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的市场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漏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
漏电保护装置有电压型和电流型两大类。施工现场多数采用的是剩余电流动作型漏电保护器,故又称为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剩余电流动作型漏电保护器主要由检测元件、中间环节、执行机构等组成。检测元件是一个零序电流互感器。被保护主电路的相线和中性线穿过环行铁心构成了互感器的一次线圈N1,均匀缠绕在环行铁心上的绕组构成了互感器的二次线圈N2。检测元件的作用是将漏电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或功率信号输出给中间环节。中间环节是对检测到的漏电信号进行处理。中间环节通常包括放大器、比较器、脱扣器等。执行机构用于接收中间环节的指令信号,实施动作,自动切断故障处的电源。执行机构多为带有分励脱扣器的自动开关或交流接触器。当用电设备正常运行时,线路中电流呈平衡状态,互感器N1中电流矢量之和为零,所以不会感应二次线圈N2,漏电保护器的开关装置处于闭合状态运行;当设备外壳发生漏电并有人触及时,则在故障点产生漏电电流,漏电电流流经人体--大地--工作接地,返压器中性点,使互感器N1中有电流流过,感应二次线圈N2,当这个电流值达到该漏电保护器限定的动作电流值时,自动开关脱扣,切断电源。
2、施工现场漏电保护装置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漏电保护装置在异常运行状态下拒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2.1.1接线错误:安装时漏电保护装置时未根据实际情况正确接线。如将保护PE线一同穿过漏电保护器,发生相线碰壳等漏电事故时,流过零序TA电流向量和仍然为零,即使发生漏电,保护装置仍然不会动作。2.1.2人为短接:有的施工人员贪图方便,擅自将漏电保护器退出运行。2.1.3内部故障或损坏:漏电保护装置本身质量不好,或是安装使用期较长,内部出现故障或损坏。2.1.4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选择过大:当漏电时,漏电电流不足以引起漏电保护装置动作。
2.2漏电保护装置在正常运行状态下误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2.2.1接线错误:如在TN系统中,中性线未与相线一起穿过保护器,当三相不平衡时,保护器即发生误动作;2.2.2绝缘恶化:如漏电保护器后一相或两相对地绝缘破坏,将产生不平衡的泄漏电流,导致保护器误动作。2.2.3级差配合不当:施工现场的二级保护,未同时考虑动作电流的级差与动作时间的级差。
3、漏电保护装置的合理应用
为保障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在进行施工电源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施工用电负荷分布等情况,选用科学的低压配电系统,合理应用漏电保护装置,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3.1设计选型
3.1.1漏电保护器分类:常用的漏电保护装置有:
3.1.1.1根据动作方式分为:动作功能与电源电压无关和与电源电压有关的漏电保护器
3.1.1.2根据安装型式分为:固定式漏电保护器和移动式的漏电保护器。
3.1.1.3根据极数和电流回路数分为:单极二回路、二极、二极三回路、三极、)三极四回路、四极漏电保护器。
3.1.1.4根据过电流保护分为:不带过电流保护、带过电流保护、仅带过载保护、带短路保护的漏电保护器。
3.1.1.5根据调节剩余动作电流的可能性分为:有一个固定的额定剩余动作电流、额定剩余动作电流分级可调、额定剩余动作电流连续可调的漏电保护器。
3.1.1.6根据冲击电压产生的浪涌电流作用下耐误脱扣的能力分为:正常耐误脱扣、增强耐误脱扣。
3.1.1.7在剩余电流含有直流分量时,漏电保护器根据动作特性分为:AC型、A型、B漏电保护器。
3.1.1.8根据周围空气温度范围分为:预期在-5℃~+40℃环境温度下使用、预期在-25℃~+40℃环境温度下使用、预期在规定的更严酷的条件下使用的漏电保护器。
3.1.2漏电保护器的选择
施工现场通常采用二级保护的低压配电系统,在总配电箱设置总电源保护的漏电保护器,在开关箱中设置末级保护。选择漏电保护器时,要充分考虑配电箱所在场所的环境、电源的相数、极数、配电系统的保护接线方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规格型号。漏电保护器宜选用无辅助电源型产品,或选用辅助电源故障时能自动断开的辅助电源型产品。漏电保护器的极数和线数必须与其负荷侧负荷的相数和线数一致。总电源保护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大于0.1s,但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与额定漏电动作时间的乘积不应大于30mA·s。末级保护的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使用于潮湿或有腐蚀介质场所的漏电保护器应采用防溅型产品,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在金属物体上工作,操作手持式电动工具或使用非安全电压的行灯时,应选用额定剩余动作电流为10mA,一般型的漏电保护装置。
3.2安装
3.2.1漏电保护器的安装应充分考虑供电方式、供电电压、系统接地型式及保护方式;3.2.2漏电保护器应按产品说明书安装。安装前必须检查漏电保护器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短路通断能力、漏电动作电流、漏电不动作电流以及漏电动作时间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3.2.3漏电保护器应装设在总配电箱、开关箱靠近负荷的一侧,且不得用于启动电气设备的操作。3.2.4安装漏电保护装置的电气线路或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其泄漏电流必须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选用的漏电保护装置的额定剩余不动作电流,应不小于被保护电气线路和设备的正常运行时泄漏电流最大值的2倍。3.2.5安装接线时,要根据配电系统的保护接线形式,按照JGJ46规定的接线图进行接线。接线前应分清漏电保护装置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相线和中性线,不得反接或错接。3.2.6漏电保护装置安装时,必须严格区分N线和PE线,三极四线式或四极四线式漏电保护装置的N线应接人保护装置。通过漏电保护装置的N线,不得作为PE线,不得重复接地或接设备外露可接近导体。PE线不得接人漏电保护装置。
3.2.7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后,对原有的线路和设备的接地保护措施应按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
3.3试验
漏电保护装置投人运行前,应操作试验按钮,检验漏电保护装置的工作特性,确认能正常动作后,才允许投人正常运行。
3.4检查
3.4.1应定期检查漏电保护装置的使用情况,对有故障的漏电保护装置应立即更换。
3.4.2漏电保护装置运行中遇有异常现象,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处理,以免扩大事故范围。
3.4.3对重新投用的漏电保护器应检测其特性,发现问题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近年来,公司按照JGJ46标准设计制作了新配电箱,科学地选择漏电保护装置,在各工程项目投用,效果良好,有效地防止了触电事故的发生。
一、引言
电力市场最前沿的任务是市场营销,电力市场营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按照市场变化的实际情况,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手段,制定出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所谓电力市场营销,是指电力企业通过创造并为他人或组织交换的电力产品和价值以满足其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管理过程和社会服务过程。我国电力行业是大型国有企业,属于垄断行业。计划经济体制下使得电力市场一直以来遵循着生产多少电就卖出多少电,这样就限制了用户的用电量,形成限电拉路现象。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时期,要改变以往的用电模式,在销售电价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用电者用电量和用电增长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电力市场营销的现状
营销的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把这个观念植入到电力行业更是对电力行业以往经营模式的更新。不过垄断行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也显示出某些弊端,在生产销售服务上有所体现。
1.市场意识治理意识较为淡薄。作为电力企业核心任务的市场营销,就应该在遵循市场营销的要求下进行生产劳动。用电物资销售不动,服务模式不完善,售电服务质量满意度不高,跟不上用电量的增长,使得电力企业并不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造成供不应求,需求大但卖不出的对峙局面。
2.电价问题。电力行业属于垄断行业,造成了电力企业政企不分,长期的供求紧张,促成了粗放经营方式。近些年来,替代品市场出现,新能源与自然能源的开发与使用,风能,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的使用,不仅价格灵活而且成本较低,对电能的冲击很大,所以电力面对着替代品的竞争。应尽快实现电力企业厂网分开,政企分开的实质性改革。电价并不受市场经济发展调节机制的控制,而是政府干预,由政府制定电价。而发电问题又涉及到能源市场的选择,面对近年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短缺问题,使用二次能源和清洁能源应成为主体。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也会同时选择电能之外的能源设备,便捷程度和操控程度也和电能相比及。通过性价比,选择能源使用,形成电力企业潜在的竞争力。
