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方面的新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 工程机械; 三维建模虚拟施工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 TP2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04-0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机械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为适应各种工况要求,工程机械的种类繁多,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建设的必须工具。但随着工程机械功能的增加,其操作难度也不断提升,加之操作工程机械的工作强度逐渐增大,高级的驾驶员是供不应求。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解决工程机械操作难,工作累的问题,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工程机械的软件系统,通过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集合,使其能做到通过卫星定位,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自主独立地进行作业。
一、数据的收集和应用
1.地球空间信息科学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包含了GPS,GIS和RS等技术,并强调与通讯,计算机技术融合的一门综合性集成技术学科。3S技术构成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核心,它是快速获取和更新大区域地球动态和定位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处理快速再现和客观反映地球表层的状况、现象、过程及其空间分布,并深层次地探索现象,事物的形成机理及其内在之间的联系,它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前沿领域,是地球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的基础。
2.空间移动信息服务及三维建模
空间移动信息服务是综合“3S”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以向人们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信息和服务的应用系统。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摄影测量技术及其相关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通过快速获取地表信息并重建三维地表形态成为现实。通过空间移动信息服务,借助于卫星定位和测量功能快速获得地表及建筑物的各种信息,然后将其传送到地面的接收终端,并由计算机软件根据高度,宽度,编码等属性信息建立三维模型,使其成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工程机械在人工智能方面集合的桥梁。
二、工程机械的人工智能化
1.人工智能工程机械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智能化的工程机械可以通过信息化实现自动驾驶或遥控与无人驾驶功能。美国及日本拥有此类产品并仍在研究该技术。卡特彼勒公司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和GSM技术,将其计划命名为采矿铲土运输技术系统(METS).采矿用的推土机定位系统有助于司机完成诸如坡度与推土任务。Trimble公司的产品是Site Vision GPS,可实现坡度的精确控制,驾驶室内可视化显示系统指导驾驶员精确作业,精度可达厘米级。
但是,以上的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还是尝试性的,平面化的,只适用于一些简单的动作。要想实现工程机械的更高级的自动和独立的操作,就要以建筑于空间信息服务的三维实体图为桥梁,将工程机械和作业对象联系起来。如同Mastercam,UG等软件,通过二维绘图和三维实体造型将工件和数控机床联系在一起。操作员只需要通过软件设计出工作流程,再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就可以使机械自主完成任务。
未来工程机械的人工智能化系统主要通过以下模块实现。
(1)卫星测量数据传送到地面接收终端生成三维实体图导入配套软件平台。
(2)采集各种工程机械的各种操作动作的数据保存建立相关工程机械的操作动作的数据库导入配套软件平台。
(3)以配套软件为平台,根据任务要求,模拟施工,检查校对其中的错误操作生成操作代码传送到车载软件,控制工程机械的执行,并由各种传感器时时监控施工进程。
2.工程机械的改进和数据库的建立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工程机械产销量井喷的现象。但也要看到我们的产品还有很多问题,一是主要的核心零件还不能完全自主生产,再就是缺乏创新。因此,为了配合未来工程机械的发展,我们一是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再是能够提升创新能力,引领未来工程机械的发展方向。
现在的工程机械的硬件水平已经相当高了,除了继续发展微型化和超大型化的机械外,就是要增加对工程机械车载软件系统及配套软件的研究开发。工程机械的车载软件系统主要是用来提升机械的可操作性,以便驾驶员能同时,轻松地进行多项操作。当发展到无人驾驶的程度时,即可由车载软件来控制机械的各个动作的完成。而配套的软件主要是一个编程的平台,通过模拟施工,得出工作流程,再生成操作代码,最后传送到工程机械的车载软件上,达到机械自主操作的目的。
3.工程机械智能化的应用举例
公路建设从早期的工程规划到具体的施工过程,具有点多、面广、线长,沿线涉及的农林和经济作物多,管线设施复杂,需要的工人较多,技术难度随公路等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等特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工程机械的结合,可以先通过空间信息服务得到施工地形的三维图,在配套软件的平台上,编辑各种路面机械的操作动作来完成在三维图上的虚拟施工,验证无误后再传送到路面机械的车载软件上,通过时时监控,使各种机械协调自主地完成各个阶段的施工任务。这样,既节省了人力物理,也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和精确度。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建设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的定位、测绘、通信等功能与工程机械的集合的前景越来越广阔。借助于空间信息服务这个平台,我们应该尽快进行其和机械的接口技术及相关软件控制系统和配套软件的研究开发。相信在不久以后,和机械高度集合的软件系统会和其硬件的发展一样重要,甚至会大大提升工程机械的可操作性、效率和精度,并成为行业新的创新点和增长点。
参考文献: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计算机素养是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对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价值把握意识和需要遵守的计算机道德标准。它包括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技能、计算机意识、计算机思维、计算机道德等多方面的品质。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帮助学生规范网络言论自由、防范计算机病毒、保护知识产权,抵御网络诈骗、为建立一个人们所期望的有序、健康、文明和法制的网络世界而不懈努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计算机在开发人的智力、逻辑思维的培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是一门科学,有助于培养我们做事严谨、细致、准确的作风;而计算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又有助于培养我们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既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培养。计算机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等。
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教学实践
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应只是简单地插入或点缀人文教育,而应是更深层次地渗透,从而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史
计算机科学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家们克服困难、战胜危机的奋斗史。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以及为之奋斗的科学家们的创新进取的故事。例如: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以百折不挠的惊人毅力研究计算机技术,提出了计算机的设计原则;英国科学家巴贝奇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其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财产研制出机械计算机;英国数学家图灵以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提出了图灵机模型。同学们在分享科学家们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汲取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坚持不懈的毅力。
2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的新技术
与其他高新技术一样,计算机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昨天是新技术,而今天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进程,讲解计算机科学的新技术。比如: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流媒体技术、将软件固化到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技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虚拟超级计算机”以完成复杂计算的网格技术、介于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之间的系统软件的中间件技术、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的云计算技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物联网技术等。
3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计算机与学科专业的关系
