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级电工技能培范文

高级电工技能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级电工技能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级电工技能培

第1篇:高级电工技能培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应用;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应当依据实际情况展开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具体结构,使学校和企业关系更为密切,使教学效果和培养人才的技能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填补我国各个领域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缺口。笔者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对现阶段我国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培养对策。

一、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一线工作人员。在现阶段,我国高技能人才多是由高级技工学校以及技师学院来承担规模化培养,但这种规模化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1.没有寻找到有效的改革路径

毫无疑问,对电子技术应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方向,也是最终目标。但这样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脱离学校实际的情况。原因主要是技工学校的科研力量薄弱,想单独依靠自身的力量开展深入的调研工作,难度很大。

2.合作企业难以有效参与学校开展的教学改革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很多技工院校来说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对于校企合作企业有哪些工作岗位,这些岗位的技能要求,工作人员有怎样的发展空间,学校不是很清楚。在各项相关因素都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是很困难的。

3.教师方面的问题

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技工院校的专业教师多为本科学历,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职称,大部分需要承担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的教学任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进修或培训机会少之又少,因此教师的专业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同时,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师又未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技能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二、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应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方法

第一,校企合作机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深化,以便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有利条件。第二,以市场中能够提供的岗位为中心,依据各个技工院校做出的调研结果,逐步构建出以基础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第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崇尚技术的氛围。指出,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首先要加强宣传引导,消除传统观念对技能人才的偏见。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共取得5金6银4铜的优秀成绩。这是技工教育体系建设的可喜成果。只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宣传引导,创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梯度就会更加完善。第四,健全专业设置与调控机制。技工院校要认真研究分析当地产业、行业门类分布和技能人才现状,走进企业调研人才需求情况,对现有专业进行分析评估:对于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好,办学条件尚有欠缺的专业要重点发展;对于招生和社会需求都较为稳定,办学条件较为成熟的专业要稳定发展;对于新技术、新理念和新市场环境催生的一些新专业,要认真研究论证,审慎决策,量力而行;对社会需求萎缩,招生困难的专业要进行调整和撤并,确保技工院校立足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参考文献:

[1]钟秀平.基于政府管理视角的广州市公办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引进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宦平.进入高职序列技师学院的功能定位与办学机制断想[C].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2015.

[3]薛中元.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启示——以某高级技工学校为例[C].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2016.

第2篇:高级电工技能培范文

【关键词】碳纤维;变压器;导线温度;动态增容;GPRS

1.引言

现有的导线载流量都是在+70℃的最苛刻条件下的经济载流量,因导线的运行环境差异,导线的热效应差别很大,导线的实际最大负载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就目前实现扩能的方式来看,国内外电力企业主要采用增大导线截面、提高导线运行温度或更换新型高温导线等方法实现。这些方式或多或少仍然需要资源投入,甚至需要对输电线路杆塔进行改造。

事实上,输电线路运行中往往留有较大的余量,而且随着输电线路运行环境的不同(如环境温度、湿度、风力、光照等综合参数),这种余量会随时改变。输电线路动态增容技术则在综合考虑环境参数的基础上,利用调度实时监测等数据,对需要扩能运行的线路进行运行监测、动态分析、跟踪与报警,供线路、调度等人员参考,便于处理故障和合理安排运行方式,力争最大限度地提高输送容量,达到输电线路动态增容的目的。

2.解决方案

通过比较分析“新配出线路或增加电源点”与“不突破导线最高允许温度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相应的配电设备保证末端电压质量,充分挖掘配电线路潜在的输送容量”两种方案的经济效益,提出在线路上安装调压变压器及无功补偿器改善线路电能质量,结合动态增容技术提高输送容量的技术方案;

2.1 碳纤维复合导线

常规线路导线存在载流量低、线损大等多种问题,提高输送容量必然引起导线温度升高,致使弧垂加剧。常规做法是在导线薄弱位置安装测高仪监测弧垂程度,但是输电线路距离长,做到监测所有位置的难度极大,无疑增加了线路运行的安全和维护成本。

本方案采用碳纤维复合导线替换现有导线。此导线是一种全新结构的节能型增容导线,与常规导线相比,具有重量轻、抗拉强度大、耐热性能好、热膨胀系数小、高温弧垂小、导电率高、线损低、载流量大、耐腐蚀性能好、不易覆冰等一系列优点,综合解决了架空输电领域存在的各项技术瓶颈,代表了未来架空导线的技术发展趋势,有助于构造安全、环保、高效节约型输电网络,广泛用于老线路和电站母线增容改造、新线路建设,并可用于大跨越、大落差、重冰区、高污染等特殊气候和地理场合的线路。

2.2 可调变压器

本方案采用10KV可调升压变压器提高线路输送等级到20KV,探索10kV与20kV混合型线路在提高配网供电能力方面的实施条件。通过以上方法实现对线路潜在输送能力的挖掘,解决单辐射配网线路的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

3.系统组成

本方案参考典型的闭环控制模型,包括线路实时状态反馈、数据处理服务器、变压器智能控制三个部分。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通过GPRS与数据处理服务器保持永久在线,监测数据通过设定时间间隔发送到数据处理服务器,服务器通过动态增容处理模型,综合处理导线温度、导线电流、环境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数据,计算出输电线路潮流与线路热稳定限额的变化,通过与线路热稳定温度预警值的比较,分析线路输送余量,为输电线路动态增容提供科学依据,提高运行效率和传输容量。数据处理服务器将计算结果及动作指令下发给智能调节电力变压器,实现非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改善线路电能质量及输送容量。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3.1 数据处理服务器

数据处理软件采用一体化平台设计,通过开放分布式运行平台将系统的所有应用程序隔离在操作系统和硬件之上,开放分布式运行平台对各种操作系统、硬件统一封装,应用程序只与平台进行交互而不用直接访问操作系统和硬件,从而保证系统可跨各种操作系统、硬件平台及各种商用数据库。

根据电力系统数据传输的特殊性、安全性的特点,线路在线监测装置与数据处理服务器之间采用了GPRS通信方式,使用电力系统内部绑定APN的专用SIM卡,实现数据与公网网络的传输隔离,保证了数据只在特定网络环境内的传输安全。另外数据报文采用独特的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只有数据处理服务器才能解密出明文,所以即使数据传输到了电力系统内部其他的服务器也无法被识别,保证了数据处理的唯一性,避免出现多人多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情况,降低了数据处理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设备误操作的可能性。

电力调度、运检工作人员通过WEB浏览方式查看线路实时状态数据,并且根据职能不同获得相应的管理权限,完全满足电力公司综合管理系统综合性、先进性、开放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等要求。数据处理软件以报表、曲线图等方式实时显示当前线路运行状态,提高了线路运行维护水平。通过对运行输电线路导线温度和环境气象的综合监测,为输电线路导线超温提供预警,预警信息通过短信的方式发送到指定的负责人。