3.服务质量问题。企业以为客户提供服务为宗旨,电力企业也是如此,要提供优质服务满意客户,良好的企业服务形象的树立也是企业无形资产之一,取得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垄断企业缺少活力,不会积极的争取广大客户,错误的认为为客户服务只是对口部门应尽的职责,而不是依靠全体电力企业的员工。在服务观念上很难做到一切以服务客户为主,从客户的客观实际出发。《电力法》的颁布实施,清晰了供用电之间的权力义务的关系。要依法运营,优质服务,促进营销。
4.高素质人才缺失。电力营销整体团队素质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认清自己的现状和对手的优势,就会给企业自身和客户带来损失。因此,电力企业员工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内外树立整体服务意识,强化公司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体现在每一生产营销的环节中。人才是企业永恒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优秀的人才,才能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基业长青。
5.风险意识和观念的改善。电力企业营销信息系统存在着一定风险。在技术方面上,人员操作的不专业性,导致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在操作上,错误操作和违章操作也是潜在的风险。如今电力行业垄断地位日益被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所动摇,已经有买方市场代替了卖方市场,以往以来优越感还存在,缺乏竞争意识。
三、我国电力市场营销措施
市场经济下,电力企业应及时转变观念,尊重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的这个客观事实,树立新的供电治理模式,能顺应市场发展潮流,在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应市场的营销系统和机制。
1.以市场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需求预测管理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用户需求、引导用户消费为中心,实行多种促销策略,开拓市场,实现电力用户价值最大化,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坚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思路调整到以市场为先导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宗旨上来,驾驭市场,同时提高科技管理与创新的技能和意识。最大限度的考虑客户的需求,赢得信赖,增加企业效益。
2.顺应市场制定营销机制,采取灵活电价政策。要从源头降低电能成本,增强电能竞争力,巩固和提高在市场占有份额。适应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而对用电量使用的需求量的增长,我国社会用电较为集中于工业,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生活用电,针对不同的用电客户制定相应的电价。显然,市场营销中电价成为核心问题,但是电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不同,它不受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的影响,而是由政府直接干预,电力企业不拥有制定电价的自主权。
3.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建立良好的营销服务管理体系。在科技支持下,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设立营销服务管理系统,完善其功能,实现电子化营销业务流程,实时进行管理、监督、预测,实现服务与营销相结合和统一,随时监测用电客户在用电方便可能面临的困难,提供多种便捷服务,便捷查询和损修投诉,开拓用电服务的功能,尽可能的对客户提供电力需求,确立有效、及时的用电服务标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立客服中心,及时的解决和帮助客户遇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这些问题,发现和改进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现代社会,应借助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对广大客户进行电力服务的宣传和指引。控制电价,稳定市场份额和扩张发展,开创良好的电力市场营销的环境,从而促使电力企业事业发展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增长。
4.提高营销人员整体素质和提供优质服务。电力企业应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培训激励考核相结合,内部可采取分配和激励机制,以及用人机制。营销队伍的知识结构要整体提升,为开拓电力市场营销提供更多专业人才,给员工贯彻优质服务的思想,真正形成认真、负责、专业、服务、竞争的意识结构,越来越为客户的需求和市场为重,尽可能的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这要作为一项长久而持续的任务来抓,真正建立起长效的运作机制和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市场营销工作水平。
5.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电力企业员工应具备积极上进的思想意识,提高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和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在市场上站稳脚步,就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分析市场环境,掌握市场的变动信息,加强管理,发掘电力市场的潜力,对未来市场做出预测,根据电力市场的变动调整营销策略。要以客户为向导,一切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加强电网改造,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提供客户能接受的电价。同时也要树立优质服务的观念,电力企业要善于现代化措施完善营销功能,提高工作效率,设置相关机构为客户提供向导指引,借助社会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便利条件,减低服务成本。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市场营销,在新形势下,面对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有较强的优势,为确保目标实现,应加大改革力度,认清形势,树立新型市场营销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完善内部经营机制,以电力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根据市场变化需求,及时调整营销机制,同时充分发动员工的创造能力与工作积极性。充分满足不同电力客户的需求,拓宽份额,使电力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南阳医学高等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小儿心律失常使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其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00例该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心律失常患儿。所有患儿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50例患儿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50例患儿口服小剂量盐酸胺碘酮片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6%,明显好于对照组患儿的82%、16%,P<0.05;而治疗前后对比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T3水平有所下降,T4、TSH水平有所上升,但均无差异,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后T3、T4、TSH水平均无差异,P>0.05。 结论 小剂量胺碘酮对于小儿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对甲状腺激素水平无影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关键词 ] 心律失常;小儿;胺碘酮;甲状腺激素;影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4(c)-0127-03
[作者简介] 徐东克(1977.2-),男,河南唐河人,本科,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儿内科工作。