计算机理论及其技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渗透表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它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是其功能之一。例如:计算机技术与交通工程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交通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生物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地质工程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结合,形成了信息安全学科等等。笔者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时,经常结合其专业特性讲解计算机与其学科专业的关系。比如在给桥梁专业的学生授课时,讲解计算机在辅助桥梁设计的作用等。
4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计算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在计算机的教学中,笔者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计算机与生活实际的息息相关。例如:在商业,利用计算机管理商品的销售情况;在教育,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在医药,计算机辅助医学成像和远程医疗;在银行,无论客户身在何处,都可通过网上银行享受服务;在娱乐,通过计算机巧妙地合成和剪辑制作在现实世界无法拍摄的场景,营造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在家庭,从多媒体娱乐到智能家电,都离不开计算机等。进而告诉同学们,数字化生活可能成为未来生活的主要模式,不会计算机的人是现代社会真正的“文盲”。
5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到常用算法的交换变量算法时,笔者以酱油和醋交换为例,将a瓶子的醋与b瓶子的酱油进行交换,必须借助空瓶子t。先将瓶子a中的醋倒人瓶子t中(语句描述为t=a);接着将瓶子b中的酱油倒入瓶子a中(语句描述为a=b),最后将瓶子t中的醋倒人瓶子b中(语句描述为b=t),从而成功地借助第3个瓶子t将瓶子a中的醋和瓶子b中的酱油进行了互换。在讲到求最大值算法时,笔者将其比作打擂。因为计算机同时只能对两个变量进行比较,所以求若干个数中的最大值时,可采用如同打擂的方法。即在n个数中先假设第1数为最大值,为擂主,依次同第2、3、4……n个数进行比较,一旦某个数大,马上替换擂主;所有数比较完,最大值也就获得。
6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业界公司的兴衰与成败
自1946年诞生第一台计算机以来,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计算机界诞生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的兴衰成败、优胜劣汰都不同程度地牵动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它们的管理理念、营销策略、技术路线、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微软、Intel、联想、搜狐、雅虎、谷歌、苹果、IBM、HP等公司在短短几十年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续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或抑扬顿挫、或娓娓道来,在讲解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讲述他们的创业、成长、壮大、成败等曲折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对他们的成功啧啧称奇,对他们的失败扼腕叹息,从中得到了很多人生感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教学
1引言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各个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和提高,也是学生大学期间英语不断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新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掌握这些新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同时目前倡导的双语教学,要求部分专业课程要用原版英文教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先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专业词汇。所以专业英语对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培养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及写作能力,但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将该课程设为考查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从毕业设计中的专业外文文献翻译和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有的学生甚至直接使用“金山快译”之类的翻译软件来翻译。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2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长句多。
被动语句多。
祈使语句多。
专业术语多。
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
缩略语多。
一词多义。
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学科专业英语的主要特点。
3教学内容的选择
3.1教材的选择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比较多,层次也不同。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选择教材时有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要介绍计算机专业课程涉及的词语和知识,所以教材内容要尽量全面,至少要包括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如计算机原理、数字逻辑、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等等。目的是掌握相关词汇,所以理论上不要求太深,通常是介绍性质的,事实上目前计算机英语教材中不少课程内容都是源自某一课程的英文教材的内容介绍,或者是摘编出来的。
(2)时效性。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必须考虑教材内容的时效性,达到与时俱进。
(3)适用性。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包括两年高职、三年高职、专生本、本科等层次,相应的内容深浅、侧重点各有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等,不同的或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适用的教材,当然,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2适当补充新内容
由于教材编写的时滞性,一些实用的新技术不会包括在教材中,而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急于了解计算机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特别是实用性的技术和新软件功能等,所以要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适当补充一些介绍计算机新技术的内容。如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及时补充了、IPV6、超线程(Hyper-Threading)、Dual-CoreProcessor、DDRMemory等实用性强的新技术的文章,很受学生欢迎。根据经验,学生是非常乐于了解新技术的,特别是那些已得到应用的主流技术。
另外,大部分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一些基本的实用操作则介绍很少,如对于CMOS设置、键盘上各键名称的具体含义、软件基本操作术语等基本的实用英语则很少有介绍,甚至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还不知道“Ctrl”、“Alt”键等具体是哪个英文词及其实际含义,“有专业没常识”。所以在教学时,应当补充这些最基本的内容。
在教学时还应适当讲授科技英语的阅读、翻译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能够熟练翻译相关的技术文章,并基本上可撰写一般性英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要掌握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总之,在教学内容上,要达到全面性、时效性、实用性的合理协调。
4教学进度安排以及与专业课程的协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通常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单元编排的,如计算机硬件、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等。本科计算机专业英语通常是在三年级开设,专科通常是在最后一学年开设,此时学生有些专业课程还没有学到,这样就会增加对计算机英语课文理解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兼顾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对于学生没有学过的专业课程,由于在学习对应的专业英语时,学生没有该方面的概念,老师又不可能将理论原理讲得很透彻,学生学起来可能会一头雾水。对于已经学过的专业课程,再学习相应的专业英语,其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还要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合理灵活地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不一定非要按照课本上的章节顺序来进行。
5教学及辅助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多媒体及其它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利用这些技术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获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获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外,还可以利用下列方式。
(1)PPT等课件。利用投映机播放PPT课件来讲解课文,要比让学生都低着头看自己的课本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音频。目前部分计算机英语教材都提供了相应课文的音频材料,而且网上也有许多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力材料,利用PC教师也可以自己录制英语课文的录音。利用音频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听力和口语。