比如当温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可能是导线接头质量有问题,此时线路工区将到现场核查,及时消除缺陷。线路工区需要增加特殊巡视,并及时安排计划整改此处的交叉跨越隐患。如果是导线运行温度超限,线路工区可以向生产和调度部门申请,停用或者转移负荷。

3.2 线路在线监测装置

线路在线监测装置由导线温度采集单元、气象采集单元、数据通信单元和电源系统组成。气象采集单元安装在输电线路杆塔上或者采用特殊支架固定在线杆上,采用太阳能板和蓄电池的风电互补供电方式。气象采集单元可监测当前风速、风向、环境温度、环境湿度、日照辐射等微气象环境综合参数。导线温度采集单元安装在被监测导线接头处,采用PT从被监测导线获取电源供电。

监测装置将采集到的导线温度、环境综合数据通过GPRS定时发送到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发送周期可根据监测要求随时修改便于对某些特定区域进行密集监测。

监测装置系统构成详见图2:监测装置结构图。

3.3 变压器智能控制

数据处理软件通过动态增容处理模型,综合处理导线温度、导线电流、环境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数据,计算出输电线路潮流与线路热稳定限额的变化,通过与线路热稳定温度预警值的比较,分析线路输送余量,然后将分析结果发送给智能调节变压器,变压器对比分析数据和设定的容量限值,动态调整输送能量,实现改善线路电能质量及输送容量的目的。

4.现场应用情况

2012年11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10KV苍九二线#48、#113、#130号杆安装输电线路导线温度在线监测装置,#48号杆单独安装微气象监测装置对周边区域的气象环境进行监测。

监测装置主要由主机装置和导线温度监测装置两部分组成,主机装置采用不锈钢支架将主机箱和太阳能板固定在杆塔上,距离地面4米以上。

主机内部包括数据处理终端、GPRS数据传输单元和433MHZ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数据处理终端通过GPRS数据传输单元与PC工作站进行数据的传输,将现场数据传输到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

导线温度监测装置包括数据处理器、PT1000温度传感器、取电CT三部分组成。温度传感器固定在导线的接口处或者薄弱处,数据处理器将采集到的导线温度和导线电流通过433MHZ无线通信模块传输给主机,并且接收主机发送的控制指令,进行休眠或者修改采集时间和采集间隔。监测装置内置低温锂电池,能够在-40°保持正常工作,并且能够从CT中获取电源补充到锂电池中,维持电池电量充足。

微气象监测单元能够采集风速传感器、风向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辐射传感器,用于采集现场的气象环境数据为动态增容提供参考。苍九二线#48、#113、#130号杆距离较近,周边环境相似,能够影响温度、湿度等微气象环境的因素基本一致,所以在#48号杆安装了一台微气象监测装置提供周边区域作为参考。本系统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理念,各监测装置之间互相独立与监测子站通信,所以微气象监测单元可以与导线温度监测装置使用同一个主机系统,并且使用主机系统的电源。

PC工作站后台实现输电线路导线温度、导线电流,环境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及日照辐射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分析及预警、显示、查询、信息、数据转发、打印等用户所需要的一系列功能。后台主站通过曲线方式显示导线温度。

5.结束语

项目成功实施后可广泛应用于我国配网线路以及其它各电压等级线路,不仅掌握线路实时温度,保障线路运行安全,还能提高线路输送效率,节约输电成本;可以缓解电源建设步伐的加快与电网规划建设滞后、输电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还能避免因新建线路引起的诸多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张启平,钱之银.输电线路实时动态增容的可行性研究[J].电网技术,2005,29(10):31-32.

[2]叶鸿声,龚大卫,黄伟中等.提高导线允许温度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实践[J].电力建设,2004,25(9):1-7.

[3]马国栋.电线电缆载流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4]东北电力设计院.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5219-2005[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第3篇:高级电工技能培范文

现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暨《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实施。

附件:1.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2.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

3.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附件1: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为加强技工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劳动保障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以下简称工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适应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广泛动员全社会的教育培训力量,普遍开展技能振兴行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

二、目标任务

瞄准企业生产急需,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和比重有明显增加和提高,缓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状况。

三、项目内容

根据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结合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新技术产业领域,选择一些重点工业城市,实施若干高级技工培训项目。2002年10月,首先启动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其他项目将陆续实施。

四、主要措施

(一)充分发挥企业和高级技工学校的作用,动员其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行动,沟通培训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促进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强化高级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推广新技术、新技能在职业培训领域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创新培训形式,开展远程职业培训,推动多媒体音像、仿真模拟教学技术的应用。

(三)推动企业落实培训经费,大力开展职工培训,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提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工资水平、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

(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改革,探索实行与企业生产和职业学校教学实际相结合的鉴定模式。加大技师考评改革的工作力度,使经过培训的高级技工,通过公开考评的方式,取得技师职业资格,促进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

(五)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技术职业(工种)人员,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对实施情况加强劳动监察,对违反规定的进行纠正并给予处罚。

(六)利用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加强教师特别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培养具备高级职业资格的专业理论和生产实习指导“一体化”教师。

(七)组织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活动,表彰奖励优秀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定期组织同业技能交流活动。

(八)逐步完善职业分类、标准、教研、教材等基础工作,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高级技工学校教学计划》和行业、企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制定培训教学计划,并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开发和出版一批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

(九)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指导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设职业指导必修课。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的收集、预测、分析和工作,做好培训毕(结)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组织专场招聘会。

(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政府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政策、措施,宣传各行业的技术能手和标兵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术标兵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

四、经费筹措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城市劳动保障部门向当地财政部门争取专项经费,用于工程的组织推动和基础工作开发。

(二)企业应从职工教育经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中落实技能培训经费。

(三)培训机构和承担委托培训任务的企业,可根据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类型,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向学员收取培训费用。

(四)对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的培训,符合条件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从地方再就业培训经费中给予补贴,补贴标准可适当提高。

五、组织管理

劳动保障部负责工程的总体规划、综合管理。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本地区工程的组织实施、管理服务、监督检查等工作,并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网(WWW.LM.GOV.CN)设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专栏,及时通报工程进展。行业组织对本行业工程的实施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企业负责本企业工程的组织实施。

附件2: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

从2002年10月到2005年底,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以下简称机电项目)。

一、任务目标

根据企业急需,在部分工业较为集中的城市和机电类职业比重较高的行业、企业,大力开展机电类现代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力争到2005年,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明显增加,在技术工人中所占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中青年高级技工的比重达到30%左右。

二、重点实施范围

(一)重点城市:北京、天津、太原、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南昌、济南、广州、深圳、洛阳、郑州、武汉、湘潭、株洲、柳州、重庆、成都、贵阳、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30个城市为部里的重点联系城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可以确定各自的重点联系城市。

(二)重点行业组织和企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等10家企业集团。

(三)重点职业领域:数控机床操作人员,模具量具制造人员,特种焊接人员,机电一体化维修人员(机械设备),以及机械加工和装配生产线岗位、工种中多技能复合型技工。

三、主要内容

(一)选择100家企业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依托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和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各确定2家、机械工业联合会确定10家、每个重点企业集团各确定3家,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公布。企业结合实际及长远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实施以下培训项目:

