269.
[10] JOHN E. Partnerships from 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century Business[J]. 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1998,8(1):37-51.
[11] 严隽琪.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求是,2013(6):44-46.
[12] JOSE O G.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M]. 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1.
[13] CLARK K.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M].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14] DEREK C, et al. Beyond the Ivory Towe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M].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5] 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6.
[16] 龚放.试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2):118-127.
[17] 李天民.论管理会计的前景[J].会计研究,1988(5):23-28.
[18] 杨雄胜.管理会计体系之理论基础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5(6):13-14.
[19] 胡玉明.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过去、现在与未来[J].新会计,2015(1):6-12.
[20] 刘永泽,况玉书.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2):28-34.
关键词:社会责任;财务核心能力;指标体系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回顾
最近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极大的打击了公众的消费信心以及投资者的信任也受到很大的冲击,金融危机、特大矿难、“大头娃娃”、“假养生”、假药、虚假广告等字眼频频出现。三聚氰胺污染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奶制品企业甚至中国其他相关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性的质疑,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引起的金融海啸令全世界震惊,企业的社会责任再次成为政府、工商界、学术界,以及媒体等各个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能会极大的增加其经营的成本进而会影响其利润,需要在很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和保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之间找到平衡。从企业角度来说,社会责任和财务核心能力,犹如杠铃的两段,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缺一不可。社会责任和财务核心能力两者具有现实不可分割性,因而学术界有必要对其再进行各自深化研究。传统的研究只是单纯对某一个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少之甚少。早在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就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Cowen(1987)通过对134家美国公司年度报告中所包含的社会责任信息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公司所在的行业、公司是否存在社会责任委员会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相关。Roberts(1992)的研究表明,利益相关者的势力、企业的战略地位、公司的盈利能力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正相关关系。我国盛春艳(2007)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进行的综合评价。胡建政洪文辉(2008)运用沪深两市691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王大山(2008)对公司治理与财务核心能力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把公司治理力作为财务核心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的一部分进行了实证分析。李虹、罗莉华(2009)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能力进行了分析。上述学者对社会责任和财务核心能力系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并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丰富了社会责任、财务核心能力等领域的研究内容。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将财务核心能力、社会责任纳入一个统一的企业发展框架中进行分析的文献却极为鲜见。因此,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来考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提升有无影响以及有怎样的影响十分必要。
二、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财务核心能力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从2007-2009年连续三年出现在胡润企业社会责任50强的中国企业为样本,总共有18个企业,涉及房地产、汽车、银行、综合、消费电子、保险、电子、运输、石油等行业,去除国家电网、国家开发银行、南方电网等五家非上市公司,还剩中石油、海尔集团、平安保险、世茂、苏宁电器、中国铝业等12家上市公司,数据来自个沪深和香港交易所2007-2009年企业的年度报表。
(二)变量设计
1、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从年报中查找数据,得到员工、供应商、股东、债权人、政府和公益等6大维度,即政府责任(X1)、员工责任(X2)、股东责任(X3)、债权人责任(X4)、供应商责任(X5)、公益责任(X6)。X1=(支付的各项税费一收到的税费返还)/经营现金流入;X2=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X3=支付的现金股利和现金利息支出/主营业务收入;X3=每股收益;X4=资产负债率;X5=应付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平均应付账款)};X6=(环保支出+捐赠支出+赞助费)/主营业务收入。
2、财务核心能力变量。本文参考朱开悉、王小朋和郑槐淼的在《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与计量初探》评价指标,并且根据现有的资料对指标进行了改动,选择12个主要指标来评价财务核心能力。
3、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企业规模作为一个控制变量,用企业期末总资产这一指标来评价。
(三)研究假设
假设H1:企业履行政府责任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H2:企业履行员工责任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H3:企业承担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正相关。
假设H4:企业履行投资者责任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H5:企业承担对供应商的责任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正相关。
假设H6:企业履行公益责任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以上假设,设计研究模型为:
FCCt=αt+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InTA+ε
t为2007-2009年。
由于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性机制的作用,其投入-产出有效性可能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对于社会责任变量一因素。本文选择的是2007年的数据。财务核心能力变量选择的是2007-2009年的数据。
(四)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财务核心能力FCC指标;然后根据研究假设,设计出衡量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定量指标.构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核心能力的模型,回归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核心的影响程度。财务核心能力评价FCC指标,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寻找描述企业财务核心能力9个变量的线性组合来最大化描述它们的变化情况,从主成分分析法中得出的第一大主成分被定义为反映公司财务核心能力的FCC指标。在第一大主成分中,各变量的载荷系数,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中的系数得到3年的财务核心能力FCC指标。
(五)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核心能力FCC指标的回归分析