心律失常是一种由窦房结异常激动或窦房结外激动而导致心脏节律异常的疾病。多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小儿以室性早搏多为常见。患儿常表现为头晕、胸闷、心悸等症状,严重者设置出现晕厥、猝死,严重威胁患儿生命[1]。临床上一般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小儿身体状况差,发育不够完善,药物的选择尤为重要[2]。如何对小儿心律失常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该研究该院心律失常患儿,使用小剂量胺碘酮进行维持治疗,以普罗帕酮作对比,发现其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随机选取100例研究对象均为该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心律失常患儿,所有患儿经检查和诊断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3]。患儿及家属同意参加该次研究,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5例,年龄在1~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2.4)岁。观察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6例,年龄在1~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2.5)岁。排除标准:①排除对该研究用药过敏的患儿;②排除合并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③排除入院前接受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的患儿;④排除有其他严重疾病影响研究的患儿等。两组患儿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口服由AbbVie Deutschland GmbH & Co. KG公司生产的盐酸普罗帕酮片(悦复隆 规格:150 mg/片 批号:JX20010159)进行治疗,15 mg/kg/d,分3次口服;待患儿病情好转后,5 mg/kg/d,分2次口服。维持治疗3个月。
观察组患儿口服由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胺碘酮片(可达龙 规格:0.2g/片 批号:国药准字H19993254)进行治疗,第一周15 mg/kg/d,分3次口服;第二周10 mg/kg/d,分2次口服;第三周5 mg/kg/d,1次口服。维持治疗3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等。甲状腺激素检测包括三碘甲状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根据治疗标准[4],显效:治疗后心电图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心电图及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心电图及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96%、82%,观察组患儿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晕、甲状腺肿大等,其中观察组患儿发生率仅为6%,对照组患儿高达16%,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见表2。
2.3 甲状腺激素
治疗前后检查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现,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T3水平有所下降,T4、TSH水平有所上升,但均无差异,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后T3、T4、TSH水平均无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心律失常在儿科中较为常见,小儿心律失常多由于患儿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哭闹以及精神情绪紧张导致。其临床表现为脑动脉、肾动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反应,严重者甚至有生命危险。临床上对于心律失常主要以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普罗帕酮是公认效果良好的抗心律失常药,属于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竞争性β受体阻滞作用。作用机制可稳定细胞膜,降低心肌细胞兴奋的传导,延长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起到抗心律失常效果[5]。但有研究表明[6],临床上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包括病情反复、心脏停搏等严重现象。而对于体质较弱、发育不完善的小儿来说,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足以致命。所以临床上对于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尤为重视,普罗帕酮等第一类抗心律药物并不适用于对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
胺碘酮是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非竞争性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效果。其作用机制是延长心肌组织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抑制心房和心肌钠离子的内流,减缓电位传导速度,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达到抗心律失常效果[7]。其还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的作用。在李筠等人[8]的研究中发现,使用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效果显著,由于其属于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比普罗帕酮等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更少,更适合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且效果更好。在本文中以该院心律失常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以普罗帕酮治疗为对照,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6%,明显好于对照组的82%、16%,P<0.05。研究提示胺碘酮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确实优于普罗帕酮,与李筠等人[8]研究相符。
但有学者在研究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研究中提到,胺碘酮虽然对于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但有甲状腺肿大的病例出现,提示胺碘酮对于小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有所影响。在武彦秋等人[9]的研究中也有报道,胺碘酮长期使用会导致小儿出现甲状腺激素紊乱的现象。而随着医学的发展,袁李艳[10]研究指出,小剂量使用胺碘酮长期疗效较为安全,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较小。本文研究以小剂量胺碘酮治疗为主,表3中可发现,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虽然T3水平有所下降,T4、TSH水平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小剂量胺碘酮对甲状腺激素水平影响较小,且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治疗过程较为安全且有效,与袁李艳[10]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小剂量胺碘酮对于小儿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对甲状腺激素水平无影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参考文献]
[1] 吕祖芳,孙春蕾,张秀芬,等.胺碘酮转复小儿持续心室扑动的疗效及安全性(附1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1,51(41):51-52.
[2] 王树水,张智伟,徐衍梅,等.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及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3):165-168.
[3] Kovacikova L,Hakacova N,Dobos D.et al.Amiodarone as a first-line therapy for postoperative junctional ectopic tachycardia[J].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2009,88(2):616-622.
[4] 王梅琴.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68例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1):80-83.
[5] 卢达伟,李巧玲,杨顺海,等.普罗帕酮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5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129.
[6] 张乾忠.小儿严重心律失常急救用药的若干临床问题[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5):447-451.
[7] Ramusovic S,Ler S,Meibohm B.et al.Pharmacokinetics of intravenous amiodarone in children[J].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2013,98(12):989-993.
[8] 李筠,周爱卿,杨健萍,等.盐酸胺碘酮治疗儿童难治性持续性心动过速[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1):1083-1084,1097.
[9] 武彦秋,王燕,孙鹏,等.胺碘酮急诊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3):599.