1.面向本企业职工,实施岗位适应性培训、转岗培训、师傅带徒培训、技能提高培训等,组织岗位技能竞赛和练兵比武,表彰奖励技术能手。

2.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委托培训和订单培训。

3.面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校企联合培训,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承担实习或见习任务。

4.面向社会,继续办好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二)选择100家学校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依托机电类高级技工学校和相关专业实习设备先进、师资力量较强的工科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各确定2家,每个重点行业、企业集团各确定2家,部分省(区、市)劳动保障部门确定18家,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公布。由学校制定后备机电高级技工培养计划,实施以下培训项目:

1.面向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级技术工人,开展高级技工学制教育。

2.面向社会上持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或企业高级工,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

3.面向高等教育毕(结)业生中尚未就业的人员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具备较高文化层次的高技能人才。

4.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培养后备技工。

5.面向企业在职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及社会其他人员,开展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培训。

(三)选择3家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机电项目)资源开发中心”。依托北京工贸技师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建立资源开发中心,开展基础研发工作。

1.跟踪了解新技术、新技能的推广、应用情况;

2.开发培训课程,开展示范性培训;

3.组织培训方法研究,承担教材开发和骨干师资培训工作。

(四)组织实施“全国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软件培训课程”远程培训。依托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陆续开展数控工艺、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开发、数控机床加工等领域的远程培训项目,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加工(CAD/CAM)等现代制造技术。

(五)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或学校基地完成重点职业的培训任务后,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按照企业或职业学校鉴定试点模式,组织实施鉴定,由劳动保障部门为合格者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大技师考评力度,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和企业集团每年组织1次技师资格考评。加强劳动监察,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每年至少组织1次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劳动监察,对违反规定的进行纠正并给予处罚。

(六)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宣传表彰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和企业集团在三年内举办1-2次重点职业(工种)的技能竞赛,每年集中组织一次技术能手的专项宣传和表彰活动。劳动保障部会同重点行业、企业集团,在三年内将组织1-2次国家级重点职业(工种)的技能竞赛;第六、第七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增加重点职业高技能人才所占的比重。

四、组织推动

(一)成立由劳动保障部主管部领导任组长,行业组织、企业集团主管领导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下设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统筹安排和指导协调等工作,由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承担。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城市成立由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企业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企业和学校的沟通联系工作。

(三)重点行业组织、企业集团成立或落实相应工作机构,推动项目实施。

行业组织要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预测,确定本行业的重点职业,沟通培训信息,组织同行业交流和技术比武及观摩活动,组织和指导有关教学培训工作。

企业集团要制定规划,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切实提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工资水平、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指导企业基地与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工作联系,全面推动项目的实施。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02年10-12月)

1. 各省和重点城市、重点行业组织和企业集团成立或落实项目领导实施机构

2. 调研了解地区及行业、企业需求,并制定实施方案

3. 确定企业基地和培训基地

(二)实施阶段(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

1. 组织实施培训

2. 做好基础工作和技术支持

3. 进行阶段性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三)效果评估(2005年10-12月)

1. 各省和重点城市、重点行业组织、企业集团自行评估

2. 劳动保障部组织检查评估

3. 项目总结

附件3: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小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成员:薛德林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吴 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薛 利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刘思诚 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王守信 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李柱石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陈天立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经济师

杨广宏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白玉龙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郑昌泓 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李文科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第4篇:高级电工技能培范文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摘要:光伏发电产业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本文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提出了依托省工程中心的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 :工程中心;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项目导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158-03

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但是,校企合作涵盖的意义非常广泛,如何能够实现双方共赢一直是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

如何更好地实施校企合作,能否找到新的载体培养高技能人才呢?近年来,为了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各省纷纷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简称为省工程中心)。省级工程中心纷纷落户在高校,而工程中心的任务除了是科研项目的实施平台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人才培养。笔者通过参与工程中心的相关工作,提出依托省工程中心的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途径。

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现状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至今没有一套完善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和制度。目前,国内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思路,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如深圳技师学院提出,企业评价是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起点和终点,紧紧依托企业来进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各地方政府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一是放到各高职院校,二是依靠自己的职业培训机构,三是政府搭台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完成。显然第一种选择的对象更广,更符合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的要求。因此,各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地方高职院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笔者所在学校更是被政府列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力度。

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的毕结礼提出了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八个途径:一是结合国家重大项目创新培养:二是企业组织技能培训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三是强化校企合作,企业可以采用自主办学、与企业联合办学,以及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技能人才:四是支持企业外培内引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五是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六是预备技师制度的提出,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法的重大突破:七是依托技术服务平台:八是在资金、师资、教材等多方面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寻求各种培养途径的载体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载体,再好的途径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产业,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近几年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人才需求量的剧增,而国内外光伏产业生产、管理、研发的各类及各层次人才非常有限,特别是一线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国内外均未形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光伏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人才的后续供给难以与产业发展相适应。针对市场对太阳能光伏应用型人才的急需,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特别是江苏地区的高职院校,都陆续开设了太阳能光伏技术专业或方向,并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从201 1年的光伏发电人才来看,光伏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还很少,光伏发电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规模,光伏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本上靠企业培训来完成。因此,寻求多个途径培养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势在必行。

依托省工程中心的光伏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省级工程中心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它的建设目标:另一方面挂靠在高校的各类工程中心,其主要研发人员是高校教师,这些教师同时也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可以把工程中心理解为介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一种载体,这个载体必然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载体。

为了更好地利用工程中心这个资源平台,各省在各院校均设置了与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关的各相关专业(方向)。依托省工程中心来进行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崭新的尝试。

(一)依托省工程中心的企业资源,对光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通过调研并同企业专家多次对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进行分析,提取光伏发电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然后将其按实际工作需要分解成若干个能力要素,最后根据能力要素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每个课程单元中的各个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对应:若干能力要素有机构成某一专项能力:若干专项能力有机构成某一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有机构成某项工作的职业能力。该方案的实施是针对所有专业学生而设定的,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我们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了1 1级光伏专业的专业标准,在专业标准中确定了光伏人才的岗位和光伏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凸显工学结合、顶岗实训。

依托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大量的企业资源,在二年级上学期将学生派出,实施顶岗实训计划。在这个教学模块中主要完成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认知,培养适应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三年级上学期实施工学结合培训计划,在这个教学模块中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施过程中采取自愿申请、自愿退出(设置相应的退出点)的原则,通过签订正式的工作协议并制定顶岗实训学习计划进行监督。同时还组织竞赛小组和创新能力培养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光伏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二)“项目导学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中,提出了“项目导学法”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制定了项目导学管理办法和项目导学申请表、项目导学进度表和项目导学退出申请表。该模式是基于工程训练的理念提出来的,目的在于选择性地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