(3)视频与动画。许多计算机相关网站上都有计算机技术和知识的视频材料,特别是一些著名的IT公司如IBM、Microsoft等公司的网站上,经常及时地提供介绍其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英文版视频和动画,其发音纯正,制作精美,形象直观,时间通常为几分钟,介绍一种产品或技术的主要特点。观看这类视频短片或动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既锻炼了听力,同时也学到了新技术,所以效果非常好。
辅助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重要,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英语,除了课堂上的面对面的教学、交流外,还要充分利用其它的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辅助教学方式。
(1)网络课程。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机英语网络课程,将自己的教学课件等资料放在上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布置作业、上传学习资料、答疑等。学生可以随时访问学习,提交作业、提问题等。网络课程在校园内已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平台,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平台。
(2)博客。虽然博客近几年才开始兴起,但已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尝试将其应用于教育中,有的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许多网站都提供了免费的博客空间,并有专门的“教师博客”、“学生博客”网站等用于网络教育。博客的特点是网页创建非常简单,且使用方便,空间免费,无须个人维护。可以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平台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平台。如笔者创建的个人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博客,可以方便地上传计算机英语学习资料、作业等,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专业英语学习专题讨论,要求学生提问题和发表评论必须使用英语,学生也非常乐于访问、交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教学方式。
(3)E-Mail。E-Mail作为一种日常的通信工具,笔者要求学生在向笔者发E-Mail全部使用英语,当然给学生的回复也是英文的,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也乐于以这种方式与老师交流,很好地配合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
另外网上有许多英文的计算机幽默短文和漫画,在讲解课文时适当地让学生看一则相关的计算机幽默(英文)或一幅计算机漫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寓教于乐。还有许多学生都喜欢听那些经典的和流行的英文歌曲,虽然不是关于计算机的英文歌曲,但由于歌词通常都很精炼,语法简明,学生也爱听,在课间休息时播放学生喜爱的英文歌曲,潜移默化,有助于其英语水平的提高。
6作业与考核
平时的作业和考核也是课程学习的重要部分,由于许多计算机英语教材在书后都提供了课文的参考译文和练习答案,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本上的作业习惯于抄答案,这样一方面对学生没有任何效果,另一方面也干扰了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了解。对此可以采用灵活的课下作业和考核方式。如将课外的计算机英语音频资料提供给学生,安排在课下练习听力,下次上课利用几分钟来测试其效果。再如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安排随堂的快速翻译和写作,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的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效果很好,学生也很欢迎。
7结束语
虽然计算机专业英语通常是辅课,但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除了能进一步提高其专业英语水平外,还可以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所以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高的。
要想很好地讲授好一门课程,作为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还要广开思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效果,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也是一样。特别是语言的学习需要语境,教师要抓紧一切机会为学生创造条件,如在课下主动用英语与学生交流,课堂上增加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等。当然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涉及到教师、学生、与其它课程的协调等多种因素,要想方设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针对课程的特点,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手段,以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教学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各个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和提高,也是学生大学期间英语不断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新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掌握这些新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同时目前倡导的双语教学,要求部分专业课程要用原版英文教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先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专业词汇。所以专业英语对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培养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及写作能力,但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将该课程设为考查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从毕业设计中的专业外文文献翻译和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有的学生甚至直接使用“金山快译”之类的翻译软件来翻译。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长句多。
被动语句多。
祈使语句多。
专业术语多。
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
缩略语多。
一词多义。
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学科专业英语的主要特点。
3 教学内容的选择
3.1 教材的选择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比较多,层次也不同。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选择教材时有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要介绍计算机专业课程涉及的词语和知识,所以教材内容要尽量全面,至少要包括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如计算机原理、数字逻辑、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等等。目的是掌握相关词汇,所以理论上不要求太深,通常是介绍性质的,事实上目前计算机英语教材中不少课程内容都是源自某一课程的英文教材的内容介绍,或者是摘编出来的。
(2)时效性。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必须考虑教材内容的时效性,达到与时俱进。
(3)适用性。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包括两年高职、三年高职、专生本、本科等层次,相应的内容深浅、侧重点各有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等,不同的或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适用的教材,当然,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2 适当补充新内容
由于教材编写的时滞性,一些实用的新技术不会包括在教材中,而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急于了解计算机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特别是实用性的技术和新软件功能等,所以要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适当补充一些介绍计算机新技术的内容。如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及时补充了asp .net、ip v6、超线程(hyper-threading)、dual-core processor、ddr memory等实用性强的新技术的文章,很受学生欢迎。根据经验,学生是非常乐于了解新技术的,特别是那些已得到应用的主流技术。
另外,大部分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一些基本的实用操作则介绍很少,如对于cmos设置、键盘上各键名称的具体含义、软件基本操作术语等基本的实用英语则很少有介绍,甚至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还不知道“ctrl”、“alt”键等具体是哪个英文词及其实际含义,“有专业没常识”。所以在教学时,应当补充这些最基本的内容。
在教学时还应适当讲授科技英语的阅读、翻译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能够熟练翻译相关的技术文章,并基本上可撰写一般性英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要掌握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总之,在教学内容上,要达到全面性、时效性、实用性的合理协调。4 教学进度安排以及与专业课程的协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通常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单元编排的,如计算机硬件、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等。本科计算机专业英语通常是在三年级开设,专科通常是在最后一学年开设,此时学生有些专业课程还没有学到,这样就会增加对计算机英语课文理解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兼顾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对于学生没有学过的专业课程,由于在学习对应的专业英语时,学生没有该方面的概念,老师又不可能将理论原理讲得很透彻,学生学起来可能会一头雾水。对于已经学过的专业课程,再学习相应的专业英语,其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还要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合理灵活地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不一定非要按照课本上的章节顺序来进行。