关键词 电影业;进口;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贸易的自由化的发展,电影业也在世界贸易的大局中迅速发展。美国一直处于电影业的霸主地位,而法国,日本,印度等国也迅速崛起,在世界市场抢占一席之地。面对进口的影片尤其是商业影片的冲击,我国国产电影却渐显颓势,进出口贸易持续处于逆差状态。我国电影虽然也经过了长期的改革,整体水平也有了很大得高,但是受海外影片的影响,制作与发行模式都出现畸变,票房业绩显著的提高却伴随着影迷口碑的普遍下降。因此亟待去分析海外影片进口对我国本土电影业产生的影响,以便提出改善我国电影业现状扭转不利发展态势的策略。
一、我国电影进口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我国进口电影市场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从上世纪初期就开始进口海外电影,本土电影一直处在洋片的冲击下,这长时间内,美国电影几乎垄断了中国的电影市场,可以说美国电影进口就是中国进口电影市场的代表。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5%,而在通商口岸则高达90%。尽管中国国产电影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政府规定各电影院必须保证国产电影占有2/3以上的营业放映时间,但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10部左右的进口影片(其中多数为美国电影)、1/3以下的放映时间,在中国各大城市却几乎占有了电影票房的60%以上 。
(二)我国进口电影市场近几年的发展形势
04年以前进口电影票房一直占据国内总票房半数以上,04年以后我国本土票房占据年度的55%终于扭转局势,超越了进口电影。此后,05至10年一直在50%---60%左右。而这些并不能说明进口影片竞争变弱,进口额还是以井喷之势逐年增长。随着3D技术的成熟,好莱坞必将在这一优势市场大展身手,加快抢占份额的步伐,分账影片独占一面的局面依旧是近几年甚至未来很难改变的。
二、我国电影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外国电影机制的分析以及对我国电影业自身的探究。不难发现我国电影业问题重重。首先是电影产业环境的限制,很多传统的政策存在诸多弊端,而面对入世后的市场开放没有出台健全的保障措施。而生产者本身也是问题多多,生产力低且质量差,在国际市场无法展开竞争。
(一) 我国电影产业融资体制不完善
我国在影视产业的投融资方面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前,无论是电影,还是广播电视,其建设与制作费用几乎都来自国家投资。90年代后的政策逐渐放开 ,但政府资助仍然在影视制作中占很大比例制作机构还是很难筹到资金,制作机构自身投入和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的进入明显不足。总体来说,当前在我国还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影视文化资本平台,没有金融、保险的支持,也没有相应的、严谨的基金形成支撑投资机构的信誉保障。
(二)电影整体制作水平偏低
国内制片方缺少竞争意识,缺少危机感,不肯在技术上面做大投入,仅仅停留在追求演员阵容来吸引观众的层面。事实上,一部好的影片不仅需要创新的故事情节、优秀的演员来诠释,更需要有良好的后期制作水平来配合,国际市场上,尤其是美国观众已经越来越看重电影的制作水平,因此一部电影能否走向世界,能否为欧美观众所认可,除了内容的创新,国内制作方也应该考虑加强电影的技术含量。
(三)影片与后续产品没有形成相互推动
我国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市场上的衍生产品几乎全是国外产品。早期的国产电影以献礼片居多,难以产出后续商品。虽然近几年国产商业片涌现,但是后产品依旧难以开发,电影业收入的90%到95%都来自票房。后续产品市场开发不足,就难以形成有力的资金回收与续集影片造势平台的打造。
三、 今后提升我国电影业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推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是势在必行的。短期内,中、美电影贸易逆差的局面不可能有很大的改观;但从长期看,只要中国不断的做大做强电影业,与美国电影业的差距必会缩小。中国电影要走向国际市场,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战略。
(一)加快电影市场体制改革
应对外部环境,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必须打破各种行政干预、行业垄断下的地区割据局面。同时也必须最大限度地开放电影制作环节,建立完善的现代影视市场体系。政府应该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对民族电影补贴,建立公平的保护制度,维护市场竞争持续的正常运行,迫使国有影视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同时使中国民营影视公司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水平,鼓励和支持电影业各环节相互渗透、相互发展,形成制片与放行、放映利益共同体,从而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与国际市场接轨影视作品。
(二)提高影片整体质量水平
提高影片质量包括很多方面,我们可以从电影业成熟的美国学到一些手段并应用到我们的发展当中。首先,通常讲到大制作影片我们都会谈到投资,大制作保证了高品质的影片效果,所以投资是提高影片质量的基本手段。其次要打造分工明确的专业团队,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加快生产效率且最大限度的保证电影的品质在众多的监控下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有效地避免了作者电影的市场风险。除了这些,我国电影也要提高电影的科技含量,要有高科技的制作基地,始终掌握住科技的脉搏,将它熟练运用到电影制作中。
(三)尽快形成完整的电影产业链
工业化的电影生产方式是我国今后要走的道路。从前期的电影剧本写作和选择,中期的电影制作以及到后期的整合营销,都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形成一套工业化的生产线和流水线。而衍生产品的开发无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还要不断完善版权保护制度,鼓励国内的影视衍生品走向国际,从而推动整个影视产业繁荣发展。
进口影片对于我国电影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推进了我国电影业的发展,拉动了文化经济产业的提高,另一方面它也压制了我国电影的生存,对我国的本土文化形成了侵蚀。在中外电影产业发展的比较之后,我们应当学习西方成熟的电影体制,并发觉和革除我们的产业弊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应当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企业方面,要实行西方的工业化生产,提高影片质量,并形成自己的主流品牌。而政府则要完善市场体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电影产业的鼓励与保护。只有政企结合双管齐下,才能更大可能的扭转贸易逆差,自主创新让我国电影产业在国际电影市场走出民族特色,抢占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周博.中美影视文化贸易竞争力分析[J].经济论坛.2009,6
[2]李雍.我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现状逆差及对策研究[J].今日南国.2009,7
[3]张丽梅.从中美电影贸易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D].产业对策研究.2009,2
[4]俞剑红.中国电影企业运营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5]沈芸.营销: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新贵”[J].当代电影,2008,9:16.
[6]唐世倩.略论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J].影视艺术前沿,2009.