“项目导学法”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如下:工程中心组成教师团队(校内师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在新生入校即对其进行专业教育,调研其就业岗位意向,经筛选后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相关的项目(一般是工程中心的子任务),然后用项目贯穿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师按自己的研究特长为各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各团队在组长负责下有效地开展项目研究。

项目研究的最终出口对应学生的毕业设计。入学进行专业调研,第一学期结束后再做一次,确定学生名单和教师名单,第五学期以毕业设计验收形式结束学习,第六学期寻求对口企业完成毕业实习。

该模式实施的基础条件是:第一要有公共的依托平台,主要解决培养高技能人才所产生的经费问题,依托的平台是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第二要有相对固定的教师团队,教学是有连续性的,不能够半途而废。第三要有学生的配合,有效地引导学生坚持学习。第四要有动态的流动机制。这种模式不同于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其中学生的可变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另外也要根据工程中心的建设任务进行微调。因为此模式最后落实到毕业设计这一实际教学环节上,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找到积极有效的切入点,增加了该项目的可行性。

实施过程中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是项目实施中产生的经费问题。目前,经费落实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工程中心经费、团队课题经费(横向课题、纵向课题、研究性课程、大学生创新计划、毕业设计等等)。该教学模式的整个管理过程与项目组管理模式相同,整个培养过程注重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素质的养成训练。

实施这一模式的实质是充分利用工程中心研究团队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中心研究团队在与企业合作中(有的成员就来自企业)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都是有经验的高职教师,因此能够胜任“项目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依托省工程中心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果

充分利用省工程中心资源,科学吸收国内外光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做法,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重构。依托省级工程中心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有以下几个特色:(1)依托平台有所突破。该培养模式依托省级工程中心,引入工程中心企业化、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实验实训中心。(2)提出“项目导学”的全新教学理念。将工程中心的研发任务进行分解,根据光伏和电子专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依托学校的研究性课程、省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计划、毕业设计、技能大赛、顶岗实训、高技能人才培养认证等多项载体,有序地对光伏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这些载体为培训人才提供了资金和效果检验。(3)科研人员与教学骨干相结合.工程中心主要成员也是学校专兼职的教学骨干力量,应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潜力,积极探索科研项目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途径,延续“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4)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计划二者是有机的整体,互为补充。专业培养是基础,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工程中心这个新平台进行多渠道创新培养。(5)紧跟地方需求。工程中心的研发任务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工程中心人才培养团队在实际教学中会体现“四新”的理念,有的放矢。地方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后盾。

结语

第5篇:高级电工技能培范文

[关键词]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技能测试;培训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28-03

一、引言

近年来,公司设备大规模升级换代,现有设备均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控制技术。PLC、现场总线控制、驱动技术以及先进自动控制技术的引进让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但同时也对电气维修工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为切实提高维修电工的技能水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师带徒、技能鉴定培训考核、各种委外培训。但以上各种手段,还不能有效保障维修电工技能持续提升,其培训存在不同漏点。为有效解决目前维修电工训练时间不够,训练内容不切合公司实际,训练内容不系统等难点,并利用该系统有效检验维修电工的真实水平和发掘人才;单位计划以国家职业标准为指导,以国家教育与培训部门所颁布的教学大纲、鉴定题库为依据,以职业技能各知识点技能点的实现为重点,结合当前生产实际,利用当前机电一体化的所有典型技术建立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系统。

二、维修电工基本现状

1.单位目前在岗员工4500余人,而在岗的维修电工定员175人,占在岗员工近4%,但确保障了近200万箱卷烟生产的设备运行。截止2012年10月,单位目前维修电工岗位人员见下表

2.单位在岗员工平均年龄38岁,从卷烟生产的劳动强度和技术要求分析,不存在老龄化的问题,应能满足生产的血药。截止2012年10月,单位目前维修电工的年龄结构如下表

3.单位目前高技能人才较为缺乏,从事维修的近500人中,取得高级技师资格的人员不到20人,只占维修队伍的近4%。截止2012年10月,单位目前维修电工的技能水平如下表

单位目前高级工和中级工及以下人员合计127人,占总人数78%,技师、高级技师人员占22%,高技能人才缺乏,与公司教育培训规划40%以上为技师人员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4.单位从事维修的近500人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4.4%,中专、技校学历的占32.51%,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23.32%;学历结构偏低。中专中技学历人员中,较大一部分属于函授学历,接近50%的维修人员未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能力提升受限。截止2012年10月,单位目前维修电工的文化程度如下表

目前单位大专以下人员为34人,占总人数21%,大专及以上占79%,从其文化程度和所学专业情况分析,能有效支持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5.单位维修电工有效工作时间现状。随着单位陆续开展的技改和购买先进设备,使单位设备大规模升级换代,现有设备均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控制技术。因而目前单位设备故障率较低,卷包设备有效作业率保持在90%左右,制丝设备停机率为1.4%左右,故单位维修电工的有效工作时间不足50%。

6.单位维修电工目前培训现状。目前单位维修电工培训主要是送外培训,如与高校密切协作,进行钳工基础知识培训;与鉴定机构培训,进行职业鉴定培训;针对维修电工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困难,与生产厂家联系,送外培训。

今年,随着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在聘任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任务工作单中,添加了带徒任务,加大了师带徒培训。

三、单位维修电工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单位四个分厂先后进行了整体技改和局部技改后,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四个分厂目前的设备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但随着先进设备的使用,其对维修电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目前维修电工人员现状分析,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才能有效对接单位“一流竞争力卷烟制造基地”的战略目标。

(一)维修电工技能整体水平不高,不能有效支持单位十二五规划目标

从单位维修电工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分析,按目前鉴定的要求,技师及以上人员应该占维修电工人员的绝大多数,但实际情况是单位的技师及其以上人员只占维修队伍人员的21%。而按照单位的十二五教育培训规划目标,技师及其以上人员必须占到公司维修电工队伍40%以上,才能有效保障公司先进设备有效运行,支持单位十二五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单位近几年鉴定情况和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单位维修电工技师及以上人员缺乏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1.行业从1999年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但维修电工未包含在内,一直以来,维修电工基本是靠维修工志愿参加地方鉴定,这种局面直到公司2009年出台了《职业技能鉴定办法》以后才得到改善。

2.用工制度改革以前,职工的薪酬与其职业技能等级基本无关系,只和职工所在岗位有对接,取证与否,对职工的收入影响不大。这种情况也影响了职工申报职业鉴定的积极性。

3.单位维修电工的来源基本为大中专毕业生,历史上这类型职工都走的职称路线,以取工程师等职称为目标,但在单位成立之前,由于各种原因,职称评定工作未有效开展,也使部分职工对取证或评定职称失去兴趣。

(二)维修电工技能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完善的培训规划

从目前维修电工的培训现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问题,就是维修电工技能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完善的培训规划。一是单位缺乏实训设备,员工在工作间隙无法利用设备加强动手能力的培训,只能通过看图纸来熟悉,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够。二是遇到维修难点和困难,只能送外培训,无法通过实训设备进行专研和攻关。三是维修电工的培训,基本靠送外培训,但送为培训有明显缺陷就是因工厂的生产导致送培人员少,费用高,其系统性不够,导致员工培训规划不完善。