5 教学及辅助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多媒体及其它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利用这些技术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获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获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外,还可以利用下列方式。
(1)ppt等课件。利用投映机播放ppt课件来讲解课文,要比让学生都低着头看自己的课本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音频。目前部分计算机英语教材都提供了相应课文的音频材料,而且网上也有许多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力材料,利用pc教师也可以自己录制英语课文的录音。利用音频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听力和口语。
(3)视频与动画。许多计算机相关网站上都有计算机技术和知识的视频材料
,特别是一些著名的it公司如ibm、microsoft等公司的网站上,经常及时地提供介绍其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英文版视频和动画,其发音纯正,制作精美,形象直观,时间通常为几分钟,介绍一种产品或技术的主要特点。观看这类视频短片或动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既锻炼了听力,同时也学到了新技术,所以效果非常好。
辅助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重要,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英语,除了课堂上的面对面的教学、交流外,还要充分利用其它的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辅助教学方式。
(1)网络课程。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机英语网络课程,将自己的教学课件等资料放在上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布置作业、上传学习资料、答疑等。学生可以随时访问学习,提交作业、提问题等。网络课程在校园内已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平台,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平台。
(2)博客。虽然博客近几年才开始兴起,但已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尝试将其应用于教育中,有的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许多网站都提供了免费的博客空间,并有专门的“教师博客”、“学生博客”网站等用于网络教育。博客的特点是网页创建非常简单,且使用方便,空间免费,无须个人维护。可以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平台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平台。如笔者创建的个人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博客,可以方便地上传计算机英语学习资料、作业等,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专业英语学习专题讨论,要求学生提问题和发表评论必须使用英语,学生也非常乐于访问、交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教学方式。
(3)e-mail。e-mail作为一种日常的通信工具,笔者要求学生在向笔者发e-mail全部使用英语,当然给学生的回复也是英文的,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也乐于以这种方式与老师交流,很好地配合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
另外网上有许多英文的计算机幽默短文和漫画,在讲解课文时适当地让学生看一则相关的计算机幽默(英文)或一幅计算机漫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寓教于乐。还有许多学生都喜欢听那些经典的和流行的英文歌曲,虽然不是关于计算机的英文歌曲,但由于歌词通常都很精炼,语法简明,学生也爱听,在课间休息时播放学生喜爱的英文歌曲,潜移默化,有助于其英语水平的提高。
6 作业与考核
平时的作业和考核也是课程学习的重要部分,由于许多计算机英语教材在书后都提供了课文的参考译文和练习答案,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本上的作业习惯于抄答案,这样一方面对学生没有任何效果,另一方面也干扰了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了解。对此可以采用灵活的课下作业和考核方式。如将课外的计算机英语音频资料提供给学生,安排在课下练习听力,下次上课利用几分钟来测试其效果。再如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安排随堂的快速翻译和写作,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的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效果很好,学生也很欢迎。
7 结束语
关键字:国外 基础 综合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培养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及写作能力。但是,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将该课程设为考查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从毕业设计中的专业外文文献翻译和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有的学生甚至直接使用“金山快译”之类的翻译软件来翻译。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计算机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有着一般的特点外,还具有它自身独特的地方。比如说:长句多、被动语句多、祈使语句多、专业术语多、新词多、合成新词多、缩略语多、一词多义多。并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学科专业英语的主要特点。
其次,是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通过合适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熟悉、掌握计算机英语中的常见词、句、句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材的选择。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比较多,层次也不同。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选择教材时有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与针对性。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要介绍计算机专业课程涉及的词语和知识,所以,教材内容要尽量全面,至少要包括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如: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知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等。但是,也要有所针对,计算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相关词汇,学会阅读及翻译方法,所以,理论上不要求太深,通常是介绍性质的,目前计算机英语教材中不少课程内容是源自某一课程的英文教材的内容介绍,或者英文帮助文档。
2.基础性与时效性。要处理好计算机发展快的问题,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必须考虑教材内容的时效性,达到与时俱进,但是,基本的词汇和知识必须要掌握好,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我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打基础的步骤是不可省略的,所以,一些基本内容,例如: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还是必须要学好的。
3.实用性与适用性。自编教材可以有效的解决实用性与适用性。因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包括两年高职、三年高职、专生本、本科等层次,相应的内容深浅、侧重点各有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等,不同的或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适用的教材,当然,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及其它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利用这些技术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获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获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可以利用下列方式:
1.PPT课件。利用投映机播放PPT课件来讲解课文,要比让学生看自己的课本讲解,互动性强,效果要好很多。
2.英文网站。通过多媒体环境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浏览英文网站,了解新知识、新技术。
3.英文软件。英文版本的软件,是学习计算机英语课最好的习题,多多使用英文软件,可以起来实践的效果
4.英文科技影片。多看些英文科技影片,能有效的使学生体验到英语、科技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关键词】新理念;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其中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前提,教学行为的革新是关键。然而课程改革是新生事物,它是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定型的模式可依的。课改即将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我们带来严峻的挑战。面对即将来临的课改,作为一名计算机老师,深感自身责任重大,但我决不退缩,我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入,以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