以2007年、2008年、2009年的企业社会责任为自变量,财务核心能力FCC指标为因变量,用spssl3.0软件回归分析他们有无相关关系以及怎样的关系,得出结果如下:R2=0.929,F=8.428,sig.=0.042,从R2等于0.929可以看出方程拟合度很好,但回归方程在0.05显著水平下都不显著。回归结果估计方程,如表3所示;系数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四的实证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沦:政府和股东的责任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假设得到了验证,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与财务核心能力有低度的正相关,相关系数都是小于0.5,因此假设得到验证。但是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却没有显著的与财务核心能力正相关性,2007年为正,2008、2009年都是负的,因此假设未得到验证。企业对员工的责任除2008年是正相关外,其他都是负相关,因此假设未得到验证,企业对公益的责任这一变量未通过假没检验。原因可能是只有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类似的大事件外,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履行公益责任只被受益的一部分群体所知晓,那么企业履行公益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这一变量只有2009年通过了t检验,这可能也是由时间的滞后性引起的。
三、结论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核心能力关系着企业能否长期生存发展下去的两个十分重要因素,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关系的研究不多,本文从实证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核心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论证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开拓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 Scott S Cowen,et al. A Commentary and an Overview of Key Questions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 Business and Society,1987(4).
2、Chandler A D.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 s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 ives,1992(3).
3、宋建波,盛春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9(10).
4、王大山.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核心能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
5、李虹,罗莉华.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能力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3).
6、李庆东,李艳杰,白着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2(5).
【关键词】 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苏丹红”等事件的发生,公众要求企业提高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由于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行业特点,在其生产过程中“三废”的排放等难免会引发安全、健康和环境问题,因此,公众对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以健康、安全和环境为核心,以确保社会整体福利、有利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交流及和谐共处关系,自觉自愿履行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在经济、法律、生态和伦理方面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为公正地评价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状况提供了客观依据。因此,本文在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行业特点,构建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一、国内外主要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
如今,企业家日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性发展指数、《中国公司责任评价办法(草案)》。尽管这些标准和评价体系内容各有所侧重,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即在全球范围或在国家层面上,提供一个相对完备的、能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和实质的评价或报告体系。
(一)国外主要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
社会道德责任标准(SA8000)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道德责任标准,是规范组织道德行为的一个新标准,已作为第三方认证的准则。自1997年问世以来,受到了公众极大的关注,在美欧工商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通过SA8000认证将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又一重要武器。SA8000认证是依据该标准的要求审查、评价组织是否与保护人类权益的基本标准相符,在全球所有的工商领域均可应用和实施SA8000。SA8000为公司提供了社会责任规范,在保障有关各方的权益和辅助管理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道琼斯可持续性发展指数(DJSI)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全球基础上用来跟踪、衡量可持续发展领导者表现的标准。此指数中被提名的公司,必须在市场操作、公司监管、环保政策与管理、环境与社会报告、慈善事业及对股东的承诺等方面符合严格的标准。道琼斯可持续性发展指数关注企业发展对环保、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三重影响,并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加以衡量和表述。由于DJSI注重的是领先地位的公司,所以 DJSI 体系也格外注重评估对象在经营风险和危机管理政策方面的信息。
(二)国内主要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
《中国公司责任评价办法(草案)》是由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联合制定的,参照了有关国际机构的报告模板以及3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公司责任报告。草案所界定的公司责任体系包括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公司社会责任首先对公司利益相关者负责,包括公司员工、供应商、客户、社区等。环境责任则包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排放、推进循环经济三个层面。
《HM300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是中国自行制定的、国内外首部最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HM3000通过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视角,深入结合国家宏观政策与当前企业和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系统地规范了促进企业自我生存、发展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与国外SA8000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不同,HM3000从六个纬度――客户、员工、股东、生态环境、商业秩序、社会事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系统地诠释。
以上这些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或体系建立的初衷都是能够具有普遍适用性,希望能被广泛采纳,因此在内容上比较注重完备性,这就导致对行业的特征不加区分,难以体现行业的责任特性。本研究与以上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同的是,在参考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评价框架的前提下,站在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对其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上,结合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行业特点,构建突出反映石化行业上市公司行业特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石化行业上市公司产品生产及使用等可能给员工、顾客、社区、国家和环境带来的影响,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尽可能地使指标体系的内容能够反映出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二、石化行业的特点及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分析