(三)维修电工有效工作时间不足,不能从工作中有效提升技能水平

单位先进设备的引进,标志着单位设备具有多功能、高效率、高智能、高可靠性,同时又能省材料、省能源,并且产品轻、薄、细、小、巧,充分满足了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但同时也标志着机器电气故障减少,维修电工动手维修机器的时间减少,表明员工通过工作演练进行培训的时间减少,因而不能从工作中有效提升水平。

(四)社会鉴定机构鉴定的内容与工厂实际情况不符,不能有效检验维修电工技能水平

目前由于行业未开展维修电工技能鉴定工作,单位的鉴定工作主要依托社会力量。但从社会鉴定机构的培训教材和员工鉴定后反馈的情况看,其教材明显落后于现今主流技术,并且与工厂实际运用技术不符,不能有效检验单位检验维修电工技能水平。

四、通过建立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测试系统持续提升维修电工技能水平

随着行业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和持续深入以及单位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如《职工竞赛管理办法》、《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职工的收入与其贡献和技能水平挂钩,从思想上解决了职工提升技能水平的问题。但要真正使职工提高技能水平,我们不仅要在制度上保障,也要利用国内先进培训模式并结合公司实际在硬件上给予支持。

目前,各大院校和国内各大中型企业都陆续建立职工(学生)训练中心,单位这套系统的设计将充分借鉴当前控制技术和这些现有训练测试系统的成果,尽量涵盖机电一体化的所有典型技术并结合车间实际将卷包、制丝、辅联、动力涉及的各种设备工作流程包含进来。卷烟生产的过程中,制丝、卷包、辅联以及动力虽然需要掌握的技术大同小异,但侧重点不同且具体器件也有差异,所以本项目的技术关键就是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设计出的综合实验系统要求符合车间大部分电工工作实际,并能用于招聘、训练学习、技能考核等。

(一)运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测试系统,招聘合适的人才

虽然目前单位维修电工只缺员12人,但考虑到单位技改后,大量先进设备的应用,单位现有维修电工有部分员工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且年龄偏大,随着单位的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部分维修电工会调整到其他岗位。因此,单位在今后几年内会招聘一些维修电工,充实维修队伍。

运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测试系统。一是我们可以测试招聘人员对常用电工工具、仪器仪表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我们可以测试招聘人员对常用低压电器(断路器、熔断器、按钮开关、各种继电器、接触器、启动器等)、传感器、常用电动机、变压器等的结构、特性、工作原理等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三是我们可以测试招聘人员电气识图和绘制简单电气控制图能力。通过这些测试,我们可以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到维修电工队伍上。

(二)建立维修电工培训规划,开展技能竞赛形成比学敢超文化氛围

建立了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测试系统,我们充分利用其涵盖机电一体化的所有典型技术并结合单位车间实际包含了卷包、制丝、辅联、动力涉及的各种设备工作流程的特点。一是我们结合维修电工现状,制订每一个维修电工的训练规划及年度训练计划,利用训练测试系统持续提升其技能水平。二是利用训练测试系统,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与公司生产设备维修技术紧密相关的维修竞赛活动,通过奖励竞赛活动的优胜选手,营造必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三)利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测试系统,保障维修电工训练时间,提升技能水平

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测试系统,涵盖机电一体化的所有典型技术并结合公司车间实际包含了卷包、制丝、辅联、动力涉及的各种设备工作流程。我们的职工在工作时,利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测试系统,按照维修电工训练手册,根据不同人员实际情况进行训练。一是训练维修电工对常用低压电器、气动元件、传感器、常用电动机等进行拆装、检修;二是训练维修电工对复杂电力拖动系统的快速识图、安装、调试、故障检修;三是训练维修电工对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熟练;四是训练维修电工对常用PLC(西门子S7-300/400、罗克韦尔/AB)的各功能模块的快速拆装、功能配置、故障检修;五是训练维修电工使用计算机辅助绘设计、仿真软件、组态软件、PLC(西门子/罗克韦尔)编程软件进行设计、组态、编程;六是训练维修电工掌握工业以太网、工业组态相关知识,熟练使用组态软件设计现场所需的组态程序。从而有效解决维修电工不能通过工作演练提升技能水平的问题。

(四)通过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测试系统,有效检验维修电工技能水平

鉴于社会鉴定机构的培训教材明显落后于现今主流技术,并且与工厂实际运用技术不符,不能有效单位检验维修电工技能水平。我们一是通过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测试系统,在维修电工参加社会鉴定前,对其依据公司依托系统开发的测试试题进行检验;二是通过加快维修电工培训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力争将与公司实际设备相符的考题纳入到社会鉴定机构的考题中,准确检验维修电工技能水平。

第6篇:高级电工技能培范文

关键词:农电工;培训方案;设计;实施

作者简介:马莉(1970-),女,甘肃临夏人,兰州供电公司培训分中心,讲师,高级企业培训师。(甘肃 兰州 73005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56-02

随着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城乡电网同网同价、户户通电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等工作的推进,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为农电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国家正在推进的农电体制改革,“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取消县级电网企业“代管体制”,建立有利于促进农村电力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目前,兰州供电公司是国网系统唯一一家未理顺管理关系的省会城市供电企业。由于管理体制还未理顺,产权关系不清晰,农电管理状况与国网公司统一农电管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全面加强农电统一管理对农电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促进农电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根据甘肃省电力公司培训工作会议和兰州供电公司农电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要针对农电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特点,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全员培训,通过岗位练兵、专项培训、技能竞赛等手段全面提升农电职工综合素质。为有效开展上述工作,切实提高农电整体管理水平,全面完成农电各项工作任务奠定基础,兰州供电公司开展了农电工培训方案设计与实施工作,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确定培训需求,制订培训计划

兰州供电公司人资部培训专责和培训分中心领导及培训鉴定管理人员首先对兰州市农电公司、榆中县农电局、永登县农电局、永靖县电力公司四家单位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根据前期做的需求分析表、报名摸底表的统计结果直观的数据比对以及听取各农电公司领导专工介绍本单位用工情况,了解到目前的大部分农电职工文化程度较低,都是只会干基本工作,对技术含量较高工作的理论、技能知识知道甚少,掌握更谈不上。对于电能计量智能电能表、集中抄表等新技术、新设备不了解,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总结农电职工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员工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欠缺,实际技能操作能力不强;新技术、新设备、现代化的信息知识了解应用少。