本文主要就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筹资渠道不畅,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近几年来,普高热及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战使得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年年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疲于奔命,以至于有许多学校没能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校竞争力上做足文章,致使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计算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2)师资匮乏;(3)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落后。
在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大量的需要的是实用型的、能直接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线人才,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该是职业教育,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就担负着培养大量“IT蓝领”的任务,所以,改革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体系,成为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现状,信息产业发展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我校去年曾开展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案。该方案将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改造成以下各专门化专业:①信息处理与应用;②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③网络管理与维护。各类专业都实行学分制。通过各专门方向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具有解决和操作本专业方向基本技术的能力,结合有关课程的学习,在校期间能取得一至多门本专业方向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较好摆脱因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和知识复杂两大特点。但是它涉及面极广,并且只有与各行各业结合才有生命力,这给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学的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是,用"滚雪球"式的方法学习,用层次结构组织教学。按照基本目的和教学规律,认为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当前计算机信息基础课程改革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应当搞与平台无关的教学"、"程序设计不要讲哪一种具体的语言"等观点。对这些见解,本人是不赞同的。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无法进行的。例如,程序设计不要讲哪一种具体的语言,如何叫学生上机调试程序?自己的程序是否正确?再者,不讲平台,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成了纸上谈兵了吗? 也有人提出"教学内容不应当赶潮流,追逐新的软件"的观点。对此笔者也不敢贸然苟同。一方面,本人认为计算机信息课程的教学决不能成为某家公司的培训班,不能为某一家公司所左右;另一方面本人认为,赶潮流、追踪新技术正是计算机信息学科的重要特点,我们不但要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应该选命令式的语言还是可视化的语言?笔者认为,要看教学目的是什么。从培养学生程序能力的角度,应当选命令式的语言;从提高程序开发效率的角度,应当选可视化的语言。由于计算机信息基础教育中程序设计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程序式思维的训练,自然应当选命令式的程序设计语言。为了兼顾提高程序开发效率,可以在用命令式的语言讲完程序设计之后,再用少量学时讲一下同种语言的可视化版本
(二)教学大纲和教材应当有明显的时间性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必然带动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而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师资、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计算机与信息的基础教育必然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除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外,还表现在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间轴上选取的区间的不同。也就是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是永远不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的,而只能是一个动态的跟踪过程。跟踪新技术潮流是这一学科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任何企图像数学、物理、化学那样将教学内容保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都是不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明显的时间标志,便于同一水平上的交流。时间上的差距,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对教学水平落后的职业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对先进的职业学校来说,如何探索新的教程及其体系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本人期望能形成"1997"、"1998"、"2000"、……等一系列不同时间性版本的大纲和教材。这个系列将描述出我国计算机信息基础教育内容不断前进的轨迹。同时它不要求把所有的学友校都拉在一个水平线上。设备先进、力量强的学校可以选新一些的大纲和教材;设备落后,力量弱的学校可以选较陈旧一些的大纲和教材。例如,选用Windows3.X作为基本教学平台,同时也兼顾了DOS。
(三)精讲多练与计算机不断线
在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上,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提出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一个新台阶应当着重解决的十个问题,其中提出"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是发展的趋势"。但是,具体怎么作呢?也就是说,课内与课外应当各设多少学时呢?笔者认为,应当把课时分为三部分:课堂讲授(包括习题课)、课内上机和课外上机,现阶段这三部分基本以1:1:1的比例为好。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每部分以2学时/周为宜。也就是说,每门课的课堂讲授应控制在40学时以内,笔者认为,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科学、更合理,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只要改革科学合理,大家就会理解、支持、执行的。这样细水常流,再加上以后开的计算机选修课和渗透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课,正好可以实现"计算机不断线"。
(四)改革投资渠道 改变计算中心的职能
在研究课程大纲和内容改革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计算机信息这门课程来说,这些更为重要。但现实是,计算机升级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计算机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图形界面的使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机器的速度、容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大致3~4年就得淘汰一批机器。这对经费本来就很紧张的教育部门来说造成了无法解决的困难。但是,我们还惊喜地看到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化意识的增强,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很大的改变,购买个人计算机的比重正在增加。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尽管计算机在不断升级换代,但价格也在急剧下调。目前一台586兼容机大约4000元人民币。若3---4位学生合买一台,每人1000元;按照目前学生的消费情况看,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合算的。学生花了这么点钱,在整个大学期间便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机器了。对学校来说,既节省了费用又提高了教学质量;省下的买机器的钱用来进行网络建设,不仅解决了上机难的问题,还可以在网上开展其它教学或活动。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种情形下,学校计算中心变为网络中心,任务将由现在的提供机时服务转变为提供网络服务,唯一给学校带来的问题是,要在学生宿舍中留出放机器的空间和台子,并要安装个小小的电源插座和进行网络布线。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探索