[7]魏婷,夏宝莲.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
遥想当年,意识形态的铁幕封锁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在那些电影激情依然在燃烧的岁月里,当纯真的中国观众以“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飞机大炮”的顺口溜来概括其视野所能及的世界电影的时候,印度电影作为“”后进入中国的姓资的文化产品,有如一缕清新的阳光,的确令广大中国观众耳目一新并为之一振。
提起印度电影,老一辈的中国观众或许还都能缅怀起对《流浪者》和《大篷车》的依稀记忆。尽管前两年引进的《印度往事》已经不太受咱们星级影院的星级观众的青睐,但是印度驻华使馆的文化官员们却深深地知道,当今的一些印度电影人专为海外市场打造的印度大片绝没有逃过盗版商的眼睛,中国的铁杆印度电影迷依然在通过BT管道用“电驴”之类的偷运工具,将印度电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他们的电脑屏幕。
印度人知道,中国人还在看印度电影,只是没有在影院观看而已。而且通过调研他们还明白,在广大的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县级影院,《流浪者》和《大篷车》之类的印度影片依然具有忠实的观众群。于是,中国成为印度电影人全球攻略的重要目标。
不止在中国,近年来通过印度电影发展公司的努力,印度电影现在已经开始摆出一副向全球跃进的态势。尽管印度电影的全球市场份额少到不具任何统计学意义,但他们却以一个非常独到的概念来表达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印度电影占据着全球三分之一的“心灵份额”,意即全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电影观众对印度电影心存念想,在其心灵辟出一席之地,为印度电影的全球拓展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这便是印度电影人全球攻略的心理依据。长期以来,由于印度各民族的人口散居在世界各地,以致形成了一个足以涵盖全球的泛印度文化圈,为印度电影在海外的传布构筑了传统的阵地。印度电影之所以能在与好莱坞的百年争斗中屡屡以顺差胜出,在美国成功地开掘出一片远远大于好莱坞影片在印度本土的壁龛市场,完全得益于美国的印度人群,并以此为基点逐渐辐射美国的主流观众。
正是凭借这种“心灵份额”的辐射力,印度电影除了在美国的主流艺术院线小规模发行之外,还与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服务提供商康卡斯特公司(Comcast Corporation)联手,创立了一个叫“宝莱坞视频点播”的计划,为印度影片进入美国人的客厅打开了通道。而且过去十年来,印度电影人除了专门针对潜伏在好莱坞的这些“心灵份额”拍摄影片之外,在选景上,也开始进军好莱坞,因为随着南亚移民在美国的数量不断增多,印度电影的故事越来越多地指向这些人群,美国场景便成为一种必需。同时,印度作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和具有浓烈异国情调的天然外景地,也吸引着一大批好莱坞的名人大腕来此拍片。正是由于宝莱坞在好莱坞的名声日益提高,两“坞”之争已经转化为联手之势,恰如中国目前的情形,充分利用本土市场的固有优势,将“合作”当成本土电影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和行之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电影产业;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业迈出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的改革带来了我国电影制作、发行、推广方式的巨大改变和发展,电影业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
一、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1.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在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电影制作机构不断增扩,电影制作权逐渐放开,近年来,电影产业实现了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城市影院总票房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1.72亿元,比2009年增长64%,中国电影票房迈入百亿时代。在电影行业分析师郜寿智看来,中国电影票房在2011年将继续毫无悬念地保持强劲增速,但增长的幅度可能相对去年来看会有一些下滑。可能会保持百分之四、五十以上这样一个增长速度。
2.衍生产品开发成为新趋势。
从发达国家的电影产业结构来看,票房收入只是电影产业收入的一部分,将电影作为产业拓展的初始平台,依托电影开发性生产品。是充分利用电影资源,实现收入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在美国,电影票房收入仅仅占电影产业总收入的80-40%,如大片《蜘蛛侠》的延伸产品开发收入高达2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电影的票房收入。
目前,中国电影业也开始尝试开发衍生产品,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国产大片《无极》在创作过程中就开始酝酿衍生产品的开发,其衍生产品开发的内容涵盖了图书开发、游戏开发、邮票发行、音像制品、动漫及玩具产品、歌舞剧、音乐等诸多领域,并在游戏开发上和法国一家全球最大的SD版游戏公司,签约开发游戏产品。事实上,《无极》的贴片广告也获得了一定成功。
3.产业维度和深度不断延伸。
当代电影产业在市场化和现代科技两大推力的作用下,制作方式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传统电影业与广告、网络视频、传媒等产业的多维度深度交融。目前要有效地推动这种多维度深度交融,需要两大途径,一是跨区域跨行业资源的深度整合;二是国内资本与国际资本、电影资本与社会资本等资本的深度融合。
跨区域跨行业资源整合由于充分发挥了资源各方的优势,有助于快速提升我国电影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大幅提高制作水平。由于动用高科技做特技耗资巨大,《无极》拍摄预算高达5.4亿元人民币,融资成为解决巨额拍摄费用的重要渠道,为此,《无极》的制片方选择了国际化的融资方式,并最终获得了中、美、日、韩四国的投资。二是加大影片推广力度。由于利益高度关联,在融资的过程中,投资方会往往会加大对投资对象的支持。例如在韩国。根据制定的计划,有500多家电影院放映《无极》,数量超过《英雄》。
4.营销推广力度不断加强。
当前。我国电影市场已经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这一变化意味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营销成为电影产业实现票房收入的重要保障。从电影强国美国来看,美国8大公司的电影平均制作成本1984年为1440万美元。2004年达到6560万,增长4.4倍,而电影营销费用则从1984年的665万美元增加到5485万美元,增长达到5.2倍。从我国来看,去年几个投资上亿的电影。比如《让子弹飞》和《唐山大地震》,其投资有很大一部分是投在电影营销上的,其中《让子弹飞》的营销成本与制作成本基本是五五开。通过铺天盖地的营销获得了较好收益,对当代中国电影产业来看,投入多少与产出已经相对成正比。
5.小投入影片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
小投入高票房的现象不断增加,2006年放映的《疯狂的石头》。投入仅300万元,却取得了2000多万元的可观票房。其投入产出比大大高于同期上映的大片《无极》,2010上映的《人在同途》也以800万元的投资赢得了4650万元的成绩。从整体来看,2010年我国电影产业实现的100亿票房中,除了《唐山大地震》等17部超亿元票房的国产大片拉动外,中小成本影片的市场影响力也显现出来。据统计,全年有59部国产影片票房超过千万元。其中大部分为中小成本影片。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中,大片垄断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多元化的产品新格局正在形成。
二、当代中国电影产业问题分析
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在体制改革的拉动,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年平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但是作为文化大国的重要文化产品,当前。我国电影产业无论从生产总量、生产质量、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上,都与世界电影强国有较大的差距。
1.国产电影总量小,资源浪费严重。
2010年,我国城市影院总票房破百亿,达到101.72亿元,但是,这一数据只占全球电影总票房的约4.9%。据来自美国电影学会MAPAA公布的最新数据。过去的2010年,全球电影票房的总和达到318亿美元,其中北美市场以106亿的总票房成绩占了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一。同时,在我国年票房破百亿的背后,我们还需要清醒地了解,国产片的票房情况又如何呢?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内地电影票房收入约48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21亿元,进日影片票房收入27亿元。同时我国电影产业资源浪费严重,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产生了520多部国产片和合拍片,最终上映的只有140多部。而一部国产片平均的投资是1000万,去年各制片公司大概投资了50亿。但回到手里的只有20亿,直接亏损30亿,亏损面非常大。