根据调研的统计结果,针对上述现状制订兰州供电公司农电工全员培训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对全部农电工进行轮训。每次培训时间为4周(周六培训,周日休息)。培训地点为培训分中心。培训教材使用国家电网公司职业能力培训规范专用教材《农网营销》、《农网配电》、电力工人技术等级及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指导丛书《农网配电营业工》等。测评方式采取模块化培训与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模块进行一次测评。学习结束后进行员工持证上岗Ⅰ级理论与技能测试。测试合格后方可进行技术等级测试。全部工作完成时限:2011~2013年。另外,拟在每期培训班结束后进行小规模技术比武,并评选优秀学员,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每次轮训既包含电工基础、电测仪表等的基础知识,又兼顾各专业的专业知识,强调实际技能的操作能力提升,同时加强对新设备、新技术及计算机方面知识的介绍。通过全面的培训让职工能够真正切实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提升技能操作能力,真正会干工作,解决结构性缺员的难题。

二、丰富培训手段,提升培训质量

1.采用模块化教学,增加考试频次,以考促学

在培训方案中重点突出模块化教学。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将培训分为常用工具仪表使用、配电网络、配电设备、营业业务、电能计量装置、营销服务行为规范、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供电所管理、计算机知识、新设备新技术等模块。提供菜单式的服务,可供学员进行选择性学习。对于每个模块,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评,以考促学,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整体提升培训质量。

2.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实训设备的效能

培训中突出技能培训,设计了电能计量装置安装、低压照明动力线路故障排除、导线连接、进户线接户线安装、登高、拉线制作、工程常用绳扣打法等技能操作项目。以规范的教学改正以前员工在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在培训中充分利用现有的高低压计量装置、低压排故等实训设备,确实保证实训的三个原则:一是一致性原则,即根据农电公司配电营业岗位的最新设施为依据,将现场所使用的各项技术和设施完整地进行复制,以确保培训和现场一致;二是实用性原则。根据学员实际需求,使其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方向、工艺路线和技术应用的本领,促进综合技能、职业素质得到提高;三是仿真性原则。创造相应专业岗位的真实情境,按照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和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实施实际操作训练及技术培训。

3.发挥现代培训技术,增强培训的时效性

现代培训技术让企业培训教学的空间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和实习场地,培训的内容也由单一的知识技能讲授走向了声像并茂。通过现代培训技术可以提高培训管理者的培训效率,提高培训组织者的培训质量。我们在培训中充分利用已开发的甘肃电力企业员工能力提升测试评价系统,通过考试系统的在线学习功能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员工通过借助现代互联网络资源实现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专长领域,扩大工作视野,在较短的时间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三、以鉴促培,以鉴促学,调动员工培训的积极性

我们一直坚持以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培训的工作思路。大力宣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证书并重的重大意义。在培训中合并技能鉴定工作,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和技师的鉴定工作,达到以鉴定促培训的目的。根据农电工技术等级标准要求,结合农电工实际,要求参加鉴定首先接受理论培训、参加考试,合格后才能参加技能鉴定,达到了以鉴促培、以鉴促学的目的,调动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四、重视培训评估环节,促进整体工作改善

培训效果是员工将培训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工作的程度。在国外,这个过程被称为“培训转移”。培训评估是依据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从培训项目中收集信息和数据,运用一定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以判断培训的价值和质量的过程。培训活动中,我们向学员发放培训评估调查表,根据反馈意见,从项目整体评价到后勤服务、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总结。在做好一级、二级评估的同时,2012年对该项目进行了三级评估。根据事先下发并在调研时收回的省公司培训项目行为评估和改进意见书(三级评估)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培训内容应用情况

1 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帮助 很大 较大 一般 很小

75% 20% 5% 0%

2 所学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的使用频率 高 较高 一般 较低

60% 20% 20% 0%

3 所学知识技能对工作效率的提高 很大 较大 一般 很小

80% 15% 5% 0%

4 所学知识技能在单位得到的支持程度 很大 较大 一般 很小

60% 25% 15% 0%

对工作帮助最大的知识技能是:电能计量相关知识、业扩报装相关知识、配电变压器的安装运行、农村低压台区抄核收管理及电价电费的核算、配网软件画图功能、配电各类工具使用(拉线制作、接户进户线安装、导线连接)、故障排查法等。在实际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知识技能是:放紧线、导线连接、拉线制作与安装、三相四线有无功电能表安装、电费核算、配网绘图软件、低压故障排查法等。

第7篇:高级电工技能培范文

【关键词】煤矿机电 安全 管理 装备 培训

0前言

煤矿机电安全是煤矿安全生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我们做为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的极端重要性,更要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分析机电管理的薄弱环节。下面我就关于煤矿机电安全事故谈一下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煤矿机电安全现状思考:机电管理存在职能部门不能有效作为、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平衡、设备管理不到位、技术管理滞后、机电队伍素质低、机电培训走过场等问题。

机电管理职能部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尽管各地方煤矿一般都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但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2种职能:一是机电管理,另一是机电生产。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应付生产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

机电监察力度和深度不够。煤矿机电安全监察员在认识和素质上也有差距,煤矿机电专业性强,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要求监察人员素质全面,而现行的执行标准有时又无详细的操作说明,甚至有的还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无十分准确而清楚的界限,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监察过程中有时难以把握。

管理不到位。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在某些环节还不到位。

超能力生产与设备老化。近年来,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拉动以及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的战略地位的影响,煤炭产量激增,未来仍将处在高位增长阶段,受利益驱动,煤炭企业常把生产任务摆在第一位,而机电安全则摆在被动应付生产、充当配角的位置,设备“连轴转”现象很普遍,没有足够的检修保养时间。

机电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一些矿井尽管没有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但多为兼职,对电气管理、电缆管理、小型电器管理、防爆检查、设备管理、配件管理、油脂管理等管理不到位或放弃管理。

设备存在隐患较多。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

机电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一些地方煤矿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管理不能指导生产,以政带技的现象时有发生。

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一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未系统学习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机电管理凭经验进行。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经常发生。

机电培训走过场,达不到培训的目的。尽管地方煤矿的机电培训工作年年进行,但由于针对性不强,抽象理论讲解,职工听不明白,实践操作方法讲授不具体,职工无法在实践中应用。理论不能联系实际,造成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机电培训走过场。未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不到目的。

2煤矿机电安全个人建议。要做好机电管理,必须从搞好安全、服务生产、降本增效、技术创新的角度进行定位,把工作方向和着力点放在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引导生产力发展,要高度重视机电设备投入和技术创新工作,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升级。要结合个人感受,现提出如下机电建议。(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度是一种约束机制,是指导职工如何开展工作的尺度,只有制度完善、管理到位、责任到位,才能保障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而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是企业所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因此,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必须严格落实生产责任制、工种岗位责任制、事故责任追究制等,实行安全工作人人管理,让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要负起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2)认真落实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责任。煤矿企业要高度重视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工作,设立专门机构,明确分管负责人,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建立健全矿井机电运输装备、材料等物资的采购供应管理、入井检验、安装交接验收、巡回检查、定期检测检验、维护保养、检修以及报废淘汰等制度,明确岗位职责。(3)加强电气设备安全性能管理。煤矿机电、提升、运输系统使用的矿用产品,凡是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必须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淘汰的机电设备、电缆。(4)完善提升运输设施。煤矿企业要完善提升运输系统的各类安全保护装置,传动设备必须有护罩、护栏。矿井主要提升装置必须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装设保险装置和后备保护装置,运行时严禁甩掉保险装置。