为保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各中职学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力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是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专业,课堂上讲授的大部分知识都需要让学生在机器上进行实践操作,并要求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改革后的新课程对计算机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计算机设备的数量和档次的保证是使计算机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2、加强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改革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是顺利实施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改革后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大都运行于Windows平台,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室和相应的辅助教学软件等,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可视化程序设计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等方面都是大有必要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教师还比较缺乏,大多是教师是半道改教计算机学科。但计算机技术是上一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技术,不论是软件知识的更新还是硬件技术的发展都极为迅速,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过分。要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掌握行业最新知识和技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计算机作为高科技,它的发展日新月异,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识,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时刻面对的,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较其它学科快得多,能力要求更强。作为计算机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有半点松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关注和学习计算机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除了教师本人坚持自修之外,适时地对新出的优秀的教学软件进行培训,使教师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把这种动态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是推动计算机教学更好效果最直接的动力。
4、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办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动手操作和创造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除了强化教学管理,认真抓好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教育外,还应注意向学生灌输生存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敢于创新突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在社会各行各业实现了普及,在国民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它综合了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现代通讯等多方面的技术,其发展与创新与这些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具体来说,计算机技术创新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技术因素。首先是科研创新的理论,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理论对事物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除了依靠丰富的经验积累外,科研创新理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通过理论指导下的大量的课题研究、科学实验,对技术的创新归纳出了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是相关学科领域的技术发展。由于计算机技术综合了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现代通讯等多方面的技术,其发展与创新与这些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所以相关学科领域的技术也对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有着重要影响,它们当中的某项技术若取得了重大突破,都有利于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最后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中自身的经验积累。事物的发展受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方面的制约,外部条件为事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内部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新必须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最终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社会因素。在当代社会,企业的发展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发展动力的,而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也是如此。社会需求永远是计算机技术创新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以人们的需求为根本,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又有了新的方向。同时,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的不懈努力,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硬件、应用技术的需求,从而能够获得社会的高度评价,这样社会需要便为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同时,计算机技术在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下快速发展,为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发展机遇,使其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进而为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现代国防需求为计算机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展开了太空和网络空间的竞争,我国要打赢这场现代化战争,取得太空的战略优势,同时保障国家的网络信息安全,就必须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创造条件,确保我国在太空战和网络空间战中取得绝对控制权。因此,国家会加大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创新的财政投入,为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3.其他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起着主导作用,此外,像市场活动中的企业、个人、国家的政策法规等社会上的一些其他因素也在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当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讲,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若要取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寻求机会壮大自己,以确保自己的生产技术占有竞争优势。因此,市场活动中企业和个人的价值追求,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此外,国际间的竞争也促使各国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发展,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创新,也逐渐成为各国发展的核心内容。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国软实力,各国都在科技发展政策上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以加快本国的技术创新。因此,国家通过制度的确立确保了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有效进行。
二、计算机技术创新的发展建议
由于计算机技术创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若要使计算机技术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科学制定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面对新形势,国家要充分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做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整体规划,保障其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竞争优势。国家在制定计算机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作为制定战略的依据,找准阻碍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创新的负面因素,同时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行业努力钻研核心技术,加大财政投入,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技术创新产业链,不断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