2.国产电影票房低,市场竞争力弱。
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票房收入前10名的国产影片实现票房收入约28.1亿元,而前10名的进口影片实现票房收入32.4亿元(见图一和图二)。上半年,进口片《阿凡达》以总票房13.7亿元占据榜首,占上半年票房的近三分之一,而截至7月,暑期档国产片仅有《人在途》以及《异度公寓》盈利。其他影片均未收回成本。在亏损的国产影片中,即使是大投资影片也不能幸免。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年初上映的影片《孔子》。根据制片方公布的成本,影片投资1.5亿元以上,最终影片票房在1亿元左右,尽管制片方并未公布收回多少成本,但按比例计算,制片方收回3300万元,亏损1.17亿元。
由于国产影片总体竞争力弱。同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又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导致国外电影企业对我国国内电影市场的步步紧逼。2010年,北美海外的票房增长达到13%,首当其冲的便是亚洲市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华纳、迪斯尼、派拉蒙、福克斯、环球和索尼六大电影公司世界25大票房收入来源之一。
3.国产电影缺少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
当前,依托电影形成的独特品牌,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开发衍生产品。已经成为电影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路径。在美国,就拥有像迪斯尼这样具有显著品牌标识的制片企业,通过动画影片的品牌影响力开发衍生产业,如主题公园、服饰、玩具、餐饮等都为其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华纳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品牌理念。以全球规模的形象征集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推出印有自身LOGO和产品图像的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家具有自己独特品牌标识,和品牌号召力的电影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在依托品牌影响力开发性生产业上,还没有出现典型的成功案例。
4.人才青黄不接。
分析2010年票房前十名的国产影片却不难发现,冯小刚、张艺谋、姜文、陈凯歌等4位导演的作品即占据了其中5席,其票房总和占据了国产影片总票房的30%以上。另外除《大兵小将》的导演丁晟为新人外,其他4名导演,如徐克、叶伟信等也是港台知名导演。从演员来看,葛优、周迅等一批明星大腕几乎“霸占”了银幕票房的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形成了喜剧片则“周星驰,葛优”、动作片则“成龙、李连杰”、枪战片则“周润发”的演员格局。可以说,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少数几位著名导演和演员个人的市场号召力已远远大于影片本身。此外,名列票房前十名的国产影片票房总和占据了2010年国产影片总票房的50%以上。而在美国,近年来这一数据为20%左右。如果中国电影业继续把资金集中投资在现有的几个知名导演身上,忽略了新人的培养。国产电影就难以迎来大发展的“曙光”。
5.国产电影想象力缺乏。
2010年6月30日下午,我国首个《影视剧植入广告分析系统》鉴定验收会在中国电影集团公司通过专家组验收。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六研究所、北京盛影世纪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慕威时尚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的30余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该分析系统的验收通过与日后的实施,或将改变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市场的诸多“濉弊,助力其健康顺利地发展。
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它是企业整合营销当中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植入式广告传播成本较传统电视广告要略微偏低,同时又不会像传统电视广告一样观众可以用换台的方式避开,具有强制传播性。一旦载体影视剧热播,观众就会争相效仿剧中人物造型,宣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这便是大家熟知的口碑传播方式。然而植入式广告之于中国市场,则呈现出一副叫人“尴尬”的现状。
“舶来”形式,未“舶来”内容
植入式广告本是一件“舶来品”,历经2010年春晚的“过火”表现之后逐渐成了中国广告市场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国外,这种方式其实很普遍,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中就大量植入广告,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种方式成本不高,但收效甚好,尤其是在国外,植入式广告植入得“了然无痕”,加上西方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开放,此模式并未受到在中国的尴尬遭遇。
但广告植入不能太过生硬,需要符合剧情发展,这就需要编剧在编写剧本的时候就设计好剧情。而国内大多数电台和制片方,为了尽量多地赚取广告利润,却忽略了剧情本身,强制性地在影视剧中植入广告,便造成了影视剧中植入式广告泛滥的局面。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自然不会买账!
由此可见,中国市场在“舶来”此形式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它的内容,一味地模仿导致广告植入失败,尤其是在电影广告植入中,有影迷表示,一部电影往往成了“一部长篇广告宣传片”,等于是在“广告中看电影”。
有玩家无规则的“濉弊
植入广告,“植”是最重要的,就像种树,土地选好,坑挖好,树苗栽下去,还要培土浇水,过一段时间还要再去看看,有没有被风吹歪,这才是真正的种树人。用这个道理套在影视剧上,植入广告就要多角度考虑,看看植入的时机和情节铺垫是否到位,植入的产品是否合理,最好还能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使品牌和节目相吻合,才能赢取“市场取向”和“社会取向”的双丰收。
无论植入式广告还是品牌娱乐营销,目前中国市场只是在“口头上”与国际实现了接轨,现实是这个行业仍然以缓慢和混乱的方式发展着,有专家撰文指出,影视广告植入的关键性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植入的创作形式单一,表现过于直白;二是广告脱离剧情,内容不符合角色身份。
广告植入电影目前明显呈现出了有玩家无规则的“濉弊,大量的广告植入,“混淆”了电影观众的“视”与“听”,如何使这片市场健康发展成了众多圈内人士关注的话题。
规则出台,或将不再“混淆视听”
《影视剧植入广告分析系统》的验收通过,似乎将改变中国植入式广告的现状。它的项目构想于2008年就已经被提出了,历时两年的研制开发终于在植入式广告“水深火热”的关键时刻浮出水面。据负责此项目的研发人员介绍:“该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综合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统计学等理论,能够对影视剧植入广告卖点的深度进行自然挖掘,并建立了自主的影视剧植入卖点价值价格评估体系,创建了影视剧植入卖点价值价格的评估模式,而且创建了影视剧分析专用数据库,对电影植入广告进行数据化的规划和管理。”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一度低靡后开始重振旗鼓,不管是产量还是票房都有所回升,2006年共创作故事片330部,国内票房收入为26.2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的票房收入为14.4亿元。但是中国电影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就市场而言,还很不健康,所谓20%的大片占了80%的票房,80%的影片只能创造20%的票房,而大部分影片根本就无法进入院线,2005年260部国产影片中只有90多部进入主流院线,2006年330部中也有2/3的影片无法在电影院与观众见面,这其中包括许多现实主义的影片。一般而言,除了极少数历史题材的影片,现实主义影片的投资都比较低,没有商业娱乐大片的宏大场面需要构建和搭景,也没有成群大明星的参与,大多数是实景拍摄,甚至是非职业演员的本色出演,所以小成本影片中许多都是这类关注现实人生的现实主义影片。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这种畸形局面。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电影发行放映的体制不够健全,使得许多小成本的影片找不到地方上映。而普遍存在的高票价实际限制了观影的人数和次数:另一方面是国产影片的整体质量不够高,所以不能吸引观众到电影院观看:最后一点就是甚嚣尘上的娱乐大片在逐渐败坏观众的观赏趣味,使得大多数观众在追逐视觉盛宴、奇观梦幻的同时放弃了对相对平淡的现实主义影片的青睐。