切实提升煤矿供电安全保障水平。煤矿井下供电系统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装设灵敏可靠的过流、漏电、接地保护装置,而且每年必须对供电系统继电保护进行一次核算、调校和整定,并进行一次预防性试验,每天必须对低压检漏装置进行一次跳闸试验;直接向井下供电的高压馈电线上,严禁装设自动重合闸。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力度。煤矿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管理者、职工、还是安全监察员,都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做好安全工作,确保煤矿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尽一切力量扭转煤矿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为搞好职工技能培训工作,采取自培、委培、自考和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实施“职工技能等级达标培训工程”,普及中级工等级培训,凡在岗的综采支架工、矿井维修电工、地面电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通过集中学习、定向培养等形式,强化专业工种、要害工种的安全技术培训;要完善激励机制等,充分发挥首席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能驾驭新技术的机电专业人才队伍,促进机电工作尽快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提高机电安全监察员的整体素质。煤矿机电安全监察员,要认真学习专业知,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集中优势的机电监察力量,对煤矿进行地毯式的逐台设备、逐线、逐面地全面监察,不折不扣地按《煤矿安全规程》和有关规定监察,不留情面,该停的坚决依法停下来,决不手软。要用铁脸面、铁心肠、铁手腕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以身作则,摆正监察与被监察、监察与服务的关系。

3 结束语

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因为它涉及到煤矿生产中的很多方面,与煤矿生产的安全和经济效益相联系。因此,应该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佚名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论文》

[2]芦玉林.浅析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的要点[J].今日科苑,2010,18.

第8篇:高级电工技能培范文

关键词:煤矿机电管理 办法 思路

1、加强机电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按质量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工作

机电质量标准化是确保矿井机电安全生产的基础,地方煤矿应一步一步的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把机电安全质量标准化作为煤矿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奋斗目标和具体措施、完成时间,确保设备完好、质量达标。要加大投入,加快机电运输设备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努力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实现对矿井供电、提升、运输、排水、压风、通风、采掘、瓦斯抽放等系统机电设备的远程监测监控,提高设备控制自动化、机电运输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实行“三抓”,即面上抓质量升级,线上抓达标头面、机道、机房硐室,点上抓薄弱环节。建立机电标准化奖罚制度,开展机电标准化竞赛活动,树立标准化样板机电区队、机房硐室、机道,全面开展机电标准化工作。

2、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矿井机电管理的重要对象是机电设备,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掌握设备动态,建立、保管设备档案,办理设备调拨转移手续,掌握设备技术性能状态,编制审查设备购置、更新、改造、修理、配件计划,掌握大修资金的使用。管理中应该把设备的一生作一个系统,实行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追求设备使用周期费用最优化。各煤矿企业应建立系统规范的精细化管理流程,推行微机设备综合管理体系,规范设备选购、维修等管理标准和程序,健全规范的设备选型、淘汰制度,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同时还应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工程技术人员、职工组织到管理活动中来。并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先进矿井机电管理的经验,弥补本单位机电管理的不足,找出差距,制定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3、积极推进机电规范化管理

随着煤矿生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的要求也不断在提高。设备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已显现出它的诸多弊端,从而为煤矿机电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煤矿机电管理,就是要将管理的对象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在管理目标、标准、任务、流程等方面进行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实施煤矿机电管理精细化是一种高效、节约的管理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耗费的资源,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煤矿机电管理规范化,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广大管理者和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充分发挥广大机电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煤矿企业可以依据为《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机电、运输安全质量标准化及考核评级办法》、《煤矿机电设备完好标准》及《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标准》,结合煤矿机电管理实际状况,编写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机电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通过规范和细则严格运作,实现机电管理程序化、机电操作规范化、设备检查标准化、奖励处罚市场化,降低安全隐患,从而确保机电设备安全正常运转,提高机电管理效率。

4、认真落实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机电业务活动的准则,也是做好机电工作的纪律保证。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规章制度执行不利。特别是操作、维修、综合平衡、质量验收、现场管理等制度的执行方面最突出。因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设备,所以落实规章制度也必须以管理好、使用好、维修好设备为主要的工作内容。目前急需落实的重点规章制度是:机电管理人员责任制度;设备使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检查、维修、质量验收制度;机电事故管理、设备现场管理、技术管理、综合平衡、班组经济核算等制度;重要管理手段是:提高机电安全检查人员的整体素质,煤矿机电安全检查人员,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集中优势的机电检查力量,对煤矿进行地毯式的逐台设备、逐线、逐面地全面检查,不折不扣地按《煤矿安全规程》和有关规定,不留情面,该停的坚决依法停下来,决不手软。要用铁脸面、铁心肠、铁手腕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以身作则,摆正检查与被检查、检查与服务的关系。

5、实行机电技术人员责任制,强化机电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的主体就是技术人员。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强化技术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机电技术人员责任制。这样有利于技术人员在生产时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制定严格的审批技术文件,分级负责,层层把关的这项制度是提高机电技术管理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重视积累技术资料和科技情报的检索工作,做好图纸资料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设备的运转、检查、保养、检修、事故等记录都要做好资料分析整理,妥善保管,存档备查。设备技术性能测定报告,机电工作的检查、评比、总结、工作计划、报告、报表、定额指标也必须存档备用。

6、突出机电管理重点

矿井机电系统比较复杂,必须抓住工作重点。当前机电管理应突出3个方面的重点:(1)安全可靠性,对暂时达不到《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及标准的设备的危及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设备及电气设备必须及时进行更新改造,要分期分批予以整改,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2)为井下供电和提升运输2个系统,井下供电是采掘一线设备的动力系统,环境复杂,结构各异,重点抓好流动设备的现场管理,完善安全保护装置,杜绝电气设备失爆。提升运输是矿井的咽喉,工作面广、量大,要进一步完善提升运输系统的各种保护装置,坚持每天2h的强制保养,带式输送机必须使用输送机综合保护。(3)环节的重点为操作、维护、修理3个环节,必须遵章操作,定时检查保养,修理老化磨损的设备。严抓这3方面,矿井的生产次序也就基本保持正常。

7、努力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

竭尽发挥先进设备的优势需要技术人员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所以业务技术的培训工作是机电管理的一项措施。培训的人员,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又要学习当前管理、使用和修理设备时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搞好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可以采取自培、委培、自考和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实施“职工技能等级达标培训工程”,普及中级工等级培训,凡在岗的综采支架工、矿井维修电工、地面电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通过集中学习、定向培养等形式,强化专业工种、要害工种的安全技术培训;培训方式、方法也不要拘于一种形式,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方法都必须做到学用一致,教材的深度要与培训对象的文化业务素质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如评定技术职称(包括工人评定技师),结合企业经济能力,提高技术大拿的经济待遇,充分发挥首席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能驾驭新技术的机电专业人才队伍,促进机电工作尽快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逐步提高地方煤矿机电管理水平。