2.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系统。良好的制度与体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目前,国家和高新技术企业都加大了对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投入,但这还远远不够,它更需要国家创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系统,推进新技术的发展与扩散。第一,建设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计算机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有效的整合产学研的力量,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企业有能力进行技术研发,不断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第二,建设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军用科技和民用科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两者能够协调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国家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强对两者的管理,促进军民科技的紧密结合,形成军民科技相互转化的良好格局。第三,建设科研机构与高校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日常从事着新型科学项目研究,对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国家要建立一个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开放、流动、协作的运行机制,使他们的资源得到高效的整合和利用,不断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3.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计算机技术人才队伍。计算机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人的重要作用,专业的技术人才是计算机技术创新的保证。当今企业、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因此,国家和企业要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积极培养具有技术应用、产品设计、产品开发的高精尖人才。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此外,还要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做好人才梯队,确保计算机技术创新后继有人。
4.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制度。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研发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艰辛,国家要维护企业和科研人员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首先国家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知识产权的保护构建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加强向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不断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意识,使其能够依靠法律武器与侵权行为作斗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国家要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为计算机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分析
引言
科学的利用新型计算机网络的创新技术,为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在工资的制定以及各种人社变动审核中,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保障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了能更有效的促进自身工作岗位提高,实现财务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现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进行分析。
一、计算机创新技术于目前的应用情况
科技水平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伴随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各领域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1.经济飞速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更加普及,各个领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应用的要求也不断在增强,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更为重要。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利用微型处理器完成了计算机的核心结构的建立。微型处理器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使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微型处理器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进行提高将成为计算机技术创新领域的主题。纳米技术为主的电子科技已经完成了对计算机技术的改进。但,在微型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高速化等方面还存在处理、集成、分组和交换等改进性的深入研究。在分组交换技术方面,需在每一个数据段增加一些必要的控制成分,才能做到数据的划分,这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技术水平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2.当前,计算机用户与互联网用户已成为大型使用者群体,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电子商务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受信息资源与共享中所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影响日益明显。信息资源与共享使用的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要求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法制建设需更精细的构建。多媒体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更应着眼于与计算机的结合。
3.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文字、图像和信息等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其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并为应用和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加速度。多媒体技术信息系统则是要求计算机为媒介快速的完成信息的储存、加工和处理等。它的应用将遍及到日常生活常见的手机、电脑等设备,其备受广泛关注。作为多媒体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教学等方面被广泛使用。计算机辅助系统更能帮助我们可以完成工业、电子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在教学、通信与工代长生活实际应用中都有很大帮助。
4.计算机的科学水平的提高,对使用者、综合材料应用等方面将是考验。
二、在人社工资财务工作中如何进行计算机技术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做好计算机技术和知识的普及、培训学习和研究,对积极地全面应用计算机技术、依靠计算机技术促进工作效率提高创新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奠定基础。
1.加大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和创新首先在于学习、普及应用
定期接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讲座的学习,及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推进其普及和创新的前提。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人社财务工作中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会存在缺陷,既无法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对接更谈不上创新。制度化的学习、适当的奖励会更好地激发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性,是计算机技术掌握、应用和创新的催化剂,是工作效率提高和工作质量改进、工作有创新的重要保证。
2.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重在不断地学习应用。由于计算机技术所包括的内容广泛,专业技术含量深,学习掌握的难度大。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是信息化时代实现企、事业单位人社和财务信息管理、财务信息等方面工作自动化、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业务工作,不断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力。
首先,从培训学习、技术应用开始。可以到知名机构或学校进修学习,充分提升技术水平。也可定期接受权威专家的讲座,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挖掘创新工作的潜能。
其次,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新知识,促进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提高。可鼓励考取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和职称证,进行技术等级定级、合理定薪来促进单位整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
3.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行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应用中更为广泛
首先,实际工作中要求必须实现从下一级的人社与财政工资统发数据的“一站式”对接服务工作,完成工资管理系统数据与财政工资统发数据的对接,从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上一级人社信息管理系统、工资对接服务工作。一是,要求进一步加强数据库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更新数据库中人员信息,重点维护了数据库中的人员的各项重要信息的管理,使信息更准确,更规范。二是,要求在专家指导、帮助下解决目前数据信息建设中所存在的一些难题,进一步改进工作中的。三是,要求加强业务人员的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数据对接后的复核,使人人成为系统操作的明白人。四是,要求针对财政工资统发中程序烦琐、流程复杂、效率不高等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充分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解决工资统发数据的技术难题,摸索出数据对接的有效方法,纠正了部分工资统发数据中的错误信息。