其实也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冷漠,以至于出现《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在谩骂声中高居票房榜首,而比如《看车人的七月》、《天狗》、《三峡好人》等一些现实主义的小成本影片虽然赢得很好的口碑在票房方面却差强人意。这些问题是中国电影创作以及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其中无疑也潜藏着无限的机遇,尤其是包括现实主义电影在内的一些小成本影片的市场开掘将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市场发展的“硬件”基础。就当前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市场现状而言,最关键的不只是现实主义影片的质量以及观众的趣味这些“软件”的问题,而是现实主义电影发行放映的“硬件”问题。近年来,随着国产电影数量的逐年增加,全国现有的院线、屏幕根本无法满足影片的放映,包括现实主义电影在内的小成本影片就不得不与实力雄厚的大片争夺机会,而这种根本不对等的竞争无疑于鸡蛋碰石头,所以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增加院线,建设多功能厅影院,增加银幕,给不同类型的影片以足够的生存空间,为大众提供花样繁多的“萝卜青菜”,以避免一些大片以大压小、抢占放映档期的霸王行为。值得期待的是,当前这种困窘状况正在逐步得到该善,中国电影市场的覆盖面正在扩大,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表明,仅2006年全国就新增加电影院82家,新增银幕366块。城市现代化多厅影院的建设呈快速发展状态。同时农村电影放映规模恶覆盖面也逐年扩大。2006年。全国8个省区的16个试点地区共放映电影19万场,观众超过了5000万人次。到2006年底全国已成立15条农村电影数字院线,这一逐步完善的市场体制为中国电影未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一些投资者也从中国目前这种一部分“国产影片找不着影院”的困境中看到了机遇,于是2006年12月27日,由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香港银都电影机构、山西电影制片厂等30多家国有电影制片机构组建的九州同映国产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公司预计将在2007年向全国数字电影院线发行国产数字电影120部至150部,并且票价不超过10元。这一举措对许多优秀却不得见光的小成本现实主义电影来说无疑是福音,这样一来一方面小成本的影片可以走适合自己的院线,不需要再和大片抢档期:另一方面为小成本电影量身定做的低廉票价可以吸引最广大的观众进入影院。后一条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观众对中国电影票价的居高不下都存有质疑,因为高额的票价在保证那些“高概念”大片收回成本、赚取利益的同时限制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低收入观众走进电影院,使得原本属于大众消费的电影成为了大城市里少数人的消费品,而小成本影片无疑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低票价在吸引更多观众进入电影院的同时可以培养更多的人对观看电影产生兴趣,由此形成良好的创作与消费的循环,进一步促进中国电影的全面发展。
市场发展可乘之风。另外,近年来国家广电政策的逐步完善和观念的开放也为发展小成本现实主义电影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06年,在回答《南方周末》记者的提问时,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表态说:“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不是去破坏想象力、创造力和一切富有情感的、富有责任的表达。我不能说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已经近于完美。电影制度也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的过程,但不要让电影审查成为你的假想敌……我可以说,如果《盲井》用正常的程序申报,它就是一部非常正常的国产电影。”长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对现实主义电影的审查相对是比较严格的,尤其是批判、暴露性质的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倾向,这从政治或者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不过就艺术发展的角度而言,客观上确实影响了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多样化及其全面反映现实的可能。可是电影创作者必须注意到。近年来,国家在强调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同时,逐渐在尽可能地给予电影创作以足够的自由空间,像《天狗》这类比较尖锐的现实主义电影也得到了广电总局一些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推崇。所以,反倒是一些惯性的认识束缚了电影创作者的思维,因为这种认识在许多时候已经内化为电影创作者对一些所谓敏感问题的自觉回避或者“自律”。其结果可能是创作者自动放弃了某些创作主题,或者导致影片错失了进入国内市场正常流通的时机,据电影审查委员的一些专家透露,许多电影之所以不经审查擅自在国外参赛或发行,最终导致影片在国内被禁,主要是那些人对于当前已经逐渐宽松的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不够了解或者不够“自信”。像《蓝风筝》、《活着》、《鬼子来了》、《十七岁的单车》、《盲井》等有一定影响力的现实主义影片并不是像通常所说的是审查没有通过,而是这些影片根本没有主动参加电影管理部门的审查。导演徐耿在一次采访中说的:“我感觉到时代在变化,实际上我们的管理者已经与时俱进了。而我们创作者的思想反而显得保守。”
市场开拓的新浪潮。最近,一些小成本的电影在这些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2006年新生代导演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对现实社会的另类再现,使得一部仅300万元的小成本影片获得了3000万元的票房收入,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界的一匹黑马,其口碑与票房双赢的成功值得小成本电影借鉴:在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地平线最佳影片奖的现实主义电影《马背上的法庭》,2006年10月17日 开始在北京6家影院的每日首场放映时,和六家大影院合作推出最低10元的票价,导演刘杰认为200万的小成本制作。在没上映之前成本就可以基本收回,所以推出低票价最主要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观看、关注电影:陈大明导演的《鸡犬不宁》在上映时也推出“平民电影平民看”的15元推荐票价,这一提议也获得了全国电影院线的广泛认同,影片最终获得了750万元的票房。这些影片所做的探索对于小成本影片,尤其是对叫好难叫座的现实主义影片的市场开拓而言,无疑是有意义的尝试。相信按照目前的方向发展,逐步健全的发行放映体制可以为中国电影,尤其是长期被冷落的小成本现实主义影片提供更好的出路。在最大范围内实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殊价值,最终促进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在中国的再次兴盛。
当然,正如有学者所认为的:“多少年来,现实主义电影是失位的,原因很多。有社会的大环境,政治的大环境,也有电影人的环境,比如我们的电影人可能更加功利主义。当然也包括电影观众对现实主义的放弃。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骂《无极》,骂这些大片,但这几年我们不是没有好电影,观众却并不进电影院去看那些有现实主义态度的电影。大家一边骂,一边被忽悠,一边跑去看大片。”所以,在“硬件”逐渐提高的同时也要求电影创作者,尤其是那些有影响力的编导,少一些功利之心,多一些社会责任心,在用巨资堆砌娱乐大片之余关注现实的冷暖人生,为提高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质量、促进现实主义电影的市场做出自己的努力。《人民日报》报道,电影如果一味炫技,一门心思营造“视觉冲击力”,营造出的只会是感官审美疲劳。任何艺术只有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才会拨动观众的心弦。中国电影如果对人民失去了关怀的热情和能力,人民也就没有理由去喜欢电影。艺术家有责任把自己对现实生活深入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通过作品艺术地呈现出来。一旦观察的角度是独特的,是具有时代性、公众性。可交流的,那么它就能拨动观众的心弦,产生认知和审美共振,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力量。而作为消费者的观众,也要培养自己多元的观影兴趣,在看腻了刀光剑影、风花雪月构筑的梦幻世界的时候,不妨欣赏一下关注社会人生、体察人情冷暖的现实镜像。多元的电影创作,多元的消费观众,多元的市场构成,这是中国电影健康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理想状态,也是近年来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现实主义电影生生不息的根据所在。祝福中国小成本现实主义电影市场以及整个中国电影市场乘风破浪,扶摇直上!