8、明确指导思想,实行目标管理,认真考评机电工作质量

矿井机电工作的指导思想总的来说是提高设备的维修质量,从而减少机电中的事故,保证正常的矿井生产秩序,不断提高机电管理的水平,使矿井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每个矿井都要依据工作进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指导思想。矿井机电管理的总目标是使设备安全经济合理运转,追求设备使用周期和费用最优化,使设备综合的效率达到最高。每个矿井都要根据设备维修质量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技术条件、领导重视机电工作的程度,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逐渐达到最理想的工作状态。

第9篇:高级电工技能培范文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2-02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实施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实行主多分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迫切需要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职工群众信得过”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理论精、操作行”的技能人才作为支撑。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供电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建设的研究与开发,为供电行业新的腾飞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人才资源规划有待进一步提高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党和政府的重视,供电企业越来越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和客户对电网企业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势必需要一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生产人员。然而,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上原有电力行业本身的垄断地位、市场化程度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人力资源整体结构性供需失衡、人才资源规划不足。

2.一线生产人员储备培养不足,结构性缺员问题凸显

近年来,供电企业新进员工数量较少且多为高校毕业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流向管理层,同时由于女性员工不能登高作业、年龄超过45岁的员工不能爬杆作业等电力行业生产特性及用工特点,导致生产岗位断层明显,人员结构老龄化,缺乏懂技术、有经验的青年员工,部分岗位结构性缺员较为严重。

3.人才队伍没有形成规模,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

(1)培训实效性不强。为了提高职工素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供电企业投入不少培训资金,主要通过技能鉴定、专业培训、后续学历学习等形式来提高广大职工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但是部分职工更多地关注理论灌输及考试结果,业务水平却没有提高,造成培训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2)复合型人才缺  第一论文 网乏。供电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较低,人员流动较少,缺少多样化实践锻炼的机会,员工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缺少综合素质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降低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员配置效率,也阻碍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4.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观念

一些企业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开发人才资源的意识,人为地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具体举措与实施过程

怀柔供电公司隶属于北京市电力公司,成立于1958年,公司现有职工263人,其中全民员工233人,集体员工30人,劳务派遣员工395人;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197人,专业技术人员128人,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的职工181人。

近年来,怀柔供电公司为不断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关注一线员工职业发展,搭建员工岗位成长平台,引导员工在职业发展中实现技术成才、岗位成才,提出了以强化职工学习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开拓创新思维为主旨,围绕“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实施“人才培育工程”的工作思路,在职工队伍中广泛开展“树发展理念,强自身素质”主题教育活动,使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

1.培养目标

基于不同类型人才的结构及特征,以专业培训为基础,构建职工广泛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理论能力,为职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职工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创新引导为方向,构建职工创造事物、改造事物及对新思想、新设备、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职业素质提升为关键,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精神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的行为举止。通过对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最终达到职工队伍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实施内容与过程

(1)创新培训工作模式,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全面培育“学习型”人才。“学习型”人才是指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环境、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变化,能够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适应工作需要的人才。

近年来,怀柔供电公司不断加大内部培训的密度和力度,积极探索培训创新模式,结合基层实际,围绕如何在员工队伍中培养造就人才、实现人才综合开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提出了立足本职岗位、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的“四式”培训法,即:集中式、班组式、交叉式、互助式。集中式:按照各专业课题、项目,集中统一组织专业培训班;班组式:以班组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实时、实地进行培训;交叉式: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部门人员进行岗位交叉培训;互助式:成立学习小组,通过“交流、研讨、互学”模式,组织员工进行互助学习。

除了以班组形式开展的自主培训外,公司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组织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如:开展站队级干部管理学系列培训课程;开展新员工野外体验式拓展训练;举办优质服务、企业文化、心理健康、法律知识等内容丰富的培训班;同时不断拓展外培渠道,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举办了在职本科班、研究生班,鼓励员工后续学历教  第一论文 网育,为强化员工学习意识、全面培育“学习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加强岗位技术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培育“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准确、熟练地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中、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岗位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工作的结合。为全面促进公司一线员工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公司先后对实操培训基地 、多功能教室进行了重新装修和改造,并组织了为期半个月的技能比武大练兵活动。训练内容包括12m电杆安装抱担、配电变压器绝缘电阻测量、变压器停送电操作、装表接电等项目。来自公司输变电、配电、营销、供电所等相关专业的213名一线职工参与其中,和本专业技术骨干同场竞技比武,有效提高了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充分利用党政工团培育青年的途径,积极拓宽青年人才培养的渠道,针对青年员工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公司采取“压担子,促成长”的培养方式,借助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技术岗位对青年员工进行了实践锻炼,给他们压担子、交重任,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

(3)基层创新,促进职工创新思维,精心培育“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及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公司乃至社会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怀柔供电公司采用经验交流、合理化建议等方式积极开展互动式、开放式的技术改造,结合QC创新创效活动、技术攻关和“五小”发明创造等活动加强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培养职工用创新思维的方式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地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促进技术革新及科技创新项目成型的目的。

2011年,怀柔供电公司成立了以输变电技术专家——陈保华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集合了公司生产一线包括输变电工区、配电工区、调度所、计量中心、电费结算中心等部门的多名技术骨干,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一线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偶然萌发的小革新、小发明、小建议都可以通过创新工作小组对其进行实践验证、修正完善,并最终形成创新成果。

三、实施成效

1.储备了持续发展的人才力量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分层次地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培养各类人才,以达到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目前怀柔供电公司共有294人获得了高级工职业证书,76人获得了中级工职业证书,以高级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人才队伍已成为保持公司发展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注入了强大动力。

2.促进了员工职业素质提升

公司已先后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达420余人,15%的基层员工实现了职业晋升,33%的基层员工实现了技术技能晋  第一论文 网级,50%的基层员工实现了职业培训晋级,基层员工职业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员工在北京市及上级单位组织的职工技能大赛和专业调考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3.开拓了职工集体创新思路

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为广大基层职工提供了建设思路,因地制宜,结合专业特点和班组建设情况,在共同解决生产难题的同时不断总结、归纳,提升了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群体效应。据统计,创新工作室围绕企业生产、安全、经营、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共完成了科技论文9篇、科技项目1个、群众创新成果2项,在为职工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缓解了公司结构性缺员问题

随着生产设备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网建设任务的加重,输变电工区出现了输电专业和变电检修专业在岗人数比定员人数少的结构性缺员问题。通过结合生产现场作业进行的检修带运行实地教学,使运行人员逐步掌握了检修技能,检修人员对设备运行也更为熟悉,改变了以往运行和检修分开的管理模式。以往变电设备一旦出现缺陷,就会出现运行人员不会处理而检修人员在各变电站之间疲于奔波的局面。

四、结束语

队伍建设是供电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员工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建设是怀柔供电公司在实施“人才培育工程”过程中的有益探索。通过“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梯级开发和培育最大程度地培养了职工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了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益和服务质量,推动了企业朝着更加长远的战略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