石化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石化行业又是高风险行业,例如原油、天然气、汽油等,绝大多数属易燃、可燃物质,一旦泄漏,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燃烧、爆炸,从而导致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等。石化装置由于技术复杂、设备制造、安装成本高,装置资本密集,如果发生事故,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特点可用以下二十字概括:“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链长面广、连续作业”。石化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安全工作对于石化行业的特殊重要性。对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来说,没有安全生产,就不可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安全生产,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没有安全生产,就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安全生产,就不能充分保障员工的利益。
石化行业上市公司要做到安全生产,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在企业的经营方针、业绩考核体系中将社会责任纳入其中。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价值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既有法律、行政等方面的强制义务,也有道德方面的自愿行为,具体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和伦理责任等四方面。在经济责任方面,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充分保障股东利益,对股东负责;在法律责任方面,要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法》等;在生态责任方面,着重指出的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应积极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以“绿色产品”为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对象,生产环境友好产品,重视治理环境,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在伦理责任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劳动者的价值,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改善企业工作环境与员工生活环境,注重对企业员工的感情投入,为员工创造宽松、和谐、愉快的工作气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只有很好地履行这四方面的责任,才能充分保障股东、员工、社区、环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笔者依据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承担的经济、法律、生态和伦理四方面的社会责任,进行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指标与指标体系的设置与前述中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和范围要相一致。指标体系结构的拟定,指标的取舍等都要有科学的依据。
2. 行业针对性原则。由于该指标体系是针对石化行业的,因此,指标的设计要充分结合石化行业的行业特点。
3. 相对独立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应相对独立,相互间的关联性弱,每个指标都应能够独立地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
4.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设计要求概念明确、定义清楚,能方便地采集数据与收集情况。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涉及许多定性的指标,为了具有可操作性,应该选取能够量化或者是能够予以定性分析的指标。
5. 重要性原则。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进行评估时,不可能对企业的任何一项与之有关的活动进行衡量、记录并予以分析,因此,必须将能够基本上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些关键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方位地反映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后所形成的结果。
(二)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为指导,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数据和相关经济信息进行挖掘并结合信息嵌合技术,对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主要内容包括经济责任评价指标、法律责任评价指标、生态责任评价指标和伦理责任评价指标。经济责任评价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法律责任评价指标有社保提取率等指标;生态责任评价指标有环境保护投入率等指标;伦理责任评价指标主要有慈善捐款和活动赞助比例等指标。不是所有的指标都能进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笔者遵照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最后确定了二十个指标构成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图1)
(三)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有关说明
1. 经济责任评价指标。经济责任评价指标是反映企业经济责任承担情况的指标。虽然利润最大化不是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但经济责任则是企业的基本责任之一。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基础。
2. 法律责任评价指标。法律责任评价指标是反映企业遵守法律法规情况的指标。企业法律责任是指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并接受政府的干预和监督,不得逃税、偷税、漏税和非法避税;企业对本企业职工的福利、安全、教育等方面承担义务;企业对消费者在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等。石化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在这方面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3. 生态责任评价指标。生态责任评价指标是反映企业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履行情况的指标。由于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行业特点,在其生产过程中“三废”的排放等难免会引发安全、健康和环境问题。因此,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充分利用能源,清洁生产,做到生产中“三废”达标排放下的减量排放。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承担的很重要的责任。
4. 伦理责任评价指标。伦理责任评价指标是反映企业在员工福利、慈善公益等方面履行情况的指标。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经济组织,它在今天的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作为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石化行业尤其如此。充分保障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发展与培训以及机会均等方面的权益是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应尽的责任。同样,慈善捐赠等公益行为也是企业不可推脱的责任。
企业是社会肌体的活力细胞,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经济责任行为、法律责任行为、生态责任行为和伦理责任行为都密切地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承担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客观依据,规范了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为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实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衡量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 颜剩勇.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体系[J]. 财经科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