[关键词]创意文化 电影产业 发展现状
一、创意文化和电影产业
创意是一种文化传承,是在原有文化和固有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造,使之成为适应现代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想法。它不是一种反叛,更不是一种颠覆,它是智力的扩展与文化的升华。同样的,它也是需要文化底蕴的。
而文化有很宽泛的定义,它是一种人们在长期生产劳作中形成的生活模式。所以,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积淀物。文化包括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文学艺术、价值观乃至人生观等。
电影产业则指以电影制作为核心,通过生产、发行和放映电影、电影音像产品,生产电影衍生品,建立电影院和放映场所等配套设施来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
二、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存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的成熟并不是以票房的高速增长为衡量标准。在光环的阴影下,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一员的中国电影业并没有其表面的风光,一系列问题正亟待解决。创意、艺术、技术和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必备的要素。因此,本文根据这四大要素对中国电影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1、文化创意缺失,电影类型单调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元素,而中国电影业最缺失的也是创意。没有创意的支持导致电影创作模仿成风,电影作品也越多的不被观众认可,于是,中国电影陷入了高成本低收入的尴尬境地。
近年来国产影片飞速发展,在数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一两个月就能向市场推出一部新的影片,但中低下的制作质量电影在整个电影市场占据了大量份额。这些作品陈旧的创作观念、单调的创作题材、粗劣的艺术功底都体现出了电影界创意的缺失。
2、艺术质量良莠不齐,社会反响冷热参半
中国电影在创作方面出现的三足鼎立格局多少影响到了电影的艺术质量。目前公认的中国电影有三大版图:主旋律、商业和艺术。虽然不少主旋律电影在试图与市场接轨,希望突破原有创作模式化、表面化和概念化走上市场化的道路,但是成效并不显著。比如《云水谣》和《建国大业》的成功证明了主旋律影片是可以与市场接轨,能够被观众所认可的。但是在抢占市场时仍不及商业电影如鱼得水。同样遭遇尴尬局面的还有艺术电影。艺术电影是国际电影艺术节的宠儿,它们能从国外捧回来大量奖杯和荣誉,但是在国内放映时仍受到冷落,票房照样不给力。如何改变现状,是中国电影人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3、技术水平滞后,配套设施受制
中国电影的技术落后导致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后劲不足。电影需要高技术水平的支撑,它是文化创意产业殊的一个组成部分,技术落后直接制约着电影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中国电影将视角转向了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但与国外成熟技术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业界人士为了获得较好的电影特技和画面质量,采取的手段往往是引进或者借助外国专业人员的操作,在技术获取渠道上的观念转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电影能否可持续发展。
4、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环境待调整
中国电影产业链节点不完整以致整个产业结构不合理,前端产品与后续产品在时间上衔接的不够紧凑。国外成熟的电影产业链普遍采用的是“三三”制,而中国电影收入基本来自票房。后电影产品的开发是最具商业价值的但也是中国电影的薄弱环节,中国电影一直就忽视电影后产品经营和国际市场份额直到《英雄》出现。为什么中国电影这么晚才重视后电影产品的开发?原因主要是因为国产电影的影响力不够,后产品的开发推广较为困难。而后产品开发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业界对此没有丰富的经验,形式、手段、创意等都是问题,所以后产品开发一直被忽视。
三、对电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
在创意经济风卷全球的时候,电影业能否把握时机、顺势而下、逐步发展壮大,取决于是否能够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增加创意所占比重,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产业结构升级。
1、创意为王,从源头抓起
转变创作理念、激发电影创作人员的原创性思维有利于电影业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中站稳脚跟。创意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与灵魂,电影产业链的起点与核心也应当是具有创意的电影创作。所以,将电影作为创意产业的一员,从文化入手进行理念创新才能不断提升中国电影的价值空间。电影文化创意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将电影和文化创意进行融合。在电影领域,创意不应该是被动、偶然的因素,它应该是积极主动、贯穿于整个电影产业链的元素。
2、提高技术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改变生产观念,推进数字化进程。科技在高速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是全球产业发展的引擎。对于技术薄弱的电影业来说,引进数字技术无疑是很好的选择。数字技术对电影业的存在形式和发展价值都有着深刻影响。所以,推进电影业的数字化进程不仅在开辟市场方面能利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而且在影片资源利用率上也是十分有效的。数字技术不仅能促进电影产业结构升级,而且能让电影文化创意产业朝着横向和纵向深入发展。
二、加强产业软硬件建设,切实提高技术实力。中国电影业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合作,派送技术人员出国学习。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也要学习其信息化管理经验,在提高技术应用水平的同时加强中国电影的信息化管理。