其次,通过优化、完善了工资对接服务工作,减少了工作环节,降低了工作成本,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充分体现了人社工作的服务职能。为各基层单位按程序上报、人社部门快速审批、变动数据的集中及时提供、财政部门通过银行直接汇入等全过程的数据传递更为及时、准确,改革了传统的手工操作的烦琐。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人社管理系统数据与财政工资统发之间数据信息“对接棒”。
这些举措优化了人社与财政工资统发流程,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减轻了基层人社和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资的统发效率和服务水平,确保了工资统发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加强了监控力度,为政府进行人社管理决策信息提供了决策依据,为系统实现人社与财政数据间的无缝对接奠定了坚实地基础、为依法办理好各类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切实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为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对接等诸多领域工作的创新提供了腾飞的“电梯”。计算机技术更促进了创新服务水平提高,深受各行业的欢迎信赖。
4.消灭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安全隐患
解决计算机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大力开发保护计算机安全的应用技术,保护计算机的网络环境,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的关键。
首先,对防火墙技术进行创新。网络隔离最初的形式是网段的隔离,是通过路由器连通限制某些网段之间的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是通过网络程序设置,实现不同网络互联时最初的安全网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会更好地实现新型的防火墙技术。其次,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使用中的“人性化防火墙”管理技术的深化,也就是积极地进行计算技术的学习培训、强化管理制度、做好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安全隐患的整体防御工作,加强资源信息和系统管理,积极的进行计算机技术创新和应用,确保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安全可靠和有效。
三、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已经与我们的生产、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素质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人才的培养,是不断促进工作效率提高、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提供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条件。信息化时代更看重工作质量与效率双重提高,其关键在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模式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应用,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规格正在逐步提升,对计算机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为社会提供合格的计算机人才,加强计算机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也是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1、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1 人才内涵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人才的创新素质要求进行了广泛讨论。骆建华认为创新素质的定义为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方面;刘宝存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文献[3]和[4]从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技能和创新业绩等方面概括了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提出创新型人才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正向的贡献;王亚斌则强调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把创新型人才定义为拥有大量理论或创新实践经验,能够在某一方面打破成规,做出突破性创新贡献的人才。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和应用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理论和生产实践的融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普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相比,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更好的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敏感性,拥有积极探索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敬业精神、突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为社会发展不断贡献创新成果。
1.2 目标定位
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更加突出人才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创新素质培养。这类人才在技能上要能够胜任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和创造需要;在创新意识方面要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新精神;在创新能力方面要对计算机领域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发展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具备从事新技术、新应用和新产品创造的能力;在人格方面要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坚强的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根据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在知识、技能和创新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要求,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系统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突出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能够在计算机相关领域为社会贡献创新成果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计算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2.1 实践教学现状
受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现有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在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目标设置上,我国高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更多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教学目标大都是基于群体本位而设定的,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忽略了个体在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先天差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
在教学内容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为理论课程服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就导致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围绕专业基础理论的实践进行,教学内容陈旧,忽略了计算机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缺乏对前沿知识和技术的了解,导致了创新源泉和灵感的缺失。
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知识传授方法,重视对学生记忆学习能力的强制性训练,忽视了个体的学习能动性,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不适应计算机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教学评价上,统一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导致了实践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最终成绩,很难对学生在实践过程表现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普遍。
2.2 构建开放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2.2.1 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南,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整个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通过加强课程内容改革,根据知识之间的递进关系,建立课程之间的层次结构,以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为引导,建立分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组织成3个模块: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
基础实验模块以校内实验室为主,重点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知识保障。本模块的实验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电路、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导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